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為何能擊敗四海龍王,成為中國最後的海洋之神?媽祖生在宋朝,年紀最輕,龍王出現在隋唐,年紀稍長。《封神演義》與《西遊記》等文學作品中就有龍王的形象。《西遊記》中最負盛名的四海龍王為: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西海龍王敖閏(潤)、北海龍王敖順。《封神演義》中則名為:東海龍王名為敖光,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 @ 姜朝鳳


李宓將軍廟-最旺盛的本主廟-龍王-南詔圖傳-白族百姓的宗教信仰,白族語中,本主叫"武僧",是"本境福王"的簡稱,意思是"我的主人"/天寶戰爭/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 - 連瑞枝/南詔德化碑/雲南郡都督兼侍御史李宓/唐德宗前後有愛州人姜神翊、姜挺、姜公輔、姜公復祖孫三代仕於中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龍王信仰

宗教說法
佛教中東海龍王名為敖廣、西海龍王名為敖閏、南海龍王名為敖欽、北海龍王名為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道教中東海龍王名為敖廣,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也稱四海龍王。


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 - 連瑞枝 - Google 圖書

南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

龍王是道教和佛教的神祇,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龍王成為海神可說是佛教東傳時所一併帶來的印度神話而影響,認為那伽神龍(原型是大蛇)司雨水。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甚至是一口井或是一條田間的水溝;大的龍王則生活在較大的海域。佛教護法天龍八部的龍部以八尊龍王為首,如難陀龍王、娑竭羅龍王等,祂們是那伽部族之王。傳入中國後,中國將那伽王和傳統的龍形象混合產生了本土的龍王概念,給祂們的塑畫都加上王冠、龍袍等王者象徵。在儒家文化圈中,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亦有信奉。
龍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ECntVZ
佛教中的那伽龍王概念來源於印度教。在印度教中,那伽龍(蛇)神有三大王:和修吉(婆素吉)、舍沙(阿難陀)、德叉迦。
龍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ECntVZ
那伽在印度神話中原本是一類大蛇神,在明顯與中國同源的印度十二生肖中,那伽對應的中國生肖是龍,或許是這一類精怪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形象體現,譯經僧就將那伽翻譯爲「龍」,或稱作「神龍」。佛教神祇中還有一類蛇神,爲摩呼洛伽,是真正的蛇神,稱爲「地龍」。
《法華經》中有那伽龍眾中有八大龍王登場。其中的娑伽羅龍王爲雨神,可能就是中國民間信仰中所祭拜的龍王的原型;難陀龍王和跋難陀龍王,曾和娑伽羅龍王戰鬥,釋迦如來(悉達多太子)降生之時,兩龍王曾吐清淨水灌太子身。
八大龍王
主條目:八大龍王
雲南西雙版納南傳上座部佛教地區的那伽雕像。
那伽龍神是法華會上的天龍八部護法中重要的一員,每個部族有各自的龍王(nāga-rajā),佛教典籍中列出八大龍王:
跋羅陀龍王(Upananda),或稱優波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賢喜龍王。
難陀龍王(Ānanda),或稱歡喜龍王。
娑伽羅龍王(Sāgara),或稱娑竭羅龍王、沙伽羅龍王、海龍王(Sāga-詞根義爲海洋)。
和修吉龍王(Vāsuki),或稱婆蘇吉龍王、寶有龍王、寶稱龍王、九頭龍王。
德叉迦龍王(Takṣaka),或稱多舌龍王、視毒龍王。
阿那婆達多龍王(Anavatapta),或稱阿耨達龍王、無熱惱龍王。
摩那斯龍王(Manasvin),或稱大身龍王、大力龍王。
優缽羅龍王(梵Utpalaka),或稱青蓮龍王。
道教
龍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ECntVZ
龍被認為具有掌管天氣的能力,因此遇到大旱或大澇的年景,人們就認為是龍王發威懲罰眾生,常祭拜龍王,因此龍王給人的印象也成了在眾神之中是較嚴厲的。華東的廣大地區由於多受旱澇災,民間為祈求風調雨順,建有龍王廟來供拜龍王。廟內多設坐像,通常只有一位龍王,如「汾水貫太原而南注,水有二橋……由是架龍廟於橋下」[1]。中國民間信仰和文學中的龍王形像,多是龍頭人身,偶爾才會現出完整的龍形。
五方龍王
道教和道教經典《淮南子》的〈墬形訓〉中列出五方龍王,魏晉至隋唐時在佛教的影響下又與五行、五方、五色相匹配。北宋大觀四年(1110年),宋徽宗下詔敕封五方龍王[2]。祂們爲:
中央黃龍,孚應王
東方青龍(藍龍),廣仁王
南方赤龍(紅龍),嘉澤王
西方白龍,義濟王
北方玄龍(黑龍),靈澤王
四海龍王
主條目:四海龍王
道教認為圍繞著中國國土的四方之海中各存在一位大龍王,與五方龍王的四個方位相對應,稱爲四海龍王,其中的東海龍王即佛教的娑竭羅龍王。
天寶十年(751年),唐玄宗下旨賜封稱號。分別是:
東海龍王:廣德王。
南海龍王:廣利王。
西海龍王:廣潤王。
北海龍王:廣澤王。
雍正二年(1724年),清雍正帝也曾敕封四海龍王[3]。分別是:
東海廣德王,別名顯仁。
南海廣利王,別名昭明。
西海廣潤王(廣順王),別名正恆。
北海廣澤王,別名崇禮。
民俗文化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龍王
《封神演義》與《西遊記》等文學作品中就有龍王的形象。傳說中最負盛名的四海龍王為: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西海龍王敖閏、北海龍王敖順。(《封神演義》紀錄東海龍王名為敖光,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四海龍王之中,以東海龍王為最尊。又說龍生九種,外形各有不同。《西遊記》第43回中:「行者聞言笑道:『你妹妹有幾個妹丈?』敖順道:『只嫁得一個妹丈,乃涇河龍王。向年已此被斬,舍妹孀居於此,前年疾故了。』行者道:『一夫一妻,如何生這幾個雜種?』敖順道:『此正謂龍生九種,九種各別。』」
四大龍王名號對照表
四海    龍王封號舉例    《西遊記》龍王名    《封神演義》龍王名
東海    廣德王    敖廣    敖光
南海    廣利王    敖欽    敖明
西海    廣順王(廣潤王)    敖潤(閏)    敖順
北海    廣澤王    敖順    敖吉
俗諺
龍王廟裏潑水(比喻冒犯到權貴或強橫的人)。
大水沖倒龍王廟,自家人不認得自家人。
海龍王辭水,假細膩。(閩南俗諺,假客氣)
日本流行文化中的龍王
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結合現代、古代傳說及時空科幻設定,寫成《創龍傳》小說系列。
1991年的一款日本卡普空製作和發行的街機超任遊戲名為《龍王》(ザ・キングオブドラゴンズ,The King of Dragons),是一款橫向捲軸動作遊戲,魔法大陸歷973年,墮落紅龍吉爾迪斯(Gildiss)從長久的沉睡中醒來,黑暗軍團突然現身人間,無數魔獸和亡靈從深淵中走出,向人類世界發起了兇悍的進攻,城堡陷落,村莊被毀,王國崩潰,人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五位來自不同種族的傳奇英雄挺身而出,向黑暗軍團和紅龍發起了反攻。他們分別是戰士、巫師、牧師、精靈射手和矮人武士。可以看出有龍與地下城以及指環王的影子,據傳本作借用了指環王的設定,中土世界就是本作的世界觀和時代背景。玩家以旅行各地屠殺各種龍類以及魔物為過關目標。
2004年日本動漫《龍王傳說》。
龍王廟
參見:龍王廟
在北京有掛甲峪龍王廟,重建於2005年。早期可追溯自隋唐時期,歷代屢興屢廢。
在臺南府城(臺南府)曾有龍王廟,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4]。乾隆四年(1739年)、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後來在日本帝國統治期間遭拆除。龍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ECntVZ


雨神龍王!龍王居然有這麼多!
2017-07-24 由 華夏超人普 發表于文化
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在水裡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屬於四靈之一。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民間各地的一種習俗。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龍王是中國古代龍神崇拜,海神信仰再結合佛經中的龍王的產物。
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古人認為,凡是有水的地方,無論江河湖海,都有龍王駐守。龍王能生風雨,興雷電,職司一方水旱豐歉。因此,大江南北,龍王廟林立,與土地廟一樣,隨處可見。如遇久旱不雨,一方鄉民必先到龍王廟祭祀求雨,如龍王還沒有顯靈,則把它的神像抬出來,在烈日下暴曬,直到天降大雨為止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rrbj8a4.html


道教的龍王信仰
2016/03/08 來源:中國道教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華民族被稱為龍的傳人。中華民族自上古即信仰、崇拜龍。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的時代,就有了反映人們崇拜龍的活動的實物——龍的造形。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可見中國古人對龍的崇拜的時間之早、地域之廣。
對於龍的崇拜,更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的重要信仰內容。龍是道教的四靈(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一,道教認為龍能大能小,能隱能升,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專司雨水及江河湖海。道教經典《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太上洞淵神咒經》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因此,道教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這種信仰廣泛傳播,龍王治水就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由於龍王信仰的地域非常廣泛,各地習俗不同,而龍王的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也就難於統一了。
道教對龍的信仰,不僅對民間習俗產生廣泛深入的影響,同時也使歷代的王朝對龍王更加崇拜。信仰道教的唐玄宗,就下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五龍這一說法,即來自道教的《太上洞淵神咒經》)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RMzK82.html


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在水里統領水族的王,四靈之一,掌管興雲降雨。龍王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也是道教和佛教的神祇,佛教有“八大龍王”,道教有“五帝龍王”“四海龍王”。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
雲南白族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古代的農業生產收到大自然的支配,尤其是對農作物豐收有著重要決定作用的雨水,對人們的生存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能控制水、能降雨的“水神”在白族信仰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白族水神經歷了從道教水神三官之水官到巫教水神的毒蛇、金魚、金螺,佛教水神的難陀、白難陀等龍王,再到本土水神段赤城的演變過程。它蘊含在“段赤城斬蟒”“小黃龍大戰大黃龍”“九隆神話”等傳說故事中,也體現在民間“撈屍會”“燒包節”民俗節日中。本書收集了大量不同版本的民間白族水神故事、民間白族水神塑像及圖片、有水神記載的碑文等,充分展示了人類學視野下白族的水神信仰體系。
龍王的嬗變(白族水神信仰體系的人類學透視)(精) Hardcover – 1 7 月 2020

