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oo.gl/maps/S2Y52kek66QbavSi9
羅馬帝國歷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ennLht
羅馬帝國歷史由羅馬共和國結束後的公元前27年開始,橫跨十六個世紀、包括了羅馬在數個不同階段的轉變;古羅馬帝國時代、帝國分裂時期、延續到中世紀的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時代、並現代史的開始都包含在羅馬帝國的歷史中。
羅馬帝國的建立
屋大維
羅馬自公元前三世紀已經開始併吞行省;四個世紀後,羅馬的領土範圍已經達到前所未有地遼闊。雖然羅馬仍然被稱為「共和國」,但它已足以被稱為「帝國」。[1] 行使共和制的行省由從前的執政官和裁判官進行管治;他們經由選舉產生,並擁有稱為「Imperium」的當地最高統治權。[2]當時只有少數人擁有不成比例的雄厚財富和強大軍力;他們對其行省的管理是羅馬從共和體制步向絕對君主制的主要因素。[3]不久,「帝權」即由「Imperium」一字表達;[4] 英語「帝國」(empire)一字即來自此拉丁字;而這意思可從更之後的羅馬歷史中找到。[5]
羅馬共和國末期是一個動盪的年代,特別是馬略的軍事改革之後,在馬略和蘇拉的爭權奪利中被削弱,緊跟著是凱撒對龐培的內戰。在這些動亂中,許多元老院議員陣亡、被處死、被謀殺或是自殺。元老院裡充斥著前三頭的支持者,後來則是後三頭的支持者。
後三頭同盟瓦解後,屋大維、馬克·安東尼分掌羅馬的東西部,雙方矛盾日趨激烈。前31年9月,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聯軍,在希臘的亞克興角與屋大維交戰,史稱亞克興戰役。在戰況最激烈的時候,埃及女王認為安東尼獲勝無望,將自己的軍隊撤回埃及,安東尼也一起到了埃及。屋大維隨後入侵埃及,埃及女王和安東尼自殺,埃及也被羅馬占領。
前27年,屋大維一面表示卸除一切大權,恢復共和制;一面又裝作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與共和制度完全違背的絕對權力,成為元首(或可譯作「第一公民」)、最高統帥(Imperator,或可譯作「凱旋大將軍」、「大元帥」)、最高的代行執政官、終身執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第一元老等,並獲得了奧古斯都和祖國之父的稱號(以後的皇帝也有這些頭銜)。屋大維的這場精彩演出宣布了羅馬帝國的建立。
前期帝國
羅馬和平與四大暴君
主條目: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屋大維在位期間,不斷對外征戰。經過對西班牙西北部的巴斯克人部落的連年苦戰,在西元前19年完全征服了西班牙。從西元前16年起帝國出兵阿爾卑斯山東部和多瑙河上游,建立了雷蒂安(Raetia)和諾里克兩個行省。接著又出兵多瑙河中下游,建立潘諾尼亞和米西亞兩行省。羅馬在前12年到5年間經過連年征戰,征服了萊茵河到易北河之間的土地。在公元1年,羅馬統治下的人口達到3340萬人。但新征服的土地不斷發生暴動。9年,羅馬將領瓦魯斯在鎮壓日耳曼人起義的條頓堡森林戰役中遭伏擊而全軍覆沒,以至於羅馬不得以放棄萊茵河到易北河間的土地。之後屋大維沒有進行大的征伐,隨後的百餘年是一段很長的穩定局面,稱之為羅馬和平時期。
屋大維在14年歿,傳位養子提比略。提比略加強皇權,取消了公民大會的立法權和選舉權,將近衛軍集中到羅馬以保衛皇帝,並制裁一切反對皇帝或是非議皇帝的言行,要求元老院只能和他發表相同意見。由於提比略獨斷專行,和元老院關係緊張,他於26年隱退到卡普里島,並在那裡統治羅馬近十年。37年,提比略病死卡普里島。
提比略死後,近衛軍立卡里古拉為帝。這是羅馬史上第一次軍隊擁立皇帝。卡里古拉患有精神病,不理國政,沉迷於娛樂活動,並喜怒無常,經常處死人或沒收財產。他甚至任命自己的坐騎為執政官。40年,他在羅馬演講鼓吹個人獨裁,並神化皇帝。41年,卡里古拉被近衛軍殺死。
尼祿
卡里古拉死後,近衛軍擁立他的叔叔年邁的克勞狄即位。克勞狄改革政權機關,建立了一套官僚體系。中央有三個部門,即秘書處(掌內政軍事外交)、財務處(掌財務)及司法處(掌法律),並提高騎士地位和將羅馬公民權授予各邦人民,由此,各地貴族也可以充任高級官員或是元老。克勞狄在位期間還修建了台伯河口的奧斯提亞港以及大規模的輸水管道。對外擴張方面,克勞狄又新征服了不列顛南部和茅利塔尼亞。54年,克勞狄被皇后小阿格里皮娜毒死。
克勞狄死後,養子尼祿即位。尼祿是羅馬史上著名的暴君,不理國政,殘暴嗜殺,熱衷於娛樂、演戲、玩女人,以「偉大的藝人」自居。64年,羅馬發生大火,全城幾乎全部焚毀,尼祿反而在宮中吟詩歌唱,在大火過後又修建新宮,號為「金宮」。時流言尼祿放火以便建造新宮,尼祿為消除流言,以基督徒為替罪羊,大肆捕殺基督徒。[6]由於尼祿暴政,各地反抗不斷,不列顛、高盧、西班牙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在巴勒斯坦更是爆發了猶太戰爭。此時,尼祿又到希臘進行長時間的藝術戲劇巡迴演出,稱「希臘人是唯一能欣賞音樂的民族」。68年,西班牙地區的將軍加爾巴造反自立為帝,元老院立即承認加爾巴為帝,宣布尼祿為祖國之敵並判處死刑。尼祿在逃亡途中自殺。
四軍閥爭帝位期
加爾巴稱帝後,由於年老體衰,無力控制局面,導致各地將領擁兵自重。69年1月,下日耳曼總督維泰利烏斯稱帝,同時加爾巴被部下奧索所殺,奧索自立為帝。3月,維泰利烏斯出兵與奧索爭奪帝位,奧索戰敗自殺。7月,平定猶太人叛亂的將領韋帕薌稱帝。10月,韋帕薌擊敗維泰利烏斯,結束了皇位爭奪戰。
弗拉維王朝
主條目:弗拉維王朝
韋帕薌
韋帕薌上台後帝國面臨危機,他首先鎮壓各地起義,其中70年,他的兒子提圖斯率兵進攻耶路撒冷,城破後殺掠,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不計其數。為了彌補財政上的巨大赤字,他重整稅法,提高各邦的稅額,使他得到了足夠的錢來整頓軍事和內政。另外,韋帕薌統治時期大大加強了各邦的地位。73年,他將各邦貴族加入元老院,並授予許多各邦貴族羅馬公民權,使各地貴族廣泛參政。
79年韋帕薌死後,兒子提圖斯即位。提圖斯為政溫和,在他任內,維蘇威火山爆發埋沒龐培城。提圖斯於81年去世,弟弟圖密善即位,傳言提圖斯為圖密善所毒死。圖密善專制獨裁,以「主上和神」自居,蔑視元老院。對外擴張方面,圖密善在南日耳曼取得了成功,但在對達西亞的戰爭中兩次失利,不得不送禮講和。89年,圖密善藉口支持叛亂,處死了一大批元老顯貴,招致眾人不滿。96年,圖密善死於宮廷政變。
安敦尼王朝(五賢帝時期)
主條目:安敦尼王朝和五賢帝
圖密善死後,元老院推舉參與政變的前執政官涅爾瓦為帝。涅爾瓦尊敬善待元老,元老院的權威得到一定恢復。但涅爾瓦相當不受軍隊和軍事統帥的歡迎。為了爭取軍隊支持,涅爾瓦在即位的第二年,挑選戰功卓著的日耳曼總督圖拉真作為養子,成功平息了軍隊的不滿。
98年,涅爾瓦去世後,圖拉真即位,他是第一個出身聯邦貴族的皇帝。圖拉真繼續執行涅爾瓦善待元老的政策,興建公共設施,並積極對外擴張,圖拉真時期是羅馬帝國疆域最大的時期。在公元100年,羅馬統治下的人口達到4350萬人。從101年起圖拉真就率兵入侵達西亞,直至106年完全征服達西亞,設達西亞邦。圖拉真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式,宣布過123天的節,並建造圖拉真圓柱紀念。在105年,圖拉真占領阿拉伯北部,設阿拉伯邦。114年,圖拉真併入亞美尼亞,設亞美尼亞邦。圖拉真繼續東征,擊敗了帕提亞軍隊,於116年占領帕提亞首都泰西封。當年年底,圖拉真兵抵波斯灣,他是唯一達到過這裡的羅馬統帥。117年,圖拉真病重撤軍,設亞述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個邦。臨終前宣布哈德良為養子。
哈德良
圖拉真死後,哈德良即位。哈德良轉攻為守,放棄了圖拉真在東方征服的土地亞述和美索不達米亞,在北部邊疆建造連綿的邊牆一加強防守。哈德良將元首制過渡到絕對君主制,以自己的意志為最高法律。並大力加強騎士地位,使其成為一個專門的官僚階層。他還設立元首顧問會,直接對他負責,執行他的指令,命令法學家編成《永久敕令》,作為帝國的法律基礎,加強聯邦羅馬化,縮小各邦城市和羅馬的距離。但在131年,哈德良禁止猶太人舉行割禮、過安息日和閱讀猶太律法引發了猶太人大起義,羅馬軍隊耗時3年,屠殺58萬猶太人,才把起義鎮壓下去,從此猶太人被迫流浪世界各地。138年,哈德良去世,病重時宣布安敦尼為養子。
安敦尼即位後,對外收斂邊境,大體無事,對內勤政愛民,與元老院關係良好。羅馬享受了20多年的太平盛世。161年,安敦尼去世。
安敦尼死後,帝位由兩個養子維魯斯和馬克奧里略繼承,這是羅馬史上第一次兩帝共治。馬克奧里略人稱「哲學家皇帝」,著有《沉思錄》,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主要闡述者。維魯斯則是一個平庸的人。兩人登基時,帝國邊境形勢嚴峻,帕提亞在162年入侵亞美尼亞,維魯斯經過四年苦戰才擊退帕提亞並在164年—165年間併入美索不達米亞。接著又爆發了瘟疫,大量羅馬人死亡。167年,萊茵河北岸的日耳曼人又入侵,兩位皇帝不得不率軍征討,由於財政拮据,皇帝賣掉皇冠上的珠寶以籌集軍餉。169年,維魯斯去世,帝國又恢復了一個皇帝的局面。馬克奧里略為減輕日耳曼人對帝國的壓力,允許他們定居帝國的萊茵河北岸的邊境,為以後的蠻族入侵埋下了隱患(這一說法有爭議)。175年,東方還爆發了將領卡修斯(Cassius)發動的叛亂。平定叛亂後,馬克奧里略又開始了對萊茵河北岸和多瑙河北岸的日耳曼人的戰爭,試圖吞併波西米亞,但在即將成功時,180年馬克奧里略病死軍中。
