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方法五種: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二果,音譯斯陀含,意為一來,只要再一次生天,一次來人間受生即可。二果已斷盡欲界前六品思惑,因此他的特色是淫、怒、痴微薄。
三果,音譯阿那含,意為不還,死後直接升往色界或無色界而入涅槃。因為三果已經斷盡欲界後三品思惑,因此不須再來人間受生。
四果,音譯阿羅漢,意為無學、無生、殺賊、應供。阿羅漢已經殺盡了一切煩惱賊,無須再來三界受生,堪受人天的供養,而且已證得小乘最究竟果位,因此又稱為無學位。
修證聲聞果的法門很多,初步為:
密護於根門: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飲食知節量:以保持健康。
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注心一處。安住於正知正見。
(二)緣覺界
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音譯為辟支佛,又名獨覺。緣覺是值佛出世時,聽聞十二因緣教法(內因緣)而開悟,樂於獨居,故稱緣覺。獨覺則生於無佛出世的時代,觀察外界現象的生滅變異(外因緣)而無師自悟,故名獨覺。名稱雖然不同,不過都是由於觀“緣”起法而“覺”悟,因此能破除少分習氣,不像阿羅漢習氣全存,所以勝於聲聞。依據佛經記載,獨覺有兩種:
部行獨覺:指聚合部眾而獨悟證果的緣覺人。據《俱舍論》卷十二載,修聲聞乘已證得三果的人,將證得四果時,暫離佛之教法,聚集若干的同修人,而自修自悟者。
麟角喻獨覺:指獨居修行一百大劫,積足善根功德的覺者。以獨居悟道,猶如麟之僅具一角,故稱麟角喻獨覺。
與聲聞相比,緣覺不依善知識而修,因此屬於利根。聲聞與緣覺合稱為二乘,又被稱為小乘,因為二者只知利己而無利他之心。佛陀直至法華會上,才開顯“會三歸一”,指出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同樣迴向一佛乘,皆須向佛道精進努力。
(三)菩薩界
菩薩,為梵語菩提薩埵( bodhisattva)的簡稱。菩提指“正覺的智能”,薩埵指“有情”,故合譯為“覺有情”。也就是發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聖者。
菩薩的性格特徵在於慈悲,所以不畏懼眾生的難度與佛道的長遠。
聲聞果的求證,利根需要三世,鈍根需要六十劫;緣覺果則利根需要四世,鈍根需要一百劫。而菩薩必須三大“阿僧祇劫”(意為無量劫),歷經五十二階位才能成就佛果,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十地中的初地為第一阿僧祇劫;第二地至第七地為第二阿僧祇劫;第八地至第十地、等覺及妙覺為第三阿僧祇劫。此外尚須一百小劫修相好圓滿,才能證得佛果。
除了慈悲以外,菩薩的思想特色在於般若的智能,也就是泯除對於世間種種對立現象(主體與客體,物與我等)的執著,而達到無分別智。因此菩薩認為宇宙與我一如,眾生與我同體,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此,佛經上說般若波羅蜜是三世諸佛之母。
菩薩的精神是堅忍與精進,一個志願修學大乘菩薩法門的人,首先要發菩提心,上求下化,才能精進不斷的饒益眾生。 《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因此,菩薩的實踐法門,首重於六度波羅蜜,或十度波羅蜜。而作為菩薩的共同願行,便是無休止的“四弘誓願”。
(四)佛界
佛,梵語buddha的音譯,全稱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歷史上的佛,是指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但是佛陀的真身,卻是遍滿虛空,不生不滅的真理法身,必須具足十住位的菩薩,才能常聽到法身演說妙法。法身便是佛陀所證悟的境界,《華嚴經》說:“大海之水可飲盡,剎塵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說盡佛境界。”
如何能認識法身呢?佛陀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因此,戒定慧三學、三十七道品、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乃至奉行這些教法的僧團,都是佛的法身。
佛的教法還有另外一個特色,就是以人間為主。諸佛從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眾生,無一不是在人間。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人間的佛陀,從日常生活中便流露出平等融和,自利利他的精神。
譬如佛陀必須吃飯睡覺,也一樣走路講話,但這些都是在實踐六波羅蜜。佛陀披搭袈裟,表示不忘清淨戒法(持戒波羅蜜);沿門托缽,使信眾得種植福田,並且為眾生說法(布施波羅蜜);不分貴賤,次第乞食(忍辱波羅蜜);洗缽鋪床,教化弟子(精進波羅蜜);禪坐瞑思(禪定波羅蜜);這一切都是證悟真理的悟者生活(般若波羅蜜)


辟支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成佛之道(印順法師,成佛之道,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0/yinshun10-00.html)
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僅是信仰的。所以義理的開導,或是修持的指示,都是通過理性,而有豐富的,正確的內容。由於通過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擇,所以宏傳中的佛法,可說是多彩多姿的。...佛法的多彩多姿,適化無方,凡不能統攝總貫,不能始終條理,都會犯上偏取部份而棄全體的過失(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自序)。
佛法的統貫條理,對於一般信眾的持行來說,原是不能苛求的。但宏傳佛法的大德們,是不能不有的必要勝解。這才能應機說法,而始終保持佛法的完整性,不致於落入雜亂與偏向的窠臼。...(太)虛大師深感於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這與西藏宗喀巴大師,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自序)。
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布施,持戒,離欲升天(定)。然後對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門。...這種以二乘法為本的傾向,宗喀巴大師也不能免,所以他說的共下士法,把「念死」作為入道的要門。其實,不念死,未嘗不能熏修人天善業。這樣的下士道,雖順於厭離的二乘,但不一定順於悲濟的大乘道。對於這,(太)虛大師深入佛乘,獨具隻眼,揭示了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 ─教導人類,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厭離(如念死)為初學的法門。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攝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但由於某些眾生的根性偏狹怯弱,佛(及古德們)這才對於大乘,旁立二乘究竟的方便道。在大乘法中,也旁開由天乘行而入佛乘,由二乘行而入佛乘的方便道。所以從虛大師抉擇開示的全體佛教來說,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這不但綜貫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階,而且還綜貫了正常道與方便道的一切。圓滿顯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導歸於究竟無上的佛地(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自序)。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我們以佛為理想,以佛為師範,不斷的向佛學習,如達到了與佛平等,那就是成佛了。...想從薄福無智的生死凡夫,修習到這樣至高無上的佛果,並不太容易。這一定要修學應修的法門,遵循成佛的正道,才能由近而遠,自淺入深,到達成佛的目標。所以發心學佛,應該修習成佛的法門,遵循成佛的正道。成佛的法門、正道,就是「成佛之道」。佛法,為了適應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種種道,...然究竟說來,並無二道,...一切法門,無非是成佛之道(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第一章歸敬三寶)。
三寶(佛、法、僧),是佛法的總綱。「歸敬三寶」,是進入佛門的初基。...所以發心學佛,首先要歸依三寶(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第一章歸敬三寶)。
歸依,要有求歸依的誠心。...求歸依的誠懇,應該如落海者的求生一樣,這才能圓滿成就歸依的勝妙功德(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第一章歸敬三寶)。
一般人不能引發求歸依的熱心,是由於迷惑了眼前的短暫意義,在人「世間諸」般「可樂」事上,生起錯覺。經上面一一的論究,證明了這些,「無」有一「事」是真正「可依怙」的,一切都是非常、非樂(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第一章歸敬三寶)
成佛之道 https://bit.ly/2SFzBwX
-------------------------------
如何成佛?成佛最簡單的方法是這個...
在佛教用語中『成佛』經常被提及,所謂成佛就是脫離苦海、永遠脫離一切生死煩惱,大徹大悟的一種狀態。在國內不同佛教派之間對成佛的概念也是有區別的。講下影響比較廣泛的三種說法:
一、一念成佛
六祖惠能傳承的禪宗就認為:眾生能不能成佛完全在你的一念之中,而這個一念就是人對人生的「覺悟」。什麼時候覺悟了,什麼時候就可以成佛。
二、複製成功
而密宗則是主張:複製釋迦摩尼佛成佛的過程才是成佛的唯一途徑,因為密宗覺得釋迦摩尼佛為眾生展示了成佛的全部過程。必需修行的和釋迦摩尼修行時的思想、言行、肉體都完全一致才行。
三、喊口號成佛法
還有個叫做淨土宗的佛門教派,成佛好簡單的說,只要你每天念頌阿彌陀佛,你的靈魂在死後就會被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然後西方極樂的佛協助你就成佛了,也就是說想成佛就喊口號就行
佛教中對因果報應說的很多,你種下的因,就會受到相應的果,如果你先前是個十惡不赦的邪惡之人,做完壞事兒怕被報應懲罰,於是立即進入淨土宗,做個弟子,天天念誦阿彌陀佛,那你就能成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豈不是天道漏洞?
各種稀奇古怪的成佛說法很多,國內也有很多佛門教派,百家之言,爭論沒有一個終點。記住一條,為人和善,待人寬容。你就是佛,天天叫嚷著要修行,要成佛的大多都是虧心事兒做多了。俗話說的好,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你為人坦坦蕩蕩,正正直直,和和氣氣,公公正正。哪兒來的那麼多糾纏,哪兒來的那麼多煩擾呢?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gqaql4l.html
------------
佛陀如何由人成佛?
2015-11-11 2015心得
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不同處,在於無神論,強調沒有創造者,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佛教主張因緣與因果論,否定神的權威,既不偏向唯神論的迷信,也不走向唯物論的極端,主張透過修行提昇生命,覺悟生命的智慧,誰能達到這個目的,便是成了佛陀的人。
釋迦牟尼佛以父母所生的人身,成就無上的佛果,讓我們看見人間成佛不是神話傳說,而是確實可行的修行的道路。
出家尋求解脫道
佛陀原本貴為印度的王子,但是他無法解決人生的生老病死苦惱,決心離開王宮出家修行。他曾經向多位修行瑜珈有名的仙人學習,但是即使修證到與老師相同的境界,仍不能滅除苦惱,因此前往苦行林。
他的父親,淨飯王特別派遣五位侍者隨側保護他:阿若憍陳如、跋提、婆波、摩訶男、阿說示,結果他們被佛陀求道決心所感動,隨他苦行。六年苦行,他們每天以一麻一麥為食,變得羸弱枯槁,佛陀因此明白苦行不能證道,便放棄苦行。而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重新調整修行方法。五位同伴卻以為他退失道心,所以離開佛陀前往鹿野苑。
佛陀眼看五位同伴離開,反而更堅定求道的心,來到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發誓願:「不達究竟正覺,終不起此座。」在他證悟後,立即想到這五位同伴而前往鹿野苑,希望讓他們和自己一樣明白生命實相,進而解脫。他們原本以為佛陀退失道心而不願理會,卻被佛陀顯現的得道威儀相懾住,想知道佛陀如何證道。
佛、法、僧三寶具足
佛陀因此對五個人開示他所覺悟的「四聖諦」與「八正道」。四聖諦為: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即是佛教史稱的「初轉法輪」。苦諦是遍及眾生界的苦惱,集諦是這些苦惱的原因,滅諦是滅除苦惱的結果,道諦是以修持八正道滅苦的方法。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惟(又譯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又譯正方便)、正念和正定。
聽聞佛陀說法後,憍陳如很快證得阿羅漢果,由於是佛初轉法輪第一位證悟,故以「阿若」稱之,而另四位也一一皆證果。憍陳如請求出家,佛陀應允後,另四位也請求出家,世稱「五比丘」,這是佛教最初建立的僧團,於是佛、法、僧三寶具足,出現世間。
佛陀將他自己成佛的經驗和方法,告訴他的弟子們,讓弟子們一邊照著佛陀的話來修行,同時也輾轉告訴他人,這便是已成佛的方法教化人類的佛教。
佛陀如何由人成佛? -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https://bit.ly/3h6lutO
-----------------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於八十三年八月廿八日全國供佛齋僧大典
  無論是出家眾或在家居士,發心修行、學佛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得到解脫,能成就道果,圓成佛的智慧。要想圓滿成就這個目標,就必須找到正確的方向,找到對自己能契合的法門,還要有大善知識的引導以及個人切實的信受奉行,才不會繞遠路或是走錯路。
  佛法的法門雖然很多,歸納起來有方便法門、感應法門、究竟法門,從修行的方法又可分為:漸修與頓悟兩個法門。
  漸修,就是漸次修證,是漸進的、有次第的修證,所以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佛經講,一個人若想超凡入聖,從證到阿羅漢果、緣覺果、菩薩果,一直到圓成佛道,圓成佛的智慧,修證的過程與時間各不相同:
  證到阿羅漢果位,最快是三生,最慢是六十小劫;
  證到緣覺果位最快是四生,最慢是一百劫;
  證到菩薩果位就有種種層次上的差別;從「初發心菩薩」發大願、起大行,由凡夫位不斷的修六波羅蜜,修到有一些相應,稱之為「賢位菩薩」;由賢位菩薩再繼續不斷的修,一直到登地,稱之為「登地菩薩」;登地菩薩從初地繼續不斷的修,一直到十地,他的願行與功德已經與「佛」相等了,就稱之為「等覺菩薩」,從等覺菩薩到「妙覺」位,這就圓成佛道了。整個過程漫長而且遙遠,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修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佛陀非常慈悲,另外告訴我們一個縮短修證時間的方法,而且是最究竟的法門,這個法門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頓悟」的法門,是一超直入如來地的法門。頓悟,悟什麼呢?悟到自己這念心、悟到覺性、悟到人人都有佛性、悟到人人都能成佛。簡而言之,「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成佛是成法身佛。頓悟了心性,就縮短了修證的時間。
報身與化身是「方便」,法身才是最究竟的
  佛法講,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好比太陽的光,報身就如太陽的形象,化身像太陽的影子。太陽照到屋子就有屋影,照到樹就有樹影,照到人、石頭、動物…等,都各有其影,就如同佛的千百億化身,隨緣應現。但是,影子是短暫的,因緣過去,影子就沒有了。
  佛法上說:「人有誠心,佛有感應」,與什麼佛相感應呢?是與法身佛感應。與法身佛感應,就起了報身或化身的作用;報身與化身是佛為方便度眾生而應緣隨現,因緣過了,化身與報身仍然歸於法身。所以,法身佛才是最真實、最究竟的。修行學佛,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體悟到最究竟、最真實的,才是道業圓滿。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修行必須了解什麼是法身?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就會走遠路,走錯路。法身沒有形象、沒有去來、沒有生滅,法身就是寂然不動、清楚明白的菩提心、涅槃性。契悟了這個道理就是契悟了無上的知見。契悟了這個心性,就是佛、就是道!
  「見性成佛」的「見」是指契悟的意思,不是用肉眼所見的見;「成佛」的「成」是形容詞,是指契悟了本具的佛性,契悟了菩提心。佛不是用肉眼而見,如同《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有能見就有所見,能見、所見的佛就不是真實的。什麼原因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看見的一切,都是「能見」與「所見」,既然是能見、所見,「能」「所」是相對的,相對的境界就屬於眾生見,不是佛知佛見。真正的「見」是「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念心就像一面鏡子,漢來漢現,物去不留影,沒有「能見」、沒有「所見」,這就是本具的菩提心。
  佛不是修成的,修成的東西一定會壞掉。佛經上講,心外一切物質都離不開成、住、壞、空,有成一定有壞,這是現象界的軌則。例如:用種種因緣和方法修成的房子,經過一段時間,一定會壞掉。這個世界將來也會壞掉,有成相就有住相、壞相,最後滅掉歸於空性;換句話說,只要是有生成,最終一定會壞滅,這是一種定律。人也離不開這個軌則,有生就有死;從母親肚子裡的胚胎到出生,無論活多少歲,七十歲、一百歲、一千歲、一萬歲,最後還是難免一死。就如同古代的彭祖活到八百多歲,最後還是會死亡、滅掉歸空。
  修行學佛,就是要在生滅當中體悟到不生不滅的道理,什麼是「不生不滅」呢?世上一切形形色色都離不開生滅的現象,只有這念心性才是不生不滅。悟了這念心,依據這個道理去用功、修行,才知道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起心動念都是道,時時刻刻都在「道」當中;「道」就是菩提心。古德說:「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因為道就在日用之間。修行,離不開日常生活,更離不開四大、離不開眼、耳、鼻、舌、身、意。悟了以後,凡夫心就是佛心;沒有契悟,心是生滅、是煩惱,身體是四大、五蘊的假合,生滅變異;契悟了,才知道四大本空,煩惱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最寶貴的,這個才是我們的真生命。
   不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都離不開我們的「身心」;離開了「身體」就沒有辦法修行,離開這個「心」就更沒有辦法用功。未悟時,這個身心離不開四大、五蘊生滅變異的現象,這就是眾生;契悟了心性,四大是空,煩惱心就是菩提心。同樣的心性,「悟」時與「未悟」時的作用,就是不一樣。人人都有的這念心,人人隨時都在運用這念心,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剎那、剎那都在起心動念,都在生滅。雖然在用,卻始終未曾體悟到這念心。 
  什麼是「生滅心」?例如早上起床,起床的念頭生起;起床後穿衣服,穿衣服的念頭生起,起床的念頭便滅了;穿衣服後又穿襪子、鞋子,穿衣服的念頭又滅了;依此類推,從早到晚,念頭一個一個不斷的在活動、不斷的生生滅滅。我們不妨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從早到晚,心裡的念頭像波浪一樣不停的生滅,即使睡著了,心念還在活動,否則怎麼會做夢呢?晚上的夢來自於白天的起心動念,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天的種種妄想,也是由攀緣外境而來,由於種種攀緣而有貪、瞋、癡的現行。修行,就要做「不做夢的人」,不做惡夢,好夢也不做;白天不做夢,晚上也不做夢,不僅一日一夜不做夢,還要一年、十年也不做夢。能做到,就是如來住世、活佛住世,佛與如來不是心外求得,這念心本自具足。能了解這個道理,就能體悟到自性的菩提心。
  佛經上說,人從早到晚共有八億四千個念頭,也就是說有八億四千個生滅,「人生」就是眾多的生滅所累積而成的,所以稱為眾生。既然是生滅累積而成,一切的念頭、事相生起又滅掉了,滅掉了以後現狀就不存在了,看不到、摸不著;古人說「人生如夢」,人生的的確就是個夢境。
  我們不妨仔細的觀察,從早到晚,心念就像波浪一樣不停的活動、不停的生滅?這念心何嘗停息過呢?即使睡著了,這個心還是在活躍、生滅,否則怎麼會做夢呢?晚上的夢來自於白天的起心動念,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天的夢則是由攀緣外境而來,由貪、瞋、癡種種攀緣所現形。例如:貪財的,拚命賺錢,做發財的夢;貪名的,藉由種種方式打知名度,做成名的夢;想要房子,就做買房子的夢;想買車子,就做買車子的夢。如果不知覺察,人生往往就是這樣一個夢接一個夢,不斷的輪轉生滅……。所以「人生如夢」並不是形容詞,是實實在在的狀況;因為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滅,念頭生滅就猶如夢境一般。
  修行,就是要成為「不做夢的人」,不做惡夢,好夢也不做;白天不做夢,晚上也不做夢,不僅一日一月不做夢,還要一年、十年也不做夢。真正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如來住世、活佛住世,佛與如來不是從心外去求得的。你能了解、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明明白白的菩提心。菩提心又是什麼呢?《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無住心」就是菩提心
  那「無住心」又是什麼呢?「住」是指攀緣、想念、執著。這念心想到過去就住於過去,想到現在就住於現在,想到未來就住於未來,想到美國就住於美國……,想,就是有所住、有執著,有所住就有生滅。「無住心」就是心無所住,無所住就是這念心不攀緣、不執著。
  有人會覺得很奇怪,《金剛經》不是告訴我們「不要生心」嗎?為什麼無住還要生心?生心不就是生滅嗎?這不是矛盾嗎?產生這種疑惑是因為對這句話還沒有契悟的關係。《金剛經》講,佛的心是無所住的,不想過去、現在、未來…,什麼都不想,這念心達到無想的境界。無想,就是心不攀緣,心不攀緣,心自然而然就「定」下來了。但是,在無想當中這念心如果感到無聊、打瞌睡,那就不是「正定」,真正的定是這念心不但無所住,還要清楚、明白、處處做主,沒有昏沈、無聊、無記,這當中就能啟發本有的智慧。「生心」指的是慧。「無所住生其心」,就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不二的這念心,簡稱為「無住心」,無住心就是菩提心。
  「明心見性」是悟到本具的佛性,佛性就是覺性,覺性是本性本空、不生不滅。這個本性本空,不是虛空、空洞的空;在本性本空當中能生萬有,具足一切功德、智慧、妙用。這個不生不滅的覺性、心性,人人本具,只因為有妄想、執著、有所住,所以念念遷流,不生不滅的佛性成了生滅的眾生性,以致生死輪迴不止。明白這些道理,才知道心性的真實、珍貴、與無窮盡。心以外的一切,皆是緣起性空,一切法也是緣起性空;因為一切法是空無自性,仗因托緣而有。
  譬如樹木的生長,除了插枝、壓條、種子種植……等內緣,還需要有陽光、空氣、水份、泥土、熱量這些外緣,因緣具足了樹才會慢慢的成長。人與動物也是如此,即使是人工受孕、複製,也還是因緣和合所產生,所以說,不論是有情無情皆是因緣和合而產生。沒有因緣,或是因緣過去了,一切法與現象也就沒有了,所謂緣去歸空。所以,見性就是見到諸法空無自性的道理。
  修行一定要了解心性的道理,所謂「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了解心性的道理,儘管拚命的修,修三大阿僧祇劫,還是講心性,最後還是要歸於自心。古德說:「無始劫來只這個,今日依然又這個;復將這個了那個,這個那個同安樂」。「這個」就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佛性。所以「明心見性」是最究竟、最實在的法門。無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皆是遵循這些道理,而成就道果。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道理是有根據的;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上半夜是契悟四諦法門,中半夜契悟十二因緣,下半夜悟到心性、悟到實相。釋尊上半夜證悟聲聞果,中半夜證悟緣覺果,後半夜證悟無上菩提佛果。為什麼後半夜是「無上菩提佛果」呢?在即將天明時,釋尊抬頭看到天上的那顆明星,就在那一剎那契悟了心性,悟到能看的這念心就是自己本具的佛性!悟到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只因這念心起了妄想、分別、執著而墮入眾生境界。
  釋尊大徹大悟,隨即嘆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智慧德相就是人人都有的本心本性,因為有妄想、執著,所以看不見自己寶貴的心性。只要不打妄想、不執著,入道、成佛並非遙不可及,因為心性本具,是現成的。
  在靈山會上,「釋尊拈花示眾」也是在曉示大眾明心見性的法門。佛的言行舉止皆有深意,並非無意而為;契悟本心的人不隨便講話,也不無意動作,佛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佛法,一舉一動都是我們修行的規則,儒家也講:「一言而為天下法,一行而為天下則。」明白了這個道理,佛的言行舉止與佛制戒律皆有其深義。
  釋尊無言無說,以拈花示意「能起作用的這念心」就是佛性,大眾都有;當時會場聽法的大眾不明義理,只有迦葉尊者與釋尊心靈相通,會意微笑。拈花是心之用,微笑也是心之用,拈花的心與微笑的心,彼此平等,無二無別。大迦葉尊者契悟了菩提心,所以釋尊講:「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囑摩訶迦葉」,以此印證迦葉尊者,並傳法予迦葉尊者,這就稱之為「以心印心」,開頓悟法門之始。迦葉尊者再傳阿難尊者,一直到達磨祖師共二十八傳;達磨祖師到中國再傳二祖,一脈相傳到六祖,祖祖都是單傳,傳承以心印心的法門。頓悟自心之後,還要繼續修行、養道;古德說:「悟後起修才是真修」,悟了這念心之後,要時時刻刻保任才是真修。
  大部分人認為修行就是修六波羅蜜、修戒定慧、修善斷惡、念佛、持咒、禮誦、拜懺…等等,這些都屬於「加行」;「加行」就是「加功用行」。不斷的加功用行,待福德因緣成熟、業障消除,時節因緣成熟了,在看經、聽法時,「剎那」就契悟了本心。古德也說:「修行一萬年,悟在剎那間」,剎那就是師父在說法,諸位在聽法的這念心,當下即是,動念乖真。契悟了本心,這念心就是道,這時候才知道「原來道不是修出來的!」。這念心人人都有,悟了以後才知道原來一切都是現成。
  在達磨祖師未到中國之前,曾派佛陀跋陀羅和耶舍兩位弟子先到中國來。當時的佛教界還不知道有頓悟法門,聽兩位尊者宣說「頓悟自心、直了成佛」,人人都可以成佛的法門,不相信也不認同,要將兩位尊者驅逐出境。當時的廬山有位慧遠大師,德行很高,修行很好,備受朝廷尊祟;朝廷特別下令,所有政治、軍事都不可以干擾廬山的清淨地。於是兩位尊者就到了廬山。慧遠大師早先已得知尊者被驅逐出境的消息,兩位尊者上山時,慧遠大師就問:「兩位尊者到中土,所傳的是什麼大法,以致遭到驅逐出境呢?」
  兩位尊者回答:「我們到中土是要傳佛的心印。」
  慧遠大師問:「什麼是佛的心印?請兩位說一說。」
  佛陀跋陀羅尊者說道:「請大師仔細看!」
  於是尊者伸出右手握成拳狀,「大師,這是拳頭。」尊者又放開拳頭,手心朝上,「大師,這是手掌。」手掌又翻轉,「大師,這是手背。」然後又握成拳頭,這幾個動作在瞬間一氣呵成。
  尊者問:「請問大師,這夠不夠快?」慧遠大師很有修行,知道尊者必有所指,回答道:「確實很快!」
  佛陀跋陀羅說:「還有比這更快的,大師想不想知道?」尊者說:「煩惱即菩提!」
  慧遠大師當下豁然開悟,不禁讚歎:「這實在是太了不起的法門!」於是挽留兩位尊者在廬山住下,並請兩位尊者翻譯「禪門經」。兩位尊者合力將「禪門經」翻譯成中文完畢,同一日、同一時辰在打坐中「坐脫立亡」,生死自在。
  頓悟法門自六祖大師以後,開始普傳;不只傳出家眾,也傳在家眾,所傳的就是這念心性。心性無男女相,無出家相、無在家相,契悟了心性就與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過去,曾有位女眾居士提出一個疑問,說道:「師父,弟子曾聽某位法師講經時說,女人不能成佛,請問是真的嗎?我們女眾天天在做功德、供養三寶、精進用功,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那位法師並沒有說錯,只是沒有交代清楚。那位法師所講的女眾不能成佛,指的是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丈六金身的圓滿報身,那是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歷經很長的時間才成就的圓滿佛相、圓滿報身,成就法、報、化三身如來。不止是女眾,就是男眾或出家眾也無法在此世成就。雖然如此,釋尊仍然慈悲的告訴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只要契悟了心性,這一生就可以成就如來的法身。
  俗語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不是形容詞,立地成佛還不算快,最快的是這念心寂然不動,當下即是佛。悟到這個道理,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密宗所說的「即身成佛」;就是淨土宗說的「花開見佛悟無生」;當中所指的「佛」,都是這念心。
《起信論》講:「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當下這念心沒照顧好,有了「能」、「所」的相對境界,心中產生分別,「心意識」就落入眾生境界。相反的,這念心絲毫不染塵境,就是《金剛經》所講的「無住生心」。如同佛法中提到「花開見佛悟無生」「花」是指蓮花,譬喻這念心要如蓮花一般出污泥而不染;這個五濁世界如同污泥,我們雖然生活於這個世界,但是心不染著任何境界,這就是出污泥;這個不染著的心便稱為白蓮花。花開見佛悟無生,是指這念心開悟了,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見到本來清淨、本無生滅的心性。
  佛經中提到:「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法中一切法門都是為了契悟心源,都要回歸到心性;所以,明心見性是最高、最真實、最究竟的境界,沒有第二條捷徑可以到達。「萬法歸一」「一」就是指這個寂然不動、了了常知的心性,見到本心本性就是佛,就是「不二法門」。任何法門都是講這個道理。佛性本具,人人都能成佛,千萬不要小看自己!
