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耳東風800px-Mabuchi_Tōichi_with_Yami_children2021-06-12_1145432-12-2song2-32-42-52021-06-12_1144037學術活動_民族所新書192183692_313071370367801_7589048408701885298_n (1)

馬耳東風--日治時期人類學家馬淵東一墓
台東池上
馬淵東一(馬耳東風)之墓
馬耳東風
提報/申請類別紀念建築
所在行政區域臺東縣池上鄉
位置臺東縣池上鄉第一示範公墓懷恩堂西北側
現狀保狀況尚稱良好。
提出人高明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2RKGNaq
------------------
馬淵東一(1909年1月6日-1988年1月8日),日本籍台灣人類學者。
馬淵東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U4Uj9X
生平
出生於日本千葉縣,1931年(昭和6年)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他從學生時代即被台灣原住民文化所吸引,每年暑假入山進行田野調查,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後來升到副教授,戰後回到日本,歷經東京都立大學等校教授。
馬淵東一在台灣長達18年,調查對象鎖定於鄒族與布農族,調查內容著重於社會構造、宗教、咒術等,尤其是神話和宗教儀式或與社會組織的關係。他曾主張台灣原住民文化與南洋、琉球等地文化具有關連性[1]。他在台灣進行原住民田野調查所寫下的許多著作,都已成為台灣現今研究人類學及民族學的重要參考文獻[2]。
馬淵東一對台灣懷有深厚情感,逝世後將一半骨灰葬於台灣台東縣池上鄉公墓[3]。
著作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年):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合著
《高砂族の分類:學史的回顧》(1953年)
《高砂族に関する社會人類學》(1954年)
《高砂族の移動および 第1部》(1954年)
《慣習土地法と囯有地擬制》(1964年)
《インドネシアの社會構造》(1969年):岸幸一、馬淵東一合著
《西南太平洋民族硏究》(1971年)
《台灣の民族と文化》(1987年):宮本延人、瀨川孝吉、馬淵東一合著
《馬淵東一座談錄》(1988年):東京河出書房新社出版。
《布農族與鄒族的親屬名稱(二)》,手稿/未出版,台灣政治大學圖書館收藏。
譯作
《妖術 紛爭.疑惑.咒詛の世界》(1970年):梅亞(Mair, L.)原著,馬淵東一、喜多村正合譯
馬淵東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U4Uj9X
---------------------------------
和服與情人袋的友誼-馬淵東一墓園追思記事
文‧圖/MayawKilang
向馬淵東一墓碑致意。
高家祖墳牌樓。
  為紀念馬淵東一百年誕辰,由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辦、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協辦之「馬淵東一百年風采-第二屆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於8月28-29日兩天,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際會議廳舉行研討會,兩天會議內發表了11篇文章,並舉行3場演講,分別由馬淵東一哲嗣馬淵悟(Mabuchi Satoru)、弟子松園萬龜雄(Matsuzono Makio)(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名譽教授)、馬淵著作的譯註人楊南郡先生進行專題演講。「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是政大為了解台日雙方原住民族研究最新動態,每年定期在夏天舉辦,做為台日兩國研究者學術交流及對話的平台。由於發表文章之學者均為該專業領域一時之選,甚至與會者有幾位馬淵東一逾80高齡弟子自費前來,以及他在田野調查時結交的阿美族摯友世交,使得兩天來的會議座無虛席。除了研討會以外,於8月28日亦至台東縣池上鄉馬淵東一的墳墓上香致意。
