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早文字
新港語(Sinkan Language),台灣語言之一,為西拉雅語的方言,流行於西拉雅族新港社(位於今台南市新市區)中。
新港語是台灣各原住民族中,最早出現文字的語言。在16世紀,荷蘭人來到台灣後,將拉丁文字系統輸入,新港社為台灣最早採用羅馬拼音,將自身語言文字化的社群。在清代之後,新港語使用族群變小,語言逐漸失傳。由新港語寫成的新港文書,將新港語保留至今。藉由對新港語的研究,也使現代學者可以復原出西拉雅語。
歷史
在荷屬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期間(1624年-1662年),荷蘭駐台傳教士為了傳教及協助推行殖民政務,利用拉丁字母,將新港語文字化,以之做為學校的教學語言。並有各種字典、教義書,新港語的《馬太福音》、虎尾壟語的《虎尾壟語詞典》(Woord-boek der Favorlangsche taal、吉爾伯特斯·哈帕特(Gibertus Happrt)著)等書籍文件的出版。而西拉雅族等原住民與漢人訂定有關土地方面的契約文書稱為「番仔契」,或稱新港文書,目前大多數的西拉雅語文書保存在荷蘭國家圖書館。
1636年,荷蘭人在新港社開辦了第一所學校。新港社學習到以拉丁字母拼寫出的新港文,利用這個文字來訂定契約文書。
新港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GMSB2
-----------------------------------
《臺灣首學》不是台南孔廟
圖:公元1661年鄭成功揮軍來臺驅逐荷人,韓布魯克牧師被俘(安托紐思·亨布魯克(荷蘭語:Anthonius Hambroek1607年-1661年)),鄭氏迫他進入熱遮蘭城勸降,但他進城卻鼓勵荷軍堅守,回營後被鄭氏斬首,10月21日殉道。本圖的背景,韓布魯克離開熱遮蘭城欲返回鄭成功軍營前,其女兒攔阻他回去的歷史事件,公元1810年由荷蘭畫家Jan Willem Pieneman繪製。
大航海時代,台灣仍然是地緣關鍵之所在,西方文明與海上貿易在台灣興盛…
臺灣最早高等學府是蕭壠神學院,首任院長荷蘭宣教士韓布魯克(安托紐思·亨布魯克(荷蘭語:Anthonius Hambroek1607年-1661年),公元1648年4月20日抵臺,公元1661年10月21日殉道。
韓布魯克(Rev. Antonius Hambroek),1607年生於鹿特丹,成年後前往萊登大學的國立學院就讀(Staten-Collegie),公元1632年卒業,受封神學士,立隨即在台夫特市(Delft)的 Schipliuden擔任牧師。
1647年11月11日,受其故鄉的中會(亦即鹿特丹教會)派遣,前往東印度服事,隔年的4月20日抵達臺灣,公元1648~1661年間,他在麻豆地區擔任牧師,曾參與聖經馬太福音、馬可福音的新港語譯本修訂。
依據歷史事實記載「臺灣首學」不是鄭成功在1665年所建立的台南「孔廟」,而是更早於29年前,台灣最早設立首學的是在公元1636年由荷蘭人在新港社(今台南新化、新市地區)為當地孩童所開設的學校。該校目的是培養學生讀寫能力,早上用西拉雅語上課,下午則用荷蘭語;至公元1643年已有部分學生能書寫。後又於1659年在「蕭壠社,今台南市佳里區」設立基督教神學院,稱「蕭壠神學院」(Seminarium te Soelang),是臺灣第一所高等學府,首任院長是韓布魯克牧師。因為荷蘭人使用羅馬字abc書寫,被戲稱為「番仔字」,稱荷蘭人是「紅毛番」,台語「番仔火」(火柴)及「紅毛土」(水泥)就是荷蘭人引進使用的。當時也在台南地區開設西式醫院。
後來平埔西拉雅族群就用abc來寫買賣契約,被漢字使用者稱「番仔契」,使用時間長達150年(約1683-1813年),此類文獻就是現今鼎鼎大名的「新港文書」, 還是歷史上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此外,也留下新港語的聖經「馬太福音」等文件,為今日西拉雅語復育提供重要範本。
過去台灣在清領時代引進閩粵語系至今天的台語「基礎發音的13音階」教導發音之緣由的啟蒙書籍「彙音寶鑑」書內以羅馬abc拼音為先驅…
後蔣據戒嚴時代,推動北京語所謂「國語」注音ㄅㄆㄇ…而「彙音寶鑑」卻遭受被抄水表沒收,嚴禁使用,甚至小學啟蒙教育發音,不容台灣人講台語…鄙視講台語為低俗之輩,推廣講國語為高級論的社會風氣!
