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學校」是日本初等、中等教育常見的學校行事之一,於大正年間開始流行。臨海學校舉行於夏季,通常以合宿方式舉辦,透過團體生活的方式,希望學生可以體驗、親近海洋,並且學習有關海洋的技能,如游泳、急救技巧。
日本人在日本時代就非常重視臨海教育,小學生通過游泳測試都會發給證書
-----------------------
日治時期的臺灣高等女學校學生與臨海教育
作者 李文良
中文摘要
大正年間,開始流行於女學生間的臨海教育,是透過居於海濱附近的建築物,在師長的指導下共學、共食、共寢,實踐規律課表,進行日本泳法的動態游泳活動和涵養智識的靜態學科複習。這種透過集團生活實施的戶外教育,並非臺灣自然生成,而是日本殖民者因應熱帶地「風土馴化」的憂慮,進而強勢實施的。女學生開始學習游泳和進入海水浴場,實非線性的歷史發展過程,教育單位因應女學校規則、游泳池建設以及多種殖民意圖而來,形塑出複雜且多重的特殊面貌。尤其是臨海教育採取傳統的日本泳法,是適應不同水(海)域環境而發展出來的泳法,其特色是頭位於水面上,以便認清視野內的海面狀況和波峰的形狀,此種注意風浪特性加以應對的泳法,實用性很高,頗能對應臨海教育安排學科學習的實學思想之落實。參與的日臺籍女學生回應雖然不多,但她們對於臨海教育充滿著新鮮感,對觀看周遭的海岸地理環境產生好奇,多半持著正面看法。日治時期臨海教育從制度化的教育體制開始,不僅是夏期休養之道,更是一個鍛鍊體格、愛鄉愛土和教養品德的多元場域,頗有「德、智、體」三育並進之意涵,恰當地傳遞出健康、鍛鍊、避暑、實學、文明、帝國等多元的殖民思維
日治時期的臺灣高等女學校學生與臨海教育- 月旦知識庫 https://bit.ly/3b6L0fU
基隆在地多產作家曹銘宗先生,常自詡伊是年輕耆老,東施效顰,那俺也是基隆安瀾橋的年輕歐吉桑 ...
您問我,何處是咱家的臨海教育 ( 游泳教學 ) 場所,我仰天笑了!從中正國小前方尚未填港時的三砂灣,到海門天險民族英雄墓太平輪船員周阿根殉職紀念碑前的二砂灣,到昔時基隆最美麗的海水浴場安瀾橋的大砂灣,這廣闊的海灣,都是咱宇宙無敵的教室啊!
當年,這批愛玩的小鬼頭,常偷偷到舊市長官邸前方的跌死猴海域跳水,游至計程車叫客俗稱哈馬就 ( 浜町はまつちょう ) 的造船場漁市場,更與勝利巷 ( 現今 656 巷 ) 的死黨會合,遠征至瑞濱海水浴場呢!
哈!好漢不提當年在杉仔摳 ( 昔時港內進口東南亞的杉木群 ) 上跳躍的危險行徑,重點是,今天下午兩點,阿福嫂簡秀玲老師新書作者分享會 ( 與海洋有約 : 日治時期基隆大沙灣地區的臨海教育 ),在東岸廣場見書店,年輕耆老歐吉桑們作伙來 !