  1939年時,熱衷於臺灣原住民族研究的馬淵東一,在30歲那一年,於中央山脈進行原住民研究田野,下山時在台東池上時又累又病,幸逢一位阿美族Ina(媽媽),心生憐憫,帶至家中休養,並且與Ina的兒子,比馬淵東一小10歲的金太郎(戰後改名為高光雄)結為好友,每逢馬淵東一至台東從事田野工作時,均至高家居住,甚至死後還將自己的墓塚與高光雄比鄰而居,足見其情誼日久彌堅。
  馬淵東一的墓位於池上鄉公墓內,位高家祖墓旁,走入小徑,約50公尺處,由數棵楓香圍繞之空地。高家祖墓即位居空地中央,屬漢式墳墓,墓前牌樓以「高」字矗立,並立有墓誌銘,敘說高光雄長兄高邦光生平事蹟。陽光從茂盛之樹枝叢中射下,光源充足但不炎熱,高家子孫已備妥祭品,置放於馬淵東一的墓碑前。馬淵東一墓碑係以長約90公分、寬約60公分之黑色大理石構成,碑上以「馬耳東風」4字作為主體文字,由人類學家陳奇祿先生撰寫。追思儀式由高家子孫以及馬淵悟先行進行家祭,因為在高家子孫的心裡,早已將馬淵東一先生視為其高家長輩,高家子孫說,祖母視馬淵東一為自己的小孩,在家中特別準備一間臥房,讓馬淵東一住宿之用,並說以後可以將這裡當作自己的家,讓馬淵東一在台灣進行田野時無後顧之憂。高家子孫還說,馬淵東一喜歡喝酒,因此準備美酒讓其享用,另外將和服以及美酒印製於紙錢上,於燃燒時可以隨著火焰送至馬淵東一處。進行完家祭後,開始進行公祭,首先由政大原住民研究中心主任林修澈教授代表臺灣學者,向馬淵東一致意。接著由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名譽教授笠原政治(Kasahara Masaharu)教授代表日本學者致意。隨後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分館籌備處主任林志興朗讀其所撰寫之詩文,並由政大民族學系碩士生山西弘朗翻譯朗讀成日語。
  馬淵東一逝世於1988年,對於我們1970年後出生這一世代來說,既感到熟悉卻也很陌生。熟悉的是,馬淵東一先生留下的臺灣原住民研究著作,無不成為後人從事原住民研究的重要基礎,每每成為必讀之經典,從字裡行間,體認到作者做學問的嚴謹。陌生的是,僅能於照片與他人之介紹著作瞭解馬淵東一的面貌與生平軼事。當耳中聽著詩文的朗讀聲,眼中注視著「馬耳東風」4個字時,內心不禁產生疑問,為何馬淵東一要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馬耳東風?是否正如詩文所寫的,是對自己一生的註解?還是體認到人生本該如此?抑或嘲弄世人對於原住民研究上的冷漠?我們無從得知答案,但是明白一件事,馬淵東一對於高家的情誼,甚至是臺灣原住民族來說,絕對是深厚而割捨不斷的。1986年,當馬淵東一臥病在床時,寫給他的好朋友阿美族耆老Lifok(黃貴潮)的新年賀卡,留下「(阿美語Pa’oripeng Pangcah)」(給予阿美族永存之生命)(註),就可以看得出他對原住民的感情。
家人進行家祭分香。
馬淵悟先生祭拜父親骨灰埋葬之處。
馬淵悟先生感謝大家參與追思。
  戰後初期,臺灣原住民研究雖然立基於日本學者的傳統上,但是卻不如日治時期般的百花盛開。當時研究臺灣原住民可以說是冷門學科,只有能夠忍受孤單寂寞,熱衷於學術研究以及對原住民有深厚情感之人,才會默默獻身於田野工作上。這個現象直到1990年後才逐漸改善,主要原因在於國際原住民族運動的興起,促使臺灣原住民運動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隨著臺灣政治環境的開放,臺灣本土關懷與研究的投入,均讓臺灣原住民族研究搭起這一波的順風車。經過十多年,臺灣原住民族研究似乎走入十字路口,未來的方向該如何抉擇,如何擘劃未來藍圖,避免原住民研究從高峰走入谷底,是目前必須要思考的課題。當原住民走入自己民族的研究,呈現一種原住民的觀點時,可以與以往的研究相互呼應,或許是另一種可行之方向。
  由陳奇祿先生所立的墓碑旁約2公尺處,又有一座高約30公分、半橢圓形的灰色石製墓碑,毫不起眼的豎立在地面上,上面亦書寫「馬耳東風」4個大字,並標示為馬淵東一之墓。初到此地者,難免一頭霧水,不知為何有這一小墓碑?高家子孫解釋道:「雖然我們每年都來掃墓,並照顧墓園,但是怕有人看到這裡居然豎立起日本人的墓碑時,有意破壞,因此在馬淵東一真正埋葬骨灰之處,僅立下一個小墓碑,另在旁豎立起大墓碑。」這種細緻的關懷,不禁讓聽者更加堅信兩家人的深厚情誼,實已超越血脈、民族的界線,頗有大同之家的遺風。在回程的路途中,不知不覺的發現整個追思隊伍的組成有臺灣人,有日本人,有原住民,也有琉球人,雖然言語上不盡能夠溝通,但是相信每個人內心都必定在這一次的追思上,拉近不少彼此間的距離。