  平常心是如如不動,智慧心是了了分明,禪所講的就是這念心性,禪告訴我們不論得意、失意,好境界、壞境界,這念心絲毫不動,隨時都保持平常心、智慧心便能得到解脫。不只學禪要如此,學淨、學密也要如此。任何時刻都保持正念、清楚、明白、如如不動、處處作主,就是佛。
  打坐時,看到好境界不要執著,看到壞境界也無需害怕,因為一害怕心就散掉了。這些境界都不是外來的,是我們心意識的貪瞋癡所轉變,是一種幻境,不理它,用平常心去對待,這些境界都會過去。不僅打坐如此,世間事業也要如此;事業成功,不要得意忘形;失敗也不要灰心、懊惱,要向內檢討、反省。不要怨天尤人,要從失敗的經驗當中記取教訓,增長智慧。除了檢討、反省、改進之外,還要保持身體健康與心靈的平靜。了解這些道理而且能做到,無論是道業、學業、事業一定都會有成就。明白這些道理,更要廣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使大眾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身體是物質所構成,人的身體時時都在變異和老化;細胞時時在生滅變異,生滅的過程,醫學上稱之為新陳代謝、細胞老化。仔細思惟,我們從念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研究所,乃至於在社會上就業、結婚,身體的高矮、形狀、臉孔,甚至於內在的想法,都在變化。在這些變化當中,那一個階段能完全代表自己?那一個階段是真實不變的自己?更何況身體會壞掉、滅掉,壞滅以後身體就不存在了,自己又在那裏?所以由此可知身體只是暫時假合的物質,唯有這念心才是真實的;但是,為何這念心才是真實的呢?
  想想看,小時候能看、能聽的心與年老時能看、能聽的心,是一個還是很多個?如果是多個,每個階段中見性與聞性應該會變異生滅?但是,從小到大能見、能聞的心始終都存在,所以我們每個階段都能見、能聞,也會記得每一個階段所學的知識,乃至於更遠的兒時趣事。明白這些道理,便能體悟到心的不生滅性,這念心是我們的真生命,認識這念心才知道生命是無窮盡的。
  契悟了禪心,便知道真正的生命是無量壽、無量光,具足無量的智慧和神通,這念本心本性就是我們的如意珠,人人都有,不需要外求。佛法中提到:「眾生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念心雖然人人都有,但是誤認四大假合的形體為實有,執著房屋、田地、名利、六親眷屬……。這些妄想、執著、如同塵境矇敝了心性,令清淨心不現前。所以,契悟了這念心,就能從煩惱中解脫,體悟到清淨自性,便是禪宗講的「本來面目」,淨土宗講的「常寂光淨土」,教下講的「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但是,悟到這念心不是就了了,還要保任;古德說:「悟後起修方是真修」。在水邊林下保養聖胎,或是在大眾當中行利他之六度萬行,藉事練心,靜中養成,動中磨鍊,動靜閒忙不離當念,從利他當中完自利;時時刻刻保持這念心,不起分別、妄想,就是保任。
  《華嚴經》講:「不起凡夫污染心,即是無上菩提道。」經上又說:「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不論是修禪、淨、密、律、教,修行學佛就是要成就無上菩提,任何法門在「因地」如果不能契悟菩提心,修行就會繞遠路,甚至走錯路,以至無法成就。菩提心是什麼呢?菩提心在那裡呢?要如何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呢?
  不用外求!菩提心就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心,師父在這裡說法,各位聽法的這念心就是,不用另外去找!人人都有菩提心,菩提心是本具的。只要有信心,直下承當,這一生就能得解脫,就能契悟無上道!
【中台世界】─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https://bit.ly/3ya0LuT
--------------
上一集我們談到佛菩提道的修證是很困難的,光是具足對三寶的信心,特別是對大乘如來藏法的信心,得要一劫乃至一萬大劫才能滿足十信位的修習。想想看,那得是多少次的生死?很難計算出來。但是,經過一劫或一萬劫修行而使信心圓滿了,就能見道而悟出來嗎?還不行,還得要從初住位開始,專修布施,要修捨心。單單只是從初住位到十住位滿心,則是第一大無量數劫的三分之一;換算下來,初住位的修習圓滿,必須經過一大無量數劫的三十分之一的時間,才能圓滿初住位的布施行;以此類推,接著進修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同樣是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十分之一的時間。再想想看這樣又得是多少次的生死?這些都絕對不是一世就能圓滿的。這樣總共要修六度,到了第六度修般若,就是先從經文法義的表相上來精修般若;學到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十分之六圓滿了,才有可能證悟如來藏而明心,進入第七住位中常住不退。
所以有一些人,真的還需要繼續搞環保菩提、清涼菩提、關愛菩提、醫療菩提等等;而我們也支持他們繼續作下去,這是因為他們的外門六度萬行還沒有圓滿的緣故,暫時還不會與明心見道相應——不會想要開悟明心。所以,外門六度萬行,你想想看:到六住位圓滿才終於斷了我見,還無法明心的。你想這個通教初果易不易得啊?還真難得!所以後山有位法師到現在連我見都沒有斷,可見她的六住位還沒有圓滿。如果她的我見確實已經斷了,雖然還沒有明心,我們已可以說她六住位修習圓滿了,外門廣修六度萬行已經是圓滿了。可是她在書中公然寫著:意識卻是不滅的。這能算是斷我見的人嗎?絕對不可能!那你想:光是修到六住位,學習文字般若、表相般若、觀照般若,還沒有悟得如來藏,還不能進入第七住位,就必須要先斷我見;而這個我見的斷除,對她而言已經是這麼困難了,想想看,佛菩提道那麼容易修嗎?
終於有一天踏進正覺而證得如來藏以後,想要再到達十住位滿心而眼見佛性,那還要多久的時間啊?始從初住位,到達十住位圓滿,要整整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一,所以你們之中已經見性的人,都應該要慶幸才是。那你想,眾生光聽到這裡,腳底已經涼了,怎麼可能讓他們相信說,行菩薩道是真實可證的、是最圓滿究竟的呢。他們不可能相信,一定會想:「佛陀你在騙我啦!反正一大阿僧祇劫過完;不要說過完三分之一啦,三十分之一過完以後,我就找不到你了,什麼時候能向你求證呢?」要債也要不到了,對不對?眾生往往會這樣想,所以不得不在五濁惡世三轉法輪。因此,佛菩提道是最難的,才要施設解脫道讓眾生可以在一世之中實證,才能生起信心。
可是佛菩提道一旦通了,假使你肯任事,就是不怕辛勞,肯為佛教、為眾生勇於任事,把它承擔起來,那其實佛菩提道修起來也是很快的。因為當你已經在承擔如來家業的時候,如來家庭的家長當然要幫助你圓滿那個能夠承擔家業的能力呀。由於你已經承擔起如來的家業了,而你作的事情卻是超過你的能力、超過你的智慧所能負擔的,佛就必須要幫助你,讓你具有那個能力、那個智慧。這樣看來,你的付出到底是損失還是獲得?對了,你們都很有智慧,知道其實是獲得。
這個也是 平實導師的經驗之談,平實導師正是這樣走過來的。往世 平實導師所作的事情其實常常是超過他的能力,但是沒有人願意作,他又沒有那個能力時該怎麼辦?如來老人家就得幫忙,不然這個任務怎麼完成?同樣的道理,這個佛菩提道的修行是非常困難的,要歷經久遠劫的修行;因為它的層面很廣泛,其中的法義又都很微細,不是短短的一世到四生就能完成的。阿羅漢的果位求證,如果真的非常努力精進地去修證,而且知見也正確,善知識教導的也完全沒有錯誤,你很精進努力去修,利根的人一世就能取證阿羅漢,遲鈍的人最多也不過四生:很精進去修,在法義正確的前提下最遲四生就能證阿羅漢果。
可是佛菩提道,光是一個明心,就要歷經如此之久才能證得,顯然是很困難的事。也許你覺得說:「哪有啊!我來到同修會才兩年半,禪三回來時我就已經明心了。」可是,那是因為正法需要很多人作事,需要很多人來為佛法付出,平實導師才那麼辛苦把你拉拔出來!因為辦禪三,那比寫書要辛苦很多倍。寫書是很快樂的事情,平實導師坐在電腦桌前幾個小時下來,屁股痛了還是會很快樂;一寫下去,三個鐘頭、四個鐘頭都沒有起身,因為法樂無窮。可是禪三那些開示、引導、勘驗,對 平實導師來講都是極粗淺的法;雖然未破參前覺得很困難,可是 平實導師覺得那麼粗淺的東西,以往每年都要辦兩次,每次都辦兩個梯次,現在還增加到三個梯次,對 平實導師而言,體力負荷也是很重的。
所以對已經破參的人來說,開悟明心實在太簡單了!可是你們想想:進來同修會以後雖然很容易得,但是當你觀察大乘佛法這一百年來,曾經出現過幾個真的善知識呢?你們可以算算看,檯面上你可以數得出來的大師們,數數看就只有廣老一個人!你說大乘見道明心有那麼容易嗎?至於檯面下的也不多(其實從民初以來,檯面下還是有十幾個人是開悟的,只是因為都沒有出來弘法而籍籍無名,上一世的平實導師正是如此度眾),所以要開悟還真的是很困難。那你說,這樣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佛道,五濁惡世的眾生聽了,不但腳底涼了,而且根本就不信。
因為有胎昧,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是無法求證的事;十信圓滿就要一大劫乃至一萬大劫,你說成佛之道如何能容易讓人家信受?所以在這個世界弘法,得要把解脫道抽出來單獨先講。十幾年過去以後,已經有一堆阿羅漢了,消息傳出去了,眾生就會相信:「這沙門瞿曇的弟子,以前都是諸方所信奉的大修行人、大善知識,但是都成為祂的弟子,而祂只有三十幾歲。」這時候眾生就相信了。你們也許不知道,有人第一次見到 世尊跟大迦葉尊者在一起的時候,大部分人都以為大迦葉尊者是師父,以為 世尊是他的徒弟。沒想到大迦葉尊者向大眾說:「這位是釋迦如來,祂是我的師父。」因此大家就信得不得了:連這位名聞四方的大修行人都是這位年輕人的徒弟,祂的證量也就可想而知。光只是個解脫道,就必須如此了,那麼佛菩提道就更難了,所以它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因此,成佛之道一定要兼具二道,如果缺了其中之一,就不可能成佛。因此,十方諸佛一定都已經在解脫道上面斷盡現行,也斷盡了習氣種子;並且在佛菩提道上面,也把無明住地的一切上煩惱全部斷除究竟才能成佛。成為阿羅漢只是斷見惑與思惑,這四種住地煩惱還是可以計算的,主要是惡見——五利使,不過是五個見道所斷的煩惱。二果人就不像三果人所說是真正的聖人了,因為他是為了要離欲界愛,所以斷我見以後努力修行,想要遠離欲界愛,因此而薄貪瞋癡,那還不算是聖人;因為還在欲界境界的繫縛中,怎麼能叫作聖人呢?所以,解脫道中認為初果、二果不算聖人。二果是算少分聖人,因為畢竟他的欲界愛以及瞋癡已經淡薄了,算是他有在修道,勉勉強強把他算上去;其實根本不是,只有三果到四果才真是聖人。
修到這裡已經是很難了,而佛菩提又更難。也許諸位會想:「哪有?我看佛菩提比解脫道容易啊,因為現在都還找不到一個阿羅漢,可是你看我們會中明心的人竟有這麼多。」說的也有道理。可是如果不是因為佛法傳到今天很需要諸位的話,那是一個也不會有。平實導師也許還像上一輩子,不過度幾個在家人開悟而已。那時是很輕鬆的,沒事就來論論法,亂世之時無法考慮到佛法存亡的問題,什麼事都作不了。然而,那樣的日子過得可真寫意,就只是度幾個人,有時論論法,日子很好過;可是,證量就只有那麼高而已,就無法再快速往上提升了。
平實導師說:沒想到這一世很累人,可是累得很快樂,因為法樂無窮,反而比過去世加起來進步還要快。所以說,佛絕不辜負人,這是真話,絕對沒有假話。因此,由於我們今天不得不出來護教、救眾生,而作出這樣的一個成績出來,才會有諸位這麼多人證悟;否則的話,佛菩提要實證是沒那麼容易的。所以諸位應該心裡暗地高興說,原來自己還真是有福德,才能遇到這個時節因緣。不然,歷史上別的宗派更少人悟,也就甭談了。禪宗的證悟者是最多的,可是禪宗有哪一位祖師座下有超過我們今天明心的人數?而且品質如此高?保證沒有!而我們還會繼續再邁進,有一天也許達到四位數,但是我們手頭必須抓得越來越緊,因為現在都是求質而不求量。
所以佛菩提道的實證確實很困難,證佛菩提道的困難處是在哪裡呢?就是過恆河沙等所應斷法不斷,或者已斷而不能究竟斷。什麼是所應斷法?一個部分就是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其數無量無邊,這必須要歷緣對境之中才能現起,否則不會現起的。你如果一直都在順境之中,它不會現起;得要在逆境之中,它才容易現起;當它現起了,就是給你一個機會,讓你把它除掉。所以,你如果想要斷習氣種子,最好就是悟後出來弘法,並且不要出家,保持在家相,讓人家瞧不起你、踐踏你、辱罵你、毀謗你;而你後來漸漸的習以為常,你會發現眾生本來就是這樣的,你根本無所罣礙,這時你的習氣種子就斷掉很多了。你得要習慣它,習慣被人辱罵;好心還要被人當作驢肝肺,這樣你就成功了,這是斷習氣種子最容易的方法。
假使今天 平實導師穿起僧衣,他座下將會有很多往世跟隨他的聲聞弟子全又回來了。可是他想要擺脫他們,因為那些人中多數都是聲聞,十個有九個是聲聞人,他度那麼多聲聞人要幹什麼呢!我們這可是菩薩大法呢!所以,當 平實導師這一世也穿起僧衣來,往世那些聲聞弟子都會再度回來,那時大家看到了就會說:「你看,好多的法師都在他座下修學。」很有名氣的法師們也會來參訪、修學,那時還有誰會毀謗他?都沒有人會罵他了!那他的習氣種子就無法現行了,道業就沒有辦法打磨了。總是要靠眾生來磨,習氣種子才會快速地現行以及斷除。當人家辱罵你,你可以習慣了以後,就表示你的習氣種子已經消除掉很多了。這就是要在跟眾生同事之中去利行,當你利益眾生時反而被眾生羞辱,被眾生忘恩負義、恩將仇報,而你都不起瞋、不記恨、不退轉,你就成功了。可是即使這樣成功了,也只是解脫道上的究竟修證而已,只是解脫道的修證超過二乘無學聖人,只是習氣種子隨眠斷盡,只是煩惱障的斷盡罷了;這只是成佛之道所應斷法完成了一半,同時仍然有所知障所攝的上煩惱等著你斷除,才能成佛。
佛菩提道除了難修難證,並且所花時間非常久遠須三大阿僧祇劫之外,在末法時代更加困難,因為末法時代很多人都已弄不清楚佛菩提道的證悟內涵是什麼了,甚至認為佛菩提道的修證與二乘的解脫道的修證是一樣的。譬如,有位法師說:【佛於菩提樹下的廓然妙悟,稱為菩提、般若、涅槃,都不外乎這一現證——「法」的說明。據佛法的信念,釋迦佛所現證的,與一切佛平等;弟子們修習相應,也一樣的現證,與佛一樣同得解脫。】(《以佛法研究佛法》,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126。)這位法師誤以為阿羅漢的所悟境界與佛是一樣的,同樣都現證法,稱為菩提、般若、涅槃。換句話說,他私心認為阿羅漢就是佛,誤以為阿羅漢的解脫以及證境與 佛陀平等而無差別,所以就故意以二乘解脫道來取代他所不相信的大乘佛菩提道。但無論是菩提、般若,或者是涅槃,所現證的法都是如來藏心,都是這位法師與阿羅漢所未知未證的。
這位法師只知道成佛之道必須修證二乘人的解脫道,可是他不知道二乘聖人的解脫道只斷現行而不斷習氣種子,更不知道還要修斷所知障以後才能成佛。所以他就把二乘聖人所證的解脫道取代菩薩所修的成佛之道,而且還是錯誤的二乘解脫道。解脫道只是菩薩所修成佛之道的一小部分,除了要斷除解脫道所斷的見、思惑煩惱現行,以及解脫道中的習氣種子隨眠的斷除,還得要有大乘佛菩提道所知障所攝開悟明心的無始無明打破與通達,還有入地後修道位中所應斷除的上煩惱,這些都完成了才能成佛。所以,並不是單單二乘解脫道的修證完成就能成佛,還有二乘解脫道中所無的菩薩所斷習氣種子的大乘解脫道,以及二乘法所無的所知障所攝的無始無明以及上煩惱的斷盡,才能成就究竟佛果。
因此說,這位法師以極粗淺並且錯誤的二乘解脫道,來取代大乘法中本有的佛菩提道,說二乘聖人所證的解脫道就是成佛之道,是極不負責任的說法。
時間的關係,我們為大家說明到這裡。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長、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如何成佛? https://bit.ly/3qE4Ncq
-------------
 成佛作祖的方法
 一、佛法是心靈救濟的法門
 二、為弘揚安祥禪而寫作,內心會湧出安祥
 三、一切的供養以法供養最殊勝
 四、眾生即佛,煩惱即菩提
 五、成佛作祖的方法:
  (1)徹底反省懺悔,不斷地淨化
  (2)只要用原本清淨的心,就直截了當成佛
  (3)時時勤拂拭,本來無一物
  (4)自覺就能繼祖傳燈、超佛越祖
 六、「煩惱即菩提」的方便說與實在說
 七、佛法的簡要處
 八、如何理入?
