香篆體文字/香爐/香爐體文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行天宮-前供桌-香爐體文字--行天宮
「新芳春行」三樓的公媽廳,其特色是尊王氏祖先於中位,神明安置於左右兩旁。(莊坤儒攝)神龕上有香爐體文字
台茶大航海時代 - 台灣光華雜誌 https://bit.ly/34NZMrq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獎助博碩士班學生研撰傳統藝術論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Google 圖書香爐體文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獎助博碩士班學生研撰傳統藝術論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Google 圖書
八仙桌-香爐體文字
香爐體文字
破解香爐體對聯
香
西方竹葉千年翠;
南海蓮花九品香。
四川峨眉山萬年寺,福建東山石廟山寺,及台灣澎湖縣西嶼西岩寺大雄寶殿佛龕有此聯。
江蘇丹徒紹隆寺誦經堂將上聯「竹葉」另作「綠竹」、下聯「蓮花」另作「紅蓮」。
廣東興寧和山古寺觀音閣將上聯「竹葉千年翠」另作「綠竹千年茂」。
浙江黃岩崇福寺將上聯「西方」另作「西天」。
------------------
位於鯉城江南街道亭店的宿燕寺內,有一副令人費解的"香爐體"楹聯,您還記得嗎? 如今,一位熱心的北京網友破解了這副對聯。
對聯共14個字,每個字就像一個獨立的小香爐,但若仔細辨認,又各有
不同。 而這副神奇的對聯,就連住在宿燕寺內30多年的最年長的姑姑都不認識。 昨日,北京網友葉常盛通過泉州網發帖稱自己破解了"香爐體"對聯。
葉先生說他是無意中看到了相關報導,然後就把楹聯列印出來,用了兩天時間去研究,終於看出
來了。 原來,今年63歲的他一直喜愛書法,2009年退休後,便潛心研究書法與詩詞,頗有心得。 看到東南早報報導后,葉老先生把圖片列印出來,一一研究。 最終葉老先生判斷這「香爐體」應該是一種特殊的美術字,而且這個「香爐」還不是普通的香爐,而是熏香爐。
"每個"香爐"都有腳有耳,還有蓋子,要認出是什麼字,得先把這幾個部位拆
掉。 "葉老先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破解了這些字,並逐一組合起來,發現這是一副對仗工整、意境悠遠的對聯,上聯應該是"西方竹葉千年翠",下聯是"南海蓮花九品香",而且聯對中的"葉"字和"蓮"字還是繁體字,如果不是對書法頗有研究,恐怕還真認不出來。北京熱心網友破解宿燕寺「香爐體」對聯(組圖)-搜狐滾動 https://bit.ly/3yPj9ZZ
----------------
泉州宿燕寺令人費解的「香爐體」對聯
位於鯉城江南街道亭店的宿燕寺內,石柱上刻有一對怪異的對聯,有網友把這14個字稱作「香爐體」,至於對聯寫的是什麼內容,寺裡最年長的阿姑都不認得,你認得么?
日前,網友"刺桐鳥"在泉州網溫陵社區發了一張圖片,並向網友們求教一副楹聯的字究竟是什麼字體,而這副楹聯又是什麼意思。 記者點開照片一看,只見兩根柱子上共刻有14個字,這14個字每個都像一個小香爐,十分相似,但仔細辨認又各不相同。 有網友把它們叫做「香爐體」,但無人能說出這些是什麼字。
昨日,記者帶著疑問來到宿燕寺,在天王殿的北側橫廊位置,記者看到刻著14個"香爐體"的石柱,分別立在左右兩邊。 這副對聯與同排另外四根石柱上的對聯大不一樣,其他對聯都是可以清晰辨認的漢字,而且柱子上刻有信眾的名字,唯獨這兩根石柱沒有。
今年84歲的羅曬姑是目前寺裡最年長的阿姑,住在寺內已經30多年。 她說不曾留意寺裡有這樣的對聯,她告訴記者,宿燕寺現在的天王殿和大雄寶殿都是1995年集資新建的,對聯都是由菲律賓宿燕寺廣凈大師題寫,每副對聯都刻上捐贈人的名字,不知為何唯獨這副對聯沒有。
記者瞭解到,寺內大雄寶殿內有另外一副特別的甲骨文對聯,羅曬姑曾特意將內容抄寫下來,才知道這副對聯的內容是"護持應戒渡彼岸,成就無畏為世雄"。 但是,那副更特別的「香爐體」對聯,她根本沒注意過,所以沒有記錄下來。
羅曬姑告訴記者,當初刻字工人也好,題詞的大師也好,基本上都不在了。 她姐姐廣仁尼師是最了解情況的了,卻在20多天前圓寂了,所以一時也無法解答。泉州宿燕寺令人費解的「香爐體」對聯 - 無量光明佛教網 https://bit.ly/3kYUc9p
2020-12-14 donews
上聯:西方竹葉千年翠下聯:南海蓮花九品香對聯上的字看起來像個小香爐,被稱爲「香爐體」。圖爲「香」字