註:原文為「」,阿美與拼音為「Paoripeng Pangcah naiamisay ci Mapuci Lifuk」,此處拼音略做修改,感謝本館遺址公園組研究助理楊淑玲小姐提供資料。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分館籌備處研究助理)博物館頻道-和服與情人袋的友誼-馬淵東一墓園追思記事 https://bit.ly/2RKFEQc
----------------
民族所新書《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二卷出版
2020-11-19 | 學術活動
本書是熱愛臺灣且專精臺灣原住民研究之日藉人類學者馬淵東一(1909~1988)之著作集的第二卷。《馬淵東一著作集》總共四卷,相較於其他三卷,這一卷除了四篇對臺灣原住民(高砂族)較為全面性分類以及遷徙研究的論文之外,還收錄了少數琉球、菲律賓以及玻里尼西亞的專題論文,其餘的主要是關於印度尼西亞的民族誌或者文獻研究。從這些論述中,可以明顯看出,馬淵擬將臺灣原住民的研究,放入南島語族區域脈絡中,進行比較研究的學術意圖。
馬淵東一在印尼從事研究的事略,當代的日本人類學者中生勝美曾在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Senri Ethnological Report 發表的 “Mabuchi Tõichi in Makassar”(2003)中有所回顧。中生指出:日本人類學者在戰爭期間的研究,不論在經費、後勤支援、研究目標上,都和當時日本政府的擴張政策有著密切關係。對馬淵而言,臺灣原住民研究是他戰前的重心,印尼研究是戰時的重心,琉球研究則是戰後的重心。中生引用學者村武精一的意見(2003: 239-240),認為馬淵這段印尼研究得力於他對荷蘭結構人類學理論的鑽研,這樣的背景促成他在印尼研究中,傾向於將社會、神話、巫術、宗教視為一個整體結構,並且將生產方式等其他制度放進這個整體結構中去理解,分析,並且提出觀點。
馬淵所處的殖民時代與其學術情境,固然對他的研究宗旨,形成了某些限制; 但是閱讀他的文章,仍然可以處處察覺到他不羈、獨立的人文精神。他的許多主張,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仍然適用。這本文集中的各篇論文,雖然資料厚重細膩,時而「異國」或者「陌生」,但是仍然值得我輩關心臺灣族群處境,以及臺灣原住民所處的區域脈絡的人士,細細閱讀。相信讀者也會與我們同樣承認,馬淵是一位不僅具備「時代意義」,而且是具備「劃時代意義」的學者。
民族所新書《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二卷出版 - 中研院訊 https://bit.ly/3gsfQRf
參考網址:https://reurl.cc/yg4lgD
---------------
本書是為了紀念研究台灣原住民甚深的人類學巨擘馬淵東一百歲誕辰,將2009年8月26日、27日二日的紀念研討會各研究學者所發表的論文集結成冊所發行的論文集。在豐富的研究成果裡,以台灣原住民族等相關研究為主軸,再以今日的觀點進行研討及評價。
主要標題如下:
序―生誕一〇〇年を機に(序-以誕生一○○年為契機)/笠原政治
刊行によせて(出版前夕)/馬淵悟
馬淵東一の流儀―台湾調査とその後の展開(馬淵東一的手法-台灣調查及後續發展)/松園萬龜雄
(1)「ズレ」の探求―エクステンシブな調査方法をめぐって(探求「差距」-圍繞於廣泛的調查方法)/小川正恭
(2)《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属の研究》とその後(《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及後續)/笠原政治
(3)人類学者・馬淵東一と言語学(人類學者‧馬淵東一與語言學)/森口恒一
(4)研究のための博物館資料の収集調査―馬淵東一が台湾原住民族の物質文化によせた社会人類学的関心と歴史人類学的関心の二つの側面(為了研究所進行的博物館資料收集調查-從馬淵東一對待台灣原住民族的物質文化上,由社會人類學的關心及歷史人類學上的關心二個側面切入)/野林厚志