後期帝國
3世紀危機的開始
主條目:3世紀危機
康茂德
馬克奧里略死後,兒子康茂德繼位。康茂德放縱荒淫,[7]政事都交給寵臣和近衛軍長官處理。182年,他的姐姐和一些元老試圖暗殺他,事發後,他處死了參與暗殺的所有人以及許多無辜者。康茂德殘暴多疑,喜愛馬戲、摔跤等體育活動,自稱大力神轉世,並穿上角鬥士服裝,參加角鬥。康茂德的統治引起人民不滿,許多人都密謀刺殺他,而康茂德變得更加怪僻暴虐。193年元旦,當康茂德宣布要以角鬥士裝扮擔任當年執政官時,他的情婦給他喝了杯毒酒,隨後就被近衛軍長官派來的摔跤手掐死。
康茂德死後,近衛軍將城市長官珀蒂奈克斯扶上皇位,珀蒂奈克斯不過是傀儡,當他想整肅軍紀時,馬上就被近衛軍殺死。珀蒂奈克斯死後,近衛軍居然宣布將皇位拍賣,誰出錢多誰就可做皇帝。經過多人之間的競爭和討價還價,朱利安努斯以近衛軍滿意的價格買到了皇位。但朱利安努斯沒有一個追隨者,不過是個傀儡而已,各聯邦軍隊更是對他不屑一顧。敘利亞總督奈哲爾率先自立為帝。接著潘諾尼亞總督北非人塞維魯造反,攻進羅馬,元老院轉而宣布塞維魯為皇帝,處死了朱利安努斯。塞維魯也將原來的近衛軍以叛國罪的罪名全部處死,並以自己的士兵組成了更為龐大的新近衛軍。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
476年,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皇帝,宣稱自己作為東羅馬帝國皇帝的代理人,統治亞平寧半島地區。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但是東羅馬皇帝芝諾不承認奧多亞克。489年,東哥德將領狄奧多里克在芝諾支持下,越過阿爾卑斯山,入侵亞平寧半島。493年,狄奧多里克占領拉文納,殺奧多亞克,成為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地區的總督(viceroy)。然而,實際上東羅馬帝國對狄奧多里克並沒有約束的能力。狄奧多里克透過一系列的聯姻與其它一些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國組成聯盟。他自己娶了法蘭克王國國王克洛維一世(Clovis)的妹妹,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給汪達爾-阿蘭王國的國王,把一個女兒嫁給勃艮第公國的國王,另一個女兒嫁給了西哥德王國的國王,他也成了西哥德王國的攝政王。535年—553年之間東哥特王國最終被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一世派兵經過歷時斷斷續續的二十年征戰而滅亡。568年,倫巴底人從北方翻越阿爾卑斯山,入侵亞平寧半島,建立倫巴第大公國。572年定都帕維亞。東羅馬帝國只保留拉文納一帶狹長的地帶。751年,拉文納被倫巴第人占領。774年,倫巴第大公國被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大帝終結。
東羅馬帝國的疆域變遷
東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延續者。西元6世紀是東羅馬帝國最輝煌的時代,查士丁尼大帝收復了大部分被日耳曼人王國占領的的失土,並編纂查士丁尼法典。但查士丁尼大帝因為當政期間的541年大瘟疫爆發,導致據說當時東羅馬帝國境內三分之一人口被消滅,查士丁尼一世在565年死後,留給後代一個空空的國庫。568年到15世紀,帝國先後被倫巴底人、阿瓦爾人(566年)、依蘭薩赫爾、大保加利亞、佩切涅格人、阿拉伯人、諾曼人、羅斯人、第四次十字軍和塞爾柱人所侵略,領土疆域日益變小。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之後殺掠了4萬餘人(主要是拉丁人占領區),之後餘下的君士坦丁堡人都基本遷走了,儘管麥克八世在1265年收復該城及大部份的國土,並且有能力消滅羅姆蘇丹國人,但後來因軍隊主力集中在歐洲,加上封建制度的侯爵封地脫離帝國,帝國此時已搖搖欲墜。1453年5月29日,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最終為鄂圖曼帝國的穆罕默德二世所攻陷;1460年,在摩里亞的羅馬宗室被鄂圖曼帝國占領,1461年東羅馬帝國之分國特拉布宗帝國被鄂圖曼帝國滅亡,自此羅馬帝國史永遠退出歷史舞台
羅馬帝國歷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ennLht
羅馬帝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G3XZw
羅馬帝國(拉丁語:Imperium Rōmānum,古典拉丁語:[ɪmˈpɛ.ri.ũː roːˈmaː.nũː];通用希臘語和中古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轉寫:Basileia tōn Rhōmaiōn)是歷史上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著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凱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徵著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徵著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5][6],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約20%[7][8]
羅馬帝國可分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註 2]/1453年[註 3]〕三個階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於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凱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亞克興角戰役擊敗對手馬克·安東尼和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吞併埃及托勒密王國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徵著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9]。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戰的勝利擴張了帝國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著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國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經考慮恢復共和政制,但羅馬禁衛軍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勞狄一世爲帝。克勞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國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戰不列顛尼亞。公元68年,克勞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國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發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經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維王朝。其繼位者提圖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後開放鬥獸場。提圖斯只短暫在位兩年,便由其兄弟圖密善繼位爲帝國第11位皇帝。圖密善最後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爾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賢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羅馬第13位皇帝圖拉真是羅馬五賢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國開始出現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別是佩蒂奈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爾、阿爾拜努斯和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紀危機,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復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國。