市區紫帽山宿燕寺有副「香爐體」對聯,像字又像圖,多年來無人破解。昨日,北京朝陽區的葉常盛先生聯繫上本報,稱他破解了對聯。
「香爐體」對聯少人識
去年12月,有網友在本社泉州網溫陵社區發帖稱,紫帽山上的宿燕寺大殿有一副奇怪的楹聯,共14個字,每個字都像一個小香爐,像字又像圖。仔細辨認每個小香爐,它們的形狀又各不相同。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宿燕寺。該寺天王殿背後的走廊有8根柱子,其中6根柱子鐫刻的字體普通人都認得,可是在最左端和最右側的柱子上,各刻有7個類似小香爐的「圖案」。來自莆田的遊客許先生和朋友仔細認了許久,沒能認出是什麼:「這是字還是圖案呢?」
在宿燕寺當了20年管理的楊師傅說,宿燕寺有個天王殿,1997年左右重修,這副對聯就刻在石柱上,他只能認出其中一個字是「九」。
對聯出自高僧之手
在宿燕寺住了30多年的傳丁姑也不知道這是字還是圖案。她說,百年前就有天王殿,後來殿破敗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重建,她們找到一些寺里的舊書籍,就按照上面的對聯鐫刻。宿燕寺3個大殿有20幅左右的對聯,絕大部分她都識得,就是偏偏這副對聯她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楊師傅告訴記者,他聽前人說過,宿燕寺的這些對聯都是出自往菲律賓傳教的一位高僧之手,後來廣仁尼師將其抄錄回來,鐫刻在宿燕寺各殿上。
香爐藏字意味深遠
昨日,北京朝陽區人葉常盛聯繫到本報,稱自己破解了這副「香爐體」對聯。他說,幾天前他看到泉州網的報導,就將上面的圖片列印出來,花了兩天的工夫研究,終於看出來了。
原來,今年63歲的葉常盛先生平素喜愛書法,2009年退休後,便潛心研究書法詩詞,頗有心得。看到報導後,他把圖片列印出來,一一研究。最終,他判斷這「香爐體」應該是一種特殊的美術字,而且這個「香爐」還不是普通的香爐,而是薰香爐,「這些香爐有腳有耳,還有蓋,把這些拆開了看,就可以看到裡面的字。」
葉常盛按照自己的理解,不僅認出這些字,而且逐一組合起來,還是一副對仗工整意境悠遠的對聯。他告訴記者,宿燕寺這副「香爐體」對聯的上聯應該是「西方竹葉千年翠」,下聯是「南海蓮花九品香」。而且,對聯中的「葉」字和「蓮」字還都是繁體字,如果不是對書法頗有研究,恐怕還真認不出這字來。 https://bit.ly/3jMPz31
從對聯談觀音信仰--2 @ 阿博旳部落格(一切隨緣隨喜) :: 隨意窩 Xuite日誌
西方竹葉千年翠;
南海蓮花九品香。
四川峨眉山萬年寺,福建東山石廟山寺,及福建金門金城金水寺後殿神龕有此聯。
江蘇丹徒紹隆寺誦經堂將上聯「竹葉」另作「綠竹」、下聯「蓮花」另作「紅蓮」。
廣東興寧和山古寺觀音閣將上聯「竹葉千年翠」另作「綠竹千年茂」。
上聯:西山綠竹千年翠(平平仄平平平仄);
下聯:北嶺蒼松萬古青(仄仄平平仄仄平)
西方竹葉千年翠;
南海蓮花九品香。
四川峨眉山萬年寺,福建東山石廟山寺,及台灣澎湖縣西嶼西岩寺大雄寶殿佛龕有此聯。
江蘇丹徒紹隆寺誦經堂將上聯「竹葉」另作「綠竹」、下聯「蓮花」另作「紅蓮」。
廣東興寧和山古寺觀音閣將上聯「竹葉千年翠」另作「綠竹千年茂」。
浙江黃岩崇福寺將上聯「西方」另作「西天」。
八仙桌,亦名拜桌,為桌面四邊長度相等、桌面較寬的方桌。共四邊,每邊可坐二人,四邊圍坐八人,故民間雅稱八仙桌。
八仙桌,採用榫卯技術[1],分有束腰與無束腰兩種形式,有束腰的工藝是,在桌面下部有一圈是收縮進去的,而無束腰的即四腿直接連著桌面。有些八仙桌還有這雕刻精細的牙板和三彎腿,美觀性極強。[2]
現今可考的八仙桌可溯遼金,明清兩代相當盛行,無論貧賤都要使用,為許多家庭的唯一大型家具。乃至明代,八仙桌樣式已臻於成熟,可分束腰與無束腰兩種形式;至清代時,八仙桌大部分改成帶束腰的,腿有的也改成了三彎腿,牙板加了很多如拐子龍、浮雕吉祥圖案等裝飾性的部件。[2]八仙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8LkgPN
八仙桌--方桌。共四邊,每邊可坐二人,四邊圍坐八人,故民間雅稱八仙桌
香爐
台灣地區香爐的使用,是緣起於漢族移民的帶入,因香爐的擺設以傳統本省人居多,主要以河洛人、客家人的文化為主,因此,香爐文化是源自於祖籍福建、廣東的閩、客人,因宗教信仰及祭拜神明祖先之故;後來文人雅士在附庸風雅之餘,在生活空間中焚香、薰香,於是焚香、薰香的香爐便應運而生,香爐的形制也就逐漸多樣化了。
在傳統的家庭中,香爐裡的香,象徵著家族薪火代代相傳、綿長不絕的家族任務及宗脈傳承。先民對香有一股崇敬的心理,只見縷縷香煙升往天空,便相信祈願已藉著香煙傳達給神明。
