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九世紀由於天賦人權觀念影響,加上宗教、人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廢奴運動開始盛行。英國於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此後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這一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的據點迅速萎縮,也讓三角貿易趨向衰微。

三角貿易(英文:triangular trade 或 triangle trade)是指一個牽扯到三個區域或港口的貿易名詞。其貿易路線起源於歐洲。最著名的三角貿易可能是18世紀西非,北美以及南美之間的三角貿易。有關黑人買賣的三角貿易在人權問題下廢除而中止。
三角貿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1g7wq
大西洋三角貿易
大西洋三角貿易
大西洋三角貿易(奴隸貿易)
主條目:大三角貿易和大西洋奴隸貿易
歐洲 → 西非:酒精、軍火、紡織品等工業製品
西非 → 美洲:黑奴
美洲 → 歐洲:貴金屬、礦石、蔗糖、菸草、咖啡、可可、糧食等農產品及原材料
英國、北美、西印度群島三角貿易
北美十三殖民地 → 西印度群島:農產品、魚(特別是鹽漬鱈)等糧食
西印度群島 → 英國、北美:砂糖、糖蜜
英國 → 北美、西印度群島:工業產品
英國、印度、清三角貿易
主條目:鴉片貿易
清 → 英國:茶葉
英國 → 印度:紡織品
印度 → 清:白銀、後期鴉片
印度洋三角貿易
主條目:香料貿易
香料群島 → 歐洲:香料
歐洲 → 印度:銀
印度 → 香料群島:棉布
三角貿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1g7wq

800px-Triangular_trade2020-12-09_1219542020-12-09_121858


大三角貿易是在歐洲的資本主義和舊帝國主義之下所造就之產物
大三角貿易所組成的三條路線分別是從歐洲運至非洲的酒精、軍火、紡織品等工業製品,自西非運至美洲做為勞動力的黑奴,自美洲運至歐洲的貴金屬、礦石、蔗糖、菸草、咖啡、可可、棉花、糧食等農產品及原材料。
大三角貿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0KYJN
發展
當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之後,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大西洋航線取代昔日繁榮的地中海貿易路線,成為商業交通的必經之路,導致義大利地區和德國北部漢薩同盟各傳統商業城市的衰落,英國、法國、荷蘭這幾個面向大西洋的國家的經濟興起後,便開始占領殖民地,進行原料的搶奪,再輸入歐洲賺取豐厚利潤。
荷蘭在16世紀末獨立後,於1602年設立荷蘭東印度公司,之後迅速發展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業國家,逐漸壟斷了與中國、印度、日本、錫蘭和香料群島的貿易。法國則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蘭西殖民地,並在加勒比海佔據了數個具有戰略意義並盛產蔗糖的島嶼
由於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進行菸草和棉花的商業種植法國需要向加勒比海島嶼的甘蔗種植園輸送人力,因此兩國對奴隸的需要也日益擴大1526年,英國開始奴隸貿易。不久之後,荷蘭和丹麥作為活躍的貿易中轉國也加入奴隸貿易活動中來,試圖從中分得利益。瑞典、布蘭登堡、漢堡、庫爾蘭等國家也在這一時期從事奴隸貿易,為此在非洲海岸佔領了一些據點。由於西非地區的本土經濟以採集和狩獵為主,食物產量有限,為了供養奴隸在長途販途中的伙食,在這些據點周圍開闢了農業地區,從歐洲和美洲引進馬鈴薯、玉米、番薯、番茄等糧食作物。
由於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對印第安土著的殘酷屠殺,印第安人的數量由15世紀末的5000萬銳減至17世紀的400萬,因此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從非洲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從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爾人用作奴隸(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從1502年起開始把非洲黑人運入美洲。對奴隸貿易的需求促使兩國以及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設了許多商站,販賣奴隸、象牙、黃金和辣椒。
沒落
主條目:廢奴運動
到了十九世紀由於天賦人權觀念影響,加上宗教、人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廢奴運動開始盛行。英國於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此後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這一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的據點迅速萎縮,也讓三角貿易趨向衰微。
影響
對歐洲的影響
歐洲人由自己一手操作的三角貿易獲得了龐大利潤,而且每一航行階段都有利可圖。更帶動了歐洲大都市的繁榮,例如英國利物浦,荷蘭阿姆斯特丹,法國南特等。
咖啡、可可、菸草、蔗糖、馬鈴薯、玉米、番茄等新消費品引入歐洲,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也大幅度改變,導致對這些消費品需求的增長,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廣大地區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
對非洲的影響
非洲因為奴隸買賣,人口大量減少,除削弱當地原有生產力,更造成對黑人生命及人性尊嚴的漠視及迫害,強化了種族偏見,使得非洲人一度受到歧視。
對中南美洲的影響
歐洲人在中南美洲所栽種的熱帶作物,經過工業化形成熱帶栽培業,產品為熱帶經濟作物,如甘蔗、橡膠、咖啡等,在當地做初步加工後,以低廉的利潤大量輸出國外外銷。但是這種商業農業極度依賴海外國家,容易受到國際價格波動,又是低利潤大量銷售,所以難以累積國家財富。
大三角貿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0KYJN

三角貿易一段式通關,省時又便利-財政部全球資訊網


海地 - Google 地圖

2020-12-09_115859


弗朗索瓦-多米尼克·杜桑·盧維杜爾[1](英語:François-Dominique Toussaint Louverture/法語:François-Dominique Toussaint Louverture,1743年3月20日—1803年4月7日),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早期領袖,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海地共和國締造者之一、國父。生于海地北部海地角附近的黑人奴隸家庭,受過一定教育,讀過法國啟蒙主義哲學著作和古代歐洲軍事家著作。
1790年10月,海地北部發生由自由黑人和混血人發動的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
1790年10月,杜桑率領1000名奴隸加入起義隊伍。
1793年,英國和西班牙結成反法聯盟,相繼入侵海地。杜桑首先聯合西班牙擊敗法軍,杜桑要求在西班牙占領區廢除奴隸制,遭到拒絕。
1794年,法國廢除海地奴隸制度。杜桑又聯合法軍打敗西班牙軍,1798年,又打敗了英國軍隊,1799年,鎮壓內部叛亂,1801年統一海地島,建立革命政權,並成為總統。
1802年,領導海地軍民抗擊拿破崙·波拿巴派來的遠征軍,後因軍事失利被迫議和。6月7日,與法軍會談時,因上當受騙被法軍逮捕,後被押送法國,1803年4月7日病逝於獄中,享年60歲。杜桑·盧維杜爾 - 揭密真相 https://bit.ly/3gtLWf4

杜桑·卢维杜尔2020-12-09_1211392020-12-09_121239

杜桑·盧維杜爾生於法屬聖多明哥種植園一個黑奴家庭。受過教育的奴隸之子。他粗通法語,讀過法國啟蒙主義哲學著作和歐洲古代軍事家著作,但平常用克里奧爾土語和非洲部族語言。他贏得種植園主的喜愛,成為牲畜管理人、獸醫和馬車夫,最後擔任管家。1777年成為合法的自由民。
1791年8月北部省突然發生奴隸暴動,他猶豫了一些時候,後來帶領1000餘名奴隸加入起義隊伍,展開游擊活動。1794年他與法軍聯合將西班牙殖民軍逐出海地北部,宣布廢除奴隸制度,1798年海地西部的法國殖民軍也被他逐出,迫使法軍投降。1801年統一整個海地島,建立革命政權,頒布海地第一部憲法,他被推舉為終身總統。
1802年拿破崙派出由妹夫查理斯·李克勒克率領的遠征軍入侵海地,雙方激戰,圖桑尋求和解。6月7日圖桑在戈納伊夫與法軍會談時被Jean Baptiste Brunet誘捕,7月2日被解往法國,8月25日關押在阿爾卑斯山區杜省的茹城堡(Fort-de-Joux)。1803年4月7日病死獄中。在他死後,讓-雅克·德薩林繼續領導革命直至成功。杜桑·盧維杜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gu4ETR


海地共和國的締造者——黑人領袖杜桑·盧維杜爾
2018-11-01 由 歷史政治風雲人物 發表于歷史
弗朗索瓦-多米尼克·杜桑·盧維杜爾(1743年3月20日—1803年4月7日),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早期領袖,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海地共和國締造者之一、國父。生於海地北部海地角附近的黑人奴隸家庭,受過一定教育,讀過法國啟蒙主義哲學著作和古代歐洲軍事家著作。1802年,領導海地軍民抗擊拿破崙·波拿巴派來的遠征軍後因軍事失利被迫議和。6月7日,與法軍會談時,因上當受騙被法軍逮捕,後被押送法國,1803年4月7日病逝於獄中,享年60歲。
杜桑·盧維杜爾原是奴隸出身的種植場馬車夫,與一般奴隸一樣,從小就受到法國殖民者和奴隸主的欺凌。杜桑對於這一切早已暗下決心,誓把法國殖民者和奴隸主殺掉,爭取黑人的自由。所以後來他刻苦學習了法文,還經常閱讀盧梭、孟德斯鳩等思想家的著作,接受了新的思想。
很少有人知道有關杜桑·盧維杜爾的早期生活,有關這一時期的生活,他的第二個兒子艾薩克-盧維圖爾回憶,杜桑的祖先來自貝寧,杜桑的父親原為王子,後被賣為奴隸。他的母親是他父親的第二任妻子。他們有幾個孩子,其中杜桑是長子。杜桑出生於海地角。他的出生日期是不確定的,但他50歲時開始參與革命,出生日期各種各樣1739和1746年之間。由於缺乏書面記錄,他自己也許不知道他確切的出生日期,在童年時代,他是弱小的,他被挑選出來做馬車夫,他於1772年開始受教於一名叫皮埃爾·巴普蒂斯特的教父。
1789年開始,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聖多明各爆發了起義。主要領導人有布克曼(奴隸團伙領導人)、喬治·比阿蘇、讓·弗朗索瓦等。最初,奴隸沒有捲入衝突。
1791年8月,布克曼在一個名叫開曼森林的地方主持了一個伏都教宗教儀式,這些人達成了一個協議。8月22日,一場大規模的黑人奴隸起義爆發了。杜桑沒有參加早期的叛亂,他讓家人離開了海地島。他加入了比阿蘇的軍隊,指揮一個小分隊,有文件顯示,他參與了領導決策。12月,他參與了和法國官員之間的談判,談判中,他要求黑人獲得與白人平等的權利,獲得工作的權利,但是卻遭到拒絕。在1792年,杜桑宣布與西班牙結成聯盟,開始對抗法軍,杜桑運用他靈活的軍事才能,使法軍處處挨打,最終,杜桑大敗法軍。這同樣使法國發現了杜桑身上擁有的軍事才能。
杜桑由於受法國的影響較深,在革命中宣揚法國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並在革命區廢除了奴隸制度。杜桑開始受到了法國的重視,陷入困境的法國軍隊,希望杜桑與法國聯合,共同抗擊西班牙。杜桑在打敗法國後,西班牙違背了自己的承諾,拒絕廢除奴隸制,法國卻在1794年宣布廢除海地奴隸制度。因此,杜桑開始與法國聯合,共同打擊西班牙,並最終打跑了西班牙侵略軍。
杜桑聯合法國打退了西班牙後,杜桑和法國之間的關係緩和,杜桑宣布忠於拿破崙,法國政府任命杜桑為聖多明各總督,統治整個海地島。打敗西班牙之後,因為當時英法兩國處於對抗時期,且英國占領區未廢除奴隸制,杜桑遂聯合法國繼續抗擊英國,英國受到了巨大的損失,並與海地議和。使英國於1798年撤離海地。
1796年,杜桑·盧維杜爾擔任聖多明各總督,在擔任總督期間,與美國和英國簽訂了貿易協定,並努力改善聖多明各的安全和經濟,訓練了大量的軍隊,為日後海地抗法戰爭奠定了基礎,在任總督期間,他平定了海地島南部的叛亂。
在1801年他頒布了海地憲法和獨立宣言,宣布海地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並廢除奴隸制度,所有海地人不分膚色、種族,一律平等。海地召開制憲會議後,使拿破崙十分震驚,為此,拿破崙命令自己的妹夫查爾斯·勒克萊爾遠征海地。1801年12月,查爾斯·勒克萊爾率領54艘戰艦、3萬名士兵,開始了企圖恢復法國殖民統治的遠征。
杜桑領導起義軍堅決保衛自由海地。他對戰士們說:「我們已經取得了自由,我們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法國人又回來了,他們企圖從我們手中奪去我們的自由,我們寧可戰死也不決不能答應他們!讓我們共同奮鬥吧!我們要讓法軍餓死、渴死、累死,讓海地變成這些強盜的活的地獄!努力吧,自由屬於我們!」
當3萬法軍來到海地的時候,起義軍就在他們要登陸的地方點起火來,燒毀那裡的一切,法軍所到之處,一片灰燼,只有滿地塵土、滿眼濃煙似乎在怒視著這些遠道而來的不速之客。
法軍找不到吃的,飢餓難忍。他們甚至找不到喝的,因為水中已被起義軍下入了毒藥。法軍的戰鬥力大大削減,勒克萊爾大傷腦筋。此外,起義軍利用有利地形,四處出擊,法軍不時有人陣亡,法軍狼狽不堪,到處挨打。
杜桑與法國進行多年戰爭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杜桑被迫與法軍議和。與此同時,勒克萊爾正想方設法抓住杜桑。不久,勒克萊爾想出一條毒計。
勒克萊爾寫了一封言詞懇切的信給杜桑,信中說:「法國和海地雖然相距遙遠,但我們世世代代都很友好,以後還要繼續友好下去。目前,我們之間存在一些分歧,這是誤會,我們應該把誤會消除,所以,我建議,我們坐到一起進行談判,有什麼話、什麼問題,我們都可以商量。我相信,我們會消除誤會的。請來我們這裡吧,我的朋友,我們真誠地邀請您,您來到之後,就會發現,沒有誰是比我更誠實的朋友了。至於您的安全,我們將絕對保證,將不會有任何人對您施以非禮。這封信確實夠「誠實」的了。杜桑相信了勒克萊爾,一個人單槍匹馬來到法軍駐地。這時候,勒克萊爾聽說杜桑來了,為自己設計的騙局成功而非常高興。
「報告將軍,杜桑來到了。」一個兵士報告勒克萊爾。「逮捕他!」勒克萊爾簡捷有力地下達了命令。杜桑被帶上鐐銬。當他知道自己上當受騙,怒氣衝天,破口大破勒克萊爾:「你們背信棄義、卑鄙無恥!你們是強盜,一夥強盜!你們殺死我,只不過是在海地砍倒了一棵自由之樹,你們砍倒了這棵,將有成千上萬棵生長起來,你們是砍不完的,等著瞧吧,你們這伙強盜,你們都將一個個滾出海地去!
1802年5月,勒克萊爾逮捕了杜桑,隨即把他押送到法國,交給了拿破崙。拿破崙下令將他送進監獄。1803年4月,這位傑出的黑人領袖死在法國監獄中,享年60歲。
杜桑之死,使海地人民更加清醒地認清了殖民主義者醜惡、兇殘、卑鄙無恥的本質,也更激起了海地人民對殖民統治者的仇恨。他們決心繼續完成杜桑未完的事業,為爭取海地人民的獨立、自由、幸福而勇敢地戰鬥!不久,海地的革命烈火又熊熊燃燒起來,革命者在亨利·克里斯多夫和讓-雅克·德薩林領導下,繼續抗擊法國殖民者。
在海地人民的英勇反抗下,法軍行動艱難,再加上海地蔓延黃熱病,侵略軍損失慘重,傷亡達3萬餘人。1802年11月,查爾斯·勒克萊爾也死於黃熱病,法國侵略軍陷於絕境。1803年10月,法軍終於投降。法國遠征艦隊載著僅餘的8000老弱殘兵返回法國。回國途中,所有人員又被英國海軍俘虜,於是,黎克勒率領的龐大的遠征軍最終全軍覆沒。
1804年海地正式宣布獨立,並恢復了印第安人的傳統名稱——「海地」,其意為「多山的地方」。海地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其國名成為了反對奴隸制的象徵,鼓舞了全世界人民。
海地革命是拉美國家第一次取得勝利的黑人革命;杜桑·盧維杜爾作為領導人,揭開了整個拉丁美洲黑人革命的序幕,為拉美人民推翻殖民統治、建立自由國家樹立了榜樣。
1954年8月29日,海地駐法國大使,萊昂創立了一個石頭十字架紀念杜桑-盧維杜爾。幾年之後,法國政府象徵性的轉交了杜桑的遺體。1998年在巴黎的先賢祠刻有以下描述:海地的英雄、廢除奴隸制的鬥士,最終於1803年死於法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9zxx56l.html

1540970228362no1s52174215409702953779nq041383n154097028692921397qq0o9154097027837124398r7qprb838263555a1c23d67f1705f6139f444c02fd3a7ac70e6c9bce22caf0cf1b7798a991e4ce804644d7f30


