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台,位於中國陝西省秦嶺北麓中部西安市周至縣樓觀鎮,東距西安70公里,西距周至縣城15公里。為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道教樓觀的發源地。一說其經台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因此常稱作樓觀台。也是著名的聖跡遊覽地,號稱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1] 樓觀台 - Google 搜尋
歷史
樓觀台開始建於西周,在北魏、北周、隋、唐各朝代,都在皇室信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鼎盛時期在隋唐,於宋金之後衰落,於宋末毀滅,在今世又振興起來。傳說春秋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用來觀天象,因此得名草樓觀。著名思想家老子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並在樓南高崗築台傳教授經,又被稱作說經台。晉惠帝曾廣栽樹木,並遷民三百餘戶來此守護。唐朝臻盛,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太祖改名樓觀台為宗聖宮,大加營造,擴大規模。唐玄宗時再次擴建修葺,因此其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皇家道觀和道教聖地。宋朝以後多次重修。到清末時,宗聖宮已荒廢破損,只有說經台(老子祠)保存完整,為明、清、近代所建,占地面積約有9000多平方米。[2]
自然
樓觀台南臨秦嶺,山前梁崗起伏,屬於黃土丘陵,樓觀現存的核心景觀說經台,建造在海拔580米的山崗上。說經台之北與近似扇形的土坎相連接,面向如詩如畫的關中渭水,宋代蘇軾到此遊玩吟有名句:「此台一覽秦川小。」
樓觀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erGKZE
-------------------------------------------
樓觀臺,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圣地,道教樓觀的發源地,因其說經臺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稱樓觀臺。位于秦嶺北麓中部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境內,東距西安70公里,西距周至縣城15公里,是著名的圣跡游覽地,號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樓觀臺創始于西周,鼎盛于唐,衰落于宋金,毀于宋末,振興于今。傳春秋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以觀天象,因名草樓觀。老子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并在樓南高崗筑臺授經,又名說經臺。晉惠帝曾廣植林木,并遷民三百余戶來此守護。唐朝臻盛,武德七年(624),唐太祖改樓觀臺為宗圣宮,大加營造,唐玄宗時再次擴建,使其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皇家道觀和道教圣地。宋朝以后屢次重修。清末時…
泛指樓殿之類的高大建筑物。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可以居高明” 漢 鄭玄 注:“高明,謂樓觀也。”《后漢書·宦者傳·單超》:“其后四侯轉橫……皆競起第宅,樓觀壯麗,窮極伎巧。” 宋 辛棄疾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詞:“樓觀纔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三:“城邑如棋局,東則 岳神山 如屏,青松翠柏間隱隱有樓觀。”
---------------
淺談「樓觀派」的形成和發展
2017-08-14 由 道山不老 發表于文化
道教,中華民族的本土宗教,可是你又對它了解多少呢?通過電視劇的傳播,我們常常聽到的就是全真派,但是稍微懂點道學的人都知道道教還有正一派,區分的方式就是一個是禁止結婚,一個是可以結婚,簡單方便大家記憶,對於其中更詳細的區別,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們,每天學點道教小知識,當一個學道小達人。
今天,小編和大家淺談一下「樓觀派」的形成和發展:
樓觀派是中國道教教派之一,開創人是東周時函谷關的關令尹喜。傳說尹喜在終南山修道,結草為樓,以觀星望氣,故名為樓觀。這裡是道教樓觀的發源地,因其說經台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稱樓觀台。老子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並在樓南高崗築台授經,又名說經台。
西晉時,關中道士梁諶來到樓觀,跟鄭法師學道,很有成就。後來,梁諶託言太上老君派尹喜的後代尹軌來樓觀,授其《樓觀先師傳》一冊和符籙論文一套,教他鍊氣隱形之法和水石還丹術。梁諶得道後,隱入終南山,後經他的弟子等幾代人的努力傳道,到北魏初,樓觀派初具規模。
樓觀派尊奉的經典主要是《道德經》,因為傳說此書是老子應尹喜之請而作,故為該派道士必修的經典。其次,因該派堅持老子化胡說,故老子化胡最鮮明的某些經書,如《老子化胡經》《老子西升經》《老子開天經》和《妙真經》等,皆為該派所重視,並廣泛傳播。老子「化胡成佛」學說認為,老子西行後,在印度創立了佛教,老子本人因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所以在他創立佛教的過程中,又以釋迦摩尼的化身出現,正是由於佛教在本質上是由中國人老子創建的,所以能在中國廣泛傳播。這個說法後來成為南北朝和唐朝道佛爭論的焦點。
其實這個答案《道德經》中就有論述,世間萬物都在道中運轉,因為道的無形,所以人們需要用一種交流方式去解讀它,「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不論什麼民族的任何宗教,都是信仰「大道」,都離不開「道」字,這就是為什麼其他宗教傳入中國之後,我們都要用「道」字來解讀它,最終出現了「修道院」、「得道成仙」、「修道成佛」等等。了解的人會發現,任何一個宗教,它的信仰本質都是「道」,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不存在爭與不爭了。一切都是世人在互相爭執罷了,道就在那裡,從未改變過,只是稍微換了件衣服,人們就不認識了。
