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載雲(?年-1895年),湖南湘潭人,臺灣知府黎景嵩組新楚軍,楊載雲奉命任台灣民主國新楚軍統領,乙未(1895)年在頭份莊會同各地義軍北上新竹禦敵,起先屢戰皆捷,後因兵寡械薄而漸露敗象,唯楊載雲仍然奮勇抗敵,楊軍火砲手中彈死後軍心動搖,士兵退卻遭楊統領手刃以示決心,部眾不服竟開槍將其擊斃。葬於頭份之坪頂埔
到苗栗南庄的大屋坑石爺,這個石頭公絕對是左編看過最~大的石頭公了。
這個神明很少見/石頭公系列(二)南庄石爺廟 https://bit.ly/383yaww
大屋坑石爺。圖片來源:客庄典藏
巨無霸石頭位於苗栗神桌山,就壓在石爺廟上方,雖然看起來隨時都會崩塌,但這巨石已經在這矗立了數十年,經歷了無數個颱風,就連地震也都未移動分毫,當地居民都說:「這不是神蹟,什麼才是神蹟?」令人嘖嘖稱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傳這顆巨石為抗日名將楊再雲靈魂的安居之所,所以石爺廟供奉的石爺便是楊再雲將軍,當時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之際,楊再雲為清廷駐台武將,帶領台人一同奮抗日本人的統治;楊再雲最後被日本人圍困,誓死防守,卻沒想到卻被自己人背叛偷襲而死,後人為感念、紀念其義舉,遂供奉至今。
石爺楊再雲神位。圖片來源:客庄典藏
在台灣全民瘋大家樂時期,許多人都會到石爺廟求明牌,觀看巨石上的紋理、細砂,看看能不能看出一些數字的端倪。除此之外,這顆巨石旁還湧出了乾淨清甜的山泉水,當地居民都會特地到這裡裝取山泉水,認為這是「仙水」,且大家都說仙水就是特別甜,比起自來水好喝多了,拿來煮湯、煮茶特別甘甜。
仙水亭。圖片來源:客庄典藏
天然靈泉。圖片來源:客庄典藏
那麼,你覺得這顆巨石究竟是楊再雲將軍顯靈,還是只是巧合呢?下次不妨自己來看看!
這個神明很少見/石頭公系列(二)南庄石爺廟 https://bit.ly/383yaww
相傳這顆巨石為抗日名將楊再雲靈魂的安居之所,所以石爺廟供奉的石爺便是楊再雲將軍,當時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之際,楊再雲為清廷駐台武將,帶領台人一同奮抗日本人的統治;楊再雲最後被日本人圍困,誓死防守,卻沒想到卻被自己人背叛偷襲而死,後人為感念、紀念其義舉,遂供奉至今。
中港溪位於苗栗縣境內,是苗栗主要河川之一。在中港溪上游的南庄鄉大屋坑,溪畔岩壁有一顆大石頭,在突出岩壁的巨石下有座「石爺廟」,供奉著抗日名將楊載雲。
楊載雲是清光緒22年(1895)乙未戰爭的新楚軍統領。清廷割臺予日本後,各地起義抗日,楊載雲於戰時遭叛卒所殺,葬於坪頂埔,被後人稱為「楊將軍之墓」。後來墓遷至石嚳,某日民眾在此發現可治病的泉水,廣為流傳。由於楊為抗日英雄,日治時官方禁止村民前往,地方人士偷將石碑遷至現今巨石下,以「石爺」之名掩護,暗中奉祀。
「爺」在客家話中是父親的意思,故石爺被視為孩童的守護神,當地民俗讓小孩認石爺為義父,希望小孩像廟上方巨石一樣,無論經過多少颱風、地震肆虐,仍屹立不搖。經濟部水利署圖書典藏及影音數位平台 中港溪畔漫談石爺廟 https://bit.ly/3bbCJXJ
西村石爺廟,是位於臺灣苗栗縣南庄鄉西村、中港溪畔的石頭公廟,其石爺視為楊載雲。
西村石爺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bZ1UMs
歷史
大屋坑石爺
南庄客家人的傳統習俗有孩子生下來要去排八字,若與父母相剋、或命中帶弓帶箭,就必須認乾爹乾娘,以去不祥之運,因人選必須福星高照之人,而且一般人也不願擔任這角色,可找西村大屋坑的石爺代替,有的父子都以祂為義父,甚至代代如此[1]。這塊被稱為「石爺」的巨石高約廿餘公尺、寬約十公尺,有人認為石塊近三分之二埋在山壁,才因此牢固,不會掉落在中港溪裡[2]。孩子認了以後,每年再去會面一次,叫「換絭」(換護身符),直到滿十六歲,就要準備三牲、紅龜粿和紅蛋致謝,順便終止認養關係,叫「脫絭」,拜完後分送紅蛋給左鄰右舍享用[1]。
