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新港太公廟 @ 廟宇和傳統宗教信仰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新港姜太公廟-姜太公 @ 神 靈 佛 現 :: 隨意窩 Xuite日誌
新港太公廟 (1) 新港姜太公廟 | Facebook
新港太公廟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https://bit.ly/2LZ4R67
地址: 嘉義縣新港鄉福德村中正路115巷19號
電話: 05-3741830
主祀神明: 姜太公
陪祀神明:
中壇元帥
二郎神君
土地公
註生娘娘
創立起始年: 1763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重建太公廟碑
重建太公廟碑
建立沿革:
本廟主神姜太公,金身是明永曆廿三年(西元1670年)張姓信徒,迎自漳州府詔安縣,初居金水漆林,大溝仔西北角,水尾仔,此地臨海,張姓信徒居此一面墾拓一面討海為生,經術代舉族遷數里之東,笨港南街,笨港乃內河港,多殷富世家,在同信日眾,香火日盛故於清乾隆廿七年(西元1763年)笨民合建,笨港太公廟,由此生靈達播,詎料嘉慶年間(西元1796~1820年)台灣近海市鎮最大笨港街市被洪水沖毀,其歷史文物,治笨官署,殷商富戶,悉遷距笨港街五里之東蔴園寮(今新港)本廟因笨民四散分居,重建家園只堅固草雕之廟,近年使重建新港太公廟,土地增購七十餘坪。
簡介與相關圖片:
內殿正面內殿重建洗捐芳名碑天地龍門天地龍門落成誌慶匾
奉祀神明 (主神之外):
註生娘娘福德正神
祭祀活動:
農曆六月二十六日來台紀念日(慶典日)
農曆八月初三日姜太公聖誕千秋
內政部寺廟登記資料
登記名稱: 太公廟
寺廟性質: 民間寺廟
教別: 道
建別: 勸募
組織型態: 管理委員會
負責人: 林世欽
建築與飾物
新港太公廟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https://bit.ly/2LZ4R67
話說封神榜-新港太公廟
(文王拖車、武王拜相)
中園仔範圍從姜太公廟到新港國中一帶,居民多數是從笨港及水燦林等沿海一帶遷來開墾,張姓是主要姓氏,太公廟位於新港鄉福德村中正路115巷19號(新港國中後面),主神為姜尚太公(來台344年,又稱為太平公),陪祀二神郎君、中壇元帥,左廂房福德正神、右廂房註生娘娘等神尊,現任主任委員林世欽、副主任委員郭宗堯,歡迎大家來參訪與指教,服務電話:05-3741830。
姜太公身騎四不像,手持杏風旗、驅仙令旗,為當時周文王禮聘重用,擔任伐紂大元帥。
姜太公神尊原由張姓奉祀,張姓移民最早來台居住於今水林鄉水北村,小部份遷移到水南村及大溝村水尾埔(俗稱張水尾)等屯墾,大部份遷移至今新港鄉南港村、福德村等地居住,牆壁上彩繪、楹聯等也說出姜太公歷史淵源,值得大家前往參訪,了解明末來台的典故。
左牆壁詩句:
太公家業八十成,月出光輝四海明,
命內自然逢大吉,茅屋中間百事亨。
右牆壁詩句:
八十原來是太公,看看晚景遇文王,
目下緊事休相問,勸君且守待運通。
廟內神柱楹聯:
宮殿華麗洪水沖失笨港古、廟貌巍峨福地重建蔴園新。
左牆壁對聯:
鄭朗雲 虔書
心藏雄略星斗衝霄漢
保固八百餘年亨尊安
右牆壁對聯:
鄭朗雲 虔書
國王尊賢下拜稱相父
忠臣受禮赤誠扶西周
+++ 社區通各社區網站-雲林縣水林鄉水北社區 +++ https://bit.ly/38OCEIw
今天要介紹的武成王,並不是《封神演義》中的「開國武成王」黃飛虎,但確實也跟《封神演義》脫不了關係。這位武成王無論在歷史與小說中都是一代奇人,各位想必聽過「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這句諺語,這位武成王就是姜太公。
嘉義新港太公廟姜太公金身。(圖/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嘉義新港太公廟姜太公金身。(圖/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姜太公記載在史冊上的稱號很多,有姜子牙、呂尚、太公望等稱呼。在歷史上,祂輔佐周武王東征商朝,令天下改朝換代,後因戰功封於齊,是春秋戰國時代稱霸的齊國始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祂的赫赫戰功,在唐代時被尊為武成王,並有建有「武成王廟」,則歷代名將數十人配享廟中,與文宣王孔子相提並論,便可知祂在歷代帝王與武將心中的地位。「武成王廟」的祭祀一直延續到宋元兩代,直到明朝朱元璋才罷祀「武成王廟」。(可參見關聖帝君聖誕千秋/關羽如何走上神壇成為關帝?)
但今天姜太公的形象,絕大部分都來自於小說《封神演義》,在書中祂被塑造成一個前半輩子落魄的男子形象,之後受元始天尊之命,領受打神鞭與杏黃旗,下山輔佐周朝取代商朝,並執行「封神計畫」。
在書中,周國與商國戰死之人的靈魂最後都會歸於封神台,等到天下大勢已定之後,由姜子牙冊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因為受到《封神演義》的影響過大,據說在明清兩代時就已出現以書寫「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紙張或木板掛在家中或交通要道來避煞之法,理由很簡單,因為天庭眾神都是祂封的,連神都要給祂三分面子。
當然,這是民間信仰受到小說影響的最佳例子,至少除了《封神演義》之外,並沒有任何史料指出姜太公有封神的紀錄,卻也顯示出人類在面臨無法解決的恐懼時,總會自行找出讓心裡安心的方法。
武成王在此百無禁忌 因為神是我封的! https://bit.ly/38PBYm1
嘉義縣新港太公廟 @ 廟宇和傳統宗教信仰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生而为上公,没而为神人:姜太公的历史形象及其人格神崇拜|姜子牙|文王|周文王|纣王|周国|姬昌_网易订阅
800多年前,昭烈武成王廟是每個州府都必須建立的國家級廟宇。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伐纣的首席謀士、最高軍事統帥和西周的開國元勳,齊國及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殿內主祭台正中供奉姜太公戎裝坐像一尊,謀聖張良、兵聖孫武雕像於祭台陪享兩側。 太公坐像上方雕刻著唐宋兩朝敕封姜子牙的聖旨。 廟設72位歷朝武將,以張良等72位歷朝歷代的名臣名將配享。 唐肅宗時又詔令京城及各州擴修太公廟,以張良、韓信、白起等72位歷朝歷代的名臣名將配享在姜太公的兩側。 按唐宋制設為60名將館,各繪30歷史名將畫像。 按唐宋制設為十哲殿,各塑五位歷史名將雕像。 武廟的由來與重光昭烈武成王廟的歷史依據西周時期青銅鼎 姜太公發明的虎符及出土於臨淄的齊國兵器、钺、刀幣 姜太公作為中國古代影響久遠的傑出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認可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先賢,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太公聖績館九大板塊,直觀而形象地敘述了太公少歲多舛,中年蘊藉,哀年逢尊,暮年大任,助鼎天下的不凡業績。 下面為大家列舉了其中五大板塊: 姜太公聖績之一:吊民伐罪 興周滅商 姜太公聖績之二:王師尚父出將入相 姜太公聖績之三:垂釣諮佇天下 姜太公聖績之四:天姿英武 大器晚成 姜太公聖績之五:神農苗裔 伯夷嫡孫詩詞書畫館部分展品 殿內主祭臺上端坐4.5米的太公彩塑坐像,神態端莊肅穆,高高在上,接收諸神的朝拱。 牆壁彩繪365諸神朝拱圖1800平尺,由著名歷史人物連環畫畫家張強、山東青島農業大學國畫系副主任張曉明,領銜繪製的巨幅壁畫,是迄今為止國內繪製人物最多的單幅壁畫。 太公大殿東西配殿設太公後裔百姓館,按照姓氏人口比例,將太公後裔百余姓氏,以文字和圖片的方式,介紹由姜姓衍生的各姓氏的歷史來源、發展以及目前主要分佈,並配以各姓氏傑出人物畫像。 追根溯源,考起支脈,以期俎豆千秋家族旺盛
