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57_picture_b63346240061_picture_2050bb240060_picture_12f3bc240059_picture_c766f2240058_picture_214d3f

仁濟堂,又哥利支堂或福音堂,原屬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為廣州市舊日一座不凡的基督教堂,在基督教入華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建築座落於越秀區西濠口仁濟路(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二院內 )。
由美北長老會差會的傳教士哈巴和嘉約翰始建於1867年(有說1880年),附設博濟醫院(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二院)。建築資金由華人所籌,為紀念哥利支( Thomas R.Colledge) 醫生而命名[1],汪彼得曾任仁濟堂主任牧師。時未有聘請到專業建築師和營造商,由嘉約翰醫生和黃寬醫生身兼多職,完成哥利支堂的建設。
1886年孫中山以逸仙之名在醫院學醫時,曾寄宿哥利支堂10號宿舍(教堂一部分曾用作博濟醫學堂的學生宿舍)。
由於醫療傳教的成功,此處曾是廣州最為興旺的一處教堂,1903年已有信徒600人。1920年,仁濟堂改建為可容千人的大型教堂[2] ,為廣州的主要教堂之一,並加入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
1960年實行聯合禮拜時,仁濟堂信徒被併入十甫堂,1962年轉並光孝堂,教堂房屋則租給中山醫學院。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當局「充公」,產權已不屬教會。
2002年哥利支堂被列入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
2008年,中山二醫將原用於急診用房和中心藥庫的教堂舊址改為臨床檢驗中心使用,因其屬於文物,對此廣州市文化局兩次發函,表示意見[3][4]
仁濟堂與醫院內的「孫逸仙博士開始學醫及革命運動策源地」紀念碑一起,屬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仁濟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OikOt


汪士鐸《乙丙日記》「溺女」最早的人口學家和歷史地理學家-人口學論-建議窮人「不可生女,生則溺之」/台灣-淡北育嬰堂碑/汪士鐸認為女人數量太多,是世亂之由。所以他的主張之一竟是「推廣溺女之法」。窮人生了女兒最好溺死,家有兩女者賦稅加倍。汪士鐸還對女性的長壽憤憤不平。他說男子理該活到60歲,活到70是福氣。而女性活到20歲,就是正壽,三十曰「甚」,意思是已經活得太久了。四十曰變,五十曰殃,六十曰魅。活到七十八十呢?就是妖怪。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上海仁濟堂碑記拓片,揭開一段清末民初知名慈善機構的過往歷史
上海仁济堂碑记拓片,揭开一段清末民初知名慈善机构的过往历史_文藏 https://bit.ly/3qQsDjD
本文摘選自《中國收藏》2019年12月刊《扶危濟困"仁濟堂"》
偶然見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藏民國"上海仁濟堂碑記拓片"。 該拓片規格為127.5釐米×62.5釐米,豎行繁體楷書。 碑拓書法優美,信息豐富。 碑拓內容除題目外,正文由三部分組成:
上海仁济堂碑记拓片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上海仁濟堂碑記拓片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藏
第一部分不到700字,概述了仁濟堂緣起、發展、主要事功,並初步分析該堂發展原因等。
碑文披露了"仁濟堂"堂名由來。 碑文記述:「仁濟堂」,初名"文明""中和",後來定名為"仁濟"。 為何定名「仁濟」? "蓋取仁者博施,濟眾之義"。
關於仁濟堂的創辦及初期發展,碑文有明確記載:滬北之有仁濟堂,創始於清光緒六年,至九年而大成。 最初由陳君凝峯、張君雪堂集合同志昕夕經營,顧財力有限,所辦慈善事僅惜字、放生、施衣、給米而已。 厥后慕義者眾,所入稍增,而所施亦漸廣,大都擇其便利於人為之。
在仁濟堂早期發展中,在滬經營絲綢業的江蘇吳江震澤人施善昌起了重要作用。 碑文記載:「總其事者為施君少欽,所有籌集經費,以及購地建屋種種計劃,胥出施君之力為多。 復於是時極力擴充,添設育嬰堂及施粥廠,而堂中規模遂燦然大備。 ”
施善昌為江南望族震澤施家重要一員,近代著名外交家施肇基曾祖父在滬經營絲業,領導上海絲業會館的施善昌,長袖善舞。 他不僅將自家的絲業貿易事業和上海絲業會館經營得有聲有色,還常常投身慈善事業。 他扶危濟困的義舉聞名遐邇。 光緒九年,施善昌應上海紳商各界邀請,總理仁濟堂事務。 施善昌領導眾人為仁濟堂籌集經費,購地建屋,還為其發展做出種種"計劃",添設育嬰堂及施粥廠,使滬上仁濟堂"燦然大備"。
上海仁济堂碑记拓片 局部上海仁濟堂碑記拓片 局部
碑刻記述者朱佩三(1848年至1926年),字葆三,浙江定海人,近代上海工商界領袖,曾任上海總商會會長。 他十四五歲開始在上海五金店當學徒,30歲前後自己開設商行。 一生興辦實業涉及諸多領域,創建了一個龐大的企業群體,為近代中國航運、金融、保險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朱佩三不僅是一名成功的工商界領袖,也是上海著名慈善家。 在朱佩三資助的眾多慈善組織中,仁濟堂為其一。
從協助總董到擔任總董,朱佩三與仁濟堂有近40年淵源。 碑文顯示,仁濟堂救濟物件主要是"災民""貧民"及"老弱病殘"。 仁濟堂地理位置雖在上海,但該堂扶危濟困的義舉,並不局限於上海一隅或江浙滬;正如朱佩珍自述"自創辦以迄,於今曆四十餘年,且普及各行省,達於海外"。 仁濟堂兼顧中外、海納百川的慈善義舉,不僅體現出上海慈善界的濟民情懷,更體現出上海慈善界國際視野。
仁濟堂成功運作的密碼,從「碑文」簡短敘述中可窺探一二。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同仁堂經營理念(本之以仁,濟之以誠,久之以弗怠)得到社會各界積極回應與支援。 "是以官紳之響義,巨商富室之樂輸,如豆之合黃,膠之投漆,又如水之赴壑,源源而來。" 當然,同仁堂創始人施善昌、總董事朱佩三等領袖人物對仁濟堂的發展起了關鍵作用。 他們深謀遠慮,勤勤懇懇擘畫經營仁濟堂各項慈善事業;此外,130多位堂董功不可沒。 仁濟堂常與其他機構合作推動某些慈善事業,也使仁濟堂在慈善界影響越來越大。 "華洋義振會"是仁濟堂與滬上外僑名流聯合組織的慈善機構,碑文還寫道,仁濟堂聯合中國濟生會、紅十字會設臨時救濟醫院等。
第二部分說明瞭立碑時間及此碑記述者、書寫者。 碑刻立於1922年,是年朱佩珍已70歲。 考慮到他本人在仁濟堂"任事既久,知之獨詳,竊恐年遠代湮,或有不知其始末者",於是朱佩珍親自敘述該堂源流及歷年來所辦諸事善舉,並附129位辦事經董姓氏,請安徽璟德呂美璟書寫,刻於石上,"以垂永久"。
上海仁济堂碑记拓片 局部上海仁濟堂碑記拓片 局部
第三部分為仁濟堂前後經董名錄,共計129人。 名錄中人數最多的是清末民初上海灘工商界名流,有上海最早的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公和永繅絲廠老闆黃佐卿;上海商務總會總理曾鑄,四明銀行第一任董事長,1912年上海商務總商會 總理周金箴,開設源潤昌行經營外貿業務發家的葉鴻英,禪臣洋行買辦梁金池,"久成綢莊"老闆龐竹卿,"中國保險公司"經理、"全國保險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常務理事過福雲 ,英商洋行買辦徐棣三,日清輪船公司買辦、日上海內地電燈廠董事、上海信成銀行董事長王一亭等等。
上海仁济堂碑记拓片 局部上海仁济堂碑记拓片 局部
仁济堂经董名录中,还有部分是地方官员。如清末苏松镇军陈印波,曾任民国时期上海火药局局长、上海地方审判厅厅长、上海特别市公益局局长的黄庆澜(涵之),有清末著名学者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编撰者。清末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和学者徐乃昌位列仁济堂经董名单。
上海仁济堂碑记拓片 局部上海仁濟堂碑記拓片 局部
上海仁濟堂碑記拓片不僅記錄了清末民初上海一個知名慈善機構——仁濟堂的歷史,更是近代以來上海紳商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品德和胸懷的一份真實寫照,具有較高歷史價值。上海仁济堂碑记拓片,揭开一段清末民初知名慈善机构的过往历史_文藏 https://bit.ly/3qQsDjD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是位於中國上海市的一所三級甲等醫院。醫院目前由東西南北四個院區和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組成,西院位於黃浦區山東中路145號,東院位於浦東新區東方路1630號,南院位於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江月路2000號 ,北院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巨野路745號。其中西院的急症常年停診。該院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0XNaZf
歷史
1949年以前
上海仁濟醫院成立於1844年,原名中國醫館,為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雒魏林在上海小南門創辦,是上海開埠後建立的第一家西醫醫院,也是中國第二家西式醫院。1846年得到僑民和中國紳士的贊助,在北門外建立起一個稍具規模的醫院,中文名稱仁濟醫館。[1]1960年代,上海英租界西部邊界外的麥家圈(今西部院址)內的墨海書館停辦,於是醫館遷至此處,英文名山東路醫院,中文名正式稱仁濟醫院。[1]
早期的仁濟醫院帶有濃重的教會色彩,規定住院的病人每天晨起必須到大廳集中,誦讀《聖經》。門診病人也必須到隔壁的天安堂祈禱,才能領到就診券,依次就醫。[1]
1848年劃入租界界內。1927年,仁濟醫院接受英國商人、慈善家亨利·雷士德遺贈的1萬兩白銀和4處房產,用於醫院擴建和其他支出。1932年建造6層現代化樓房,該樓現為仁濟醫院西院2號樓,已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該樓由德和洋行設計,六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現代主義風格。外部空間為三邊相圍呈「凹」狀,中間的缺口形成一個廣場。建築的外牆用褐色面磚和淺灰色的假石,幾乎沒有非功能性裝飾。根據雷士德遺囑,醫院可以設必須單獨護理病人的單間重症病房,但不得設貴族化的單獨病房,所以,醫院大部分為普通病房,而且病房也大多設計在朝陽處。遺囑還規定,留下適當的錢建立「醫療救助基金」。據1932年的統計,仁濟醫院的免費就醫比例到達30%,被當時的人成為「蘇州河以南,窮人欸一可以前往就診之醫院」。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醫院被日軍侵占。[1]
1949年以後
1952年,仁濟醫院交由上海第二醫學院管理。文革中改名工農兵醫院和第三人民醫院。1984年,復名為仁濟醫院。2012年12月12日,仁濟醫院南院在閔行區浦江鎮開業,作為一家獨立建制的醫院運行。2020年10月20日,仁濟醫院南院併入仁濟醫院,獨立建制撤銷[2]。
圖片集
位於浦東新區東方路浦建路的仁濟東院
仁濟總院2號樓
相關事件
仁濟醫院4.24衝突
2019年4月24日,患者陳某、患者家屬韓某疑因插隊與仁濟醫院專家、胸外科主任醫師趙曉菁在仁濟南院發生肢體衝突,趙曉菁被警方銬走[3][4][5]。4月26日,上海警方發表聲明稱患者陳某並未無理插隊,現場使用手銬強制傳喚趙某符合相關法律規定[3]。4月27日,中國醫師協會在其官方微信發布聲明稱,醫患衝突不同於普通的民事衝突,對醫務人員應慎用械具[5]。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0XNaZf


