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_092817

《连平州志》卷之一:舆图(290年前的连平地图) - 知乎 https://bit.ly/3q2wmuT

《连平州志》卷之一:舆图(290年前的连平地图) - 知乎

v2-8792fb8e7d46f0505dcb3bd5e3b1822806807-dd5c720b62f5417f2021-02-09_1003155fe3a22d44c0444bac78714a867c8ba1124acf187f694d38b2a9ffb9890f57d19ddea384154140f38798cb112e44486f7e3c734f5efd4795b0834520e9862427

他的誕辰成了連平的廟會
河源日報2020-02-09 14:39:34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積勞成疾的牟應受卒於任上,去世時僅剩一套破舊的五品官服,喪葬費用也由鄉民籌集得來。 悲痛的鄉民送他葬於連平州城城北馬口頭嶺。
康熙二年(1663年),連平鄉民自發籌錢,於州城城北,為牟應受建起一間廟堂,並迎奉原九峰庵牟應受木刻像置於祠內。
牟應受成了後來到任連平地方行政長官的榜樣。 康熙十九年(1680年),遼東籍連平知州佟國瑞對牟公倍加尊崇,與州官士民一起將牟公祠擴大修葺,並親作《牟公祠堂記》裡面說:不僅連平人民愛戴他而思念他的功德,即使是後來到連平做官的,也沒有不聽牟爺事蹟而不想見其人並傳承其精神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雍正四年(1726年)進行了修葺。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再次重修,后毀於"文革"時期。
因牟應受功績巨大,社會各界景仰愛戴,2001年,人們在原址重建牟爺祠,佔地近千平方米,香火不斷,常有百姓前往祭祀。
牟應受死後約80年,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廣東巡撫、閩浙總督朱宏祚率領隨從官員親到牟公祠祭祀。 他對牟公手闢草萊,啟宇斯土,公忠為國、惠澤於民的德行極為尊崇,為之豎碑鐫文,並下達應宜崇祀之令,希望人們對牟公祠的守護、崇祀世代相傳下去。
入清之後,連平"易樸陋而文明""衣冠之英輩出,甲乙之科繼起",這與牟應受"壁土啟疆、鼓舞招徠,振興流俗、昌明學校"的措施分不開。 因此,一批文人學士發起成立「牟公祠聚元會」,規定每年八月初二(牟應受誕辰日)舉行祭祀活動,以緬懷牟應受。 後來,"牟公祠聚元會"成了約定俗成的民間廟會,不僅文士,普通民眾也踴躍赴會,前往瞻仰致敬。 直到現在,連平縣有關部門有時也會組織黨員幹部前往牟爺祠參觀學習,緬懷先賢。
他的诞辰成了连平的庙会-万州网 https://bit.ly/3cQi8JT
-------------------------
牟應受牟應受介紹: 牟應受(?~1639),字子鹹,又名元善,貴州省安順府貴築縣人,拔貢出身。 明崇禎八年(1635)四月由廣東永安
牟应受
牟應受
牟應受介紹:
牟應受(?~1639),字子鹹,又名元善,貴州省安順府貴築縣人,拔貢出身。 明崇禎八年(1635)四月由廣東永安縣縣令調升為連平州知州。 崇禎十二年卒於任所,葬於連平州城城北馬口頭嶺。
牟應受為連平州首任知州。 他在連平州任職期間,政績卓著。 據《連平州誌》記載,連平州城是他經手創建。 他「肩巨任重,創始經營,觀其陰陽向背之勢,相其水泉滋息之宜,誅茅伐樹,易蓬檐以瓦甓,署宇宮牆,街巷市肆,網不克安厥宅」。。 與此同時,他"清丈巢田,興學設兵,測壤定賦,百務畢興"。 幾年之間,當地居民原先那種"闰內外數十茅舍,求一牲醴祀地不可得"的極端貧困的生活狀況得以逐漸改善。
牟應受關心百姓疾苦。 崇禎九年(1636)春,連平大鬧饑荒。 當時,"州制甫設,倉廩未備,民不聊生,幾於易子而食",牟"痛若切體,捐赀賑恤",並火急將災情上報。 上級的救災款一撥下來,他就立即組織人員糴谷賑濟災民。 他親自"冒暑沖嵐,雖荒走過窮谷,裹糧而入,馬足遍焉"
