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經總要/配重式拋石機/拋石器-1272年回回砲/拍竿是一種放在船上的古代水戰武器,由提水工具桔槔改裝而成。桔槔運用了槓桿原理/在戰船上安裝拍竿,在重臂的一端安裝巨石以代替原來的水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弓馬騎射的尚武精神/“弓馬騎射,尚武精神,不欺他凌,不畏敵寒。帶長劍兮挾彎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有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朗聲高歌,弓馬騎射的尚武精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蒙古弓騎兵,冷兵器時代最可怕的部隊
2017-11-16 由 草原播客 發表于軍事
蒙古弓騎兵當時可以說相當於現代的裝甲部隊,一晝夜可以機動100公里,集火力機動性與一體,他們在遠距離上用弓箭,等一旦衝進就是輕裝騎兵,這樣的能力不是一般部隊能夠比較的,所以在歷史上他們的戰績最輝煌。
蒙古騎兵之所以無敵天下並不是靠刀槍,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擁有當時射程最遠,殺傷力最大的組合式弓(這種武器通常由後背上的一條動物筋,弓肚上的一層角質物和中間的一個木架組成。這種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間,而很短小便於騎兵運用自如。這種弓射出的箭殺傷範圍可達200米,如果在箭上裝備上鋒利的金屬箭頭,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騎兵的機動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縱橫歐亞,無人能阻。
蒙古人極其擅長被古羅馬人稱為」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即騎射者一邊逃走,一邊向後方的敵人射箭。(蒙古人稱這種戰法為「曼古歹」)。這種戰術的精髓在於一從遠距離攻擊敵人,二持續不斷的攻擊敵人,三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在這種攻擊下不論敵人的精神和裝甲多麼堅強,徹底崩潰只是時間的問題。當時歐洲騎士大多配備重盔重甲,雖然近戰時十分強大,機動力卻根本無法和蒙古騎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騎射手,不僅追不上,連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騎兵不像歐洲騎士那樣完全依賴強攻,他們只有當先用弓箭把敵人殺傷大半時才與敵人短兵相接。
蒙古騎兵的精良的軍器裝備,在有關歷史文獻中以及有關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確記載。據普蘭諾.加賓尼記述,蒙古騎兵裝備有:2至3張弓、3個裝滿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還要帶拖兵器的繩子。領兵者要挎一種其尖端尖銳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彎刀,將其裝在精美的刀鞘里。他們所騎的馬均有護身甲,有些兵士的馬也有護身甲。
馬匹的護身甲由5個部分組成,在馬的兩側各有一片甲,一直蓋到馬頭;另一片甲放在馬的臀部,和兩側的甲片繫結起來,這片甲片上留一個洞,以便馬尾從洞裡伸出來;另一片甲在馬的胸部。在馬額上他們放一塊鐵板,把它繫結在兩側的甲片上。
蒙古騎兵的胸甲是由4個部分組成,一片是從大腿到頸,根據人體的形狀來製作;另一片從頸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連接起來,每一邊肩上固定一塊鐵板。他們每一條手臂上也有一片甲,從肩覆蓋到手腕,在每一條腿上面覆蓋著另一片甲。所有這幾片甲都用扣環連接在一起。
雖然蒙古弓騎兵有很強的戰鬥力,但是也不是占有絕對優勢,也要看戰法等等的因素。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military/z22p98g.html

蒙古軍隊PDF
--------------------------
歷史上的蒙古弓騎兵,真的是邊騎馬邊射箭嗎?
2019-01-11 由 趣史憶 發表于歷史
馬弓騎兵就是騎馬射箭,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狩獵方式,也可以拿來作戰,盛行於大草原地區,歐亞的遊牧文明都很擅長,像是古代的匈奴,蒙古,土耳其都是遊牧文明。他們的馬弓騎兵特別厲害,也是有道理的。其實波斯也算半個遊牧文明,且歷史上他們的馬弓騎兵非常剽悍。另外騎馬射箭也受到日本武士的重視,稱為流鏑馬。因為射箭需要用到雙手,因此要鬆開韁繩,所以要在移動中射擊需要極好的馬術。
蒙古騎兵
草原上的民族使用騎馬射箭來保護他們的牲畜,必要時也可以用來戰鬥,對許多民族來說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每個成年男子在平常都會練習騎馬與狩獵,到了打仗時迅速成為一名機動強的戰士。在戰鬥中輕裝的馬弓騎兵通常都不是主力部隊,而是騷擾用的,它能迅速移動,避免近距離作戰,從敵人側翼或後方進行打擊,甚至使用迂迴回馬槍的帕提亞戰術。在移動中,射手轉身向敵人射箭,在迅速逃跑。由於輕裝馬弓的速度快,如果自己沒有遠程武器,將無法面對這種恐怖得打法,慢慢的會導致人員的傷亡,陣型被破壞,士氣大降。
浮雕
馬弓騎兵分為輕裝與重裝,輕裝的,例如匈奴波斯突厥等。重裝的,例如拜占庭,土耳其,俄羅斯和日本武士的騎兵。最早馬弓騎兵是在鐵器時代出現,取代了青銅時代的戰車。西元前九世紀的亞述帝國就出現了馬弓騎兵浮雕文物,不過是兩個人騎一匹馬,一個人負責駕馭,一個負責射箭,至於為什麼要兩個人應該是為了射擊的精準度。馬弓騎兵需要很遼闊的地形才能發揮作用,利用自己的高機動性逃跑。如果地形不夠遼闊,那麼馬弓騎兵就沒這麼可怕,徒步的弩手或弓箭手就可以輕易的把他們射下馬來,或是直接射馬,因為目標大容易對付。
輕重裝騎兵
一支正規的軍隊很少完全依賴馬弓騎兵,但也有許多依靠馬弓騎兵打勝仗的例子。例如在卡萊戰役中,帕提亞帝國使用譽滿天下帕提亞馬弓騎兵,幾乎全殲人數是他們五倍的羅馬帝國,這也是羅馬人史無前例的慘敗,馬弓的射程不如徒步弓箭手或是弩手,而且馬弓騎兵目標大,容易被瞄準,十字軍就是利用弩來對抗行蹤飄忽不定的土耳其。
同樣在東方,中國軍隊通常都會集結一大群弩兵來對抗遊牧民族,最有名的就是漢朝把匈奴人趕出漠北的戰爭。
古代騎兵
而在馬鐙馬鞍尚未普及的年代,遊牧民族的馬弓如果想要互射,都會下馬進行射擊。因為無馬射的比較遠,殺傷力也大。另一個正規軍打贏馬弓騎兵的例子是羅馬帝國與帕提亞帝國戰爭的羅馬軍隊三次攻入帕提亞首都。到了18世紀,火藥的成熟,火槍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蒙古的複合弓,但在清朝弓箭還是受青睞的。在1758年平定準噶爾的戰役中,清軍八旗手騎著馬拿著箭,打敗了拿火槍的準噶爾騎兵,馬弓也一直是清朝的主力之一,一直到民國才被推翻。
清朝八旗兵騎兵
火槍取代弓箭一部分的原因不只是火槍的威力,只是因為火槍只要摳扳機就可以攻擊。弓箭手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普通人是拉不動弓箭,但扣扳機應該難不倒。馬弓騎兵的武器首選是反曲弓與複合弓,因為比較輕巧,方便攜帶,在馬上射擊,同時又保留了足夠的穿透力與射程。而讓馬弓騎兵與騎兵威力大增的是兩項重大創新的發明,就是馬鞍與馬鐙。
沒錯,古人也是這樣想,騎手們很快就發現馬背很難做,於是就發明了所謂的馬鞍,一開始只是簡單的用一些墊子和毯子而已,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馬鞍,而馬鞍不但增加騎手們的安全性與舒適性,其實還保護了馬匹的脊椎與馬肩。馬鞍最早的記載於七元前四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色諾芬的著作中,而馬鐙更是一個跨世紀的發明,中國現在最早出土的馬鐙,於南北朝時期,足足比歐洲早了200年。所以三國時代是沒有馬鐙的。那些三國劇如果騎兵有馬鐙都是很尷尬的事情。
三國電視劇中的馬鐙馬鞍
想要穩定的騎馬,騎手的屁股支撐於馬鞍上,雙腳支撐於馬鐙上,形成三個支撐點,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達到人馬合一的效果。就算馬匹急速奔馳也不會掉下來,在戰鬥中也更能保持身體平衡與靈活性與輸出最大的力量。所以在馬鞍和馬鐙發明之前,騎著幾乎裸體的馬匹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古老的中西方都很少直接騎馬的騎兵,而是用拉車的馬車作戰,直到馬鞍和馬鐙的出現,騎兵才被廣泛使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j5lval6.html
-------------------
弓騎兵是一種陸軍兵種,以騎乘動物作為移動手段,使用的武器為弓箭。弓騎兵有可能是最早出現的騎兵兵種。
弓騎兵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Bwimp
環境與文化
北方草原氣候適合草生長,加上地勢平坦,使蒙古、南俄羅斯等地盛產馬匹,且因歐亞草原的氣候不利農耕,雨量不穩定又有霜害,令牧草經常不足以維持牲口的生存,故實行騎馬驅趕牲口的遊牧制。
由於需要經常遷徙又無其他自然資源可利用,遊牧民族無法發展如冶鐵之類方便生活的科技,也無法自給自足,需要向定居的農業民族獲取所需,因此掠奪對遊牧民族是一種經濟活動,他們入侵他國皆為搶奪物資,並非佔領土地。
