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供養,來之不易,齋堂的用飯行儀
全真道十方叢林的齋堂用齋,有三種規矩:一是便堂、二是過堂、二是過大堂。道眾齋堂吃飯,名日:“過齋堂”,習慣叫法叫“過堂”。不講威儀,隨便到齋堂用齋,叫“便堂”,便堂不講形式規矩。衣冠整齊,在齋堂門外排班進齋堂用齋叫“過堂”。「過堂」要求道士在飯前和飯後分別念誦〈供養咒〉和〈結齋咒〉。
〈供養咒〉和〈結齋咒〉收錄於《全真日誦晚課》內,主要是給茹素的出家道長念誦,但不適用於日常葷食的信眾。
〈供養咒〉云:「供養三天教主清靜法身、滿空聖眾無量群真。黍米一粒,雲廚寶鼎,烹為法饌,異香滿空,廣被十方,照臨大眾。法界人天,普同供養。至心稱念香廚妙供天尊不可思議功德。」意即將飲食普同供養,祈願天人同享,如意滿足。
〈結齋咒〉云:「齋供已畢,各發誠心,勇猛精進,證聖成真。至心稱念福生無量天尊不可思議功德。」意思是當接受了十方善信的供養,便須勇猛學道,早日成真,這才不會辜負施主的供養。
吃飯或用餐道教稱吃齋或用齋,也就是。中國有兩句俗語,一是「吃飯大似官」;二是「雷公不打吃飯人」。由此可見當人用餐時,他人是不應去打擾的。道人齋堂用齋,有三種規矩:一是便堂,二是過堂,三是過大堂。道眾齋堂吃飯,名曰「過齋堂」。過齋堂亦是道教宮觀的儀範之一。道人在吃飯時,與世俗人吃飯有很大的區別。如:道人每飯必先供養,為思:十方供養,來之不易,無功享用,惟恐罪過。故每飯先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養。是為結「三緣」之舉。昔時,華山玉泉院齋堂門旁有幅對聯:「一念純真金可化;三心未了水難消。”由此可知,道人吃齋過程中亦有修心之舉。所以,他人不得打擾,吃齋者也不得起身。
常念誦〈供養咒〉和〈結齋咒〉,可提醒道侶「一茶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方面要知足、惜福和感恩,另一方面要發心精進,不可沉於食欲的享樂,這就是咒文的主旨。
(3) 道站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o4I34b
---------------------------------------------
道家 三不問 三不言 三不起
三不問 三不言 三不起
三不問:一不問壽,二不問俗事,三不問家常籍貫。因修道之理想追求之一為長生不逝,南宮升仙,且道人悟道修真,德行修為,道行高 低本與俗齡大小無關,故道不言壽。道人以道為事,忌言行無端,扯是非俗事,拉家常籍貫。
三不言:早不言夢寐,午不言殺伐,晚不言鬼神。一日之計在于晨,對當日所做的事情要周密安排,力爭圓滿完成,故早不言夢寐;中午為陽之極,言殺有悖好生之德、慈悲之心,故午不言殺伐;夜晚陰氣重,言鬼神易招禍患,故晚不⋯⋯言鬼神。
三不起:即道人吃齋、誦經和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古語云,“吃飯大似官”,“雷公不打吃飯人”,由此可見當人用餐時,他人是不應去打擾的。道眾齋堂吃飯,名曰“過齋堂”,是道觀的儀范之一。道人用齋與俗人吃飯有很大區別,道士每飯必先供養,為思“十方供養,來之不易,無功享用,惟恐罪過。故每飯先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養”,是為結“三緣”之舉。由此可知,道人吃齋過程中亦有修心之舉,故他人不得打擾,用齋者也不得應聲而起。誦經,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太上玄門功課經序》中規定:“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后朗誦。慎勿輕慢,交頭接耳。務在端肅,念念無違……。”因此,他人不得打擾道士誦經,誦經者亦不能起身離開經案。靜坐,即道士修煉靜功,道士以道為事,靜坐時應排除干擾,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故道人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 道家禮儀 面見禮儀禁忌:道人見面須行拱手禮(即兩拇指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內,覆陰抱陽握拳舉至胸前,微微頷首,以表恭敬。)