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


透過對龍王信仰的探索,認識中國的文化傳統
華北地區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發祥地,同時也是個旱災頻仍的災區,因此,歷史上以祀龍祈雨為中心的龍王信仰異常發達。
本書在認真梳理龍王信仰來龍去脈的基礎上,對中國以布雨龍王為首的雨神系統、祀龍祈雨儀式、祈雨組織構成以及祈雨文本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對於我們認真檢討中國龍王信仰的性質與功能,深入探索龍王信仰的運行方式,以及由此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

透過對龍王信仰的探索,認識中國的文化傳統
華北地區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發祥地,同時也是個旱災頻仍的災區,因此,歷史上以祀龍祈雨為中心的龍王信仰異常發達。
本書在認真梳理龍王信仰來龍去脈的基礎上,對中國以布雨龍王為首的雨神系統、祀龍祈雨儀式、祈雨組織構成以及祈雨文本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對於我們認真檢討中國龍王信仰的性質與功能,深入探索龍王信仰的運行方式,以及由此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苑利,男,1958年1月22日生,漢族,吉林長春人,民俗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方室副主任,薩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祕書長。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祕書長,中國民俗學會理事,西北民族學院教授。主要代表作有《韓民族文化源流》、《中國民俗學教程》等,主編有《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探索》等叢書多部。
折口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水利是這一文化的關鍵所在。如同抓住了水利就等於抓住了中國農耕經濟的命脈一樣,抓住了中國農耕文化中的龍王信仰,實際上也就等於抓住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問題。
龍作?一種「莫須有」的動物,影響中國文化數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來自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主觀原因便是人們相信龍能帶來豐沛的雨水,而其客觀原因則是歷史上農業、特別是乾旱少雨地區的旱作農業對雨水的渴望。中國的祀龍祈雨習俗正是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與人文背景下展開的。
摘自本書──〈華北地區龍王信仰概說〉


四海龍王07.11.2008元始道長
龍王,道教神祇之一,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因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日本亦有信奉。被認四海龍王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因此在水旱災多的地區常被崇拜。大龍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稱四海龍王。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龍王形像多是龍頭人身。古時先民民智未開,認為龍王只與降水相關,遇到大旱或大澇的年景,百姓就認為是龍王發威懲罰眾生,所以龍王在眾神之中是一個嚴厲而有幾分兇惡的神。中國東部的廣大地區由於多受旱澇災,民間為祈求風調雨順,建有龍王廟來供拜龍王。廟內多設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龍王。
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四海龍王是中國道教和民間所敬之神。即東海龍王、南海龍王、西海龍王、北海龍王之總稱。龍王信仰起源較早,後漸遍及中土。早期的龍神,雖有降雨等神性,卻無守土之責。如漢代祈雨時則祭土龍。龍王是管理海洋及人間氣候風雨的龍神。道教認為東南西北四海都有龍王管轄,名四海龍王。另有五方龍王、諸天龍王、江河龍王等在屈原楚辭、九歌當中,則提到了一些上古的龍神,對其有描述記載,能上天下海,呼風喚雨。所以龍為靈獸之首,又是炎黃華夏歸一的見證。被歷代帝王視為君者象徵,故古代帝王多次下詔封龍為王,以求社稷風調雨順。
四海龍王是道教神,最先由道教提出,最早出現在道教的太上元始天尊說大雨龍王經。是中國古代龍神崇拜,關於龍的來歷描述,龍是現今宇宙生成時,智慧元氣凝聚的精神,受玉皇之令成為保護太極生靈的神明。龍神按職能,大致有天龍神、地龍神、海龍神等,在道教典籍中:天龍神輔佐勾陳上宮天皇大帝、雷部眾神(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天神行雲施雨,阻擋能損害、毀滅太極的元素與災害。地龍神輔佐后土皇地祗、南極長生大帝、五嶽大帝等蘊育、管理大地上各區域的陰陽、物產,管理山陵、江河、平原高地等,以及神仙、陰冥眾生,海龍神輔佐媽祖管理海洋生靈、是漁民的保護神。
道教有四海龍王致雨之說,四海是指東、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龍王的名字卻有不同的說法。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五十四名龍王名字和六十二名神龍王名字。其中稱四海龍王為:「東方東海龍王,南方南海龍王,西方西海龍王,北方北海龍王。」道法會元卷100則稱「東海廣德龍王,南海廣利龍王,西海廣潤龍王,北方光澤龍王。」封神榜裡則為:東海龍王名為敖光,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乾隆17年臺灣縣誌: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恒,北曰崇禮


四海龍王是中國民間所敬之神。 即東海龍王、南海龍王、西海龍王、北海龍王之總稱。 龍王信仰起源較早,後漸遍及中土。 早期的龍神,雖有降雨等神性,卻無守土之責。 如漢代祈雨時則祭土龍。
龍王是管理海洋及人間氣候風雨的龍神。 在屈原【楚辭】【九歌】當中,則提到了一些上古的龍神,對其有描述記載 [1]  。
龍由九種動物融合而成,能上天下海,呼風喚雨。 所以龍為靈獸之首,又是炎黃華夏歸一的見證。 被歷代帝王視為君者象徵,故古代帝王多次下詔封龍為王,以求社稷風調雨順。
常見的有九位龍王,使其澤瑞下界,滋養下界生靈。 九位龍王為:五帝龍王【陸地、天】一共五位,記載於《龍王品》。 四海龍王【海洋】一共四位,記載《太上洞淵神咒經》。
由於四海龍王是海洋之神,遠離天界,在神靈中身份比較特殊,保持著較大的自治性,天宮對其海洋之事,一般任其自治。 龍王育有龍子龍孫,安居下界。
龍王,民間所信仰的神祇之一,是佛經中的龍王和中國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結合的產物,並在發展過程中受到道教神仙譜系的影響。 因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日本亦有信奉。 被認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靈的權力,在人間司風管雨,因此在水旱災多的地區常被崇拜。 大龍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稱四海龍王。 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 龍王形像多是龍頭人身。
古時先民民智未開,認為龍王隻與降水相關,遇到大旱或大澇的年景,百姓就認為是龍王發威懲罰眾生,所以龍王在眾神之中是一個嚴厲而有幾分兇惡的神。 中國東部的廣大地區由於多受旱澇災,民間為祈求風調雨順,建有龍王廟來供拜龍王。 廟內多設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龍王。
四海龙王
四海龍王
道教典籍《太上元始天尊說大雨龍王經》中有關於龍的來歷描述,龍是現今宇宙生成時,智慧元氣凝聚的精神,因為太極(以地球智慧為中心的太陽系)建立,受玉皇之令成為保護太極生靈的神明。 龍神的另一使命是保護太極生靈存在的環境不至於毀滅。 龍神按職能,大致有天龍神、地龍神、海龍神等,有的地方龍神還兼財神的職能,都具有蘊育陰陽,轉化運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元素)的能力。
在道教典籍中:
天龍神輔佐勾陳上宮天皇大帝、雷部眾神(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天神行雲施雨,阻擋能損害、毀滅太極的元素與災害。
地龍神輔佐後土皇地祗、南極長生大帝、五嶽大帝等蘊育、管理大地上各區域的陰陽、物產,管理山陵、江河、平原高地等,以及神仙、陰冥眾生。
海龍神輔佐媽祖管理海洋生靈、是漁民的保護神。
四海龍王起源
四海龙王
四海龙王(3张)
四海龍王是道教神,最先由道教提出,最早出現在道教的《太上元始天尊說大雨龍王經》。 是中國古代龍神崇拜,海神信仰再結合佛經中的龍王的產物。 [2] 
雖然四海龍王由道教提出,但真正開始流行崇拜是始於唐宋時期帝王封龍神為王。 [3] 
四海龍王只是套用佛教的龍王稱呼,與其並無太大關聯,四海龍王真正起源於中國本土龍文化,是始於戰國時期的五龍神崇拜, [4]  可以說,道教的純中國血統的四海龍王及五帝龍王,是由朝廷封的本土龍神而來的,由中國本土龍神演變的龍王,才是後來神魔小說中四海龍王的直系宗主。 [5] 
龍的發展
龍的影響
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 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詩歌是我國文學中出現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詩歌集《詩經》中,就已有關於龍的描述:"龍旗十乘"、"龍旗陽陽",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動中,繪有龍紋的旗幟迎風獵獵的神聖莊嚴場面。 在春秋戰國時興起的楚辭中,龍也是詩人幻想詠頌的物件。 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以熱情真摯的語句、豐彤薈蔚的修辭表現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強烈的憂國情懷。 詩人講到他因不見容於楚國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賢女、聖妃時,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樣駕起龍車在彩雲中遨遊: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用兮,吾將遠適以自疏。
屯餘車其千乘兮,齊玉飛行員而賓士。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大意】:
為我駕起那矯健的飛龍,
乘上玉與象牙裝飾的車輛。
心志不一豈能共處,
我將自己離去,適彼遠方!
我的車隊有千輛,排列整齊,
隊伍威武,隆隆驅馳。
每輛車有八條蜿蜒的神龍牽曳,
車上飄動著五彩的雲旗。
四海龍王
四海龍王是管理九州四大海洋的四位龍神:
東海廣德王敖廣
南海廣利王敖欽
西海廣順王敖閏
北海廣澤王敖順