從北魏樓觀派興起之後,受到了太武帝的支持,重修樓觀,收藏經書,使樓觀派得到很大的發展。北魏末年,以終南山為中心,包括京城長安及華山在內的廣大區域內,修建了許多樓觀派的宮觀,培養了許多著名的道師,這些道師著書立說,向四方傳道,促進了樓觀派在各地的發展。
隋唐時,樓觀派道士用樓觀台的糧草支持李淵起兵,李淵稱帝後,對樓觀派特別青睞,為樓觀派撥款賜地,改建樓觀並賜名「宗聖宮」,並大力扶持其發展。後來,李淵還親臨樓觀祭祀老子,將老子奉為先祖,將道教地位排在佛教之前,令王公以下皆習《老子》,使樓觀成為全國道教的中心,樓觀派呈鼎盛狀態。直到元代時,併入了全真道。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zxlmjna.html
------------
樓觀道與華山派和文始派號為古代三大流派[來源請求]。共同以「關尹子」尹喜為祖師。尹喜,字公度,戰國時秦人,生卒年不詳,約與老子同時。 [1][失效連結] 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堅信老子化胡之說,對《老子化胡經》、《西升經》、《老子開天經》和《妙真經》非常重視,修煉上雜採眾家,以煉形和服食丹藥為主。
樓觀道的真實創始者已經不大可能知曉。根據這個道派的資料,由尹喜所創。歷史上實際傳播和發展樓觀道的主要是北魏的梁諶、王浮,以及王延、嚴達、蘇道標、程法明、週化生、王真微、史道樂、於長文、張法成、伏道崇等十人(號稱「田谷十老」)。
樓觀道從北魏開始逐漸具有了影響力。 隋朝到唐朝初年,進入鼎盛期。尤其在唐代,由於樓觀道士在李淵起義時進行了資助,受到了李淵的看重。 安史之亂後,樓觀道逐漸衰落。到宋末金哀宗天興年間(1232年-1234年),因為戰爭而樓觀盡毀。在元代,樓觀台道觀合併入全真道。文化大革命時,樓觀台老子藏經閣被紅衛兵焚毀。
樓觀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YSjuA
---------------------
樓觀道是北魏時陝西終南山一帶興起的道派,是繼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之後產生的又一有名道派。到北周,樓觀派繼續發展,至隋唐而達於鼎盛,成為當時道教的熱點之一。安史之亂後,樓觀派漸趨衰微,到元代合並於全真道。樓觀派尊尹喜為祖師,崇奉的經典為《道德經》、《西昇經》、《妙真經》等,另外還傳習上清經、三皇文和靈寶經。該派受上清派的影響較大,習誦《大洞真經》、《黃庭內景經》等。為與佛教相抗衡,該派力主老子化胡說,成為當時北方道教與佛教辯爭的一個重鎮。樓觀道士的修煉方術以融合各派為特徵,符籙與丹鼎都有。樓觀派在道教發展史及佛道相爭史上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樓觀台
2017-11-08 由 芒果醬愛侃侃 發表于旅遊
樓觀台,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道教樓觀的發源地,位於秦嶺北麓中部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境內,東距西安70公里,西距周至縣城15公里,是著名的聖跡遊覽地,號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向東南行,幽竹夾道。下聞溪水淙淙,水底礫石,晶瑩剔亮,石間游魚,忽來忽往,竹拂水面,清韻悠悠。忽聞隱約而來的轟轟咚咚聲,猶如社火鑼鼓。待人覺得面目潤澤清爽時,忽見飛瀑,自山腰飄落河中,這是聞仙瀑布。再向上攀,進入竹海,腳下軟綿綿的竹葉,伴著竹韻,沐著竹葉篩下的細碎陽光,登上海拔1350米的峰頂,見仰天池,南望千山萬嶺,南行跨過鐵索橋,入興鳳峽,路窄苔滑鳥鳴澗,山青水秀林靜幽。再西行人野牛河,沿途號稱"十里飛瀑"。前行如雷聲貫耳,5米多高的峭壁上,垂掛著丈把寬的瀑布,飛珠濺玉,落入綠盤似的潭水中。樓觀颱風景名勝區山青水秀,無污染,無噪音,空氣清新。屬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性氣候,夏季清涼爽快,秋夏低溫多雨,冬春干寒有雪。日照充足,雨熱同季,宜於避暑。區內河水流量豐沛,清徹透亮,水質純凈,屬重碳酸鈉型。植被覆蓋率85%,主要為次生林,次為人工林和原始森林。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jmz5366.html


老子是陝西的——天下第一福地(樓觀台)
2016-06-20 由 望山生氣象 發表于旅遊
樓觀台,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道教樓觀的發源地,因其說經台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稱樓觀台。位於秦嶺北麓中部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境內,是著名的聖跡遊覽地,號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
相傳春秋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以觀天象,因名草樓觀。老子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並在樓南高崗築台授經,又名說經台。唐朝臻盛,武德七年(624),唐太祖改樓觀台為宗聖宮,大加營造,唐玄宗時再次擴建,使其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皇家道觀和道教聖地。宋朝以後屢次重修。清末時,宗聖宮已廢毀,唯說經台(老子祠)保存完整,系明、清、近代所建,占地9000多平方米。
樓觀台名勝風景規劃區323平萬公里,有樓觀景區、金牛坪景區、木子坪景區和就峪景區。樓觀為核心景區,主體景觀說經台,傳說老子在此講授過道德五千言。有宮觀30餘座,其中中國書法名碑1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古樹7種20餘株,翠竹環擁,林木蔥鬱。
薰衣草莊園
