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光餅」(簡稱光餅)是福建省傳統的小吃,把麵粉加點鹽巴後揉成麵糰,經發酵、造型(中間有小孔的圓餅)、拍上芝麻,貼在爐壁上烘烤後,就成為色澤金黃、外脆內軟的美食,充滿芝麻香氣

鹹光餅是一種以低筋麵粉製成的糕餅,又稱平安餅,通常製成圓形,中間挖個小洞,有點像甜甜圈,吃起來甜中帶鹹。鹹光餅更是台灣廟會神明遶境時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在每年新莊大眾爺繞境時會有官將首沿途發鹹光餅給信眾,吃了可保平安。而在新莊的一些百年糕餅店也會賣這種糕點,可拿來當茶點。[1]
原型
鹹光餅是相傳於明代將軍戚繼光為了奉命捉拿海盜,因伙伕在做飯時灶煙升起,引起海盜來襲,於是戚繼光為了克服海盜,叫伙伕做些烘乾以便儲存的乾糧,並以繩子串起,讓士兵方便攜帶,後人為了紀念戚繼光將軍的睿智,將這種餅取名為「鹹光餅」。鹹光餅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5tLIQI


光餅,是中國福建省傳統特色小吃,主要分佈於閩北地區的南平市的松溪縣、浦城縣、建陽區、建甌市、順昌縣,閩東地區的福州市、寧德市、霞浦縣和閩西地區的三明市尤溪縣(梅仙鎮)。光饼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i0K3qZ


戚繼光光餅 - Google 搜尋

2021-01-11_161659


2021-01-11_1618112021-01-11_161819800px-Wuyi_Shan_Fengjing_Mingsheng_Qu_2012.08.22_17-09-36450px-Qi_jiguang393px-LangzianNew_mandarin_duck_formation

