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開基:道教的一種修行狀態。混沌,道教內丹術術語,指入靜後,物我兩忘的狀態。開基,開始,開創。
物我兩忘,混沌開基高登彼岸,金花如輪
物我兩忘(了凡四訓)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雲谷禪師對我說:「道家有一句話說:『不會書符,被鬼神所笑。』書符實有秘訣,就是不要動念。拿筆寫符,先要把萬事放下,一點塵心都不起。從這個一點念頭都不動的地方寫下一點,就稱之為『混沌開基』。從此就一筆寫成,全不用思想,這樣寫成的符就會靈驗。」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符籙作為道教方術之一,是道士用來溝通人神的秘寶。「符」道士書寫的一種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這種介於字畫之間的神秘符號俗稱「鬼畫符」。道士即以這種神秘奇特的符號來召神請仙,驅鬼避邪。這種神秘的符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畫的,「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籙」是寫著所請神仙名字及所求之事的文書,即記天曹官屬佐吏之名、又有諸符錯雜其間的秘文,也是寫給神仙的邀請書。藏在人身邊的,所請神仙就會在冥冥之中保護關照他。符與籙後來合而為一,稱為符籙,用來為人祈福禳災,祛病除邪。謂能治病、鎮邪、驅鬼、召神。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建立時,即使用符籙術。道書稱太上老君下降鶴鳴山,授張陵「正一盟威」之經。《太平經》:「欲除疾病而大開道者,取決于丹書吞字也。」符籙術亦為天師道、正一道派主要方術。靈寶派所出經書,符籙齋戒書占半數以上。天師道內盛行授籙制度。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仍繼承授籙制度。《隋書·經籍志》:魏太武帝受符籙,「自是每帝即位,必受符籙,以為故事」。隋唐時符籙不顯。北宋時,龍虎、閣皂、茅山分傳天師、靈寶、上清三宗經籙,稱「三山符籙」。明代以後,正一道仍以符籙之術行世。
如何畫符才靈驗?秘訣就是「只是不動念也」,一筆揮就,更無思慮,這樣的符便靈驗。
自成一體的道家書法可以說與畫符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繫。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乃一代書聖。《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可見其家族世代篤信道教。就連其名字中之所以有「之」字,也與道教各派中的「正一道」的前身「五斗米道」密切相關,據一些研究表明,「之」字乃五斗米道中用於道徒名字的暗記,並被廣泛用於當時篤信五斗米道的門閥世族家庭成員的名字中。如科學家祖沖之、畫家顧愷之、史學家裴松之等。據近代史學大家陳寅恪考證,兩晉南朝的書法世家和天師道世家是基本相符的。道家抄寫道經與畫符,必須以能書者任之;抄寫道經不失為一種功德,信道者也樂意為之。王羲之父輩中的王敦、王導、王曠等皆擅長書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更是合稱「二王」。
陳寅恪認為:「藝術之發展多受宗教之影響,而宗教之傳播,亦多倚藝術為資用。」另外,王羲之的書論與道家畫符的理論也存在一定的聯繫。傳為王羲之所作的《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說:「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同樣傳為王羲之所作的《書論》中有:「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未作之時,結思成矣。」在如此凝神沉靜的狀態下進行書法創作,無怪乎能有《蘭亭》之千古佳作。以此種心態畫符,則可無思慮而能靈驗也。其實王羲之所倡的專志凝神、靜觀默想與佛教的禪觀之旨也十分相契,與佛教之「戒、定、慧」三學有著內在的聯繫。另外,王羲之書風對後世的影響更多體現在佛教的抄經書法上,隋唐的智永,據傳是王羲之七世孫,他能傳家法,以王體書法抄經八百餘本分散浙東諸寺,以規範當時的抄經書體;唐代僧人懷仁集王體書法成《聖教序》,所有這些都可看出王羲之的書法風格對佛教書法創作風格的影響以及王體書法在佛教書法中的廣泛運用。
混沌開基乃道家功理功法性修為名詞。混沌,道教內丹術術語。指入靜後,處於物我兩忘的狀態。天地物我,虛空無際,陰陽四象,同歸合一。開基,開創,開始。《大成捷要》:「百日十月關中,有七次混沌開基之旨,皆得吾師心傳。第一次混沌開基是玄關竅開,產出真種;第二次混沌開基是陽光三現,產出大藥;第三次混沌開基是妙結道胎,一陽初生;第四次混沌開基是璇璣停輪,日月合璧,亦曰二陽生;第五次混沌開基是心滅,大定以後,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第六次混沌開基是深入涅槃,神俱六通;第七次混沌開基是高登彼岸,金花如輪。」此系煉丹門七個修為步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on3yvmp.html
-------------------
改變命運,讀《了凡四訓》:萬緣放下,一塵不起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注釋】
①符籙(lù):道教術語,指道教秘文。符是道士書寫的一種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籙是記天曹官屬佐吏之名、又有諸符錯雜其間的秘文。謂能治病、鎮邪、驅鬼、召神。
②混沌開基:道教的一種修行狀態。混沌,道教內丹術術語,指入靜後,物我兩忘的狀態。開基,開始,開創。
【譯文】
雲谷禪師對我說:「善於畫符的專家中有句話說:『不會畫符,會被鬼神笑話。』這裡有個秘訣,就是不動心念。提筆寫符時,先要放下所有雜念,一點兒塵心都沒有。從這雜念不起之處,下筆點上一點,就叫做『混沌開基』。由此一揮而就,心中再無任何想法,這道符就會靈驗。」
【點評】
道家畫符時要求不動心念,畫出的符才靈驗有效。在心無雜念這一點上,佛家與道家是十分契合的。沉靜凝神的狀態最利於專注地做事,妄動雜念,心思就會不純,以致影響事情的結果。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kxylr3b.html