 九、心靈救濟的事業,是功德中的功德
 ●「成佛作祖的方法」會後解惑
 一、何謂斷命根
 二、最好的境界是沒境界
 三、耕耘才有收穫,努力才有成功
 四、有我與無我
 五、悲智雙運
 六、安祥禪只求心安
 七、六根離境才會有安祥
 八、見性與保任安祥
 九、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做
 十、煩惱即菩提
 十一、如何克服「安祥很難保任」的問題
 十二、全知與全能
 十三、寫文章的要領
 十四、佛法的因緣果
 十五、說法的注意事項
 十六、寫文章的要領(續)
 十七、安祥禪修行的四句要訣
 十八、中道是四種意識的中和,也就是安祥
 十九、保持安祥(正受)與解釋安祥(正見)
 二十、安祥禪的三個階段(禪定)
 二一、壞靈氣及其因應之道
 二二、佛與外道的不同
 二三、修行人不能有私心
 二四、不能接近外道
 二五、學佛法應該一門深入
 二六、心靈的光明度決定到天堂或地獄
 二七、得正見的方法
 二八、要提升安祥度並杜漏
一、佛法是心靈救濟的法門
  佛法是心靈救濟的法門。因為每個人的禍與福、痛苦與喜悅……都取決於每個人的心,如果我們每個人把心保持在至真、至善、至美的狀態,那麼每個人活著都是在享受生命、享受人生。否則,如果我們的心態擺得不好、觀念不夠正確,那麼生活對生命而言,毫無疑問地就形成了一種煎熬、折磨。
  人,是過得喜悅、幸福、自在,還是願意接受無奈、懲罰、煎熬……,完全由人自己決定。
  有很多人醉生夢死不覺,不肯覺醒,不肯去追求生命的覺醒,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生追求正法、追求解脫,不得其門而入,求解脫轉而不解脫,求開悟轉而更迷惑,這樣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我們說:「正法難遇」。
二、為弘揚安祥禪而寫作,內心會湧出安祥
  各位花了很多心血,為弘揚正法而寫作,今天出席的是最近三期的禪刊的執筆人。各位在寫作的當中,一定有一種親切的感受一一安祥。因為修學佛法成敗的關鍵,在於是否相應。「相應」,用現在新潮的話來講,就是「來電」,是否「來電」?是否有「感應」?如果佛法對你不起作用,你研究佛經、佛學,只是吸收一些道理,那些對你來講並沒有幫助。如果各位在寫作的時候,感受到內心的安祥,寫完了以後,不會像寫一般的文章感覺很疲勞,這就是「相應」,這是非常可貴的,這顯示了你在正法中並不孤立,你與法相應了,也就是瑜伽(聯合)了。
三、一切的供養以法供養最殊勝
  各位趕很遠的路到禪學會來,坐在這裏,都會親切地感受到心境為之一變,何以如此?因為這是道場。若不是這樣的話,道場與非道場又有什麼不同呢?那也算不得是真正的道場了。真正的道場是會給人一種非常美好的覺受。由於各位的法供養,合當享用這份美好的心靈饗宴。
  各位做了法的供養,就會消除障礙,就是報佛恩、報眾生恩。就佛法來講,「一切的供養,以法供養最為殊勝」。各位寫正法的文章給別人看,就是法供養,這種功德極大,可以消業障。
  眾生皆有佛性,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電阻太大,電流不通,也就是「業障」。我們做的事業障礙了我們的自性,這叫「業障」。各位行法供養,就會消除業障、降低業障,逐漸地和宇宙、和法界、和宇宙的真實產生聯合作用,這叫「瑜伽」,用我們中國話來講就叫「相應」,這是非常可貴的。相應到最高度,就進入了不二法門。
四、眾生即佛,煩惱即菩提
  我們學禪常常接觸到「眾生即佛」、「煩惱即菩提」這樣的句子,感覺到非常矛盾,不能統一。眾生明明是眾生,眾生是熱惱痛苦、愚昧不覺、自掘墳墓,而佛是光明解脫、至高無上,怎麼說「眾生就是佛」呢?煩惱是痛苦無奈的,甩都甩不掉,怎麼說它即是菩提呢?
  這看起來好像是矛盾,而實際上對於真正的佛法來講,它是「不二法門」。如果「佛是佛,眾生是眾生」,那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六祖壇經》講得很清楚。如果「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那也是二法,那就不叫「不二法門」了。這樣說,是否勉強把佛和眾生變成一樣?勉強說煩惱就是菩提呢?不是勉強,你若往深處去發掘,你就會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分幾個看法:
  第一個,為什麼說「眾生即佛」?你若認識佛,你就認識了眾生,《六祖壇經》講得很清楚。你若不認識佛,你也不認識眾生。
  佛是什麼?佛就是佈大(Buddha),佈大就是「覺」。「覺」是什麼?「覺」是生命的表徵、生命的特性。若是不覺,就不叫眾生,而叫做眾死。「佛者,覺也」,眾生是因為「覺」才叫做眾生的,所以眾生即佛了。如果他離開覺性,那就不叫眾生,那叫「眾死」,若把太平間躺著的人叫做眾生,那並不實在,他已經沒有知覺了,算什麼眾生呢?
  第二個,既然眾生就是佛,生命就是「覺」,為什麼他不解脫?為什麼他煩惱?因為他不肯揚棄、不肯放棄、不肯付出、不肯捨。
  我們讀過《圓覺經》就知道:「眾生是什麼?眾生是金礦裏的礦石。佛是什麼?佛是淨化、提煉了以後的純金」。金的礦石雖然含有黃金,但畢竟不能馬上當黃金使用。你如果拿塊礦石去買一碗麵吃,老闆會說:「我送碗麵請你吃,吃完麵請你把石頭帶走吧。」這簡直是找人家麻煩嘛!但是,如果沒有礦石,根本就沒有黃金。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因為佛是由眾生自己提昇、淨化了以後完成的。
五、成佛作祖的方法
 (1)徹底反省懺悔,不斷地淨化
  所以禪者們所強調的是「但願空其所有,切莫實諸所無」,也就是說,把你原本不有而多餘的東西丟掉,而原本沒有的東西你不要再補充,一層一層地剝,像剝香蕉樹一樣,剝到最後,那你真實的自我就出現了,所以說:「眾生本來是佛」。
  「眾生本來是佛」,也就是說礦石本來就是黃金的來源,沒有礦石就沒有黃金,但是你拿著礦石當黃金來用,是不可以的,沒有人接受的。從第二個觀點我們知道,眾生是佛、即佛,他是因地佛,具備了成佛的基本前提,但是還沒有得到結論。有沒有彈性?彈性很大。如果他自甘沉淪,保持原狀,那眾生還是眾生,他就不是佛。眾生雖然還不是佛,但是他佛性不失,因為有生命就有覺,有覺就是生命。眾生雖然不成佛,但是他也沒有喪失成佛的資格。因緣成熟,時間到了,眾生必定成佛。到了無限遠,他也會成佛。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找出一個成佛的方法,也就是說佛是純化了的黃金,眾生是金礦的礦石,那麼要想成佛不難,只要淨化。
  因此,所有佛教的各宗派都主張人要懺悔,而懺悔就是要找到應該懺悔的東西,所以懺悔以前應該先做一番反省,要搜羅、剿絕,把土匪、強盜、壞人搜光,徹底消滅。盜賊都清除完了以後,就海晏河清、天下太平。所以從「眾生即佛」的認知上,我們就找到了修行的方法,也就是說唯一的方法就是淨化,不是要你知道些什麼,多讀些經書,多講些道理,那些東西會滯礙自己的心靈,那不是摩訶般若。
 (2)只要用原本清淨的心,就直截了當成佛
  雖然我說不必多讀經書、鑽研道理,以免變成滯礙、理障,但我經常勸大家要多讀《六祖壇經》,這裡頭是有作用的,你若不熟讀《六祖壇經》,你根本就不認識佛法,也沒有辦法認識禪。《六祖壇經》在你看來,好像可以當小說、故事來看,實際上禪的五家七宗都是從《六祖壇經》來的;沒有《六祖壇經》,就沒有五家(法眼、溈仰、臨濟、雲門、曹洞)、七宗(再加上楊歧、黃龍)。而《六祖壇經》最精彩的是開頭一句:「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你若了解這一句就夠了;「但用此心」一一只要用那個原本清淨的心,「直了成佛」一一直截了當就成佛了。
  因為你本來是佛,「佛者,覺也」,你本來就沒有喪失知覺,只是你的知覺被很多的妄想、私慾、本能、偏去的機械慣性綑住了、埋沒了,而你又沒有作一番垂死的戰鬥一一不勝就死,沒有這個決心,所以你始終因循過日,時間過去了,你沒有改變什麼,而你的生命腐蝕了;時間再過去了,而你的肉體消失了,這是很可悲的事。
  我們了解了「眾生是佛」,大家就知道這不是二元的,不是對立的。「眾生本來是佛」,若離開了佛(覺),眾生即非眾生,就沒有眾生了。大家了解了這一點,便知道禪是什麼一一「禪是突顯生命的」,而佛學就是生命之學。佈大在菩提樹下所悟的十二因緣,說生命的形成、業障的形成,而又帶業再往生,輪迴所累積的業,積重難返,要再回到你原本的心(真實的自我),就不容易了。
  為什麼說「人身難得」?因為人的使命就是修行。你若不經過一番的修行、淨化,礦石仍然是礦石。金礦石裏雖然含有黃金,但是不能當黃金使用。而金礦石裏的雜質,就叫「根本無明、俱生無明、無始無明」,就這麼解釋。你了解了這個事實,對於佛經講的無明,你也明白了。「俱生無明」就是金礦石的雜質與黃金的成分同在,這個就叫「俱生」,也叫「根本」,也叫「無始」,你在的時候,無明(雜質)就在,什麼時候就在,時間都算不清楚了,所以罪垢與生命同在。淨化了以後,然後就是大智慧(突顯摩訶般若)。
 (3)時時勤拂拭,本來無一物
  讀《六祖壇經》,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了神秀大師的偉大,神秀大師說的「時時勤拂拭」固然不究竟,但是你修行入門,你若不「勤拂拭」,那你就沒有「無一物」。「無一物」是結論,「勤拂拭」是入手的功夫。修行不能好高騖遠,否則容易落空。
  六祖大師的「本來無一物」,就超越了希臘的哲學家。因為真實的是原本的,你不管講宇宙的形成是「星雲說」還是「創造說」,實際上宇宙是原本沒有的,「本來無一物」就看到了這一點,那是一個字也不認識的六祖大師所說的。講到這裡,你就了解:「你知道多了,就佛學來講,那叫做所知障」。因為你腦子裏擠滿了常識,你就被常識所操縱了,便了無新意可言,你的創造力都被已知的那些常識綑綁住、窒息了,所以你不再有靈感,沒有創造的泉源,你的智慧枯竭了。
  六祖大師和神秀是兩種人,六祖大師是出格的,是了不起的。神秀大師是務實的,是腳踏實地的,兩個人都得到解脫。尤其是當時南北對立的時候,神秀大師的弟子都瞧不起六祖大師,說:「他是一個文盲,也不認識字,憑什麼得五祖的衣鉢成為六祖?六祖應該是您老人家才當之無愧。」神秀說:「事情不是這樣子的,你們搞錯了,他得無師智。」無師智是沒有師父教,「不學而知,謂之良知」,就是絕對的知。絕對的知是很難得的。
 (4)自覺就能繼祖傳燈、超佛越祖
  有人對我說:「我修行很好,不錯」,我說:「可能是如此!但是你如果每天能夠拿出一個小時來做自覺,就會更好。」「自覺」者,「覺自」也,只覺著自己,只有一個「覺」字,沒有思、沒有想。你如果每天做一個小時的「自覺」,一年以後你就超佛越祖;你若一天做二個小時的「自覺」,半年以後你就繼祖傳燈,了不起了。但是你們十分鐘也做不到,這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在於自己是否能夠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全生命力地投入!
  這個「無師智」,你看到它是「什麼都沒有」,空空蕩蕩,但它就是「自然智」。什麼叫「自然智」呢?譬如一塊畫布沒有素描、著色以前,是平等的,具備了充分的創造性和可塑性;也就是說這塊白布畫什麼都可以,一旦畫上了,那就僵化了,畫了釋迦牟尼,就不能再畫耶穌,創造力是從這個地方來的。所以說他(六祖)也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是說如果沒有這個「根本智」,那麼一切的知識學問、一切的理性都無從建立,因為它沒有基礎了。你若沒有一塊地皮,你就沒有辦法蓋房子了,想蓋個空中樓閣,實在無法著手。你們看!六祖這句話(本來無一物)極為簡單,卻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你若得了「根本智」,使「根本智」常常現前,那麼你活著就是佛,你秒秒發光。
  如果你能夠每天做一個小時的「自覺」工夫,那就是「根本智」,也就是高級的觀心,高級的觀心是「不觀而觀」。因為佛法原本是無為法,「有為」是入手的方便,「無為」才是修行的正途。
  「時時勤拂拭」是入手的工夫,「本來無一物」則是到家以後的話,所以五祖告訴神秀說:「你還在門外,還沒有入門」。五祖一看到六祖的「本來無一物」,馬上擦掉,為什麼?天機不可洩漏,他就擦掉了,恐怕別人忌妒他。五祖心想:「這個人(六祖) 還得了,如獲至寶。」所以法是大公無私的,神秀跟著五祖一二十年,是五百人的教授師、上座,師徒情誼非只一朝一夕,而六祖見五祖只有幾個月,不會講普通話,講話都不大通,一個字也不認識,講不出啥道理,又沒有出家,五祖就把衣鉢傳給他。這個高明啊!古往今來像這樣子的傳承,恐怕只此一家,可以說是「絕響」,神來之筆的「絕響」。試想,如果五祖的衣鉢不是交給六祖,而是交給神秀、惠明,那以後就沒有禪了,只有道理和學問了。
  從以上你就知道:「眾生是佛,眾生是自甘墮落,不肯承當。」若肯承當,把那些多餘的、原本沒有的東西丟掉,眾生就是佛。你比佛只多不少啊!你不要誤會說:「我比不上佛,佛有的,我沒有」,這個完全是誤會,其實「你有的,佛沒有」,只要你把「佛所沒有的」丟掉,你就跟佛完全一樣了!我們學佛要這樣學才對。講到這個地方,大家就知道:「眾生即佛,不是戲論,不是詭辯,而是事實。」
六、「煩惱即菩提」的方便說與實在說
  什麼叫「煩惱即菩提」呢?這更簡單。
  就佛法的基本出發點來講,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這個話怎麼講呢?因為眾生追求解脫,是因為他活得太苦、太煩惱了。他如果活得很自在,極樂無憂,像極樂世界一樣,像《聖經》上描述的天國一樣,那他就不追求解脫了,也不追求「菩提」了;他認為「菩提」對他毫無邊際效用,沒有價值可言。所以有了煩惱的覺受,然後覺得解脫的可貴,才有了解脫的渴求。如果沒有煩惱的感受,他就不要去擺脫煩惱,也不會去追求菩提了。我們這樣說,這個叫:「方便說」。
  若說一句實話,那就更明顯了,煩惱與菩提本來是一個,因為死人並沒有煩惱;「菩提」者,「覺」也,菩提就是覺。一個沒有知覺的人,他會有煩惱嗎?就因為你有煩惱,就顯示你有知覺、你沒有死,你就是生命,生命就是你。所以由煩惱的感受上,就證實你自己是有覺性的。而你只要把你的覺性淨化了以後,那就是「菩提」了,就沒有「煩惱」了。
  人的反省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用時光倒流的順序去反省,你會發現到生命的基因、生命的起點。發現生命的基因、生命的起點,就是「見性」。
  「煩惱即菩提」,是說你感受到煩惱了,就表示你有感受、你有覺受。若是一個死人、機器人,他就沒有煩惱,因為他沒有覺受。所以說「煩惱即菩提」一一從煩惱的感覺上,當下證實你有覺性,所以它是不二的。諸如此類,我們把所有的法都匯歸到「不二」以後,然後「一也不立」,連「一」也不要去建立。這樣的話,當下就是解脫,當下就是一種成就,而當下就可以得到生命的昇華。
七、佛法的簡要處
  佛法是很簡單的,「道不遠人,人自遠人」。
  我們了解了「煩惱即菩提」,就了解了整個《六祖壇經》的基本精神,是告訴你「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就是要那個「清淨」,就是要淨化。
  我們了解了《六祖壇經》所講的是「無住、無念、無相」,要求我們「定慧圓明」。定慧如何能圓明?什麼是「定慧圓明」?我把它變成一句話,就是「安祥」。當你內心安祥的時候,心就不亂,這就是「定」;你雖然安祥,但是你並沒有失去知覺,並沒有到了「無記」,別人喊你一聲,你立刻答應;看到車子來了,你立刻知道閃避,這就是「慧」。這個就是「定慧圓明」,唯有安祥才是真實的定慧圓明。其他的那些是分節分段的,例如四禪八定,就算你到了四禪天,你還是要下來,那個是不究竟、不解脫的。
  我們了解了《六祖壇經》,就明白「根本智」的可貴。「根本智」就是「摩訶般若」,「摩訶般若」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本心」。
八、如何理入?
