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君疏文/大灶王經/灶卦+陽宅灶卦歌/黃羊祭灶(黃羊即狗)/灶神一家之主(本姓祖先神)/灶神本家司命(本姓祖先神)/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觀音媽聯-灶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內容 https://bit.ly/3sEzjmL
品名:司命真君(灶神)
年代:清
材質:樟木、漆線安金箔、粉彩
尺寸(公分):寬10高19深9
說明:
灶神全銜「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道教稱「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簡稱「司命真君」,俗稱「灶君」、「灶君公」、「灶王爺」、「灶王」、「護宅天尊」。玉帝敕號:「玉清輔相九天東廚司命灶王真君」;又號「東廚司命定福真君」或「九天司命護宅天尊」。不論何種稱呼,祂就是主掌「廚房和飲食之神」,另有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的職能。
臺灣主祀灶君廟較知名的有新竹縣竹東五指山的「灶君堂」(或稱「雲光寺」、「上齋堂」),宜蘭縣五結鄉三興村灶君廟,陪祀灶君廟的有臺南鹽水武廟、三山國王廟等。
灶君外觀形貌端正忠厚,可能因掌管「火」,又有許多好東西吃的緣故,臉容大都肥胖紅潤。本館典藏的司命真君神像,頭戴官帽,身著朝服(雙龍搶珠、方孔錢紋),容貌年輕斯文,清秀無鬚,神態自然,整體採圓體雕、漆線安金箔、粉彩的製作工法,具傳統工藝之美。
灶君形象有女性與男性之說,文獻及傳說上的記載如:1.莊子《南華經》:「灶有髻」,晉朝司馬彪解曰「著赤衣、狀如美女」;2.道教指崑崙山上的一位老母,俗稱「崑崙老母」;3.《敬灶全書‧灶王經》:「雲種火老母」或「種火老母元君」(「元君」是道教封女仙所使用的尊稱);4.張單之說(註一):其為民間最普遍的說法;5.乞丐張宙之說(註二);6.玉皇大帝三子之說(註三);7.炎帝神農氏之說(註四);8.重黎之說(註五);9.蘇吉利之說(註六);10.臺灣鸞堂五恩主之說(註七):11.燧人氏之說:發明鑽木取火。
就民間信仰而言,祂是監察、飲食、護宅、防備火災之神。
1.監察神:漢朝以後,灶君為五祀神之一,負責監察人間罪惡,掌握壽夭禍福。民間認為,灶神在舊曆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家家戶戶的善惡,所以每年歲末都要祭拜灶君,希望祂可以美言,招祥避禍。祭拜念詞:「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青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或:「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2.飲食神:祭祀灶神,感恩食物之來源。一般餐飲業視灶神為行業神。
3.護宅神:家宅神信仰,即五祀(門、戶、中霤、灶、行)守護家宅的五位自然神明,其中灶神受尊稱為「護宅天尊」。俗信庭院四周撒上灶灰,得以驅鬼避邪。
4.防備火災之神:古時在灶中燃薪燒火,頗具危險性,故視灶君為防備火災之神。佛教、道教念誦時,亦都將此功德迴向,防火保安康。
就祭祀方式而言,每年農曆的八月初三是司命灶君的生日,習俗以素麵清茶祭拜。農曆年底廿三至廿五的送神日(又稱謝灶)(註八),用灶君圖像,或紅紙寫上「司命灶君神位」、「敬奉司命灶君」等字樣,貼爐灶祭拜;唐代《輦下歲時記》中則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君)醉酒」的說法,是日聰明的人們,用一些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湯圓、麥芽糖、豬血糕等,塞灶神的嘴巴,讓祂「吃甜甜,說好話」,「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正月初四接神日(只要在灶臺上重新貼一張新的灶君圖像即可),灶神將再度下凡,繼續監督民間的善惡。這樣有趣的習俗,從商、周時代流傳至今。
就民俗文化而言,「灶」除了是對「火」的崇拜之外,也象徵家的興衰及財富的多寡,故很自然的成為民間祈求財富的神祇。清代《敬灶全書》說,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據說被灶神舉告者,大過減壽三百天,小過折壽一百日。因此,灶神從最早的主管伙食,演變為掌理禍福的保護神。
就擺放位置而言,因屬道家神祇,最好供奉在廚房的南面,亦有朝東面者(所謂東廚)。昔日臺灣傳統的農業社會中,「民以食為天」幾乎家家戶戶灶上皆供奉灶神。
灶君既是家宅神靈的代表,主要掌管凡間的飲食,並職司每戶人家一年功過善惡的司命神,實具規範人心的功效。
註一: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稱灶君:「名隗,如美女;又姓張,名單…。」
註二:傳說灶神生前非常貧窮,將妻子賣掉,淪落成為乞丐,後又得妻子濟助三餐,自覺羞愧,投入灶中燒死。妻為紀念前夫,在灶頭立神位,朝夕祭祀,謊稱祭「灶君」。別人不察而仿傚,且漸為習俗。這種藉由死亡的轉化,使灶神得以從窮人,變為送財招福的財神。
註三:玉皇大帝三子因貪戀女色而得罪眾神,玉皇大帝遂命為灶神,使其每日皆能與女子作陪。婦人們為了防其窺視(古代女子衣服無內褲),披圍裙燒飯。
註四:西漢劉安《淮南子‧汜論訓》稱「炎帝作火,死而為灶…。」
註五:東漢應劭《風俗通義》錄有灶神是祝融重黎的說法。
註六:隋朝杜台卿《玉燭寶典》指出:灶神蘇吉利,婦名搏頰。
註七:張單與關羽、呂洞賓、岳飛、王善共為臺灣鸞堂的「五恩主」(或稱「五聖恩主」)。著名的臺北行天宮,即祭祀五恩主。
註八:謝灶,民間有所謂「官三」、「民四」、「鄧家五」,「官」指官紳權貴,年尾廿三謝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年尾廿四謝灶,「鄧家」即指水上人家,年尾廿五舉行。但民間大部分選擇年尾廿三謝灶,希望有貴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內容 https://bit.ly/3sEzjmL
------------------
臘月二十三,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人類文明九州智慧2018-02-09 17:58:40臘月二十三,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_人類文明九州智慧 - 微文庫 https://bit.ly/2Pp2VWC
一、灶王爺的來歷
還有一個民間傳説,灶神就更多了。據稱商朝末年,姜子牙幫助周武王討伐紂王,歷經多次浴血之戰,終於打下江山,裂土封侯。姜子牙受師之命,立下封神榜。有功的將領犧牲後,都能受封為神;但廣大沖鋒陷陣的士兵,戰死沙場,卻都未受到封賞。這些遊鬼冤魂,死於歸宿,心中不快,難免鬧事。姜子牙瞭解這一情形後,便將戰死的士兵封為灶神。這樣一來,既可制止鬼魂閒蕩尋釁,又可將家家户户管起來,可謂一舉兩得。
2
灶神源流
灶神崇拜起源很早,它和土地、井、門户、道路一樣,是古代中國老百姓自然崇拜的對象。最早的灶神炎帝、黃帝和祝融是由火神、光明神演化而來的。宋王茂《野客叢書》卷20引《淮南子》曰:“炎帝主於火,死而為灶神。事始曰灶,黃帝所置。《古史考》亦曰:‘黃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就矣。’”
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祀典》引《周禮説》:“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炎帝和祝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的火神。炎帝之“炎”,意謂火焰上升。至於祝融,名重黎,高陽氏顓頊之後,為高辛氏帝嚳的火正,是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稱為祝融,後世祀為火神。