若一手執物時,則另一手屈食指(含一氣化三清之意)為禮。忌握手,擁抱等不當禮節,更不得勾肩搭背;打招呼可用“慈悲”、“您慈悲”、“福生無量天尊”、 “道安”等。 稱呼禮儀禁忌:道士不改姓氏,可帶姓稱呼。同師門道人見面可稱師父、師哥、師弟;道友間可稱道長、大師、師兄等;對年老道士一般稱某爺。道門無男女,乾坤皆兄弟,故無姐妹稱謂。 行止禁忌:道心存處皆道場,道人禁止言行無端,失道之威儀,即涵養靜和、恭謙有禮、言行舉止合法合儀,不可嬉笑打鬧、高聲喧嘩、妄評妄議、擅觸神像經本供器等。 衣著禁忌:衣冠整齊,素雅端莊,忌裸露輕佻,衣飾華美、花哨張揚,與俗無別;道人不得頂“冠”、著道袍、法服入廁,犯忌者要受罰;入道觀入壇靖更是須如法如儀著道裝、法服,不得神前無禮,尊前失儀。另忌穢褻法服、忌法服不潔、形儀慢黷,忌法服借人等;道人褲管必須裝入襪筒內,忌敞著褲管不扎,如此,殿主不讓進殿,進了殿便要受罰;道人一般穿青布圓口鞋或青白相間的“十方鞋”,多耳麻鞋也可,襪則統用白布高筒襪。
道家 三不問 三不言 三不起 @ 心道清陽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QZmMgd
-------------------------
道教常識之道教禁忌,三不問、三不言、三不起你知道是哪些嗎
2018-05-24 由 天優友至Q 發表于文化
道教起源於上古時代黃老之道,後由祖天師創立正統道教,至東漢中葉,距今1800多年前,即東漢順帝(西元126~144年在位)時,老君降於蜀都,授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威籙》及《五斗真經》,創立正統道教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固天師府被稱為道教的發源也為道教的祖庭,在龍虎山代代相傳。
一、三不問
一不問壽,二不問俗事,三不問家常籍貫。
因修道之理想追求之一為長生不逝,南宮升仙,且道人悟道修真,德行修為,道行高低本與俗齡大小無關,故道不言壽。道人以道為事,忌言行無端,扯是非俗事,拉家常籍貫。
二、三不言
《道教儀範》中還載有《日忌》:「早不言夢寐,午不言殺伐,晚不言鬼神。」這「三不言」是每個道教徒都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是犯忌。「一日之計在於晨」,對當日所做的事情要周密安排,力爭圓滿完成,不能成為夢想。因此,早不言夢也。中午為陽之極,言殺有悖好生之德、慈悲之心,故午不言殺也。夜晚陰氣重,言鬼神必招禍患,所以晚不言鬼神也。
三、三不起
即道人吃齋、誦經和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古語云,「吃飯大似官」,「雷公不打吃飯人」,由此可見當人用餐時,他人是不應去打擾的。道眾齋堂吃飯,名曰「過齋堂」,是道觀的儀範之一。道人用齋與俗人吃飯有很大區別,道士每飯必先供養,為思「十方供養,來之不易,無功享用,惟恐罪過。故每飯先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養」,是為結「三緣」之舉。由此可知,道人吃齋過程中亦有修心之舉,故他人不得打擾,用齋者也不得應聲而起。誦經,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太上玄門功課經序》中規定:「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慎勿輕慢,交頭接耳。務在端肅,念念無違。」因此,他人不得打擾道士誦經,誦經者亦不能起身離開經案。靜坐,即道士修煉靜功,道士以道為事,靜坐時應排除干擾,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故道人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xqgezp9.html
-----------------
道教禁忌,三不問、三不言、三不起!
