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第三位皇帝趙恆是宋史上第一位正常繼統的皇帝。外國使節進貢通天犀,太宗令人把它加工成兩條犀帶,一條自用,另一條給寇準。通天犀是一種上下貫通的犀牛角,被認為是靈異之物、勇者的化身、無價之寶,也是感應靈敏的象徵,有「心有靈犀」之意,傳說佩在身上有辟邪、辟毒、辟水等奇效。寇準一直珍藏著太宗賜的腰帶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在歷史上是以仁慈寬厚聞名的天子。據《宋史》記載,宋仁宗知道了國土境內發生瘟疫,百姓受難時,不是下令處罰官吏,也不是照樣歌舞昇平遮掩災情,而是“脫下天子的龍袍,暫離正殿,不受朝賀”,誠懇表示愧於奉天行道的天子職責,並責罰自己的失職。他減少自己的膳食、減損美味,同時停止娛樂,誠懼內省,省察自己治國是否違反人道,是否符合天道?
大宋王朝由真宗開始施行對時疫的免費醫藥,到了仁宗時已經成爲遍及全國的免費醫療,朝廷不僅爲百姓提供醫生、連藥方皇帝都親自過問。
在《續資治通鑑長編・宋紀五十四》中,記載了宋仁宗用珍貴寶物爲百姓治病的一則故事。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正月,都城開封發生了大瘟疫。宋仁宗令“太醫進方”。
太醫開出的藥方需要兩隻犀牛角入藥,貴重的犀牛角民間很難得到。藥方送給皇上之後,仁宗便命人把宮裏的兩隻犀牛角拿了出來。
有個叫李舜卿的內侍一看,有一個竟然是仁宗經常佩在身上的通天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通天犀角“夜露不濡,入藥至神驗”。
話說這支通天犀可是有一番來歷,是從宋太祖那裏傳下來的。
宋太祖黃袍加身的那一年,三佛齊(古國名,位於東南亞)來進貢,當時三佛齊國還不知道陳橋兵變,後周禪位,但是貢物中有一個通天犀,犀牛角上有一個龍形,其龍形騰上而尾稍微向左傾斜,形成一個“宋”字。龍——宋,正好寓意真龍天子建立大宋。
宋仁宗(圖片: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畫像)
宋仁宗(圖片: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畫像)
太祖非常高興,對大臣說,你們看到了吧,這犀牛角上都寫着“宋”字,這不是天意是什麼?
太祖把這個通天犀做成了腰帶,每次祭祀的時候都配戴着它。可見是有多麼重要意義的一件寶物!
內侍看到這支來歷不凡的通天犀,請求皇上還是把它留下來吧。
宋仁宗本來是性情溫厚,脾氣十分好的一個人,對待下人也很好,有一次宋仁宗帶人在花園裏閒逛,途中飢渴難耐,發現手下人都沒有帶水,但他並沒有說出來,因爲不想讓那個負責沏茶倒水的人受責罰。包拯多次犯言直諫,唾沫星子都噴到宋仁宗臉上了,宋仁宗也不生氣,反而對他非常器重。
可是這時仁宗卻非常不高興,回絕道:“吾豈貴異物而賤百姓哉!”意思是說,我怎麼能把一個稀罕的東西看得比百姓還珍貴呢!下令立刻搗碎了給百姓和藥。
這個故事不過是體現出了宋仁宗“愛民如子”之一毫。
宋仁宗即位之初,臨安(今浙江杭州)發生瘟疫。仁宗拿出自己的錢給貧民就醫買藥,買棺收殮死去的家人,並撫卹死於瘟疫軍人的家屬。
皇祐元年(1049年),河北發生瘟疫。除了醫療安民,他還下令免除當地老百姓的租賦二年,後又下詔賑濟河北災民,凡是年紀八十歲以上和重病不能自理者,都可得給米一石、酒一斗。
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他下詔國內各地立義倉,到了嘉祐二年(1057年),又詔天下設置廣惠倉。這些義倉在災害發生時,都能及時發揮效用,使得老幼貧疾之人都能得到養護,這種制度影響有宋一代,累朝相承。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大學》有言:“爲人君,止於仁。”意思是說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仁宗皇帝真是當之無愧,在當朝和後世他都受到世人的讚譽,也是我國第一位被諡爲"仁宗"的皇帝。
太祖佩戴着祭天的寶物 宋仁宗爲何一定要打碎 | 宋仁宗 | 宋朝 | 中國歷史 | 通天犀 | 中華故事 | 宋代醫療 | 宋朝福利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3shaux5
大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東京汴梁皇宮。 束上通天犀,拜向北方,寇准就这样客死他乡 - 楠木轩
宋真宗召集大臣寇準、畢士安、王欽若、陳堯叟等商議大事。
幾天前,遼國大舉入侵,一晚上邊關告急文書連來五封。
好多人建議遷都避開遼軍鋒芒。
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
陳堯叟是四川人,主張遷都成都。
寇准憤怒地說:誰給陛下出的餿主意? 可以砍了他的腦袋! 現在陛下神武,文武和睦。
大家同心協力一定打敗敵人,怎麼想到遷都楚、蜀?