龍王的由來和道教的關係
2017-12-31 由 魂魄斗殭屍 發表于歷史
龍王,是神話傳說中在水裡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信仰在古代頗為普遍,龍王是非常受古代百姓歡迎的神之一。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龍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後來佛教傳入中國,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本土文化,把水蛇翻譯成龍。唐宋以來,帝王封龍神為王。從此,龍王成為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的神,龍王治水則成為民間普遍的信仰。據史書記載,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
道教認為東南西北四海都有龍王管轄,叫四海龍王。另有五方龍王、諸天龍王、江河龍王等。小說《西遊記》中提到的四海龍王,即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使四海龍王成為婦孺皆知的神。
古人認為,凡是有水的地方,無論江河湖海,都有龍王駐守。龍王能生風雨,興雷電,職司一方水旱豐歉。因此,大江南北,龍王廟林立,與土地廟一樣,隨處可見。如遇久旱不雨,一方鄉民必先到龍王廟祭祀求雨,如龍王還沒有顯靈,則把它的神像抬出來,在烈日下暴曬,直到天降大雨為止。
龍在中國的歷史傳統與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龍的起源來自伏羲氏,距神話傳說,伏羲與女媧都是人首蛇身,而蛇就是龍的原型。但是實際上龍只是一種圖騰,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上的由人類虛構的生物,並且是綜合了許多生物的特徵:蛇身、獸腿、鷹爪、馬頭、魚尾、鹿角、魚鱗。據考證,龍圖騰的由來是和原始部落不斷的征戰有關的。在漫長的歷史中,部落與部落之間對抗、吞併、聯合,並把戰勝的部落圖騰上的一部分添加到自己的圖騰上。久而久之,經過不斷地吸收與充實,龍的特徵也越來越多,形象日益複雜和威武莊嚴,最後形成了完整的龍圖騰,並且成為這個華夏民族所信奉崇拜的標誌。道教形成於東漢末年,它是在中國上古原始宗教的基礎上吸收了春秋戰國時期陰陽五行說和升仙思想發展而來的,上古的鬼神觀念和龍的觀念都被道教所攝取。上古神話中龍是通天神獸,是升仙的坐騎,道教對此說全盤繼承,神仙並以龍為腳力。道教的法術中有一種為「乘嶠」,即乘坐神獸飛行於空中,與神仙往來,所乘的龍稱為龍嶠。據道教經典說,乘龍者游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都不敢侵犯,無論到那裡,都會有神祗出迎。早期的道教,儘管承認龍的施雲布雨功能,卻只是拿它當腳力使用,直到後來佛教把龍神據為己有的時候,才醒悟過來,大力爭搶龍神,奉為龍主。說起來緣於早期道教與佛教的激烈競爭,這種競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雙方爭相拉攏封建君主以取得政治上的支持,二是儘量附和民眾心理,取得民眾的認同。所以當佛教關於龍王的內容日益滲入中國文化之中產生社會影響後,道教就奮起直追了,把道教中的龍也附會為王,且後來居上,名目的繁多超過了佛教,主要有四海龍王,東海敖廣、南海敖閏、西海敖欽、北海敖順,五方龍王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黃帝等數百位龍王。上古原始宗教的龍雖有神性,但並不占地盤,發展到這時候,道教的龍王均有守土之責,諸天有龍,四海有龍,五方有龍,三十八山有龍,二十四向有龍,以至凡是有水的地方,無論湖海河川,還是淵潭池沼以及井、泉之內都有龍王駐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23q2y3.html

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

宗教說法
佛教中東海龍王名為敖廣、西海龍王名為敖閏、南海龍王名為敖欽、北海龍王名為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道教中東海龍王名為敖廣,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也稱四海龍王。
在中國神話傳說中在水裡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中國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穀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而東海龍王為四王之首,原因在於龍王怕火,而東海龍王手中握有火種。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bznz4l.html
歷史是怎麼記載東海龍王的
2018-09-28 由 旭東讀史 發表于歷史
東海龍王名敖廣。
在中國以東方為尊位,按周易來說東為陽,故此東海龍王排第一便是理所應當,東海龍王為四海龍王之首,亦為所有水族龍王之首。
東海龍王,居於東海海底水晶宮(花果山瀑布順流可直抵龍宮)。
東海龍王為司雨之神,但其保持著較大的特殊自由性,人間降雨由其它江河湖井龍王完成,很少需要東海龍王親自降雨。海洋管轄之權為龍王所有,天庭一般任其自治。
東海龍王主宰著雨水、雷鳴、洪災、海潮、海嘯等。曾下陷東京、水淹陳塘關。
歷史記載
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
明代徐道《歷代神仙通鑑》: 東海,滄寧德王敖廣。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台灣縣誌》: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恆,北曰崇禮。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
宗教說法
佛教中東海龍王名為敖廣、西海龍王名為敖閏、南海龍王名為敖欽、北海龍王名為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道教中東海龍王名為敖廣,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也稱四海龍王。
在中國神話傳說中在水裡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中國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穀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而東海龍王為四王之首,原因在於龍王怕火,而東海龍王手中握有火種。
《封神演義》:東海龍王名為敖光。
《西遊記》:東海龍王名為敖廣。(與佛教說法相同)
劃分標準
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bznz4l.html


四海龍王之首——敖廣
2016-08-29 由 東方神話故事 發表于文化
四海龍王是中國民間所敬之神。即東海龍王、南海龍王、西海龍王、北海龍王之總稱。龍王信仰起源較早,後漸遍及中土。早期的龍神,雖有降雨等神性,卻無守土之責。如漢代祈雨時則祭土龍。
龍王奉女媧娘娘之命管理海洋及人間氣候風雨的龍神,龍王為上古之神。女媧一共冊封了九位龍王,使其澤瑞下界,滋養下界生靈。九位龍王為:五帝龍王(陸地、天)一共五位,記載於《龍王品》。四海龍王(海洋)一共四位,記載《太上洞淵神咒經》。
由於四海龍王為女媧冊封,在神靈中身份崇高特殊,保持著較大的自治性,天宮對其海洋之事,一般任其自治。龍王育有龍子龍孫,安居下界,這在神靈中又是一特權體現。
東海龍王居於東海海底水晶宮。東海龍王為司雨之神,但其保持著較大的特殊自由性,人間降雨由其它江河湖井龍王完成,很少需要東海龍王親自降雨。海洋管轄之權為龍王所有,天庭一般任其自治。
東海龍王名敖廣。在中國以東方為尊位,按周易來說東為陽,故此東海龍王排第一便是理所應當,東海龍王為四海龍王之首,亦為所有水族龍王之首。
在漢族神話傳說中在水裡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漢族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而東海龍王為四王之首,原因在於龍王怕火,而東海龍王手中握有火種。
宗教說法
佛教中東海龍王名為敖廣、西海龍王名為敖閏、南海龍王名為敖欽、北海龍王名為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道教中東海龍王名為敖廣,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也稱四海龍王。
在道教典籍中:
天龍神輔佐勾陳上宮天皇大帝、雷部眾神(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天神行雲施雨,阻擋能損害、毀滅太極的元素與災害。
地龍神輔佐后土皇地祗、南極長生大帝、五嶽大帝等蘊育、管理大地上各區域的陰陽、物產,管理山陵、江河、平原高地等,以及神仙、陰冥眾生。
海龍神輔佐媽祖管理海洋生靈、是漁民的保護神。
傳說
龍王,道教神祇之一,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因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被認 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因此在水旱災多的地區常被崇拜。大的龍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稱四海龍王。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龍王形像多是龍頭人身。
古時先民民智未開,認為龍王只與降水相關,遇到大旱或大澇的年景,百姓就認為是龍王發威懲罰眾生,所以龍王在眾神之中是一個嚴厲而有幾分兇惡的神。中國東部的廣大地區由於多受旱澇災,民間為祈求風調雨順,建有龍王廟來供拜龍王。廟內多設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龍王。
歷史記載
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
明代徐道《歷代神仙通鑑》:東海,滄寧德王敖廣。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台灣縣誌》: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恆,北曰崇禮。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3omgpg.html


博安德20100504.pdf (ncl.edu.tw)

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

博安德20100504.pdf (ncl.edu.tw)


