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圭(1842-1903年),字小池,江蘇江寧(今南京)人,23歲受聘任寧波海關副稅務司霍搏遜的文牘(現時的秘書),系中國近代郵政倡導者之一。 1876​​年,赫德委派他前往美國費城參加美國建國100週年博覽會,李圭回國後將其在美期間的考察、見聞寫出《環遊地球新錄》 一書,書中對美國郵政作了詳盡的記述,並建議開辦中國郵政。他的見解得到了李鴻章的讚許。 1885年,在葛顯禮主持下,李圭將英文的《香港郵政指南》譯成漢語,同時又擬寫了《譯擬郵政局寄信條規》(以下簡稱《條規》)。 《條規》對十幾種郵件的規格、特徵、資費等做了詳細的規定。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該書對明信片概念的認識
事件經過
在《明信片》一節中,李圭對明信片闡述如下:“郵政局有印就厚紙片,其信資圖記也印於片上,由局出售,以便商民凡寄無關緊要之信,可就片面寫姓名住址,片寫信,不用封套,價更便宜。各國信館皆有此片,謂之明信片。”漢語的“明信片”一詞,即首見於此。該《條規》送呈葛顯禮、李鴻章、總理衙門等高級官員與部門,正因如此,“明信片”一詞當時未能流傳。 《條規》的附件中有1枚示意的“明信片”,此片借用香港1880年發行的維多利亞肖像圖郵資片,李圭將該片中上部的英文香港及徽誌刮掉,手寫了“大清國CHINA”幾個字;另在英文“萬國郵政聯盟”一行文字上面手寫“郵政局明信片”6個字,還用1枚大龍郵票將維多利亞郵資圖完全覆蓋,以示此處可印中國郵政的郵資圖。李圭將其加工的“明信片”作附件,本意就是讓上層官員產生目見實物的效果。這枚“明信片”是中國郵政明信片的雛形,“明信片”3個字首次出現在設計理念中的樣片上,其歷史意義怎樣評價都不過分。 《譯擬郵政局寄信條規》有數件版本,均為李圭手書,其恭筆齊整,足見漢字功底之紮實。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看,我們都應該慶幸中國郵政歷史上出現了李圭,只有像李圭這樣的中西文化素養淵深的清末知識分子,才能將“POSTCARD”(郵政卡) 的實際特徵與涵義準確表述,從而歷史性地創譯出了“明信片”這個至今仍舊無可替代的概念。
貢獻
1896年,中國正式開辦郵政,責成費拉爾設計郵資明信片。是年8月,他在《呈海關總稅務司備忘錄(一)》的補遺中,將“POSTCARD”稱為“書信片”。但在“備忘錄(二)”那些漢、英文夾雜的行文中,費拉爾建議把漢語的“書信片”改為“郵政明信片”,然而這是在李圭的《條規》上呈11年以後的事了。 1897年10月1日,大清郵政首枚郵資明信片發行,郵資圖下印著“郵政明信片”5個字,從此“明信片”一詞開始出現在中國各個時期的明信片上,並在國人的口語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思痛記》成書於清鹹豐至光緒年間,作者李圭,字小池。 本書講述作者為太平軍裹挾始末。
《思痛記》2卷,光緒六年刻本。 該書自述鹹豐十年被太平軍俘虜,先後在天京、金壇、嘉興、杭州等地為太平軍管理糧食收發事宜,同治初年逃往上海。 書中兼記太平天國的一些其他事務,可資參考