杜桑·盧維杜爾
弗朗索瓦-多米尼克·杜桑·盧維杜爾(英語:François-Dominique Toussaint Louverture)(法語:François-Dominique Toussaint Louverture )(1743年3月20日~1803年4月7日)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早期領袖,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偉大的革命家,海地共和國締造者之一。生于海地北部海地角附近的黑人奴隸家庭,受過一定教育,讀過法國啓蒙主義哲學著作和古代歐洲軍事家著作。1790年10月,海地北部發生由自由黑人和混血人發動的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1790年10月,杜桑率領1000名奴隸加入起義隊伍。1793年,英國和西班牙結成反法聯盟,相繼入侵海地。杜桑首先聯合西班牙擊敗法軍,杜桑要求在西班牙佔領區廢除奴隸製,遭到拒絕。1794年,法國廢除海地奴隸製度。杜桑又聯合法軍打敗西班牙軍,1798年,又打敗了英國軍隊,1799年,鎮壓內部叛亂,1801年統一海地島,建立革命政權,並成為總統,1802年,領導海地軍民抗擊拿破崙·波拿巴派來的遠征軍,後因軍事失利被迫議和。6月7日,與法軍會談時,被法軍逮捕,後被押送法國,1803年4月7日病死于獄中。
中文名稱杜桑·盧維杜爾:弗朗索瓦-多米尼克·杜桑·盧維杜爾(英語:Fran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gwi7KL
弗朗索瓦-多米尼克·杜桑·盧維杜爾
外文名稱
Toussaint L'Ouverture
出生地
海地 海地角
信    仰
天主教
逝世日期
公元1803年4月7日
民    族
黑人奴隸出身
國    籍
海地
外    號
杜桑爸爸
主要成就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早期領袖
海地共和國締造者之一
職    業
政治家、軍事家
出生日期
公元1743年3月20日
別    名
杜桑·盧維圖爾
經歷
杜桑·盧維杜爾,原是奴隸出身的種植場馬車夫,與一般奴隸一樣,從小就受到法國殖民者和奴隸主的欺凌。杜桑對于這一切早已暗下決心,誓把法國殖民者和奴隸主殺掉,爭取黑人的自由。所以後來他刻苦學習了法文,還經常閱讀盧梭、孟德斯鳩等思想家的著作,接受了新的思想。
早年經歷
很少有人知道有關杜桑·盧維杜爾的早期生活,有關這一時期的生活,他的第二個兒子艾薩克-盧維圖爾回憶,杜桑的祖先來自貝
杜桑·盧維杜爾
杜桑·盧維杜爾
寧,杜桑的父親原為王子,後被賣為奴隸。他的母親是他父親的第二任妻子。他們有幾個孩子,其中杜桑是長子。杜桑出生于海地角 他的出生日期是不確定的,但他50歲時開始參與革命,出生日期各種各樣1739和1746之間。由于缺乏書面記錄,他自己也許不知道他確切的出生日期,在童年時代,他是弱小的,他被挑選出來做馬車夫,他于1872年開始受教于一名叫皮埃爾·巴普蒂斯特的教父。
家庭
1782年,蘇珊娜嫁給了杜桑·盧維杜爾,蘇珊娜是教父的女兒。杜桑去世前,告訴部下他有16個孩子,其中11個已經去世,他的子女不一定是確定的,但他的三個兒子是眾所周知的。長子普來斯德是他和蘇珊娜的第一個孩子,塞拉芬使他們的第二個孩子。
個人生活
1777年,他成為合法的自由民。開始學習法語,閱讀盧梭、孟德斯鳩的著作,後與蘇珊娜結婚,租了一個咖啡種植園,僱傭了數十名勞力,這為他後來的革命提供了經濟來源。
​起義
1789年開始,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聖多明各爆發了起義。主要領導人有布克曼(奴隸團伙領導人)、喬治·比阿蘇、讓·弗朗索瓦等。最初,奴隸沒有卷入沖突。1791年8月,布克曼在一個名叫開曼森林的地方主持了一個伏都教宗教儀式,這些人達成了一個協定。8月22日,一場大規模的黑人奴隸起義爆發了。杜桑沒有參加早期的叛亂,他讓家人離開了海地島。他加入了比阿蘇的軍隊,指揮一個小分隊,有檔案顯示,他參與了領導決策。
1791年12月,他參與了和法國官員之間的談判,談判中,他要求黑人獲得與白人平等的權利,獲得工作的權利,但是卻遭到拒絕。
杜桑戎裝像
杜桑戎裝像
在1792年,杜桑宣布與西班牙結成聯盟,開始對抗法軍,杜桑運用他靈活的軍事才能,使法軍處處挨打,最終,杜桑大敗法軍。這同樣使法國發現了杜桑身上擁有的軍事才能。
杜桑由于受法國的影響較深,在革命中宣揚法國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並在革命區廢除了奴隸製度。杜桑開始受到了法國的重視,陷入困境的法國軍隊,希望杜桑與法國聯合,共同抗擊西班牙。杜桑在打敗法國後,西班牙違背了自己的承諾,拒絕廢除奴隸製,法國卻在1794年宣布廢除海地奴隸製度。因此,杜桑開始與法國聯合,共同打擊西班牙,並最終打跑了西班牙侵略軍。
聯合法國
杜桑聯合法國打退了西班牙後,杜桑和法國之間的關系緩和,杜桑宣布忠于拿破崙,法國政府任命杜桑為聖多明各總督,統治整個海地島。
杜桑騎馬像
杜桑騎馬像
鬥爭英國
打敗西班牙之後,因為當時英法兩國處于對抗時期,且英國佔領區未廢除奴隸製,杜桑遂聯合法國繼續抗擊英國,英國受到了巨大的損失,並與海地議和。使英國于1798年撤離海地。
杜桑與英國的談判
杜桑與英國的談判
任總督時期
1796年,杜桑·盧維杜爾擔任聖多明各總督,在擔任總督期間,與美國和英國簽訂了貿易協定,並努力改善聖多明各的安全和經濟,訓練了大量的軍隊,為日後海地抗法戰爭奠定了基礎,在任總督期間,他平定了海地島南部的叛亂。
杜桑·盧維杜爾
杜桑·盧維杜爾
在1801年,他頒布了海地憲法和獨立宣言,宣布海地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並廢除奴隸製度,所有海地人不分膚色、種族,一律平等。
與法軍鬥爭
法國入侵
海地召開製憲會議後,使拿破崙十分震驚,為此,拿破崙命令自己的妹夫查爾斯·勒克萊爾遠征海地
1801年12月,查爾斯·勒克萊爾率領54艘戰艦、3萬名士兵,開始了企圖恢復法國殖民統治的遠征。
杜桑領導起義軍堅決保衛自由海地。他對戰士們說:"我們已經取得了自由,我們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法國人又回來了,他們企圖從我們手中奪去我們的自由,我們寧可戰死也不決不能答應他們!讓我們共同奮鬥吧!我們要讓法軍餓死、渴死、累死,讓海地變成這些強盜的活的地獄!努力吧,自由屬于我們!"
杜桑·盧維杜爾
杜桑·盧維杜爾
當3萬法軍來到海地的時候,起義軍就在他們要登入的地方點起火來,燒毀那裏的一切,法軍所到之處,一片灰燼,隻有滿地塵土、滿眼濃煙似乎在怒視著這些遠道而來的不速之客。
法軍找不到吃的,飢餓難忍。他們甚至找不到喝的,因為水中已被起義軍下入了毒葯。法軍的戰鬥力大大削減,勒克萊爾大傷腦筋。此外,起義軍利用有利地形,四處出擊,法軍不時有人陣亡,法軍狼狽不堪,到處挨打。
杜桑之死
杜桑與法國進行多年戰爭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杜桑被迫與法軍議和。與此同時,勒克萊爾正想方設法抓住杜桑。不久,勒克萊爾想出一條毒計。
勒克萊爾寫了一封言詞懇切的信給杜桑,信中說:"法國和海地雖然相距遙遠,但我們世世代代都很友好,以後還要繼續友好下去。目前,我們之間存在一些分歧,這是誤會,我們應該把誤會消除,所以,我建議,我們坐到一起進行談判,有什麽話、什麽問題,我們都可以商量。我相信,我們會消除誤會的。請來我們這裏吧,我的朋友,我們真誠地邀請您,您來到之後,就會發現,沒有誰是比我更誠實的朋友了。至于您的安全,我們將絕對保證,將不會有任何人對您施以非禮。
海地貨幣上的杜桑
海地貨幣上的杜桑
這封信確實夠"誠實"的了。杜桑相信了勒克萊爾,一個人單槍匹馬來到法軍駐地。
這時候,勒克萊爾聽說杜桑來了,為自己設計的騙局成功而非常高興。
報告將軍,杜桑來到了。"一個兵士報告勒克萊爾。"逮捕他!"勒克萊爾簡捷有力地下達了命令。
杜桑被帶上鐐銬。當他知道自己上當受騙,怒氣沖天,破口大破勒克萊爾:"你們背信棄義、卑鄙無恥!你們是強盜,一伙強盜!你們殺死我,隻不過是在海地砍倒了一棵自由之樹,你們砍倒了這棵,將有成千上萬棵生長起來,你們是砍不完的,等著瞧吧,你們這伙強盜,你們都將一個個滾出海地去!
勒克萊爾和他的部下聽了杜桑的叱罵,竟一齊哈哈大笑起來:"哈哈哈……
1802年5月,勒克萊爾逮捕了杜桑,隨即把他押送到法國,交給了拿破崙。拿破崙下令將他送進監獄。1803年4月,這位傑出的黑人領袖死在法國監獄中。
海地獨立
杜桑之死,使海地人民更加清醒地認清了殖民主義者醜惡、凶殘、卑鄙無恥的本質,也更激起了海地人民對殖民統治者的仇恨。他們決心繼續完成杜桑未完的事業,為爭取海地人民的獨立、自由、幸福而勇敢地戰鬥!
不久,海地的革命烈火又熊熊燃燒起來,革命者在亨利·克裏斯多夫和讓-雅克·德薩林領導下,繼續抗擊法國殖民者。
在海地人民的英勇反抗下,法軍行動艱難,再加上海地蔓延黃熱病,侵略軍損失慘重,傷亡達3萬餘人。1802年11月,查爾斯·勒克萊爾也死于黃熱病,法國侵略軍陷于絕境。1803年10月,法軍終于投降。法國遠征艦隊載著僅餘的8000老弱殘兵返回法國。回國途中,所有人員又被英國海軍俘虜,于是,黎克勒率領的龐大的遠征軍最終全軍覆沒。
1804年,海地正式宣布獨立,並恢復了印第安人的傳統名稱--"海地",其意為"多山的地方"。海地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其國名成為了反對奴隸製的象征,鼓舞了全世界人民。
杜桑·盧維杜爾影視形象
杜桑·盧維杜爾影視形象
評價
海地革命是拉美國家第一次取得勝利的黑人革命;杜桑·盧維杜爾作為領導人,揭開了整個拉丁美洲黑人革命的序幕,為拉美人民推翻殖民統治、建立自由國家樹立了榜樣。
杜桑紀念館
1954年8月29日,海地駐法國大使,萊昂創立了一個石頭十字架紀念杜桑-盧維杜爾。幾年之後,法國政府象征性的轉交了杜桑的遺體。1998年,在巴黎的先賢祠刻有以下描述:
海地的英雄、廢除奴隸製的鬥士,最終于1803年死于法國。
杜桑在古巴聖地亞哥的紀念碑
杜桑在古巴聖地亞哥的紀念碑
文化影響
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在1803年1月以"杜桑·盧維杜爾"為題發表了他的十四行詩。
美國黑人作家弗蘭克·韋伯于1857年在他的關于自由的非洲裔美國人的小說《加裏斯和他的朋友們》引用了杜桑,引用杜桑的肖像是來源于房地產大亨沃爾特斯先生的靈感。
法國詩人拉馬丁,在1850年寫了一個關于杜桑詩劇。
1934年,千裏達托貝哥的歷史學家C. L. R.傑姆斯寫了一個名為杜桑·盧維杜爾的劇本。1936年,在倫敦的威斯敏特劇院演出,主演演員包保羅·羅伯遜、羅伯特·亞當斯和奧蘭多·馬丁斯。劇本後來在1967年修訂,改名為黑色雅各賓派,這是以傑姆斯的經典歷史的名字在1938年命名的。
1938年,美國藝術家雅各布·勞倫斯創作了一系列關于杜桑·盧維杜爾生活畫,後來改編成一個系列的版畫。他的畫名為杜桑·盧維杜爾,目前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揚斯敦的巴特勒藝術學院。
1944年,非洲裔美國作家,拉爾夫·埃裏森,寫下了這個叫"杜桑先生"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杜桑被視為一種主張自己的身份和自由黑人在白人統治中的象征。
1977年是戴維·布萊克所創劇本"杜桑·盧維杜爾"在倫敦的英國國家歌劇院演出,主演是尼爾·豪利特。
1983年。讓·米歇爾·巴斯奎特,出生在紐約布魯克林的海地裔畫家,畫了一系列關于杜桑·盧維杜爾的作品。
2004年,Kimathi Donkor創作了關于杜桑的油漆作品。
2007年貝爾出版了著作:自由之門,介紹了杜桑短暫的一生。
韋克萊夫·讓在2009年引用了杜桑·盧維杜爾創作了專輯,影響了海地人的生活,專輯名為From the Hut, To the Projects, To the Mansion
2010年,作家伊莎貝爾·阿連德的歷史小說《深海島嶼》通過一個女人的視角描寫杜桑在海地革命中的作用。
2012年,海地演員吉米·讓·路易斯主演法國劇杜桑·盧維杜爾,飾演杜桑。
杜桑·盧維杜爾:弗朗索瓦-多米尼克·杜桑·盧維杜爾(英語:Fran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gwi7KL


phpH4QAkB (1)phplexYZ9phpjz2IBx

杜桑.盧維杜爾:從奴隸到開創者
在海地,他的姓氏是驕傲,也是榮耀,象徵自由與平等,代表一段艱辛的解奴歷史。他在被縛之際說了句名言:「擊垮我,只是砍斷黑人自由之木的樹幹,但樹幹會再生,並長出又多又深的根。」
魔幻拉美》杜桑.盧維杜爾:從奴隸到開創者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gqxkwW
陳小雀
2017/08/02 15:09
陳小雀
海地與多明尼加共和國共處於伊斯帕尼奧拉島(Isla Española,或譯為西班牙島),一個曾是法國殖民地,另一個則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在殖民時期,伊斯帕尼奧拉島又稱為聖多明哥島。海地占西邊約三分之一的面積,今日是西半球最窮的國家,人均不到八百美元。不過,海地卻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獨立建國的美洲國家,也是第一個由黑人所建立的民主國家。在漫長的解奴之路,不能不提杜桑.盧維杜爾(François-Dominique Toussaint L'Ouverture,1743-1803)。
本名為杜桑.布烈達(Toussaint de Bréda),為出生於布烈達莊園(Plantation Bréda)的奴隸。其父係一名非洲王子,卻不幸被當成奴隸從貝寧販賣至海地,在布烈達莊園工作。雖然出身奴隸,杜桑.布烈達受洗為天主教徒,不僅識字尚有機會接觸歐洲哲學思想,再加上資質聰穎,博得主人巴勇.德.利維黛(François-Antoine Baillon de Libertat)的歡心,而鼓勵他博覽群書。起初他擔任莊園的車夫、園丁、獸醫等工作,後來從搖身一變成為大總管。1776年,杜桑.布烈達三十三歲,終於獲得人身自由,成為合法的自由人。
海地是第二個獨立建國的美洲國家,也是第一個由黑人所建立的民主國家。漫長的解奴之路,不能不提杜桑.盧維杜爾。(Face2Face Africa
獲得自由後,杜桑.布烈達開始累積財富,擁有一座約十五公頃的咖啡園,以及十三名奴隸。法國大革命的解放精神遠颺至海地,杜桑.布烈達加入以自由平等為訴求的雅各賓派(Jacobin)。1791年八月二十二日深夜,海地北部爆發大規模的起義行動(1791-1794)。杜桑.布烈達率領一千多名追隨者加入起義,而走上解放之路。 在起義期間,海地黑人領袖與殖民當局談判,要求廢除奴隸制度,爭取黑人的公民權;然而,殖民當局不願,部分黑人領袖於是跨過邊界,至東邊的西班牙殖民地聖多明哥,與當地人結盟,意圖推翻法國統治,杜桑.布烈達因此加入東邊聖多明哥的解奴陣線,並漸漸嶄露頭角。
1791年八月二十二日深夜,海地北部爆發大規模的起義行動。杜桑.布烈達率領一千多名追隨者加入起義,而走上解放之路。(圖:網路)
1793年,杜桑.布烈達組織黑人解放軍,自此,他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杜桑.盧維杜爾(Toussaint L'Ouverture),正如「L'Ouverture」之意,他期許開創美好未來,並負起「開創者」的重責。另外,不少法國貴族因莊園遭黑奴放火燒燬,而從海地逃往美國或牙買加,聯合英國勢力,企圖反攻聖多明哥,討回失去的權力與財富。杜桑.盧維杜爾不僅一方面與殖民政府談判,還得協助殖民政府,擊退入侵的英國軍隊,同時防範當地姆拉多(mulato)黑白混血人種的倒戈。
1793年,杜桑.布烈達組織黑人解放軍,自此,他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杜桑.盧維杜爾,期許開創美好未來,並負起「開創者」的重責。(圖:維基共享)
1800年,海地升格為自治區,隔年杜桑.盧維杜爾頒布殖民地自治憲法,並被推舉為終身總督。他曾效忠西班牙王室,不讓法國併吞東邊的聖多明哥,後來卻以西班牙沒有解放奴隸之意為由,而於1801年強勢將東邊的聖多明哥併入法國殖民地,統一聖多明哥島(1801-1809),同時解放了全島的黑奴,以雇工代替奴隸。彼此的杜桑.盧維杜爾一呼百諾,成為最高統帥,受到黑人的愛戴、法國人的禮遇、英國人的尊崇、西班牙人的敬畏。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霸權後,有意圖恢復海地的奴隸制度,重拾昔日的蔗糖經濟。於是在1802年派妹夫夏爾.勒克萊爾(Charles Leclerc,1772-1802)率領大軍來到聖多明哥島,卻遭杜桑.盧維杜爾反擊。對這位黑人領袖,拿破崙軍隊有所顧忌,只得以和談之名計誘杜桑.盧維杜爾。結果杜桑.盧維杜爾中計,遭押解至法國,被監禁於當時歐洲最堅固的獄監茹城城堡(Le Château de Joux)。黑人英雄最後在1803年四月七日病死獄中。雖然無緣見證海地獨立,但他打下的基礎,由讓-雅克.德薩林(Jean-Jacques Dessalines,1758-1806)所繼承,而於1804年宣布海地獨立建國。誠如他自己所云:
「擊垮我,只是砍斷黑人自由之木的樹幹,但樹幹會再生,並長出又多又深的根。」
「盧維杜爾」姓氏在聖多明哥島是驕傲,也是榮耀,象徵自由與平等,代表一段艱辛的解奴歷史。因黑奴在1791年那一夜爭自由的吶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八月二十三日為「奴隷貿易及其廢止國際紀念日」,呼應了杜桑.盧維杜爾的一句名言:
「我生來是奴隸,但天性賜予我自由人的靈魂。」杜桑.盧維杜爾:從奴隸到開創者
在海地,他的姓氏是驕傲,也是榮耀,象徵自由與平等,代表一段艱辛的解奴歷史。他在被縛之際說了句名言:「擊垮我,只是砍斷黑人自由之木的樹幹,但樹幹會再生,並長出又多又深的根。」
作者圖片
陳小雀
2017/08/02 15:09
陳小雀
海地與多明尼加共和國共處於伊斯帕尼奧拉島(Isla Española,或譯為西班牙島),一個曾是法國殖民地,另一個則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在殖民時期,伊斯帕尼奧拉島又稱為聖多明哥島。海地占西邊約三分之一的面積,今日是西半球最窮的國家,人均不到八百美元。不過,海地卻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獨立建國的美洲國家,也是第一個由黑人所建立的民主國家。在漫長的解奴之路,不能不提杜桑.盧維杜爾(François-Dominique Toussaint L'Ouverture,1743-1803)。
本名為杜桑.布烈達(Toussaint de Bréda),為出生於布烈達莊園(Plantation Bréda)的奴隸。其父係一名非洲王子,卻不幸被當成奴隸從貝寧販賣至海地,在布烈達莊園工作。雖然出身奴隸,杜桑.布烈達受洗為天主教徒,不僅識字尚有機會接觸歐洲哲學思想,再加上資質聰穎,博得主人巴勇.德.利維黛(François-Antoine Baillon de Libertat)的歡心,而鼓勵他博覽群書。起初他擔任莊園的車夫、園丁、獸醫等工作,後來從搖身一變成為大總管。1776年,杜桑.布烈達三十三歲,終於獲得人身自由,成為合法的自由人。
海地是第二個獨立建國的美洲國家,也是第一個由黑人所建立的民主國家。漫長的解奴之路,不能不提杜桑.盧維杜爾。(Face2Face Africa)
獲得自由後,杜桑.布烈達開始累積財富,擁有一座約十五公頃的咖啡園,以及十三名奴隸。法國大革命的解放精神遠颺至海地,杜桑.布烈達加入以自由平等為訴求的雅各賓派(Jacobin)。1791年八月二十二日深夜,海地北部爆發大規模的起義行動(1791-1794)。杜桑.布烈達率領一千多名追隨者加入起義,而走上解放之路。 在起義期間,海地黑人領袖與殖民當局談判,要求廢除奴隸制度,爭取黑人的公民權;然而,殖民當局不願,部分黑人領袖於是跨過邊界,至東邊的西班牙殖民地聖多明哥,與當地人結盟,意圖推翻法國統治,杜桑.布烈達因此加入東邊聖多明哥的解奴陣線,並漸漸嶄露頭角。
1791年八月二十二日深夜,海地北部爆發大規模的起義行動。杜桑.布烈達率領一千多名追隨者加入起義,而走上解放之路。(圖:網路)
1793年,杜桑.布烈達組織黑人解放軍,自此,他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杜桑.盧維杜爾(Toussaint L'Ouverture),正如「L'Ouverture」之意,他期許開創美好未來,並負起「開創者」的重責。另外,不少法國貴族因莊園遭黑奴放火燒燬,而從海地逃往美國或牙買加,聯合英國勢力,企圖反攻聖多明哥,討回失去的權力與財富。杜桑.盧維杜爾不僅一方面與殖民政府談判,還得協助殖民政府,擊退入侵的英國軍隊,同時防範當地姆拉多(mulato)黑白混血人種的倒戈。
1793年,杜桑.布烈達組織黑人解放軍,自此,他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杜桑.盧維杜爾,期許開創美好未來,並負起「開創者」的重責。(圖:維基共享)
1800年,海地升格為自治區,隔年杜桑.盧維杜爾頒布殖民地自治憲法,並被推舉為終身總督。他曾效忠西班牙王室,不讓法國併吞東邊的聖多明哥,後來卻以西班牙沒有解放奴隸之意為由,而於1801年強勢將東邊的聖多明哥併入法國殖民地,統一聖多明哥島(1801-1809),同時解放了全島的黑奴,以雇工代替奴隸。彼此的杜桑.盧維杜爾一呼百諾,成為最高統帥,受到黑人的愛戴、法國人的禮遇、英國人的尊崇、西班牙人的敬畏。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霸權後,有意圖恢復海地的奴隸制度,重拾昔日的蔗糖經濟。於是在1802年派妹夫夏爾.勒克萊爾(Charles Leclerc,1772-1802)率領大軍來到聖多明哥島,卻遭杜桑.盧維杜爾反擊。對這位黑人領袖,拿破崙軍隊有所顧忌,只得以和談之名計誘杜桑.盧維杜爾。結果杜桑.盧維杜爾中計,遭押解至法國,被監禁於當時歐洲最堅固的獄監茹城城堡(Le Château de Joux)。黑人英雄最後在1803年四月七日病死獄中。雖然無緣見證海地獨立,但他打下的基礎,由讓-雅克.德薩林(Jean-Jacques Dessalines,1758-1806)所繼承,而於1804年宣布海地獨立建國。誠如他自己所云:
「擊垮我,只是砍斷黑人自由之木的樹幹,但樹幹會再生,並長出又多又深的根。」
「盧維杜爾」姓氏在聖多明哥島是驕傲,也是榮耀,象徵自由與平等,代表一段艱辛的解奴歷史。因黑奴在1791年那一夜爭自由的吶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八月二十三日為「奴隷貿易及其廢止國際紀念日」,呼應了杜桑.盧維杜爾的一句名言:
「我生來是奴隸,但天性賜予我自由人的靈魂。」魔幻拉美》杜桑.盧維杜爾:從奴隸到開創者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gqxkwW