現在有人稱火災為“祝融之災”,本此。關於黃帝,除了上述引文,明馮應京撰《六家詩名物疏》卷41亦引《淮南子》言:“黃帝作灶,死為灶神。”黃帝之“黃”,《釋名·釋採帛》説:“黃,晃也。猶晃晃象日光色也。”可見,黃帝原本是光明之神。無論火神,還是光明神,都是先民敬畏自然而產生的崇拜。
在秦漢典籍中還有許多灶神是先炊老婦的記載。宋衞湜之《禮記集説》卷41:“孔氏曰:‘案少牢及特牲禮,皆灶在廟門外之東西面北上。’鄭注:……此配灶神而祭者,是先炊之人。《禮器》雲:‘灶者是老婦之祭’。”灶神是先炊老婦的説法也見諸《儀禮·特牲饋食禮》、《五禮通考》等古書。漢鄭玄撰《駁五經異義·灶神》駁斥灶神為火正之陳見:“古《周禮説》,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火正,祝融為灶,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搏頰(按古《周禮説》一條並見林公瞻《荊楚歲時記注》)。
謹按《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五祀之神,王者所祭,非老婦也,同《周禮》。駁曰:祝融乃古火官之長,猶后稷為堯司馬,其尊如是,王者祭之,但就灶陘,一何陋也!祝融乃是五祀之神,祀於四郊;而祭火神於灶陘,於禮乖也。”由此看來,鄭玄主張祭祀火神祝融於灶陘於禮不合,灶神當為老婦。不過鄭玄的思想後來似乎有所變化,他在《駁五經異義補遺·灶》中説“灶神祝融是老婦”。
灶神為女性是國內外不少民族共有的現象。我國鄂温克族認為灶神是位老媽媽;赫哲人敬稱灶神為“佛架媽媽”;滿族的灶神是一位穿紅袍的老媽媽。在西伯利亞各民族中,司灶神靈大多為女性,如吉利亞克人的火婆婆,納乃人、阿爾泰人的火媽媽,埃文克人的火外婆婆等。這種灶神是女性的情況可能與婦女居家生活職能有密切關係。
東漢以後,道教經典中的灶神形象是種火老母,《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宣稱:“昔登崑崙之山,有一老母獨處其中,……惟此老母,是名種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統五行,達於神明,觀夫二炁,在天則為天帝,在人間乃為司命。又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又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時辰,普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日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悉是此母也。
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禍殃,弗可免也。”這是説崑崙山上的種火老母神通廣大,在人家中則為司命灶君,監察人間善惡,記錄並稟吿天曹,決定凡人壽夭。種火老母這個神靈形象似乎將火神與先炊信仰糅合起來,並且職能有所變更,肩負司火、司飲食,督察每家每户之善惡禍福之雙重職責。
除上述灶神外,古籍中還有許多不同名號的灶神。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卷説:“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一曰灶神名壤子。”明代徐應秋《玉芝堂談會》卷13則説:“灶神蘇吉利,妻王氏,名搏頰。”
明末清初方以智《通雅》卷21《姓名》“郭禪灶神”條則説:“灶神名禪,字子郭,不言姓郭。……元瑞雲: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一曰灶神名壤子。廣濟歷曰伏龍。《莊子》灶有髻。”從這些引文中,我們可以發現古書述及的灶神另有張單、張禪、蘇吉利;又有姓氏不詳,名隗、壤子者;還有伏龍之稱法以及有髮髻之形象者。其中,張單、張禪,同姓同字,可能是同一個人物,“單”、“禪”因為字形相近而訛誤,現在民間灶台上供奉的灶王爺大多是張單。
至於民間傳説中,灶神形象就更多了,有火之精宋無忌成灶王,負心張郎變灶王,李姓負心郎變灶王,窮鬼懶漢張氏、姚瞎子、鴉片煙鬼成灶王等種種故事。不一而足,我們就不加枚舉。
灶神之由來從火神、光明神逐漸演變成種火老母,再到各色人等,其職責也由司飲食到掌控人間吉凶禍福。這些變化反映出灶神崇拜之自然屬性不斷減弱,其社會化程度不斷增強;灶神形象多元化也反映出信仰者宗教觀念之多元化。這是時代變遷、地域差異等因素綜合作用造成的,是中國百姓生產、生活實踐發展的結果。
二、灶神職能
漢代以前,灶神的職責是“主飲食之事”,如鄭玄《駁五經異義》稱:“灶主飲食也”。魏晉以後,灶神角色發生了一些變化。如《太上洞真安灶經》所云:“有炊母神母,……為五帝司命之官,應天曹為直符之使,變飲血茹毛之化,就煉生還熟之餐,錄世人功過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態觸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聖旨。”
由此可見,灶神不單司人間飲食,似乎更重要的任務是監察百姓之功過。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也説到灶神上天白人罪,大者奪紀,小者奪算之事。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卷14所説:(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故為天帝督使,下為地精。”
不過在《微旨》中,一“算”以三日計,與前者一“算”一百日不同,但灶神作為上天派遣之督察使者的身份是一樣的。明代陳耀文撰《天中記》卷15引《萬畢術》説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
清代《太上感應篇》更是詳列灶神監管的數百種罪過,“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在《太上感應篇》中,灶神作為司命神的身份和職責非常具體、明確。從歷代文獻看,灶神的職能有個演變的過程,其司飲食之責漸漸淡化,其司禍福之責任不斷強化,這種職能可以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十個字來概括。這樣一位近在咫尺、手握“重權”的神靈,真是讓居家百姓又親近又害怕。
百姓親近灶神是巴望他能上天多言好事,以便天帝獎善;百姓害怕灶神是擔心他上天言壞事,以致天帝降罪。這種矛盾的心理鮮明地體現在祭灶風俗中。神州各地,祭品當中多用糖及酒,生動體現了人們麻醉、討好灶神,期待他“多説好話,少説壞話”之心願。雍正《陝西通志》卷45《時日》:“二十三日祀灶,用糖餅,以糖泥神口,祝曰:毋以惡事訴上帝也。(《延綏鎮志》)臘月二十四日,夜設糟饌、果酒,祀灶掃舍(《興平縣誌》)。”
宋代河南開封人孟元老所撰《東京夢華錄》卷10《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閤家替代錢紙,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
元代安徽歙縣人方回《桐江續集》卷25《十二月大暖雨二十四晝夜二十五日始雪》詩云:“夜來聞祭灶,猶賣膠牙餳。雪欲為南瑞,風才作北聲。今年全不冷,此月未嘗晴。造化難窺測,神奇易變更。”人們用酒糟醉司命,用糖餅泥其口,企圖灶神上天多説甜言蜜語,無法説惡言惡語。這種只言好事,不報惡行的心理,反映了百姓祀灶的功利色彩。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對子。人們希望灶神既能“上天言好事”,又能“下界保平安”。《敬灶全書》所收《東宮司命通天定福奏善真君勸善文》説:“吾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
