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800px-婆罗浮屠塔顶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

為何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台灣學佛網 https://bit.ly/3qGEhxH
中國有個人盡皆知的說法,“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來比喻救人功德無量。“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在佛教中,七層的佛塔是最高等級的佛塔。浮屠就是佛塔,是音譯過來的。 佛塔起源於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見Thupo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於古印度的Stupa是用於珍藏佛家的捨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在《大藏經》和《卍新纂續藏經》中,佛塔與七級相關聯的詞條或內容從未出現在佛經翻譯中,只出現在中土人的著作中。這一事實本身說明,該成詞不太可能是印度佛教固有的產物,而是中土的產物。即使在本土人的佛學著作中,“七級浮屠”與“救人一命”連用,只在明朝釋宗本撰寫的《歸元直指集》出現過一次,“故諺有之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文中明確指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這一成詞是中國本土的諺語。
  在宋朝之前,“七級浮屠”一詞單獨出現於各種中國史料中,直到明朝以後,才與“救人一命”連用,且多出現於明清小說中。吳承恩在《西游記》中說,“行者道:“你既怕虎狼,怎麼不念《北斗經》?”三藏正然上馬,聞得此言,罵道:“這個潑猴!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在印度文化中,“七”是印度人最殊勝的字,被看成是神聖的象征。這可從佛經中找到答案。佛經中常有七佛、七賢、七聖覺、七寶寺等,皆以“七”突顯諸佛、菩薩、大臣、財寶、講堂、塔寺等之神聖性。
  印度人心目中的“七”與中國人心目中的“三”一樣,非實指,表示數量之無限,引申為全部、周期、完美、圓滿、徹底解脫之含意。佛經中常以七漏、七災、七種不淨、七種斷滅、七種災難、七遮、七遮罪、七隨眠、七難、七顚倒、七逆、七逆罪等來概括全部的罪過,以七七、七七忌、七七日、七七齋、佛七、念佛七、打七表示行事的周期性,以七證師、七財、七寶、七珍、七大、七喩、七香海、七條衣、七法、七滅诤法等表示圓滿、完整之含意,以七步生蓮、七世、七生、七不還、七生預流表示徹底解脫之含意。
  我國常見的佛塔按建築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石塔得到了發展。按類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有實心、空心,單塔、雙塔,登塔眺望是我國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
  “七”所表達的圓滿解決、徹底解脫等含意為我們考查“七級浮屠”的含意提供了新思維。在佛教中,三界六道眾生都受無窮流轉生死輪回之苦, “救人一命”與“勝造七級浮屠”連用,與其說是造七層佛塔的功德大,不如說是由“七級浮屠”自身的哲理所決定的, “七級浮屠”象征人生劃上完美句號,進入“跳出三界之外”“超越六道輪回之苦”的解脫境界,故為人們期盼向往。為何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台灣學佛網 https://bit.ly/3qGEhxH
-------------------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里的「浮屠」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來源於佛教,在佛教大正藏經集部《佛說罵意經》中有:「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難量。」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就是由「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這句話而來。
浮屠在《佛學大辭典》中的解釋是:浮屠亦作浮圖,休屠。浮屠浮圖,都是指佛陀。後來大概因「屠」字令人聯想到屠宰等意思不太好的詞語,所以漸漸被音近的「佛陀」取代。佛教為佛所創,古人因此稱佛教徒為浮屠,佛教為浮屠道。
對浮屠的意思有兩個解釋:
1、佛:
浮屠,梵文Buddha的音譯,意思是佛陀。
2、佛塔:
浮屠,梵文Buddnastupa的音譯,意思是佛塔。中國佛教徒多將浮屠視為佛塔。
在中國大為興盛的塔林建築,卻是發源於印度。最初印度佛教徒建塔,是為了埋藏佛的屍骨舍利。印度最初的塔形狀像墳墓,在方的平台上砌築一座半球形的塔身,上面做成各種形狀的塔尖。這樣的塔在古代印度梵語的譯音叫「浮屠」,意思是埋葬佛的墳墓。
漢唐時期,塔隨著佛教一起傳到中國,和古代建築結合起來,融合了中國南北各地的樓、閣、亭的特色,發展了千姿百態的中國古塔。
佛教徒崇拜高僧舍利,建浮屠塔被視為極有功德的事。七級浮屠,指七層佛塔,是用於埋葬威望極高的佛
塔還被佛教視為寶物和法器如四大天王中的多聞天王,手上拿的寶物就是浮屠寶塔。《封神演義》中將多聞天王的托塔形象移到了李靖身上,成了有名的」托塔李天王"。
所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是說救人一命的功德比建造七層的佛塔還要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jv468ll.html
---------------------------------
佛常說的「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是什麼意思?