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國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於313年將基督公教(中文譯為天主教會)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國的繼承者波斯第三帝國互相抗衡,持續著一個世紀的紛爭[10][11]。狄奧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蠻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蠶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沒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耳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被奧多亞塞廢黜,這象徵著西羅馬帝國的終結。但是,由於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羅馬帝國所承認,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羅馬帝國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羅馬帝國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羅馬帝國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學家會稱東羅馬帝國爲拜占庭帝國。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準,並和在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亞洲的漢帝國西、東遙相並立。後世多將兩者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及文明的強大帝國[12]。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國的疆域在圖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著大約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2][13],統治著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臘的語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紀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神聖羅馬帝國。文藝復興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臘、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羅馬帝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G3XZw
歷史
主條目:羅馬帝國的歷史
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屋大維(奧古斯都)的白色大理石雕像 (公元後第一世紀初)
羅馬自公元前三世紀已經開始併吞行省;四個世紀後,羅馬的領土範圍已經達到前所未有地遼闊。雖然羅馬仍然被稱為「共和國」,但實際上已經可被稱為一個「帝國」了。[14] 行使共和制的行省由從前的執政官和裁判官進行管治;他們經由選舉產生,並擁有稱為「Imperium」的當地最高統治權。[15]當時只有少數人擁有不成比例的雄厚財富和強大軍力;他們對其行省的管理是羅馬從共和體制步向絕對君主制的主要因素。[16]不久,「帝權」即由「Imperium」一字表達;[17] 英語「帝國」(empire)一字即來自此拉丁字;而這意思只可從更後的羅馬歷史中找到。[18]
身為羅馬第一個皇帝,奧古斯都賦予自己一個「共和國拯救者」的地位,並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權力限制在共和制憲法的原則下。羅馬人企圖把與君王有關的頭銜加在他身上, 但遭到他的拒絕;他倒是自稱為「第一公民」。執政官的選舉仍舊定期舉行;保民官繼續進行他們的立法;參議員依然在元老院進行辯論。但後來皇帝實行最終決定權的先例,卻是由奧古斯都自己立下;而且這行動更是在有軍事力量作其後盾的情況下進行的。
奧古斯都時期的文藝作品把他長達四十年的統治描寫成羅馬一個新的「黃金時代」。奧古斯都設計了一個長遠的、理想的帝國基礎;這基礎就是持續實行了三個世紀的元首制(27 BC-284 AD)。這元首制由起初實施的二百年,被傳統認為羅馬和平時期。在此期間,整個帝國的凝聚力在城市生活、經濟鏈、共同的文化、法治和宗教規範下變得越來越強大。在城市的暴動不常發生;即使發生了,它們都會被「無情而迅速地」平定;[19] 在不列巔尼亞和高盧的叛亂就是其中的例子。 猶太羅馬戰爭在公元後「一世紀」爆發,持續了六十年,最後在 「第二世紀」的上半段平息;這場是羅馬惟一一場用了很長的時間和極其暴力的手段平定的一場叛亂。[20]
奧古斯都所設立的朝代更替準則是成功的;但這被那些比他活得更長、同時又天賦稟異的繼承人所破壞。在奧古斯都所創立的朱里亞·克勞狄王朝裡,除了奧古斯都自己以外,還有四個皇帝—提比里烏斯、卡里古拉、克勞狄烏斯和尼祿。在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結束後,著名的四帝之年(公元後69年)開始;當年四個皇帝同時出現。維斯帕先就是這場政治鬥爭中的最後勝利者。
羅馬五賢帝之一的圖拉真在位時,帝國版圖達到最盛。圖爲圖拉真的大理石雕像
維斯帕先建立了短暫的弗拉維王朝;其後由「涅爾瓦-安敦尼王朝」取代。這王朝就是著名的「五賢帝時代」--這是因為當中出現過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東尼奧·派阿斯和稱為「哲學家皇帝」的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這五位好皇帝。公元後180年,康茂德接續五賢帝登基。當時的希臘史家卡西烏斯·狄奧認為,這標誌著羅馬帝國的沒落;他曾下過一個著名的評論:「從一個黃金帝國淪為一個鐵鏽之國」。[21]這句話使得一些史學家,尤其是愛德華·吉本,以康茂德的統治為羅馬帝國沒落的開始。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在位時,在羅馬帝國內出生的自由民均擁有羅馬公民權。但是,雖然如此,塞維魯王朝卻是一片混亂—每個皇帝的統治經常都是由謀殺或處決來結束。隨著王朝的崩潰,羅馬帝國被三世紀危機所滅;這是一個充滿侵略、內戰、經濟衰退和瘟疫的時代。[22]在劃分歷史時期時,這危機被視為由古典時代到古典時代晚期的過渡。這時連帝國裡「共和國」的殘餘成份也被皇帝的專制統治粉碎了。在公元後284-305年間統治羅馬帝國的戴克里先把帝國從滅亡的邊緣拉回來;但他廢除自己「第一公民」的角色,成為第一位以 『domine』 (即主;主人)自稱的皇帝。[23]在戴克里先統治其間,面對基督教明顯的威脅,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發動有史以來最具組織性的迫害—戴克里先迫害。由戴克里先作為「獨裁者」(Dominate)時開始的專制獨裁統治一直維持到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為止。
戴克里先為了更穩定羅馬帝國的版圖而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立馬克西米安為第一任西羅馬皇帝,同時也是羅馬帝國第一次分裂,不久後便推行四帝共治制,但在戴克里先死亡後制度大崩解,一度出現六個政權同時存在的畫面,最後由西部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打敗東部皇帝李錫尼,帝國再度統一。
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間不僅對外征服失去多年的達契亞,同時也對基督教實施寬容制度,他建立了許多教堂,也發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使基督教合法化和舉辦了尼西亞會議,讓君士坦丁也能和神學家們共同管理基督教法,對日後的基督教影響甚遠,他也是君士坦丁堡的建立者,為日後東羅馬帝國的首都
君士坦丁死後帝國陷入了兩次分裂,分別由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和狄奧多西一世統一,狄奧多西一世在位時發布了薩洛尼卡敕令,宣布基督教為國教,但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分別立自己的兒子霍諾留和阿卡狄奧斯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皇帝,之後羅馬帝國從此再未統一。