葛樂禮颱風時,南庄吊橋遭暴漲溪水沖毀,沖走兩學生,其中一人於橋邊受救拉上岸,另一人在此巨石前被沖上岸順利救起,地方就盛傳大屋坑石爺顯靈神蹟,共同出資整修[3]。由蕭運興、蕭木鄰等三人獻地三百餘坪[1],廟稱為「西村石爺廟」[4]。在南庄南江村,也有石爺廟[5]。
楊大人碑
楊載雲在乙未戰爭陣亡後,南庄鄉民在今南庄中正路山林管理所工作站宿舍設立石碑紀念[3]。楊載雲另名「楊再雲」,據說是後人為其埋銜改名之故[6]。多年後南庄的碑被人毀去,由庄長張春華設神位至大屋坑下[3]。1963年,因葛樂禮颱風被毀,鄉民集資重新覓地[2]。
這場颱風也讓楊載雲在頭份的遺骸改至頭份鎮公所車棚內暫厝,稍後並移往附近大眾廟合祀,為今日的楊統領廟[7]。
牌位移入
經地理師勘察後決定將楊載雲神位移到大屋坑巨石下安奉[2]。人們自縣道124號右轉過西村大橋,再右轉進入小路,再往溪畔走就可見到神桌山山腳下的此廟身[8]。
西村村長葉明貴回憶,早年六合彩、大家樂風靡時,有人在此求得明牌,簽中大筆彩金後酬神謝戲多日,引起許多人爭相前往求明牌[3]。還有人說半夜求明牌聽到馬鳴,因此認為是石爺騎馬經過[8]。
1984年由蕭運興整修石爺廟時,據他所說親眼見到一名工人爬上供桌戲稱是楊大人,結果兩晚惡夢連連,直到主事者乃慎重擺案請示,終才免除懲戒[6]。該年重建時,廟方在地底下興建儲水設施,並在廟旁興建仙水亭,方便民眾取水[4]。據說用此廟泉水泡茶甚是好喝,普通茶用泉水泡煮後,都可變成上等的茶味[2]。
1994年報導,巨石岩頂開始長出一叢叢的腎蕨,且倒掛生長,吸引民眾前往欣賞[9]。西村石爺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bZ1UMs
奇!巨石壓小廟 南庄石爺廟屹立數十載
巨石儘管看似搖搖欲墜,但實則相當穩固,已屹立數十載。(記者鄭鴻達攝)
奇!巨石壓小廟 南庄石爺廟屹立數十載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0aE6zu
2015/05/22 17:58
〔記者鄭鴻達/南庄報導〕南庄神桌山下有顆大如小屋的巨石,底下靜謐的石爺廟供奉著抗日名將楊再雲,過去大家樂時期求明牌人潮絡繹不絕,該廟乍看宛如頂住落下的巨石,但歷經數十載颱風、地震侵襲未曾移動分毫,令人稱奇,居民也認為石爺守護,更傳過有趣靈異事件。
自苗124線右轉過西溪大橋,再右轉進入僻靜的小路,即是南庄鄉西村大屋坑,再往溪畔走,有座廟座落在神桌山山腳下、中港溪旁,顯得相當低調不起眼,若從遠處往廟的方向看看,有顆巨石嵌在山壁上,石頭下有條細縫,裡面便供奉著抗日名將楊再雲。
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肆虐,災後老村長蕭運興等仕紳重建石爺廟,無償開放蕭家土地,讓民眾免費到石爺廟參訪,廟中供奉的石爺,為清政府割台時,與台人奮力抗日的駐台武將楊再興,楊後遭圍困死守,但不幸被叛卒偷襲死亡,後人感念其義舉,便供奉至今。
西村村長葉明貴說,對石爺印象最深刻的是鄉民常去汲取稱為「仙水」的山泉水,廟上巨石突出山壁許多,外觀奇特,若站在下方會有壓迫感,好像巨石隨時會落下,但經歷過多年颱風地震仍屹立不搖,曾有人探勘,認為巨石近三分之二埋在山壁,才因此如此牢固
葉明貴說,大家樂興盛時,民眾會去求明牌,也曾傳過靈異事件,曾有人半夜求明牌聽到馬鳴,一行人驚疑何來的馬,因此認為是石爺騎馬行經,來求明牌的人,會輕抹沙盤或等蟲子爬過時,觀察沙痕或色澤,看是否能參出類似數字的形象,也有人一看就看一整天。
葉明貴說,廟上巨石突出山壁許多,外觀相當奇特,若站在下方會有壓迫感,好像巨石隨時會落下,但巨石經歷過多次颱風地震仍屹立不搖,且過去淹大水溪水暴漲,從未淹過石爺廟前堤防,葛樂禮颱風更有溺水孩童被沖到這停住被救起,因此有鄉民認為石爺很靈驗。
石爺廟內供奉的,是日治時代初期的抗日名將楊再興。(記者鄭鴻達攝)
大家樂興盛的時期,常有民眾到石爺廟求明牌,盼用沙盤看出數字。(記者鄭鴻達攝)
奇!巨石壓小廟 南庄石爺廟屹立數十載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0aE6zu
石爺廟上方有一顆巨石,視覺效果相當強烈。(記者鄭鴻達攝)
無畏巨石壓頂的楊大人再雲將軍石爺廟 無畏巨石壓頂的楊大人再雲將軍石爺廟 @ 廣興兩公婆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無畏巨石壓頂的楊大人再雲將軍石爺廟 @ 廣興兩公婆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rf0TpM