666523666524 (1)6665256665242020-12-10_111647250px-6665252020-12-10_111636nBnauM3X2gzM1EDN4EDO3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4c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d84cae30437fcb815601703abaea (1)77ae3020662e400f8eb64563081f18bd2c07fecd7f50defefd658dbe4e7f828b4db7aa4f4305968f824c0f5b4f01fa5c2073d77fb34df93557d696b1b8cf6154a70bce7a828739c293b79f00bad2e8210c3c8ec2d84cae30437fcb815601703abaea

讓-雅克·德薩林
讓-雅克·德薩林(Jean-Jacques Dessalines) (1758年9月20日–1806年10月17日) ,又譯讓-雅克·德薩利納。海地革命的領袖。海地總統、皇帝。他早年在法屬西印度殖民地聖多明各當奴隸。1791年參加奴隸起義。由于屢建奇功,他成為黑人領袖杜桑·盧維杜爾的親密助手。1802年,自立為聖多明各總督的杜桑·盧維杜爾被法國遠征軍推翻。1803年拿破崙宣布恢復1794年的奴隸製。德薩林(德薩利納)等人發動起義,他們在英國的支持下將法國人趕走1804年1月1日,德薩利納以總督名義宣布國家獨立,依照阿拉瓦克語,定國名為"海地"。同年9月,他自立為皇帝,稱雅克一世。他仇恨白人,沒收白人的土地,不準他們擁有財產,發起消滅白人的運動。這樣一來,就有效地防止白人重新統治佔國家人口80%以上的黑人。他的政策,引起白人的不滿,從而導致了內部叛亂。1806年10月17日在太子港附近遇刺身亡
出生日期
1758年9月20日
別名
吉恩·雅克·德薩利納
出生地
海地 北格朗德裏維耶爾
職業
海地總統 皇帝
民族
黑人
主要成就
參加海地革命擔任海地獨立後的首位最高領導人
國籍
海地
逝世日期
1806年10月17日
早年生活
海地大多數人人認為德薩林是被販賣到法屬聖多明各,但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他出生在聖多明各的黑人奴隸家庭。在蘭北(海地)的一個種植園當奴隸,他在北格朗德裏維耶爾出生, 他沿用了他父親的名字。他父母的身份、他的祖籍至今仍不被人所知,但海地大多數黑奴來自非洲中部和西非。因此,他有可能來自西非或非洲中部。
德薩林有兩個兄弟,路易斯和約瑟夫·杜克洛,在1811年4月8日路易斯·德薩林晉升為了準將,成為了男爵。忠誠于亨利·克裏斯多夫,杜克洛在1816年成為男爵。
德薩林在種植園收割甘蔗,後晉升為工頭。他為一個名叫亨利·杜克洛的法國奴隸主工作。在這段時間,他的姓是奴隸主給的,工作中叫他讓·雅克·杜克洛。讓·雅克杜克洛後來被一個名叫德薩林的自由黑人男子給買了,改名為讓-雅克·德薩林。讓-雅克·德薩林為自由黑人工作了三年,直到1791年奴隸起義。
參與革命
1791年,他加入讓·弗朗索瓦和喬治·比阿蘇的反抗隊伍,並晉升為一名陸軍中尉,前往聖多明各,聯合西班牙一起對抗法國。
之後跟隨杜桑·盧維杜爾,參與對法國軍隊的戰鬥,1794年,法國宣布廢除奴隸製之後,杜桑轉投法國。德薩林參與對西班牙和英國的戰鬥。在1799年晉升為準將。德薩林為杜桑工作期間,屢立奇功。
杜桑宣布效忠于法國後,被任命為總督。絕大多數黑奴獲得了自由,杜桑還頒布了海地憲法。
此時的法國,拿破崙·波拿巴已經上台許。許多政府官員和白人希望重新恢復海地島上的奴隸製。拿破崙作為回應,派遣遠征軍前往海地島,遠征軍由查爾斯·勒克萊爾率領。杜桑和德薩林一同對抗入侵的法國軍隊。
讓-雅克·德薩林
讓-雅克·德薩林
1802年3月11日,德薩林率領1300餘人突襲法國軍隊的堡壘,後因為補給不足而被迫放棄。
在法國支持下,亞歷山大·佩蒂翁率領的混血人種反抗杜桑·盧維杜爾的統治,德薩林曾嘗試去跟隨法國,但了解到法國準備在伊斯帕尼奧拉島恢復奴隸製度後,繼續與法國戰鬥。
1802年6月7日,杜桑·盧維杜爾被法國俘虜之後,德薩林成為了革命的領袖,指揮軍隊進攻法國軍隊。不久,法軍的指揮官查爾斯·勒克萊爾因黃熱病去世,繼任者羅尚博使用更殘酷的戰術鎮壓起義,在德薩林的帶領之下,對法軍採取了一系列的攻勢,在最後一次戰役中,將法國軍隊擊潰。法國軍隊被迫投降。
1804年,德薩林宣讀獨立宣言,海地宣布獨立,海地是世界歷史第一個由奴隸起義而建立的國家。
皇帝生涯
加冕
自1804年1月1日~1804年9月22日,德薩林一直以海地總督自稱,9月22日,他宣布自己成為海地的皇帝,並進行了加冕儀式,之後頒布了憲法,規定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並有權指定繼承人。
德薩林加冕為皇帝
德薩林加冕為皇帝
屠殺白人
德薩林是黑奴出身,親眼目睹了白人的很多暴行,他不信任白人,並憎恨白人,他在位期間,他宣稱:"為了宣告我們的獨立,我們應當把白種人的皮當作羊皮紙,把他們的頭骨當墨瓶,把他們的血當作墨水,並把他們的刺刀當作鋼筆(一樣來使用)!"于是,發生了1804年海地大屠殺,導致了大量的白人和克裏奧爾人死亡。並剝奪了白人和混血人的大量權利。
老版海地貨幣上的德薩林
老版海地貨幣上的德薩林
德薩林時期的經濟
當時的海地經濟衰敗,農業遭到重創,人民沒有受過教育,且缺乏技術,幾乎沒有任何商業活動,德薩林鼓勵出口。但為了提高農業產量,德薩林重新增立起了種植園製度,用嚴厲的措施將勞動者束縛在所簽約的地方,並處罰那些逃跑和藏匿逃跑者的人。
海地古德上的讓-雅克·德薩林
海地古德上的讓-雅克·德薩林
德薩林之死
德薩林的統治,引發了廣大人民的不滿。亞歷山大·佩蒂翁和亨利·克裏斯多夫企圖用陰謀推翻皇帝。1806年,德薩林前往太子港鎮壓叛亂時被人刺殺
太子港的德薩林紀念碑
太子港的德薩林紀念碑
他死亡情況眾說紛紜,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他死在了談判的場所,有報道說,他死前頭部遭到了劇烈打擊,還有的說,他中了埋伏,被大火所燒死。另有人回憶,他死在了人群當中,被匕首刺傷三次,最終屍體被遺棄在了廣場。在海地首都皇帝被刺殺的地方有一座紀念碑。皇帝最終被埋在了那裏。
後世影響
他在20世紀之後,重新被任為象征著海地的民族主義。海地國歌《德薩利納之歌》,就是為了紀念德薩林的。他去世的日期,成為公共假期,稱為德薩林日。他還是海地總統辛辛納圖斯·勒孔特的重祖父。讓-雅克·德薩林:讓-雅克·德薩林(Jean-Jacques De -華人百科 https://bit.ly/2W0nFE0
---------------------
讓-雅克·德薩林(Jean-JacquesDessalines)(1758年9月20日–1806年10月17日),又譯讓-雅克·德薩利納。海地革命的領袖,1804年宣布海地獨立並在獨立後稱帝(1804年–1806年加冕為雅克一世 JacquesI)。
經歷
他早年在法屬西印度殖民地聖多明各(海地)當奴隸。1791年參加奴隸起義。由於屢建奇功,他成為黑人領袖杜桑·盧維杜爾的親密助手。1802年,自立為聖多明各總督的杜桑·盧維杜爾被法國遠征軍推翻。1803年拿破崙宣布恢復1794年的奴隸制。德薩林(德薩利納)等人發動起義,他們在英國的支持下將法國人趕走。1804年1月1日,德薩利納以總督名義宣布國家獨立,依照阿拉瓦克語,定國名為“海地”。同年9月,他自立為皇帝,稱雅克一世。他仇恨白人,沒收白人的土地,不準他們擁有財產,發起消滅白人的運動。這樣一來,就有效地防止白人重新統治占國家人口80%以上的黑人。他的政策,引起白人的不滿,從而導致了內部叛亂。1806年10月17日在太子港附近遇刺身亡。让-雅克·德萨林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m2RWwC
-------------------------------
德薩利納是海地的城鎮,位於首府戈納伊夫西南29公里,由阿蒂博尼特省的德薩林區負責管轄,面積474.29平方公里,該鎮以讓-雅克·德薩林命名,2009年人口165,42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48.8人
讓-雅克·德薩林(Jean-Jacques Dessalines, 1758年9月20日—1806年10月17日), 出生於海地北格朗德里維耶爾,海地革命的領袖。 並在獨立後稱帝(1804年–1806年加冕為雅克斯一世Jacques I)。[1]
簡介
讓-雅克·德薩林早年在法屬西印度殖民地聖多明各當奴隸。1791年參加奴隸起義。由於屢建奇功,他成為黑人領袖杜桑·盧維杜爾的親密助手。
1802年,自立為聖多明各總督的杜桑·盧維杜爾被法國遠征軍推翻。
1803年拿破崙宣布恢復1794年的奴隸制。
德薩林(德薩利納)等人發動起義,他們在英國的支持下將法國人趕走。
1804年1月1日,德薩利納以總督名義宣布國家獨立,依照阿拉瓦克語,定國名為「海地」
同年9月,他自立為皇帝,稱雅克一世。他仇恨白人,沒收白人的土地,不准他們擁有財產,發起消滅白人的運動。
這樣一來,就有效地防止白人重新統治占國家人口80%以上的黑人。
他的政策,引起白人的不滿,從而導致了內部叛亂。
1806年10月17日在太子港附近遇刺身亡。
早年生活
海地大多數人人認為讓-雅克·德薩林是被販賣到法屬聖多明各,但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他出生在聖多明各的黑人奴隸家庭。
在蘭北(海地)的一個種植園當奴隸,他在北格朗德里維耶爾出生, 他沿用了他父親的名字。
他父母的身份、他的祖籍至今仍不被人所知,但海地大多數黑奴來自非洲中部和西非。
因此,他有可能來自西非或非洲中部。
讓-雅克·德薩林有兩個兄弟,路易斯和約瑟夫·杜克洛,
在1811年4月8日路易斯·德薩林晉升為了准將,成為了男爵,忠誠於亨利·克里斯多夫。
杜克洛在1816年成為男爵。
德薩林在種植園收割甘蔗,後晉升為工頭。他為一個名叫亨利·杜克洛的法國奴隸主工作。
在這段時間,他的姓是奴隸主給的,工作中叫他讓·雅克·杜克洛。
讓·雅克杜克洛後來被一個名叫德薩林的自由黑人男子給買了,改名為讓-雅克·德薩林。
讓-雅克·德薩林為自由黑人工作了三年,直到1791年奴隸起義。
參與革命
1791年,讓-雅克·德薩林加入讓·弗朗索瓦和喬治·比阿蘇的反抗隊伍,並晉升為一名陸軍中尉,
前往聖多明各,聯合西班牙一起對抗法國。
之後跟隨杜桑·盧維杜爾,參與對法國軍隊的戰鬥,1794年,法國宣布廢除奴隸制之後,杜桑轉投法國。
德薩林參與對西班牙和英國的戰鬥。在1799年晉升為准將。德薩林為杜桑工作期間,屢立奇功。
杜桑宣布效忠於法國後,被任命為總督。絕大多數黑奴獲得了自由,杜桑還頒布了海地憲法。
此時的法國,拿破崙·波拿巴已經上台,許多政府官員和白人希望重新恢復海地島上的奴隸制。
拿破崙作為回應,派遣遠征軍前往海地島,遠征軍由查爾斯·勒克萊爾率領。
杜桑和德薩林一同對抗入侵的法國軍隊。
1802年3月11日,德薩林率領1300餘人突襲法國軍隊的堡壘,後因為補給不足而被迫放棄。
在法國支持下,亞歷山大·佩蒂翁率領的混血人種反抗杜桑·盧維杜爾的統治,
德薩林曾試圖去跟隨法國,但了解到法國準備在伊斯帕尼奧拉島恢復奴隸制度後,繼續與法國戰鬥。
1802年6月7日,杜桑·盧維杜爾被法國俘虜之後,德薩林成為了革命的領袖,指揮軍隊進攻法國軍隊。
不久,法軍的指揮官查爾斯·勒克萊爾因黃熱病去世,繼任者羅尚博使用更殘酷的戰術鎮壓起義,
在德薩林的帶領之下,對法軍採取了一系列的攻勢,在最後一次戰役中,將法國軍隊擊潰。法國軍隊被迫投降。
1804年,德薩林宣讀獨立宣言,海地宣布獨立,海地是世界歷史第一個由奴隸起義而建立的國家。
皇帝生涯
加冕 自1804年1月1日~1804年9月22日,
德薩林一直以海地總督自稱,9月22日,他宣布自己成為海地的皇帝,並進行了加冕儀式,[2] 之後頒布了憲法,規定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並有權指定繼承人。
屠殺白人 德薩林是黑奴出身,親眼目睹了白人的很多暴行,他不信任白人,並憎恨白人,他在位期間,他宣稱:"為了宣告我們的獨立,我們應當把白種人的皮當作羊皮紙,把他們的頭骨當墨瓶,把他們的血當作墨水,並把他們的刺刀當作鋼筆(一樣來使用)!" 於是,發生了1804年海地大屠殺,導致了大量的白人和克里奧爾人死亡。並剝奪了白人和混血人的大量權利。
德薩林時期的經濟
當時的海地經濟衰敗,農業遭到重創,人民沒有受過教育,且缺乏技術,幾乎沒有任何商業活動,德薩林鼓勵出口。但為了提高農業產量,德薩林重新建立起了種植園制度,用嚴厲的措施將勞動者束縛在所簽約的地方,處罰那些逃跑和藏匿逃跑者的人。
德薩林之死
德薩林的統治,引發了廣大人民的不滿。亞歷山大·佩蒂翁和亨利·克里斯多夫企圖用陰謀推翻皇帝。
原圖鏈接來自今日頭條
1806年,德薩林前往太子港鎮壓叛亂時被人刺殺。他死亡情況眾說紛紜,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他死在了談判的場所,有報道說,他死前頭部遭到了劇烈打擊,還有的說,他中了埋伏,被大火所燒死。另有人回憶,他死在了人群當中,被匕首刺傷三次,最終屍體被遺棄在了廣場。在海地首都皇帝被刺殺的地方有一座紀念碑。皇帝最終被埋在了那裡。
他在20世紀之後,重新被任為象徵着海地的民族主義。海地國歌《德薩利納之歌》,就是為了紀念德薩林的。他去世的日期,成為公共假期,稱為德薩林日
讓-雅克·德薩林 - 揭密真相 https://bit.ly/3oBsK1O


phpUlvEXsphpAUe9ukphppjXN84phpQbDmGophp3Exfqi (1)php3ExfqiphpdG0VP6phpQ9UDfr

馬貢達:海地野人奴隸的傳奇(上)
販賣黑奴應該是工業革命前影響人類歷史深鉅的貿易行為。面對拓殖者的殘暴,不少黑奴選擇逃亡,藏匿於荒山野嶺,故被稱為野人奴隸。其中,野人奴隸馬貢達譜出傳奇的抗暴史詩。
作者圖片
陳小雀
2015/07/28 11:22
陳小雀
1502年,西班牙首次將黑奴引至加勒比海的伊斯帕尼奧拉島(Isla Española,或譯為西班牙島),充當屯墾勞力。自此改寫美洲人種,到十九世紀中葉為止,上千萬非洲黑人被輸往美洲各地。販賣黑奴應該是工業革命前影響人類歷史深鉅的貿易行為,一艘艘載著三、四百名黑奴的船隻,從西非海岸到美洲各港口約需航行三個月。黑奴披枷帶鎖,一個倚著一個,平躺於船艙,由於艙內空氣汙濁,容易相互傳染疾病,再加上缺糧缺水等因素,黑奴在航行中的死亡率極高。
倖存的黑奴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同時也是黑奴悲慘命運的開始。一般而言,黑奴被分配至礦場、甘蔗園和棉花田等地工作,一天勞動十四小時以上,吃得很差,幾乎半裸體,棲身於簡陋的工寮,因過度勞動與營養不良,平均只可再活七年壽命。黑奴稍一犯錯,即受體罰,嚴重者甚至遭殺害。面對拓殖者的殘暴,不少黑奴選擇逃亡,藏匿於荒山野嶺,故被稱為野人奴隸(cimarrón/ Maroon)。主人會雇員緝捕,野人奴隸一旦被逮獲等於沒命,主人會將他們吊起來凌虐至死。
販賣黑奴應該是工業革命前影響人類歷史深鉅的貿易行為,一艘艘載著三、四百名黑奴的船隻,從西非海岸到美洲各港口約需航行三個月。由於艙內空氣汙濁,容易相互傳染疾病,再加上缺糧缺水等因素,黑奴在航行中的死亡率極高。(圖:daisy.jrwang.com)
1697年,法國從西班牙手中占領了伊斯帕尼奧拉島三分之一的土地,稱為法屬聖多明哥(Saint-Domingue),即後來的海地(Haïti)。在法國的統治下,大量種植甘蔗、棉花、咖啡和可可豆等,並大肆輸入黑奴,海地一度成為加勒比海最繁榮的區域。十八世紀中葉,海地黑奴多達二百五十萬人,巫毒教(Vodou/ voodoo,或譯為伏都教)也隨之在黑人社會中悄悄流傳。
海地黑人主要來自西非貝南(Benin)一帶,而貝南即原始巫毒教的發源地。「巫毒」乃靈魂之意,巫毒教係一個自然崇拜的宗教,尊天地萬物為神靈,視祖宗先人為神明,因此,十分重視禳災祝禱與慎終追遠。巫毒教的主神為「Bondye」,即「善神」之意。由於主神不可直接接觸,信徒一般以小神(Lao)為祈禱對象。祭司有覡、巫之分,覡稱為「Houngan」,巫則為「Mambo」,均扮演神靈與信徒之間的媒介,負責召喚鬼神,藉用各式法器,在鼕鼕鼓聲中伴隨舞蹈舉行祭典。此外,祭司善用人偶作法,為信徒驅邪抑煞;也精於天然毒藥,藉其迷幻作用進入神聖境界。
巫毒教係一個自然崇拜的宗教,尊天地萬物為神靈,視祖宗先人為神明,因此,十分重視禳災祝禱與慎終追遠。(圖:維基百科)
殘暴的奴隸制度不僅迫使黑奴陸續叛逃至山區,甚至不斷起義反抗。在法國殖民當局的血腥鎮壓下,追求自由之路遙遙無期,巫毒教因而成為黑奴對抗暴政的精神依靠。不論是莊園內的黑奴、抑或山區裡的野人奴隸,無不在暗夜舉行巫毒教祭典,祈求非洲神靈賜予力量,面對坎坷未來。質言之,巫毒教在黑人社會中發揮友愛作用,並匯集成一股反法國殖民統治的秘密力量,其中,以覡師馬貢達(François Mackandal, ?-1758)的起義活動最具神話色彩。
至於馬貢達的出身,眾說紛紜。有說,馬貢達於1704年生在非洲剛果的貧困家庭,十二歲時被販賣至海地的甘蔗園為奴。亦有一說,馬貢達生年不詳,可能是在1728年生於海地的黑人。總之,馬貢達在甘蔗園工作時,不幸被碾糖機碾傷而喪失左手,後來逃跑而成為野人奴隸。馬貢達逃至山區後,決定組織其他的野人奴隸,採游擊戰策略,襲擊各地莊園,意圖解放奴隸。由於馬貢達也是巫毒教的覡師,熟悉各種毒草,而從各種藥草萃取出毒藥,交由黑奴偷偷加入莊園主人的飲食內,造成許多莊園主人身亡,引起白人階級一陣恐慌,並紛紛出走,移居其他島嶼另起爐灶。
馬貢達是巫毒教的覡師,熟悉各種毒草,而從各種藥草萃取出毒藥,交由黑奴偷偷加入莊園主人的飲食內,造成許多莊園主人身亡,引起白人階級一陣恐慌,並紛紛出走。(圖:www.tumblr.com)
馬貢達盤踞山林六年(1751-1757),據統計,他的游擊隊至少殺了六千名白人,殖民當局卻屢次逮捕他不成。於是,信徒將他神格化,繪聲繪影地將他形容成千變萬化的神靈。
----
馬貢達:海地野人奴隸的傳奇(下)
在巫毒教的護佑下,馬貢達充滿領袖魅力,制定獨特的秘密溝通方式,暗地整合山區內的凌散力量。六年來,一到了暗夜,巫毒教戰鼓便鼕鼕響起,令人血液沸騰……
作者圖片
陳小雀
2015/08/04 11:38
陳小雀
自第一個黑奴抵達加勒比海後,黑人文化注定成為加勒比海各島的文化特色。在黑人文化中,各式各樣的非洲鼓乃不可或缺的樂器,不僅用於伴奏,也在宗教、醫療、革命、組織裡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巫毒教儀式中,急促猛烈的鼓聲營造出神聖情境,儼然溝通天地人三界的符碼。
在巫毒教儀式中,急促猛烈的鼓聲營造出神聖情境,儼然溝通天地人三界的符碼。(www.theguardian.com)
巫毒教主要使用三種鼓,各有不同功能。第一種,稱為「瑪曼」(Mamán),亦即大鼓之意,以其強烈鼓聲居領導位地,代表金星和月亮;第二種,用以召喚太陽與火星的能量;第三種,則因體積最小而有小鼓之稱,象徵水星。於是,信徒的禱詞、祭司的符咒與神靈的神諭,均在鼕鼕鼓聲中完成盟約,形成強而有力的神秘能量,更蔚為凝聚彼此意志的信號。
信徒的禱詞、祭司的符咒與神靈的神諭,均在鼕鼕鼓聲中完成盟約,形成強而有力的神秘能量,更蔚為凝聚彼此意志的信號。(edicionespda.blogspot.com)
在巫毒教的護佑下,馬貢達充滿領袖魅力,制定獨特的秘密溝通方式,暗地整合山區內的凌散力量。六年來,一到了暗夜,巫毒教戰鼓便鼕鼕響起,令人血液沸騰,一山傳過一山,從山巔到森林,再從森林到平原,不斷召喚同伴起義抗暴。海地官方史料對馬貢達著墨不多。古巴作家卡本迪爾(Alejo Carpentier, 1904-1980)以馬貢達的傳奇為藍本,創作出《塵世王國》(El reino de este mundo),透過魔幻寫實技巧,勾勒出馬貢達那半人半神話的形象:
獨臂馬貢達,巫毒教覡師,毒物之師,充滿眾神降臨的非凡能力,擁有海洋另一端眾神所賦予的至高權力;於是,眾望所歸,宣布發動消滅白人的聖戰,冀望在聖多明哥建立偉大的自由黑人王國。
馬貢達寫下一首十四音節詩,做為聖戰誓詞,激勵其他黑奴共同敲起巫毒教戰鼓。這聲聲尋求解放的吶喊,比法國大革命所譜寫的《馬賽曲》早了四十年:            
創造太陽的善神,
爾讓陽光照拂吾族,
讓大海湧起巨浪,   
讓暴風雨發出怒吼……
丟棄白人的神像吧!
吾族異常渴求
自由無價故吾人甘願赴義渡吾族!
為了消弭馬貢達的起義勢力,法國殖民政府對一名俘虜用刑,迫使他供出馬貢達的藏匿地點。馬貢達終究失敗被捕,而於1758年一月二十日,被押解至法蘭西角(Cap-Français,後來易名為海地角)的廣場上,將他活活燒死,殺雞儆猴。對此,卡本迪爾再度以魔幻寫實筆法,刻劃出馬貢達遭法國殖民當局燒死的神秘氛圍,將黑奴魂魄昇華為民族英雄:
馬貢達已被綁在受刑的柱子上。……火舌已流竄到斷臂人的身上,吞噬著他的雙腳。此時,馬貢達舞動著那無法綁住的殘肢,並沒因受傷而減少震懾程度,反而更加嚇人,口中發出狼嗥且無人聽懂的咒語,軀體猛然往前一衝。綁著他的繩索鬆落了,黑人的身子騰空一躍,掠過眾人的頭頂,消失在奴隸群體的黑浪中。
卡本迪爾再度以魔幻寫實筆法,刻劃出馬貢達遭法國殖民當局燒死的神秘氛圍,將黑奴魂魄昇華為民族英雄。(espadequinto.blogspot.com)
廣場上喧天價響:「馬貢達已被解救了!」 
當時在場的黑奴均深信馬貢達羽化登仙,但革命戰火並未因此而熄滅。在這條追求自由的漫漫長路上,至少有十五萬黑奴犧牲生命。1804年,終於建立海地共和國,係繼美國之後,美洲第二個宣布獨立的國家,也是全世界第一個由黑人所建立的民主國家。巫毒教是昔日黑奴的精神食糧,如今則為海地合法的宗教。
1804年,海地共和國建立,係繼美國之後,美洲第二個宣布獨立的國家,也是全世界第一個由黑人所建立的民主國家。巫毒教則為海地合法的宗教。(chikaoduahblog.com)
除了海地外,其他如古巴、多明尼加、巴西等曾經大量輸入黑奴的國家,也曾走過慘絕人寰的蓄奴文化。巫毒教之於海地,就如「聖得利亞」(Santería)、「剛果道術」(Las reglas del Congo)、「良尼哥主義」(ñañiguismo)等之於他國,非洲信仰慰藉了黑奴的心靈,讓黑奴得以徐徐鍛鍊出堅韌毅力,傳誦動人的英雄詩篇。在天主教信仰與原住民文化的濡染下,非洲信仰因而漸漸在地化,褪去抗暴戰袍後,反而揮灑出斑斕的民俗色彩,成為今日最璀璨的宗教藝術魔幻拉美》馬貢達:海地野人奴隸的傳奇(下)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gtfwBj