2016-04-08 由 路生文化論 發表于文化
七級浮屠即七級佛屠 浮屠為什麼比命重要? 浮屠就是佛塔,是音譯過來的。 佛教中,7層的佛塔是最高等級的佛塔。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意思就是,救了別人一命,就相當於憑你的功德,可以為你建造一座七層的佛塔。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指救人性命功德無量。 出處: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十卷:「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若說報答,就是為利了,豈是老漢的本念!」 浮屠就是佛塔,是音譯過來的。 佛塔起源於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見Thupo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於古印度的Stupa是用於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我國的佛塔按建築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石塔得到了發展。按類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有實心、空心,單塔、雙塔,登塔眺望是我國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
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在佛教中,七層的佛塔是最高等級的佛塔。佛家以為七層的寶塔約為百公尺來高的大佛像,建了如此的大佛來供養,功德是很大的。假使你救了一個人的性命那麼你所獲得的功德是比建寶塔禮佛還要偉大的,這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中國佛教徒多將浮屠視為佛塔。觀音手持佛塔,故而名稱浮屠觀音。明代版畫集《慈容五十三現》和《觀音三十二相》中均有浮屠觀音。其造像特徵是:觀音立於蓮華之上,右手持九級浮屠佛塔,左手作施無畏印。佛塔漢譯"堵波",古印度佛教徒築塔是為了埋藏佛之舍利,後來演變為佛教象徵性的重要標誌。佛教徒非常崇拜舍利、佛發、佛指、佛齒,見舍利如見佛陀本身。佛塔又稱功德聚。
造浮屠佛塔被視為建功德的事。佛塔浮屠還被佛教視為寶物和法器,如四大天王中的多聞天王(即毗沙門天),手中持的寶物就是浮屠寶塔。《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薩皤羅罰曳"梵語,此乃觀音菩薩示現毗沙門天 王降魔相,天王手持浮屠寶塔,意保護修持者,護持、接引十方諸佛,可使一切魔障望風遠避、使一切惡煞聞其聲音,悉皆遠離。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幾乎是人人皆知的口頭彈。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若誰能搭救處於生命危險境地之人不死,不僅強似平時信佛念經,常做善事,甚至勝過施捨更多的錢財為寺廟建造七級浮屠。
和尚墓塔名字、級數、高度是有說法的:相傳,釋迦牟尼的親隨弟子曾請教他,說你將來圓寂後,我們應建什麼樣的場所供奉?他沒有直接回答,只是隨手拿了書、缽、馨等七件常用物品。釋迦牟尼圓寂後,其弟子為了珍藏、供奉佛骨舍利子,就將那七件物品,按上小下大拼擺起來的模型,蓋了一座七級、五丈高的尖形建築,取名「堵波」。佛教傳入我國後,將「堵波」誤譯為「浮屠」。因2500年前為佛祖所建塔的限制,所以其弟子們的墓塔,是不應該超過五丈七級的。 七級浮屠是最高等級的佛塔。在佛教中,七層的佛塔是最高等級的佛塔。佛家以為七層的寶塔約為百公尺來高的大佛像,建了如此的大佛來供養,功德是很大的。 浮屠為什麼比命重要? 指救人性命功德無量。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沒有東西比人命更重要!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p8ge48.html
----------------------------------------
七級浮屠
浮屠就是佛塔,是音譯過來的。 佛塔起源于古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
七級浮屠:浮屠就是佛塔,是音譯過來的。 佛塔起源于古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sPeANm
七級浮屠
起源
印度
建立時間
公元一世紀
婆羅浮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2FPhB
浮屠就是佛塔,是音譯過來的。 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見Thupo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婆羅浮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2FPhB
我國的佛塔按建築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石塔得到了發展。按類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有實心、空心,單塔、雙塔,登塔眺望是我國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
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在佛教中,七層的佛塔是最高等級的佛塔。佛家以為七層的寶塔約為百公尺來高的大佛像,建了如此的大佛來供養,功德是很大的(註:這在許多的經典中都有提到,你可以翻翻地藏菩薩本願經,內中就有提及)。假使你救了一個人的性命那麽你所獲得的功德是比建寶塔禮佛還要偉大的,這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中國佛教徒多將浮屠視為佛塔。因觀音手持佛塔,故而名稱浮屠觀音。明代版畫集《慈容五十三現》和《觀音三十二相》中均有浮屠觀音。其造像特征是:觀音立于蓮華之上,右手持九級浮屠佛塔,左手作施無畏印。佛塔漢譯"堵波",古印度佛教徒築塔是為了埋藏佛之舍利,後來演變為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標志。佛教徒非常崇拜舍利、佛發、佛指、佛齒,見舍利如見佛陀本身。佛塔又稱功德聚。
造浮屠佛塔被視為建功德的事。佛塔浮屠還被佛教視為寶物和法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薩皤羅罰曳"梵語,此乃觀音菩薩示現毗沙門天王降魔相,天王手持浮屠 寶塔,意保護修持者,護持、接引十方諸佛,可使一切魔障望風遠避、使一切惡煞聞其聲音,悉皆遠離
七級浮屠:浮屠就是佛塔,是音譯過來的。 佛塔起源于古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sPeANm
-------------------------------
 「浮圖樓閣立中天」,浮圖是塔,造一個佛塔,七層的叫七級浮屠。中國人有一句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做了一件好事,救了別人一命,等於獨資蓋了一個廟一樣。事實上這話是佛說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是有爲功德--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云佛圖。初刻拍案驚奇˙卷六:設法夫人救他一命,勝造七級浮圖。亦作佛圖、浮屠。整句話的意思是:拯救一條人命的功德,是高過於七層佛塔那麼高的。教育部國語辭典 -浮屠是梵音,即佛塔之意,七級浮屠是指有七層高的佛塔。七級浮屠的七級是指七層之意,浮屠是指佛塔。 …..塔身的級數由單層到十三、十五層不等,均為單數,尤以七級居多,所以俗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廣意就是叫人行善,但是不知啥時,變成用放生為行善消孽的"最好方法"?!雖然這裡在談論的是何謂七級浮屠??但卻忘了以"救人一命"為本的初衷,也就是先以救人為主,才有七級浮屠的功德,行善念眾生皆平等,但在放生之前也要僅愼而為之,若放生的後果會危害環境,人類,...那麼"功德何在"呢-
如果我們能帶人來求道,經『明師一指』,讓他們的靈性都能獲得解脫,那才是真正『救人一命』,這種功德,仙佛說:勝過蓋七層大廟的功德,『七級浮屠』,就是七層大廟、七層寶塔的意思,根據佛家的說法,蓋七層大廟,來供養佛的功德是很大的。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云佛圖。初刻拍案驚奇˙卷六:設法夫人救他一命,勝造七級浮圖。亦作佛圖、浮屠。整句話的意思是:拯救一條人命的功德,是高過於七層佛塔那麼高的-「救人一命勝過七層浮屠」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我們能帶人來求道,經「明師一指」,讓他們的靈性都能獲得解脫,那才是真正「救人一命」,仙佛說這種功德勝過蓋七層大廟的功德。「七級浮屠」,就是七層大廟、七層寶塔的意思
---------------------------
釋義:指救人性命功德無量。用以勸人行善,或向人懇求救命。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十卷:“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若說報答,就是為利了,豈是老漢的本念!”