由於生活條件嚴峻,遊牧民族發展出一套現實有效率的倫理觀,寡婦會直接由丈夫兄弟或其他男人接手以利繁延後代;另外他們貴壯賤老,年邁的老人被視為沒用的拖油瓶,能狩獵及充當戰力的年輕人才有地位。
武器
複合弓
複合弓 (傳統弓)由三部份組成木、角、腱。未上弦線的複合弓向外彎曲弓背(面向目標的一面)為木製。弓背亦包括三部份:一對弓臂及一個弓弝,木製部份大多採用槭樹、楓樹、山茱萸或桑樹,或同時採用多種木材。
弓面(面向射手的一面)為角製的,角被來加強弓臂應力。遊牧民族會選用水牛角或盤羊角。由於水牛的角相對於其他動物的角比較有彈性,而且較長,所以兩者以水牛角最受遊牧民族歡迎。
遊牧民族會用魚膠將動物的腿後腱(來自牛、鹿等)黏在木製的弓背部份,相對角面的應力,筋面增強拉力兩相平衡。原因是腱像橡皮圈,經拉扯後能夠迅速地回到本來位置,大大加快箭的飛行速度。
一對木製弓臂的末端裝有弓弰。大部份史家認為這是匈奴人的發明,弓弰增強弓弦的蓄勢及減低需要拉弦的力,加強弓弦拉距,使經複合弓發射的箭有更強的殺傷力

劍,大致上發展分為兩方面。一方面劍的長度愈來愈長,另一方面劍身愈來愈彎。
公元前七世紀的時候,在塞西亞族相當流行的塞西亞短劍(akinakes),長度大致在三十五至七十厘米之間。及至公元前三世紀至二世紀期間,塞西亞人比較常用超過一米的劍。薩爾馬提亞人所使用的劍,比塞西亞短劍長,約五十至六十厘米,考古學家甚至曾經發現超過七十厘米的劍。塞西亞短劍及薩爾馬提亞人的劍都是直刃劍。
匈奴騎兵鍾愛他們使用的雙手雙刃劍。因為目前尚無實質證據證明匈奴騎兵使用馬刀,所以現在只能假設匈奴騎兵只使用雙刃劍。
亞瓦爾人、貝格人及馬札兒人都喜愛使用單刃劍。亞瓦爾人會拒絕接受其他部落所納貢的雙刃劍,馬札兒人的單刃劍有微彎的握把,方便騎弓手拔劍。後來彎刀愈來愈普及,蒙古及土耳其的騎弓手普遍使用彎刀,每個蒙古騎弓手均會配備一把匕首。
標槍及騎槍
塞西亞的騎弓手會攜帶標槍作戰。標槍分兩種:一種用來刺殺敵人,另一種用來投擲以攻擊敵人。刺殺用的標槍長度大多約2-3米,投擲用的標槍長度較短。
薩爾馬提亞的騎兵以使用騎槍聞名於世,一些重裝騎弓手亦獲配備騎槍。起初重裝騎弓手使用騎槍,名叫「longche」(希臘語)或「hasta」(拉丁語)。後來他們使用長度較長、重量較重的重騎槍。這種重騎槍即是著名的「kontos」(希臘語)或「contus」(羅馬語),圓形直徑約3厘米,長度至少達到3米,有些重騎槍甚至長達4.5米。由於這種重騎槍的重量不輕,騎弓手必須以雙手揮動它。
匈奴騎兵並不使用重騎槍,他們使用有細長且三角形矛頭的騎槍。亞瓦爾的騎弓手採用源自法蘭克人的騎槍。蒙古的重裝騎弓手使用長約3.66米(12尺)的騎槍,在接近刀刃及槍柄的交接處有一個鉤,用來將敵對騎兵扯下馬。騎槍是蒙古重裝騎弓手的主力兵器,輕裝弓騎手則攜帶標槍輔助複合弓作戰。
套索及其他武器
套索是遊牧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牧民使用套索控制牲口。牧民缺乏兵工廠的設施,因此當地騎弓手就地取材,使用套索作戰。所有中緯度草原的騎弓手都有這種做法。
塞西亞的騎弓手使用一種名為sagaris的戰斧。sagaris的刃跟斧柄成九十角度,很像現代的冰斧。較貧窮的蒙古騎弓手負擔不起昂貴的刀及劍,會使用戰斧作戰。由於後來頭盔及盔甲相當普及,馬札兒騎弓手及蒙古重裝騎弓手獲配備戰鎚。
防具
盔甲及保護衣物
塞西亞人中,只有貴族或富有的人能夠買得起胸甲。這些高級的胸甲是鱗甲(scale),在生牛皮上縫上魚鱗狀的青銅或鐵片製成。塞西亞的貴族會向希臘人購買希臘式的胸甲,塞爾特人在公元前3世紀穿鎖子甲(maile),現今學界公認塞爾特是最早穿鎖子甲的民族。雖然如此,一個公元前5世紀塞西亞人的墓中有遺物鎖子甲,反映貴族弓騎手很久以前已經穿著這款比板甲舒適的盔甲。一般弓騎手甚少穿盔甲,通常只穿波斯式長袍(kaftan)。塞西亞的長袍受波斯文化的影響,有鮮豔奪目的刺繡。
薩爾馬提亞人面對同樣的問題,配備盔甲的規模卻比塞西亞人大。一般弓騎手穿皮製鱗甲或軟皮甲(Soft leather armour),甚至會在皮製鱗甲的胸部加上鐵或青銅片來提升防禦力。公元前1世紀起,薩爾馬提亞人從羅馬共和國(公元前27年起稱羅馬帝國)引入了鎖子甲。薩爾馬提亞的重裝弓騎手通常混合穿著鎖子甲及皮製掛甲,胸部穿鱗甲,四肢穿鎖子甲。另外下擺亦為鎖子甲,鎖子甲在公元2世紀時期逐漸取代鱗甲。同時,薩爾馬提亞的弓騎手開始穿著馬蹄製的鱗甲,彌補缺乏金屬及熔爐的缺陷。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公元453年),金屬製的鱗甲及新興的鎖子甲,在薩爾馬提亞的弓騎手中愈來愈多普及。薩爾馬提亞重裝弓騎手(通常用重騎槍<contus>作戰)的坐騎配備金屬鱗甲覆蓋軀幹部份。後來連坐騎的脛部亦穿著鱗甲。
由於匈奴人、亞瓦爾人及馬扎兒人向西遷徙至歐洲,他們的盔甲富有中東色彩。尤其是亞瓦爾人及馬扎兒人的綴甲(lamellar)是由條狀的金屬或皮革連綴而成。這種盔甲在中東及亞洲地區非常流行。一般匈奴的弓騎手會在肩部穿綴甲及棉墊甲(padded armour)或軟皮甲(Soft leather armour)。西羅馬帝國亡後,鎖子甲在草原民族中愈來愈流行。亞瓦爾及馬扎兒的騎弓手除穿綴甲、護心鏡(mirror)、皮胸罩(brassier)外,也穿歐式鎖子甲(hauberk)。亞瓦爾的騎弓手會在盔甲外穿土耳其斯坦樣式(Turkestani cut)的毛氈長袍長袍邊緣有以絲線繡成的花紋。
蒙古重裝弓騎手穿鎖子甲,另穿牛皮製胸甲或金屬製掛甲。或穿綴上金屬鱗甲的土耳其長袍,輕裝弓騎手只穿充滿填塞物或加有軟襯料的外套、皮製掛甲,甚至不穿盔甲。成吉思汗在第一次征戰西夏後(公元1207年),發覺由中國傳入的絲綢的柔韌度很高。他下令所有士兵必需穿絲製內衣,自此絲製內衣成為蒙古弓騎手的軍服一部份。由於箭鏃不易穿過絲製內衣,令箭鏃容易被拔出,避免傷口因拔箭而增大。
雖然蒙古弓騎手跟塞西亞弓騎手一樣穿土耳其(波斯)式長袍,但他們的長袍較樸實,沒有花巧的刺繡。
頭盔
只有塞西亞貴族或富有的塞西亞人才買得起頭盔,希臘的科斯林頭盔非常受塞西亞人歡迎。由於科斯林頭盔(Corinthian Helmet)的設計阻礙視野,塞西亞人一般割去頭盔的下半部。一般的騎弓手戴尖頂的毛氈帽,這種帽子跟色雷斯人的毛氈帽差不多,能夠保護頭部、耳部及頸部。
薩爾馬提亞人跟塞西亞人一樣,從位於黑海海岸的希臘人殖民地(博斯普魯斯王國——Bosporus kingdom)購買希臘式的頭盔。由於薩爾馬提亞人屢次在羅馬帝國國內掠奪,常與羅馬人接觸,他們會戴塞爾特及伊特魯里亞-義大利式的頭盔。公元前一世紀起,薩爾馬提亞人開始使用一種新式的頭盔,即星形盔(Spangenhelm),附有面甲及皮製護頸,有些裝有護鼻。薩爾馬提亞人的所使用的星形盔跟諾曼人的星形盔沒有太大分別。因此薩爾馬提亞人在頭盔方面可能受諾曼人的影響。
匈奴的貴族戰士會戴在頂上裝有尖刺的頭盔,後世著名的例子是德國普魯士的尖頂盔。佩戴匈奴人的尖頂盔可不分前後,有些匈奴人的頭盔裝有護鼻。另外,匈奴的騎弓手也使用星形盔,很可能由歸附匈奴的亞蘭人傳入。
蒙古重裝騎弓手會戴圓錐形的頭盔,外形就像一頂圓錐帽。有些頭盔的頂尖上有碗狀物,蒙古的頭盔比其他國家的輕便,只有包著頭顱的部份用金屬製,護頸及頸甲部分是皮製(輕裝蒙古騎弓手戴傳統附有護耳的皮帽子)。
盾牌
塞西亞的騎弓手使用柳條牌,盾牌蒙上一塊皮革,加強防禦力。柳條牌有方形、圓形及橢圓形。因為塞西亞的騎弓手甚少作近身作戰,柳條牌的體積造得很小。塞西亞的騎弓手作戰時,將柳條牌掛在背上,騰出雙手射箭。
假如薩爾馬提亞人的重裝騎弓手配備重騎槍,他們甚少攜帶盾牌上戰場。原因是薩爾馬提亞人的重騎槍又長又重,需要雙手才能夠靈活運用,騰不出單手緊握盾牌,盾牌多為輕裝騎弓手使用。
蒙古重裝騎弓手亦配備一個小圓盾,避免因盾牌過重而減低機動力。至於輕裝騎弓手甚少配備盾牌,這是因為成吉思汗麾下蒙古軍非常講究行軍迅速,所以騎弓手會盡量不攜帶重型的裝備。

坐騎
首匹亞州騎乘用馬是普魯瓦斯基氏馬,馬的高度(地面至肩膀)約一百二十厘米至一百四十厘米。遠古時代的草原弓騎手騎普魯瓦斯基氏馬四出掠奪。普氏馬的適應能力很高,這種草原馬不但擁有厚厚的毛皮,而且懂得在雪地尋找食物。因此能夠在中緯度草原生存。另一方面,普氏馬的馬蹄十分堅硬,沒有跛足的問題。
草原的牧民與在草原南方的綠洲聚居地有來往。當地馬匹例如卡拉拜爾馬及阿克哈-塔克馬比普氏馬高及敏捷。牧民購買綠洲馬匹與普氏馬配種,以培育出一些既適應能力高且快的品種。為了得到強壯高大的戰馬,牧民亦購買古代著名的尼西亞馬與普氏馬配種。
馬具
早在公元四千年前,古人已經使用馬嚼口及馬銜鐵駕馭馬匹。在遠古時期,人在馬背上蓋上一張毛氈或厚布,令騎馬時更舒適。塞西亞的騎弓手最早使用金屬馬嚼口及圓環馬銜鐵。此外,他們最早騎坐馬鞍作戰。
首個有骨架的馬鞍由薩爾馬提亞人發明。有骨架的馬鞍在騎術方面承先啟後的作用。因為馬鐙能夠穩固地吊在它上,所以它促成馬鐙的發明。有些突厥蒙古裔的部落住在中緯度草原及中國交接處一帶,馬鐙很大機會是他們發明。考古發現證實撒爾馬提亞人在公元一世紀已使用馬鐙。
不過,騎弓手開始使用馬鐙的時間可能更早。在一個公元前四世紀塞西亞族的飾物上,兩個人屈曲雙腿騎馬。因此塞西亞的弓騎手可能在公元前四世紀已經腳踏馬鐙作戰。匈奴單于阿提拉的弓騎手尚未普遍使用馬鐙,直至亞瓦爾人在六世紀末崛起,金屬馬鐙才被他們大規模使用,此後成為騎弓手的常規軍備。
弓騎手不在馬蹄釘上馬蹄鐵。他們的坐騎有十分堅硬的馬蹄,不需要馬蹄鐵的保護。加上草原的地勢並不崎嶇,冬天時當地有厚厚的積雪,馬蹄鮮有機會受損。
後備坐騎
弓騎手為了加強機動力,一般會帶同四匹或以上後備坐騎行軍。弓騎手會在一天內換數次坐騎,使每匹坐騎得到充份的休息。因此弓騎手的機動力很高,善於突襲。馬札兒人以突襲為主要戰術,常常毫無徵兆下攻擊歐洲人聚居地。成吉思汗將弓騎手的機動力發揮至最高,每名蒙古弓騎手有五匹坐騎。在西征中東的時候,每名蒙古弓騎手更有八匹坐騎。令敵人往往措手不及。
戰鬥技巧
騎射
因為馬匹的移動及地面的不平坦造成顛簸,所以影響騎射的準確度。騎弓手會趁坐騎四腳離地才放箭,將影響減至最低。另一方面,由於箭有一定的重量,箭飛行一段短距離後會向下。因此騎弓手向天空射箭,一般是箭與地面成45度角,讓箭飛行時呈拋物線,再垂直地擊中目標。
大草原的騎弓手採用拇指拉弦法(蒙古式拉弦法)。騎弓手拇指扣著弓弦去拉弦發射弓箭。大草原的騎弓手通常將弦線拉至胸部才鬆開弦線,蒙古的騎弓手更將弦線拉至耳朵發射弓。