-------------------------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
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
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
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略意:
雲谷禪師又向我說:「有一種畫符籙的專家曾說:『一個人若不會畫符,會被
鬼神笑的』,畫符有一種秘密的方法傳下來,只是不動念頭罷了。當執筆畫符
時,不但不可有不正的念頭,就是正當的念頭,也要一齊放下。把心打掃得清
清淨淨,沒有一些雜念,有了一些念頭,心就不清淨了。到了念頭不動,用筆
在紙上點一點,這一點就叫混沌開基。從一點起直到畫完,沒有一些別的念頭
,那麼這道符,就很靈驗。
凡是禱告上天,或要求改變命運,都要從沒有妄念上用功夫,如此才能感動上
天。
讀後:
讀到這邊不知不覺中內心的種種妄想,頓時之間好像被收服了,真的很玄很妙
。一般情況下無論是禱告上蒼,或要求改變命運,總免不了先有求,而後相應
,這裡告訴我們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然後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這一段話,吾信得其然,先把一切歸零,然後從無出發,一切的靈驗於焉而生
,真是生命難得的相遇呀!遺憾的是,很多人錯過了這一段話,而不明究裡的
向外作種種妄求。了凡四訓-31 @ 萍水相逢,自是緣起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dNZpOu
-----------------------------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符籙〕是道教的一種法術。類似佛門裡的念咒。〔不會書符〕,就是不會畫符。〔被鬼神笑〕,不會畫符的人,畫的符不靈,鬼神都笑話他。〔此有秘傳〕,這符要怎樣畫才靈?密訣〔只是不動念也〕,就是不動念。〔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畫符的密訣就在此。你懂得密訣,也就會畫符了。
你要是懂得這個原則,念咒也是如此。有人念咒很靈,念大悲咒很靈;有人念得不靈。祕訣在那裡?就在此地。他念咒從頭到尾沒有一個雜念,這就靈了。如果念咒當中有一個妄想、一個雜念,這咒就不靈了。同一個道理。所以咒愈長愈難念,愈不容易靈驗。楞嚴咒非常之靈,現在念楞嚴咒的人很少有靈驗的。為什麼呢?念楞嚴咒時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妄想。一個妄想都不靈了,何況打很多妄想,當然就不靈了!
同樣的道理,念經也是如此。念一部〔無量壽經〕,如果沒有一個妄想,那了不得!必定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感應道交。所以我們讀經要以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恭敬心去念,就有感應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應的。所以符咒真靈,不是不靈。
由此可知咒愈短愈好念。愈短我們攝心比較容易。而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更短了,如果嫌這個還長,蓮池大師告訴我們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念這四個字沒有一個妄念,這四個字就靈驗了。就好像我們這裡打電報給阿彌陀佛,電報打去,那裡就收到了。如果加一個妄念,他就收不到,沒有感應。這段開示的道理很重要。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祈〕是祈禱,或者是向佛菩薩祈禱,或者是向天地鬼神祈禱。〔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感格〕就是感應、靈感。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要從無思無慮處,使心地真正清淨,沒有一個妄念。就是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我們祈求佛菩薩定要如此用心,至誠恭敬的去禱告,才有感應。原理如是,怎麼會沒有感應?我們中國人祭祀祖先,在祖先神位前禱告,也是這個原理。心不清淨禱告是沒用處的。
所以古代祭祀,這是大典,主祭者要沐浴齋戒三天。這三天修清淨心,自己關在一個小房子裡,一切萬緣放下。我們佛家講觀想。祭神如神在,到祭祀時,確實他的祖先神靈來了。
所以要知道,寺廟裡供奉的佛菩薩,佛菩薩在不在?不一定在,不是說佛菩薩形像供著就在。如果這個寺廟裡面,四眾同修,心地真誠清淨,佛菩薩就在;如果心地不清淨,往往有一些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薩來作祟了。這事〔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所以寺廟裡不一定是真有佛菩薩的。淨空法師講記(了凡四訓15) @ 心情記事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hIQ7V8
--------------------------
不會符咒鬼神笑
從此我猛然頓悟並深信此言,即刻拜領受教,而將往日之過失盡在佛前表白懺悔,且寫了一篇文字先求能夠得到科第,還立誓做三千件善事來報答天地祖宗養育之恩德。
雲谷禪師並指點我,每日所行的善事要記在功過簿上,如有過失則應功過相抵。並教我持唸「準提咒」「再加上一重佛的力量,希望我所求的事,一定可以應驗。
他又說:「畫符錄的專家說過:「不會畫符鬼神笑。」畫符跟唸咒有異曲同工之妙,畫符時,必須心中不動任何念頭,在心如止水之刻,開筆一點叫混沌開基,由此一氣呵成一揮而就「心無雜念則此符必靈。為人處世,祈禱天地,改造命運的道理也一樣,須時刻處在無思無慮的狀態中,則人心即是天心,必能感動天地而獲福的。
孟子立命之學也說過:「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一般人都認為夭與壽,是二種截然不同的遭遇,孟子為何說是一樣呢?