大西洋奴隸貿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0-12-09_2250442020-12-09_2252322020-12-09_2252262020-12-09_2252212020-12-09_2252122020-12-09_2252062020-12-09_2252002020-12-09_2251552020-12-09_2251462020-12-09_2251402020-12-09_2251352020-12-09_2251262020-12-09_2251212020-12-09_2251092020-12-09_2251022020-12-09_225053

大西洋奴隸貿易,或稱為跨大西洋奴隸貿易。是指16世紀至19世紀時期(也有人認為早至15世紀,並持續至20世紀),在環大西洋地區將非洲大陸人民作為廉價勞動力提供給美洲大陸殖民地地區的一種貿易。奴隸的來源主要是非洲西部和中部,黑人被歐洲人通過貿易或襲擊、綁架等手段抓獲販往美洲大陸。這一貿易活動在近代也被稱為黑奴貿易,然後實際上這一說法並不妥當,因為早在中世紀之前,就有黑奴的貿易活動出現了所以應當加上跨大西洋字樣
奴隸貿易者包括(根據規模排序):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和美國人。部分貿易者在非洲的海岸擁有前哨,前哨有他們收買的當地的部落首領為他們提供奴隸[1]。在長達約400年的帶有強烈殖民主義色彩的黑奴貿易中,目前估計約有1200萬人從非洲運到美洲的奴隸[2],部分學者得到的數據相對更高,尤其是從非洲得到的。將航運死亡的一千萬人計算入內後,非洲人口損失數據可以達到三千萬[3][4][5]。
大西洋奴隸貿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Ivky3I
背景
最早開始從非洲販賣黑奴的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據統計,阿拉伯帝國時期共抓走了1300萬黑人做奴隸
新航路的開闢
14世紀-15世紀,隨著歐洲各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其對於財富的渴望需求也愈加強烈。因在歐洲大陸無力參與爭奪,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熱衷於探尋新航路以獲得海外財富。終於,在1492年,熱那亞(時義大利並未統一)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贊助下抵達了中美洲;而在1519年葡人麥哲倫同奉西班牙王命到達了美洲最南端、菲律賓、好望角並最終回到西班牙完成環球旅行。
非洲奴隸制
葡萄牙人朝見瑪尼剛果。起初,葡萄牙人與剛果王國關係良好。內戰使得葡萄牙趁虛而入,剛果人被淪為奴隸。
奴隸制度在非洲、[7]歐洲、[7]亞洲、[7]和美洲的一些部分存在了許多世紀,先於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開始。有證據顯示有的非洲國家將奴隸販賣到非洲的其它地區、歐洲和亞洲,早於歐洲對美洲的殖民歷史。[8]非洲奴隸貿易將大量奴隸送往歐洲和穆斯林國家。[9][10]
大西洋販奴貿易不是唯一的非洲奴隸貿易,但是確實規模最大、最殘酷的歷史。正如伊利卡·米柏克龍在《外交世界》所述:
「非洲大陸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渠道無所不通。跨越了撒哈拉,通過紅海,印度洋港口,跨越了大西洋,非洲奴隸至少遭受了10個世紀的奴役(9世紀-19世紀)以造福於穆斯林國家……四百萬被奴役人民通過紅海出口,另四百萬通過斯瓦希里港口到達印度洋」[11][12]
根據約翰·K·桑頓的觀點,歐洲人常常與非洲國家發生戰爭,掠奪戰俘作為奴隸。[13]有的非洲人從鄰近的部落抓奴隸來販賣。[14]這一行徑的備忘錄記錄在十九世紀早期英格蘭就販奴貿易的辯論中:「所有的老作家... 贊成戰爭不單單是為了抓奴隸,而且是由歐洲人煽動的,以支持上述觀點。」[15]住在沿尼羅河地區的人們從這些市場中被送到沿海,賣給歐洲人,以換取火槍和其它工業品,如衣服或酒。[16]然而,歐洲人對奴隸的需求在已存的貿易上有開拓了廣大的新市場。[17] 那些賣到非洲其它地區的奴隸還有希望逃跑,而送上船的人則再無回鄉的希望。
殖民主義的開始
《販賣奴隸》,奧古斯特·弗朗西斯·比亞爾,1840年
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西葡兩國走上了殖民之路並從海外獲得了巨大財富,一躍成為歐洲最富有的王室。而因此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起,英國、法國、荷蘭等國也幾乎同時起步,成為新興殖民國家並希冀超越兩位始作俑者。自此,非洲、拉美直至南亞各地,處處都有歐洲「探險家(conquistador)」和「商業公司」的足跡。歐洲國家也常因為海上霸權和殖民地糾紛大打出手。為了從殖民地獲得更多的財富,早期的殖民掠奪等搶劫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於是歐洲人開始著手經營殖民地。他們在北美種植園裡種植菸草和棉花,在西印度群島種甘蔗,在中美洲、南美洲開發金、銀等礦藏,在印度種植茶樹等等。最初在種植園和礦山勞動的多數是白人契約工,他們是歐洲各國橫渡大西洋而來的貧苦移民,這些人在原居住地與種植園主或海外勞務公司簽訂契約,到美洲後用幾年勞動來償付為他們墊付的旅費,契約到期後,便成為自由民。因白人契約工大多不適應美洲酷熱的天氣和繁重的勞動,隨著種植園的發展,勞動力嚴重不足,於是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殖民者最初試圖奴役美洲本土的印第安人,但並未獲得明顯收益。直至後來他們發現了黑人的力量遠大於印第安人,並且黑人對於熱帶的疾病有很強的免疫能力,所以在種植園或礦山使用黑人奴隸勞動要比使用白人契約工的分攤成本要便宜的多,又便於管理。於是,三角貿易便自此正式開始,而且逐漸成為一樁賺錢的買賣興隆起來。
遠在大西洋航線開闢前,奴隸制一直在非洲,[7]歐洲,[7]亞洲[7] 和美洲的一些地方存在了若干個世紀,證據表明很早時起非洲一些國家就在向另一些非洲、歐洲和亞洲國家販賣奴隸,遠在歐洲人殖民美洲之前。[8]非洲奴隸制的盛行給歐洲人看到了巨大的奴隸來源。[18]
殖民主義與美洲奴隸制
不光是在西非沿岸,在美洲,歐洲人也開始探索新商業機會。1492年,通過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的探索,歐洲基督教國家首先得知美洲。[19]然而,在與美洲接觸的第一個世紀中,當地居民對歐洲人的入侵極力反抗,並且取得了一些成就。在加勒比地區,西班牙定居者與一些當地美州人聯合,與其它部落競爭,控制了較大島嶼。有些族群,例如加勒比島的小安的列斯群島人、委內瑞拉島的卡利娜人和阿拉瓦克人成功反擊了西班牙在加勒比地區的基地。他們的土著小船更小、更適合在海島中間穿梭,他們成功打退了西班牙船隻。[20]
在十五和十六世紀,歐洲殖民者也開始在無人居住的大西洋荒島定居,如馬德拉和亞速爾群島。由於沒有奴隸可賣,出口貨物成為主要的產業。[21]
十六、十七和十八世紀
大西洋販奴貿易一般被分為兩個時期,被稱作第一和第二大西洋系統。
第一大西洋系統主要是奴役非洲人,將他們送到南美葡萄牙和西班牙帝國;它只占大西洋總貿易的3%多一點。具規模的貿易開始於1502年左右[22],持續到1580年,此時葡萄牙暫時與西班牙聯合。當葡萄牙直接參與販奴貿易時,西班牙帝國依賴座位系統,為商人提供(主要來自別的國家)執照,方便他們為自己的殖民地販奴。在第一大西洋系統中,大多數販子是葡萄牙人,使得他們幾乎壟斷了當時的販奴貿易。有的荷蘭、英國、法國商販也參與到活動中來。[23]在聯合之後,葡萄牙受制於西班牙法系,被禁止直接參與販奴貿易。它成為西班牙傳統敵人,將大量的市場份額輸給了荷蘭、英國和法國。
第二大西洋系統是奴役非洲人,主要是由英國、葡萄牙、法國和荷蘭奴隸販子組成。主要地點是加勒比殖民地和巴西,歐洲國家在那裡建立起以蓄奴為主的新世界經濟殖民地。[24]在1450年到1600年間,約有3%多一些的奴役人口從非洲送走,在十七世紀則為16%。
據估算,在十八世紀中,約有半數被奴役人口被販賣,不列顛、葡萄牙、法國成為主要的奴隸販子,在送出非洲的奴隸中占9/10。[25] 到了十七世紀九十年代,英國成為從西非販賣奴隸最大的販子。[26]他們在十八世紀保持著這個地位,成為跨大西洋最大的奴隸運輸隊。[27]
三角貿易
主條目:三角貿易
一個在北美的三角貿易例子
三角貿易是因為在貿易進行中一般採取的航線其形狀呈三角形而得名。殖民者在長期販賣黑人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一本萬利的「奴隸貿易制度」。這種「三角航程」指的是,最先販奴船滿載著購買奴隸用的槍枝彈藥和消費品,從歐洲港口出發,航行到西非海岸,稱為出程;在西非海岸用貨品交換大批奴隸,然後橫渡大西洋,駛往美洲,稱為中程;在美洲用奴隸換取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銀,運回歐洲,稱為歸程。一次完整的三角航程需要6個月,奴隸販子僅需一次便可以做三筆買賣,獲得100%到1000%的利潤。
約翰·K·桑頓指出歐洲奴隸販子通常是從進行當地戰爭的非洲貴族手中買到奴隸[28]也有一些非洲黑人成了專事捕捉相鄰部落的人口用於賺錢的商人[14] 尼羅河流域的人就這樣從內地的市場輾轉到了海邊,再出售給歐洲人用以交換火槍(1540-1606年間是火繩槍,之後是燧發槍)以及其他工業品,如布匹和酒精。[29]不過歐洲人的大量需求使得原有的市場大大擴大了。[30]
勞工與奴隸制
《我難道就不是一個人、一個兄弟嗎?》,約書亞·威治伍德為不列顛廢奴運動所設計的徽章,1787年。
由於歐洲殖民者希望剝削新大陸的土地和資源作為資產利益導致了勞工短缺,成為大西洋販奴貿易的原因之一。美洲原著居民首先被歐洲人奴役,但由於苦役和舊世界的疾病,他們大多死亡。[31]另一種勞工來源,如契約勞工則無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很多作物無法變賣獲利從新大陸向歐洲出口農作物常常比在歐洲大陸生產更為划算這產生了大量勞工的需求,種植園需要密集的勞動力來種植、收穫、處理熱帶作物。西非(其中一部分被稱之為「奴隸海岸」)以及之後的中非,成為滿足勞動力的主要來源。
持續勞動力短缺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大量廉價的土地和大量尋求工人的地主存在,自由的歐洲移民在短暫的勞動過後就可以成為地主,因此產生了對勞工的需求。[32]
托拉斯·傑佛遜將對奴役勞動力的使用歸咎於氣候,以及奴隸勞工所帶來的閒暇享受:「在如此炎熱的氣候中,要是有人伺候就沒人會幹活。這是千真萬確的,有奴隸的人從來就沒幹過活。」[33]
黑奴貿易中非洲所參與的活動
塞內加爾格雷島的奴隸販子,十八世紀
非洲人在販奴貿易中直接扮演了相應角色,他們將戰俘或囚犯賣給歐洲人當奴隸。[11]被出售的戰俘或囚犯常常來自發生摩擦的其他部落。[34]這些奴隸被認為是「外人」,而不是本族人或是「部落自己人」;非洲國王也不對他們負責。有時,囚犯被出售是為了防止他們在當地繼續行兇作亂。剩餘的奴隸大多來自誘拐,或是被歐洲人掃蕩而得。[11]但是,有些非洲國王拒絕出售他們的俘虜或是囚犯。奧波博國王賈賈曾經是個奴隸,他完全拒絕與奴隸主做交易。然而,阿里克·沙哈達注意到由於歐洲對奴隸的商業需求,導致俘虜敵人不再是戰爭的結果,而成為發動戰爭的理由。[34]
黑奴貿易中歐洲所參與的活動
雖然歐洲人成為奴隸的大買主,但是他們害怕熱帶疾病,擔心反抗,很少深入非洲內陸。[35]奴隸被送到海岸港口以換取貨物。在非洲國家進行擴展的戰爭中,奴隸成為主要的副產品,有時他們故意支持贊助這項活動來換取利潤。[來源請求]在國家快速發展時期(如阿散蒂王國和達荷美王國),奴隸制度成為政治生活的重要元素,被歐洲盡情剝削:正如薩拉女王向葡萄牙法庭的申訴所揭示的,這一系統「要麼賣給歐洲人,或被賣給歐洲人」。[來源請求]在非洲,囚犯的懲罰是被奴役,當奴隸制變得有利可圖時,這一刑罰變得越來越普遍。大多數國家沒有監獄系統,囚犯大多被賣入當地市場成為奴隸。[36]
檢查奴隸
1778年,托馬斯·基欽估算歐洲人每年將52,000名奴隸送往加勒比海,法國人將大多數非洲人送往法屬西印度地區(每年13,000人)。[37]在剛果內戰爆發之際,大西洋販奴貿易在十八世紀最後二十年中達到最高峰,[38][39]此時,沿尼日河居住的伊博族小國之間發生戰爭,土匪則趁火打劫。[14]而奴隸供給剩餘的其他原因是由於國家擴張,如達荷美王國、[40]奧約帝國、和阿散蒂王國。[41]
在大西洋販奴貿易結束後,歐洲的主要征服、掃蕩、和奴役活動也隨即告終。一個例外是對恩東戈的征服——即現在的安哥拉。在恩東戈亡國後,奴隸、勇士、自由人和貴族都被葡萄牙征服者掃蕩,掠為奴隸。[來源請求]
非洲奴隸制與新世界的對比
非洲與新世界的奴隸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從總體上講,非洲奴隸制是非繼承性的 – 就是說,奴隸的孩子是自由人 – 然而,在美洲,只要母親是奴隸的,孩子都是奴隸。這與其它特色是有關聯的:西非奴隸制並非種族或宗教少數群體所特有,而歐洲殖民地則不同。但是存在特例,如索馬利亞奴隸制中,班圖人成為他們的奴隸。[42][43]
在非洲,奴隸的待遇與美洲的不同。舉一個極端的例子:達荷美國王一次性殺死數以千計的奴隸用於祭祀,喀麥隆也會殺死奴隸用作犧牲。[44]另一方面,奴隸常常受到家庭成員般的待遇,「領養兒童」有許多權利,包括未經主人允許娶嫁。[45]蘇格蘭探險家蒙戈·帕克寫道:
「我認為,非洲奴隸對比自由人為3:1。除了獲得食物與衣物以外,他們只是辛苦勞作,主人依據心情好壞對他們仁慈或苛刻.... 內陸來的奴隸可以分為兩個獨特階層 – 第一種是生來為奴,由被奴役的母親所生;第二種,是生來自由,但在日後出於種種原因而被奴役。第一種的數量最多....」[46]
在美洲,奴隸們無法自由娶嫁,主人基本上不將其視為家庭成員。叛亂或行兇的奴隸會被處決,但新世界殖民者不會因祭祀而犧牲奴隸。[47]新世界奴隸十分有用,照顧和維持都相對昂貴,但是依然屬於主人的財產。
奴隸市場地區與參與
非洲黑奴貿易主要區域,15-19世紀
歐洲人買賣奴隸、向西半球運輸的主要地區有八個。被奴役人口賣入新大陸的數量因買賣的不同而不同。就販奴活動的分布來看,有些地區比其它地區更加興盛。在1650年到1900年間,約有1024萬非洲奴隸從這些地區離岸,前往美洲:[48]
塞內甘比亞 (塞內加爾和甘比亞): 4.8%
幾內亞上部 (幾內亞比索、幾內亞和獅子山): 4.1%
胡椒海岸 (賴比瑞亞和象牙海岸): 1.8%
英屬黃金海岸 (加納和象牙海岸東部): 10.4%
貝寧灣 (多哥、貝寧和尼日河三角洲以東的奈及利亞): 20.2%
邦尼灣 (奈及利亞、尼日河三角洲東部、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和加彭): 14.6%
非洲中西部 (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安哥拉): 39.4%
非洲東南部 (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 4.7%
當時的非洲國家
達荷美國王哥祖迫於不列顛的壓力終止了黑奴貿易
在1502到1853年間,當巴西成為最後一個廢除跨大西洋販奴貿易的國家時,非洲有超過173個城邦國受到影響。在這173個國家中,至少有68個可被視為有足夠的政治和軍事基礎來宰制他們的鄰居的民族國家。今天,幾乎所有的非洲國家都有前殖民地歷史,有時非洲帝國必須和歐洲奴隸販子列席來做交易。
種族
在送往美洲的奴隸中,種族與販奴所在地區密切相關。超過45個不同種族被帶入美洲。在這45個種族中,有10個種族受害最深,地方黑奴檔案如下。[49]
剛果和安哥拉的剛果人
幾內亞上部的曼登人
多哥、加納、貝寧說吉布語的人
加納和象牙海岸的阿坎族人
塞內加爾和甘比亞的沃洛夫人
奈及利亞東南的伊博族人
安哥拉的姆邦杜人
奈及利亞西南的約魯巴人
喀麥隆的昌巴人
莫三比克的馬誇人
人員傷亡
大西洋販奴船隻圖示。在1790年到1791年呈給下議院特別委員會的抽象證據。
大型奴隸船隻圖示。托馬斯·克拉克森:《非洲向歐洲居民的哭喊》,約1822年。
跨大西洋販奴貿易導致非洲奴隸大量的傷亡,數量至今依然不明。大約120萬 – 240萬非洲人在送往新大陸的旅途中死亡。[50]奴隸在到達目的地後也出現大量傷亡情況。奴隸在被買賣的過程中死亡人數一直是個謎,但是可能等於甚至大於倖存的人數。[51]
販奴貿易野蠻的本質對個人和文化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之後的數字沒有包括新大陸黑奴因勞動、暴亂、疾病而死亡的人數。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數據顯示在跨大西洋販奴貿易中,人數最多為1100萬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這一數字為1500萬人,近年的修正將數據調低。根據派屈克·曼寧的估算,在16-19世紀期間,約有1200萬奴隸進入跨大西洋販奴貿易,但有150萬人死在船上。約有1050萬奴隸到達美洲。除了這些死在途中的奴隸,許多非洲人死於掃蕩以及前往港口的跋涉途中。曼寧估算約有400萬人死在非洲境內,很多人年紀尚輕。曼寧的估算涵蓋了1200萬前往美洲的奴隸,以及600萬送往亞洲市場的奴隸,800萬送往非洲市場的奴隸。[52]
衝突
基馬尼·尼胡斯博士稱,歐洲奴隸販子改變了非洲社會對侵略的反應。之前,罪犯會受到某種形式的懲罰,但如今刑罰成為奴役,並將犯罪者賣給奴隸販子。[53]根據大衛·斯坦納德的《美國大屠殺》所述,50%的死亡出現在非洲當地內戰,後者則製造了大量奴隸。[51]這不但包括死於戰亂的人,而且包括從內地向港口跋涉而死的人。[54]在戰爭中奴役敵人或是村民在非洲西部和中西部極為流行,雖然戰爭起初並不會製造奴隸。販賣奴隸主要是部落或國家戰爭的副產品,以便在勝利後掃除異議者,或是為進一步戰鬥籌款。[55]然而,有的非洲群體特別偏好奴役的殘忍,例如奧約帝國、貝寧、伊加拉、、克爾白、阿散蒂王國、達荷美、阿羅、和邦加拉軍閥。[56]
在向葡萄牙國王若昂三世的信件中,剛果曼尼(國王)阿方索一世寫道葡萄牙商販湧入是販賣黑人貿易的緣由。他要求葡萄牙國王停止派遣商人,改為轉派傳教士。在其中一封信中他寫道
「販子們每天都在拐賣我們的人——這個國家的孩子,貴族諸侯的孩子、甚至是我們自己家裡的孩子。腐敗和墮落廣為散布,以至於整片土地都荒無人煙。我們的王國只需要祭司、教師,除非是為群眾提供酒和麵粉,否者我們不需要商人。我們希望王國不再是奴隸販賣或運輸的地點了。」
我們的很多臣民貪求葡萄牙商販帶進國門的商品。為了滿足這種異常的胃口,他們抓走了很多原本自由的黑人同胞.... 販賣他們。在之後他們把這些囚犯秘密地或趁著天黑[帶到海岸]..... 一旦俘虜落入白人的手中,就會被燒紅的鐵烙上印記。[57]
在葡萄牙人到來之前,剛果已經出現奴隸制。阿方索一世認為奴隸制應當遵守剛果法律。當他發覺葡萄牙人非法奴役他人,拐賣人口時,他於1526年致信若昂三世,要求他終止這一暴行。[58]
達荷美國王將戰俘賣入跨大西洋貿易中,否則戰俘就會在年度祭祀儀式上成為犧牲品。達荷美是西非主要的奴隸國家之一,與鄰邦交惡極深。[59][60][61]和東面的班巴拉帝國一樣,卡索王國的經濟也依賴奴隸貿易。家族地位的象徵是擁有奴隸的數目,導致許多戰爭因掠奪奴隸而爆發。貿易使得卡索與非洲西海岸的歐洲人往來密切,特別是與法國人來往甚多。[62]在16-17世紀中,貝寧因與歐洲販奴而獲利甚多;內陸敵國的奴隸被拿來販賣,用荷蘭或葡萄牙的船隻送往美洲。貝寧灣很快成為了「奴隸海岸」。[63]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達荷美國王哥祖這樣說:
販奴貿易是我的治國之策。這是財富的來源和榮耀...母親哄孩子入睡時就說敵人已經被打倒,成為奴隸了...[64]
1807年,不列顛議會通過法案禁止販奴貿易。邦尼國王(現今為奈及利亞)對此感到驚恐:
我們認為這一貿易必須繼續下去。這是神諭和祭司的裁定。他們說雖然貴國十分偉大,但是神明自己規定的貿易是不可以被阻止的。[65]
運送