施善昌是晚清最重要的慈善家之一。 他領導全國性慈善救濟活動長達十餘年,付出了巨大的心力。 其辦理義賑,既繼承傳統又充分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晚年鼎力支援的西方紅十字醫院,開啟了中國近代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的新方向。


施善昌 (少欽)
生日    1828年
逝世    1896年 (67-68)
直系親屬    
父母—施景熊
子女—施肇麟; 施肇英; 施則行; 施則敬 (子英) 與 施肇信
兄弟姊妹—施善繼; 施善榮; 施善慶; 施善增 (靜庵) 與 施善升


施善昌(1828-1896) 又名邦慶,字:少欽,國學生。
臺灣海防捐輸案內議敘以道員選用;順直山東賬捐出力,獎戴花翎加二品頂戴;勸辦各省義賬出力,先後五次奉旨嘉獎,奉旨列入府縣志,交部從優議敘,並蒙恩賜"心存濟物"匾額,奉旨建坊。 因孫振元報效實錄館經費,賞給頭品頂戴,誥授"光祿大夫"。 生五子:肇麟、肇英、則行、則敬、肇信。
施善昌致盛宣懷函, 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 CUHK Digital Repository https://bit.ly/30HTsvR

2021-03-15_212931


民国老照片: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施则敬(号子英,江苏苏州吴江震泽镇人。为施善昌第四子,著名实业家施肇曾、著名外交家施肇基之堂兄)【江苏吴江——著名外交家施肇基家族系列】徽山故纸孔夫子旧书网

p4YBAFk3hdmANTCLAACE7lb2BGY429_bp4YBAFk_V5mAS7vRAAFi07gOhGU980_bp4YBAFkv1LWAS42uAAC0s3c9Hys959_bp4YBAFkv1LWABmXkAAEQd5ihzGA379_bp4YBAFk_VbmAB-umAAGWmqp3BpE682_b