試想,人心若能處於不動慾念之境隨遇而安,則生命必然過得踏實,那麼還有啥夭與壽的分別呢?進一步而言豐歉、貪富、窮通、貴賤等,也都只是在心存慾念之後才有分別,正因為世人心存妄念不敢面對現實,不能以靜心處理順境,以善心安於逆境,因此一切吉凶禍福、毀譽是非、窮通貴賤,也就困擾著世人,而弄得心神不安永無寧日。
人若能修身養性,去惡向善,安於順逆現實,不動絲毫非非之念,那麼本來夭的命也可以改變成壽的了「自然歸於稱心如意全吉無凶之境,而一個人的命本是自己造的,所以叫做立命。
還未達到此等境界之人,只要時時刻刻持唸「準提咒」,唸到滾瓜爛熟,有持如無持無持似有持,連持咒之念頭自己都沒有惑覺時,自然不會再有別的亂念頭夾雜在裹面,所求的事沒有不靈驗的。」
從此我把外號「學海」改為「了几」,因為我明白了立命的道理,不能同尋常凡夫一樣,要把凡夫的見解完全掃光,所以叫了凡。
立命之學 - 馬來西亞淨宗學會 https://bit.ly/3yrUWJh
--------------------
了凡四訓 - 第4章
袁了凡
②混沌開基:道家功理功法性修為名詞。混沌,道教內丹術術語。指入靜後,處於物我兩忘的狀態。天地物我,虛空無際,陰陽四象,同歸合一。開基,開創,開始。《大成捷要》:「百日十月關中,有七次混沌開基之旨,皆得吾師心傳。第一次混沌開基是玄關竅開,產出真種;第二次混沌開基是陽光三現,產出大藥;第三次混沌開基是妙結道胎,一陽初生;第四次混沌開基是璇璣停輪,日月合璧,亦曰二陽生;第五次混沌開基是心滅,大定以後,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第六次混沌開基是深入涅槃,神俱六通;第七次混沌開基是高登彼岸,金花如輪。」此系煉丹門七個修為步驟。
【譯文】
雲谷禪師對我說:「道家有一句話說:『不會書符,被鬼神所笑。』書符實有秘訣,就是不要動念。拿筆寫符,先要把萬事放下,一點塵心都不起。從這個一點念頭都不動的地方寫下一點,就稱之為『混沌開基』。從此就一筆寫成,全不用思想,這樣寫成的符就會靈驗。」
【點評】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符籙作為道教方術之一,是道士用來溝通人神的秘寶。「符」這種介於字畫之間的神秘符號俗稱「鬼畫符」。道士即以這種神秘奇特的符號來召神請仙,驅鬼避邪。這種神秘的符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畫的,「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籙」是寫着所請神仙名字及所求之事的文書,即寫給神仙的邀請書。藏在人身邊的,所請神仙就會在冥冥之中保護關照他。符與籙後來合而為一,稱為符籙,用來為人祈福禳災,祛病除邪。
如何畫符才靈驗?秘訣就是「只是不動念也」,一筆揮就,更無思慮,這樣的符便靈驗。
自成一體的道家書法可以說與畫符有着一定的內在聯繫。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乃一代書聖。《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可見其家族世代篤信道教。就連其名字中之所以有「之」字,也與道教各派中的「正一道」的前身「五斗米道」密切相關,據一些研究表明,「之」字乃五斗米道中用於道徒名字的暗記,並被廣泛用於當時篤信五斗米道的門閥世族家庭成員的名字中。如科學家祖沖之、畫家顧愷之、史學家裴松之等。據近代史學大家陳寅恪考證,兩晉南朝的書法世家和天師道世家是基本相符的。道家抄寫道經與畫符,必須以能書者任之;抄寫道經不失為一種功德,信道者也樂意為之。王羲之父輩中的王敦、王導、王曠等皆擅長書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更是合稱「二王」。陳寅恪認為:「藝術之發展多受宗教之影響,而宗教之傳播,亦多倚藝術為資用。」另外,王羲之的書論與道家畫符的理論也存在一定的聯繫。傳為王羲之所作的《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說:「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同樣傳為王羲之所作的《書論》中有:「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未作之時,結思成矣。」在如此凝神沉靜的狀態下進行書法創作,無怪乎能有《蘭亭》之千古佳作。以此種心態畫符,則可無思慮而能靈驗也。其實王羲之所倡的專志凝神、靜觀默想與佛教的禪觀之旨也十分相契,與佛教之「戒、定、慧」三學有着內在的聯繫。另外,王羲之書風對後世的影響更多體現在佛教的抄經書法上,隋唐的智永,據傳是王羲之七世孫,他能傳家法,以王體書法抄經八百餘本分散浙東諸寺,以規範當時的抄經書體;唐代僧人懷仁集王體書法成《聖教序》,所有這些都可看出王羲之的書法風格對佛教書法創作風格的影響以及王體書法在佛教書法中的廣泛運用。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①。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②。
【注釋】
①感格:感應,靈感。
②該:具備,包括。王充《論衡·自紀》:「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詳該。」《後漢書·班固傳》:「仁聖之事既該,帝王之道備矣。」
【譯文】