周至縣秦嶺薰衣草莊園總體面積1130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規劃園區內地勢相對平整,形成三點一線的布局形式。處在西安樓觀中國道文化展示區的東入口位置,是西安樓觀中國道文化展示區的門戶,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景觀的打造上要凸顯其標誌性。園區種植不同品種的薰衣草,展示薰衣草藍色、紫色、藍紫色、粉紅色、白色等等不同色彩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覺感受,營造浪漫氛圍的景觀環境
財神廟
華夏正財神趙公明故里
周至水街
中國第一水街——周至沙河濕地公園,是在原沙河基礎上改造的水景街景。這是一個集市民休閒、親水體驗、兒童娛樂、生態旅遊為一體的大型綜合類主題公園,也是國內首家立體水景、互動式濱河生態主題公園。
黑河水庫
黑河不但是西市的重要水還是旅遊度假、休閒聖地。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aavzj.html

下載 (81)7qn0009q8o0rorr577p下載 (84)下載 (83)下載 (82)


437q0003967976623750437p0000rpo9r61q6270437p0000rpn10n78p326437r00031o9744r1rono


樓觀台,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道教樓觀的發源地,因其說經台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稱樓觀台。位於秦嶺北麓中部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境內,東距西安70公里,西距周至縣城15公里,是著名的聖跡遊覽地,號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
樓觀台創始於西周,在魏、周、隋、唐各朝,都對皇室信道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鼎盛於隋唐,衰落於宋金,毀於宋末,振興於今。傳春秋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以觀天象,因名草樓觀。老子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並在樓南高崗築台授經,又名說經台。晉惠帝曾廣植林木,並遷民三百餘戶來此守護。唐朝臻盛,武德七年(624),唐太祖改樓觀台為宗聖宮,大加營造,唐玄宗時再次擴建,使其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皇家道觀和道教聖地。宋朝以後屢次重修。清末時,宗聖宮已廢毀,唯說經台(老子祠)保存完整,系明、清、近代所建,占地9000多平方米。
樓觀台名勝風景規劃區323平方公里,有樓觀景區、金牛坪景區、木子坪景區和就峪景區。樓觀為核心景區,主體景觀說經台,傳說老子在此講授過道德五千言。有宮觀30餘座,其中中國書法名碑1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古樹7種20餘株,翠竹環擁,林木蔥鬱。
1978年以來,樓觀台開展旅遊事務接待,年均國內外遊客50餘萬人次,共接待外國遊客2萬人次。成為西安的旅遊熱點之一。
樓觀台號稱"天下第一福地",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勝跡,位于西安市周至縣東南15公裏的終南山北麓,風景幽美,依山帶水,茂林修竹,綠蔭蔽天,古籍贊美它:"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名。" 樓觀台既有周秦遺跡、漢唐古跡,又有山青水綠的自然風光:古跡主要有老子說經台、尹喜觀星樓、秦始皇清廟、漢武帝望仙宮、大秦寺塔以及煉丹爐、呂祖洞、上善池等60餘處;自然風光以森林見長,這裏山嶺倚山背水,茂林修竹,融自然人文于一體,是人們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其中老子墓、大秦寺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樓觀台
樓觀台得名于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王朝。相傳西周大夫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夜觀天象,稱故宅為草樓觀。一日見紫氣東來,預感將有真人從此經過。尹喜便守侯函谷關。後來果然老子西遊入秦,尹喜便迎請老子于草樓觀,老子在樓觀著《道德經》五千言,並在草樓觀樓南高崗築台授經,故又稱說經台。這便留下了樓觀台這一名稱。 樓觀台的名勝古跡,現存上善池、百竹林、說經台、煉丹爐、呂祖洞、仰天池、棲真亭、化女泉、古塔、老子墓及宗聖宮、會靈觀、玉真觀、玉華觀等遺址。
古人雲:“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佳”,真實地反映了樓觀台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眾多的人文景觀價值。素有“ 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道源仙都”的美譽。陝西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秦嶺西部北麓陝西省周至縣境內。東距古城西安70公裏,與隴海鐵路、西寶高速公路、108國道相接。森林繁茂,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文物古跡眾多,生物資源豐富,地熱溫泉富集,民俗風情濃鬱,構成了聞名遐邇“古、秀、幽、奇 ”的風景特色。
森林公園
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始建于1982年,是林業部最早批建的全國十二個森林公園之一,也是西北地區首家森林公園。樓觀台老子像1992年被林業部定為國家級,1997年被評為“西安市十大景觀之一”。公園總面積2.75萬公頃。規劃為東樓觀、西樓觀、田峪觀、首陽山四個遊園,12個景區,200 餘處景點,是人文、自然、森林景觀融合俱佳的旅遊勝地。有40裏峽一線天、野牛河高山瀑布、旺子溝古溶洞、首陽山五彩壁石及仰天池、洞賓泉、龍王潭等自然景觀;有光頭山草甸、高山雲冷杉、杜鵑天然林, 數千畝人工竹林等森林景觀;垂直帶譜明顯,季相變化萬千;有說經台、煉丹峰、大陵山、吾老洞、紅孩洞、龍王廟、鐵廟等諸多人文景點。