李圭(1842-1903年),字小池,江蘇江寧(今南京)人,系中國近代郵政宣導者之一。
李圭(1842-1903年),字小池,江蘇江寧(今南京)人,23歲受聘任寧波海關副稅務司霍搏遜的文牘(現時的秘書),系中國近代郵政宣導者之一。 1876年,赫德委派他前往美國費城參加美國建國100周年博覽會,李圭回國后將其在美期間的考察、見聞寫出《環遊地球新錄》一書,書中對美國郵政作了詳盡的記述,並建議開辦中國郵政。 他的見解得到了李鴻章的贊許。 1885年,在葛顯禮主持下,李圭將英文的《香港郵政指南》譯成漢語,同時又擬寫了《譯擬郵政局寄信條規》(以下簡稱《條規》)。 《條規》對十幾種郵件的規格、特徵、資費等做了詳細的規定。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該書對明信片概念的認識。
相關事件
在《明信片》一節中,李圭對明信片闡述如下:"郵政局有印就厚紙片,其信資圖記也印於片上,由局出售,以便商民凡寄無關緊要之信,可就片面寫姓名住址,片
寫信,不用封套,價更便宜。 各國信館皆有此片,謂之明信片。 "漢語的"明信片"一詞,即首見於此。
該《條規》送呈葛顯禮、李鴻章、總理衙門等高級官員與部門,正因如此,"明信片"一詞當時未能流傳。 《條規》的附件中有1枚示意的「明信片」,此片借用香港1880年發行的維多利亞肖像圖郵資片,李圭將該片中上部的英文香港及徽志刮掉,手寫了「大清 國CHINA"幾個字;另在英文"萬國郵政聯盟「一行文字上面手寫」郵政局明信片「6個字,還用1枚大龍郵票將維多利亞郵資圖完全覆蓋,以示此處可印中國郵政的郵資圖。
李圭將其加工的"明信片"作附件,本意就是讓上層官員產生目見實物的效果。 這枚"明信片"是中國郵政明信片的雛形,"明信片"3個字首次出現在設計理念中的樣片上,其歷史意義怎樣評價都不過分。
《譯擬郵政局寄信條規》有數件版本,均為李圭手書,其恭筆齊整,足見漢字功底之紮實。 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看,我們都應該慶幸中國郵政歷史上出現了李圭,只有像李圭這樣的中西文化素養淵深的清末知識份子,才能將"POSTCARD"(郵政卡)的實際特徵與涵義準確表述,從而歷史性地創譯出了"明信片"這個至今仍舊無可替代的概念。
個人貢獻
1896年,中國正式開辦郵政,責成費拉爾設計郵資明信片。 是年8月,他在《呈海關總稅務司備忘錄(一)》的補遺中,將"POSTCARD"稱為"書信片"。 但在"備忘錄(二)"那些漢、英文夾雜的行文中,費拉爾建議把漢語的"書信片"改為"郵政明信片",然而這是在李圭的《條規》上呈11年以後的事了。
1897年10月1日,大清郵政首枚郵資明信片發行,郵資圖下印著"郵政明信片"5個字,從此"明信片"一詞開始出現在中國各個時期的明信片上,並在國人的口語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
李  圭
李圭(1842~1903),字小池。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生,江寧(今南京)人。 清鹹豐十年(1860年)入太平軍,掌軍中糧食收發。 同治初遁至上海,追憶太平軍中生活,撰《思痛記》2卷。 后在英人戈登軍中辦理文案。 同治四年(1865年),任寧波關文牘。 光緒二年(1876年),赴美國費城參觀世界博覽會,回國後撰《環遊地球新錄》4卷,詳述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等。 光緒四年,他的《美會紀略》、《遊覽隨筆》及《東行日本》刊行於世,轟動一時,後擢升海寧知州。 光緒六年,李圭上書李鴻章,提出發展工商業、加強邊防、改進武備、學習西方等建議。 光緒七年《中俄伊犁條約》簽訂后,他即撰《蠡測罪言》,又倡富國強兵之議,深得清末外交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薛福成的賞識,並薦其任洋務委員。 還著有《海寧安瀾書院徵信錄》、《鴉片事略》2卷、《金陵兵事匯略》4卷。 其《金陵兵事匯略》,以編年體記述太平天國在南京的始末,所據頗多當時抄本,資料珍貴


146-100dpi.pdf (ncl.edu.tw)

2021-03-16_221405

146-100dpi.pdf (ncl.edu.tw)


Kanseki Database

2021-03-16_221915

Kanseki Database


7s653s7q71rn45n0o4o7ro055s1710op0349n44687rq4ssonrs19p4n68r368p024575snq06pq4q99n9n9283qrs996r7325sq257po7n54353oq3qq6812q124607or9p3qp5-98nq-4po6-o714-681np194252p588945on3s9q448792022psposs7837so65485q67q5q478o969q010ro8r30ns98qo3013n-9745-42r6-oo09-86p6q7629111