  如果你們真正肯下工夫,有兩個工夫,這是達摩祖師在《四行觀》講的,一個是「理入」,一個是「行入」。「理入」,你就去追求這方面的道理,大家若肯從理入下功夫,十多年前我在台南第一次講禪,我說:「什麼是禪?禪就是生命的共相」,生命共同的是什麼?你若把它找到了,你不就悟了嗎?我還說:「禪是心的原態」,心的原態是什麼?這個更好找,從自己下功夫,一層一層的剝。生命的原態就是本心,就是「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那就是「眾生即佛」。你若是把眾生跟佛的矛盾統一了,你就進入「不二法門」。這是極簡單的,十多年來沒有人真正下工夫,真正下工夫、真正去做的人都會有成就。
九、心靈救濟的事業,是功德中的功德
  在傳統的佛教,講四諦(苦、集、滅、道)、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畢竟寂滅)。佛法的起點就是苦的覺受,等到自己不苦了,然後憐憫眾生的苦,「除苦予樂」一一「把他的苦除掉,把快樂給予他」,這個就是法的佈施、法的供養,這個就是心靈的救濟。整個佛教活動的過程,就是心靈救濟的事業。而各位參與這個心靈救濟的事業,是功德中的功德,是最偉大的事業。
  總之,禪刊是眾生的慧命所寄,各位每一滴心血注入了禪刊,都增加了禪刊的活力,增加了禪學會對眾生的影響力和貢獻。而各位每注入一滴心血給禪刊,各位必能獲得心靈的進步、進展與突破。各位自己感覺得到,不必我講。所以我希望各位繼續不斷地發心做法的供養,以「上乘法」來供養眾生,把自己的心得拿出來,供別人借鏡。那這樣的話,對各位的進步,是絕對有幫助的。我這麼講,絕不是強調,而是事實。
   《成佛作祖的方法》會後解惑
                
  編者按:這篇解惑錄,只有 耕雲導師解答的錄音,並沒有存錄發問者的問題,雖稍有遺憾,但能親聞 耕雲導師當時的教誨,也感彌足珍貴。
一、何謂斷命根
  什麼叫命根?命根就是我執。斷命根,就是不要我執,就是「自他不二」。親自證得「自他不二」以後,還要在境上考驗,不是說一個人在的時候自在(我一個人在就自在),跟別人、兩個人同在,就產生二元、對立、邊見,有了人我之分,人我、好惡、是非、得失又抬頭,那個不行,那是修行功夫不夠。
  斷命根,就是完全把自我揚棄掉。用心的意識來講,就是要由「獨我意識」,進一步到「無我意識」。「獨我意識」就是絕對的主觀、單純的主觀。單純的主觀就是沒有內涵,不是說「我認為這個杯子是玻璃做的,或我認為這棵樹是松樹,這叫主觀」,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自在」。但是到了「獨我意識」的時候,禪宗語錄講得很清楚:「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也就是說到了清絕點埃的時候,大有可為,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那只是說你在上路,你在修行、就路還鄉。到了懸崖撒手的時候,那是屬於事的境界。斷命根,屬於理的極致,也就是說「證理證到極點」。斷命根是理的極點,懸崖撒手是事的實證。
  理事固然是不二,因理成事,以事證理,這是不二的。但是在修行當中,它顯然就有理入與行入兩條路,這是達摩大師開示的。證的結果,那不是常識的,也不可以預報的。你繼續做,到時候你就知道了,我只能這麼說。修行這個事,它是只管耕耘,莫問收穫。
二、最好的境界是沒境界
  叫我勉強講,最好的境界是沒境界。沒有任何境界,只有一顆心,這是最好的境界。一有境界,有好有壞,就落在邊見。有好的,追求好的,捨去壞的,那就是「是法不平,顯有高下」,這個就不正確了。
  至於說你會出現什麼境界?那是你的事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貴於自知,不貴言宣。禪宗有入室、有升堂,你若真正有證悟的境界,你到老師這裏來;對的,我給你印可;不對的,我給你糾正,不就完了嘛!修行為了境界而修行,那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與佛法都不相應。為什麼呢?因為「管仲之器小哉!」也就是說你只要那麼一點點。修佛法到了最後,應該是整個宇宙都是你的,你只要那個小境界,太沒有志氣、沒有抱負了,這個功利太小了。追求境界是貪圖小利,所以修行不要管什麼境界,到了時候你就知道了,你只管修行。而我們安祥禪只求心安,我講過四句話一一「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你照著做就夠了。你若想求什麼好處,那你不如去買彩券、搞六合彩……。那是小本錢,得大利,不過,搞久了以後,連小本錢都沒有了。所以修行要揚棄功利主義,不要講什麼境界。
  你問到「什麼是最好的境界」,最好的境界就是現在,還有比現在更好的境界嗎?最好的境界就是現在(強調)。你能保持現在的心態,人生大吉大利、通暢,充滿了親和力與同化力。
  你若問我「有什麼境界?」你看,佛經上有沒有講過修行有什麼境界?釋迦牟尼佛自己都沒有境界。祂有沒有境界,別人不知道,因為祂從來不講祂自己的境界。我曾經說「不要告訴別人境界」,那是對的,以免將來走入邪魔外道,走入偏鋒,走入神秘主義。假如你說「我修行有什麼境界」,那麼聽的人沒有什麼境界,他就會洩氣、灰心。那如果他說:「我的境界比你更高,我看到什麼、什麼……」那就是大妄語!誘導別人犯罪,那不好。
  我們安祥禪講得很明白,你若是男子漢大丈夫,頂天立地,那麼你只求光明磊落,做個好人,求心安。心不安的事情不做,不可告人的事不做,求心安無愧;然後無私無我,活在責任義務裏,死的時候毫不留戀,因為生並不是權利,死也沒有什麼損失。你若認為人死了,就是「人死如燈滅」,這叫「斷見」,與佛法不相應。
  生命是永恆的,為什麼?宇宙當中唯一的真實就是生命,因為真實的都是永恆的,都是原本如此的,都是父母沒有生就有的,所以禪要你追求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而禪講「最初的就是最後的,最後的就是最初的」,人有什麼死亡呢?沒有;終點就是起點,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那是輪迴現象;而到了解脫的話,那就證得了生命的永恆。
  修行而問境界,那是小兒科。不要問境界,不必求境界,不管它境界。若耐得住寂寞,頂好沒有境界,很枯燥,那才是好消息,這就是古德講的「寒灰爆豆」一一冷冰冰的灰,豆子放在裏面爆開了,變成爆米花了,這個是奇蹟呀!但是你要信得及,你若不信的話,也沒有這回事,因此你要信得及。
  有很多人問我很多問題,那我不好講,你這個問題,我只能這麼答覆你。
三、耕耘才有收穫,努力才有成功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只管耕耘,莫問收穫。耕耘才有收穫,努力才有成功。所謂「才有」,就是「不是一定有」。我們人大多數是活在「或然率」裏,並非活在「因果律」裏,尤其心亂的人,他必定是活在「或然率」裏,修行上路的人一定是活在「因果律」。你修行一上路,你一想錯,你就煩惱了。沒有人懲罰你,你自己在懲罰你自己,你做錯了一件事,那懊惱得很,非常不爽快、不自在。那這樣的話,證實你所修的「對的」沒有落空,因為「錯的」都沒有落空呀,它立刻有反應,那麼,你「對的」可能會落空嗎?不可能!所以當你做錯一件事而煩惱的時候,你就說「功不唐捐呀」,這就對了。
四、有我與無我
  我過年的時候,講了四句話,我說:「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一一不要忘了自己。有人說「忘了我,是最高的人」,那是 wrong( 錯誤的),那是無明,那是胡說八道。若說「無我」一一無我誰修行?無我誰下地獄?「無我」是什麼?是成佛以後的事,成了佛絕對是無我。但我們在因地行(「因地行」就是說在沒有成佛以前),是要「有我」的,而且要認清「真假」;重要的就是要認識真我和假我,你不要把假的認為是真的一一「認賊為子」,就不對啦!也就是說你要認識「原本的」,你那個分別心原本有沒有?沒有!那是六根六塵(根塵)相對吸收的,那個叫「前塵緣影」。你要認識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然後活在責任義務裏,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執著什麼。
五、悲智雙運
  學術的分類,可以分為三大類:主知主義——重理智;主情主義——它重倫理,重情感;主意主義——它是擇善固執的堅持,各有偏頗。但是人之所以能夠發揮最大的生命潛力,就是把全部的情感投入到理智上。我們人只有「情」與「理」兩個,沒有什麼叫做「意」的,你們要搞清楚。學術的分類就是這樣,事實上,當你把情感投入到理智那一點上,讓它重疊起來,就產生一種擇善固執的堅持,「情」與「理」加起來,就等於意志力。
  人生最可貴的是真情。很多人掛一漏萬、偏執,說「情生智隔」,說「不能有情」,一有情,他的智就隔了。開玩笑!沒有情的話,就不是佛菩薩,大小乘的區別就在於情的廣闊與狹窄。阿羅漢的情比較窄,不是說他不度眾生,佛的大弟子都是阿羅漢,率領僧團到處弘法,他哪裡不度眾生呀?他度眾生是有所區分:對有緣的人,他下的功夫比較大;對那些無緣的人,他就比較點到為止,如此而已。而菩薩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一一「無緣」就是無條件,「同體」就是感同身受,他這種度生的情感比較寬。
  因此,如果你把你的情感一昇華,就變成了大慈大悲了;把你的理智一淨化,就變成摩訶般若了;這個叫「悲智雙運」。這是佛菩薩的特色,就是感情(慈悲)與理智(智慧,亦即摩訶般若)雙運。而感情的極點,那就是四海一家一一「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而理智的極點,那是廓然而大公,一心獨朗,只突出一顆靈知的心而已。所以菩薩「為」一一終日為而無為,終日度生而無有眾生度。這個道理說起來好像是笑話,實際上並不矛盾,他原本的境界就是如此。
六、安祥禪只求心安
  整個來講,就是不要執著什麼。因為安祥禪,就它的基本著眼點來講,只求心安。二祖見初祖,他說:「我心未寧,乞師予安。」他只要求安心而已。三祖見二祖也是要求安心,四祖見三祖也是要求安心。所以我們安祥禪只求心安,不要求任何東西,求心安無愧。
  一個人若不能心安無愧,他不可能是大成就者。也就是說他的所作所為必須是有人時如此,沒有人時也是如此。人看不到,鬼神看得到,而鬼神都佩服你,所謂「鬼服神欽」。人若修行到了這個程度,是一定會成功的。到了鬼服神欽的程度,那人一定活得光明磊落。
七、六根離境才會有安祥
  我們盡量地避免辦幾百人的大型聚會,像這樣大家忙得一塌糊塗,花了錢,租場地、佈置……,我們花了很多精力,而他的確也相應了,但是他丟掉的不是他的錯誤跟心垢,而是丟掉我給他的安祥,他出去就把安祥心態丟掉了。為什麼?他依然是機械慣性強烈,依然是六根對境如膠似漆,哪裏有安祥?迷失自我,把自己迷失在五光十色的境界裏面,他沒有安祥。所以你們大家要知道,我並不是很吝嗇,而是對他們愛莫能助。
八、見性與保任安祥
  還有人來訪問我,說:「老師呀!為什麼別人見性而我不見性呢?」我說:「你應該問:為什麼別人吃飯你不吃飯?他吃飯他就飽了,你不吃飯你就餓了。耕耘必有收穫,功不唐捐呀!再說,你那是二分法一一迷與悟是二分法。」我說:「你若承認我是你師父,你首先要肯定一一我是大徹大悟的,對不對?」他說:「對!師父!你是大徹大悟的。」我說:「我大徹大悟,我以心傳心,我把我的心傳給你,你的心跟我完全一樣,那你是迷是悟呢?」我說:「即或你不能最後突破,你若保持這種心態,跟悟了的人沒有什麼兩樣。」我說:「我跟你講的是無為法,它自己發酵。」這顯示他認為「只有悟才可貴,保持老師傳給他的心態是其次」,那就錯了。他不保持這種心態,他不可能開悟!沒有安祥心態,他會有障礙,他不可能開悟,不可能開悟(強調)!
九、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做
  還有一個人講:「老師!一個人是否在求心安,是否有心垢,那又何以見得呢?」我說:「太容易了,如果他的心垢去掉了百分之八十,不敢說去掉了百分之百,你坐在他面前,你就會感覺在曬太陽,你的臉上就有熱熱的感覺。為什麼?因為他擁有強烈的生命之光,可是他的光你看不到。」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百分之十的光,百分之九十的光你看不到,紫外光、紅外光、阿發(α ray)、貝他(β ray)、嘎馬(γ ray)……,你都看不到,但你不能說沒有。生命的光你看不到,但是你感覺得到生命的熱輻射。
  雖然如此,但是那並不可貴,可貴的是你心裏的光明磊落,無私無我。這個叫「純陽」,就是沒有陰暗面,也就是說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做,那就沒有陰暗面了,所以叫純陽。佛教有二個名詞,一個叫「陽和般若」,一個叫「謳和般若」,「謳和般若」就是講調和,「陽和般若」就是講光明、無私。我們人到了「陽和般若」,修行就會成功。
十、煩惱即菩提
  「煩惱即菩提」,我剛才給你解釋過了:從「知道煩惱」這件事,可以證明你不是死人而已,它沒有別的意義,充其量如此。只要不是死人,就有希望,「一息尚存,希望無窮」,只能這麼解釋了。
十一、如何克服「安祥很難保任」的問題
  你說:「安祥很難保任!」你就記得我那四句話:「時時自覺……」,不要太注意外在,只注意自己的工作、責任、義務,你自己做什麼,你就要自我鼓勵,要喜歡它。人最大的幸福是跟工作談戀愛,若帶著一種厭煩的心去做工作,工作只會給你煩惱,它還會攫奪你的健康。你若帶著喜悅與享受的心情去工作,工作會給你帶來快樂、喜悅、心安、榮譽,乃至於會產生創造力。一個人很會「厭煩」,厭煩音樂的不可能是音樂家,厭煩文學的不可能是文學家,厭煩科學的也不可能是科學家。只有喜愛音樂的人才有可能是音樂家,而不是說逼著他去當科學家,那是不可能的事。
  你一定要以法為生命,要學習唱禪歌,起碼有一首歌、兩首歌唱得很熟,若是一不安祥、心一亂,就唱歌。這個叫什麼?以毒攻毒,以橛出橛。要多唱禪歌,你們唱禪歌唱得太少了。要多唱禪歌,唱得多就好呀!
十二、全知與全能
  生命的本源,因為它無所不在,所以叫「全知」。「全知」就是不知,就是「根本智」,就是絕對的知。「全知」者,不知也。祂的知就是以你的知為知,所有眾生的知就是神的知。所以神就是「不知」,但是祂又是「全知」;神全能,但是祂不能。祂能做什麼?祂能生孩子嗎?祂能把你的電視機修好嗎?這不可能。所以神就是生命的原態。
  一個人活在安祥裏,這個叫「無上瑜伽」(阿努瑜伽),就是最高相應,就是密宗的大手印,就是典型的神的兒子,神就愛護你,你跟神一個鼻孔出氣,神在你心裏,你在神心裏,重疊交錯,毫無距離,你就是光的天使,那你一定充滿了幸福,一切障礙、一切災難跟你絕緣。我這麼講,絕不是誇張的話,你試試看,你就知道。假如你自己棄權一一不當神的兒子,那也沒辦法,誰也不能強迫中獎呀一一非要你當神的兒子不可!這也是不行的。
十三、寫文章的要領
  各位寫作的發心是很可貴的,不過你們有時候寫的文章看起來很吃力。你們寫的文章也不分段落,也沒有重點,前中有後,後中有前,重複、交叉,不合邏輯,沒有邏輯訓練。邏輯重不重要?不重要。孔子沒有學過邏輯,蘇格拉底也沒有學過邏輯,那都沒有關係,問題是你頭腦不可太混亂,太混亂就不好。
  你們寫文章應該先構想、先醞釀,醞釀了一段時間,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又像十月懷胎一樣,時間到了,不生不行,要有這種感受。你要生,是因為你有了,你肚子空空,你生什麼?如果你說「我沒有東西可生,那我把辭彙累積一下」,堆積辭彙,言之無物呀!那就言之無物。
十四、佛法的因緣果
  佛法除了因果以外,當中還加個「緣」字。佛法重「緣」,「緣」就是條件。「因」就是動機,就是初動力。比方說你想種菜,這是個動機,動機不會產生結果,還必須要有條件的配合。首先,你得要有一塊土地,土地的土壤要適合種菜,水土保持良好,採光良好。如果你在二十層樓的大廈當中種菜,那只能種豆芽菜了。採光、病蟲害、水土保持、施肥、播種的季節……,這些統統是條件。你具備了這些條件,才會產生結果。你不具備這些條件,縱使你有了動機,它還是不會有結果。
  有很多人耕耘沒有收穫,努力不會成功,付出沒有獲得,而且貢獻不受尊重,這樣的人大有人在。因此我就在《觀潮隨筆》裏寫了一篇文章叫《傻狗》。寫《傻狗》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說人不要猛生孩子,因為你只能製造一個生命的硬體,你不能保證製造一個幸福的生命。你只是製造一個生命(人)的硬體,但是這個人努力會不會成功呀?你不敢打保單。你能永遠照顧他嗎?很難,最後他孤苦伶仃。他在暖房裏叫人照顧慣了,忽然移出暖房,面對大自然,他就崩潰了。所以拼命生兒養女是不智的,這是第一點。第二,父母認為自己對子女有德,對子女有恩,這是荒謬的,因為是你給他惹來麻煩;若不是你的話,他不必面對這個不公平、萬般無奈的人生。是因為你,才有了這個硬體,有這個緣,他就要面對這個萬般無奈、無計可施的人生一一有的時候耕耘沒有收穫,有的時候努力不一定成功,因為這裡不是天國,這裡不是淨土。
  今天有個最好的機會,你要把握得到,如果你活在安祥裏,那保證耕耘就有收穫。活在安祥裏,然後有因就有果。你們各位修行應該有體驗吧?一錯就煩惱,一有錯誤,說「這樣不對」,馬上煩惱就來了。忽然有煩惱,不知為什麼,一反省一一這個話說得不對,哪怕說錯一句話都會有煩惱的,這就是活在因果律裏頭。那麼活在因果律裏有什麼好處?錯了就得煩惱,那功德絕不唐捐,真正的修行必然得到解脫。
  只有修行人才能進入因果律,不修行就會活在或然率裏。我經常講這個例子,講一百遍了,一個小姐在十二層樓跳樓自殺,結果死的是那個賣粽子的人。他就是活在或然率裏,這就是或然率。
十五、說法的注意事項
  在你沒有大徹大悟以前,沒有把一切理、一切事窮究到了它的究竟處,你去跟別人說理,當然最後是很難自圓其說,而且你也沒有辦法封殺他的表面意識。你到了安祥很深的時候,他跟你談問題,談了幾句,他就開口不得了,他會忘記了問什麼,他會變得不曉得問什麼好。你若不能做到這樣,就沒有真才實力。
  安祥禪友聚會的時候,大家互相勉勵,切磋共進。你們大家慢慢地體驗,假如你能夠如法相應地跟別人說了一番的正法,你感覺心頭會發熱。如果你不相應地說了法,你會感覺心房在收縮。大家都會有這個體驗的,所以正法是立竿見影的。
十六、寫文章的要領(續)
   你們各位信心清淨,但是以後還要加油,多給禪刊創作。尤其你們在座有幾位的文章寫得都不錯,一兩位寫得比較鬆散一點。
  寫文章一定要先醞釀,醞釀到了不寫不行,半夜裏睡不著,很激動,非要寫了,不吐不快了,你自己有那麼高的熱情,那麼高的信心,就馬上寫。但是你不要停留,邊寫邊想適當的辭彙,用不著。第一次你就把它寫出來;第二次你自己讀一讀,說這個辭彙不對,表達得不完整,給它換一個辭彙;再看看前後,如果重複,再給它搬搬家,用剪刀剪一剪,挪挪位置;然後看到篇尾,如果語助詞不好,再更動一下。所以我看你們各位的文章有很多只要加一個字或者減一個字就很好了,不用更多。
  這個過程就是「慢工出細活」,好文章要改三遍以上。如果說我這就是大筆一揮,長江大河一瀉千里,那個不行,那是自我陶醉。寫文章一定要加以修飾,改了幾次,自己認為很滿意了,再放兩天,隔兩天再看,又發現不滿意,再改一次,再修一次,提前下手,把文章修理得簡直無懈可擊,擲地作金石聲。到這個程度,就具備了法供養的最高的誠意。你不要大筆一揮,敷衍了事,要精益求精。
  你看我的《觀潮隨筆》,你不能改的,改了之後就念不下去了,所以你不能改的。我的《觀潮隨筆》也不是一次完成的,改了好幾次,坦白說。這個叫什麼?這個叫「錘鍊」一一千錘百鍊。寫文章一氣呵成,那個不錯,文章才有氣勢,但是仍需要經過錘鍊。就怕邊寫邊想,咬著筆想著句子,如何表達這個句子。這個最要不得,文章的生命都斷送了,結果寫得支離破碎,除了辭彙的堆積,了無新意可言,沒有內容,這個叫「以辭害義」,這就不好了。寫文章,第一遍,全部寫出來;第二遍,就看看哪裡重複,前後挪挪位置,改個辭彙;第三遍再推敲,這個表達得不夠力,這個地方太鬆懈……。久而久之,文章拿出來就很好。
十七、安祥禪修行的四句要訣