#民國 42 年起,每年暑假前十天下午,由老師率領五年級學生至大沙灣海水浴場 ( 現今東岸貨櫃碼頭 ) 實施游泳教學 ~ 圖片取自仁愛國小創校百年專輯
---------------------------
嘉義中學校臨海教育活動照
題名中文: 嘉義中學校臨海教育活動照
創作者
創作者-拍攝者: 嘉義市金子寫真館
主題與關鍵字
關鍵字詞: 臨海教育;游泳;校外教學;影像史料
主題與關鍵字-資源次類別: 照片
地名關鍵字: 嘉義市東區;臺南州嘉義郡嘉義街
資訊與描述
內容描述: 嘉義中學校臨海教育活動照,收入昭和17年(1942)製作之《嘉義中學校第14屆畢業紀念冊》中照片上印有「昭和十三年七月於喜樹」、「嘉義中學校臨海學校(第二學年)」。推測照片地點應為臺南市喜樹地區的海灘。
「臨海學校」是日本初等、中等教育常見的學校行事之一,於大正年間開始流行。臨海學校舉行於夏季,通常以合宿方式舉辦,透過團體生活的方式,希望學生可以體驗、親近海洋,並且學習有關海洋的技能,如游泳、急救技巧。
校名變革:
1924年,嘉義中學校
1945年,臺灣省立嘉義中學
1970年,臺灣省立嘉義高級中學
2002年,國立嘉義高級中學
主題資源類型: 畢業紀念冊
影像位置: 右下
出處
出版者: 嘉義中學校
時間類別
出版日期: 昭和17年 (1942)
資料層次
型式-層次: 單件
型式-資料類型: 靜態圖像
學校 臺南州立嘉義中學校
藏品 《嘉義中學校第十四屆畢業紀念冊》校園生活記憶庫 - 嘉義中學校臨海教育活動照 - 整合檢索 https://bit.ly/3b2vQby
---------------------
與海洋有約:日治時期基隆大沙灣地區的臨海教育
----------------------
葉盛吉日記(一 )》:1938澎湖臨海教育
葉盛吉(1923年10月25日-1950年11月29日),臺南新營人,1936年考取臺南第一中學(今臺南二中)。南一中畢業後,1943年葉盛吉赴日考上仙臺的第二高等學校,爾後再考取東京大學醫學院。二次戰後,葉盛吉放棄日本學籍返臺,就讀臺大醫學系。然而,中華民國政府帶來的是更加紊亂的時局,因此葉盛吉在就讀期間,由學長劉沼光(當時為臺大醫學院學生自治會長)的引介下加入了共產黨。葉盛吉臺大畢業後,應聘於屏東的瘧疾研究所潮州分所。1950年5月,27歲的葉盛吉被控涉及「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學委會李水井等叛亂案」遭逮捕,同年11月29日在馬場町遭到槍決。同時遭槍決者,包含共產黨臺灣地下組織李水井、鄭文峰、楊廷椅、陳水木、黃師廉、陳金目、賴裕傳、王超倫、吳瑞爐、鄭澤雄等共十一人。其中,鄭澤雄為澎湖第一屆民選議會議長鄭大洽之子,鄭澤雄於澎湖被捕,身為議長的鄭大洽亦無力營救。許雪姬教授認為:當時加入共產黨的年輕生命,是在對國民黨政權的失望下,尋求一個更親民的政權,加入共產黨代表的是一種思想的進步,而葉盛吉等人的犧牲更是臺灣巨大的損失。
《葉盛吉日記》始於1938年的7月11日前往澎湖進行「臨海教育」,止於 1950 年5月28日被國民黨逮捕的前一天。前後長達十二年的生活點滴,包含澎湖臨海教育、日本修業旅行,也見證二次大戰、日本戰敗、二二八事件,以及國民黨敗退來臺與白色恐怖年代初期。葉盛吉以一位15歲學生書寫的日記,文筆可謂流暢出眾,除了學習與生活紀錄,還有大量的閱讀和觀影心得,文字間還穿插許多他繪製的插畫,是位多才多藝的人。