(5)オランダ民族学・宗教学と台湾原住民研究(荷蘭民族學‧宗教學與台灣原住民研究)/山田仁史
(6)ブヌン研究史における馬淵東一の位置―特徴・問題点・可能性(布農族研究史中,馬淵東一的位置-特徵‧問題點‧可能性)/石垣直
(7)馬淵東一のツォウ研究素描(馬淵東一的鄒族研究素描)/宮岡真央子
(8)パングツアハ族とアミ族―民族名称表記の変遷にみる馬淵東一の台湾原住民族研究への視点(邦查族與阿美族-由檢視民族名稱表記的變遷轉換為馬淵東一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的視點)/原英子
本書所研究的學者馬淵東一熱愛台灣的心境,與自願埋骨於臺灣的日本總督《明石元二郎》兩相對照,可以說是如出一轍,在在都是令台灣人動容的人物。目前本館所展示的楊南郡博士著作《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日文原本《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属の研究》便是由他與另外二位作者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所著。馬淵東一一生對三個地方的研究付出了很多心力-台灣、印尼及二戰後的沖繩,而台灣便是他渡過學問形成期的重要地域。在台灣的期間,他幾乎都是用他的雙腳走遍台灣各原住民的居住地進行實地探詢來追求學問的,所以對台灣原鄉有著濃厚的情感。與之齊名也都是踏遍台灣全島的傑出原住民族研究學者,包括伊能嘉矩、鳥居龍藏及森丑之助等人。馬淵東一可說是相當融入台灣原住民生活習性的學者,據其子馬淵悟口述,他可以一邊大喇喇的喝酒,口嚼著檳榔,又一邊抽煙,完全一派原鄉在地人的模樣,他又要求其子在其墳前墓碑題上自己要求的別號『馬耳東風』,率真樂天的個性,不禁令人莞爾。馬淵先生一生對台灣原住民族習俗與傳統的延續心心念念,從其著述的《高砂族に関する社會人類學》可見一班。由於語言上的隔閡,台灣人對這位熱愛台灣的日本學者所知或許不多,因此在此特別介紹本書給諸位讀者,希望藉此獲得日文學習者的共鳴。
------------
時值人類學家馬淵東一110歲冥誕之際,《馬淵東一著作集》中文版第四卷的出版,可說別具意義。1974 年《馬淵東一著作集》三卷,由東京社會思想社出版發行之後,當時六十五歲的馬淵,仍舊活躍於學界,甚至還取得文部科學省海外學術研究補助前往印尼進行田野調查。出版社為免遺珠之憾,擬就《著作集》三卷之後,馬淵新發表的日、英文論文,再增添一卷(原書稱「補卷」)。豈料,卻與前三卷相隔了十四年,而且是在馬淵過世的1988年才完成出版。
  本書分為三部:第一部是「姊妹神研究之回顧與展望」,第二部是「南島的世界觀」,最後第三部是關於「書・人・事」。第一部的「姊妹神」(Onari-gami),乃是指女性具保護其兄弟力量的信仰,主要見於沖繩及其周邊離島區域;此亦是馬淵於戰後1960∼1980年代的研究重點,可說是他著名的研究之一。第二、三部,有數篇西方書籍的介紹,尤其是第二部的《慣習土地法與國有地擬制》及《妖術》介紹得相當詳細。這些介紹凸顯馬淵對於將海外研究引進日本人類學界之貢獻。第三部,有數篇是追悼日本人類學界前輩的文章。可見,馬淵在學術界寬廣的人脈,以及對部分學者的治學風範的感佩。最後,此中文版出版之際,增補了兩篇馬淵生前未發表的文章,即〈分灶:阿美族氏族的初步研究〉及〈高砂族的冠婚喪祭〉。藉此可瞭解馬淵早期在臺灣踏查的開始及其後發展的連續性。
 馬淵東一的人格和研究風格,如日本學者松澤員子所言,他是個天生的田野工作者擁有卓越的田野調查能力,也有廣泛的學術成就。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培養年輕後輩的人類學者胸懷。目前在臺灣或日本,知曉馬淵東一生前種種的人已經非常稀少。不過,他的研究論文依然是臺灣原住民族相關研究必讀的古典之作。希望此著作集的出版,讓世人更瞭解其研究及治學態度。 
專精臺灣原住民研究之日藉人類學者馬淵東一(1909~1988)之著作集的第二卷。《馬淵東一著作集》總共四卷,相較於其他三卷,這一卷除了四篇對臺灣原住民(高砂族)較為全面性分類以及遷徙研究的論文之外,還收錄了少數琉球、菲律賓以及玻里尼西亞的專題論文,其餘的主要是關於印度尼西亞的民族誌或者文獻研究。從這些論述中,可以明顯看出,馬淵擬將臺灣原住民的研究,放入南島語族區域脈絡中,進行比較研究的學術意圖。
---------------------------------