民國老照片:中國紅十字會創始人——施則敬(號子英,江蘇蘇州吳江震澤鎮人。 為施善昌第四子,著名實業家施肇曾、著名外交家施肇基之堂兄)【江蘇吳江——著名外交家施肇基家族系列】
施善昌(1828-1896)又名邦慶,字:少欽{少卿},國學生。 臺灣海防捐輸案內議敘以道員選用;順直山東賬捐出力,獎戴花翎加二品頂戴;勸辦各省義賬出力,先後五次奉旨嘉獎,奉旨列入府 縣志,交部從優議敘,並蒙恩賜"心存濟物"匾額,奉旨建坊。 因孫振元報效實錄館經費,賞給頭品頂戴,誥授"光祿大夫"。 光緒九年(1883年)七月后,成為金州礦務局賑所的董事。 生五子:肇麟、肇英、則行、則敬、 肇信。 輯有《前後二十四孝圖說》、《太上寶筏圖說》、
《上海仁濟留嬰堂徵信錄》[清光緒14年(1888) 刻]。
上海滬北仁濟堂、元濟善堂、上海絲業會館賑所,是絲商施善昌、施則敬父子創辦主持的。
施則敬(1855—1924)為中國紅十字會
創始人。 他號子英,為善昌第四子,光緒元年(1875年)舉人,因赴山東堵築黃河漫口出力等原因,最後獲得二品頂戴的賞賜。 歷辦山東、江蘇、河南、安徽等地抗洪勸捐義賑,光緒三十年(1904年)曾五次奏保送部引見候旨,被選用創辦中國紅十字會。 辦成后,曾奉獎佩帶一等金質勳章。 為紀念他的功績,其故居震澤鎮施族祠旁建有六角亭,亭內立碑。
施善增(1840-1903)號靜庵,善昌
弟。 國學生,在鄉經營蠶絲轉運業務,清廷封為榮祿大夫。 娶本縣徐氏,封一品夫人。 二老平素嚴以律己,厚以待人,但教子甚嚴。 他們共生五子:則忠(譜名肇安)、肇曾、肇承、肇基、肇祥。 生女一。
施肇曾(1867—1945)字鹿珊,號省之,施則敬堂弟,為善昌弟善增次子,先後任駐澳大利亞領事、倫敦領事等
職。 他長期從事勸募賑災、鐵路交通、創辦金融、興辦教育等事業,被稱為多才多智的實業家,1917年公舉為中國銀行董事,又創辦北京新亨銀行和上海永亨銀行;次年創辦了北京中央醫院。 又在上海、蘇州一帶興辦多家實業,如1919年在故鄉震澤鎮創辦江豐農工銀行,1924年創辦上海閘北水電廠股份有限公司等。 1926年又在故鄉創辦了震豐繅絲廠。 他還熱心公益和家族事務,如1923年資助創辦震澤鎮初級中學,並設立施氏義莊,與施則敬合編《笠澤施氏支譜》等。 子讚元(字蔭生,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博士)
施肇基(1877—1958),字植之,出生江蘇蘇州吳江震澤鎮純孝裡。 善增四子,施肇曾弟。 著名外交家,中國第一任駐美國大使,康奈爾大學第一位中國留學生,是第一位在美國獲得碩士學位的中國學生。 1893年,隨同中國駐美國公使楊儒赴美,任翻譯生。 1902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06年署郵傳部右參議,兼任京漢鐵路局總辦。 9月應政府考試,得最優等法政科進士。 1912年民國元年,被特任為交通總長,兼代財政總長。 此後先後擔任駐英全權公使、駐美全權公使等職,1919年1月任出席巴黎和會中國政府全權代表。 抗戰爆發,任國際救濟會宣傳組主任,創辦上海防痨協會及附設醫院,任董事長。 1945年6月聯合國在舊金山舉行國際組織會議,通過"聯合國憲章",施肇基任中國代表團高等顧問。 1958年病逝於美京華盛頓,著有《施肇基早年回憶錄》。 妻子唐金玲(唐鈺華,廣東中山唐紹儀的侄女,唐傑成先生之長女)。 長子施耿元(施思明,留學英國,長期受聘為聯合國秘書廳醫官),女兒施美美(又名施蘊珍)

民国老照片: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施则敬(号子英,江苏苏州吴江震泽镇人。为施善昌第四子,著名实业家施肇曾、著名外交家施肇基之堂兄)【江苏吴江——著名外交家施肇基家族系列】徽山故纸孔夫子旧书网


172730pdjp1figu5fdidde (1)172730pdjp1figu5fdiddeforum.php下載 - 2021-03-15T214521.081173414yjl0q3qqs0q0oj3a173338z9e9wilwd0qil6ew173307cmubobezfvuo7oeb173234c7tijh8hg4aixbip173124ukftugr5qfngtzts173026tc9fq12p1b1w7siw172957kgwbg9urcrrccccr172918y3a28xj0yk0kvkpa172817ieps4ehhy84zr59g