示例: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九十一回:“大哥不要性急,待我摸摸,還有氣息沒有。豈不聞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嗎?”
另外,我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句中的「浮屠」原來解作佛塔,整句的意思是「救人性命,功德無量,遠勝為寺廟建造七層佛塔」。其實,「浮屠」本是梵語buddha的音譯,意思即是「佛陀」,指釋迦牟尼。後來大概因「屠」字令人聯想到「屠宰」等意思不太好的詞語,所以漸漸被音近的「佛陀」取代。而「七級浮屠」的「浮屠」,梵語buddhastupa,音譯後的略稱也是「浮屠」。所以,「浮屠」既可解作佛陀,亦可解作佛塔。塔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建築,也是一種紀念、禮拜用的建築物。塔起源於印度,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最初的塔形狀像墳墓,在方的平台上砌築一座半球形的塔身,上面做成各種形狀的塔尖。這樣的塔在古代印度梵語的譯音叫「浮屠」,意思是埋葬佛的墳墓。佛骨焚化以後成了彩色晶瑩的珠子,埋在「浮屠」里,七層的塔稱作七級浮屠 漢唐時期,塔隨著佛教一起傳到中國,和古代建築結合起來,融合了中國南北各地的樓、閣、亭的特色,發展了千姿百態的中國古塔。
【浮屠】
(雜語)亦作浮圖,休屠。按浮屠浮圖。皆即佛陀之異譯。佛教為佛所創。古人因稱佛教徒為浮屠。佛教為浮屠道。後並稱佛塔為浮屠。(參見:浮圖)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浮圖】
(雜語)Buddha,又Stu%pa,又作浮頭、浮屠、佛圖,舊譯家以為佛陀之轉音。廣弘明集二曰:“浮圖,或言佛陀,聲明轉也,譯雲淨覺。滅穢成覺,為聖悟也。”南山戒疏一上曰:“言佛者,梵雲佛陀,或言浮陀、佛馱、步陀、浮圖、浮頭,蓋傳音之訛耳。此無其人,以義翻之名為覺。”秘藏記本曰:“浮圖,佛也,新人曰物他也,古人曰浮圖也。”新譯家以為窣堵波(即塔)之轉音。智度論十六曰:“諸聚落佛圖精舍等。”西域記一曰:“窣堵波,即舊所謂浮圖也。”瑜伽倫記十一上曰:“窣堵波者,此雲供養處,舊雲浮圖者,音訛也。”梵語雜名曰:“浮圖,素睹波,塔,制怛里。”世多通用後義。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塔】
(術語)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圖等。皆梵語窣堵波(Stu%pa,巴Thu%pa)之訛略也。高積土石,以藏遺骨者。又名俱攞。譯言聚、高顯、墳、靈廟等。別有所謂支提或制底(Chaitya),言不藏身骨者。或通稱為塔。亦曰支提。法華義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無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問有無,皆名支提。明了論云:支提,此雲淨處。”行事鈔下二曰:“雜心雲:有舍利名塔,無者名支提。塔或名塔婆,或雲偷婆,此雲冢,亦云方墳。支提雲廟,廟者貌也。”玄應音義六曰:“諸經論中,或作藪斗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雲偷婆,或言蘇偷婆,或作支提浮都,亦言支提浮圖,皆訛略也。正言窣堵波,此譯雲廟。或雲方墳,此義翻也。或雲大冢,或雲聚相,謂累石等高以為相也。”西域記一曰:“窣堵波,即舊所謂浮圖也。又曰鍮婆,又曰塔婆,又曰私鍮簸,又曰數斗波,皆訛也。”法華文句記三曰:“新雲窣睹波,此雲高顯,方墳,義立也。謂安置身骨處也。”寄歸傳三曰:“大師世尊既涅槃後,人天並集以火焚之。(中略)即名此處以為制底。”塔有顯密二教之別。顯教以為揭高德之標幟,即所謂墓標,故限於佛乃至有德之比丘。密教以為大日如來之三昧耶形。五輪塔是佛體。非墓標。因而許為結緣追福。建於一般僧俗之墓處,俗曰石塔、塔婆、窣堵波者,指此五輪塔也。
《揭秘印尼“婆羅浮屠”的佛教三大境界》@ 諸緣來去何增減?笑擁斜陽照海天。。。|PChome 個人新聞台 https://bit.ly/3sOOme4
---------------------
婆羅浮屠(印尼語:Borobudur;爪哇語:ꦕꦤ꧀ꦝꦶ​ꦧꦫꦧꦸꦝꦸꦂ Candhi Barabudhur)是一座位於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省的一座大乘佛教佛塔遺跡,距離日惹市西北40公里,是9世紀當時世上最大型的佛教建築物。2012年6月底,被金氏世界紀錄大全確認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佛寺[1][2]。