尋訪釣魚臺的姜太公
尋訪釣魚臺的姜太公 – 福伯論壇 https://bit.ly/2XJcBvE
每逢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主角姜太公的慶誕吉日(農曆8月3日,今年為國曆9月1日)到來,我都不由得憶起20年前有次突然興起,隻身遠赴大陸陝西寶雞渭水的磻溪,探訪姜太公在釣魚臺垂釣遇周文王歷史遺跡的一段往事。這個釣魚臺與中日兩國在東海發生主權爭議的釣魚臺同名,但其歷史更為深遠,且具道教神祕色彩。筆者該次探幽,曾與姜太公有著難以言詮的會通,更在腦際烙印了他那「乾坤垂一釣」的謀略與堅毅形象。
姜太公年屆七十,不以白髮照綠水為憾,背對水面,用長竿短線,離水三尺,直鉤垂釣,以待願者上鉤,一酬終生大志。最終,他果然知遇於思賢若渴的周文王,被拜為國師,繼而輔佐周武王,得以逢時吐氣思經綸,更進一步被畀以三軍統帥實權,在牧野一戰大破商朝紂王軍隊,由此建立起西周王朝。
因為姜太公用直鉤而不用彎鉤垂釣,(這怎可能釣到魚?)所以曾被譏為:「無謀空想百歲。」但他對此則笑稱:「寧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負命者定會上鉤來!」若從他先後把周文王、周武王釣上鉤的結果論看,他的這一舉措如實是宋代詩人蘇軾詩句「蒼崖雖有迹,大釣本無鉤」的寫照。
真實歷史記載的「太公望」
姜太公在《封神演義》裡對戰死的將士擁有加封神位的道術和法力,而在正史《史記.齊太公世家》的確載有這號人物。姜太公本名姜子牙,另有多個稱呼。他的祖先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地賜姓「呂」,所以他又叫呂尚。後來,姜太公在磻溪垂釣時值遇周文王,備受賞識。周文王提及自己的祖先太公時曾說,將會有聖人來幫助建立周朝,以致姜太公又被尊稱為「太公望」。至於「姜太公」此一稱謂,則是他輔佐周文王討伐商紂有功而獲得。再者,姜太公的另一名稱「齊太公」,乃是周武王打下江山後封賜齊國給他而得名。
在《史記》相關記載中,呂尚(即姜太公)早年嚐盡貧窮,年老時,以漁釣之術企圖勾引西伯(即周文王)。有次西伯準備出巡打獵,先占卜,顯示所獲獵物不是龍、虎、熊,而是「霸王之輔」。於是西伯出獵,果然在渭水的磻溪遇見西伯。兩人一席話後,西伯很高興的說:「先君太公曾說將有聖人前來輔助,周朝得以大興,莫非您就是那位聖人,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西伯尊稱呂尚為「太公望」,後駕車載他一同歸去,並奉之為國師。
談及姜太公的身家背景,到了他這一代已蕭條貧困,他還一度淪落充當屠牛賣肉之徒,也曾賣酒做小生意。不過,由於他知識淵博,深諳謀略,也在商紂時期擔任過小官吏,管理漁政和養馬業務,後來因無法容忍紂王的無道兇殘,遂求去,歸隱海濱,多年後才得到周文王尊禮。姜太公輔助周文王期間,推動了三大工作;一、對內修德愛民、發展農耕生產,增強自身實力;二、對外以德號召同盟國,擴大政治威望和外交影響力;三、擴大勢力地盤,壓制商紂氣焰,形成「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格局,最後一舉攻滅商紂。
道教神界傳說中的「散仙」
在道教神界的傳說裡,姜太公是元始天尊的徒弟,於崑崙山隨師父修道、學法術40多年,後來奉命下山代天行道,掌管打神鞭和封神的重責大任。於是,他階同各路神仙協助周文王討伐暴君商紂,拯救苦難蒼生百姓,並建立周朝長達808年基業。這段神話故事記錄在《封神演義》一書。戰爭期間姜太公把元始天尊交付的一張標註所有神靈和神位的名單(即所謂「封神榜」)貼在封神台柱上,又戴頭盔、穿鐵甲,手拿黃令旗,驅動神鞭,駕著戰車,引領所有戰亡的孤魂野鬼到另一個世界,同時封賜360位各種不同層次的神位,這就是著名的「封神」。
封神之後,姜太公已無任何神位可封給自己,元始天尊就讓他當個沒有固定神位的「散仙」,祂所到之處,眾神都得讓位給祂。姜太公這一頭銜相當程度具有「監察神」的身分地位,為了防堵眾神瀆職,祂常坐在宮廟和民屋的門楣上,兼可防患惡鬼潛入肆虐,循此,民間廣泛流傳在房樑上張貼紅紙,書寫;「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之類的話語,或張貼姜太公圖像,都有助於趨吉避凶。另有一傳說,在封神到最後階段,只剩下東嶽大帝和豬欄神兩個空缺,其實姜太公已替自己預留了東嶽大帝位置,孰料武成王黃飛虎先選定東嶽大帝,他也只好屈就擔任豬欄神了。這也是為什麼早期的農村社會裡,農民都會在豬欄貼上寫有;「姜太公在此,百事無禁忌」之類話語的紅紙,或張貼姜太公圖像,以祈求養豬順利成長,畢竟養豬乃農村社會的主要經濟命脈。
姜太公的神格屬「正」,援此而來。祂既是高高在上俯視監察眾神的散仙,積極防堵眾神瀆職,以及驅邪除鬼;復是屈膝謙卑守護廣土眾民,混跡豬群的豬欄神。祂的能高能下,能大能小,頗值世人、尤其是為官者引為借鏡。尤其姜太公在道教神話中,擁有道術高明、法力高超、威武剛猛的「戰神」形象,以及身負公正不阿為戰死鬼魂封頒神位的莊嚴角色,再有不私心自用、不爭搶神位、不貪愛頭銜的豬欄神扮演,凡此在在令人印象深刻,使祂在民間頗孚眾望,儼然眾望所歸。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較早期封建時代的王室祭壇中,姜太公因協助周文王、周武王伐紂成功,故此也始終以「戰神」之姿領有一席地位。到了唐玄宗在位時,他下旨在都城和轄區內廣建供奉姜太公的廟宇,從此濫觴了其後各朝代官方修建文武兩廟宇的慣例,文廟供奉孔子,武廟供奉姜太公。不過,後來武廟主神已逐漸被關公所取代。他方面,在民間習俗裡,每逢農曆過年時,人們常把姜太公圖像掛出來,相信此舉可避免邪神惡鬼來犯,過個好年;有些人甚至將姜太公圖像如明鏡高懸般長年掛在廳堂上,祈祝保護家中一年四季順利平安如意。
結語:「大釣本無鉤」的領悟
當年我遠赴磻溪探幽釣魚臺,當地堪稱人間仙境。遠看秦嶺群山起伏、重巒疊嶂、氣勢磅礡,甚為壯觀;近看奇峰聳峙、翠柏蒼鬱、依山傍水,絢麗誘人。姜太公釣魚的平臺,則位於周邊石壁高深、幽篁邃深,由滋泉潭積而成的「丸谷」中一處平石。我曾跨過水面踏上釣魚臺,仿姜太公垂釣姿勢,揣想他的心靈世界,卻不無感嘆於:「釣石千年在,春風一水流」,以及「文王已歿不復生,直鉤之道何實行?」等古代文人墨客的憑弔詩詞。