註:台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明鄭、清領、日治、蔣據」等四個國家與多個外來政權…侵佔台灣殖民…超過四百年。
圖文摘錄自許兆Facebook https://bit.ly/32zlafd
------------------------------
安托紐思·亨布魯克(荷蘭語:Anthonius Hambroek1607年-1661年),又譯為范無如區(臺語),是一位生於荷蘭的基督教傳教牧師。1648年,他偕妻女前往臺灣傳教。1661年,鄭成功率軍攻擊臺南臺江時,他被鄭軍俘虜,其妻溫森塔莫(Anna Vincentamoy,應是1662年2月9日晚病逝[1])、兩女亦遭挾作人質[2];為此,他前往熱蘭遮城招降荷屬東印度公司守城軍隊。後來,他雖依要求進入城內,但反而激勵守軍繼續對抗鄭成功的軍隊,並於出城後遭鄭成功誅殺。
安托紐思·亨布魯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IeDKW
背景
162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佔領了中國福建外海的澎湖群島,並將該島作為於東亞轉口貿易的基地。1623年,荷蘭人在臺灣南部臺江一鯤身區域,建立一座簡單的砦城。1624年,在與中國明朝的軍隊激戰了八個月以後,荷蘭人和中國官方達成協議,同意把設置於澎湖的要塞與武力砲臺毀壞,而年轉移至臺灣臺江,中國則不干涉荷蘭對臺灣的佔領。至此,荷蘭人將臺江一鯤身砦城擴建為熱蘭遮城,並展開對臺灣南部的佔領。之後,並從海陸推進,攻下臺灣北部西班牙所佔兩城堡,成為臺灣真正的統治者。
傳教
除了武力佔領與經濟經營外,荷蘭也經由對臺灣的佔領事實來宣揚基督教,1625年,統治臺灣的荷蘭行政長官要求荷蘭方面派遣傳教士來臺,使此地的平埔族原住民能改信基督信仰。1636年,荷蘭人則在新港開辦了第一所以宗教教育制度化為主的學校,並將平埔族語羅馬文字化成新港文書,以此文字來擴大宣教成果。
他於1648年抵臺,被派駐於臺南麻豆社,兼管大武壠社、哆囉嘓社及諸羅山一帶的宣教事務。至1661年4月25日返巴達維亞城短暫述職為止,亨布魯克共於麻豆社傳教達14年之久。
圍城
1661年3月30日,因攻擊中國金陵不成的明鄭領導人鄭成功,決定攻取仍為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地的臺灣作為新的抗清根據地,他親率士卒25000人、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次日抵澎湖。除了留兵力3000駐守澎湖後,並於4月30日抵臺江門戶:鹿耳門,並利用漲潮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以優勢兵力包圍荷軍防守薄弱的普羅民遮城,並切斷荷軍水陸交通。不久,荷據普羅民遮城遭鄭成功攻下。
攻下普羅民遮城的鄭成功決定再圍熱蘭遮城,就在轉進間,鄭成功俘虜了剛自巴達維亞返回臺灣的安托紐思·亨布魯克等六位基督教傳教士及其數位家眷。
勸降
俘虜安托紐思·亨布魯克等人的鄭成功,決定將這些人作為招降熱蘭遮城之用。除了把部分列城前;以作為招降城內約2000名士兵的人質外,更要求安托紐思·亨布魯克擔任使節,前往熱蘭遮城城內勸降。
1661年5月24日下午5點半,連同亨布魯克等5人,持白旗出現於城外,稱攜鄭成功函件而來。亨布魯克入城後,即將鄭成功招降文件給予行政長官揆一。經隨同翻譯語譯,函旨為「財貨惟爾攜去,城必須交出,如和平交出城,生命可保,延誤就是表示擇死。」
經城內要員的討論,揆一寫回信給鄭成功,信中表示決與城共存亡。而此時,安托紐思·亨布魯克亦鼓勵荷蘭守軍繼續與鄭成功對抗。