 海龍王信仰的形成與龍崇拜有著密切的聯繫,但二者又有嚴格的區別。龍是原始先民的幻想物,是神化了的蛇。起始,就僅僅與江河雲雨有關,並不涉及到海。杭州大學教授呂洪年在有關文章中説:“龍王卻不然。龍王不同於一般的龍,它是眾龍之王。海龍王與一般龍王又不同。海龍王住在水晶宮。水晶宮又不同於一般的龍穴岩洞。海龍王統率龍子龍孫,海中水族,並擁有世界上最富有的珍寶,儼然是海內天子,是人間帝王的翻版。”以此觀之,探索舟山海洋龍文化之源,除了全面了解有關龍的觀念和特性外,還必須掌握從龍崇拜衍化到海龍王信仰的演進過程。
  海龍王信仰的形成有諸多原因。除了龍崇拜外,首先是海神信仰的變遷。其實,海龍王亦是一種特殊的海神,只不過早期的海神不叫龍王,而叫禺虢、禺京,弁茲和不廷胡余罷了。這是我國早期四海海神的稱謂,其中東海海神的稱謂就是禺虢,後來演化成了東海龍王就變成敖廣了。
  四海海神與海龍王的聯繫,主要表現在圖騰造像上。不論是東海海神還是西海海神,它們的形象都是“人面鳥身”,珥兩蛇,踐兩蛇,與鳥與蛇有關。關於蛇,聞一多在《伏羲考》中説:“大概,圖騰未合併之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蛇的名字便叫龍。”可見在上古時代龍蛇是混一的。聯繫舟山《觀音普陀收紅蛇》的神話,這紅蛇其實是赤龍,若是蛇王即為東海龍王,由珥蛇、玩蛇的海神轉化成龍王,這也是順理成章之事。當然,事情並非這麼簡單。有人説,人面鳥身海神的衰落和海龍王的興起,這是崇龍的黃帝氏族不斷征服和同化崇鳥族的東夷部落的結果。表現在圖騰造像上,鳥的形象消失,蛇轉化為龍。近代,又有人從河姆渡和良諸文化發掘的文物中提出新觀點,認為古越族,包括舟山群島的先民都是崇蛇氏族,理由是發掘的印紋陶中有大量蛇形花紋,包括舟山發掘的繩紋。東漢的許慎在《説文解字》中説:“東南 越,蛇種。”《史記吳太伯世家》中亦説:“越民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像龍子。”這就不存在同化不同化問題了。
  其實,演進是有個過程的。上古時代海神的形像是鳥身,到了秦始皇時代變成大魚和蛟龍了。《史記始皇本紀》中記載了始皇帝三十七年上會稽祭大禹、望南海的事,始皇説他夢中與海神戰,博士曰:“海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聯想徐福渡海尋不死藥未成欺騙秦始皇的話,亦以“被海中大魚所阻”來搪塞。由此可見,到先秦時海龍王的雛形已初步形成。
  在中國,真正形成海龍王信仰在漢唐時期。西漢末年,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在佛教的許多經典中都有大量龍王的稱謂和事跡。如《華嚴經》中有一段話:“有無量諸大龍王,所謂毗樓博義龍王,婆竭羅龍王、雲音妙幢龍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其中《華嚴經》中的婆竭羅龍王就是舟山方志中的沙竭龍王,按元大德《昌國州圖志》中所載,居住地在岱山東南。此外,在《大乘佛》中有藏龍,《法華經》中有龍女,《清佛品》中亦有異文,曰:“海龍王詣靈鷲山。”據岱山高亭居士鮑豫定老先生所述,《華嚴經》是佛經之母,這本經書是龍樹菩薩從龍宮中請來,經書中有許多龍王的信仰和傳説。很明顯,由於佛教的傳入和推廣,有關龍王的信仰和事跡迅速在我國傳播,在廣大佛教徒的心靈中産生極大的驚震和反響。宋代的趙彥衛在《雲麓漫鈔)中説:“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釋氏書(指佛教經典)入,中土有龍王之説,而河伯無聞矣。”可見佛教經典對我國龍王信仰形成的影響之深。
  其實,在佛教經典傳入中國前,龍王一詞在我國道教中早已出現。在道教的有關典籍中早有諸天龍王、五方龍王等説法,只不過未成系統而已。
  這樣看來,我國海龍王信仰的形成,是綜合了龍崇拜中的王權思想、海神信仰、佛經中的諸大龍王以及道教中的龍王雜説,是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結果,是一個獨立的龍文化體系。
  其中,歷代帝王的極力推崇,對此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樊恭炬在《祀龍求雨考》中曰:“帝命祭龍制儀始於唐”。唐朝杜佑所著的《通典》中曰:“唐明皇賜封號予四海龍王”。從唐代始歷代帝王通過祭龍、封龍和擴建龍王廟來提高龍王的身價,其實質是為了愚昧民眾,加強皇權統治。固從先秦始,人間帝王自命為真龍天子,一開口“龍心大悅”,一生氣“龍顏震怒”,皇帝的坐椅為“龍椅”,皇帝的床為“龍床”,諸如“龍冠”、“龍靴”、“龍袍”、“龍體”,無一不染上龍氣。就連出門,乘的也是“龍輦”,駕的是“龍舟”,還有龍毯、龍旗、龍柱、龍圖、龍杯,無一不打上龍的印記,並把自己的身世硬要與龍掛鉤聯繫。如秦始皇自命“祖龍”,漢高祖説是“感龍而生”,明太祖睡臥草坡,傳聞有“兩條小龍從鼻孔中出入”,到了清朝更是“繡龍旗”滿天飄,似乎是龍的王國。
  歷代帝王對龍的如此推崇和宣揚,無疑對龍王信仰的形成具有根深蒂固的作用。他們的手法,一是服飾穿戴上作出種種規定。如周朝服典規定,只有王者能穿龍服。凡夫俗子不能著龍紋衣。元朝服典:“官吏衣服不許織繡龍鳳紋。”“八品以下官不得服黃色”。似乎龍為皇帝所獨佔。二是用隆重的禮節和規格祭奠龍王。據《唐書禮樂志》記載,唐時已制定了祭四海龍王制度。宋元仍沿唐制,以四立日祭四海龍王。明代改為春秋仲月上旬擇日祭,清朝為春秋二祭制。祭典時的規格很高。從唐天寶年間韓愈寫的《南海神廟碑》一文中可看出端倪。碑文曰:“天子以為古爵莫貴于公侯,故海岳之祀,犧幣之數,放而依之,所以致崇極於大神。今王亦爵也,而禮海岳尚循公侯之事,處王儀而不用,非致崇極之意也。”僅從“禮海岳尚循公侯之事”一語,可見祭典的規格大如公侯之典。
  聯繫舟山的實際,舟山漁民海龍王信仰的形成也大致經歷了上面所述的幾個階段。但舟山地處”外海孤懸處”,自有它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如對龍的恐懾很可能來自“龍捲風”等海上物候景觀,由於地處“風波浪險”的大海深處,對海龍王的恐怖大於敬仰。昔時認為海龍王是海內天子,漁民的旦夕禍福都掌握在海龍王手裏,唯有向龍王祈求才能避禍賜福,故而舟山漁區昔時流傳著請龍王、敬龍王、祀龍王、謝龍王等等信仰習俗。至於舟山的海龍王信仰為什麼會在明清時期處於鼎盛期?這同明清兩代的帝王,大規模敬祭東海龍王有關。
  據有關資料獲悉,南宋時宋孝宗曾下詔令祭東海龍王于定海縣的海神廟,這是1169年之事。後來漸漸冷落。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二位帝皇時祭典東海龍王日趨頻繁,海龍王信仰疊起高峰。據志書記載,僅康熙祭龍王的祭文就多達8篇,並以“萬里波澄”匾賜舟山的東海龍王宮,1725年,雍正詔封東海龍王為“東海顯仁龍王之神”,過了二年又下旨祭龍,旨文曰:“龍王散佈霖雨,福國佑民,復造各省龍神大小二像命守土大臣迎奉,禮儀與祭南海廟同。”在此詔令下,舟山各地或新建龍宮。或把其他廟宇改建龍王廟,這才有清光緒《定海縣誌)中所載的一區一宮,或一區五個龍王宮的興旺局面,亦進一步説明瞭龍王信仰的興衰與歷代統治者對龍王信仰的尊貶大有關聯。
  若把這個問題再往深處想,民國以後舟山的海龍王信仰大大削弱,代之而起的是南海觀音的信仰十分興旺,至今在舟山各島觀音廟處處可見,龍王宮相對較少,這個現象説明什麼呢?説明舟山漁民的海龍王信仰中具有雙重性的心理特徵。一方面,昔日舟山地處汪洋大海,風暴頻生,漁民出海捕魚,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環境十分險惡,再加上生産工具落後,“三寸板內是娘房,三寸板外見閻王”,漁民只得祈求海龍王保護他們生命和財産的安全。舟山漁民以捕撈海中魚蝦為生,魚蝦是海龍王的子民,是否賜予漁民?豐歉如何?在漁民的傳統觀念中全靠海龍王恩賜。出於此因,漁民信仰和崇敬海龍王。但是,另一方面傳聞中的海龍王相貌怪異、猙獰,性格暴戾無常。雖然權勢顯赫,但常常興風作浪翻船死人,使漁民遭受無比的痛苦,是以惡神的形象出現,不像大慈大悲觀世音是個慈祥的善神形象,故而舟山部分漁民對海龍王又有蔑視和輕視的一面。海龍王在舟山部分漁民的心目中絕不是像歷代帝王吹噓得那樣神乎其神,無比崇高和神聖不可侵犯。這裡有兩份材料可佐證。
  一份是浙東漁民的龍俗調查。臨近舟山的奉化漁村有許多龍王宮和龍王堂。如楊村鄉應家棚龍王堂有個香岩老龍王,楊村龍王殿有個小金龍王,石盆村有個獨角龍王,桐照鄉泊所村龍王殿有個十爪金龍王,吳家埠有個馬林龍王,桐照村還有白龍大王和洞盆浦龍王等等,這麼多的龍王,他們原形到底是什麼?説穿了,原來是些岩蛇、黃鱔、蜥蜴、石蟹、灰白田雞、跳魚、河鰻、小白蝦、青蛙等一類不起眼的小動物,真所謂“一地一龍王,各村各龍王。”
  一份是舟山本地的龍俗調查。在舟山方志記載中,桃花龍是紅頸小蚓,青潭龍是蜥蜴,九節龍是鰻。在口碑傳承中,岱山的棕緝龍是棕緝繩,定海的小沙嶺腳下的韭菜龍是身上長著韭菜花紋的小海鰻,還有著名的岑港白老龍是貓虎魚等等,這些情況同浙東龍俗完全一致。所謂龍王在東海部分的漁民心目中只不過是些生活在水中、海中,能爬、能飛、能遊、能鑽洞的小動物。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小動物,被人們神化為神靈之龍和神聖不可侵犯的龍王,受到人們的崇敬和信仰。這個例子十分明白地説明瞭舟山漁民龍王信仰中的雙重性特徵,亦為舟山海洋龍文化中一個區域性特點。對此,也有另外一種説法,説這是原始先民“萬物有靈論”的反映,只要是與海、與水、與龍有搭界的活的生命都可充當龍靈,因為龍離不開海和水。説這同漁民對龍王的態度無關。因為直到今天,在大多數的舟山漁民的民間信仰中,東海龍王信仰還是東海區漁民的三大信仰之一。
海龍王起源:海龍王信仰的形成和特徵_台灣網 https://bit.ly/2NZe4wh