在台灣傳統家庭中,大多設有神案,案上供奉著祖先牌位及神明掛軸,並擺著花瓶、燭臺、香爐、香筒及案前八仙桌,每天桌上供著鮮花、素果,爐香裊繞。正廳的門內樑間,懸掛著天公爐,作為年節或早晚禮拜神明時,對外先拜天公的插香處;在習俗中,天公是眾神的主宰,因至高無上而單獨將香爐高掛於人身的門內空間。每天早晚點燃三柱香,必須走到門外,先拜天公,再拜地神,插一柱香在香插小爐,回到屋內,再拜家中供奉之神明及祖先,並將香各插一柱在神明、祖先牌位前的香爐中。
在寺廟佛堂中,信徒手持一柱香,彷彿就能脫離俗世的喧囂,讓身心安寧;香煙裊裊上達天聽,心中的祈願傳達給天地神靈;寺廟裡的香爐,主要是盛置燒香,作為供具,同時也可莊嚴殿堂,是世俗心靈安頓之所在。
香爐依上香的方式及使用的香不同,分成三大類,分述如下:
1.置香爐:又稱「供爐」、「座爐」,置放在桌上,有立香爐(立燒線香)、臥香爐(臥燒線香)、檀香爐(焚燒檀香)三種。
2.柄香爐:即「手爐」,有爐柄可供執持,多用在迎請神明的場合。
3.鼎香爐:有三支爐腳,兩側有耳,多立於地上。無耳的鼎香爐,又稱為三足香爐。
在傳統的習俗中,供奉神佛的香爐以石頭為製作基本材料,因為「石」音與「惜」福、「惜」緣相同,取其諧音吉利,但因現實生活中石材短缺,石製香爐數量極少,多數以瓷器香爐替代;供奉神佛的香爐以圓形為主,主要取其「原融」、五湖四海皆兄弟之意。而祖宗牌位的香爐,多數以方形為主,主要希望子孫能行為端正、個性耿直、堅守原則,規規矩矩待人處世。
香爐的大小比例主要以佛像的二分之一為主,除了美觀之外,更是對神明的一種尊敬。香爐上的紋樣及文字有別,佛教香爐多半是以蓮花、象為主,而道教香爐多半是以龍鳳為主。
總而言之,在物質環境中,「爐」是薰香之器具,但在宗教信仰裡,爐是家庭、宗族的象徵,也是人與神、人與祖先的聯繫媒介。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9188 https://bit.ly/2VlFK2F
------------------------
香爐亦稱為熏爐,是用於燃燒香料的容器。香爐的各個大小、形式和建築材料差別很大,在許多文化中和宗教都有使用。在許多文化中,燒香有精神和宗教內涵,影響了香爐的設計和裝飾。
香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jOJfrJ
使用
線香香爐裝有香灰,在祭祀時將整柱線香插入香爐來燒香。[1]
而燃燒香粉香料時,會在香爐中裝香料香粉,並另外點燃引火點使其焚燒。[2]
在佛教、道教法事中,有一種形式的香爐稱為「手爐」,是可以用手執持、在活動進行中使用的香爐。據釋氏要覽說:「法苑珠林云:天人黃瓊說迦葉佛香爐,略云:前有十六獅子白象,於二獸頭上別起蓮華台以為爐。後有獅子蹲踞。頂上有九龍,繞承金華。華內有金台寶子盛香。佛說法時,常執此爐。比觀今世手爐之製,小有倣法焉」。 在道教和佛教的寺廟中,香爐常置放在廟外,拜殿中及供桌上。信眾祭祀禮拜燒香時,將各柱香垂直插入香爐中。
過火香爐
祭拜三界公的懸吊式香爐
寺院香爐
歷史
中國的香爐最早源於春秋時期,到戰國時期,香爐的製作技藝就已經非常清湛,代表作有陝西寶雞市雍城遺址出土的鳳鳥銜環銅香爐。到了漢朝,香爐更為普及,此時還出現了陶香爐,有的施以彩繪,如湖南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彩繪陶香爐。西漢中期,出現了香爐的代表形制博山爐,其名字來源於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其代表作有河北保定市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銅錯金博山爐。唐朝,香爐的造型趨向多元化,製作更加精良,外現更為華美,此時還出現了可置放於被褥里的香囊,如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兩個鎏金銀香囊。明朝出現了一種新形制宣德爐,當時是由明宣宗親自督辦,用真臘進貢的黃銅製作成的香爐。[3]
基督教
主條目:香爐 (基督教)
伊斯蘭世界
主條目:香爐 (伊斯蘭)
香爐在伊斯蘭世界通常被稱為香水燃燒器,並沒有特定的宗教功能,被廣泛用於房屋內。伊斯蘭世界香爐形狀通常是山貓形狀的。[4]
印度教
印度教徒傳統上使用一種叫做Dhunachi的土製香爐用香爐焚香,但也使用椰子殼製作的香爐,該香爐有喇叭形狀,弧形手柄和敞開的頂部
