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變遷地圖/世界變遷地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威震歐洲的匈人帝國的匈人,是從中國西遷的北匈奴人嘛? - 每日頭條

21350005896739sr9p6q213500058820npsp88p022p60000rq3393n89554212q0001o46o0r787482456px-Brogi,_Carlo_(1850-1925)_-_n._8227_-_Certosa_di_Pavia_-_Medaglione_sullo_zoccolo_della_facciata (1)657px-Hunnish_-_Bracelet_-_Walters_571082_-_Detail_Front (1)Klosz_Gyorgy_hun800px-Huns_by_Rochegrosse_2800px-Leoattila-Raphael (1)456px-Brogi,_Carlo_(1850-1925)_-_n._8227_-_Certosa_di_Pavia_-_Medaglione_sullo_zoccolo_della_facciata800px-HunnenwanderungHsiung-nu-Empire220px-Hunnish_-_Fibula_-_Walters_575582020-11-23_2224262020-11-23_2224202020-11-23_222334Europe_map_450Hunnen800px-Huns_empire2020-11-23_2221282020-11-23_2221202020-11-23_222104

匈人帝國(370年–469年)是匈人在歐洲建立的帝國,控制地區從中亞大草原到相當於如今的弗蘭德爾;從多瑙河河谷到波羅的海海濱。其領土包括現今的德國大部分、中歐、巴爾幹和烏克蘭。它的西部和西南部和西羅馬帝國接壤,東南方與東羅馬帝國接壤,但是北部和東部邊界無法確定。453年阿提拉死亡後,在領導權和繼承權的鬥爭下,帝國開始解體;469年阿提拉的兒子鄧吉西克陣亡後,帝國最終滅亡。
匈人帝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3affhr
起源
匈人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古代中國文獻中記載的匈奴,但學術界目前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根據秦漢時的漢籍史料等文獻記載,當時匈奴活躍於中國北疆境外及中亞的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中亞河中地區和圖蘭地區。其戰鬥力和機動性較高,使他們在與對方作戰中經常佔有優勢,尤其在與一些農耕文明的民族作戰時。後來匈奴於東漢初期屢被鮮卑、南匈奴、東漢打敗後,匈奴的一分支北匈奴於155年被鮮卑沉重打擊下,最終於158年被丁零擊敗之後開始西遷到圖蘭地區。有人認為他們就是於372年左右進入了歐洲的匈人的祖先。現代中文書籍有時也把他們稱為「匈奴人」,但他們和中國古代的匈奴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無定論。但是在2006年,法國和匈牙利遺傳學者利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貴族屍體,與現在在蒙古地區的蒙古人群體、雅庫特人群體、以及現代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人群體,進行的Y染色體和粒線體、常染色體DNA分析。結果表明,古代匈奴和當代蒙古人群為延續世系,而現代土耳其人與蒙古人更多的是文化和語言學上的交流而非基因上的交流。匈奴人和西伯利亞的雅庫特人也沒有血緣關係。日本學者杉山正明認為,匈奴是由多民族與多人種混合結盟所形成的國家,不是民族或人種的稱呼。匈人繼承了這個國家名稱。認為這兩個民族系出同源的最主要證據是北匈奴西遷和三百年後在歐洲出現的匈人時間上的吻合。[a]
歷史
早期
匈人與阿蘭的戰爭
350年,當時的阿蘭國堪稱強國,阿蘭王傾全國之兵與匈人軍戰於頓河沿岸,卻遭慘敗,阿蘭王被殺,阿蘭國滅,阿蘭餘部最終臣服於匈人。匈人在西方史書第一次出現即伴隨著阿蘭國的滅亡,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動。滅亡阿蘭國後,匈人在頓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幾年,然後在他們年邁的國王巴蘭比爾的帶領下繼續向西方進攻。
中期
432年,匈人各部落在魯嘉的領導下完成了統一。434年魯嘉死後,他的兩個姪子阿提拉和布萊達便繼承了他而統治著匈人。之後他們的勢力快速擴展,並開始與當時的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相討歸還幾個在東羅馬帝國庇護下的叛教部族。於翌年,阿提拉和布萊達於馬古斯(Margus,現波扎雷瓦茨,塞爾維亞境內城市)會見了東羅馬帝國的代表團,在談判後並達成一個十分成功的條約:東羅馬承諾歸還叛教部族(這些部族曾經協助東羅馬對抗汪達爾人),並把以往每年對匈人的350羅馬鎊(約114.5千克黃金)納貢增加兩倍,開放更多的市場予匈人商人互市,並為每個被俘虜的羅馬人支付8個金幣的贖金。在簽署條約後,匈人為了鞏固和加強他們的帝國,便從東羅馬帝國的邊疆撤向歐洲內陸地區。而狄奧多西二世便藉此機會,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並沿多瑙河建立防禦工事,增強了東羅馬帝國的防禦能力。
在接下來的五年,匈人未有再對東羅馬帝國進行大規模進攻,而是轉而向埃蘭沙赫爾進攻。但是,當他們在亞美尼亞遭到埃蘭沙赫爾還擊打敗後,阿提拉和布萊達便放棄攻占波斯。440年,匈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東羅馬帝國,並屢次侵擾多瑙河北岸的商人市場。阿提拉和布萊達指責東羅馬人未履行他們的條約,更聲稱馬古斯的主教褻瀆了在多瑙河北岸(潘諾尼亞和雷蒂亞)的匈人皇家墳墓,要挾要再次進攻東羅馬。阿提拉率領匈人橫渡了多瑙河,把伊利里亞地區(今巴爾幹半島西部地區)和色雷斯地區徹底摧毀,其中還包括了首府費米拉孔。匈人一直推進到馬古斯,在此當匈人正與東羅馬人相討交出主教的條件時,該名主教出逃並放棄了此城。
狄奧多西二世在汪達爾人的領袖蓋薩里克於429年佔領迦太基以及埃蘭沙赫爾皇帝伊斯特格德二世入侵亞美尼亞後,決定撤走多瑙河沿岸的防禦工事,使得阿提拉和布萊達更容易進攻巴爾幹半島。441年,匈人軍隊先後攻陷了馬古斯、費米拉孔、辛吉度努姆(今貝爾格勒)及塞爾曼等城市,直至翌年狄奧多西二世從北非調回他的軍隊,以及發行新金幣支付軍費,才暫時遏止了阿提拉的攻勢。在此之後,他認為已有足夠力量對抗阿提拉,便拒絕了匈人的要求。
在要求被拒後,阿提拉和布萊達於443年再沿多瑙河沿岸發動大規模進攻,並侵佔了軍事重鎮Ratiara,及圍攻了Naissu(今塞爾維亞尼什)。在此兩戰中,匈人首次使用了攻城槌及攻城車等重形裝備。然後匈人軍隊再度攻占了巴爾幹半島,沿著尼沙瓦河攻陷了謝爾迪卡(今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菲立普波里斯(今保加利亞城市普羅夫迪夫)、呂萊布爾加茲(今土耳其境內城市)等大城市,最後攻至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匈人雖然消滅了城外的羅馬守軍,但由於欠缺攻城武器,所以面對著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牆只能圍困該城。