在西非各港口,殖民者用木枷和鎖鏈鎖住被剝去了衣服的奴隸,供奴隸販子像挑選牲口一樣挑選。被選中的奴隸接著被火紅的烙鐵在身體上烙上標誌表明隸屬,然後裝上販奴船。販奴船的艙板之間的高度最低的不到 半米[66],奴隸們只能席「地」而坐。奴隸販子為了多賺錢,總是超額一倍,甚至更多倍載運奴隸,把奴隸塞進船艙,使他們象「湯匙」一樣捲曲著身體,人挨人地擠在一塊。由於船艙擁擠、潮濕,空氣污濁,經常出現傳染病。患傳染病的奴隸往往被投入海裡,活活淹死。1874年「戎號」販奴船一次就把132個患病的奴隸拋入大海。如果航行途中遇到風暴等惡劣天氣,延誤航期,致使船上淡水、食物不夠時,奴隸販子也會把部分奴隸拋入大海。
競爭
鞭打奴隸,里約熱內盧,c.1822年
奴役非洲人,賣入跨大西洋的貿易活動源自十五世紀葡萄牙水手對西非沿岸的探索。在此之前,北非巴巴裏海盜曾襲擊葡萄牙口岸和船隊,對沿岸村莊進行燒殺擄掠,葡萄牙人則前往非洲奴隸市場贖回自己人。[67]新大陸最先奴役非洲人的歐洲人是西班牙人,他們將奴隸用作探險的支援,以及島嶼,如古巴島或伊斯帕尼奧拉島上勞動力的後備力量。當地人口銳減使得首部皇家保護法令出台(布爾戈斯法案,1512–1513)。第一位黑奴在1501年登上伊斯帕尼奧拉島[68]1545年左右,當葡萄牙人成功地在巴西北部建立起糖料種植園(engenhos)後,葡萄牙商人開始在北非沿岸搜羅奴隸,賣到種植園。起初,種植園主幾乎全部依靠當地的圖帕尼人作為單一勞動力,但是由於流行病對早已支離破碎的圖帕尼社會帶來了滅頂之災,在1570年後葡萄牙人開始進口非洲人。到了1630年,非洲人取代圖帕尼人成為巴西糖料種植園上的最大勞動力。這使得歐洲中世紀傳統家奴製得以告終,而巴西收到了非洲黑奴最多,糖料種植和加工業導致84%的非洲人被送往新大陸。
當不列顛成為最大的海上霸主,盤踞北美和西印度群島後,他們成為了最大的奴隸販子。[69]起初,貿易是由皇家非洲公司壟斷運作,總部設在倫敦。但是,公司在1689年失去壟斷地位,[70]布里斯托和利物浦販子則更加積極。[71]到了十七世紀末,駛離利物浦的船隻中有1/4是奴隸船。[72]曼徹斯特城的財富,以及周邊郡縣都是在十八世紀末建立起來的,而十九世紀經濟的絕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奴隸采棉和紡織工業的基礎之上。[73]其它不列顛城市也從中獲利。伯明罕成為當時不列顛最大的槍枝製造地,為交易提供武器。[來源請求]種植園75%的糖料被送往倫敦,在獲取暴利的咖啡店里被一飲而下。[72]
新大陸目的地
新近買來的奴隸正在前往農場的路上,巴西c. 1830.
十九世紀平板印刷,蘇利南甘蔗園種植園。
1502年,第一位黑奴來到新大陸伊斯帕尼奧拉島(現為海蒂及多米尼加)。1513年,四個奴隸第一次到達古巴。1518年,4000個奴隸第一次被送到牙買加。[74]1526年,奴隸開始被送到宏都拉斯和瓜地馬拉。
1526年1月,當西班牙試圖在南卡羅來納的詹姆斯敦開設殖民地時,第一個非洲奴隸上岸了,該地日後成為了美國。到了11月,300名西班牙殖民者只剩下了100名,奴隸人數從100個減到70個[為何?]。奴隸發生暴亂,加入了臨近的部落,而西班牙人則乾脆放棄了殖民地。哥倫比亞在1533年迎來了第一個奴隸。薩爾瓦多、哥斯大黎加、佛羅里達分別在1541年、1563年和1581年開始了奴隸貿易。
十七世紀船運能力大增,非洲人在1619年來到英國位於維吉尼亞的殖民地詹姆斯鎮。第一個被捕的非洲人被用作契約勞工,在服役七年後獲釋。傳統奴隸制在1656年寫入維吉尼亞法律,殖民地在1662年採取了partus sequitur ventrem 政策,即奴隸婦女生下的孩子都是奴隸,父親是誰無關緊要。1651年,愛爾蘭移民將奴隸帶到蒙塞拉特島,1655年,奴隸被帶入貝里斯。
1802年,俄國殖民者注意到「波士頓」(美屬)船隻在阿拉斯加東南用奴隸換取特林吉特人的水獺皮。[75]
奴隸分布(1519–1867)[76]
目的地    比例
葡萄牙屬美洲殖民地    38.5%
不列顛屬美洲殖民地(北美除外)    18.4%
西班牙帝國    17.5%
法屬美洲殖民地    13.6%
不列顛北美殖民地    6.45%
英格蘭美洲殖民地    3.25%
荷蘭西印度殖民地    2.0%
丹麥西印度殖民地    0.3%
到達各地的非洲人數可以估算為約10,000,000人。[77]
奴隸制經濟學
奴隸們在處理菸草,十七世紀維吉尼亞
新大陸種植園經濟是建立在奴隸勞工上的。70%的被奴役勞工被送往新大陸被迫種植糖,這是勞動密集型農作物。其餘的則種植咖啡、棉花和香菸,有時則從事採礦。歐洲勢力西印度殖民地都是最重要的財富,以至於他們在保護財產上走了極端。例如,在1763年的七年戰爭之後,法國同意放棄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現在的東加拿大)來保留瓜德普羅小小的安替列群島。[來源請求]
十八世紀法國種植園對投資者的回報約為6%;對比國內其它收入的5%來說,這高出了20%的利潤。對於個人出海來說,航海風險和商業都十分重要。投資者通過在同一時間分散購買許多船隻的小份額來緩和風險。這樣,他們將風險稀釋掉了。在航程中,船的股份可以自由買賣。[78]
在1800年,最有價值的西印度殖民地當屬聯合王國。在進入糖殖民地生意之後,不列顛海上霸權和對主要島嶼的控制,如牙買加、特立尼達拉島、背風群島、巴貝多英屬蓋亞那都使得英國較之競爭對手大為領先;大多數英國人沒有獲利,少數人獲得小部分財富。1791年奴隸叛亂,1793年以自由為名的法國大革命和隨後的反對英國的革命使得法國失去了它最重要的殖民地聖多米尼克(現西伊斯帕尼奧拉島,即海地),英國的優勢更加顯現了。[79]在1791年前,不列顛糖產業必須加以保護才能與相對便宜的法國糖競爭。
在1791年之後,不列顛屬島嶼出產的糖最多,不列顛人很快成為最大的消費者。西印度糖成為印度茶必備的添加物。據估算,在十八世紀後半葉的工業革命時期,不列顛經濟中每12英鎊中就有1英鎊來自奴隸貿易和西印度種植園的貢獻[80]
影響
世界人口(以百萬計)[81]
年份    1750    1800    1850    1900    1950    1999
世界    791    978    1,262    1,650    2,521    5,978
非洲    106    107    111    133    221    767
亞洲    502    635    809    947    1,402    3,634
歐洲    163    203    276    408    547    729
拉美及加勒比地區    16    24    38    74    167    511
北美    2    7    26    82    172    307
大洋洲    2    2    2    6    13    30
世界人口(以人口分布計)
年份    1750    1800    1850    1900    1950    1999
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非洲    13.4    10.9    8.8    8.1    8.8    12.8
亞洲    63.5    64.9    64.1    57.4    55.6    60.8
歐洲    20.6    20.8    21.9    24.7    21.7    12.2
拉美及加勒比地區    2.0    2.5    3.0    4.5    6.6    8.5
北美    0.3    0.7    2.1    5.0    6.8    5.1
大洋洲    0.3    0.2    0.2    0.4    0.5    0.5
《利物浦的奴隸船》,威廉·傑克遜。默西塞德海事博物館
歷史學家瓦爾特·羅德尼認為奴隸貿易開始於十六世紀,雖然歐洲與非洲在技術上差距甚大,但是這不是本質問題。兩個大陸都在使用鐵器時代的技術。歐洲最大的優勢是造船業。在蓄奴期間,歐洲與美洲人口出現爆炸性增長,而非洲人口增長則停滯不前。羅德尼認為蓄奴所獲得的利潤為歐洲和美洲的技術進步提供了經濟基礎。根據艾瑞克·威廉士早些時候的理論,他認為工業革命至少在某些地方從美洲農業那裡獲益。他引述了各項發明,如詹姆斯·瓦特的蒸汽機,就得到了加勒比種植園主的贊助。[82]
其它歷史學家對羅德尼的方法論和精準性大加攻擊。約瑟夫·C·米勒認為社會變革與人口增長停止(他對非洲中西部進行了研究)主要是由於內部原因。約瑟夫·印尼柯爾提供了一種新的反事實論點,假設如果跨大西洋黑奴貿易沒有出現時,非洲的人口增長會怎樣。派屈克·曼寧認為奴隸貿易沒有對非洲人口和社會制度造成重大影響,但是對印尼柯爾忽略其他因素(如饑荒或乾旱)加以批評,並對此高度質疑。[83]
對西非經濟的影響
貝殼在販奴貿易中被當做貨幣來使用。
沒有學者否認奴隸所受到的傷害,但是對非洲社會的貿易則爭議頗多,這是由於許多產品被買進了非洲。販奴貿易的支持者,如阿奇博爾德·大佐認為非洲社會很粗野,貿易對它沒什麼影響。十九世紀歐洲廢奴主義者,特別是戴維·利文斯通博士對此反駁,認為孱弱的地方經濟和社會因貿易而備受打擊。
雖然奴隸制對非洲經濟的負面影響鐵證如山,特別是人口銳減的惡果,有的非洲統治者卻將自己的臣民賣給歐洲奴隸販子,從中牟利。除了葡萄牙控制的安哥拉以外,沿海非洲統治者「基本上控制著口岸的出入權力,有能力阻止對其臣民和普通民眾的直接奴役。」[84]因此,非洲學者約翰·桑頓稱非洲統治者允許黑奴貿易繼續下去,是因為他們能與歐洲人的貿易中獲利。例如,貝寧王國在1715-1735年間自願參與黑奴貿易,令荷蘭販子頗為驚詫,感到受寵若驚。[84]雖然許多世紀以來,貝寧都拒絕參與販奴,但在巨大利益的誘惑面前,它再次敞開大門。這些利益包括軍事技術(特別是槍枝和火藥)、黃金、或是乾脆與歐洲國家保持良好關係。販奴成為一些非洲權貴獲得經濟利益的手段。[85]歷史學家瓦爾特·羅德尼估算,在1770年前後,達荷美國王向歐洲奴隸販子出售戰俘和奴隸,每年可以獲得約£250,000。
桑頓和費奇都認為非洲權貴都是黑奴貿易的最終獲益人,權衡不參與貿易的損失後,他們決心一搏。在費奇的文章《西非歷史中的奴隸制和販奴貿易》中,他注意到西非人除了出售奴隸以外「... 沒有什麼可以鞏固國家政治、動員經濟的有效勞動力。」[85]
對不列顛經濟的影響
歷史學家艾瑞克·威廉士在1944年論道不列顛從殖民地糖園或販奴貿易中獲取暴利,成為支持工業革命的主要財務來源。然而,他說在1833年廢奴時,奴隸制在經濟上失寵,不列顛遂即拋棄了它。[86]
在學術界中,這種「威廉士理論」遭到了其它研究人員和歷史學家的強烈反對。大衛·理察總結道販奴貿易占不列顛國內投資不到1%。[87]經濟史學家史坦利·恩格曼發現即便不排除販奴貿易的相關成本(如運輸成本、奴隸人口死亡、不列顛人口死亡、防禦成本)或利潤再投資,在工業革命期間西印度販奴貿易總利潤占不列顛經濟不到5%。[88]恩格曼的5%指數不單單將不列顛販奴貿易相關成本進行列舉,而且它假設充分就業,將販奴毛利潤算入不列顛全國收入的貢獻當中。[88]在威廉士出書前,歷史學家理察·裴瑞斯在文章中分析從西印度種植園所獲利潤對工業革命造成的影響,認為對西印度投資為工業帶來巨大利潤發生在《解放奴隸宣言》之後,而不是之前。[89]
西莫·德雷舍爾和羅伯特·安思提認為販奴貿易直到叫停時依然有利可圖,廢奴的主要動力是道德的,而非經濟的。他們認為到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奴隸制依然有利可圖,因為農業進步了。[90]
卡爾·馬克思在他的著作《資本論》中寫道:「...將非洲變成商業性黑皮膚狩獵場,標誌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到來。」他認為販奴貿易時所謂的資本的「原始積累」,這種「非資本主義式」的財富積累先於,並為英國的工業革命做了財務鋪墊。[91]
人口統計學
亞麻市場和奴隸,西印度,約1780年
更多資訊:人口統計學
販奴貿易對人口的影響頗富爭議。
瓦爾特·羅德尼認為人口大量出口是一場災難,給非洲帶來了永久性的打擊,導致整片大陸無法擺脫貧困。[92]他指出非洲人口在這一期間沒有增長,而同時期的亞歐兩州人口則飛速增長。羅德尼稱,經濟的其它分支受到打擊,大商販拋棄了傳統行業,改行抓奴隸,底層民眾則被奴役。
其它人挑戰了這一觀點。J·D·費奇對大陸整體進行了相關對比。大衛·艾爾提斯對比了這一時期歐洲移民的數量比率。在十九世紀,有超過5000萬歐洲人前往美洲,比起非洲人來說高出很多。[93]
其它學者指責羅德尼錯誤地將非洲與歐洲的貿易歸類。他們稱非洲人,特別是非洲權貴故意巴結歐洲奴隸販子,歡迎他們加入早已存在的黑奴貿易。[94]
約瑟夫·E·印尼柯爾認為,地方歷史顯示這一事件依然毒害著當地人民。他認為非洲當時的經濟模型與歐洲的截然不同,無法承受如此大的人口損失。某些區域的人口損失造成了廣泛問題。印尼柯爾也注意到當販奴貿易被廢止後,非洲人口立即飛速攀升,甚至沒等現代醫學到來就有了大幅增長。[95]歐文·阿里克·沙哈達也稱販奴貿易不但造成總人口的銳減,而且對居住方式、流行病、繁衍和社會發展都造成了深遠影響。[96]
種族主義
西印度克里奧婦女和她的黑仆,約1780年
毛拉納·卡倫加博士稱奴隸制的結果是「對人類道德最惡魔般的毀滅,包括向世界重新定義非洲人,毒害過去、現在和未來彼此關係,讓我們單單從這種刻板印象中知悉,由此毀壞人與人之間的真正關係。」他說這是對文化、語言、宗教和人類的空前破壞。
沃爾特·羅德尼稱:「最重要的是美洲奴隸制度最終促成了種族偏見,它最直接的是滅絕了非洲文學和對歐洲內部的聯繫。新世界奴隸制充分證明種植園社會是現代種族歧視。主人對黑奴的蔑視和恐懼可以用宗教、科學和哲學詞彙形容,成為歐洲人甚至是非洲人的固有觀點,並代代相傳。雖然,種族主義哲學在販奴貿易前後都有出現,在白人奴役黑人的四個世紀中,形成了種族主義和膚色歧視,不但產生了個人種族主義者,而是種族主義在整個社會泛濫,以至於久而不聞其臭。用生物學支持人類種族多樣性從來沒有得到充分論證,科學家和普通人相同的意見植根於現實,歐洲人已經成功地將非洲人貶低為畜生等級了。」
沃爾特·羅德尼稱:「在鼓勵種族偏見和意識形態上,有多種角度來細細看待奴隸制所扮演的角色,特別是在美國。簡單的事實是,若是不編造高人一等的套子出來,沒有人可以奴役他人四個世紀,當人們的膚色和其它特徵截然不同時,偏見不可避免地推出了種族主義的形式。」[97]
艾力克·威廉士指出,「總把種族扭曲歸結於經濟現象。奴隸制度不是因種族主義而生,相反,種族主義是奴隸制度的結果。」[98]
結束
主條目:廢奴主義
政治家、慈善家威廉·威爾伯福斯 (1759–1833年)成為廢奴運動的領袖。
在英國、美國、葡萄牙和歐洲的其它一些地區,對奴隸販賣的反對態度逐漸蔓延。戴維斯指出,廢奴主義者認為停止奴隸進口將會自動導致奴隸制度的改善和逐漸廢除。[99]奴隸貿易的反對派是由宗教教友會(貴格會)和像威廉·威爾伯福斯一樣的福音派領導的。許多人參加了反對奴隸貿易的運動,他們對奴隸貿易進行抗議, 但是他們受到殖民股份擁有者的反對。[100]在1772年曼斯菲爾德爵士的裁判之後,奴隸們可以自由地進入不列顛群島。[101]1778年,在托馬斯·傑弗遜的率領下,新維吉尼亞州成為禁止奴隸進口買賣的第一個州和最早的司法管轄區之一。該州規定:貿易商將奴隸從州外或海外帶入販賣是犯罪行為;允許其它州的移民帶著他們自己的奴隸。這條法律的通過解放了所有被非法引入的奴隸並對違反者實施重罰。[102][103]曾經奴隸貿易十分活躍的丹麥在1792年成為第一個通過立法禁止奴隸貿易的國家,該立法於1803年生效。英國在1807年禁止了奴隸貿易,在英國的船上發現任何一個奴隸都將實施重罰(參見1807年《奴隸貿易法案》)。當時控制了世界海洋的皇家海軍也行動起來阻止其它國家進行奴隸貿易,並宣稱奴役行為等同於海盜行為應該判處死刑。美國國會於1794年通過了《奴隸貿易法案》,該法案禁止在美國製造和供應用於奴隸貿易的船隻。1807年,美國國會宣布從1808年1月1日開始進口奴隸是違法的,該日期是美國憲法對這樣的禁令所允許的最早的日期。
1787年10月28日星期天,威廉·威爾伯福斯在他的日記中寫道:「全能的上帝給我設立了兩大目標,抵制奴隸貿易和革新社會。」在他的餘生里,威廉·威爾伯福斯作為英國議會的議員獻身於反對奴隸貿易的行動並為在整個不列顛帝國廢除奴隸制度而努力工作。1807年2月22日,在他開始從事改革運動二十年之後和英法戰爭的中期,威爾伯福斯和他團隊的努力得到了勝利的回報。283票贊成16票反對,廢除大西洋奴隸貿易的請求在下議院以壓倒性的優勢得到了通過。[104] 美國於同年廢止了奴隸貿易,但是沒有廢止國內奴隸貿易。直到19世紀60年代,國內奴隸貿易是美國奴隸制的主要特徵。[105]1805年英國樞密令限制了將奴隸進口到從法國和荷蘭奪得的殖民地。[101]英國繼續給其它國家施加壓力使其停止奴隸貿易。1810年,英葡條約簽署,依條約葡萄牙同意限制到它殖民地的奴隸貿易。1813年,根據英瑞條約瑞典將奴隸貿易非法化。1814年,巴黎和約簽訂,法國認同英國奴隸貿易「與自然正義法則為敵」的觀點並同意在五年內廢止奴隸貿易。1814年,依英荷條約荷蘭將奴隸貿易非法化。[101]
《我難道就不是一位婦女、一位姐妹嗎?》廢奴浮雕、十八世紀末
1815年歐洲進入和平時期,英國也保證了它在海上的霸權,皇家海軍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到反對奴隸貿易的挑戰上並在1808年組建了西非艦隊。該艦隊被稱為「預防艦隊」,在接下來的50年中一直與奴隸商人作鬥爭。到19世紀50年代該艦隊共擁有25艘船和2000名官兵,並得到了弱小的美國海軍一些艦船和將近1000名「克魯人」——被僱傭為海員的來自現賴比瑞亞海岸經驗豐富的漁民——的支持。在西非艦隊服役是一項費力不討好並且難以應付的工作。這項工作充滿了危險並且對參與船員的健康造成不斷的威脅。船員與瘟疫橫行的沼澤地和激烈殘酷的遭遇戰作鬥爭,死亡率達到每1000人有55人死亡,而在地中海或家鄉海域的艦隊只有10人死亡。[106]在1807年和1860年之間,皇家海軍艦隊共抓獲約1600艘參與奴隸貿易的船隻,釋放了150000名在這些船上的非洲人。[107]每年會有幾百個的奴隸被海軍運往英國在獅子山的殖民地,在那裡他們被當作「學徒」為殖民地經濟服務,直到1833年《廢除奴隸製法案》頒布。[108]對於那些拒絕接受英國條約將奴隸貿易非法化的非洲領導人,英國也採取了行動,比如反對「拉各斯篡權國王」(1851年廢黜)的行動。英國同50餘個非洲統治者簽署了反對奴隸制條約。[109]
皇家海軍西非艦隊捕獲奴隸船HMS黑色幽默號,釋放了466個奴隸,十九世紀。[110]
最後一艘有記錄的登陸美國領土的奴隸船是克洛蒂爾德號,它於1859年非法將一些非洲人偷運到阿拉巴馬州莫比爾鎮。[111]船上的非洲人被賣作奴隸,然而五年以後隨著1865年美國內戰的結束奴隸制就被廢除了。該次航行的最後一個倖存者是庫迪喬·路易斯,他於1935年去世。[112]最後一個禁止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國家是巴西,是在1831年。然而,直到19世紀60年代,將大量被奴役的人運往巴西和古巴的非法貿易活動仍然較為猖獗,英國的強制執行和進一步的外交手段最終為大西洋奴隸貿易畫上了句號。
歷史學家瓦爾特·羅德尼主張:正是由於三角貿易利益率的降低使得歐洲一些國家從決策層面上宣稱某些基本人權成為可能,其中英國是最重要的國家因為它是整個大西洋海域接收非洲俘虜最多的國家。羅德尼指出,歐洲和美洲國家生產力、技術和交易方式的改變促使英國在1807年做出決定停止參與奴隸貿易。
遺產
非洲後裔
巴西家奴,讓-巴普蒂斯特·迪布里特繪製,c. 1820年
非洲後裔受奴隸制的影響進入了美洲歷史和文化。[113]在美國,亞歷克斯·哈利於1976年出版了著作《根:一個美國家庭的傳奇》,隨後故事被改編為電視劇,ABC電台在1977年放映,在非裔中引起了強烈反響。[114]其中的一個影響是使得許多非裔美國人前往西非尋根。受此影響,相應的旅遊業開始增長。其中一個例子是尚比亞的年度尋根節,後者是為歡迎非裔美國人返鄉而設立的儀式。[115]然而,非裔美國人和非洲當局就如何展示歷史遺址的問題上產生了爭議,前者批評後者並非真心誠意地舉辦活動,而是藉此機會撈錢獲利罷了。[116]
「重返非洲」
1816年,一群富有的歐美人士,包括廢奴主義者和種族隔離主義者,建立起了美國殖民協會,希望將美國黑人遣返回西非。1820年,他們將第一艘船送往賴比瑞亞,並在十年中將約2000名非裔美國人送到那裡。這種重新安置持續到了十九世紀中後期,並在1877年美國重建時期時導致南方州郡種族關係惡化。[117]
拉斯塔法里運動
拉斯塔法里運動源自牙買加,當地98%的人口都是跨大西洋黑奴貿易的受害者,他們盡最大努力對奴隸制進行揭批,特別是通過雷鬼音樂的形式,以確保這段歷史不會被忘記大西洋奴隸貿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Ivky3I