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究竟如何?用定格动画讲述阵型的妙处《戚继光》花絮 [ 浙江卫视官方HD ] - YouTube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17日),字元敬,號南塘、孟諸,山東登州人,明朝將領。戚繼光出身軍戶,奉命戍守浙江和福建十多年,招募士兵組成戚家軍,練兵嚴格,軍法嚴厲,創立新戰術,注重武藝訓練,多次擊敗倭寇,肅清閩浙的倭亂,戰蹟彪炳,從參將多番轉遷,升任福建總兵。後來戚繼光受命鎮守北方邊境防範蒙古得到首輔張居正和兵部尚書譚綸的信任,擔任薊州總兵十四年,重修長城,建造塔樓加強防務,官拜左都督,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地位顯赫。張居正過世後,戚繼光屢次被參劾,退休回鄉,晚境淒涼。他著有《紀效新書》與《練兵實紀》,詳細記述其行軍練兵的經驗與戰術。戚繼光受譽為抗倭功臣,一代名將,其兵書亦著稱於後世
戚繼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5sitxV
家族
戚繼光出生於軍戶家庭,六世祖戚詳是安徽定遠縣人,跟隨朱元璋作戰,1382年左右戰死於雲南,追授世襲山東登州衛指揮僉事。戚繼光父親戚景通承襲祖職,1528年55歲時生下戚繼光,1535年升任京師神機營副將。戚繼光弟弟戚繼美也從軍,1582年任職貴州總兵。[2]:307、311
生平
早年
戚繼光年少時自父親戚景通學習詩書禮儀和兵法戰略,1544年父親過世,戚繼光承職父職。1548年至1552年間,他奉命率領登州衛所士兵遠戍北京東北的薊門,春去秋歸,每年一次。1549年,他考中山東武舉,次年入京會試落第,因事暫留京城。當時正逢蒙古入侵,進逼北京,戚繼光參與守城,並上書明世宗,陳述與蒙古作戰與防禦對方再次入侵的方略[2]:307。當時戚繼光獲計士元、劉瑤、阮鶚等多位官員舉薦,頗孚眾望[1]:134-135。1553年戚繼光26歲時,獲任命為山東都指揮僉事,負責防範山東沿海的倭寇。他嚴格執行軍紀,嚴懲不聽令的部下,以紀律嚴明著稱。[2]:307-308
鎮守南方
1567年,戚繼光應召北上,在武夷山留下的摩崖題刻
1553至1566年,是東南沿海倭寇為禍最烈的時期[3]:17。當時浙江倭寇肆虐,朝廷選派有才能的將領前往浙江,增強當地軍力[2]:308。1555年,戚繼光調任浙江,擔任浙江都司僉書,負責屯田事宜,次年受浙江總督胡宗憲賞識,升任參將[1]:128,負責防禦錢塘江以東地區,並支援寧波、紹興、台州三府。他與台州知府譚綸一同訓練當地軍隊對抗倭寇。譚綸很賞識戚繼光,從此一直把戚繼光留在左右。戚繼光計劃訓練鄉勇以抵禦倭寇,得到胡宗憲批准後,他開始招兵,1557年,在紹興招募了三千多人進行訓練1558年,戚繼光在舟山群島抵抗王直養子[4],並不成功。他發現將城市人訓練為精兵實在困難,決定只訓練農村青年[2]:308。1559年,官兵進攻浙江岑港的倭寇巢穴,久而無功,戚繼光和俞大猷雖然沒有參與戰鬥,卻被降職,受令限一個月內蕩平岑港,否則帶至京城問罪[1]:128-129。之後戚繼光受命負責訓練來自義烏的三千多名志願者,創立新的陣形「鴛鴦陣」[2]:308。戚繼光有感當時官兵漫無紀律,猶如烏合之眾,旗號猶如兒戲,練兵特別注重軍紀、戰術、戰技、偵察,並培養士兵的戰鬥精神[3]:180、186、188。這支軍隊後來以戚家軍聞名,有效打擊倭寇[5]:546。
1560年3月,戚繼光恢復參將職位,統轄台州、嚴州和金華三地軍務,繼續訓練士兵。次年,倭寇大舉入侵台州沿海,戚繼光領兵抗擊,一個月內九戰九勝,倭寇幾乎全部殲滅,而戚家軍傷亡極少。立功後,戚繼光升任為都指揮使,名聲大震,江西官員向朝廷要求派他前往江西鎮壓叛亂。1561年11月,他率兵前往江西,不出一個月就凱旋,江西人見識到一支紀律嚴明、給養充足,領導有方、作戰有素、富有默契的軍隊[2]:309。1557年倭寇首領王直被捕後,餘黨由舟山群島南遷,為禍福建和廣東[3]:152。1562年6月,戚繼光率軍援救福建以抵禦倭寇,多次戰勝後返回浙江。12月,倭寇援兵大量抵達,攻陷福建各地,包括平海衛城和興化府城[2]:309。倭寇之亂以來,這是第一次連府城也淪陷,遠近震動[3]:204。次年初,戚繼光獲任命為副總兵,負責福建北部沿海防務;譚綸獲任命為巡撫,提督福建軍務。二人齊心協力,重挫倭寇,在5月時收復平海和興化[2]:309,並摧毀倭寇在福建沿海最後的基地[5]:547。
1563年,戚繼光升任為都督同知,年底被召回福建,升任總兵,統領閩浙兩省軍務。次年追擊在福建與倭寇勾結的寇賊吳平,一直追至廣東[1]:125-126。戚家軍是長勝部隊,勝利紀錄無出其右。其他官兵幾個月都無法解決的倭寇據點,戚家軍可以在幾小時內攻克[6]:155、157。戚繼光平倭有功,不僅取決於訓練精良,還在於守備有方,並能與其他官員齊心合力。他從受倭寇侵略的地區招募鄉勇,並在當地知縣支持下,給予鄉兵豐厚軍餉。由於訓練有素,士兵勇敢作戰,不會膽怯退縮。戚繼光和福建巡撫譚綸和監軍汪道昆密切配合,到1567年,已將福建沿海倭寇肅清[2]:309。
鎮守北方
在八達嶺的戚繼光像
明朝開始重視北方邊防,戚繼光被召到北京,負責到京城北部訓練軍隊。離開閩浙前,他把自己出色的舊部皆委以軍事重任。1567年戚繼光到達北京後,獲任命為禁軍神機營副將,這是他父親曾擔任過的職位。他自覺無用武之地,請求負責薊州、遼東、昌平和保定地區的防務。譚綸比戚繼光先入京,擔任薊遼總督,極力推薦戚繼光。1568年5月,戚繼光受命總理薊州、昌平和保定三地防務,次年又兼任薊州總兵。1570年,譚綸由薊遼總督轉任兵部尚書,戚繼光則仍留守薊州,其後輔佐了四任總督。戚繼光訓練一支作戰有方的軍隊,在張居正和譚綸轄下嚴密布防[2]:310。張居正對戚繼光十份信任,指示他要保持邊境和平,不要主動進攻[5]:567,而戚繼光自己則其實想採取攻勢[6]:164。1571年明朝與蒙古訂立和約。與在沿海平定倭寇相比,戚繼光守衛長城抵禦蒙古人的十五年間,可謂平靜許多。他從一名戰略指揮轉型為一位軍務管理者。他請求徵調一些他在浙江時的舊部[2]:310,朝廷批准把他在浙江訓練的士兵調到薊州,最初員額為三千人,後來擴充至二萬。由於北方士兵質素極不理想,戚繼光還是主要信賴來自南方的舊部[6]:159、161。1573年,蒙古土蠻與俺答曾侵犯邊境,戚繼光領兵截擊。蒙古人因畏於戚繼光守邊,此後不敢再進犯薊州[1]:126。
戚繼光屢受封賞,1570年,他獲任命為右都督,1571年長城塔樓基本竣工,他接任世襲登州衛千戶。1574年,升任明朝最高軍職左都督,七年後加封錦衣衛百戶、少保兼太子太保。戚繼光到任前,薊州十五年間換了八任總兵,而戚繼光擔任薊州總兵則長達14年之久,除了因為他有軍事才幹外,也因為他在朝廷有兵部尚書譚綸及首輔張居正為後盾。[2]:310-311
晚年
1582年張居正逝世,戚繼光因與張居正關係密切而得罪明神宗。大臣提醒明神宗,戚繼光是宮門外的猛獸,只聽命於張居正,別人無法節制[6]:142、168。張居正逝世後不到六個月,戚繼光遭受彈劾而被罷免,回到登州[2]:311,後來調為廣東總兵,官階依舊,但失去了拱衛京師的重要地位。1585年他被參劾,被明神宗免職[6]:165。戚繼光罷官居家後,很少朋友仍然和他來往。他積蓄甚少,晚年一貧如洗,甚至醫藥費不繼[6]:165-166。1588年,有監察御史上疏建議重新起用戚繼光,受明神宗駁回和責罰。3個月後,[6]:142戚繼光在登州家中辭世,身後汪道昆為他撰寫墓誌銘[2]:311。
軍政
針對倭寇
鴛鴦陣圖示
戚繼光在浙江建立戚家軍,建軍方案有條不紊,他宣布招兵方法,規定月餉數額,擬定職務分配的原則,確定官兵的職責,統一武器規格,頒發旗幟金鼓以便通訊等等。他確立嚴厲軍法,實行連坐法,一人退卻則一人斬首,全隊退卻則隊長斬首,隊長殉職而全隊退卻則全隊斬首[6]:144。士兵由此培養出同生死、共勝敗的精神[2]:308。士兵擅自離開小便會被罰以割去耳朵。戚繼光治軍賞罰分明,其部下每人年餉銀10兩[6]:151、171,軍餉大體與農村短工收入相等,但另設重賞,一個敵人首級賞額白銀30兩。他只招募農民而不收城市人因後者多狡猾無賴,不能奮勇殺敵,往往臨陣逃脫。凡臉色白晢,眼神輕靈、動作輕快的人一概擯諸門外[6]:155。
1559年,戚繼光在浙江練兵時創立「鴛鴦陣」,每隊由12名士兵組成[2]:308,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在不同戰情或地形下,一隊可以一分為二。每隊隊長一人,伙兵一人,戰士十人,其中四人操長槍,為攻擊主力,前面有四名士兵,右方士兵持大而長的藤牌,左方士兵持小而圓的藤牌,之後有兩名士兵手執狼筅。長槍手之後,有二名士兵帶钂鈀。右方持大藤牌的士兵,主要任務是保持既得位置,穩定本隊陣腳,左邊持圓藤牌的士兵則要匍匐而進,在牌後擲出標槍,引誘敵人離開有利防禦的位置。如果引誘成功,後面兩個士兵以狼筅掃倒敵人,然後讓手持長槍的夥伴一躍而上刺死敵人。手持钂鈀的士兵則負責保護本隊後方,警戒側翼,必要時支持前方夥伴,構成第二線的攻擊力。鴛鴦陣同時配備長兵器和短兵器,接戰時,長12尺的長槍是有效的攻擊武器,但必須和敵人保持相當距離,如果敵人已進入槍杆距離之內,長槍即形同作廢[6]:152-153。手持狼筅的士兵不需特別技術,只要臂力夠大就勝任[6]:155。當時明軍士兵的長槍常被倭寇用倭刀砍斷,戚繼光為了對付倭刀,便採用以竹竿所製、堅硬的狼筅,效果甚佳。此後明軍開始普遍使用這種兵器[7]:105。戚繼光很重視倭刀的威力,也給自己的軍隊裝備了倭刀[7]:44。
戚繼光訓練的部隊,分為營、總、官、哨、隊五級,十二人為一隊,四隊為一哨,四哨為一官,四官為一總,四總為一營,一營將士3072人。實戰時,視乎敵人多寡強弱,隨時調整,有時四級,有時三級[1]:136。他嚴格訓練士兵的武藝,要士兵互相切磋,練習跑步以鍛練體力;訓練時要士兵操持較重的武器,使他們上陣時使用兵器更為純熟[1]:147。他深知倭寇戰鬥力強,要以五對一的優勢迎敵。戚繼光為部下配備少數火銃與火炮[2]:308-309,他知道火器的威力,但在實戰中並不依賴火器。當時明朝所造的鳥銃質素太低,銃管常會炸裂,以致士兵提心吊膽,不敢雙手握銃以作瞄準,有的鉛彈與火炮口徑尺寸不合,有的火炮導火線無法燃點。因此戚繼光只把火器應用於有限範圍。後來他為每隊步兵配備鳥銃二枝[6]:153-154,規定銃手必須出發前領取足夠彈藥,臨陣時假稱用完彈藥,以畏敵論罪[1]:148。
明朝官員對應在陸上還是在海上迎擊倭寇意見分歧,戚繼光傾向在陸上迎敵,他建立三層防禦體系,在福建沿海小島建立哨站,大軍戍守主要城市,他自己則指揮一支高度機動的軍隊,一聞警報便立即趕赴[2]:309。他在城鎮四面重要路口設下哨兵,每處三或五人,日夜值班,遇有敵情,以火銃和火把作出警報,警戒嚴密,使敵人無法突襲[1]:139。戚繼光作戰時顧慮精密,臨陣前兩三天,戚繼光就派兵偵察敵情,要每兩小時報告一次。地圖用紅黑兩色繪製,有時甚至用泥土塑成地形模型。他以一串740粒珠子的捻珠計時,以掌握準確時間[6]:156。
針對蒙古
戚繼光加固薊州一帶長城
在薊州防守時,戚繼兵引入戰車以對付蒙古騎兵。這種戰車的車箱沒有箱板,而是有八片可以折疊的屏風,共長15尺,平時放在車轅上,作戰時打開樹立在一邊車輪之後。幾十輛戰車可以並肩銜接,擺成或圓或方的防禦據點。一輛戰車裝備大口徑火槍「佛朗機」兩門,以青銅或鐵鑄,長三至七尺不等,口徑小於二寸,從炮口裝入鉛彈,最大型的佛朗機射程為二千尺。佛朗機和鳥銃都在戰車上屏風後開火,屏風開洞作為鉛彈出口,敵軍進入250尺或500尺範圍才開火[6]:161、173。士兵20人配備戰車一輛,其中10人直接附屬戰車,施放佛朗機[6]:161,另外10人是「殺手」,以藤牌、钂鈀和長柄單刀迎敵。殺手和戰車距離保持在25尺以內,殺手前進,戰車也隨之推進。其他步兵仍使用鴛鴦陣,稍有差異的是藤牌手應匍匐前進斬砍敵人馬腳,長槍手則挑刺敵軍使之墮馬竹製的狼筅部份已改為鐵製。迎敵時騎兵先在前方阻擋敵人,讓戰車有充裕時間組成作戰隊形。敵軍逼近,騎兵就退入戰車陣內。軍中也可能攜帶大炮,俗稱「大將軍」,重一千斤,以騾車裝運,放炮時須用大木楔入地面加以固定,不用彈丸,而是以小鐵球和石塊充填,作用是近距離大量殺傷敵軍人馬。火器發揮威力後,步兵就從戰車後衝出攻擊,以喇叭聲音協同動作。當敵人攻勢受挫,隊形散亂,騎兵就從戰車後出擊。這套戰術因明朝與蒙古人議和,實戰經驗無多[6]:162。1571年,戚繼光上奏請求設立車營,四人推車一輛,作戰時結成方陣,騎兵步兵處於其中。他又製作拒馬器,輕巧便利,可遏止敵騎的來襲[1]:126。
戚繼光提議修築長城。北京一帶「邊牆」原本為明初大將徐達所築,戚繼光建議增造堡壘,最初計劃以250人組成一營,每營一年內要建造堡壘70座,薊州全境共建造三千座。後來朝廷批准施工1200座,工程綿延十載才竣工。堡壘標準規格是三層,台頂方12尺,可駐守30至50士兵,建築材料磚石灰泥主要由北方士兵自製,築成後,主要由南兵把守。[6]:163
著作
《紀效新書》書影
1560年戚繼光在浙江時,將練兵方法寫成《紀效新書》18卷,1562年由他本人初刊。在籌備薊州防務期間,他編纂了《練兵實紀》9卷及《練兵雜記》6卷,總吉他在薊州練兵和守邊的經驗,1571年初刊。戚繼光文集《止止堂集》於1580年左右刊印,除了收錄他的兵書外,還包括其雜記《愚愚稿》2卷和詩文集《橫槊稿》3卷[2]:309-311。其《紀效新書》及《止止堂集》都得到當時文壇領袖王世貞作序。戚繼光的詩歌給人拘束和平庸的感覺,以當時武官標準來說,其文章造詣僅次於俞大猷[6]:164-165。後來戚繼光的兵書多次被刪節或修改,以別名刊印,如《蒞戎要略》或《長子心鈐》。他的一些重要奏章收錄於陳子龍的《皇明經世文編》,另有些奏章和詩詞收集於其子戚祚國為他所編的年譜[2]:311-312。
家庭
戚繼光在1545年結婚,相當懼內;其妻性情豪邁,1561年曾率兵守衛一個被倭寇包圍的要塞。婚後戚繼光一直沒有子嗣,1563年後他瞞著夫人[2]:311,娶妾三人,生子五人,直到兒子長大成人,其夫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存在。戚繼光去世前,其夫人離棄了他[6]:166。長子戚祚國生於1567年,三子戚昌國生於1573年,曾任職京城錦衣衛[2]:311。傳說戚繼光第二子因違犯軍法而被他處死[6]:151。
地位
福州戚繼光像
戚繼光被視為明朝當時最有才能的將領,和他同時的將領,沒有人能建立如此輝煌的功業[6]:142、165。他獲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在明代,只有四名武官獲得比他地位更高的太傅頭銜,他也是在明代唯一一位獲封少保的布衣官員。戚繼光卒後30年,朝廷追謚他為「武毅」,在他任職之地都建有祠堂以示紀念,在興化府就有三所。1630年,戚繼光兒子戚昌國上書請求為台州戚公祠賜名,明思宗賜其名為「表忠祠」。戚繼光肅清福建的倭寇,當地人在福清縣修建戚公祠。1733年戚公祠重修,1937年日軍侵華時再次重修[2]:309-311。《明史》以他和俞大猷相比,認為他的操行不如俞大猷,但更為果敢剛毅[6]:166。袁世凱推崇戚繼光為中國軍事英雄。戚繼光的兵書被視為兵法經典,多次刊印,曾國藩和蔣介石都強調戚繼光兵書對行軍打仗很重要,蔣介石稱其書是孫子以後最好的兵書[2]:311-312。
紀念
紀念地
中國山東省蓬萊市建有戚繼光祠
中國浙江省台州市建有戚繼光祠
中國浙江省玉環市建有戚繼光平倭紀念碑
影視作品
《抗倭俠侶》,2014年中國大陸古裝戲
《戚繼光》,2014年中國大陸動畫片
《抗倭英雄戚繼光》,2015年中央電視台電視劇
《蕩寇風雲》,2017年電影
軍艦
中華民國海軍成功級巡防艦3號艦繼光號巡防艦(PFG-1105)是一艘以戚繼光來命名的軍艦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680型訓練艦首艦戚繼光號,弦號83,以戚繼光來命名。戚繼光號滿載排水量9000噸,是中國海軍噸位最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專業訓練艦。
戚繼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5sitxV