在長期圍困後,狄奧多西二世投降,命皇室使節亞納多留斯與阿提拉相議和平條約。最終狄奧多西二世與阿提拉達成恊議,簽訂一條更嚴厲且苛刻的條約:東羅馬同意賠償6,000羅馬鎊(約1963千克黃金)作為早前毀約的懲罰,而每年納貢增加三倍至2,100羅馬鎊(約687千克黃金),至於每個被俘虜的羅馬人支付的贖金亦增至12個金幣。這些條款雖然為東羅馬帝國帶來更沉重的負擔,但亦暫時滿足了匈人的慾望,使他們再次撤向歐洲內陸地區。根據約爾丹尼斯及普利斯庫斯的著作記載,約於445年,即匈人撤向內陸地區後不久,布萊達便被阿提拉殺害。在殺害布萊達後,阿提拉成為唯一統治匈人的君主,並再度將矛頭指向東羅馬帝國。
盛極時的匈人帝國
450年的歐洲政體邊界近似地圖
由448年至450年,匈人帝國的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在阿提拉在政的時期,他甚至派出使節團到其他國家進行外交考察,以此拉攏同盟、強化貿易活動。
進軍西方
450年,阿提拉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歐,並向西羅馬帝國表示願意與之結盟,共同對付政治核心在阿基坦高盧土魯斯的強大西哥特王國。在此之前阿提拉與西羅馬帝國,尤其與當時已成為大公的埃提烏斯(幼時被作為人質交換至匈人帝國)維持著一段良好的關係。在當時,匈人軍隊對巴斯克人和哥德人的節節勝利,使阿提拉在西歐已獲得「大元帥」(magister militum)的稱號。而汪達爾王蓋薩里克,在懼怕西哥特王國人的陰影下,對西歐其他各部族的外交努力亦對提升阿提拉在西歐的影響力産生幫助。
但是在羅馬,當時的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與他的姊姊奧諾莉亞,就阿提拉提出的建議卻持相反意見。霍諾利亞為了逃避與一名宮廷官員的婚約,竟於當年春季主動向阿提拉求婚。阿提拉在考慮過後,接受了她的提議,但卻同時提出要以帝國的一半管治權作為嫁妝。瓦倫丁尼安三世得知後,斷言拒絕了提議並以「提婚不合法」為由回覆了阿提拉,並在攝政太后加拉·普拉西提阿的建議下把霍諾利亞流放。但阿提拉卻沒有被說服,並派遣了使者到拉文納要求進一步的解釋,準備一旦無法獲得滿意的答覆便揮軍進攻西羅馬帝國。
同年,在東羅馬帝國,統治長達42年的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因墮馬而喪生,繼承其位的馬爾西安停止了向匈人的納貢,因為在經過長年累月被匈人和其他蠻族蹂躪後,作為支撐帝國經濟命脈的巴爾幹半島已經無甚可剩了。同時間在阿提拉轄下統治的法蘭克人,在國王死後他的兩個兒子爆發了爭奪王位的衝突,長子及次子此人可能是法蘭克墨洛溫王朝的始祖墨洛維。分別向阿提拉與埃提烏斯求援。著名歷史學家J.B. Bury認為,阿提拉介入此舉的最終目的,可能是為了把他的帝國跨越高盧擴展至大西洋海岸。
在派遣到拉文納使者得不到答覆,以及加上法蘭克人的求援後,阿提拉決定集結一支龐大軍隊攻向高盧。他從阿蘭人、薩克森人、東哥德人、勃艮第人、赫魯利人等服從匈人統治的部族中抽調軍隊,加上自己領導的匈人騎兵,組成一支混合軍隊進攻西羅馬帝國的高盧。451年,當阿提拉率領大軍推進到西羅馬帝國比利時省時,根據約爾丹尼斯的記載已達50萬(雖然含有誇大成分)。於4月7日他攻陷了梅斯,同時間羅馬主將埃提烏斯正於凱爾特人、法蘭克人和勃艮第人中抽調軍隊。
當阿提拉進一步向西推進後,元老院議員阿維都斯便受命說服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使西哥特人與羅馬人結盟,也構成了一支龐大的軍隊準備與匈人決戰。這支軍隊搶先在阿提拉之前趕到了奧爾良地區(後來的研究指出在羅馬和西哥特聯軍趕到前,奧爾良城已經被匈人攻佔;但於約爾丹尼斯的著作中卻無此記載。)以阻止匈人軍隊繼續前進。終於埃提烏斯於約現今法國的香檳沙隆追上了阿提拉的軍隊,雙方爆發了著名的沙隆戰役。慘烈的戰役最後以羅馬和西哥特聯軍勝利結束,但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在此戰中戰死,而埃提烏斯因為不能有效控制聯軍,而被逼將之解散。阿提拉在此戰之後,離開了高盧,並說:「我還會回來。」把目標指向義大利本土。
驟逝
在452年,當阿提拉重新向西羅馬帝國要求對霍諾利亞的婚姻時,匈人的軍隊同時越過了阿爾卑斯山侵入了羅馬帝國的核心—義大利本土。他的軍隊攻占了許多城市,並且把義大利東北的軍事重鎮阿奎萊亞徹底摧毀,使之永久地從地圖上消失。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被嚇怕,從拉文納逃到舊都羅馬,只剩下埃提烏斯留在北部死守,但所提供的支援卻很少。最後匈人軍隊在義大利北部的波河停止了攻勢,阿提拉並接見了由教宗利奧一世,元老院首席議員阿維努斯及禁衛軍統領特里傑久斯(Trigetius)等當時羅馬帝國內身分最顯赫的人所領導的議和使節團。在一輪相議後,阿提拉決定接受議和條款並撤走,但他也同時警告如果西羅馬帝國違反對霍諾利亞的婚約時,他會再次入侵羅馬。
對於阿提拉突然撤走的原因,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其中最可信的原因指出,阿提拉的軍隊當時可能受到軍糧短缺或瘟疫困擾,或者被東羅馬帝國軍隊越過多瑙河侵擾後方所逼。而根據普利斯庫斯的記載,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阿提拉害怕會重蹈410年8月,西哥特王亞拉里克一世攻占羅馬城後不久暴斃的覆轍。這個由預言家阿基坦所發出的預言,經過畫家拉斐爾的畫筆與阿加第的鑿子美化後,形成了一幅由聖彼得和聖保羅保護著教宗,警告蠻族不得入侵「永恆之城」羅馬的畫像。
阿提拉死後,他的後裔退至頓河口,分裂成兩部,庫特利格爾匈人,烏特利格爾匈人(曾經與西突厥可汗達頭聯手圍攻克里米亞的刻赤),他們互相攻擊,最後存在至南俄草原的保加爾人時期。保加爾人被認定與庫格利格爾匈人有關,他們是楚瓦什人的祖先。453年阿提拉死後,匈人退到今匈牙利一帶。後來又往東退到今烏克蘭的西南部與北高加索。其子厄爾奈克在南俄草原頓河一帶活動。這時候東羅馬史料中已改用保加爾國(Bulgharei)來稱呼厄爾奈克政權了。最後一次說匈人是東羅馬使者到突厥汗國時說到突厥找一位匈人為先可汗人殉。
468年,匈人被東哥特人逐出潘諾尼亞,最後一位匈人首領鄧吉西克被迫率部眾沿多瑙河南下,攻打東羅馬帝國。469年,鄧吉西克被東羅馬軍隊擊殺陣亡,其部隊被殲滅。這個日期被視為匈人帝國的終結。
影響
另外,有少量的匈人部落徹底消失在異國,在東、西羅馬帝國軍隊服役的匈族軍人不少,大多駐紮在北敘利亞、北非洲與南英格蘭地區,有幾個匈族部落隨西哥特人進入法國與西班牙,有一個匈族部落隨東哥特人進入義大利。
匈人在歐洲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但他們的帝國是短命的。他們的帝國很快被瓦解後,甚至整個民族也消失在歐洲的歷史和文化當中。匈人促成了歐洲歷史的發展,他們把森林裏的日耳曼人推上了歷史舞台,並與後者一起摧毀了羅馬人的時代。帝國的歷史消失後,多元化的封建國家政治開始了,一個幾乎延續至今的歐洲國家的主要劃分格局形成了。