道經造作者作如是説大概反映了老百姓求平安的意願。古往今來,民間流傳着許多灶神保平安的故事。宋洪邁《夷堅丁志》卷20《楊氏灶神》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説:南城有一大富人家楊氏,長子不肖,楊父將他趕出家門。
這個不肖子只好躲到牛圈中去棲身,其時霜重月明,天寒地凍,藉草取暖的他怎麼也睡不着。可是偏偏禍不單行,恍惚間,一隻猛虎撲將過來,還有數倀跟從,欲加害於他。不肖子嚇得連大氣都不敢出,突然一陣勁風颳過,猛虎似乎被什麼東西驅逐一般,倉惶逃掉,眾倀也四下散走。
這時灶王爺和土地公出現了,只聽灶王爺斥責土地爺:“你多年來消受楊家的祭拜,今天卻縱虎為暴,如果不是我及時召來神兵,楊家長子就遇害了。我是楊家灶君司命,你曉得嗎?”土地謝罪吿退。楊父得知詳細經過後,父子和解。
此後,楊家祭拜灶君更加恭敬了。鄉親街坊開始相信,灶神能夠救人於危難,會保一家之平安。除上述灶君驅趕猛虎,民間還流傳灶神智鬥三尸神,保一方平安的故事。這些傳説反映了老百姓對灶君的期待。“下界保平安”,這恐怕也是人們親近灶神的一個主要原因吧。如果説以上這些故事帶有傳説性質,那麼灶王藥籤對古時缺醫少藥的百姓來説倒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有解除病患的積極作用。巴蜀書社版《藏外道書》第4冊《敬灶全書》收灶君內科仙方、外科仙方各五十方,這些方子吸納中醫智慧,有相當的科學依據。
三、祭灶習俗
我國古代早就有了祭灶的習俗,《禮記·月令》已有記載。秦朝將祭灶神作為“五祀”之一。到了漢代,祭灶成為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如司馬遷在《史記·武帝本紀》中記載:“於是,天子始親祠灶。”南北朝以後,對灶神的信仰已成為民間的習俗。隋唐以來,灶神信仰日益普遍,一直延續到近代。
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述:灶神每月最後一日上天,為的是向天尊彙報人們的善惡功過。罪大的“奇紀”,減壽三百天;罪小的“奇算”,減壽一百天。《易內戒》也有類似的説法:灶神每月月底上天,向司命神報吿人的過失。司命神根據灶神的彙報,按照過失大小來剝奪人的壽命,最少三天,最多三百天。灶君的職權就這樣逐漸擴大,由管一家飲食而變為操一家生死禍福,並且隨時記人功過善惡。
1
灶王爺與人的“互動”
中國傳統節日有非常多,尤以臘月和正月的節日最多。因為臘月是年尾,正月是年頭。年尾要有個好收關,年頭要有個好開始,所以一些重大的節日就這樣被這兩個月份“承包了”。
臘月的節日從臘八開始吃臘八粥作為整體節日的“預熱”,正式的一連串的慶祝就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了。臘月歌説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從糖瓜粘的那一刻起,節日的“焰火”自此點燃。為什麼二十三,糖瓜粘呢?因為臘月二十三這天是祭灶日(也有臘月二十四祭灶的),民間説臘月二十三是小年,而灶王爺會在小年這天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彙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以定賞罰功過。
於是呢,民間就在各家各户的灶王爺像或灶王板前面,擺上“雞鴨魚肉蝦,蛋果糖酒茶”來供奉灶王爺。並且在灶王爺的嘴上塗抹上“糖蜂蜜甜瓜”等,期望灶王爺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出家奏善果,回宮降吉祥。”人們以這種期盼,來祈求得到灶王的護佑,天神的賜福,保佑一家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在供品供奉完畢,抹好糖後,人們就將灶王爺的畫像請下來焚化掉,送灶王上天。然後在年三十的子時貼上新的灶王像,以表示將灶王爺從新請回家中,保佑家裏新一年的安康。
2
安灶敬灶
灶君對百姓護佑有加,上天則言好事,下界則保平安。人們自然對其感恩戴德,敬奉殷勤。實際上,中國古代祭灶很早就受到朝野重視。明胡廣等纂《禮記大全》卷22《祭法》:“王為羣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户,曰灶。王自為立七祀。”這説明先秦七祀中,灶居其一。
《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錄《祠灶經》一卷,正史注意收錄《祠灶經》,説明祀灶風俗在當時社會的影響頗大。到清代此慣例在上層社會中猶存,清乾隆《御製詩集》五集卷100《坤寧宮祀灶日作》稱:“東廚灶神位前,亦致三叩。予六十年謹遵弗忽,普祈年穀順成,民物康和,所為有其舉之,莫敢廢也。”
至於民間,灶神信仰更為普遍。在長期的祭拜活動中,百姓中流傳着供奉灶王爺靈驗的種種故事,《後漢書》卷32《樊宏陰識列傳》所載陰子方以黃羊祀灶而獲富貴大概是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是這樣的:漢宣帝時,有個叫陰子方的孝子,在一個臘日早晨做飯時見到灶神現形。
陰子方趕忙恭敬地拜倒在地。當時他家正好有隻黃羊,便殺了供灶神。從此以後,陰子方暴富,陰家世代昌榮,一家之中兩人封侯,數十人為官。所以,後人常效法陰子方臘日以黃羊祀灶,以求榮華。除黃羊祭灶之俗外,民間還有其他一些祭灶宜忌。
據清代于敏中等編《欽定日下舊聞考》卷148《風俗》引《月令廣義》記載:“燕俗圖灶神,鋟於木,以紙印之,曰灶馬。士民競鬻,以臘月二十四日焚之,為送灶上天。別具小糖餅奉灶君,具黑豆、寸草為秣馬具,閤家少長,羅拜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元旦,又具如前為迎灶。”
乾隆皇帝欽定的《日下舊聞考》記述了燕地民間焚紙印灶馬,別具糖餅,恭送灶神,期盼灶君尊口擇言,上天言好事之有趣習俗。到紀曉嵐等編纂《四庫》時:“京師居民祀灶,猶仍舊俗,禁婦女主祭,家無男子或迎鄰里代焉。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户則用二十四日,如劉侗所稱也。”看來,即使時間流逝,各地羣眾對灶神的虔誠供奉依舊。
方士與道教徒也十分看重祭灶,西漢司馬遷《史記》卷12《武帝本紀》記載方士李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於是天子始親祠灶。”
同樣的語句又見諸《史記》卷28《封禪書》。這個材料大概是有關煉丹與祠灶關係的最早記載。宋張君房總編《雲笈七籤》卷65説:“還丹不先祭,作不成。又齋三日,以清酒五斤、白脯一二斤,祠灶神。”同書卷75意思略同:“凡欲合藥,先須祭灶。辦以種種香華、五果、酒漿、酥蜜油等,大須潔淨。”道教追求長生,煉丹是十分鄭重的事情,而要煉成金丹大藥,必須祀灶,這充分顯示出灶神在道士心目中的地位。道教對灶神的信仰比民間祀灶更能顯示出宗教規範及神學色彩,我們以《太上洞真安灶經》為例來説明:
司命灶君主鎮中堂,唯好清淨,匡護黎民,凡人若能慎護廚灶,無令銅鐵刀斧之器、飛禽走獸之毛、不淨柴薪、厭穢之水。若犯忌諱,能令家宅不安,人口暴病。其儀,每月按祭灶吉日良夜,可用鍋安淨水,座布香茆,列案焚香,供養酒果召請五帝司命之主、六癸神女之靈,如對真靈宣示祝曰:“北帝上靈,六癸神女,臣今祭祀,可以為主。神水洋洋,香燈齊舉,仰望靈軒,來臨醮所。”
祝畢用柳枝沾水,灑於醮席。又祝曰:“泠泠陳月食,精膳難思議,五香清淨水,芬芬柳灑之。”如是依經轉誦,對聖披陳,能保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恭弟順,尊卑稟序,大小相承,人兇歡悦,家道昌隆,骨肉安棲,寢膳和泰,豈慮靈神惡鬼興禍害人,切忌高聲大語,觸諱冒殃,厭穢腥羶無令觸犯。即令引鬼招魔,返受殃災。