誅殺
安托紐思·亨布魯克在回到鄭成功軍營前,離開其女兒的歷史事件畫作,1810年由荷蘭畫家Jan Willem Pieneman繪製。
亨布魯克為顧及家人與其他人質安全,於得知揆一拒絕投降的決定後,仍決定離開熱蘭遮城返回鄭成功軍營。當時城內也有其他2名已嫁至城內的女兒,要求他留至城內,不過亨布魯克並未聽從。
回至軍營後,當鄭成功得知熱蘭遮城不投降消息後,即以安托紐思·亨布魯克教唆原住民叛變為由,將被俘男性人質一律斬頭處死,其中牧師部分,除了亨布魯克外,尚有兩位同樣被俘虜的傳教牧師;牟士牧師(Petrus Mus,駐諸羅山)、溫世繆牧師(Aronldus Winsmius,駐新港、赤崁)。惟鄭成功處死亨布魯克之描述可能來自下文所提,Johannes Nomsz的戲劇,或非史實[1]。
相關作品
約翰尼斯·諾姆斯(Johannes Nomsz)以安托紐思·亨布魯克被鄭成功誅殺過程做體裁的作品,以1770年代所發表的「Antonious Hambroek, of de belegering Van Formosa」荷文悲劇劇本最為出名。該作品以詩文闡述亨布魯克,勸告守城兵士拒降的「光榮殉教」過程。該作品中,有「...我很清楚,我說這些話是在宣判我自己的死刑,但我絕不會因害怕而忘記我對上帝與公司的義務」、「殘忍的國姓爺(即鄭成功)一定會找理由殺害所有被俘虜的荷蘭人」及「屠殺荷蘭人來祭拜他所膜拜的撒但」等內文。此作品在2013年被翻譯成中文,以《福爾摩沙圍城悲劇》的書名出版。
除此之外,亦有描繪此過程的數幅畫作,如存於臺灣由近現代畫家顏水龍所繪的《傳教士范無如區訣別圖》
安托紐思·亨布魯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IeDKW
2015/02/25 06:00西拉雅 第一個有文字的原住民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oRZPtQ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西拉雅族為台灣平埔族的一族,目前也是「台南市定原住民」,根據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簿等文件種族欄註記為「熟」者,並自願向台南市政府提出登記的西拉雅族人,約一萬五千人。
西拉雅族是母系社會,現今主要分布地區在台南和高雄兩地,台南市則是西拉雅族的大本營,境內並設有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目前有西拉雅族人大大小小的聚落共有四、五十個,主要部落則有十餘個。
約1.5萬人自願登記為西拉雅族人
台南市西拉雅原住民事務推動會執行秘書萬淑娟表示,西拉雅族曾有光榮歷史,也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是台灣第一個文字化的原住民族,雖中斷約一百五十年,但經多年復育,目前已有西拉雅字典、教材、有聲書等,南市教育局也在十所國小教授西拉雅語。
萬淑娟表示,十七世紀荷蘭人來台,主要就是與西拉雅族接觸,並以羅馬拼音將西拉雅語文字化,荷蘭人離開後,西拉雅族繼續流傳使用一百多年,還用來與漢人簽訂土地租賃、買賣契約等,民間俗稱為「番仔契」,又叫做「新港文書」。
西拉雅族的祖靈信仰為「阿立祖」,祭祀的地方稱為「公廨」,目前在台南東山吉貝耍、佳里北頭洋、大內頭社、官田番仔田、白河六重溪等五個部落,每年都舉辦傳統夜祭。
衣著部分,西拉雅族已西化及漢化,並無一致性服飾,但根據一八七一年來台的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所拍攝的老照片,西拉雅族人都戴有頭巾,各部落的服飾並不統一。