 有些學者認為匈奴4世紀西遷到了歐洲東部,並入侵歐洲,與匈人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其根據是歐洲歷史典籍中記載了匈人滅阿蘭國,而《北史》中說:「粟特國,……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而文中對粟特國的位置描述符合《三國志》中對奄蔡的描述,而《後漢書》中說:「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以此證明中國歷史中的匈奴就是歐洲記載的匈人
匈人帝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3affhr
--------------------------------
匈人(英語:Huns)是一支約在西元4世紀到6世紀在中亞、高加索、東歐等地區活動的遊牧民族或部落聯盟。歐洲傳統上認為他們最早在伏爾加河東岸一帶活動,該地區在當時是斯基泰人的勢力範圍。匈人最早與伊朗語族的阿蘭人一同西遷[1],在西元370年,他們到達伏爾加河,430年他們就已經在歐洲建立了一個廣大卻短暫的帝國,征服了哥特人和其他生活在羅馬帝國邊陲的日耳曼語族部落,並造成大量不同的蠻族逃入羅馬帝國境內。在阿提拉的帶領下,匈人密集地洗劫東羅馬帝國。在451年,匈人入侵了西羅馬帝國的高盧行省並與西羅馬及西哥特的聯軍交戰,史稱沙隆戰役。452年匈人入侵義大利。453年,在阿提拉暴斃後,匈人不再是羅馬帝國的主要威脅,其帝國並在尼達歐之戰後瓦解。匈人的後人或其繼承者後來盤據在東歐和中亞一帶,直到8世紀早期仍有在高加索一帶活動的紀錄。
18世紀法國東方學學者德金(Joseph de Guignes)首次將匈人和匈奴人串連在一起,自此,學術界便積極尋找這兩個民族之間的關聯,但到現在仍未有確實的答案。而他們與其他民族口中所講的伊朗匈人(即匈尼特人和嚈噠人)是否屬同一個集團目前亦在爭議中[2]。
1902年英國考古學者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在中國敦煌西部的玉門關遺蹟挖掘到出4世紀初來自中亞的粟特商人的書簡,書簡裡描述中國西晉永嘉之禍的戰亂情況時是以匈人稱呼匈奴人,證實匈人在中亞是匈奴人的別稱。不過阿提拉的匈人是否正統的匈人(匈奴),還是借匈人(匈奴)名號的外族仍在爭議中。
匈人的西遷刺激了民族大遷徙,並促使了西羅馬帝國的瓦解[3]。對匈人的恐懼深深烙印在基督徒的腦海裡,他們亦成為日耳曼英雄傳說中常出現的反派或盟友。在中世紀匈牙利的編年史中,匈人被描繪為馬扎爾人和塞凱伊人的祖先之一,然而到目前為止,主流學術界仍因為證據不足而排除他們與匈人之間有著緊密關聯這個可能性[4][5][6][7]。
匈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731SAy
起源
 為歐亞大草原。
匈人與其他草原民族的關連目前仍然不確定,學術界普遍認同他們源自中亞,但對哪個位置才是他們的真正起源地卻沒有共識。匈人在西元370年左右突然出現在歐洲[8],羅馬的記錄者們試圖闡明匈人為何方神聖時總是將他們與其他曾經出現在歐洲的草原民族劃上等號[9]。羅馬的記錄者們還重複提及一些軼事,要麼是匈人為了追逐野鹿而跑進哥特人的領土,要麼就是他們的牛逃跑走了,由刻赤海峽追到去克里米亞半島,當發現該地資源充沛後就決定襲擊哥特人[10]。約達尼斯(Jordanes)在哥特史中還敘述了哥特人認為匈人是「不潔之靈」或哥特女巫的後代這個想法[11]。
與匈奴人以及其他族名中同樣帶有匈字的民族的關係
西元前205匈奴人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的勢力及影響範圍。
自德金起在18世紀首次提出匈人和匈奴人為同一支民族後,現代歷史學家就開始尋找在西元4世紀出現在歐洲邊陲的匈人和在西元前3世紀到西元2世紀之間多次入侵中原的匈奴人之間有何關聯。在漢匈戰爭中被漢帝國徹底擊敗後,北匈奴開始往西北逃跑,他們的後代也許遷移到歐亞大陸各處,匈人也許某程度上繼承了他們文化和基因[12]。學者們同樣也商議了匈奴人、匈人以及其他族名中同樣帶有匈字的民族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與被稱為「伊朗匈人」的匈尼特人和嚈噠人之間的關係[13]。
奧地利學者曼秦-海爾芬(Maenchen-Helfen)是首個挑戰傳統上依賴文字記錄的研究方法並強調考古學重要性的學者[14],自此,將匈奴人定為匈人的祖先這個觀點便備受爭議[15] 。除此之外,有些學者也開始質疑「伊朗匈人」與「歐洲匈人」的真正身份[16] 。沃爾特·波爾甚至對學界老是胡亂地穿鑿附會的行為作出警告,並指出沒有一個草原上的部落聯盟是單一民族的,他們的名稱之所以都冠上「匈」字很可能是為了聲望和威嚇,或者是其他民族基於他們的地理位置和生活方式而假定了他們是同一個民族而已[17]。
族名及詞源
「匈」這個名稱最早源自希臘語Οὖννοι和拉丁語Hunni或Chuni[18][19]。而在希臘編年史作家約翰·馬拉拉斯(John Malalas)的紀錄中他們稱為Οὖννα[20]。古典資料也經常把他們稱為其他完全不相關的古老草原民族如馬薩革泰人、斯基泰人和辛梅里安人而非匈人[21]。
外觀
在羅馬人眼中,匈人的外觀是奇怪的,他們甚至稱匈人為怪物[22]。約達尼斯(Jordanes)就強調過匈人又矮又黑[23]。很多人都提到匈人是小眼睛、扁鼻子的[24]。如親眼見過阿提拉的羅馬作家普利斯庫斯(Priscus)也形容阿提拉「身材矮小、胸寬、頭大、眼細、鬍子稀疏還夾雜灰毛、扁鼻、膚黑」[25]。
很多學者都認為這些描述反映了匈人帶有東亞人種的種族特徵[26]。邁恩-海爾芬(Maenchen-Helfen )對此作出反駁,認為就算匈人帶有東亞人特徵,也不代表他們看起來都像雅庫特人、通古斯人那麼東亞[27],他在考古證據中發現匈人是一個多種族混合體,只有少部份是帶有東亞人特徵[28]。某些考古證據中甚至無法證實匈人的確有東亞人特徵[29],而金賢俊甚至認為匈人中根本大多數都是高加索人種[30],這個觀點主要來自有關沙隆戰役的戰爭紀錄中提到阿提拉的隨行人員和士兵中絕大多數一眼就看得出是來自歐洲,唯獨阿提拉是帶有東亞人特徵[31]。也有其他考古學家說,帶有東亞人特徵的匈人古屍都是在貴族墓穴中找到的[32],這些在貴族墓穴找到的古屍當中還包括一些融入在匈奴政治體系中的日耳曼人領袖[33]。
基因
一份2018年5月刊登在《自然》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他們抽取了23具埋葬年份約西元1世紀到5世紀的天山匈人古屍,發現有6個樣本中有4個的Y-DNA屬於單倍群R(包括一個R1b),以及一個L。有20個樣本的mtDNA分別屬於單倍群G2a1d2、C4、N9a9、H6b2、M11a、U5b2a1a2、C4a1a、A16(兩個樣本)、M10a、G2a1、H7b、A1a、K2a5、D4j5、J1d6、C41b、F1b1(兩個樣本)和D4b1a2a1。這項發現顯示出天山匈人的歐洲人祖先比匈奴人還要多。研究團隊估計,匈人很可能是匈奴人征服了塞迦人後與之的混合體[34]。