公園目前開放的東樓觀遊園有景點50餘處:主要有世界高緯度、我國北方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竹類品種園;有繁育號稱國寶的大熊貓、金絲猴、金毛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動物的珍獸館;有我國最古老的道教祖庭——老子說經台,距今3000餘年,為道教發祥地,史稱“仙都”。
森林公園有木本、草本植物千餘種(78科197屬),其中竹類128種。千年古樹,名木花卉,蔚為壯觀。
森林公園風光絢麗,青峰碧水,深藏靈秀。春天:層山綠秀,嫩柳含煙,百花爭艷;炎夏:群山凝翠,蒼山秀水 ,清爽宜人;金秋;層林盡染,滿山紅遍,美不勝收;隆樓觀台冬:“三友”鬥雪,嬌嬈迷人,涉趣無盡。
森林公園經過十多年建設,已形成吃、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基本配套的一條龍服務體系。不失為遊覽觀光、休閒度假、療養避暑、探險考察、教學科研、議事開會的好地方。
終南山
樓觀台因老子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死後葬于此而備受歷代統治者重視
老子當年講經的地方在樓觀台,樓觀台裏有一個現在叫說經台的地方,就是老子當年講經的地方,說起說經台,這裏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因為這裏是老子為尹喜講授《道德經》的地方,老子在這裏講經可以說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歸宿,說是緣分是因為老子的《道德經》成就了樓觀台,使樓觀台成為了道教聖地,說是歸宿,是因為樓觀台使老子的的《道德經》名揚天下,流傳後世。傳說早在周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他在終南山中結草為樓,以觀星相,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于是守候關中。不久,老子在戰亂中失去官職之後,身披五彩雲衣,騎著青牛從古函谷關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台請其講經著書。正是這南依秦嶺,北瞰渭水的風水寶地,最終讓老子選擇了這裏,想必是這裏的山山水水讓老子的心靈找到了棲依,于是,就誕生了警世箴言《道德經》。
這裏,先須將《史記》中記載的老子與尹喜間的瓜葛理清。該類史實,在有關工具書及陝西歷代有關志書、碑石中記載頗多。
諸如《辭海》,“關尹:相傳春秋末道家,曾為函谷關尹。一說姓尹名喜……《庄子·天下》把他和老聃並列,贊嘆他們是‘古之博大真人’……在基本思想上和老聃一致。”
又如《辭海》“紫氣東來:傳說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青牛前來,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
仍如《辭海》注解,“樓觀台,道教觀名。在陝西周至。傳說周尹喜(即關尹)在此結草樓而居……為中國道教最早的宮觀。”再如2002年6月第1版第六卷《西安市志·科教文衛》載:“老子受周大夫函谷關令尹喜之請,在樓觀台講經論道,並著哲學巨著《道德經》,死後葬此。”
據明清《周至縣志》載:“春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甘肅天水人)”“涉覽山水,于雍州終南山周至縣神就鄉聞仙裏中,結草為樓,觀星望氣”,“以觀天象”,“精思志道,不求聞達,周朝廷聞之拜為大夫”(其“樓觀”地名,即源于此)。“尹喜調任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令後,”“見有紫氣從東而來,”“果然老子(及弟子徐甲)退隱入秦,”“駕青牛薄板車到關,尹喜迎入官舍,北面而師事之,”“尹喜遂請入故居樓觀,”“老子並在樓南高崗築台授經”“著《道德經》五千言”“傳于尹喜,”且“傳道授法,尹喜行其旨。”山不惟高,有“仙”則名。自此,名不見經傳,海拔僅580米,老子築台說經的樓觀小山台不平凡了,這裏誕生了我國第一個精密玄奧的哲學學術體系道德經,成名了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
明清《周至縣志》載:(以下引文未注解皆引自《周至縣志》)“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今周至屬內史,”時秦王朝建都鹹陽,千百人簇擁?#65308;?”始皇帝嬴政建陵廟于尹喜結樓地之南,並躬行祭祀。”秦滅後,西漢、東漢、新莽、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王朝皆建都西安,時周至為京畿。西漢時,“漢武帝劉徹至樓觀謁祀老子,建望仙宮于樓觀台觀北,並增置道員。敕令擴修廟宇,修築殿壇。”“戰國秦漢間樓觀多住隱士和方士,西漢後樓觀規模逐漸形成,道士日眾,廟戶不絕,故史稱樓觀為中國道教最早的宮觀。”“樓觀老子講學之地,被尊稱為道教祖庭和發祥地。”
明清《西安市志》載:“老子逝葬樓觀後,樓觀聲名大振,四方之士先後來此探求玄機。史有周皇帝(按,此誤,周朝無“皇帝”稱謂)西巡和秦文公東獵于此的傳說。”為紀念老子這位在歷史上有重要建樹及當地頗具重大影響的偉人,官方及民間自發于樓觀台修廟築殿,百年不息,時序更迭,多有規模,且屢有修葺。遠近道士學者、黎庶百姓、文人騷客、達官貴胄入登樓觀台拜謁老子。其廟台內外,香火鼎盛,煙霧繚繞,終年不絕。
“西晉元康二年(292),惠帝司馬衷至樓觀拜謁老子,下詔修葺樓觀廟宇”。“晉惠帝元康五年(295)復修,蒔木十萬餘株,連亙七裏,遷民三百餘戶于樓觀。”
樓觀台
樓觀台
“南北朝時,魏道武帝致香燭于樓觀道士尹通,供其建齋行道,自此四方請謁者不絕。孝文帝太和中,道士王道義自姑射山攜弟子六七人來樓觀,興修廟宇。”
“北周武帝問道于嚴達法師,頓悟,在樓觀田谷建通道觀,”北周武帝又舉薦嚴達諸10人居觀講道。隋開皇年初,文帝楊堅至樓觀祭祀老子。“開皇年間(581~600),又大肆修葺……”“復修樓觀,”“刻真草隸篆《道德經》碑置諸廟中。”“文帝楊堅,還以《道德經》為範本,為臣講經。”“晉魏周隋以來,諸帝或鑾輿躬謁,或詔敕繕修,給戶灑掃,賜田養道……”
“唐初,唐高祖李淵為……提高李氏皇族地位,追封李耳(老子)為遠祖,修葺樓觀,賜地十餘頃,武德三年(620),高祖李淵至樓觀禮謁老子,詔建宗聖觀,並改‘樓觀’為‘宗聖觀’。賜白米2000石,帛1000匹以供修補擴建之用;七年(624),宗聖觀建成,高祖2次至樓觀,有賞賜”;“次年奉道教為國教”,“尊老子為教祖”,亦使“道教成為中國惟一自創的宗教。”“九年二月,擴建樓觀,高祖李淵3次至樓觀,詔立《大唐宗聖觀記》碑。”並大加建設,“擴建歷時7載,樓觀規模空前宏大。宗聖觀建築群,相當于今老子說經台等10餘倍。自此道教活動中心,從說經台移至宗聖觀。”元改宗聖觀為宗聖宮沿用至今。明清以後,宗聖宮受地震、山洪暴發、戰爭影響,逐漸蕭條樓觀台道教活動中心轉移至說經台。