  至於說「打禪七就能夠開悟」,那不可能的,絕不可能!那是欺人自欺。你若開悟了,你就會產生熱輻射,都會發光發熱。《指月錄》裏講「熊熊之尊,誰能近得」,開悟的人周圍就像一團大火。經上也說「般若如大火聚」,你看佛陀的像,當中是像,周圍是光,最外層是火(三昧真火)一一「性空真火,性火真空」。那不是什麼氣功呀、打坐……能夠練得到的,而是心裏面的污垢去除到某種程度,它就會到達這種地步。
  第二個就是不要注重外面。人只活在責任義務裏,如果你要測量,你要觀察,你就注意,因為你有目標,不要說無意當中被外界吸引了,就忘了自己的存在,這就迷失了。
  說到「真我」,「真我」就是覺,就是本心。不要注意外面就是「時時自覺」,然後「念念自知」。「念念自知」就是要批判「所有的念頭有用沒有」,「有用的」是靈感,把它記下來;「沒有用的」把它丟掉、揚棄,「沒有用的」是妄想,妄想會使人不知不覺走入想陰。第三句「事事心安」,做每件事情心裏都感到心安,凡是怕別人知道的事一一這件事不能叫人知道,或擔心別人知道,乾脆就不做。然後「人人調和」,講究調和,你包容別人的錯誤,那佛天就包容你的錯誤。你既然希望佛天寬恕你,為什麼又不肯寬恕別人呢?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了。過去他是屠夫,今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你不能還說「你是殺豬的」,這個話不好講。別人過去的錯誤,我們要包容;別人現在做正確的事,我們要表揚、要鼓勵。是這樣的話,安祥就很容易保持了。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人人調和」,你們能做到這四句,你必定會為自己開創一個幸福的人生。你若是不能做到,腦子裏都是邊見,不是「是」就是「非」,不是「得」就是「失」,不是「善」就是「惡」,不是「人」就是「我」,都活在二元的邊見裏,心就會亂,久而久之神經衰弱,修行也沒有辦法修行了,用功也不曉得怎麼用了。「煩惱就是菩提,眾生就是佛」,你要把一切二元的變成了一元,一切的邊見都會離開,變成中道。
十八、中道是四種意識的中和,也就是安祥
  真正中道的意思還不是說離開兩邊走中間,不是這個意思。中道,《中庸》上講得很好:「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這兩個字很好,雖然那時候沒有化學課,他也懂得中和。你把一瓶醋,裏面放五十公克的蘇打粉,搖一搖,它不是就發熱了嗎?等到它冷卻了以後就變成白開水了,既沒有鹼性也沒有酸性了,這叫中和。
  修行怎麼個中和法呢?有很多人修行都看錯了,做錯了。
  第一個睡眠意識,比方說我們睡覺有睡眠意識,不是作夢,要不就是無記,但是意識在,意識若不在,那就是死人了。若說「我們不作夢,所以沒有意識」,那睡眠學習機有什麼用?賣給誰呢?所以說人有睡眠意識。
  第二個相對意識,人醒了,就是相對意識。什麼都是相對的,人我、得失、是非、好惡……,一切都離不開二元的相對意識。
  第三種意識,就是獨我意識。把自己的心,卓然獨立於物外,不與萬法為侶。很多人以為這就是到家了,這是第三步,不要弄錯了。等到你卓然不與萬法為侶,只有自覺,這個叫獨我意識。
  第四種意識,叫無我意識,也叫客觀意識,「萬物皆備於我」,一切存在都是我,無處不是我,處處都是我,所以「如來正遍知」一一真正的、普遍的都知道,是上帝的全知。
  他們錯在什麼地方呢?錯在他們認為一個人醒了之後,睡眠意識該丟掉;人到了獨我意識,相對意識就一去不復返;人到了客觀意識的時候,就沒有獨我意識了……。
  其實,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人到了「尼爾巴拿」(涅槃)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無我意識——客觀意識。「尼爾巴拿」就是涅槃了,涅槃的時候,那只有客觀意識了,其他的那三樣意識都丟掉了。但是人沒有到涅槃以前,我們活在這個現象界,當你睡覺的時候只有睡眠意識,其他的三種意識不出現,但不是不在;當你醒來以後,只有相對意識,但是獨我意識跟客觀意識不出現。
  我們修行要修行什麼?當我們醒著的時候,我們要帶著一點睡眠意識;當我們獨我意識完成以後,我們又涵攝、包容了相對意識;當我們安祥到某種程度,見性以後,認得真我;哪個是真我?知道了那是原本的本心原態,然後這個真我又涵攝、包容了獨我意識。這樣的相互沖淡的結果,就變成了中道,這個中道是什麼呢?就是安祥。
十九、保持安祥(正受)與解釋安祥(正見)
  你們不要懷疑,不要再找了,只要保持安祥,就是參學事畢。而安祥就是老師的心,你們認為老師見性了,那你們也見性了,你們跟見性沒有差別。問題就是說一一你會解釋這個安祥,你就有正見;你若保持這個安祥,你就有了正受。有了正見與正受,你就可以起飛,就可以超越,就可以既存在又超越,既入世又出世,既具象又抽象。那就活得極為瀟灑,極為藝術,你的生活就充滿了詩情畫意。人人都應該活得詩情畫意,之所以缺少詩情畫意,就是他不解脫,捆得太緊,太不自在,太多的無奈煞了他的風景,所以他就沒有詩情畫意。
  當然,安祥禪還有個附帶的作用,你一切的壞習慣都容易丟掉。只要你有了安祥,你什麼都可以放棄,你可以不抽煙,你可以不喝酒,你什麼毛病都可以放得下,它都不會再拉緊你不放。
二十、安祥禪的三個階段(禪定)
  安祥禪大概有三個階段,以前我講過,但沒有講得很詳細。
  當你接近了真正的禪的時候,你就產生了離執禪定,常獨行,常獨步,走到西門町那麼熱鬧的地方,好像一個人來往,外面的東西不再干擾你了,你對它也不執著了,這個就是離執禪定。這個叫「途中」,不是「寶所」。很多人以為這個就到家了,沒有!因為逢機遇緣,他的老毛病還會發作,因為病根沒有去掉。所以在離執禪定的階段才是反省最好的時機,要反省找到自己的病根,乃至於反省得很好,很由衷,而不帶一點勉強,感覺這是一種享受,是一種自我發掘、自我認知,這是一件好事,那你慢慢地就知道自己的過去世。你看我對各位絕對沒有妄語,各位都相信我。我反省到最後,回憶起我一歲在炕上爬(在北方是炕),我媽媽在做衣服,當時的聲音、笑貌……,再反省,就想起當時我怎麼出生的……,我就知道「噢!原來我是誰」。
  所以你若徹底地、真正地反省悔改,把你見不得人的事曝光,找個年紀大的、年高德劭的人給你證明,那你這個病根就拔掉了,然後再繼續地反省……,就很快地見性。以自性為真我,以本來面目是永恆不變的我;這樣的認知、肯定,把那些分別心、貪圖心、恐懼心、嫉妒心……通通除掉,那不是我,那是表面意識,是機械慣性,是荷爾蒙在作怪,所有操縱你的都是一部機器。新兵槍一響,就要拉肚子,因為膽汁大量分泌增加了腸蠕動,它就是一個生理的機械作用。人,是六十兆細胞堆積的一個化學工廠,不斷地秒秒燃燒,秒秒發生化學變化,而且人也會產生物理變化,人就是被這個機器操縱。鄉下人罵人說「你這個沒用的、造糞的機器」,沒有錯!人就是這樣的,人不斷地製造水肥一一它不只製造水肥,還有高級產品呀。
  離執禪定到了去執禪定,到最後一無執著,活著只為責任義務,死了任務解除。而人是不會死的,「不會滅亡,反得永生」,人是不會死的。
  離執禪定、去執禪定、無執禪定有什麼事相呢?還得理事一如呀,理事是不二的。到了離執禪定,人就瀟灑自在了,氣色會變好,人際關係會改善,事業會通順。到了去執禪定做完了以後,他不再作灰色的夢,作的是彩色的夢。隨著你的反省、去執去得徹底的程度,來決定你夢中的彩色。人不是不作夢的,你看蓮池大師寫的《竹窗隨筆》,他也作夢呀;大慧宗杲禪師、克勤圜悟禪師……他們也作夢呀!夢見六祖呀!孔子沒有夢見周公,他認為自己衰老了。聖人照作夢,作夢不是個壞事,但是夢境迥然不同。到了反省得很好,到了去執去得很徹底,他作的是彩色的夢,伊士曼天然七彩,花紅柳綠,不再是模糊一片,乃至講的話記得清清楚楚;再進一步,知道我在作夢,我在作夢(強調)。知道自己在作夢,而自己還沒有醒,自己還在欣賞,那個就是什麼?那個叫「法性土」,那是真實的,那不是作夢了 。
  到了無執禪定的時候,一念三千,用你的念力就能改變事實;心量廣大,手一結印,一唸陀羅尼就發光,叫「海印發光」,這是可以驗證的。到了無執禪定的時候,所有接近你的人都能消業障,都能增福慧。
  抱著一顆安祥心,念什麼經、念什麼咒,就能立竿見影地感應。沒有安祥心態去念咒,不靈。為什麼不靈呢?說你手結個印,結個印是什麼呢?是天線;陀羅尼是你打電報的摩斯符號,但是你沒有電,沒有能源。念了半天,在那裡猛敲榔頭,電報發不出去。你要能給它發出去,這就需要能源。能源是什麼?就是安祥。
二一、壞靈氣及其因應之道
  像這個事情(壞靈氣)很難避免,在修行沒有圓熟以前,力量不夠大,他就會遇到這個壞靈氣。什麼是壞靈氣呀?所謂的靈氣,就是心靈之氣,就是念波,想念會產生念波。曾子的母親想念曾子,找不到他的人,一咬手指頭,曾子在外面心疼,就回來了,這就是念波。我們念佛也是念波,一念三千,超越了三千大千世界,到了佛那裏去了,這叫念波。
  所以你平常參加那種場合,應該念念自覺,用安祥保護自己,就夠了。用密宗的方法,就是觀想自己有一個光幕,自己活在光幕裏面。這樣的話,只是一種方便。想要自己秒秒不失安祥,就減少說話的機會。少說話,多微笑。
二二、佛與外道的不同
  佛教當中有許多傍佛外道,也就是說他是外道,但他說他是佛,在這個末法時期,這樣的很多呀!佛與外道的差別在那裏?外道是講究吸天地的日精月華。既然利己,就必定損他。損他的事應該是不幹,應該是不幹才對(強調)。
  佛跟外道有什麼不同呢?外道總講究「盜」一一盜天地的精華;而佛只付出無償之愛。密宗的最高的本尊大日如來,為什麼叫「大日如來」呢?說祂像太陽一樣,付出無償之愛,平等法施。你看看,我們用自來水要繳費,我們幾千年來沒有自來水,我們人類還愈來愈多呢!也沒有說大家喝了井水就死掉呀!我們用電燈要繳費,幾千年來我們沒有電燈的時候,我們用植物油、用煤油都可以呀!沒有電燈可以活,沒有自來水也可以活,而沒有太陽就不能活了,沒有太陽,食物鏈就斷了,草食動物沒有草吃,肉食動物沒有肉吃。而太陽是免費的,無償之愛,最不可少的,而且最不要錢的,而人類還最不知道感激。
  真正的佛法是無償之愛,不需要什麼條件,又叫「平等法施」。《六祖壇經》也講「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如太陽處在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一一「邪宗」就是自私,我執呀!他們不斷地想去吸收天地的日精月華。
  你修正法,最後會變成半透明的人,剔透玲瓏。人學正法到了死以前就會變成半透明,那怕你皮膚再粗糙,你死的時候都變成半透明,變成粉紅色。因為我們這個人是個原子細胞堆積的肉體,死了幾天就腐敗了。但是修行人不斷地從金剛界獲得法身的素材、永恆生命的素材,永恆生命的素材跟原子細胞靠得很近,就把原子細胞的質提升了,儘管死的時候,它(本性)並不帶原子細胞,但是他(肉體)的原子細胞已經跟普通的原子細胞不一樣了,他(肉體)如果火葬,就會出現舍利;如果不火葬,留全身舍利,他就肉身不壞。你看六祖,也沒有藥水泡製,也沒有在沙漠脫水,他坐了一千幾百年了。
二三、修行人不能有私心
  這樣的宗教很多啦,連上帝的《舊約聖經》也一再地說:「你們不要睡覺,你們不要作夢。」大家都說這是廢話一一「起碼我看《聖經》的時候,我都沒有睡覺」,其實你在睡覺。你沒有覺醒,你就是在睡覺,你整天幻想,作白日夢,你怎麼沒作夢?《新約馬太福音》第十三章說:「你們有的,我會給你們更多。」我問了好幾個神學院畢業的,他們說:「這個,我們都不敢隨便解釋。」
  真正修行的人,他是把這一顆道心全部奉獻,為眾生而活,他要有這種心。所以密宗有很多方便一一施食法門(加持施食)……,像這些是要結眾生緣,要超渡那些幽界、靈界的人,有很多方便。
  你們修行,絕對不要存有一毫私心。人到無求品自高,人的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人不要「求」,只要「復」,經上講的「還得本心,復得本心」,恢復你原本的心態就對了。恢復原本的心態以後,秒秒安祥,秒秒健康,秒秒有福氣,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
二四、不能接近外道
  所謂「以境驗心」呀,有一天你到了談笑自如,而又安祥多多的心態,這個就是「讚」(很棒或很好,閩南語)!到了這個程度,要以境驗心,不要逃避,要面對。但是有外道的地方不要去,因為外道是不斷地發揮陰暗的念波,不斷地產生負值,它跟你的正值正負相消了,所以不能接近外道。我們不是排斥,物以類聚,我們跟他們不同類,敬而遠之,跟他們很客氣,不要批判。
二五、學佛法應該一門深入
  實際上,「除了方便,沒有究竟」,沒有什麼叫做「法」的。釋迦牟尼佛說:「法,本法無法」,原本的法什麼都沒有。你到了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是桶底脫落了。那個要證,那個不是說說而已。
  學佛法,只能一門深入,你不要又跟老師學安祥禪,又要找法師聽講經。像這樣的話,兩個不同的東西會對消掉。你若要跟著法師就一面倒,跟著老師也是一面倒。你一面倒的話,它會有結果。你不一面倒的話,你什麼藥都吃,結果是哪一種藥吃錯了,都不知道,那就沒救了,沒有救了(強調)。
二六、心靈的光明度決定到天堂或地獄
  講到地獄,這個宇宙是非常公平、公正的。譬如說游泳,我們不要拿那些不會游泳的人舉例,就找幾個游泳選手來舉例吧!一個人給他背十公斤,一個人給他背二十公斤,一個人背三十公斤,一個人背一百公斤。背一百公斤的人一下水,什麼蛙式、自由式……,都不管用,一下水就沉底了;那個背二十公斤的人還可以勉力掙扎;那個背三十公斤、五十公斤的人也不怎麼可靠,掙扎幾下就下去了。那給他背的東西代表什麼?代表「業」,「業」重者先沉呀!「業」就是一個人從生到死,生活、語言、想念、行為的累積。一個公司一年的業績好不好?就是這個公司一年做了些什麼?一年經營累積的結果就是業績,我們人的業也是這樣。
  人為什麼會有業?起惑就造業。起惑,它明明是假的,你說它是真的,你硬要說它是真的。真實的是永恆的,原本沒有,最後還是會壞。那「一真」的東西是你的生命,而你放棄你的生命,捨己逐物,逐物而沉,逐相而沉。
  地獄的門是開的,但是它只歡迎有緣的,說你具備下地獄的條件,「緣」就是條件呀;具備了下地獄的條件,你想逃避都不可能。如果他們十個都是游泳的冠軍選手,而你只會學狗爬式,他們都背二十公斤、一百公斤……下水游泳,沒幾下子就下去了;而你徒手下去,保險你不會淹死,你得救的效果比他們好,雖然姿勢不怎麼美,但是安全度比他們高。所以想摸摸地獄、接近地獄,大可不必,沒有這個必要,而且這是不由人的。你假如說「地藏王菩薩下地獄」,沒錯,他是去教化幽界,但是他把自己的光都聚集到、收斂到跟地獄一樣,暗淡得很,他才能下地獄。如果你沒有這種方便,你下不了地獄。你下地獄,破壞地獄一一你去大放光明,地獄非地獄,就變成天堂了,那就不對了。所以這個大宇宙的秩序、法則是井然分明的,絲毫不會混亂的。
  如果人不下地獄而到天堂,要用什麼標準呢?那不是看你做了什麼好事,都不問這些了,只看你的光明度。你的光明度跟地獄相同,那樣的光你只好下地獄了,因為只有地獄你才能生存呀。你心裏的光明度好像晚上六點多鐘、七點鐘的樣子,是幽界。幽界就是陰間,就是陽間的翻版,也就是你陽間生活的投影。那還是活在慣性裏,你是賣粽子的人,你到陰間還是賣粽子;你是做「麻糬」的人,到陰間也是做這個,那是一定的;開計程車的人,到陰間還是開計程車……。而你心裏的光明度好像早上三點半、四點鐘的樣子,是靈界。靈界的人就比較自在,靈界是什麼?是城隍、土地。再高級的就是神界,那是什麼?心裏的光明度像早上十點鐘、九點鐘的樣子,是神界。神界的人白天可以跟人共存,不是神界沒有辦法。再上去,到了金剛界。到了金剛界,光很亮,睜不開眼睛,一睜開眼睛,就瞎掉了。一般人接觸那個光……,有時候你看那個發光的人看久了,你發現他臉上有層霧,他臉上好像有層薄霧,那是什麼?那是光粒。你為什麼只看到光粒,沒有看到光線呢?因為你不適應那種光,所以它就變成光粒。
  我們禪學會的氣氛非常稀有和殊勝,你們感覺到沒有?不可能有任何地方給你坐在禪學會的感覺。你到禪學會來,如果你業障太重了,你可能沒有什麼感受;但是業障輕的人,你來了以後,你馬上就紅光滿面,坐在禪學會裏面,臉上發燒,一定有這種感覺,那就是光明。
二七、得正見的方法
  你過去求知,知道的那些道理都是錯的,所以你沒有正見。而今天我告訴你一條最簡單的路,就是老師講詞裏的話,你把它接受作為自己的見解,你看東西都是這麼看,你若講話也是這麼講,就不會錯。
二八、要提升安祥度並杜漏
  這個問題,歸納起來就是安祥度不夠,太著相了,做事情也著相,對人也著相。你若是安祥度深的話,那就有金剛心。有了金剛心,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了,只活在責任義務裏,求心安就夠了。你現在要努力提高安祥度。
  什麼叫安祥度?安祥我們說得通俗一點,說得不藝術一點,這個「安祥」就是說你並沒有喝酒,但是感覺有點飄飄然,這個叫「離執禪定」。「離執禪定」是禪定的起點,也是古德說的「身去身來本三昧,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個」是什麼?就是安祥。
  你若能夠行住坐臥不離安祥,你就不會執著,不會起分別,一切就淡化了。因為你起執,太執著,不能淡化,所以就有這個毛病、有這個問題存在。而執著不淡化就是安祥度不夠,只要有了安祥,就事如春夢了無痕,「過化存神」一一過去的沒有了,現在保存的是生命的功能——覺性。「過化存神」就是莊子講的「用心若鏡」一一我的心就像鏡子一樣,男人來了是男的,女人來了是女的,你臉上長幾個雀斑,清清楚楚,但是你過去了,絕不感光,絕不留影為念,像這樣的話,人就活得瀟灑、自在,修行才省力。你不要做什麼都執著,對人也不要執著,所以安祥度要提升。
  安祥度若要提升,業障若不深的人,唱唱《自性歌》、《安祥歌》就夠了,每天唱;修行很好的人,你們就要唱《杜漏歌》。你修行修得很好,出現漏洞都漏掉了,那不是前功盡棄了?所以要多唱《杜漏歌》。漏洞是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杜漏歌》裏面講的那幾個,你能做到了,你慢慢的就不漏了。真無漏,到了漏盡,那就是到了「無執禪定」,那就是涅槃,那就到家了。而拖著肉體的涅槃是「有餘涅槃」,離開肉體的涅槃叫「無餘涅槃」。成佛作祖的方法及會後解惑 法音 https://bit.ly/3h6XlDu
-----------
成佛作祖的方法
  佛法是心靈救濟的法門,每個人的禍與福、苦與樂都取決於個人的心態。如果我們把心淨化到至真、至善、至美的狀態,我們就是在享受生命,開創 人生,倘若我們的心態不好,觀念不正確,只有邪知缺乏正見的話,那麼,日常生活對生命來說,亳無疑問地就會形成了一種煎熬、折磨而充滿了煩惱與無奈。
  人,究竟是要過著喜悅、灑脫、自在、無礙的解脫生活,抑或是陷入煩惱、無奈、懲罰、煎熬……完全由人自己來決定的。
  很多人因迷失自我,而在過著醉生夢死、冥頑不覺的生活;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生追求正法、追求解脫,卻不得其門而入,結果是──求解脫轉成繫縛,求開悟反而迷失,是誰之咎?無他,「正法難遇」而已。
  各位在座的會友,費了許多心力,為弘揚正法而寫作,在每逢寫作的當時,一定會有種親切的感受,修學佛法成敗的關鍵,在於是否相應;相應,用 現在新潮的話來說就是「來電」。各位在寫作的時候,感受到內心湧出安祥,寫完了以後不會像寫一般世間文章一樣感覺疲勞,這即是心光的發露,這就是相應,這 是非常可貴的,這顯示了在正法中的你並不孤立,你已經與法相應,相應到最高點時,就進入不二法門了。
一、眾生即佛 煩惱即菩提
  各位到禪學會來,坐在這裏,都會親切地感受到心境為之一變,何以如此?因為這是道場,若非如此,道場與非道場又有什麼不同呢?真正的道場會 給人一種非常美好的覺受,各位因為提供了法佈施,做了法的供養,合當接受這份心靈的饗宴;各位掬誠做了法的供養,自然就會消業去障,因為以最上品報了佛恩 和眾生之恩。經上說:「一切供養,以法供養最為殊勝」。各位寫正法的文字給別人看,就是法供養,這種功德極大,絕對可以消業去障。
  眾生皆有佛性、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為有業障──電阻太大,電流不通。我們學禪常常接觸到「眾生即佛」「煩惱即菩提」這樣的句子,會 不會感到矛盾、不能統一?眾生是煩惱積聚,佛是光明解脫,怎麼說眾生就是佛呢?煩惱是痛苦無奈底,甩都甩不掉,怎麼說它即是菩提呢?