转:钩沉丨施家:一个江南望族的百年记忆 https://bit.ly/3eClyRj
晚晴民國時期傑出的外交家施肇基在回憶錄中這樣描述震澤:「居蘇浙邊界,太湖之濱,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盛產稻米絲茶,民間夙稱富裕。 震澤物產富饒,人文薈萃,施家在清順治年間自浙江錢塘遷徙至此後,世代經營絲業,又以文章而入仕。 至近代上海開埠,施家族人即有前往上海,從事絲綢貿易者。
在中國近代史上,震澤施家參與了諸多重要事件,中國紅十字會創建、伊藤博文被刺案調處、參加巴黎和談和華盛頓會議、毅然投身於抗日戰爭乃至參與《聯合國憲章》的制定...... 施善昌、施則敬、施肇曾、施肇基、施思明等施家傑出代表,活躍和沉潛在近代史的脈絡中,這個江南望族,也由此而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為後人所銘記。
代有陰德,繩武不替
震澤施家義聲聞天下
施家第七十九世施景熊,有六子,長子善昌,次子善繼,三字善榮,四子善慶,五子善增,六子善升。 六子學業,均由善熊親自教育。 眾子之中,施善增(號靜庵)在鄉負責收集轉運絲綢,施善昌(字少欽)則在上海與洋商直接進行貿易,當時人稱之為"絲通事"。 在與西方商人的交往之中,施家開拓了視野,接觸了新鮮事務,震澤施家也成為中國第一批踏出國門,接受西方教育的群體。
1.jpg
施善昌
施氏家族,"代有陰德,繩武不替"。
施景熊在地方上推行善舉、義賑、義學,嚴教子女,敦行積學,被封為"光祿大夫",並建坊紀念。 長子施善昌走南闖北,從事貿易的同時,一直熱心於義賑事業。 1849年全國各地遭遇大水災,遍地災民。 施善昌暫停在上海的絲業生意,率施門子弟,行於蘇、浙、皖、湘各災區,傾囊救助,使無數災民免於淪為餓殍。
光緒初年,中國北方發生嚴重旱災。 此次旱災從光緒二年(1876)持續到光緒五年(1879),故稱"丁戊奇荒",餓死人數在一千萬以上。 施善昌積極聯絡江南地方紳商,募集財物,購置糧食,進行賑濟災民工作。 施善昌的義舉,正如其名一般,施善行、昌善舉。
2.jpg
施則敬
晚晴名流陳寶琛在《吳江施氏義莊記》中寫道:"吳江施丈少欽奔走賑事,義聲聞天下,自後各省遇災賑必屬丈,且及其子。 "這裡的其子,即施善昌的兒子施則敬(號子英)。 施善昌生有五子,第四子施則敬參加科舉時,以浙江錢塘籍登科。 清末及民國,凡介紹施家兄弟時,多雲系浙江錢塘。 錢塘只是施則敬、施肇曾等人的仕籍,祖籍仍是吳江震澤鎮。 之所以如此,因為施則敬、施肇曾等,自幼隨先輩赴浙江辦理善舉,在浙江有年,遂用錢塘籍考入縣學,"嗣後子姓或應科舉或隸仕版,相沿弗改"。
施善昌在上海北市盆湯弄創辦了絲業會館,拓展了業務,對於震澤,他也是充滿了感情。 光緒八年,震澤遭遇天災,秋收銳減。 到了來年三四月間,冷暖失調,又導致蠶農收入減少,地方民眾,十室九空。 施善昌聯繫自家兄弟及震澤同鄉,以絲業會館為基地,力倡善舉,"擬揀極貧之家,每人口借米一鬥,小口減半。 附近數十里之周,今日查獲友已至鄉間清查戶口,大約需米四五千石可以敷衍。 "盛澤本地籌集到了所需的一半資金,另一半則由施善昌在滬募集。 到了陰曆八月,賑災款項籌好后,由施善昌親赴震澤,進行救濟工作。
光緒九年,上海六馬路仁濟善堂,邀請施善昌來主持工作。 在施善昌的運作下,善堂廣結善緣,凡義塾、恤嫠、贍老、施粥給葯及惜字、育嬰等各種善舉,無不次第興辦,規模日益宏大。 對各省遭遇的水旱災情,善堂常年募集款項,賑濟無數災民。
在隨父親賑災的過程中,施則敬結識了權傾朝野的李鴻章,併為李所賞識。 光緒十六年(1890),北方永定河決口,導致直隸大水,災區連綿千里,災民不計其數,李鴻章請施則敬至直隸説明工作。 施則敬廢寢忘食,全力投入,將賑災及堵築永定河決口的工作辦得有條不紊。 施則敬在全國各地辦理抗洪救災工作,曾九次被朝廷嘉獎。
光緒二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施善昌在上海去世,臨終之前仍在辦理各省災民賑捐工作。 舉辦葬禮時,"親友之執绋以送者,尤不可數計,誠盛矣哉"。
清末外交舞臺上的施家兄弟
妥善處理伊藤博文被刺案
3.jpg
施肇曾
施善增長子施肇曾(號省之)身上,兼具了中西教育的烙印。 他在聖約翰書院讀過書,又是國學生。 他隨大伯父施善昌在全國各地進行賑災,光緒十七年,施肇曾在直隸救災得到李鴻章推薦。 光緒十九年,因為在山西賑濟災荒有功,議敘花翎同知縣銜。
《笠澤施氏支譜》中記錄,光緒二十年,經過楊儒奏請,將施肇曾調往美國,出任駐美使署隨員兼支應,不久擔任駐紐約正領事官。 光緒二十三年五月,施肇曾回國,一度擔任湖北漢陽鐵廠提調,兼辦京漢鐵路工程。 此時盛宣懷經辦漢陽鐵廠,他與施家有姻親關係,知道施肇曾的能力,就將他調來幫忙。 施肇曾就任後,提升了漢陽鐵廠所產鐵的質量,解決了用煤的問題,深得盛宣懷信任。
盛宣懷擔任鐵路大臣后,任命他施肇曾為滬寧鐵路總辦。 當時滬寧鐵路由英國人二人,中國人二人,加上一名英國籍工程師共同管理,實際上處於英國的操控之下。 中方意識到,必須挑選精通業務,熟練掌握英語的人員,才能與英方進行交涉,維護中方權益。 最終,精通英文,熟諳工程的施肇曾被任命為滬寧鐵路總辦。
施肇曾身上,既有西方新式教育的薰陶,更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可以說,他是兼具新舊的人物,乃至舊式思維影響他更大。 其弟施肇基(號植之)則不同,不論是教育路徑,還是後來的人生,他走上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光緒三年(1877),施肇基出生於震澤。 受乃兄影響,施肇基於光緒十二年(1886),至南京江寧府立同文館學習英文、法文。 據施肇基自稱,南京的濕氣太重,他患上了濕氣病,一年之後改到上海,投奔聖約翰書院。
施肇基在聖約翰書院讀書三年,打下了外語基礎。 光緒十九年(1893),清廷派遣楊儒為出使美日秘國大臣(日,指西班牙,非指日本),第一年駐美,第二年駐西班牙,第三年駐秘魯,施肇基隨行擔任翻譯學生。 同年八月,抵達美國,此時他不過十六歲。
4.jpg
施肇基1901年就讀康奈爾大學時攝影。
光緒二十三年(1897),施肇基辭職,前往康奈爾大學文學院就讀,乃是中國學生在該校就讀的第一人。 選擇康奈爾,因為該校學術氣氛濃,思想新穎,且費用較低。 光緒二十五年(1899),施肇曾前往荷蘭海牙,作為翻譯,參與了海牙國際和平會議。 海牙和會在近代世界史上極為重要,此次會議形成了系列國際公約,奠定了後日國聯的雛形。 1900年,施肇基謝絕了楊儒的挽留,返回美國繼續學業,兩人不歡而散。 就這一年的經歷,施肇基沒有什麼記述,後來胡適、夏晉麟等聊起施肇基回憶錄中的此段空白時,都深以為憾。 施肇基返回美國後,繼續學業,次年從康奈爾畢業歸國。
5.jpg
施肇基早年回憶錄封面。