為人父母者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無不期盼子女能夠聰慧健康順遂成長,在子女的成長過
程中,冀望能得到神明的庇佑,則子女自能平安長大成家立業 。在台灣民間的信仰中,以遠
古泛靈信仰為基礎,泛靈信仰是相信世界上所有的物體 ,都有靈魂的存在,是人類古老的宗
教信仰型態,於是許多天地自然文物,都被轉化成為神明祭拜。
世界各地都可見到人類對石頭神化的信仰行為 ,在臺灣地區,最普遍的是『石頭公』與『石
敢當』。『石頭公』與『石敢 當』均屬於陽性神明,但客家地區將『石頭公』再細分為『石
爺』與『石母』,『石爺』是陽性神明,而『石母』則屬陰性。
客家話的『爺』是父親之意 ,換言之,『石爺』就是『認石頭為義父』。民間認為『石爺』
是小孩子的守護神,也具有土地公的神格,如果小孩出生後體弱多病不易撫養 ,認有靈氣的
大石頭為義父,初一、十五或逢年過節就帶小孩向『石爺』祭拜 ,祈求『石爺』庇佑義子女
平安成長。
一般常見的『石爺廟』,都是在地勢平坦交通方便的村莊或社區角落 ,但1984年修建的南庄
鄉西村楊大人再雲將軍石爺廟 ,是藏身在中港溪旁的一顆天然巨石下方,經歷三十多年的颱
風、洪水或地震侵襲 ,都能毫髮無傷安然渡過,如果這不是神蹟,什麼才是神蹟?
南庄中港溪外環道接近西村大橋(101年8月改建前原名『西溪橋』)東岸橋頭旁的堤防上
就可以見到前方山腳下中港溪旁的石爺廟(紅圈處)
連結南庄鄉東村與西村的西村大橋,取景處是東村,對岸是西村
在西村大橋上也看得到前方山腳下中港溪旁的石爺廟(紅圈處)
通過西村大橋後要右轉,再遇雙岔路時取右線『農苗庄20』行一直到路底
巨石下的石爺廟完好無損,是神蹟?巧合?還是恐怖平衡?
楊大人再雲將軍石爺神位
楊大人再雲將軍石爺靈地碑記
『楊大人再雲將軍石爺靈地碑記』全文摘錄如下:
吾鄉素有楊大人石爺神主‧ 為鄉人所膜拜不已‧ 相傳為乙未抗日英烈新楚軍統領副將楊再
雲暫厝英靈之所‧ 民國廿二年燬於日據當局隘丁之手 ;民國五十二年再毀於葛樂禮颱風洪
水‧自此之後,廟基被水潦沖齧 ,陵夷就低, 屢修屢圮,而善男信女則跨石越水,膜拜之
虔誠依舊 。地方士紳乃亟議修葺,由蕭運興、蕭木鄰等三大房献地三百餘坪, 即以癸亥歲
冬臘月興工,委光興董其役。
石爺神主獨據形勝之地,位神桌山 彙 瀕溪之石崖下,儼然臨流之砥柱,為本省罕見之獨立
巨石也。地名大屋坑,面眾石激湍之中港溪 。溪自虎頭 山匯納東‧南兩河而流經廟前。神
位正向茶園坪,遙迎橫屏 背山及向天 湖山,層巒疊翠,氣象萬千,英靈所鍾,有清泉流經
座前而匯為仙水,水聲泠泠然可聞 。赫聲濯靈 ,日以益著,水旱疾疫,弱嬰祈保,有禱必
應 ,人遂尊為化王,以為鎮山水之神。
神以庇人,人以祀神,神人所親,惟德惟馨。
光興素仰楊大人救臺抗日身殉 臺島之英勇壯烈 ,故不憚經營倡率,光大規模,上以激發忠
義,下則 整理勝地以充實 觀光資源之爾,是為記。
修建委員會主任委員羅光興謹識
又龍陳運棟拜撰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甲子歲正月
無畏巨石壓頂的楊大人再雲將軍石爺廟 @ 廣興兩公婆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rf0TpM
苗栗南庄石爺廟 @ 綠茶貓 :: 痞客邦 :: https://bit.ly/3ri0nra
苗栗縣南庄鄉有一個特殊的景象,一顆天然巨石隱身山林,在石頭下供奉了一間石爺廟,由於這顆石頭就緊緊壓著廟頂,第一次看到的人都會擔心,石頭會壓垮供奉的石爺,但幾十年下來,歷經無數次風災地震,這顆石頭安穩的守護著石爺廟,不曾發生過意外。
順著南庄鄉西村的偏僻道路,終於找到了傳說中的石爺廟。從遠處觀看,這顆巨大的石頭有一個細小的裂縫,走進一看,裂縫裡面就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石爺廟,供奉的是抗日英雄楊再雲將軍。
如此特殊的地形,到底如何形成?何時形成?就算60多歲的居民也說不上來,他們說從有記憶以來,石頭就已經存在,小時候長輩會告訴他們,石頭會塌下來,壓住不聽話的小孩,所以過去一度傳說,石頭總有一天會坍塌。