西羅馬帝國在476年滅亡後,東部帝國(亦稱拜占庭帝國)延續到1453年被鄂圖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為止。
政治
主條目:羅馬帝國政府
行省
主條目:羅馬帝國行省
行省分為三類,元老院行省由元老院管理,元首行省由元首管理,地方行省由地方財政官或是地方總督管理。[24]各行省內部由總督管理,是為行省總督制。
軍事
主條目:羅馬軍事
參見:羅馬軍團
奧古斯都在前29年改革軍事,將職業軍合法化,成為常備軍。[25]
羅馬軍隊的兵種主要有重裝步兵和騎兵。羅馬的重裝步兵主要裝備投槍、短劍和大盾以及盔甲。鎧甲一般由金屬片和皮革製成,後期亦有鎖子甲和鱗片甲。騎兵除了基本裝備外,還每人配備一製作精美的頭盔。羅馬軍隊早期的金屬裝備一般為青銅,後期多用鐵。
羅馬軍隊的基本單位是軍團,另外有輔助部隊和僱傭兵。軍團下設百人隊。羅馬每個軍團和百人隊都有自己的徽章和軍旗,是軍隊的象徵,如果失掉,則是奇恥大辱。
羅馬軍紀嚴明,要求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軍隊中亦有各種刑罰,從鞭打到處死都有。逃跑的軍隊會被實行「十一抽殺律」,即每十人中抽出一人處死。羅馬帝國後期的軍隊主要由蠻族組成,軍紀敗壞,一般憑個人勇敢作戰。
羅馬軍隊的待遇相當不錯,皇帝賽維魯就曾說:「讓士兵們發財,不要管其他人」。[26]
經濟
農業
羅馬帝國的經濟中,最重要的是農業。羅馬帝國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小麥在帝國各地都有種植,尤以東方各省為勝。羅馬的經濟作物主要有橄欖和葡萄,地中海地區是葡萄和橄欖的主要種植地,葡萄的種植範圍向北有所擴張,橄欖的種植在西班牙為最多。羅馬每年都要從東方的行省輸入大量糧食、酒和油,東方行省也是羅馬稅收的重要來源。在生產技術上,農業生產的效率並不高,常見的還是二區輪作,使用擺杆步犁耕地的也多於使用鏵犁耕地的。農業產業主要是大規模的莊園,使用奴隸和隸農勞動,小農幾乎消失。在帝國後期,這些莊園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稅收。
羅馬帝國時期的遺址赫庫蘭尼姆城(今那不勒斯附近,因公元79年8月24日維蘇威火山爆發而被火山灰掩埋)前後共出土了近二百餘具遺骸,美國史密森大學物理考古學家薩拉·比西爾對他們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了解到古羅馬男子一般身高一點七米,女子一點五五米。[27][需要更好來源]
手工業
羅馬帝國最主要的手工業是陶器製作,因為糧食、酒、油等商品的運輸都要使用陶器。義大利的製陶中心主要在波佐利,另外高盧的製陶業也很有競爭力,高盧人還發明了雙耳尖底瓮。西班牙的採礦業非常發達,為國家所壟斷專營。紡織業方面,帕多瓦的呢絨、西班牙的毛料大氅和高盧的一種帶有風帽的大衣都比較有名。西班牙還有一種製魚汁的手工業,這是一種用魚製成的調味料。[28]羅馬帝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G3XZw
漢朝和羅馬的關係
https://goo.gl/maps/jYVFz3cZWs4bVjrN9
漢朝和羅馬的關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Gp82Sr
漢朝和羅馬帝國的聯繫管道
漢朝和羅馬的關係是指漢帝國和羅馬帝國這兩個帝國之間的關係。
雖然漢朝和羅馬帝國位於歐亞大陸的兩端,但是兩大帝國之間依然有小幅度的接觸,不過,貴霜帝國等一些國家在地理上阻隔了漢朝和羅馬之間的交流,這導致了兩國對對方的了解並不是非常透徹。
97年(永元九年),東漢名將班超曾經試圖派遣甘英由陸路出使羅馬,但是由於安息國的阻撓,甘英沒有成功抵達羅馬。[1][2]漢朝的史書中也記載了羅馬皇帝安敦寧·畢尤曾經派遣使者出訪漢朝,他的繼任者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也曾經派遣過使者,並於166年(延熹九年)登陸漢朝日南郡後前往洛陽。[3][4]
漢朝與羅馬帝國通過陸地和海上的絲綢之路,進行商業貿易,漢朝出口精美的絲綢到羅馬,而羅馬則出口玻璃器皿和高品質的衣服布料到漢朝。[5]
在古典時期的文獻中,塞里斯這個拉丁名詞意思浮移不定,而且可以涵蓋自印度、中亞以至中國的亞洲人,導致西方對古中國的辨識出現嚴重的扭曲。[6]在中國的紀錄中,羅馬帝國被命名為大秦,即甘英所言「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明顯地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認為羅馬帝國就像另一個中國一樣位於世界的另一端。[7]「秦」最初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華夏範圍以外比較落後的西方諸侯國,其文化、經濟和修養都比周邊山戎,犬戎、狄人高。漢學家蒲立本認為「需要強調的是,在最初,『大秦』這中國概念乃受到對西方的古代虛構想像而被混淆」。[4]公元96年—192年為羅馬治世,又叫作五賢帝時期或五賢帝時代,即羅馬帝國的頂峰時期。
貿易交流
漢朝出口品
酒神的狂女邁那得斯絲綢製畫像,現收藏於那不勒斯國家博物館
漢朝與羅馬之間的絲綢貿易,使得羅馬人開始狂熱的追求絲綢製品。因為漢朝與羅馬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貿易聯繫,[8]貴霜帝國等中亞國家則扮演了貿易中介的角色,從漢朝與羅馬的貿易中賺取利潤。[9][10]
在古羅馬作家、科學家老普林尼的著作《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中就有許多關於絲綢製品和絲綢貿易的記載:
“ 遙遠的東方絲國在森林中收穫絲製品,經過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羅馬,使得羅馬開始崇尚絲製衣服。 ”
—— 老普林尼, 自然史 六,54
老普林尼也曾估算過羅馬與東方諸國進行貿易的貿易額:[11]
“ 保守估計,印度、塞雷斯和阿拉伯半島每年可以通過貿易從羅馬帝國賺取10000萬塞斯特斯的利潤,這便是我們羅馬帝國的婦女每年用作購買奢侈品的花費。 ”
—— 老普林尼, 自然史 12,84[12]
在馬王堆漢墓一號坑出土的梭織絲綢紡織品。
由於進口絲綢製品導致大量黃金從羅馬流向其他國家,羅馬元老院決定出台一些法令來禁止人們穿戴絲製衣服:
“ 只有完全能遮蓋住身體的東西,才可以稱之為衣服……丈夫不能容忍讓其他男人看到自己的妻子穿著輕薄可透的絲製衣服。 ”
—— 塞內卡, Declamations Vol. I
羅馬歷史學家弗羅魯斯也曾多次描述過被派遣訪問絲國的使者:
“ 薩爾馬提亞和斯基泰都曾派遣使者出訪絲國,他們帶著誠意以及大象、寶石、珍珠等禮品進獻給絲國。使者們長途跋涉,花費4年時間,以自己的誠意來換取絲國的友誼,他們以膚色證明了他們來自大陸的另一端。 ”
—— 弗羅魯斯, Epitomae 二, 34
公元1世紀,羅馬人已經知道了抵達漢朝交趾郡(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和扶南國的海上航線,用此航線進行商業貿易。1940年,法國考古學家路易斯·馬勒萊就在越南南部金甌角的古海港澳蓋遺址中發現了古羅馬帝國的錢幣。[13]
羅馬出口品
公元2世紀的羅馬玻璃
精美的羅馬玻璃經由亞歷山大和敘利亞出口到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此外,羅馬的黃金刺繡地毯、金顏色的布料和石棉布也深受漢朝民眾的喜愛。[14]
互遣使者
特使甘英
中國人想像中的大秦人,收錄在明朝人王圻所著的類書《三才圖會》
97年(永元九年),漢朝名將班超派遣特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經塔里木盆地一直走到安息國併到達波斯灣。但由於安息國害怕漢朝直接開通了與大秦的商路會損害其壟斷利益,於是沒有向甘英提供更直接的經敘利亞的陸路,而是備陳渡海的艱難,又以傳說渲染海上航行的恐怖,謂甘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使甘英相信了渡海的艱難,止步於安息,沒有到達羅馬。後來,班超返回漢朝,並向世人講述了他在西方國家的所見所聞。[15]
儘管甘英並沒有成功到達羅馬,但他也曾向世人介紹了他所了解到的羅馬概況:
“ 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里,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塈之。有松柏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種樹蠶桑。皆髡頭而衣文繡,乘輜軿白蓋小車,出入擊鼓,建旌旗幡幟。 ”
—— 後漢書
“ 所居城邑,周圜百餘里。城中有五宮,相去各十里。宮室皆以水精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游一宮,聽事五日而後遍。常使一人持囊隨王車,人有言事者,即以書投囊中,王室宮發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書。置三十六將,皆會議國事。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