施肇基回國時,堂兄施肇承,正在招商局漢口分局擔任會辦,將他推薦給了湖北巡撫端方。 端方面試時,隨口問施肇基,船舢板兩旁的鐵條,英文是什麼? 施肇基立刻回答:「davit。 "端方對他大為欣賞,任命他為洋務文案。 1902年,端方派遣兒子與首批湖北籍官費生去美國留學,由施肇基帶隊。
從清末至民國初年,施家子弟有十餘人赴美國留學,此外還從上海、南京、武漢等地,選拔數百名優秀學生去歐美留學。 顧維鈞是施家三兄弟(第八十二世炳元、讚元、厚元)在聖約翰的同學,經過三兄弟動員,於1902年赴美留學,在美國得到施肇基照顧。
1903年,施肇基回國后,至北京結識徐世昌、唐紹儀等政治人物,奠定了他日後發展的基礎。 是年冬,施肇基率第二批湖北籍公費生赴美,至1904年歸國。
施肇基再回武昌時,端方已調任湖南巡撫,經過張之洞面試,擔任了湖廣總督洋務文案。 在張之洞身邊不過一年,清廷有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之舉,五大臣之一徐世昌特將施肇基招來同行。 不想五大臣出發時遇刺,最後僅端方、戴鴻慈二人出國考察。 端方也邀請施肇基同行,施肇基答應下來。
6.jpg
左:施肇基在華盛頓中心中學穿軍製服攝;右:施肇基任清政府駐美使館翻譯生時攝。
施肇基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從在美國擔任翻譯學生,到參與海牙保和會,再到五大臣出國考察,他經歷了清末外交中的諸多重大事件。 憲政考察團歸國后,施肇基在上海小住了些時日。 1906年,清政府設立郵傳部,將鐵道業務合併入。 唐紹儀主持該部,推薦施肇基擔任右參議,兼京漢鐵路總辦。 在京漢鐵路任上,因為觸動到地方利益,施肇基被禦史彈劾。 慈禧太后臨朝時,對軍機大臣道:「該員既不孚眾望,可即換了。 ”
1908年,唐紹儀擔任奉天巡撫,因為要處理外交事務,就將施肇基調任濱江關道。 濱江關道是個肥差,每月各種收入能有上萬兩。 施肇基就任後,取消了陋規,規定關道薪俸每月二千兩,公費二千兩,同時整頓關道收據,杜絕中飽私囊。 此時東三省地方治安混亂,土匪出沒,施肇基購買槍械,訓練衛兵,先後正法了盜匪百餘人,秩序稍得安定。
在關道任上,施肇基經歷了伊藤博文被刺案。 1909年,伊藤博文前往哈爾濱,與俄國財政大臣會商共同抵制美國的東三省鐵路中立計劃。 施肇基得到伊藤博文到站日期后,派了一隊衛兵前去迎接,俄國方面也派了儀仗隊。 伊藤博文下車后,施肇基與他握手寒暄,陪同他檢閱了中方儀仗隊。 檢閱好中方儀仗隊後,在俄國領事陪同下,檢閱俄國儀仗隊。 此時歡迎人群中走出一人,以槍連擊伊藤博文,隨後此人被俄國士兵擒住,刺客即高麗義士安重根。
刺殺案后,施肇基立刻去電報局佈置,此日電報,只許收,不許發,同時電告外務部,在此案調查清楚之前,不得發表任何檔。 有人追問此事,政府不可有"保護不周"等詞語。 經過調查,此案與中方無任何關係,施肇基方才解除電報禁令。 而安重根的口供,也表明此事與中方並無任何關係,日方最終也無抗議。
這一年,施肇基只有32歲。
施肇基到東北任職時,東北爆發鼠疫,蔓延至哈爾濱。 經過施肇基推薦,伍連德(馬來西亞華僑)前往哈爾濱,進行了救濟工作。 此次鼠疫之後,1911年1月,施肇基向清廷建議,召開一次國際研討會,邀請各國傳染病專家來華考察鼠疫,提供防治方法。 是年4月,來自11個國家的專家參加會議,代表中方與會的有錫良、施肇基、伍連德等,這是在華召開的第一次國際性會議。 1911年,施肇基以外務部左丞,擔任出使美日秘國大臣,未及赴任,即改元民國。
沿門托缽,四出勸募
參與創辦中國紅十字會
7.jpg
施肇基題字人格至上
就在施肇基參加海牙保和會,簽署系列國際公約之後,國內的施則敬也做了一番努力,推動了中國紅十字事業的發端。
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中,上海紳商組織曾組織救濟善會,在北京進行救濟傷病工作。 隨後在盛宣懷、施則敬等人的發起下,上海各界紳商又創辦濟急善會。 救濟善會與濟急善會,在創辦時就效法國際紅十字會,具有紅十字會的性質,在當時也為各國所尊重。 但這些團體只是滬上地方紳商為應急而設,具有地域性,且事畢即解散。 在這些慈善組織的創辦與實踐過程中,施則敬親身體驗到了西方慈善與中國傳統慈善的不同,也對紅十字會的運作有所瞭解。
1904年2月8日,日俄戰爭爆發。 東三省同胞慘遭兵燹,"援手無從,呼天奠應"。 清政府本希望自己創辦紅十字會,藉助其中立地位而在日俄戰爭中開展救濟工作,但中國卻一直未曾加入《日內瓦公約》,就是創辦了紅十字會,此時也難獲取交戰國認可。 無奈之下,只能先以國際合辦的方式,以急東北戰地救濟工作之需。 故而清政府授意在上海的商約大臣呂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懷、會辦電政大臣吳重熹等,"轉商寓滬英、法、德、美各官商,合辦紅十字會"。
3月3日,在施則敬邀請之下,滬上各界紳商濟濟一堂,共議籌組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會上議定草創章程三十三條。 隨後經沈敦和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發起,由呂海寰、盛宣懷、施則敬等約集上海官紳與英、法、德、美等國駐滬機構代表商議,經他們同意之後,由五國合辦紅十字會,名曰"上海萬國紅十字會"。
施則敬長期擔任紅十字會會計董事一職,不但自己捐助,也積極奔走,以其影響力為紅十字會募捐,使中國紅十字會得以有財力開展工作。 中國紅十字會在《申報》上刊登的感謝信中所言:「本會常議員施子英君迭募鉅款,沿門托缽,四出勸募,不厭倦。 特登報端,以揚仁風。 "鑒於施則敬在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所立下的功績,清政府獎施則敬佩戴一等金質勳章。
坐鎮隴海鐵路十年
被袁世凱挪用兩千余萬路款
8.jpg
辛亥革命爆發后,起義軍攻克武昌,對漢陽、漢口發動攻勢。 作為京漢鐵路南局會辦的施肇曾,此時正在北京。 得到武昌起義的消息后,他立刻與盛春頤(盛宣懷之侄)一起乘火車返回漢口。 1911年10月13日上午,施肇曾抵達漢口劉家廟火車站。 施肇曾站在清政府立場上,下令將所有火車頭調集北上,使革命軍無火車可用,同時為清軍辦理糧務。
革命軍政府知照施肇曾,將京漢鐵路南局一切款項預備呈交,並命他將所有現款,不得動用分毫,以備接收,他置之不理。 當京漢鐵路南局被革命軍攻下后,他狼狽坐船逃亡上海。 在上海,他聯絡盛宣懷、瑞澄等人,籌集款項,資助北軍。 對於他的表現,革命軍很是憤怒,痛斥他為漢奸,只是他躲進了租界,也奈何他不得。
民國元年,施肇曾再度出馬。 是年11月,他受命督辦隴秦豫海鐵路(簡稱隴海鐵路)事宜,兼會辦同成鐵路事宜。 隴海鐵路,東至江蘇海州,西至甘肅蘭州,全長四千余公里,途經甘肅、陝西、河南、安徽、江蘇等省,橫貫中國東西。 1912年9月,中國與比利時國有鐵路電車公司簽訂了隴海鐵路借款合同。 借款合同中規定,中國政府可以派遣一人,代表中國政府督辦隴海鐵路事務。