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語本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
△「耳邊風」、「秋風過耳」
典  源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據《全唐詩.卷一七八.李白》引)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直1>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2>射3>馬耳。魚目亦笑我,請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注解〕
不直:沒什麼價值。直,通「值」,抵得上。
東風:春風。
射:吹掠。
典故說明    「馬耳東風」原作「東風射馬耳」,意指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見於唐代詩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典源節錄的大意:在北窗下吟詩作賦盡談些風花雪月的事情,說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來得有價值。世間的人聽到這些都轉頭就走,就像東風吹過馬耳,瞬間消逝無蹤,起不了任何作用,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亦可省作「東風馬耳」,例如:宋代詩人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一○首之八:「栗里歸來窗下臥,香山老去病中詩。東風馬耳塵勞後,半夜雞聲睡熟時。」而「馬耳東風」則見於宋代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指的正是對事情漠不關心。
書  證    
宋.周紫芝〈竹坡自贊〉:「馬耳東風,何勞喜惋;笑領尊拳,不揩唾面。是謂竹坡掣猱老漢。」
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
元.陳櫟〈自詠百七十韻〉詩:「臞山謂有子,延我為塾師。初聞賦戲言,馬耳東風吹。」
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使用類別
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例句
對於這些執迷不悔的人們,好言相勸往往變成馬耳東風。
老師們的耳提面命,她竟當成馬耳東風,一點也不在意。
他總不學好,把父母告誡的話都當作馬耳東風,置若罔聞。
跟你談的這件事,我是很認真的,你可別當作馬耳東風才好。
小明一心只想玩,把媽媽叫他先去做功課的話當作馬耳東風。
林老師雖然佷認真講課,學生卻把他的話當作馬耳東風,毫不在意。
對於師長的諄諄教誨,我們千萬不能當作是馬耳東風,而必須要牢記在心。
辨  識    
近義成語
耳邊風、秋風過耳、無動於衷、置若罔聞
反義成語
拳拳服膺、銘記在心
參考詞語    
東風射馬耳
ㄉㄨㄥ ㄈㄥ ㄕㄜˋ ㄇㄚˇ ㄦˇ
dōng fēng shè mǎ ěr
即「馬耳東風」。見「馬耳東風」條。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源)
東風馬耳
ㄉㄨㄥ ㄈㄥ ㄇㄚˇ ㄦˇ
dōng fēng mǎ ěr
即「馬耳東風」。見「馬耳東風」條。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一○首之八:「栗里歸來窗下臥,香山老去病中詩。東風馬耳塵勞後,半夜雞聲睡熟時。」
飄風吹馬耳
ㄆㄧㄠ ㄈㄥ ㄔㄨㄟ ㄇㄚˇ ㄦˇ
piāo fēng chuī mǎ ěr
猶「馬耳東風」。見「馬耳東風」條。
清.王韜《淞隱漫錄.卷八.樂仲瞻》:「余視人世浮榮,如飄風之吹馬耳,石火電光,鏡花水月,一切皆幻。」
馬耳射東風
ㄇㄚˇ ㄦˇ ㄕㄜˋ ㄉㄨㄥ ㄈㄥ
mǎ ěr shè dōng fēng
即「馬耳東風」。見「馬耳東風」條。
宋.蘇軾〈書晁說之考牧圖後〉詩:「世間馬耳射東風,悔不長作多牛翁。」
馬耳春風
ㄇㄚˇ ㄦˇ ㄔㄨㄣ ㄈㄥ
mǎ ěr chūn fēng
猶「馬耳東風」。見「馬耳東風」條。
金.元好問〈谼谷聖鐙〉詩:「紛紛世議何足道?盡付馬耳春風前。」
馬耳秋風
