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11c000747b07316b7176c29000aa8873f01796c83b60002450b674edbfc

刀授令
刀狩令指的是日本歷史上沒收武士以外的僧侶和平民所擁有武器的政策。該政策最早是在鎌倉時代實施,而最為有名的刀狩令則是豐臣政權於1588年(天正16年)所實施的刀狩令。[1]
刀狩令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68nr3u
實施背景
最早有記載的刀狩令是在1228年(安貞2年),當時鎌倉幕府的執權北條泰時曾要求高野山的僧侶交出武器。[2]此後在1243年(仁治3年),幕府頒布了禁止鎌倉的僧侶和侍從帶刀的腰刀停止令,違反者則其刀劍被收繳,並且將收繳來的刀劍建造大佛[3]。1250年(建長2年),第五代執權北條時賴將腰刀停止令的範圍擴大到鎌倉的平民,並且禁止平民夜晚攜帶弓箭外出。[4]
戰國時代的大名也沿用這些政策。在豐臣秀吉之前,柴田勝家為了鎮壓了一向一揆,於1576年(天正4年)在越前國實施了刀狩令。[2]
統一天下的豐臣秀吉於1588年8月29日(天正16年7月8日)頒布刀狩令(同時頒布海賊停止令),以推進全國的兵農分離政策。一般的農民被禁止帶刀。沒收這些農村武裝的目的在於解除農村武裝。
武士刀被神社視為神聖的神體,並且把武士刀作為信仰的對象。和一般的觀念不同的是,基本上沒有武士在騎馬的時候揮舞刀或者槍,也沒有騎馬的刀刃戰,唯一的是最初騎馬弓兵使用的刀。不過早期的武士以刀為武力為象徵,信長,秀吉以及家康對刀的使用超過了戰力的需要,收集名刀,在太平洋戰爭後存在500萬武士刀,武士刀的精神意義不是單單的武器所能表現出來的。[5]
16世紀,近畿以及關東的平民在15歲的成人禮時,會得到一把脇差,允許攜帶刀的另一階級是所謂的「小農民」,他們時常參加追捕落敗武士,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落武者狩。關東的後北條氏動員令要求人們自己負擔弓,槍以及鐵炮。因此,農村的村民就有機會參與戰鬥。在日本的中世和近世,農民腰上的東西是不可侵犯的。16世紀和17世紀的村落爭鬥中,奪取對方的脇差是重大的罪行。中世以來,刀象徵著農民的武裝權以及成年男性的人格和名譽。奪取農民手上的刀,自然就成為了大問題。[6]
豐臣氏的刀狩令
豐臣秀吉發布的刀狩令如下:
第一條 百姓禁止擁有和攜帶刀,弓,槍,鐵炮等武器,若私藏武器,延誤年貢,發動一揆,不服從役人者罰之。
第二條 收繳之武器,以鑄造方廣寺大佛的釘子。
第三條 百姓應持農具努力耕作,以此事為子孫後代安居樂業之本。
在刀狩令實施後,豐臣政權收繳了大量的武器。如在加賀國(今石川縣)的江沼郡,就收繳了1703把武士刀,1540柄腰刀,160支長槍以及700柄小刀。這些被收繳的武器大多用以修建方廣寺[2]。
秀吉在就任關白前的1585年(天正13年)的3月到4月間在壓制根來眾和雜賀一揆的戰爭中,以解除參加戰爭的百姓的武裝為前提,赦免他們,增強他們耕作的意念,後來頒布的刀狩令的第一條和第三條都有類似的命令。因此歷史學家藤木久志把它命名為「原刀狩令」。[7]同年6月也對高野山的僧侶頒布了同樣的命令,10月開始實行。
據路易斯·弗洛伊斯的日本史記載,在刀狩令頒布之前的1587年(天正15年),頒布伴天連追放令的肥前國(今佐賀縣及長崎縣),為了防止武裝起義的一揆隱藏武器,以「購買名刀」的名義派遣了鑑定刀的刀匠,召集那些想知道自己所藏的刀的價值的村民,把持刀者和鍛造者記錄下來。刀狩令頒布後,以該記錄為基礎,投入了將近100名的官員沒收一萬六千把刀。
事實上,持有其他槍,弓箭和以驅除害獸為目的的鐵炮,以及祭祀用的武器是被允許的。在實施刀狩令後,農村依然存在著大量的武器,無法真正做到完全解除武裝。[8]
豐臣秀吉首先在1587年(天正15年)實行刀狩令、在全國禁止用武器解決村與村之間的爭端(喧譁停止令)。在此之前,有許多民眾特別是成人男性都持有武器。因此鄰居之間的糾紛通常會用暴力去解決。刀狩令在江戶幕府時代繼續施行。