施肇曾上任之後,大力任用中國人員,排斥西方人員,以求將鐵路權掌握在中國手中。 為此他派人到北京、上海、武漢等處大量招收實習生,培養可用人才。 鐵路開工之後,借款事宜也由施肇曾全盤負責。 一戰爆發後,比利時被德國佔領,隴海鐵路第二批貸款斷絕。 為了募集款項,施肇曾通過交通部發行鐵路公債,為此他親赴上海,勸工商業購買公債。 得益於公債的發行,1916年,隴海鐵路觀音堂(位於河南省陝縣境內)至徐州段通車。 火車開通后,隴海鐵路西延至此,火車站每年吞吐貨物幾十萬噸,鐵路沿線出現了大批商鋪,呈現出繁榮景象。 西運貨物到了觀音堂車站后,從此下車,或裝馬車,或綁駱駝,再轉運西北,而進一步延伸線路在當時十分迫切。
由於款項匱乏,工程又停滯了四年之久。 此期間,施肇曾一直在努力籌集款項。 1917年10月,施肇曾在京滬等處,邀集工商業巨頭,擬籌款二百五十萬,建立一商業銀行,以解決資金問題,只是未能建成。
在隴海線上,從洛陽至潼關一線的鐵路,系清末時河南地方士紳籌款自建。 從清末至民國,此段二百余公里的鐵路,經過艱辛努力,只建成了一部分。 1912年9月,在與比利時公司簽訂借款合同時,曾約定要將此段鐵路收歸國有。 因為河南士紳的反對,國有化的企圖暫時未能得逞。 到了1913年,施肇曾通過收購鐵路股票,逐漸控制了洛潼鐵路的股權,最終收歸國有。
1919年,為了加快工程進度,施肇曾試圖將洛潼鐵路西段部分外包出去。 當時有消息稱,此段鐵路將被日本公司承包。 消息傳出後,並未引起什麼反應。 到了6月28日,將山東權益出讓給日本的《凡爾賽和約》簽訂后,國內民族情緒暴漲,此段鐵路也成為了焦點。 河南全省輿論洶洶,質問此段鐵路是否被承包給日本。 河南省議會致函北京政府,聲稱如果已被日本人承包了,請必須取消,否則將誓死反抗雲雲。
此時施肇曾正在北戴河養病,得到消息后,立刻電告河南督軍趙倜,解釋詳細情況。 自從歐戰爆發后,比利時借款中斷,不得不從國內募集公債,此後工程有所進展。 如果進一步拓展西線路段,則水陸銜接之後,商路拓寬,鐵路收入也可增加。 歐洲雖然和議告成,但一時難以募集款項,不得不改行墊款包工辦法。 預備將陜縣以西百里之間路段,包給中國資本家,由其墊款建設,所墊之款,待歐洲借款到位之後再歸還。 中國資本家卻非工程方面的專家,故而又準備再次外包,雇傭日本工程師監督工程。 至於外包給中國資本家,然後雇傭日本工程師之類,也只是處於商議階段,還未推行,報紙輿論言過其實。 到了8月,施肇曾再次澄清:「已令工程師凡招工承包,勿以外人外資加入,即亟需開工亦可暫勿招人承辦,以息流言。 ”
雖然此事是一場流言,但當時國會議員之中,有很多對他不滿者。 隴海鐵路第一次貸款,合計銀元四千四百余萬,僅修成二百七十六公里。 有議員認為,大量款項被施肇曾侵吞,應對其嚴查。 在8月19日的國會議會議事中,通過了追究施肇曾的提案,最後不了了之,施肇曾繼續坐鎮隴海鐵路。
1919年底,施肇曾親赴比利時,催促第二批借款。 此時比利時國內剛剛經過戰火,破壞嚴重,現金匱乏,比國政府嚴令不准資金出國,很難提供大量貸款。 不得已之下,他選擇了與荷蘭資本家接洽借款。 在比利時公司同意出讓部分借款權之後,施肇曾與比利時、荷蘭兩國公司,重新訂約借款合同。 貸款到手后,隴海鐵路工程開展,1920年11月,觀音堂至陝縣段開工,於1924年5月建成通車。
1922年9月,施肇曾突然辭去隴海鐵路督辦職務。 施肇曾在隴海鐵路十年,投入了巨大精力,也有著雄大抱負。 他希望能在海州興建海港,聯通內陸。 鐵路建設、港口測量,此年也在緊張進行之中。 施肇曾突然辭職,讓當時輿論猜測不已。 從心理上而言,施肇曾在隴海鐵路多年,費盡心力,籌集款項,卻面臨各種壓力和指控,已是筋疲力盡。 且修路款項之中,很大部分被政府抽走,如袁世凱就挪用了兩千余萬路款,他也不能抵抗。 心理上的倦怠,使他下定決心辭職。
施肇曾辭職之後,隱居上海,在禮佛的同時,積極從事慈善事業,為震澤地方引入各種資源,改善地方民生。
拒簽《巴黎和約》
華盛頓會議收回山東大部分權益
1905年,施肇基結婚,妻子是唐紹儀的侄女唐鈺華,由於唐紹儀的提攜,他在仕途上相對順暢。 進入民國后,唐紹儀擔任國務總理。 1912年4月,施肇基被任命為交通總長。 施肇基上任后,交通部的很多老官僚,不受他節制,號令不行。 到了6月,施肇基呈請辭職。
1913年,施肇基擔任袁世凱的翻譯兼總統禮賓官。 英國公使約翰·喬丹爵士,建議袁世凱將施肇基這樣的年輕人,派遣到國外去從事外交。 袁世凱採納了建議,1914年,施肇基被委派為中國駐倫敦公使。 施家一行從天津出發,前往上海,然後坐船出洋。
9.jpg
駐英公使施肇基
1914年12月8日,施肇基抵達倫敦。 中國駐英公使館是一座很大的建築,具有英國傳統建築的富麗堂皇。 1896年孫中山在倫敦被綁架後,曾被囚禁於此。 孫中山被綁架到公使館后,將求救內容寫在手帕上,從視窗扔了出去。 此塊手帕被人保管了二十年,施肇基擔任公使時,偶然機會得到了這塊手帕,後來被珍藏在中山陵。 此時的駐英公使經費緊張,施肇基向滙豐銀行每月貸款一千二百鎊,維持使館運轉,由北京政府歸還本金利息。
中國早在1917年已加入協約國,對德奧宣戰。 1918年德奧戰敗,協約國議定,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派出代表團與會,以陸徵祥、顧維鈞、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組五人為全權代表。
最終列強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據顧維鈞回憶,5月28 日中國代表團在會商時:「施肇基博士、王正廷和我,三人態度都很鮮明,贊成拒簽。 "此次會商後,施肇基陪同梁啟超前往英國,未參加代表團的後面活動。 6月28日,中國代表團拒簽《巴黎和約》,山東問題也被拖延到華盛頓會議上去解決。
1920年11月,施肇基與顧維鈞對調,擔任駐美國公使。 施肇基在英國任職六年,處理了諸多棘手問題,很得英國政界人士的欣賞。 在送別宴會上,英國政界人士表達了依依不捨之情。 1921年,各國召開華盛頓會議。 10月6日,北京政府任命駐美公使施肇基、駐英公使顧維鈞、王寵惠為中國出席華盛頓會議的代表,施肇基擔任首席代表。
在華盛頓會議上,施肇基與日本進行了多輪談判。 在談判桌上,施肇基全力爭取無條件收回山東權益。 雖然最終未達成無條件收回山東權益的目標,但能收回山東,在當日實屬不易。 華盛頓會議上,通過談判,中國代表團基本上解決了山東問題及外國在華郵局問題,在當時的國際背景下,能於外交上取得如此突破,已是巨大成就。 1922年9月,施肇基請假回國,在國內一年。 1923年4月19日,施肇基由上海出發,再度前往美國。
服務震澤,以安桑土
創辦施氏義莊,設立震澤中學
施肇基在外交上服務於中國,施家族人,則從各個領域服務於震澤。
