悚! 中國蝙蝠體內潛伏「類武肺病毒」 恐傳染人類
科學家發現,中國蝙蝠體內潛伏「類武肺病毒」,可能傳染人類。示意圖。(法新社資料照)
悚! 中國蝙蝠體內潛伏「類武肺病毒」 恐傳染人類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Vi6ISi
2022/11/29 16:11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一個由中國和澳洲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中國南方蝙蝠身上發現了5種可以傳染給人類的新病毒,其中一種非常接近引起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及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2次疫情的冠狀病毒,為世人再次敲響警鐘。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根據最新發表在《bioRxiv》的預印研究報告,該研究小組在2015年至2019年期間從雲南省的149隻蝙蝠身上採集了樣本,確定了5種可能對人類或牲畜具有致病性的病毒,其中1種稱為「BtSY2」,與「 SARS-CoV-2」(武肺病毒)及「SARS-CoV」(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有密切關係。
由深圳中山大學、雲南地方病控制研究所和雪梨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對雲南各地蝙蝠的病毒組進行了深入的檢測分析,發現部分病毒在不同品種蝙蝠間的傳播感染,引起研究者的關注,這些病毒表現出人畜感染的潛力,尤其在其中發現了非常接近SARS-CoV和SARS-CoV-2重組的BtSY2,且結構分析顯示BtSY2或能利用人ACE2受體,進入人體細胞,為世人再次敲響警鐘。
令人擔憂的是,研究人員注意到多種病毒同時感染一隻蝙蝠的頻率很高。
研究的共同作者、雪梨大學病毒學家霍姆斯(Eddie Holmes)表示,「這意味著類似的冠狀病毒至今仍在中國蝙蝠的體內循環,並繼續構成威脅。」悚! 中國蝙蝠體內潛伏「類武肺病毒」 恐傳染人類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Vi6ISi

2022-11-29_204241


2021-08-08_115749

哭了!英國蝙蝠飛了2018公里創紀錄 結果被貓咬死
英國1隻伏翼蝙蝠從倫敦一路橫越2018公里飛到俄羅斯,創下英國蝙蝠穿越歐洲的最遠紀錄,沒想到牠最終卻被貓咪咬死。蝙蝠科伏翼屬蝙蝠示意圖。(法新社)
哭了!英國蝙蝠飛了2018公里創紀錄 結果被貓咬死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Cw1w4C
2021/08/08 10:0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1隻伏翼蝙蝠(Nathusius' pipistrelle,僅拇指般大小的蝙蝠),從倫敦一路橫越2018公里飛到俄羅斯的普斯科夫(Pskov)地區,創下英國蝙蝠穿越歐洲的最遠紀錄,孰料牠最終卻被貓咪咬死。
據《BBC》報導,俄羅斯小村莊莫爾吉諾(Molgino)居民拉皮娜(Svetlana Lapina),發現了這隻僅8公克重的蝙蝠被貓襲擊,動物救援小組前往協助後,發現牠的翅膀上標有倫敦動物園的標記,可惜最終無法救回蝙蝠一命。
不過,這隻蝙蝠飛越的距離創下了英國記錄,在歐洲範圍內也排在第2,第1名是2019年從拉脫維亞遷徙到西班牙的伏翼蝙蝠,總飛行距離達到2224公里。動物學家認為,伏翼蝙蝠移動範圍的擴大與氣候變化有關,預計未來的天候變遷將進一步影響該物種。
哭了!英國蝙蝠飛了2018公里創紀錄 結果被貓咬死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Cw1w4C


COVID-19起源問題再度翻案,「實驗室外洩論」調查將給中國帶來重大衝擊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21-06-24_093004