回想起來,我之會通姜太公的,最主要部份是豁然開朗理解了「乾坤垂一釣」和「大釣本無鉤」的深邃義理。姜太公從發現商紂昏庸暴虐,走上棄暗投明之路,西去磻溪以直鉤垂釣,此舉本是「無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終於皇天不負可新人,化不可能為可能,如願釣到了周文王,並譜下一段歷史佳話。 最後,有關姜太公的神蹟,我則領悟到「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以及「姜太公在此,百事無禁忌」的深層意涵,因為姜太公封神,其神格又屬「正」,諸神見到祂怎能不退位?姜太公的人格則是「重德輕神」,反對迷信卜卦,譬如他曾冒大不諱反對周武王以卜筮結果決定是否出兵伐紂,所持理由是「枯骨死草,何知凶吉?」他強調只要出兵行動符合道德,一定會成功。也因此,當人們的行動舉止為都如姜太公般恪守道德,自然就百事無禁忌囉!尋訪釣魚臺的姜太公 – 福伯論壇 https://bit.ly/2XJcBvE
從唐朝到明初,被供奉了600多年的武成王廟,為何消失了?
在唐朝之前,姜太公就被歷代帝王追封為「武聖」,因為他給人留下的印象是——能救蒼生於水火中,又滿腹韜略,具有非凡的政治、軍事才能,因此,他一直備受歷代統治者的尊崇。從唐朝開始,帝王又將姜太公的供奉,提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
最初,唐太宗自奉為太公呂尚的化身,在姜太公垂釣之地,修建太公廟!唐太宗也像姜太公一樣,籠絡了大批人才,將政局穩定,國富民安,實現了貞觀之治。
公元731(唐開元19年)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都修建太公廟,並配享張良、歷代名將72位!每當發兵出征或文武舉人應召時,都必須去太公廟拜謁。
這是歷史上,首次將姜太公廟上升到國家文化、個人榮譽的高度。公元739年,姜太公被追封為「武成王」,成為一個時代的尊貴人物!
轉眼到了宋朝,延續舊制之外,在宋真宗時代,擴建了太公廟,還將「武成王」地位再次提升了一個高度,封為「昭烈武成王」。
這應當和宋朝當時的大環境有關,因為宋朝一直沒有停止被外族侵略的現實,他們急需要一股向心力來凝聚軍心!
武成王廟配享人名單,也發生過數次變化,從最初的72人,經過歷代君王的刪減,最終定為64人!
雖然廟在歷朝都有所變動,但對武成王的供奉卻並未有本質的改變,直到元朝也是如此。
自從朱元璋稱帝之後,在南京修建歷代帝王廟,將姜子牙入祀歷代帝王廟,武成王廟從事實上取消,此後各地相繼將廟名改回舊稱或毀掉,流傳下來的都以「太公廟」稱呼!事實上,這時的太公廟和普通的神廟相似,已經失去當年尊貴的實際意義。
朱元璋將武成王廟取消,有他合理的原因,畢竟,相對強大的明朝,已經沒有外敵環伺的危機!執政思路的改變,最終結束了運行了600多年的武成王廟的歷史地位,歷代帝王廟逐漸成了新的祭奠之處!
到了元朝後期,民間開始流傳一些關於姜太公的神話傳說。
明朝萬曆年間《封神演義》小說開始流傳。從那時開始,武成王成了虛構人物黃飛虎的稱號,而姜子牙上升為「神」,成了民間廣泛供奉的對象。但他在唐到元之間的尊貴意義,已經徹底消失了!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GP4GEK4.html
姜尚,字子牙,呂氏,一名望,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世稱「姜太公」,生卒年未詳。堯舜時期,炎帝後裔伯夷掌四岳,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子孫從其姓,呂尚乃伯夷後人,姜為尚之族姓。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雖然他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他已年過六十,滿頭白髮,閱歷過人,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侵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太公為炎帝神農氏五十四世孫,伯夷三十六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為 齊國 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姜子牙的先祖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賜姓姜,封于呂地為侯,在現在的南陽臥龍區王村鄉董營村建立了呂國,姜子牙就出生在董營村,如今的董營村還保留有呂國墓塚,周圍分佈有呂崗、呂林、呂橋、呂灣、子牙溪、雙氏廟等遺跡,舊時廟宇內也敬奉有姜子牙塑像。呂國為一個中原古國,已被史學界認定在南陽西,春秋初年為楚所滅。後人尊為「謀聖」姜子牙。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地處商朝以西的一個屬國,周逐漸上升的時期,姜子牙聽說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經濟發達,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大得人心,便很想為興周滅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時姬昌也正在為治國興邦而廣攬人才,於是姜太公便下定決心離開了商朝,不辭勞苦,來到了周的領地渭水之濱,終日以釣魚為生,其實是在觀察世態的變化,尋找大展宏圖的機會。據說,姜子牙釣魚用的是直釣,魚當然釣不上來,所以才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說法。
姜子牙用了幾十年的功夫,勤學苦讀,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可謂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學識淵博。尤其對歷史和時勢的研究更是駕輕就熟,如今當了姬昌的太師可以說是厚積薄發運籌而遊刃有餘,對內他幫助姬昌制定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政策,如:實行「九一租稅制」,即農人租用公田,只繳納九分之一租稅的低稅制度;給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為官吏的奉祿,而且子孫可以承襲等。這樣,就調動了農人在官田上努力生產、官吏們自覺地搞好本人的分地生產,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有朝一日興兵伐紂奠定了穩固的經濟基礎。中國歷史上的殷商王朝至此也便宣告滅亡了,姜子牙終於完成了扶周滅商的宏圖大業。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建有殊功,武王姬發把姜子牙封到了齊地,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姜子牙勵精圖治,終將齊國治理成為春秋戰國時期五霸七雄中的強國之一,由於姜太公的雄才偉略,更被後人稱為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
