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達多終於犯下了五逆重罪的惡行-入無間地獄/「如果提婆達多心中還有毫釐善法,終不致墮落受苦一大劫!提婆達多雖然修行上有些成就,但因貪著世人恭敬利養,犯下出佛身血、壞和合僧等五逆惡業,所以命終將墮地獄受苦。這也提醒我們,利養心重,壞人善本,行者應當引以為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名聞利養
在舍衛國有一座茂盛的森林,清淨廣闊,佛陀常常帶弟子們到森林裏修道。佛陀把這座森林叫做捨貪莊嚴林,意思是要大家捨離貪欲,莊嚴清淨的功德。
  溫暖的春天過後,炎熱的夏天悄然到來,佛陀又帶了很多弟子走入捨貪莊嚴林。很多信徒聞風趕來,並帶來很多供品。不一會兒,供品充滿林內,佛陀雖然不需要這些利養,但利養卻追逐佛陀而來。
  佛陀為了怕隨從的弟子們被利養所誘惑,因此,將林中的一萬二千位比丘集合起來,向大家痛言利養的禍害。佛陀說道:「比丘們!利養是修道最大的障礙,就是已證得初果的人,也會被它所誘惑。千萬不要貪求利養,對於名利、恭敬,要看做障道法,應該淡而處之。」
  聽了佛陀的教示,有些比丘還不甚了解,就問佛陀道:「佛陀!我們有了名,佈教說法不是更有人要聽嗎?有了利,做事不是更方便嗎?受人的恭敬,不是更會有人相信嗎?為什麼佛陀說利養是障道法呢?」
  佛陀不厭其煩地解釋道:「名聞、利養、恭敬是修道的三關。其害處,能夠破持戒的皮、禪定的肉、智慧的骨、微妙善心的髓。」
  這時,又有一位比丘問佛陀:「佛陀!名聞、利養、恭敬既然對人只是破壞而無益,從此以後,我們只要三衣一缽,依阿蘭若法修行。」
  這位比丘的話剛講完,所有的比丘都起來請求佛陀准許。佛陀看見大眾的真誠,歡喜地讚歎道:「我很歡喜你們依照阿蘭若法修行。這是少欲的法,不是多欲的法;是知足的法,不是不知足的法;是樂靜的法,不是喜歡熱鬧的法;是精進的法,不是懈怠的法;是正念的法,不是邪念的法;是定心的法,不是亂心的法;是智慧的法,不是愚痴的法。」
  佛陀講完以後,弟子們都非常歡喜奉行,不久,很多人都證得羅漢果。
  時代的變遷,今日的佛教已不僅在深山或寺院裏修行,而應該普及於整個社會的每個角落,利益人群。不過要在社會上弘法的法師們,必須先有出世的修行,再作入世的利生事業
星雲大師 https://bit.ly/2Rg1B92
------------------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調達」(提婆達多)的比丘,非常聰明好學,十二年中,修息所有的禪定都能夠成就,也能遵循十二頭陀的苦行,修不淨觀、數息觀,得暖、頂、忍、世第一等成就,並且誦經六萬部,無人能出其右。但是,隨著修行時間愈久,調達逐漸希望藉由這些成就獲得利養。他想了想,覺得唯有學會神通變化,才能夠讓大家敬畏自己。
這天,調達獨自來到釋迦牟尼佛的處所,頂禮佛足後退坐一旁,迫不及待地表示自己想要修習神足通,飛行變化至他方世界弘揚佛法、廣度眾生。世尊早已洞悉他的動機,淡淡地說:「你先放下這樣的欲望,思惟一切世間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
調達心想:「哼!你就是怕我學會神通之後勝過你,才會密藏而不傳授。」於是調達比丘離開佛所,又來到人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前作了同樣的請求。已經證得阿羅漢的舍利弗當然明白調達的心性,亦規勸他修學「無常、苦、空、無我」。調達聽不進去,驕傲地認為:「舍利弗號稱智慧第一,跟我比起來,就如螢火比於日月。沒有人能像我一樣能誦讀六萬部經,我尚且不解神足之道,舍利弗又怎會懂得呢?」
第三次,調達找上了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卻被尊者以同樣的理由所拒絕。調達立刻起了瞋恚之心,心想:「目連自誇神足第一,就是恐怕我得了神足通,令其失去神足第一的盛名。」他覺得這些人既自私又小氣,不教便罷,還要他思惟「無常、苦、空、無我」這麼簡單的道理,實在看不起人。最後,他想到了自己的弟弟──阿難。阿難雖然廣學多聞,仁慈善良,但因還未證得聖果,不知調達的心思,故不疑有他地教授調達修習神通的次第與方法。
好不容易得到教法的調達,在閑靜偏僻的地方專心一意地修法,運用之前禪定的基礎,心念從粗到細,由細還粗,身心和合漸漸離地,飛升屋頂乃至虛空,作十八種神變,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從東而沒、從西而出,從西而沒、從東而出;或化多分身還合為一,或穿牆越壁,了無障礙。
調達知道自己已經修習成功,便從空中而下,進入宮廷謁見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太子,並在太子眼前化作小兒,面如桃花,莊嚴無比,跳坐太子的膝上任其撫玩。阿闍世太子歡喜無比,認為調達比父親所尊崇的世尊還要偉大,便每日賞他五百金,日日形影不離,隨時供養不令匱乏。