  這,看起來好像是很矛盾,而實際上在「不二法門」中,是無二無別,如果佛是佛,眾生是眾生,那是二法,二法就不是真實法,煩惱和菩提也是一 樣。這樣說,是否勉強把佛說成眾生,把煩惱說成菩提呢?不是勉強。壇經上說得很清楚,你若不認識佛,你也不認識眾生。佛是什麼?佛就是佈大 (Buddha),佈大就是覺。覺,是生命的特性,所有眾生皆有覺性,如果沒有覺性那就不叫眾生,那是眾死,太平間裏的死人還能叫眾生嗎?因為佛者覺也, 眾生因為有覺性才叫眾生,所以說:眾生即佛。
  既然生命是「覺」,眾生即佛,為什麼眾生陷於煩惱不得解脫呢?因為眾生不認識自己是真佛,妄生見、取、污染心性,矇蔽心聰,不肯付出,不肯放棄,不肯捨。
  在圓覺經中說,眾生是金礦裏的礦石,佛是淨化了以後的純金,礦石中雖然含有黃金,但畢竟不能當黃金使用,你如果拿塊礦石去換一碗麵吃,老闆 會說:「我送碗麵請你吃,吃完麵把石頭帶走吧。」這簡直是找人家麻煩嘛!但是如果沒有礦石,則根本沒有黃金。如此說,則離開眾生那裏有佛呢?因為佛是由眾 生淨化、昇華以後完成的。
  因此,禪之所以強調「但願空其所有,切莫實其所無」,原本不有而多餘地東西把它不斷的拋丟,像剝香蕉樹一樣一層一層的剝,剝到最後,真實地自我就出現了,所以說眾生本來是佛。
二、徹底反省懺悔,成佛終必有份
  從第二個觀點看「眾生即佛」,是因地佛。眾生雖具備了成佛的基本條件,但是眾生畢竟還不具備佛的功德──智慧德相。如果他自甘沉淪,保持原 狀,不肯淨化和提昇,眾生便永遠是眾生,礦石依舊是礦石了。不過眾生雖然沒有覺醒是佛,佛性依然不失──沒有喪失成佛的資格,因緣成熟,時間到了,眾生必 定成佛,這道理已經很明白,成佛作祖並非難事,只要條件具備,得到方法,加上恆心、意志力就會成佛。成佛以前的方便法,各宗派都主張反省、懺悔;反省就是 要找出應該懺悔的東西,徹底做一次蒐羅、剿絕的工夫。反省、懺悔若做得好,海清河宴、天下太平,成佛有份。所以從眾生即佛的認知上,要知道修心的方法。修 心的方法,簡單地說是不斷的淨化,而絕不是要多讀些經書,多懂些道理,那樣會滯礙自己的心靈,那不是摩訶般若。
三、熟讀六祖壇經.直截了當成佛
  雖然我說不必多讀經書,鑽研道理,以免變成滯礙理障,但我卻常勸大家要多讀六祖壇經,因為不熟讀六祖壇經,你根本就不認識什麼是佛法,也不 知道什麼是禪。六祖壇經是五家──法眼、溈仰、臨濟、雲門、曹洞、再加楊歧、黃龍為之七派的根源,壇經最精彩的開頭四句:「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 心,直了成佛」;只用那個原本清淨的心,就直截了當的成佛了。
  你,本來是佛,只是你的知覺被迷惑、妄想、私慾矇蔽了,被很多的本能、偏去的機械慣性捆住了、埋沒了,而你又沒有作一番奮勇的掙扎、戰鬥,始終因循過日,時間過去了,你沒有改變什麼;時間再過去了,而你的生命腐蝕了,肉體消失了,這是很可悲的事。
  大家知道了眾生即佛,是不二的,不是對立的,離開了佛(覺),眾生即非眾生,就沒有眾生了。了解了這一點,便知道禪是什麼,禪是突顯生命 的。佈大在菩提樹下所悟的十二因緣,說生命、業障的形成,輪迴所累積的業,積重難返,再回返到原本的心(真實自我)就不容易。所以為什麼說人身難得?因為 生而為人的使命就是修行,如果不經過一番的淨化修行,礦石仍然是礦石,礦石裏的黃金不能當黃金用,礦石裏的雜質──根本無明、具生無明、無始無明永遠存 在,以其無始、具生,你在的時候,這些無明就在,什麼時候就有都算不清楚了,所以罪垢與生命同在,只有徹底淨化、提煉以後,才能突顯摩訶般若,即是大智 慧,也即是安祥。
  讀六祖壇經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了神秀大師的偉大,「時時勤拂拭」雖然不究竟,但是修行入門上路的法門,如果你不「勤拂拭」,那就不會到達「無一物」;無一物是結論,勤拂拭是下手功夫,修行不可好高騖遠,否則容易落空。
四、根本智是一切創造、可塑的本源
  六祖大師的本來無一物,就超越了一切的哲學家,是出格的,是最了不起的;神秀大師時時勤拂拭是務實的,兩個人都得到解脫。當時南北對立的時 候,神秀大師的弟子膲不起慧能大師,說他是個文盲,憑什麼得五祖衣為六祖?神秀說:他得無師智、根本智、自然智。其實就是指「不學而知,謂之良知」,良知 是絕對的知,絕對的知很難得,每天若能抽出一個小時做「自覺」,自覺者「覺自」,只有「覺」,沒有思、沒有想,每天如果有一個小時「自覺」「覺自」,一年 以後你就超佛越祖,一天做二個小時,半年以後就堪繼祖傳燈;但是,如果認真去做,敢保你十分鐘也做不到,這問題在什麼地方呢?在自己是否能夠全人格、全理 智、全感情、全生命的投入!所以這個「無師智」,看來空空朗朗,什麼都沒有,但它就是自然智,什麼叫自然智呢?比如一塊畫布,沒有著色以前具備了無限的創 造性、可塑性,是平等的,畫什麼都可以;一旦畫上了景物那就僵化了,畫上了釋迦牟尼,就不能再畫耶穌。創造、可塑的本源,也叫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如果 沒有根本智,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的學問都無從建立,所以說它是一切的基礎、根本,你若得了根本智,使根本智現前,你活著就是佛。
  所以,作自覺功夫是高級的觀心,高級的觀心是不觀而觀,因為真正的法是無為法,有為是入手的方便,無為才是修行的正途。「本來無一物」是到 家以後的話,六祖慧能見五祖不過幾個月,一個字不識,普通話都講不好,也沒有出過家,竟然超越跟隨五祖一、二十年,身為五百眾上座教授師的神秀而獲得衣 缽,繼承祖位,由此可見,法是大公無私的。試想,如果五祖把衣缽交付給神秀,那以後就沒有禪了,就只有道理和學問了。眾生的確是佛,遺憾的是眾生自甘墮 落,不肯承當,如肯承當,把那些多餘、原本不有的東西丟掉,請問當下不是佛又是什麼?不要誤會說我比不上佛,佛有的我沒有,其實是你有的佛沒有啊!只要你 找出佛所沒有的,把它丟掉,你就跟佛完全一樣了!我學佛是要這樣學才對,眾生即佛不是戲論,不是詭辯,而是事實。
五、煩惱萌生是追求解脫的動機
  什麼叫煩惱即菩提呢?
  就佛法的基本出發點來講,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因為眾生活得太苦、太煩惱,所以才萌生追求解脫的道心。如果他活得很自在,快樂無邊,像極樂 世界一樣,那他就缺乏追求解脫的動機了,也不追求菩提了;菩提對他來說亳無邊際效用,也無價值可言,就因為有了煩惱的覺受,所以才感覺到解脫的可貴,才有 追求解脫的渴求。這樣說是方便說,若是直說,煩惱跟菩提本來是一個,菩提者覺也,死人還會有覺嗎?一個沒有知覺的人,他還有什麼煩惱呢?就因為你有煩惱, 所以才在煩惱的同時彰顯了你的覺性,你只要把自己徹底淨化,突顯出原本不生,歷劫不滅的覺性,那就是菩提了。
  佛法的起點,就是苦的覺受,自己解脫了、不苦了,憐憫眾生的苦,把眾生的苦除掉,給予他以法樂,這即是法的布施、法的供養,也即是心靈救濟的事業;各位參與這個心靈救濟的事業,是功德中的功德,這是最偉大的事業,是功不唐捐的。
六、禪刊是眾生慧命之所寄
  總之,禪刊是眾生的慧命所寄,各位每注入禪刊一滴心血,都會增加禪刊的活力、對眾生的影響力,而誠摯的貢獻,自己必能獲得心靈的進步,突破 煩惱,增強安祥,各位親自的體驗和感受,一定會很親切,不必我說。所以,希望各位努力修行,把修行的心得體驗,不斷地作法的供養,以自己的心得,供他人作 借鏡,能夠這樣,對於心靈的淨化和提昇,絕對是有幫助的。成佛作祖的方法 @ valerius :: 痞客邦 :: https://bit.ly/3jAJ6sb
--------------
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僅是信仰的。所以義理的開導,或是修持的指示,都是通過理性,而有豐富的,正確的內容。由於通過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擇,所以弘傳中的佛法,可說是多彩多姿的。但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容易引起二項觀念,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那二項是:
一、佛的教說,菩薩與祖師們的弘傳,都是適應不同的時間地區,不同的根性好樂,而給以適宜的教導。所以方便多門,或淺或深,或事或理……有些是不相同的,有些還似乎是矛盾的。適應不同根性的不同教法,真是萬花筒一樣,初學者不能統攝條貫,每有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
二、由於眾多的教說,有內在的關聯性,常從一端而說到其他。如衣服一樣,提起衣領(當然這是最適當的),拉住袖口,或扯到衣襟,都可以得到衣服的全體。但在一般人,對一一法門的應機特性,一一法門的淺深次第,一一法門的相互關聯,每被忽略而籠統的覺得都是差不多的。這種雜多而又差不多的觀感,會引起相反的同一傾向。有以為:彼此相同,所以一法就等於一切。這樣,不需要廣修遍學,一經一佛一咒的佛法,大大的發展起來。其實是不能完滿的把握佛法,取一滴水而棄大海,卻自以為大海都在這裡。有的,不能完滿的總持佛法,對自己多少理會的法門,讚揚到極點,覺得這是最殊勝的,最究竟的。有了這,就有了一切;或以為有了這,就不需要別的。總之,佛法的多彩多姿,適化無方,凡不能統攝總貫,不能始終條理,都會犯上偏取部分而棄全體的過失。這種家風,使佛教走上空疏貧乏的末運!
佛法的統貫條理,對於一般信眾的持行來說,原是不能苛求的。但弘傳佛法的大德們,是不能不有的必要勝解。這才能應機說法,而始終保持佛法的完整性,不致於落入雜亂與偏向的窠臼。對於這,天臺與賢首宗,是有功績的!因為臺賢大師們,統攝了全部佛法,而組成淺深的進修歷程,顯出彼此間的差別,又顯出彼此間的關聯。這難怪過去學教的法師,不是天臺四教,就是賢首五教了!但臺賢的重心在圓教,直入圓教,才是臺賢大師們的真正意趣,所以仍不免偏取。這如太虛大師說:「賢臺雖可以小始終頓,藏通別圓,位攝所餘佛言,然既為劣機而設,非勝根所必須。縱曰圓人無不可用為圓法,亦唯俟不獲已時始一援之,而學者又誰肯劣根自居,於是亦皆被棄」。虛大師深感於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這與西藏宗喀巴大師,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所以對:「福德資糧,則人天具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體佛教,虛大師給以非常的讚仰。這樣的圓滿佛教,應該是值得積極弘揚的佛教。
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布施,持戒,離欲生天(定)。然後對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門。由於佛法的重心在出世(出世是勝過世間一般的意思),所以集經者,對於佛的「端正法」,總是略而不詳。古典阿毘曇,還以五戒為首,而後起的阿毘曇,也就不見了。這種以二乘法為本的傾向,宗喀巴大師也不能免,所以他說的共下士法,把「念死」作為入道的要門。其實,不念死,未嘗不能熏修人天善業。這樣的下士道,雖順於厭離的二乘,但不一定順於悲濟的大乘道。對於這,虛大師深入佛乘,獨具隻眼,揭示了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教導人類,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厭離(如念死)為初學的法門。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攝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但由於某些眾生的根性偏狹怯弱,佛(及古德們)這才對於大乘,旁立二乘究竟的方便道。在大乘法中,也旁開由天乘行而入佛乘,由二乘行而入佛乘的方便道。所以從虛大師抉擇開示的全體佛教來說,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這不但綜貫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階,而且還綜貫了正常道與方便道的一切。圓滿顯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導歸於究竟無上的佛地。
從前在香港時,就想依據虛大師的開示,參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綜合在法藏中的管窺一斑,寫一部簡要的『成佛之道』,綜貫一切佛法,而歸於一乘。這一直到民國四十三年,在臺灣善導寺的共修會中,才由淺而深,編幾句偈頌,一面編,一面講。但為了事緣,特別是大乘部分,非常的簡略。四十六年秋,把過去編的偈頌,修正補寫,為女眾佛學院講說。四十七年冬,再加修正刪補,開始為自己所編的偈頌,寫下簡單的解說。去年底,在善光寺度舊曆年,這才全部脫稿。算起來,已經過六個年頭了!這部二十萬字的成佛之道,正在排印流通,所以略說本書的意趣──綜貫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以為序。
中華民國四十九年十月序
------------
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僅是信仰的。所以義理的開導,或是修持的指示,都是通過理性,而有豐富的、正確的內容。由於通過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擇,所以弘傳中的佛法,可說是多彩多姿的。但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容易引起二項觀念,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那二項是:一、佛的教說,菩薩與祖師們的弘傳,都是適應不同的時間地區、不同的根性好樂,而給以適宜的教導。所以方便多門,或淺或深,或事或理……有些是不相同的,有些還似乎是矛盾的。適應不同根性的不同教法,真是萬花筒一樣,初學者不能統攝條貫,每有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二、由於眾多的教說有內在的關聯性,常從一端而說到其他。如衣服一樣,提起衣領(當然這是最適當的),拉住袖口,或扯到衣襟,都可以得到衣服的全體。但在一般人,對一一法門的應機特性,一一法門的淺深次第,一一法門的相互關聯,每被忽略而籠統的覺得都是差不多的。這種雜多而又差不多的觀感,會引起相反的同一傾向。有以為:彼此相同,所以一法就等於一切。這樣,不需要廣修遍學,一經、一佛、一咒的佛法,大大的發展起來。其實是不能完滿的把握佛法,取一滴水而棄大海,卻自以為大海都在這裡。有的,不能完滿的總持佛法,對自己多少理會的法門,讚揚到極點,覺得這是最殊勝的、最究竟的。有了這,就有了一切;或以為有了這,就不需要別的。總之,佛法的多彩多姿、適化無方,凡不能統攝總貫,不能始終條理,都會犯上偏取部分而棄全體的過失。這種家風,使佛教走上空疏貧乏的末運!
佛法的統貫條理,對於一般信眾的持行來說,原是不能苛求的。但弘傳佛法的大德們,是不能不有的必要勝解,這才能應機說法,而始終保持佛法的完整性,不致於落入雜亂與偏向的窠臼。對於這,天臺與賢首宗,是有功績的!因為臺賢大師們,統攝了全部佛法,而組成淺深的進修歷程,顯出彼此間的差別,又顯出彼此間的關聯。這難怪過去學教的法師,不是天臺四教,就是賢首五教了!但臺賢的重心在圓教,直入圓教,才是臺賢大師們的真正意趣,所以仍不免偏取。這如太虛大師說:「賢台雖可以小始終頓、藏通別圓,位攝所餘佛言,然既為劣機而設,非勝根所必須,縱曰圓人無不可用為圓法,亦唯俟不獲已時始一援用之,而學者又誰肯劣根自居!於是亦皆被棄。」[A1]虛大師深感於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這與西藏宗喀巴大師,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所以對「福德資糧,則人天俱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A2]的全體佛教,虛大師給以非常的讚仰。這樣的圓滿佛教,應該是值得積極弘揚的佛教。
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A3]——布施、持戒、離欲生天(定),然後對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門。由於佛法的重心在出世(出世是勝過世間一般的意思),所以集經者,對於佛的「端正法」,總是略而不詳。古典阿毘曇,還以五戒為首,而後起的阿毘曇,也就不見了。這種以二乘法為本的傾向,宗喀巴大師也不能免,所以他說的共下士法,把「念死」作為入道的要門。其實,不念死,未嘗不能熏修人天善業。這樣的下士道,雖順於厭離的二乘,但不一定順於悲濟的大乘道。對於這,虛大師深入佛乘,獨具隻眼,揭示了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教導人類,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厭離(如念死)為初學的法門。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攝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但由於某些眾生的根性偏狹怯弱,佛(及古德們)這才對於大乘,旁立二乘究竟的方便道;在大乘法中,也旁開由天乘行而入佛乘,由二乘行而入佛乘的方便道。所以從虛大師抉擇開示的全體佛教來說,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這不但綜貫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階,而且還綜貫了正常道與方便道的一切。圓滿顯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導歸於究竟無上的佛地。
從前在香港時,就想依據虛大師的開示,參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綜合在法藏中的管窺一斑,寫一部簡要的《成佛之道》,綜貫一切佛法,而歸於一乘。這一直到民國四十三年,在臺灣善導寺的共修會中,才由淺而深,編幾句偈頌,一面編,一面講。但為了事緣,特別是大乘部分,非常的簡略。四十六年秋,把過去編的偈頌,修正補寫,為女眾佛學院講說。四十七年冬,再加修正刪補,開始為自己所編的偈頌,寫下簡單的解說。去年底,在善光寺度舊曆年,這才全部脫稿。算起來,已經過六個年頭了!這部二十萬字的《成佛之道》,正在排印流通,所以略說本書的意趣——綜貫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以為序。
中華民國四十九年十月序Y0040 成佛之道(增注本) - 卷/篇章 1 | CBETA 線上閱讀 https://bit.ly/3h82OKr
---------------
無量,功德無量,善哉! 善哉!
燃眉之急而己,功德較小。 若渡化一人成佛,卻能免除其生生世世輪迴之苦。 修行成佛之原理及方法,述之如下:
注意事項編輯 語音
早睡早起做、空腹做、閉目做、站、坐、躺著做皆可,以站著較佳,氣易循左、右、中脈集中上行。 早上做乃剛睡醒,全身最放鬆,比較沒有雜念,不會妨礙思想集中,全部時間至少做一個月,即時刻覺得頭頂有一股氣往上沖,好像整個頭蓋頂都沒有般,此時全身已籠罩著一強大光氣,有一從頭頂到腳底環繞,成圓形的星光圈,有天眼者可見,而光氣之顏色,依 各人心性、執著程度呈現不同;最高境界,為其備大慈大悲,普渡眾生之佛心者,當然凡事須看開,沒有任何執著心,此時由小腹會陰穴到頭頂正中〔通過心臟,稱之為中脈,故心臟會多一條血管〕為金光色,星光圈之內為金光色,外為紫氣光。
方法編輯 語音
腹部呼吸法配合觀想
皆用鼻子呼吸,配合緩慢深呼吸,腹部吸脹呼縮。 即吸氣時,腹部膨脹,呼氣時腹部收縮。 吸脹滿及呼盡時,皆稍停一下,停多久不用管,隨便可。 配合下述觀想做。 第一星期吸脹呼縮算一次,每日做初次即可。 第一星期後,每日至少做半小時以上。
觀想編輯 語音
(一)做吸脹呼縮時,須同時間目觀想,即意念想像,由小腹會陰穴-到頭頂由下而上有一金光色〔如黃金之顏色〕螺絲鑽子,逆時鐘往上鑽,一次又一次,鑽出頭頂,寬度約一公分即可,反覆想像,配合腹部吸脹呼縮法做。 所謂逆時鐘,即以身體為中心,由拿筆之右手向前方劃圓,到左手方,再到身後,再回繞到右手,依次旋轉,當然是觀想在身體內部正中間,才約一公分,逆時鐘往上鑽。 實施時間之長短,即是在「方法」部份述及。 中脈寬度約一公分,在身體正中央一直線上,通過心臟之心竅。
做完前面,腹部呼吸法及觀想30次。 或半小時以上後;坐下來,普通盤坐即可,閉目背靠牆壁,雙肩下垂,全身放鬆,雙手合掌胸前〔或隨便放亦可〕。 先做眼睛運動,繞圓圈順轉、逆轉,左右、上下,至少72次繞圓。 目的在使全身血氣迴圈舒暢,氣血代謝佳,氣色好,身體更健康,財運亦佳。 乃眼睛為任督、左右、中脈之眾匯,運動眼睛,等於運氣全身。 做了眼睛運動之後,才知道眼睛亦會生銹酸痛。
(二)做完眼睛運動後觀想〔時間約5到10分鐘即可即閉目意念想像,有一太陽放光,到最後想像全身好像太陽一般,放出一片光芒,面帶微笑做,同時默念:
任何事包括酒、色、財、怒氣、生活習慣,一切名利,我都看開,不執著了! 我的心,好像太陽一樣偉大,無私無我,普明照世間。 南無慈力王佛〔女士可稱:南無妙音勝佛。 天主教或基督教,可稱:主耶穌。 稱號依各人信仰改變。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救渡眾生。 做完上述之後,仍閉目觀想,配合緩慢呼吸,觀想頭頂外太空有一太陽放光,將其光由全身毛細孔吸進來,做約5至10分鐘即可。 原理乃在前為觀想放光,會耗元氣,後為觀想吸聚,使恢復元氣。 放光的作用,為使頭蓋骨裂縫張開,一放一吸,才不會生弊。 並吃一顆綜合維他命,補充體力,吾人求學,自小學到博士,到仙逝,每日早、晚一顆綜合維他命,考試名列前茅,增強記憶力,成為國家、社會棟樑,壽命延長,又可治療、預防老人痴獃症,若不易吞,可購:膠囊制。 母親懷孕期,每日靜聽〔大悲咒〕,端坐5分鐘以上,出生小孩五官清秀,活潑又可愛,讀書、求學、踏入社會,成就皆高人一等,不可不知!
以上用約一個月時間做,半年到一年內,必然可成。 以後則偶爾做一下,腹部呼吸法及觀想付,以清除胃腸雜質。 但觀想(二)及默念部份、吸眾部份,則宜睡前或睡醒時,或任何時間,任何地方,每日都要做一次,時間不限,以清除吾人在此物慾時代,容易感染之執著心及自私心。
當你的意念融合觀想。 之默念時,你的自性會顯現,雙眼淚垂,感慨萬千,哭啕唯有自己知道,這時就是真正的大慈大悲佛心,尤其與元靈仙佛感應或其他仙佛感應時最強烈。 我們學習佛菩薩之言行,而佛菩薩學習太陽之心境舉動,這乃是最原始成佛者,其模仿太陽而了悟解脫輪迴之道理。 當初釋迦牟尼佛,夜觀星星而了悟,其實是看到星星而想到太陽了悟。 吾人學習模仿,皆以自然界之東西為主,如模仿山峰,個個欲稱雄,誰知一山更有一山高,人人欲稱霸稱雄,誰知上面還有個太陽最偉大,光明普照,不求回報。 是故我們修行學佛,欲成佛就是模仿佛心,不是要模仿學習神通,也就是要模仿太陽之心境。 沒有任何的執著,大慈大悲的佛心永遠常在。 須知任何一絲的執著、看不開,皆會形成業力再輪迴,債務未清,未化解宿世冤結,仍舊還要再來,因緣果報乃遲早的問題。 任你中脈貫通,具備了交通工具,可以到外太空之靈界,仍要在仙佛境界最低的星光世界輪迴,逐年逐月洗去心中的執著時,才能離開星光世界,直達金光天以上各天界,沒有任何業障,而不會再輪迴,這時才是真正的擁有永恆的生命。 可是在星光世界時,又會被那裡的美麗所迷惑,欲了脫生死,拋棄執著,恐怕又比這個物質世界更困難! 一般居留在星光世界的仙佛,大受以凡間修行者居多,其修行方法,為使中脈能夠或大或小貫通之方法為主,如:道家之腹部呼吸法,崑崙仙宗及其他各家之通三焦-走火路,即由於運行心臟路線,無形之中打開滯塞靈魂成佛之路-心竅,另外也有修靈動之大旋轉,衝開心竅,比較危險,也比較容易入魔恍惚,心竅以上各路線也未必能打開。 或稱靈蛇復活喚醒〕,反而較易修開中脈。 修通中脈成佛之路,就是即身成佛,雖然可以成仙成佛,卻沒有修心,拋棄所有執著心,仍需再輪迴,有業障、業力約束,一樣須來人間清還,而這一點,由最高靈界下來轉世救劫的瑜珈屋即有述及;一般宗教雖然知道,卻不知認真去實行,口說而已,真正遇到考試時,才知看開執著不容易啊! 尤其是物欲橫流的時代;又任你修得神通廣大,也只不過是一座高山而己,反而執著在神通的高低里,永遠沒有辦法明心見性,自性無法顯現。 執著不能看開,輪迴常在! 令人歎息!