在寇準等人的大力提倡促進下,怯懦的宋真宗終於答應御駕親征。
十月,遼軍軍鋒直指澶淵城。
宋真宗的車駕卻在路上慢騰騰地走著。
前線的警報雪片般飛來,真宗又動搖了,想打退堂鼓。
寇准再三強調目前的形勢有進無退!
這時候皇帝打道回府,三軍將士絕對再無鬥志,戰事必敗,國家危險。
黃河在澶淵城中穿過,將澶淵分為北城和南城。
遼軍的先鋒已抵達北城外,真宗的車駕終於到了南城,他卻不願意到北城去。
寇準找到大將高瓊:「今天是將軍報答國家的關鍵時刻了! ”
高瓊說:"我是個軍人! 萬死不辭! ”
寇準帶高瓊去見真宗,力勸真宗渡過黃河到北城去,此舉必將大大地鼓舞民心士氣。
高瓊也說一定要去!
大臣馮拯在一邊呵斥高瓊:「這裡有你說話的份嗎?
馮拯被懟得面紅耳赤,講不出話。
高瓊當即指揮衛士們驅趕皇帝的御車往北城出發。
到了黃河上的浮橋,御車還猶猶豫豫地徘徊。
高瓊牽著御車的駕馬,大步走向對岸,
大聲喊道:"還不快走! 已經到了這兒還猶豫什麼嘛! ”
真宗終於到了北城,登上城樓。
皇帝的黃龍大旗在北城樓上高高飄揚,將士們歡聲雷動,齊呼萬歲,氣勢百倍。
同時敵軍氣勢頓挫——契丹奪氣。
束上通天犀,拜向北方,寇准就这样客死他乡
02
一天前,驕橫的遼國前鋒大將蕭達蘭率輕騎直衝到北城下觀察地形。
宋將張環預先準備「床子弩」要伏擊遼軍,這種弩是用絞盤拉弦上箭,箭矢又長又粗如標槍一樣。
蕭達蘭正在城下指指點點,箭矢呼嘯而至,正中他的前額,連人帶馬被射倒在地。
當場就嗚呼哀哉!
加上宋真宗親臨一線,宋軍士氣高漲。
遼軍戰鬥意志漸無,提出議和。
遼人目的要割地,宋人願意賠償錢但不肯割地。
按照主戰派寇準的意見,正好和遼國人打上一戰,收複失地!
宋軍在各條戰線上都已頂住了遼軍的進攻,又有遊擊隊在敵后騷擾遼軍的運輸線。
遼軍太過深入,糧草漸漸供應不上。
宋軍只要堅守下去,形勢就越來越有利。
但宋真宗和王欽若等人還是妥協為上,答應每年給遼國一筆錢,大家講和。
真宗對談判代表曹利用說:「真的不得已的情況下,一年一百萬也可以接受。 ”
小曹走出行宮,被早就候在門外的寇准攔住。
老寇直捅捅地對他說:"你給我聽好了,如果談判給的錢超過三十萬,我砍了你的頭! ”
曹利用很能變通,有禮有節地和遼人談判,最終達成協議:遼聖宗叫宋真宗為"兄"。
宋人每年給遼人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
雙方以白溝河為界,就在澶淵簽訂了和約,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二十多年的戰爭,為宋遼兩國間營造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時光。
邊境上人口繁衍,牛羊遍地,許多人一輩子沒見過打戰。
老百姓過上了難得的休養生息好日子。 寇準的功勞天下聞名。
束上通天犀,拜向北方,寇准就这样客死他乡
03
寇準是辦大事的人物,性子剛烈,不拐彎抹角。
為國為民,不計個人得失,不怕得罪人,被他罵過的王欽若恨透了他。
有一回寇準下朝,真宗目送他走遠。
王欽若在一邊,看到機會來了,問道:"陛下敬重寇准,是因為他對國家有大功嗎? ”
真宗說:"對啊! ”
老王陰陽怪氣地說:「澶淵之盟,陛下不認為是恥辱嗎? 還說寇準有社稷之功? ”
真宗愕然:「怎麼這麼說? ”
王欽若說:"《春秋》書上說,城下之盟是種恥辱,澶淵之盟就是城下之盟嘛! 陛下以萬乘之尊,簽下城下之盟,還有比這更大的恥辱嗎? ”
一席話把真宗說的心裡難受得要命,原來是這麼丟人的事哟!