凡是祈禱上天要修身養性以奉天命的人,都要從沒有思慮的地方來感應萬物。孟子論及立命的學問,就說:「夭折與長壽沒有區別。」其實,夭折與長壽,是有很大區別的。但當一個人不動思慮的時候,什麼是夭折,什麼是長壽呢?仔細分析的話,豐收與歉收沒有區別,然後便可以立下貧窮與富有的天命;困窘與騰達沒有區別,然後可以立下尊貴與貧賤的天命;夭折與長壽沒有區別,然後可以立下生與死的天命。一個人生在世間,只有生與死是最重要的,這裡說夭折與長壽,就是把一切順境與逆境都包括了。
【點評】
向佛菩薩或天地鬼神祈禱,要無思無慮、清靜本心、不起妄念,如此虔誠禱告,方能感應。沒有一個妄念,就是真誠之心、清淨之心、恭敬之心。
「立命」二字,在儒家經典中,初見於《孟子》。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說的是人只有充分擴張自我善良本心,才是順應人之本性,就是知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養人的本性,這才是真正的正確對待天命。如此,勿論長壽短命,在儒家看來都是沒有分別的,都是是一非二的,我們不應當去二分「夭」與「壽」,應當安心培養本性,從容面對天命。
道家莊子的《齊物論》也體現了「不二」的辯證思想,「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之間最大的是秋天鳥獸的細毛,而泰山為最小。小孩子生下來就夭折是壽命最長,而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卻實在是短命。大小沒有絕對的標準,所謂夭折和長壽也不是截然兩分的。空間的大小,壽命的長短,都是人主觀二分的結果,沒有絕對的標準。是非、善惡都是由於我們有所區分的心念所生成的。具體說來,我們若視豐足和短缺是一樣的,就可以在貧富方面樂天知命,不被貧富所牽累。《論語》中的顏回能安貧樂道,大為孔子所欣賞。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如果我們視窮困潦倒和官運亨通沒有差別,就可以在命運富貴還是貧賤方面順應天命,不為貴賤所煩惱。並且儒家對於不義之富貴是不屑一顧的。《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在其中。孔子對於清貧的生活甘之如飴;對於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則如過眼雲煙而不足取。求取富貴須合於「義」與「仁道」,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君子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在短命和長壽之間不起分別之心,那我們就可以在生死大事上了脫執着之心。
人生在世,死生之事最為重要,在生死問題上得大自在,則對於人生所有的順逆都能得到覺悟。對短命和長壽不起分別執着,就能對一切禍福凶吉都不起分別執着。所以世上唯有「覺者」能安身立命。
※※※
※※※
至修身以俟之①,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汝未能無心,但能持《准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②。
【注釋】
①俟(sì):等待。《論語·先進》:「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②窠臼(kē
jiù):窠巢和舂臼。比喻陳舊的格調。
【譯文】
到修身養性來等待命運的轉變,這是積累德行並祈禱上天的事。說「修」,那麼若有過錯與壞事,都應當治療並消除;說「等」,那麼哪怕是一絲的覬覦之心,一毫的迎合之意,都應當斬草除根。到這個地步,直接進入了先天的境界,這樣才是實學。你還不能達到無心的境地,但只要能修持《准提咒》,不必特意去記,也不必去數念了多少遍,不要間斷,修持得非常純熟,在修持時似乎像不修持一樣平常,在不修持時卻又如修持一樣。等修到念頭不動的時候,就靈驗了。我最初號為「學海」,當天便改號為「了凡」:因為悟到了修身立命的學說,便不願意再落到凡夫俗子的舊路上去了。
【點評】
命運能否被改變,我們對待它的態度應當是勤勉修身而又能安心等待。改變命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積累和勇猛精進。修德之功日深,命數自然能夠好轉,所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只有時時刻刻存養我們的德性,才會獲得福報。這裡特別要強調「修」,修即修正。佛教中「業」為造作之義。如身之所作、口之所語、意之所思是為身、口、意三業。身業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事;口業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之言語;意業如貪、嗔、痴等起心動念。正因為我們的身心存在過往諸多惡念,造下諸多惡業,故而應當修德進善、徹心改過,一直到完全治療根絕為止。身心中的惡念惡行,永遠將其斷除滅斷。
修身積德切不可希望早得善報、心存非分之想。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者不能得豆,種豆者不能得瓜。我們要把非分的心念除掉,有絲毫念頭起滅都應當斬絕滅盡。所謂斬草要除根,惡念如同蔓草滋生於心,只要有一點空間,都能叢生蔓延,侵蝕我們的心靈。總之,不能生起一絲一毫對福報的覬覦之心,不可有一絲一毫對功利的遷就迎合之態。孟子還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個放心可以說就是斷除妄想、分別、執着,恢復我們的真心本性,這才是真正求學問道的態度。能夠做到這種程度,那就是直達先天不動念頭的境界了。做到這樣的程度才是實實在在的學問,才是理解了真正的立命之學。