從小說《封神演義》到各種層出不窮的封神題材的電視劇,尤其是90年版《封神榜》更是成為幾代人的一段共同記憶。 小說、影視劇中的姜子牙是崑崙山玉虛宮元始天尊的座下弟子,後奉命下山,扶周滅商,其間歷經種種磨難,最終消滅殷商,成就封神大業。 但這畢竟文學藝術作品,那麼在歷史真實的中姜子牙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姜子牙是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也稱為呂尚、呂望,別號飛熊。 他複雜的姓氏和他的先祖有關,他的先祖本姓姜氏,曾是「四嶽」(部落首領)之一,后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舜、禹之際被封於呂,因此從其封姓。 關於姜子牙的具體故里還有爭議,但一般認為是山東省東部的日照、莒縣一帶。
姜子牙雖然出身顯赫,但到商朝末年時家道早已沒落。 據相關文獻記載,姜子牙曾做過屠夫、小商販,曾"屠牛朝歌,賣食棘津",還有的說他是"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姜子牙曾經是贅入婦家的女婿,后因不善生計不妻子逐出家門,這在小說、影視劇中也有體現。
姜太公竟是武成王?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
還有一些文獻中記載,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曾經在商朝中擔任過低級官職,後來因不滿商紂王的暴虐無道而棄職,遊說天下諸侯,但"無所遇",於是便隱居在渭水河畔。 一次西伯姬昌在出獵前進行占卜,卜辭上說:"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罴;所獲霸王之輔"。
果然文王在渭水北岸遇到釣魚的薑子牙,文王大喜,言道:「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 '說的就是您吧? 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 "因此稱呼薑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薑子牙尊為師。 此後在姜子牙的輔佐謀劃下,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
文王死後,武王即位,姜子牙被尊為"師尚父"。 經過幾年的準備后,武王決定興師伐紂,出征前進行占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 群臣恐懼不安,只有姜子牙堅決主張進軍,武王於是出征。 此後經過牧野之戰擊潰商軍,紂王在鹿台自焚,武王大軍進入朝歌,商朝滅亡。
武王已平定商紂后,成為天下之主,他便開始封賞有功之臣,首先他就把薑子牙封在東部營丘,建立齊國。 姜子牙在東去封國的途中,有人對他說:「吾聞時難得而易失。 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 "姜子牙聽了此言,連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達齊國。 正趕上萊侯帶兵來攻營丘。 原來營丘毗鄰萊國,而萊人是東夷族,他們趁商紂之亂而周朝剛剛安定,無力平定遠方,因此和薑子牙爭奪國土。
姜子牙到達齊國后,修明政事,"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因此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諸侯中的大國。 武王病死後,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由周公旦輔政,這引起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的不滿 ,他們聯合紂王之子武庚發動叛變,連東方的淮夷也反叛。
為此周公派召康公通知姜子牙:「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 " 齊國因此可以徵討各國,形成東方各國事實上的領袖。 最終在姜子牙的支援下,周公旦徹底平定叛亂,周王朝得以安定。
史書上記載"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沒有人立",薑子牙究竟活了多達年歲,史書上沒有準確的記載。 但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的推算,周康王六年是西元前1015年,姜子牙的的生卒年大致為西元前1128年—西元前1015年,即113歲。 當然這隻是大致的年限,也有其他的說法。
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政治、軍事家,被譽為兵家之祖,他所著的《六韜》,又稱為《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軍事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 皆宗太公為本謀。 ”
姜太公竟是武成王?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
由於姜子牙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此後姜子牙一直受歷代統治者的崇尚,被譽為武聖。 739年唐玄宗下詔追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宋朝時姜子牙所著的《六韜》被列入"武經七書",他本人被追封為昭烈武成王。 在武廟中,更是以姜子牙為首。 在元明時期,姜子牙逐漸被神化,明代萬曆年間,道士許仲琳創作《封神演義》,從此,姜子牙由人變成了神,"太公在此,諸神退位"、"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在民間廣為流傳。
在小說中姜子牙有一次不成功的婚姻,而且沒有兒女,但根據文獻記載姜子牙的兒女很多。 除了繼承王位丁公呂外援外,還有許多,他們很多都成為今天一些姓氏的來源。 值得一提的是姜子牙還有一個女兒,史書上稱她為邑姜。 邑姜嫁給了周武王,生下了周成王、以及晉國的開國國君唐叔虞,山西太原的晉祠供奉的就是唐叔虞和邑姜。
而姜子牙建立的齊國,在春秋時期一直是東方的大國。 特別是在齊桓公姜小白的統治下,更是將霸業推到了頂峰。 此後公族勢力逐漸削弱,最終在西元前386年貴族田和自立為國君,廢除齊康公,將他遷居於海濱,姜齊正式滅亡。
武成王廟裡的歷代六十四名將都有誰?