2021-01-11_160508鹹光餅20172021-01-11_1607406-12-13 (3)4-25-12021-01-11_160601

戚繼光光餅
「繼光餅」(簡稱光餅)是福建省傳統的小吃,把麵粉加點鹽巴後揉成麵糰,經發酵、造型(中間有小孔的圓餅)、拍上芝麻,貼在爐壁上烘烤後,就成為色澤金黃、外脆內軟的美食,充滿芝麻香氣,很適合搭配茶、豆漿或其他飲料食用,因為它略帶點鹹味,故又稱為「鹹光餅」。相傳它的由來,與明朝大將軍戚繼光有關。
戚繼光(1528-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山東人,是明朝抗倭的將軍、軍事家。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間,尊崇道教,好長生不老之術,20年不理朝政,致嚴嵩弄權,朝廷腐敗,倭寇乘機入侵浙、閩、粵。戚繼光奉令追剿倭寇,成立了紀律嚴明、攻無不克的「戚家軍」,更創立攻防兼備的「鴛鴦陣」,又仿造新式武器的「鳥銃」和「佛朗機」炮,改造武士刀而成的「繼光刀」,加上靈活的用兵,屢建奇功,終於掃平浙、閩、粵沿海的倭寇之患,被譽為民族英雄。
戚繼光曾為詩:「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平定了侵擾南疆的倭寇後,明穆宗(朱載垕)隆慶二年(1568年),奉命往北疆的薊州加固長城,創立一支車、騎、步聯合作戰的精銳部隊,歷經16年,使北方的韃靼不敢入侵,鞏固京師(今北京)之功甚鉅。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十一年(1583年),信任戚繼光的張居正死後,即遭楊四畏的排斥,官職被免而返鄉,萬曆十五年(1588年)病逝,得年61,卒諡武毅,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八年(1635年)為了褒揚戚繼光,於蓬萊閣府前街東側建戚繼光祠堂,賜額「表功祠」。
嘉靖年間,戚繼光率軍赴閩掃蕩倭寇,為了快速行軍,追擊、殲滅倭寇,於是命令士兵用麵粉製成北方的燒餅,並在中間打一個洞,以麻繩串起,掛在士兵的身上,作為行軍的乾糧。日積月累,士兵們發現燒餅雖可充饑,但多食易上火、不易消化,常發生便秘。
聰明的福清人就在麵糰中加點鹽巴,不僅幫助消化,又增加口味,再拍上芝麻更可滋潤胃腸,又可去燥火,這種改良的烤餅深受戚家軍們喜愛,戚家軍一邊吃它一邊快速行軍,在追擊、殲滅倭寇的過程中,立下了一大功勞。後來,這種烤餅傳入民間,不但廣受喜愛,甚且成為祭祀祖先神明的供品。閩人為了紀念戚繼光平定倭寇的功績,就把這種烤餅稱之為「繼光餅」(簡稱光餅)。
福建各地都有光餅,名稱相似,長相不一,口味更是千差萬別。例如「福安光餅」因剛出爐的餅皮焦黃,色似古銅,彷彿「銅臉」;餅底硬脆,彷彿「鐵底」;餅內鬆軟可口,彷彿「棉花心」,故有「銅臉鐵底棉花心」之稱。現有兩種口味:中間無孔,色白餅軟,餅中夾糖,咬一口就溢出糖的「水餅」。而中間有孔,餅皮焦黃,外脆內軟,略帶鹹香的「光餅」。
「福清光餅」以麵粉、食鹽及碱,加水揉成麵糰,捏成圓餅胚,拍上芝麻,中間打孔,稍微發酵後,用一口大爐缸(高約兩公尺,直徑約一公尺,外裹黃泥),先用成捆的松枝在缸內燃起沖天大火,把缸壁燒白,缸底只剩餘燼,再把做好的餅胚,兩人合力貼在內缸壁上,不消十分鐘,貼完幾百隻,用棕刷沾上水灑到缸內,等熱氣冒上來時就把缸口蓋上,用炭火慢慢烤熟,就是色澤金黃、外脆內軟,充滿芝麻香、鹹香的光餅。
「建甌光餅」尤以「肉餅」聞名,光餅中間包有蔥花肉的內餡,不僅色美、味香、鹹脆,吃後又略帶甜味,更具特色,以該市南雅鎮房村的最為有名
光餅切成蛤口狀,夾上雪裡紅,另成特色的點心。(攝影:彩霞/大紀元) 
光餅切成蛤口狀,夾上雪裡紅,另成特色的點心。(攝影:彩霞/大紀元)
如今,光餅有多種吃法,福清人常把光餅的邊沿切成蛤口狀,夾上蠣餅、花生、雪裡紅、糟肉、粉蒸肉、苔菜、紫菜…等,再澆點醋蒜汁食用,就成為另一道特色的點心。尤其光餅夾蠣餅的風味獨特,非常好吃,小心「咬掉嘴舌仔」。而光餅夾花生,吃起來的味道更彷彿雞肉味。而福安人也喜愛夾上炒豆芽,稱為「金絲漢堡」。夾上海蠣包,稱為「蠣包夾餅」,色橙、香脆,趁熱吃風味更佳
【美食典故】繼光餅的由來 | 大紀元 https://bit.ly/3q8jUtg
-------------------------------
戚繼光與光餅
        有「馬祖漢堡」之稱的「繼光餅」,是馬祖當地人招待外地人的佳餚,而有關繼光餅的由來也成為馬祖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光餅」相傳是明朝大將軍戚繼光於清剿閩、浙一帶的倭寇時,為縮短軍隊的用餐時間,所發明的簡便乾糧。其傳統做法是先將麵粉灑上一點鹽巴之後,揉成麵團,再捏成中間有孔的圓形小餅塊,灑上芝麻,貼在壁爐上烘烤,長相類似硬式的「甜甜圈」,士兵可以用繩子將餅串成一串,掛在脖子上,以便在行軍時食用。此外,「光餅」的由來還有個小故事:
        明朝中國沿海倭寇猖獗且行跡不定,朝廷派遣軍隊前往圍剿卻只能看著倭寇一溜煙的跑掉,因此戚繼光認為軍隊的機動速度一定要提高,才能成功圍剿倭寇。然而行軍不便攜帶米糧,再加上做飯常花費很多時間,士兵常常要餓著肚子打仗,但又想不出其他的辦法。
        有一次,戚繼光行軍到慈溪龍山東門外,有一個老農獻上許多中間有個小孔,外邊放芝麻的鹹餅,以慰勞辛苦的將士,並且說:「別看這餅光光的,它可以用繩子串起來帶在身邊,餓時取下,即可充飢。」戚繼光聽了連聲稱讚說:「謝謝老伯。有了這光餅,以後行軍就不會耽誤時間了。」
        消息一傳開,各地百姓都爭先做光餅獻給軍隊,「光餅」的名稱便從此流傳下來。因為這種餅略帶鹹味,有的地方又稱它為「鹹光餅
戚繼光與光餅 https://bit.ly/35tlRZs
-----------------------------------------
相傳明 嘉靖 年間,戚繼光率軍進駐福清平定倭患。為了襲擊敵軍,及時殲滅倭寇,軍中常常不舉火燒飯,而由戚家軍士兵自製北方燒餅當作乾糧。這種燒餅便是福清光餅的原型。後來,兵士們發現燒餅雖可充饑,但多食易上火,不易消化,常發生便秘。
聰明智慧的福清人便在麵團中加進食鹽增加口味,加進鹹可助消化,拍上芝麻可潤胃腸,可去燥火。這種改良了的烤餅成了戚家軍士兵喜愛的乾糧,為戚家軍全殲牛田據點的倭寇立一大功。人們為了紀念戚繼光平倭的業績,便把這種烤餅稱之為繼光餅。
又有一說: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侵寇侵擾福建沿海,戚繼光奉旨率戚家軍入閩抗倭。當時倭患猖獗,戰事不斷,沿途百姓爭相犒勞三軍,但戚家軍軍紀嚴明,不收禮品。福清縣的老百姓就特製了一種中間帶孔的餅,用鹵鹹草串起來,掛在成家軍將士的脖子上,戚繼光深感百姓愛軍心切,又看軍隊也需要便於攜帶的乾糧,就命將土接受了百姓的一片心意。消息傳到福州後,當地百姓製作了一種體積比福清餅小一圈更便於攜帶的餅,用細繩穿起來贈予戚家軍。戚繼光在作戰中見這種餅非常實用,就令伙頭軍如法制作。後來,人們為紀念戚繼光抗倭,就稱小餅為“光餅”,稱大餅為“征東餅”。光餅深受福州人的喜愛。古代文人喜吃光餅,那些進京趕考的舉子路過福州時,都要買許多光餅用作途中乾糧,久而久之,吃了多少光餅就成了衡量舉子們用功程度的代名詞。
現在的馬祖人吃繼光餅,更有諸多花樣,有將炒乾的海苔菜夾在餅中再加上酸辣佐料的苔菜餅,有將芥菜心夾在餅裡的辣菜餅,還有將米粉肉夾在餅裡的夾肉餅等等。以前光餅屈於街頭小吃,不登大雅之堂,如今馬祖人宴桌也擺上了繼光餅。馬祖人在請遠方客人品嘗光餅時,都要自豪地給客人介紹繼光餅的傳說。
繼光餅 – 協和食品行 https://bit.ly/3sbLyaz