香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jOJfrJ
------------------
香爐,是“香道”必備的器具,也是華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具。歷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爐、手爐、香斗、臥爐、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爐,以及熏球、香插、香盤、香盒、香夾、香鏟、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使用的質料主要包括銅、陶瓷、金銀、竹木器、琺瑯及玉石等。其用途亦有多種,或熏衣﹑或陳設﹑或敬神供佛。形狀上常見為方形或圓形,方形的香爐一般有四足;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放置。
中國香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中國古代青銅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向天祈福,讓神靈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國家平安,古代陶瓷香爐,可以看出祭祀文化發展的軌跡。在人們的生活習慣上認為香爐最大的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禮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發生關係,逐漸改變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體形成華夏文化主流。魏晉時,人們以老莊解釋佛教,東晉以後佛學又與玄學趨於合流,深為士大夫們所欣賞。直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獨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一併如日中天,特別是禪宗初祖達摩東渡來華,中國禪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已被普遍使用。
香爐
漢代雲紋博山爐
香爐起源於何時,尚未有定論,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於此。”
東漢越窯褐釉香熏,它造型生動,質樸自然,不帶托盤。這尊香熏由上下兩部分構成,可以自由開啟,上半部由三層含苞欲放的蓮花瓣圖案構成,每排蓮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狀,每個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莖,十分清晰。蓋頂飾有一精美的小鳥,亭亭玉立,眺望遠方,下半部為圓柱形空心支柱。
晉代越窯青釉提爐,已同傳統的香爐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優雅的把手,上面還有鏇紋工,做工精巧,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南北朝洪州窯香爐,釉色呈青黃色,為五隻足,粗壯結實,穩穩地站立托盤上,完整無缺。
唐代,唐三彩香爐比較少見,露胎為粉紅色,黃綠褐彩繪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五爪老虎足,顯得沉穩雄健。
宋代貴族出身的趙氏皇帝喜好復古,重視禮器。三足鼎式香爐是北宋復古的產物,由於先秦時期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宮廷專職文物保管員呂大臨編撰《考古圖》,所收銅器210件,玉器13件。從此文物鑑定與學術研究融合一起,這在宋以前是沒有的,為後世文物研究開了先河,也為瓷器全面仿製先秦禮器奠定了基礎。
香爐出現在大宋帝王的內庭,而一些小型香爐則成為文人把玩之物,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為後世所仿製。宋耀州窯香爐,它是受到越窯的影響發展起來的,爐唇邊較寬,釉色青潤自然,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美譽。南宋龍泉書房梅子青香爐,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爐身有三條線紋,足底有褐色。