【佛教和龍】
【佛教和龍】 @ 章嘉龍王本生觀照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9LncNH
中國龍文化之所以能夠長期延續,除了後來作為統治思想的儒家和道教學說完全繼承並極力宣揚龍的信仰,並加以創新和發展之外,還與外來的佛教中的"龍宮"和"龍王"有關。
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無"龍王"崇拜,龍王崇拜是在佛教傳入後引進的。 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無"龍王"崇拜,龍王崇拜是在佛教傳入後 『』移除的。 在漢代之前,只有龍神,而無"龍王"在漢代之前,只有龍神,而無"龍王"。 隋唐之後,佛教信仰傳入中國,龍王信仰遍及中土。 隋唐之後,佛教信仰傳入中國,龍王信仰遍及中土。 學者一般認為,龍王、龍宮信仰是源於印度,是隨著佛教的傳播而引進的。 學者一般認為,龍王、龍宮信仰是源於印度,是隨著佛教的傳播而看到了。
在佛經中,龍王名目繁多,如〈妙不蓮花經〉稱:龍王有八,一為難陀龍王,二為跋難陀龍王,三為娑伽羅龍王,四為和修吉龍王,五為德義迦龍王,六為阿那婆達多龍王,七為摩那斯龍王,八為伏缽羅龍王。 在佛經中,龍王名目繁多,如〈妙不蓮花經〉稱:龍王有八,一為難陀龍王,二為跋難陀龍王,三為娑伽羅龍王,四為和修吉龍王,五為德義迦龍王,六為阿那婆達多龍王,七為摩那斯龍王,八為伏缽羅龍王。
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与佛教中的龙王崇拜孰抚孰后? 中國本土的龍崇拜與佛教中的龍王崇拜孰撫孰後? 两者的关系如何? 兩者的關係如何? 是一方传给另一方,还是各自产生的? 是一方傳給另一方,還是各自產生的?
從一些跡象來看,印度佛教中的龍是由中國傳去的,經過印度人的再創造,成為"龍王"。 從一些跡象來看,印度佛教中的龍是由中國傳去的,經過印度人的再創造,成為"龍王"。 隨著佛教的東傳,龍王崇拜也隨之傳入中國。 隨著佛教的東傳,龍王崇拜也隨之傳入中國。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龍王信仰也得到迅速流傳。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龍王信仰也得到迅速流傳。 其理由有七。 其理由有七。
其一,中華民族的龍文化源遠流長,據有條有理發掘,最早的龍形象是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的一條距今七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其次是舉世矚目的河南西水坡的蚌殼龍。 其一,中華民族的龍文化源遠流長,據有條有理髮掘,最早的龍形像是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的一條距今七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其次是舉世的河南西水坡的蚌殼龍。 第三是黃梅縣白湖鄉張城村焦墩遺址發現的用卵石擺塑的一條巨龍。 第三是黃梅縣白湖鄉張城村焦墩遺址發現的用卵石擺塑的一條巨龍。 第四是眾所周知的內蒙古三星他拉玉龍等。 第四是眾所周知的內蒙古三星他拉玉龍等。 這些都充分證明龍崇拜早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國便十分普遍,同時也證明龍文化是中國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外來文化。 這些都充分證明龍崇拜早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國便十分普遍,同時也證明龍文化是中國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外來文化。
其二,據目前所見印度龍的最早考古資料是西元前一世紀的壁畫〈龍王及其家族〉和紀元前後的〈龍族向菩提樹禮拜〉,晚於中國的遼寧查海石塊龍約五千年。 其二,據目前所見印度龍的最早考古資料是西元前一世紀的壁畫〈龍王及其家族〉和紀元前後的〈龍族向菩提樹禮拜〉,晚於中國的遼寧查海石塊龍約五千年。
其三,在文字記載方面,據目前所知的史料來看,印度有關龍的文字記載最早是龍樹於西元二世紀左右所寫的〈智度論〉,這一記載距今僅1800年左右。 其三,在文字記載方面,據目前所知的史料來看,印度有關龍的文字記載最早是龍樹於西元二世紀左右所寫的〈智度論〉,一記載距今僅1800年左右。 而中國有關龍的記載較印度早得多,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龍"字以及崇拜龍的一些記載 ,這說明在3500年前中國的龍崇拜已十分普遍。 而中國有關龍的記載較印度早得多,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龍」字以及崇拜龍的一些記載,這說明在3500年前中國的龍崇拜已十分普遍。
其四,中国龙文化自形成之后,不仅在国内迅速传播,而且很快传到国外。 其四,中國龍文化自形成之後,不僅在國內迅速傳播,而且很快傳到國外。 印度佛教中的龙当是由中国传过去的。 印度佛教中的龍當是由中國傳過去的。 传播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条是经西藏传入。 傳播路線可能有兩條:一條是經西藏傳入。 据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石器文化便传到西藏及其以南地区。 據考古資料,早在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石器文化便傳到西藏及其以南地區。 龙文化传达室入西藏,然后传入印度,是完全有可能的。 龍文化傳達室入西藏,然後傳入印度,是完全有可能的。 龙文化传播的另一条路线是西域丝绸之路。 龍文化傳播的另一條路線是西域絲綢之路。 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与西域有接触,传说周代早期已有移民到达葱岭以东地方。 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與西域有接觸,傳說周代早期已有移民到達蔥嶺以東地方。 商灭夏之后,夏训落有一部分人徙往西北地区,到达甘肃等地之后,继续向西迁徙,进入西域的焉耆国。 商滅夏之後,夏訓落有一部分人徙往西北地區,到達甘肅等地之後,繼續向西遷徙,進入西域的焉耆國。 后来,这些迁入焉耆国的龙氏族部落至晋代是城为该国的统治者,并以"龙"为姓。 後來,這些遷入焉耆國的龍氏族部落至晉代是城為該國的統治者,並以"龍"為姓。 他们把自己的龙文化带入西域是肯定无疑的。 他們把自己的龍文化帶入西域是肯定無疑的。
其五,古印度本來沒有龍的觀念,梵文中沒有"龍"的專用詞,"龍"是和"象"合用一個詞來表示的。 其五,古印度本來沒有龍的觀念,梵文中沒有"龍"的專用詞,"龍"是和"象"合用一個詞來表示的。 在古印度神話中,雷電是騎白象的大神因陀羅手持雷鑿造成的。 在古印度神話中,雷電是騎白象的大神因陀羅手持雷暴雨造成的。 中國龍傳入印度之後,龍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羅,成為風雨雷電的主宰神。 中國龍傳入印度之後,龍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羅,成為風雨雷電的主宰神。 因而,表示「象」的詞又來表示「龍」。了。 因而,表示「象」的詞又來表示「龍」。了。
其六,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龍的傳說約有20則,其中西域五則,北印度五則,中印度十則,而南印度一則也沒有。 其六,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龍的傳說約有20則,其中西域五則,北印度五則,中印度十則,而南印度一則也沒有。 從內容來年,龜茲、於阗的龍傳說與中國古代的龍傳說很相似,有乘龍及龍與婦女交合而生龍種的傳達室說,而與佛教毫無關係。 從內容來年,龜茲、於勸的龍傳說與中國古代的龍傳說很相似,有乘龍及龍與婦女交合而生龍種的傳達室說,而與佛教毫無關係。 而〈大唐西域記〉中關於蔥嶺以南、鄰近印度的龍神話傳說,其內容則與佛教中的人物有關。 而〈大唐西域記〉中關於蔥嶺以南、鄰近印度的龍神話傳說,其內容則與佛教中的人物有關。 這也可說明西域是中國龍文化傳入印度的一條路線。 這也可說明西域是中國龍文化傳入印度的一條路線。
  其七,中国原始的龙,具有较多的蛇形象和属性,印度龙也一样,与蛇有密切的关系。其七,中國原始的龍,具有較多的蛇形象和屬性,印度龍也一樣,與蛇有密切的關係。 在佛教的绘画雕刻艺术中,龙王的头部后面一般都有一个展开的有三五个或七个头状物的眼镜蛇冠子。在佛教的繪畫雕刻藝術中,龍王的頭部後面一般都有一個展開的有三五個或七個頭狀物的眼鏡蛇冠子。 另外,佛经还常有"毒龙形状如蛇"的说法,也说明印度龙具有蛇的属性。另外,佛經還常有"毒龍形狀如蛇"的說法,也說明印度龍具有蛇的屬性。
  中国本土的龙具有马、牛、鱼、鹿、蛇等动物特征;佛教中的龙王也相似,具有象、蛇、马、鱼、虾等多动物的特性,据上,有理由认为,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入的。中國本土的龍具有馬、牛、魚、鹿、蛇等動物特徵佛教中的龍王也相似,具有像、蛇、馬、魚、蝦等多動物的特性,據上,有理由認為,佛教中的龍是由中國傳入的。
  佛教中的龙与中国龙也存在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佛教中的龍與中國龍也存在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 
   中国龙与印度龙之间的最大差异是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中國龍與印度龍之間的最大差異是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 在动物崇拜中,龙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在動物崇拜中,龍具有至高無尚的地位。 特别是在龙崇拜与政治结合起来之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神。特別是在龍崇拜與政治結合起來之後,中國龍龍成為帝王的象徵,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動物神印度龙则是一般的神灵,如佛经中的天龙八部之"龙",不过是普通的护法神而已,无至高无尚的地位。而印度龍則是一般的神靈,如佛經中的天龍八部之"龍",不過是普通的護法神而已,無至高無尚的地位。 在印度的动物崇拜中,金翅鸟受到最高的崇拜,而龙经常是金翅鸟的猎物。在印度的動物崇拜中,金翅鳥受到最高的崇拜,而龍經常是金翅鳥的獵物。 在佛典中,龙的"三患"之一便是金翅鸟。在佛典中,龍的"三患"之一便是金翅鳥。 传说金翅鸟每天以龙为食,一天需要一条大龙王,五百条小龙。傳說金翅鳥每天以龍為食,一天需要一條大龍王,五百條小龍。 这说明龙的地位远在金翅鸟之下,而中国则相反 ,龙的地位远在凤鸟之上。這說明龍的地位遠在金翅鳥之下,而中國則相反,龍的地位遠在鳳鳥之上。
   【其二】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能够升天入地,沟通天人;能为神仙乘驭,来往于天地之间。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龍,能夠升天入地,溝通天人;能為神仙乘馭,來往於天地之間。 如黄帝乘龙升天,颛顼、帝喾、启亦乘龙往来。如黃帝乘龍昇天,顓頊、帝嚳、啟亦乘龍往來。 而印度佛教中的龙则没有这种神性。而印度佛教中的龍則沒有這種神性。 大神乘骑的是金翅鸟,如古印度人的天神毗湿奴常骑在金翅鸟上飞行。大神乘騎的是金翅鳥,如古印度人的天神毘濕奴常騎在金翅鳥上飛行。 佛教中的文殊菩萨乘的是狮子或坐白莲台;普贤菩萨乘的是六牙白象或坐青莲台。佛教中的文殊菩薩乘的是獅子或坐白蓮台;普賢菩薩乘的是六牙白像或坐青蓮台。
   【其三】 
  在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传入之前,中国的龙没有地域性,龙被奉为主宰雨水之神,受到各地各民族的普遍崇拜,龙的形象基本上也相同的,只有颜色的区别,分为青、赤、白、黑、黄五种。在佛教中的龍王崇拜傳入之前,中國的龍沒有地域性,龍被奉為主宰雨水之神,受到各地各民族的普遍崇拜,龍的形象基本上也相同的,只有顏色的區別,分為青、赤、白、黑、黃五種。 印度人虽然封龙为"王",给龙造"宫",但印度龙的地方神特性较明显,龙王的种类繁多,各水域都有龙王、龙宫,说明龙只不过是某一水域的主宰神。印度人雖然封龍為"王",給龍造"宮",但印度龍的地方神特性較明顯,龍王的種類繁多,各水域都有龍王、龍宮,說明龍只不過是某一水域的主宰神
  从以上差异来看,龙文化传入印度在秦汉之前,因为龙在秦汉开始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從以上差異來看,龍文化傳入印度在秦漢之前,因為龍在秦漢開始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 在此之前,龙的主神性是主宰雨水,而印度的龙王也一样,主宰大海、湖泊和水潭等水域。在此之前,龍的主神性是主宰雨水,而印度的龍王也一樣,主宰大海、湖泊和水潭等水域。 龙崇拜传入印度之后,经过再创造,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龙文化。龍崇拜傳入印度之後,經過再創造,與本地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龍文化。
  佛教产生后,龙文化又与佛教结合在一起。佛教產生後,龍文化又與佛教結合在一起。 随着佛教东传,佛教中的龙文化又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我国原有的龙文化融为一体,从而使中国的龙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隨著佛教東傳,佛教中的龍文化又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與我國原有的龍文化融為一體,從而使中國的龍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佛教何時傳入中國? 说法颇多。說法頗多。 学术界一般认为,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图经〉,当为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始。學術界一般認為,漢哀帝元壽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圖經〉,當為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之始。 据〈史记〉载:大月氏原在甘肃敦煌、祁连山一带游牧,汉文帝时,为匈奴所迫,迁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據〈史記〉載:大月氏原在甘肅敦煌、祁連山一帶游牧,漢文帝時,為匈奴所迫,遷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 不久又遭匈和乌孙的联合攻击,遂迁至今锡尔河、阿姆河之间,建王庭于阿姆河这北。不久又遭匈和烏孫的聯合攻擊,遂遷至今錫爾河、阿姆河之間,建王庭於阿姆河這北。 约在公元前130年前后,越阿姆河,攻占大夏,据有其国。約在公元前130年前後,越阿姆河,攻占大夏,據有其國。 因大夏当时已崇奉佛教,故亦改信佛教。因大夏當時已崇奉佛教,故亦改信佛教。 汉武帝元朔元年,汉使张骞至其国。漢武帝元朔元年,漢使張騫至其國。 公元一世纪中叶,建贵霜王国。公元一世紀中葉,建貴霜王國。 其后国力渐强,破安息,灭天竺等国,国势鼎盛,佛教发达。其後國力漸強,破安息,滅天竺等國,國勢鼎盛,佛教發達。
由於大月氏國原在中國,因而與中國有特殊的感情,相互來往頻繁,他們在傳播佛教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 由於大月氏國原在中國,因而與中國有特殊的感情,相互來往頻繁,他們在傳播佛教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 由中國傳入並經過印度化而納入佛教體系的龍王崇拜,隨著佛教的東傳又反饋到中國。 由中國傳入並經過印度化而納入佛教體系的龍王崇拜,隨著佛教的東傳又反饋到中國。 在龍王信仰傳入之前,中國本土只有海神、水神、河神或河伯信仰。 在龍王信仰傳入之前,中國本土只有海神、水神、河神或河伯信仰。 先秦時期的神仙家和早期道教,都不講龍王。 先秦時期的神仙家和早期道教,都不講龍王。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經歷了一個中國化的過程。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經歷了一個中國化的過程。 龍王信仰也一樣,自傳入中國之後,經過再創造,後來中國的龍王已不同於印度的,成為中國化的龍王。 龍王信仰也一樣,自傳入中國之後,經過再創造,後來中國的龍王已不同於印度的,成為中國化的龍王。 在印度,龍王是佛的信徒、供養者或守護神,而中國因受道教和儒教的影響,龍王信仰也發生了種種變化。 在印度,龍王是佛的信徒、供養者或守護神,而中國因受道教和儒教的影響,龍王信仰也發生了種種變化。 在道教的影響下,中國的龍王成為玉皇大帝的部下;在儒教的影響下,中國的龍王傳說強調仁、信、義,強調夫婦、弟兄、父女之情,並有善惡之分。 在道教的影響下,中國的龍王成為玉皇大帝的部下;在儒教的影響下,中國的龍王傳說強調仁、信、義,強調夫婦、弟兄、父女之情,並有善惡之分。 此外,中草藥各地的龍王一般有姓、名和封號,這也是中國特有的。 此外,中草藥各地的龍王一般有姓、名和封號,這也是中國特有的。
印度佛教藝術的傳入,對中國龍形象也有較大的影響。 印度佛教藝術的傳入,對中國龍形像也有較大的影響。 從漢晉到唐宋時期,龍的形象在演變過程中,明顯地受到佛教藝術的影響。 從漢晉到唐宋時期,龍的形像在演變過程中,明顯地受到佛教藝術的影響。 如敦煌北魏壁畫上的龍,其動態是在奔騰,卻給人以一種安詳、寧靜的感覺,這種造型顯然來源於同時代佛教中的飛天。 如敦煌北魏壁畫上的龍,其動態是在奔騰,卻給人以一種安詳、寧靜的感覺,這種造型顯然來源於同時代佛教中的飛天。 印度佛教中的獅子對中國龍形象的演變影響也很大,唐宋時期的龍吸收獅子的形象。 印度佛教中的獅子對中國龍形象的演變影響也很大,唐宋時期的龍吸收獅子的形象。 頭圓而豐滿,腦後披鬣,鼻子也近似獅鼻。 圓而豐滿,腦後披鬣,鼻子也近似獅鼻。 江西江寧南唐要升墓中壁畫上的龍,不但頭部像獅子,就連整個身體也有點近似於獅子。 江西江寧南唐要升墓中壁畫上的龍,不但頭部像獅子,就連整個身體也有點近似於獅子。 龍吸收獅子形象,主要是為了言其神威,增加它的神通。 龍吸收獅子形象,主要是為了言其神威,增加它的神通。
龙珠也是佛教东传以后才有的。 龍珠也是佛教東傳以後才有的。 在佛教中,有一种宝珠,又叫摩尼珠、如意珠。 在佛教中,有一種寶珠,又叫摩尼珠、如意珠。 我国唐宋以后,龙戏珠的出现,当与佛教有着渊源关系。 我國唐宋以後,龍戲珠的出現,當與佛教有著淵源關係
【佛教和龍】 @ 章嘉龍王本生觀照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9LncNH