武漢肺炎病毒從實驗室外洩與病毒是實驗室製造,是兩碼子事。目前除了印度科學家去年的研究認為這是在實驗室合成的病毒,多數科學家。包括不少認同武漢肺炎病毒是從實驗室外洩的論者,對於病毒是由實驗室製造的論點,還是抱持相對保留的態度。病毒不一定是起源於中國。為此中國曾指控美國、義大利、日本等國是病毒的發源地。不知道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怪異作為,是不是因為知道自己的病毒研究所是始作俑者,所以想噴墨汁搞汙一池春水以便讓自己脫身呢?也許我們永遠不會有武漢肺炎病毒源起的確認證據,但隱瞞不透明同樣應該被究責,北京對此是了然於心的。而隨著越來越多間接證據為實驗室外洩論提供強勢的理由後,中國的反應似乎越來越歇斯底里,搞到現在包括七大工業國峰會,以及美國-歐盟峰會等,都強調要對武漢肺炎病毒展開不受拘束調查的重要性。這會是北京花再多錢送疫苗給其他國家時,也無法迴避的質疑了。 https://bit.ly/3gYYUSK
------------------------------
蝙蝠是唯一懂得長距離飛行的哺乳類動物,蝙蝠懂得運用迴聲定位來捕捉獵物,原來一些蝙蝠還有一項鮮為人知的技能,最新一集的《零距離科學》正要帶領大家一窺究竟!
文:吳家亮(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圖:香港電台
我們今天要談的是蝙蝠。活在疫症當下的我們,大家聞蝠色變,在演化生物學的角度,通過比對基因圖譜,新冠病毒的最近親就是在蝙蝠體內找到。不過,我們今天並不是要討論病毒源頭問題,而是來研究蝙蝠的超能力。蝙蝠是唯一懂得長距離飛行的哺乳類動物,蝙蝠懂得運用迴聲定位來捕捉獵物,原來一些蝙蝠還有一項鮮為人知的技能,最新一集的《零距離科學》正要帶領大家一窺究竟!
小不點的大世界
先介紹一下今天的主角——納氏伏翼蝙蝠(Nathusius’ pipistrelle)。牠的身長只有4.6至5.5厘米,就是一根拇指的大小,體重則是6至15.5克,大約就是一至三粒方糖的份量。牠有一對翼,翼展長達22至25厘米,足足是身長的五倍!牠們遍布整個歐洲,東至俄羅斯,西至西班牙,都能找到牠們的身影。牠們是晝伏夜出的動物,白天在樹洞、建築物(如教堂)的狹縫、用以保育的蝙蝠箱(bat box)中棲息,晚上則以捕食飛行中的昆蟲為生。
伏翼蝙蝠以迴聲定位來發現獵物和探視周遭環境。
伏翼蝙蝠並非只在出生地附近過活,牠每年都會去一趟旅行。先岔開一下,香港人常到1,700公里之遙的曼谷旅行,我們會去「食買玩」,但不會只去「大覺瞓」。伏翼蝙蝠每年秋天就會開展年度遠征,從俄羅斯、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地往西南飛一千多公里,到法國、西班牙過冬,然後在翌年春天往回飛。大家不要以為牠們在西歐活躍地過冬,正常地生活,其實牠們抵達目的地不久就會展開為期4個月的冬眠,名副其實的去旅行「大覺瞓」!
大網羅的小成果
其實,有不少其他蝙蝠品種是躲在山洞避過寒冬,科學家對於伏翼蝙蝠山長水遠去冬眠實在感到不解,於是著力研究牠們的遷徙過程。但小蝙蝠的行蹤相當神秘,常隱匿在黑暗的角落,要找到牠們生兒育女的夏宮有一定難度。但不要緊,科學家鑽研牠們的遷徙路徑時,發現蝙蝠多會經過拉脫維亞佩普鎮(Pape)的一個森林,他們在那裏展開一張15米高、50米闊的漏斗形大網,用以大量捕捉蝙蝠來作標記。
科學家在伏翼蝙蝠大遷徙的路上展開了一張15米高、50米闊的漏斗形大網,用以大量捕捉蝙蝠來作標記。
跟標記候鳥不同,科學家不能為蝙蝠繫上沉重的衛星訊號傳送器,而是在翼的末端繫上標記,每個標記都有一個獨特的編號。之後,他們就只有等待,看看這些蝙蝠在何時何地被其他人發現,向他們回報,從而得出牠們的遷徙路線,從而探知牠們的生活習性。
科學家在伏翼蝙蝠的翼上繫上標記,從而追蹤牠們的去向。
大遷徙的小確幸
每年的六、七月,伏翼蝙蝠媽媽會在夏宮誕下一至兩隻蝙蝠寶寶。蝙蝠寶寶成長迅速,在四個星期後就學懂飛行,可以加入大遷徙的行列。在八月底九月初,牠們飛過佩普鎮,然後繼續往西南方向進發。科學家發現,他們用大網捕捉的伏翼蝙蝠以成年雌性和幼年為主。那成年雄性蝙蝠到哪裏了?
回到了牠們的夏宮,伏翼蝙蝠媽媽誕下了蝙蝠寶寶,牠們出生時全身沒毛,眼不能見,翼不能飛,靠吸吮媽媽的乳液快高長大。
原來,成年雄性蝙蝠散居在遷徙走廊沿途的樹洞和蝙蝠箱裏,牠們一般獨佔一處領土。秋季大遷徙時,雄性蝙蝠會發出聲音,吸引雌性蝙蝠留宿於牠們的住處,並與牠們「共赴巫山」。此外,牠們也會「大發慈心」容讓幼年雄性蝙蝠留宿一宵。這種行為既讓經歷一晚長途飛行、疲累不堪的蝙蝠得到歇息之處,亦讓蝙蝠得以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可謂一舉兩得。
小蝙蝠的大智慧
這種結合遷徙與繁衍的方式是一個聰明的做法,有其演化上的優勢。由於雌性蝙蝠在路途上可以跟來自不同族群的雄性蝙蝠交配,這大大增強了這個物種的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讓伏翼蝙蝠可以有百花齊放的特徵,加強在自然選擇上的競爭力。
秋季大遷徙時,身處不同地方的伏翼蝙蝠飛往西南方過冬。
大家或許會有以下的疑問,雌性蝙蝠懷孕後,大著肚子繼續往西南方遷徙,那豈不是很辛苦?原來雌性伏翼蝙蝠還有一項特異功能,牠們能把精子先儲起來,儲存時間還長達8個月。由於,伏翼蝙蝠的妊娠期只是兩個月,牠們會先在冬居冬眠,等到翌年飛回夏宮的時候才讓自己受孕。
火柴盒大小的蝙蝠,卻有著生命的大智慧。但這種大智慧卻面臨人類帶來的重大威脅:生態環境的破壞,遷徙走廊的光害,風力發電機造成的氣壓變化,都奪去了不少蝙蝠的性命。聰明的人類,是否願意尋找與蝙蝠的共存之道?
零距離科學:納氏伏翼蝙蝠「遷徙大智慧」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xN0KwS


facebook_1660915761258_+++696638562110845069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