騎術
就騎射而言,騎術與箭術同樣重要。當騎弓手拉弓射箭時,雙手不能緊持韁繩控制坐騎,有些武器也需要雙手使用,例如蒙古人的套馬桿。因此騎弓手精於騎術,甚至懂得不使用韁繩及利用馬鬃駕馭坐騎。此外,馬有跟隨其他馬匹的天性,即使是敵方馬匹,弓騎手具有兼顧作戰及控制馬匹的能力。
回馬箭(安息回馬箭)
騎弓手具備速度與箭術,回馬箭是他們常用的戰術。他們首先詐逃,逃至特定地點後突然轉身放一記回馬箭。這對正在追趕「敗軍」而鬆懈下來的敵人非常有效。回馬箭戰術通常與伏兵互相配合,威力很大,能擊退數倍於己的敵人。使用回馬箭擊退敵人最著名的例子是在卡雷一役中的帕提亞弓騎手。
弓騎手的戰術
弓騎手的機動力很高,戰術與機動力息息相關弓騎手善用詐逃、突襲、及箭術。他們通常發起遠距離攻擊,然後藉速度撤退得無影無蹤,直至確定己方可以戰勝敵軍才大規模攻擊對手。除此之外,由於馬的奔跑速度很快,弓騎手能夠在戰場上快速轉變陣形,包圍敵軍。
弱點
由於弓騎手追求以高機動力戰勝對手,盔甲對弓騎手而言是累贅。因此一般弓騎手都只穿小量盔甲,甚至不穿盔甲。結果肉搏戰對他們是非常不利,一旦弓騎手被拋下馬,只有待宰的命運。[來源請求]
但是對於馬上行國的遊牧民族來說,要被打下馬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匈奴與蒙古等遊牧民族才能橫行歐亞多時,唯一與之抗衡的方法便是打長期消耗戰,農業民族可憑著優渥的經濟能力與人口優勢將窮困人少的遊牧民族消耗殆盡。[來源請求]
影響
草原弓騎手影響了羅馬軍的傳統戰術。羅馬軍一向以步兵為主力部隊,薩爾馬提亞人在公元前1世紀末,首次入侵羅馬帝國,讓羅馬人見識弓騎手的戰鬥力。羅克索蘭尼人讓羅馬人認識輔助弓騎手作戰的重裝騎兵。公元2世紀期間,羅馬皇帝哈德良對羅馬軍做了一個革命性的突破,他成立了首支羅馬騎兵部隊——重裝騎兵部隊。
除此以外,草原弓騎手向哥德人輸入了騎兵。公元3世紀期間,哥德人南遷定居於奧比亞。之後哥德人趕走東面的亞蘭人,一部份亞蘭人留下來,向哥德人傳授騎兵戰術。哥德人學以致用,於公元378年在亞德里亞堡之役(Battle of Adrianople)大敗羅馬軍
弓騎兵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Bwimp
------------------
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 13世紀由成吉思汗創建並由他的繼承者保持了一支騎兵部隊,蒙古騎兵沒有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建立了宏偉的帝國-蒙古帝國。
他們體格強壯,能適應戰鬥的需要;他們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其後的敵人;能夠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 不容忽視的是:訓練過程中形成的那種嚴格的紀律制度,使他們個個都服從命令,嚴謹不怠,這在中世紀的其它軍隊中是聞所未聞的。
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尊稱他為成吉思汗,意為非凡的領袖。 正是他把一個由於妒嫉和連年不斷的戰爭而分裂為許多部落的民族建成為一個無往而不勝的軍事組織。 1211年,他在統一了蒙古的大部分地區后即著手大規模擴張。 五年內,蒙古人迅速佔領了金國和高麗。 就在這時,成吉思汗發現單純依賴騎兵無法攻佔築有高牆的城市,因此向學會了製造攻城機械和使用射石機、彈弩的方法。
成吉思汗知蒙古內部發生了動亂,因此只得留下少量部隊后返回蒙古。 後來他又率領軍隊進攻波斯花剌子模,並於1221年使之臣服。 接著繼續領兵向南、向西、向東,席捲了整個亞洲。 接著蒙古軍隊又從波斯出發向西北方向推進。 經過廣泛的兵力偵察,一支大約20,000人的騎兵在速不台和拔都將軍的率領下穿過高加索進入俄羅斯,並派探哨四處察看地形。 1223年,蒙古鐵騎擊敗了卡爾卡(kalka)河岸的一支由俄羅斯人和庫曼人組成的軍隊,接著又跟卡馬河流域的保加利亞軍隊遭遇並將其擊潰,然後向東折回。 根據這次遠征所收集到的大量情報,十五年後成吉思汗的後代制訂出了征服歐洲的詳細作戰計畫。
戰鬥力
組織紀律
蒙古人
蒙古人(8張)
這支軍隊的建立應歸功於雄才大略的鐵木真。 正是鐵木真把一個許多部落的部族,建成為一個無往不勝的軍事組織;也正是由於他出色的組織指揮才能,蒙古各部落的首領尊稱他為成吉思汗,意為非凡的領袖。 "汗國"一詞原指一個蒙古遊牧部落或一支野戰部隊,後來變成了"巨額數量"的同義詞。 打了敗仗的敵人始終無法相信,自己竟會被一支遊牧部族所征服,因而他們一直錯誤地堅持認為,蒙古軍隊是一群聲勢浩大卻又缺乏紀律的烏合之眾,他們之所以取勝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優勢。 事實上,蒙古軍隊取勝的秘訣恰恰在於成吉思汗擁有一支前所未有的組織嚴密,訓練有素而且軍紀極其嚴格的軍隊。
蒙古軍隊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品質。 通常,蒙古軍隊比它主要敵手的軍隊規模要小。 成吉思汗組建的最大一支軍隊是他用來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隊,人數也不過24萬。 後來他們用來征服俄羅斯和整個東歐及中歐地區的軍隊也從沒超過15萬。 簡潔單一的組織體制是蒙古軍隊的顯著特徵。 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3個騎兵縱隊組成。 每個縱隊有10000騎兵,大體相當於一個現代騎兵師,每個騎兵縱隊包括10個騎兵連,每連1000人;每個騎兵連包括10個班,每班10人。 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一旦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騎兵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射箭。
機動性能
行军中蒙古军队
行軍中蒙古軍隊
蒙古騎兵的機動性舉世無雙,一邊作戰一邊行軍,每天能推進80公里;歐洲騎士單純行軍也只能完成一半路程。 戰馬是蒙古軍隊所向披靡的關鍵因素之一。 與高大的歐洲馬相比,蒙古馬矮小精壯,皮厚毛粗,耐受力強,可忍受零下四十度的嚴寒,所以蒙古第二次西征敢於在東歐的冬季發動戰事。 蒙古馬能在雪地裡覓食,士兵可靠母馬的馬奶充饑,這就降低了糧草補給的負擔。 蒙古的行軍、迂回、穿插、詐敗等戰術對戰馬要求極高,再有耐力的蒙古馬也吃不消,因此每個騎兵通常有四五匹備用馬
武器裝備
蒙古重骑兵
蒙古重騎兵
一隻典型的蒙古軍隊里重騎兵大約佔40%,輕騎兵60%。 重騎兵主要用於突擊,有必要也近身搏鬥。 第二次西征(1235-1242年)時蒙古重騎最常見的鎧甲是扎甲(lamellar armor),也有人穿鎖子甲和皮革護甲。 扎甲本身可以抵禦刀劍劈砍以及弓箭和其他投擲武器的穿刺,但是刀劍能砍斷固定甲片的皮筋,連續多次的劈砍可能導致鐵片甲崩裂。 同時期的歐洲重裝騎士一般全身(包括頭部)披戴鎖子甲,對劈砍防禦較好,但對穿刺防護較弱,重量與扎甲差不多,不過在拉絲技術成熟后,鎖甲的成本大大降低,比扎甲更容易製作和經濟,也方便維護儲存。
輕騎兵在蒙古戰術體系中非常重要,可以遠射、誘敵、警戒、迂回包抄甚至近戰,主要的打擊手段是密集放箭。 輕騎兵一般只戴圓型頭盔,身體和馬匹的護甲很少。 輕騎兵使用的蒙古弓拉力大約166磅(基本是最大),有效射程320米,與當時的英國長弓差不多英國長弓最大為80公斤。
匈牙利骑士与库曼附庸骑兵
匈牙利騎士與庫曼附庸騎兵
英國長弓並沒有在歐洲大陸廣泛使用,與蒙古交戰的中東歐軍隊用的更可能是十字弩,雖然射程和威力與長弓相當、但發射頻率遠遜於長弓和蒙古弓。 歐洲騎士不屑於使用弓箭,只有充當配角的步兵使用弓弩。 蒙古輕騎兵使用的箭至少有三種,一種箭頭重而狹窄,用於遠射,可以射穿鎖子甲;一種箭頭大而且寬,用於近射,射馬尤其有效;第三種箭是信號箭或者用來放火。
蒙古骑兵与欧洲骑兵
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兵
蒙古重騎和輕騎使用的近戰武器是彎刀和長矛,輔助使用手斧和鐵骨朵。 彎刀是北亞遊牧民族普遍使用的武器,阿拉伯地區早期使用直劍,受蒙古和突厥影響演變為彎刀。 彎刀刀背厚,刀身窄而長,有很好的曲度,更符合力學理論。 彎刀接觸敵人身體會沿著刀刃曲面滑動,、、,如果刺中可以造成較大威脅,但因為直劍不便於劈砍,而且易被反震折斷。 輕騎兵還攜帶一種帶鉤的矛或槍,可以用鉤把敵人拉下馬。 由於槍頭有鉤,刺入敵人身體不會太深,容易拔出。 歐洲騎兵的衝鋒武器是長槍(lance),長而且重,對步兵和騎士很致命,但長槍是一次性的衝鋒武器,衝鋒後會折斷,近戰纏鬥並無作用,對付有僕從軍作為炮灰,靈活機動的蒙古騎兵很不實用。
13世紀上半葉,蒙古騎兵的武器裝備已經優於歐洲,卓越指揮下的騎兵戰術更超出歐洲人的想像。 典型的蒙古軍隊中大約有百分之四十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 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重騎兵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是皮製的,或者是從敵人那裡繳來的鎖子鎧甲。 他們頭戴當時金國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簡易頭盔。 重騎兵騎的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護甲。 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 蒙古軍的百分之六十是輕騎兵,他們除了戴一頭盔外,身上不披盔甲。 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肅清殘敵以及跟蹤追擊。 輕騎兵的主要兵器是弓。 這是一種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射擊距離為200至300碼。 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比較輕,箭頭小而尖利,用於遠射;另一種比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 跟重騎兵一樣,他們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彎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時還帶一支頭上帶鉤的標槍或長槍。 [1] 