道教聖地
森林公園內的樓觀台是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老子李耳著書立說、傳道講經之道教發祥地,已有三千餘年歷史,素有“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的美譽”,道教史稱“仙都”;大秦寺是基督 教傳入中國的發祥地,現有大秦寺塔等古跡;西樓觀大陵山是老子修真、羽化之地,有吾老洞、老子墓等古跡;宗聖宮建于唐初,是李唐王朝奉老子為遠祖,禮祭老子的宗祠。公園內計存文物古跡50餘處,碑石170餘通,名人詩詞佳作150餘篇,還有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傳說。
洞天之冠
秀:森林以天然次生林為主,高山上有原始林分布。森林覆蓋率81.3%,風景林面積18652公頃,生長繁茂,為整個公園塗繪了綠色基調,有山皆青,有水皆碧。據調查,常見木本植物78科97屬480種,草本植物62科304屬564種,以及苔蘚、蕨類等 總計1400餘種,有“天然植物園”之稱。其中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有太白紅衫、銀杏、山白樹、青檀、領春木、香果樹、金錢槭、杜仲、水曲柳、野大豆、天麻等31種,佔陝西省保護植物的47%。另外人工培育花卉苗木300種,引種竹子135種,栽植竹6000餘畝。森林植物垂直帶譜明顯,季相變化豐富,四季景色各異。氣象景觀豐富多彩,一天裏,一園有四季,十裏不同天。隨著四季交替和陰晴雨霧,景觀變化萬千,給旅人以秀美的享受。
幽:森林公園海拔507-2997米,地形地貌復雜,遊覽空間多變。青峰碧水、幽谷含秀,重峰疊巒,氣勢巍峨,懸崖峭壁,怪石嶙峋、石峽深邃、飛瀑深潭,令人神往。“金林峽、興鳳峽、四十裏峽”三峽風光,格外誘人。旺子溝溶洞,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迎賓石、將軍石、蛇退殼、鬼推磨、望鄉台等景點曲徑通幽,讓人流連忘返。飛瀑流泉。公園有田峪、九峪、耿峪三條主河,源于秦嶺,流入渭水,水質清洌甘美,是向西安市民供水的水源之 一。飛瀑、湍流、碧潭頗為壯觀,淙淙溪流蜿蜓曲折,清澈見底。聞仙溝“拐李”18瀑,曲徑綿延,似一幅水墨畫卷,野牛河瀑布,似玉柱連天,飛流直下。陰司潭、龍王潭深不可探 。高山湖泊的仰天池、首陽天池,碧波蕩漾,龍瑞泉、洞賓泉、化女泉、熱則熱,涼則涼,青流終年不斷。特別是 龍瑞泉,1992年12月鑽探成功,高溫自流,水質優良,具有良好的醫療保健功能。
任法融
樓觀台道長任法融樓觀台道長任法融原籍甘肅天水縣,生于公元1936年。家中世代務農,家境貧寒,幼年喪父,弟兄3人,任法融為最小者。其外祖父為清末秀才,頗精儒學,以教學為生,其父在外祖父教育影響下,亦通讀儒家四書,並常閱讀佛、道教經典書籍。1943年任法融7歲時入鄉塾讀書,1950年14歲時因家庭生計困難而廢學,在家習農事並從其慈母課讀儒家四書,身體漸成長,文化涵養亦漸成長。
1955年冬,年已19 歲的任法融到陝西隴縣道教宮觀“龍門洞”遊覽,見這裏山清水秀,環境幽美,又聽說元代的著名道士丘處機(長春)曾在這裏修煉得道,心頗慕之,因而在山中盤桓數日。當時龍門洞常住有廿多位道士,任法融見他們個個樸素善良,勤于道家修煉,便請得該觀監院同意留居,每日隨道眾幹農活,閒暇時便借閱道書。漸讀便漸對道教產生信念,與道教結下不解之緣。爾後,正式入道,拜全真龍門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長為師,隨師學道。王嗣林道長擅長齋醮法事經韻,精通道教科儀,任法融雖從師學經韻,但卻不願終生作經懺道士。他認為,經韻是誦經的表達儀式,隻是闡道宣傳的外表形式,而道教的精神實質,一是修真體道延年益壽,二是窮宇宙造化之源,明萬類消長之理,既有哲理性,又有實用性,不但對己身有益,而且對人類幸福、社會穩定、天下太平都有積極作用。因此,他雖習經韻但不重經韻,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讀道書、研道意。從1955年至1958年(1958年曾參加全國民主青年代表會議,為陝西省青年代表)這3年中,他利用農作之暇,細讀《道德》《南華》《四品》《陰符》《素書》等道教經書,自感獲益不淺。
1957年冬,任法融拜別師父,離開隴縣龍門洞,到陝西周至縣樓觀台道院掛單。當時樓觀台總理為梁宗和道長,頗諳儒、道經籍,贊揚任法融讀了不少書,但還必須精讀儒家五經,以打好治學的基礎。于是任法融認梁宗和道長為師,在梁道長指導下,認真學習了《左傳》《尚書》《易經》。在習儒學6年之後,任法融覺得儒學雖然淵博,但道教徒還是對博大宏深的《道德經》感到親切。從1964年至1966年,任法融認真閱讀《道藏精華錄》中所載60餘家高人對《道德經》的注解,這使他大為開闊了知識的視野,深化了對《道德》的理解。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樓觀台道教徒受沖擊,大部分殿堂、園林被文管、園林部門佔住,大部分道教徒被遣散。任法融時年31歲,仍堅持在樓觀台,與道眾墾荒種地謀生。在十年浩劫中,他們的生活十分困難,處境十分危險,但任法融處險不驚,遇難不悲,心胸豁達,信仰虔誠,一直沒有放棄對《道德經》的研究;通過十年浩劫,他更領略了世事之艱苦,人生之困苦,從而更深地豁然徹悟《道德》的深玄妙理。于是他下定決心,要用道教義理重新注解《道德經》。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撥亂反正,認真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陝西樓觀台又重歸道教自己管理。1980年,任法融擔負起了募籌資金,招工維修樓觀台的責任。在爾後的5年中,他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依然利用間暇之時,注解《道德經》。相傳樓觀台為道教聖地,老子曾在此講授《道德經》。樓觀台古遺有石刻《道德經》,稱之為“樓正本”,是此書的一種著名版本。任法融道長便是以此為底本,從事注解。