秀吉統一天下後,於1590年(天正18年)頒布了「浪人停止令」,規定除了在農村的武家定期出仕的奉公人以外,驅逐帶有裝備的農民雜兵出村。並且在第三條中,規定奉公人以外的百姓交出所持有的武器,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了豐臣政權承認了武家奉公人在農村內持有武器的權利。
秀吉的刀狩令是以解除百姓的武裝為目的,以農村存在的武器為前提,從百姓手中奪取帶刀的權利。在嚴格的身份制度確定以前,武士和一般民眾並無太大區別。武士和惣村的大部分有實力的國人領主結成主從關係,當時的一揆頻繁,而在其中很難區分是否有武士參與了叛亂。而在刀狩令頒布以後,武士和農民就有了明顯的區別。
江戶時代的刀狩令
德川綱吉統治時期,實行過鐵炮改造的命令。雖然村所持的鐵炮數量大大減少,但許多藩的領內百姓所持有的鐵炮數量遠遠超過了武士所持有的數量[9]。
近代以後的刀狩令
明治時代頒布了禁止包括士族在內的國民公開帶刀的廢刀令。雖然沒收並且禁止擁有武士刀,但是在官員穿著大禮服,以及軍人,警察,官吏穿著工作服時,為了表明身份,允許他們攜帶武士刀。在1872年(明治5年)制定的鐵炮取締規則中規定除許可的火槍外其他火槍一律禁止。[10]
而在二戰後的1946年(昭和21年),占領日本的盟軍最高司令部施行「鐵炮等所持禁止令」,規定除狩獵和射擊競技用的槍類,以及美術用的日本刀,持有其他的槍或日本刀均屬違法
刀狩令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68nr3u
----------------------
天下太平不容易—淺談豐臣秀吉「刀狩令」的真相 | 胡煒權
早前我們的臉書專頁翻譯了一篇產經新聞的報導,那是關於在民家發現了一份「堀尾吉晴書狀」,該文書被認為是在天正14年(1586)左右的文書,內容提及「將對領內實施『道具改』,但因為(統治現在的長濱市常喜町一帶的)加藤九郎次郎是(京極)高次的家臣,因此暫緩。」等內容,「道具改」被認為是指進行刀狩(Katana-gari),即「沒收刀具令」。
長久以來,從日本教科書開始,再到現時相關的中文書籍中都會提到,豐臣秀吉在推動天下統一的時候,為了鎮壓戰國時代頻發的民眾「一揆」(Ikki,武裝起事),向全國實施了上述的「刀狩令」,收奪並解除了民眾的武裝。豐臣秀吉的「刀狩令」或類似的政策早在天正13年(1585)進攻統伊國太田城後便已經見到首例,在秀吉的法令中,他便提到了實施的動機:「只要百姓專心農耕(=放下武器),安穩生活便可長久」、「為天下泰平」,這等名言一般被認為是足以肯定豐臣政權的「刀狩令」和檢地,皆為結束戰國亂世,開啟近世「士農工商」封建社會開端的重要政策。
其實,早在他之前,他的前同僚兼後來的敵人柴田勝家(Shibata Katsuie)已在天正4年(1576)在越前國進行過,所以,「刀狩」令的出台不能算是秀吉原創的政策。是次發現的新史料也只能確認秀吉在近江國(現.滋賀縣)曾推行過類似的政策,但現時則無法確認同類政策是否在全近江國都曾推行。
另外,從史料解讀的角度來說,原文的「道具改」雖然應該包含了沒收刀具等武器,但暫時我們仍然不能在這個新史料中詳知具體的安排及其他詳情。
其實,說回秀吉的「刀狩令」,現在在研究上已有大幅的進展及修正,簡單來說:
1、「刀狩令」的目的的確是為了阻止民眾輕易武裝起來,影響到武士領主的統治
2、秀吉意圖通過細分「持刀具之權」,清楚劃分農民與武士的動機,也是十分清楚的
3、然而秀吉只在局部地區推行了類似的法令,並沒有在全國徹底推行,也沒有強制所有大名都要推行
4、刀狩令發佈後,除了秀吉直轄的領地外,其餘都是由接獲執行命令的大名各自執行,沒有一個劃一的準則及要求。
5、豐臣政權時代以至滅亡後,各地的百姓事實上仍然擁有武裝,在後來的關原之戰,以至島原之戰時都仍然有力起兵參與戰鬥,一直到江戶幕府中期,國內已無戰鬥下才算完全「解除」了百姓武裝起事的機會
以上簡單的介紹了秀吉刀狩令的真實情況,可見豐臣政權的政策以及它的歷史意義及貢獻雖然匪淺,但有關它的政策的實際功效,則還有待史家冷靜及詳細分析才可客觀地還原真實