《太上洞真安灶經》對敬灶醮禮作了詳細的介紹,其中包括祀灶吉日、酒果擺設、案枱布置、祝咒用語以及注意事項等。
清代《敬灶全書》所收《敬灶篇》則比較簡潔明快,該篇列舉了幾條祭灶準則:一、每月朔、望,灶前看燭明燈,供淨水一杯;二、每日早晚,上清香一炷,灶前常宜潔淨,上灶必先洗手;三、每月三十日,乃灶君上奏之期,至戊亥時刻,閤家虔誠敬拜,可保家庭清吉,人口平安;四、八月初三日,灶君聖誕。八月二十四日,元君聖誕。宜供獻香花,誠心拜祝。是書認為灶君最靈最顯,人們不懂虔心敬拜,而去奉祀他神,是捨近求遠之舉。一般人家丁口不安,事不遂意,都是因為不知恭敬灶神的緣故。
以上種種敬灶事宜都是在立灶之後奉行的,至於安灶之法也是有講究的。唐朝歐陽詢所編《藝文類聚》卷80《灶》説:“立灶於屋中央,口向西,灶四邊令去釜九寸也,以磚及細土構立之,亦勿令穿坼,神灶之法畢矣。”這是要求立灶於屋子中間,灶口向西,灶台四邊距離鍋釜要有九寸。
神灶當以細土及磚構建,務求牢固。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續集卷10《庖灶》詳細記載了時人作灶之法:“當辰巳間,巢地取土,先掘去上五寸,以水、美酒一升合和泥之。以癸亥日修之,此日安灶自如也。作灶法,廣四尺長五尺;欲安兩釜,長七尺,子孫富貴。作灶餘泥,不可泥井,井餘土,不可泥灶,大凶。”?
此言作灶吉日良辰、材料、尺寸、禁忌,反映了古人作灶相當講究。另外,清朝顧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4認為壬子日灶神死,此日治灶不妥。這些説法有的來源於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生活智慧,有的體現了道教信仰特徵。
3
祭灶形式
唐代以前,習慣上以農曆十二月初八或每月晦日為灶神上天之日,通常都於是日祭祀灶神,但也有在七夕祭祀灶神的。宋代以後,灶神上天的時間發生了變化,江北地區的習俗以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灶王上天之日,江南地區的風俗以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灶王上天之日。
舊時每逢灶王上天之日,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唯恐得罪這位玉皇大帝派駐人間的使者。祭灶時,一面燒香磕頭,一面口中念禱,請求灶王在玉皇大帝御前多講好話,不講壞話。祭祀者相信,供桌上所放的供品是給灶王爺吃的,只要將其灌足酒、使其吃飽飯,灶神吃了人的東西后自然嘴軟,只好撿好事向玉皇大帝彙報了。此外,祭祀者還把烤化的飴糖抹在灶王爺畫像的嘴上,目的是堵住灶神的嘴,使其無法説壞話。
宋代范成大《祭灶詞》雲:“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灑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這裏將祭灶的形式、禁忌及供品等,闡述得一清二楚,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之所以要好酒好菜討好灶君,目的是為了請其上天少説是非,討個吉利。
因為灶王的奏報與人們的禍福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祭灶必須虔誠,並有所禁忌,不得觸犯灶君老爺。據説西漢有個陰子方,祭灶虔誠,一心向善,因而發財,成為名震一方的鉅富。
清朝有一部《太上寶筏圖》,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有個人廣積陰德,多行善事,灶王將他的善行向天神作了彙報,於是便得到了實惠:家中兩人科舉及第,躋身官場;老兩口也健康長壽,安度晚年。這些故事,都説明灶君信仰在不斷擴大,尤其對下層百姓影響極廣。《敬灶全書》、《灶君寶卷》等書,勸人為善,也都借的是灶君的名義。
過去人們習慣在灶門上,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是人們寄託於灶王身上的希望。送灶君上天,有一定的儀式。通常是先將灶君畫像揭下,和元寶等一起焚化,以示恭送灶君上天。
有的則用花花綠綠的紙糊成轎子,將灶神、紙馬放入轎內一起焚化,以示灶君坐轎上天。有的將“灶君馬”和《送灶君上天疏》以及秣一起送入灶內焚燒,表示送灶王騎馬上天。還有燃起一枝馬尾松,一邊燒,一邊口中唸唸有詞:“一蓬青松一蓬煙,恭送灶神上西天”,也表示送灶君騎馬上天。
4
接灶儀式
將灶王送上了天,還得負責接回來。灶王爺上天呆多長時間呢? 這也有不同的説法。一種説法是:灶王在除夕之夜,偕同其他神仙一起從天而降,灶君為諸神作嚮導,給千家萬户帶來吉或兇、福或禍。到了正月,諸神都返回天上,只有灶君還留駐人間,居於小小的灶頭之上,繼續伺察人們的善惡。
還有一種説法是:灶君上天奏事,來回總共七回。清代吳曼雲《江鄉節物詞》雲:“迎神薪突正衣冠,灶馬紛紛乍解鞍。來複只須佔七日,笑他人説上天難。”這就很有些浪漫主義的趣味,“笑他人説上天難”既豪邁,又瀟灑,可體現灶王爺神通之廣大。
灶君老爺正月初一從天上回來,家家户户又可做祭祀,稱作“接灶”。接灶很有點像為遠方來客或外地歸來的親人接風:儘可能將豐盛的酒菜,作為供品,讓旅途勞頓的灶神享用,還要焚香禮拜,以示恭敬。倘若接灶時心不在焉,馬馬虎虎,得罪了灶王爺,就怕以後“他”上天打你的小報吿,在玉皇大帝面前説你的壞話,那就夠你受得了。
隨便做什麼事,都有可能碰到意外,接灶也是如此。明代陳繼儒所著《見聞錄》中,記載了這樣一樁怪事:明朝有個兵部尚書,名叫張悦。他有一次在接灶神時,一隻家犬蹲在灶頭上,他也不去趕它,任憑家犬湊熱鬧,依然照拜灶君不誤。説來也怪,那隻狗突然從灶上跌下,居然立刻一命嗚呼了。
全家人都説這是不祥之兆,但張悦卻不動聲色,鎮靜地對家人説:“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接灶一切如儀。後來他家果然平平安安,沒有發生任何不幸的事情。這樁事情傳了出去,有人便斷言,這是灶神保佑了張悦一家。
5
灶上避忌
對灶君的崇敬,除了畢恭畢敬的祀奉外,還表現在許多忌諱上。由於對灶王爺既尊重,又畏懼,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反差,便設計出各種各樣的忌諱來。這些忌諱,主要是灶前什麼東西不能放,什麼話不能説,什麼事不能做;尤其是對女人,禁忌就更多了。
對灶君避忌記載最詳細的,當推《敬灶全書·灶上避忌》了。是書嚴格規定:“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體;月經未完的婦女不得經過灶前;披頭散髮者不得燒飯做菜;不得將污髒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
四、灶經中灶王形象
灶王像,我們見到的基本有三種類型,一個是灶王爺坐在門庭中與童子們其樂融融的“年畫像”;二是灶王爺一個人坐在那裏,持着法器,並露出慈祥而又甜美的笑容的“温和像”;三是灶王爺與灶王奶奶坐在一起,各持法器的“夫妻像”。
那“灶王爺”究竟是男是女呢?我們可以在《道藏》中找尋下灶王的本來面目。在《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有一部經書名為《太上洞真安灶經》,裏面記載了灶王爺的事蹟。我們首先看下太上元始至尊登麟駕羽軒,降崑崙之山金銀之壇,座眾寶之台,時感十方三界神仙朝元拱御。
有炊母神母,上言丹陛,稱以夙生慶幸,統御人間,受北帝下部之職,為五帝司命之官,應天曹為直符之使,變飲血茹毛之化,就煉生還熟之餐,錄世人功過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態觸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聖旨。
太上曰:夫人宅者覆也,屋者居也,室者止也,舍者吉也,世上人民,秪知峻宇雕牆,妄施綺麗,殊不知司命灶君主鎮中堂,唯好清淨,匡護黎民。凡人若能慎護廚灶,無令銅鐵刀斧之器,飛禽走獸之毛,不淨柴薪厭穢之水,若犯忌諱,能令家宅不安,人口暴病。其儀每月按祭灶,吉日良夜,可用鍋安淨水,座布香茆,列案焚香,供養酒果,召請五帝司命之主,六癸神女之靈,如對真靈,宣示咒曰:
北帝上靈,六癸神女。臣今祭祀,可以為主。神水洋洋,香燈齊舉。仰望靈軒,來臨醮所。
咒畢,用柳枝沾水,灑於醮席。又咒曰:泠泠陳月食,精膳難思議,五香清浄水,芬芬柳灑之。
如是依經轉誦,對聖披陳,能保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恭弟順,尊卑稟序,大小相承,人兇歡悦,家道昌隆,骨肉安棲,寢膳和泰,豈慮靈神惡鬼,興禍害人。切忌高聲大語,觸諱冒殃,厭穢腥羶,無令觸犯,即令引鬼招魔,返受殃災。於是明宣聖旨,重宣偈曰:
道與生相保,生與道相保。安宅是安身,愛身是愛道。司命若歸依,千邪無路到。炊母六癸神,飲食真神奧。安靜和真和,長生老非老。
是時,上帝説經即畢,三界羣仙,炊母神母,願承聖旨,永當奉行。”
這部經的篇幅不長,裏面講述的是元始天尊在崑崙山金銀壇上,眾真前來朝拜,是有炊母神母上言丹陛。注意,這裏面的灶神形象為灶母,是女神像。灶母對元始天尊説“我受北帝下部之職,為五帝司命之官,應天曹為直符之使,變飲血茹毛之化,就煉生還熟之餐,錄世人功過之因”種種事因,之後元始天尊又回覆道“夫人宅者覆也,屋者居也,室者止也,舍者吉也,世上人民,殊不知司命灶君主鎮中堂,唯好清淨,匡護黎民。”要人忌諱的和要遵守的種種“原則方法”最後天尊説到“道與生相保,生與道相保。
安宅是安身,愛身是愛道。司命若歸依,千邪無路到。炊母六癸神,飲食真神奧。安靜和真和,長生老非老。”作為結尾。從這段經文中可以看出三點,第一,灶神是女神形象;第二灶神很愛乾淨。第三安宅是安身,愛身是愛道。身與宅與道都是要重視的。我們再看下一部經典。在《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中有一部《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我們看下這部道經裏面的灶神是“爺爺”還是“奶奶”。
道言:昔登崑崙之山,有一老母獨處其中,莫知其由。是時即有妙行真人,上白天尊曰:此之老母,未審復是何人,獨住此山,殊無畏懼。
天尊曰:惟此老母,是名種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統五行,達於神明,觀乎二炁,在天則為天帝,在人間乃為司命。又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又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時辰,普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日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悉是此母也。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禍殃,弗可免也。
妙行真人曰:凡人家灶,未審有何忌諱?敢問斯言,幸垂教示。臣見眾生,安知其趣,願將吿諸濁世男女,普令忌之,得諧安穩。
天尊曰:子可諦受,凡人家灶,不可以雞毛犬骨頭髮,刀斧不淨柴薪,穢污等物,觸犯灶神,即致男女不安,經求無利,疾患瘡痍,癲狂瘴疫,眼目昏昧,夢想顛倒,田蠶不收,六畜虛耗,令客鬼無懼,亂入宅中,雞犬作怪,盜賊侵欺,口舌妄起,男女邪迷,官府禁錮,家業流亡,皆為觸犯所致。
若有此難,急宜謝之,可請東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黃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廚靈灶,地廚神灶,天帝嬌男嬌女,囱中童子,童男童女,曾灶祖灶,灶公灶母,灶夫灶婦,灶子灶孫,家灶外灶,大灶小灶,長灶短灶,新灶舊灶,五方遊奕灶君,左右將軍,炊濤神女,前後直符,灶君小使,進火神母,遊火童子,灶家娘子,姊妹新婦,七十二灶侍從,神眾弟子。來解此厄。
天尊再吿真人曰:末世男女,衝突灶君,有災有患,皆須清淨,掃灑明燈,燒香請道士轉經,呼召灶君眷屬名字,奏獻錢財,或供飲食,為人所利,子之所受,深宜諦焉。妙行真人乃稽首聽命,信受奉行。這部經講的是“昔時眾神登崑崙山,有一位老母獨處山中,不知原因。於是妙行真人啟稟天尊問此老母是何人,獨住山中,無有畏懼。
之後天尊對妙行真人説”這位老母,是種火之母。在天上則為天帝,在人間乃是司命之神。同時屬於北斗七元君的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等事。同時有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妙行真人再問説,若人因為種種事冒犯了灶神怎麼辦呢?天尊就説世人可以請東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黃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廚靈灶,地廚神灶,天帝嬌男嬌女,囱中童子,童男童女,曾灶祖灶等來解除病患災厄。
最後天尊説偈“天帝臨位,司命灶君。世人恭敬,福祿鹹臻。去除災難,疫癘潛奔。仰依誨示,普得安存”以此作為結束。在這部經中我們可以發現灶神也為女神,為“老母”。但其下屬部門有眾多灶神,灶公灶母都在其中。而我們現在所供奉的灶神像多為男神形象,可能是因為灶神為“一家之主”,一家之主以一個老爺爺的形象出現會更符合“民情”些。所以以老爺爺的形象出現最多。
五、當今社會灶神也要“安奉”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在物質社會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下,人們對於“高質量”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然而“高”也只限在物質享受與金錢上。城市裏不乏有“家中不開火,“市”上無炊煙”的現象。不在家做飯,去飯店吃,即省時省力又好吃又好看。
人們似乎忘卻了自家廚房的美和烹飪的香,忘卻了廚房灶台對於居家人的特殊重要性。古代起灶生火煮飯是寓意着家庭的興旺與幸福。人口多並且很幸福才會炊煙裊裊,家中才會其樂融融。廚房都忘卻了,就更別提灶神了。不過還好,還有部分城市農村依舊保留着祭灶供灶的習俗。
這不單單是一種有神論,更是一種傳統文化中對“家”概念的認可與信奉,是對先民們“家和”文化的尊重和敬仰。家家都有灶神,供與不供,都在那裏,保佑着一家的安康;家家都有灶神,供與不供,也就在那裏,祝福着一家的美滿。灶王也依舊會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不反對在外面吃,多提倡在家裏做。或許這是與爸媽,妻子兒女相處溝通的一個重要步驟,也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的重要“幸福音符”。
臘月二十三,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_人類文明九州智慧 - 微文庫 https://bit.ly/2Pp2VWC
灶神寶誥---灶君誥
志心皈命禮。
命承北斗,位鎮東廚。為五祀之尊,得九靈之道。作上天之耳目,司上下之災祥。記錄功過,權衡善惡。造化悉由於水火,萬民皆賴為陶甄。禍福總歸於善惡,六耗悉皈於醮謝。四時迪吉,八節呈祥。叩之則應,有感必通。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本家司命,太乙奏善,灶王府君,元皇定國護宅天尊。
志心皈命禮。
一家之主,五祀之尊。司喉舌於北斗之中,察善惡於東廚之內。賜福赦罪,移凶化吉。安鎮陰陽,保佑家庭。何災不滅,何福不增。有求皆應,無感不通。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元皇定國護宅天尊。
志心皈命禮。