5年間,註寫三遍,約40萬字,1986年又刻意求精,重新改寫,1987年冬脫稿,篇幅10萬字,1988年由陝西三秦出版社發行。據該書“內容提要”介紹說:“任法融道長用數千年來道家真傳的正統觀點注解了‘樓正本’《道德經》。”“筆者用無極圖和太極圖從縱橫兩個方面、微觀巨觀兩個領域對《道德經》的基本思想作了高度的概括,對老子的自然觀、人生觀、社會觀(尤其是宇宙論、養生論和政治論)之玄理奧義作了深入淺出、與眾不同的解釋。”此書的特色,就在于作者是一位虔誠的全真派教徒,他用道教義理及虔誠信仰的情感來注解《道德經》。欲知道教徒如何看待和理解《道德經》,就請看此注解本。任法融喜讀道書,且勤于著述,至今已完成4種。一為《道德經釋義》,10萬字,1988年三秦出版社出版;二為《太上老君養生十四字訣》,2萬字,1986年《中國道教》創刊號發表;三為《黃帝陰符經·黃石公素書釋義》,10萬字,已出版;四為《周易參同契釋義》,10萬字,已出版。任法融還與中國風水協會主席陳帥佛交往很深.也是李兆基.李家城的顧問.任法融不僅是一位道教界的學者,而且是一位幹練的道觀監院,自從1984年被樓觀台道眾推選為監院後,每天忙于管理宮觀事務、進行正常宗教活動、依法與佔住宮觀殿堂房舍的部門交涉落實政策,培養新入道的年輕道教徒,帶領道眾從事農業生產以謀自養,接待港澳台樓觀台公園及國際著名人士來訪等等,諸事紛繁,心力均勞。任法融道長任勞任怨,全力以赴,辦事胸有成竹,井井有條,不幾年便使古樓觀恢復了原來的風貌,成為道教宮觀中道風蔚然的楷模。由于他一貫愛國愛教,信仰虔誠,作風樸素,辦事幹練,而且是當今道教界中少有的學者之一,故而他在周至縣、陝西省乃至全國道教界中享有良好聲譽,受到道教界人士的擁戴,1985年被選拔為周至縣政協常委員;1986年被推選為第四屆中國道協常務理事,同年陝西省道教協會成立被推選為會長;1988年任陝西省政協常委,1990年被選為周至縣政協副主席;1992年3月,中國道協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被推選為中國道協常務理事,並任中國道教學院副院長。
2005年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民宗委副主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
歷史文化
西安樓觀中國道文化展示區建設全面啓動。樓觀台圖冊(8張)
在《道德經》誕生2500年後,西安樓觀中國道文化展示區的藍圖在眼前徐徐展開,突然發現,這顆中華文化珍寶,被遮蔽的光芒已等待太久……
站在人類終極夢想的高度,站在現代化科技發展之肩,五千言的《道德經》為我們推演出萬千智慧與萬物之善。曲江誓將這大象無形之“道”用文化與創意展現于世間,讓“道”與時俱進地煥發新的光彩。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挖掘樓觀道文化旅遊資源,整合秦嶺北麓珍稀的動植物資源,經西安市委、市政府決定,啓動建設西安樓觀中國道文化展示區。 西安樓觀中國道文化展示區整體規劃面積為29.38平方公裏,由西安曲江新區與周至縣政府合作開發。道文化展示區將以高起點規劃,大氣魄謀篇,對樓觀道文化旅遊資源進行統一規劃、有效整合、深度開發、集約經營。 藍圖中,我們看到了對文化遺存與自然生態高度理解與熱愛之後的珍視;看到了對道文化的發展及惠澤于民的推動;更發現了太多超乎想象的驚喜,而這些驚喜已化成對西安樓觀中國道文化展示區的終極期待。
人文景觀
說經台
即相傳老子為尹喜授說《道德經》的地方。主要殿堂有老子祠、鬥姥殿、救苦殿、靈官殿、太白殿、四聖殿、藏經樓等。進出門即是老子祠,老子在大殿中央正襟危坐,目光深邃。說經台儲存古碑碣石可甚多,有唐歐陽詢撰書《大唐宗聖觀記碑》、宋米芾行書《天下第一山》、蘇東坡行書《遊樓觀台題字》、元趙孟 隸書《上善池》石碑等,都有很高的價值。
煉丹爐遺址
當年老子的煉丹爐遺址在煉丹峰上,一片突兀孑立的山巒中。此爐是用磚砌長的方形石室,室頂呈八棱形,象征著八卦。歷盡滄桑的青石雕像已殘破不全,傳說老子當年就在此煉丹修道,現在仍然吸引了不少人祭拜。站在峰頂放眼望去,一馬平川的關中道上,阡陌縱橫。
樓觀台
樓觀台
響石
“女媧煉石曾補天,留下一塊贈老聃。玉爐燒煉延年葯,響壁碾出益壽丸。”
在樓觀台氣勢雄偉,八卦懸頂,雕梁畫棟的老君殿後院中間,放著一台八角形的石碾盤,看起來並沒有特別的地方,可是不時招來很多的遊客,把它圍的水瀉不通,不時地傳來噴噴不休的贊美聲。
說也奇怪,遊人隻要用手輕輕一拍,就會發出響聲,音城寬廣,悠揚動聽,聲波久久不能消失,比有些金屬的樂器聲音還亮,此石能發出這樣的響聲,的確是件怪事,難怪它這樣吸引遊客。
化女泉
由說經台西行1公裏,有二眼古泉。直徑60釐米,深2米,四季不竭,清澈甘洌,爽人沁脾,當地人視此泉為神泉,常來汲水治病。泉邊道院始建于元太宗丙申年(公元1236年),今尚存清建老子享殿三楹。
相傳,太上老君疑弟子徐甲俗念未了,道心不純,在此拔吉祥草化美女以試,徐甲果然動情。老君見狀,怒搗仙杖訓誡。仙杖點出,有泉涌出。隨後徐甲悔悟皈依。泉名“化女”,由此而來。
大秦寺
大秦寺始建于公元650年,時稱景教寺,公元745年該,改名大秦寺。唐貞觀年間,大秦國(古東羅馬帝國)景教(基督教早期派別)經波斯(今伊朗)傳入中國,受到了初唐五位皇帝的禮遇和保護,經唐王詔準,先後在長安城以及周至等地修建景教寺院,在周至修建的即為大秦寺。公元845年,唐武宗下詔廢除異教,景教也被禁止。大秦寺後被佛教徒佔用,明、清時禪房如林,佛事繁盛。1622年,大秦寺出土了《大秦景教寺流行中國記》碑,碑文記述了景教傳入中國的始末及教義,被珍藏于西安碑林。現在大秦寺存有一座8層高的唐代古塔,建于公元781年,塔身正八角形,由于年代久遠,塔身已經微微傾斜。
百竹園
對于不信道教的人來說,樓觀台最吸引人的就是竹子,這裏是北方竹類品種最多、緯度最高、面積最大的竹林,竹子鬱鬱蔥蔥,陽光照得竹林外面閃閃發亮,然而走進去卻是不見天日,茂密的竹葉將陽光幾乎全部遮住,磚路長起了青苔,遠處有林中小鳥婉轉的蹄聲,意境深遠,正是悟道修真的好地方。
系牛柏
宗聖宮遺址偏東,有一株很古老的柏樹,名叫“系牛柏”,據《古樓觀台志》記載,老子入關。駕車之牛,曾系在此樹上。若事跡屬實,則歷時將近三千年。此樹至今猶為蒼勁,也是一個奇跡。又據記載,元朝至元戊寅(公元1278年),皇子安西王特遣人琢石牛,置于樹下,以顯示當年的遺跡。
樓觀台的書法
提起書法,在樓觀台隨處可見,裏面題寫的名家很多!尤其是在整理樓觀史料和書法方面,楊隆山先生健在時,做了大量的工作。
樓觀台:樓觀台,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道教樓觀的發源地,因其說經台猶如竹海松林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ewuOFW


終南山里樓觀台,夏雨漫步聞道韻
2017-07-03 由 秋風無痕人有憶 發表于旅遊
在一個夏日細雨天,從西安駕車來到周至終南山根的樓觀台遊覽。儘管已經幾次來過樓觀台,但從媒體上看到這裏由曲江集團進行整體包裝,就想看看變化後的樓觀台。