天下太平不容易—淺談豐臣秀吉「刀狩令」的真相 | 胡煒權 - 夜貓-TheOwl https://bit.ly/2JcQOc2
--------------------------------
淺談日本戰國時代的「刀狩」令(上)
2009/05/20 18:46瀏覽4,542迴響1推薦1引用0
一般人提到「刀狩」(かたながり)時,總是單純地只想到收繳民間武器,減少所謂的「一揆」(いっき),也就是暴動機率這個部份而已。事實上,「刀狩」的背後,隱含著透過武裝權(帶刀與否?)確認身分的意味。
所謂的「刀狩」,其實是指豐臣政權中,限定僅有武士階級才可擁有武裝權的一種身分分別政策。除了「刀狩」這個名稱外,這項政策還有「刀かり」(かたなかり)、「刀駈」(かたなかり)或是「武具狩(駈)」(ぶぐかり)、「道具かり」(どうぐかり)和「武具改」(ぶぐあらため)及「刀尋」(かたなたずね)等等不同的名稱。
和「樂市、樂座」政策並不是由織田信長率先推動一樣,豐臣秀吉也不是第一位下令實施「刀狩」令的人。日本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刀狩」令,出乎意料地又是柴田勝家於天正四年(西元1576年)在越前(日本國福井縣嶺北地方、岐阜縣的一部份以及敦賀市)拔得頭籌(柴田勝家於同年在越前也實施的「樂座」令,詳細說明可以看「戰國時代的經濟基礎之四---樂市樂座(下)」)。當時如何實施的細節,如今已經亡佚,僅留下叫做「刀さらへ」的名稱。
至於豐臣家首次實施「刀狩」令,又是在什麼時候呢?根據考證,天正十三年(西元1585年)四月,做為豐臣家當時紀伊國(現在的日本國和歌山縣)佔領政策的一環,發佈了禁止百姓持有弓箭、鐵砲、腰刀等等武器的命令,這個命令可說是日後「刀狩」令的原型。這項命令的實施對象,從一般百姓起,另以「兵具ヲカリ」(へいぐをかり,有「回收兵器」的意思)的名義,要求高野山、根來寺與多武峰等等大寺院的僧侶們,也必須遵守這項命令。隔年七月,豐臣家又對山城國(現在的日本國京都府)的農村,以及青蓮院等地,用「刀かり」的名義,也實施了「刀狩」。
天正十六年(西元1588年)七月,豐臣秀吉下達了以日本全國為對象的「刀狩」令。這道命令共有三項條文:
一、嚴禁百姓持有大刀、脇差、弓、槍及鐵砲等武器。若不聽這個命令,憑藉這些無用的武器,不繳納年貢、甚至彼此勾結滋事時,必定予以懲罰。
二、為天下萬民現世與來世的平安,收繳後的武器,將作為製作方廣寺內大佛的材料。
三、百姓們只要手持農具,努力耕作的話,子孫萬世都能平安生活。因此,為了愛護百姓,才會要求上繳武器,大家必須為此心懷感激地努力耕作
淺談日本戰國時代的「刀狩」令(上) - 金澤城的月光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9eOBI1
--------------------------------------
【實行「刀狩令」在現代流行的歷史觀點中,被視為豐臣政權的功勞。但實際上到江戶時代中期,日本百姓仍然普遍持有武器。(編)】#東亞史 #日本史 #日本戰國
  雖然秀吉真的下達了「刀狩令」,但其實範圍不明,而且除了豐臣政權直轄之地較為嚴格執行外,其他地方的諸侯其實沒有強力仿效 比刀更具殺傷力的火繩槍也一直沒有禁廢,甚至起碼一直到了江戶時代中期左右,百姓還用來行獵,以及作為村落的防衛武器。
  跟「豐臣刀狩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江戶時代的禁止百姓帶刀令。嚴格來說,這種幕府禁止百姓持刀,以維持士農工商階級的說法,是明治維新時期和以後的史家回顧歷史,認為是這樣而已。百姓、平民一直到江戶後期,即18世紀左右才不容許無故持刀,甚至說只有沒有人告發,百姓家裡藏刀是很普遍的。畢竟出門遠行還是需要自衛呢。
  18世紀左右,由於社會因為窮困、天災頻仍,以及政治不安,幕府開始嚴格要求百姓不可隨意持刀在外,當然也有例外,如為君藩服務的百姓則不受影響。
-----------------------------
日本在德川幕府時就發布了「刀狩令」,為什麼幕末時,武士還是帶著刀?