蒙古士兵在戰鬥開始前要披一件綢長袍。 這種綢用生絲製成,編織得十分細密。 成吉思汗發現箭很難穿透這種綢衣,只會連箭帶布一同插進傷口。 因此蒙軍招來的金國外科醫生只須將綢子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出。
為了確保和加強騎兵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幾匹備用馬。 這些馬緊跟在部隊的後面,在行軍過程中,甚至在戰鬥進行時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 換馬是按接力的方式進行的,這樣可以保證安全,對完成預定的任務影響最小。
蒙古人特殊的裝備
蒙古馬
蒙古马
蒙古馬
蒙古馬若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該是體型較小的馬了。 蒙古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礙能力也遠遠不及歐洲的高頭大馬,不過在13世紀,歐洲原種馬也很矮小,與蒙古馬體型相仿,如今看到的歐洲馬是15世紀選育技術成熟之後的產物。 但是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是在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在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隨時找到食物。 可以說,蒙古馬具有最強的適應能力。 蒙古馬可以長距離不停地奔跑,而且無論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時,蒙古馬可以隨時勝任騎乘和拉車載重的工作,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好馬最終全部被蒙古馬取代的原因。
而且,蒙古馬在蒙古軍隊除了作為騎乘工具外,也是食物來源的一種---蒙古騎兵使用大量的母馬,可以提供馬奶。 這也減少了蒙古軍隊對後勤的要求。 並且,蒙古騎兵通常備有不止一匹戰馬。
蒙古馬的特殊優勢使得蒙古軍隊具有當時任何軍隊都難以比擬的速度和機動能力。 比如,1241年冬季,蘇布臺的主力騎兵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突然出現在多瑙河流域的格蘭城下時,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而布滿積雪的兩地之間的距離有三百多公里,且多是無路的山地。
蒙古人使用的發石車、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個王朝原來是守備堅固的城防用於抵禦蒙古軍隊的。 但蒙古軍隊掌握此類裝備後迅速用於對高大城防的攻擊。 火藥和火箭類武器出現在冷兵器時代,其威力自然是驚人的,另外,對從未見過它們的敵人來說,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 在歐洲戰場,很多時候火藥類武器尚未造成城牆被完全破壞的局面,守軍就會失去戰鬥的意志開始棄城逃亡。 [2] 
蒙古騎兵的各種裝備
元代武士复原图
元代武士復原圖
因為蒙古騎兵從未像歐洲一樣對兵種的武器進行嚴格的分工,加之不像歐洲軍隊使用的武器那樣笨重,所以蒙古騎兵能隨身攜帶各種武器,使得其可以隨時完成不同的任務。 蒙古騎兵隨身攜帶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馬刀、長矛、狼牙棒。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們的弓箭較長大,需大約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開(電視《馬可. 波羅》中有他始終無法拉開蒙古人硬弓的場面),射程遠,幾乎是蒙古騎兵的最重要的投射武器。 此外,蒙古騎兵常常根據個人愛好裝備其它武器,譬如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這在正規的歐洲軍隊看來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勝防的。
選拔
蒙古騎兵都是從當時訓練得最好的士兵中選出的。 他們從三、四歲開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學校,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因此他們具有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驚人本領。 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他後面的敵人。 他們很能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 他們體格強壯,只要一點點或者根本不需要醫療條件,就能保持身體健康,適應戰鬥的需要。 隨時服從命令是他們的天職,人人都能嚴守不怠。 紀律已形成制度,這在中世紀時期別處還未有所聞。
騎兵所用的馬匹也經過極其嚴格的訓練。 跟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時可以連日行走而不吃一點東西,總之具有優良的忍耐力。 它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最險惡的地形上越過長得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 例如,1241年,蘇布臺的先遣部隊只花了三天時間就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來到多瑙河流域的格蘭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區有很深的積雪,而且是在敵人的國土上行軍。
服飾
蒙古人的发型和装备
蒙古人的髮型和裝備
蒙古汗國和元代軍戎服飾以精巧著名。 蒙古高原毡帳諸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之前曾用過鮫魚皮甲胄、翎根甲,後來則用以牛皮為里的銅鐵盔甲。
在彼德堡宮中藏有蒙古騎士遺存的甲胄,內層皆以牛皮為之,外層則滿掛鐵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 在描自元代居庸關瀛臺上的浮雕中就有羅圈甲、魚鱗甲和柳葉甲。
《黑鞑事略》:"其軍器,有柳葉甲、有羅圈甲(革六重),有頑羊角弓,有響箭,有駝骨箭。 "
關於蒙古騎兵的精良的軍器裝備,在有關歷史文獻中以及有關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確記載。 據普蘭諾. 加賓尼記述,蒙古騎兵裝備有:2至3張弓、3個裝滿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還要帶拖兵器的繩子。 領兵者要挎一種其尖端尖銳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彎刀,將其裝在精美的刀鞘裡。 他們所騎的馬均有護身甲,有些兵士的馬也有護身甲。
馬匹的護身甲由5個部分組成,在馬的兩側 各有一片甲,一直蓋到馬頭;另一片甲放在馬的臀部,和兩側的甲片系結起來,這片甲片上留一個洞,以便馬尾從洞裡伸出來;另一片甲在馬的胸部。 在馬額上他們放一塊鐵板,把它系結在兩側的甲片上。
蒙古騎兵的胸甲是由4個部分組成,一片是從大腿到頸,根據人體的形狀來製作;另一片從頸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連接起來,每一邊肩上固定一塊鐵板。 他們每一條手臂上也有一片甲,從肩覆蓋到手腕,在每一條腿上面覆蓋著另一片甲。 所有這幾片甲都用扣環連接在一起。
頭盔的上部分是用鐵或鋼製成,但保護頸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製成。
根據普蘭諾·加賓尼介紹,蒙古騎兵的甲胄,製法極為精巧,就拿柳葉甲為例,他們先製成寬一指長一掌的若干鐵片,在每一個鐵片上鑽8個小洞。 他們放置3根堅固而狹窄的皮帶作為基礎,然後把這些鐵片一一放在另一塊鐵片上面,因此這些鐵片就重疊起來,他們用細皮線穿過上述小洞,把這些鐵片捆在3根皮帶上。 在上端他們再繫上一根皮線,因此這些鐵片就很牢固地連接在一起。 就這樣,他們用這些鐵片製成一根鐵片帶,然後把這些鐵片帶連接在一起,製成鐵甲的各個部分。 他們把這些部分連接起來,製成保護人身和馬匹的鐵甲。 他們將鐵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夠在鐵片上 映出人影。
據《中國古代服飾史》記述,元代有一種翎根铠,用蹄筋,翎根相綴而膠連的甲片,射之不能穿。 還有象蹄掌甲。 蒙古騎兵多為帶盔。 另有一種胄作帽形而無遮眉,但在鼻部作一個極大的護鼻器,其狀頗怪。
蒙古民族的軍隊之所以能稱霸於歐、亞二洲者,實全恃其精良的騎兵。 [3] 