樓觀台本名樓觀,是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因其說經台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稱樓觀台。樓觀台創始於西周,鼎盛於唐,衰落於宋金,毀於宋末,興於現代。樓觀台位於秦嶺北麓中部周至縣境內,東距西安70公里,西距周至縣城15公里。樓觀台得名於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王朝。相傳西周大夫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夜觀天象,稱故宅為草樓觀。一日見紫氣東來,預感將有真人從此經過。尹喜便守侯函谷關。後來果然老子西遊入秦,尹喜便迎請老子於草樓觀,老子在樓觀著《道德經》五千言,並在草樓觀樓南高崗築台授經,故又稱說經台。這便留下了樓觀台這一名稱。
古人云:「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佳」,這是古人對樓觀台的讚譽,也是這裏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價值融合的境界。為此這裏也有「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道源仙都」的稱謂。
從西漢高速澇峪口出口駛出,沿着環山公路西進,距離樓觀台不遠,開始看到路邊掛滿道教文化展示區的宣傳條幅,進入樓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北邊的財神廟文化展示區,主樓很雄偉,色彩和樣式很像滕王閣,根據介紹這裏佔地達531畝,開發以財神故里、眾神傳說、集賢鼓樂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遊。財神廟景區西南一河之隔就是道教文化展示區。我在心中還是想着那個幾次去過的講經台和森林公園。
記得第一次來這裏是1988年,當時帶領夏令營到關中參觀。在樓觀台看到的是大片農田,在一片竹林中,見到一農家院落構造的樓觀台,這裏翠綠的竹林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當時這裏人們介紹這是南竹北移試驗區。那次還在樓觀台竹林中走過了向東邊山間去的河上索橋,後來在一年夏天,這座索橋在廟會期間由於遊人過多而坍塌,造成死傷。
第二次來這裏,主要看了講經台,當時的講經台已經過很多包裝,但一個具有關中建築風格的道觀形式依然存在,在三層的院落中,儘管房屋老化,但歷史的風韻依然濃郁。
這次來這裏,院落全部整修,儘管很新,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在道教文化展示區,仿佛進入了一個宮殿,以太清門、上清門、玉清門三段劃分的軸線,按照道教「三清聖境」;以中軸大殿為節點形成九進院落空間,在各大殿內集中供奉了道教三清尊神、四御尊神、民俗眾神及道教宗師等各路福神。在期間冒雨走動,就像在皇宮裏遊走,金碧輝煌,氣度恢宏,不由感嘆投資者的魄力。
在樓觀台遊覽,感受秦嶺腳下雨天的清涼,看着秦嶺山間雲霧飄動,感嘆着這裏環境的變遷和人生的變幻。「道」在人心,「道」理自然,人們尋「道」,其實「道」法自然,老子早已告訴。雨游樓觀,少了「道」的清淡,多了世俗的複雜和奢侈,少了一份自然的心境,多了人「道」的迷惑。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ogzpkem.html


終南山里樓觀台,夏雨漫步聞道韻
2017-07-03 由 秋風無痕人有憶 發表于旅遊
在一個夏日細雨天,從西安駕車來到周至終南山根的樓觀台遊覽。儘管已經幾次來過樓觀台,但從媒體上看到這裏由曲江集團進行整體包裝,就想看看變化後的樓觀台。
樓觀台本名樓觀,是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因其說經台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稱樓觀台。樓觀台創始於西周,鼎盛於唐,衰落於宋金,毀於宋末,興於現代。樓觀台位於秦嶺北麓中部周至縣境內,東距西安70公里,西距周至縣城15公里。樓觀台得名於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王朝。相傳西周大夫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夜觀天象,稱故宅為草樓觀。一日見紫氣東來,預感將有真人從此經過。尹喜便守侯函谷關。後來果然老子西遊入秦,尹喜便迎請老子於草樓觀,老子在樓觀著《道德經》五千言,並在草樓觀樓南高崗築台授經,故又稱說經台。這便留下了樓觀台這一名稱。
古人云:「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佳」,這是古人對樓觀台的讚譽,也是這裏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價值融合的境界。為此這裏也有「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道源仙都」的稱謂。
從西漢高速澇峪口出口駛出,沿着環山公路西進,距離樓觀台不遠,開始看到路邊掛滿道教文化展示區的宣傳條幅,進入樓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北邊的財神廟文化展示區,主樓很雄偉,色彩和樣式很像滕王閣,根據介紹這裏佔地達531畝,開發以財神故里、眾神傳說、集賢鼓樂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遊。財神廟景區西南一河之隔就是道教文化展示區。我在心中還是想着那個幾次去過的講經台和森林公園。
記得第一次來這裏是1988年,當時帶領夏令營到關中參觀。在樓觀台看到的是大片農田,在一片竹林中,見到一農家院落構造的樓觀台,這裏翠綠的竹林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當時這裏人們介紹這是南竹北移試驗區。那次還在樓觀台竹林中走過了向東邊山間去的河上索橋,後來在一年夏天,這座索橋在廟會期間由於遊人過多而坍塌,造成死傷。
第二次來這裏,主要看了講經台,當時的講經台已經過很多包裝,但一個具有關中建築風格的道觀形式依然存在,在三層的院落中,儘管房屋老化,但歷史的風韻依然濃郁。