海龍王:龍王是漢族神話傳說中在水裡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屬於四靈之一。傳說 -華人百科


「海洋文化寫作諮詢會議」報告
略說海洋信仰的演變-初稿 @ 海洋文化概論撰寫小組 :: 痞客邦 :: https://bit.ly/3cDGE0B
略說海洋信仰的演變-初稿
海科大  張清發99.9.25
古代海神信仰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四海之神、龍王、觀音、媽祖、地方性海神等發展脈絡,海神的想像及信仰往往體現出海洋生活與政治權力的需要。以下分從先秦、秦漢六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分期加以梳理。
一、先秦時期
早期先民認為人類所居之地為海洋環繞而有「四海」之說。而在萬物有靈的文化觀念下,先民們對莫測高深且波濤洶湧的大海產生敬畏與崇拜,因此對於海洋神靈有所想像。如《山海經》中的四海之神:
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黃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處東海,是為海神。(〈大荒東經〉)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餘。(〈大荒南經〉)
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大荒西經〉)
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彊。(〈大荒北經〉)
以上四海之神除了南海神缺乏「鳥身」的敘述外,其餘皆為人面鳥身、珥蛇踐蛇。其總體形象大致呈現出渾樸野蠻、人獸雜糅的原始形象。而除了北海之神禺彊在《莊子‧大宗師》、《列子‧湯問篇》亦有述及外,其餘海神之名皆僅見於《山海經》。
「四海之神」一詞的出現,見於唐代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一四四引《太公金匱》云:「四海之神,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曰句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蓐收。」此不但有明確提出「四海之神」的名稱,而且將其與方位之神聯繫起來。從中可見先民海洋觀念的某種變化,即以「四方」即「四海」,海洋可能已被定型為四方的極端,天地的邊界。
二、秦漢六朝時期
(一)秦始皇與海神
秦始皇與海神的故事,自漢初就開始流傳。《史記•秦始皇本紀六》載:
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原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
秦始皇為求神藥,相信徐福所編造的「海神、大蛟」神話,非但與海神作戰,爾後更因徐福說海神要求「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方能取回神藥,故「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成就徐福東渡日本。[1] 又晉•伏琛《三齊略記》中載:
秦始皇作石橋,欲過海,觀日所出處。傳云:「時有神能驅石下海。陽城十一山,今盡起立,嶷嶷東傾,如相隨行狀。」又云:「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皆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猶爾。」秦始皇於海中作石橋,海神為之豎柱。始皇求與相見。神曰:「我形醜,莫圖我形,當與帝相見。」乃入海四十里,見海神,左右莫動手,工人潛以腳畫其狀。神怒曰:「帝負約,速去。」始皇轉馬還,前腳猶立,後腳隨崩,僅得登岸。畫者溺死於海,眾山之石皆傾注,今猶岌岌東趣,疑即是也。[2]
《三齊要略》大都是與地方有關的歷史傳說,可視為雜史或野史之類。齊地靠海,自古不乏關於海的神話傳說,從故事結構上看,秦始皇見海神似為兩部分組成,其一為關於海神的傳說,即神人鞭石,此可為解釋性神話,即先民看到「陽城十一山,今盡起立,嶷嶷東傾,如相隨行狀」,而產生的想像。海神神話之所以與秦始皇故事相聯繫,乃是因秦始皇作石橋而於海中看日出。石橋非人力之能為,神人鞭石的神話便被融入進秦始皇故事中,進而發展出秦始皇與海神相會的傳說。然而,或許是因秦始皇的歷史聲譽不佳,故民間藉由「海神怒」以嘲諷秦始皇的不守信用。
山東海濱居民喜歡講述秦始皇與海神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可知先民藉由人類與海神接觸的傳說,表達探索海洋的慾望。
(二)漢代的海神圖像
漢代是我國歷史上有關「海神」觀念的重要轉折時期,海神的圖像變得更為清晰。西漢時仍然將「四海之神」列入祠祀之中,並將祭海儀式列為官祭。如《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載,漢武帝建元元年五月詔曰:「河海潤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祀,為歲事,曲加禮。」《漢書》卷二十五〈郊祀志下》載宣帝神爵元年,制詔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闕焉無祠。其令祠官以禮為歲事,以四時祠江海雒水,祈為天下豐年焉。」
漢代另有「四海神君」,而且還相應配上「夫人」。如《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東海君姓馮名青,夫人姓朱名隱娥;南海君姓赤名視,夫人姓翳名逸寥;西海君姓勾大名丘百,夫人姓靈名素簡;北海君姓是名禹帳里,夫人姓結名連趙。」這種「四海神君」應是民間民眾對海神的信仰。此正如宗力、劉群在《中國民間諸神》中所說:「漢代以來,民間對海神的信仰趨於人格化,遂有如對河伯那樣,為四海之神取名之舉。如馮修青、阿明之類,至於祝融、勾芒、玄冥、蓐收皆中國古代傳說中之方位神,或亦視之為四海之神君。」[3]
(三)六朝海神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觀念中的海神更多了,海神形象活靈活現。如晉•葛洪《枕中書》云:「屈原為海伯,統領八海。」此「八海」不知所指,但「海伯」應指海神,可見晉朝時,屈原也演化成為海神了。又晉•張華《博物志》卷七〈異聞〉載,周武王夢見東海女神欲西歸,對他說:「我行必有大風雨。」後來果然有疾風暴雨。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載,秦始皇至東海,「海神捧珠,獻於帝前。」又據晉•干寶《搜神記》卷二載:「陳節訪諸神,東海君以織成青襦一領遺之。」以上,可見六朝時已頻頻出現各式海神的形象,然尚缺具體而完整的敘述。
三、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海神世界格局發生比較大變化的時期。以下從「四海之神」、「海龍王」、「海洋女神:觀音」三方面來看:
(一)四海之神
唐玄宗朝對四海之神的信仰較之以前更為重視,表現在冊封四海海神為王。史載天寶「十載正月,以東海為廣德王,南海為廣利王,西海為廣潤王,北海為廣澤王。」[4]
其中,南海海神在四海海神中逐漸獨具尊榮,不少皇帝均派高官重臣來廣州拜謁南海海神,南海海神廟遂日漸興隆,居四海神廟之首。如唐玄宗曾五次派高官祭祀南海神,對以後的封建帝王祭海和南海神廟的地位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究其因,「廣利」即是廣招天下財利之意,南海神「廣利王」的封號解釋了南海神為何倍受矚目的原因,此封號反映了南海絲綢之路上海外貿易的繁盛帶來豐厚財源的現實。廣州港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之一,唐代時以廣州為起點的「廣州通海夷道」[5] 長達1400公里,已到達阿拉伯半島和東非國家,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航線,廣州港已發展到能夠容納海舶大小千艘。其規模正如張九齡在《開鑿大庾嶺路序》中所指出的:「海外諸國,日以通商,齒革羽毛之殷,魚鹽蜃蛤之利,上足以備府庫之用,下足以贍江淮之求。」[6] 自唐以後,南海神地位越來越貴,唐代到清代有六朝皇帝給南海神封王、封帝、封神。
(二)海龍王
中國古代社會早期不僅沒有「四海龍王」的概念,就連「龍王」的出現也是因為受了佛經的影響才有。龍王信仰本屬於大乘佛教的內容之一,其信仰核心是崇護佛法、降雨救濟。漢魏時期,大乘佛經大量譯入中土,僧眾、文人對這些經典的廣泛閱讀,促進了佛教龍王信仰向民間的流傳。
同時,受到外來佛教龍神之說的影響,本土的道教也創造出「龍王」。從唐代開始,道教一系列經文,宣說龍王的降雨、護世功能,促使龍王信仰的救濟護世思想成為大眾熟知,龍王信仰的內核含義也日漸豐富。道教經典《太上洞淵說法請雨龍王經》(《請雨龍王經》)更提出四方四海龍王的說法:「如有國土、城市、鄉村頻遭天火燒焚者,但家家先書四海龍王名字安著住宅四角,然後焚香受持水龍來護:東方東海龍王,南方南海龍王,西方西海龍王,北方北海龍王。各各浮空而來神通變現。」透過道教的傳播,使四海龍王的信仰逐漸在民間普及、流傳。
此外,當時社會各階層對於龍王所居住的水底龍宮,充滿著富麗玄妙的想像與追慕,文人士大夫在文學作品中,充分表達了其對龍宮的各種闡釋意義,特別是再三渲染了佛經中龍宮富有海底珍寶的特徵,[7] 折射出當時代崇尚華麗的社會心理。
(三)海洋女神:觀音
觀音在佛教諸神中,是少數居住在大海中的神佛與女性神,使她成了民間信奉的海洋女神。
隋唐時期,觀音信仰在下層民眾中迅速流傳,尤其在沿海地區和海島漁民之中。相傳唐朝咸通四年(西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鍔法師第三次入唐求法,朝五台山,至中台精舍,見觀音菩薩像妙相莊嚴,懇請迎歸日本。慧鍔負聖像到明州(寧波)開元寺,覓得唐人張友信的船,將登船時,聖像突重不可舉,與同行韓國商人合力搬至船上。船至普陀山海域遇大風浪,船觸新羅礁,漂至潮音洞停泊。慧鍔法師在夜中夢見一胡僧說:只要你把我安置此山,就有順風送你回日本。慧鍔法師將此事告之眾人,眾人認為胡僧就是菩薩化身,一定是菩薩不肯東去日本,所以托夢。於是眾人把聖像請上岸,搭建茅舍留置,山上居民張氏目睹此事,將其所居雙峰山(今普濟寺後山)之宅供奉菩薩聖像,俗稱「不肯去觀音」。日後,開元寺住持道載法師夜夢「觀音菩薩」欲歸此寺,報告明州(寧波)郡守,郡守派人至普陀山將聖像迎回明州,郡人祈求非常靈驗,稱為「瑞應觀音」。有一天,來了一位和尚,自稱善雕塑佛像,在寮房內一個月不出門,刻了一尊與「不肯去觀音」一模一樣的聖像,和尚卻不見蹤影。寺僧認為此和尚為菩薩化身,便把聖像請至普陀山。從此,島上漁民及各國商船祈求航海平安,無不靈驗,譽稱「靈感觀音」