今天突然想到這個問題,「刀狩令」在日本歷史上,由三個人先後發布,目的就是不允許武士再配刀,如果說戰國期間,這個政策執行力度不夠,說得過去,但在德川幕府成立後的15年內,就又發布了「刀狩令」,可為什麼幕末時,武士都還是帶著刀在街上逛,有的甚至還是配著傳統的兩把刀。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pxvymlj.html
--------------------------------------------------
日本在德川幕府時就發布了「刀狩令」,為什麼在幕末時武士還是帶著刀?
08-19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我來好好回答,敬請閱讀。(1)刀狩的意味:
刀狩,日語稱作(かたながり)。其字面意思是沒收僧侶或農民所保有的武器。刀,對於日本人來說,曾經是一種神聖的信仰,後來成為武士身份的象徵,尤其在日本的戰國時代,像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均有收集名刀的癖好,對於他們來說,帶刀不僅僅是為了作戰。據說即使在太平洋戰爭之後,日本社會依然保存著近500萬把刀,可見對於日本人而言,刀已不僅僅是武器,而是賦予某種精神層面的意義。當然,對於中國人而言,可能看到日本刀,腦袋中立馬會浮現野田毅與向井敏明實施殺人比賽「百人斬」之後留下的那張照片,因此,日本刀在一般中國人的印象中大致象徵著暴力、象徵著殺戮、象徵著罪惡。
(2)刀狩令簡史
確實,題干中認為德川幕府發布了「刀狩令」的觀點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一般認為,刀狩令是豐臣秀吉發布的,但是日本禁刀的傳統卻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時代。日本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刀狩歷史是鎌倉時代的安貞二年(1228年)第三代執權北條泰時為了應對高野山的僧侶之亂而實行的禁令。此後,在仁治三年(1242年),頒布了「腰刀停止令」,禁止鎌倉市內的僧侶及其侍從帶刀,違反者將被沒收刀劍捐贈給大佛。另外,在建長二年(1250年),第五代執權北條時賴進一步擴大了禁止範圍,禁止市內民眾帶刀以及禁止総員夜間持有弓矢。
到了戰國時代,諸位大名幾乎都實行了「刀狩令」,其中以最終統一天下的豐臣秀吉在天正16年7月8日(1588年8月29日)頒布的「刀狩令」最為著名。至於秀吉為何要發布「刀狩令」,大多數認為這是統一天下的秀吉為了防止百姓武裝起義而採取的解除民眾武裝的措施。但是最新的一些研究認為:從「刀狩令」的條文來看,其中包括「百姓應該專心農業」的措辭,體現了秀吉實際希望將武裝許可權定於武士身份,採取農兵分離,讓農民能夠安心從事農業生產的用心。確實,在此之前,秀吉在日本全國實行了「檢地」,對土地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調查。而且,還在1577年頒布了「喧嘩停止令」,在全國禁止使用武力解決村際糾紛。由此可見,在當時的日本,一般民眾都能夠擁有武器,特別是成年人帶刀是常見的現象。同時也可以看出,通過武力來解決鄰里之間的瑣事也是極為常見的事情。因此可以認為,秀吉的「刀狩令」並不是也以解除百姓武裝為目的,而是以農村內存在的武器為前提,剝奪百姓的帶刀權,對其使用武器做出明確規定,已達到實現「兵農分離」之目的。
進入江戶時代之後,像長州藩甚至廢除了「帶刀許可制」,可見地方不同,其規定的嚴格程度亦是不一致的,因此,至少在江戶初期對於刀劍的禁止是相對寬鬆的。另外,江湖時代的町民一般可以帶長刀和長脅差。到1683年為止,在外出旅行、葬禮等場合,町民是被允許帶兩把刀的。但是到1683年,江戶幕府也頒布了禁止町民帶刀的禁令,並逐步擴大到全國。
明治政府的「廢刀令」
在豐臣秀吉實行「刀狩」約280年之後,日本進入明治時期,並逐漸廢除身份等級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廢刀令」。1871年,明治政府發布一道不帶刀也可以的命令,但是收效甚微。於是,在1876年下達了禁令,明確禁止軍人及警察之外的人帶刀。這對於出生於激烈動蕩的幕末時代的武士們而言,根本沒有辦法忍受象徵「武士之魂」的刀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因此,「廢刀令」頒布之後,各地士族紛紛起來反抗,比如熊本出現了「神風連之亂」,福岡出現了「秋月之亂」。