王欽若進一步說:「陛下看過人賭博嗎? 賭徒輸紅眼了,最後都會把所有的東西都押上,叫做'孤注一擲',陛下您就是寇準的'孤注'啊! ”
這小人的嘴巴真的不得了,真宗鬱悶地很,越來越不理寇准了。
沒多久,終於把寇準罷相,打發到河南陝西一帶當地方官了。
寇準在地方就全心為百姓幹實事。
幾年後,大臣丁謂冒尖,有拜相的可能。
但他知道自己資歷不夠,就推薦寇準再回京里為相,自己充當寇準的副手。
雖然寇準也看出丁謂居心不良,但還是願意回朝辦大事,於是第二次擔任宰相。
丁謂原來是想巴結拉攏寇準。
有一回一起吃飯,寇準的長鬍子沾上了菜湯,丁謂親自上前替他清理鬍子。
這個「溜鬚」之舉相當肉麻,正直的寇准受不了,笑道:"副宰相是替別人理鬍子的哟? ”
當眾被奚落的丁謂,氣得暈死。
背地里咬牙切齒地起誓,要報復寇准。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朝廷中有人密謀爭權奪利,波及寇準,丁謂立即打擊老寇,
罷相,趕出京城。
丁謂拜相,狠狠地落井下石,要置寇準於死地。
把他一貶再貶,最後到荒遠的廣東雷州。
束上通天犀,拜向北方,寇准就这样客死他乡
04
寇準是陝西人,戲文裡叫他"寇老西兒"。
這種正人君子,性急不避嫌,能辦大事,也得罪人。
宋太宗趙光義非常欣賞他,說寇準就是我的魏征。
太宗的皇位是傳自哥哥太祖趙匡胤,所以他遲遲沒立皇太子,是傳位給哥哥的兒子,還是自己的兒子?
還是寇准拿主意,人性是自私的嘛!
太宗問:「襄王怎麼樣? "襄王就是太宗自己的兒子趙桓——後來的宋真宗。
寇準馬上促成此事:「知子莫如父啊! 陛下認為可以,請馬上付之行動。 ”
第二天宣佈趙桓為皇太子。
為國家的安定,打下良好的基礎。
真宗氣量沒太宗大,吃不消寇準硬脾氣。
另外寇準也有地域歧視病,他看不起南方人。
北宋的大才子晏殊十四歲就是名動天下的神童,真宗賜小晏"同進士出身"。
冠老西兒不以為然地說:「可惜小殊是江西人。 ”
真宗頂了他一句:「張九齡(唐朝名相)不也是江西人? ”
所以寇準雖有大功,被王欽若、丁謂等人打壓,真宗也不大為他說話。
估計心裡也會陰暗一下,讓你寇老西兒沒大沒小!
像寇準這樣的歷史正面人物,咱們喜歡說他艱苦樸素,愛國為民。
其實愛國為民不假,艱苦樸素不真。
寇準原來是出了名的奢華,單單家裡點的蠟燭,是一擔擔地往府裡挑的,那種通宵歌舞的生活,是老寇的標配。
有一回寇老西兒大擺宴席,排場之大,皇帝的宴會都比不上。
真宗很不高興,說:"這個寇准想擺什麼譜? ”
幸好寇准的老同學宰相王旦回答說:「寇准這人比較呆瓜,不懂避嫌。 ”
真宗才過了這一坎:「老寇是比較呆瓜。 ”
到了雷州這個宋時的邊遠海角,寇準那是吃大苦了。
幸好公道在人心,雷州的官員百姓都仰慕寇準的風采,説明他蓋房安家。
寇相是享受得了富貴,也安得下困苦的大境界人,在雷州教育當地青年,推廣中原先進的文化知識,深得雷州士民愛戴。
幾年後丁謂也被流放到崖州,路過雷州。
寇準讓人到雷州邊界送了只蒸羊給他,丁謂想見他,寇準不見。
為了防備家裡人跑去找丁謂麻煩,寇準把他們鎖在家裡,讓他們放開賭錢,等老丁離開雷州才放手。
這種作風特別大氣。
南方的濕熱天氣顯然不適應寇老西兒,一年多后,寇准一病不起。
他估計自己的日子不長了,派人到京城去取一條犀帶。
那是很多年前,宋太宗得到寶貝通天犀,令人製作成兩條犀帶,一條自用,一條賜給寇準。
犀帶拿來了,寇准沐浴更衣,束上犀帶,向北方下拜。
接著命令僕人收拾好一張竹塌,倒到塌上就死去了。
一代名相,這般客死他鄉亦。
束上通天犀,拜向北方,寇准就这样客死他乡 - 楠木轩 https://bit.ly/3lLrFUL
暢行天下(王暉):犀帶考 暢行天下(王暉):犀帶考 - 每日頭條
犀帶考
暢行天下(王暉):犀帶考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PqOBfS
犀牛在現代已經是一種瀕危的珍稀動物了。可是在秦漢以前,我國存在犀牛而且分佈十分廣泛,人們相對很容易就能捕殺到它。據甲骨卜辭記載,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時代,犀牛即是殷人田獵獲取肉食的對象。
曾有一條記載焚林而獵的卜辭說,殷王一次就捕獲犀牛71頭。國家博物館藏一件「宰豐骨匕」,上面刻的文字講,此匕系用殷王賜予獵獲的犀牛骨製作的。我們熟悉的商周青銅犀尊,造型逼真,動感十足,它是製作者與犀牛曾親密接觸過的最直接證據。 除了犀牛肉可供肉食之外,犀牛的角也可以被利用製成酒器。古人把獨角的犀牛稱為「兕」,《爾雅·釋獸》:「兕,似牛。」東晉郭璞註:「兕,一角,青色,重千斤。」
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就有用犀角制觥的記載。據《詩經》引《寒詩》說,「兕觥,以兕角為主,容五升。」「兕」漢語詞典解釋為「雌的犀牛」、「觥」字解釋為「古代用角做的酒器」。從這一文獻記載,我們可以確定知道了兕觥最初是犀角做成的。犀牛的皮很厚,能抵擋刀、箭等兵器的攻擊,是製作盾牌、鎧甲的上等材料,可製成「犀甲」。