西拉雅 第一個有文字的原住民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oRZPtQ
-----------------------------------
「台語」並不是沒有文字書寫系統 兩百多年前就有羅馬拼音「白話字」 西拉雅平埔族人「新港文」 第一個擁有文字的台灣原住民〔2015-02-25〕
「台語」並不是沒有文字書寫系統 兩百多年前就有羅馬拼音「白話字」 西拉雅平埔族人「新港文」 第一個擁有文字的台灣原住民〔2015-02-25〕 https://bit.ly/3mJm5Du
▲新港文書契約以羅馬拼音來附註,是現今發現平埔族語言第一手資料。(資料照)
(台灣其實也曾經有過自己的文字,例如:布農族也曾有象形文字木刻畫曆、泰雅族的布織圖騰、排灣族的文身圖紋與木雕蛇文、西拉雅族羅馬拼音的新港文書、台語用拉丁字母書寫的白話字等)
「台語」並不是沒有文字書寫系統 兩百多年前就有羅馬拼音「白話字」 西拉雅平埔族人「新港文」 第一個擁有文字的台灣原住民
【新港文書(番仔契)】西拉雅平埔族人 第一個擁有文字的台灣原住民
自由時報/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2015-02-25〕
西拉雅族為台灣平埔族的一族,目前也是「台南市定原住民」,根據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簿等文件種族欄註記為「熟」者,並自願向台南市政府提出登記的西拉雅族人,約一萬五千人。
西拉雅族是母系社會,現今主要分布地區在台南和高雄兩地,台南市則是西拉雅族的大本營,境內並設有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目前有西拉雅族人大大小小的聚落共有四、五十個,主要部落則有十餘個。
約1.5萬人自願登記為西拉雅族人
台南市西拉雅原住民事務推動會執行秘書萬淑娟表示,西拉雅族曾有光榮歷史,也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是台灣第一個文字化的原住民族,雖中斷約一百五十年,但經多年復育,目前已有西拉雅字典、教材、有聲書等,南市教育局也在十所國小教授西拉雅語。
萬淑娟表示,十七世紀荷蘭人來台,主要就是與西拉雅族接觸,並以羅馬拼音將西拉雅語文字化,荷蘭人離開後,西拉雅族繼續流傳使用一百多年,還用來與漢人簽訂土地租賃、買賣契約等,民間俗稱為「番仔契」,又叫做「新港文書」。
西拉雅族的祖靈信仰為「阿立祖」,祭祀的地方稱為「公廨」,目前在台南東山吉貝耍、佳里北頭洋、大內頭社、官田番仔田、白河六重溪等五個部落,每年都舉辦傳統夜祭。
衣著部分,西拉雅族已西化及漢化,並無一致性服飾,但根據一八七一年來台的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所拍攝的老照片,西拉雅族人都戴有頭巾,各部落的服飾並不統一。
「台語」並不是沒有文字書寫系統 兩百多年前就有羅馬拼音「白話字」
「白話字」(Pe̍h-ōe-jī、POJ)是以羅馬字書寫的鶴老話正寫法。
「白話字」本身不僅是標音系統,經過發展後已被視為一套具有完整系統的書寫文字,被廣泛的鶴老話使用者作為書寫表記的工具之一。目前,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所協作的鶴老話維基百科便是以「白話字」做為知識傳遞的文字媒介,為鶴老話的語彙保存、正寫表記以及知識推廣都做出了些許貢獻。同音位、不同腔調使用同一拼寫法,例:「蚵」,台北腔/ə/、台南腔/ɤ/,在「白話字」都以「o」表記。