(3)日本刀的命運
關於這些刀的流向,一般認為,雖然明治政府頒布「廢刀令」,禁止民眾帶刀,但是並不意味著日本刀本身的消失,而是成為代代相傳之物。不過,日本在戰敗後,GHQ頒布了收繳一切武器的命令,一時間收集了數量龐大的武器。據說其中大部分或流失海外,或遭到廢棄。1947年,日本政府和美國政府達成協議,將收繳的其中一部分日本刀返還給日本。這部分刀因為保管在赤羽(現在東京都北區)的美軍設施之中,因此被稱為「赤羽刀」。最終,被返還給日本的刀的數量在5500把,大部分收藏於上野的國立博物館,明確所有人的一部分歸還本人。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日本對這部分返還刀劍制定了相關法律。以此為契機,「赤羽刀」中的3209把被移交至日本國內各地公立博物館,進行公開展覽。
這位朋友顯然對「刀狩」這段歷史有著史實上的誤解。
首先,所謂「刀狩」,並非德川幕府的初創,而是先由豐臣秀吉頒布並實施的。其次,「刀狩」的目的是收繳農民的武器,以形成武士階級對其他階層的優勢。
豐臣秀吉之所以這麼做,要看當時的歷史背景。在豐臣氏取得天下之後,國家依然面臨嚴重的社會問題和戰爭再起的危險。而最直接的危險,豐臣認為來著農民。由於連年戰亂,農業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地方性農民一揆接連爆發,從數量上與規模上成為新政權的潛在威脅。
於是在天正十六年(1588年)7月8日,豐臣秀吉以復興佛寺、修建大佛為名,收繳農民與僧侶的武器。
「刀狩」的具體內容我給翻譯一下:
「一、百姓持有刀、肋差、弓、槍、鐵炮及其外武器堅決停止。其理由為,持有多餘武器、怠於年貢、企圖自然一揆者。對給人有不法行為者,勿論可予以治罪。然者其所之田畠令不作,知行荒廢。故其國主、給人、代官需將以上武具悉數沒收。
二、上述沒收之刀、肋差等並非無用,可用於今度大佛御建立之釘、鎹。然者,今生之儀自不待言,來世亦為百姓之用。
三、百姓僅以農具,專事耕作,則子子孫孫可為長久。如此要求實為為百姓著想。誠國土安全萬民快樂之基也。異國之唐堯,鎮撫天下,收寶刃利刀而用農具,本朝亦守此旨,百姓需曉知其趣,勵精農桑之事」。
上述三條法令在後來通常被稱作「刀狩令」,但實際上,除了刀(尤指武士雙刀)之外,幾乎所有金屬制武器,都被含括在該令的禁止範圍之內。豐臣政權通過「刀狩」,形成了對冷兵器的壟斷,農民與武士從器物上(農具、武具)有了明顯區別,而是否擁有武器也成為區別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的重要標誌。日本在德川幕府時就發布了「刀狩令」,為什麼在幕末時武士還是帶著刀? - GetIt01 https://bit.ly/3q7iEHI


瑞士海關查獲一把價值不菲的武士刀。(法新社)
瑞士海關查獲武士刀 發現竟有近700年歷史、價值上千萬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dGrSP
2022/06/01 07:4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日本武士刀因精細的作工及富含武士道精神象徵,在收藏市場上令不少人趨之若鶩。瑞士海關近日在邊境巡檢一輛入境車輛時,發現車上放有一把武士刀,鑑定後得知這是一把近700年歷史,價值達55萬英鎊(約新台幣2061萬元)的珍品。
《衛報》報導,瑞士海關暨邊境安全聯邦辦公室指出,這把武士刀的年代為1353年,價值達55萬英鎊,是在蘇黎世周邊進行例行巡檢工作時所查獲,車內還有古董書籍、一份合約和發票等。
官員表示,駕駛與女兒從德國跨越邊境抵達塔英根,車上的物品並沒有經過註冊,因此當局展開犯罪調查,得知車主並非這些物品的持有者,武士刀是在德國司徒加特應雇主的要求取得。
報導指出,海關認定攜帶古董武士刀的行為觸犯了瑞士用於保護文化遺產及避免竊盜、非法進出口文化資產所設的法律。因此,經過調查後,武士刀的擁有者,也就是車主的雇主,將被處以超過4960英鎊罰鍰(約新台幣18.6萬元)。
瑞士海關查獲武士刀 發現竟有近700年歷史、價值上千萬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dGrSP

2022-06-01_1214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