元代香爐不脫宋代風尚,數量與品種繁多,以中小型香爐為主。湖田窯青白釉雙耳三足香爐,爐敞口直頸,鼓腹平底豐滿,肩兩側貼塑一對長方形立耳,足根部有明顯的壓印獸面紋,通體施青白釉,胎質堅硬膩白,釉色滋潤而不透明。
明代瓷爐大多數香爐以青花瓷為主,明嘉靖青花香爐,也出現了色彩斑斕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藝術家,對色彩十分敏感,五彩、鬥彩瓷得到空前發展。
明萬曆五彩人物三足香爐:萬曆五彩器製作到了鼎盛期,它的特點為胎體厚重,釉面乳白瑩潤。三幅開光圖案裝飾效果極佳,老翁身著外套顏色分別為絳紅色、淡黃色和草綠色,神情泰然,鬚眉飄逸,或埋頭讀書,或低頭沉思,或伏案揮毫。頸部有“大明萬曆年制”款。
清代統治者侵略中原後,康熙時期祭祀風氣盛行,乾隆時期景德鎮將瓷器製作推向歷史的高峰。清乾隆豆青釉雙耳三足爐,瓷質精細,釉色肥厚,里外滿釉,光潤勻淨,如脂似玉,雙耳自然連結,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種類特點
香爐,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門法物,也是華人家庭中必備的供具。中華民族文化開發得很早,古時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穢,所以古人讀書彈琴,喜歡先焚一爐香,可以淨雜念而使精神集中。重視欽水思源,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美德,所以自古以來,華人都拜天地神祗,祭祖先;上香表示敬意,是祭拜儀式中的一個主要項目,香爐就派上用場了。印度民族也流行薰香,娑羅門教也有燒香的習慣,佛教傳到中國,很快就能溶入華人社會,中國的香爐,就進入佛教的殿堂了。
香爐
宋耀州窯香爐
香爐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圓、長,短不一;質料也有銅、鐵、錫、石、陶瓷之別,以示身價有異;刻著不同的花紋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別不同。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著一個香爐。如果佛教徒在家裡供了佛象,也不忘放一個香爐;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爐,都作焚香之用,
香爐種類繁多,不同形狀的香爐,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燒不同的香。如大雄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的,用以焚燒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個長方形的爐盤,放著一個焚燒檀香的精緻小香爐,盤子前垂著刺繡的爐圍,很莊嚴美觀,是住持和尚上香專用的;大殿的佛事完畢,如要到其他配殿禮拜,侍者師就捧著爐盤前行,和尚便隨後到配殿上香。臥香爐則較適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銅、瓷兩種,把線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斷,平放在臥香爐里燃燒,使灰爐不致飛揚而弄髒供桌。小型木質刻著蓮花形的香爐,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讓主法和尚及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爐。還有專焚香末,形狀象盒子般的香爐,大多為銅鑄,分三層,下層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層盛放香末,上層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體的“壽”或“喜”字,鑄成連續不斷的回形岡狀圖案,厚約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麗的圖案;在起點燃著,蓋上爐蓋讓它順序燃燒,非常典雅;這種香爐,很少用來供佛或祭祖,多用在書齊焚香。