牟应受 - 乐享网 https://bit.ly/3jup2pk
--------------------------------
牟應受——連平州第一任知州。 崇禎七年(1634)十一月,皇帝頒下聖旨,牟應受任連平州第一任知州。 牟應受為連平州首任知州。
【注音】ㄇㄡˊ ㄧㄥˋ ㄕㄡˋ
【簡介】牟應受,字子鹹,又名元善,貴州省安順府貴築縣人,拔貢出身。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任廣東永安縣(今紫金縣)知縣。崇禎七年(1634)十一月,皇帝頒下聖旨,牟應受任連平州第一任知州。明崇禎八年(1635年)四月由廣東永安縣縣令調升為連平州知州,開始到職視事。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死於任上,葬於連平州城城北馬口頭嶺。為了紀念連平州第一任知州牟應受(又名"元善")而命名的元善鎮,如今已是連平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連平縣城衙背街的牟爺祠,正是為了紀念他而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仍然香火不斷。
詳細事跡
牟應受為連平州首任知州。他在連平州任職期間,政績卓著。據《連平州志》記載,連平州城是他經手創建。他“肩巨重任,創始經營,觀其陰陽向背之勢,相其水泉滋息之宜,誅茅伐樹,易蓬檐以瓦甓,署宇宮牆,街巷市肆,網不克安厥宅”。與此同時,他“清丈巢田,興學設兵,測壤定賦,百務畢興”。幾年之間,當地居民原先那種“闉內外數十茅舍,求一牲醴祀地不可得”的極端貧困的生活狀況得以逐漸改善。崇禎八年(1635),牟應受在城西兩里處興建養濟院。
牟應受關心百姓疾苦。崇禎九年(1636)春,連平大鬧饑荒。餓死百姓無數,知州牟應受把災情急報朝廷,並請求賑濟災民。當時,“州制甫設,倉廩未備,民不聊生,幾於易子而食”,牟“痛若切體,捐貲賑恤”,並火急將災情上報。上級的救災款一撥下來,他就立即組織人員糴谷賑濟災民。他親自“冒暑沖嵐,雖荒陬窮谷,裹糧而入,馬足遍焉”。
牟任職期間,在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方面也大有建樹。他“拊循休養,土著新附於眾,一視如子,勞來不倦,公餘進子弟之彥者於庭,相與敦師說禮,日漸月摩,弦誦與耳,父子祖孫,沐浴膏雨”,於是“衣冠之英輩出……易樸陋而文明”,為連平州在清代名士輩出奠定了基礎。
此外,牟熱心於修築道路,造福百姓。崇禎九年(1636)春,他往粗石坑一帶山區賑濟災民,途徑岩坡嘴時,有感於山路崎嶇,行走不便,便首先慷慨解囊,捐款修路。在他的提議及帶動下,當地謝姓民眾紛紛捐資,不久道路建成,行人稱便。鄉民對牟公甚為感激,特樹碑記其事,碑文的標題為《修岩坡路碑記》。
牟應受重視編纂地方志工作。據載,在他到任後的第四年便組織人力編寫了連平州建置之後的第一部《連平州志》。他親任主編,“乃置稿本,逢人必問,有得必書,凡都里山川、疆域……把閱月始得其概”。在作了較長時間的調查研究之後,才著手進行編寫。第一部州志,俗稱“牟志”,是研究連平建州歷史的寶貴資料(後失傳)。此外,他還著有《治安集》、《披荊約略》等書。
牟在連平州任職的短短四年多時間裡,為開放連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連平歷代人民的崇敬和愛戴。為緬懷他的業績,後人將州治所在地命名為元善鎮,並於城北建祠塑像紀念他,尊稱他為“牟爺”。
詩作
牟應受詩作:《將赴連平州任留別永人》
三載嚴城兩鬢霜,冰心一片對秋鄉。
鋤奸不避朝嵐濕,思過驚聞夜漏長。
最慮城狐時竊發,甚如海浪日飄揚。
吾民記取叮嚀語,息訟平情慎莫忘。
備註:
一、連平州(現在:連平縣),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清宣統三年(1911年)改州為縣。歷史上,在清代,連平州不僅有"一門三代四督撫,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顏氏官宦家族,也有引為美談的"父子進士,叔侄同榜"的何氏科甲世家。還有少年史學家練恕等。如今,忠信花燈,已經成為客家文化的精粹。
牟應受:牟應受——連平州第一任知州。 崇禎七年(1634)十一月,皇帝頒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2N9GqDA
--------------------
牟應受,字子鹹,又名元善,貴州省安順府貴築縣人,拔貢出身。 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任廣東永安縣(今紫金縣)知縣。 崇禎七年(1634)十一月,皇帝頒下聖旨,牟應受任連平州第一任知州。 明崇禎八年(1635年)四月由廣東永安縣縣令調升為連平州知州,開始到職視事。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死於任上,葬於連平州城城北馬口頭嶺。 為了紀念連平州第一任知州牟應受(又名"元善")而命名的元善鎮,已是連平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位於連平縣城衙背街的牟爺祠,正是為了紀念他而建,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仍然香火不斷。
牟應受為連平州首任知州。 他在連平州任職期間,政績卓著。 據《連平州誌》記載,連平州城是他經手創建。 他「肩巨重任,創始經營,觀其陰陽向背之勢,相其水泉滋息之宜,誅茅伐樹,易蓬檐以瓦甓,署宇宮牆,街巷市肆,網不克安厥宅」。。 與此同時,他"清丈巢田,興學設兵,測壤定賦,百務畢興"。 幾年之間,當地居民原先那種"闉內外數十茅舍,求一牲醴祀地不可得"的極端貧困的生活狀況得以逐漸改善。 崇禎八年(1635),牟應受在城西兩里處興建養濟院。
牟應受關心百姓疾苦。 崇禎九年(1636)春,連平大鬧饑荒。 餓死百姓無數,知州牟應受把災情急報朝廷,並請求賑濟災民。 當時,"州制甫設,倉廩未備,民不聊生,幾於易子而食",牟"痛若切體,捐赀賑恤",並火急將災情上報。 上級的救災款一撥下來,他就立即組織人員糴谷賑濟災民。 他親自"冒暑沖嵐,雖荒走過窮谷,裹糧而入,馬足遍焉"
牟任職期間,在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方面也大有建樹。 他"不離不棄循休養,土著新附於眾,一視如子,勞來不倦,公餘進子弟之彥者於庭,相與敦師說禮,日漸月摩,弦誦與耳,父子祖孫,沐浴膏雨",於是"衣冠之英輩出...... 易樸陋而文明",為連平州在清代名士輩出奠定了基礎。
此外,牟熱心於修築道路,造福百姓。 崇禎九年(1636)春,他往粗石坑一帶山區賑濟災民,途徑岩坡嘴時,有感於山路崎嶇,行走不便,便首先慷慨解囊,捐款修路。 在他的提議及帶動下,當地謝姓群眾紛紛捐資,不久道路建成,行人稱便。 鄉民對牟公甚為感激,特樹碑記其事,碑文的標題為《修岩坡路碑記》。
牟應受重視編纂地方誌工作。 據載,在他到任后的第四年便組織人力編寫了連平州建置之後的第一部《連平州志》。 他親任主編,"乃置稿本,逢人必問,有得必書,凡都裡山川、疆域...... 把閱月始得其概」。 在作了較長時間的調查研究之後,才著手進行編寫。 第一部州志,俗稱"牟志",是研究連平建州歷史的寶貴資料(后失傳)。 此外,他還著有《治安集》、《披荊約略》等書。
牟在連平州任職的短短四年多時間里,為開放連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連平歷代人民的崇敬和愛戴。 為緬懷他的業績,後人將州治所在地命名為元善鎮,並於城北建祠塑像紀念他,尊稱他為"牟爺"。
詩作編輯
牟應受詩作:《將赴連平州任留別永人》
三載嚴城兩鬢霜,冰心一片對秋鄉。
鋤奸不避朝嵐濕,思過驚聞夜漏長。
最慮城狐時竊發,甚如海浪日飄揚。
吾民記取叮嚀語,息訟平情慎莫忘。
備註:
一、連平州(當今:連平縣),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清宣統三年(1911年)改州為縣。 歷史上,在清代,連平州不僅有"一門三代四督撫,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顏氏官宦家族,也有引為美談的"父子進士,叔侄同榜"的何氏科甲世家。 還有少年史學家練恕等。 如今,忠信花燈,已經成為客家文化的精粹。
二、詩作來源:摘自《永安縣次志》藝文卷,紫金縣檔案館供稿。
------------------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積勞成疾的牟應受卒於任上,去世時僅剩一套破舊的五品官服,喪葬費用也由鄉民籌集得來。 悲痛的鄉民送他葬於連平州城城北馬口頭嶺。
康熙二年(1663年),連平鄉民自發籌錢,於州城城北,為牟應受建起一間廟堂,並迎奉原九峰庵牟應受木刻像置於祠內。
牟應受成了後來到任連平地方行政長官的榜樣。 康熙十九年(1680年),遼東籍連平知州佟國瑞對牟公倍加尊崇,與州官士民一起將牟公祠擴大修葺,並親作《牟公祠堂記》裡面說:不僅連平人民愛戴他而思念他的功德,即使是後來到連平做官的,也沒有不聽牟爺事蹟而不想見其人並傳承其精神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雍正四年(1726年)進行了修葺。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再次重修,后毀於"文革"時期。
因牟應受功績巨大,社會各界景仰愛戴,2001年,人們在原址重建牟爺祠,佔地近千平方米,香火不斷,常有百姓前往祭祀。
牟應受死後約80年,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廣東巡撫、閩浙總督朱宏祚率領隨從官員親到牟公祠祭祀。 他對牟公手闢草萊,啟宇斯土,公忠為國、惠澤於民的德行極為尊崇,為之豎碑鐫文,並下達應宜崇祀之令,希望人們對牟公祠的守護、崇祀世代相傳下去。
入清之後,連平"易樸陋而文明""衣冠之英輩出,甲乙之科繼起",這與牟應受"壁土啟疆、鼓舞招徠,振興流俗、昌明學校"的措施分不開。 因此,一批文人學士發起成立「牟公祠聚元會」,規定每年八月初二(牟應受誕辰日)舉行祭祀活動,以緬懷牟應受。 後來,"牟公祠聚元會"成了約定俗成的民間廟會,不僅文士,普通民眾也踴躍赴會,前往瞻仰致敬。 直到現在,連平縣有關部門有時也會組織黨員幹部前往牟爺祠參觀學習,緬懷先賢
----------------------
《連平州志》第九卷藝文裡,三篇與連平州首任知州牟應受、牟公祠有關的文章:佟國瑞《牟公祠堂記》,何深《重修牟公祠序》,何多學《牟公祠聚元會序》。
據《連平州志·祀典》記載"連民刻木為像,則公任連之日,民祀報之,非沒後事也。 因供奉於庵歲月已久,共識零落,連平士民飲德不忘,於康熙二年又捐卜今祠,迎公像祀之,遇春秋戊祭日致祭。 牟應受還在世時,心懷感恩的連平人曾用木頭刻了一尊塑像供奉在九峰庵。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牟應受因積勞成疾卒於任上。 24年後的清康熙二年(1663年),連平人在城北建立牟公祠(牟爺祠、牟侯祠),塑像被迎奉於祠中。 此後,連平知州佟國瑞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牟公祠,雍正四年(1726年)和2001年各重建一次。
《牟公祠堂記》(作者:佟國瑞 [康熙十九年始任連平知州])
考之祀典,有功於國家則祀之,德普乎斯民則祝之。 良由惠澤在人,後人恩慕之極。 廟以食之,屍而祀之,趨跄恐後祭拜於不已者,皆明德之所以薦馨也。
開州守牟公者,手闢草萊啟宇斯土,乃自永邑調牧新州。 如則壤定賦,建學立廟,分田畫井,制兵銷萌,州之諸大政一手斡旋。 復懷柔遠近,充實城池,家選項的絃誦,植桃李於宮牆,鬥大一州,實費闢畫之勞。 不惟連土愛戴而思其德,即後之官斯土者,亦莫不聞風興思想見其人,豈以淹沒已久而能置之也耶?