位司喉舌,經理庖廚。錄人間功過之因,依期上奏。體天地生成之化,覆佑下民。驅不正之鬼神,掃塵中之疵癘。一家吉慶,合宅昌榮。朝夕承匡扶之仁,庚申察是非之目。雍雍瑞相,赫赫靈祇。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九天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禮誦《灶君誥》,闔家保平安,願以此文,福佑善人。愛家愛灶,永享福身。志心稱念,定國護宅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826pxxq.html
九天司命真君寶誥
【本文】:一家之主。五祀之神。司喉舌於北斗之中。察善惡於東廚之內。賜福赦罪。移凶化吉。安鎮陰陽。保佑家庭。何災不滅。何福不增。有求必應。無感不通。火德澤民賴以生。上調飲食奉雙親。下煮饔餐滋壽命。丹天世界。竈府眾神。欲酬護佑猶未能。普具香燈伸寸敬。虔誠懇禱。宥過愆迍。弟子稽首謝洪恩。願保門庭多吉慶。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赤皇上品。三炁火官。洞陽大帝。元皇定國。南丹紀壽。護宅天尊。玉清輔相九天東廚司命竈王真君。
【意】:九天司命真君是屬五祀內的灶君(這古代歷史有記載),是一家之主,是五祀內的神,廚房所煮出來的東西是給我們吃的,所以是執掌喉嚨舌頭,於北斗之中,我們人生是一個北斗,北斗指依個形體,像老人往生就會寫北斗星沉,(東廚,包廚也,昔時包廚之門在東,故有東廚之稱,意思是說東方甲乙木,取用木生火所以稱東廚就是廚房),在廚房內看你這個人是善或惡,所以婦人最怕在廚房裡亂罵,都叮嚀女人在廚房裡不要亂罵人,不然司命真君會往天奏報,並且年底清算你一年內所言、所行的功過。煮好了首先要以飲食侍奉雙親,煮好的料理好讓我們延年益壽,在炎陽天的世界,你若知道如何來敬灶神,他會寬恕赦免你的罪、你的過失,你若處境經濟困難,只要你有誠心供奉灶神,不要胡作非為,絕對能保佑你。
彰化埔心懿德寶宮廣願堂 https://bit.ly/3cCdHSd
灶神又稱灶君、東廚司命竈君、東廚司命、司命竈君,是華人非常古老的信仰,早在商朝,人們已開始供奉灶神。《論語》裡有則妙喻記載灶神和人們的關係,衛國大夫王孫賈問孔子:「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也就是這位官員想請教孔子,人們如果希望免難,應該禱求最高的權威,還是該諂媚的請求直接的下層職司呢?這則妙喻反映了時人已有祭灶的風俗。此外,戰國時期的楚簡資料也有祭灶的記載。考古和文獻資料都說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灶神已是普遍的神祗,也如同今天的風俗,職司向上天報告人間事。
關於灶神的起源之說大都與火有關,有的說法認為灶神就是炎帝死後成神,例如《淮南子 · 汜論訓》載:「炎帝於火,死而為灶。」《禮記》則記載另一種看法,認為灶神是祝融變成的,也就是顓頊之子-黎。此外,還有其它的說法,根據東漢許慎《五經通義》云:「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其婦姓王名搏頰,字卿忌。」灶神的造形雖然始終以人格神為主,似乎是男身但貌似女子。《莊子》:「竈有髻」成玄英作疏:「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酉陽雜俎》似乎延續了上述的說法:「名隗,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名卿忌;一曰,灶神名壤子也。」另外還有的觀點是認為源於黄帝,黄帝才是灶神;或是古代掌火的神官吳回當為灶神。
此外,關於灶神的性別、名字,也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灶神是位老婦人,所以也有「種火老母元君」的稱號,以表示灶神是各種火的母親。無論如何,灶神最終還是以男性神得到社會的認可,且有不同的名字,包括禪子郭、蘇吉利、張單,蘇吉利的妻子叫王博頰,張單的妻子叫卿忌。
至於灶神的職能則相當一致,主掌記錄人的善惡功過,並延伸到能影響人們的壽命。例如: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可者奪算?算者三日也。」換言之,灶神上告的罪人裡,犯行情節嚴重的每則減壽三百天,輕者三天。這則記錄也和我們認知灶神每到年終才上天向玉帝報告的概念不同。也因為灶神頗似諸神在人間的間諜,民間也有觸犯灶神會生病的說法。由於灶神的職能與司命重疊,後來灶神就和司命混淆了。在《玉歷鈔傳》裡,灶神已經是在人臨終時,稽考人們一生行為的神官。
灶神也有幾種不同版本的故事,最知名的就是張姓夫妻的悲劇故事,不同版本的故事只在細節略有出入。相關故事的主要內容都是描述灶神的前身乃是位張姓人氏,夫妻兩人感情很好,卻因為家貧而分開,妻子或改嫁、或賣給富人為妾室。因緣際會下兩人得以重逢,卻又因為張生仍然太窮,或乞食不得而死,或是因為乞食恰巧到妻子家中廚房,卻因妻子的丈夫也剛好返家,為保護妻子的名節而躲入灶中,結果被活活燒死。妻子因為不捨張生,也隨之殉情;或是感念與張生的夫妻之情,於是以祭灶為名拜祭前夫。此外,灶神的故事也有詼諧版本,據說灶神貌比潘安,卻性好女色又懶惰,於是眨入凡間,躲在廚房看女子煮飯。
由於灶神職司向上天報告人們的功過,因此和灶神相關的最重要宗教儀式就是要討好灶神,或是讓他無法順利的完成任務。例如唐代《輦下歲時記》記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君)醉酒」。各地也有不同的風俗,或是請灶神糕點、糖果等甜食,希望灶神多說好話。一般而言,台灣是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時拜灶神,在正月初五接神時請回灶神。
灶神因為位階低,且為家神。台灣多以紅紙書寫司命灶君的字條貼於廚房,或是在神桌上的造像裡和土地公對坐,也沒有太多以為主祀神的廟宇。台灣以灶神為主祀神的廟宇有三,分別是宜蘭五結鄉的開基灶君廟省民堂;新竹五指山的灶君堂,還有屏東東港鎮上的九龍宮。此外,有些廟宇的偏殿也奉祀社君,例如台南市的天公廟等。灶神也是餐飲業的行業神,成為師徒傳承的見證人,有些廚師會在灶神前行拜師禮或謝師禮。
首頁 > 宗教知識+ > 宗教神祇 > 灶神 (Zao shen) https://bit.ly/2PMEWAs
灶神變成玉皇大帝派到人間考察民情的司命之神,民間也大抵接受這一說法。
在民間傳說中,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這一天稱為「辭灶」,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湯圓、麥芽糖、豬血糕等,總之,用這些又黏又甜的東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讓他回上天時多說些好話,所謂「吃甜甜,說好話」,「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也有人用酒糟去塗灶君稱之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讓他醉眼昏花,頭腦不清,以便少打幾個小報告。一般家家戶戶都貼年畫灶君,兩邊貼有對聯,最常見的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祭灶神象徵著祈求降福免災。祭灶君之時,擺齊供品,焚香祭拜,接著第一次進酒,此時要向灶君誠心禱告,完畢後再進行第二次進酒,進第三次酒之後,將舊有的灶君像撕下,連同甲馬及財帛一起焚燒,代表送灶君上天,儀式便順利完成。焚燒一個用篾扎紙糊的馬,是作為灶神上天的坐騎,還要準備一點黃豆和乾草,作為灶神和馬長途跋涉所需的乾糧、草料。此外還要焚香、叩首,並在灶坑裡抓幾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並喃喃叮嚀:「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平安」之類的話。送走神明後,可別忘了正月初四(一說除夕夜)把眾神接回來,此之謂「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儀式很簡單,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貼一張新的神。