「光餅」,福建特色小吃:戚繼光抗倭專用軍糧
「光餅」,福建特色小吃:戚繼光抗倭專用軍糧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5vJ0dH
光餅是中國福建省傳統特色小吃,主要分布於閩北地區南平市的松谿縣、浦城縣、建陽市、建甌市、順昌縣;閩東地區福州市、寧德市(霞浦縣);閩西地區三明市尤溪縣(梅仙鎮)。
光餅是福建的一種特有食物,麵粉加少許食鹽製成坯,貼在特製的炭火缸壁上烘成。一種說法是紀念戚繼光抗倭,但據史料推斷,當是入閩先民對祖居地中原光州的記憶。實際上,這種食品還可以細分,光餅的中間還有一個小孔,據說使士兵攜帶方便,而沒有穿孔的則稱為缸餅。
在河南固始也有一種炭火燒烤的「火燒饃」(「烙饃」)。它是將麵糰和好、切塊、搓圓壓扁,然後刷水貼在炭爐燒烤。有甜的、有鹹的、有不甜也不鹹的,外觀、色澤、大小都與福州光餅一模一樣,只是少了餅中心用以穿線的那個孔。
唐代固始隸屬光州,中原南遷的福州人族譜記載其祖先來自光州固始。可以推斷,自從唐末王溯、王審知兄弟入主閩都開始,福州便有了「火燒饃」(「烙饃」),因來自光州固始而稱「光餅」。
「光餅」是福州傳統名點,古時,福州書生晉京趕考,也往往身帶「光餅」作為旅途充飢之物,由於它便於攜帶、便於就食、便於保存,故成了物美價廉的「三便乾糧」。
此外,福州人每逢祖先祭日與每年清明節掃墓時,在眾多的供品中都少不了「光餅」,它成了人們懷親念祖的一種鮮明的地域民俗文化。
從歷史而言,製作簡易的「光餅」在前,即所謂戚繼光將軍下令趕製的行軍殺倭的乾糧。從「光」字而解,既指餅形、色澤的特徵,當然也包含傳自光州固始及也含有紀念戚將軍的「光」,飲食文化的內涵豐富深湛,很有歷史風采。[1]
光餅是用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的餅類食物,直徑約6厘米,中間帶有穿孔,食之香脆可口。光餅還有另一種類型,即改鹽為糖,形狀也比咸餅大一倍,被稱為「征東餅」。但無論「光餅」還是「征東餅」,其名均與戚繼光入閩抗倭的傳說有關。 福州人每逢祖先祭日與每年清明節掃墓時,在眾多的供品中都少不了「光餅」,它成了人們懷親念祖的一種鮮明的地域民俗文化。 現在光餅已成為福州人民日常生活的點心,亦或是校園的零食。
光餅的歷史,還得從戚繼光抗倭說起。 據福州府志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繼光率軍入閩追殲倭寇,連日陰雨,軍中不能開伙,戚繼光便下令烤制一種最簡單的小餅,用麻繩串起掛在將士身上充當乾糧。
還有一種起源說是閩東南民眾為戚繼光的軍隊預備的乾糧。但關於這種說法,浙江慈谿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傳說卻能提供一點佐證。據說,戚繼光率領士兵追殺捕剿倭寇,貴在用兵神速,但行軍過程中,架鍋燒飯拖延不少時間,戚繼光又想不出其他的好法子。有一次,行軍至慈谿龍山東門外,一老農為戚家軍獻上許多中間小孔、外置芝麻的咸餅以作慰勞,並對戚繼光說,這餅光光的,用繩子穿上帶在身邊,餓時即可充飢。消息傳開後,沿海各地的百姓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vmmvll4.html

16p2000416p1n61n87nr16pp0001nssqn3oq1p3116p40007nn29p1o2142416p2000416rp4167n3r316pn00063o7o9772r08916p40007nn11oos2285916pn00063o650038r41216pp0001nsps52r8068616p300079343846on14816q00001r66665q80ss9


「鹹光餅」又稱「咸光餅」或「繼光餅」
起源跟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有關。
當時戚繼光為方便行運打仗,便下令烤制一種簡單的餅食,用麻繩串起掛在將士身上充當乾糧,餓時可充饑。
後來,這小餅流入民間,不但普遍食用,而且還成為祭祀神靈祖先必備的供品。
後人為感念戚公,便把這種小餅叫作“繼光餅”。 也因為該餅略帶鹹味,又稱咸光餅或鹹光餅。 
晉國手工繼光餅吃起來鹹鹹,愈嚼愈順口,所採用的是老麵發酵,入口香甜味慢慢在口腔裏擴散發出來,當早餐、點心或下午茶,讓人馬上充滿活力。
晉國手工繼光餅
售價:$15