李圭,中國第一位參加世博會的公務員,「中國郵政明信片之父」
李圭,中國第一位參加世博會的公務員,「中國郵政明信片之父」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vvCY87
弱冠之年的人生逆旅
1842年,李圭出生在江寧府,即今天的南京市。李圭所在的家族是一個大家族,家境殷實,人丁興旺。
過著衣食無憂、飽讀詩書生活的李圭,本可通過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之路,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改變了剛及弱冠之年的他的人生軌跡。
李圭
戰爭讓李圭失去家人,流落他鄉,飽嘗生活艱辛。在避難途中,李圭曾經三次被太平軍所抓,前兩次都僥倖逃脫。在第三次的逃亡中,李圭與其弟再次被抓。
在看到原清軍投降至太平軍的這部分人,對試圖逃跑之人兇殘至極的做法時,他們決定先靜觀其變。
李圭在後來的《思痛記》中是這樣描述清降兵殺人的場景:
"途中有老弱不良行者,稍一蹲坐,亂刀交下,薨於路旁;或有突然跳入河,冀逃脫者,甫入,爭以長矛刺之,或擊以火槍,百無一生,水之為赤。農民欲逃而被觀破,或逃而被獲,立割其耳,而反縛其手以行,雖血流遍身,不容駐足……至婦女幼弱被驅迫踐踏而死,抉眼流腸,尤不可以數計。"
李圭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的親身經歷者,通過他的描寫,讓人不由心生恐懼和悲憤。
不管是以什麼目的發動的戰爭,百姓永遠都是最無助最絕望也是最被動的人,主宰他們生死的往往不是命運,而是擄走他們的人。
死亡和創傷也永遠是戰爭展示給我們的面相,在這滿目瘡痍之下,清降兵的做法,更是讓人看清戰爭之下人性的醜惡。
李圭是個讀書人,本有志於仕途建功立業,無奈此刻自身身處險境,看到太多類似這樣兇殘的畫面,無能無力的他,也只能先求自己和弟弟的自保。
太平天國運動
所幸,那時候的太平軍對知識分子還是以禮相待的。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李圭成為太平軍中的"寫字先生",這才使得他和弟弟在軍中又平安的度過了兩年。
在太平軍營中呆了三十二個月之後,李圭與同伴謀劃成功,逃至上海。經朋友介紹在青浦"常勝軍"中辦理文案,因此結識了一些西方人士,後來受聘於時任寧波海關副稅務司的霍博遜,司以文牘一職,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秘書。
正是這次任職,奠定了李圭將來的世博會之行。
第一個以官方身份正式參加世博會的中國人
1876年,美國為慶祝建國100周年,在費城舉辦了"美國百年紀念展覽會"。全世界有37個國家應邀參展,中國也在其中。
1876年5月13日,李圭同一名華人翻譯從上海出發,經日本東渡太平洋,約一個月後抵達美國舊金山,又坐了七天的火車到達費城參加博覽會。
為何李圭能獲得出使美國的機會?
1875年12月,經時任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任命,"世博會中國代表國委員會"成立,其成員包括各外籍海關稅務司、美國旅華商人、幫辦及海關方案秘書李圭。
費城世博會場景
李圭雖然只是一個秘書,但在太平軍營中的經歷,讓他學會了與各色人等打交道;而他此時在寧波海關工作也已有十年之久,與當時的海關稅務司德翠琳關係密切。
並且,李圭是當時海關中為數不多的懂得洋文的中國官員,德翠琳將他舉薦給赫德,從而獲得出使美國的機會。李圭有幸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代表清政府參加世博會的中國人。
李圭參加世博會的意義
封閉了一個多世紀的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失敗後,被強行推開國門,但李圭此次卻是代表清政府主動走出國門,意義重大。雖然在此之前,中國人也參加過世博會,但那都是商人以個人的名義參加。
在博覽會期間,李圭幾乎經歷了全過程,清晰地看到了晚清政府與西方國家在工業、科技、教育等方面成就的差距。
費城世博會場景
比如在美國館裡,李圭感受到一個嶄新的、充滿著力量和創新的"機器世界"正在開啟。
而中國的產品大都是中國傳統的農副產品與手工製品,展現的是一副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圖景。
雖然有差距,但是與會的各國來賓、客商中對來自東方的古老國家的精緻優雅的產品,如瓷器、牙雕、絲綢、景泰器、漆器、字畫等,還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不吝溢美之詞。
也許在西方人的眼中,這些精細奇巧的物品,比機器建築更有吸引力,他們紛紛表示"願以他物相易"。
參加這次博覽會,對晚清政府來說,除了通過李圭及展品,將國人的精神面貌及國家各種文化展現給西方人,加深自己與西方各國的文化交流外,並通過自己傳統商品的優勢獲得了貿易之利。
對李圭個人來說,改變了以他為代表的當時一些中國人陳腐的觀念。雖然來世博會之前,李圭也長期同洋人共事,但他認為世博會也不過是西方國家工商業的競技形式,"竊嘗謂美國創是會也,若似乎徒費",同時也浪費了清政府的資源。
但當他親眼目睹了美國這座典型的近代城市,在工商業方面的進步時發出了:"今知其意在聯交誼,獎人才,廣物產,並以藉助通有無,是有益於國家而不徒費"的感慨。
19世紀世博會場景