許多弟子見到調達自由出入宮中,富貴榮華不可言喻,心生羨慕,相率前來求見世尊,世尊對眾弟子開示道:「你們不要貪愛這種名聞利養,名利不僅會陷自己於罪網中,更會坑害他人。」世尊接著以譬喻說明,山中鷲鳥對剛孵出的雛鳥說:「你們學飛時不要貪多,飛得過高會被強風所傷。」雛鳥不聽規勸,率性飛至高空,結果被風吹落、肢節分離。又如,龜告其子:「不要貪玩,外有獵人虎視眈眈,釣取你們分而為五。」龜子不從其教,在外嬉戲無有戒心,見有長線逐在身後卻不知逃避,後多被捕捉喪身失命。世尊說道:「調達比丘貪求供養就如這般,造諸罪業必受苦果。」
世尊為了讓弟子更明白利欲害人的道理,再舉證說明:「過去,大月氏國風俗以生酥和麥煎熟來餵養豬隻,當時宮中有馬駒聞到香酥的味道而向其母抱怨:『我們為國王賣命,馳騁四處,不問遠近,為什麼待遇卻不如一隻豬仔,每天要吃了無滋味的水草?』母馬回答:『你們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這樣的待遇是禍不是福,不久之後即當驗證。』其後,年關將近,家家皆捉豬隻投於鑊湯沸爐之中,豬群哀嚎之聲遠近皆聞。這時,母馬復問其子:『你們還想再吃酥煎麥嗎?』小馬們個個心驚,縱使遇上好麥糧也讓而不食。世尊再告誡大眾:「調達心性如何,大眾皆知,如此的供養並非德行的感召,過後必將獲罪無量。」
日後,調達果然唆使阿闍世殺老王作新王,自己並欲害世尊而作新佛,毀謗三寶、出佛身血,造了五逆重罪後,大地迸裂,應時身墮地獄。
典故摘自:《出曜經.卷十四》
省思
貪財、貪名、貪利、貪色,是眾生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受這些外境的支配,個個成了「欲奴」,不僅心不自在,身更是煩擾不堪。修行,正是為了返本還源,找一個最究竟安穩的處所;然而佛道長遠,如果沒有生生世世的雙修福慧、發菩提心,只是急於成就,便落入愛見名利的坑埳裡,想要解脫,無異緣木求魚!
【中台世界】佛典故事 ─ 貪著利養自取滅亡 https://bit.ly/3t7gic3
 


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buddhaspace.org)

2021-04-30_171354

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buddhaspace.org)


名聞利養
名聞利養,佛家語。 指名聲遠聞,以利養身
名聞·利養·恭敬與「名利」同義。即名聲遠聞與以利養身之意。亦即指欲求名聲遠聞及貪求財富之利益
指名聲與利益。與「名聞利養」同義。蓋名利能滿足人之虛榮心及慾望,故若貪求無厭或過分執著,則易陷於名利之大海,而難以自拔,如此,心中充滿私心慾望及患得患失等諸多煩惱,憂苦終日。故佛教各宗派皆強調修道者宜深戒名利,以免喪失清淨菩提心,而阻斷成佛之路。
布施時不求世間的名聞利養等報,但為資助出世之善根及涅槃之因而以清淨心行布施者,此名淨施。以妄心求福報而行布施者,則名不淨施。《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六謂,不淨施有怖畏施、求報恩施二種。淨施有敬重心施、慈悲心施二種。
-----------------
佛陀告訴你,如何獲得名聞利養
1
當俺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就仿佛感覺到無數的板磚帶著風聲呼呼飛來了。
可能有人會很生氣的說:「我們學佛人怎麼能夠貪圖名利呢?佛陀怎麼會教我們追求名聞利養呢?你這個俗不可耐的傢伙!你這個誹謗佛陀的傢伙!」
可是,如果你們這麼說俺的話,俺可真就比豆鵝還冤枉啦!雖然俺知道很多學佛人對名利的追求還是很迫切的,俺也知道追求名利的人都喜歡偽裝一下,作出一副「功名利祿於我如浮雲,金銀財寶於我為糞土」的樣子,但是俺絕不會信口亂說的。
俺浪跡江湖幾十年,被盆友們稱為「老實和尚」,確實是因為俺一向忠厚老實、純潔善良、誠實正直、和藹慈祥……(此處省略五千餘褒義詞,請大家自行腦補添加哈。)
2
在經論中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比丘,依止舍利弗尊者學習佛法。有一天,他向舍利弗尊者提問了一個奇葩的問題:「尊敬的舍利弗尊者,雖然世尊一再的教導我們,應該捨棄對於名聞利養的貪求,但是我觀察自己的內心,發現我對於世間的名利仍然具有強烈的貪著。那麼,請問尊者,您能不能告訴我,究竟有沒有什麼獲得名聞利養的方法呢?」
舍利弗尊者雖然具有超人的智慧,聽到這個問題卻也很抓狂,心說這是什麼破徒弟啊,真想踹他兩腳。(當然啦,這是俺的內心想法,俺以小人之心度聖者之腹,想踹他兩腳,舍利弗尊者是不會這麼沒有修養的。)
舍利弗尊者靜靜的想了一下,回答道:「大德!我沒有辦法回答您的這個問題,但是我建議您可以親自去向世尊請教,聽一聽世尊會給您什麼樣的答案吧。」
於是,這個比丘向舍利弗致以禮敬之後,便走向了佛陀所在的地方,向佛陀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很多聽說這個事情的比丘,也都紛紛聚集到佛陀的身邊,想聽一聽佛陀會如何回答。
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當佛陀聽到這個奇葩問題的時候,竟然沒有絲毫的猶豫,立刻回答道:「比丘啊!獲得世間名聞利養可以有無數的方法,在這裡我只教給你四個絕招,你就可以獲得很多的名聞利養。哪四個呢?