24659_480318758683406_1179776792_n


產品資訊- 馬祖繼光餅(10入/包)(3包起)| 三食六島購物車 |馬蔥餅購物網

繼光餅__詳細介紹


打戰必帶,戚繼光與光餅不得不說的故事!
戚繼光,山東蓬萊人,
將門出身,明朝的抗倭英雄,
建立「戚家軍」,為抗倭主力。
他率領部隊在浙、閩、粵
沿海各地抗擊倭寇,
在10多年的時間裡,
經歷了80餘場大小戰役,
終於掃平了倭寇之患,
被譽為民族英雄。
如今,在位於蓬萊城府前街中段東側
有明崇禎八年為褒揚戚繼光所建的戚氏祠堂,
過堂內陳列品有戰刀、著作,
以及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
穿過的戰靴,食用的「光餅」。
其中,光餅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咋一聽這個名字,是不是感覺很奇怪?
這個餅和戚繼光有什麼關係呢?
下面就聽好客君慢慢說。
話說,抗倭英雄戚繼光率軍入閩追殲倭寇,
不想連日陰雨,軍中不能舉灶,
戚繼光便下令烤制一種最簡單的小餅,
用麻繩串起掛在將士身上充當乾糧,
大大方便了作戰殲敵。
後來,這小餅流入民間,不但普遍食用,
而且還成為祭祀神靈祖先必備的供品。
後人感念戚公,便把這種小餅叫作「繼光餅」。
光餅為同心圓形,代表著長輩吉祥的祝福
「仕途平順圓滿,同心報國遠名揚」。
作為蓬萊食品行業的老字號,
煙臺大發食品有限公司在2017年初,
借著全市「雙招雙引」的東風,
與廣州蜜諾達食品有限公司合作,
推出包裝精美,口味極佳的戚繼光餅系列產品,
產品分四種包裝:
登州光餅為雜糧口味;行軍餅為抹茶口味;
慶功餅為南瓜口味,御賜慶功餅(雜錦)。
登州光餅
行軍餅
慶功餅
為了將數百年前的光餅原汁原味地呈現給消費者,
煙臺大發食品有限公司先後多次到
戚將軍行軍打仗的地方,了解到當地風俗。
從戚將軍後人那裡了解生平事跡,
將光餅文化推廣並融入到食品當中。
同時,師從福建知名民俗專家方炳貴,
不忘初心繼續了解戚繼光光餅文化。
2017年,公司攜新作戚繼光產品出現在
第十五屆山東省旅遊商品創新設計大賽上,
從千餘份的參展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銀獎!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8xyoq2q.html


2021-01-11_162053

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輔,號虛江,福建泉州府北郊濠市河格頭村(今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河市村)人[1],祖籍南直隸鳳陽府霍邱縣(今安徽霍邱)[2]。是明代嘉靖年間與戚繼光齊名的抗倭名將,亦是武術名家。曾任浙江總兵、福建總兵,追贈左都督,諡武襄。
俞大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ozpt3w
生平
嘉靖十四年(1535年),參加武科會試,中武進士第五名,授千戶,守衛金門。
嘉靖三十四年,俞於浙江嘉興斬倭寇約二千人。
嘉靖三十五年接任浙江總兵,先後平定浙西倭患,以及盤踞舟山的倭寇巢穴。
嘉靖四十一年,俞從山西被調任福建總兵。次年,會同戚繼光等人攻克福建莆田東南平海衛,再度給予倭寇強烈打擊,並收復興化城(今莆田)。經過俞大猷的努力,至嘉靖四十五年,基本消除倭寇對東南沿海的侵擾與禍害。
為官清廉正直,不知逢迎贈賄予東廠,遭構陷入錦衣衛詔獄數月,為戚繼光、胡宗憲救出,俞因此鬱鬱以終。卒後,贈左都督,諡武襄。
為了紀念俞大猷抗倭的成就,現浙江麗水有一條街道以俞大猷的名字命名:大猷街。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的俞大猷墓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兒子
次子俞咨皋,字克邁,亦為明朝水師提督,於崇禎元年(1628年)遭鄭芝龍於廈門擊潰。
武術貢獻
俞大猷和戚繼光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中,豐富了遺留在福建的少林拳,現稱南拳,突顯與少林拳之差異。(南少林也正在泉州之中)。
傳下「荊楚長劍」、「楊家槍」混合而成之「俞家棍」法,編寫了《劍經》,詳言棍法要義,授於各兵將,在對抗倭、虜戰爭中,連戰皆捷。俞大猷早年師從趙本學,習兵法武功。
《劍經》成於1557年,俞大猷將《劍經》與《兵法發微》連同他的老師趙本學所著的《韜鈐內外編》合輯成《續武經總要》
《劍經》實際上是講「棍」法及長兵器的用法。內容,包括「劍」(棍)、「射」、「陣」三法,俞認為「棍為藝中魁首」。強調隨時以「奇正相生」的變化,以靜制動,後發而先至,在敵「舊力略過,新力未發」時,施以突擊,「打他第二下」。『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鬥』俞大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ozpt3w


1401681805-1413697764_m1401681636-4168339698_m (1)16pr0002p8n7279pq98017s20000192o9s13q2rp17s500001r1qpnq8732817s2000017o5012388q6207r0003o9rqn301p0s8207o0003on60n32pr3o2207n0003rs3os515rq6q21850202189974_886 (3)2021-01-11_1845272021-01-11_1845142021-01-11_184456