大西洋奴隸貿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70px-Slave_Auction_AdKongo_audience800px-The_Slave_Trade_by_Auguste_Francois_BiardTriangular_trade600px-Official_medallion_of_the_British_Anti-Slavery_Society_(1795)423px-Marchands_d'esclaves_de_Gorée-Jacques_Grasset_de_Saint-Sauveur_mg_8526The_inspection_and_sale_of_a_slave635px-Africa_slave_Regions.svg353px-Gezo_(2)416px-Slave_ship_diagramlossless-page1-620px-Thomas-Clarkson-De-kreet-der-Afrikanen_MG_1315.tif (1)800px-Slaves_resting_by_Rugendas_01Tropenmuseum_Royal_Tropical_Institute_Objectnumber_3581-33h_Ingekleurde_litho_voorstellende_de_ooPunishing_negroes_at_Calabouco1670_virginia_tobacco_slaves449px-A_Liverpool_Slave_Ship_by_William_JacksonHMS_Black_Joke_(1827)800px-Debret_casa_ciganos


大西洋奴隸貿易 非洲人口販賣血淚史
撰文/葉心慧(經典雜誌撰述)
這是我到過的最漆黑窒悶的地方。或許是因為,它已經漆黑了幾百年;又或許因為,它曾經窒悶了幾百萬人。
這裡,曾經是讓英國人財源滾滾的奴隸貿易重鎮。在奴隸貿易終止以前,這個建於迦納(Ghana)海岸角(Cape Coast)城堡底下的地牢,幾百年來囚禁著一批又一批等候登船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黑奴。
他們在地牢裡吃、喝、拉、睡,依船期先後,短則數週,長則數月。為了減少管理上的麻煩,進入地牢後他們不得隨意移動,也不能梳洗沐浴。為了避免有人飽食終日,無聊生事,獄卒總是確保他們恆常處於饑餓乏力的狀態。
這裡什麼都沒有,沒床、沒椅、沒水、沒燈,只有一扇極高極小的窗。坐在地上仰望,從那約莫銅板大小的洞孔,透進一寸僅有的來自外面世界的光。
那寸光是如此微弱,以致恰巧在停電日(海岸角城堡後來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多處已重新整修並裝上電燈以供人參觀)到訪的我,甫入地牢,瞬間昏盲,在凹凸不平的地上踉踉蹌蹌,幾度撞上霉垢厚厚的牢牆。而他們曾經在這裡,逾千人塞滿約百坪的空間,嘔吐物、排泄物、汗臭、屍臭滯在燠熱的空氣中。他們枯坐著,在瘟疫與不安無聲蔓延的漆黑窒悶中,一邊感覺著身邊氣息奄奄的同伴一個接一個不支倒下、一邊等待著死亡,或是,很可能生不如死的未來。
一八○七年,當時最強盛的大英帝國正式廢除奴隸貿易,結束絕大部分名正言順橫行霸道的奴隸貿易,標誌了歐洲列強立憲廢除奴隸貿易的骨牌效應之始,也成就了長達四個世紀的大西洋奴隸貿易之終。
二○○七年,兩百年過去了。兩百年,能夠療癒多少四百年來遺下的創傷?能夠見證幾許混沌的疑雲與謊言終於清澈?或是能夠釐析這場奴隸貿易如何改變了非洲大陸的命運、如何改變了世界?兩百年,有些悲慟被遺忘了,有些激情被平伏了,這或許恰是一個不近不遠的時空焦點,讓人去爬梳那個纏錯糾結的時代。
奴隸制度並不是非洲獨有的,各種束縛人力的制度存在已久;一如大多數奴隸制度存在的地方,非洲社會也販賣奴隸。在大西洋奴隸貿易之前,公元七世紀,西非人穿過撒哈拉沙漠,將黑奴賣到北非。撒哈拉貿易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初,估計運送了八百萬到一千萬名黑奴。約莫同時,中非人也朝印度洋以東出售黑奴。
然而大西洋奴隸貿易的規模,無疑超古冠今。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沒有其他奴隸貿易能與之相提並論。
沒有買者就沒有賣者
一四四○年代到一四六○年代,缺乏人力資源的葡萄牙,是最初輸入黑奴的歐洲國家。西班牙緊隨其後,加入貿易。一五○三年,西班牙人帶了最初的黑奴從歐洲往美洲;一五一八年,第一艘船直接從非洲,航向美洲。
自此,大西洋奴隸貿易運送的人數逐漸增加。到了一七○○年,每年平均兩萬五千名奴隸橫渡大西洋;一七八○年代到達巔峰時,每年平均有八萬五千名奴隸抵達美洲。被捲入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實際人數一直有爭議。一般估計在這四百年間,活著抵達美洲的奴隸,至少有一千兩百萬到一千五百萬人。但數據並不包括在掠奪戰爭中、從內陸到沿海的徒步跋涉中、疾病叢生的地牢中,以及穿越大西洋途中死去的生命。
「顯然地,大西洋奴隸貿易嚴重影響了非洲人口的增長。」倫敦米德賽克斯(Middlesex)大學的哈金.阿迪(Hakim Adi)教授表示,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非洲的人口幾乎是停頓不升的。
如果沒有奴隸貿易,估計在一八五○年,非洲的人口應該介於四千六百萬到五千三百萬之間;但因為奴隸貿易,當時卻只有兩千五百萬。
許多權威的歷史學者,如荷伯特.克連(Herbert Klein)都相信:「爭奪奴隸之戰造成的農民銳減、農田荒廢,以及毫無節制地輸出年輕健壯的勞動階層,都有很長遠的經濟代價。」失去了大量人口、打斷了創造力與生產力,是導致非洲經濟落後的主要原因。
不過,不少歷史學者,如菲立普.庫爾汀(Philip Curtin)卻辯駁:「嚴重的人口減少只發生在少數幾個地點,而且只維持了短短數十年就恢復自然常態。」既是如此,當然也就沒有所謂長遠的經濟影響。
比較沒有爭議的一點是,大部分奴隸來自西非,從今日的塞內加爾(Senegal)到安哥拉(Angola)之間約五千六百公里處;其中,又以昔日稱作黃金海岸(Gold Coast,今日的迦納)、奴隸海岸(Slave Coast,包括今日的迦納東部、多哥(Togo)、貝南(Benin)、奈及利亞)、喀麥隆(Cameroon)等地為最。
在十七世紀中葉以前,始作俑者的葡萄牙幾乎壟斷整個奴隸貿易市場。一六四○年代,英國、法國、荷蘭開始分奪勢力。到了十八世紀,英國人成為龍頭老大,並一直持續到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終結。
毫無疑問,如此龐雜的貿易體制不是歐洲人獨自形成的。歐洲人槍炮再強,也沒本事上山入穴擄走成百上千萬非洲人。最初,他們也企圖攻城掠人,終不敵彪軀魁偉的非洲人;也證實了唯一的途徑,是攜手合作。
未久,歐洲人和非洲人已建立起一個系統不紊且維持百載不變的貿易方式。「歐洲人只是運送者」是基本原則之一,他們禁止介入非洲政治,也禁止進入內陸搜括「貨源」。沿海的城堡、港口,是歐洲商人與非洲販子交易的地方。英姿挺挺的海岸角城堡,是當時英國人設在西非的行政總部,也是奴隸貿易全盛時期的貿易中心。歐洲人總共在西非海岸建了四十五座城堡,其中三十二座位於迦納,當時最權威的歐洲貿易商: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瑞典人、丹麥人、葡萄牙人,幾乎都在迦納擁有奴隸城堡。
在這裡,歐洲人檢視奴隸,非洲人查看貨品,買者賣者討價還價。當時最受非洲人歡迎的貨品包括武器、槍枝、烈酒、衣物、器皿、刀具、錢幣、飾品、鹽以及紙張等等。
面對琳瑯滿目的舶來商品、誘人垂涎的肥碩利益,不少非洲統治者依然試圖阻止這場貿易。早在一五二六年時,原與葡萄牙人關係良好的剛果阿方索(Afonso)王,向葡萄牙國王投訴葡籍奴隸販子綁架他的子民。
一六三○年,恩東加(Ndongo)的尼京哈.曼班蒂(Njingha Mbandi)女王曾將歐洲人趕出領土。一七二○年,達荷美(Dahomey)的托多(Agaja Trudo)王不僅反對貿易,還動兵攻打歐洲人的城堡。其他非洲統治者諸如剛果的金帕.維塔(Donna Beatriz Kimpa Vita)和現今塞內加爾北部的阿布杜.卡迪爾(Abd al-Qadir),都曾力抗歐洲人的貿易侵略。
只是這些力量,終究未能力挽狂瀾。非洲大陸上的人民像洩洪般的湍水,一去不復返地,流向另一方。
在海岸角城堡的「不歸門」(Door of No Return)旁,我遇到從美國來「尋根」的傑克遜:「我當然知道,要推探我的祖先到底來自非洲的什麼地方?他們曾被關在哪座城堡?他們說著什麼樣的語言?吃著什麼樣的食物?唱著什麼樣的歌?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踏上這片大陸,結果,尋到的只是一種不能承受的茫然。」
曾經,他的祖先可能也從某個地牢,穿過長長地道,走向「不歸門」,從此再沒有見到故鄉。當時來自各方的奴隸,幾經易手、幾度更名,許多可以驗明身分的證據都誤亂缺散了;當時被擄被賣的奴隸多目不識丁,歐洲的官商記錄則難免乖違實情,許多事跡細節也早已不可考。
「登船之路,是驚悸可怖的。只聽見枷鎖撞擊的嘎嘎聲、長鞭打在身上的啪啪聲、呻吟與哭號……」被非洲奴隸販子以一件衣、一枝槍、幾顆子彈賣給歐洲商人的迦納奴隸鄂圖巴.古瓜諾(Ottobah Cugoano)留下的回憶錄,為眼前修得光鮮的門、刷得粉白的牆,添抹了些許黮黕的註釋。
曾經遍地黃金的樂土
如今,推開「不歸門」,城堡外,風很平,浪很靜。漁民有說有笑晾曬漁網,婦女頭頂雜貨邊走邊聊,攤販坐在整排奴隸船木雕紀念品旁打盹,還有在午後日光下踢球、玩沙、追逐海浪的孩子,看到觀光客即手舞足蹈地齊聲大喊:「Obroni!Obroni!Akwaaba!Akwaaba!」(外國人!外國人!歡迎!歡迎!)。
儘管有著如此沉痛的過往,迦納人對外國人的熱情友善有時卻鋪天蓋地得叫人相當錯愕。「那是因為,妳的膚色。迦納人才不會對迦納人,或任何黑人這麼好。」我的新朋友「星期五」說道,嘴角掠過一絲揶揄。
這位拖把頭造型的年輕人,跟聯合國前祕書長安南同樣名為「星期五」──迦納最主要的阿肯(Akan)族群通常以嬰兒出生之日為其命名,「科菲.安南」(Kofi Annan)中的「科菲」即「星期五」,是個有點懷才不遇又憤世嫉俗的古典鼓手:「當你在歐美的音樂祭、電影展、文學獎中揚名之後,在非洲就有,或說,『才』有人賞識你、吹捧你。為什麼,我們黑人的文化要以白人的標準來衡量?」
為什麼非洲人就是不能更坦然、更自信地面對原有的傳統文化?即使是現在非洲人崇尚的所謂美式潮流,譬如藍調與爵士音樂,追根溯源,其實不也擁有著非洲的靈魂?
不僅是非洲人自己,歐洲人、美洲人或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大都認為這是片「荒蠻愚野、沒有文化」的大陸,沒有多少人知道,迦納曾是個遍地黃金、富裕得讓歐洲人傻眼的王國,還鍛鑄了璀璨的阿善提(Ashanti)文化;貝南曾打造過珠光寶氣的阿波美(Abomey)的宮殿,也醞釀出醇雅的達荷美文化。
經典雜誌【全球觀察】大西洋奴隸貿易 非洲人口販賣血淚史 – https://bit.ly/3gy6qDt
------------------------------------
大西洋奴隸貿易制度,是什麼導致了奴隸貿易的出現?
2020-06-18 由 風鄔易潛 發表于歷史
導語:
在公元15世紀中後期,歐洲產生了很多的新興資本主義。那時候,航海技術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很多新的大陸漸漸被人知曉,而奴隸貿易也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因為航海技術的日益進步,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這是後來奴隸貿易的開端,歐洲人發展了大西洋奴隸貿易以及美國種植園奴隸制。不過在當時,他們是不在家使用奴隸的。在歐洲貿易的過程中,奴隸貿易制的誕生,主要是因為美洲的勞動力人口短缺,所以給非洲的人帶去了痛苦的災難。
由於疾病,美洲原住民的迅速崩潰,以及歐洲勞動力的相對匱乏,使美國定居點的發展微弱。歐洲的自由勞動和美洲的勞動力都不足以開採貴重金屬或培育熱帶和半熱帶農產品,所以奴隸貿易這一制度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不僅是因為它已經在幾內亞灣島嶼上的食糖種植園獲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奴隸制度快要消失的時候,為奴役和運輸非洲人提供了一系列的文化依據,而歐洲人迅速發展了將非洲人跨大西洋運輸所需的海上技能和實踐。
在此過程中,非洲奴隸制不僅發展成為至關重要的經濟力量,而且還專門因此制定了法律,使得非洲人喪失了人權,成為一件貨物供人挑選,他們甚至連反抗的權力都沒有。非洲人的買賣方式與其他商品相同:他們是船上貨物。
從一開始,這就產生了明顯的法律和哲學問題。在殖民者的眼中,非洲人等同於貨物,而且奴役與奴隸之間是沒有界限的,他們所認為的非洲人就是為他們服務的。
但是非洲人始終是人,他想要人權,所以在長達幾個世紀的社會矛盾,一直到19世紀才得到基本的解決。
奴隸貿易制度一直存在的原因
在三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有超過1200萬非洲人被大西洋奴隸船遣散,超過1100萬倖存者登陸美洲。
為什麼交易持續這麼長時間?為什麼如此龐大的數量不能創造出自然增長的可行的繁榮人口呢?
首先,殖民者俘虜的性別並不是隨意的,都是在可控範圍之內的。在性別不平衡的地方,奴隸人口很難自然生長。同樣,降落在奴隸船上的非洲人的不良健康經常會影響正常或健康的生育方式。奴役和旅行對身體和精神造成的傷害,特別是奴隸船的影響,損害了健康的繁殖。
受氣候環境的影響,本來在非洲地區的自然成活率就不高,直到被殖民者俘虜,生活的條件更加惡劣,所以導致了成活率和出生率更低了。奴隸只能得到非人的待遇,非洲人和歐洲人之間的問題也是錯綜複雜。在奴隸遠遠超過白人、非洲人主導奴隸力量的社會中,非洲的不好的習俗仍然存在。
一旦當地出生的奴隸婦女進入育齡期,她們的子女往往比非洲婦女多。這種模式出現在加勒比海地區和北美殖民地,結果是,新成立的美國奴隸人口不斷增長,不再需要來自非洲的奴隸。但是,在新的領域和產業開放的地方大量非洲人繼續從非洲進口。因此,奴隸貿易的存在一直持續到19世紀。
直到公元1776年,新的政治和宗教快速的興起,一部分是啟蒙運動,一部分是神學運動,促使人們廢除奴隸制的情緒高漲。儘管奴隸貿易的獲益者進行了最後的反抗,但是終究還是失敗了。在正義和戰爭中,奴隸制度漸漸消失。奴隸本身也發起了吶喊,他們的聲音和行動,使得他們得到了解放,獲得應有的人權。
在非洲,沿海,輪船上以及後來在種植園中所遭受的苦難是不可掩蓋的事實。奴隸主反覆無常的虐待是司空見慣的。為了讓奴隸更好的服務自己,為自己提供更多的財富。儘管奴隸遭受了肉體精神的折磨和巨大的苦難,但他們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利益,而是要確保自身獲得最大的回報。
奴隸貿易制度對全球的影響
我們對奴隸制的大多數理解是由國界界定的,但是當時的大西洋奴隸制度卻在全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對於在殖民貿易和軍事事務中國家利益的所有明顯界限,有廣泛的貿易路線將大西洋奴隸制與更廣闊的世界經濟聯繫在一起,有來自亞洲的貨物進入大西洋的奴隸船中。
到18世紀後期,奴隸種植的農產品可以在遙遠的全球各地找到。奴隸制帶來的利潤使西方消費者能夠從中國購買奢侈品,而中國甚至使用安第斯山脈上流的白銀作為其貨幣。非洲人散布在全球的各個角落,他們生產的商品也散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
儘管大西洋上的奴隸貿易實際上是由海洋來定義的,但其後果卻是全球性的,從非洲到美國的邊境。例如,奴隸種植的朗姆酒對土著人民造成了巨大破壞,而朗姆酒則被替換成了毛皮和毛皮。更重要的是,非洲奴隸向美洲的進口幫助為美洲的物質發展提供了平台。因此,奴隸制度為奠定現代世界的全球化制度奠定了基礎。
奴隸貿易制度廢除後死灰復燃
西方在19世紀逐漸反對奴隸制和奴隸貿易。但是直到公元1800年,仍然沒有哪個西方國家廢除它。
上世紀末,關於剛果自由國的暴力和奴隸制的強烈抗議揭示了西方反對奴隸制的程度,海軍和外交官聯合起來遏制非洲、阿拉伯和連接它們的海上通道的奴隸貿易。用西摩·德雷舍的話說,廢除早在1914年之前就已成為"文明的黃金標準"。
奴隸貿易制度的出現給非洲人民帶去了沉重的危害,然而奴隸制在公元20世紀重新出現了。蘇聯的崛起,經濟需要發展,所以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使得奴隸制度再次出現,特別是納粹的大規模征服和奴役數百萬奴役。
結語:
直到今天,世界各地仍有很多黑暗的地區,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進行著人口的販賣。因為很多國家的經濟落後,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質量低下,還有很多地區常年遭受戰爭,這也導致了這一黑色產業鏈十分的猖獗,而矛盾依舊存在,人口販賣這個問題依舊值得人們深思。
參考:《非洲 ———四百年的奴隸貿易 》《關於奴隸貿易》​《跨大西洋奴隸貿易》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5jzq64l.html
----------------------------------------
什麼是大西洋奴隸貿易
2019-05-22 由 合肥廣唯之屋 發表于歷史
從15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為了給美國殖民地的種植園和礦山提供勞動力,西方殖民地國家從非洲俘獲了大量黑人,並將他們遠程販運到美國和其他地方,這就是血腥的非洲奴隸貿易。
由於奴隸貿易主要在大西洋的東西兩側進行,因此在西方國家通常被稱為「大西洋奴隸貿易」。奴隸貿易持續了四個世紀,耗費了數億非洲人的生命,嚴重影響了非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這是非洲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奴隸貿易給西歐資本家帶來了巨大的利潤,成為原始資本積累的重要來源。
奴隸貿易早在非洲歷史上就出現了。非洲之角(現在的索馬利亞)的奴隸在第一世紀被記錄在《紅海歸來》一書中。在七世紀末,當阿拉伯人進入北非時,他們也將被俘虜的黑人販運到阿拉伯國家,以及波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在歐洲,西班牙人在14世紀開始從北非販運奴隸,葡萄牙人開始販運奴隸。
15世紀初,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大城市為黑人開設了奴隸市場。從15世紀中葉開始,非洲就不斷被歐洲殖民者掠奪,奴隸貿易是一項副業。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後,奴隸貿易迅速發展,歐洲殖民者在非洲大陸組織了大規模的黑人販運活動,給非洲帶來了深刻的苦難。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gj45aqe.html
---------------------------------
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時間表
by 安吉拉Thompsell
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時間表
美洲的奴隸貿易開始於15世紀,當時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的歐洲殖民勢力強行將人們從非洲的家中偷走,從事為經濟引擎提供動力的艱苦勞動新世界。
雖然在19世紀中葉廢除了美國對非洲勞動力的奴隸制,但長期奴役和強迫勞動的傷痕尚未癒合,並阻礙了現代民主的發展和發展。
奴隸貿易的崛起
荷蘭奴隸船在弗吉尼亞到達
雕刻展示了一艘荷蘭奴隸船的出現和一群非洲奴隸的出售,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1619年。Hulton Archive / Getty Images
1441年:葡萄牙探險家將12名來自非洲的奴隸帶回葡萄牙。
1502年:第一批非洲奴隸抵達新世界,為征服者服務。
1525年:直接從非洲到美洲的第一次奴隸之旅 。
1560:販賣到巴西的奴隸成為經常發生的事情,每年有大約2500-6000名奴隸被綁架和運輸。
1637年:荷蘭貿易商開始定期運送奴隸。 在此之前,只有葡萄牙/巴西和西班牙的貿易商定期航行。
糖年
糖收穫
大約1900年在西印度群島種植糖果的黑人工人。一些工人是兒童,在一位白人監督員的監視下收穫。 Hulton Archive / Getty Images
1641年:加勒比殖民地種植園開始出口糖。 英國商人也開始定期捕捉和運送奴隸。
1655年:英國從西班牙奪取牙買加。 來自牙買加的糖出口將在未來幾年豐富英國業主。
1685年:法國頒布了黑奴法(黑法典),該法律規定如何在法屬殖民地對待奴隸並限制自由非洲人後裔的自由和特權。
廢除運動誕生了
Jan Tzatzoe,Anrdris Stoffes,飛利浦牧師,牧師閱讀高級和牧師閱讀Junior提供證據
Corbis via Getty Images / Getty Images
1783年 :英國影響奴隸貿易廢除協會成立。 他們將成為廢除的主要力量。
1788: Sociétédes Amis des Noirs(黑人之友協會)在巴黎成立。
法國大革命開始
來自Halles市場的婦女前往凡爾賽
Corbis via Getty Images / Getty Images
1791年:由Toussaint Louverture領導的奴隸起義開始於法國最賺錢的殖民地Saint-Domingue
1794年:革命性的法國國民大會廢除了法國殖民地的奴隸制,但1802-1803年在拿破崙統治下恢復了奴隸制。
1804年:聖多明各獲得法國獨立,並更名為海地。 它成為新世界第一個由大多數黑人統治的共和國
1803年:丹麥 - 挪威取消奴隸貿易,於1792年通過,生效。 不過,對奴隸貿易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因為到那一天丹麥貿易商的貿易額僅佔貿易額的1.5%以上。
1808年:美國和英國的廢除生效。 英國是奴隸貿易的主要參與者,並且看到了直接的影響。 英國人和美國人也開始試圖對交易進行警察,逮捕他們發現運送奴隸的任何國籍的船隻,但是很難停下來。 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的船舶依照其國家的法律繼續合法交易。