也就是等於道家之性命雙修,開中脈才是真正的即身成佛,念佛持咒、加持灌頂,其中深含天界之天機。
生理現象編輯 語音
腹部呼吸法,清除胃腸雜質,剛開始七天內會下瀉,沒關係,刺激性食物勿吃,如:蒜、蔥、辣椒之類。 下瀉情形太嚴重,可吃一些強胃散,保護修補胃壁。
觀想金剛鑽旋轉時,實施期間,氣會往上沖,胸口會有壓迫感,頭部會發漲,最多一個月即安;以後會時刻覺得,頭頂有一股氣,直沖雲霄,好像整個頭頂拿掉一般。 用腦過度,頭部漲痛,只要以手心覆按之五至十分鐘即安。 以後每逢交節氣時前後三天會有強大感應,如:立夏、立秋...... 等,尤其夏天;在前三天脾氣較差,身體有壓迫感,乃地氣下降之故,後三天則清痰多,帶來財氣,此乃因中脈通者,已氣接天地靈氣,天人合一;逢颱風來臨前亦會。 若逢下雨,則感應較不明顯,中脈通者,平常痰量會較多,有清痰、開智慧之作用。
有高血壓及心臟病者,依身體狀況,不要貪快,不要貪多,慢慢來,時間可減少拉長,若左、右乳下會抽痛,為左右脈氣暢轉彎之故,只要手心按之,兩分鐘即愈。
本修法若熬夜工作者,及虛火旺胸口煩悶有燥熱者,須先降火氣,以免生黑斑。 冬天及寒冷地帶修行,則不用顧忌。 若生黑斑解毒酒有速效,列於「如何改變命運」後面,但是宜請教醫生。 眼睛運動,使眼睛更明亮,有眼疾,圈數可減少。 女性懷孕期,暫時勿做,以免胎兒受壓迫。 已婚者,宜停欲蓄積精氣,此一個月內有收速效之功。 高血壓、心臟病者,不要貪快,修持時間可減。 做完觀想金光鑽旋轉後,須做觀想太陽放光部份,及吸聚部份,至少各五分鐘以上,此一緊一鬆,才不會生弊。
依本法修行,不會走火入魔,因皆有用意念控制,但是最好有宗教信仰,以方便仙佛護佑。 若修啟靈、靈動者,則易受邪靈入侵,因若未頭部、全身放鬆,加持使靈魂體出竅,是不能靈動起來的,凡事皆須知其理,才不會人雲亦雲,用自己的身體當實驗品,反而得不嘗失。
成佛之原理編輯 語音
由人體生理解剖圖,吾人可知,頭頂正中有一個大洞,正是吾人靈魂出竅之所;而靈魂體當吾人睡覺時,會回到小腹部,由下而上,須此中脈貫通,才能經過心臟、心竅、陽維穴之變電壓,除去陰氣,變為陽氣,才能成仙成佛,亦才能擁有交通工其-星光圈,回到天界、最高靈界。 假若此中脈有堵塞,胃腸太多雜質,心竅不開,靈魂唯有循著背後脊椎骨而上,即督脈,或其他氣脈路線,或由印堂〔即雙眉中間〕之小裂縫出去,陰氣未除,沒有此交通工具,只好當靈鬼,永遠輪迴。 而××點傳此印堂之處,此為外玄非內玄,不知原理構造,徒然浪費時間。 須知此中脈路線最直而不走,偏偏繞圈子走任督兩脈之路線,不除陰氣,如何成仙成佛啊! 枯坐一生靜坐、練氣,貪愛氣行如蟻、如絲、如浪濤,胃腸不清皆徒然。
此法門共綜合了:道家腹部呼縮及吸脹法,以清除胃腸雜質,更易開通中脈,及崑崙仙宗之心竅、陽維穴變電壓,使除去陰氣,和加上中醫經脈圓、生 理解剖圖、及藏密之觀想中脈一道白光向上,記載在「明行道六成就法」以上綜合而成;假若守脈輪,拙火未上升,即未修到丹田發熱,則就很難有成。 此亦是體質問題、意志力集中之問題,是故形成了,有的人有成,有的人卻未見成效,尤其是大腹便便之人最難修成,乃油脂、雜質太多,產生滯塞之故;以一般而言,開中脈時平常素食者,感應最明顯,乃體質較清純之故。
臨終救渡法編輯 語音
臨終斷氣之際,念力高者,或集眾人之念力站立在死者腳前方,睜眼目瞪,嘴眼閉,雙手緊握,伸出食指,遙指向死者中脈,念力集中觀想,中脈,由下向上,有一道,日 光耶穌基督逆轉而上,手指輕轉,一次又一次,快速默念「南無慈力王佛」,天主教可念「主耶穌基督」或「哈利路亞」,依信仰而定,至少做10鐘以上。 由入棺之全身柔軟,面貌安祥如睡,可知吾言不虛。 盟入者無益,此法可速開其中脈,具備星光圈,願勿忽視之!
更上一層樓編輯 語音
已修通中、督脈通頂之仙佛或吾人,欲修通頭後枕骨半圓形裂縫,使發出金光、紫光,有一速成簡便法:
(一)閉目:坐著較佳《或站著皆可》,配口緩慢深呼吸。
(二)觀想:從頭部後面,拔河比賽拉過來〔以念力拉動,並配合全身施力;加上做拔河動作〕。 約七天內即可有成。 〔欲修行、加強:頭部前、後、左、右、上、下裂縫,及全身毛細孔,使放出強烈光氣、佛光皆一樣。 〕以全身骨髓為主,返照內視,配合前述,分別依前、後、左、右、上、下各五分鐘,加上觀想該處之外太空有一太陽,將其吸聚束氣入骨髓,逐一而做,配合適當手勢,輕輕揮動,如此 約一個月內,配合每七天一次運力氣練拳腳及全身,成就會更快;如此可使靈魂體密度越高,功力必越高,放出之光氣必越強,將來亦才能承受最高靈界更強光氣的天界靈流。 積久可念力移物,當然做的時候,加上移物的心念,效果更佳。 此法可用於快速補充元氣。
(三)每日至少修行半小時,余曾連修三小時而成,另外吾人肉體可配合,每天吃一顆四百mg的維他命E,使擴張血管、肌肉有放鬆作用,如此一緊「吸緊」一鬆「E劑」,才不致生弊。 每日吃一顆E劑,及一顆綜合維他命,配合泡一至三包茉香綠茶之茶包,有保健之效果,加上適當運動、慢跑,老年人用甩手功,可延壽及清除堵塞血管之:(1)過酸化脂質(2)血脂肪(3)三酸甘油脂(4)膽固醇(5)血栓等;綜合維他命可增強記憶力,預防、治療:老年痴獃症。
亦可觀想:逐一各大都市上空,有一太陽放光,配合緩慢深呼吸,雙手上舉,拉聚下來加持各縣市,但須防邪靈於睡中吸氣、奪元氣,此法須有仙佛、天劍護佑才行,讀者莫輕易試之。 當一個地區、國家之人民,其念力、凝聚力越強時,〔含宗教之修念力、持咒、靜坐,尤其中脈開通之人越多〕。 必促使該地區之山川靈氣越旺,而產生對流拉聚,帶來了社會景氣之繁榮,民生富庶。 相反的,若該地區、國家之人民,若常常無事做、精神散漫,沒有念力集中,必形成虛空中之山川靈氣減少,而且被念波較強之地區、國家,拉聚過去,造成氣色不繼,財運不好,帶來了眾多社會問題。 知其理,欲救國家興盛並不難,由此亦可知,當眾生有危難之時,宗教濟世都會比較多,尤其佛教密法、道家靜坐、瑜珈屋專修中脈等。
修行上,若能將頭後枕骨半圓形裂縫,修到發出光氣、金光,整個裂縫很明顯感覺,此才算是中、督脈通頂後,具備大星光圈及頭後光圈,真正大功告成,然後再將氣吸聚,束入全身骨髓,使收放自如,就是修行上的邁向前一大步。 一般人沒有天眼,以為佛像頭後光圈,乃修心、行正道即可,而不知此光圈,乃督脈在頭中問到頭頂之脈道打開之故,生理現象為頸硬、頭漲,於用腦後最明顯,謂之菩薩界。 至於修通中脈後,平常會胸漲氣滿,頭蓋骨重重的,乃從頭部裂縫放出光氣、金光之故,此時頭部到腳底,已有一大星光圈罩住,謂之:具有放光之佛體,隨時存在,不必經過觀想,且靈氣收放自如,已天人合一,此時才是真正的了脫生死,能夠通過大氣層,回到最高靈界。 但若平常用腦過度,頭部太漲痛的話,只要用手心按住頭頂正中央,約五至十分鐘,念:祈求「南無觀世音菩薩加持」即安,另外一手按摩頸部,效果更佳。
仙佛皆知開中脈之重要性,為成佛之基本原理,而吾人又有幾人,能俱備天眼,或仙佛相助之緣,看到仙佛或吾人之佛體、星光體呢! 這就是境界的問題,知者知之,自大執著者甚多,吾亦無言哉! 至於在墓地之陰靈,因有屍骨接收地氣,其再接收地氣,補充靈魂體,吾所見之陰靈,皆與其生前高矮、胖瘦一樣;若門口拜拜之陰靈,來吸收食物之氣,以補充靈魂體,其大小據 吾所見多次,絕大多數,都縮成手掌大小而已,當然若持續補充不足,其靈魂體會再縮小下去,由此可知,仙佛與陰靈之分野,在於仙佛能靈氣收放自如,陰靈則不能隨時隨地接收,且中脈須通, 才能經過心竅、陽維穴之變電壓,使除去陰氣變成陽氣,亦才能成仙成佛。
至於吾人聞中脈、督脈,亦可邀集五位、多位志同道合者,互相幫忙加持,雙手緊握,伸出食指,輪流彼此互相將中脈、督脈,隔空打開,此法可速成。 願大家都能依「成佛之原理及方法」,修通才約一公分寬之中脈,其備佛體,了脫生死。
又平日若有念佛號、經咒之習慣者,其中脈己通〔有的為仙佛幫忙加持打通的〕或督脈已通頂,會由於念誦經咒,感應仙佛下來護衛及加持,而形成頭部漲痛、胸部重重的,此乃加持作用,沒有 關係關係,只要念誦完後,以一手按頂,一手按摩頸部,〔頸硬之故〕念祈求「南無觀世音菩薩加持」,〔或祈求剛才所念佛號或咒語之仙佛、本尊加持亦可〕約五至十分鐘即安 ;但記得先念「願以此功德回向宿世冤結祈求化解」無債修行才能無阻。
◎中脈已通者之特徵:平常用腦過度,或天氣忽泠忽熱,中脈之氣,會往頭部上沖,造成頭漲頸硬,及頭痛之情,和夜睡不安。 化解之法:一邊念佛號【南無慈力王佛、南無妙音勝佛、南無慈聖王佛。 】一邊頭部左繞三圈,右繞三圈,再用手拍拍頸部、雙肩膀、及頭部四周閣。 連續做一到三次即安,以後既可不用再修此:觀想旋轉打通中脈之法,全身已具備一星光圈。
以後平常多體會: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將心經內容,融入生活習慣,賺錢歸賺錢,平常多積德行善,凡事千萬不要執著。 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行。 積德福蔭子孫,為非作歹禍遺子孫、及嘗現世報之因果,不可不知。
成佛方法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qDhC6C
------------
正覺教團的佛法講座,繼續來講。
今天我們是根據我們正覺同修會以及正智出版社所出版的口袋書或者書摘,以及各書籍裡面所摘要的,譬如我們今天講的題目就是這個「成佛之道」。
可是什麼是「成佛之道」呢?「成佛之道」這個議題非常非常的大,也就是說整個修學佛法,從一個凡夫到成佛這整個過程,我們每個菩薩要所經歷、所修證、所能夠了知、所斷除的一些種種的法道,這就是成佛之道。
既然提到成佛之道,那就有一些不是成佛之道,就是說,等於說在現在市面上很多很多修行的團體,很多很多打著佛教的名義,或者不是佛教的名義,種種的一些,這些通通叫作「成佛之道」。可是實際上,是不是成佛之道呢?這個當中裡面的正確的內涵、正確的修道次第是哪些?名義是否符合?也就是說,它的名字雖然叫作「佛教」,可是實際上是不是佛教呢?它的名字雖然說叫作「成佛之道」,可是實際上修行的內容是不是成佛之道?所以正確與否,誤會不會誤會,這個當中是非常重要。
可是這個名義是否符合,它當中我們要了解哪裡,我們可以從很多地方去檢查。我們可以從所說的內涵以及所講述的道次第,是否符合「三量」的標準,舉例來講,看是否符合 佛陀「至教量」「聖教量」的說法,是否符合「現量」實證的內容,也是否符合「比量」邏輯推論的這個道理。所以必須要符合「三量」。我們相信每個人都不願意被人家誤導,可是眾生被誤導的情形還是非常非常的多。所以說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要往成佛之道邁進的過程當中,我們都不希望被誤導。因此說,檢查每一個法的內涵和道次第是否符合 佛陀「聖教量」及「三量」的內涵是很重要的。
我們來看看,在我們說有哪些不是成佛之道呢?舉例來講,有的人他是以世間人天乘或者外道的修法,來當作成佛之道,這我們來說叫作「世間道」。這個世間道的內涵有哪些呢?基本上我們分為三點來說:第一點,有的人是把世間人天乘的善業善道來行善當作是成佛之道,而且說把這個當作「究竟的成佛之道」;可是實際上成佛之道當中的內涵,是包涵了十善業道,可是並不能說十善業道就是成佛之道。舉例來講,有的人他一天到晚去布施行善或者是慈濟眾生,每天幫眾生的病苦,照顧或救濟危難,這在佛法當中是屬於人天乘的善法,這個是屬於善道,可是它不是究竟的成佛之道,成佛之道不是只有這些而已。這是第一種:以世間道的善道當作成佛之道;其實它的內涵不能代表全部的成佛之道,如果把這個當作成佛之道,那就是誤會了。
第二點是什麼呢?就是所謂的「非惡不善道」。什麼叫作非惡不善道呢?它基本上就是把一些無記法來修行,當作是修學佛法,當作是參禪,或者當作是成佛之道。舉例來講,譬如來講有的人說:以插花這個花道就代表說這就是佛法,這就是成佛之道。其實他錯了!它不是惡法所以說「非惡」,可是對於成佛的這過程來講,它並不是所要修所要證的,所以它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它頂多是世間法而已,世間的無記法。有的人同樣的把花道、茶道或者書畫道——寫書法、畫國畫,乃至於有的廚藝道,以這種當作是修學佛法,那就是誤會了。所以這也是攝屬於「世間道」來說。
另外一種就是外道的所謂的「惡不善法」、「惡不善道」,基本上是把惡法,把不善的法當作是佛法,假藉佛法的名號。譬如說,有的人說「這個是佛法啊」,可是實際上怎麼會是佛法?譬如外道以邪淫的雙身法當作「佛法」,這個其實是惡不善道。為什麼叫作「惡不善道」?因為它趨於三惡道,它不是下墮地獄、畜生,不然就是餓鬼。那也有的把氣功的這些假法,譬如說練氣功,練什麼某某功某某功來說「這個就是佛法」,說這是佛法的內涵,其實它的內容是錯的,根本不是。甚至這些氣功有的跟鬼神打交道,這就跟餓鬼道的眾生去相應哪,而去干預因果、去制煞,或排解運勢種種,這個會下墮於餓鬼,甚至有的造惡業下墮到畜生,這是屬於惡不善道。也有的教派說利用什麼誅殺法,用養小鬼或者弄一個祭壇,來用誅殺敵人的方法、誅殺對手的方法,這種也是惡不善道。或者有的呢,我們平常看到譬如殺豬宰羊、比賽殺豬公,用這個在寺廟當中祭祀,其實這也是惡不善道。這些通通都不是成佛之道,同樣它也不是佛法。
還有一種是屬於佛法當中的內容,可是侷限呢把它當作成佛之道,那就是說「把二乘的解脫道來當作就是成佛之道」。可是二乘的解脫道是含攝在成佛之道裡面,事實上,它不能全部代表----全部的成佛之道。有的人——舉例來講,他專門修二乘解脫道,他以為說,二乘解脫道只要斷了我見、我執,解脫三界入無餘涅槃,這就是成佛之道。其實錯了,其實這應該講叫作「羅漢道」。為什麼呢?因為它是成就阿羅漢的果德,成就聲聞道;乃至透過因緣觀成就緣覺辟支佛的這一個果證。這個其實是二乘的解脫道,它不是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含攝這當中的法,所以把四聖諦、八正道這個修法當作是全部的成佛之道,那就是誤會。或者把因緣觀的內容當作是成佛之道,以為可以斷我見、斷我執,出離三界而證得聲聞的十智種種,就把它當作成佛之道,其實是把成佛之道侷限了。這只是聲聞道或者緣覺道,只是二乘的解脫道,只是成佛之道當中的局部內涵。
更有的更把它誤會了,以「六識論」的觀點來講「緣起性空」、「一切法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這其實是「斷滅見」的外道。他把誤會的二乘解脫道當作是成佛之道,那更是冤枉了。所以說,我們對於這個內涵是要了解,對於它修道的次第也是要了解,才不會被誤導,也不會被自己的邪見,或者邪師邪教導的誤導。
那好了,講到這裡,我們提到一些不是成佛之道,那真正的成佛之道是什麼?真正的成佛之道是大乘的佛菩提道。而大乘的佛菩提道它其實是含攝二乘的解脫道,也含攝了人天乘的善法。所以整個成佛之道是一個完整而不是支離破碎,不能拿人天乘或者二乘解脫道的部分來當作整個成佛之道。整個成佛之道是大乘佛菩提道,含攝二乘的解脫道,乃是福德和智慧具足圓滿的。也就是說,我們要從除了二乘解脫道的斷我見開始,而且最主要的核心議題是什麼?就是大乘的佛菩提道要能夠實證法界實相心,能夠明心見性;乃至在明心見性以後,透過三賢位的相見道位,能夠修集讓見道圓滿進入初地;乃至成就道種智,最後成佛成就一切種智。所以說,整個成佛之道從這個角度的觀點來看,只有大乘佛菩提道才是成佛之道。因為大乘菩提道雙具兩個主要道,而且能夠圓滿。也就是說,大乘的佛菩提道能夠成就大菩提,而且也成就二乘的解脫道的二乘菩提。所以說成佛之道的概要是這樣。
那好,我們來講一下佛菩提道它整個修學的次第。佛菩提道修學次第,佛在經典裡面有透過經典的說明——很多大乘的經典說明,講到這個佛菩提道的修學次第。我們正覺同修會出版的,還有正智出版社所出版發行的種種書籍,在我們書籍背後都有——我們每一本書籍的背後都附有這個「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的概要表」。這是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根據經論上的摘要出整個完整的修學佛法的整個次第內涵,依據兩個主要道而鋪陳出來的,所以我們下面有寫一個「二道並修,以外無別佛法」。也就是說,大家依據這個來作一個檢查,能夠了知自己修證的方向和修證的次第內涵是否正確。
所以說,這個部分大家可以透過結緣書或者跟書局購買來了解,在每一本書後面,我們都有附這個表。也就是說,大乘的佛菩提道的修證次第,是以大乘別教五十二位階的六種菩薩性的進程,來作整個修證的這個部分。所以說,我們在每一本書的書後,佛菩提的二主要道次第表的概要表都有附在每本書後面,歡迎大家去索取或購買來了解。而且這因為是佛菩提和解脫道這二道並修以外別無佛法,不能說我修一個什麼「插花法」,或者修一個什麼「雙身法」,乃至修一個什麼擺一個祭壇說什麼「火供」、「煙供」,種種這些都是外於這些「二主要道」,其實那根本就不是佛法。
我們根據這大乘別教五十二位階的這六種菩薩性的進程,我們來一一看。這第一種是什麼?就是「十信位的凡夫性」,也就是說眾生在凡夫異生的這個位階的時候,他要修十信圓滿。十信圓滿,有的菩薩,他從初發心開始修十信圓滿,有的一劫乃至有的到十千大劫,也就是一萬大劫,才能夠把十信的凡夫性修圓滿。那十信的凡夫性能夠跨越這個凡夫性的標的內涵是什麼呢?透過這個修證,第一個位階的這個次第修證,在這十信位的圓滿來說,當他十信位圓滿的時候,他是信受於因果的——至少初步的信受因果,他是信受八識論;他絕不會落入斷滅論的,例如「六論識」的斷滅論或者常見的外道當中,乃至種種的一些的雜七雜八的外道,他不會,他只是說他是信受於因果,他是信受於八識論。如果是這樣的人,他其實就是十信位圓滿。而且他也對三寶起信,他信受於佛、信受於法、信受於僧,乃至成就「四不壞淨」、「四不壞信」——就是說不僅是歸依於佛、歸依於法、歸依於僧,也歸依佛的聖戒。那有人說「我學佛啊」甚至「我明心見性」,他居然不歸依三寶,不歸依最簡單的三歸依戒的話,乃至受持五戒種種,那表示說,他的十信位的凡夫性——還沒有具足成就能夠跨越凡夫性,進入到真正菩薩的修行。這是第一個位階。
第二個位階是什麼呢?就是「十住的習種性」。十住的「習種性」,而有的時候又叫作「十發趣」、「十發趣性」。那這十發趣呢基本上我們講「習種性」,就是說在習種性的這個部分總共十個位階。十個位階從初住位到六住位來說,這個是在外門的六度萬行,我們這裡就是到六住加行熏習般若中觀的知見,他滿心的時候能夠斷我見。所以說這個十住位的習種性菩薩,為什麼叫作「習種性」?因為他:第一、習氣性障還非常非常的重,這是第一種「習」,所以叫作「習種性」;第二個也就是說,他要「熏習」很多很多的法,在這個位階他得要努力的熏習種種佛法的知見還有修行的內涵道次第,他要能夠聽聞信解。
這時候,當他初住布施、二住持戒乃至到六住熏習——進入加行位熏習般若中觀知見的時候,當他滿心斷我見的時候,證得「四加行」斷我見的時候,七住位的時候當他一念相應的時候,明心不退而能夠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這個法界實相心的時候,他就進入到內門來修六度萬行。所以說,在這之前就叫作「資糧位」,在六住位的時候就叫「加行位」,在這之後就叫作「見道位」,也就是說,內門的六度萬行和外門的六度萬行在這個分界點。所以說「明心證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里程碑。那另外呢,在證得法界實相心明心以後就是七住不退——「位不退」的位階,然後繼續在悟後修習,轉依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這個體性,那慢慢修習到十住位能夠眼見佛性,證得「世界身心如幻觀」。這一個就是「十住位的習種性」的「十發趣」所要修證的大概的簡單的內涵。