李圭此次的世博之行,不但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最大的收穫就是將世博會以及西方的情況介紹給中國,更是將自己代表的中國形象展現在西方人面前,讓西方人從中捕捉到關於中國的社會和歷史文化的種種信息。
李圭此時已然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開創了晚清中國官員與博覽會接觸的先河,使中西文明的交流產生了新的有利的契機。
因世博之行促成了廣為流傳的著作——《環遊地球新錄》
值得一提的是,李圭在這次博覽會上,還見到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留美學生。其中,就有後來大名鼎鼎的詹天佑。這些學子是由學校安排,集體來參觀世博會的。
李圭對在展覽會上展出的留美學生的學習成果,特別是對留美學生們在參觀時所顯示出的良好的文化修養,學識水平衷心讚譽。
李圭稱中國留美少年:"幼童聰明好學,互相親愛,見人禮數言談彬彬然",並且認為,派中國少年留美學習,可以取西方之長、補自身之短,"可備國家器使"。
通過對留美幼童所學知識的觀察,也讓李圭深刻感受到中西方教育,在先進性和實用性上的差距。後來這批留學幼童歸國後創造的史實也證明,李圭的判斷頗有道理。
在參加費城博覽會後,李圭又繼續參觀了美國華盛頓和紐約、英國倫敦、法國巴黎、里昂、馬賽,過地中海、紅海、印度洋,最後返回上海,歷時近9個月,行程8萬里,獲得了許多新鮮的知識與見聞。
《環遊地球新錄》
李圭把自己的這些親身經歷都一一記錄下來,編成《環遊地球新錄》,記錄費城博覽會的內容則是此書的重點。
此書寫成後,洋務派大官僚李鴻章讀後十分讚賞,親自為此書寫了一篇序,上呈當時清政府辦理外交事務的特設機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給資印行3000部。
此書的出版,對打開當時的國人眼界、推動中國的開放與進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近代首位駐外使節郭嵩燾出使英國期間,曾認真閱讀此書,還記入了日記。戊戌變法的領導人康有為在青年時代也曾讀過這本書了解西方國家情況,後來才逐步走上了向西方尋求真理的道路。
中國近代郵政的倡導者之一,"中國郵政明信片之父"
李圭在赴美途中,路過日本時,曾經在長嶺、橫濱,神戶停留了幾日。在長嶺,李圭看到這裡的郵政局以及電報局比較普遍,而且都仿適西法樣式,這令他驚嘆不已。
後來在美國首都華盛領,李圭更是目睹了西方郵政制度的先進性,對西方通信設施的完善大加讚美。
19世紀末晚清的中央郵政局
此時的李圭不禁聯想到中國的驛站制度。中國的驛站體制一直以來都比較完善,但這種體制是官辦的,主要是為官方服務,"專遞公文,不遞民間書信",也就是說這種制度獲益的是國家而非個人。
李圭感嘆"以民為邦本,國無民不立,此制雖便於國,未便於民",出使美國的經歷,讓他切身體會到建立國家郵政的重要性。
李圭後來在《環遊地球新錄》中,表達了他對未來晚清開辦郵政的期待。他的建議與見解也得到李鴻章的讚許。後經多方努力,在1896年,晚清政府正式開辦郵政通信。
可以說,李圭對中國近代郵政的建設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值得一提的是,1885年,在葛顯禮主持下,李圭將英文的《香港郵政指南》譯成漢語,並擬寫《譯擬郵政局寄信條規》時,除對十幾種郵件的規格、特徵、資費等做了詳細規定外,首次提出了明信片的概念。
在《條規》的《明信片》一節中,李圭是這樣描述的:
"郵政局有印就厚紙片,其信資圖記也印於片上,由局出售,以便商民凡寄無關緊要之信,可就片面寫姓名住址,背面寫信,不用封套,價更便宜。各國信館皆有此片,謂之明信片。"
《條規》的附件中還有一枚作為樣本的"明信片"。此片借用香港1880年發行的維多利亞肖像圖郵資片,李圭將該片中上部的英文香港及徽志刮掉,手寫了"大清國CHINA"幾個字;另在英文"萬國郵政聯盟"一行文字上面手寫"郵政局明信片"六個字,還用一枚大龍郵票將維多利亞郵資圖完全覆蓋,以示此處可印中國郵政的郵資圖。
19世紀記錄中國民情的明信片圖案
可以說,這枚"明信片"就是中國郵政明信片的雛形,"明信片"三個字首次出現在設計理念中的樣片上,其歷史意義怎樣評價都不過分。
只有像李圭這樣的中西文化素養深厚的清末知識分子,才能將"POSTCARD"(郵政卡)的實際特徵與涵義準確表述,從而歷史性地創譯出了"明信片"這個至今仍舊無可替代的概念。
1897年10月1日,大清郵政首枚郵資明信片發行,郵資圖下印著"郵政明信片"5個字,從此"明信片"一詞開始出現在中國各個時期的明信片上,並在國人的口語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作為晚清一名普通的知識分子,在歷史的長河裡同一時期中,李圭似乎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但縱觀其一生,其所做之事卻一點也不普通。
在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李圭因獻策有功,被當時的洋務主要領導人之一——薛福成保舉為海寧知州。
在任期間,李圭帶領百姓治理河道,發展慈善事業,編修《海寧州志稿》等等任海寧知州五年後,李圭因腦疾去世。
李圭,中國第一位參加世博會的公務員,「中國郵政明信片之父」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vvCY87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o3q9lkq.html