宋朝詩人范成大有一首叫《祭灶祀》的詩,把中國民間灶神的習俗刻畫得入情入理、淋漓盡致。在老百姓眼裡,灶王爺並不是純粹的鐵面無私,也不是專打小報告的卑鄙小人,而是一位通情達理、圓滑世故、稍加賄賂就替人消災免禍的好好先生,很迎合普通群眾的世態。全詩如下: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krkl2yv.html
灶神是什麼樣的神,他掌管著家庭的什麼事情,起到什麼作用
中國古代就祭祀灶神。灶神之起源甚早,灶神,全銜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君」,或稱「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護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稱他為「灶王爺」,鸞門尊奉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廚房之神。商朝已開始在民間供奉,及周禮以吁瑣之子黎為灶神等。秦漢以前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 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賜於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職責,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
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上帝報告。
謝灶之期也分階層,民間百姓大部分會選擇年廿三謝灶,希望有貴氣,取其意頭。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湯圓、麥芽糖、豬血糕等,總之,用這些又黏又甜的東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讓他回上天時多說些好話,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宮降吉祥。
送走神明後,可別忘了正月初四(一說除夕夜)把眾神接回來,此之謂「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儀式很簡單,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貼一張新的神。
灶神在民間的地位是最高的,他是天帝派駐各家的監察大員,是一家之長,負責監督一家老小的善惡功過,定期上報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頂禮膜拜。
但是人們一般認為的則是,如果不討好灶神,他就會向上天告你的惡狀。由於人與天帝無法溝通,所以,天帝那兒只能任憑灶神胡言亂語,凡人「無所禱也」。灶神告什麼狀,天帝就會給你定下什麼懲罰。
人們如果要祈福禳災,便要對灶王爺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將污髒之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名目繁多。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爺要升天報告一年的情況時,人們還要為灶王爺擺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這就是所謂的祭灶。祭灶時,麥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為了讓灶王爺喝得忘乎所以,暈頭轉向,而麥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來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惡言惡語,只能說好話,二來麥芽糖粘住嘴巴,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口,只能說個含含糊糊。
灶神究竟為何物,是一個不容易搞清楚的問題。由於可供參考的說法實在太多,大致可分幾種說法:
《酉陽雜俎·諾皋記》雲,灶神姓張名單,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傳說張單是一個負情浪子,因羞見休妻而鑽入灶內,成為灶神。一說,古時候有一貪官,生性最饞,每天須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擾。後一位神仙幻變的民女將他摑到鍋台上,變成"灶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灶神是男是女?古有不同說法,一般經學家以灶神為老婦,或為美女,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髮,從灶中出」。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的紙馬,往往是一對老夫婦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禮記·禮器》"奧者,老婦之祭也"鄭玄註:"老婦,先炊者也。"《儀禮·特牲饋食禮》"卒食而祭〓爨、雍爨"孔穎達疏:"爨者,老婦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是說灶神確腔鶘瘢嚳竊畹姆⒚髡擼且晃恢魎境顆氳魘攣竦吶?-先炊,因為烹調須在灶上操作,所以對她的祭祀表現為祭灶。《文獻通考·郊社一九》釋灶神的"司命"名號:"司命則司命星下食人間,司譴過小神。"《莊子·達生篇》記齊桓公問皇子告敖:"到底有沒有鬼?"皇子告敖答曰:"有。水下有鬼叫'履',灶中有鬼叫'髻'。"西晉司馬彪註:"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也有稱灶神為火精宋無忌的。《三國志·魏志·管輅傳》:王基家賤婦生一子,墮地便走人灶中。輅曰:"直宋無忌之妖,將其入灶也。"《史記·封禪書》"宋毋忌"司馬貞索隱:"《白澤圖》:'火之精曰宋無忌。'"關於灶神是一對夫婦(即"灶公灶母")的俗信,也有所本。《荊楚歲時記》:"灶神名蘇吉利。"《玉燭寶典》十二引《灶書》:"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灶王經》說天下灶君,以種火老母為尊。有人認為,這是俗信"灶君奶奶"的由來。
《事物原會》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淮南子·氾論篇》:"炎帝作火而死為灶。"高誘註:炎帝以火德為管理天下,死後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呂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誘註:"祝融,顓頊氏後,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有人據此認為灶神就是火神,是這一自然力崇拜的產物進入人類居住空間後的變體。由於炎帝為"火德之帝",祝融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為灶神。