2019-07-18 07:50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幹德元年(963)有"上(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胡為受饗於此? '命去之。 "後來趙匡胤命官員研議,把原本配飨武成王(姜太公)的七十二位名將名單加以增減,增二十三人,減了二十二人。 當今的武聖是關羽,事實上最早的武聖是姜子牙。 姜子牙在明朝被廢祀,民間又以岳飛為武神代表。 到了清朝,又特別崇尚關羽,加上三國演義故事的推波助瀾,關羽遂成武聖。
中國歷代王朝中最早替姜子牙建廟是唐朝,玄宗李隆基開元十九年(731),下另長安、洛陽兩京與天下州郡都設太公廟,並以漢太子少傅張良配饗。 到了肅宗李亨干元元年(758),太常卿於休烈上書皇帝,指稱張良應該要配饗他所輔佐的漢高祖劉邦,而不是配饗與其時代不同的薑子牙。 之後,太公廟裡就只有正神姜子牙享受祭祀香煙。 上元元年(760),皇帝李亨下詔追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太公廟升格為武成王廟,並與孔丘的文宣王廟同等規格。 因為文宣王廟裡有所謂十哲,於是武廟也比照辦理,選出古今名將十人一同配饗,左起秦王國武安君白起、漢王朝初三傑之一淮陰侯韓信、蜀漢帝國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唐王朝國務院右最高執行 長—尚書右僕射衛國公爵李靖、司空三公之三英國公爵李績(即徐世績);右起張良、齊王國最高指揮官大司馬田強國邵錶/吳王國大將軍孫武、魏王國西河郡郡長、西河太守吳起、 燕王國昌國君樂毅。 唐德宗李亨建中三年(782),再比照文廟裡的七十二賢,找齊古今名將七十二人配饗武廟。 增加的人為:孫膑、范蠡、廉頗、管仲、田單、趙奢、李牧、王翦、曹參、彭越、周勃、周亞夫、霍去病、衛青、趙充國、李廣、鄧禹、吳漢、馮異、耿衞生、寇恂、賈復、馬援、段颎、鄧艾、張遼、皇甫嵩、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抗、陸遜、羊祜、杜預、王浚、陶侃、謝玄、王猛、慕容恪、檀道濟、王鎮惡、長孫嵩、慕容紹宗、斛律光、王僧辯 、宇文憲、於謹、韋孝寬、吳明徹、楊素、賀若弼、韓擒虎、史萬歲、李孝恭、尉遲恭、蘇定方、裴行儉、王孝傑、張仁願、王乾淨、郭元振、李光弼、郭子儀等六十四人(沒有湊齊七十二)。
到了趙匡胤時,吳起被丟出十哲之列,改為七十二賢,孫膑、廉頗、韓信、彭越、周亞夫、段颎、鄧艾、陶侃、關羽、張飛、杜 預預、慕容紹宗、王僧辯、吳明徹、楊素、賀若弼、史萬歲、李光弼、王孝傑、張仁願、郭元振等人則被請出廟外,不加配饗。 十哲部分增添管仲與郭子儀,七十二賢加上灌嬰、耿純、王霸、祭遵、班超、王渾、周訪、沈慶之、李崇、傅永、段韶、李弼、秦瓊、張公謹、唐休璟、渾瑊、裴度、李光顏、李國有德、鄭選項、葛從周、周德威、符存審等人。
宋徽宗趙佶宣和五年(1123),武成王廟裡的從祀配饗人員又有所改動,《宋史》卷一百零五《禮志八》記載: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凡七十二將"。 跟姜太公一起配饗的是張良,底下管仲、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並西向;田苴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 東廂房裡則有東廡,白起、孫膑、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 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日電、李光弼;西廂房為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強國、段颎、張遼、關羽、周瑜、陸遜 、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 大體上又恢復了唐朝時的人物。
宋孝宗趙昚淳熙四年(1176),認為李晟有"再造唐室之功",李績贊成唐高宗李治立武則天為後是"幾滅唐室",所以升李晟至正堂,降李績到廂房,從祀者有曹彬。 北方的金朝,也對武成王廟裡的人物有所更動,金章宗完顏璟泰和七年(1207)把粘罕(宗翰)與張良共同配饗姜子牙,再加列謀良虎(宗雄)、斡魯補(宗望)、兀朮(宗弼)等人於堂上,把韓信等移至廂房,又刪減王猛、慕容恪等二十餘人,加金朝將領斜也(杲)等人。
武成王廟在元朝時仍按時致祭,從祀規模大減員,很多人都被剔除了。 《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條》載:"武成王立廟於樞密院公堂之西,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從祀。 這樣就似乎又回到"武廟十哲"了。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1388),將姜太公改為附祀歷代帝王的名臣之一,武成王廟因而被罷祀
武成王廟:歷史背景,歷史記載,唐朝時期,宋朝時期,金朝時期,元朝時期,明朝時期,越_中文百科全書
武成王廟
武成王廟,簡稱“武廟”,舊稱“太公廟”,專門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的廟宇,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廢止於明太祖洪武年間。
唐朝開元十九年,玄宗皇帝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定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的文宣王廟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唐德宗時期,顏真卿建議增設古今六十四名將為從祀。宋真宗時,又追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又重新整改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到了元朝時期,繼續以姜太公為武廟主神,但從祀名將規模大減員,很多人都被剔除了,只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為從祀,同時民間也出現了一些關於姜太公的神話傳說。
明朝洪武年間,廢武廟,以姜太公從祀帝王廟。至滿清時稱供奉關羽的關公廟為武廟。民國時期關羽和岳飛合祀的關岳廟也叫"武廟",同"文廟"相對。
基本介紹
中文名:武成王廟
簡稱:武廟、武成廟
舊稱:太公尚父廟、太公廟
主祭:呂尚
存在時間:唐朝開元年間——明朝洪武年間
創建者:唐玄宗
歷史背景
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追封為武聖,隋末唐初之時,天下混亂,百姓渴望出現一位救世能人,解救蒼生於水火,於是百姓想起了周朝的開國第一功臣呂尚。據傳,呂尚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
武成王·呂尚
武成王·呂尚
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自己是呂尚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並重用呂尚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於實現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呂尚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公元731年(開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追謚呂尚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
宋真宗時,又追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為抵禦外冠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出現了一些關於姜太公的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小說《封神演義》,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民間廣為信奉。
歷史記載
唐朝時期