戚繼光開發了什麼超級武器讓清朝受益二百年
抗倭英雄戚繼光
抗倭英雄戚繼光是個多義詞,它本來是指明朝時期的將軍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地區帶領將士抵抗倭寇。戚繼光的故事經過了幾百年,被編成了多部作品,名字都是《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雕像
倭寇是十四到十六世紀在我國沿海擾民的海盜,主要是由日本浪人組成,他們燒殺搶掠,嚴重影響沿海百姓的生活。戚繼光訓練出赫赫有名的戚家軍,用實戰經驗,譜寫出新的傳世兵法,消滅了為禍百姓的倭患,保障了當地人民的安全和發展了當地的經濟,
《抗倭英雄戚繼光》,一是指近期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電視劇,該劇從去年十二月開機,經過大半年的緊張拍攝,在今年和全國觀眾見面,總導演是候詠,演員朱曉漁、賈青、于榮光等加盟本部電視劇。該劇以戚繼光抗倭故事為背景,表現出中華兒女拼盡性命保護國家的安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今太平之時,更應該重視愛國情懷的培養,為民族振興和富強奉獻自己。
二是指中央一套百家講壇播出的節目,由酈波副教授主講,以戚繼光的一生為背景,分十四集講訴英雄成長的過程,分別是一鳴驚人、少年壯志、特殊考試、首戰告捷、尋找戚家軍、士兵突擊、夫人出山、怒戰花街、台州大捷、勇闖奪命島、血戰林墩、平息海疆、血肉長城、將星隕落 。節目一播出,觀眾反應很好,特別受中小學生歡迎,認為該節目對樹立高尚的愛國情操很有幫助。
戚繼光刀
戚繼光抗擊倭寇的英勇事跡婦孺皆知,戚繼光的刀也同樣為眾人所熟知,聞名遠近。戚繼光不僅擅長帶兵打仗,更擅長觀察生活現象,總結經驗,從而製作一些更利於生活的物品。而他在軍事方面的關注度,就決定了他在軍事武器發明上的建樹。戚氏軍刀、狼筅,都是戚繼光總結作戰經驗,結合現實規律,製作出來的偉大發明。
戚繼光雕像
戚繼光的刀,並不單單指的是戚繼光所持的刀,而是他為抵禦倭寇而發明的一種武器,也稱戚氏軍刀或戚家軍的刀。這種刀在倭寇所使用的倭刀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使其更能發揮士兵的作用。
明朝軍隊所使用的普通軍刀在和倭寇交戰的過程中經常會被砍斷。戚繼光注意到這一點,結合倭刀的優點,對軍刀加以改良。改良後的軍刀,加大了刀刃的弧度同時減小了刀刃的寬度。刀刃中間和刀背上分別加了一條鎬線和一條棟線,刀刃中間的鎬線,通常還被稱之為開血槽。同時,戚繼光還注意在保持刀身厚度和刀刃強度的同時,減輕軍刀的整體重量。
這種頗具日本風格的軍刀就是戚繼光的刀,它被握在殺寇的士兵手裡,最大程度上地展現了士兵們的英勇和豪氣。戚繼光還在《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里詳細地記錄了戚氏軍刀的鍛造方法。如今,國家博物館裡還收藏在一把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官時鍛造的一把戚氏軍刀。此刀造型大方,工藝精緻,鋒利無比,上刻「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八個字,被稱為戚繼光的刀中之精品。
戚繼光武器
戚繼光生於明朝,他的一生是富有傳奇色彩的,後人稱他為傑出的軍事家及兵器建造家。他一生造了許許多多的兵器,可以說是有勇有謀的一個政治家。戚繼光的武器至今被後人所津津樂道,比較著名的就要數戚氏軍刀和狼筅了。
戚繼光畫像
戚氏軍刀是戚繼光最引以為傲的武器。當時倭寇作亂,明朝軍隊的軍刀不敵倭寇的倭刀,倭刀的堅韌程度不輸給堅石,以軍刀劈石相當於以卵擊石。洞察了這一點的戚繼光就對軍刀進行改良,取長補短。使軍刀帶有明顯的日本風格,改良後戚氏軍刀的威力大大勝過寇軍的倭刀,這使戚繼光欣喜過望。這樣此刀就可以足夠和倭寇交戰而不被輕易砍斷了,在後來戚繼光所著作的《兵器解》里也提到過此刀。
狼筅也是戚繼光對付倭寇的兵器之一,其厲害之處不輸於戚氏軍刀。狼筅在長度寬度方面都是當時武器中的佼佼者。據記載明朝軍隊在與倭寇交火時,因倭寇的兵器實在太過堅韌而使士兵人心惶惶,戚繼光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取來一顆毛竹在頂端裝上鐵槍頭,兩旁枝刺用火熨燙的有直有勾,再往裡面灌入令敵人膽戰心驚的桐油及毒藥。戰鬥時,沒想到居然可以敵得過倭寇的倭刀。支段茂盛用來掩護士兵。而且此武器的戰鬥力不容小覷,有了它可以把敵人殺個片甲不留。可以說是戰場上貢獻最大的武器之一。
戚繼光所建造的武器就如他本人一樣久經不衰。在中國幾千年的戰場上,它們都陪著各位將軍和士兵出生入死,為國爭光。這些沾滿了士兵血液和汗水的武器可以說是中國最寶貴的財富。
戚繼光戰績
戚繼光是明朝時期的抗倭名將,也是我國傑出的軍事家,著名的民族英雄。縱觀他的一生,戚繼光戰績頗豐。以戚繼光的戰績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有很多,多數為民間藝術作品。戚繼光從小就表現突出,並懷有偉大志向。年少的他曾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而這些萌動、出現雛形的志向,正是戚繼光豎下戰績的開端。
戚繼光雕像
因為從小就飽讀詩書的戚繼光也閱讀了大量有關軍事的書籍,所以他在軍事方面很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這也為他今後建立種種戰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讀過關於戚繼光的戰績方面的資料後,不難發現,戚繼光的戎馬生涯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前十年,戚繼光是在東南地區抗擊倭寇,後十年,他是在西北地區平定蒙古。草原和海洋都曾經見證過他英勇的身姿,和頑強不屈的強大內心。
說到戚繼光的戰績,人們很自然的就會聯想到他抗擊倭寇的故事。誠然,南平倭寇在戚繼光的生涯里是戰績頗豐的一段時光。岑港之戰中,他和俞大猷聯合軍隊擊沉了倭寇大船;台州之戰中,他率軍將倭寇全殲於仙居;福建之戰中,他大破橫嶼倭寇,清繳倭寇據點六十多處;興化之戰中他圍攻平海衛,一舉殲滅倭寇兩千餘人。
走南闖北的戚繼光沒有一刻閒息的時間,南平倭寇後,他又被派去北御蒙古。他引兵擊退侵略青山口的北蠻子,也曾擊退董狐狸於桃林,更是活捉了董長禿,從此董狐狸不敢再舉兵侵犯薊門。
戚繼光戰績就像一部精彩的小說,引人不由得一讀再讀。
戚繼光開發了什麼超級武器讓清朝受益二百年 - 壹讀 https://bit.ly/3i2wx63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MzDzOM.html
沈廣隆乾坤苗刀-戚繼光刀
沈廣隆乾坤苗刀-戚繼光刀 | 蝦皮購物 https://bit.ly/2MTEn6I
----------------------
抗倭英雄戚繼光最引以為傲的武器:戚氏軍刀
2017-05-17 由 趣歷史 發表于歷史
抗倭英雄戚繼光是個多義詞,它本來是指明朝時期的將軍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地區帶領將士抵抗倭寇。戚繼光的故事經過了幾百年,被編成了多部作品,名字都是《抗倭英雄戚繼光》。
圖片來源於網絡
倭寇是十四到十六世紀在我國沿海擾民的海盜,主要是由日本浪人組成,他們燒殺搶掠,嚴重影響沿海百姓的生活。戚繼光訓練出赫赫有名的戚家軍,用實戰經驗,譜寫出新的傳世兵法,消滅了為禍百姓的倭患,保障了當地人民的安全和發展了當地的經濟,
《抗倭英雄戚繼光》,一是指近期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電視劇,該劇從去年十二月開機,經過大半年的緊張拍攝,在今年和全國觀眾見面,總導演是候詠,演員朱曉漁、賈青、于榮光等加盟本部電視劇。該劇以戚繼光抗倭故事為背景,表現出中華兒女拼盡性命保護國家的安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今太平之時,更應該重視愛國情懷的培養,為民族振興和富強奉獻自己。
二是指中央一套百家講壇播出的節目,由酈波副教授主講,以戚繼光的一生為背景,分十四集講訴英雄成長的過程,分別是一鳴驚人、少年壯志、特殊考試、首戰告捷、尋找戚家軍、士兵突擊、夫人出山、怒戰花街、台州大捷、勇闖奪命島、血戰林墩、平息海疆、血肉長城、將星隕落 。節目一播出,觀眾反應很好,特別受中小學生歡迎,認為該節目對樹立高尚的愛國情操很有幫助。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戚繼光武器
戚繼光生於明朝,他的一生是富有傳奇色彩的,後人稱他為傑出的軍事家及兵器建造家。他一生造了許許多多的兵器,可以說是有勇有謀的一個政治家。戚繼光的武器至今被後人所津津樂道,比較著名的就要數戚氏軍刀和狼筅了。
戚氏軍刀是戚繼光最引以為傲的武器。當時倭寇作亂,明朝軍隊的軍刀不敵倭寇的倭刀,倭刀的堅韌程度不輸給堅石,以軍刀劈石相當於以卵擊石。洞察了這一點的戚繼光就對軍刀進行改良,取長補短。使軍刀帶有明顯的日本風格,改良後戚氏軍刀的威力大大勝過寇軍的倭刀,這使戚繼光欣喜過望。這樣此刀就可以足夠和倭寇交戰而不被輕易砍斷了,在後來戚繼光所著作的《兵器解》里也提到過此刀。
狼筅也是戚繼光對付倭寇的兵器之一,其厲害之處不輸於戚氏軍刀。狼筅在長度寬度方面都是當時武器中的佼佼者。據記載明朝軍隊在與倭寇交火時,因倭寇的兵器實在太過堅韌而使士兵人心惶惶,戚繼光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取來一顆毛竹在頂端裝上鐵槍頭,兩旁枝刺用火熨燙的有直有勾,再往裡面灌入令敵人膽戰心驚的桐油及毒藥。戰鬥時,沒想到居然可以敵得過倭寇的倭刀。支段茂盛用來掩護士兵。而且此武器的戰鬥力不容小覷,有了它可以把敵人殺個片甲不留。可以說是戰場上貢獻最大的武器之一。
戚繼光所建造的武器就如他本人一樣久經不衰。在中國幾千年的戰場上,它們都陪著各位將軍和士兵出生入死,為國爭光。這些沾滿了士兵血液和汗水的武器可以說是中國最寶貴的財富。
戚繼光刀
戚繼光抗擊倭寇的英勇事跡婦孺皆知,戚繼光的刀也同樣為眾人所熟知,聞名遠近。戚繼光不僅擅長帶兵打仗,更擅長觀察生活現象,總結經驗,從而製作一些更利於生活的物品。而他在軍事方面的關注度,就決定了他在軍事武器發明上的建樹。戚氏軍刀、狼筅,都是戚繼光總結作戰經驗,結合現實規律,製作出來的偉大發明。
戚繼光的刀,並不單單指的是戚繼光所持的刀,而是他為抵禦倭寇而發明的一種武器,也稱戚氏軍刀或戚家軍的刀。這種刀在倭寇所使用的倭刀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使其更能發揮士兵的作用。
明朝軍隊所使用的普通軍刀在和倭寇交戰的過程中經常會被砍斷。戚繼光注意到這一點,結合倭刀的優點,對軍刀加以改良。改良後的軍刀,加大了刀刃的弧度同時減小了刀刃的寬度。刀刃中間和刀背上分別加了一條鎬線和一條棟線,刀刃中間的鎬線,通常還被稱之為開血槽。同時,戚繼光還注意在保持刀身厚度和刀刃強度的同時,減輕軍刀的整體重量。
這種頗具日本風格的軍刀就是戚繼光的刀,它被握在殺寇的士兵手裡,最大程度上地展現了士兵們的英勇和豪氣。戚繼光還在《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里詳細地記錄了戚氏軍刀的鍛造方法。如今,國家博物館裡還收藏在一把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官時鍛造的一把戚氏軍刀。此刀造型大方,工藝精緻,鋒利無比,上刻「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八個字,被稱為戚繼光的刀中之精品。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j66z4qq.html
------------------
日本刀的剋星——中華苗刀
2017-02-27 由 小毛刀劍 發表于文化
苗刀
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先進兵器之一,起源於西漢初年的環首刀類,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將日本刀再改進成為威力更強的苗刀,因此又稱「抗倭刀法」。之所以被稱為苗刀,據說因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
刀長五尺,刀身修長,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並可單、雙手交換使用。
彎刃刀利於騎戰,因為馬匹在衝鋒之時騎兵主要使用劈砍,突刺的後果是會把對方穿在刀上(糖葫蘆),造成嚴重後果——不便拔出進行第二輪攻擊,或許衝力太大連帶自己也閃了腕子。
倭人受蒙古鐵騎影響將唐大刀製成弧形也是要把其運用到騎兵上。至於中國,恐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騎戰都是靠關刀和槍矛之類的長兵器吧。
明朝倭寇擾華時這種刀形也確實讓已然開始衰落的明軍吃了大苦頭。不過後來戚大將軍想出了辦法——將唐大刀(其時稱苗刀,以其刀身修長)帶回軍中,結果大破倭寇。原因很簡單——浙閩沿海一帶儘是濕地和沙灘,不利騎兵行進,明軍多數靠步行;至於小日本大老遠的乘船來侵華,也沒多少騎兵。這一步戰交鋒,自然是直刃苗刀優於弧形的倭刀了。現在就有人將唐大刀稱為「戚刀」或「繼光刀」。
可能會有人感到陌生,因為這是一個多年來秘不外傳的武術器械,所以在場面上較少看到這種兵器的演練。「苗刀」,古人稱為單刀或長刀,明清後逐漸稱作苗刀。其形狀似禾苗,刀身修長,屬雙手握刀,兼刀、槍二兵器之特點,為了與單刀相區分,而稱其為苗刀。
苗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聞名中外的傳統刀技。它刀身修長,共五尺,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且可單、雙手變換使用,臨陣殺敵,威力極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國歷史檔案館保存的重要資料《苗刀考證》中,這樣寫道:「苗刀用以衝鋒鎗,遠勝單刀及其它短兵。 明代戚繼光將軍,改鑄精絕,傳之於其部下,殺敵致果,斬將擎旗,賴以刀法,威震華夏。」
苗刀和日本刀的區別:
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刀柄和刀刃,苗刀只是稍微帶一點弧度,更接近於直刃,而日本刀則是典型的彎刀,用法不同;苗刀刀柄占全體的比例比較大,且柄很粗厚,所以苗刀揮動起來像長槍;苗刀刀鋒很尖,日本刀刀鋒也十分銳利,苗刀重視刺的使用,日本刀很少用刺,常用「斬」;日本刀的硬度為58-60,可以更高,但會使刀身容易折斷,就硬度,日本刀刀身打造精緻,但就耐用度則要差,其缺點是壽命短和無法修復,但日本刀在作戰中避免與對方的兵器磕碰。
苗刀為什麼是日本刀的剋星?歷史戰績為證;
明朝倭寇擾亂沿海,明政府派戚繼光等出兵剿滅。初時,倭寇憑藉堅硬鋒利的武士刀和不要命的兇狠打法,對明軍造成一定 衝擊。明軍有些傷亡,武器也有損壞,明刀硬度不及武士刀,在對擊中卷刃了,有的長兵木柄報廢。之後戚繼光改進苗刀,明軍適應了倭寇打法,愈戰愈勇。戚繼光率領的明軍與倭寇大小數十戰,未嘗敗績。後來,明軍赴北韓,與豐臣秀吉的日本政 府軍作戰,也是勝利告終!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lzxz8xg.html
------------------------
中國明朝嘉靖35年,即西元1556年九月的一天,浙江舟山的漁民正在海邊勞作,突然一片騷亂聲傳來,原來一大批手持長刀的海盜正從海岸登陸,準備對延岸居民進行搶掠。這批海盜,大多由日本武士組成,他們武藝高強,屢屢侵犯中國東南沿海,被稱為倭寇。 
 這批倭寇登陸後,將兵力分成三股,呈川字型沖擊明軍防線,他們戰鬥力極強,沒過多久,就將明軍打得丟盔棄甲。這批倭寇使用的武器是一種長刀,這種刀,刀身狹長,略微彎曲,刀柄的長度超過20公分,非常適合雙手持握。由於它極其鋒利,所以在劈砍時威力極大,這種刀正是世界聞名的武士刀。
         武士刀雖然是日本人發明的,但是它的前身卻是中國的唐刀。在當時,武士刀是非常厲害的短兵器。專家說,在冷兵器時代,長兵器的攻擊犯圍大,但不容易控制;短兵器攻擊範圍小,但容易控制。如何取得平衡攻擊範圍和控制,成為兵器製造的一個難題。隨著人們不斷的實踐,單刀和劍成為攻擊範圍和控制的最佳結合體。但劍容易斷裂,而單刀有些笨重,日本人在中國傳統單刀的基礎上做了改良,發明了武士刀。他們將刀身的寬度減小,並將厚度變薄,使得刀身的重量大為減輕。但在用料和作工上,大下工夫,加強了刀身的強度。同時,刀尖部份微收,具備很強的刺擊功能。 
 從形制上看,武士刀略微彎曲,非常適合劈砍。在作戰時,明軍的武器常常被武士刀砍成兩截,有些戰士甚至胳膊和頭顱直接被武士刀砍掉,這對明軍造成了很大的恐慌。就在明軍節節敗退,倭寇步步逼進時,一個高大的將軍(戚繼光)跳到一塊巨石之上,拉弓搭箭,只聽三聲脆響,跑到最前面的三個倭寇應聲倒地,剩下的倭寇不敢追趕,明軍這才穩住了陣腳,避免全軍覆沒的危險。 
 戚繼光發現明軍有兩個缺點,一是單兵素質差,二是武器落後。與倭寇作戰中,戚繼光繳獲了一批武士刀,他對武士刀做了深入的研究,發現武士刀並非沒有弱點。原來,由於重心的原因,武士刀通常需要雙手持握,在全力劈砍時,威力極大,但是如果劈砍不中,腋下等薄弱部位就會暴露,很容易被對方攻擊,防禦性能稍差。瞭解到這一點,戚繼光決定對單刀進行改良。 
戚繼光讓單刀的重心更為合理,且刀柄也進行了改良,使它既能雙手持握,又能單手持握,不僅使用方便,也大大增強了防禦性,但戚繼光用戚氏軍刀對抗倭寇,仍打敗戰。一個偶然機會,戚繼光在一個俘虜身上獲得《陰流劍術目錄》。
         戚繼光自幼習武,拿到這本書後,日夜不停練習,經過一年多的學習,他發現這套刀法雖然十分樸實,但卻非常實用。在打鬥時,主要依靠力量和速度,講究快攻直取,往往一招制敵;最重要的是,這套刀法十分容易上手,特別適合軍隊這種大規模人群練習。 
戚繼光練成後,將刀法傳授給明軍,再碰到倭寇時,戚繼光本以為能大獲全勝,結果明軍依然害怕倭寇,稍遇困難就臨陣脫逃。 
西元1559年,戚繼光因公出差,在回家途中偶遇一場械鬥,這場械鬥發生在義烏礦工,和永康礦工之間。交戰雙方共集結了幾萬人,持續了四個多月才結束。在這場械鬥中,義烏人的勇猛,讓戚繼光印象深刻。後來他感慨地說,天下勇猛的人我看多了,但像義烏人這樣勇猛,我是頭一次見到。如果能在義烏招募一支軍隊,一定能掃平倭寇。於是他連續三次上書,請求在義烏招兵,最後獲得皇上的批准。 
戚繼光招兵的標準非常嚴格,規定:膽小的人不要,油滑的人不要,喜歡高談闊論的人不要,皮膚白皙的人不要。首選膽大、體壯、身高、臂長,畏懼官府又老實肯幹的人,即使標準如此嚴格,戚繼光還是成功的招募了4000人。組建軍隊後,戚繼光將刀法傳授給新兵練習。除此之外,他還別出心裁的發明了鴛鴦陣。經過近一年的訓練,這支新軍的戰鬥力大增。除了訓練嚴格,戚繼光在軍紀上也十分嚴明,賞罰必信。軍隊出征時,但凡有擾民行為的,一律斬首示眾,絕不姑息。同時,戚繼光對士兵的獎賞,也十分豐厚:殺死一個倭寇,就能得到30兩的賞銀,這極大刺激了戰士的積極性。經過一年多的磨合,這支軍隊初步成型,戚繼光十分想檢驗一下軍隊的戰鬥力。 
西元1561年4月,倭寇大舉侵犯浙江台州,戚繼光得到消息後,連忙率領軍隊迎戰。到了海邊才發現,這批倭寇加起來多達兩萬人,而戚繼光的軍隊全是新兵,人數也只有四千,能否戰勝倭寇,戚繼光也沒把握。倭寇登陸後,依然分成幾股作戰,戚繼光冷靜判斷形勢,決定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首先要找到一股實力較弱的倭寇,集中優勢兵力,在局部取得絕對優勢,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之後再尋求戰機,各個擊破。 
在這場戰爭中,戚繼光率領的義烏兵九戰九捷,史稱「台州大捷」。台州大捷後,戚家軍這個名號,開始流傳開來,倭寇再不敢侵犯浙江海域。但倭寇並沒有消失,他們開始侵犯福建海域。 
當時幾千名倭寇佔據了一個名叫「橫嶼」的小島,不斷騷擾福建沿海。戚繼光發現這個島嶼非常奇怪,它每天早上六點退潮,下午兩點漲潮。也就是說,如果想攻佔島嶼,從登陸到撤回再加上作戰,中間只有八個小時的時間。然而,明軍海戰不如倭寇,白天很難攻打,而下午漲潮後,道路泥濘不堪,基本上沒有夜襲的可能。因此,這批倭寇在此盤據三年之久,成為明軍的心腹大患。 
 戚繼光來到福建後,決定先將這支強大的毒瘤鏟除掉,他命令每名士兵都背負大批稻草,在作戰時,一邊鋪路,一邊行進。倭寇看到後,不僅不緊張,反而哈哈大笑。因為他們知道,等明軍走完這段沼澤地,體力肯定不支,根本沒有作戰的能力。但是,他們這次面對的,不再是腐朽不堪的明軍,而是百戰百勝的戚家軍。戚家軍登上橫嶼島後,不顧身體疲憊,奮勇殺敵,經過一個多時辰的戰鬥,全部殲滅了島上的倭寇,一舉端了倭寇的老巢。
         在隨後的十多年裡,戚家軍歷經大小百餘戰,從來沒有打敗過,累計斬殺倭寇十多萬,徹底掃平了倭寇。
戚繼光刀 @ 文學中的山水清音 :: 痞客邦 :: https://bit.ly/2K1DUhA
---------------------------