施氏第七十九世施景熊,一直仰慕範仲淹創設義莊之舉,只是生前限於財力,未能得以創辦,臨終時,遺命諸子創辦義莊。 施景熊有六子,發達之後,不敢忘卻乃父創設義莊的遺忘。 只是往昔創辦義莊,需要購置大量田畝,一般以一千畝為基礎,此外還要興建祠堂等眾多建築,所費頗巨。 故而創辦一所義莊,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成就。
為了義莊的創辦,施家眾人都出了大力。 到了第八十世施則敬的手中,經過多年努力,花費了七萬多銀元,在震澤鎮先後購田一千七百五十一畝二分八厘,作為義莊義田。 此外,又建造了義莊房屋,花去一萬銀元。 另外又購買墳地一處,作為族中義塚。 義田每年的田租收入,除了用於義莊春秋祭祀的開銷外,餘款分別用作孤寡貧病族人的養贍及子弟教育。 義莊除了族內各種事業之外,也説明震澤地方。 1916年8月,北洋政府內政部特意向大總統提出申請,以匾額等作為獎勵。 至於大總統頒給匾額,則題以"宗仁主義"四字。
施則敬一生不忘慈善,1917在上海創辦孤兒院,當時的大總統題詞贈"急公好義"牌匾,晚年又為北方五省災害奔走募捐,並親赴災區放賑,被授予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 在震澤本地,施則敬捐款修建石塘十二里,又與施肇曾聯合,捐資在梅堰一帶進行塘工,整治水利,造福地方,此後"水漱不淫,桑土以安"。
1924年6月30日,施則敬在上海病逝,為紀念其功績,在故居震澤鎮施祠旁建有六角亭,亭內立碑,彰其功德與才行。 2009年11月26日,震澤舉行施則敬(貞惠先生)碑亭重修落成揭碑儀式,依照施則敬畫像與碑文拓片,修繕恢復原貌。
施肇曾從隴海路離職后,在滬上領導世界佛教居士林、覺園佛教敬業社十餘年。 依託慈善組織,施肇曾發動募捐,長年從事施醫、施藥、施衣、施粥、賑災等慈善活動。 震澤每逢大災,施氏都積極出手,予以救助。 1924年,施則敬去世前,遺囑以一萬元幫助賑災,並囑咐施肇曾代為操作。 此後因江浙戰爭影響,震澤地方上民眾困苦萬分,施肇曾即將此款項中的部分撥出,由震澤紅十字會收容災民,進行戰後重建。 1925年,吳江縣遭遇蝗蟲災害,秋收無著。 為了賑濟本鄉災民,10月時,施肇曾牽頭,施氏族中捐出銀洋兩萬元,從事賑濟工作。
震澤的公立醫院、公用事業等,一向都是由施氏出資捐助,在教育上,也多依賴於施氏的捐助。 1923年,施肇曾與胞弟施肇基捐資創辦震澤鎮初級中學,施肇曾任董事長,肇基任名譽董事長。 此年施肇基回鄉探親時,至吳江震澤絲小學校參觀,捐助四千元,用於建築校舍,增設中學部。 抗戰爆發後,震澤初級中學受到破壞,轉遷到上海。 施肇曾斥資在上海創辦育英中學,安頓原先震澤初級中學的師生。 育英中學佔地一百五十余畝、建築宏麗,設備完善,經費充足。
除了震澤本地的教育事業外,1921年,施肇曾與陸勤之等還捐資興建了無錫國學專修館,聘請前南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校長唐文治任館長。
1925年,施肇曾捐資兩萬給光華大學,作為建築經費。 1945年10月24日,施肇曾在上海覺園去世,享年81歲。
為抗日而效力
參與《聯合國憲章》制定工作
當南京國民政府擊敗了北洋各派軍閥,於南京建立政權后,施肇基未受什麼影響。 1929年,他擔任駐英全權公使三年。 "九·一八"事變後,施肇基作為中國駐國聯代表,控訴日本佔據東北,破壞國際公法,侵犯中國主權。 在抨擊日本侵略時,與日方松岡洋右唇槍舌劍,激烈爭辯,得到列國代表讚賞。
當國內馬占山進行抵抗的同時,施肇基也在國際舞臺上捍衛中國權益。 《農民》雜誌評論道:「我們有一個代表團,常駐國際聯盟近旁。 這個代表團的首領施肇基,九一八以來,施代表不知用了多少心血,費了多少口舌,在國際聯盟替我們全民族爭一口氣。 "施肇基的努力,使國聯連續兩次,通過日本應立即從中國東北撤軍的決議。 施肇基在國聯博弈時,南京國民政府曾任命他為外交部長,被他婉拒。
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外交戰略上搖擺不定,一度提出了"劃錦州為中立區"的策略。 當施肇基得到外交部的指示后,在國聯上提出了此議案。 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又突然改變策略,指示施肇基在國聯會議上聲明,絕不接受「錦州中立區」提案。 在各種壓力之下,施肇基最終辭去國聯代表一職,又於1932年4月辭去駐英公使一職,改派美國,代理駐美公使。
1933年,施肇基正式擔任駐美公使,至1937年5月卸任。 6月初,施肇基回到上海。 歸國之後,施肇基前往蔣介石在牯嶺(廬山)的官邸述職,兒子施思明也一同前去。 此行施思明非常激動,不但因為能見到蔣介石,更是因為能夠看到有名的宋美齡。 蔣介石夫妻邀請施家父子共進午餐時,蔣介石說起自己在西安事變時,背部受了傷。 作為當時中國最好的醫生之一,施思明給他詳細查看了X光片。
10.jpg
1917年,施肇基與兒子合影。
施肇基歸國時,戰爭的烏雲越發濃厚。 1937年8月13日,施肇基與兒子施思明正在上海虹橋打高爾夫球,看到許多村民緊張地穿過球場。 村民們對施氏父子描述,他們親眼看到中國軍隊在虹橋機場擊斃日軍,此即"八·一三"事件。
全面抗戰爆發之後,施肇基擔任國際救濟會宣傳組主任,創辦上海防痨協會及附設醫院。 10月6日,施肇基在上海國際電臺用英文對美國發表演說,號召美國人民抵制日貨,阻止侵略。 在各種場合,他發表演說,為抗戰而吶喊。 施思明則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在一次探訪難民營時,感染傷寒,差點死去。
1941年,施肇基前往美國,聯合各種力量,抗擊日本侵略。 至抗戰勝利后,1945年6月,施肇基作為中國代表團高等顧問,參與了《聯合國憲章》的制定工作,此後他退出了外交舞臺。
1945年之後,施肇基長期在美國居住,一度曾擔任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顧問委員會委員。 在海外的施肇基,不忘國內,籌募資金,購買先進醫療設備,贈送國內醫院。 1958年1月3日,施肇基於美國華盛頓去世,享年81歲。
施思明後來長期擔任聯合國醫務總監,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創始人之一,在美國十所頂尖的大學,如哈佛、耶魯、康奈爾等校,設有"施李獎學金"(李為其夫人李月卿)。 1984年,施思明回國觀光時,在上海四個學校設立了獎學金。 1998年,施思明先生在美國匹茲堡去世,享年90歲。
"蘇州吳江發佈"政務微矩陣發佈
蘇州吳江發佈、今日震澤聯合發佈 转:钩沉丨施家:一个江南望族的百年记忆
                              更完全的震澤「施家族」百年記憶篇章转:钩沉丨施家:一个江南望族的百年记忆 https://bit.ly/3eClyRj