公蓋有功於國家者也,德普斯民者也。 像而象之,祠而祀之,宜也。 余承乏斯州,士民已構堂於治北,歲以春、秋戊日必登其堂祭之。 而祠之基址褊小,規模湫隘。 丙寅(1686年)春,允士庶之請,捐俸而位數其工,廣大其基址,宏儼其規模,一時輝煌顯耀,於以祀公於千百年而不朁雲。 就年落成,首事諸子林君元芳、顏生子佐、余生日新、賴生寵及屬予記之,予不敏,不敢辭其責,遂筆之於書,勒之於祠。 是為記。
牟公祠,位於連平元善鎮,圖源:《中國影像方誌·連平篇》
《重修牟公祠序》(作者:何深[進士,1678-1743年])
《祭法》雲,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 唐虞三代崇德報功由來尚矣。 粵稽漢史,文翁為蜀守,造學興士,教化大行,蜀人繪象以事,而講堂學舍閱久彌新。 又嘗道過桐鄉,見豐碑穹窿、廟貌巍峩,知桐人之德。 朱邑千載不忘,獻享弗朁,益信祀典所垂百世未有改也。
遡連邑建自明季,先時城郭未立也,田疇未制也,朴陋未化也。 深林密箐,重險幽阻,虎豹爭而麋鹿聚,蠻煙瘴霧,朝霏夕結,鳥所謂所謂嬉遊化日者哉。
惟我牟公奉命至,止肩巨任重,創始經營,觀其陰陽向背之勢,相其水泉滋息之宜。 誅茅伐樹,易蓬簷以瓦甓,署宇宮牆、街巷市肆罔不克安厥宅,則公之法施於民居者甚大。 夫乃躬親阡陌,跋涉溪澗,畫井分里,則壤成賦,清隱占定戶籍,設屯田守要害,四野之耒準則興,深谷之桑麻繁殖,是公之法施於民生者又甚厚。 因而不離不棄循休養土著,新附之眾一視如子,勞來不倦。 公餘進子弟之彥者,於庭相與敦詩說禮,日漸月摩,絃誦盈耳,父子祖孫沐浴膏雨。 衣冠之英輩出,甲乙之科繼起,易樸陋而文明善於鄒魯矣,則公之法施於民心者更深且久。
夫古之人有德及一鄉,沒猶可祭於社。 而況公之法施於連人,其湛恩愛滋病澤、淪肌浃髓者,方歷千玻德國德國德,敢忘厥自哉? 迄今且百年矣,生斯土者,孰不思奠安之勞? 服先疇者,孰不感闢萊之勤? 食舊德者,孰不誦作新之遠?
此城北舊建祠堂所為,歲時虔祀稱觞祝慶,竊比蜀人之事文翁,桐人之飨朱邑,於以崇德報功,而本於聖王之制者也。 風雨侵尋,漸致摧頹,縉紳弟子佥謀鼎新,人支一木,家醵一金,鸠工集事,群情競勸,而堂構之固既不日成之矣。
然則斯舉也,考之祀典而有合質之桐人蜀人而不愧,並使公之功德與鶴湖鳳嶂山高而水長也,皆不可以不書。 因為序。
連平人在牟侯祠燒香
《牟公祠聚元會序》(作者:何多學 [舉人,何深的季父])
牟公,開州守也。 公本永安(今紫金縣)令,以能聲著。 崇正之季,台使者擇使清田賦之役,功成遂作收焉。 涖任數載竟以賢勞卒於官,州人思之,相與肖其容於城北之祠,歲時祀不衰。
公之來茲土也,辟榛叢披箐修正案,厥功固不一矣,而其大者尤在於學校。 方是時,九連初定,俗獷民頑,公乃為之畫野分㕓,定土著客籍之編,沐浴而教誨之,於是遠近禮樂文章之士相接踵焉。 至今日而家弦戶誦,襟詩帶禮,頓使山簡化愚魯化為聲明文物之場者,非公之賜也哉?