但神奇的就是,幾十年過去,不要說大石頭塌陷,他們就連一顆小落石都沒見過。苗栗縣南庄鄉鄉民劉明發說,「大家認為說,這麼大的石頭不會壓下來,很神奇。」
也因此石頭下供奉的楊將軍幾十年來平平安安,呈現如此的恐怖平衡,據說日據時期,楊再雲因為抗日逃到這裡,當地人為了紀念他,才決定建廟,而會選在石頭縫裡,是因為有人在溪裡面撿到一顆骷顱頭。
苗栗縣南庄鄉鄉民劉明發說,「結果楊將軍託夢給他(撿到骷顱頭的人),說那骷顱頭是我的,他(楊再雲將軍)說,我想在這邊住,你幫我弄一個牌子。」
30多年前的一個大颱風,兩個小男孩被沖入廟旁的南河溪,情況危急之際,被沖到石爺廟前,卻突然停下來而因此獲救,當地人說是石爺顯靈,從此香火鼎盛,神蹟不斷,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專程來看沙盤求明牌。
巨石不倒的傳說,讓越來越多人感到好奇,幾年前當地民眾找來地質專家勘查,讓巨石下求生存的石爺廟,終於有了比較合理的解釋。劉明發說,「這個石頭是相當大,伸出的部分應該是五分之一,伸入的是五分之四。」
但當地人卻還是相信,就算沒有那看不見的五分之四顆石頭,巨石在石爺的保佑之下,永遠都不會坍塌。(
苗栗縣南庄鄉有一個特殊的景象,一顆天然巨石隱身山林,在石頭下供奉了一間石爺廟,由於這顆石頭就緊緊壓著廟頂,第一次看到的人都會擔心,石頭會壓垮供奉的石爺,但幾十年下來,歷經無數次風災地震,這顆石頭安穩的守護著石爺廟,不曾發生過意外。
順著南庄鄉西村的偏僻道路,終於找到了傳說中的石爺廟。從遠處觀看,這顆巨大的石頭有一個細小的裂縫,走進一看,裂縫裡面就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石爺廟,供奉的是抗日英雄楊再雲將軍。
如此特殊的地形,到底如何形成?何時形成?就算60多歲的居民也說不上來,他們說從有記憶以來,石頭就已經存在,小時候長輩會告訴他們,石頭會塌下來,壓住不聽話的小孩,所以過去一度傳說,石頭總有一天會坍塌。
但神奇的就是,幾十年過去,不要說大石頭塌陷,他們就連一顆小落石都沒見過。苗栗縣南庄鄉鄉民劉明發說,「大家認為說,這麼大的石頭不會壓下來,很神奇。」
也因此石頭下供奉的楊將軍幾十年來平平安安,呈現如此的恐怖平衡,據說日據時期,楊再雲因為抗日逃到這裡,當地人為了紀念他,才決定建廟,而會選在石頭縫裡,是因為有人在溪裡面撿到一顆骷顱頭。
苗栗縣南庄鄉鄉民劉明發說,「結果楊將軍託夢給他(撿到骷顱頭的人),說那骷顱頭是我的,他(楊再雲將軍)說,我想在這邊住,你幫我弄一個牌子。」
30多年前的一個大颱風,兩個小男孩被沖入廟旁的南河溪,情況危急之際,被沖到石爺廟前,卻突然停下來而因此獲救,當地人說是石爺顯靈,從此香火鼎盛,神蹟不斷,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專程來看沙盤求明牌。
巨石不倒的傳說,讓越來越多人感到好奇,幾年前當地民眾找來地質專家勘查,讓巨石下求生存的石爺廟,終於有了比較合理的解釋。劉明發說,「這個石頭是相當大,伸出的部分應該是五分之一,伸入的是五分之四。」
但當地人卻還是相信,就算沒有那看不見的五分之四顆石頭,巨石在石爺的保佑之下,永遠都不會坍塌。
苗栗南庄石爺廟 @ 綠茶貓 :: 痞客邦 :: https://bit.ly/3ri0nra
【 抗日名將楊再雲 與巨石廟】
苗栗縣南庄鄉西村大屋坑中港溪畔
的巨石下有座「石爺廟」,
看似被巨石壓住的拜亭,其實是順著天然岩洞築成,
不僅成為一幅奇景,
裡頭供奉抗日名將楊再雲,還有不少傳說。
相傳「石爺」是清朝駐台統領楊再雲,
台灣割讓日本時他指揮尖筆山抗日戰役寡不敵眾,
敗退南庄時中箭身亡,居民為緬懷他而設石碑紀念,
民國22年日人發現強拆,
當時的庄長張春華與地方人士研議
偷偷將石碑遷到現今隱密的巨石下。
石爺廟坐落西村神桌山下,
地方人士捐出300多坪土地,
利用巨石形成的岩洞重立石碑、建造拜亭,環境清幽,
一旁天然的山泉水水質好,
不時有居民來拜拜、取水或在石桌泡茶聊天,十分愜意。
西村村長葉明貴說,
石爺上方的巨石長滿了草木,從山坡壁面突出許多,
待在巨石岩洞下會有「巨石可能落下」的錯覺與壓迫感,
但其實多年來穩若泰山,還有人為此奇景調查,
推測巨石只突出一小部分,才會屹立不搖。