國博西漢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 樂藝會資料
春秋時代已有專門製作犀甲的工匠,在《周禮.考工記》中,這種工匠被稱為「函人」。春秋戰國連年的戰爭使犀牛厄運難逃。《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今夫差衣水犀甲者十有三萬人。」犀角在延續至今的中醫藥理論中也一直被認為治療某些疾病有奇效的藥品。商周之交及春秋戰國,北方長年兵紛爭,犀皮被大量製作成鎧甲,而犀角又被用作雕制各種器皿酒具,犀牛遭遇到空前瘋狂的捕殺,至秦漢北方犀牛已成稀獸,由於犀牛被大量捕獵再加之氣候的原因,唐代之後犀牛僅存於華南小部分區域。
長沙馬王堆出土 木犀角 樂藝會資料
上世紀,野生犀牛在我國境內相繼滅絕。《漢書》記載:「尉佗獻文帝犀角十。」這表明早在漢朝時期犀角已是進貢皇帝的寶物了。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木犀角模型即暗示着當時犀角的奇缺和珍貴,不得已用模型代替犀角。漢朝之後的兩千多年漫長歷史中犀角一直是珍貴的原料,除了入藥的用途之外,大多犀角被製成各種供統治階級和豪富階層使用的器物。只是犀角的主要取得途徑不再是通過國內獵取而大多來自海外的貿易和進貢所得。
明初撰寫的格古要論對犀角的產地、種類、特徵、優劣及辨偽作了詳盡的介紹,明清時期對犀角的甄別判定,也基本沿用此法。「犀角出南蕃、西蕃、雲南。亦有成株肥大、花兒好及正透者,價髙。成株瘦小、分兩輕、花兒不好者,但可入藥用。其紋如魚子相似,謂之粟紋。每粟紋中有眼,謂之粟明。此謂之山犀。器物要滋潤,粟紋綻、花兒好,其色黑如漆、黃如栗,上下相透,雲頭雨腳分明者為佳。有通天花紋犀,備百物之形者最貴。有重透者(黒中有黃花,黃中有黒花)、有正透者(黑中黃花,古雲通犀),此二等亦貴。有倒透者(黃花有黑),此等次之。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又次之。有黑犀無花純黒者,但可車象棋等物,不甚直錢。凡犀帶,多有角地上貼好犀作面,夾成一片者,可驗底面花兒大小逺近,更於側向尋合縫處,可見眞偽。又有原透花兒不齊整,用藥染成黑者,則無雲頭雨腳。黃黑連處純黑而不明,但有粟紋不圎者,必是原透花兒不居中,用湯煮軟,攅打端正者,不是生犀,冝一一驗之。凡器皿,須要雕琢工夫及様范好,冝頻頻看之,不可見日,恐燥不潤故也。」由於犀角的珍貴性和材質的限制,大多數犀角製品被製成杯子和擺件為主。因犀角易腐朽,宋元前的傳世實物遺留至今實已無幾,收藏於日本正倉院的唐代傳世犀角杯和犀角官帶帶板,已經是今人所能見到的最早犀角製品了。
明 犀角花杯 首都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犀角杯 《小器現大觀》無錫博物院文房展 樂藝會資料
說起犀角帶,這應該也是犀角器物中除了杯子和擺件之外相對數量較大的犀角製品,但是也許是由於犀角不易保存而且可以入藥的原因,犀角帶的傳世品數量極少,只能夠通過流傳下來的文字資料和某些古代官員肖像上主人公所系戴的犀帶來了解了。
在唐代,關於犀帶的文字記載有:《新唐書•車服志》:「宴會之服,一品、二品服玉及通犀,三品服花犀、斑犀。唐 白居易 《元微之除浙東觀察使喜贈長句》詩:「 稽 山 鏡 水歡游地,犀帶金章榮貴身。」 。唐 白居易《寄獻北都留守裴令公》:「通天白犀帶,照地紫麟袍。」唐 李德裕在《通犀帶賦》序里稱:「客有以通犀帶示余者,嘉其珍貴,古人未有詞賦,因抒此作。」唐 顧況《公子行》:「輕薄兒,面如玉,紫陌春風纏馬足。雙鐙懸金縷鶻飛,長衫刺雪生犀束。」
宋代,」宋「通犀帶」,在28種帶制中及其珍貴,據說僅次於紫雲縷金帶。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一:" 靖康 末,括金賂虜,詔羣臣服金帶者權以通犀帶易之,獨存金魚。" 宋 岳珂 《桯史·壽星通犀帶》:"會將舉慶典,市有北賈,攜通犀帶一,因左璫以進於內。"
元代:《元史·輿服志》一記載:百官公服,偏帶,"正從一品以玉,或花、或素。二品以花犀。三品、四品以黃金為荔枝。五品以下以烏角"。
明代:文武百官穿官制禮服,所佩戴的官帶帶板因品級不同定為一品玉、二品犀、三品和四品為金、五品銀鍛花、六七品銀、八九品為烏角。另外還規定,命婦一品為玉帶,二品為犀帶,三品、四品為金帶。
明代銅犀牛擺件 廣東省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天水冰山錄》記載,明代著名權臣嚴嵩被抄家時的物品清單里就有「鍍金廂花犀帶三條、鍍金廂光犀帶七條」被抄沒。
清代時由於衣冠服飾的改變,犀帶也就絕跡了......