—— 後漢書
“ 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硃丹、青碧。刺金縷繡,織成金縷罽、雜色綾。作黃金塗、火浣布。又有細布,或言水羊毳,野蠶繭所作也。合會諸香,煎其汁以為蘇合。凡外國諸珍異皆出焉。 ”
—— 後漢書
一些史學家認為班超自己到達過裏海,但是這種說法並未被大多數人所承認,很多人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16][17]
旅行家梅斯
梅斯·提提阿努斯最遠到達過塔什庫爾。塔什庫爾又稱石塔,是漢朝的邊界。
梅斯·提提阿努斯是一位古希臘的旅行家,[18]他曾經從地中海穿越絲綢之路到達漢朝的邊界。公元前二世紀早期,[19]梅斯趁著羅馬帝國與安息國之間的戰爭平息下來,帶領這自己的商隊穿過絲綢之路抵達石塔。有考古學家分析稱,石塔便是現今帕米爾高原的塔什庫爾干。[20]另一種說法則稱梅斯是在公元前一世紀晚期帶領商隊穿越絲綢之路,抵達石塔的。[21]
首位羅馬使者
托勒密所繪的世界地圖,這張地圖顯示了相對於羅馬帝國,中國位於世界的極右邊。
地中海沿岸國家早在公元前1世紀就與印度建立了貿易航線。在古希臘航海家發現季風可以辨別方向後,商隊便開闢了地中海至印度的海上航線,這條海上航線位於印度洋。考古學家在印度海岸線上挖掘出大量的羅馬錢幣證明了羅馬與印度之間存在貿易往來。為了更好的與羅馬帝國進行貿易活動,人們在印度和斯里蘭卡建立了許多通商口岸。
根據最早的記錄,在166年(延熹九年),羅馬帝國派遣出第一批特使抵達漢朝。這些使者到達漢朝後以羅馬帝國國王安敦的名義向漢朝皇帝漢桓帝進獻了禮物。(由於安敦寧·畢尤死於161年(延熹四年),他死後由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繼承王位,使者們不知道該用哪個國王的名義參拜漢朝皇帝,所以便稱羅馬國王為安敦。)羅馬的使者從濟南郡出海,通過海路,抵達越南的東京,並在東南亞採購了犀牛角、象牙、玳瑁等奢侈品。漢朝也從羅馬使者手中得到了有關天文學的書籍。
托勒密世界地圖中的亞洲,恆河的海灣在左側,東南亞在中間,漢朝則在右端。
雖然羅馬帝國早已知道漢朝位於歐亞大陸的另一端,但是,從托勒密所繪的世界地圖上來看,羅馬對於漢朝的具體位置並不是十分清楚。在地圖上,漢朝的領土實際上是在東南亞。這表明了托勒密知道漢朝在歐亞大陸的最東端,但是並不清楚漢朝的具體位置。
其他羅馬使者
首位使者抵達漢朝後,羅馬帝國可能又派出了其他的使者出訪漢朝,但是沒有任何記錄能證實這一點。直到公元三世紀,有記載稱中國北方的曹魏皇帝魏明帝接見了來自羅馬帝國的使者。羅馬使者給魏明帝送上了包括玻璃製品在內的許多禮物。如果此記錄屬實,根據羅馬使者抵達魏國的時間推算,這些使者是由羅馬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在平息內亂後派遣的。
另一記錄稱,在284年(太康五年),有羅馬使者向晉武帝進獻禮物。這可能是羅馬皇帝卡魯斯在波斯戰爭後派遣的使者。
根據中國的史冊記載,商人福林曾在643年(唐太宗貞觀十七年)抵達拜占庭帝國。當時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者是康斯坦丁二世(641-688)。[22]也有記載稱,在667年(唐高宗乾封元年)、701年(武周大足元年)和719年(唐玄宗開元七年),均有唐朝人通過中亞抵達東羅馬帝國。[23]
假設軍事接觸
帕提亞國王奧羅德斯二世(Orodes II of Parthia)將卡萊戰役中的羅馬俘虜送到馬爾吉安那,但這些俘虜後來下落不明。
主條目: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
歷史學家德效騫推測,被送到帕提亞東部邊境地區的羅馬俘虜可能曾經與漢族士兵發生過衝突,[24]此假說稱為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
達布斯引用了班固《漢書》所載「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賴水上,離城三里,止營傅陳。望見單于城上立五采幡幟,數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餘騎往來馳城下,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講習用兵。」[25]他認為文中的魚鱗陣可能是指羅馬軍隊作戰時的龜甲陣,猜測這些被漢朝俘虜的士兵後來於永昌縣驪靬村定居下來。[26]
但是,達布斯的假設未為現代學者所接受。目前,無任何證據此假設,[27]而在測試驪靬村附近男性居民的脫氧核糖核酸後,結果亦否定了此假設。[28]而且,張掖郡驪靬縣的建置年代亦早於郅支城之戰,因此驪靬縣不會因為羅馬戰俘而得名。
漢朝和羅馬的關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Gp82Sr
羅馬和漢朝的全面對比:接受事實,羅馬在文化方面全面領先了漢朝
罗马和汉朝的全面对比:接受事实,罗马在文化方面全面领先了汉朝 https://bit.ly/329X4HV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與唐朝並稱"漢唐雄風"。 和漢朝同時期,在地中海崛起一個超級大帝國——羅馬帝國。 一直以來,漢朝和羅馬之間的對比就沒有停止過,但是大多數只是停留在印象流。 例如有人說「漢朝擊敗了匈奴,匈奴擊敗了羅馬,因此漢朝比羅馬強」,這句話忽略歷史的基本時空觀,因為匈人和日耳曼人在入侵羅馬的時候,中國也出現了「五胡亂華」。。
我寫下本文,試圖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大方面對同時期的羅馬和漢朝進行對比。 首先這裡要說明,這裡只取共同存在的時間,也就是從前200年左右到200左右,羅馬包括了共和國晚期、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和安敦尼王朝四個時代,漢朝則包括西漢和東漢兩個時代。
首先,我們需要對比的是兩國的疆域。 漢朝從前202年建立,當時的疆域大概有200多萬平方公里,不過西漢皇室實際控制的只有一半左右。 後來經過「削藩」以及漢武帝的擴張,到前1世紀,漢朝的面積擴張了一倍,到達了560萬平方公里左右。 前1世紀的漢朝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東漢時期,漢朝對西域的控制下降,面積也縮小了一些,不過在世界上也排名前列。
羅馬從前264年開始向地中海擴張,發動了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等,逐漸將地中海變成了"內湖"。 到前1世紀,羅馬已經擁有10多個行省,成為了面積僅次於漢朝的龐大國家。 在帝國時代,羅馬的疆域進一步擴張,陸地面積達到了50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更加可觀,超越漢朝成為了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 羅馬帝國疆域的巔峰是在圖拉真時代,因為征服了兩河流域,使得面積到達了600萬平方公里。
總體而言,漢朝在西漢時期的疆域為世界第一,羅馬在東漢時期為世界第一。 兩國在疆域上不相上下,不過羅馬的海域面積是漢朝無法比擬的,誰讓羅馬是一個海洋文明國家呢?
再來對比一下政治體制吧。 漢朝建立的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體制。 在地方上實行"郡國制",後來又設置了州,總體而言對地方的控制是不斷加強的。 中央設置了"三公九卿""內外朝",實行獨裁。
羅馬在共和國時代實行的是貴族民主體制。 全國最高權力掌握在元老院,而公民大會對元老院的決議有表決權。 全國最高行政區掌握在執政官手中,執政官由選舉產生。 但是隨著羅馬的擴張,共和國也開始轉變為帝制。 帝國時代,羅馬最高權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元老院成為了行政機構。 但是羅馬的帝制並沒有漢朝這麼強,皇帝的權力並非是無限的。
從政治體制來說,羅馬和漢朝各有優缺點,也可以說不相上下吧。 不過我們不得不承認,羅馬的法律制度的確比漢朝先進好多。 首先,羅馬的法律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就連皇帝也必須服從,而漢朝的法律就是"王法",也就是皇帝的工具;其次,羅馬的私法十分發達,對於維護個人的財產,解決個人糾紛非常到位,但是漢朝的法律沒有私法,主要是公法;漢朝沒有嚴謹的司法制度,審判過程充滿暴力、盲目,人治色彩明顯,而羅馬的司法制度健全,有律師制度,講究證據。 也因為羅馬的法律先進,因此目前全世界的法律都是學習了羅馬法。
漢朝是一個農耕文明帝國,因此農業發達那是肯定的。 漢朝時期,中國的糧食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從人口方面就可以看出,漢朝在初期有1000萬人口左右,到了西漢末期到達了6000萬左右,位居世界第一。 東漢時期,人口也保持穩定,也達到了6000萬左右。