婆羅浮屠大約於公元842年間,由當時統治爪哇島的夏連特拉王朝統治者興建,名「千佛壇」。「婆羅浮屠」這個名字的意思很可能來自梵語「Vihara Buddha Ur」,意思就是「山頂的佛寺」。後來因為火山爆發,使這佛塔群下沉、並隱蓋於茂密的熱帶叢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紀初才被清理出來,與中國的萬里長城、印度的泰姬陵和柬埔寨的吳哥窟並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蹟」。
婆羅浮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2FPhB
名字來源
在印尼語中,廟宇又被稱為禪邸。這個詞也被隨意地用於描述任何古代建築,比如:門框和浴池。婆羅浮屠的命名來源並不清楚,儘管印度尼西亞多數古代廟宇的原名都已經失傳。「婆羅浮屠」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斯坦福·萊佛士爵士的書《爪哇歷史》中。萊佛士記載了一座稱為「婆羅浮屠」的佛塔,但沒有更早的資料記錄相同的名字。唯一記載這座佛塔線索的爪哇古老手稿是普拉班扎於公元1365年所著的《爪哇史頌》,其中稱一座佛教廟宇為「浮屠」(Burdur)。這座浮屠很可能就是婆羅浮屠,但此手稿沒有更多的資訊可以確認。
人們認為萊佛士記載的名字Bore-Budur以及衍生的BoroBudur,在英語語法中表示婆羅(Bore)村附近的廟宇;書中多數佛塔都用附近的村莊命名。如果按照爪哇語的習慣,佛塔的名字應該是BudurBoro。萊佛士同時認為Budur可能對應於現代爪哇語中的Buda(古代的),即是:古代的婆羅。另外一種假設認為Boro源於古爪哇語的bhara(尊敬的),佛塔的名字就是「尊敬的佛陀」。也有人認為佛塔的名字來自於爪哇語的biara(廟宇),意為「婆羅的廟宇」
地理位置
日惹西北40公里處的高地分布著許多佛教和印度教寺廟,這塊高地位於孿生火山孫多羅-松賓和默巴布-默拉皮,以及Progo河之間。根據當地神話,這片所謂Kedu平原是爪哇的聖地,因其土地肥沃而被冠以「爪哇花園」。[3]在婆羅浮屠的第一次修復期間,人們發現它和另外兩座佛教寺廟Mendut、Pawon連成直線。[4]雖然這可能是一個巧合,但是當地傳說很久以前有磚路從婆羅浮屠通往Mendut。這三座寺廟的建築和裝飾工藝都屬於同一時期,因此人們猜測它們的分布應該歸因於某種不可考的宗教習俗。[5]
和其它寺廟不同,婆羅浮屠修築於一座海拔265米的岩石山上;周圍是乾涸的湖床,婆羅浮屠的底部高出湖床15米。[6]湖的存在一度是考古學家的爭論熱點。1931年,一位荷蘭藝術家和印度教學者W.O.J. Nieuwenkamp提出一套理論,認為婆羅浮屠起初是一朵漂浮在湖中的蓮花。[7]蓮花是佛教藝術中隨處可見的形象,經常作為佛陀的寶座和舍利塔的塔基。婆羅浮屠整座建築似乎呈現一朵蓮花的形象,其中的佛像似乎代表著大乘佛教中的《妙法蓮華經》。塔頂的三層圓台似乎象徵著蓮花瓣。[6]然而很多考古學家認為建築周圍的自然環境表明這裡不存在湖泊。
另一方面地質學家根據發現的粘土沉積物認為Nieuwenkamp的觀點可能成立。[8]2000年一項地層學、沉積物和花粉樣本的研究表明婆羅浮屠附近曾經有過湖泊,然而湖泊的面積時時不同。另一項研究證實,在公元13世紀和14世紀之間,婆羅浮屠應該在湖泊的岸邊。印度尼西亞最活躍的火山之一默拉皮就在婆羅浮屠的附近,它從更新世以來就一直噴發著火山灰。[9]火山和河流塑造了婆羅浮屠周圍的環境,也影響了湖泊的充盈和乾涸。
歷史
建造
沒有文字記錄誰是婆羅浮屠的建造者,也不知道為何而建。透過比較佛塔隱式地基的浮雕和王室族譜的銘文,人們估計佛塔建造於公元八和九世紀。婆羅浮屠可能於公元800年建成。公元760年-830年是中爪哇夏連特拉王國的鼎盛時期,而夏連特拉王國受到三佛齊帝國的影響。建造過程估計歷時75年,於公元835年竣工,正值三佛齊大君Samaratunga當政。
和尚在婆羅浮屠靜修
人們分不清當時爪哇的印度教和佛教統治者。夏連特拉王國被當作是佛陀的虔誠信徒,但在Sojomerto出土的石碑卻說明他們是印度教徒。Kedu平原周圍平原和山上的許多印度教和佛教廟宇就建造於這一時期。包括婆羅浮屠在內的佛教廟宇大約和印度教的濕婆神廟普蘭巴南同時建造。公元732年,夏連特拉王國的開國君主Sanjaya王下令在婆羅浮屠以東10公里外的Ukir山上建造印度教濕婆神廟lingga。根據Kalasan族譜,Sanjaya的繼承人Rakai Panangkaran卻於公元778年建造了佛教廟宇Kalasan。人類學家認為宗教在爪哇從來沒有導致嚴重衝突。信奉印度教的國王可能庇護佛塔的建造,佛教徒國王也可能反過來。王朝和文化的延續可能不受國教更替影響。
遺棄
婆羅浮屠曾經在若干世紀中沉睡於層層的火山灰之下和茂密的叢林之中。佛塔的遺棄依然是一個謎團。不知從何時起佛教徒不再到這裡朝拜。有一種假設認為爪哇人在公元15世紀轉變為伊斯蘭教徒時遺棄了這座廟宇。另一種理論認為公元1006年前後的一次火山爆發引發饑荒,當地居民只得背井離鄉。人們認為這次事件導致爪哇權力中心早至公元928年就從Kedu平原遷移至Brantas山谷附近的東爪哇。