1811年:西班牙廢除了殖民地的奴隸制,但古巴反對這一政策,並且多年來並未實施。 西班牙船舶還可以合法參與奴隸貿易。
1814年:荷蘭廢除奴隸貿易。
1817年:法國廢除奴隸販賣,但法律直到1826年才生效。
1819年:葡萄牙同意廢除奴隸貿易,但只在赤道以北,這意味著巴西是最大的奴隸進口國,可以繼續參與奴隸貿易。
1820年:西班牙廢除奴隸貿易。
奴隸貿易的終結
解放
Buyenlarge / Getty Images
1830年:英美反奴隸貿易條約簽署。 英國迫使當時最大的奴隸進口國巴西簽署該法案。 在法律生效之前,貿易實際上在1827年至1830年之間跳躍。 它在1830年下降,但巴西執法不力,奴隸貿易仍在繼續。
1833年:英國通過了一項禁止其殖民地奴役的法律。 奴隸將在幾年內釋放,最終釋放時間為1840年。
1850年:巴西開始執行反奴隸貿易法。 跨大西洋貿易急劇下降。
1865年 :美國通過第13修正案廢除奴隸制。
1867年:最後的跨大西洋奴隸航行。
1888年:巴西廢除奴隸制。
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時間表 https://bit.ly/3n3fXF1
---------------------------------------------
黑奴貿易:DNA研究揭示非洲奴隸如何影響美洲人類基因
2020年7月27日
塞內加爾達喀爾戈雷島上一座紀念被販賣黑人的塑像塞內加爾達喀爾戈雷島上一座紀念被販賣黑人的塑像(3/7/2020)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
超過1200萬名非洲人被拐賣到大西洋彼岸,成為美洲人家的奴隸。
國際社會因為美國佛洛依德事件與隨之引發之種族問題示威,再次思考奴隸貿易歷史之際,一項重大DNA研究結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昔日非洲奴隸的經歷與命運。
這項研究更有超過5萬人參與,揭示了強姦、虐待、疾病及種族主義帶來的後果,借此可以得出昔日奴隸交易對當今美洲人口「基因影響」的更多細節。
1515年至19世紀中期期間,共有超過1250萬名非洲人被交易,大約有200萬被奴役的男性、女性及兒童在前往美洲的路途中喪生。
這項DNA研究由消費者基因公司23andMe主導,參與者包括非洲及美洲3萬名有非洲裔血統的人士,結果在期刊《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發表。
美國黑人女教師在中國的故事:佛洛伊德之死改變了我的學生們
黑人抗議與「白人特權」:一則推特收獲二百萬點讚的原因
如何決定歷史人物雕像的去留和取捨
從奴隸到兄弟 英國廢奴運動史上的人與事
在印度被遺忘的非洲部落
從奴隸到業主——黑人喬治發家史
23andMe公司人口遺傳學家史蒂文·米歇拉蒂(Steven Micheletti)對法新社表示,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將基因結果與運輸奴隸船隻的登船人員名單進行比較,「看它們哪些地方相符,哪些地方不符」。
他指出,儘管大部分結果與記錄當時非洲人被帶去美洲的起始點的歷史文獻一致,但在一些情況中,他們也發現了「驚人不一致」的地方。
研究發現,與主要的奴隸運輸路線一致,大多數非洲人後裔都來自現在的安哥拉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金))所在地。
音頻加註文字,
「白人特權」是什麼?為何在示威運動中被提起?它如何影響社會?
而令人驚訝的是,如今美國及拉丁美洲地區許多人擁有尼日利亞血統,這種血統的人口密度水平遠遠超過當時尼日利亞地區被奴役人口的數據。
研究人員稱,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與「主要發生在1619年至1807年期間的殖民地間貿易」有關。
他們認為,被奴役的尼日利亞人當時曾被從英屬加勒比海地區轉運到其他地方,原因可能是為了在當時跨大西洋奴隸貿易越來越多被禁止的背景下「繼續保持奴隸經濟」。
非洲西岸某港口白人奴隸販子把被抓獲黑人趕進船艙凖備起航到美洲(約1880年)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 UNIVERSAL HISTORY ARCHIVE
圖像加註文字,
奴隸船環境惡劣,挨不過越洋航程的黑人至少200萬人。
研究人員同樣驚訝地發現,作為當年最先開始奴隸出口的地區之一,塞內加爾及加納血統人口在今天比例要低得多。
研究人員將其中原因歸結為兩個嚴肅問題:許多人被送往瘧疾肆虐及其他條件苛刻的水稻種植園工作;且在之後多年間,雖然有更多兒童被送到這些地區,但許多人沒有在途中存活。
另一項可怕的發現是,美洲各地被奴役女性的待遇對現代基因庫存在影響。
研究人員稱,儘管大多數奴隸為男性,但基因庫中非洲女性的分量明顯更大,這可能與「奴隸主強姦被奴役的非洲女性,和其他性剝削行為」有關。
在拉丁美洲,每名非洲男性對應的對基因庫有貢獻的非洲女性人數為17名。研究人員稱,這其中部分原因為一些國家的「種族洗白」(branqueamento)政策,這項政策積極鼓勵歐洲男性移民「以淡化非洲血統為目的進行生育」。
最近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使得公眾再度聚焦殖民主義及奴隸制給非洲裔美國人和全世界非洲血統人士帶來的破壞性歷史影響。抗議者們要求結束對奴隸制象徵的歌功頌德,因此許多地區移除了殖民時代奴隸貿易者的雕像。
黑奴貿易:DNA研究揭示非洲奴隸如何影響美洲人類基因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3gw54ca
----------------------------------
美國黑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遭警方暴力執法死亡,引發美國大規模示威。示威浪潮影響歐洲國家,英國更有人推倒了有蓄奴歷史的名人紀念雕像。蓄奴歷史其實是什麼?為何促成今日的種族主義?
一幅寫着1830年美國的黑奴貿易作畫。拿着鞭騎着馬的美國人指令着黑奴,描繪着當年的黑奴的情況。(Getty)
一幅寫着1830年美國的黑奴貿易作畫。拿着鞭騎着馬的美國人指令着黑奴,描繪着當年的黑奴的情況。(Getty)
蓄奴沿自奴隸制時代,也是歐美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儘管奴隸早在古埃及時已存在,但歐美今天反對種族歧視的根源,是指非洲黑奴,大西洋奴隸貿易的時代。
大西洋奴隸貿易在16世紀開始,至19世紀結束。隨着15世紀歐洲航海技術發展,陸續發現新大陸,渴望財富與資源的國家開始在非洲地區沿岸建立殖民地,並以征服的方式搶奪資源。非洲王國被迫與歐洲進行貿易,而非洲的人力資源———奴隸亦成為了資源的一部分,大西洋的黑奴貿易亦從此開始。
踏入16世紀,繼西班牙及葡萄牙後,英國、法國、荷蘭等加入行列,爭奪海上霸權。為增強國力各國大舉種植開採,黑奴成為了當時最佳的人力資源。除有國家擴大在非洲的殖民區,僱用大量奴隸生產作業外,亦有利用「奴隸船」運送黑奴前往其他地區,協助生產。
圖繪於1826年,題為「除草」(Clearing Away the Weeds),描繪歐洲人如何利用黑奴種殖蔗糖的情景。(Getty)
圖繪於1826年,題為「除草」(Clearing Away the Weeds),描繪歐洲人如何利用黑奴種殖蔗糖的情景。(Getty)
圖繪於1754年,描繪着一艘奴隸船如何密密麻麻地載滿了黑奴,運往美洲。(Getty)
圖繪於1754年,描繪着一艘奴隸船如何密密麻麻地載滿了黑奴,運往美洲。(Getty)
大西洋三角貿易
如此的方法一直持續至加勒比海、美洲的「新世界」。大量的黑奴由奴隸船運送往美洲,然後從美洲運送大量農產品、礦石前往歐洲,再由歐洲運送酒精、軍火及工業品回非洲,形成了著名的「大西洋三角貿易」。
如此的奴隸貿易逐漸成為一套系統,甚至有法律去維持系統運作。英國的「子女隨母」(Partus sequitur ventrem,奴隸的子女屬於其母親的主人)制度被帶到美洲,成為了當地的法律,蓄奴成為了當年北美殖民地的普遍習慣。
黑奴僅被視為「商品」
然而,不論是在非洲、美洲或是其他地方的奴隸都一樣,黑人僅被視為「商品」一樣的存在。在大西洋的三角貿易中,奴隸販子為賺取更多錢,把人如貨物般塞進船艙,因惡劣環境導致傳染病爆發,或因風暴延誤航行糧水不足時,奴隸販子會把患病體弱的黑奴直接拋進大海,活活淹死。
而即使他們成功上岸,黑奴被販賣後僅能作為勞動力一輩子在工作,他們的子女亦只能是奴隸,繼續受奴役或出售。
踏入19世紀廢奴主義抬頭成為主流,歐美在激烈的運動及戰爭後最終廢除奴隸制,但將近4個世紀的奴隸制使西方人對黑人的定義帶來深遠影響。奴隸制造成種族偏見持續至今,甚至可說今天西歐世界的種族主義,都是因當年的大西洋奴隸貿易時代所致。
【美國示威.新聞教室】西方種族主義 大西洋黑奴貿易史影響深遠|香港01|世界說 https://bit.ly/2IC8uxM
-------------
大西洋奴隸貿易,是指十六至十九世紀時期,在環大西洋地區將非洲大陸人民作為廉價勞動力提供給美洲大陸殖民地區的一種人口販賣貿易。奴隸的來源,主要是在非洲西部和中部,當地黑人被歐洲白人通過貿易或襲擊、綁架等手段抓獲販賣到美洲大陸。這一種貿易活動在近代也被稱為[黑奴貿易],而實際上早在中世紀之前,就有黑奴的買賣活動出現。
根據規模排序,奴隸貿易者包括,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和後期立國的美國人。部分黑奴貿易者在非洲海岸擁有前哨,前哨有他們收買的當地部落首領為他們提供奴隸。約在長達四百年殖民主義色彩的黑奴貿易中,專家估計約有一千三百萬人從非洲運到美洲當奴隸,部分學者從非洲得到的數據相對更加高。而將航運時死亡的一千萬人計算入內後,非洲人口損失數據可能達到三千萬人
-----------------------------------------
加拿大及美國的黑奴如何成功增加人口數呢?答案在蔗糖是最要人命的作物,而英屬北美大部分地區並不種植甘蔗。
文: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
蔗糖人口學
「越界」到新世界營生的葡萄牙人、荷蘭人及英國人,後來成為人類史上,三大奴工消費者。然而,這是由蔗農場經濟後勤補給,而產生始料未及也沒籌劃的不良影響。
種甘蔗需要極龐大人力,而歐洲人的故鄉無法提供。誠如歷史學家鄧恩(Richard S. Dunn)描述英屬加勒比地區時所說:「破壞的進展,真是順利得要命。由剝削英國窮苦勞工,到虐待殖民地契約工,再到設圈套綁架人、使用犯人,再到奴役非洲黑人。」
第一批到英屬加勒比蔗田工作的是白種自由人,但是到十七世紀末期,幾乎三分之一在田裡幹活者是犯人。年輕人在布里斯托或利物浦街頭被綁架(或「去巴貝多」〔barbadosed〕,這個詞可類比較現代的「去上海」〔shanghaied〕)到蔗田工作的事,也不是聞所未聞。就算請得到,英國勞工往往脾氣乖戾、不願合作。在最好的情況下,他們只待在農場幾年,等到學徒約、契約、刑期到期,或失去耐心、性命。因此,實在得找更長期的解決方案。
大約在一六四○年,一群巴貝多農場主訪問荷蘭在巴西的農場,對使用黑奴勞工的好處印象深刻。非洲人數千年來一直是技藝嫻熟的專業農人。不僅因為他們擅長翻土整地,還因為他們很適應炎熱氣候,對蔗糖群島的奪命疾病——黃熱病及瘧疾有抵抗力,與英國人大不相同。最棒的是,他們比起英國自由工,不論就原始價格還是工作後的生活費用,都便宜不少。一六六○年後,農場人手由原來的幾十名非洲人變成幾百名——後者成為了常態。
一開始,由熟悉非洲西岸的葡萄牙人供應英國人加勒比地區所需的黑奴,但英國人很快就進入這一行。一六六○年君主復辟的四個月後,查理二世依當時傳統成立一間壟斷公司,自信快樂地取名為「王室非洲冒險團」,來打點非洲生意。公司股東包括大多數王室成員,還有山威治伯爵(Lord Sandwich),以及艾許利伯爵(Lord Ashley)。艾許利伯爵還是哲學家洛克的主要金主及庇護人,真是歷史上最膾炙人口的意識形態諷刺之一。該公司主要從事非洲主要出口品——黃金貿易,只是也把數千奴隸送去巴貝多。
長期管理不善的冒險團公司在一六七二年解散,代之以令人生畏的壟斷組織「王家非洲公司」(Royal African Company, RAC)。這次,或許在艾許利伯爵點醒奴隸貿易多麼有利可圖之下,洛克本人成為小股東。由王家打造,但一六八八年光榮革命後,它運行得並不順利,並在十年後喪失壟斷權。(拿著壟斷權,時機就是一切,但表現得很遜色。查理二世授予它與非洲長達一千年的獨家貿易權。)失去奴隸專賣權後,倒是開始向獨立奴隸販子收取一成的權利金——這些人被稱為「十趴仔」(ten-percenters)。在十七世紀被時光淘汰之前,它載了七萬五千名奴隸橫越大西洋。在這個數字中,大約有六分之一的人熬不過這段旅程。(白人船員的死亡率幾乎可以肯定更高,他們不僅比奴隸更受不了熱帶疾病,而且要找人取代的費用也較便宜。)
接下來還有幾百萬人。就算沒有反奴隸的宗教、文化限制,要獵捕、轉運人口本來就很困難。大多數黑奴一開始都是落入敵對部落軍隊手中,而非奴隸販子。考量歐洲人對流行病的耐受力,注定只有最少數白人能出現在非洲販奴的海岸區,如:來此地的船員,及一些常駐的代理人。代理人的主要任務,在贈送各色禮物及賄賂當地統治者,跟他們套交情。
因為奴隸港當地居民無法容忍自己同胞受到如此不人道的對待,被俘獲的人通常都被轉好幾手才抵達港口,以確保他們跟最後看守他們的獄卒,源自不同部落。十九世紀以前,葡萄牙人、英國人、荷蘭人及法國人大致上都不知自己的人類貨物,是怎樣取得的,往往也不知他們確切的地理起源。就算當初歐洲人有意自己抓奴隸,他們大概也活不了那麼久。RAC的紀錄指出,其雇員到非洲,六成第一年就死了,到第七年死八成,能在公司服務到退休的只有十分之一。最顯赫奴隸史學家之一的戴維斯(David Brion Davis)指出:
長久以來有個流傳很廣的迷思,說親手抓非洲人為奴的是歐洲人——說得好像小隊小隊、極易受熱帶疾病感染的水手們,在祖國又沒提供補給線的情況下,真能綁架大約一千一百萬到一千二百萬名非洲人似的。
只是歐洲人怎麼買下奴隸呢?大致用布。紀錄指出,十七世紀末期,銷往非洲的貨物中,近四分之三是紡織品,大多數為英國製造,只是也有很可觀部分是印度棉布;非紡織品項目,則大致為生鐵、火槍及貨幣用貝殼。
以貿易物資交換俘虜後,歐洲人持續此一暴行。每個奴隸獲分配的船上空間大約四平方英尺——大約跟擁擠地鐵或客機經濟艙上,每名乘客的空間相同,只是扣除基本衛生保障、 通風環境,及紓解悶熱環境的東西,而且,這種狀況為時不是幾分鐘幾小時,而是好幾星期。即使在最好的狀況——也就是說,沒發生幾乎一定會橫掃奴隸艙的傳染病,俘虜也是以湯匙的姿勢,堆疊在自己一洼又一洼的糞尿當中。此外還有毒臭的腸胃病、被鐐銬割開而化膿的傷口,及動彈不得的處境——跨大西洋奴隸船的環境很快就超乎人類想像所能及。有條奴隸船「亞歷山大號」(Alexander)的軍官在國會作證指出:
受僱裝載奴隸時,他把空間做最大利用,塞楔子般把他們擠進去。他們擁有的空間,無論長度還是寬度都不如躺在棺材的屍體。他們不可能轉身或移動……他說,無法想像有任何處境比奴隸不絕的苦難,還可怕噁心。在亞歷山大號上,甲板流滿血液黏汁,宛如屠宰場,惡臭難忍。
少有學術主題如「販奴」,背負著情感重擔,而且直到很晚近,關於「奴隸數量、國籍及死亡率」的估計值,大多仍反映估計者的意識形態需求,而非客觀現實。只有等到一九五○年後,學者如科廷(Philip Curtin)及埃爾蒂斯(David Eltis)奮力取得奴隸貿易中,有意義、準確的調查統計,這個話題才成為嚴肅歷史探究的主題。
他們數據勾畫的光景令人震驚。從一五一九年到一八六○年代末期奴隸貿易結束之前,有九百五十萬非洲奴隸抵達新世界。圖10-2勾勒每年跨大西洋的奴隸交易量。鑒於中轉航程中,死亡率的最佳估計值約為一五%,這意味著當初由非洲啟航的俘虜達一千一百萬人。
螢幕快照_2018-02-09_下午10_36_59
Photo Credit: 大牌出版
熬過中轉航程的九百五十萬人,大多去砍、榨、煮甘蔗。整整八成的人來到巴西及加勒比地區,剩下來的大多去了西屬北美及南美。這類非自願移民數量如此龐大,以至於早在一五八○年,奴隸占前往新世界乘客的一半以上;到一七○○年,達四分之三;到一八二○年,升為九成。沒錯,若沒有黑奴,根本不可能出現美洲屯墾區。一八二○年以前,他 們占跨大西洋移民的七七%,直到十九世紀 中葉後,這項制度被定為非法,絕大多數移民才是白人。
叫人吃驚的是只有約四十萬人(約 四・五%)前往英屬北美洲殖民地。表10-1依據目的地及一九五○年他們後代的地域分布,彙整出奴隸抵達新世界的比率,才解開謎團。首先,請注意這個事實:美國及加拿大雖只收受不到二十分之一的奴隸,但今天這兩國擁有近三分之一的黑奴後代。相反的形 態則出現在加勒比地區,來到此地的奴隸達五分之二以上,但今日其後代的比例只占五分之一,意味著那些島上,要維持奴工人數很困難。
螢幕快照_2018-02-09_下午10_39_30
Photo Credit: 大牌出版
加拿大及美國的黑奴如何成功增加人口數呢?答案在蔗糖是最要人命的作物,而英屬北美大部分地區並不種植甘蔗。削砍、磨榨及熬煮蔗糖,意味著數百萬非洲奴工超額工作、 早死——其中大多是男性,因為精壯男子是種蔗場最愛的進口勞工。拿巴貝多、牙買加、向風群島(Windwards)、背風群 島、法屬聖多明哥為例,發生在蔗糖群島的事前所未有,希望未來也永不再出現。居住在這些社區的,幾乎全是非洲黑人,大致戮力於生產糖這種商品。因此蔗糖群島仰賴進口食物及大多數基本物資。它們的奴隸勞動大軍是如此遭過度操勞、營養 不良及疾病所蹂躪,以至於必須不時進口新鮮的奴隸,只為維持人數達到水準。
這裡的奴役,可不是中東住家或後宮女奴那種束縛——她們常被視為家人,還獲准做生意;也不是馬木路克那種,他們可以透過改宗及軍功,掙脫奴籍,甚至躍升掌權。相形之下,農場奴工跌入了無情地獄,炎熱又疲憊地在田地、工廠工作,每個小時、每一分鐘,都有黑幫老大在監工。
甘蔗的「榨汁季節」證實格外要人命。因為甘蔗在採收後的二十四小時內就得榨好煮好其汁液(不然就會變酸),所以產製過程必須濃縮成全日無休的輪班:在田裡、在三筒式碾磨機旁、在煉獄般的鍋爐間,做到腰痠背痛。這種工作,使強健的男奴才是搶手貨,連帶意味著甘蔗群島上,女人相對稀少。出生率降低是自然而然的事,不光因當地女人較少,還因這種男女失衡的社會並不穩定。此外,農場主用不著奴隸的小孩,原因在這群幼童要先餵養上十多年,才能產出經濟利益。進口年輕健康的男性較好,他們只要花三到四年的生活費用,就能買到了。小奴隸沒人要,以至於一個嬰兒的售價,只是成年人的二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一。
蔗糖農場上,死亡是家常便飯,那些最仰賴蔗糖的殖民地,要養活其奴隸人口的麻煩也最大。英屬北美洲的甘蔗種植量少,因此黑人族群的增加速度,跟白人幾乎一樣快。黑奴死亡率在北美較低是常則,唯一例外是在路易斯安那州最南方諸郡——北美大陸極少數種甘蔗的地方。相反地,巴西黑奴死亡率高,但有一個地方例外,那便是米納斯吉拉斯州(Minas Gerais),當地較仰賴「更輕鬆」的活兒:咖啡及奶製品。
「蔗糖人口學」要命的一面,至今仍在美加與西半球的黑人族群文化差異中,清晰可見。英屬北美洲因為人口成長強勁,對非洲奴隸的需求愈來愈小。一八○○年之後,美國黑奴相形下生育率高、死亡率低,意味著南方農場主不再需要進口更多非洲人了。一八○八年,美國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輕易在南方主宰的國會通過,只為一個理由:美國人廢除奴隸貿易,會傷害他們加勒比地區及巴西的競爭對手。到了一八○八年,幾乎全北美奴隸都是本土出生,到了南北戰爭,僅殘存少許的非洲文化記憶。另一方面,加勒比群島及巴西一直需要非洲人穩定流入;直到二十世紀,約魯巴語(Yoruba)還在新世界農場社會的最後守護地——古巴盛行,非洲影響力仍瀰漫於加勒比文化。
十七到十九世紀的跨大西洋商業——由新世界運咖啡、棉、糖、蘭姆酒、菸草到歐洲; 加工商品,特別是紡織品,則由歐洲運到非洲;奴隸由非洲到新世界——被描述為「三角貿易模式」,小學就有在教。這幅過於簡化的圖,忽略了真實世界裡的短距貨運。一艘英國船可能由牙買加載靛青到費城,從費城載玉米到倫敦,再由那兒載羊毛布到勒阿弗爾(Le Havre),接下去載法國絲到非洲賣奴隸的海岸,不一而足。
在東方,事情沒進行得這麼順利。即使英國人可能瘋狂於印度棉布,沉迷於中國茶,但是要找到貿易貨物來交換它們,則困難得多——尤其對象是自足又自滿的中國人,實在得找出類似大西洋、流動較平均的系統。正如大西洋三角貿易中的奴隸貿易往後幾百年毒害著種族關係,十九世紀西方與印度及中國貿易之不平等,深深影響東西關係至今。
相關書摘 ►《貿易大歷史》:從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貿易如何形塑世界?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貿易大歷史:貿易如何形塑世界,從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五千年的貿易之旅》,大牌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
譯者:潘勛
挑戰你的認知
顛覆你的想像
探究全球貿易的真相
穆斯林國度曾主宰世界長程商業的管道,為何新近復興的西方能以奪人心魄的速度,宰制穆斯林國度,控制世界貿易航線?
如果前現代歷史是由國王、商人的野心,還有先知的宗教(伊斯蘭教)所推動,那麼為何現代卻是由世俗意識形態推動?兩者之間的轉折與脈絡是什麼?
世界漸形依賴不停流動的貿易,讓人類既繁榮又脆弱。如果真如赫爾所說:「保護主義這門大炮,後座力打在窮國時最猛。」那何以十九世紀各國,尤其是大型又能自足的國家如美國,能奉行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而沒什麼損傷;但在全球經濟整合的二十一世紀,自給自足則變成極冒險的事?
威廉.伯恩斯坦:「我最誠摯的希望,是本書行文及所含概念,能讓當前因自由貿易而意識形態大分裂的兩造,都有收穫,另挑戰他們的種種設想。」
市面上極少有書籍,以宏觀的方式完整解讀貿易的歷史。而本書就是要以豐富的史料、精選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寫,給讀者清晰完整、橫貫東西、綜觀古今的貿易史輪廓。書中從貿易源始談起,再論及世界各國、各組織在爭奪貿易霸主地位、追求貿易利潤時的種種驚心動魄,並涉及咖啡、紡織品、茶葉、香料、糖、石油的貿易史、地、政治和文化背景發展;其中蒸汽技術、船體設計、冶金技術的改良及全球風向系統的破解,更使世界不同端點能更緊密互動,促進貿易交流——過程中,當然也帶來了贏家與輸家。唯有追尋前人腳步,我們才能掌握未來趨勢。在面臨因全球化而生的巨大政治抗爭與分歧時,我們能更洞悉其中關鍵,排除思考陷阱,增長知識、膽識與見識。
《貿易大歷史》:黑奴買賣與要命的「蔗糖人口學」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72A9kF