12810007n4159314470912810007n2730p959r0n12q7000720s6sq84n00p

太上寶筏︱惡星災之:奸宿小寡婦,沉屍井中,人稱「倒運鬼」
2016-12-13 由 故紙新編 發表于歷史
人間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皆有星主之。
為善則有吉星照定,如紫微、玉堂、天貴、天富等星是也。
為惡則有凶曜相攝,如喪門、弔客、計都、羅喉等星是也。
善惡相感,不爽毫釐。
故聖人在上,景星含輝,賢人所居,奎躔呈瑞。若作惡之人,乖氣致戾,謫見於天,惡與惡感故也。世人不明此義,而從仗巫師攘解,亦何益乎?
周承謨貧困潦倒,親戚朋友都和他斷了來往。他家二十幾口人,幾年時間差不多死光了。他經常和人發生爭吵,身體多病多災傷,倒霉事年年都有。
周承謨知道自己命運不好。遇到事情儘量忍耐收斂,但意外的災禍總讓他難以預料防止,人都稱呼他為「倒運鬼」,是說他一生不會有好運氣。
他到上清宮求道士攘災解禍,道士爬在案上很久,醒來後對他說:「剛才接到上帝聖旨,要我到陰曹地府檢査你作惡的記載。惡籍上所記載的其它惡事都可以饒恕,只有十五年前你在孫家花園所作惡事犯了天怒,特派惡星時時跟著你,你將要被發落入畜牲類去。你還能求到什麼福報?」
周承謨聽完,嚇出一身冷汗。原來十五年前,他曾在友人孫家花園暫住,花園的鄰居有個小寡婦,這小寡婦和婆婆不合,乘夜間出逃,周正在花園散步賞月。見小寡婦後,便把她誘騙到房中,奸宿了幾個晚上。後來,聽說小寡婦的婆婆上報了官府,官府到處搜査,周承謨恐怕大禍臨頭,用酒把小寡婦灌醉後推入井中,用大石把井蓋住,殺人滅口。因為這個花園無人來往,這口井也廢了多時,這事便沒有敗露。但是,周承謨一生窮困潦倒,惡星降災,都是因為這件惡事的緣故。周后來見小寡婦冤魂向他索命,他抱著石頭跳河而死。
詩曰:
天有惡星,懸象明明。
人以惡感,星以惡臨,以惡招惡,如影隨形。
嗟哉周子,奸寡屍沉。難逃王法,難免天刑。
一生困厄,半世飄零。冤冤相報,累及來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g238q2m.html


2021-03-15_2151142021-03-15_2151372021-03-15_2151292021-03-15_215123

施肇基為中國第一任駐美大使
施善昌、施則敬、施肇基
《中華民國史》第五卷. 人物傳 有「施肇基」條目 載:施肇基(1877-1958),浙江錢塘人。 其父是施善增(1840-1903)。 其祖籍為會稽仁瀆。
直樂施民國證件
施氏累代為絲商,施肇基說他父親"在鄉經營收集轉運之事","慈祥長厚,急公好義"。 而其伯父施善昌(1832-1896),"在經營蠶絲出口業務,與洋商直接交易,家道殷實"。
直樂施宗譜
施善昌亦熱衷於慈善。 光緒初年,中國北方發生嚴重旱災,此次旱災從光緒二年(1876)持續到光緒五年(1879),故稱"丁戊奇荒",餓死人數在1000萬以上,另有2000餘萬災民逃荒。 施善昌積極聯絡江南地方紳商,募集財物,購置糧食,進行賑濟災民工作。
施則敬暮年
施善昌之子施則敬,則常年隨父賑災,後來結識李鴻章,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參與創建了"中國紅十字會",是中國紅十紅會創始人之一,載入史冊為後人所銘記。
從上述敘述可知,施則敬與施肇基的關係,是堂兄弟的關係,施則敬大施肇基22歲,是其"從兄"。
施肇基(1877-1958)是職業外交家。 1893年即赴美出任清政府駐華盛頓使團翻譯生,他是在冊的滿清最後一任駐美(美、墨、秘、古)欽差大臣(因武昌起義爆發而沒有赴任),1920年至1929年、1933年至1935年,兩度出任中華民國駐美公使。 1935年6月,中美使館升格為大使級,施肇基成為中國第一任駐美大使 。
直樂施家族照
而直樂施鮑氏宅第,原為晚清外交家施肇基的家產,施家去京為官為商後,典租給鮑氏,留下施家"樂善好施"的家風家規。 其施家宗族的堂號都命名為"善繼堂"。
绍兴又一千年古村列入拆迁计划!村民们戏称为“古董村”!_手机网易网 https://bit.ly/3eHu6qa


和本 「太上寶筏図説 全8冊」 漢籍 古典籍 唐本 中国 絵入り 光緒-和書–日本Yahoo!拍賣|MYDAY代標代購網、海外購物第一站

i-img1200x1200-1605522973542jde1i-img1200x1200-1605522973ciscu71i-img1200x1200-16055229739y0o5g1i-img1200x1200-1605522973isjhhg1i-img1200x1200-1605522973xae0sp1i-img1200x1200-1605522973q4cgeo1i-img1200x1200-1605522973hjazqx1i-img1200x1200-1605522973c6hz2w1i-img1200x1200-16055229732nwyqf1

和本 「太上寶筏図説 全8冊」 漢籍 古典籍 唐本 中国 絵入り 光緒-和書–日本Yahoo!拍賣|MYDAY代標代購網、海外購物第一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