裝備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沒有什麼重大改革,但對當時武器的使用方法作了一些創新。
一般來說輕重騎兵的區分是按照使用方式分的。 典型的蒙古騎兵中大約有四成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 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內附皮里,外面罩鱗甲,扎甲或鎖子甲,後期則大量使用鏈板甲,頭戴當時頭盔。 早期蒙古重騎兵騎的馬匹無甲或披有少量皮制護甲,一些精銳部隊與將領配備了具裝甲騎,後期出現了大量使用全套金屬鎧甲的具裝重騎兵。 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
波斯人绘制的蒙古骑兵征战图
波斯人繪製的蒙古騎兵征戰圖
蒙古騎兵中六成的是輕騎兵,早期一般只戴頭盔,身上不披盔甲或著皮甲,隨著裝備的改善,輕騎兵的盔甲也漸漸變成了金屬盔甲或者皮甲,後期甚至出現了具裝的騎射手。 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兩翼攻擊,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穿插和分割敵軍,戰鬥結束階段肅清殘敵並且跟蹤追擊逃敵。
他們的主要兵器是比較現代化的複合弓。 這種複合弓的威力超大,至少需要90到150磅的拉力,射擊距離為400碼至700碼。 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輕,箭頭小而尖,用於遠射,另一種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 同重騎兵一樣的是,他們有馬刀或狼牙棒,或一根套索,有時也有一支頭上帶鉤的標槍或長槍。 每個士兵在戰前都要披一件絲質長袍。 這種長袍用生絲製成,編織得相當細密。 成吉思汗發現箭很難穿透這種絲衣,只是會連箭帶衣一同插進傷口。 因此,醫護人員只須將絲布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出。 嚴格訓練 機動保障為了確保和駕駛高度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多匹備用馬。 這些馬緊跟在部隊後面,行軍途中,甚至在戰鬥進行過程中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 換馬是提案、接力的方式進行的,這樣可以保證安全,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證預定任務的完成。
對戰馬的訓練也極其嚴格。 與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具有極強的忍耐力,必要時可以連行數日而不進糧草,甚至能在相當短時間在最險惡的地形上越過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 由於行軍時不必馬匹帶飼料,士兵又自帶各人的食物和裝備,而且通常只帶最少的用量,因此,蒙古軍隊不需要拖帶龐大的後勤供應輜重車隊,也不必保留一個後方供應基地。 由於大部分蒙古戰馬都是母馬,士兵能喝馬奶生活,因此也減輕了軍隊食物供應的負擔。 這同時也使蒙古軍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強。
需要指出的是,蒙古即非單純的輕騎,也非單純的重騎,而是種類豐富。 上文所說的蒙古的五分之二重騎兵,這個說法常提出但很少有人追根溯源,至多就是找到西方戰爭藝術一書。 但這個四成其實是推斷出來的,即根據蒙古的戰術需要有那麼多重騎兵,但很多人忽略了一點,早期的蒙古本身並沒有這種輕重分類。 不論擔任包抄還是突擊,其裝備都是一樣的。 [4] 
戰略戰術
亞歷山大大帝創造、漢尼拔完善的"兩翼包抄"的經典騎兵戰術,在亞平寧半島屢立奇功,十余年內羅馬共和國幾乎沒有將領敢與漢尼拔正面交鋒。 到了中世紀中前期,歐洲騎士文化強調光明正大的打法,個人英雄主義泛濫,戰術呆板。 歐洲中世紀完全稱得上軍事戰術史的黑暗時代。 蒙古採用的多種騎兵戰術(箭雨打擊、兩翼包抄、佯退、開口等)其實並非原創,突厥和回嚴肅等草原部落都曾用過,但經歷嚴酷戰術操練的蒙古軍隊能將其靈活運用、完美發揮。
十三世紀,蒙古帝國崛起時,蒙古的重裝衝擊騎兵也十分強大。 蒙古第二次西征時,重裝騎兵佔整個騎兵軍隊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蒙古的騎射手輕騎兵與衝擊騎兵相互配合,形成了強大的戰鬥力。 1241年,蒙古與歐洲聯軍的交戰就體現出各騎兵配合所形成的強大戰鬥力。 蒙古先以少量輕騎兵誘使歐洲騎兵追擊,隨後蒙古騎射手從兩翼包抄追擊的歐洲騎兵,並不斷向歐洲騎兵發射箭失,殺傷歐洲騎兵。 這時,待命的蒙古重騎兵向歐洲騎兵發起衝擊,而由兩翼包抄的蒙古騎射手對歐洲騎兵完成了合圍。 由於之前不斷受到蒙古騎射手的殺傷,歐洲騎兵隊形已經散亂,被蒙古重騎兵擊潰。 這時歐洲騎兵的左右兩翼後方已經被蒙古騎射手包圍,導致無法撤退。 前方又遭遇蒙古重騎兵衝擊,因而全軍崩潰。 這一戰被蒙古殺死超過兩萬人,蒙古人將死者的耳朵割下足足裝了九麻袋。
骑兵迂回战术
騎兵迂回戰術
成吉思汗及其剽悍的將領在戰術戰法上從不因循守舊。 蒙軍最常使用的作戰方法是在輕騎兵的掩護下,將部隊排成許多大致平行的縱隊,以一條很寬的陣地線向前推進,各主要部隊間由傳令兵傳送消息。 當第一縱隊遇到敵人主力時,該縱隊便根據情況或停止前進或稍向後退,其答卷部隊仍舊繼續前進,佔領敵人側面和背後的地區。 這樣往往迫使做人後退以保護其交通線,蒙軍趁機逼近敵人並使之在後退時變得一片混亂,最後將敵人完全包圍並徹底殲滅。 當發現非主力敵軍后,附近所有的部隊均以此為目標實施突擊。 這時,有關敵人的位置、兵力、運動方向等全部情報都被迅速送往總指揮部,估後再轉給各野戰分隊。
如果敵人不多,則由靠得最 近指揮官立即率部迎戰。 如果敵人規模太大,無法馬上吃掉,那麼蒙軍主力便在騎兵掩護部隊的後面迅速集結,然後高速前進,在敵人還來不及集結兵力的時候就將其分別擊潰。 標準的蒙軍戰鬥隊形是由5個橫隊組成,每個橫隊都是單列的。 各橫隊之間相隔很寬的距離。 前兩個橫隊都是重騎兵,其餘為輕騎兵。 在這5個橫隊的前面。 另外還有一些輕騎兵負責偵察、掩護。 當敵對雙方的部隊越來越靠近時,位於後面的3列輕騎兵便穿過前兩列重騎兵之間的空隙向前推進,經過仔細瞄準後向敵人投射具有毀滅性力量的標槍和弓箭。 接著,在仍然保持隊形整齊的情況下,前兩更重騎兵先向後撤退,然後輕騎兵依次退後。 即使敵人的陣線再穩固,也會在這種預有準備的密集箭的襲擊下發生動搖。 有時光靠這種襲擊就能使敵人潰散,不必再進行突擊衝鋒,那麼樣就下令讓輕騎兵撤退,由重騎兵發起衝鋒。 命令的傳送方式是白天採用信號旗和三角旗,夜晚則採用燈光或火光。 作戰時,各個騎兵隊靠得很緊。 但是如果位於中央的部隊已經跟敵人交戰,那麼兩翼部隊便向側翼疏開,繞向敵人的兩側和後背。 在進行這種包抄運動時,常常藉助煙幕、塵土來迷惑敵人,或者利用山坡或谷地的掩護。 完成對敵人的包圍後,各部即從四面八方發動攻擊,引起敵陣大亂,最後將敵人擊潰。 蒙古人在作戰中善於運用計謀和策略,這一點使他們在作戰時往往非常佔先,減低了自己的損失,增加了敵人的傷亡。 比如,作戰中蒙軍常使用煙幕。 他們常常派一支小分隊,在草原上或牧民居住區燒起大火以迷惑敵人,掩蔽自己的作戰意圖或行動。 蒙軍首領常常先派一支先鋒隊持久戰敵人,打完後撤,引誘敵人尾隨。 撤退可能會持續幾天,敵人發覺自己已落入蒙軍的陷阱,已無路可逃了。
如果遭遇的敵軍兵力不多或陣型不整,蒙古輕騎兵會從重騎兵佇列之間的空隙衝出向敵軍齊射,這種射擊沒有具體瞄準目標,只是以高頻大量的輪射打擊敵軍,有時還能造成混亂。 輕騎兵完成任務返回重騎身後,重騎兵趁勢發起衝鋒,同時兩翼的輕騎兵(往往藉助煙霧和塵土等掩護)包抄到敵軍的側翼乃至身後,與重騎兵一起形成合圍之勢。
遇到嚴陣以待的強大敵軍,蒙古經常使出詐敗誘敵的戰術,將前者吸引到選中地點,與埋伏好的軍隊合圍滅之。 第一次西征(1219-1224年)後期的喀爾喀河戰役(1223年5月),哲別與速不台率領不足3萬人面對斡羅斯與欽察的號稱10萬的聯軍。 蒙軍連續撤退九天至有利地點——喀爾喀河畔。 追了九天的聯軍隊形混亂,蒙古騎兵遂發起突擊,兩翼也很快包抄到位,一舉擊潰敵軍。 此役中70位貴族陣亡,6個斡羅斯王公被處死,加上後來的圍城戰,聯軍損失數萬人,蒙古人傷亡微不足道。
周密廣泛的情報系統對於蒙軍取勝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蒙軍每次作戰所採取的戰術都是預先周密細致辭地計劃好的。 情報系統是參與制定作戰方案的一個重要部門。 作戰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對完整而又準確的情報進行仔細研究和分析。 蒙軍情報網遍佈歐亞大陸,其機構之詞龐大,工作之周密超過了中世紀的所有國家。 間諜一般都是披著商賈的外衣從事情報活動的。 一旦對情報作出了分析估計,整個戰役的進行路線便被確定下來,並指定各騎兵縱隊的路線和作戰目標,下級指揮官在不違背整體作戰方案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指揮權。
命令的傳遞和戰鬥情報的交換通過信心令兵迅速敏捷地往來於作戰總部和下屬部隊之間實現,這就確保了各級指揮機構的直轄市統一,同進使成吉思汗绐終能親自指揮最大範圍內的作戰行動,直至戰爭的最後勝利。 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的功績在於建立起了一支以弓箭、長槍為主要武器,以騎兵為主體的蒙古軍隊。 這是一支經過嚴格軍事訓練,有著良好紀律養成以及絕妙無雙的軍事體制的軍隊。 他們穿梭穿梭懂得並充分運用突然襲擊和靈活機動的作戰原則,同時採取智取計賺的戰術手段。 戰爭實踐證明,這的確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所向無敵的旋風部隊。 他們當時可以說相當於現代的裝甲部隊,一晝夜可以機動100公里,集火力機動性與一體,他們在遠距離上用弓箭,等一旦衝進就是輕裝騎兵,這樣的能力不是一般部隊能夠比較的,所以在歷史上他們的戰績最輝煌。