他說,以前大家樂興盛時,有人會向石爺求明牌,
靈不靈見仁見智,但相傳颱風天溪水暴漲,
石爺廟前堤防不曾被淹沒,
還有孩童在中港溪上游被沖到石爺廟附近溪畔獲救,
都是石爺顯靈保佑地方,也成為地方信仰中心。大樹下講歷史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rgS5jh
苗栗頭份楊統領墓
抗日新楚軍楊載雲將軍墓廟之探訪!(6) 北埔我們的故鄉 | 抗日新楚軍楊載雲將軍墓廟之探訪 | Facebook https://bit.ly/46go7QX
二十幾年前,我在台北中國時報總社,請調回新竹鄉下跑新聞的時候,在北埔自己家鄉慈天宮,看到一個香爐與一面造型很特殊的神牌位,是一種龍型頭造型,但有一次北埔慈天宮遭小偷,竊賊把這塊龍頭造型神牌與註生娘娘的掛像偷走了。
轉輾請教了幾位北埔耆老說,被偷走的這面神牌,有可能是早年北埔鄉人供奉楊載雲將軍的神牌,由於楊載雲是1895年乙末戰爭抗日新楚軍的統領。
日人據台後,嚴禁後人紀念他,廟也就被拆了,至於以「軍王爺」或「軍大王」之名,所建的小廟則是紀念早年拓墾大隘三鄉戰死客家先民所建的廟,北埔鄉人不願用萬善爺之名祭祀,才有這種名稱安之。
早年,在北埔鄉就有三座這種小廟,一在台新工廠旁之崁下,相傳此小廟就叫「楊大人廟」,是抗法家北埔家姜紹基所建,另也有一小廟在往峨眉台三線社官橋頭附近,早年北埔鄉人稱之為「軍王爺」,目前已經改成土地公廟。
另一座則是往寶山鄉寶山路往高爾夫球場大轉彎處,這個地方,有老一輩北埔人稱之為「軍大王」的小廟,只是年代久遠,這座小廟同樣傾塌,被改成土地公廟了。
讓筆者好奇的是,楊載雲這號人物,在台灣北部許多客家鄉鎮都有紀念他的小廟,除了北埔鄉外,就連寶山鄉耆老也說,位於雙溪村的萬善祠也有供奉他。
在南庄與頭份鎮同樣發現有地方人士供奉楊載雲的小廟,南庄鄉今天的發展成為旅遊勝地固有其山川秀麗之美為誘因,像日軍將領乃木希典曾在南庄駐防,築了一段石階等遺跡,仍保護完整,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事。
我媽是南庄人,有一次陪我媽回南庄,她帶我去看一座小廟,就位在中港溪左岸神桌山下,竟然這座小廟也是供奉抗日義士楊載雲。
此廟位於中港溪上游的大轉彎處,廟雖小,但小廟上所庇護遮蔭的岩石,卻是巨大無比,形勢殊異,常讓第一次觀者,有視覺震撼之感。
坐落在頭份鎮濱江街旁的楊統領廟,雖與無名孤魂的萬善爺合祠,建築也不見宏偉,但因楊載雲戍台抗日事蹟歷歷,此廟雖小,卻深受頭份客家鄉親所尊崇,而香火不絕。
在頭份楊統領廟中所書沿革註明,大意是日軍犯台時,楊載雲在頭份莊會同各地義軍北上新竹禦敵,起先屢戰皆捷,後因兵寡械薄,而漸露敗象。
唯楊載雲仍然奮勇抗敵,士卒有意退縮,卻被楊親手殺了,或許是他的治兵嚴厲,最後遭叛兵從後開槍打死在戰場上。
沿革上還說,楊載雲死後,被人用戰旗裹屍,葬於頭份鎮打醮坪,稱楊大人之墓,後又遷至南庄石壁下墓地,稱為「石爺」。
民國廿年再遷葬頭份棘仔園墓地,民國六十八年,善信在濱江街現址新建「楊統領廟」,立「楊統領再雲神位」碑,與萬善爺諸公合祠。
前副總統李元簇,是湖南省平江縣人,退休後住在頭份,他對楊載雲出生背景頗感興趣,經他多方查證,認定楊載雲應和抗法援台的後勤司令彭楚漢、血戰月眉山的王詩正以及為抗日萬里求餉的易順鼎等人一樣,都是湘軍成員,是湖南省湘潭縣人。
為了考證這些事,我曾到頭份訪問前副總統李元簇,他說他認為湘軍成員,仍有後人留在台灣。
李元簇的說法,楊載雲亦稱楊紫雲,「再雲」應是後人慕其忠烈,恐日軍挖墳侮辱,而予埋銜改名。事實上楊統領之墓地所以數度遷徙,也是後人暗護憑弔之舉。
楊載雲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是駐防新竹的總兵吳光亮之副將,光緒廿一年(1895)三月下旬,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引起台人義憤,正當清軍將領紛紛被召回內渡之際,湖南湘潭籍的台中知府黎景嵩,招募了一批被內渡將領遺棄的湘軍士兵約七千人,命名為「新楚軍」,任命其親戚楊載雲為統領,負責保衛台中。
當年五月間,日軍登陸進佔台北,復派遣一支部隊攻佔新竹,黎景嵩鑑於新竹是日軍南下的門戶,特命楊載雲率新楚軍進駐苗栗縣頭份莊,匯集台灣地方人士組成的義軍反攻新竹。