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宋廷特遣太監王貴到普陀進香,朝拜觀音,從此形成朝廷朝拜普陀觀音的祖制。唐宋時期,浙江經濟繁榮,與韓國、日本等國的海上貿易往來頻繁,而普陀山位於當時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航路上,因此許多海船會停泊於普陀山,航海者藉由對觀音的朝拜,滿足其趨吉避兇的願望,觀音因此成為航海者的保護神。
此外,由於海洋交通與海洋貿易的發展,唐五代沿海民間,相繼出現了具有「人格神」特徵的地方性的海上保護神。如福建福州的演嶼之神、莆田的柳冕、廣東的達奚司空等。
四、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海神信仰演變的重要時期。以下從「四海海神」、「航海保護神」兩方面來看:
(一)四海海神
宋元時期四海海神仍然受到各朝封建統治者的祭祀。如宋太祖統一中國之後就派人前往廣東祭祀南海神:「廣南平,遣司農少卿李繼芳祭南海」。此後,北宋統治者大都重視對四海海神的祭祀。宋仁宗朝還對「四海海神」進行加封:「東海為淵聖廣德王,南海為洪聖廣利王,西海為通聖廣潤王,北海為沖聖廣澤王。」[8]
金朝對四海海神則一視同仁,對不能前往祭祀的則採取望祭,如對位於南宋版圖內的南海海神廟則採取望祭。[9]
元朝不僅對四海海神的祭祀日期、地點都作了規定,而且還對其重新加封號,加封:「東海廣德靈會王,南海廣利靈孚王,西海廣潤靈通王,北海廣澤靈佑王」。[10]
此外,與四海之神相對應,產生了「四海龍王」。在元代,四海龍王的故事應該已具雛型。如《沙門島張生煮海》:「那聽琴女子,是東海龍王第三之女。」又如《武王伐紂平話》卷下:「有文王夜寢至三更,作一夢,夢見一美人,從外而來,見恒檀公大哭,言『我是東海龍王之女,嫁與西海龍王之子為妻』。」四海龍王在民間的走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四海海神」的影響力。不過到了元代,由於海神媽祖神階的迅速上升,四海龍王地位也開始跌落。
(二)航海保護神
由於海洋交通與海上貿易進一步發展,宋代我國沿海各地海上保護神信仰更為活躍,沿海各地也出現了不同的航海保護神。元代以後,媽祖作為航海保護神而逐漸成為中國沿海民眾普遍信仰的主要海神,從中可見航海貿易已成為中國古人利用海洋的重要經濟方式
媽祖首度受到朝廷褒揚乃在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路允迪使高麗,中流震風,八舟溺七,路所乘,神降於檣,安流以濟。使還,奏聞,特賜廟號順濟」。[11]據此,媽祖在宣和年間因路允迪出使高麗海難事件,朝廷乃賜「順濟」廟匾,這是媽祖第一次受到官方的正視,當時媽祖信仰可能已在民間流傳久遠。
媽祖第一次得到皇帝冊封,在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封為「靈惠夫人」,隔二年加封「昭應」,而後孝宗時又因救瘟疫、平海寇等神蹟再加封「崇福」、「善利」,封號成為「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至宋光宗紹熙年間又以連年救旱救疫晉封「靈惠妃」,自此至宋亡,凡14次敕封,媽祖的封號由也由「夫人」級晉升為「妃」級。[12]
南宋政權頗能多方善用媽祖:軍事上用來鼓舞士氣、威懾敵方;經濟上用來收海洋之利(其海貿市舶之利曾占國家總收入的20%);政治上則用來招攬沿海民心。如此,大大促進了媽祖信仰的傳播。因此到了南宋末時,海神媽祖在泉州港的影響已經超過了早先職涉海洋事務的玄武神,原來在晉江邊真武廟(玄武神)的祭海活動已改在順濟宮(媽祖廟)舉行。海神媽祖不僅為民間所信仰,而且成了官方認可的海神,而有「泉州女神」之稱。
元朝時因航運的發達,媽祖信仰日益普及,媽祖的地位也愈來愈崇高。至元十五年(1278),元世祖「制封泉州女神,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13] 此後,由於糧食漕運與海運的發展,元朝屢屢冊封媽祖。
正如前人所說的,「在宋以前,四海之神,各封以王爵,然所祀者海也,而未有專神。」[14]從南宋至元代,海神媽祖受到官方的屢屢冊封而成為「泉州女神」。這不僅結束了我國海洋未有專神的局面,而且也宣告了四海之神稱霸海洋時代的結束。
此外,宋元以後,東南沿海還出現了一些地方海神和專司某一海洋事項的專業海神,而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由人來充任的,如潮神伍子青、船神魯班、網神海瑞等。此外,尚有泉州通遠王、福清海口的「林夫人」等。其中「林夫人」與媽祖一樣,也是地方性的女海神,其靈異素著,「賈客入海,必禱求陰護」。[15]如此,可見宋元以後,東南沿海海洋經濟生活已頗為發達。
五、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的海神信仰可說是以媽祖為主,玄武神和海龍王都退局其後。
(一)以媽祖為主的航海保護神
明清時期,由於民間海洋貿易的發展,以及海洋移民潮流的湧現和海洋漁業生活的發展,許多陸域的保護神以及海島漁村的護境神也出現了「海洋化」,如關帝、三官大帝、土地公等,其神職的業管範圍都擴大涉及了海洋事務。特別是沿海區域,地方性的海神也開始增多。可見,海神信仰既不是單一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呈現多元化,且逐漸增多的趨勢。其中,涉海生活的族群,如海商、漁民等是以媽祖為主要的保護神。
造成明清時期海神媽祖信仰興盛的原因,主要的歷史活動有三:一是遣使冊封琉球、二是鄭和下西洋、三是施琅進軍台灣。以下略述之:
首先,就遣使冊封琉球與媽祖信仰來看:明清時期的琉球是中國的一個藩屬國,位居中國東南太平洋上。每次琉球「國王嗣立,皆請命冊封」。明清兩朝的統治者大都應其所請,先後派遣了二十三次大型的冊封使團。遠渡重洋冊封琉球,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制度。由於中琉航路的險惡,海難時有發生,所有的冊封琉球使團人員都篤信海神,並將平安往返琉球歸功於海神的庇佑。在冊封琉球的航海過程中,供奉的海神以天妃為主。是同時還供奉臨水夫人、海龍王、拿公、陳文龍、蘇臣等神靈。
其次,就鄭和下西洋與媽祖信仰來看: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曾恢復媽祖原始「靈惠夫人」封號,隔二年又封為「聖妃」。至明成祖永樂年間,因派遣鄭和下西洋尋找惠帝、宣揚國威,而航海須仰賴媽祖安定軍心,又加封為「天妃」。但明代對媽祖的冊封,僅有太祖、成祖兩度褒封,對媽祖之信仰,遠不如前朝,此種情形可能與明成祖之後改尊「玄天上帝」有關。蓋成祖自稱乃玄天上帝轉世,至今民間戲劇中亦常見此戲文。然而,在明代的許多文獻中,天妃顯跡尤見於鄭和下西洋的傳說。事實上,在鄭和每次出海前後,祭拜天妃都是一項必備的儀式,且在造船廠、在南京港、在太倉劉家港、在長樂南山等地都建有天妃宮,為的就是能讓出洋的舟師官兵祭拜天妃、得到心理的安定。
再次,就施琅進軍台灣與媽祖信仰來看:傳說施琅攻台時風高浪大,因得媽祖的庇佑而能順利進展,是以底定全台後,施琅即奏請清廷敕封媽祖。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敕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改台南寧靖王府為大天后宮,派滿族大臣禮部侍郎雅虎致祭。雍正四年,皇帝又御書「神昭海表」匾,由台灣鎮總兵林亮迎至天后宮敬懸。乾隆時期清廷又頒旨改官祀,天后宮之名稱逐漸普及。嘉慶、道光、咸豐數朝,均封媽祖為「天后」,且封號字數愈來愈長,至同治十一年(1872)媽祖的封號多達六十二個字。至光緒年間則不再加封,改以賜匾方式,頒予臺灣各屬天后廟「與天同功」之廟匾。[16]
明清期間,媽祖由「天妃」而再度升格為「天后」,乃至「天上聖母」,媽祖成為全國普遍信奉的海神。爾後,隨著移民的播遷,媽祖信仰也隨之流傳來臺,成為臺灣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
(二)玄武神
玄武神在閩台沿海地區往往被視為航海導航神、保護神和降妖鎮邪的河神。中國傳統文化以北極玄天上帝為水神、海神和鎮邪之神。以玄武為海神的信仰盛行於明鄭時代,特別是臺灣地區。由於鄭芝龍、鄭成功父子是憑藉其海上武裝崛起而與官府對抗,並且以海上貿易作為自己的經濟基礎,同時鄭氏父子又與視玄天上帝為守護神的明王朝有著極為密切的政治關系。
然而,清軍收復臺灣、結束鄭氏政權的統治之後,在清廷政治意圖的運作下,玄武神的地位很快就被媽祖取而代之。臺灣早期民間信仰的航海保護神,不管是玄天上帝或小仙尊王,都比不上媽祖信仰的蓬勃發展。媽祖遂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海神。
(三)海龍王
航海者遇到驚濤駭浪,往往以為是海龍王作怪,便舉行各種祭祀儀式,祈求龍王慈悲, 給個方便。在出使琉球中,若遇到「海波頓裂,深黑不可測萬,便認為是海龍王來迎接詔書,則要舉行特殊的儀式,加以禳解。同時,透過神魔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東遊記》等關於四海龍王的敷演,如孫悟空闖龍宮、吒哪鬧海、八仙過海等,內容對海龍王的形象可說充滿了嘲弄,此和媽祖海神地位的提昇與取代有重要的關係。
六、小結
1.古代的海洋信仰可說是伴隨著人們走向海洋,追求海洋經濟利益而出現並且不斷地充實、擴展。其中又可區分為以「龍王」為代表的海洋本體神,和以「媽祖」為代表的海洋保護神兩大類型。
2.對歷代朝廷來說,對四海海神的祭拜除了現實需要(如祈雨、海行順利)外,主要還是為了掌握以「四海」象徵王權的意義。透過對四海海神的祭拜儀式,寄託著「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政治理想,希冀通過對四海海神的祭祀達到海晏河清、四海太平、天下歸心的政治圖景
3.古人對待海洋本體神的態度也並非一味敬畏膜拜,民間流傳的海龍王傳說或故事,大都和戲龍王或鬥龍王有關,如孫悟空大鬧水晶宮、八仙鬧東海等。同時,變幻莫測的海洋在很多情況下並不友善,此人們又期待有媽祖這樣的航海保護神,何況媽祖又是從漁村的平民中羽化成神,更能同情並撫慰漁民航海時心理的不安。因此,海洋保護神媽祖最後取代了海洋本體神龍王,成為最受崇敬與信仰的海神,從中體現出人們試圖征服大海的願望和努力。
略說海洋信仰的演變-初稿 @ 海洋文化概論撰寫小組 :: 痞客邦 :: https://bit.ly/3cDGE0B