不過,漢朝的工商業發展就相對落後一些。 在漢朝初期,工商業十分繁榮。 但是漢武帝推行了"鹽鐵官營"和"算緡"政策之後,導致大量的商人、作坊破產,工商業發展受到嚴重的打擊。 從漢武帝之後,雖然工商業發展有所恢復,但是由於戰爭、重農抑商等影響,使得工商業的發展始終無法到達漢初的水準。 當然,漢朝在商業方面也有一定的貢獻,例如開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在一些手工業技術方面,例如紡織、制瓷、鋼鐵冶鍊方面達到了世界領先水準。
羅馬的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 羅馬的農業在耕作技術上並沒有漢朝先進,不過糧食產量也比較可觀。 羅馬時代埃及不需要精耕細作就能夠高產,成為了地中海的糧倉。 另外,西班牙、義大利等地的經濟作物廣泛種植,為工商業繁榮提供了條件。 羅馬繁榮時期有人口6000萬,可見農業也是十分繁榮的。
工商業方面,羅馬應該是全面領先世界了。 羅馬的陶器、呢絨、橄欖油、葡萄酒、玻璃器皿等在世界上非常具有競爭力。 其中毛紡織是最為發達的手工業,其工藝之先進,足以傲視世界。 羅馬雖然沒有發明瓷器技術,卻擁有十分發達的玻璃製造業。 廉價的玻璃器皿成為了陶瓷和金屬器物的重要競爭對手,玻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產業。 商業方面,羅馬擁有地中海為內湖,交通十分便利,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
總體而言,漢朝和羅馬的經濟也是不相上下。 其中漢朝的農業更加發達,而羅馬的工商業更加繁榮。 漢朝採取「重農抑商」,但是羅馬並沒有壓制某個行業的發展。 這體現了兩種文明的不同發展思路。
漢朝時期的文化,具有大一統時代的恢弘氣勢。 例如文學方面,出現了發達的漢賦;史學方面,出現了司馬遷和班固這樣偉大的史學家;在醫學方面,出現了張仲景、華佗這樣的"神醫";在科學方面,出現了張衡等。 不過,漢朝由於受到"獨尊儒術"的影響,使得思想文化的發展被限制,活躍度下降,由此文化方面則不及羅馬的輝煌。
文學方面,漢朝主要的代表是漢賦(一種散文體)和漢樂府(民間收集整理的詩歌),除此之外,其他的就比較少了。 羅馬的文學就十分豐富,在詩歌方面,出現了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盧肯這樣的大師級別人物,至少在文人詩歌創作方面,羅馬遠遠領先漢朝。 散文方面,以西塞羅為代表,他確立了拉丁語文學語言"準確、流暢、清新、雄渾"的原則,成為歐洲諸民族散文的楷模;戲劇方面,有普勞圖斯、泰倫提烏斯等,他們的作品一直影響到了近代;小說方面,出現了《金驢記》《薩蒂裡卡》等著名的長篇小說,而中國要到明清才出現長篇小說。
維吉爾
在史學方面,漢朝主要就是出現了《史記》和《漢書》兩部作品,而羅馬則出現了凱撒《高盧戰記》、撒路斯特的《喀提林陰謀》《朱古特戰爭史》、李維的《羅馬建城 以來的歷史》(開創了歐洲通史體例)、塔西坨的《羅馬史》、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阿庇安的24卷《羅馬史》、蘇托尼厄斯的《羅馬十二帝傳》等。 可以說,該時期的羅馬史學全面領先了中國史學。
思想哲學方面,羅馬出現了斯多亞派、犬儒學派、后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神學,而漢朝主要是儒家和法家的合流。 從思想的豐富程度來說,漢朝不及羅馬;從思想的理論層面來說,儒學也遠不及斯多亞學派。 例如斯多亞派主要原子論、邏各斯以及世界主義,這隻強調道德的儒學難以達到的。
哲學皇帝奧勒留
在科學方面,中國出現了張衡、張仲景等大家,但是他們的理論很少,主要在技術運用,經驗積累方面具有優勢。 羅馬的科學顯然比漢朝發達,羅馬出現了托勒密(地心學說的集大成者)、加侖(希臘羅馬西學集大成者,開創瞭解剖學)、老普林尼(一生精力寫下了37卷的百科全書《自然史》)。 羅馬的科學理論被運用在了冶金、建築、紡織和農業等領域,出現了《農業論》《測地術》《機械術》《論建築》等著作。
雖然我也希望漢朝的文化能夠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無奈現實並非如此。 由於漢朝的體制過於專制,推行重農抑商、獨尊儒術等原因,使得漢朝在文化方面的成就並沒有政治、經濟方面的突出。 相反,中國在分裂的春秋戰國卻取得更加輝煌的文化成就。
綜合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對比,可以得出一個大概的結論。 漢朝和羅馬在國力方面是差不多的,兩國在經濟方面也是各有優勢。 不過,羅馬在文化方面遠遠領先了漢朝,這一點我們不得不面對事實。 中國的文化要在唐朝和宋朝時期才是領先了全球的,其他時間還是差強人意。 因此,我們應該看到他人的優勢,多看到自己的劣勢,這樣才不至於妄自尊大、閉關自守。
罗马和汉朝的全面对比:接受事实,罗马在文化方面全面领先了汉朝 https://bit.ly/329X4HV
羅馬帝國的崩潰:漢朝與匈奴戰爭的“蝴蝶效應”
羅馬帝國的崩潰:漢朝與匈奴戰爭的“蝴蝶效應” - 鏈聞 ChainNews https://bit.ly/38bmaKn
羅馬帝國的崩潰:漢朝與匈奴戰爭的“蝴蝶效應”
公元 395 年 1 月 17 日,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
羅馬帝國走向分裂,可以從內部找出很多原因,比如羅馬實質上一個“共和政體的法西斯主義國家”,其繁榮的道路上本身就埋藏了它衰亡的種子,等等。
如果超越民族界限和意識形態,站在世界看羅馬,呈現的歷史就大不一樣了。在某種意義上,羅馬帝國的崩潰衰敗,是漢武帝打匈奴的“蝴蝶效應”。
漢武帝時代,“逐匈奴於漠北”,衛青、霍去病,封狼居胥。匈奴被打到漠北,就一路西遷去打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西哥特人就被迫向西,進入羅馬帝國境內,殺死了羅馬皇帝,這就是西方歷史上所說的蠻族入侵。
從那以後,6 個部族的日耳曼人相繼進入羅馬帝國,他們的入侵導致羅馬帝國分裂,乃至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歐洲進入中世紀。分享視頻,供參考:
在羅馬帝國分裂的大致歷史同一時期,中國西晉的首都洛陽也第一次陷入南匈奴之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中國自此也被分裂成南北兩塊,和東西羅馬的局面非常相似。……
如上所述,真正的世界史,往往不是僅限在一國一族中展開,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政治和意識形態敘事。用這樣的眼光,非但看不清古羅馬;看不懂蒙古帝國,還以爲是元朝打下的“好大的中國”;看不懂絲綢之路,還以爲是西漢張騫是開拓者;也看不清東印度公司,還以爲它就是罪惡鴉片貿易的製造者……
真實的歷史複雜而絲絲相扣,不跳出民族國家的立場,永遠只能看到被簡化和扭曲的世界。超越碎片化、國界化歷史。爲此本號力薦: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從東方人的視角寫世界史,不像西方人一樣默認背景知識已知,寫得清楚明白;又深知東方制度、文化等弊病,寫的內容足以給東方讀者以啓迪的。
本書理想國剛剛引入大陸,實際上臺灣版已經問世多年,並早已成爲臺灣各大書店的最常備書之一。日本一流的歷史學者撰寫,日本講談社百年獻禮鉅製,日文版問世,也曾花了 10 年。談社的出品有一個傳統,就是定位在大衆閱讀,請專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爲高中學歷以上的讀者撰寫普及讀本。 會讓讀者感受到很新、很有野心的題目。”白巖鬆、高曉鬆、羅振宇、葛兆光聯袂推薦的世界史。識別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讚賞小編。
羅馬帝國的崩潰:漢朝與匈奴戰爭的“蝴蝶效應”
私產公號編輯
歡迎讀者長按 識別下方二維碼或點擊 " 閱讀原文 ",瞭解詳情加入經濟學課程——“零基礎 無數學 你也可以學好的經濟學”,尤其是邏輯徹底,讓人折服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助你打通經濟學思維的任督二脈,享受三觀重建的快感。多一個人瞭解經濟學,繁榮就多一分保障。羅馬帝國的崩潰:漢朝與匈奴戰爭的“蝴蝶效應” - 鏈聞 ChainNews https://bit.ly/38bmaKn
秦漢皇朝與羅馬帝國興亡史
秦漢羅馬的比較 https://bit.ly/328Bl3i
二千年前,文明世界經歷了第一個帝國時代。四大帝國橫跨歐亞大陸與非洲北部,東端是大漢皇朝,西端是羅馬帝國,中間隔著安息和贵霜。帝國維持安定,提高消費,引出貫穿大陸的長途通商,即後世所謂“絲路”。然則由於彼此相去甚遠,而且有別的勢力阻隔,漢朝與羅馬並未直接建交。秦漢史或羅馬史車載斗量,但比較兩者則廖廖無幾。
1.公元一世紀時的東漢與羅馬帝國,曡印在二十一世紀的政區圖上。
假如歐亞大陸縮小,漢朝和羅馬接壤,兩強對峙,那又如何?這問題對歷史家來説是多餘。但若比照今天世局,又當別論。新大陸擴大了文明世界,但新科技縮短了交通訊息的距離。投射國力,所達遠不止比鄰。處於東西方統治風格成型的時代,古帝國留下豐富的遺產,影響長遠不滅。中國屢經分裂淪陷,但每次皆能自愈再起,至今是統一的大國。羅馬帝國覆亡後不能再振,但它的求強意志和理性政治成爲西方的“文化遺傳基因”。今天,美國常被稱爲“新羅馬”。世局全球化,承繼古帝國的東西超級強國必須密切交往,爲此它們必須知己知彼,包括彼此的傳統因緣。秦漢與羅馬是古代東西方的超級強國,它們運權特色的長處弱點是什麽?