楊統領與義軍發動多次攻擊行動,一度乘勝攻佔十八尖山和虎頭山,逼進新竹城,但日軍旋而把台北的近衛師團主力南調增援,兵力懸殊下,抗日隊伍被迫轉攻為守,力保從新竹南下台中的第一道防線尖筆山和頭份莊。
日軍南犯後,從正面進攻皆未得逞,乃收買新楚軍內奸引路,分兵抄襲楊統領軍之後路,切斷其與友軍之聯繫,楊處於孤軍奮戰之局終因彈藥告罄,兵勇散亂,而遭自己所屬從後開槍喪命。
吳德功所著「讓台記」也有所載:1895年8月10日,日軍繼向新楚軍大本營所在地頭份發動進攻,營區被日軍騎兵攻破,時日軍開砲彈如雨下,銃煙散佈不見人面,李維義先是缺乏周密佈置,既見坐營為敵所破又不敢率軍力戰,首先脫逃,諸軍隨退,此刻「惟楊力戰,不避銃火,日軍前後夾攻,回見大營已破復奮勇為殿,身中數槍而斃。」
在此戰役中,楊統領職己先遭撤換,卻抵死與陣地共存亡,其英勇事蹟在當地廣為流傳,有詩如下:
「頭份嶺下車紛紛,頭份嶺上日欲薰
荒冢累累蓬蒿滿,停輿憑弔新楚軍
回憶乙未六月間,台灣治兵如絲棼
伊時廉藺不交歡,南北將帥門戶分
公本血性奇男子,丹心捧日才不群
初寄專閫拜登壇,詎料金牌召孔殷
公憤奮臀沖前敵,身冒火炮甘自焚
嗚呼!新楚軍,統將准,藍翎游擊楊載雲!」
李元簇生前告訴我說,湖南雖是內地省份,但從清初就有湘人赴台,從同治元年(1862)至光緒廿一年(1895)台灣被日本佔據前的34年中,先後來台戍防的湘軍約有二萬餘人,遍布全台,成為抗法軍的主力。
抗法戰爭結束後,尚有一萬三千多名湘軍在劉銘傳統率下,從事開發與撫民任務,應驗了「無湘不成軍」之說法。
前副總統李元簇之言,應證留傳竹苗客家老一輩的說法,似乎也可銜接得上,台北城被日軍攻佔,一批被遺棄未能返回大陸的河南兵,開官庫搶庫銀南下潛逃,卻被桃竹苗客家人怪罪不抗日,慘被追殺。
這也是在桃竹苗許多地方都設有河南公廟的原因,或許這就是一種救贖吧!
四百年來,台灣就像一片在海上漂浮的扁舟,浮浮沉沉的讓人看不清楚方向。
歷史沒有什麼對錯的問題。活在當下保命最重要。不要聽那些政治人物胡說八道,什麼道義、犧牲、奉獻。
如果連命都沒有,一切都灰飛煙滅,在這個世上沒有人記得你的存在!
圖說,南庄神桌山下的楊載雲墓己變成石爺廟受鄉民所愛載祭拜。
楊載雲在南庄卻變成石爺讓後人供奉。
(6) 北埔我們的故鄉 | 抗日新楚軍楊載雲將軍墓廟之探訪 | Facebook https://bit.ly/46go7QX
頭份鎮濱江街旁的楊統領神牌跟南庄石爺廟的造型很像。
何來美專欄/乙未抗日戰役官民的志節 – 客新聞 HakkaNews
何來美專欄/乙未抗日戰役官民的志節 – 客新聞 HakkaNews
新竹南十八尖山-1895乙未戰爭古戰場 24°44'15.1"N 120°53'31.9"E - Google 地圖
碉堡
新竹南十八尖山-1895乙未戰爭古戰場 24°44'15.1"N 120°53'31.9"E - Google 地圖
24°44'48.1"N 120°55'38.0"E - Google 地圖
1895乙未戰爭竹苗之役
乙未戰爭,是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抗日戰爭,其中苗栗地區的尖筆山之役,由徐驤、吳湯興等客籍抗日將領,率領因土地認同、保衛家鄉而集結的義軍,阻止日軍南下進入苗栗的關鍵戰役,故列為苗栗大事件之一。
光緒20(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隔年(1895)戰敗後的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與澎湖,為了抵抗日本的接收統治,一場保鄉衛土的乙未戰爭於焉展開。隨著6月日軍佔領台北、新竹後,便南往苗栗。8 月逼近由徐驤、吳湯興帶領的客籍抗日義軍駐守的尖筆山,坐落於新竹、苗栗交界處(今苗栗縣竹南鎮)。是月8 日,義軍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交戰8小時。義軍戰敗,苗栗前線失守。徐驤、吳湯興率軍退守後壠(今苗栗後龍)。爾後日軍接續佔領中港、後壠、頭份和苗栗,並一路往南至台中、嘉義和台南等,10月全島抗亂始平定。乙未戰爭-尖筆山之役-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YBp8SF