評劇《灶王爺》講述了「灶王爺本姓張,家住順義張各莊。」經有關方面考察得知,家家戶戶供奉的每年臘月二十三祭奠的灶王爺本是順義張各莊人氏,順義區有關方面已經將這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成功註冊為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灶神的習俗刻畫得入情入理、淋漓盡致,在老百姓眼裡,灶王爺並不是純粹的鐵面無私,也不是專打小報告的卑鄙小人,而是一位通情達理、圓滑世故、稍加賄賂就替人消災免禍的好好先生,很迎合普通群眾的世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8onvbpl.html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為諸生,每試必高等。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餘人,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於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僅存其一。妻以哭兒女故,兩目皆盲。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年四十外,每歲臘月終,自寫黃疏,禱於灶神,求其上達,如是數年,亦無報應。
至四十七歲時,除夕與瞽妻一女夜坐,舉室蕭然,淒涼相吊。忽聞叩門聲,公秉燭視之,見一角巾皂服之士,鬚髮半蒼,長揖就坐,口稱姓張,自遠路而歸,聞君家愁歎,特來相慰。公心異其人,執禮甚恭,因言生平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以歷焚灶疏,為張誦之,張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公大驚曰:「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予誓行善事,恪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乎?」張曰:「即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書文舊冊,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勿汙,而旋焚之,君日日親見,略不戒諭一語,但遇途間字紙,拾歸付火,有何益哉?社中每月放生,君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諸人不舉,君亦浮沈而已,其實慈悲之念,並未動於中也。且君家蝦蟹之類,亦登於庖,彼獨非生命耶?若口過一節,君語言敏妙,談者常傾倒於君;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但於朋談慣熟中,隨風訕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怒觸鬼神,陰惡之注,不知凡幾。乃尤以簡厚自居,吾誰欺,欺天乎?邪淫雖無實跡,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即搖搖不能遣,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乎?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此君之規條誓行者,尚然如此,何況其餘?君連歲所焚之疏,悉陳於天,上帝命日遊使者,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實善可記,但於私居獨處中,見君之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仇報復念,憧憧於胸,不可紀極。此諸種種意惡固結於中,神注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暇,何由祈福哉?」公驚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係尊神,願求救度。」張曰:「君讀書明禮,亦知慕善為樂,當其聞一善言時,不勝激勸;見一善事時,不勝鼓舞。但旋過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恒性是以不固,故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沈,何嘗有一事著實?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猶欲責天美報,如種遍地荊棘,癡癡然望收嘉禾,豈不謬哉?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遠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報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言畢,即進公內室,公即起隨之,至灶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因焚香叩謝。即於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志誓除諸妄也。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沈。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真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傍,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閑,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遂緣方便,廣植陰功,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每月晦日,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
如是三年,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首輔。輟闈後,訪於同鄉,為子擇師,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挈眷以行。張敬公德品,為援例入國學。萬曆四年丙子,附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一日謁內監楊公,楊公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為己嗣以娛老者。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問其籍,曰「江右人,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閭里。」公甚訝之,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撫子大慟,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復明。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辭江陵回籍。張高其義,厚贈而還。公居鄉,為善益力,其子娶妻,連生七子,皆育,悉嗣書香焉。公手書遇灶神,並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身享康壽,八十八歲。人皆以為實行善事,回天之報云。同里後學羅禎記。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https://bit.ly/31Cz1AR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