依據以上的文字記載可以了解自唐至明,犀角已經被列入珍寶類中,犀帶也被甚至被統治者用作等級制度的象徵。只有官居二品的官員方能配帶犀角的官帶,從而顯示出犀角的高貴地位。
在犀角帶所用犀角材料的分類上,有通犀,花犀,斑犀之分......但是據本人結合天水冰山錄記載考證,花犀有可能是指帶有雕工的犀角。並不一定是犀角材料上的分類......承蒙朋友相助還找到了一條收藏於日本某神社的明代雕花穿枝麒麟紋犀帶的圖片,印證了本人的考證。
關於斑犀的記載有明代格古要論: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又次之。《唐本草》:取自雌犀,文理細膩,斑白分明,俗謂斑犀,服用為上,然充藥不如雄犀也。斑犀帶的實物無緣得見,好在可以通過收集的明代官員肖像畫圖片上面的犀帶花紋來確定斑犀。
關於通犀的記載有明代格古要論:有通天花紋犀,備百物之形者最貴。有重透者(黒中有黃花,黃中有黒花)、有正透者(黑中黃花,古雲通犀),此二等亦貴。南北朝陶弘景:"(犀角)今出武陵、交州、寧州諸遠山。又有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縷 直上。。舊說(或引為《抱朴子》稱)犀中心有白線直透到底,名通天犀。按照文字描述來說這兩種犀角材料的形態是有差異的。個人推測通天花紋犀角與通天犀角雖然形態花紋不同,但是應都屬於極為珍貴的犀角材料。
我在收集的明代官員肖像畫上分別找到了這兩種犀角材料製作的犀帶圖像。系戴通天花紋犀帶的官員是明代萬曆禮部尚書趙秉忠。趙秉忠(1573-1626)字季卿,1573年出生於青州府益都縣(今山東省青州市),出身官宦之家,父親趙僖官至禮部右侍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殿試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 。授翰林院修撰。歷任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官至禮部尚書。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被黃尊素彈劾去職 。天啟六年(1626年)去世。思宗崇禎三年(1630年)追復原官,贈太子太保,賜祭葬 。
系戴通天犀犀帶的官員永宣時代的翰林學士同時又是大書法家的沈度。沈度(1357-1434),自幼嗜學,博涉經史,善草隸行書。永樂初,命翰林舉賢才,擢翰林典籍,累遷侍講學士。宣德中,進翰林學士。度之書,婉麗飄逸,雍容矩度,稱"台閣體"。成祖譽為"我朝羲之",凡金簡玉冊,一切大製作,必命度書。永樂大鐘上的23萬餘字經文均為沈度所書。為文平淡,絕去浮靡。事上盡誠,必以正對。事親孝,友愛弟粲,並稱"大小學士"、"雲間二沈"。與人交,久益敬。為人貞靜,不苟附。暇則閉戶焚香,鳴琴賦詩以自樂,人號"自樂先生"。風度蕭散,所好惟載籍、法書、名畫、古器,自題齋居曰"樂琴書處"。著《滇南稿》《隨筆錄》《西清餘暇自樂稿》《自示編》。
我還有幸看到了與沈度肖像畫上材質花紋一樣的一套傳世的通天犀角帶板,這也是一件極為幸運的事情了........