第一要無慚無愧;
第二要多與愚人交往,少與智者交往;
第三要俑行;
第四要詐現威儀。
如果你掌握了這四個方法,那麼你就能很容易獲得你所希望的名聞利養了。」
比丘們聽了佛陀的回答之後,都不由得笑了起來。而提問題的那個比丘呢,則非常的羞愧,整理好衣服,頂禮在佛陀的雙腳前面,向佛陀表達了真誠的懺悔。
3
在這裡呢,俺想把佛陀所講的四個絕招給大家解釋一下:
第一個叫做無慚無愧,通俗一點說呢,就是不要臉,不講良心。我們知道現在社會上經常有人說,成功需要三個條件:第一「堅持」,第二「不要臉」,第三「堅持不要臉」,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且,子也曾經曰過:「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這一條,相信多數人都是很有心得的,就不詳細解釋了。
第二個呢,是說你要想獲得名利啊,你得去忽悠那些比較笨的人,因為笨的人不善於思考,才容易對你盲目崇拜。相反的,你千萬不要跟有智慧的人交往,因為有智慧的人很容易判斷出你的道德和能力,很容易看透你,甚至會揭穿你,讓你顏面掃地。
第三個呢,也比較好理解,所謂的「俑行」,就是你得把自己當做演員,當成小丑,別把心思放在佛法和修行上,要把自己包裝成什麼「藝僧」啊,什麼「中國第一帥和尚」啊,要多練習世間技藝,最好是刀槍劍戟、琴棋書畫、說學逗唱、煎炒烹炸、看相算命、焚香沖茶,等等等等,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然後呢,你得把居士當作客戶、當作觀眾來巴結,客戶就是上帝啊,觀眾就是衣食父母啊,你只要有充足的服務意識,不遺餘力的去表演,就會很容易名利雙收啦。
第四個呢,叫做詐現威儀,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小丑,喜歡看你表演啊,也有人真的是想親近善知識請教佛法啊,那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就要用第四個絕招了,你要裝出一副很修行的樣子來,什麼過午不食啊,夜不倒單啊,不捉金錢啊,住山、拜山啊,奇蹟、瑞相啊,閱藏、閉關啊,諸如此類的事情,這些對真正修行人來說,確實可能是有益的修行,但對於追求名利的人來說呢,也不妨狠狠心吃點苦效仿一下,然後呢,你要去大力的宣傳,當做自己攀緣的資本。
大家看看,佛陀講的這四個絕招,是不是很高明?會不會很有效果?當然啦,俺是從小就得了老年痴呆,對這些方法壓根沒能力去實踐啦,只能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4
其實呢,說句真心話,剛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俺並不覺得好笑,相反,俺心裡滿滿的都是悲涼,相信大家多半也會有這樣的感覺。
我們生活在這個五濁惡世的末法時期,到底還有多少人在學習佛法?在號稱學習佛法的人裡面,到底還有多少人真正是為了解脫?而對於這樣的大環境,我們到底又能做些什麼呢?
俺相信,那個提出問題後來又懺悔的比丘,應該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不計較自己的形象和名譽,以自己為反面教材,祈請世尊以反諷的方式讓我們明白:對於學佛人,尤其是出家人來說,哪些是應該追求的,哪些是應該捨棄的,哪些是值得尊重的,哪些是可恥的!
我們常常會聽人說,學佛一年,佛在心間,學佛三年,佛在西天。其實不論學佛多久了,不論出家多久了,總應該時常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的發心還純粹嗎?我們的修學還精進嗎?我們在佛法上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了?
得人身如盲龜浮木,斷煩惱像愚公移山,既然此生能有福德值遇佛法,能有機緣出家修道,總還是要珍惜,要精進的,不要在攀緣中虛度才行啊。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ezqxy9y.html
------------------------------
(一)
大聖釋迦牟尼佛被各國人民所信奉,所以常常會得到堆積如山的供養。
捨衛城外有一座廣闊茂密的森林,佛陀把它稱作“捨貪莊嚴林”。夏天,佛陀帶領弟子們進入林中。不久,很多在家弟子追蹤而來,並帶來很多供養。
為了使弟子們不被利養誘惑,佛陀將所有的比丘集合起來,向大家開示:“諸比丘,利養是修道最大的障礙,就是已證初果的人,也常被它所誘惑,所以,千萬不要貪求利養。此外,還有名聞與恭敬,都要看作障道法,應該淡而處之。”
一位弟子問道:“佛陀,我們有了名,弘法的時候不是有更多的人聽嗎?有了利,做事不是更方便嗎?受人恭敬,不是會有更多的人起信嗎?為什麼說名聞利養是障道法呢?”
佛陀答道:“諸比丘,名聞、利養、恭敬是修道者的三關,其害處,能破持戒的皮、禅定的肉、智慧的骨和微妙善心的髓。”
弟子們聞法,信受奉行,只備三衣一缽,安心在林中修行。(《佛教故事大全》)
(二)
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如果沒有親眼見過,我不敢瞎說。但身為佛弟子的比丘僧,為了錢,在熙熙攘攘的大馬路上頭頂著火熱的太陽,腳踩著滾燙的柏油路,飛也似地跟在棺材後跑著送殡,這卻是親眼所見和親身經歷的。為了錢,冒著狂風暴雨、堅冰白雪,在湖濱江岸放焰口超度亡靈,這也是親眼見過和親身經歷過的。當時做這些事,在感覺上只是有點厭惡,並沒有聯想到它對佛教有什麼不好的影響。但現在回想起來,一個堂堂比丘,為了錢做那種事,真實倒盡了佛教的架子,丟盡了歷代高僧大德的臉!
我想起高峰妙禅師的故事來。高峰妙禅師是位大名鼎鼎的禅宗耆宿,但他在年輕時代卻是個趕經忏的能手。一天夜裡,在齋主家放過焰口,於回寺途中經過一個村莊,莊上的狗向他狂吠,他正在不知如何對付的當口,只聽一間屋子裡有一老妪問一老翁道:“半夜三更的,什麼人還在外面走路,惹得狗子狂吠?”