ㄇㄚˇ ㄦˇ ㄑㄧㄡ ㄈㄥ
mǎ ěr qiū fēng
猶「馬耳東風」。見「馬耳東風」條。
元.曹伯啟〈糖多令.衰境日悤悤〉詞:「萍水偶相逢,晴天接遠鴻。似人間、馬耳秋風。」
馬耳東風 [正文] - 成語檢視 - 教育部《成語典》2020 [進階版] https://bit.ly/2U2EVL5
--------------------
馬耳春風 東風馬耳 風吹馬耳 東風射馬耳 東風吹馬耳
出處
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世, 無人誰與為容。 說向市朝公子, 何殊馬耳東風。」
金·元好問《谷聖燈》詩:「紛紛世議何足道,盡付馬耳春風前。」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釣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克非《春潮急》二五:「我嘴皮都磨起繭巴,他都當成風吹馬耳。」
釋義
比喻對別人的話無動於衷。
比喻對事情漠不關心。
馬耳春風: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同「馬耳東風」。
東風射馬耳:
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例句
我的話對你來說還不是東風射馬耳了。
我當初勸諫你多少來,你就當東風吹馬耳,反被旁人說我是苛待侍妾的,今日你可省得了。(《晚清文學叢鈔‧廿載繁華夢》第四十回)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指漠不關心
東風吹過馬耳。 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或互不相干。 語出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之二:"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
亦作:馬爾春風
-----------------
國語辭典
馬耳東風mǎ ěr dōng fēng    ㄇㄚˇ ㄦˇ ㄉㄨㄥ ㄈㄥ 
比喻對事情漠不關心。
宋. 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五首之五:「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 」
【解釋】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
【出處】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釣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
【示例】說向市朝公子,何殊~。 ◎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詩
【近義詞】耳邊風、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
© 漢典
馬耳東風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馬耳東風
馬耳東風,讀音mǎ ěr dōng fēng,漢語成語,意思是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 出自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台語」並不是閩南語】1907年日治時期「台灣語言學之父」小川尚義對「台灣語」研究整理 包含了支那語(漳州、泉州與客人)、蕃語和熟蕃語(南島語言)
圖片說明:1907年台灣語言分布圖 小川尚義《台日大辭典》
文章整理 / 阿墨斯 
【「台語」並不是閩南語】1907年日治時期「台灣語言學之父」小川尚義對「台灣語」研究整理 包含了支那語(漳州、泉州與客人)、蕃語和熟蕃語(南島語言)
「台語」的語彙應該是融合了原住民及平埔族語(南島語言)、馬來語、荷蘭語、西班牙語、閩南話、客語、日語、英語等的台灣話。建議台灣的漢字和台語、客家話、原住民語、平埔族語等,全面推動羅馬拼音書寫與閱讀,就像早期的「新港文書」和「白話字」現在的馬來西亞馬六甲、檳城或新加坡可以看見許多招牌都是這樣呈現的,「台灣語」代表著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當時1907年地圖裡頭標示的平埔族群熟番社,全台灣還超過一百多個社存在)