秦漢皇朝與羅馬帝國的興起過程,各自奮鬥逾四百年,歷盡艱辛。公元前8世紀,亞洲東部與地中海東部的政局相似,各有數以百計、城池大小的國家。前776年,地中海的希臘城邦聚集舉行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5年後,東周的諸侯列國迎接一個新成員,秦,日後統一中國的始創者。秦立國後18年,相傳羅馬城始建在泰伯河畔。這傳説不可靠,但此時期,地中海西部確有重大發展。希臘人和腓尼基人大量殖民,帶來文化和城邦的政治體制,並建立了迦太基,日後羅馬的頭號勁敵。在羅馬歷史上,前509 年建立共和國可謂是劃時創舉。它位處的意大利半島,亦是城邦林立。
那時的國際形勢,可謂是“霸政”,希臘文叫hegemony。強國方便時可能兼併鄰近弱國,但這並非慣例。它們一般爭取的,不是土地而是附從盟國。兼併帶來人口,人多複雜,統治的困難性亦隨著增加。當行政機構不足以管治大量人口時,強國要擴張勢力,莫如爭取做國際領袖,要盟國外事聼令,但讓它們自行處理内政的麻煩。中國春秋時代諸侯爭霸,“霸”通“伯”,乃諸侯之長。希臘的hegemon是城邦聯盟的領袖。羅馬出兵海外前已征服了意大利,但只直接統治它的一小部分。它寧願做意大利的霸主,命令盟國各自帶糧發兵,在它統領下出征。羅馬的意大利霸政要到前91-87年的同盟戰爭後才轉爲羅馬統治。
帝國來臨,最先不在歐亞大陸的兩端而在它的中部。波斯帝國興起,向西擴張,被希臘聯盟在雅典霸權領導下遏止。馬其頓崛起尋仇,前320年代,亞歷山大滅波斯,建立大帝國,西蓋希臘、埃及,東抵帕米爾高原西麓,但未翻越而涉足今天的中國領域。其時,東亞的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正合縱連橫,打個不亦樂乎。在帝國之西,羅馬共和國正忙著攻打意大利中部的山民。亞歷山大的帝國一時燦爛,但他身死即分裂。與其短暫性比較,日後的羅馬帝國和秦漢皇朝維持穩定四百年,成就更偉大。
2. 前四世紀歐亞大陸的局勢,其中部為亞歷山大的希臘式帝國雄佔。
羅馬帝國和兩漢皇朝年代重疊,但並不完全同時。
3 東西方年表。
秦一統天下,廢封建,始創中央集權的皇朝中國。羅馬共和國打下大片江山,但在凱撒挑發的内戰中滅亡,後為羅馬帝國承繼。爲了方便比較皇朝帝國的興亡,我在圖示中移動雙方年表,把前221年中國統一與前49年羅馬内戰開始排齊相對,這以下的“皇朝帝國時代”,圖中以灰色示意。
4. 秦漢皇朝和羅馬帝國興亡年表對照。
中華和羅馬有不少相似,但亦有深刻別異。兩者的經濟皆以農為本,貨幣流通,但採取迥異的生産組織。它們的社會皆甚保守,等級森嚴;每人有其社會身份,安份守己是道德之要,孔子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羅馬則以共和國與公民代替君與臣。它們都崇尚父權,珍惜家庭,從家教培養權威主義,但封建諸侯家國不分,羅馬則一貫有清晰的法律劃分家與國、兼便私情與公德。它們的政治權力多為貴族操縱,但羅馬的元老貴族和東周的封建貴族性質不同。開始時它們的國家規模都是一城左右,但西方城邦和東周侯國的政治結構大異。
崛起為皇朝帝國必須开疆扩土,爲此必須有人力財力以及能動員力量的政權。東周列國和羅馬共和國各自努力發展經濟、變法改制、以至刺激思想文化。由於中西起步點的情況大異,又在不同時機進行改革,所以循不同的途徑,所趨的皇朝帝國,性質也不同。兩者皆是無上君主制,但羅馬帝國的獨裁倚重職業軍隊和財閥政治,中國皇朝的專制倚重官僚機構,自漢朝開始又加上儒家獨專。
秦統一之前的五百多年,中國的歷史分爲春秋、戰國兩期。前者得名於孔子所著的《春秋》,但歷史分期並非那麽隨便偶然。另有真實的社會因素,使春秋、戰國之際成爲“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不論科技、經濟,或政治組織,春秋的諸侯國都遠遜於早期的羅馬共和國。戰國時中國在各方面迎頭趕上,其中法家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權、官僚行政的國家體制,其長處效率羅馬帝國要過百年才能稍及。
春秋時,中國猶在青銅時代,生産率低。它的主要武器是貴族壟斷的戰車。它的經濟組織和政治組織都是封建形式。私有地產尚未出現,土地擁有權與地域統治權混沌未分,富貴一體,同屬封建領主,孔子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井田制下,庶民世代居住村舍,集體無償耕種領主貴族的“公田”。每家有權使用一份“私地”以資糊口。份地每年輪換,不為任何一家擁有,人民也不得賣地遷居,孟子所謂“死徙无出鄉……,公事畢,然后敢治私地。”春秋初期,侯國過千,多是前11世紀周王所封諸侯的後代。它們的統治者仍依舊爵,稱公稱侯,口頭上奉微弱不堪的周王為天下共主,但各自内外兵政全權獨立,實際上與王無異。他們履行封建,把自己的侯國分封給卿大夫。封建制的政治特色是分割權柄忠貞,卿大夫必須效忠於自己的公侯,但不必效忠於公侯之上的周王。所以周王名義上操天下之權,實際的權柄分散在諸侯手上,再分散在卿大夫手上。公侯之國其實就是公侯的家室。公侯和卿大夫全是世襲,而且多是彼此親戚;親親是無上的政治原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貴族操刑罰壓制庶民,但沒有約制用刑的明文法律;他們自稱是君子,有權有德,可以隨個人意向用事。
春秋遠勝羅馬的是貴族文化。數百年養尊處優,培養出文雅的諸侯大夫,論政時滿口《詩》《書》。《詩經》和《尚書》是封建貴族的讀本,《禮記》和《春秋》記載他們的禮教言行,這些後來成爲儒家經典。從全面看,文化比經濟政治早熟,對中國未必是福。它使家國不分時代封建貴族的倫理,尤其是親親政治和君子人治,凝結在儒家學説中,蒙上仁義聖光,成爲永恒的道德圭臬,二千年來鉗制統治精英的思想。
封建倫理在戰國時一度備受挑戰。其時鐵器開始廣泛,生産效率提高,使更多荒地得以開墾。獨立的家庭農戶出現,貴族無法逼人好好耕植公田。同時,以百數的小國逐漸合併為數十接壤大國。龐大的經濟和政治規模為管治帶來無窮複雜問題。權力日大的卿大夫起篡奪之心。列國競爭劇烈,紛紛羅致人才,富國強兵。諸子百家爭鳴,平民士人興起,以能取職,衝擊世襲貴族。才識之士在列國變法,試驗各種方法,以解決各地的實際問題。 他們被統稱為法家,因爲他們一致堅持法治,管子所謂“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最成功的法家是商鞅。他綜合前人經驗,前359年開始,在秦推行連串新法,不但使秦由弱變強,更奠下日後皇朝中國的政治體制架構。
法家領導經濟發展。國家興水利、開荒地、正經界、有系統地分田給獨立農戶,同時設立戶籍以便收稅徵兵。平民步軍代替了貴族戰車。秦的農戰政策類似羅馬共和國的農民戰士,男子平時務農,有事時應國家徵召入伍。秦法規定每人一生有義務服兵役多至2年,比羅馬每人一生服役可多至16年,輕得多了。政府獎勵戰功,使秦人樂戰。法家更建立有效的官僚行政機構,任職以能力不以血緣、以功績不以空言。政府設置郡縣,由中央指派郡守縣令,不讓封建貴族霸佔地方管治,由此削減貴族,集權於君主。政府立法管制官吏,防止他們曠職濫權、欺君凌民,犯法者不論親貴,依法行罰。法律平等違反封建倫理、觸犯貴族權益,贏得“殘忍寡恩”的咒駡。秦在法家建設的基礎上統一中國,廢除封建,推行法治,但在統治精英反動下覆亡,並背上千古惡名。
一反中國封建貴族的文雅浮誇,羅馬早年的元老貴族樸素質實。他們與平民一般是農民戰士,其品性可見於辛辛那提,這曾任執政的老牌貴族親身下田耕作,但隨時準備著操劍衛國。地中海一帶早已經入鐵器時代。价廉效高的工具提高了勞動人民的能力勢力。自備兵器服兵役是羅馬公民的首要義務,公民以此為榮。百人隊公民大會Centuriate Assembly是共和國的民主部門,它以軍隊編制為名,公民們戎裝在練兵場聚集投票立法選舉。平民認識到自己對國家的貢獻,從而要求相應的權利。共和國上期,平民自行組織大會,選舉領導,抗拒掌權貴族的淩虐。元老貴族不比封建貴族自是,能夠踏實與平民談判利害,而且大家都尊重法律。歷時二百年的“階層鬥爭”是個無血革命,產生了共和國检察制衡的分權憲政。貴族通過元老院的機構實行集體統治,但他們的權力受到公民大會掣肘。公民大會每年選舉執政長官,但只能在貴族之間作選擇,因爲候選資格有嚴格的限制。大會投票通過法案,但無權提案或修改。公民無權在會上發言,只能聼取貴族安排的演講,然後通過或摒棄整個提案。共和政治的一大特色是政、財息息相關。定期普查把全體公民按其財產分爲數等,每等有它的投票份量,有錢人投的票比窮人投的票份量重得多。只有最有錢的人才有資格進入元老院或參加競選。從共和國到帝國,羅馬人一貫認爲政府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保護私有財產,難怪他們的法律詳細地確定絕對財產權,對日後歐洲法制影響甚大。