日治時代的臨海教育,如同今日的戶外教學,以在開放水域學習游泳、鍛鍊精神體魄,藉以培養德智體俱全的身心。澎湖作為日本帝國南疆的軍事要地,在日治時期是中學生進行教育見學的地點之一。1927年1月15日,臺南中學的學生共135名搭乘奉天丸前來澎湖參觀馬公要港部。1934年7月11日,臺南一中的學生前來澎湖見學,7月下旬又有嘉義中學的學生提出赴澎申請。此次臺南一中的學生的學生共有39名,在五名教職員的帶領下自高雄來澎湖進行臨海教育,預定7月18日返回臺南。前來澎湖的目的包括練習游泳、採集博物、見學海軍與漁業。故而葉盛吉等人,並非第一批來澎湖進行臨海教育的臺南一中學生。其次,1938年7月11日,葉盛吉等人來澎湖與四年前為同樣的時間點,似乎是當時臺南一中的慣例。
1938年7月11日至17日,南一中的學生由台南出發高雄,再搭乘鳳山丸到澎湖進行一週的「臨海教育」,同時間還有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與臺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的學生,也是相同目的前往澎湖。懷著第一次搭船的興奮心情,接著是暈船與嘔吐的不舒服感。葉盛吉對馬公的第一印象,更是道路狹窄,幾乎看不到樹木綠意的「龍宮」小鎮。7月12日早晨,葉盛吉等人穿過北側城門後,來到沙灘上做操,準備進行泳訓。「朝陽現正出來了!一望見海,閃爍著粼粼光芒,很漂亮。遠處的島嶼也映照著曙光,美麗地閃耀著。」光亮的晨曦、乾淨的海水,翻轉了葉盛吉對馬公侷促的印象。
葉盛吉提及出「北側城門後,來到沙灘」,南一中學生游泳的地點當是觀音亭海邊。日治時期,觀音亭海域是日人休閒娛樂的海水浴場。1903年6月,日人著手整修觀音亭海水浴場相關設施,其工費約需二百圓。經費來源除了由澎湖廳員醵金支出外,民間有志者亦寄附相助。海水浴場所必要者的沖水設施,則掘鑿井戶一所。同年6月14日馬公要塞砲兵大隊第三中隊在觀音亭前草埔辦理運動會,運動項目包括創銃術、拾芋、奪旗及各種競技活動。當日適逢禮拜天緣故,參觀者極多。觀音亭海濱漸漸地成為澎湖運動休閒第一指名,南一中學生停留澎湖期間,除了遠赴龍門、西嶼、白沙通樑之外,其餘時間也多在觀音亭海域進行泳訓或比賽。
除了在海邊學習游泳之外,參訪見學地點包括海軍醫院、陸軍醫院、海軍要港部、西嶼砲臺、漁翁島燈塔等,顯示出濃厚的軍事色彩。葉盛吉等南一中學生在澎湖度過一週的時間,大男孩們共食共寢的喧鬧青春,是令其愉快的馬公經驗。
- 《葉盛吉日記(一 )》:1938澎湖臨海教育 https://bit.ly/3pNUr7Z
<3230313930353330BEC7B3F8C16028A455A4C835C249A7F3B773292E706466> (ntnu.edu.tw)
<3230313930353330BEC7B3F8C16028A455A4C835C249A7F3B773292E706466> (ntnu.edu.tw)
日治時期的臺灣⾼等⼥學校學生與臨海教育
其他標題: Students of Taiwan Girl’s Middle School and SeasideCourse under Japanese Rule
作者: 林玫君
出版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摘要: 大正年間,開始流行於女學生間的臨海教育,是透過居於海濱附近的建築物,在師長的指導下共學、共食、共寢,實踐規律課表,進行日本泳法的動態游泳活動和涵養智識的靜態學科複習。這種透過集團生活實施的戶外教育,並非臺灣自然生成,而是日本殖民者因應熱帶地「風土馴化」的憂慮,進而強勢實施的。女學生開始學習游泳和進入海水浴場,實非線性的歷史發展過程,教育單位因應女學校規則、游泳池建設以及多種殖民意圖而來,形塑出複雜且多重的特殊面貌。尤其是臨海教育採取傳統的日本泳法,是適應不同水(海)域環境而發展出來的泳法,其特色是頭位於水面上,以便認清視野內的海面狀況和波峰的形狀,此種注意風浪特性加以應對的泳法,實用性很高,頗能對應臨海教育安排學科學習的實學思想之落實。參與的日臺籍女學生回應雖然不多,但她們對於臨海教育充滿著新鮮感,對觀看周遭的海岸地理環境產生好奇,多半持著正面看法。日治時期臨海教育從制度化的教育體制開始,不僅是夏期休養之道,更是一個鍛鍊體格、愛鄉愛土和教養品德的多元場域,頗有「德、智、體」三育並進之意涵,恰當地傳遞出健康、鍛鍊、避暑、實學、文明、帝國等多元的殖民思維。