那接下去,十住位圓滿了以後,我們就要進入到「十行位的性種性」的菩薩。性種性的菩薩,為什麼叫「性種性」呢?因為他在十住位的七住能夠證得法界實相心,十住能夠眼見佛性證得世界身心如幻觀的時候,當他十住圓滿的時候,進入十行位「性種性」的時候,他已經發起了少分的菩提性;可是發起了菩提性以後,他得要長養菩提性,所以長養菩提性,甚至行菩薩行,這時候所以我們講,十行位的菩薩又叫作「十長養」的菩薩——「十長養」就是長養聖胎、長養菩薩性。在這個位階,講「性種性」菩薩就是兩個部分。第一個,他要轉依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轉依如來藏的真實性,轉依如來藏的直心性,轉依如來藏的不造作性,轉依如來藏的無污染性,轉依如來藏種種無邊的中道體性、涅槃體性,還轉依如來藏這些清淨的體性,這是第一個十行位的菩薩要轉依的心性。第二個,得要發起菩薩性、發起菩提性。如來藏也有無漏的這些功德,然後要依止於如來藏這些功德而發起菩薩性、長養聖胎,在這個位階能夠努力的除伏異生性和凡夫性,能夠努力的行菩薩道,在這裡這十種行來長養菩薩性,行菩薩行,所以十行位也叫「十行」,就是行菩薩行。在十行位圓滿的時候,就是證得蘊處界、七轉識「猶如陽焰」的現觀,就可以進入到下一個位階。
下一個位階就進入到「十迴向位的道種性」菩薩。十迴向位的道種性菩薩,有的時候我們又叫作「十金剛」。這個金剛性也就是說,當你十行位性種性的菩薩性圓滿了,你的清淨性圓滿了,你的異生性伏除大部分了,凡夫性伏除了甚多,尤其有些利根的人在十行位就可能能夠發起了初禪,性障永伏如阿羅漢,有的可能還沒有,那就得在十迴向位道種性的菩薩。那為什麼叫「道種性」?也就是說,要實踐修道性的種性,實踐修道性的功能差別,要猶如金剛一樣,為了護持佛法、救護眾生,在佛菩提道及解脫道上面,來成就十迴向位的道種性;你心心念念就是迴向佛道的成就,心心念念迴向救護眾生,心心念念迴向護持正法,心心念念迴向整個佛法的常恆永續的能夠讓眾生都有因緣能夠修學,這就是十迴向位的道種性菩薩。所以,十迴向位道種性菩薩,他所要作的部分就是要能夠破邪顯正,能夠救護眾生能夠迴向於正道,救護眾生遠離邪見,遠離邪教導的教導。所以說,在十迴向位努力的護持正法,努力的救護眾生,這是在成佛之道三賢位當中的最後的一個階位,能夠在十迴向位能夠讓道種性圓滿。當十迴向位在道種性的這個修證能夠圓滿的時候,你在十迴向位滿心,就證得了菩薩道「猶如夢境」觀的這個現觀,證得這個如夢觀的時候,那就十迴向圓滿。
在十迴向圓滿的時候,這時候你有很多的果德可以檢查。舉例來講、譬如來講,你在十迴向圓滿的時候,你準備要進入初地的時候,你必須要「性障永伏如阿羅漢」,也就是說性障要永伏。這是要斷除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而不是二乘的異生性而已。一般在七住位斷我見的時候,你就已經斷除二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可是因為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非常的廣而且深入,所以說要從七住位乃至到了十迴向位圓滿的這個階段,都是在斷除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這樣因為你斷除了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以後,你性障永伏如阿羅漢,這時候同時你也證得了初禪,你離開欲界生,你已經證得了色界定而發起了基本禪定,有的發起初禪、二禪、三禪乃至到了四禪。所以說,這個是說在十迴向圓滿的時候,你要進入初地,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性障永伏如阿羅漢」。
第二個條件,你得要在三賢位的時候能夠修集廣大的福德,尤其是在三賢位的十住位、十行位,乃至最重要的是要在十迴向位,能夠破邪顯正,能夠修集「入地應有的廣大福德」。
可是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先大概介紹到這裡,只介紹第二點「入地應有的廣大福德」,我們接下來要在下一節課來繼續講這個內容。
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成佛之道簡介 (上) https://bit.ly/3jvuYjW
--------------------
從人到成佛之路
2577 reads
六、從人到成佛之路
──在馬尼拉大乘信願寺講──
一 學佛即向佛學習
  關於從人到成佛的路,先得認識自己是人。由人來學佛,應該學些什麼?要
怎樣學?現在只能講一些重要的,淺顯的初步,使大家知道從人到成佛的關要。
  佛法應從兩方面去了解:一方面是究竟理想,最高目的──成佛。另方面,
因人的程度參差不齊,所以有種種方便法門,不同的修行方法,但最後終歸是成
佛。這好像我們所走的路,有的平坦,有的高低不平,有的迂曲,有的直截了當
。但如認清最後目標,還是「條條大路通長安」。今天所要講的,是從人到佛的
路,直捷平坦的路;依此行去,不但穩當,又容易到達。
[P128]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以佛為我們的模範而學。佛是怎樣修學而成的,我們
也這樣照著學。所以真正的學佛,是:
  一、不但為後世的福樂而學:修行布施等功德,希望來生能比現在更好。這
在佛法中,名為以「增進心」而學,目的在求來生的福樂果報,如生天國等。這
只是佛法的方便法門,不是以佛為理想而學。這並不是說,學佛的不求來生的增
進;在沒有成佛以前,當然希望能生於人天中,但這不是學佛的目的。大家要以
成佛為目的,如真能依法做去,一定能得到的,只要我們有高超遠大的理想。與
切實地遵行。
  為什麼生人生天不夠呢?因為不徹底、不究竟。生人間,財富、金錢、壽命
、地位、人事,都在變化無常中,不徹底、不圓滿。說生天吧,就是帝釋天(近
於玉皇大帝)、大梵天(近於希伯來的耶和華),也還是不圓滿,還是在變化中
,還是會墮落的。相信耶和華上帝的,一定不同意這個見解,其實耶和華是不徹
底的。以大梵天王為例吧,他說:萬物與人類,是他創造,從他而生的。我們要
[P129]
問:天地未創造以前是否有天地?人類未生以前是否有人類?假使是沒有,那為
什麼要創出天地與人類呢?婆羅門教就有一種解說:「為了戲樂」。這是說,為
了表示自我的自在(自由)、自我的滿足,所以從此而引生一切。這像一所新房
子空洞而沒有什麼,覺得空虛而不滿意,就得買傢具花瓶等等來裝飾一下。所以
,如說神能創生人類萬物,這只是表示他的「不甘寂寞」,顯示他內心的空虛,
內心還有問題,不能無事。如人在繁忙的時侯,會感覺到麻煩,希望能獨自地安
安靜靜休息。可是真的給他幽靜的安息,又會感到空虛,又要出來眺望,靜極思
動。為了自我的自由與滿足,要天地男女萬物,弄到無邊苦痛,真是自找麻煩。
所以,凡是內心有不足而有所要求的,就表示內心有問題,不徹底。學佛的說到
修行了生死,不但要在萬人喧囂處安住而無所不足,還要能於無人處自靜其心,
做到名符其實的「無事道人」。神教所想像的神,還有要求,不能心安,便是要
墮落的主要理由,所以我們不能以此為正確的路子。
  二、不但為自身解脫而學:人間、天上,一切都不是徹底的,所以要了生死
[P130]
,超出人天三界。但這還只是為自己解脫而學佛,是狹小的路,是迂曲的路。佛
法當然要了生死,但應注意到自利利他。小乘的了脫生死,好像吃酒的,一時沈
醉而以為完成了。又如行路的,跑了一段,急急在路旁休息一下。這種急於達到
目的,而實際上更慢。好像龜兔賽跑,兔子跑得快,而急於睡覺休息,結果兔子
不免落後。學佛如急於了生死,離苦得樂,只為自己而學,還是歪曲迂回的路子

  三、為佛之大菩提而學:所以真正的學佛,應為佛之大菩提而學,這才是達
到正等正覺的正確的路,直捷的路。說起大菩提內容,可說是信願、智慧、慈悲
的一切完滿。但在初學者,可能有所偏重。A、重信願,求菩提。 眾生根機不同
,多少有差別。如初學而著重在信願,相信佛有無上功德,最究竟圓滿;有最上
智慧,最大慈悲。 對佛發生信仰心,以佛為理想而立願上求菩提。B、重智慧,
向法界。另有一類人,以佛的圓滿菩提為對象而重在智慧。參究宇宙萬有真理,
宇宙究竟是什麼?人生真理是什麼?只有佛才是最圓滿究竟,最洞明一切。所以
[P131]
學佛的大智慧,從智慧的增長中,到達佛的地步。C、重慈悲,救眾生。 也有讚
仰佛的大慈悲,想到人類眾生的苦痛,沒有徹底救濟的方法。普通所說的提倡道
德文化,增加經濟等等來救濟,其實都不徹底,只有佛的大慈大悲,才是圓滿究
竟,所以就學習慈悲心行,向佛菩提。
  學佛的路很多,如念阿彌陀佛的是重信願,為了解佛理而誦習研究的是重智
慧,著重在救濟慈善事業的是重慈悲。這幾種功德都要學,無論從那方面入手都
可以。不過真正學佛的,必然三類都漸漸學習,以大菩提為目標而學。
  
二 唯人為能學佛
  一、人類的特勝:一般來說,人雖自尊心極強,卻都看輕自己,覺得自己太
渺小,不肯擔當大事,為最高理想而努力。這是頂錯誤的,其實人是頂有意義的
。佛法說,在六道眾生中,地獄太苦,餓鬼饑餓不堪,那裡會發心學佛?畜生也
大多是愚昧,不能了解學佛。阿修羅猜疑心大,不能堅信佛所說的話,又加上瞋
[P132]
恨心強,喜歡鬥爭。天國,享福都來不及,更沒有心學佛。所以「三苦八難」中
,長壽天便是八難之一。因此,佛經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只有人最
為難得,才能學佛。
  有人問:神教與佛教有什麼不同?我說:神教說人間不如天上,佛教說人間
更好。既得人身,不要錯過他,應該尊重人身,發揮人的特性而努力向上,這是
佛教的一大特色。
  人有什麼好呢?經說人有三特勝,天上也不及我們。大梵天、上帝,雖然高
貴,但都不及人的偉大。因人有三種特勝,所以佛特地在人世成佛,教化人類,
向佛學習。 三種特勝是:A、憶念──「人」,在印度話中,是「憶念」的意思
。人的憶念,比什麼都強,小時的事情都記得,幾千年來的歷史,千百年來的經
驗,都能保存而傳下來。這在牛羊豬狗,甚至天神,都不及我們。人的智慧最強
,一切文化,科學發明,都是依著過去經驗的憶念、累積,而後能日漸進步,日
漸發明。 由於憶念而來的智力,是一切所不及的。B、梵行──克制情慾的衝動
[P133]
,為了他人的利益,能營為道德的行為,寧可犧牲自己,利益他人。這種由於梵
(清淨)行而來的道德,是人類的一大特色。 C、勇猛──人生存在這娑婆世界
,什麼苦都可以忍受,無論怎樣困難都可以克服。這種一定達到的決心與毅力,
也是人的特勝,在天上是沒有的。這三種特勝,如用以努力作惡,濫用聰明,也
會造成大壞事,使人類的苦痛加深。不過種種好事,也是從這裡面發展出來。用
以向善,就等於中國所說的大智、大仁、大勇。
  大家都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經說佛性有四種功德,就是智
慧、慈悲、信樂、三昧。德行通於慈悲,信樂必有精進,所以人的三特勝,也就
是佛性四德中的三德,在人身中特別發達。也就因此,人身容易修學成就,人類
容易學佛。唐朝宰相裴休說過:一切眾生都可成佛,但六道中真能發菩提心而修
菩薩行的,唯有人。佛性功德。人身最為發達,所以人才能學佛成佛。
  二、從人道直趣佛道:在學佛的方便中,如生天,得小乘果,多是彎曲而迂
回的。如修天法而生長壽天,為八難之一,障礙了學佛。有以為,學小乘法,證
[P134]
阿羅漢,了生死後再說。小乘如中途醉眠,不徹底也不迅速。所以我們應該走直
截了當的路,就是從人的地位,求生人間,一直到佛的地步。不求生天,不求證
小乘果。依人身,求人身,不離人身而向佛道,都得從不離人事做起。有的人自
以為修學佛乘,而信修天帝的神秘法門;或不重慧而專重禪,實是天法。有的沒
有大悲心,雖究大乘理,而等於走著小乘之路。天法與小乘法,終究也可轉成佛
道,但到底是迂曲了。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應該先修人法──不離家國的人間正
行,從人直向佛道,以免世人的誤會。現代眾生的根性不同,尤其是中國人,重
人倫,所以中國佛教徒,更應該從人倫道德做起。人間正行修集增長,佛道因行
的功德,也一天天增長,會漸近成佛的境界。我們不要糟蹋自己,應該利用這人
生短短的時間,向這個目標而努力行去。
  
三 學佛所不可少的信解
  要學佛道,有不可缺少的信仰與了解,這在聖典中,說有八事,現在簡要的
[P135]
略為六類。
  一、三寶威德──三寶就是佛法僧。以佛僧來說吧!大乘法中佛菩薩(大乘
僧)有高上的智慧慈悲,值得崇仰;更有難思的神力,能為一般所不能為的事。
不但信佛菩薩的威德神通,還要信法,即成佛的法門,也確是有功德、有力量,
依法修行,能使我們到達究竟成就。
  二、諸法真實──諸法即所有一切事物,我們所知的世間一切,都不是真實
的。為什麼呢?可用兩點來說明:一、一切都在變化,人以至地球都不是永恆的
,都是不徹底的。二、世間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有善就有惡,有生就有死,有
興就有衰;有這個就有那個,有這家就有那家,有這國就有那國;同一個國家也
有派別,黨外有黨,黨內有派。世間就是這樣相對差別,充滿矛盾,所以都不是
究竟的真相。世間的一切,是相對的變化的世間;所以存在這世間的人類,也不
徹底。真正學佛的,要信解在變化無常、種種差別之中,有永恆的不變,平等無
差別的真理。如以正當方法去理解,依著去修行,就能得到真理的體驗。苦痛從
[P136]
此解消,佛菩薩也因此而成就。
  三、清淨因果──一般人都懂得佛法,重視因果,但因果不一定清淨的。不
單是殺、盜、淫、妄──惡因惡果不清淨,就是一般的布施、禮佛、念經,也不
一定是清淨的。如布施功德,固然是善的,如心目中覺得我能行善;或我比其他
人布施更多;或者為了使人服從,故施小惠。有自我的成份,有為未來得到善果
報的意念,這便不清淨──不純潔。所以,學佛的要相信有清淨因果──就是離
煩惱,離自我見的無漏因果。純潔的因行,能得到清淨的成果。必須以佛為理想
,對清淨因果,生起堅定的信解。
  四、能得菩提──信解了以上三點,還不一定能學佛成佛。有人說我太愚笨
了,或太忙碌了,自己不信任自己,那裡能發心修學?所以要加強信心,一切人
有佛性,我也決定能得大菩提。有一分力量,就盡一分力量。今天不成,還有明
天;今生不成,還有來世。堅定信仰,一定能得菩提,只要肯發心修學下去。
  五、得道方便──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可是佛是從修學得來的
[P137]
,依方法去學,人人都能得到;這修學方法,叫得道方便。如相信地下有水還不
夠,必須知道怎樣去開掘,用怎樣方法取水上來。如不這樣,即使地下有水,我
們還是沒有水喝。要以方法去得到,所以說:沒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
  六、如來聖教──我們都不是佛,怎能知道成佛的道路呢?釋尊成佛後,大
慈大悲地把成佛的方法說了出來,記載在經典裡面。相信經律論所說的,依之求
了解,有了信心,才會增加學佛的力量。會看的看,不會看的聽,裡面開示我們
種種成佛的方法。
  
四 從十善菩薩學起
  對佛有了充分的信解,就得從十善菩薩學起。很多人對菩薩的名義不了解,
多有誤會。菩薩是印度話,菩是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是薩埵,就是眾生的意
思。所以,菩薩是求大菩提的眾生。菩薩的程度不一,高的高,低的低。在一般
人的心目中,聽見菩薩,就想到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頂高的大菩薩,其實凡
[P138]
發心成佛的,就是菩薩。佛與菩薩的分別是:佛是至高至上究竟圓滿,如讀書畢
業了;菩薩是向上修學的學生。開始學的,如幼稚園生是學生;在小學、中學、
大學以至研究院,也還是學生,差別只在學問的高低,而在修學的過程中是一樣
的。菩薩也是一樣,有初發心菩薩,初學的與我們凡夫相同,只是能發菩提心,
立成佛的大志願。慢慢修學,到頂高的地位,如文殊、觀音等。不要只記著大菩
薩,覺到我們不能學。在學校裡,由幼稚園一直學到研究院;菩薩也是由初發心
菩薩學到大菩薩。現在講最初修學的初心菩薩,與我們凡夫心境相近,切實易學

  一、大悲為菩薩發心──菩薩發心,當然包含了信願、智慧,而重心在大悲
心。有大悲心而後想成佛度眾生的,就是菩薩。上面講過,成佛,如沒有慈悲心
是不能達到的。就是能參究絕對真理,如沒有大悲心,也還是落於小乘。所以菩
薩的最要處,便是大悲心,見眾生苦,好像是自己的苦痛,想方法去救度他們,
才是菩薩心、佛種子。發心,是立志,時時起慈悲心,立下大志願,不會忘失。
[P139]
此心發起,堅決不退,便登菩薩位。修發大悲心,方法很多,佛法裡有「自他相
易」法,把自己想作別人,把別人想作自己,這麼一下,大悲心自然會發生起來
。試問大家:心裡頂愛的是什麼?你們一定回答是父母、夫妻、朋友、國家、民
族。其實,佛說「愛莫過於己」。父母等,凡是沒有損到自己利益的,當然能愛
,否則就什麼都不愛了。大家都以私心為愛自己而愛一切,假使能想到別人的苦
痛,等於自己的苦;不但愛人如己,而且以自己為他人,不專從自己著想,那才
是真愛、真慈悲。自身有苦,誰也巴不得馬上去掉他。別人的苦等於自己,怎能
不動悲心,設法解除眾生苦痛呢!能有這種觀念,大悲心自然生起來。大悲心發
生,立願成佛度眾生,就是菩薩了。所以初學菩薩,並不一定有神通,或者身相
莊嚴。但是單單立志發心,還不夠,必須以正行去充實他。
  二、十善為菩薩正行:菩薩與凡人的分別,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菩提
心去行十善行,是初學的菩薩,叫十善菩薩。十善,就是對治十惡的十種善行。
不殺生就是愛護生命。不偷盜是不要非法得財,進而能施捨。不邪淫是不要非禮
[P140]
。不妄語是不說謊。不兩舌是不挑撥是非,破壞他人的和合。不惡口是不說麤話
罵人譏諷人,說不對也得好好說,不可說尖酸刻薄話。綺語是說得好聽,而能引
起殺、盜、淫、妄種種罪惡,就是誨盜、誨殺、誨淫的邪說,或者毫無意義,浪
費時間。不綺語,是要說那些對世道人心有好處的話。不貪是應得多少就得多少
,知足、少欲,不是自己的,不要妄想據為己有。不瞋恨是有慈心,不鬥爭。不
邪見是學佛的要有正見,要相信善惡因果,前生後世,生死輪迴,聖人境界──
阿羅漢、菩薩、佛能了生死。不要起邪知邪見,以為人死了就完了。十善菩薩,
是初心菩薩,發大悲為主的大菩提心,要成佛度眾生,依這十種善行去修學,可
說人人能學。如說不會做,那一定是自己看輕自己。佛法說:人,要有健全的人
格,就得從五戒、十善做起,十善便是人生的正行。如有崇高道德,能行十善,
缺少大悲心,還只是世間的聖人,人中的君子。佛法就不同了,十善正行,是以
發大悲心為主的菩提心為引導的,所以即成為從人到成佛的第一步。
  大家以佛為理想,發菩提心,修十善行。此外,如懺悔、發願、禮佛、念佛
[P141]
以外,還要熱心注重護法,把佛法當作自己的生命,不要以為我學佛就好了。如
佛法受到損害,受到摧殘,應為了自己的信仰,眾生的慧命來護持。菩薩應行的
甚多,現在不能廣說。最後我希望大家,開始學這大乘的第一步,作一菩薩幼稚
生,從發大悲心,修十善行學起。(明道記)
六、從人到成佛之路 https://bit.ly/2UebLc7
-------------------------------

2021-07-01_1313212021-07-01_131432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 』的精神與特色 (ntu.edu.tw)

2021-07-01_1316262021-07-01_1317362021-07-01_1316402021-07-01_131633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 』的精神與特色 (ntu.edu.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