這次來這裏,院落全部整修,儘管很新,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在道教文化展示區,仿佛進入了一個宮殿,以太清門、上清門、玉清門三段劃分的軸線,按照道教「三清聖境」;以中軸大殿為節點形成九進院落空間,在各大殿內集中供奉了道教三清尊神、四御尊神、民俗眾神及道教宗師等各路福神。在期間冒雨走動,就像在皇宮裏遊走,金碧輝煌,氣度恢宏,不由感嘆投資者的魄力。
在樓觀台遊覽,感受秦嶺腳下雨天的清涼,看着秦嶺山間雲霧飄動,感嘆着這裏環境的變遷和人生的變幻。「道」在人心,「道」理自然,人們尋「道」,其實「道」法自然,老子早已告訴。雨游樓觀,少了「道」的清淡,多了世俗的複雜和奢侈,少了一份自然的心境,多了人「道」的迷惑。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ogzpkem.html
-----------
前些日子,我應邀去西安參加首屆西安市漢服藝術節。開幕式會場設在周至區樓觀台前新建的道教文化區南口廣場上。這個道教文化區是全新建築,據建築單位負責人介紹,這是一個集文物博覽、旅遊觀光和道文化交流為一體的新文化開發區,佔地近六百畝,處於終南山北麓的古樓觀台之南,緊臨公路,交通便捷。
三十多年前,我曾到過古樓觀台。1985年,我去陝西考察文化工作,遇到正在陝西的文友閻綱。他是西北人,一定要我去樓觀台看看,他說要了解西北文化,樓觀台是必去之處。於是,我與他從西安出發,西行七十餘公里,莽莽秦嶺在望。終南山是秦嶺的一段,位於當時周至縣(即現今的西安市周至區)終南鎮南側。進入樓觀台景區,但見幾棵蒼勁的古樹兀然而立,有古柏,有古銀杏,均有千年以上壽命。再往前走,一片茂密的竹林躍入眼簾,冬天依然枝幹挺拔,泛着濃綠,恍若到了祖國的江南。下車後順山路上行幾百米,一座依山而築的道觀赫然在目,便是遠近聞名的樓觀台。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也是道教文化的創始人。傳說春秋時期,周朝大夫尹喜(函谷關令)在周至境內終南山北麓結草為樓,潛心研究天文星象之學,此樓初稱草樓觀、紫雲樓,因他在此觀星望氣,後得名為「樓觀」。老子李聃由楚入秦(古代這一帶是周秦王朝所在地),尹喜親自迎接他到此地,以弟子自稱,請為著書。尹喜在樓南高崗築台,由老子講授《道德經》五千言,從此樓觀名聲大振。後來老子去世,據說遺體就葬在他生前講經的「說經台」西面山上。確否,待考。秦始皇在觀南修築清廟,祭祀老子;漢武帝在觀北亦曾修祀。到唐代,擴建、修葺更為興盛。明清之際這裡破壞嚴重,樓觀中心由宗聖宮上移說經台,樓觀便被稱作樓觀台了。
樓觀台附近有周秦遺墟、漢唐故跡,四周山青水秀,風景幽美,曾吸引了歷代的文人名士到此遊覽憑弔,留下許多詩篇。僅上世紀八十年代由當時的樓觀台文物管理所編印的《歷代名人詠樓觀詩選》這本小冊子,就收集了李白、岑參、白居易、蘇軾、蘇轍、王禹偁、薩都剌、王士禎等唐宋元明清文人詩作五十多首,可見這一勝地影響之久遠廣大了。其中蘇轍的《寄題樓觀》寫道:「老聃厭世入流沙,飄盪如雲不可遮。弟子憐師將去國,關門望氣載還家。高台尚有傳經處,斷壁空留駕犢車。一受遺書無復老,不知何處服胡麻。」短短五十六字,將樓觀台的來歷說得明明白白。
老子是著名的道家學說創立者,他的學說精深博大,其中有不少樸素辯證法因素,至今影響巨大,今人尚未完整學習繼承,更需潛心研究、發揚光大,以造福於國民和人類。他主張「知足寡慾」、「無為而治」,對我國哲學思想的發展貢獻巨碩。可是後來,老子卻從人變成了神。東漢順帝時,張陵在四川鶴鳴山創立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從此,老子被當作偶像受人跪拜,封稱為太上老君。道家學說變成了道教的宗教教義,這實在是老子死後的悲劇!樓觀台變成道教樓觀派的道觀。在台前回溯這段歷史往事,直令人感嘆噓唏。
樓觀台勝蹟原有五十多處,現遺有說經台、煉丹爐、呂祖洞、宗聖宮、化女泉、老君墓等十餘處。當時我們只遊覽了主體建築說經台,老子當年在這裡講授的《道德經》,已鐫刻在元代的碑石上,至今尚存。台上的老子祠內,新塑的老聃坐像童顏白髮、神態慈祥。配殿陳列着老子門徒莊子、列子、文子、譚子四人的新塑像。祠後的藏經閣,是從別處遷建於此的,西側的碑廊頗有新意,一邊是當代著名書畫家王個簃、沙孟海等人書寫的李白、盧綸、蘇軾諸名人題詠樓觀詩的碑刻,一邊是鄭板橋等古代畫家作品的碑刻。古詩古畫,與今人的書法、刻石相輝映,使這座古老的道觀煥發出嶄新的民族藝術光華。據說,當代著名作家茅盾曾親題「樓觀台」三字,可惜原件已失,管理部門已依據現有照片,將把這三字刻石製碑,完成後立於台前。陝西已故著名畫家石魯手書的「說經台」三字,已製匾高懸於門上。
樓觀台周圍風光不凡,南依秦嶺,北望渭水,每俟春秋佳日,四處翠竹生生,綠樹層層,一派明麗氣象。古人稱天下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樓觀台被譽為洞天福地之首,自稱「天下第一福地」。當時說經台已初步恢復舊觀,來遊者逐年增多,旅遊旺季每日少時五六千人,多時上萬。解放前夕,此觀有道士二百餘,當時有四十多位。由於收入頗豐,道士們生活安定優裕。記得當時看到,老子像前香煙繚繞,深為虔誠的道教信徒至今不乏其人而感喟!那時,該處文物管理所負責人稱,他們有意倡導組織各地哲學家,從哲學思想的角度研究老子學說,籌印老子研究專刊,籌建老子紀念館,這種將老子從神恢復為人的科學態度,值得讚許。據悉,後來他們在弘揚老子學說方面做了不少有益工作。
這次我重訪樓觀台,與三十多年前的感覺有明顯差異。由於南面道教文化區的大開發,佔據了大量面積,生生把樓觀台原址擠壓到一個狹小的空間裡,當年台前那種寬廣開闊的壯美自然景象蕩然無存。古台周邊,仿古新建築舉目皆是,上古台的道路也不那麼通暢了。到達說經台上,恰逢台裡部分維修,搭了不少腳手架,阻擋遊人視線,地上沙石堆放,行走不便,難窺今日全貌。無奈,匆匆看了幾眼,拍了幾張照片就離開了。當下,不少古老文物景點的維修和開發,存在不少問題。最令人憂慮的,一是文物點修舊如新,失去了往日之真實風采;另一是在文物點周邊大肆開發建築現代景觀,與老文物不能和諧相融,目的只是招徠遊客,擴大贏利。這種過度商業化的開發模式,違逆了文物保護和利用的科學規則,弊多利少,值得認真審視、反思、研究、改進。
歷史與空間:終南山下古樓觀台 - 香港文匯報 https://bit.ly/33oRhib


終南捷徑/終南山為道教發祥地之一,也是佛教南山律宗的發祥地。終南捷徑:唐時盧藏用有意出仕而不得,乃隱終南山,終南山近京師,易為時君所徵召,不久,果被召入仕。時有司馬承禎者,亦隱修之士,奉詔詣闕,將還山;藏用指終南曰:「中大有佳處。」承禎曰:「以僕觀之,仕宦捷徑耳。」 周康王時,尹喜為函谷關關尹,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後老子西遊入秦,尹喜請其講經著書,因授《道德經》,傳說今樓觀台的說經台即當年老子講經之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