2018-11-09
一、三不問
一不問壽,二不問俗事,三不問家常籍貫。因修道之理想追求之一為長生不逝,南宮升仙,且道人悟道修真,德行修為,道行高低本與俗齡大小無關,故道不言壽。道人以道為事,忌言行無端,扯是非俗事,拉家常籍貫。
二、三不言
《道教儀範》中還載有《日忌》:「早不言夢寐,午不言殺伐,晚不言鬼神。」這「三不言」是每個道教徒都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是犯忌。「一日之計在於晨」,對當日所做的事情要周密安排,力爭圓滿完成,不能成為夢想。因此,早不言夢也。中午為陽之極,言殺有悖好生之德、慈悲之心,故午不言殺也。夜晚陰氣重,言鬼神必招禍患,所以晚不言鬼神也。
三、三不起
即道人吃齋、誦經和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古語云,「吃飯大似官」,「雷公不打吃飯人」,由此可見當人用餐時,他人是不應去打擾的。道眾齋堂吃飯,名曰「過齋堂」,是道觀的儀範之一。道人用齋與俗人吃飯有很大區別,道士每飯必先供養,為思「十方供養,來之不易,無功享用,惟恐罪過。故每飯先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養」,是為結「三緣」之舉。由此可知,道人吃齋過程中亦有修心之舉,故他人不得打擾,用齋者也不得應聲而起。誦經,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太上玄門功課經序》中規定:「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慎勿輕慢,交頭接耳。務在端肅,念念無違。」因此,他人不得打擾道士誦經,誦經者亦不能起身離開經案。靜坐,即道士修煉靜功,道士以道為事,靜坐時應排除干擾,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故道人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ssay/a4pby4x.html
-----------------------------
道教修煉的基本要旨
道教修煉,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獨立體系。就其基本要旨,歸納為以下十條,以便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幫助讀者瞭解修煉真義。
(一)修道養德,內功外行。
修道為內在修煉,即內功;養德為外在行持,即外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修煉的深入,能夠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高尚的德行,同樣也會帶來功修的精進。反之,若德行不足,則與道無緣。昔秦皇、漢武貴為天子,畢生求仙終不可得;而陳泥丸真人成道之前,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箍桶匠。可知修煉之道,不在貧富貴賤,關鍵是看一個人有沒有德行,所以“道不妄傳”,道諺有雲:“萬兩黃金不賣道,十字街頭傳至人。”對於修煉者來說,必須廣立功行,做到“三子功滿,八百行圓。”
(二)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
玄門以道、經、師為三寶,認為“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
道,即修道,指以自身功修,參悟大道。
經,即讀經,閱讀古代修煉家的著作,印證己修。
師,即師傳,須要真師傳授,指明道要。所謂真師,是指有真正實修功夫的老師。“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以上三寶,乃是針對個人內修而言,平時做功德,仍不可少。
(三)道法自然,靜者得之。
修煉之道,師法自然。“自然”之含義有二:
其一,自然而然,不假人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強加個人意志,反害功修。故須順天行事,天人合一,“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方合道體。
其二,因人而異,效驗不一。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悟性(即接受能力)各異,即使師傳相同,其內修之效驗也不會完全一致。
如何才能合乎自然之道,要妙在於道家最講究的一個字——靜,《陰符經》曰“自然之道靜”,故靜者得之。
(四)自行修煉.無量度人。
道教修煉,主張“自度度人”。首先要求個人潛修密煉,功成道備之後,還要顯化于世,廣度有緣。一人行修,眾人受益。否則徒作“自了漢”,帶道飛升,於世無功,天界不收。《道藏•元始天尊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曰:“仙道貴生無量度入”,所謂“無量度人”就是最大程度、無私地去幫助具備條件的人修道。
昔鐘離老祖度化呂祖之時,曾問:爾欲何日成道?呂祖答雲:吾欲度盡眾生,而後成道。此等博大胸懷,方是道人家風。
(五)至道不繁,守中為要。
大道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黃庭經》雲:“至造不繁。”繁雜無緒,皆為道末,令人不得其要,故爾道家不取。內丹之學,是質而精的東西,直證大道,以少勝多。《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蓋愈趨簡少,愈近大道。西漢司馬談論道家說:“指約而易操,事少功多。”頗合修煉要旨。