1895已歸順日軍的大嵙崁總兵余清勝
余清勝為起蓋兵勇營房曉諭圭崙嶺地方人民告示-本告示為頭品頂戴統領台北隘屯防軍砲隊等營記名簡放總鎮靖勇巴圖魯余所出示的曉諭告示。內容為余清勝統領奉唐景崧巡撫調派,將隘勇後營及新募之勝果砲隊駐紮圭崙嶺(即今桃園縣龜山鄉),一開始都是搭設帳棚
大嵙崁
主力部隊與另兩支部隊在7月24日掃蕩三角湧附近可能藏匿民兵的區域後,便解散回到各自的營地,禮密臣隨主力部隊回到大嵙崁。大嵙崁最早的名稱為「大姑陷」,源自於平埔族霄裡社語「Takoham」之音譯,即為今日桃園市大溪區。而流經大溪的主要河流稱為「大姑陷溪」將其分為東西兩半。大姑陷後來又改名為「大姑崁」,更於同治四年(1865)為慶賀李騰芳科舉考中舉人,遂改稱「大科崁」。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時,又再次將此改名為「大嵙崁」。到了大正九年(1920),將大嵙崁改稱為大溪街。大嵙崁|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avEwnm
--------------
乙未桃園前哨戰探訪│張健豐
平鎮褒忠祠亦稱義民廟,創建於清乾隆56年(1791),是林爽文事件中,廣東客家人組織義軍支援清兵打仗,皇帝賜「褒忠」所致。乙未戰爭時,客籍(家)出身的吳光亮,以「抗敵守土」的義民精神,號召南桃園的客家志士自由抗戰。義軍前進指揮所就設在褒忠祠,打響平鎮區保鄉衛土運動的第一戰。
8月26日,位於桃園市中壢在地的中原大學主辦《韌性客庄研習營》的《乙未戰役記憶探索》座談,筆者受邀主講《乙未戰爭與客家精神》。隨後,桃園龍潭導覽協會理事長徐鳳園發表《乙未戰爭‧桃園四大戰役影響與展望》。
平鎮褒忠祠的由來
座談會所在的褒忠祠也稱褒忠亭,隸屬桃園市平鎮區義民里。附近有聯新國際醫院、復旦中學、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等,生活機能頗佳。褒忠祠內供奉義民爺的牌位及神像,是全台義民廟中最先有聖像的廟宇。政府在1955年間特頒定每年農曆7月20日為義民節,為全台宗教最早有節慶日的宗廟。
廟內目前可見的最早史料,首推咸豐10年(1860)8月所立的《重修廣興庄褒忠亭碑記》。該碑記載:「自乾隆伍拾六年間我鄉民急公向義,遵奉憲諭,星夜爭先,赴救府縣,各竭忠勇,務除寇亂,以安官全民而已。果爾馬到功成!蒙上憲保奏朝廷,親自御筆「褒忠」分別獎賞慰勞義民,所有沒于王事者。時在鳳(鳳山縣〈今高屏地區〉)南既立亭祀,而淡(淡水廳)北缺焉,將何以崇聖典而妥義靈耶?茲廣興莊前總理宋廷龍首倡義舉,就地築亭一座。…咸豐柒年總理宋寶雲復倡義重修,增其式廓後堂,原舊前堂更新,敝者葺之,略者詳之,竹苞松茂,儘制度之得宜。」
該碑所提乾隆56年間「鄉民急公向義」、「赴救府縣,各竭忠勇,務除寇亂」,指的是乾隆52年(1787)在台中大里杙(大里),由漳州人林爽文發動的民變事件。因「廣東、泉州等庄」的客家人、泉州人組織義軍支援清兵打仗。乾隆皇帝乃賞給廣東、泉州等莊「褒忠」、「旌義」里名。今日,位於雲林縣北港鎮義民里旌義街的義民廟,以及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的褒忠亭義民廟,皆是因此事件而建廟。
而「時在鳳南既立亭祀,而淡北缺焉」一句,說明「鳳南」的今六堆客家地區的茄苳腳(今屏東縣佳冬鄉)已有褒忠亭祀,而「淡北」的今南桃園卻沒有,故宋廷龍當初才倡議創建褒忠亭。據該廟的簡介,它是由新埔鎮的枋寮褒忠亭分香奉祀。祭典轄區有今中壢區、平鎮區、楊梅區等13大庄的信眾。
褒忠亭在1933年後改稱「宋屋褒忠義民廟」,因其所屬的廣興庄,在清乾隆9年(1744)由客家先民在此拓墾,它和大湳尾與高山下三個墾庄,合稱「宋屋」,意指宋姓客家移民所集散的聚落。
大湳尾戰役的打響
1895年乙未,日軍近衛師團於陽曆6月22日攻占新竹後,當時坐鎮台南的客家抗日義首劉永福,要求駐守新竹、苗栗兩處的前台灣鎮總兵吳光亮,如「該處兵力,卑薄吃緊難恃,可將其統領飛虎新苗各軍移駐台灣(台中)府城(今彰化),再添營勇,以固半壁。」客籍出身的吳光亮乃以「抗敵守土」的義民精神,號召南桃園的客家志士自由抗戰。