香爐在華人社會歷史久遠,本來只供焚香用,後來被愛好古物的人收藏,成了人們玩賞的古董和藝術品了。於是,年代久遠、質料名貴、雕工精美的香爐,已失去焚香供養的意義。
香爐,佛教中稱它寶鼎,除了方形的香爐外;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寶,缺一不可。佛事儀式開始,都先唱香爐:“寶鼎熱名香,普遍十方………”、或“爐香乍熱,法界蒙熏……”等贊語,唱到“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的時候,寺中的住持或代表,就會繞到正中聖象前跪下來,恭恭敬敬的獻上三枝檀香,以此一瓣心香,表示對佛菩薩的敬意。
供養佛菩薩的供品中,可分為:香、花、燈、塗(水)、果、茶、食、寶、珠、衣十種,而香在十供養之首,香爐的身份自然也高起來了。許多禮佛的人,不懂燒香的意義,把佛菩薩當神拜,常常燃一大把香插在香爐內,熏得人淚水直流,甚至香爐起火燃燒;有些人甚至把香爐灰抓回去當靈丹妙藥。
經典名品
宣德香爐
明代宣德三年創製銅爐,遂開銅鑄香爐之先河。宣德爐配料嚴格,冶煉尤精,一般須經過六至十二煉。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史料記載有四十多種色澤,為世人鍾愛。
明萬曆青花乳足爐
香爐
故宮藏青花香爐
明萬曆青花乳足爐,出自景德鎮窯,直徑22厘米,高9厘米,青花鸚鵡牡丹圖案,枝繁葉茂,畫面構思精巧,線條流暢。爐上繪有的三朵牡丹花,呈迎風而怒放之態,還有兩朵含苞欲放的花蕊羞答答地藏在一邊。在牡丹花蕊與樹葉的空隙之間,還有一隻小蜜蜂來補白。
無論是鸚鵡,還是牡丹,所有構圖,均採用單線繪製,這些線條如鋼絲一般挺拔。爐內胎施的是青白釉,釉肥色正。上下兩節,留有接口縫隙,為明代製造的瓶、爐等瓷器常見的工藝特點。而這尊爐的接口處,修胎精緻平整,接口完全被釉料所覆蓋。爐內還有一些小黑點,零星地撒在爐底,這便是俗稱的窯粘,是燒制瓷器時草木灰飄落留下的。如今,窯粘已成為鑑定瓷器真偽的秘訣之一。足底露胎處可見所用瓷土為典型的乳白色高嶺土。爐的三隻乳足極其飽滿,留有較深的摩擦痕跡,是寺廟或大戶人家祭祀用的禮器。
南北朝博山香爐
南北朝博山香爐小巧玲瓏,造型新穎,博山香爐也稱博山爐,又名熏爐,是西漢時期常用薰香器具,可用來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穢。
博山爐出現在西漢時期,與燃香原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並將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六朝《詠博山爐》詩曰:“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唐李白《楊叛兒》詩云:“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記述的都是博山爐薰香時香菸繚繞的迷人意境。
兩漢時期,博山爐已盛行於宮廷和貴族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就是見證,其造型和工藝已達到高峰。除了博山香爐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爐。
北宋陶蓮花香爐
灰色陶器蓮花香爐,高13厘米,直徑14厘米,看上去比較大氣,造型比較別致,拿在手裡分量較輕,十分罕見。蓮花瓣片片向上,自然微微收口,顯得十分莊重。蓮花瓣爐身竟達五層之多,錯落有致,下有連結一體的三層台基,比例得當,沉穩典雅。從灰陶釉色剝落之處可看出來,胎骨為橘紅色陶土,燒制溫度在850℃左右。從蓮花造型的香爐來看,很大程度上同中國佛教文化與祭祀活動有密切的關係。
明代漆器大香爐
明代大型漆器香爐高157cm,爐身直徑60cm,由底足連托泥、腹部爐身和頭部龍馬爐蓋三部分組成。整體造型仿商周青銅鼎,爐身仿三足圓鼎,爐腳則仿四足方鼎,把圓鼎之柔和與方鼎之剛勁融為一體。爐蓋上的龍馬為龍頭馬身帶飛翼,爐之腹足相連處為神龜,爐足為象鼻。綜觀整個寶爐,外形簡練,制式大氣,簡約而不簡單、古拙而不粗陋、空靈而不空洞。浮雕神龜臉面為泥金工藝,細部刻畫精緻古樸,瑞獸動態傳神,爐蓋上那昂首長嘯、蓄勢待發的龍馬,充滿力度和動感。靈性之氣充溢全爐,尤其是爐身的外表黑漆、硃砂襯底描金,漆面光潔如新,髹漆技藝非常講究,色彩沉著瑩潤,包漿厚澤。爐蓋上踏在水波紋之中的龍馬背部以點線構成奇特圖案和爐腰部的神龜,正是《周易·繫辭》所說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寓意。