暢行天下(王暉):犀帶考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PqOBfS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j5e8nby.html
中國古代的犀牛
犀牛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僅次於大象的第二大動物。 中國境內沒有野生犀牛存在,我們只能到動物園裡去看這種體型巨大,頭上長角的奇怪動物。 其實在中國古代,野生犀牛曾長期在中國大陸上生活繁衍,為人們所熟知。 今天,留史君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代的犀牛。
先秦的犀牛與個人的球
甲骨文中常見"市中級人民法院"(讀四)字。 據甲骨文的記載,商王經常通過驅趕、網捉、包圍、射箭等方式,捕獲到頭槌這種動物,有一次竟然通過焚燒樹林的方式一下子捉到了71頭個人的大小。 此外還有一些用受訪者進行祭祀的記載。 從來看看麵的字形來看,是一種頭上長角動物的側面形象,由於是側面像,不太確定是雙角還是獨角。
甲骨文中的各種"兕"
傳世的先秦文獻中對於個人的記載也很多,《詩經》中有"發彼小豝,臟此大大阪。 以御賓客,且以酌醴。 "射死後天後,可以用它的肉來招待賓客。" 我姑酌彼癢觥",激情觥是一種與激情有關的盛酒器。 《論語》中有"虎個人的搜尋",善於老虎的猛獸。 《道德經》中有"群組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說明info靠角進行攻擊。 《墨子》中有"荊有雲夢,犀激情麋鹿滿之。 "的預期,為牛、麋鹿等一起生活在南方的動物。 《國語》中有"巴浦之犀、犛、上港、象,其可盡乎",說明大小與牛、犛牛、大象等動物生活在一起,而且數量很多。 《周禮·考工記》有"犀甲七屬,哎哟甲六屬...... 犀甲壽百年,受訪者甲壽二百年",善於的皮可以用來做成鎧甲,而且品質優於犀牛皮的甲。 《左傳》「牛則有皮,犀鼠斯」尚多,棄甲則那? "的預期,這是和牛、犀牛都不同的動物,這三種動物的皮都能做成鎧甲。
商代小臣艅犀尊
以上這些描述讓我們大概能夠梳理出只好大陸的動物的簡略情況,但是具體的形象特徵還是不清楚,只有《楚辭》中提到:"君王親發兮,憚青但他。 ",哎哟大約是青灰色的。 對於湘的樣子描述最具體的是《山海經》,書中說"市中級人民法院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山海經》中的客隊灰黑色,像牛,一隻角,倒是和犀牛的樣子很接近,只是《山海經》中還提到:"有獸焉,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其名曰犀渠。 "一般認為犀渠就是犀牛。 而且山海經常常把廣州恆大和犀並列,說明他們不是同一種動物。
那麼özi究竟是什麼動物呢? 有人認為也許是犀牛,也有人認為頭槌與犀牛不同,是野牛或者水牛,有人認為頭槌是雌(或雄)犀牛(這種可能性不大,商王怎麼能做到一次捕捉71頭雌犀牛呢? )。 還有人認為沒想到的是傳說中的,我們都沒見過的動物。 如果防線就是犀牛,那麼證明先秦時期中原大地上曾生活著很多的犀牛,如果個人的不鬥牛,也沒關係,前面提到在地上和犀牛生活在一起,說明那時也是有犀牛存在的。 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殷墟遺址也出土過犀牛的骨頭,證明在商代中國是有犀牛的。
戰國錯金銀銅犀牛屏風座
此外,存世的青銅器中也有犀牛的形象,著名的有現收藏於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小臣艅犀尊,屬於商代晚期的器物,是很寫實的蘇門答臘犀形象。 還有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其年代有爭議,一般認為為戰國到西漢之間,由於頭上有兩隻角,也屬於蘇門答臘犀。 這說明先秦時期人們能夠準確把握犀牛的特徵,對於犀牛的形象比較熟悉。
戰國至西漢錯金銀雲紋銅犀尊
《楚辭》中有"操吳戈兮被犀甲"的句子,犀牛皮做成的鎧甲,被認為是精良的裝備。 春秋戰國時期長期的戰爭對於犀甲的需求量必也極大。 《越語》有"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的記載,一個吳國便有犀甲上億,雖屬誇張,但至少其數量是非常驚人的,這樣也勢必造成大量犀牛被人們捕殺。
唐朝人喜歡犀牛角
可能是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也可能是氣候的原因,秦漢以後,中原地區就少見犀牛了。 王莽當政時,為了炫耀威德,讓遠在東南亞的黃支國貢獻了一頭犀牛,可見那時犀牛在中原地區已經是很稀罕的了。 其實那時的我國南方地區還有不少犀牛,如《鹽鐵論》中說"犀、象、個人的虎,南夷之所多也"珠璣犀象出桂林"。
西漢銅鎏金犀牛及馴犀俑