丹道變化萬幹,如何執掌樞機?妙在“守中”,《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莊子》雲:“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太過不及,陰陽偏盛,水火不凋,均易傷丹。故以守中為要,這就是真火候。
(六)仙道貴實,理法合一。
道教修煉,貴在真修實證,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驗,而且時刻不離人體本身。離開人身,所談皆假。歷代祖師留下的丹經著述,都是通過自己身心驗證得出的結論,是“理法合一”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字一句也改不得。如果僅僅從字面上去認識這些東西,望文生義,就不會真正弄懂。必須以自己的實際功修與之對照驗證,才能明白其真實含義,故《老子》說:“以身觀身。”
(七)和光同塵,借假修真。
道教之教義,本不局限於出世,亦不局限於入世,而是以一種超越世俗的精神,和光同塵,隨方設教。修煉丹道,亦講“借假修真”,須磨煉個人的性情,精修個人的品德,以培補個人的道基,增益個人的丹修。道教祖師,提倡“大隱居塵”,要在塵世中陶冶自己,《悟真篇》雲:“末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待等功夫修到一定程度,根基牢固,需要大靜,再入山林。
和光同塵與同流合污二者之不同,只在有道與無道之分別。
(八)性命雙修,長生為基。
性者心也、神也、意也、德也;命者息也、炁也、形也、功也。丹道注重性命雙修,既要涵養個人的心性,使之光明,又要堅固個人的形體,使之長存。並且以長生作為基礎,長生之作用有二:
其一,倘道果未成,肉身先壞,則今生了道,毫無指望。故須堅固肉體,保住資本,而後方有今世修成之希望。
其二,倘無一定命功,對付個人的肉體,則絕難克制自己的心念,修功難臻大成。
所以,只有首先保住肉體,征得長生,才能充分保障個人的丹修。
(九)男女平等,女丹為速。
大道面前,人人平等。修煉不分男女,皆可同證道果。而且女子用功,快於男子。因為從生理而言,女子“性”(心宮)和“俞”(丹田)的距離較近;從生理而言,男動女靜。故丹書雲: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當然根據各人素質,並不准定十年或三年,這只是相對而論。
男女丹功,下手命功女子較為便捷,命功完成之後,男女功法基本一致,至於將來成就,自無高下之分。
(十)長生住世,我命由我。
仙道認為,人之天年(正常壽命)為120歲,與現代科學觀點相符,60歲的人在這裡不過是個小孩子。認為通過修煉,每個人都可以盡其天年,活到100多歲。而且如同薪盡添柴一樣,還可以用添油接命之術,把壽命繼續延長下去,長生住世,肉體成仙,做一個不受命運支配的“活神仙”。等到在人間住膩了,再去登臨天上的仙境,即《莊子》所雲:“千歲厭世,去而上仙。”
丹道修今世的“活神仙”觀點,一是要人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好生、樂生、貴生、尊生,不斷探求生命的奧秘,對現實人生充滿信心。二是通過修煉,達到盡其天年,乃至長生久視,去而上仙,不受命運的擺佈,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3) 道站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o4I34b
--------------------
道教禁忌,三不問、三不言、三不起! 信道者需謹記! 道教
一、三不
問 一不問壽,二不問俗事,三不問家常籍貫。
因修道之理想追求之一為長生不逝,南宮升仙,且道人悟道修真,德行修為,道行高低本與俗齡大小無關,故道不言壽。 道人以道為事,忌言行無端,扯是非俗事,拉家常籍貫。
二、三不言
《道教儀範》中還載有《日忌》:"早不言夢寐,午不言殺伐,晚不言鬼神。 "
這"三不言"是每個道教徒都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是犯忌。 "一日之計在於晨",對當日所做的事情要周密安排,力爭圓滿完成,不能成為夢想。
因此,早不言夢也。 中午為陽之極,言殺有悖好生之德、慈悲之心,故午不言殺也。 夜晚陰氣重,言鬼神必招禍患,所以晚不言鬼神也。
三、三不起
即道人吃齋、誦經和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
古語雲,"吃飯大似官","雷公不打吃飯人",由此可見當人用餐時,他人是不應去打擾的。 道眾齋堂吃飯,名曰"過齋堂",是道觀的儀範之一。
道人用齋與俗人吃飯有很大區別,道士每飯必先供養,為思"十方供養,來之不易,無功享用,惟恐罪過。 故每飯先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養",是為結"三緣"之舉。
由此可知,道人吃齋過程中亦有修心之舉,故他人不得打擾,用齋者也不得應聲而起。 誦經,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
《太上玄門功課經序》中規定:"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 慎勿輕慢,交頭接耳。 務在端肅,念念無違。 "
因此,他人不得打擾道士誦經,誦經者亦不能起身離開經案。 靜坐,即道士修鍊靜功,道士以道為事,靜坐時應排除干擾,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故道人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
--------------------------------
道教神秘禁忌的三不問,你知道嗎?