凡夫俗子們是很難做到不起心動念的,如何才能控制心中的念頭?唐代王維曾有詩云「安禪製毒龍」,這裡的毒龍就是指我們的心念。雲谷禪師見了凡先生未必能做到不起心動念,便教給他持准提咒。准提又作準胝、准泥、准提觀音、准提佛母、佛母准提,意譯作清淨、護持佛法,是為短命眾生延壽護命的菩薩。雲谷禪師這裡是教授了凡先生「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的圓修圓證之法。《華嚴經》中「一修一切修」:所謂上根大智之人,全性起修,了修即性,修性不二,事理互融。燒香散華,無非中道;習禪誦經,儘是真如。是故一行修,則一切行無不修。念佛、念咒也有功夫,其境界也分層次。「記數」是最低的功夫,從記數到「無記無數」,再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這是一個不斷升華的過程。在持准提咒念佛時要能做到無記無數,不令間斷,要達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的境地。功夫要能做到一片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就可不起心動念了。上乘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亂,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功夫是功夫成片,修學一定從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亂。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古人的名是由父母所取,輕易不可更改,除了名以外還有「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二者相表里,又稱「表字」。屈原在《離騷》里自述:「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正則」就是「平」,「靈均」就是「原」。所以他名「平」字「原」。三國趙雲字子龍,取自《周易》「雲從龍,風從虎」;明代軍事家于謙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錢謙益字受之,則都是用《尚書》中「謙受益」的典故。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排行老二。除了名、字,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朱用純的柏廬等,都是後人熟知的。佛門中有稱謂,即指法名,指出家入道時,師父所賜之名。又雲戒名,受戒時師父所授之名。僧人死後的諡號,也稱法號。了凡先生本來號為學海,說明他好學、喜讀書。自從這一天開始就改號為了凡,「了」即明了、了脫,「凡」是凡夫。其意義是悟了順從天命的道理,不再如同凡夫俗子一般為命運所拘。
※※※
※※※
從此而後,終日兢兢①,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②,在暗室屋漏中③,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注釋】
①兢兢(jīng):謹慎小心的樣子。《史記·外戚世家》:「禮之用,唯婚姻為兢兢。」
②惕厲:謹慎戒惕,心存危懼。《後漢書·馬皇后紀》:「日夜惕厲,思自降損;居不求安,食不念飽。」
③暗室屋漏:指別人看不見的地方,隱私之室。
【譯文】
從此以後,我每天都戰戰兢兢,於是便覺得與以前大不相同。以前是悠閒輕鬆的放任自流,現在自然有小心謹慎、心存危懼的樣子,在別人看不見的私室,也常常怕得罪了天地鬼神;遇到有人怨恨、詆毀我,也便能安然地寬容、接受。
【點評】
以上是雲谷禪師對了凡先生的教導,下面就是了凡先生自己修持的經歷。記述了他如何將雲谷禪師的訓導在自我修持上落實的。自從徹悟之後,從此開始認真用功,依照功過格每日反省,自己體悟與以前不同,「覺今是而昨非」,以前是整日裡過着悠遊放任的生活,現在則戰戰兢兢、時刻有警惕的念頭,生怕生起惡念,得罪天地鬼神。
《禮記·中庸》中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道是片刻不可離的,如果可離就不是道了。君子即使是處於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心存敬畏,不敢造次。在別人聽不見的地方也有所戒慎畏懼。越隱秘的事越容易顯露,越細微的事越容易顯現。君子獨處獨知之時更要謹慎。心中不起惡念,真正做到克己功夫。
寺院中僧人以和合為義,對僧人修行強調要「依眾靠眾」。佛教有「六和敬」:即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這種身和同住可以收到與儒家慎獨同樣的功效。十幾個僧人睡在一個房間的通鋪上,目的在於使人不能有絲毫的放縱。同時還可以修煉我們的無分別心,如對同住者的愛憎,對住宿環境條件的嫌惡喜好等,斷滅不平等心,修煉清淨心。這才是修行。
遇到別人毀謗,絲毫不掛礙於心,而是能安然包容接受。唐代天台山國清寺隱僧寒山與拾得,行跡怪誕,言語非常,相傳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古尊宿語錄》中記載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個絕妙的問答,蘊含了面對人我是非的處世之道。了凡先生以前遇到有人憎恨、討厭、毀謗他時,是萬萬不可接受、睚眥必報的,現在則是心量漸開,能恬然容受他人。