宋代介休窯香爐
宋代山西介休窯香爐造型別致,施釉均勻,白中泛黃,色澤瑩潤,釉面帶有密密麻麻的細小開片,做工精美,格調高雅,是中國古代香爐發展中比較少見的。過去,有人將此爐視為燈具,但陝西耀州窯博物館將其作為香爐展出。香爐高10.5厘米,面上直徑11厘米,香爐的口沿為厚唇,自然下垂,形成小坡度,厚唇寬度為3厘米,看上去十分自然和諧。爐心為圓形狀,深約6厘米,內里露胎,清晰地留下了當時工匠手工拉坯的痕跡。底座呈喇叭口敞開,不施釉,露出灰白色的胎骨,足底還遺留三隻燒制時所用的支釘。整個器物分成三層,由小及大,十分規整。香爐器物雖不大,卻符合宋人“小器大做”的原則。
介休窯的白瓷燒制水平、燒造規模、歷史影響略遜於定窯,但它燒造的器物白度較高,經科學測試為78.3℃,胎質細膩,透亮堅硬,敲擊聲音清脆,燒造溫度應在1300℃左右,幾乎可與現代白瓷媲美。具有“小家碧玉”的風範。碗、盤和盞等器物的裝燒方法多採用支釘墊燒,在器物的圈足上一般都墊有3個小支釘,支燒時釘尖朝下,依次疊放,燒成出窯後,碗、盤和盞等器物的內側會留下3個細小的支燒痕跡,這種支燒方法為介休窯所獨有。
青花海水紋香爐
青花海水紋香爐
青花海水紋香爐
青花海水紋香爐,明永樂,高55.5cm,口徑37.3cm,足距38cm。
爐闊口,短頸,鼓腹,下承以三象腿形足,肩部置兩朝天耳。內施白釉。外壁通體繪海水江崖紋。
此器與青海省博物館藏“大明永樂年制”款銅爐器形相似。其形體碩大,青花色澤濃艷,暈散明顯,凝結的黑斑密布於紋飾中。紋飾寓意江山永固。能夠燒造如此有氣魄、紋飾精美的瓷器,反映出當時景德鎮
窯工高超的制瓷技藝。
明永樂、宣德時期瓷器上的海水紋通常有起伏相疊的波浪及湧起的浪花,其裝飾性比元代大大加強。
宗教用香爐
焚香之器具。與花瓶、燭台一齊供養於佛前,為比丘十八物之一。
香爐
三足香爐(元)
其材質多為金屬、瑜石、磁、陶、紫檀等,形狀多樣化,大致可分為四類,即(1)置於桌上的置香爐,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香印盤形等。(2)持於手上的柄香爐,如蓮華形、獅子鎮形、鵲尾形等。(3)坐禪時所用的鉤香爐。(4)灌頂時,受者跨越而以淨身之象爐。
香爐,佛教中稱它寶鼎,除了方形的香爐外;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寶,缺一不可。佛事儀式開始,都先唱香爐:“寶鼎熱名香,普遍十方………”、或“爐香乍熱,法界蒙熏……”等贊語,唱到“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的時候,寺中的住持或代表,就會繞到正中聖象前跪下來,恭恭敬敬的獻上三枝檀香,以此一瓣心香,表示對佛菩薩的敬意。
《金光明經》卷二於佛前行祈拜供養之時,手擎香爐;後世之柄香爐,即襲此遺風而來在珠林》中記載:“天人黃瓊說迦葉佛香爐,前有十六師子、白象,於二獸頭上別起蓮華台以為爐,後有師子蹲踞,頂上有九龍繞承金華,華內有金台寶子盛香。佛說法時,常執此爐。”
使用手爐,大都是在剃度、禮懺、奉請……等場合。爐頭插香,雙手執持爐柄;也有兼插鮮花以為供養者。
在新疆所發現之佛教遺蹟,其中之唐朝佛畫,圖中亦有手持香爐,長跪禮拜者。而此香爐下部,附有稍高之台座。
又,密教的火舍也是香爐之一種,為密教用具之一。後世並謂為佛前四具足之一。柄香爐,一稱手爐,北宋·開寶八年所題記對佛畫(敦煌發掘)繪有此香爐。香爐:香爐,是“香道”必備的器具,也是華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8LjPVF
-----------------------
別有情趣的香爐,燃盡後的香灰是一幅畫
2019-05-05 由 盤古臻藝 發表于文化
諸般香爐之中,屬印香爐最有個性。燃燒後殘留的香灰,竟是一幅美麗的圖案。它所燃之香既非線狀,也非環狀和塔狀,而是圖案狀或篆字狀的,因此印香爐又叫篆香爐。
印香爐的天才設計,在於印香篆模。這塊厚不過4毫米的金屬板,上面有鏤空的篆字或其他吉祥圖案。不管是文字,還是圖案,都迴環連綿,貫通始終。使用時,將芸香料鋪設其上,輕壓香料,刮去多餘,然後提去篆模後,便形成綿延連貫的「香篆」了。點燃其始,香篆便均勻緩慢地燃燒,彌散出的幽香,不僅可以除蠹驅蟲,更能提神醒腦、愉悅人心。
燃香時,香印是走動的,香氣是流動的,這與點燃一塊香餅或一根線香是完全不同的觀感與心境。眼看著費盡心力打出的完美香印慢慢燃燒,香印變成香灰,一如出生時完整——單是這樣想想,就已經情思滿懷。