另一份在2019年11月刊登在科學報告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他們抽取了3具分別在西元5世紀埋葬在潘諾尼亞平原匈人墓穴的男性古屍的Y-DNA樣本,發現他們分別屬於單倍群Q1a2、R1b1a1b1a1a1、R1a1a1b2a2。在現代歐洲,Q1a2相當稀有,但高頻率出現在塞凱伊人身上,這個單倍群早前也在奧庫涅夫文化、卡拉蘇克文化、天山匈人和薩爾馬提亞人中找到,這也暗示了歐洲匈人血緣上的起源。R1a1a1b2a2目前普遍存在於阿富汗和吉爾吉斯的男性人口中,而這個單倍群在青銅時代在整個中亞地區非常普遍,這在匈奴人身上也找得到。R1b1a1b1a1a1與日耳曼人關係密切,且在西北歐的帶有率最高。這個單倍群被認為最早出現在東歐大草原上,並在青銅時代進入歐洲內部。這個在匈人墓穴中找到的R1b1a1b1a1a1樣本很可能來自哥特人、格皮德人或匈人其他日耳曼人盟友。這項研究斷定這批匈人男性古屍都是棕色眼睛、棕色或黑色頭髮,且同時帶有歐洲和東亞血統[35]。
歷史
前阿提拉時期
此為一條推算出來的匈人西移路線。
羅馬人早在西元376年匈人入侵東歐大草原、驅使哥特人時跑到多瑙河下游尋求羅馬帝國庇護時就意識到他們的存在。匈人首先征服了阿蘭人,再來是大部份格魯森尼人或東哥特人和大部份特爾文吉人或西哥特人,有很多難民因此而逃到羅馬帝國[36]。西元395年,匈人開始對東羅馬帝國大規模進攻[37],先後襲擊了色雷斯、橫掃了亞美尼亞,以及洗劫了卡帕多奇亞。他們推入了敘利亞、威脅安條克,並穿過幼發拉底行省[38]。與此同時,匈人亦入侵了薩珊帝國,這次入侵起初很成功,在快接近帝國首都泰西封時卻受到波斯人的大反擊而慘敗[38]。
在匈人短暫撤離東羅馬帝國期間,他們開始威脅周圍的外族西移[39] ,烏爾丁是當時第一個被紀錄下名字的匈人[40],在防守義大利的作戰中他帶領著匈人和亞蘭人對抗哥特王拉達吉索斯。在西元400年到401年,烏爾丁壓止了在多瑙河一帶的哥特人的叛變,並砍下其領袖蓋納斯的頭顱。東羅馬帝國在西元408年再次感受到來自烏爾丁的壓力,烏爾丁橫渡了多瑙河、洗劫了色雷斯。東羅馬帝國試圖收買烏爾丁,但他提出的金額過高,所以他們改為收買烏爾丁的下屬,這導致烏爾丁的軍隊中出現大量逃兵,烏爾丁橫渡多瑙河逃走,自此這個名字就沒再被提及[41]。
西元4世紀至5世紀期間,匈人的傭兵與哥特人一樣都有被提及到會同時在東西羅馬帝國中服役。西元433年,西羅馬帝國統帥埃提烏斯割讓了一部份的潘諾尼亞給他們[42]。
阿提拉時期
西元19世紀的阿提拉像。銘文在拉丁文的意思為「這是阿提拉,上帝降下的災害」。
自西元443年,阿提拉與其兄弟布列達共同統治著匈人。阿提拉和布列達與他們的叔叔盧阿一樣野心勃勃。西元435年,他們逼使東羅馬帝國簽署瑪格斯條約[43],給予匈人在東羅馬帝國境內進行貿易的權利,並要求年年進貢。西元440年,東羅馬帝國毀約,阿提拉布列達兄弟聯手襲擊東羅馬帝國在多瑙河兩岸的城市[44]。匈人與羅馬人爆發全面戰爭,匈人打敗了一支弱小的羅馬軍隊,並夷平了瑪格斯、星即杜林和費米拉孔。雖然雙方在西元441休戰,但兩年後卻因為君士坦丁堡再次無法提供貢品而再次開戰。在之後的戰事中,匈人軍隊洗劫了多座城市並逼近君士坦丁堡。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答應了匈人的要求,並在秋天簽下和約。西元445年,布列達身亡,阿提拉成為匈人唯一的統治者。
在西元447年,阿提拉入侵巴爾幹和色雷斯,戰爭於西元449年因羅馬人答應年年進貢2100磅黃金而完結。在進犯東羅馬帝國期間,阿提拉與西羅馬帝國保持良好關係,然而,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的姐姐奧諾莉亞卻送了阿提拉一隻戒子並要求阿提拉協助她逃婚。阿提拉要求奧諾莉亞成為自己的新娘,並以西羅馬帝國半邊江山作為她的嫁妝[45]。與此同時,撒利法蘭克人因為王位的繼承權問題而起了爭議。西元451年,阿提拉帶領匈人強行進入高盧,他們首先襲擊了梅斯,他的軍隊繼承西進,經過巴黎和特魯華以圍攻奧爾良。埃提烏斯受到瓦倫丁尼安三世的命令去支援奧爾良。這支結合了羅馬人和西哥特人的軍隊後來在沙隆戰役擊敗了匈人。
沙隆戰役後那一年,阿提拉重新提及和奧諾莉亞的婚約以及西羅馬帝國領土的事宜,並帶領著軍隊跨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北部,先後洗劫並夷平了多座城市。為了避免羅馬被洗劫,瓦倫丁尼安三世派了3個使者,包括高級民政長官根納迪烏斯·阿維努斯和特里吉蒂烏斯,以及教宗聖良一世與阿提拉在明喬河畔的曼圖亞會面,以獲取他承諾撤出義大利以及與皇帝進行和談。新東羅馬皇帝馬爾西安之後停止了進貢,阿提拉於是計畫進攻君士坦丁堡。然而,在西元453年他卻在新婚夜暴斃。
拉斐爾的《偉大的良一世與阿提拉的會晤》
後阿提拉時期
西元453年,在阿提拉死後,匈帝國內部出現日耳曼附庸與執政者之間的權力爭鬥,格皮德之王阿德域試圖推翻匈帝國,並與阿提拉最愛的長子、阿卡齊爾部的統治者艾拉克在尼達歐會戰。同年,哥特人在瓦拉米的帶領下也作出反叛,並在幾次會戰中擊敗了匈人[46]。然而,這並導致匈人勢力在喀爾巴阡地區覆滅,而是失去了很多日耳曼附庸。與此同時,匈人在東方也在應付幾支操突厥語族烏古爾語支的民族,包括烏古爾人、薩拉古斯人、安納古人以及沙比爾人。西元463年,薩拉古斯人擊敗了阿卡齊爾部或阿卡齊爾匈人,並宣稱統治本都地區[47]。
西元461年,阿提拉次子鄧吉西克因在帶領的西部匈人在抵抗盟友薩達吉人的背叛時被瓦拉米帶領下哥特人擊敗而挫了銳氣[48]。他的戰事也引起其弟、正專注於抵抗烏古爾語支民族的阿卡齊爾匈人統治者厄爾奈克的不滿[47]。鄧吉西克在沒有厄爾奈克的協助下於西元467年襲擊了羅馬人。他被羅馬人重重包圍,他答應羅馬人如果對方願意給予他們一些土地,以及為他饑餓的士兵們提供一些糧食就會投降。在談判期間,一個在羅馬軍中服役、名為切爾切爾的匈人士兵說服了哥特人襲擊他們的匈人霸主。最終,羅馬人在阿斯帕將軍和他的精梲部隊的協助下偷襲了正在爭吵的哥特人和匈人,並成功擊敗他們[49]。西元469年,鄧吉西克在色雷斯被殺[50]。
鄧吉西剋死後,匈人開始被其他民族吸收,如保加爾人[50]。但有學者反駁說匈人在厄爾奈克的領導下繼續存在,並成為了庫特里古爾人、烏蒂古爾人和匈保加爾人[47],但結論目前還在爭議中。也有學者反駁說有另一個在古代記錄中被視作匈人的民族,即所謂的北高加索匈人才是真真正正的匈人[51]。在後匈人時代,很多草原上的民族都自稱為阿提拉的後人來合法化他們的權力,甚至在四個世紀後仍有幾個在自己的族名中加了個匈字的民族被拜占庭帝國記錄下來[52]。
生活方式與經濟
半遊牧
匈人在傳統上被定義為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53],但金賢俊認為「遊牧」一詞帶有誤導成份[54]。
曼秦-海爾芬留意到半遊牧民族在一般在夏天放牧,冬天會在一個地方駐紮,他們的牧場也許很廣,但駐紮地往往都是同一個地點[55]。事實上,約達尼斯也有寫到夏天時阿卡齊爾匈人會在克里米亞的克森尼索一帶放牧,但到冬天時他們會往北。曼秦-海爾芬認為錫瓦什湖是最有可能的地點[56]。古代記錄有提及匈人的牲畜種類包括牛、馬、山羊和綿羊,而且數目很龐大[57]。曼秦-海爾認為匈人還會跟薩爾馬提亞人一樣在他們東南歐、黑海北岸一帶的地盤中畜養少量雙峰駱駝[58]。
阿米阿努斯說過,大部份的匈人都是只吃他們所養的牲畜的肉,但曼秦-海爾芬認為根據其他遊牧民的飲食,他們很可能也是吃羊肉、牛羊乳酪和喝牛羊奶為主[56],也會吃馬肉、馬奶乳酪、喝馬奶和馬奶酒[59]。當饑荒時,他們還會煮馬血當食物[60]。
古代記錄一致否定匈人有從事耕作[61],但E.A湯普森認為,如果沒有人在草原的邊陲耕作,他們根本不可能生存[62]。他又指,匈人也會打獵和採集。曼秦-海爾芬從考古發現中注意到,各個遊牧民族都會有部份人口從事耕作。他還特別指出,在花剌子模、鄂畢河有發現到一些會進行顱骨拉長的人從事耕作的證據,他認為這是匈人會從事耕作的佐證[63]。金賢俊也持類似的觀點,認為所有的草原帝國都會同時有放放和農耕人口,並把匈人歸類為農牧民族[54]。