戚繼光刀
戚繼光是明朝傑出的軍事家,他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保衛國家,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把戚氏軍刀就是戚繼光英勇抗敵、大無畏精神的見證。
軍刀上部刻有「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八個字。 刀通長89釐米,柄長16釐米,造型大方,工藝精湛,鋼質堅韌,鋒利無比,顯示出明代冶鐵技術的高超水準。
戚繼光非常重視軍刀的品質。 他在《練兵實紀》里提出,鍛造軍刀"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刀平鏟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 "而這些鍛造軍刀的經驗,全部來自他與倭寇的長期作戰實踐中。
戚繼光,字元敬,山東登州人。 17歲時他就擔任了當地軍事指揮,到了嘉靖末年,由於浙江地區海盜猖獗,他被調去駐防颱州等地。
嘉靖四十年,也就是西元1561年,戚繼光率領由3000多名礦工組成的戚家軍,在台州與海盜遭遇。 這批海盜大多由日本武士組成,他們武藝高強,屢屢侵犯中國東南沿海,被稱為"倭寇"。 戚繼光利用自己發明的"鴛鴦陣",每12人組成一個小分隊,刀牌手持盾,狼筅手持槍,長槍手和短兵手配合沖殺,有效的合作再加上靈活變化的陣型,終於打得倭寇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這次戰鬥史稱「台州大捷」。 台州大捷以後,"戚家軍"的名號流傳開來,倭寇再也不敢侵犯浙江海域,但是福建、廣東一帶的倭寇仍在興風作浪。
後來,戚繼光相繼來到福建、廣東。 他帶領戚家軍,與倭寇打了大小百余場戰爭,終於在殲滅十多萬倭寇以後,徹底解決了長期危害中國東南沿海安全的問題。
這把軍刀就是在戚繼光掃平倭寇後,擔任薊鎮總兵官的時候鑄造的。 當時,戚家軍擔負著拱衛京師的重任,他們用手中的戚氏刀,繼續防禦著外敵的侵擾。
戚氏軍刀的設計是在吸收倭刀的基礎上改良而來的。 在戚氏軍刀發明以前,明朝軍隊所用的刀在與倭寇交戰時,經常被倭刀砍斷。 於是,戚繼光在吸收倭刀的長處后,將中國軍刀的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寬度縮小,刀尖帶有一個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間起一條鎬線,刀背也有一條棟線,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這樣既減輕了刀刃的重量又不會減少刀刃的強度。
戚繼光用自己發明的軍刀,指揮戚家軍保衛國土、捍衛民族尊嚴,從而留名千古,萬代敬仰!