只聽老翁答道:“這時候在外面走路的有什麼好人?不是趕經忏的和尚,就是行劫的強盜!”
高峰妙禅師不聽則已,一聽既氣憤又慚愧!暗想:真是豈有此理!為什麼他好的不比,偏要把我與行劫的強盜相提並論呢?但繼之一想,這也是咎由自取,自己既然出了家,就應該聽經研教,弘法利生,或是老實修行,了生脫死,為什麼要自甘墮落地干這日夜倒置的行業呢?於是便發願道:“寧坐蒲團凍餓死,不作人間應付僧。”後來他果然成了一代高僧。(釋真華《參學瑣談》) 
名聞·利養·恭敬--台灣學佛網 https://bit.ly/3gR1yLW
------------------------
佛在舍衛國時,厭患利養的緣故,躲避到一座名為貪莊嚴的深林中,林中有一寺廟,住持是一位名叫那弋迦的阿羅漢。佛到貪莊嚴深林以後,消息不久便傳開了;當天的中午,有許多人帶著衣物前來供養 佛陀,人數之多,竟佔滿了整個深林。佛說:「我不需要任何利養,但是利養經常伴隨著我而來。」隨後一萬兩千位比丘聞訊,也趕到貪莊嚴深林;佛對一萬兩千位比丘開示:「利養本身是個大災患,它會障礙修行人難以成就,乃至於身為四果的阿羅漢,也會被利養所遮障。」比丘問:「利養會造成哪些遮障呢?」佛開示:「利養的危害,就像傷皮、傷肉、傷骨、傷髓一樣,能毀壞修行的種種功德。為什麼它會造成種種傷害呢?利養就像『破壞戒的皮,破壞禪定的肉,破壞般若智慧的骨,破壞微妙善心的髓』一樣,所以傷害非常大。」一萬兩千位比丘聽聞 佛的開示以後,各個都只留下大衣、中衣、下衣、鐵缽[或瓦缽]、坐具、漉水囊等三衣六物,遠離種種憒鬧,而作清淨寂靜的阿練若〔編案:身心遠離憒鬧,住寂靜處〕,不再接受其他的供養。佛隨即讚歎說:「善哉!善哉!你們能夠遠離憒鬧,修清淨寂靜的阿練若,真是太好了!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門,是少欲的法,不是多欲的法;是知足的法,不是不知足的法;是樂求寂靜的法,不是樂求喧鬧的法;是精進修行的法,不是懈怠放逸的法;是發起正念的法,不是增加邪念的法;是心得決定而不改易的法,不是心念散亂的法;是智慧的法,不是愚癡的法。」一萬兩千位比丘聽聞 佛的開示以後,各個都證得四果的阿羅漢。這時一萬兩千位比丘非常讚歎而歡喜:「真是稀有啊!世尊。」世尊接著開示:「不是只有今日才這樣,在過去世,我也是這樣來度化眾生。從前迦尸國有一位宰相,名叫夜叉,他有一個兒子名叫夜兒達多,他深刻體悟到世間無常變異,因而出家去學仙人道。當時眾仙人多有欲望,常常為了鮮美的果實,以及為了柔軟舒適的草座而爭奪不已;夜兒達多為了使他們減少欲望及不再爭吵的緣故,便捨棄了那些柔軟舒適的軟草,取了不柔軟、不舒適的草為坐具;捨離了甜美多汁的果實,專門吃酸味而難以入口的果實;自己施捨新鮮的果實,換取他人不新鮮的果實。就這樣清心寡慾,施捨了柔軟的草座與果實,而換取堅硬的草座與不好的果實;由於心中無貪的緣故,因而證得了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一萬兩千位仙人看到這種情形,都覺得很慚愧,也隨學了夜兒達多的少欲法,不再貪求多欲法,後來也都證得了五神通。由於夜兒達多運用善巧方便的緣故,有次第性教導諸仙人,並轉化諸位仙人的多欲為少欲,乃至證得五神通,這些仙人於命終之後都往生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天。」這時 佛開示:「當時的夜兒達多,就是過去世的我;這一萬兩千位仙人,就是現在的一萬兩千位比丘啊!」
不僅 佛在《雜寶藏經》卷7如是開示,在卷3也如是開示:因為貪著利養而毀謗他人,導致無量劫以來受諸大苦惱,乃至今日為他人所毀謗2 。其經文大致如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兄弟二人心樂求佛法,出家學道,其兄長修寂靜行,後來成為阿羅漢,人稱為阿練比丘;其弟聰慧,誦三藏經,後來為當時的宰相所重用,並委以營建(營造)僧房塔寺,人稱之為三藏比丘。後來僧房塔寺即將竣工,三藏比丘便向宰相建言:「寺廟即將完工,宜請眾僧安置,吾兄阿練比丘修清淨行,且證得四果阿羅漢,可請他來寺廟安置及供養。」這位宰相答應三藏比丘請求,便禮請阿練比丘來廟中供養,這位宰相看見阿練比丘非常精進用功,於是加倍供養阿練比丘。有一次,這位宰相以價值千萬的毛氈供養阿練比丘,阿練比丘不肯接受;由於宰相誠懇且恭敬地供養,後來才勉強接受。