蒙古騎兵之所以無敵天下並不是靠刀槍,而是靠弓箭。 蒙古人擁有當時射程最遠,殺傷力最大的組合式弓(這種武器通常由後背上的一條動物筋,弓肚上的一層角質物和中間的一個木架組成。 這種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間,而很短小便於騎兵運用自如。 這種弓射出的箭殺傷範圍可達300米,如果在箭上裝備上鋒利的金屬箭頭,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 ),配合蒙古騎兵的機動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縱橫歐亞,無人能阻。
相關戰役
1223年迦勒迦河之战
1223年迦勒迦河之戰
蒙古人極其擅長被古羅馬人稱為"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即騎射者一邊逃走,一邊向後方的敵人射箭。 (蒙古人稱這種戰法為"曼古歹")。 這種戰術的精髓在於一從遠距離攻擊敵人,二持續不斷的攻擊敵人,三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 在這種攻擊下不論敵人的精神和裝甲多麼堅強,徹底崩潰只是時間的問題。 當時歐洲騎士大多配備重盔甲,雖然近戰時十分強大,機動力卻根本無法和蒙古騎兵相比。 如果碰上蒙古騎射手,不僅追不上,連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 而且蒙古騎兵不像歐洲騎士那樣完全依賴強攻,他們只有當先用弓箭把敵人殺傷大半時才與敵人短兵相接。
列格尼卡战役
列格尼卡戰役(2張)
第二次西征的列格尼卡戰役(1241年4月9日),西里西亞公爵亨利二世率領的三萬波蘭聯軍被拜答爾所部蒙古輕騎兵的佯退所騙,一路追擊後者,德國步兵與前方騎兵脫節。 埋伏好的蒙古重騎兵突然從正面向聯軍放箭,佯退的輕騎兵在兩翼包抄,專射敵軍戰馬。 蒙古重騎發起衝鋒,落馬的騎士由於盔甲沉重行動困難,任憑蒙古人宰割。 亨利二世和多名波蘭貴族戰死,法國聖殿騎士團的十多名參戰騎士全部陣亡,條頓騎士團大首領身負重傷,聯軍總共死亡25,000人。
赛约河战役战术图
賽約河戰役戰術圖
困獸猶鬥的道理蒙古人自然也懂得。 列格尼卡戰役兩天后的賽約河之戰,第二次西征的統帥拔都在賽約河對岸強攻匈牙利的守橋軍,速不台率領部隊悄悄渡過結冰的河面,繞到匈牙利大營側后,與拔都形成合圍。 被圍在大營內的敵軍如果以哀兵心態作戰,蒙古即使勝利也會付出較大代價,因此蒙軍在包圍圈西側留出一個缺口。 匈牙利軍隊發現逃生希望,無心戀戰,爭先恐後向西逃竄,很多士兵甚至扔下武器。 然而蒙古人早在路上設下陷阱,並從後方追殺。 這就是蒙古人的開口戰術。 在數日的追殺過程中,匈牙利軍隊死亡2萬多人,蒙古人可能僅損失1000人左右。
蒙古將領靈活運用兩翼迂回、佯退誘敵以及開口戰術,在關鍵戰役中屢屢完勝,且勝後時常血腥屠城。 歐洲人用韃靼人(Tartars)命名強大到恐怖的蒙古戰士,因為Tartar一詞源於Tartarus——希臘神話中的地獄。 他們和羅馬帝國後期來自東方的匈奴人一樣,是懲罰基督教世界的上帝之鞭。
赛约河之战
賽約河之戰(2張)
蒙古人不僅戰術設計高超,也有嚴格軍紀保障下的卓越執行力。 1213年9月的陽河谷之戰,成吉思汗率軍34,000人欲殲滅鎮守要衝的號稱10萬的金軍。 蒙古的策略是中路人馬直接攻擊守軍;同時利用陽河谷周遭的複雜地形做掩護,東西兩路騎兵翻山越嶺迂迴至金兵的側翼和身後。 這個計劃看起來簡單,實則難在各路軍隊執行與配合的精確和到位。 如果中路進攻過於猛烈,金兵很有可能直接撤退,蒙軍喪失了包圍的可能。 東西兩路如果過早攻擊,則很可能被金兵識破意圖(金軍已有多次被迂回包圍的教訓);或者兩路發起攻擊時間相距過久,則由於人數劣勢可能被金軍反制。
無論上述哪種情況出現,金朝全軍都很可能成功撤回陽河谷後面的居庸關,蒙古則將面對艱難的攻城戰。 實際情況是,蒙古中路佯攻吸引了守軍的全部注意力,包抄騎兵成功直插守軍兩肋和身後。 數萬金軍遭屠戮,屍體堆滿陽河谷。 此役蒙古的斥候和傳令兵(負責偵察、聯絡和傳達命令)發揮了關鍵作用,確保行軍與進攻的準時、協調、恰到好處。
蒙古的騎射手足以使他們在野戰中戰無不勝,而在面對堅固的城牆時. 蒙古人還有一種攻城利器,那就是從西域"進口"的回回巨炮,在這種超大型投石機投出的巨型彈丸面前,再堅固的城牆也和紙糊的沒什麼兩樣。 史書記載,這種巨炮"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 "蒙古人就是靠它,在西元1273年攻下強攻數年而不克的襄陽城,當時蒙古人的投石機只有100米的射程,而襄陽城僅護城河就寬150米,後來蒙古人從波斯請來幾個工 匠,對投石機進行改進,改進後的投石機射程在180——200米左右,所以蒙古人也稱此炮為"襄陽炮"和"回回炮".不過在12世紀,全世界只有蒙古人才把回回炮大規模應用在戰場上。 蒙古人南征北討,幾乎百戰百勝,除了騎兵之外,擁有巨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5] 
後勤訓練
蒙古人搭建蒙古包
蒙古人搭建蒙古包
蒙古軍隊和其他遊牧民族一樣從小就是戰士。 在馬背上長大,從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時候就早可以算成職業軍人了。 由於在嚴寒和艱苦的環境中長大,都具有極為堅韌耐勞的性格,對物質條件的待遇幾乎從不講究,爬冰臥雪在其視為常事。 遠距離跋涉更是從小的習慣。 對物質條件的不講究,使蒙古軍隊的後勤負擔很輕。 蒙古軍人擁有東西方各定居的農耕民族素無的連續作戰的意志和能力,這是西方養尊處優的貴族騎兵們和中國被抓來的百姓永遠難望其項背的。
和所有的敵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質上處於落後地位,大規模地攻佔掠奪始終是激勵其保持旺盛戰鬥力的原因和動力。 對財富的渴望對殺人帶來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幾乎沒有停止對外發動戰爭時候。 蒙古人放手讓士兵可以任意屠殺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讓殺人的血勇刺激軍人的好戰情緒和原始勇氣,使得蒙古軍人成為極其勇敢野蠻的戰士。 肆意的掠奪則部分解決了蒙古軍隊後勤供應問題。
蒙古人的骑射训练
蒙古人的騎射訓練
另外,蒙古各部落統一后,幾乎把對外戰爭作為民族生存的依靠,遊牧反而降居次席,大蒙古國走向了完全的軍事化道路。 為了訓練出最好的軍隊,蒙古人三四歲的孩子就被投入專門的軍事訓練部門進行軍事學習。 他們被嚴格地進行騎馬、射箭的訓練。 這些被從小訓練出來的孩子組成的騎兵部隊,戰鬥的素質和技能是極為驚人的,他們在馬背上無論是衝鋒還是快速撤退都能準確地射擊敵人,這一點,他們幾乎所有的異族敵人都無法作到。 這也是歐洲軍隊在沒有給予蒙古騎兵殺傷的時候自己就遭到重大傷亡的原因。
蒙古军队的后勤保障系统
蒙古軍隊的後勤保障系統
蒙古人建立了與戰爭相適應的社會組織。 各部落的領導即是生活生產的管理組織者又是軍事行動的管理組織者。 對外發動戰爭時,可以全民動員,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作戰行動。 如對花剌子模國的長期圍困,就是全民參與,在城下放牧生活,維持軍隊持續不斷的攻擊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綜上分析,蒙古帝國軍隊在亞歐大陸東征西討所向無敵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而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戰場上的失敗,恰好是因為這兩個戰場是蒙古軍隊最無法發揮優勢的地方。 他們必須下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抵岸後,在叢林山地面前,他們無法大規模地穿插機動,甚至還不能騎馬作戰。 更糟糕的是潮濕的空氣讓他們適應大陸氣候的鼻子無法呼吸,他們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奪去生命,就象歐洲軍隊不能適應他們一樣,他們也不能適應這裡老是從叢林冒出的軍隊。 [6] 
歷史發展
元朝破滅后,蒙古騎兵仍然存在,蒙古部族分裂成多個部分,仍然開展了對明朝的騷擾和侵犯。
在清代,蒙古騎兵也受到了重要的軍事運用,尤其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在太平天國運動中,蒙古騎兵也立下了重要的功勞,那時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僧格林沁,在道光、鹹豐、同治三朝歷任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八旗都統及欽差大臣等顯赫職位,是倍受三朝皇帝寵信的滿蒙親貴之一,也是外藩蒙古王公在皇帝身邊的主要代表之一。
鹹豐三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割據東南,同時派兵進行北伐。 北伐軍進逼北京,震動了清朝統治中心。 僧格林沁受命率領京營八旗和綠營兵進行堵截、圍剿,將太平天國北伐軍鎮壓下去。 僧格林沁因功晉封世襲博多勒噶台親王。 但詳細的歷史細節線上,僧格林沁臨危授命,統率奉調參戰的蒙古騎兵和八旗、綠營官兵鎮壓了北伐軍,穩定了清朝北方的統治秩序。 僧格林沁揚長避短,利用統治階級的有利條件,採取曠日持久的水攻方法,才將北伐軍剿滅,顯示了八旗、綠營官兵的腐敗無能,參戰的蒙古騎兵也不如當年驍勇。