道教禁忌:三不問,三不言,三不起
三不問:
一不問壽,二不問俗事,三不問家常籍貫。因修道之理想追求之一為長生不逝,南宮升仙,且道人悟道修真,德行修為,道行高低本與俗齡大小無關,故道不言壽。道人以道為事,忌言行無端,扯是非俗事,拉家常籍貫。
三不言
《道教儀範》中還載有《日忌》:「早不言夢寐,午不言殺伐,晚不言鬼神。」這「三不言」是每個道教徒都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是犯忌。「一日之計在於晨」,對當日所做的事情要周密安排,力爭圓滿完成,不能成為夢想。因此,早不言夢也。中午為陽之極,言殺有悖好生之德、慈悲之心,故午不言殺也。夜晚陰氣重,言鬼神必招禍患,所以晚不言鬼神也。
三不起:
即道人吃齋、誦經和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古語云,「吃飯大似官」,「雷公不打吃飯人」,由此可見當人用餐時,他人是不應去打擾的。道眾齋堂吃飯,名曰「過齋堂」,是道觀的儀範之一。
道人用齋與俗人吃飯有很大區別,道士每飯必先供養,為思「十方供養,來之不易,無功享用,惟恐罪過。故每飯先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養」,是為結「三緣」之舉。
由此可知,道人吃齋過程中亦有修心之舉,故他人不得打擾,用齋者也不得應聲而起。誦經,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
《太上玄門功課經序》中規定:「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慎勿輕慢,交頭接耳。務在端肅,念念無違…。」
因此,他人不得打擾道士誦經,誦經者亦不能起身離開經案。靜坐,即道士修煉靜功,道士以道為事,靜坐時應排除干擾,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故道人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
-----------
三不問
一不問壽,二不問俗事,三不問籍貫。
道教的宗旨,本就是看淡生死,修行的目的是超脫生死,南宮升仙,認為生與死僅是生命在瞬間的轉換。 且道人悟道修真,德行修為,道行高低與年齡大小無關;所以修道者不在乎年紀的大小,故忌問壽。
出家之人因為看透種種繁雜之事對人產生的煩惱,令人智昏,故出家以求清靜。 普通人一見面就問:"你多大年紀了? 結婚了嗎? 出家父母同意嗎? 家裡還有什麼人? "等等,這是不合適的。
若再問俗家六親瑣事,家常籍貫,重提煩惱,更不應該。
三不言
在《道教儀範》中,還載有《日忌》:"早不言夢寐,午不言殺伐,晚不言鬼神。 ”
因為一日之計在於晨,對當日所做的事情要周密安排,力爭圓滿完成,不能成為夢想。 因此,早不言夢也。 中午為陽之極,言殺有悖好生之德、慈悲之心,故午不言殺也。 夜晚陰氣重,言鬼神必招禍患,所以晚不言鬼神也。
三不起
即:道人吃齋、誦經和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
古語有雲:「吃飯大似官」、"雷公不打吃飯人"。 由此可見,當人用餐時,他人是不應去打擾的。 道眾齋堂吃飯,名曰"過齋堂",是道觀的儀範之一。
道人用齋與普通人吃飯有很大區別。 道士每飯必先供養,為思"十方供養,來之不易,無功享用,惟恐罪過。 故每飯先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養",是為"結三緣"之舉。
由此可知,道人吃齋過程中,亦有修心之舉;故他人不得打擾,用齋者也不得應聲而起。
誦經,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
《太上玄門功課經序》說:"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 慎勿輕慢,交頭接耳。 務在端肅,念念無違......"