每歲八月初,吉為公不朽令辰,凡連之父老子弟,相與攜羊酒帛帛而拜跪於庭下者,不知其幾百千人也! 然則天下果有大功德於生民者,民德未嘗不厚,民心未嘗不存,固宜有如是也。 我輩俊彥人群,今日之翹楚,孰非當年之棫朴也? 食其德而不知報,報之而不為計千百年之血食,此愚夫愚婦之所愧歉,而況出於士君子之愛戴乎?
茲"聚元會"者,為祀牟公而舉者也,同事者懼其久也。 而有網友厥典,於是佥為善後之策,爰有嘉粒之捐。 吾聞潢汙行潦之水可羞王公,蘋蘩蘊藻之菜可薦鬼神,今日之計不過豆區鍾釜之微而已,而計每歲之所息既足以當因為他們之供。 但使守之公而不私,行之久而不失,以之羞公質公亦行葦泂酌之義也,安在其不足以昭忠信也。 雖然諸子之所祀者,歲一享其時而已,時一睹其貌而已。 若公之神固在天也,公之心固在後世也,凡茲同事之人,誠能追維當年闢土啟疆、鼓舞招徠之意,相與振興流俗、昌明學校,其為挹公之神、獲公之心者,不更多乎、不更永乎? 勉哉勉哉,吾且旦暮遇之矣。 照牛排考古www.ZhaoNiuPai.com/KaoGu
牟公祠裡供奉的牟應受塑像
註釋:效【xiào,同"效"】,弦誦【古代學《詩》,配弦樂而歌者為弦歌,無樂而朗讀者為誦,合稱"弦誦",或"弦誦"。 泛指授業、誦讀之事】,承乏【謙辭,表示所在職位因一時沒有適當人選,只好暫由自己充任】,無效【biǎn,狹小】,湫隘【jiǎo ài,低窪狹小】,定價【xiāng,古同"襄",助】,朁【jiàn,古同"僭",虛假】。
文翁【(西元前187年一前110年),名黨,字仲翁,西漢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人,漢景帝末年任蜀郡守,清正仁愛、舉賢興教、勵精圖治,深受四川民眾擁戴,被《漢書》列為循吏(政績突出、政聲斐揚於天下的清廉官員)第一人。 文翁勇於善於創新,是歷史上最早創立官辦學校、施行"有教無類"辦學方針的第一位地方官】。
朱邑(? ―西元前61年),字仲卿,廬江舒縣人,西漢官員。 朱邑初任桐鄉(今安徽桐城)嗇夫,掌管一鄉的訴訟和賦稅事務,他秉公辦事、不貪錢財,以仁義之心廣施於民,深受吏民的愛戴和尊敬。 漢昭帝時,朱邑被舉薦擔任大司農丞。 漢宣帝時,升任北海太守。 地節四年(西元前66年),朱邑因政績、品行第一,入任大司農,掌管全國租稅、錢谷、鹽鐵和財政收支,可謂朝廷重臣。 桐鄉百姓為朱邑立墓修祠堂,年年在祠堂祭拜朱邑。
牟侯祠始建於康熙二年(1663年),重建於2001年
遡【sù,同"溯"】,箐【qìng,山間的大竹林,泛指樹木叢生的山谷】,簷【yán,同"檐"】,甓【pì,磚】,審議循【fǔ xún,也作撫循,撫慰】,開盤【huì,盛 多】,淪肌浃髓【同"淪浃肌髓",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侵尋【亦作"侵潯",漸進,漸次發展】,醵【jù,湊錢】,涖【lì,同"蒞",到】,榛叢【zhēn cóng, 亦作" 榛藂",叢生的草木】,㕓【chán,同"廛",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楮【chǔ,紙】,俊彥【才智出眾的人】,血食【用於祭祀的食品】,視為【huī,毀壞】,潢行汙潦 【低處的積水和溝中的流水,泛指污濁之水,多就禮儀的虔誠而言】,蘋蘩【蘋和蘩,兩種可供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於祭祀,泛指祭品】,更改更改【jiǒng,供祭祀用的薄酒】,照牛排 【連平上坪 謝添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