不過這座偉大的佛塔從未被當地人民遺忘。然而關於佛塔的輝煌傳說逐漸被對悲劇和災難的迷信取代。公元18世紀的兩份古爪哇語手稿記錄了一樁和佛塔相關的災難;根據爪哇歷史傳說(Babad Tanah Jawi),佛塔導致公元1709年一位針對馬塔蘭國王的謀反者死亡。在馬塔蘭歷史傳說(Babad Mataram)中,佛塔和日惹蘇丹國一位王子的悲劇被關聯起來。這位王子無視禁忌,帶走了婆羅浮屠一個舍利塔中名為「牢籠中的武士」的雕像。他回到王宮即暴病,一天後身亡。
重見天日
婆羅浮屠重見天日之後的第一張照片(1873)
英荷爪哇戰爭之後,英國於1811至1816年統治爪哇。史丹福·萊佛士上尉被任命為爪哇副總督(其時英國未設爪哇總督,因此萊佛士是最高行政長官),[10]他對爪哇的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萊佛士穿越爪哇島,記錄和當地居民的交流,並且收集爪哇古董。1814年在巡視三寶瓏的途中,他聽說在Bumisegoro村莊附近叢林的深處沉睡著一座叫做婆羅浮屠的大佛塔。萊佛士本人沒能發現這座佛塔,便派遣荷蘭工程師H. C. Cornellius前往勘察。
Cornellius和他的兩百名屬下花了兩個月在叢林中開拓出一條通往婆羅浮屠的路。由於佛塔可能坍塌,他沒能全部發掘。Cornellius向萊佛士報告他的發現,並附上婆羅浮屠的多幅畫。儘管萊佛士在《爪哇歷史》中只用寥寥數句提及此次發現,人們依然將婆羅浮屠的重見天日歸功於他。
1835年Kedu地區的荷蘭行政長官Hartmann繼續Cornellius的工作,最後終於發現整座佛塔。他對婆羅浮屠的興趣大多來自個人。然而Hartmann沒有記錄他的勘察活動,即便傳說他發現了主舍利塔中的大佛。現在主舍利塔空空如也。1842年Hartmann勘察了主佛塔,但人們不知道他發現了什麼。後來荷蘭東印度政府委任工程師F.C. Wilsen前往勘探,他在1853年的報告中提到一尊百倍於婆羅浮屠其它佛像的大佛。
Wilsen描繪了婆羅浮屠的幾百幅浮雕,並且研究了佛塔本身,寫下了三篇文章。此時荷蘭東印度政府已經委任J.F.G. Brumund詳細研究佛塔,這項任務於1859年完成。Brumund本想發表一篇附有Wilsen繪圖的文章。但是殖民地政府不同意,而Brumund拒絕聽命。殖民地政府於是派遣另一名學者C. Leemans研究佛塔,他最終基於Wilsen和Brumund提供的材料編輯了一本書。1873年婆羅浮屠的第一本詳細研究作品出版,一年後被翻譯為法文發行。1873年荷蘭籍佛蘭德裔雕刻師Isidore van Kinsbergen拍下了佛塔的第一張照片。
佛塔的一些浮雕和裝飾物經常被竊賊和順手牽羊的遊客偷走。1882年殖民地首席文化監察官認為佛塔不牢固,並建議分解整座佛塔,將浮雕陳列在博物館中。殖民地政府因此委派一位考古學家Groenveldt進行徹底勘查、評價佛塔的實際情況。Groenveldt的報告認為對佛塔情況的擔心不正確,並建議保留佛塔。
當代事件
197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了一次對婆羅浮屠的主要修復,佛教徒重新來到這裡朝拜。每年五月和六月的第一天滿月,印度尼西亞的佛教徒在這裡慶祝衛塞節,紀念喬達摩·悉達多的誕生、入滅和悟道成為釋迦牟尼的日子。衛塞節是印度尼西亞的國家假日,紀念活動集中於三座佛教廟宇:遊行隊伍從Mendut寺步行出發,經Pawon最後到達婆羅浮屠。
婆羅浮屠的遊客
婆羅浮屠是印度尼西亞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1974年它吸引了26萬名遊客,其中3萬6千是外國人。1990年代中期在印度尼西亞金融危機之前,遊客數字飛漲至每年250萬人,其中80%來自國內。然而當地居民抱怨他們未能受惠於旅遊業的發展,因此經常發生衝突。2003年當地居民和婆羅浮屠附近的小商人發動數次抗議,反對中爪哇省政府建設一座三層商廈「爪哇世界」的計劃。
1985年1月21日,婆羅浮屠的九座舍利塔被九枚炸彈嚴重損壞,是為1985年婆羅浮屠爆炸案。1986年,執行炸彈襲擊的右翼極端組織的兩名成員分別被判20年監禁,另外一人被判13年監禁。1991年一位穆斯林盲人傳教士Husein Ali Al Habsyie被指控策劃了1980年代中的一系列爆炸事件,其中包括對婆羅浮屠的襲擊,他被判終身監禁。2006年5月7日,一場里氏6.2級的地震襲擊中爪哇的南部沿海地區。此次地震在日惹附近的城市造成嚴重的毀壞和人員傷亡,但婆羅浮屠安然無恙。
建築
婆羅浮屠頂層圓形大佛塔
滴水嘴獸
婆羅浮屠各層的門洞
截面圖:塔基、塔身和塔頂構成4:6:9的比例
婆羅浮屠是作為一整座大佛塔建造的,從上往下看它就像佛教金剛乘中的一座曼荼羅,同時代表著佛教的大千世界和心靈深處。塔基是一個正方形,邊長大約118米。這座塔共九層,下面的六層是正方形,上面三層是圓形。頂層的中心是一座圓形佛塔,被七十二座鐘形舍利塔團團包圍。每座舍利塔裝飾著許多孔,其中頂層舍利塔均飾以方形孔,而其下兩層的則飾以菱形孔;舍利塔裡面端坐著佛陀的雕像。而頂層中心的圓形佛塔則無孔,佛塔內是上下排列的兩個石室。在二十世紀的修復工程中,荷蘭皇家部隊工程師Theodor Van Erp 於這座當時已損壞的圓形佛塔裡面發掘出一尊未完成的佛陀石像,該石雕像現被移送至婆羅浮屠博物館收藏。