馬匹與運輸
作為遊牧民族,匈人很多時間都會在馬背上。阿米阿努斯聲稱匈人「差不多是粘在馬背上」[64][65],佐西姆斯也聲稱匈人「吃喝拉撒睡都在馬背上」,而聖希多尼烏斯·阿波利納里斯甚至還聲稱「有些嬰兒只要馬匹把他提到自己的背上,他不用母親的輔助就能學會站立」[66]。也有記錄指匈人似乎因為花太多時間在騎馬所以走路時會顯得有點笨拙[67]。
從羅馬的資料顯示,匈人的馬似乎長得很醜[65],但我們無法由此判斷出匈人的馬到底是什麼品種[68]。丹尼斯·塞諾認為牠們似乎是某種蒙古小馬,但是在目前已知的匈人墓中都找不到馬匹,所以根本無法證實,這一點也顯示匈人似乎不會讓馬匹陪葬,這有別於其他遊牧民族[69]。另外,根據人類學家對其他遊牧民族的研究以及考古發現,曼秦-海爾芬認為匈人很可能也是騎閹割了的公馬[70]。
除了馬匹,在古代記載中也提及過匈人會用木頭車作為運輸工具,曼秦-海爾芬認為這些木頭車大多是用來運載帳篷、戰利品、老人、婦女和小孩[71]。
與羅馬人的經濟關係
羅什格羅斯1910的作品《匈人》中所描繪的阿提拉帶領其士兵洗劫高盧的情景
匈人在羅馬人手上拿到大量的黃金,主要是來自當傭兵為羅馬作戰所得的酬金和貢品[72]。搶掠也為匈人提供了黃金或其他有價值的東西[73]。丹尼斯·塞諾認為在阿提拉時代,匈人的經濟來源幾乎全都是在羅馬的行省中搶掠和勒索貢品所得[74]。
匈人也很常俘虜平民和士兵以勒索贖金,又或者把他們賣給羅馬的奴隸販子[75]。曼秦-海爾芬認為奴隸對匈人生活模式沒太大作用[76],但當前在學術界已證實奴隸在遊牧社會中重要比定居社會還要高,因為他們需要人幫助他們看管牲口[77]。普利斯庫斯表明那些奴隸主要是用來當家僕,受過教育的奴隸還會被指派當行政人員甚至建築師,某些奴隸則會成為戰士[78]。
匈人也會與羅馬人進行貿易。E.A湯普森認為他們之間的貿易往來非常大規模,匈人會以馬匹、皮毛、肉和奴隸向羅馬人換取武器、亞麻、穀物和各種奢侈品[79]。曼秦-海爾芬認同販賣馬匹是非常可觀的黃金來源,但他對E.A湯普森的論據始終保持懷疑態度[80],因為他留意到羅馬人對與野蠻人之間的貿易監管得很嚴格,再者,根據普利斯庫斯的記載,他們之間的貿易一年只會進行一次[81]。走私的確會發生,但曼秦-海爾芬認為無論合法還是非法的貿易數量都不大[81],但他有注意到紅酒和絲綢在匈人社會的需求量似乎很大,而且羅馬金幣似乎一直在整個匈帝國中作為貨幣般流通[82]。
與絲綢之路的聯繫
克里斯多福·阿特伍德推斷,最早的匈人之所以入侵歐洲是為了在黑海為他們所統治下、在絲綢之路上與中國有商業來往的粟特商旅建立一個出口[83],因為他注意到約達尼斯有描述過所有商人都會把從亞洲來的貨品帶到克里米亞城市克森尼索,而那座城市在6世紀為阿卡齊爾匈人所控制[83]。
政府
匈人的政府架構一直都是學術界的熱門辯論題材。英國歷史學家彼得·希瑟認為匈人最初只是個混亂的聯盟,各部落的酋長都是各自行動,但最終還是建立了一套類似日耳曼社會的階段體系[84][85]。著名的中亞研究權威丹尼斯·塞諾持類似觀點,認為除了在歷史上還不確定是否真實存在過的巴蘭比爾外,在烏爾丁之前沒一位匈人王有被提及過,這表明他們根本不重要[86]。E.A湯普森提出,匈人的世襲王權是基於入侵歐洲後持續不斷的戰爭才發展出來[87]。關於在阿提拉統治下的匈人組織,彼得·高登則認為:「這很難稱之為一個國家,遑論帝國。」他隨後更稱他們為「匈人邦聯」。
阿米阿努斯講過他那個時代的匈人沒有君主,而是每個部落都會在戰爭時推舉一位領袖出來[88]。E.A湯普森推斷每位領袖的實際權力其實都很少[89]。他之後進一步辯稱,他們似乎無法單純靠與上一任領袖的血緣關係來繼承職位[90]。然而彼得·希瑟卻反駁指阿米阿努斯只是指匈人並非只有一位統治者;因為他留意到奧林匹奧多羅斯有提過匈人有幾個君主,與一位首要君主[84]。阿米阿努斯也提到匈人會在馬背上進行會議、商議決策[91],但阿米阿努斯沒提到匈人的部落組織,反而普利斯庫斯和其他作者有提過幾個[62]。
烏爾丁是已知的第一位匈人統治者。E.A湯普森從烏爾丁在戰敗後就沒再被提及是當時的匈人王權很「民主」的跡象[92]。普利斯庫斯稱阿提拉「國王」或「皇帝」,但他所翻譯的稱號的原意卻是一個謎[93]。除了阿提拉這位最高統治者,他的兒子艾拉克也是君主之一[94][95]。而各匈人部落又由各自的王帶領著[96]。
社會及文化
藝術與物質文化
匈釜。
鑲有石榴石的精緻黃金手環。
精緻的匈人飾品。
關於匈人的物質文化和藝術只能透過古代描述和考古學發現來得知,但不幸的是,匈人社會的遊牧天性令到他們留下很少文物甚少[97]。儘管自1945年以來出土了大量考古文物,但截至2005年為止,只有200個經鑑定後確應為匈人的陪葬品[98]。在考古上要區分匈人文化和薩爾馬提亞人文化相當困難,因為這兩個民族的活動範圍非常接近,在物質文化上也非常相似[99]。而在歐洲的匈人也有可能採納了日耳曼人的物質文化[100] 。而羅馬人對匈人的描述往往都帶有強烈的歧視意味,總是誇大他們的野蠻性[101][102]。
考古學家自19世紀起就開始發掘到大量的匈釜[103]。儘管一般都被描述為「青銅釜」,但其實很多都是銅製,而且質量一般都很差,差到甚至被懷疑是因為製作失敗而被原地丟棄[104]。曼秦-海爾芬列出這種風格的釜在中歐、東歐和西伯利亞西部一共找到19件[105]。它們有幾種形狀,且很多時與其他容器一同被發現[106]。曼秦-海爾芬懷疑這些釜是用來煮肉用的[107],但事實上這些釜都是在水邊被發現的,而非與屍體一同埋在土裡,所以很難判斷它們是否有被使用過[108]。這些釜也有可能是被匈奴人使用過[109][110]。阿米阿努斯有提到匈人有鐵劍,但E.A湯普森懷疑根本不是匈人製作的[111],曼秦-海爾芬則駁斥指匈人騎兵用換來或搶來的鐵劍打到君士坦丁堡城牆和馬恩河這個想法根本荒謬[112]。
古代的文字記錄和在匈人的墓地中發現都表明匈人喜歡配戴精緻的黃金飾品或黃金冠。曼秦-海爾芬列出了6頂匈人黃金冠[113]。匈人婦女似乎還會配戴由幾種物質製成的珠子項鍊和手環[114]。後來在中世紀早期很普遍的珠寶和鑲有寶石的武器似乎都是源自匈人風格[115]。匈人還會製作一些中國風的小鏡子,在當作陪葬品時似乎會被故意破壞[116]。
考古學家還發現匈人的衣服上有黃金飾物以及一些玻璃珠子。阿米阿努斯提到,匈人會穿著亞麻制的衣服或土撥鼠皮毛以及山羊皮綁腿[57]。
阿米阿努斯報告中提到匈人沒有房子[117],相傳他們很著迷於帳篷和木頭車[112]。曼秦-海爾芬相信匈人似乎住在毛氈和羊皮造的帳篷中,因為普利斯庫斯提及過阿提拉的帳篷,約達尼斯也彙報過阿提拉躺在絲製的帳篷中[118]。然而,在5世紀中期的記錄,匈人也會常駐在木屋中,曼秦-海爾芬相信這些木屋其實是哥特人建的[119]。
人工顱骨變形
在德國斯圖加特出土的變形顱骨,年份約西元6世紀,屬阿勒曼尼文化。
很多考古學家認為匈人(或單純他們的貴族),以及受他們影響的日耳曼部落都有把嬰兒的顱骨拉長的習俗[120],目的是製造身體上的明顯差異來提升自身的高貴,從而區分貴族和平民[121]。但也有學者認為這個習俗不是匈人引入的,而是跟他們有緊密關係的阿蘭人或薩爾馬提亞人[122]。
語言
匈人帝國內部的語言很多樣,普利斯庫斯注意到他們平民的語言與阿提拉王廷大相逕庭,阿提拉的弄臣還會講一些混雜了匈語、拉丁語、哥特語的字句來引阿提拉的賓客笑[123]。