【台灣的語種與區劃】更多台灣語言研究內容
https://www.most.gov.tw/most/attachments/b49e0b14-f9d9-4a70-88cc-596f2c9aa7ac 
關於「台灣語言學之父」小川尚義
小川尚義(1869年3月21日-1947年11月20日)是日本明治至昭和前期的語言學者、台語和台灣南島語言研究者、辭書編纂者。台北帝國大學名譽教授。有「台灣語言學先驅」、「台灣語言學之父」之稱。
小川尚義(1869-1947)出生於日本松山市,明治2年(1869年)。東京文化大學博言科畢業。先後擔任過臺灣總督府學務編輯事務專員,國語(日語)學校教授,總督府編輯官、視(督)學官、翻譯官、圖書編輯事務專員,臺北帝國大學文政部教授等。其重要著作有《日臺小辭典》、《日臺大辭典》、《パイワン語集》、《アタヤル語集》、《臺日大辭典》、《アミ語集》、《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及《新訂日臺大辭典》等作品。
臺灣在1895年割讓給日本,過了一年,小川尚義教授就到臺灣來了,直到1936年退休,他才返回日本。這近四十年的時間,他都奉獻給臺灣,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調查研究工作。前後四十年,他主要是調查和研究臺灣地區的語言,包括漢語方言和南島語言。中間除了有一年半的時間(1916年12月至1918年5月)他到中國大陸和南洋菲律賓、婆羅洲北部、印尼、馬來半島、緬甸等地,去收集和臺灣地區有密切關係的語言資料。
1936年他回到日本以後仍然繼續整理有關臺灣南島語言的資料,陸續發表論文至少在七篇以上。很不幸地,他的住宅遭到美軍轟炸擊中,他所蒐集的語言資料有一部分毀於炮火,幸而他事先早已做防備,把大批資料埋藏在地下,才逃過一劫。但是他仍然念念不忘他的研究工作,至死方休。
我們若說他的一生都奉獻給臺灣的學術研究,絕不為過。令人遺憾的是他的卓越貢獻,在他生前國際學術界幾乎完全不知道,他的創獲並沒有受到當時國際學術界應有的肯定。例如,德國學者田樸夫(Otto Dempwolff)(1934-1938)的南島語言比較研究鉅著竟然都沒有引用小川的研究成果,造成南島語言學史上的一大憾事。
他的創見要等到他死後十多年,才引起美國名南島語言者戴恩(Isidore Dyen)的注意,並向西方學術界介紹。此後,凡是南島語言比較研究學者如挪威的達爾(Otto Dahl)、美國的白樂思(Robert Blust)、伍爾夫(John Wolff)、帥德樂(Stanley Starosta)、雷德(Lawrence Reid)、澳洲的羅斯(Malcolm Ross)等人都很重視臺灣地區南島語言的現象。
小川教授一生都在寂寞中度過。他的創獲雖然重要,當年卻得不到學術界的回響,只有極少數日本學者,如馬淵東一,才稍微知道他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小川卻能秉持對純學術的良知和愛好,一直堅持下去,這種精神確實值得我們的欽佩。何以他生前沒得到國際學術界應有的重視和尊敬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著作全部都用日文發表,沒有一篇用外文發表。
因此,他在國際的知名度卻反而不如淺井惠倫、馬淵東一這幾位同是日本學者但都有一些用英文發表的論文。他的研究工作也沒有受到當局和權威方面的保護或鼓勵,因為他研究的對象並不是比較熱門的中國北方官話或通行南洋的馬來語(馬淵1948)。稍可安慰他的一件事是,他和淺井合著的專書《原語の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在1936年榮獲「恩賜賞」(日本天皇獎)
臺灣語言學的基礎是由小川教授一手奠定的,包括臺灣地區的漢語方言調查和各種南島民族語言的調查研究。正如馬淵(1948)所說的,「小川教授就是以當時似可稱為臺灣唯一語言專家的身分,在這幾乎未有人開拓的荒野上,揮下了第一鋤。」。那時語言學還沒有獨立成為一個學科,語音學還在起步的階段,因此小川還要摸索如何用正確的語音符號去記錄實際的語言。