DSpace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 日治時期的臺灣⾼等⼥學校學生與臨海教育 https://bit.ly/3900oYM
<3230313930353330BEC7B3F8C16028A455A4C835C249A7F3B773292E706466> (ntnu.edu.tw)
<3230313930353330BEC7B3F8C16028A455A4C835C249A7F3B773292E706466> (ntnu.edu.tw)
結語
臺灣四面環海,「馴水」(習慣水)是臨海教育的重要意義之一。臺灣高
等女學校的女學生們自 1920 年代起接觸到臨海教育,她們於夏季休暇期間直
趨近代化設施的海水浴場,居於海濱附近的建築物,做為臨時之所,施以日
本泳法和課業學習。臨海教育從原來單純夏期休業的養護功能出發,爾後擴
大作用,透過合宿的集中管理方式行之,傳達多元的殖民意圖。
從前述討論得知,游泳對於女子而言,其益處不斷地被強調,也刻意說
明游泳具有塑身功能,是一種可成為模範體形的最佳運動,強調健康美的論
調也不斷出現。但女學生學習游泳的歷程,其實並不容易,除了因游泳的活
動特殊性,容易產生窺探女體的社會心理之外,校內游泳池的興建,普遍比
游泳部門的成立還要延遲,女學生需要到校外游泳池或海水浴場學習,當然,
這也使得女學生可以早先一步接觸到海水浴場。爾後積極實施的臨海教育,
除了解決游泳設施之不足的燃眉之急,其實也與當時政府潛在的幾個殖民意
圖有關,包括健體休養效果、實踐實學思想、傳達國民意識、展現國家領土
等意圖。
嚴格來說,日臺女學生均參與臨海教育,但僅極少數的臺籍女學生對臨
海教育有所回應,其他的學校多半描述其實施細節。在為數不多的感想裡,
可以看到女學生一開始對於必須突破生長於陸地的「框架」,往未知的海洋邁
進,是有些許的擔心,但整體而言,她們對於臨海教育的實施是持正面看法,
對周遭的海岸地理環境亦產生好奇,也對臨海教育充滿著新鮮感。
我們再從女學校準備的物品,到實際運作的狀況,可以發現女學校認真
地看待臨海教育的實施,包括了各種保健措施、自主自律的學習、考察周遭
地理環境和近代化設施、娛樂放鬆和培養情感,這些活動的安排,強調規範
和規律學習,也強調學生需適應集體的生活。當然,以身體活動為主的內容
更是重要,諸如量體重、胸圍、脈搏等生理學的施測,以及以游泳練習為師大
體學習,是一種磨練身心最好的機會。 有趣的是,實學思想多半指涉的是學科的學習,但臨海教育的游泳活動,
採取教授傳統的日本泳法,這也意味者,教育單位選擇適應海域的泳法,而
非現代競泳四式,是一種應於實際需要,而能以當時現存之知識,選擇最好
的方式加以應對,這種以對學生實際有用為目標的學習,也是實學的重要要
旨。落實實學教育和涵養智識,固然是其中一個目的,但符應體育運動政策,
透過游泳達成鍛鍊身體,使之強健,也是件緊要之事,在這個過程中,積極
陶冶學生的教養和品德,使學生養成規律的習慣、自治共同的精神、體驗自
然和人事相關的知識、克服困苦艱難、養成浩然之氣,「德、智、體」三育
並進,此種賦予三位一體,具高度且正向的新教育象徵,正是臨海教育最大
的特色。在風土馴化、實學教育和展示帝國等諸多氛圍中逐步產生的臨海教
育,潛移默化下,對女學生產生某種程度的教化作用,感受國家帶來的文明
化恩澤,顯然深具展示成效。上述一舉多得的目的,正是臨海教育受到女學
校重視的原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