o9n83ns573n049s197q785s71r0810302020-12-10_0802496vg97nwp6bg16h9eohbabw0xqmgmda6ca79pbye6m6cwrpkemobdilh1v0eeeifd7mrd6zt9l6tj60bs80g91v1688103531697_3137274446315575_428368336256934939_n103096417_3137170062992680_3124445456144831859_n101944978_3137204406322579_124542797525625529_n102365976_3137225849653768_2741773206910858568_n103203793_3137245499651803_6482924962001717991_nOTd2B2od_qFBUu0Q5Xch-yqyZh6INMqkgbdStIG3UrQaB6jE8O1OR63nSv8C4uyVxLM7ngN4iL0OPyXDjj8lw4iqNMdW3dBqccTX7gvtQRWw-J5CQeqmlP3Y41nN2ONZwFb5fzCvfFb0ljNVW4ED4tkgLxjnzwFOY0P2jo9D9o6M_113651004_gettyimages-113635830_113610945_mediaitem1136109448b0a548355683353a156636fa72c4235fdbb3a9c21ae58f940fb7cfc806534336eb0002be5823ca5849ff6ea9afb36d2-1024x6825s4np99q474343q88667o1q21716p4q811n701q42npr4qn381000r9s4s214n2so3o5r4pn32504o59np090qs6oq4s86r067192241pp3p45s78ro71o7s57n30o6n9s91742psp0649n28o63q0r6sq9qnr0213s61557ss6s4pnpn6473s6rssp9s8198842n5o65ro6470q9805q815o55p8sp3pnnr7p89235n41qrn7pn3237os211q3o


不許江賢二抽菸?面對歷史,現代人的殖民者心態 | 鄭志凱 / 點矽成章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bqQen8
現代人看歷史,有時成了「時間上的殖民者」
2020年5月,喬治.佛洛伊德在「我不能呼吸」的連續哀求下窒息而死,美國各地發起「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全球各國也紛紛響應,不但反省當代社會黑人所受到的系統性差別待遇,也翻出許多英美早年畜養或買賣黑奴的歷史舊帳。
黑奴在1619年首度被販賣到北美洲,到了美國獨立時期,總數在10萬人之譜。美國獨立建國之父21人中有2/3都畜養黑奴,連喬治華盛頓生前都擁有123名黑奴。傑佛遜在獨立宣言裡寫下名句「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但他所謂的「人」卻不包括女人和黑人。他死時擁有607名黑奴,更離譜的是還有一位黑奴情婦Sally Hemings,為他生了6個小孩。
結果當年6月,波特蘭州的示威者將華盛頓和傑佛遜的銅像都拉倒在地上,其他州裡許多兩人的銅像也被潑上各種顏色的油漆。
黑奴買賣的始作俑者是英國的John Hawkins,他被尊稱為英國海軍的奠基者之一。還有Francis Drake,他是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海一周的英國航海家,也是活躍的黑奴貿易者。從16世紀到19世紀,全球超過1,000萬黑奴像貨物般被轉賣到全球各地。黑奴的生產力創造了西方國家巨大的財富,Hawkins和Drake的航海技術功不可沒。當代人感念兩人對社會的貢獻,在英國許多城市樹立了不少他們的銅像。這一次全球「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許多人發現他兩人罪不可赦,於是紛紛將兩人的銅像拖拉倒地。
歷史上這種今是而昨非的故事比比皆是。有些確實出於文明的進步,例如古代的殉葬制度,已經被現代人完全揚棄;有些出自於價值觀的演化,例如人權觀念經過數千年的循序進展,逐漸降低社會裡階級、性別、種族的法定差異,卻仍然不能消弭實質上的差別待遇;有些出於觀察角度的調整,例如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間接帶來西方文明的突飛猛進,卻同時造成美洲原住民無盡的苦難;更等而下之的是許多現代政府企圖奪取詮釋歷史的話語權,「誰能掌握過去,便能掌握未來;誰能掌握現在,便能掌握過去」,於是追究過去的是非,成為政治權力操作的工具。
用現代人的眼睛去看過去人的行為,跟先進國家面對落後國家,或是殖民者面對殖民地的心態,其實沒有太大差別,總是戴著五分傲慢,三分批判,兩分不屑。誇張地說,主張今是而昨非、過去百無一是的人,彷彿是時間的殖民主義者,粗暴地以現代的價值觀數落過去的種種不是。差別是:空間的被殖民者還可以抗爭,爭取獨立,時間上的被殖民者卻往者已矣,一無申辯的餘地,只能任憑現代人鞭屍。
如果我們真的尊重多元,能不能學會和古人和平共處?
現代人常喜歡強調,「歷史的錯誤可以原諒,不可以遺忘」。的確,歷史不應當被掃到地毯下,不為人知。不過究竟不遺忘比較重要,還是原諒比較重要?如果現代人對歷史寬容,是否對於所謂的歷史錯誤會產生不同的判讀?不遺忘,是否能幫助原諒,還是讓原諒更加困難?
如果不能以原諒為前提,只是向歷史追討政治正確,這可能只是一場利益或權力的算計,或是暴衝式的情緒發洩。像是將江賢二嘴角的香菸修圖,或是將歷史人物的雕像推落海港。現代人如此講究多元價值,強調族群間的包容和諧,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歷史、體諒古人所處時空跟現代迥然不同,學會跟古人和平共處?如果能夠做到,也許我們才真正學習到現實生活裡,該如何跟理念不同的鄰居相處。
現代民主國家的領導人都有一個絕對的權力,就是無條件赦免一些獲罪或待罪之人,這種法外施恩的設計,是為了讓憐憫(mercy)在律法社會還有容身之地。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對歷史事件或人物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觀點。特赦現代人是一種憐憫,特赦歷史,自然是一種寬厚和包容。
不許江賢二抽菸?面對歷史,現代人的殖民者心態 | 鄭志凱 / 點矽成章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bqQen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