「白話字」在1810年代由基督教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麥都思在英屬馬來亞馬六甲創造並推行(設計上以漳州音漳浦腔為基礎),其於1837年出版《福建方言字典》,因此後來被外界稱為教會羅馬字(Kàu-hōe Lô-má-jī,簡稱教羅)。白話字於1850年代傳播至廈門,由多位傳教士改良之,當中以打馬字版本(設計上以廈門音為基礎)最多人使用而成當今主流寫法。若條目無特別強調,本條目內文皆主指打馬字版本;不過在中國大陸學界,常以甘為霖版本與閩南方言拼音方案作對照,而被稱作「甘為霖方案」或「〈廈門音新字典〉方案」。
「白話字」書寫記錄台語、客話和台灣原住民語言
「白話字」已有兩百年以上的實際使用歷史,亦曾經在閩南地區(泉、漳、廈)、台灣和東南亞的教會中相當普遍地被使用過。例如台灣第一份大眾媒體——創刊於1885年的《台灣府城教會報》(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正是使用「白話字」當作文字媒介的。其後亦有大量非宗教人士使用之,更有人用其書寫客話和台灣原住民語言。
在台灣,1970年代國民政府全面禁止使用「白話字」,並沒收教會的「白話字」聖經,而同時代,閩南民間的「白話字」也因為國語運動而漸漸式微。「台語」並不是沒有文字書寫系統 兩百多年前就有羅馬拼音「白話字」 西拉雅平埔族人「新港文」 第一個擁有文字的台灣原住民〔2015-02-25〕 https://bit.ly/3mJm5Du
Facebook https://bit.ly/3RhdjM9
1625年,統治台灣的荷蘭行政長官馬丁努斯 · 宋克要求荷蘭派遣2至3個能讀經、且可教化原住民的宣教師來台,使此地的原住民能改信基督信仰。然而,第一批派遣來的是無權行使洗禮的探訪傳道。一直到1627年6月,第一個正規的教區牧師干治士(Georgius Candidius)抵台後,才正式開始荷蘭人在台灣的傳教事業。首先開始的傳教地區 — 新港社,也在1630年集體表示接受基督教信仰。
1636年5月26日,荷蘭人在新港社開辦了第一所學校,這個學校不僅將宗教教育制度化,而且也導入西方的讀寫識字能力訓練。由於荷蘭的教派主張以方言或口語來傳教,因此以新港語做為學校的教學語言。除了用拉丁字母將口語書寫下來以外,同時也編輯了教義問答、祈禱文等做為教材。宣教師尤羅伯(Robertus Junius)於1643年的教育報告中記載,新港學校已有80名學生,其中有24名學生在學習書寫,大約有8到10個人能整齊的書寫,在鄰近的目加留灣學校中,全部的90個學生中也有8個能夠書寫。
這些派駐在台灣的宣教師除了傳教外,也編輯了各種的字典、教義書,如以大武壠語及新港語翻譯的「馬太福音」、虎尾壟語的「虎尾壟語詞典」等,成為後來學者研究原住民語言的依據。在這些留存下來的歷史文件中,最著名的就是原住民與漢人因土地關係而訂定的契約文書,俗稱為「番仔契」,也就是所謂的「新港文書」。
荷蘭人統治台灣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38年,然而其對台灣本土文化的發展卻有相當程度的重大影響。以新港文書為例,目前我們所能看到年代最晚的新港文書,係完成於清朝人統治台灣的1784年,目前可考據一直至1813年(嘉慶十八年)還有此類雙語契約文書,那已經距離荷蘭人離開台灣的1662年超過150年了,但是卻仍然有人繼續使用荷蘭人所教導的羅馬字,來進行契約文書的書寫工作。
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台灣大學的前身)在台北正式成立,屬於其「語言學研究室」的學者小川尚義不久後在台南新港社一帶採集古文書,並在1931年由村上直次郎將這些古文書編註出版,書名就叫做《新港文書》(Sinkan Manuscripts,見村上直次郎 1933),這本書就是我們目前所稱之「新港文書」主要的指涉對象。