※※※
※※※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①。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②: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③。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注釋】
①秋闈(wéi):亦稱「秋試」。明清時鄉試每隔三年的八月間在各省省城舉行,因其時值秋季,故亦稱秋闈。闈,是考場的意思。
②檢身:約束、檢點自己。杜甫《毒熱寄簡崔評事十六弟》:「蘊藉異時輩,檢身非苟求。」
③放逸:離善放縱,不修善法。
【譯文】
到了第二年,禮部舉行科舉考試,孔先生算出我應該為第三名,卻突然考了第一名,他的話不靈驗了,我也在鄉試時中舉了。但我修行義卻還不純粹,檢點自身發現還有很多疏誤:或者看到善事去實行了卻還不夠勇猛;或者救人時心中常常生出遲疑;或者正努力行善,但嘴上卻有失當的言論;或者清醒的時候能盡力操持,但酒醉後卻不免放縱。用過錯來抵消功勞,許多日子便這樣虛度了。
【點評】
自從三十五歲遇到雲谷禪師後,第二年(1570)了凡先生便參加禮部的科舉考試,原本孔先生算定他該考第三名,由於他行善積德,此次得以高中頭名。孔先生所推算的命運第一次沒有靈驗,可見命運不是定數,而會有變數。了凡先生正是因為自己的修德進業而改變了命數,命里原來只可中秀才而沒有科第,現在發願求中進士,卻能得償所願。
了凡先生雖然內省為善,但是卻做得遠遠不夠純粹,還摻雜了很多個人利害思想。檢點自己的行為,行善過程中還存有很多過失:有時看見要做的善事,行動時卻不夠勇猛;有時幫助別人的苦難時,心中卻常常生出遲疑;有時雖然身體力行,做了善事,卻往往言語失當,不合禮法。孔子教學有四科,後世學者將德行、政事、文學、言語,視為「孔門四科」,其基本依據便是《論語·先進》上的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這就是說,孔門弟子根據其學業特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第一科為德行,此乃做人的根本,聞名的有顏回,「回以德行著名」。第二科為言語,就是講求說話要言之有度,聞名的有宰予,「有口才,以言語著名」,這裡的有口才必然是要包括言語得當、說話有分寸。這是我們評價一個人是否有口才的基本準則,否則就是伶牙俐齒、失於輕浮,乃至招致禍端。第三科是以政事聞名的,如子有:「有才藝,以政事著名」,子路,「有勇力才藝,以政事著名」。第四科以文學聞名的有言偃(子游),「特習於禮,以文學著名」,卜商(子夏),「習於《詩》,能誦其義,以文學著名」。
了凡先生還喜歡飲酒,在清醒的時候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但醉酒後卻增長放逸。酒為佛教五戒之一,佛教的酒戒可謂淵源深厚,早在印度《摩奴法典》中就禁止婆羅門飲酒。佛教歷史上記載着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位在家居士,一次口渴而誤飲烈酒,導致酩酊大醉,恰巧這時鄰居家的一隻雞跑到他家院中,他便於醉中將雞宰殺煮食。鄰居家的婦人循聲前來尋雞,醉酒的這位居士居然淫心大發,欺辱了婦人。被告發而帶至官府後,他又百般狡辯,死不認罪。所以,由於飲酒這件「小事」,致使這位居士一連犯下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四種重罪,故而佛教對酒是深戒的。
了凡先生反思自己,一直以來所做之功與所犯之過兩相比較,過多功少,只能算是虛度了如許光陰!
※※※
※※※
自己巳歲發願①,直至己卯歲②,歷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時方從李漸庵入關③,未及回向④。庚辰南還⑤,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⑥,生男天啟。
【注釋】
①己巳:指1569年。發願:發起誓願。《阿彌陀經》:「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②己卯:指1579年。
③李漸庵:即李世達,字子成,號漸庵,涇陽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士。授戶部主事,歷任南京太僕卿、右僉都御史、浙江巡撫、南京兵部右侍郎、刑部尚書等職。
④回向:佛教語。「回」是迴轉,「向」是趣向的意思,迴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於所期,謂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於他者,回向於眾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於佛道。也就是迴轉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於眾生或莊嚴佛淨土。《往生論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孟浩然《臘月八日於剡縣石城寺禮拜》:「下生彌勒見,回向一心歸。」
⑤庚辰:指1580年。
⑥辛巳:指1581年。
【譯文】