中國古代碑誌法書範本精選:趙儀碑(簡體書) - 三民網路書店

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

中國古代碑誌法書範本精選:趙儀碑(簡體書) - 三民網路書店

東漢末期《趙儀碑》欣賞 - 每日頭條

东汉末期《赵仪碑》碑阴隶书拓片书法碑帖书法欣赏

东汉末期《赵仪碑》碑阴隶书拓片 - 第3页 书法碑帖书法欣赏


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 - 連瑞枝 - Google 圖書

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

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 - 連瑞枝 - Google 圖書


農民曆是台灣常見的曆書,台灣受漢文化以農業為主的影響很深,所以這本記載二十四節氣的陰陽合曆在台灣廣為流傳。而在農民曆中會看到很多像密碼一樣的文字,其實大多與天候有關。
在漢文化中,龍是掌控雨水的神獸。(圖/Shutterstock)
習俗百科/辛丑年二龍治水 農民曆暗藏雨水密碼 https://bit.ly/33ciB30
農民曆實質上的第一頁是有一個看起來像羅盤的那一頁,除了有黃帝地母經、春牛芒神圖,也記載了這一年的天赦日,然而在「歲時記事」這一欄寫的並非日期,而是像密碼一般的「幾龍治水」、「幾牛耕地」,其實都是對這一年的天候與農收的預言。
2021辛丑年為「二龍治水」。(圖/記者黃彥昇攝)
2021辛丑年為「二龍治水」。(圖/記者黃彥昇攝)
「幾龍治水」其實是中國古代用以預測一年的雨水量的方式,以當年度農曆正月第一個辰日在第幾日就稱「幾龍治水」,分別從「一龍治水」到「十二龍治水」。以2021辛丑年為例,第一個辰日在正月初二,所以2021年就是「二龍治水」。
然而並非治水的龍越多,當年度的雨量就越多,因為這是「僧多粥少」的概念,若當年度是「十二龍治水」,則該年可能雨水就不夠豐厚。簡單來說,治水的龍越多則雨水越少,反之,治水的龍越少則雨水越多。一般認為,「五龍治水」與「六龍治水」是最恰當的。
而在農民曆的「歲時記事」中,尚有「幾牛耕地」、「幾日得辛」,其實都是用來預測今年度的農收,只是所參照的日子不同,「幾牛耕地」是以正月第一個丑日來推算,「幾日得辛」則是以正月的第一個辛日來推算。
漢文化重視農業,所以才會有農民曆的出現,而農民曆中也記載著一些前人的經驗法則,只是這種法則到現在的準確度有多高,那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編輯:黃彥昇)習俗百科/辛丑年二龍治水 農民曆暗藏雨水密碼 https://bit.ly/33ciB30

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二龍治水


龍王信仰/海洋女神:觀音航海者的保護神/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

伊朗西南部城市亞蘇季(Yasuj)出現「天降魚雨」奇景。(圖/翻攝自 X) 0506-2024
©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伊朗「天降魚雨」!活魚彈跳亂交通 網:以色列不射彈改射魚 https://bit.ly/3JOcyXD
伊朗西南部城市亞蘇季(Yasuj)出現「天降魚雨」奇景,一大批活魚從天而降,影片在社群媒體瘋傳。有人打趣表示:「看來以色列沒有發射飛彈,而是送來了魚。」
《印度快報》報導,伊朗氣象組織指出,強降雨導致該國21個地區出現類似洪水的情況,其中亞蘇季市今(6)日出現強降雨,社群媒體上隨後瘋傳「天降魚雨」影片,為數眾多的魚從天而降,在馬路上不斷彈跳。這段影片至今觀看數超越220萬次,網友笑稱:「海洋為伊朗人民提供了晚餐」。
為何降下魚雨
根據《groundreport》,這種情況通常是風暴或龍捲風等惡劣天氣條件造成,特別是在溫度和濕度波動較大的地區。當龍捲風在水面上移動時,會形成水龍捲,吸收水及在水中的魚和其他生物。龍捲風將水生生物帶到高空,風速減慢時又將其拋回地面。
專家警告,這些生物在高空時會被冰或冰雹覆蓋,掉落時相當危險。因此建議民眾此時最好留在室內,直到情況結束。
哪些地方曾降魚雨
在宏都拉斯的約羅(Yoro),「天降魚雨」每年都會發生,當地人盛傳這與1800年代中期西班牙天主教傳教士Manuel de Jesús Subirana的祈禱有關。傳說中,他為飢餓與貧困的約羅地區禱告後,魚雨就開始了。
另外,印度、美國德州等地也曾出現魚雨。
有其他種「動物雨」(rain of animals)嗎?
儘管情況極為罕見,但不乏有蛇、蠕蟲、螃蟹、魚、青蛙、魷魚,甚至鱷魚從天而降的事件。2015年,澳洲出現一場被稱為「蜘蛛魔咒」(spider spell)的奇特事件,數百萬隻蜘蛛從南部高原地區(Southern Tablelands)的天空中墜落,幾乎遮天蔽日。
伊朗「天降魚雨」!活魚彈跳亂交通 網:以色列不射彈改射魚 https://bit.ly/3JOcy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