207n0003rs3os515rq6q (1)

抗倭英雄戚繼光是個多義詞,它本來是指明朝時期的將軍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地區帶領將士抵抗倭寇。戚繼光的故事經過了幾百年,被編成了多部作品,名字都是《抗倭英雄戚繼光》。
圖片來源於網絡
倭寇是十四到十六世紀在我國沿海擾民的海盜,主要是由日本浪人組成,他們燒殺搶掠,嚴重影響沿海百姓的生活。戚繼光訓練出赫赫有名的戚家軍,用實戰經驗,譜寫出新的傳世兵法,消滅了為禍百姓的倭患,保障了當地人民的安全和發展了當地的經濟,
《抗倭英雄戚繼光》,一是指近期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電視劇,該劇從去年十二月開機,經過大半年的緊張拍攝,在今年和全國觀眾見面,總導演是候詠,演員朱曉漁、賈青、于榮光等加盟本部電視劇。該劇以戚繼光抗倭故事為背景,表現出中華兒女拼盡性命保護國家的安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今太平之時,更應該重視愛國情懷的培養,為民族振興和富強奉獻自己。
二是指中央一套百家講壇播出的節目,由酈波副教授主講,以戚繼光的一生為背景,分十四集講訴英雄成長的過程,分別是一鳴驚人、少年壯志、特殊考試、首戰告捷、尋找戚家軍、士兵突擊、夫人出山、怒戰花街、台州大捷、勇闖奪命島、血戰林墩、平息海疆、血肉長城、將星隕落 。節目一播出,觀眾反應很好,特別受中小學生歡迎,認為該節目對樹立高尚的愛國情操很有幫助。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戚繼光武器
戚繼光生於明朝,他的一生是富有傳奇色彩的,後人稱他為傑出的軍事家及兵器建造家。他一生造了許許多多的兵器,可以說是有勇有謀的一個政治家。戚繼光的武器至今被後人所津津樂道,比較著名的就要數戚氏軍刀和狼筅了。
戚氏軍刀是戚繼光最引以為傲的武器。當時倭寇作亂,明朝軍隊的軍刀不敵倭寇的倭刀,倭刀的堅韌程度不輸給堅石,以軍刀劈石相當於以卵擊石。洞察了這一點的戚繼光就對軍刀進行改良,取長補短。使軍刀帶有明顯的日本風格,改良後戚氏軍刀的威力大大勝過寇軍的倭刀,這使戚繼光欣喜過望。這樣此刀就可以足夠和倭寇交戰而不被輕易砍斷了,在後來戚繼光所著作的《兵器解》里也提到過此刀。
狼筅也是戚繼光對付倭寇的兵器之一,其厲害之處不輸於戚氏軍刀。狼筅在長度寬度方面都是當時武器中的佼佼者。據記載明朝軍隊在與倭寇交火時,因倭寇的兵器實在太過堅韌而使士兵人心惶惶,戚繼光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取來一顆毛竹在頂端裝上鐵槍頭,兩旁枝刺用火熨燙的有直有勾,再往裡面灌入令敵人膽戰心驚的桐油及毒藥。戰鬥時,沒想到居然可以敵得過倭寇的倭刀。支段茂盛用來掩護士兵。而且此武器的戰鬥力不容小覷,有了它可以把敵人殺個片甲不留。可以說是戰場上貢獻最大的武器之一。
戚繼光所建造的武器就如他本人一樣久經不衰。在中國幾千年的戰場上,它們都陪著各位將軍和士兵出生入死,為國爭光。這些沾滿了士兵血液和汗水的武器可以說是中國最寶貴的財富。
戚繼光刀
戚繼光抗擊倭寇的英勇事跡婦孺皆知,戚繼光的刀也同樣為眾人所熟知,聞名遠近。戚繼光不僅擅長帶兵打仗,更擅長觀察生活現象,總結經驗,從而製作一些更利於生活的物品。而他在軍事方面的關注度,就決定了他在軍事武器發明上的建樹。戚氏軍刀、狼筅,都是戚繼光總結作戰經驗,結合現實規律,製作出來的偉大發明。
戚繼光的刀,並不單單指的是戚繼光所持的刀,而是他為抵禦倭寇而發明的一種武器,也稱戚氏軍刀或戚家軍的刀。這種刀在倭寇所使用的倭刀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使其更能發揮士兵的作用。
明朝軍隊所使用的普通軍刀在和倭寇交戰的過程中經常會被砍斷。戚繼光注意到這一點,結合倭刀的優點,對軍刀加以改良。改良後的軍刀,加大了刀刃的弧度同時減小了刀刃的寬度。刀刃中間和刀背上分別加了一條鎬線和一條棟線,刀刃中間的鎬線,通常還被稱之為開血槽。同時,戚繼光還注意在保持刀身厚度和刀刃強度的同時,減輕軍刀的整體重量。
這種頗具日本風格的軍刀就是戚繼光的刀,它被握在殺寇的士兵手裡,最大程度上地展現了士兵們的英勇和豪氣。戚繼光還在《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里詳細地記錄了戚氏軍刀的鍛造方法。如今,國家博物館裡還收藏在一把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官時鍛造的一把戚氏軍刀。此刀造型大方,工藝精緻,鋒利無比,上刻「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八個字,被稱為戚繼光的刀中之精品。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j66z4qq.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