積極對於臺灣南島語言進行調查研究的是在1926年以後,之前他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可說比較零碎,所發表的論文雖有十多篇,但真正有份量的並不多。1930~1935這五年間可說是豐收期,在這段時間他出版了三本袖珍小辭典(排灣、泰雅、阿美)和好幾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他和淺井惠倫合作出版了劃時代的鉅著《原語の臺灣高砂族傳說集》(1935),內容包括所有高山族語言,由小川負責:泰雅、賽夏、魯凱(大南社、taramakaw社)、排灣、卑南、阿美等七種語言,而由淺井負責其他各種語言和方言。這段期間他所發表的好幾篇論文都是有很重要的發現和創見:
(一)小舌音q和舌根音k在排灣語及其他一些臺灣南島語言顯然有別,可是在臺灣地區以外q音大都已變成h、x或?,或完全丟失。這種分別應該上推到古南島語(他當時管它叫做印度尼西安語)。
(二)臺灣南島語大都像排灣語一樣的區分ts類音和舌尖塞音t,他把t叫做t1,ts類音叫做t2。這種分別在臺灣地區以外的語言全部都已消失了,可見臺灣地區的語言保存了古語的特徵。同樣地,臺灣地區的語言還保存另外兩種分別:一個是d1和d2的不同,另一個是n1和n2(語音上多為邊音l),而這種區別在臺灣地區以外也大都已消失了。第一種和第二種d在南洋的語言都一樣是d,但根據臺灣第二種類型的d (d2) 據他推測原為捲舌音。第一種和第二種n在南洋群島的語言都是相同,大致都只是n,但在臺灣第二種n多為邊音l,少數為擦音x或ð。
(三)南洋群島的語言都只有一種舌尖擦音s,然而臺灣地區的語言卻反映有兩種不同類型的s。第一種類型各地區大致相同,但是第二種只有臺灣地區的語言才保存為s音,在其他地區或變作h或消失。
(四)臺灣地區的語言r1對應於南洋群島語言的r,l,d,即RLD法則;r2對應於南洋群島語言的r,g,h,即RGH法則。
(五)臺灣地區的語言保存不少構詞和句法上的特徵。
小川把動詞分為兩大類,其中之一就是名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名物化的(nominalize)動詞。第一類動詞以主事者當主格,稱為「主體主」,第二類動詞以主事者當屬格,可細分為三種:(1) 以受事者當主格,稱為「客體主」,(2) 以處所當主格,稱為「位置主」,(3) 以工具為主格,稱為「工具主」。此外,他又把動詞的變化類型分為「現實式」(realis)與「非現實式」(irrealis)。
從小川的事蹟中,我們可以領會到他做學問很有眼光,視野寬闊。他不僅調查研究臺灣地區的語言,而且積極收集南洋和亞洲大陸的語言資料,以茲比較。因此,他才能理出不同地區的主要差異。他那些資料都是自己親手整理、抄寫的,並沒有助理幫忙。
【「台語」並不是閩南語】1907年日治時期「台灣語言學之父」小川尚義對「台灣語」研究整理 包含了支那語(漳州、泉州與客人)、蕃語和熟蕃語(南島語言) https://bit.ly/3gUDO9h
【文獻資料來源】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1554&keyword=? 

614afc_307feb1866fa4238819e4e77f614afc_b8b8aae6aa844860a97d6d4ff614afc_abe5c036946b4c43b23584752614afc_58d82ff02d8e410f80a586f6f614afc_a4d4d0834cde45d48180c5dc3614afc_5be9abcaf93f4621b94986dbc614afc_7c2a62a9f31a4fbe9dc571516


阿美族的墓葬之地
1910年代,阿美族人以木頭圍起、茅草覆蓋的新葬之墓,埋葬處通常在自己住屋旁邊。阿美族有人臨終時,會先由家人洗淨身體且整理服裝。並在死亡當天或次日舉行埋葬,下葬前家屬會在晚上升起火堆,召集各個族人聚在一起以防外敵。阿美族是採取室外土葬的方式,在一切安排妥當後會通知親友來參加葬禮,且往生者的家屬在下葬前這段時間裡會暫時休息,由親戚來幫忙打理主要事務,並會有好友前來陪喪,以陪伴家屬度過喪親之痛,墳墓的位置通常都在家屋的北側,葬禮完成後則會吃魚補充精神。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台灣線性文化遺產 : 阿美族的墓葬之地 | Facebook https://bit.ly/3rW4IS7

225779185_1417298065314077_9030872280219335860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