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outu.be/PRROXG85TLI
全台首家古蹟活化餐飲,日式庭院
她開辦「文資建材銀行」 讓舊材料變修復古蹟神器
她開辦「文資建材銀行」 讓舊材料變修復古蹟神器
文資的價值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認同,但我們希望能靠文資建材銀行把技術保留下來。
她開辦「文資建材銀行」 讓舊材料變修復古蹟神器 - 今周刊 https://bit.ly/3im0Eau
2019-09-11 13:52
空地上,破損的檜木樑柱、老舊校舍裡才能看到的木製玻璃窗整齊排列著。交疊堆放的斑駁木條旁,還有上千片的紅磚屋瓦。
這裡,是台南文資建材銀行,二○一七年由台南市文化局成立,是全台首創,專門收集古蹟建築拆解或修復時產生的舊建材,讓「古蹟」活化再利用的地方。
別小看這些破舊的建材,它們都是珍貴的文化資產,整理後能用來修復其他古蹟建築。目前存放九千件舊材,市價達一千兩百萬元。
東興洋行的木製百葉窗、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場長宿舍的地板修復,都用到建材銀行的材料。
「原本只是想把四散的舊料集中起來。」一手建立文資建材銀行的林佳蕙露出靦腆的微笑。她是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有形文化資產組組長,也是讓建材銀行從無到有的重要推手。
民眾修古屋也能申請材料
降低政府補助開支
過去修復古蹟時,就有將舊建材回收再利用的習慣。有古蹟修復經驗的林佳蕙說,古蹟修復過程中,像是木料,可能部分腐朽了,但只要經過處理,與其他木料合併,就能再次使用。
不過,通常只會在修復當下使用,案子結束後,沒用到的舊料就會被當作廢材處理掉。許多文化處人員不忍看到珍貴的文化資產就這樣被丟棄,會自行撿回去存放。
然而,撿多了沒地方放,又缺乏系統性管理,上級就將這個構想交給林佳蕙去完成。著手開始執行時,她認為光只有存放功能還不夠,「所謂銀行就應該有進有出,不斷再生。」林佳蕙說。
如果光是收集舊料,只是回收場。因此,她也擬定出流程,開放讓一般民眾也可以申請材料。「是以料代金的概念。」她解釋,由於台南古蹟、古屋多,若是民眾的古屋或歷史建築要修復,會向政府申請補助。若政府能直接提供建材,相對也能減少市府的補助開支。
除此之外,林佳蕙深信,對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
關於建材銀行的營運,她主動出擊,四處拜訪教授,也從過去的案子中找適合的人選。「等大家來標案,以我的經驗會等不到。第二,有人來也不一定是我想要的。」她搖搖頭。
「不過,我真的找對人了。」她話鋒一轉,用手指向正在用錘子熟練地拆解木窗的男人。
「合約簽的是倉儲,我卻做了一堆上面沒寫的事。」建材銀行人員侯成育打趣說。
他念的是建築,因為熱愛木工,毅然決然辭去建築師事務所的工作,回到家鄉台南成立工作室,經由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副教授陳正哲的引薦,加入營運團隊。
侯成育說,他曾赴日本京都的古材銀行參訪,大吃一驚。「他們的技術已達到能夠將拆解下來的古屋,按照原樣蓋回去。」不甘只是做建材管理,他希望能讓建材銀行有更多可能性。
為了掌握更多建材,侯成育只要知道哪裡有古蹟要拆,就會衝去現場盯梢。「我也看到太多應該整棟保存下來的,最後只能救到木頭。」他感慨地說。
與匠師合作傳承技藝
希望技職學生來實習
林佳蕙也說,做文資最常遇到的,就是他們覺得很有價值,但別人未必認同,「至少我們可以藉由建材的保存及列冊,把一些技術保留下來。」。
建材銀行除了能夠讓珍貴、取得不易的建材重獲新生,也具有保存展示的教育意義。林佳蕙舉例,像是一些傳統的彩繪、榫接木工技術和剪黏,平常很難近距離去觀察其細部構造。
此外,建材銀行也會舉辦與傳統工藝相關的課程。前陣子,他們才帶著學員一起按照傳統製成養白灰,白灰又可用於古蹟的修復工程上。
「修復其實是一個永續的產業。」林佳蕙說,這兩年建材銀行的基礎已經打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她想打造品牌,賦予建材銀行更多附加價值,也積極與匠師合作,希望能傳承手作的部分,讓建材銀行進一步與產業結合。她也正與學校單位洽談,結合技職,讓學生來建材銀行實習。
想做的還有好多。因為,她有一個夢想,「希望年輕人回來,一起投入文資的修復,留在家鄉生活。」所以,林佳蕙情願多做一點,藉由建材銀行這個平台,不僅賦予舊建材新生命,還能延續老台南的味道。
養白灰:將石灰泡水,加入麻絨勤攪拌,須放置數月。此工法能避免灰漿在塗抹產生龜裂。
古蹟修復
文資建材銀行不只回收舊建材,還開班教授傳統工法及古蹟修復技術。左為林佳蕙
她開辦「文資建材銀行」 讓舊材料變修復古蹟神器 - 今周刊 https://bit.ly/3im0Eau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