阿練比丘看到弟弟三藏比丘需要錢財經營,於是將此上好的毛氈給了弟弟三藏比丘;不久這位宰相也給了三藏比丘比較差的毛氈,三藏比丘起了得失的分別心而起瞋,認為宰相厚待自己的哥哥、淡薄了自己。不久這位宰相更以價值千萬的毛氈供養阿練比丘,阿練比丘如同以往一樣,又將此毛氈轉送給弟弟三藏比丘;三藏比丘得已,瞋心更是加倍,於是拿了毛氈,來到宰相的女兒面前說:「妳的父親以前很看重我,如今阿練比丘來了,不知道用了什麼幻術迷惑了妳的父親,開始對我淡薄。妳可以拿此毛氈在宰相面前縫衣,如果妳的父親問起,妳便這樣回答:『是阿練比丘拿來給我的。』這時妳的父親一定會起瞋,不再與之說話。」這位女子回答:「我的父親敬重阿練比丘,如同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為什麼你要對阿練比丘加以毀謗呢?」三藏比丘言:「如果妳不肯作,我便與妳斷絕關係。」這位女子熬不過三藏比丘請求,便答應三藏比丘。於是拿了毛氈在宰相面前縫衣,宰相一看見女兒縫著自己供養阿練比丘的毛氈,便起了瞋:「這阿練比丘太過分了,是一位惡人,得到我的毛氈,以此來誑惑我的女兒。」後來阿練比丘來到宰相屋宅時,宰相便不出去迎接,阿練比丘一看到這種情形,心裡想著:「一定有人毀謗我,使得宰相如此對待我。」於是上昇於空中作十八神變,宰相看到這樣的情形,知道自己錯了,深自悔責以及向阿練比丘懺悔。後來宰相瞭解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便驅逐了三藏比丘與自己的女兒離開這個國家。這時候 佛開示:「當時的三藏比丘就是我,因為毀謗賢聖的緣故,於無量劫受諸大苦惱,乃至到了今世,還是要受到他人3 的毀謗。所以世間人於一切事,應該要明察秋毫,不要為了利養而起瞋,乃至毀謗賢聖。」
從上面兩個佛典故事的說明,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貪著利養不僅對一般人有害,而且對修行人來講,更會障礙二乘人證得二乘的解脫果,乃至障礙菩薩證得佛菩提果。也就是說,對一般芸芸眾生而言,不論是對金錢上的貪著,或者是金銀珠寶等物的貪著,他的心性已經染污,心性已經不清淨,導致他會在三界當中不斷地輪迴生死;更何況這些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生前貪著這些錢財,死後還是要與這些錢財別離,更不用說能帶到下一世使用,所以世間人貪著錢財對己有害。
在經典中有一真實例子,敘述錢財對一般人而言是有害的,如在《大莊嚴論經》卷6曾開示錢財猶如毒蛇的故事4 ,其內容大致如下:
有一天,佛與阿難在曠野中行走,來到一田畔,看見有伏藏[編案:指埋藏於地下的寶藏],裡面有很多黃金,佛便告訴阿難說:「那是大毒蛇!」阿難向 佛稟白:「那是惡毒蛇!」當時有一農夫,聽到 世尊與阿難兩人的對話,覺得很奇怪,便去查看,發現那是黃金,於是將那些黃金搬回家。這位農夫原本是貧困的人,得到這些黃金以後,成為暴發戶,然而官府認為這位農夫一夕成為有錢人,他的財富來源一定很有問題,於是將他逮捕。這位農夫為了躲避災禍,耗盡了先前所獲得的黃金還不夠,最後還免不了刑戮加身,因此非常感慨地說:「毒蛇啊,阿難!惡毒蛇啊,世尊!」
從這篇佛典故事告訴大眾:錢財對一般人而言,猶如毒蛇一樣害人不淺。此外,就算你能廣為積聚錢財,但是用不正當的手段而獲得,反而會害了自己的性命。譬如清朝乾隆皇帝有一位權臣名叫和珅,多年來利用自己的權勢來廣聚錢財,成為天下的首富;錢財之多,是清朝一年歲入的十幾倍。可是因為貪著錢財,及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得,於乾隆皇帝死後沒多久,便被羈押在獄中,後來為嘉慶皇帝賜死於獄中。這樣的典故分明告訴世人:貪著利養而廣聚錢財的緣故,非但有不好的結果,而且未來還要經過多生多劫,為人做牛做馬來償還。說真的,只為一世的榮華,卻換得多生多劫做牛做馬來償還,那是何等愚癡啊!又反過來說,積蓄錢財對一般人也是有利的,那就是正正當當去賺錢,去累積錢財而不貪著,然後用這些錢財廣為布施,不論是救濟貧窮,或者供養真正的出家人而不是假名的出家人,諸如等等;於有生之年不斷布施眾生,利樂有情的結果,未來可以生天,乃至於未來可以作為實證三乘菩提的福德資糧,其果報不可思議啊!