佛塔的建築材料是取自附近河流的約5萬5千立方米石料。這些石料被切成合適的大小,由人工運至建築地點。石塊之間用榫卯連接。建築完工之後工匠們在石塊上刻下浮雕。佛塔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以適應當地的暴雨。為防積水,每個角上都有裝飾著滴水嘴獸的排水孔,整座佛塔共有100個這樣的排水孔。
婆羅浮屠和其它同類的建築有很大的差異。它被建於一座山上,而不是平地。不過建築工藝和爪哇的其它廟宇相似。由於它的實心結構和類似金字塔的造型,人們起初認為婆羅浮屠是一座舍利塔(梵文stupa,或譯窣堵坡),而不是廟宇。舍利塔的目的是供奉佛陀,有時也僅僅是一種虔誠的標誌。而廟宇則是在房屋中供奉佛陀,並且給信徒參觀朝拜。然而從婆羅浮屠的精心設計和建造來看,它事實上是一座廟宇。婆羅浮屠的台階和走廊引導信徒們拾級而上,直至頂層。婆羅浮屠的每一層都代表著修煉的一個境界。信徒們的朝拜路線裝飾著象徵佛教大千世界的各種圖案。
爪哇的民間傳說認為古納德爾瑪(Gunadharma)是婆羅浮屠的建築師。人們對他所知甚少。他在建造過程採用的基本長度單位稱為 塔拉(tala),是人臉上從前額髮際到下頜底部的距離,或者是儘量伸展拇指和中指時兩個指尖的距離。顯然這樣的長度單位因人而異,但佛塔的度量十分精確。1977年的一次統計發現佛塔各部分經常形成4:6:9的比例。隨後人們在附近的佛教廟宇巴旺塔(Pawon)和 孟督塔(Mendhut)發現了同樣的比例。考古學家猜想這一比例具有曆法、天文和宇宙觀的意義,就像柬埔寨的吳哥窟。
從垂直方向上我們可以將主要建築分為塔基、塔身和塔頂三個部分。塔基是一個邊長為123米的正方形,高4米。塔身由五層逐漸縮小的正方形構成。第一層距塔基的邊緣7米,然後每層以2米的差距縮小,留下狹長的走廊。塔頂由三層圓形構成,每一層上建有一圈多孔的舍利塔,三層的舍利塔形成三個同心圓。正中是一座主要的大圓塔,大圓塔的頂端是整座建築的最高處,離地35米。婆羅浮屠每一邊的中間都有入口,總共有32隻石獅子看守著四個入口,每個入口都有台階通向塔頂。佛塔的主入口在東邊,浮雕上的故事從這裡開始。山坡上有台階通往山下的平地。
佛塔的三個部分代表著通往佛教大千世界的三個修煉境界,即:欲界(Kamadhatu)、色界(Rupadhatu)和無色界(Arupadhatu)。塔基代表欲界,五層的塔身代表色界,而三層圓形的塔頂和主圓塔代表無色界。色界的細緻裝飾的方形在無色界演化為毫無裝飾的圓形,象徵著人們從拘泥於色和相的色界過渡到無色界。
1885年人們在塔基的下面發現了一個隱藏的部分。這部分隱藏的塔基裡刻有浮雕,其中的160幅描繪了真實的欲界。現存的浮雕上有簡短的銘文,似乎是給雕刻師的指示和描繪要雕刻的場景。人們起初認為隱藏的塔基是為了防止山體下沉。另一種理論根據印度古代一本關於建築和都市計畫的著作《印度堪輿》(Vastu Shastra)認為,隱藏的塔基由於設計錯誤被上層的塔基代替。
婆羅浮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2FPhB
婆羅浮屠有大約2670塊浮雕,其中1460塊敘事浮雕、1212塊裝飾浮雕,覆蓋了建築的立面和迴廊。浮雕的總面積達2500平方米,分布於隱藏的塔基和塔身。[11]
敘事浮雕被分為11組,環繞整座建築,總長3公里。第一組浮雕在隱藏的塔基中,其餘10組從婆羅浮屠東門開始分布於塔身的下面四層。牆上的敘事浮雕順時針分布,而迴廊上的反方向分布。這種分布方式符合佛教徒朝拜聖跡時的右旋禮:信徒順時針繞行,而聖跡常在右側。[12]
隱藏的塔基裡的浮雕敘述了佛教的因果報應律。塔身第一層牆上的浮雕分上下兩欄,每欄各120塊石板。上欄敘述了佛陀的生平,下欄和塔身第一、二層的迴廊一起敘述了佛陀的前生(本生)。[11]其餘的浮雕敘述了善財五十三參修成正果的故事。
佛像
其中的一尊佛像
斷頭的佛像
除了石頭上雕刻的佛教大千世界故事之外,婆羅浮屠還有許多佛像。雙腿交叉的佛像端坐於蓮花座上。它們分布於塔身(色界)的五層正方形和塔頂(無色界)的三層圓形上。
塔身的佛像供奉於壁龕中,在欄杆的外側圍成一圈。隨著面積逐層縮小,佛像的數目也逐層遞減。塔身的第一層(最底層)有104個壁龕,第二層有104個,第三層88個,第四層72個,第五層64個,總共432尊佛像。[13]塔頂的佛像被安放在多孔的舍利塔內,第一層(最底層)有32座舍利塔,第二層24座,第三層16座,總共72座。[13]塔身和塔頂的佛像共計504尊,其中三百多尊被部分破壞(多數缺頭),而43尊全無蹤影。