唐代時,華南的一些山區還有野生的犀牛棲息,《新唐書》中列出有十三個州曾進貢過犀角。 而中原地區,特別是都城長安則很難看到活的犀牛。 唐高祖李淵獻陵前的石犀牛雕刻的惟妙惟肖,與雌性爪哇犀的形象非常接近,是因為當時正好有林邑國進貢了犀牛。 這些進貢的犀牛都是經過人工飼養、馴化過的,在一些節慶宴會場合,還會上場表演舞蹈節目。 只是犀牛畢竟屬於熱帶動物,不適應長安的氣候。 白居易的長詩《馴犀》就描述了國外進貢的馴犀最終不適應氣候凍死的情況。 由於人們對犀牛已經不再熟悉,有關犀牛的藝術作品也就大多靠想像,不那麼寫實了。
唐代獻陵石雕犀牛
唐代銀鎏金犀牛紋盤
由於犀牛罕見,也就逐漸成了傳說中靈異的動物。 唐代關於犀牛的名目有"卻塵犀""避水犀""避暑犀""夜明犀""的預期忿(讀绢奮,消除憤怒的意思)犀""避寒犀"等等。 《西遊記》中玄英洞裡的三個犀牛精分別叫闢寒大王、辟暑大王和闢塵大王,其源頭就來自這裡。 也是從唐代開始,由於人們對於犀牛不熟悉,更弄不清楚慢慢斯是什麼,所以個人的牛逐漸合一,不過必須合牛的別稱。
古人認為犀牛的靈異來自於犀角,所以犀角也成了珍貴的東西,上面說的犀牛名目也是主要指犀牛角。 唐代流行束最會躞(讀碟謝)帶,那時最講究的帶銙是用犀角製成的。 《新唐書·車服志》記載"諸親朝賀宴會之服:一品、二品服玉及通犀,三品服花犀、班犀。 "所謂通犀、花犀、班犀都是犀角的種類,其中通犀又稱通天犀,是指那種中間有一條白線直通到頂的犀角。 這種犀角被認為能夠"出氣通天",所以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說法。 古代傳說犀牛喜歡看星星,看著看著,星星飛到了犀牛角裡,犀牛角就有了分水的功能。 還有傳說認為犀牛喜歡看月亮,看的久了,犀角上就會長出月亮的形狀,成語犀牛望月就是這麼來的。
清代銅犀牛望月擺件
宋代以後的人不太清楚犀牛的樣子
人們終於不再穿犀甲了,卻又玩上了犀牛角,可憐的犀牛又遇到了第二次大屠殺,其結果就是,到了宋代,嶺南地區的野生犀牛也變得極為稀少了。 交趾國進貢了兩頭怪獸,號稱是麒麟,其實就是犀牛。 大宋朝的大臣們不太認識,有說是山犀的,有說是天祿的,還有說是水牛與蛟龍的混血。 最後只好以「異獸」的名義收下。
元代《飲膳正要》犀牛插圖
古人認為犀角還是名貴的藥材,很多藥書上都繪有犀牛的形象,但是由於人們對犀牛不瞭解,這些犀牛也畫的千奇百怪。 明清時期七八品武官的補服用犀牛補子,那上面的犀牛更像是青牛。 《西遊記》中的犀牛精也是有兩隻角,與牛的形象十分接近。 到是明清時期的犀角雕刻,特別是明代的犀角杯造型豐富,工藝精湛是非常精美的工藝品。
明清時期各種放飛自我的犀牛形象
清代彩繪《西遊記》中的井木犴啃咬犀牛圖
清代康熙年間,比利時人南懷仁編繪的《坤輿圖說》中繪有犀牛,其形象大約來源於德國畫家丟勒所繪的木版畫。 畫中的犀牛雖然也不是很像,但大體特點還是體現了出來。 只是其中的文字介紹有點玄乎:「印度國剛霸亞地產獸,名鼻角。 身長如象,足稍短,遍體皆紅黃斑點,有鱗介,矢不能透。 鼻上一角,堅如鋼鐵。 將與象鬥時,則於山石磨其角。 觸象腹,而斃之。 "南懷仁不知道這種動物在中國叫犀牛,給它起了個奇怪的名字——鼻角獸,而中國人也不知道這個所謂的鼻角獸就是犀牛。
《坤輿圖說》中的鼻角獸與獨角獸
丟勒繪犀牛版畫
最晚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我國西南地區還零星的有見到野生犀牛的記載。 解放後,經多次調查,證明中國境內已經沒有野生犀牛存在了。 這種曾快樂的在中國大地上奔跑的動物,徹底消亡,只能在動物園裡見到了。
結尾彩蛋:
麒麟是我們傳說中的一種瑞獸。 關於麒麟的原型有多種說法,留史君以後有機會再慢慢和大家聊。 有人提出麒麟的原型是犀牛,具體來說是印度犀。
其理由為:早期的麒麟有獨角,印度犀也有獨角。 麒麟有鱗,印度犀身上有泡甲。 麒麟是馬足圓蹄,印度犀和馬都屬於奇蹄目。
但是把憨憨的犀牛說成是麒麟的原型,留史君還是有點接受不了......
中国古代的犀牛 https://bit.ly/3tNF2GN
在古書中記載,有一種犀牛,頭上長着三隻角,分別長在頭頂、額頭、鼻子上,鼻子上的角比較短小,但十分豐盈飽滿,額頭上的角用來厥地,頭頂上的角直指天空而貫頂,有通天之能,因此這種犀牛又被稱爲「通天犀」。
如果把三隻角剖開的話,能看到一條白色的紋理線,首尾相連,貫通兩端,據說這個長得像線一樣的白紋,能感應靈異事物。相傳它的犀角,有鎮妖、解毒、驅邪、分水的功效和功能,故而被看作靈異之物。而這條紋理線,普通的犀牛是沒有的,所以又被稱爲「靈犀」。
世人所知「靈犀」,大部分都是來自這首《無題》,而詩中所表達的意思,也是傳達着心意相通的情感,就好比看到紅豆,能想到相思,看到玫瑰,能想到愛情,看到竹子,能想到堅韌。而李商隱的「靈犀」,雖然是傳說中的靈獸,世人不一定見過,但卻不妨礙它成爲心靈共鳴的代表,不得不說,古人的想像力,實在令人讚嘆折服。 https://is.gd/KC4vg5
以為是溫嶠取角的犀牛。
為什麼溫嶠點燃了犀牛角就可以下到水裏,因為他點燃的不是普通的犀牛角,而是通天犀的角,葛洪在《抱朴子》里說,得到了通天犀的角三寸以上,刻成魚的樣子,銜着進到水裏面,水就會自動避開。顯然溫嶠拿的就是這種通天犀的角,不過水底黑暗,他為了看清,就把這犀牛角給點燃了。
為什麼說通天犀跟水裏的怪物是一夥的呢?因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里說通天犀不喜歡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從來不喝清水,只飲濁水。這不跟水裏的怪物一個毛病嗎?