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宣。出師命將,發日引辭於廟。仍以古名將十人為十哲配享。天寶六載,詔諸州武舉人上省,先謁太公廟。乾元元年,太常少卿於休烈奏:"秋享漢祖廟,旁無侍臣,而太公乃以張良配。子房生漢初,佐高祖定天下,時不與太公接。古配食廟庭,皆其佐命;太公,人臣也,誼無配享。請以張良配漢祖廟。"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武廟。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列於左,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晶國君樂毅列於右,以張良為配。
姜太公戎裝坐像,謀聖張良、兵聖孫武雕像配享於姜太公左右兩側
姜太公戎裝坐像,謀聖張良、兵聖孫武雕像配享於姜太公左右兩側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奏:"治武成廟,請如《月令》春、秋釋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諸侯之數,樂奏軒縣。"詔史館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將凡六十四人圖形焉:
越相國范蠡,齊將軍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漢相國平陽侯曹參,左丞相絳侯周勃,前將軍北平太守李廣,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左將軍膠東侯賈復,執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將軍新息候馬援,太尉槐里侯皇甫嵩,魏征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婁侯陸遜,晉征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東晉車騎將軍康樂公謝玄,前燕太宰錄尚書太原王慕容恪,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濟,梁太尉永寧郡公王僧辯,北齊尚書右僕射燕郡公慕容紹宗,周大冢宰齊王宇文憲,隋上柱國新義公韓擒虎,柱國太平公史萬歲,唐右武侯大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右衛武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右衛武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張仁亶,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傑。以上為一列,以下為另一列。
齊相管仲,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漢梁王彭越,太尉條侯周亞夫,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後漢大司馬廣平侯吳漢,征西大將軍夏陽侯馮異,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太尉新豐侯段熲,魏太尉鄧艾,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大司馬荊州牧陸抗,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太尉長沙公陶侃,前秦丞相王猛,後魏太尉北平王長孫嵩,宋征虜將軍王鎮惡,陳司空南平公吳明徹,北齊右丞相鹹陽王斛律光,周太傅大宗伯燕國公于謹,右僕射鄖國公韋孝寬,隋司空尚書令越國公楊素,右武侯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唐司空河間郡王李孝恭,禮部尚書聞喜公裴行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國公郭元振,朔方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張齊丘,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貞元二年,刑部尚書關播奏:"太公古稱大賢,下乃置亞聖,義有未安。而仲尼十哲,皆當時弟子,今以異時名將,列之弟子,非類也。請但用古今名將配享,去亞聖十哲之名。"自是,唯享武成王及留侯,而諸將不復祭矣。
貞元四年,兵部侍郎李紓言:"開元中,太公廟以張良配,以太常卿、少卿三獻,祝文曰:'皇帝遣某敢昭告。'至上元元年贈太公以王爵,祭典同文宣,有司遂以太尉獻,祝版親署,夫太公周之太師,張良漢之少傅,今至尊屈禮於臣佐,神何敢歆?且文宣百世所宗,故樂以宮縣,獻以太尉,尊師崇道也。太公述作止《六韜》,勳業著一代,請祝辭不進署,改昭告為敬祭,留侯為致祭,獻官用太常卿以下。"百官議之,多請如紓言。左司郎中嚴涚等議曰:"按紓援典訓尊卑之節,當矣,抑猶有未盡。夫大名徽號,不容虛美,而太公兵權奇計之人耳,當殷之失德,諸侯歸周,遂為佐命。祀典不云乎,'法施於人則祀之'?如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刪《詩書》,定《禮樂》,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皆宗之,法施於人矣。貞觀中,以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磻溪立廟。開元漸著上戊釋奠禮,其進不薄矣。上元之際,執事者苟意於兵,遂封王爵,號擬文宣,彼於聖人非倫也。謂宜去武成王號,復為太公廟,奠亨之制如紓請。"刑部員外郎陸淳等議曰:"武成王,殷臣也,紂暴不諫,而佐周傾之,夫尊道者師其人,使天下之人入是廟,登是堂,稽其人,思其道,則立節死義之士安所奮乎?聖人宗堯、舜,賢夷、齊,不法桓,文,不贊伊尹,始謂此也。武成之名,與文宣偶,非不刊之典也。臣愚謂罷上元追封立廟,復磻溪祠,有司以時享,斯得矣。"左領軍大將軍令狐建等二十四人議曰:"兵革未靖,宜右武以起忠烈。今特貶損,非勸也。且追王爵,以時祠,為武教主,文、武並宗,典禮已久,改之非也。"乃詔以將軍為獻官,余用紓奏。自是,以上將軍、大將軍、將軍為三獻。
宋朝時期
宋朝建國之初,建隆議升歷代功臣二十三人,舊配享者退二十二人。慶曆儀,自張良、管仲而下依舊配享,不用建隆升降之次。元豐中,國子司業朱服言:“釋奠文宣王,以國子祭酒、司業為初獻,丞為亞獻,博士為終獻,太祝、奉禮並以監學官充。及上戊釋奠武成王,以祭酒、司業為初獻,其亞獻、終獻及讀祝、捧幣,令三班院差使臣充之。官制未行,武學隸樞密院,學官員數少,故差右選。今武學隸國子監,長、貳、丞、簿,官屬已多,請並以本監官充攝行事,仍令太常寺修入《祀儀》。”宋太祖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左拾遺知制誥高錫因上疏論王僧辯不克善終,不宜在配享之列。乃詔吏部尚書張昭、工部尚書竇儀與錫別加裁定,取功業始終無瑕者。
乾德元年(963年)六月癸巳,昭等議升漢灌嬰、後漢耿純、王霸、祭遵、班超、晉王渾、周訪、宋沈慶之、後魏李崇、傅永、北齊段韶、後周李弼、唐秦叔寶、張公謹、唐休璟、渾瑊、裴度、李光顏、李愬、鄭畋、梁葛從周、後唐周德威、符存審二十三人;退魏吳起、齊孫臏、趙廉頗、漢韓信、彭越、周亞夫、後漢段紀明、魏鄧艾、晉陶侃、蜀關羽、張飛、晉杜元凱、北齊慕容紹宗、梁王僧辯、陳吳明徹、隋楊素、賀若弼、史萬歲、唐李光弼、王孝傑、張齊丘、郭元振二十二人。詔塑齊相管仲像於堂,畫魏西河太守吳起於廡下,餘如昭等議。
乙未,秘書郎直史館管城梁周翰上言曰:“凡名將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誰當無累!一旦除去神位,吹毛求異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惡,似非允當。臣心惑焉。”不報。
政和二年,武學諭張滋言:“《詩》雲‘赫赫南仲’、‘維師尚父’、‘文武吉甫’、‘顯允方叔’、‘王命召虎’、‘程伯休父’,是均為周將,功著聲詩,今昔所尊惟一尚父,而南仲、吉甫之徒不預配食,余如卻縠之閱禮樂、敦詩書,尉繚以言為學者師法,不當棄而不錄,請並配食。”博士孫宗鑒亦請以黃石公配。後有司討論不定,國子監丞趙子崧復言之。
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除本傳已有封爵者,其未經封爵之人,齊相管仲擬封涿水侯,大司馬田穰苴橫山侯,吳大將軍孫武滬瀆侯,越相范蠡遂武侯,燕將樂毅平虜侯,蜀丞相諸葛亮順興侯,魏西河守吳起封廣宗伯,齊將孫臏武清伯,田單昌平伯,趙將廉頗臨城伯,秦將王翦鎮山伯,漢前將軍李廣懷柔伯,吳將軍周瑜平虜伯。”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並西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並西向;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並東向。凡七十二將雲。