起初看來這些佛像大同小異,然而它們的手勢(手印)有微妙的差別。[14]塔身的佛像共有五組印相,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代表著五個方位:東(右手結鎮地印,左手結根本定印)、西(雙手結根本定印)、南(右手結施願印,左手結根本定印)、北(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結根本定印)、中(雙手於胸前結講經印)。塔身從下而上的四層佛像手結前四種印相,它們的印相與面對的方位對應。塔身最上層佛像一律雙手於胸前結講經印。每種印相代表五方佛(或稱「五智如來」)的一方,分別是東方阿閦佛(不動如來),西方阿彌陀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無量光如來等),南方寶生佛(寶生如來),北方不空成就佛(不空成就如來),中央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塔頂的佛像則是結轉法輪印的釋迦牟尼。
修復
1885年日惹考古學會主席Yzerman發現塔基下面有「隱藏的塔基」,婆羅浮屠引起注意。Yzerman在1890-1891年將隱藏塔基的浮雕逐塊拍照。[15]荷蘭東印度政府獲悉之後採取了保護佛塔的必要措施,於1900年設立一個由三名成員組成的委員會評估佛塔,這三名委員包括:Brandes(藝術歷史學家)、Theodor van Erp(荷蘭皇家部隊工程師)和Van de Kamer(公共事務局建築工程師)。
1902年該委員會向政府提交了一份三個階段的修復建議:第一階段排除直接威脅佛塔穩固的危險,包括修復佛塔的四個角落,加固塔身第一層的圍欄,修復若干佛龕、拱門、舍利塔和主圓塔;第二階段包括清理周圍的空地,保證日常維護,並且通過修復地板和排水孔改進排水系統。第三階段包括清理所有鬆動的石塊,清掃塔身第一層圍欄以下的部分,清理錯亂的石塊,修復主圓塔。工程總預算大約48,800荷蘭盾。
Theodor van Erp隨後領導修復工程,遵照「原物歸位」的原則於1907-1911年修復婆羅浮屠。[16]前面的7個月,Van Erp的工程隊挖掘佛塔周圍的地面,以尋找丟失的佛像頭顱和石板,隨後分解和重建了塔頂的三層圓台和舍利塔。同時,Van Erp發現了其它一些修復佛塔的方法,並且提交了另一份預算34,600荷蘭盾的計劃。婆羅浮屠初步回復了往日的輝煌。
1973年的修復採取了一項改進排水系統的技術:嵌入混凝土和埋設PVC管道
由於經費有限,修復工作集中於清掃雕塑,而Van Erp沒有解決排水問題。在接下來的15年裡,佛塔的牆體受到持續的浸襲而浮雕逐漸出現新的裂痕。[16] Van Erp在修復中採用的混凝土含酸性成分,這些成分腐蝕了佛塔的其它部分。因此佛塔急需進一步徹底的翻新。
從此之後,人們陸陸續續小規模修復佛塔。1960年代後期,印度尼西亞政府呼籲國際社會支持佛塔的大修。197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印度尼西亞政府通過一項主要修復計劃,[17],並於1975-1982年執行了一次徹底的修復工程。[16]此次修復加固了地基,清理了1460片石板,分解並重新組裝塔身的5層方台,以及通過埋設管道改進排水系統。修復工程還加設了防滲透層和過濾層。這項龐大的工程僱傭了大約600人,總共花費6,902,243美元。[18]竣工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婆羅浮屠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婆羅浮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2FPhB
---------------------------
河南洛陽 武周時期通天浮屠遺址
2019-11-02     法治熱點關注
天堂,亦名通天浮屠、天之聖堂,始建於唐689年,位於隋唐洛陽城太初宮宮城核心區,宮城正殿明堂的北側。天堂是隋唐洛陽城中軸建築群上著名的「七天建築」中最高的建築,為一代女皇武則天感應四時、與天溝通的御用禮佛聖地,天堂內有用夾紵工藝製造的大佛,相當巨大,其小指中猶容數十人。
河南洛陽 武周時期通天浮屠遺址
武則天當政時期所建的明堂、天堂,是洛陽太初宮宮城內最高大的兩個建築,它們一改皇宮中軸線主殿為單層的傳統,使洛陽宮城殿宇的立體輪廓和風貌氣勢顯得更加輝煌壯麗。
天堂現存其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內,天堂遺址地下夯土層的直徑有70米之多,遺址中心為直徑11米的中心柱遺址坑裡,外兩圈都是用很厚的青石壘砌,憑此可以想見天堂在當時的宏偉和壯觀程度。
2013年4月14日,以武則天的禮佛堂為原型而復建的新「天堂」同「明堂」一起正式對外開放接待遊人,合稱「明堂天堂景區」。
河南洛陽 武周時期通天浮屠遺址
新「天堂」是一座唐式風格建築,建於原天堂遺址之上,並非歷史上天堂的原樣復原,而是一座保護展示性高塔建築。天堂也是徐克導演的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的通天浮屠的原型所在地。
公元688 年,武則天垂拱四年二月,拆除太初宮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明堂建成之後,武則天命薛懷義作夾紵大像(乾漆造像,即今之脫胎像)於明堂北,所造佛像十分巨大,其小指中猶容數十人。並在明堂北側建立天堂,以安奉巨大的佛像。建成的天堂數百尺高,共五級,至第三層,已經可以俯視高近90米的明堂了,可見天堂之高大。建成的天堂成為皇宮內禮佛的重要場所。