關於匈語本身只有幾個單詞被記錄下來,但經過考證後發現很可能都是源自某種印歐語[124],剩餘的線索只有匈人的姓名與各個部落名[125]。根據匈人的姓名,有學者推測他們的語言有可能屬於突厥語族[126],或介乎蒙古語族和突厥語族之間的語言,甚至有可能屬於葉尼塞語系[127]。然而,基於語料太少的關係,大多數學者還是保持匈語為無法分類語言的立場[128]。
婚姻與女性的角色
匈人精英實行一夫多妻制[129],而平民卻是一夫一妻制[130]。阿米阿努斯聲稱匈人女性在社會中被隔離,但普利斯庫斯的第一手資料卻指出他們的女性可以自由活動並且與男性混雜在一起[131] 。普利斯庫斯描述,當阿提拉進入一個村莊時,村內的婦女都會蜂擁而至,連阿提拉的大臣奧尼修斯的妻子亦會與婢女一同為阿提拉奉上食物和飲品[132]。而普利斯庫斯本人甚至可以自由進出阿提拉元配的帳篷[133]。
宗教
關於匈人的信仰我們幾乎一無所知[134][135]。生活在西元4世紀的阿米阿努斯聲稱匈人根本沒宗教[136],而西元5世紀的基督教作家薩爾維亞努斯卻稱匈人為異教徒[137]。約達尼斯在《哥特史》中記載到匈人會崇拜「火星之劍」,一把象徵著阿提拉權力來源的古劍[138]。曼秦-海爾芬提到,對象徵著戰神的劍的崇拜似乎所有草原民族中廣泛存在,包括匈奴人[139]。然而,丹尼斯·塞諾卻認為匈人會崇拜劍只是虛構故事[140]
匈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731SAy
----------------------------
威震歐洲的匈人帝國的匈人,是從中國西遷的北匈奴人嘛? 威震歐洲的匈人帝國的匈人,是從中國西遷的北匈奴人嘛? - 每日頭條
2017-05-20 由 十三叔看歷史 發表于歷史
從公元4世紀起,散居羅馬帝國境外的,以日耳曼人為主的諸部落開始大規模向羅馬帝國境內遷徙,而當時被羅馬人稱之為蠻族的日耳曼人往羅馬帝國遷徙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了來自東方的匈人的壓力。公元350年,當時的歐亞交界處的阿蘭國堪稱強國,阿蘭王傾全國之兵與從中亞草原上冒出的匈人軍團戰於頓河沿岸,阿蘭王被殺,阿蘭國滅,阿蘭餘部臣服於匈人。匈人繼續西進,匈人第一次出現在了西方的史書中。阿蘭國,中國的史書記載中稱其為奄蔡國,它是古代亞洲西北部遊牧漁獵民族建立的西域古國,屬於白種人。阿蘭位於中亞康居的西北,《後漢書·西域傳》說:「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土氣溫和,多楨松、白草,民俗衣服與康居同」。一些中外學者認為這個中國史書上的阿蘭聊國就是這個被匈人滅掉的阿蘭國。
匈人帝國
這個從亞洲大草原不知道哪個角落冒出的匈人,消滅阿蘭國後,在歐洲的頓河流域逗留了幾年後,在公元374到375年一年之間就消滅了日耳曼人剛剛建立起的疆域遼闊的東哥特王國,隨後又對日耳曼的西哥特人一頓痛揍。公元378年,在阿德里雅堡匈人大敗羅馬皇帝瓦倫斯,在匈人的驅趕下,日耳曼等民族開始了更大規模的往羅馬帝國境內的民族大遷徙
羅馬帝國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公元410年,日耳曼西哥特王國與匈人的聯軍攻破了幾百年來堅不可摧的羅馬城,羅馬遭受毀滅性打擊。公元432年,匈人各部落完成了統一。443年,匈人攻到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東羅馬軍團全軍覆沒,但由於匈人欠缺攻城武器,所以面對著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牆只能圍困該城,之後東羅馬帝國與匈人訂立和約。公元445年,匈人的副王阿提拉殺掉與其聯合執政的兄弟大王布萊達,成為了匈人唯一的王。在阿提拉的領導下,匈人帝國的版圖達到極盛,東西羅馬帝國都聞之心顫,連所謂當時的蠻族日耳曼人也聞之膽寒,匈人可謂蠻族中蠻族,歐洲人稱阿提拉為上帝之鞭。公元453年,阿提拉去世,其兒子們爭奪王位,他們的帝國很快土崩瓦解,整個民族也消失在了歐洲的歷史中。
大漢帝國
中國的匈奴族,在東漢時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漢朝,在東漢與南匈奴的一再打擊下,在公元91年,北匈奴殘部逃到了西域,公元137年東漢漢將領斐岑率漢軍擊殺了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公元151年,東漢漢將領司馬達率漢軍又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大約在公元160年左右,北匈奴開始了西遷,到了中亞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或者其他地方,北匈奴在西遷後就消失在了中國的古籍中。至於100多年後這個出現的威震歐洲的匈人是否就是北匈奴人的後裔?從時間節點和遷徙的路徑上是合理的,然而這個在歐洲曇花一現就消失了的匈人的種族、語系,至今仍未能考證。
北匈奴遷徙路線
匈人在體態上也與中國文獻記載的匈奴人的體態與習俗有一定差異,匈人長的比較矮小精壯,膚色偏黃種人應屬於北亞人種,匈人鼻樑低,眼睛小,沒有鬍子,而匈奴族則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鬍鬚濃密,並且匈奴人種構成複雜,有黃種人、白種人還有黃白過渡性人種。古羅馬史料中記載的匈人,不會農耕、不會冶煉甚至連製造簡單的乳製品都不會。而匈奴人用畜衣作衣服,他們很早就製作褲子、長靴、長袍、風帽,在綠洲或者平原匈奴人會耕田產谷,還會建穀倉來藏谷,難道北匈奴跑到亞洲中部的大草原後就退化了?但是如果匈人是在中亞一個很厲害的角色,那怎麼以前怎麼沒聽說過他們,它如果是一個中亞不入流的小型遊牧民族,怎麼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對羅馬帝國造成如此巨大的傷害,它是否是北匈奴西遷後與當地土著的混血後裔?歐亞大陸這片廣袤的草原與荒漠,各個遊牧民族並無嚴格的邊界區分,種族成分複雜,民族間的融合或分化也是非常正常。但是現在並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入侵歐洲的匈人與匈奴有血緣關係,這個神奇的匈人到底啥來頭?有待考證。我們當然希望得出匈人就是匈奴人的結論,那樣,大漢帝國打敗了匈奴人,匈奴人又把日耳曼人和羅馬人打的稀里嘩啦,大漢帝國何其威武,但是歷史也是要講證據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z3xan6q.html
--------------------------------------

认匈奴人当祖先,土耳其人真的是匈奴的后裔吗? - 有吧新闻

2020-11-23_2316032020-11-23_2315392020-11-23_2315302020-11-23_2315132020-11-23_2314592020-11-23_222838


阿提拉:匈人帝國的皇帝和歐羅巴的毀滅者,幾乎覆滅基督教
阿提拉:匈人帝國的皇帝和歐羅巴的毀滅者,幾乎覆滅基督教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pSzSZ9
匈奴作為蒙古高原上英勇善戰的遊牧民族,在與東方的漢帝國較量了幾百年後,最終在公元91年被東漢王朝徹底擊敗,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內附,從此在亞洲銷聲匿跡。近300年後,歐洲伏爾加河畔,卻有一支號稱匈人的騎兵橫空出世,建立起強大的帝國。在領袖阿提拉大帝的帶領下,驍勇善戰的他們奪取巴爾幹,遠征高盧,兵圍君士坦丁堡,劍指羅馬城,令羅馬人蒙羞,使日爾曼人喪膽。但他們是東漢時背井離鄉的匈奴後裔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位匈人領袖改變了歐洲的命運。