紹興七年五月,太常博士黃積厚乞以仲春、仲秋上戊日行禮。十一年五月,國子監丞林保奏:“竊見昭烈武成王享以酒脯而不用牲牢,雖曰時方多事,禮用綿蕝,然非所以右武而勵將士也。乞今後上戊釋奠用牲牢,以管仲至郭子儀十八人祀於殿上。”從之。
乾道六年,詔武成王廟升李晟於堂上,降李勣於李晟位次,仍以曹彬從祀。先是,紹興間,右正言都民望言:“李勣邪說誤國,唐祀幾滅,李晟有再造王室之勛;宜升李晟於堂上,置李勣於河間王孝恭之下。”至是,著作郎傅伯壽言:“武成廟從祀,出於唐開元間,一時銓次,失於太雜。如尹吉甫之伐玁狁,召虎之平淮夷,寔亞鷹揚之烈;陳湯、傅介子、馮奉世、班超之流,皆為有漢之雋功;在晉則謝安、祖逖,在唐則王忠嗣、張巡輩,皆不得預從祀之列。竊聞邇日議臣請以本朝名將從祀,謂宜並詔有司,討論歷代諸將,為之去取,然後與本朝名將,繪於殿廡,亦乞取建隆、建炎以來驍俊忠概之臣,功烈暴於天下者,參陪廟祀。”故有是命。
金朝時期
金朝時期的武成王廟也以姜太公為主祀,不過金朝為了彰顯女真名將的勇猛,刪減了不少漢族名將,添加了許多女真名將,也對武成王廟裡的人物做了一些更動,金章宗完顏璟泰和七年(1207),開始建造武成王廟,把完顏宗翰與張良共同配饗姜子牙,把管仲降級為下祀,再加列完顏宗雄、完顏宗望、完顏宗弼等人於堂上,把韓信等移至廂房,又刪減王猛、慕容恪等二十餘人,又增加加金朝將領斜也(完顏杲)等人。武成王廟的祭祀,武成王、宗翰、子房各羊一、豕一,余共用羊八,無豕。金宣宗遷都汴京,余會朝門內闕庭之右營廟如制,春秋上戊之祭仍舊。
元朝時期
元朝時期,元朝皇帝仍以姜太公為武廟主祭,將武成王立廟於樞密院公堂之西,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從祀。每歲春秋仲月上戊,以羊一、豕一、犧尊、象尊、籩、豆、俎、爵,樞密院遣官,行三獻禮。
明朝時期
明朝洪武年間,因太公入侍歷代帝王廟,而被明太祖撤去武成王廟;至此,罷武廟祭,並去除呂尚的王號。
越南阮朝
在越南的阮朝時期,明命帝效仿唐朝唐玄宗所建的太公廟,在越南建造了一樣規制的武成王廟,所以越南的武成王廟仍以姜太公為主神,仍以張良為配享,但從祀的十人卻改為孫武、管仲、司馬穰苴、韓信、諸葛亮、李靖、郭子儀、李晟、岳飛、徐達等中國名將,與中國的唐、宋、元時期的武廟十哲略有不同。
另外,明命帝還增設六位越南名將加入武廟祀典,他們分別是陳朝的陳國竣,黎朝的黎魁,阮朝的阮有進、阮有鎰、尊室會、阮文張等人。
民國時期
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在後寢祠塑關羽、岳飛像,並祀關岳,稱關岳廟。1939年恢復武成王廟,簡稱武廟,大殿改稱武成殿,原“關岳殿”改為武德堂,武成殿內北、東、西三面牆壁上嵌有配享和從祀武成王的歷代80位名將傳石刻,現存16塊刻石。
華北偽政權為了對抗國共合作的抗日烽火,在1939年竟然重新繼起北京武廟的香火。偽華北臨時政府治安部總長、偽華北政務委員會總署督辦和偽華北綏靖軍總司令齊燮元將關岳廟改造成武廟,主祀輔佐周文王和周武王開創周朝八百年天下的老武神姜子牙,配享者左右共16位,從祀者左右共72位,這其中既有以顛覆大一統秦朝為志而以輔佐劉邦建立漢朝著名的張良、志在光復漢朝天下而名成三分天下的諸葛亮、在清初雖有功於滿族一統天下卻也負有背叛台灣鄭氏漢族政權而投降異族統治者的施琅、將勸其效法祖宗岳飛而起兵反對異族統治的曾靜和張熙向清朝雍正皇帝告密並釀成駭人聽聞文字獄的岳鐘琪等,也竟然有以抗金著名的岳飛和以抗倭著名的戚繼光。
武廟十哲
唐朝時期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設立武成王廟,與祭孔子的文宣王廟相同,都有亞聖十哲在旁坐侍。
武成王廟:歷史背景,歷史記載,唐朝時期,宋朝時期,金朝時期,元朝時期,明朝時期,越_中文百科全書
太公姓姜或呂氏,名望、尚,字子牙,號飛熊。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伐紂的首席謀士、最高軍事統帥和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認可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據史書記載,姜太公生於商更丁帝八年八月初三(西元前 1211 年),卒于周康王六年(西元前 1072 年),一共活了139 歲。姜太公死後,返周而葬,葬于文王、武王的陵墓旁。當時周朝規定,姜太公五世之內皆返周而葬,五世之後才能葬于齊地。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姜太公為"武成王",詔令京城及各州皆設太公廟,以張良、韓信、白起等七十二位歷朝歷代的名臣名將配享在姜太公的兩側。後經歷代君王增刪,只剩六十四位,稱六十四將。可憐的白起因坑殺趙卒二十萬,被趙太祖借題發揮清出武廟。
現在的六十四將一般是指:
越相國范蠡、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漢相國平陽侯曹參、左丞相絳侯周勃、前將軍北平太守李廣、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左將軍膠東侯賈復、執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太尉槐裏侯皇甫嵩,魏征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婁侯陸遜,晉征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浚,東晉車騎將軍康樂公謝玄,前燕太宰錄尚書太原王慕容恪, 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濟,梁大尉永甯郡公王僧辯,北齊尚書右僕射燕郡公慕容紹宗,周大冢宰齊王宇文憲,隋上柱國新義公韓擒虎、柱國太平公史萬歲,唐右武候大將 軍鄂國公尉遲敬德、右武衛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右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張仁亶、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傑;齊相管仲、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漢梁王彭越、太尉條侯周亞夫、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後漢大司馬廣平侯吳漢、征西大將軍夏陽侯馮異、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太尉新豐侯段熲、魏太尉鄧艾、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大司馬 荊州牧陸抗、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太尉長沙公陶侃、前秦丞相王猛、後魏太尉北平王長孫嵩、宋征虜將軍王鎮惡、陳司空南平公吳明徹、北齊右丞相咸陽王斛律光、周太傅大宗伯燕國公于謹、右僕射鄖國公韋孝寬、隋司空尚書令越國公楊素、右武候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唐司空河間郡王孝恭、禮部尚書聞喜公裴行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國公郭元振、朔方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張齊丘、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宋武廟七十二將
武廟----“古代名將七十二人”
唐代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武廟.
唐至元稱奉祀呂望的廟。明清民國時稱改供奉關羽的關帝廟。同孔子的"文廟"相對。
1,《新唐書-禮樂五》記栽:“開元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這武廟十哲是:
春秋時代吳國的孫武、齊國的司馬穰苴,戰國時代魏國的吳起、燕國的樂毅、秦國的白起,西漢的張良、韓信,蜀漢的諸葛亮,唐的李靖、李績,而以太公望為武廟主祀。”
2,唐昭宗封諸葛亮為武靈王,並御賜廟堂於隆中。
宋代:
《宋史》卷105《禮志八》: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凡七十二將”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檔