因此,他人不得打擾道士誦經,誦經者亦不能起身離開經案。
靜坐,即道士修鍊靜功。 道士以道為事,靜坐時應排除干擾,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故道人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
-------------
三不言 早不言夢寐,午不言殺伐,晚不言鬼神。
一日之計在於晨,對當日所做的事情要周密安排,力爭圓滿完成,故早不言夢寐;中午為陽之極,言殺有悖好生之德、慈悲之心,故午不言殺伐;夜晚陰氣重,言鬼神易招禍患,故晚不言鬼神。
三不起 即道人吃齋、誦經和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 古語雲,"吃飯大似官","雷公不打吃飯人",由此可見當人用餐時,他人是不應去打擾的。 道眾齋堂吃飯,名曰"過齋堂",是道觀的儀範之一。
道人用齋與俗人吃飯有很大區別,道士每飯必先供養,為思"十方供養,來之不易,無功享用,惟恐罪過。 故每飯先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養",是為結"三緣"之舉。
由此可知,道人吃齋過程中亦有修心之舉,故他人不得打擾,用齋者也不得應聲而起。 誦經,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
《太上玄門功課經序》中規定:"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 慎勿輕慢,交頭接耳。 務在端肅,念念無違...。 ”
因此,他人不得打擾道士誦經,誦經者亦不能起身離開經案。
靜坐,即道士修鍊靜功,道士以道為事,靜坐時應排除干擾,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故道人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
三不問 一不問壽,二不言俗事,三不拉家常籍貫。
道教出家道士下穿雲鞋白襪,上著青藍道袍,滿發大領是繼承了大漢民族漢唐之遺風。 自古以來道教便有很多講究,道教出家弟子僅改名號不改姓,故有"道不言壽"之說。
道家宗旨本就是看淡生死,修行的目的是求得解脫,超脫生死,認為生與死僅是生命在瞬間的轉換。 且道人悟道修真,德行修為,道行高低與年齡大小無關,所以修道者不在乎年紀的大小,故忌問壽。 出家之人因為看透種種繁雜之事對人產生的煩惱,令人智昏,故出家以求清靜。 世俗之人一見面就問:"你多大年紀了? 結婚了嗎? 出家父母同意嗎? 家裡還有什麼人? "等。 若再問俗家六親鎖事,家常籍貫,重提煩惱,便是犯了出家人的忌諱。
道教的三不言、三不起、三不问! - 知乎 https://bit.ly/2SAEPtj
--------------
什麼是道教《晚課》
中國道教
《晚課》,全稱《太上玄門晚壇功課經》。 該經和《早課》均為道教徒每日必誦的經典。 《晚課》是由《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諸真寶诰》以及《三皈(guī)依》、《供養咒》等經典彙集而成。
道教講"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度己、度人、度亡"是大道法門中最為重要的教義。 關於每日需誦持經典的必要性時,該經《晚皈依》指出:"既誦經語,當解經意。 各自省(xǐng)心,早求度世。 人身不易得,正法最難遇。 但念無常苦,各發清靜志。 掃除諸妄念,去卻貪嗔痴。 懺悔往夕非,當求今日是。 勇猛生精進,各用皈命禮"。 如此則能四生六道,有感必孚。 三界十方,無求不應。
道教誦持經典講"結三緣"。 "三緣":即上結"神緣",中結"人緣",下結"鬼緣"。 在廣結「三緣」的道教法門中,對祖師仙真的信仰,以及度人、度亡等,可以說方方面面都有很虔誠、且細緻入微的教義體現。 如吃飯前要念供養咒語;次誦出食咒(注:出食,即用筷子將飯食數粒撒出,以供養幽魂享用);動筷子吃飯前再念入食咒;飯畢還要念結齋咒等等。
什么是道教《晚课》-新闻频道-手机搜狐 https://bit.ly/2Q5zSb3
---------
道教禁忌之“道不朝亡”與“三不起
略說道教禁忌之一“道不朝亡”與“三不起”
“道不朝亡”,也是道門中一個很重要的禁忌。道教徒除父母、師父逝世時叩拜外,對其他亡者一概不下跪朝拜。究其緣由有二:一是道教重生輕死、悅生惡死;二是免遭陰穢之氣。
道教還有“三不起”的禁忌。即道教徒吃齋、誦經和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作為道士也不得應聲而起。⋯⋯
吃齋,即用齋,也就是吃飯或用餐。中國有兩句俗語,一是“吃飯大似官”;二是“雷公不打吃飯人”。由此可見當人用餐時,他人是不應去打擾的。
道士齋堂用齋,有三種規矩:一是便堂,二是過堂,三是過大堂。
道眾齋堂吃飯,名曰“過齋堂”。過齋堂亦是道教宮觀的儀範之一。道士在吃飯時,與世俗人吃飯有很大的區別。如:道士每飯必先供養,為思:十方供養,來之不易,無功享用,惟恐罪過。故每飯先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養。是為結“三緣”之舉。
昔時,北京白雲觀齋堂門旁有幅對聯:
“一念純真金可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由此可知,道士吃齋過程中亦有修心之舉。所以,他人不得打擾,吃齋者也不得起身。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