1535859632965onn49r0rq4153585963346523p2opoo56

他參觀美國博覽會,獨具匠心翻譯「明信片」,是中國郵政先驅
2018-09-02 由 大眾日報 發表于資訊
機遇的降臨,往往醞釀出出人意表的果實來。
1876年,20多歲的年輕人李圭受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委派,作為中國工商業的代表,前往美國費城參加美國建國100周年博覽會。
李圭到達美國後,親眼目睹博覽會,覺得「廣致天下物產互相比賽,美其名『百年大會』,又曰『賽奇公會』焉。」
他帶著好奇的目光關注著新奇的世界,如當時最先進的蒸汽機,「輪徑三丈余,力抵馬一千五百匹……大輪動,則院中各器凡需蒸汽者,皆藉汽以運動……如吸水、印字、紡織、鋸、磨諸器咸賴焉。」
李圭看到了機器的巨大功用,反對食古不化的保守思想,「機器正當講求」,反對「可以利民者置諸弗取也」
李圭看到「女工院」工作場景後,感嘆「泰西風俗,男女並重,女學亦同於男,故婦女頗能建大議,行大事」。對比中國重男輕女思想,及至婦女地位的低下,他不無憂慮呼籲,「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落後觀念是錯誤的,「惟此語為能誤盡女子矣」。
李圭向中國人展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新世界。他將自己的赴美遊記取名《環遊地球新錄》,李鴻章為其作序,印行三千冊。渴求新知的士大夫們爭相購買,郭嵩燾、康有為也都是這本書的讀者。
在此書中,李圭著重介紹了美國的郵政業,並建議清廷加大郵政發展,促進國內通訊便捷。
他的見解得到了李鴻章的讚許。1885年,李圭將英文的《香港郵政指南》譯成漢語,同時又擬寫了《譯擬郵政局寄信條規》。
《條規》對十幾種郵件的規格、特徵、資費等做了詳細的規定。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該書對明信片概念的認識。
在《明信片》一節中,李圭將POSTCARD翻譯為明信片。他闡述如下:「郵政局有印就厚紙片,其信資圖記也印於片上,由局出售,以便商民凡寄無關緊要之信,可就片面寫姓名住址,片寫信,不用封套,價更便宜。各國信館皆有此片,謂之明信片。」漢語的「明信片」一詞,即首見於此。
該《條規》送呈李鴻章、總理衙門等高級官員與部門。《條規》附件中有1枚示意的「明信片」。此片借用香港發行的維多利亞肖像圖郵資片。但因為怕引起清廷不滿,李圭故意將該片中上部英文香港及徽志刮掉,手寫了「大清國CHINA」幾個字。另在英文「萬國郵政聯盟」一行文字上面手寫「郵政局明信片」6個字,還用1枚大龍郵票將維多利亞郵資圖完全覆蓋。
這枚「明信片」是中國郵政明信片的雛形。
1897年10月1日,大清郵政首枚郵資明信片發行,郵資圖下印著「郵政明信片」5個字。從此「明信片」一詞開始出現在中國各個時期的明信片上,並在國人的口語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4oaxaz3.html


一概鬼子都殺盡,我大清一統太平年,當年的義和團究竟有多瘋狂? - 每日頭條

22p80001qqsp685ps81s213n0005n2n2p6ss0qo822p60003po6p0ro46pn722p80001qr2291147p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