一檔:張良
二檔: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並西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
三檔: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並西向;
四檔: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飃、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並東向。
金人遵唐舊制,但降低管仲和韓信的地位,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
元代:這個朝代武廟從祀規模大減員,很多人都被剔除了。
《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條》載:"武成王立廟於樞密院公堂之西,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從祀。
明清以後武帝廟改為供奉關羽,不祭祀呂尚了,所以不表了。
一般後人都以宋朝的為準,也就是我們傳統上認知的“古今七十二名將”。
這72人:
呂尚因為是主祭,所以不列入之內。
春秋:管仲、孫武 田穰苴、範蠡共4人
戰國:樂毅、白起、吳起、孫臏、田單、廉頗、趙奢、李牧、王翦,共9人
西漢:張良、韓信、曹參、彭越、周勃、周亞夫、李廣、衛青、霍去病、趙充國,共10人
東漢:鄧禹、寇恂、馮異、賈復、吳漢、耿弇、馬援、皇甫嵩、段熲,共9人
三國:諸葛亮、鄧艾、張遼、張飛、關羽、呂蒙、周瑜、陸抗、陸遜、杜預 、羊祜、王浚,共12人
東晉十六國:陶侃、慕容恪、謝玄、王猛、王鎮惡,共5人
南北朝:宇文憲、韋孝寬、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徹,共6人
隋:楊素、韓擒虎、賀若弼、史萬歲,共4人
唐:李績、李靖、郭子儀、李孝恭、尉遲敬德、蘇定方、裴行儉、王孝傑、張仁亶、王晙、郭元振、李光弼、李晟,共13人
武成王——姜子牙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姜子牙,不是封神演義里的神話人物,而是現實中強周滅商的總指揮,中國兵家權謀系統化的鼻祖,武廟十哲之首武成王——姜子牙。
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也稱呂尚,因是齊國(春秋五霸之首)始祖"太公望",俗稱姜太公。
太公釣魚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姜子牙,東海海濱人今河南衛輝市呂村人,生於西周初年,相傳他的先祖協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地,但在姜尚時家道中落,已淪為貧民,在渭水之濱遇周文王時,太公已80歲,正所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博文,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可見太公的前八十年,並不是不想出仕,而是沒有一個可以值得輔佐的明君,這點和孔明的出仕極為相似,太公的前八十年生活也是非常的窮困潦倒,以屠宰牲畜賣肉為生。正所謂:有道則仕,無道則隱。古人的節操之高亮不由得讓人佩服,寧願窮困潦倒也不屈就於一個昏君。當然太公雖然不出仕,但時刻為出仕積累才學。《尉繚子》載:"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孟津(今河南地區)"有的學者認為太公以買賣生意為偽裝,暗地裡結識倒商扶周的同道中人,深藏極強的政治目的,其中以何光岳先生為代表,他解釋到:"姜太公偽裝成屠夫、賣漿糊者,來往於商紂王都城朝歌及鄰近的汲等地,偵查商朝的活動,後來商朝懷疑,不得不逃亡東海之濱",才有後面《孟子。離婁》的記載"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當時的西伯昌國日益強盛,並且西伯樂於積善行德,與商紂王的昏庸無道形成鮮明的對比,此時姜子牙等心向周國也是有道理的。並且在紂王囚禁西伯時,姜子牙就通過這種形式打通費仲的關係,順利解救了西伯昌。《鬼谷子》就把姜子牙當作典型來進行解讀。
姜子牙,八十歲遇周文王,便被拜為"太師",隨後跟隨周文王東征西討,一直擔任軍師一職,制定出先稱王再滅商的策略,表面上尊敬殷紂王 ,佯裝毫無作為 ,暗中行仁政 ,籠絡民心與鄰近的諸侯國 ,致使西方的諸侯國之間有紛爭時 ,不去求紂王評判而求西伯昌。 大臣們為了團結更多的鄰國 ,便上書請求西伯昌稱王 ,自此 , 西伯昌稱周王。次年 ,周王昌便以紂王的名義率軍討伐犬戎 (在今甘肅慶陽以西 ) ,取得勝利 ,又 率軍攻密須國 (在今甘肅靈台縣一帶 ) ,密須國君軍敗而歸服於周。次年 ,周王昌軍又東北討伐耆國 (在今山西黎城 ) ,取勝。次年 ,周王的軍隊擊敗 國 (今河南沁陽縣 ) 次年 ,周軍又擊滅崇 侯虎國 ,在其地營修都城 (今灃水西的戶縣境 ) ,由周原 (今陝西岐山縣 )遷都於豐京。《史記· 齊太公世家》雲: "伐崇、密須、犬夷 ,大作豐邑。天下三分 ,其二歸周者 ,太公之謀計居多。"難怪姜子牙成為古代軍師的鼻祖。周武王繼位後更是拜太公望為師,尊為"師尚父"。
武王九年,興兵東進 ,觀察殷紂王的影響和諸侯國的傾向 ,以決定是否滅殷朝。 大軍東行前 ,師尚父任統帥 ,左手持黃鉞 ,右手持白旄向眾將士做誓師動員 ,號令曰: "軍行 ,主舟楫官總 領水師 ,同進 ,後退者斬首! "
太公執鉞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將士鬥志昂揚 ,疾進至盟津 (今河南洛陽市北的孟津縣黃河渡口 ) , 參加會盟者有 800個諸侯國。各國的國君均向武王說 ,可以滅商紂王。武王認為伐紂的時機還不成熟 ,決定返師 ,和太公望作《泰誓》以誥。返回豐京後 ,太公望又助武王營築新都城鎬京 (灃水東的今長安縣鎬京村一帶 ) ,以適應漸強大的周王國之需要。 過了兩年 ,殷紂王更加孤立 ,諸侯多叛 ,滅殷的時機成熟。 《六韜逸文》記載: "周武王將伐紂 ,問太公曰: `今引兵深入其 地 ,與敵行陣相守 ,被敵絕我糧道 ,又越我前後 ,吾欲與戰則不敢 ,以守則不固 ,而為之奈何? ' 太公曰: `夫入敵地 ,必案地形勢勝便處之 ,必依山陵險阻水草為固 ,謹守關梁隘塞。 敵若卒去不遠 ,未定而復反 ,彼用其士卒 ,若太急則後不至 ,後不至則行亂 ,而未及陣 ,急擊之 ,以少克眾。' " 《說苑》又載: 武王又問太公: "吾欲不戰而知勝 ,不卜而知吉 ,使非其人 ,為之道乎? "太公曰: "有道 ,王得眾人之心 ,以圖不道 ,則不戰而知勝矣;以賢不尚 ,則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 ,我樂之 ,雖非吾民 ,可得而使也。"武王聽後 ,更加堅定了滅紂王的決心。於是周武王於十一年率大軍東進 , 在牧野 (今河南新鄉市 )與殷紂王軍決戰,敗殷軍 ,紂王自殺 ,斬其頭 ,取得勝利。
(牧野之戰)
次日 ,武王一行 入朝歌 ,宣布西周建立。"武王立於社 ,群公奉明水 ,衛康叔紂布采席 ,師尚父牽牲 ,史佚策祝 ,以 告神討紂之罪。散鹿台之錢 ,發鉅橋之粟 ,以振貧民。封比干墓 ,釋箕子囚。遷九鼎 ,修國政 ,與 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師尚父在助武王滅紂中又建立了新的功勳。滅殷朝後 ,太公 望奉武王令又率軍東征 ,其親族同盟軍淮夷、徐夷、萊夷及奄、齊、郯、薄姑等 17國歸服。其進軍的前哨陣地已達呂城 (今江蘇徐州 )、呂梁洪 (今江蘇銅山縣東南 50里處 )。
《史記· 周本紀》載: "封功臣謀士 ,而師尚父為首封。 封尚父於營丘 ,曰齊。"也就是後面的 "春秋五霸"、"戰國七 雄"的齊國。武王去世後 ,年幼的成王繼位 ,叔父周公旦代執政。 紂王之子武庚 (封 立國於今河南淇縣 )認為有機可乘 ,便暗中勾結"三叔"叛亂 ,東方 (今山東 )殷的同族 17國又叛 周響應武庚 ,使建立不久的周王政權又面臨滅亡的危險。周公說服召公 、畢公高,將征伐東夷17國的大權授於齊太公呂尚,齊太公呂尚便以周王的名義率軍征伐叛亂的東夷國 ,擴土至今山東莒縣以東,偃姓、盈姓 17個東夷國被滅或被南徙 後 ,齊、魯兩國才真正統治了東夷地區。之後不久便病逝於國都。
太公不僅幫助周朝擴大了疆域版圖,他的方法謀略更是奠定了兵家的基礎,諸多的兵書都以太公的謀略為基礎進行延伸和創新,堪稱兵家之鼻祖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aza59an.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