於是,當日軍以桃園到新竹的劉銘傳鐵路所串起城鎮,組成兵站補給線後。據守南桃園的龍潭坡(今龍潭區),大嵙崁(今大溪區)市街、安平鎮庄(今平鎮區鎮興里)的客家抗日義軍,以中壢西南方的宋屋一帶因有埤塘、沼澤溼地作為天險,加上劉銘傳鐵路和清官道(今台一線)沿著此地鋪設,坡陡路斜,是襲擊敵軍的好場所。因此,宋屋戰區便位居南桃園抗戰的第一線前哨地,義軍前進指揮所就設在褒忠祠。
隨後,客家義軍襲擊日軍運糧車隊和兵站基地,並破壞電線,造成台北到新竹之間的聯絡中斷。6月24日駐守台北的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親王派遣澀谷在明中佐(中校)率領兩個步兵中隊約600多人南援,25日來到大湳尾時,當地客家義軍宋阿榮等阻止,打響平鎮區保鄉衛土運動的第一戰。
「大湳尾之役」的來由
桃園四大戰役之一的「大湳尾之役」稱呼,首見於前台灣省文獻會編纂委員陳漢光(1921-1973)的《台灣抗日史》(守堅藏書室,1948);日軍戰史則稱「6月25日廣背庄附近之小戰鬥」。廣背庄約位於今平鎮區平鎮里,土地公潭一帶。靠近縱貫線鐵路,即劉銘傳鐵路的遺址,大湳尾則在鐵路北方不遠處。
前引《台灣抗日史》描述該戰役為:「新竹失後,日軍人據中壢街,並設兵站。義民張兆麟、徐子勳、宋阿榮等率子弟軍數百人駐廣興庄義民廟,廿三日襲擊日軍兵站,日軍受創後自台北調澀谷中佐率大隊來助,潘良(又作潘龍)、邱明琳、黃德、謝乞、張生、陳富、劉秋、劉長、彭相、徐傳、趙英、胡元等為響應新竹廿五日之逆襲,於是日清晨,分率數百人分據大湳尾及上店仔庄村落內,以阻日軍南援。八時四十分果有日軍數百人自北而南,義軍遂開槍阻擊,日軍受創不能進。激戰數刻,日軍不勝,遂冒死衝鋒先後三次,均不敵而退。嗣引火焚屋,潘良見四面火起,知不能久抗,收隊欲還,不幸為日軍所陷,死傷數十人,潘良亦死,是日日軍亦頗有死傷。」
在「大湳尾之役」犧牲的潘良,是大嵙崁防蕃將軍余清勝的副將,當余將軍決定順應《萬國公法》及大清下達駐守官員內渡命令時歸順日軍,潘良則表示保家衛土乃職責所在,便歸順吳光亮的旗下。
大湳尾戰役後,日軍從軍記者嘆道:「去年日清(甲午)戰爭之際,兵站線綿延長達五百餘哩(約近一千公里),兵站部的設置也為數不少,但此次兵站線受到抗日軍如此猛烈的襲擊,這還是頭一遭。」
北白川宮親王遂派代理近衛步兵第一聯隊長的第一大隊長三木一步兵少佐(少校),從台北到中壢守備兵站補給線,並沿途掃蕩。於是,有6月28日和7月1日安平鎮戰役的濫觴。日軍在安平鎮吃了敗仗後,向日本大本營求援。陽曆7月初,從中國東北來援的山根信成少將率領的近衛第二旅團組成的山根支隊,兵分三路掃蕩南桃園地區,7月14日攻占龍潭坡,7月15、16日攻陷大嵙崁。
乙未桃園前哨戰探訪│張健豐 https://bit.ly/4iZkntM
建立紀念公園和戰祭活動
1932年,日本當局為籌建紀念北白川宮親王,於1895年7月30日在中壢新街的仁海宮(媽祖廟)舍營,規劃在仁海宮前方臨石頭溪(今新街溪)微高地點興建紀念碑。原址建於1875年的聖蹟亭則遭到拆除。加上1961年春,日本仁海宮國際關係責任調查團,為蒐集與親王有關物品以奉還其親屬而來,受到當地人士協助。日人用5千元將仁海宮門板買回帶回故國,交給北白川家,再由北白川家奉獻給靖國神社寶物館。可見殖民歷史的傷痕深深刻在中壢人的心中。
直到2015年乙未抗日兩甲子,在日軍安平鎮忠魂碑的原址,由張安樂出資興建抗日紀念碑和忠義亭,並首創平鎮戰祭活動。當時的桃園市長鄭文燦進而在平鎮區及龍潭區,舉辦2018年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成為客家委員會「客庄12大節慶」之一;並將褒忠祠旁的第8公墓遷葬改造,催生平鎮第一座義民歷史公園─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除呈現桃園四大戰役,並用藝術景觀喚起民眾的歷史記憶,成為歷史教育地點。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大嵙崁戰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2qw4DX
(義民正勇右哨)(義民伏勇哨營)
記名提督臺灣鎮總兵官萬國本進賀皇太后徽號表文 |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