《新港文書》收錄了109件的「番仔契」,其中來自新港社(新港文書)的87件,包括21件的漢番對照,以及卓猴社的3件(卓猴文書);麻豆社16件(麻豆文書)及大武壠社1件(大武壠文書);下淡水社1件(下淡水文書)及茄藤社1件(茄藤文書)。至於這些契約的確實年份,最早的是1683年的一件麻豆文書,而年代最晚的是第21號新港文書,年代是1813年。近年來,台灣國內外學者又陸續收錄了新港社、卓猴社、麻豆社、大武壠社、灣裡社、下淡水社、茄藤社等60數件。
新港文書的解讀不僅對語言學的認識有幫助,對瞭解平埔族群歷史社會也有極大的貢獻。然而,雖然村上直次郎在1933年就將《新港文書》刊行於世,不過在該書出版後,對於文書的解讀卻少有人投入,一般均認為這些文書已無法解讀。此外,亦由於新港文書採用了舊體的拉丁字母,對於西方語文認識較少的台灣學者,不時亦會對文書作出錯誤的解讀。然而,亦不斷有人願意嘗試。在日治時期,有村上、小川尚義等人進行解讀,但只能辨識極少數的字彙。戰後翁佳音陸續解讀了6件,之後中研院語言所院士李壬癸又重新解讀了170件。
根據李壬癸比較各社書寫的新港文書及小川尚義所整理的詞彙比較表,各社採集的新港文書所使用語言如下:
西拉雅語
◆ 新港社
◆ 卓猴社
大武壠語
◆ 麻豆社
◆ 大武壠社
◆ 灣裡社
馬卡道語
◆ 下淡水社
◆ 茄藤社
關於新港文書的辨識有以下幾個原則:首先可以利用現存的兩種新港語字彙集,一是《Vocabulary of the Formosan Language: Compiled from the Utrecht Manuscripts》,這個字彙集共收錄了1070個新港語字彙,村上所編的《新港文書》也收錄這些字彙,並附有英文解釋。其二是清代方志《諸羅縣志》卷八〈風俗志‧番俗考‧方言〉中亦收有250個字彙左右,透過字彙集我們就可以判讀部分的文字。其次可以利用現有的雙語新港文書相互對讀,雖然有些例子顯示這些雙語文書並非都是直譯,但仍可讀出端倪。
另外新港文雖然採用了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數字符號,卻沒有採用對位記數系統。例如新港文記錄「三百六十五」會寫成300605(三百-六十-五的連寫)。這套記數系統的使用人,也許就不能應用對位的加減法計算。他們或許發展了其他合適的計算法,也可能始終只拿這套符號系統來記數,而從來不曾發展出有效的計算法。
【「新港文書」在台灣歷史上的地位】
在台灣歷史上,「新港文書」幾乎可以看做是最早出現漢字以外的一個有系統文字,同時也是第一個出現的羅馬字書寫系統。此外,「新港文書」也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台灣島上第一次外國之傳教活動的痕跡。在「新港文書」從台灣民間逐漸衰敗以後,下一波在台灣發生的羅馬字運動,就要等到19世紀後半葉,由長老教會牧師所帶來的「白話字」運動了。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所藏之「清代新港社番婦王覽莫等立典契(新港文書)」,於2008年經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中華民國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古物」
Facebook https://bit.ly/3RhdjM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