從己巳年發起誓願,直到己卯年,歷時十多年,三千個善行才圓滿。當時正跟隨李世達先生入關,還沒來得及迴轉自己所修的功德而趣向於眾生。庚辰年再回到南方,才開始請了性空、慧空等上人,在東塔禪堂回向。這時便生出求子的願望,也許下了三千件善事。辛巳年便生了兒子袁天啟。
【點評】
了凡先生發願求取功名,己巳至己卯,即隆慶三年到萬曆七年,經歷了十一年,三千件善事才圓滿完成。由於他常年在外,曾經一度在李漸庵軍中辦事,擔任參謀。故而一直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回向。
佛教中說:「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回即迴轉,向則是趣向,迴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於所期就叫做回向。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迴轉給眾生,並使自己趣入菩提涅。或以自己所修的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諸經論有關回向之說甚多,慧遠的《大乘義章》卷九,分「回向」為三種:一、菩提回向,回己所修之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種德。二、眾生回向,念眾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願以與他。三、實際回向,以己之善根回求平等如實法性。
直到第二年才有機會,請性空法師、慧空法師諸位上人在東塔禪堂回向,了凡先生己巳年所許下的願終於圓滿了,真正做到了。了凡先生命中無子,現在他想發願求得,所以他又發願行三千善事。由於他是誠心發願,所以立時得到感應,三千願事還沒有圓滿,第二年就生了兒子天啟。
※※※
※※※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朱圈於曆日之上①。或施食貧人,或放生命②,一日有多至十餘者。至癸未八月③,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
【注釋】
①曆日:日曆,曆書。
②放生命:即放生。釋放被羈禁的生物。佛家以不殺生為善舉,規定「五戒」的頭一條即「不殺生」,同時提倡「放生」。佛教要求佛門弟子應以慈悲為懷常行放生,據此可得長命的果報。
③癸未:指1583年。
【譯文】
我每做一件事,便隨時用筆記下來;你的母親不會寫字,每做一件事,就用鵝毛管印一個紅色的圈在曆書上。或者給窮人布施食物,或者放生,一天有的多達十來件。到癸未年八月,三千件的數量又圓滿了,再請了性空等人,在家裡回向。
【點評】
了凡先生每天行善,做了一樁善事後便記錄在案。夫唱婦隨,了凡先生的妻子也跟着一同行善,可謂相得益彰。他的夫人因為不能識文斷字,所以只能以符號記錄所行之善,她每天在家裡的日曆簿上用鵝毛筆沾印泥記錄自己的善行。有時是施捨食物給貧苦之人,有時是買來活物放生。
佛教有「六度」,度為度生死海的意思,其行法有六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其中布施是以福利施與他人。施捨的種類很多,以施與財物為本義。佛經中說:「言布施者,以己財事分布與他,名之為布,己惠人目之為施。」
佛教還宣揚「放生」,就是釋放被羈禁的生物、活物。「不殺生」乃是佛教戒律之首。殺生的人,當墜落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受無窮苦;僥倖為人,亦受短命等惡報。所以說殺生是最大的惡業,而放生則是最大的功德。《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中記載釋迦佛過去世為流水長者子。一次,長者子經一空澤,見池水涸竭,萬魚被曝曬將死。長者子先取樹葉遮住陽光。後來發現,惡人為了捕魚,在源頭處截斷了水流。長者子即向國王借了象隊,到上流用皮囊盛水,運到空澤,傾瀉池中,救活了萬魚。中國流行放生乃始於隋代天台大師智。智「買斷蔰梁,悉罷江上采捕」,就是讓漁人在天台山海隅放生。當然,佛教所說的放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偶然發現的活潑潑的動物,認定它還能活命,故而買來放生。要隨緣應化,如果故意去找尋作為,則又是攀緣了。
了凡夫婦在起初是一天難得行善一次,故而完成三千善事耗費了十多年之久。現在一天有時能行善十多件。從庚辰年到癸未年,只用了四年之功,便將三千善行都做得圓滿了。故而再次請來性空法師等人在家中的佛堂做回向。
※※※
※※※
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①,授寶坻知縣。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②,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③。夜則設桌於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④。
【注釋】
①丙戌:指1586年。
②坐堂:官吏坐在官署的廳堂上問事判案。
③纖悉:細微詳盡。唐·孟郊《秋懷》:「還如刻削形,免有纖悉聰。」