匈人騎兵在首領阿提拉的帶領下,建立起強大的帝國,改變了歐洲的命運。
一路向西,連戰連捷
時值435年盛夏,巴爾幹半島如往年一樣燥熱、少雨。經過數周的長途驅馳,東羅馬帝國的使團早已疲憊不堪。他們此行是奉拜占廷皇帝西阿多修斯二世的承命,來向匈人的君主魯嘉示好的。自公元432年匈奴各部在魯嘉大帝的鐵腕下完成了統一,這個多年來令整個歐洲都不勝驚恐的「蠻族」政權,已經在多瑙河以北的廣袤土地上,建立了絕對的霸權。
匈人一路向西,連戰連捷,侵入東羅馬帝國,在中東歐建立了絕對的霸權。
他們先是滅亡了頓河流域的阿蘭王國;而後向西征服了日耳曼人在黑海北岸建立的東哥特王國;接著繼續向西擊敗西哥特王國北方的諸日耳曼部落臣服麾下;而後又在阿德里雅堡大敗羅馬皇帝瓦倫斯,奪取了潘諾尼亞平原。由此,起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土地,盡入匈人之手。隨著匈人不斷南下劫掠色雷斯,拜占廷帝國(又稱東羅馬帝國)不得不答應每年向匈人交納貢稅,並允許他們在境內的幾個城鎮進行互市。
匈人騎兵一路向西,連戰連捷,不斷擴張這領土,最終使東羅馬帝國屈服。
年年高升的貢稅加重了拜占庭的負擔,所以西阿多修斯二世希望貢稅能夠減少,但談判的隊伍剛走到匈人帝國的疆界,就傳來匈人王駕崩的消息,即將在大摩拉瓦河畔迎接他們的,是路加的繼承者,他的兩個侄兒,即一個叫作白里達,另一個名為阿提拉。
阿提拉治下的匈人帝國,國勢強盛,東羅馬帝國不得不「破財消災」。
兩位年輕的匈奴首領,是騎在馬上同羅馬人談判的,拜占廷的使臣也只好照樣騎在馬上。會議的結果是一紙讓東羅馬帝國顏面掃地的綏靖協議:拜占庭在帝國邊境問題上作出讓步,並把往年向匈人納貢的黃金增加一倍,開放更多的市鎮與匈人商人互市,並為每個被俘虜的羅馬人支付8個金幣的贖金。談判的主導者是29歲的阿提拉,他沉著、自負、目光如炬、聲音低沉。在未來的20年中,這個皮膚黝黑的匈人青年,將改變歐洲的歷史。
匈人大帝阿提拉畫像
生於亂世,出道即巔峰
這是一個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年代,也就註定了這樣的故事,必將權力與貪慾、野心與霸業聯繫起來。阿提拉生於公元406年,年僅12歲時,就被作為議和條約的人質送到羅馬宮廷,匈人亦獲得了羅馬將軍埃提烏斯(後來指揮羅馬軍隊,成功抵抗阿提拉進一步西進的將軍)作為交換。成長在羅馬的阿提拉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同時也學習到羅馬人的傳統、習俗和思維方式,接觸到他們奢華的生活方式。
羅馬帝國是歐洲文明的中心,經過鼎盛時期,羅馬人的生活方式奢華。
羅馬人希望此舉能把小阿提拉改造成在匈人領土「傳播文明」的種子,增加羅馬對周邊民族的影響力;而匈人則希望從這個「小間諜」這裡獲取更多羅馬的內部情報。阿提拉逗留在羅馬時,曾一度嘗試逃跑但失敗了。於是他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羅馬內部結構上,並專注研究羅馬的內政及外交政策。可以說,阿提拉幼時學習的一切對後來他統治匈人帝國,以及征服羅馬都有極大的幫助。
面對匈人帝國的不斷侵擾,羅馬帝國不得不通過貢賦協議滿足匈人的慾望。
435年羅馬人通過貢賦協議滿足了匈人的慾望,隨後五年,匈人未對拜占庭帝國進行大規模進攻阿提拉轉而向南俄羅斯和薩珊波斯帝國發動了一系列突襲。不過在亞美尼亞遭到波斯帝國還擊後,阿提拉便放棄了征服薩珊波斯,將目光投向了更富裕的拜占庭,逼使東羅馬繳納更多的貢稅,並且不斷插手西羅馬帝國的外交事務。年年高升的貢稅為拜占庭帝國帶來沉重的負擔
匈人騎兵大肆洗劫巴爾幹半島,兵臨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城下。
阿提拉便以未履行條約為由,於441年向拜占庭宣戰,大肆洗劫巴爾幹半島;443年又再度沿多瑙河沿岸發動大規模進攻,最後攻至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雖然城外的東羅馬守軍被消滅,但由於欠缺攻城器具,面對著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牆久攻不下,只得長期圍困。最終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投降,與阿提拉簽下城下之盟:同意賠償6000羅馬鎊(約1963千克黃金)作為早前毀約的懲罰,而每年納貢增加三倍,至於每個被俘虜的羅馬人支付的贖金亦增至12個金幣。但此役其胞兄白里達死於戰場,所以阿提拉便成了匈人帝國唯一的掌權者。
羅馬帝國軍隊在匈人騎兵面前不堪一擊,靠著出色的機動性和戰術,阿提拉戰無不勝。。
衝冠一怒為紅顏,卻因紅顏而倏逝
獨掌帝國大權後的阿提拉,躊躇滿志。目光所至,匈人帝國的擴張已經占據了歐洲大部,南邊是被數次碾壓的拜占庭帝國,支撐帝國經濟命脈的巴爾幹半島成了阿提拉隨時可以劫掠的「牧場」,北邊疆域直達波羅的海,於是阿提拉便將目光投向了西歐。此時西歐盤踞著兩大勢力:土魯斯的西哥特王國和拉文納的西羅馬帝國。阿提拉先是與西羅馬帝國結盟,共同對付西哥特王國。因為阿提拉與西羅馬帝國的公爵埃提烏斯(幼時被作為人質交換至匈人帝國,與阿提拉交情深厚)關係良好。
面對西羅馬帝國的無禮拒婚,阿提拉集結大軍進攻西羅馬治下的高盧領地。
但友好的關係最終終止與羅馬公主霍諾利亞。霍諾利亞是當時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的姐姐,因逃避婚約,向阿提拉主動求婚。俗話說「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紗」,面對霍諾利亞的求婚,自小接受羅馬教育的阿提拉便同意了,但同時提出要西羅馬帝國的一半管治權作為嫁妝。這讓瓦倫丁尼安三世大為惱火,哪有「賠了夫人又賠國」的道理,便斷言拒絕了阿提拉。面對「娘家人」的無禮,也為了將帝國的疆域跨越高盧擴展至大西洋海岸,同時恰逢匈人帝國轄下的法蘭克人王國爆發王位爭奪戰,便集結大軍攻向西羅馬帝國統治下的高盧領地。
匈人帝國VS西羅馬帝國與西哥特聯軍,以西羅馬定的慘勝而告終,成功阻止了西羅馬帝國的覆滅。
阿提拉的軍隊是由臣服匈人帝國的阿蘭人、薩克森人、東哥德人、赫魯利人等民族中抽調,再加上自己領導的匈人騎兵,屬於一支混編軍隊,人數達50萬之多。與此同時,西羅馬帝國的主將正是摯友埃提烏斯,迎擊的西羅馬軍隊除了本土羅馬人之外,還有西哥特人、凱爾特人,法蘭克人和勃艮第人。公元451年,一路西進的阿提拉在奧爾良地區(今法國的夏隆-香檳泉市)與埃提烏斯領導的羅馬和西哥特聯軍,爆發了著名的沙隆之戰。慘烈的戰役最後以西羅馬帝國的勝利而結束,但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戰死,埃提烏斯也因功高蓋主而被解職。沙隆戰役被認為是影響歐洲歷史的最大戰役之一,埃提烏斯的勝利成功阻止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與基督教的覆滅。
沙隆戰役雖然西羅馬帝國勝出,但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戰死,埃提烏斯也被解職。