宋代的洪駒父著有《香譜》,其中「香之事」部有「百刻香」一條:「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然一晝夜乃已。」由此可知,印香爐不僅具有香熏的作用,還兼有計時的作用。
到了明代,香篆已改用金屬製作,且改刻篆為鏤空,體積也更加小巧。由於這種變化,「香篆」之名也逐漸被「香印」所取代,這「香篆」、「香印」實際都是印香的模子。
清 白銅如意形焚香爐
清代中晚期,黃銅、白銅質地的印香爐頗為常見,最普遍的形制是方形、長方形和圓形。爐身一般有三層或四層,頂蓋常有「福祿壽」、「踏雪尋梅」、「攜琴訪友」等鏤空圖案,精巧雅致。全爐幾層套在一起,嚴絲合縫。
清 萬壽方香爐
有些印香爐若做工考究,其爐身四面還會分別刻有真草隸篆各體書法,以及古鼎文玩和古泉之類的圖案。它通常有多層,從下往上依次有一層儲放芸香屑(香料),一層擺放香鏟之類的迷你工具,一層燃香之用(下墊香灰)。如果爐蓋也算一層的話,那麼這一層必定是鏤空的,燃香時,香的煙氣於此徐徐散出。
清末/民國 白銅方薰香爐
印香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薰香儀式多了一層人文的精神境界。明末清初大文豪李漁別開生面的「笠翁香印」可證一例。而晚於李漁百十年後出生的丁月湖,則無疑是繼承、發展、完善了印香這一人文戲法的傑出代表。
《印香圖譜》
丁月湖,南通石港人,生於道光九年(1829年),卒於光緒五年(1879年),一生不求仕進,曾在外游幕多年,倦歸之後,隱於石港賣漁灣。偶然的觸機,成就了他勒改舊觀的《印香圖譜》。並付諸實施,遂成雅制。
丁月湖 銅製印香爐
丁月湖設計監造的印香爐,完成於他人生的最後幾年。雖說偶然觸機,誠可謂「一生學問,盡寄圖中」。如平面呈圓形、方形、長方形、秋葉形、海棠形、菱花形、如意形、瓜形、古琴形、古幣形、花瓣形、瓶形、鐘形、梅花形、竹節形等近百種,大的直徑23厘米以上,小的直徑僅7-8厘米。
丁月湖 銅製印香爐
印香篆模的設計,是丁月湖對印香爐製作的一大貢獻。他一改古制印香爐的粗陋,規劃出種種鏤空花紋篆字的印香篆模。篆模的厚度基本為4毫米,使用時能使芸香料形成綿延連貫的「香篆」,並均勻緩慢地燃燒,燃燒後殘留的香灰仍是一幅美麗的圖案。篆模如「虛心」、「芳心自同」、「幾生修到梅花」、「姻緣一線牽」、「直上青雲」、「雲鶴」等,其奇巧構思,令人嘆為觀止。
清末/民國 白銅如意形焚香爐
爐蓋的設計製作,也反映出印香爐濃濃的書卷味及藝術品位。如「竹解虛心是我師」、「春暖墨融河北紙,夜深人試海南香」、「竹報平安」、「右丞畫意素師書」、「瓜瓞綿綿」、「如是我聞」、「珠聯合璧」等。
「競體皆芳,中腸獨熱,百轉千回,持心唯一。路不入去歧,徑不由捷,在在圖通,是空是色,頭頭是道,不離不即。」 丁氏在其圖譜自序中對印香爐的一段描述,是他自己對人生的真切感悟。
如何使用印香爐
1、使用前,印香爐展開,備好香粉、香灰。
2、放入特製香灰,並用香壓壓平整(註:輕輕的壓,不可把香灰壓太嚴實)。
3、輕輕放入香模,鏟入香粉,反覆將香粉刮平,取出香模(勿抖動)。
4、將1cm香頭用鑷子夾住引燃香篆一頭,蓋上爐蓋即可。
篆香小貼士
1、香粉儘量放在密封的瓶或罐內,以免受潮。
2、香灰使用後,儘量用棉紙或其他物品蓋住香灰,以阻隔香灰直接接觸空氣,以防受潮。
3、鋪底香灰「壓」是關鍵,壓香灰要平整,卻不能壓得太結實。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jk9eyyp.html
新竹天公壇-香爐體字
新竹竹蓮寺-香爐體字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7689799382/videos/596658331563816/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7689799382/videos/596658331563816/
褒忠祠 義民廟
彰化市南瑤宮-香爐字
門外有山皆入畫,室中無物不沾香
https://youtu.be/IaUzy5EDcps
八仙桌不能坐也不能踩,這是褻瀆神明和祖先行為,冒犯了整個潮汕文化,斥「請不要把無知當時尚」 https://bit.ly/3PTYeAU
八仙桌不能坐也不能踩,這是褻瀆神明和祖先行為,冒犯了整個潮汕文化,斥「請不要把無知當時尚」 https://bit.ly/3PTYeAU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