接下來談對修行人而言,貪著利養會障礙三乘菩提的追求與實證,所以 佛在《增壹阿含經》卷13曾開示:
設有比丘著於利養,而不獲三法。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養,便獲三法。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若欲成此三法,當發善心,不著利養。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5
佛已經很清楚開示,如果貪著利養,將無法獲得賢聖的戒律、賢聖的三昧以及賢聖的智慧。為什麼貪著利養無法獲得這三個法呢?有必要深入探討。首先談「貪著利養不得賢聖的戒律」。佛曾制戒,出家人不應該廣聚錢財,因為錢財乃是身外之物,如果貪著五欲而廣聚錢財的結果,就會障礙自己三乘菩提的追求與實證;又因為貪著利養的關係,更會處心積慮想積聚錢財,因此都在積聚錢財及利養上用心,對於戒律必然會忽視,乃至違犯戒律。所以說,因為貪著利養的緣故,將會障礙自己的修行。所以 佛在《雜阿含經》卷25曾開示:貪著利養是煩惱,而此煩惱正是【壞正法鼓、毀正法輪、消正法海、壞正法山、破正法城、拔正法樹、毀禪定智慧、斷戒瓔珞、污染正道】6 。也就是說,貪著利養的緣故,無法受持 佛的戒律,本身已經不清淨,且使大眾對佛門產生負面的看法,導致眾生不護持佛教,佛所說的正法,就會漸漸消失於無形。然而目前佛教界有很多人追求世俗第一,譬如追求徒眾第一、寺廟蓋得最多、學術界第一、寺廟蓋得最高等等;因為追求世俗第一的結果,導致很多名聞利養也跟著來了,像這樣貪著世俗第一,導致名聞利養跟著而來,不正是 世尊在經中所預記的「壞正法鼓、毀正法輪、消正法海、壞正法山、破正法城、拔正法樹、毀禪定智慧、斷戒瓔珞、污染正道」?像這樣貪著利養的結果,就是在消滅佛法,就是在壞滅正法,成為破佛正法的罪人,實不可取。
接下來談因貪著供養的緣故,無法得到賢聖的三昧。由於都在利養上用心,導致所思所念的都是在利養上的事,因而起了許許多多的妄想妄念;既然妄想妄念多了,心還有可能止於一境嗎?當然不可能。因為當他修止的時候,就有許多妄想妄念出現,使他無法心一境性;既然無法心一境性,表示他所修的三昧一定不會成,還有可能獲得賢聖的三昧之定嗎?用膝蓋想也知道,當然不可能。由此可知:貪著利養的人,是無法證得賢聖的三昧。
最後談因貪著利養的緣故,無法得到賢聖的智慧。由於貪著利養的結果,對於經中的開示,不會深入去思惟整理,反而在世俗法用心,導致賢聖的智慧無法發起;可是祖師都告訴大眾,要深入經藏,其智慧就會像大海一樣非常深廣。既然對經中開示都不會去深入思惟整理,對真善知識所說的正法,還會去聽聞、思惟及整理嗎?還會去探究「什麼是三乘菩提的內涵」嗎?既然都不會深入去思惟整理,其出家人不就成為粥飯僧了嗎?由於一生無成,枉費信施四事供養7 ,未來只好入牛胎馬腹來償還信施的債了!其在家人只能空過一生,只好隨業在三界輪轉生死了。如果佛門四眾不貪著利養,殫精竭力在法上用功,去聽聞真善知識所說的正法,並作思惟整理,很可能在某一個時節因緣成熟,實證了三乘菩提的任何一個菩提,使得自己可以解脫三界生死,乃至證得生命實相,因而發起般若的總相智慧,並以此智慧為基礎之下,去進修別相智、道種智,乃至圓證一切種智而成為究竟佛,這不是很好嗎?所以說,不貪著利養的緣故,很容易證得賢聖的智慧,如同前面所說的夜兒達多一樣,不貪著柔軟的草座與美好的果實,清心寡慾的結果,很快證得五神通;以及一萬兩千位仙人,看見夜兒達多證得五神通,紛紛學習夜兒達多的清心寡慾,最後都證得了五神通,乃至這一萬兩千位仙人於命終後,都往生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天。
綜合上面所說,不管是否為世俗人,也不管是否為佛門的四眾,都不應該貪著利養,因為貪著利養的結果,會導致眾生不斷地在三界輪迴生死,而且也會使眾生無法得到賢聖的戒律、賢聖的三昧與賢聖的智慧。所以說,貪著利養危害眾生很大,不應該去貪著才是;如果貪著世間利養,不僅自己無法實證三乘菩提,而且也導致自己一直在三界當中輪迴生死而無法出離。
佛為諸比丘說利養災患緣 https://bit.ly/3t902ai


1、世間人所求的什麼?富貴榮華、名聞利養。
2、世間人的心不清淨,被名聞利養染污,被五欲六塵染污。
3、你看世間人的心,他安在哪裡?安在名聞利養裡頭。他那個心一天到晚所牽掛的就是名聞利養。
4、世間的名聞利養,統統是假的,那叫什麼?輪回知見。生死輪回的知見,你牽掛在生死輪迴上,你怎麼能出得了輪迴?
5、諸位要知道,名聞利養、貢高我慢一現前,護法神就會離開,凶災禍害就會隨之而來。
6、有一些人雖然他出家,他不懂得佛法的道理,也不曉得修行的方法,反而是邪知邪見,落在名聞利養裡面。
7、正法裡面沒有貪嗔癡慢,心是清淨的;邪法裡面有染污,帶著貪嗔癡慢、名聞利養這些東西。
8、正法是叫你把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叫你修清淨心。
9、看破、放下的功夫從哪裡做起?名聞利養要捨,要能讓給別人。自己修行常常要使自己身心清淨,這樣就好。
10、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妄想分別執著都是染污,統統都要放下。
11、被名聞利養染污,被五欲六塵染污,被妄想分別執著染污,你的心怎麼能清淨?
12、你不肯把世間名聞利養放下,佛給你說法也枉然!
13、世間人所追求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佛菩薩完全捨棄、放下。
14、世間人貪圖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果報在三途。
15、我們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搞生死輪迴,就是欲望在作祟;沒有欲望,就沒有輪迴了。
16、佛勸誡我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一點都沾不得;一沾上五欲六塵,就是生死輪迴!
17、我們學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一概都不沾邊,只是一味地老實念佛、服務大眾,才能成就!
18、佛常教給我們修福修慧,求福求慧。福是不是世間名聞利養?不是的。
19、你要是把世間名聞利養看作福,求這個,你把佛的意思看錯了。福是什麼?福是定,就是清淨心,心清淨才是真福,清淨心多快樂!
20、世間有錢的人、有地位的人,雖富不樂,他苦,不算有福,快樂是福,離苦得樂這是福。
21、世間名聞利養、榮華富貴都是過眼雲煙,死了之後,一樣都帶不去。
22、這個世間所有的名聞利養、一切財寶都是假的。
23、要用多少精神、時間去爭取的名聞利養、金銀財寶,搞到後來一樣也帶不去,這是莫大的損失!