1860年英法聯軍逼近北京,9月21日清晨,一場殘酷的戰鬥在北京郊外八里橋上演,對陣雙方是清朝軍隊和英法聯軍。 清軍的主力是兩萬五千多名蒙古騎兵,其統帥是蒙古科爾沁 親王僧格林沁,而英法聯軍總兵力一萬八千人,實際投入作戰的是大約六千人的法國軍隊,統帥是六十四歲的老將孟托邦。 蒙古騎兵仍然按照過去的戰術進行穿插,但面對英法的火炮攻擊和刺刀陣,並未扭轉局勢,精銳死傷殆盡。
1865年,僧格林沁帶領新組建的七千蒙古騎兵與二萬四千步兵,追擊捻軍。 由於捻軍騎兵數目眾多,又採取了敵追我跑敵疲我打的戰術,僧格林沁的馬步三軍疲敝交加,被反擊的捻軍消滅。
一九三一年十月,日本加快入侵的步伐,在日本侵略東三省的過程中,蒙古族名將李海山的帶領蒙古騎兵自行起兵奮起抗日救國的活動。
評價
蒙古帝国东西方通道
蒙古帝國東西方通道
時至今日,我們仍能感到,當年蒙古人對我們今天的軍事還有著深遠影響,西方正在對蒙軍的戰例、戰術以及軍事技術進行著廣泛的研究。 休·科爾曾進一步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利德爾·哈特曾以蒙古軍隊為例,說服人們將騎兵作戰方法運用於坦克。 並請注意,美軍總參謀長麥克亞瑟在一份年度報告中,曾敦促國會吸取蒙古軍隊的經驗教訓,批准他關於要求為美軍機械化撥款的提案。 "蒙古軍隊第一次將絲綢之路東西端都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美國歷史學家傑克菲爾德評價其第一次實現了"全球化"。
在史書中,經常可以看到蒙古帝國在中原土地上殘酷地進行屠殺的紀錄。 "乘其駿馬,掠其妻子,占其土地"是蒙古士兵作戰的目標和動機。 比如《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載:"兩河山東數千里,人民殺戮幾盡,金用子女牛羊馬百皆席捲而去,屋廬焚毀,城郭丘墟矣" 。 "關中兵火之餘,戶不滿萬" 。 "既破兩河,赤地千里人煙斷,燕京宮室雄麗,為古今之冠,鞑人見之驚畏不敢仰視。 既而亦為兵所焚,火月餘不滅。 "" 「韃靼過關,取所掠山東兩河少壯男女數十萬。 皆殺之"等等。
在尚鋮主編《中國歷史綱要》。 蒙古滅金後得戶87萬余,口四百七十五萬餘,比金章宗太和七年(1207)年統計數戶七白六八萬余,口四千五百八十一萬餘,少了90%。 按照這個統計,北方被屠殺人數約四千萬。 而根據《元史》記載,僅陝南一帶雙方交戰後,宋軍陣亡士兵和被屠城的百姓就達數十萬。 蒙古攻宋時,屠城二百個,包括常州屠城。 元滅宋,得戶九百三十萬,校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 代戶數1千三百六十萬也少了30%。 按每戶5人計算(金朝境內每戶平均5.4人),南宋境內被屠殺人數約200萬。 據明人編著《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九年, 以四川民僅十二萬戶,所設官府二百五十余,令四川和省議減之。 元至元十九年是1282年, 距離元軍攻佔四川的1278年僅晚6年,也就是人口數只有戰亂發生前夕的4%,這就說明了四川在與蒙古的戰爭中人口減少得令人震驚。 也就是說,最保守的估計,金境和宋境內至少被屠殺了1000萬人,金帝完顏一族盡數被屠,世間從此再無完顏一姓。 這還不包括蒙古帝國在西夏的種族滅絕行為中喪失的黨項人。 以及滅西遼后種族滅絕的部分契丹人,只有吐蕃和忽必烈滅大理國時期基本上是靠招降而得的。
以下資料並沒有歷史考證可能存在大致的錯誤:
中亞:撒瑪律罕(花剌子模都城):120萬(蒙古士兵平均手刃24名百姓),慘遭屠城的:不花剌城、巴里黑、塔里寒城、巴米安、格魯吉亞、亞塞拜然、哈馬丹、尼沙普爾、莫夫城、赫拉特、內薩、奧克斯。
西亞:巴格達(又稱塞琉西亞):120萬。
東歐:莫斯科:27萬,慘遭屠城的:里亞讚、捷爾梅茲、佩斯。
另加日本差點被亡國滅種
蒙古骑兵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8tmRxQ

no5349s4354o417s86qnn8333p05r9o4onnn416po40n40p19o8p42500162oo28f3d3572c11dfa9ec2bd71a166dd0f703918fc1325bafa40f4bfbfbed519ff37b71f0f736aec31ff4ac4bd11373f082023dd2dd3e44fbfbedab641b6ac9fcc3cec3fdfc03414626bcdd3f8794a4c226fc86d6277f9e2f070809a5f104e024b899a901f216d009b3de9c82d158d571ecb08f0a19d8bc3e423bf703738da9773912a21f5e65f1198618367ae2fd00e93901213fb80e14d952d23fd12f2eb93894ae (1)2cf5e0fe9925bc31d74c349851df8db1cb1370985bafa40f4bfbfbedcbfb877e77f0f736afc31f14562c11dfa9ec8a13c2c318e1f803918fa1ecc0d200e93901213fb80e14d952d23fd12f2eb93894ae779px-Hungarian_horse_archers46r100055559996ps5no46qr0005o12r6qp0279046qq0005o9500p08p04s46qq0005o8sr1918167s6s125186s1on4938o0opq3qq70nr17p543116nr30r3648pon3891s2p4360392ronnn416po40n40p19o8p42500162oo28 (1)68o21273259q49o5np4001onnn1r8p49965r666os1624p60os54p7n21qs7n495


蒙古彎刀 - Google 搜尋

2021-03-11_1042462n460005263q3362684n2n4400006ro0ps634n88162p0005o8o8r2o6n5r315n40005qs0n17o71nr216300005o74rq7rs933p16300005o74s12n3p2312021-03-11_1045322021-03-11_104543下載 - 2021-03-11T104536.24016300005o7500s0rs88s20180624b42021-03-11_104259

蒙古馬刀為何用彎刀?
2017-01-25 由 鐵砧與火爐 發表于歷史
一、彎刀的優勢在於馬上
騎兵衝擊的時候,將彎刀平托,刀刃向前,藉助馬的速度推劈向敵人身體,由於彎刀有很好的曲度,接觸敵人身體瞬間沿刀刃的曲面滑動。所以可以連續的接觸敵人身體,切割力也就相應增加。而且在劈到堅硬的鎧甲時也不易被震飛脫手。相對而言直脊刀就沒有這麼好的效果,要達到彎刀的效果,直脊刀要用更大的力量才行。但是同樣重量的直脊刀的長度要比彎刀長,所以作用距離要遠。徒步格鬥還是直脊刀有優勢。
彎刀的優勢在於速度,騎兵不能喪失速度。而央視的《成吉思汗》中的鏡頭就很不符合現實。蒙古騎兵衝擊時用的是弓箭,而非馬刀。只有在敵人潰敗混亂時,蒙古人才會抽出馬刀,沖入敵陣,無情的砍殺已無鬥志的敵軍士兵。而且騎兵也不可能象電視鏡頭裡那樣,沖入敵陣就停滯不前,左右開弓的胡亂砍殺。而是從敵陣中往復穿過,所過之處猶如鐮刀割稻草---砍倒一排!!總之-----速度就是一切,騎兵不能喪失速度。
二、馬刀在火槍時代是騎兵的基本武器
蒙古騎兵有1/3重騎兵,2/3輕騎兵,輕騎兵主要的武器是弓箭,刀是自衛用的,1/3重騎兵雖然人數少卻是蒙古賴以崛起的精華,比如在對王汗和乃蠻部的戰爭中都是以重騎兵利用混戰發動決定性衝擊取得勝利的,如果光憑射箭,老成人比誰都少,不讓別人統一了就不錯。蒙古重騎兵的主要武器是一種鐵制標槍,長三米,可以投,一頭是槍尖,尾部是一個小圓錘和一個刺,另外蒙古騎兵也用金人用的狼牙棒、蒲刀一類的武器。
馬刀在火槍時代是騎兵的基本武器,雖然大部分國家保留了槍騎兵,比如英、法、俄二戰還在用的波蘭,不過使用卡賓槍、手槍和馬刀卻是更主要作戰方式。
三、馬刀的直與彎也在兩說之間
漢代到唐代的刀都是直刃的,到宋代出現彎刀,不過漢唐都是騎兵為主,宋代卻是步兵為主。中國和中東在古代刀是互相影響的,那時歐洲全是用劍,到了近代以後歐洲忽然全變成馬刀了,劍的影子都沒有了,巴頓就是以「發明」了直刃的「巴頓劍」而出的名,雖然他出名之後除了拿他的「巴頓劍」砍了一次本國的示 威者以外並沒有再用他的「巴頓劍」去和納粹單挑。
彎刀用法不像中原的朴刀或是日本刀(其實還是中國傳過去的)那樣重劈砍,而是用拖刀,好處在於就算碰到頭盔護頸一類的東西也不會磕飛兵刃,可以划過去。藉助騎兵的衝擊力不是很費力的就可以把對方的頭割下來,不像片子裡那樣亂砍,騎兵一旦在步兵方陣停下來就離死期不遠了。想像一下一排排騎兵拖著彎刀幾個來回,人頭亂飛斷肢遍地,這麼拍央視他還敢放嗎?
四、談談彎刀與直刀的問題
關於直刃刀與彎刀的爭論持續了幾個世紀,直刀以微弱優勢勝出。上世紀英、美、日騎兵均採用直刃刺擊型馬刀,它們是騎兵在被坦克取代之前的最後一型軍用馬刀。
彎刀實際上被世界多國的騎兵使用過很長時間。當敵人也是騎兵時,戰馬交錯,它能發揮良好的攻擊和防守性能,弧形刃的斬擊可以造成嚴重的破壞,受害者即使不死,也可能喪失作戰能力。和步兵對戰時,彎曲的劍形可以保證騎兵在施以重擊的同時劍柄不會從手中脫出。對跨坐在馬上的戰士來說,劈砍動作要比不自然的刺殺動作來的容易得多。
但是由於盔甲的發展,不少騎兵經常會被彎刀多次砍中腦袋依舊可以繼續戰鬥。當刀刃深入敵人身體之後,也會在戰馬躍動的時候脫出主人的掌握。
直刀的優點在於,穿刺會給敵人帶來更加嚴重的傷害,一擊就可以使敵人的戰鬥力喪失。同時它可以刺中臥倒在地的步兵,戰馬不願意踐踏人體,執彎刀的騎兵需要冒著極大風險探身劈砍,直刀只需輕鬆一刺就能搞定。騎兵通過訓練能夠熟練地掌握針對騎兵地刺殺動作,準確的手腕動作可以拔出深入人體的劍刃,也可以讓戰馬完成這一工作。突刺是很難被躲開的。
不過直刃戰刀也有其不足,按照一個刀劍愛好者網站的一篇譯文的說法:「用一隻伸長的手臂控制40英寸的劍刃落點,還要把800磅戰馬的衝力以身為梁傳遞出去,可能發生的情況實在是一言難盡。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r94xgpr.html
-------------
一把蒙古彎刀竟有這麼多的功能!