河南洛陽 武周時期通天浮屠遺址
天堂建成不久,由於其體量巨大,被風摧毀。後又重新修建天堂,日役萬人,采木江嶺,數年之間,所費以萬億計,府藏為之耗竭。
公元695年正月,乙未,天堂成後,武則天作無遮法會於明堂。又殺牛取血,用來畫大佛像,佛像的頭高二百尺。
公元695年正月,初八(丙申),在天津橋南邊張掛大佛像,擺上供神佛用的食品。當時御醫沈南得寵於武則天,薛懷義心生記恨,是夕,密燒天堂,延及明堂。大火照京城洛陽如同白晝,比明皆盡,暴風裂血像為數百段。武則天知道天堂被燒的真相後,為了避諱,只說是在天堂里幹活的工徒疏忽燒著麻布佛像,而延燒明堂。當時全城臣民正值慶祝正月的元宵燈會,到處進行聚飲。宮城正殿及天堂被燒,非同小可,左拾遺劉承慶請求停止朝會和聚飲,以回答上天的譴責,武太后准旨。姚說:「從前周代成周城宣榭失火,占卜的結果是朝代更加興盛;漢武帝時柏梁台失火後再造建章宮,盛德更加久遠。現在明堂只是發布政令的場所,並不是宗廟,不應自我貶抑。」於是武則天登上皇城正門端門,像平時一樣觀看臣民會飲,並命令重新建造明堂、天堂,仍然任命和尚懷義為主持建造的使者;又為九州各鑄一座銅鼎及十二屬相神,都高一丈,安置在各自的方位
河南洛陽 武周時期通天浮屠遺址
1979年,位於洛陽市唐宮路定鼎路交叉口的武則天御用禮佛堂天堂遺址被發現。
2008年12月至2010年7月,對該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發掘,基本搞清了該遺址的形制布局與沿革變化。
2011年,在遺址上,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
2014年4月13日起,河南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正式對外免費開放。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蹟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蹟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河南洛陽 武周時期通天浮屠遺址
天堂基址僅存台基基礎,其東面與宮城西步廊相連,北面與東西向步廊房相接,西面有磚鋪散水並有寬4.33米的東西向步廊與其他建築相連。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寬77.7米,東西寬69.15米。台基中心為石砌圓形坑,其外有兩周柱礎石、一周夯土基礎和一周碎石塊建築基礎。柱礎石兩圈,內圈礎石12個,外圈礎石20個,礎石為四塊青石拼合而成,並為由一層夯土、一層礎石層層疊加而成。夯土基礎一周寬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碎石基礎一周,為由殘石塊組成的圈形帶狀建築基礎,寬約0.5米。
水渠:呈東西走向,以磚和石塊由白灰黏砌而成。在台基北側曲折以環繞台基北部。水渠寬約2米,北折部分南北長約15米,台基北側部分東西長約63米。
唐風貌的「天堂」,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天堂」,又稱天之聖堂,始建於唐689年,是一代女皇武則天感應四時、與天溝通的御用禮佛聖地。
據悉,整個「天堂」建築外觀五層、內有九層,明暗相間,一氣呵成,象徵著女皇九五至尊的無上地位。壇城是新「天堂」內部展陳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原地區不多見的藏式唐卡風格壁畫。
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NEGmLG4BMH2_cNUgh23x.html
河南洛陽 武周時期通天浮屠遺址 https://bit.ly/3qHVozd


唐朝時武則天真的建造過通天浮屠嗎? - 壹讀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


武則天真的建造過「通天浮屠」?這尊史上最大佛像是怎麼被摧毀的 - 每日頭條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


考古證實: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的通天浮屠真的存在 - 每日頭條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


bj013566665.pdf (ntu.edu.tw)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七層的佛塔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