④趙閱道:北宋官員。名抃,字閱道。自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景祐進士。景祐初,累官殿中侍御史,剛直敢言,不避權貴,時稱「鐵面御史」。歷任益州路轉運使,加龍圖閣學士,知成都。神宗時,擢參知政事,因反對王安石罷職。有《趙清獻集》。為官清廉,任成都轉運使,到官時隨身只帶一琴一鶴。《宋史·趙抃傳》記載:「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還記載趙閱道為人「長厚清修,人不見其喜慍」,即喜怒不形於色,可見涵養功夫,或者說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平生不聚斂財富,不豢養伎樂。趙閱道善於內省,《宋史》記載他「日所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於天,不可告,則不敢為也」。
【譯文】
了凡四訓第4章線上閱讀 https://bit.ly/3jMUFg0
-------------
了凡四訓―第一篇 立命之學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了凡四訓白話解釋精簡本》
《解》雲谷禪師又向我說:「有一種畫符籙的專家曾說:『一個人若不會畫符,會被鬼神恥笑的。』,畫符有一種秘密的方法傳下來,只是不動念頭罷了。當執筆畫符時,不但不可有不正的念頭,就是正當的念頭,也要一齊放下。把心打掃得乾乾淨淨,沒有一些雜念,有了一些念頭,心就不清淨了。到了念頭不動,用筆在紙上點一點,這一點就叫混沌開基。(因為完全的一道符,都是從這一點開頭畫起,所以這一點是符的根基。) 從這一點起直到畫完,沒有一些別的念頭,那麼這道符,就很靈驗。不但畫符不可夾雜念頭,凡是禱告上天,或求改變命運,都要從沒有妄念上用工夫,這樣纔能感動上天。
— 在財團法人臺南市國學書院傳統文化基金會
------------------------
據說此書原為柳華陽的修道練功筆記,亦有可能是民國時人精選各種丹經要語彙編而成。七次混沌開基之旨:第一次混沌開基,是玄關竅開,產出真種;第二次混沌開基,是陽光三現,產出大藥;第三次混沌開基,是結道胎,一陽初生;第四次混沌開基,是 鏇璣停輪,日月合璧,亦曰“二陽生”;第五次混沌開基,是心性滅盡,大定以後三花聚頂、五朝元。《大成捷要》所列內煉功法,節次分明,口訣易曉,從築基下手,到煉精、煉、煉神而迄大成,一一詳加說明,集歷代人體科學先驅者之大成果,是後學者們繼續探索的寶貴的參考資料,它堪稱“近代人體科學實修實證實用手冊”。
基本內容
氣功內丹術著作。3卷。清代著作,作者不詳。
據說此書原為柳華陽的修道練功筆記,亦有可能是民國時人精選各種丹經要語彙編而成。此書原藏於河南登封縣嵩山崇福官,後道士王乾一雲遊至該宮,從常住馬宇秀鍊師處獲觀此書,抄錄一通攜歸,藏於山東嶗山太清宮。於民國初年傳出。本書編排雖欠清整,然其「節次功夫戌臻玄妙,擬義立論尤其精工」,從下手以迄成功,一一詳細說明,頗有參考價值。氣功內丹術著作。3卷。清代著作,作者不詳。
簡介
據說此書原為柳華陽的修道練功筆記,亦有可能是民國時人精選各種丹經要語彙編而成。後經傳抄行於世間。本書流傳抄本有二種,一種是嵩山本,藏於河南嵩山崇福宮道人馬宇秀處;另一種是嶗山本,由王乾一抄自嵩山本,攜至東來,藏於山東嶗山太清宮。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由遼寧太清宮刊印流傳世上。該書是近代修煉者們必讀的實用修行手冊,在實修實證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成捷要》以煉丹為主題,集古代丹經理論之要語而成書,其意識形態與道教丹家北宗一一全真教相似。雖然在該書的開篇序言中再三強調了“將歷代仙佛祖師所傳三元大道丹經 分晰開列於後”,但通觀全書,只有盡性了命的“天元大丹”之理法,而無地元一一爐火燒煉、人元一一移花接木之內容。所以,該書所講的煉丹,是指不同於外丹的內丹。它通過攫取有關“天元大丹”丹經中的許多至理名言,對於修煉天元大丹過程中的各種生理反應、心理反應以及具體功法,都作了相當詳盡的介紹。在介紹過程中,本書側重於實際功法,基本上明指直說,而很少用一些初學者難以理解的譬喻和術語(如《參同契》、《悟真篇》),也沒有冗長晦澀的氣功理論,這使得初研丹法者易入其門。
《大成捷要》著眼於實際,因此,它對欲入其門者提出了必須明了的五件事、七次大混沌。該書稱“若不明五事、七次大混沌,後世未來聖真任你講得天花亂墜、地涌金蓮,縱有剛志修持,難超脫三界之外而登大羅”。五事之旨第一事,明先天三寶;第二事,明煉巳還虛;第三事,明 凝神入氣穴;第四事,明機動調藥;第五事,明藥產采煉。七次混沌開基之旨:第一次混沌開基,是玄關竅開,產出真種;第二次混沌開基,是陽光三現,產出大藥;第三次混沌開基,是結道胎,一陽初生;第四次混沌開基,是 鏇璣停輪,日月合璧,亦曰“二陽生”;第五次混沌開基,是心性滅盡,大定以後三花聚頂、五朝元。第六次混沌開基,是深入涅盤,神俱六通;第七次混沌開基,是高登彼岸,金光如輪。這就使求道者在學習過程中去掉了經常攔路的絆腳石。
但《大成捷要》,也有其和別的丹經相類似的缺點,即對一些至關重要的法訣秘而不宣。比如,小周天功法中《周天火候》,大周天功法中的“五龍捧聖”等功法,書中皆一言略過,非得請明師指點不可。而作者也自言,在這些方面“非得吾師之心傳不可”。
歷史在發展中沉積,知識在探索中進步。《大成捷要》所列內煉功法,節次分明,口訣易曉,從築基下手,到煉精、煉、煉神而迄大成,一一詳加說明,集歷代人體科學先驅者之大成果,是後學者們繼續探索的寶貴的參考資料,它堪稱“近代人體科學實修實證實用手冊”。大成捷要:據說此書原為柳華陽的修道練功筆記,亦有可能是民國時人精選各種丹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6nIrSZ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