24、人生榮華富貴、金銀財寶都不值得一顧,最重要的是光陰。光陰糟蹋掉、浪費掉,叫真正可惜。
25、我們要抓住寶貴的光陰,認真修行,信願持名。我們一天修學,我這一天沒有空過;一年認真修行,我這一年沒有空過。
26、諸位要曉得,那時候你會感覺到生命很充實,你的時間沒有白過,生命有意義、有價值,你會真正感覺到幸福美滿。
27、如果你一天到晚貪的念頭強,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樣樣都要,你來生一定到三途!貪的力量強是餓鬼道的業因,你來生一定作鬼去了。
28、你要是聰明,世間的一切不要去爭,吃得飽、穿得暖就夠了。
29、你對於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稍稍有一點動心,就變成障礙,你就脫離不了六道輪回。
30、名利看得淡,日常生活容易滿足;粗茶淡飯的生活,能過得很自在、很快樂。
31、人生第一幸福是身心健康、自在快樂,絕對不是名聞利養。
32、世間人把名聞利養看得那麼重,那是看錯了,那是迷惑顛倒。
33、覺悟的人,用名聞利養來護持正法,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是智慧!
34、愚癡的人,得到名聞利養很歡喜,這是迷惑顛倒!
35、世間人顛倒錯亂,沉迷在名聞利養裡,染污了自性!
36、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是六道輪迴的因緣。
37、人生也不過幾十年而已,可是貪圖名聞利養將來墮三惡道,那個時間就太長了,這是很可怕的一樁事情!
38、念佛人口裡面念佛,心裡頭還是名聞利養,果報還是在三途!
39、念佛能成佛,念佛也會下地獄。
40、假借念佛自欺欺人,欺騙眾生,貪圖名聞利養,這個不如法!這個果報在阿鼻地獄,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41、真正的修行人,決定不搞名聞利養!
42、修行人,如果希望別人尊敬他,依然是六道凡夫!
43、名聞利養,要曉得那是假的;搞了,總是墮三惡道!
44、如果貪圖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果報多半在三途。
45、如果貪圖佛法、貪圖善業,貪嗔癡沒斷,果報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
46、要出六道一定要斷貪嗔癡,這是我們一定要牢牢地記住!
47、為什麼念佛人不能往生?就是他有牽掛,放不下,牽掛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害他生生世世六道輪迴。
48、蓮池大師教給我們,真正修行人決定不貪戀名聞利養,要把這個捨盡,要能夠甘心於淡泊的生活,道業才能成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淨空老法師:遠離名聞利養 @ 如淨的淨心園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t8803z


1P0KMAGAh2GIrRhzN34nNw2021-04-30_193918c-20210227-hr-02_orig5557 (1)

名利心,名利心真的是一大障道的問題!而名利心不只是貪求名聞利養,嚴格來說,應是「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都包含在內。
  貪求名利,不但是對修道有礙,也會讓檀越信施生起煩惱。布施本是一件成就「波羅蜜」(梵語paramita,有到達彼岸、終了、圓滿等義;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脫之彼岸)的菩薩勝行,怎麼會變成生起煩惱障道的生死行為呢?原因就是在發心。
  尤其是接受十方供養的修道者,更應少欲知足,珍惜信施的護持。方能讓檀越的布施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薩行,這是珍惜檀越的法身慧命,也勉勵自己做一塊真正的福田。乞求佛菩薩慈悲加持,讓我永離名利之心
老實修行,以戒為師: 真正發心 https://bit.ly/332Jfve
---------------------------------------------
濟公活佛慈訓
修士法日月,以無私照臨,普濟一切眾生;修士法天地,以能承其重,荷擔彌勒志業;修士法四時,以行之有道,愿力始終深鴻;修士法鬼神,以禮敬誠信,戒律自持戰兢。
無私荷重,真修真辦;奉道誠信,真行真成。不忮不求,一心是道;慈悲喜捨,甘願歡欣。名聞利養,無所希冀;聲色富貴,視若浮雲。兼容並蓄,德行具足;悲智雙運,必能圓融。日月天地,四時鬼神;行之有序,不偏不爭。凡眾修者,以此自勉;放眼世界,格局恢弘。
https://is.gd/fsZs9D
---------------------------------------
我們要懺悔業障,普賢菩薩的十願,那就是修學西方極樂世界具體的綱領。你要到極樂世界去,你頭一個要學用真誠、清淨、平等心修「禮敬諸佛」。極樂世界不是一般諸佛世界,比一般諸佛世界高、殊勝,那就是它是修普賢行的道場。你們看看《無量壽經》第二品,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本子,他把這個經,經不長也分四十八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分四十八章。第一、第二都是序品,都是序分,還沒有入正宗分,在第二品一開頭第一句「德遵普賢」,都是修普賢行,都是學習普賢菩薩教我們的十個綱領。這十個綱領展開就是全部《華嚴經》,把《華嚴經》總結成十條,就是普賢的十願。第一條就教給我們「禮敬諸佛」,我們有沒有做到?要真幹!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沒有用真誠心,沒有用清淨心,沒有用平等心,錯了。這是什麼?心裡面想念阿彌陀佛,想求生極樂世界,實際上跟西方極樂世界諸佛菩薩所修學的不相應。他們的用心是大菩提心,就是我們常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他們用這個心是佛心,這是自己的真心。我們常常講自愛,什麼叫自愛?用這個心就真正自愛,它是我自己的真心。如果把真心忘掉,我們對人虛偽,真誠沒有了;心裡有自私自利、有貪瞋痴慢,染污了,清淨沒有了;看到別人總以為自以為是,貢高我慢,平等沒有了;再迷惑,智慧沒有了;不知道尊敬別人,不知道愛護別人,慈悲沒有了。這樣的念佛,怎麼能往生?