沙隆戰役後,阿提拉離開了高盧並把目標指向義大利本土。為了重新要求對羅馬公主的婚姻,公元452年,阿提拉率領匈人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侵入西羅馬帝國核心—義大利本土,並徹底摧毀了義大利東北的軍事重鎮亞基利,使之永久地從地圖上消失。西羅馬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被嚇的從拉文納逃到舊都羅馬,並委派教皇利奧一世、元老院首席議員阿維努斯及禁衛軍統領特里傑久斯等當時西羅馬帝國最顯赫的人組成議和使節團去會見阿提拉,義大利北部僅留下埃提烏斯死守。
沙隆戰役後,阿提拉侵入義大利,羅馬城就在籠罩在兵峰之下。
最終在得到西羅馬帝國承諾的霍諾利亞婚約後,阿提拉撤軍。但此去阿提拉再也沒能踏足羅馬帝國,因為一年後,阿提拉驟逝,據傳是在迎娶日耳曼公主伊笛可的第二天被發現死於動脈破裂,導致血液倒流窒息而死。阿提拉生前也未曾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稱雄一時的匈人帝國在失去了強有力的掌權人之後,馬上瀕臨崩潰的邊緣。內部派系就帝國繼承權互相攻伐,轄下的異族也趁機反抗,最終匈人帝國被汪達爾人擊敗,並完全瓦解並開始從歐洲歷史中淡出
匈人帝國疆域示意圖
上帝之鞭,流傳在江湖的傳說
阿提拉死後,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的匈人帝國四分五裂,他的後裔退至匈牙利,後來又往東退到烏克蘭的頓河一帶,東羅馬史料中改用保加爾國稱呼。阿提拉作為一個從歐亞草原襲來的遊牧民族征服者,踏碎了西歐的文明與秩序,把歐洲趕進了民生凋敝、小國割據的中世紀。阿爾卑斯山以北那些不成氣候的小王國中,人煙稀疏的村莊星散在高盧大地上,只有靠基督教才能把擊碎的人心鬆散地聚攏在一起。
阿提拉征服者的威名,使得中世紀有很多國王自稱是阿提拉的後裔,圖為阿提拉家族圖譜。(可放大)
進入黑暗中世紀的西歐諸國,血統論甚囂塵上,統治者會經常吹噓自己的祖先是某位強大的征服者。也由此阿提拉橫掃歐洲的事跡被傳奇1化地保存下來,同他的血脈一起,並被畏懼的附以「上帝之鞭」之名。阿提拉:匈人帝國的皇帝和歐羅巴的毀滅者,幾乎覆滅基督教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pSzSZ9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r6xaq5n.html

a585c0ae2f764da4821780172047f9af026831so7n5r4oq08ss564s442o0930r3ps8r1p85017404n97s6qs4n42p29237r5q916n444rn44r9n04s142548n62n274q19rr61o9s34sq9nrrp4r5qn47n8p90r4r2825678o749psn6nrs7rs7q0s13pp81555qqr53254pqnos1nsq08osnp1po33p10p53q45ps412898004psrp2r92418560p25q9046o4os599rrq595q6r65233nsn5np9q7ss643o48968qsoon7455s94s02576qn9qnn4r7s99324o7s54np4633r3s407r573q24rqoorop0p946prorpr4


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匈人帝國曾經有多強大?
2018/08/11 來源:夜讀史書
公元350年,位於西伯利亞西南部的阿蘭國遭到大群遊牧騎兵突襲。阿蘭王傾全國之兵與這些入侵的遊牧騎兵在頓河沿岸展開決戰。最終,阿蘭國被徹底征服。這群入侵阿蘭國的遊牧騎兵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匈人」。
看到「匈人」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會立即聯想到古代長期襲擾中國北方邊境的匈奴人。那麼,匈人和匈奴人到底是什麼關係?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呢?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還是來看看匈奴人去哪了。
匈奴人祖居在歐亞大陸西伯利亞寒溫帶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區域。由於匈奴人是遊牧民族,擅長騎兵作戰,機動力很強。所以曾讓中原王朝吃盡了苦頭。
到了中國漢朝時期,漢軍對匈奴發起了多次致命打擊,最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南遷投靠了漢朝,北匈奴則向西域地區擴張。
公元91年,漢軍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戰敗後的北匈奴餘部西遷至錫爾河流域。此後兩百年,北匈奴在歷史舞台上就徹底消失了。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上來看,沒有足夠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匈人就是匈奴人。不過從北匈奴西遷路線上來看,他們和後來征服阿蘭國的匈人在時間和出現地點上都是相吻合的。所以很有可能的一種情況就是,匈人就是北匈奴西遷後與當地其他民族融合的後裔。
匈人在征服了阿蘭國(另一說是匈人同阿蘭國形成軍事聯盟)後不久,就開始向西邊的歐洲擴張。匈人大軍於公元374年向位於黑海北部的東哥特人領地發動進攻,並很快就將東哥特人征服。位於德涅斯特河以西的西哥特人看到匈人來勢洶洶,就立即在德涅斯特河沿岸做好布防,防止匈人騎兵突入。可沒想到這次匈人繞過了德涅斯特河,從後方向西哥特軍隊發起攻擊,結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在匈人的打擊下,西哥特人出於生存壓力,被迫舉兵入侵此時已非常衰弱的羅馬帝國。羅馬軍隊節節敗退,帝國的根基發生了動搖。
與此同時,匈人軍隊繼續西進,將歐洲地區的日耳曼各部落打得毫無招架之力。自此,匈人帝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436年,被後世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成為帝國新的統治者。在阿提拉的帶領下,匈人帝國迎來了鼎盛時期,疆域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在匈人的打擊下,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東羅馬帝國被迫每年向匈人帝國交納貢稅。
和歷史上的所有帝國一樣,鼎盛之後就要開始走向衰落。公元453年,阿提拉突然去世。帝國中不同派系之間為了爭奪統治權而大打出手,匈人帝國迅速衰落並導致四分五裂。此前被匈人征服的各個部落也紛紛起兵反抗。公元469年,匈人帝國在內憂外患中走向滅亡。
匈人帝國 - Google 搜尋 https://bit.ly/2J36wWW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GP05ePn.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