2017-06-27 由 戰略網 發表于歷史
古代的兵器大體上分為四種:刀、槍、劍、戟。中國古代的俠客一般用的是劍,劍屬於冷兵器,開雙刃身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兇險異常,生而為殺。劍客的性格一般也是冷冰冰的,刺客一般多用劍。《臥虎藏龍》中男主角李慕白就是用的劍,揮舞起來行雲流水,削鐵如泥。槍和戟,一般用於戰場,士兵用的比較多。說起刀,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便是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了。
除了中國的古代,蒙古也是用的刀,但是用的是彎刀。早期的蒙古人不是用彎刀,而是用契丹人常用的長刀,後來在與西亞的交易中,他們也接觸到了風靡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彎刀,有心的蒙古人沒有像漢族、契丹、女真那樣,因為阿拉伯刀太輕和不合手而將其棄於戰爭之外,而是認真研究了彎刀受力上的優點,又結合了長刀的厚重和朴刀的鋒利,改進材質和鍛打方法,引入漢族的熱處理技術,於是削鐵如泥、令人膽寒的蒙古彎刀誕生了,至成吉思汗時期蒙古部隊的彎刀幾乎可以砍斷所有對手的刀劍,為蒙古大興起到極大的戰術輔助作用。
蒙古是馬背上的民族,不管是捕獵還是打仗都是騎馬,若是用劍的話,刺中要害才能置敵人於死地,但是馬匹奔跑的過程中由於顛簸,能刺中要害的機率小之又小。捕獵或是打仗有且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殺死對方。彎刀的好處就在於,不用特別大的力氣,靠慣性就可直接把頭顱斬下,簡單粗暴!據某些西方文獻報導,蒙古騎兵只是將彎刀放在馬鞍的一側,刀刃彎的部分長長伸出。而靠近刀柄的部分是直的,而且比一般的彎刀靠近刀柄部分長得多,這樣保證不會誤傷自己,當沖入敵陣的時候就很容易順帶將敵人連人帶盔甲削掉,也為騎兵自己本身節省了體力。
蒙古人的彎刀一般是不離身的可以用作兵器也可以當作裝飾,還有一個用途,可以宰殺牛羊等一些大型的家禽或野獸,這種彎刀一般是稍微短一些,刀柄也不是特別長,用起來方便、攜帶也方便!
選兵器就像現在選手機和電腦一樣,外觀是次要的,適合自己、好用實用才是最重要的。蒙古人為何要把刀改成彎刀,其實也是這個原因:適合他們,而且好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z3zjz9p.html


oqo000286842435r221p100006015sp784no09p1400026n820rs06745oqo00028681o0on86n1p1300069931417o55rrp130006993289p7rqspp100006015r0s8pn2r9p1400026n813483po31149n0003r2p9572o18o2 (1)141q000620p85o0onr36 (1)149r00025649r9rospo1 (1)14210007s0opo17477p5 (1)2021-03-11_1257392021-03-11_125720qn5q9n50302q42p1n520op065391p7r539717o1972rp4516861s6670r479nr45141r00080opq48126n86149n0003r2q263rs97qn14210007s0p3ro1q85s7149n0003r2p9572o18o2141q000620p85o0onr36149r00025649r9rospo114210007s0opo17477p52qsn000or16o523150092s8q000669050pr6p3582qsp0000779oo1rr0rqq2s830003qn0n05o90nns2qs6000os6o1866518nq下載 - 2021-03-11T125412.709下載 - 2021-03-11T125400.268

探訪蒙古族傳統角弓製作技藝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rxQ5mS
蒙古騎兵與弓箭:晚清時期,蒙古弓箭手影像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8tsagY
弓箭製作技藝(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ObSq8N
晚清時期,一位騎馬正在彎弓射箭的蒙古族士兵。弓箭是冷兵器時代,蒙古族等遊牧民族最主要的武器。歷史上,成吉思汗率領著蒙古騎兵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而當時蒙古騎兵最主要的武器裝備便是弓箭。蒙古騎兵使用比較現代化的複合弓。這種弓的威力超大,至少需要150磅的拉力,射擊距離為4000碼至7000碼。騎兵們身帶兩種箭,一種輕,一種重。
圖為正在訓練弓箭射擊的蒙古士兵,使用的是蒙古複合反曲弓,弓背由木材、牛角和肌腱複合製成。
圖為正在射箭的蒙古弓箭手。成吉思汗橫掃歐洲,最主要的戰術是被古羅馬人稱為」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即騎射者一邊逃走,一邊向後方的敵人射箭。這種戰術的精髓在於一從遠距離攻擊敵人,二持續不斷的攻擊敵人,三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p4l2vkj.html
--------------------
作為優秀的射手,英國長弓手和蒙古騎兵孰強孰弱呢?
2020-11-30 21:11 史話海說
毫無疑問,英格蘭長弓兵和蒙古騎兵是世界公認的尤其善於射箭的部隊,在它們各自的時代與戰場上都曾經讓敵人聞風喪膽,那麼,這兩支部隊誰的射擊能力更強呢?
蒙古騎弓是一種反曲複合弓,一般用木製弓架,兩端以動物角片多層粘合製成弓梢,因其卸弦后的弓背呈反曲狀,因此又被稱為反曲複合弓。 反曲複合弓弓力強勁效率高,為適合於馬上施放,蒙古騎弓弓體短小強悍,在強絕騎術的配合下可以在馬背上做出各種射擊姿勢,較出名的便是回身射,又被稱為"曼古歹"。
弓力強大的反曲複合弓
英國長弓是一種單體弓,即弓背以一種材料單獨構成。 為取得更大的弓力,英國長弓採用密度大的硬質木材製作。 英國長弓是一種步射弓,因此對尺寸沒有太多限制,長弓一般長度均在1.5米以上,部分可達1.7米,最長可達2米以上。
正在掛弦的英國長射手
兩種弓都配有多功能的箭頭,根據作戰所需分別取用。
英國長弓由於滿弓拉距長,適用更長的箭矢,長弓箭長度可達90釐米,直徑1.3釐米,而蒙古箭多長約60到70釐米,因此,兩種箭在離弦后所攜帶的動能應該是英國長弓箭較大,殺傷力也要大。 英國長弓最遠可射360米,有效作戰距離一般為180米。 蒙古弓在使用輕箭進行拋射的時候有可能也會接近這一射程,但殺傷力肯定要落於下風。 而且在短兵相接的騎射中,蒙古騎兵往往使用重箭以達到更好的破甲效果和停滯作用,這時的精準射擊距離大約在50米。
長弓的箭杆及箭頭
不過有一點可能英國長弓稍佔優勢,英國長弓因其長大,在拉滿弓時弓弦夾角較大,一般都能形成鈍角,因此長弓手拉弓多用食指中指甚至三指——這也被稱作地中海式射法。 而蒙古弓因為短小,滿弓時弓弦夾角多為銳角,因此騎弓多用拇指拉弦。 兩種拉弦方式導致的區別便是:拇指更容易疲勞,而兩指拉弦則可以堅持更長的時間,扳指的作用其實更多的是防止手指受傷,英國長弓手同樣會配備皮制手套。 所以,英國長弓手在實戰中可能更為持久,能夠發射更多的箭矢,而且頻率也更快,據記載:一名嫻熟的弓手在進行長距離射擊時可以保證始終有兩支箭在空中飛行。
依託拒馬進行戰鬥的英國長弓手
蒙古騎射手的優勢便是機動性。 英國長弓是步弓手,只能等待敵人進攻然後射擊殺傷,屬於一種防守反擊打法。 而且英國長弓有一種獨特的戰術,即多以倒八字列陣,依託木製拒馬射擊,陣前還有下馬重裝騎士進行掩護,這無疑極大限制了其機動性。 而蒙古射手是騎兵,天然具有騎兵的優勢——超強機動性,正面突擊、兩翼包抄、陣後迂回、四面埋伏一起攢射,甚至於在撤退途中還可以用"曼古歹"射殺追擊敵人。 戰場上的機動性即主動性,這是英國長弓手所不具備的。
騎射中的蒙古遊擊輕騎兵
兩支弓箭部隊都是一流的弓箭手,英國長弓手固然是經過了長期訓練的專業射手,而蒙古射手卻也是天生的優秀射手。 如果單以射程而言,作為步弓手的長弓無疑佔據優勢,但如果是兩支軍隊決勝負么,其中變數就太多了,鑒於蒙古騎兵的機動性,以及打出花來的戰術多樣性,獲勝的機會應該較大
作为优秀的射手,英国长弓手和蒙古骑兵孰强孰弱呢?_手机网易网 https://bit.ly/38rmHHi
----------------
張弓射箭的手法,主要有三大類方式,西方學者分別將之命名為「捏箭式(Pinchdraw and release)」、「地中海式(Mediterraneandraw and release)」和「蒙古式(Mongoliandraw and release)」。
多數人在第一次射箭時會不自覺地用食指與拇指捏住箭尾,這便是「捏箭式」。這種手法的優勢在於撒放動作乾淨利落——當射手拉到某個極限時,摩擦力無法再留住箭,箭就自然射出。然而,這種手法是難以用於稍強之弓的,除非射手擁有超常的指力。
所以實際上常見的手法只有兩大類:流行於盛行單體弓的西方世界的「地中海式」,由食指勾弦位於箭尾之上,中指和無名指勾弦位於箭尾之下;流行於盛行複合弓的東方世界的「蒙古式」,用戴著扳指的拇指勾弦,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以加強力道。這兩種不同的手法,源於單體弓與複合弓不同的特性。單體弓的弓身一般較長而彈性差,拉滿時、弓弦的角度比較大,適合用多個手指勾弦;複合弓的弓身一般較短而彈性好,拉滿時、弓弦成銳角,只適合用拇指單個勾弦。
▲地中海式
▲捏箭式
▲蒙古式
保護拇指、並幫助勾弦的扳指,或者能起到類似扳指功能的道具(比如日本弓道中使用的特殊手套「弓懸」,也稱「弽」或「韘」),對於「蒙古式」的手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扳指是晚近的俗稱,文言古稱則多稱之為「韘(shè)」或「玦(jué)」。
日常使用的,多以皮革、獸骨、獸角等製成;作為把玩的飾品,則多以玉石、瑪瑙、象牙、翡翠等製成。1976年,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的婦好墓中,出土了一件玉質扳指,年代為公元前十三世紀末至公元前十二世紀初。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扳指實物。這不僅證明了中國早在商代晚期便已經運用所謂「蒙古式」的手法,同時也是中國早在商代晚期便已經使用複合弓的一個間接證據。
▲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質扳指。扳指上的孔用來穿繩,系在手上以免脫落,凹槽則用來扣住弓弦。
▲湖北武漢東湖落雁景區清河橋頭的養由基(?~公元前559年)塑像。養由基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將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神射手之一。「百步穿楊」和「百發百中」兩個成語都源自於他的事跡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86paxq.html


0EC8C5B54F0Aw500h816162D2E29E2A7w800h5033C035BD9FC61w343h4722FCE62B61BF7w510h795AB0700217EF3w631h8004BD8BB8DEA58w717h511F203111008E1w640h4932022-10-28_1921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