但是不能說沒好處,好處是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個善緣。什麼時候能往生?到哪一生你具足真心,真念佛,那就肯定往生。真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心!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子的。迷了之後,則背道而馳,這錯了。回過頭來,我們從虛偽回歸到真實,從染污回歸到清淨,從貢高我慢、自以為是,恢復到平等,從迷惑顛倒恢復到正覺,從自私自利恢復到慈悲。諸佛菩薩、聖賢教誨沒有別的,教你回頭就是!佛門常說的「回頭是岸」。迷,你走的路六道輪迴,這一回頭就是極樂世界,一回頭你就見到自性彌陀,你回到唯心淨土,都是現成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說得這麼簡單,這麼明瞭、透徹,可是聽的人,有很多人聽不懂,聽不懂什麼原因?業障太重,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捨棄就是格物,物就是物欲,精神上的、物質上的這一切欲望要放下。我們常講的,也講得很具體、很粗俗,我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是我們遭遇的第一重的障礙,你入不了佛門。只要你還有這十六個字,你學佛再用功,你能背幾十部大經,好像也在依教奉行,你這一生不能成就。為什麼?這十六個字有一個就全有,十六個都具足,這《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東西不能不放下,不放下虧吃太大了,來生來世接著再學。為什麼?你沒有放下來,你留級,你不能升級,像念書一樣留級,來生再學。那還不錯,你能夠修十善五戒來生才能得人身;如果連五戒十善都做不到,好了,來生的機會沒有了。為什麼?你到餓鬼、畜生、地獄去了,那沒機會學了。什麼時候你的罪報報完,你再得人身,遇到佛法再接著學,這就是諺語所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你這一生學的,這一世學佛,你這一個差誤到三惡道去,至少是十幾生,甚至於一百生、兩百生,再得人身,再遇佛法,你說你隔多長的時間。不是生生世世接著,生生世世接著那還快,這正是佛在經上常說的,佛說老實話不是嚇唬人,佛講「人身難得,佛法難逢」,是真的不是假的。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聞佛法就更不容易,今天這個地球上得人身的,將近七十億,幾個人聞到佛法?你就明瞭了。為什麼要聞佛法?聞佛法你一旦覺悟就成佛了,再不搞六道,六道沒有了。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這是聞法修行殊勝之處。
所以學佛的人,第一個要緊的事情就是要真正有這個認知,你認識得人身、聞佛法的艱難,你明瞭得人身、聞佛法的好處,你真的抓到了。這條路是不好走,障礙很多,這障礙從哪來的?生生世世做許多善、不善,跟很多眾生結的緣叫冤親債主,他不覺悟!他不覺悟,他就找你,就來障礙你。這樁事情佛菩薩教導我們,祖師大德給我們做示範,要把自己的發心、一切的修學功德迴向給他們。也就是說我們把心量拓開,我與我宿世今生一切冤親債主共享,不是我一個人享受,有福大家享,他也就很樂意,就不再找麻煩了,這個路才能行得通。有時候還不通,有些冤親債主大概是怨恨太深,死也不肯饒你,他說我縱然墮地獄,我也不饒你。碰到這種執著人怎麼辦?沒有別的,還是個真誠的心,謙虛,這非常重要。要知道謙是性德,你看《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個卦裡面都有吉有凶,只有一卦唯有吉沒有凶,就是謙卦。聖人知道,與一切大眾交往,大道理就是謙恕,自己謙虛,能夠饒恕一切眾生所犯的過失,不計較,不放在心上,這問題就化解了。常常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你永遠不能化解,會造成什麼現象?六道輪迴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你說這個多苦。諸位要是看看《文昌帝君陰騭文》,帝君自己說的,他過去生中一十七世的冤冤相報,非常的痛苦。後來遇到了佛法,這才覺悟,承受果報,不再報復,這問題就化解了。我報過去,你再報過來;我又報過去,你又報過來,沒了!你報過來了,我明白,我接受,不報,這帳就了了。這個事情不能要求對方,要要求自己。止從哪裡止?從我止,不是從對方。從對方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從自己內心停止,冤親債主就化解。這裡頭講到忍,人要謙忍,要謙虛,要尊重別人,我們怎樣尊重佛陀,用尊重佛陀這種心態尊重別人。為什麼?他是佛,我也是佛,這個尊重是性德的流露。如果你是佛,你的性德自然流露,你對別人就是謙卑,這是性德流露。傲慢不是性德,傲慢是迷失,嚴重的迷失自性才會起這種煩惱。自己好勝,輕慢別人,跟別人結冤仇,你言語態度上得罪人。你行事的時候無心,但是別人有意,別人說你羞辱我,他存一個報復的心,將來遇到有機會我一定要報復,麻煩就來了。報復的時候,給你更嚴重的羞辱,你能不能承受?像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嚴重的報復。可是忍辱仙人的境界提升了,遇到這樁事情還是若無其事。仙人對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暴戾,歌利王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暴君,是不講理的,無道的昏君。忍辱仙人對他恭敬,而且還告訴他,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以德報怨!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沒成佛之前修菩薩行的時候;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鹿野苑真的第一個開悟的。為這五個人說法,憍陳如很聰明頭一個開悟證羅漢果。說明佛門裡頭沒有妄語,說話算數,他要兌現的。所以都是教導我們,我們都應該要學習。你要到極樂世界 要跟西方諸佛菩薩所修學的相應:西方極樂世界是修普賢行的道場 (淨空法師) @ LV 的純淨土地 3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u606sV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