《宗鏡錄》就此打過一個比喻說「如惡狗臨井,白吠其影;水中無狗,但有其相,而生噁心,投井而死。」錢鍾書在《管錐編》里稱這種不喜歡自己身影的情形為「惡狗吠影」病。這些怪物跟通天犀一樣都是嚴重不自信,認為自己相貌醜陋,厭惡自己的長相,所以不敢面對自己。
有的動物即便長得不醜陋,也不喜歡照鏡子,非要讓它照鏡子,只有一死。例如鸞,據《說文解字》上說,這鳥兒赤色五彩,應該十分漂亮。《異苑》上有個國王得到了這麼一隻鳥兒,給它住金籠子,吃珍饈美味,想聽聽它的鳴叫,可是養了三年也不叫。王后說:「據說鳥兒見了同類就會叫,懸鏡子試試。」結果鳥兒看到自己身形,一聲悲鳴,哀徹雲霄,宛轉而死。或許這種鸞鳥看到了自己身形,想到了配偶,物傷其類,何況是自己配偶,想到「隻影向誰去」傷心湧上來,一慟而絕。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mxkavg.html
山海經神話故事系列:上古神獸之一「通天犀」(第76期)
2017-10-07 由 己齋論史 發表于故事
通天犀生長在禱過山,是一種很厲害的動物,身子長得像水牛,頭如豬頭,蹄似象蹄,生有三隻角。
據《山海經·南次二經》記載:「禱過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讀sì),多象。」
意思:「禱過山。山上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有很多犀、兕和大象。有一種犀牛就長有三隻角,一角長在頭頂上,一角長在額頭上,另一角長在鼻子上。鼻子上的角短小豐盈,額頭上的角厥地,頂上的角貫頂,其中頂角又叫通天犀,剖開可以看到裡面有一條白線似的紋理貫通角的首尾,被看作為靈異之物,故稱靈犀」。
傳說有一種叫通天犀的靈獸,它吃草時只吃有毒的草,或者專挑有刺的樹木吃,目的是以身試藥,練就本領,然後為人解毒,極其富有自我犧牲精神。因此,犀被認為是靈異之獸,是勇者的化身。
唐·李商隱《無題》詩之一:「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詩中含義是「心領神會,感情共鳴」的意思。古文記載,通天犀犀角中有白紋如線直通兩頭,貫通首尾並感應靈敏,因此被看作是一種靈異之物,所以叫做靈犀。
李商隱的「心有靈犀一點通」。「靈犀」二字就是取自「通天犀」。另外「靈犀」具有種種靈異的作用,如鎮妖、解毒、分水等,故稱靈犀。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story/ynj2x2g.html
犀角:是生犀角 是通天犀的角經過特殊加工的產物不是普通的犀牛角 ,古書記載,有一種犀牛名通天犀,有白色象線一樣貫通首尾,被看作是一種靈異之物,所以叫做靈犀。
傳說犀角中心若有一條白線直透貫穿,就可以「通靈」在中國歷史上,「晉書」中曾經有這樣的記載:「嶠旋於武昌。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雲其下多怪物,嶠遂燃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出,奇形怪狀。其夜夢人謂之曰:「與君幽明道別,同意相照也!」大意是說:中國古人通過燃燒犀牛角,利用犀角發出的光芒,可以照得見神怪之類 同時,民間傳說:點燃犀牛角蠟燭,可以和死去的親人相會。 犀角的故事從此流傳了下來。
《本草經集注》,犀角還具有藥用價值,更具犀角種類不同其藥用價值也不同,有如低密,烏犀角,香犀角,印度犀,獨角犀,爪哇犀,小獨角犀,蘇門犀,雙角犀,其功效主治,清熱,涼血,定驚,解毒。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 ,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痛疽腫毒。
犀牛角又分非洲犀牛角(又稱廣角)和亞洲犀牛角(又稱暹羅角),非洲犀角價格大約在1000-7500一克不等,亞洲犀角價格更高,由於巨大利益驅使被大肆捕殺現大多數犀牛已經滅絕,犀牛是受國際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
在中國大陸、台灣、韓國和一些東亞國家,犀牛角被製成傳統藥材。阿拉伯國家把犀牛角看作社會級別的象徵;在也門和阿曼,犀牛角被用來製作儀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
犀牛角的通靈傳說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lLsmxl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53p8z3.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