對外是和是戰,一向由公民大會決定。羅馬公民是戰士,數百年來,他們承受沉重傷亡,差不多每年都投票主戰,表現出比希臘人或秦人深刻的多得軍國主義。羅馬的軍費多來自敗家賠款以及掠奪奴役。征服馬其頓後,政府資源充沛,豁免了意大利的地稅。然而,這仁政對小民來説並不完全是福。本來就有錢有勢的貴族領兵征戰、出任省督,搶刮得最多賍物,遂大量收買甚至強佔免稅的農田,建立大農莊,驅使戰勝俘役的奴隸耕作。很多獨立農戶因喪失田地而消亡,倖存的也受到役奴農莊的重大壓力。意大利由小農經濟轉變為馬克思所謂“奴隸生産模式”。貧富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政府數次變法,企圖分配公有土地給貧困公民以緩和社會矛盾,均因貴族反對而失敗。傾家盪產的公民無能購置戎裝以服兵役。徵兵制不足,軍隊轉向赤貧階級募兵。城邦政府無法制止野心的將軍利誘收買軍隊,卒之引致將軍奪權。共和國不能及時變法改制,導致帝國軍事獨裁。
先秦和羅馬共和國的歷程比較:
羅馬共和國上期
春秋時代
羅馬共和國晚期
戰國時代
科技
鐵器時代
青銅時代
鐵器時代
鐵器開始廣泛
精英文化
質樸踏實
禮樂雅逸
汲收希臘文明
以能取職
經濟組織
獨立自耕小農
私有產權受法律保護
井田共耕
地產權與封建領主權混沌不分
奴隸生産模式
絕對產權的概念成熟
小農經濟
私有地產權出現
兵制
徵兵,公民步軍
貴族戰車
徵兵、募兵
秦行農戰徵兵
政治結構
元老貴族集體統治
公民大會每年選舉執政
政權與財產挂鈎
封建貴族親親人治
公卿世襲
家與國不分
變法改革失敗
富豪權勢日盛
軍閥收買軍隊
法家變法,法治擡頭
中央集權,抑制貴族
官僚行政,漸替封建
從共和國或封建諸侯的起步點,羅馬和中國同向無上君主制靠攏。羅馬帝國和中國皇朝一樣,所有權柄都集中在皇帝手上。然而,無上並不等於全能;沒有人能夠實際上操運無限大權。要把權柄轉爲權力以實施統治,皇帝必須獲得統治精英的服從和合作。共和國晚期和戰國後期的政局,多見貴族和君主集權派爭權。君主獲得勝利,但鑒於内戰或秦亡的教訓,中西的皇帝終於與貴族派獲得妥協,彼此互利,控制大衆人民
凱撒背棄共和國貴族集體統治的傳統,仗著百戰精煉的忠貞部隊奪得獨裁政權,但無法馴服維護傳統的元老,慘遭刺殺。他的承繼人學乖了。奧古斯杜一面剝奪了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所有權力,一面又以共和口號裝門面,禮遇個別元老。他提高了元老的財產資格,所以做官的都是極端豪富,而他們關照的,也是豪富的利益,形成財閥統治。羅馬公民喪失一切政治權力,戰勝者的特利也逐漸由公民籍轉到財富上。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一樣是世襲。不過羅馬貴族的生育率遠遜中國貴族,很多膝下無子。幾個出名的賢君傳位給養子,其實是因爲沒有親子,不是如宣傳所說特別開明。奧古斯杜設立貼身的禁衛軍,外加300,000職業大軍,全都宣誓效忠皇帝和其家人。此後數百年,即使長期無外戰,大軍也是常備,成爲帝國特色,羅馬人引以爲豪,不似秦始皇令蒙恬徵發300,000兵驅逐匈奴,不過三幾年,便被罵為“黷武窮兵”。禁衛軍和職業軍隊原是為了保護皇帝的權位,但日子久了,權力坐大,逐漸養成嘩變和擁立自己皇帝的習慣。這使羅馬的皇朝祚短,不如漢朝穩固。
秦始皇廢封建,統治精英反對。封建復辟的輿論引致焚書的鎮壓,使儒生更加痛恨。秦不能籠絡精英和舊貴族,使大澤鄉900人的起義能擴大。秦亡後,漢高祖有前車可鋻,恢復封建。然而不過三代,諸侯王便蠢蠢欲動,證明秦始皇廢封建的理由“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正確。景帝武帝削藩成功。秦統一後一百年,中國終於擺脫封建制,長期實行中央集權了。不過統治精英也得到充分賠償。他們所痛恨的法家“君臣共守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其實也不討好皇帝。儒家的“親親尊尊”,對皇室朝臣大家都有利。爲了籠絡精英,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專儒術。不久儒生盤踞官僚機構,違背法治,排擠異己,灌輸君君臣臣的教條,鞏固皇帝專制,同時鞏固自己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權特利。歷代皇朝的儒家士大夫成爲“文化貴族”,是世界史上最成功的統治集團之一。
從共和國到帝國,從封建到集權,羅馬和中國的歷史證明世上沒有萬能的統治單方。今天西方好唱所有國家都必須趨向民主法治,但古代史實卻背道而馳。羅馬人放棄了共和國的民主方面,犧牲了公民權利。法治可分兩層而言。最基本的是所有人都尊奉既有法律,rule by laws,即法家所謂“援法而治”。再上一層是有憲法規定合理的立法程序,rule of law,循憲法治。憲法也是法,所以若無援法而治的基礎,統治精英自稱有德而藐視法律,多堂皇的憲法都是一紙空言。羅馬帝國下,共和國的立法程序無存,循憲法治廢除,但人們依然以奉公守法為道德,援法而治依然盛行。中國傳統從沒有循憲法治的意念。法家的掾法而治是創舉,但備受“寡恩”的指責,儒家獨尊後便漸消沉。歷代皇朝盛行人治,美名“德主刑輔”。刑是殘酷明顯了,但主導用刑的“德”是什麽,卻甚隱晦模糊。
鷹式統治和龍式統治的特色:
羅馬帝國
中國皇朝
專制倚重的工具
長備軍隊
官僚機構
統治精英
財閥
儒家士大夫
社會秩序
援法而治
灌輸教條,德主刑輔
為統治階層犧牲
循憲法治,公民權利
援法而治
以上大綱的詳細内容以及參考資料,可見《龍與鷹:秦漢與羅馬帝國的興衰,如何影響了今天的世界?》
秦漢羅馬的比較 https://bit.ly/328Bl3i
龍與鷹象徵中國和歐美運權統治、維持秩序的作風特色。這兩種傳統風格形成於秦漢與羅馬,世界上第一個帝國時代,歷久常新。今天美國霸權有“新羅馬”之稱,而新中國崛起與之對峙,傳統作風猶能影響世局。
《龍與鷹:秦漢與羅馬帝國的興衰,如何影響了今天的世界?》探討中西政治風格成型的時代,從前771年周平王東遷、秦立國,說到316年東晉南渡、華北淪陷;從前508 年羅馬共和國成立,說到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篇幅不大,但組織嚴謹、言簡意賅,除了敍述中西各一千年的歷史,還深入比較評論東西方的政治、軍事、文化。
故事開始時,中國仍在青銅時代、行宗法封建,經濟政治與同時的地中海一帶相比,猶如中國與西方在十九世紀的情況。戰國期間中國迎頭趕上。秦漢皇朝和羅馬帝國,國力並駕齊驅,各自創下四百年的輝煌成就。然而世事不全美,稱雄東西世界的兩個超級大國,卒之都敗亡於源自北疆的蕞爾小敵。它們抵抗外侮的能力,被内部腐敗消磨盡了。
秦漢皇朝和羅馬帝國非常相似,成爲不少學者的研究對象。然而,它們迥異的崛起過程,在它們的性格上留下了深刻的差別。《龍與鷹》分析政治、經濟、社會、民族、思想文化五方面,探索東西政治風格的淵源,揭露龍式權威側重官僚文治和灌輸教條,鷹式權威側重軍國主義和財閥統治,比較兩種特長在各種環境下的長處缺點。
本書具學術水準,但為不熟悉中國或羅馬歷史的讀者而寫,所以力求清晰,避免術語,解釋因果,兼顧敍述歷史背景和分析評論。直接的比較有點像切磋,每方借鑑對方的經驗,衡量彼此的相對優劣。比較歷史帶來的新觀點,質疑不少傳統歷史的舊說,指出被忽略的因素以解釋歷史疑案,例如秦朝和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龍與鷹,中西帝國比較 https://bit.ly/328CSX6
你猜猜:羅馬帝國軍隊和漢代軍隊交手會怎樣?
主要利用羅馬和漢代傳世文獻及考古出土材料,介紹羅馬帝國和同時期漢代中國軍隊在性質、組成、裝備和戰術上的特色,並討論過去二、三十年盛傳「羅馬軍隊曾到漢代邊疆代為防守匈奴」是真的嗎?如果羅馬和漢代軍隊交手,會如何呢?
撰文:高英哲
羅馬帝國跟漢朝,是西元前 200 年到西元 200 年這段時間,並存於東西方世界的兩大超級帝國。這兩大帝國有沒有可能各自派遣遠征軍,在某個地方曾經交手過?倘若真的交手了,戰況又會如何?
羅馬帝國跟漢朝交手,這樣的假想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始自英國牛津大學漢學教授德效騫 (Homer Hasenpflug Dubs) 提出的「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德效騫認為在西元前 53 年,於卡萊戰役 (Battle of Carrhae) 慘敗給安息帝國的羅馬軍團,有部分士兵突圍而出,輾轉東行,最後落腳於中國甘肅省永昌縣驪靬村。驪靬村居民大多長著棕色或黃色頭髮,甚至還有藍色或灰色眼睛,似乎可為這個假說提供佐證。成龍受到這個說法啟發,前兩年還拍攝了一部類似題材的電影《天降雄獅》,讓漢朝軍隊跟羅馬軍隊結結實實打上一仗。雖然這個假說疑點頗多,不過倒是讓人對於當世兩大帝國交手,產生了一些想像空間。
邢老師為我們各別分析羅馬軍隊跟漢朝軍隊的戰鬥力。羅馬帝國的軍隊分成兩類:一是由羅馬公民組成的軍團,以重裝步兵為主,主要駐紮在北方日耳曼民族的前線,以及各個重要行省;另一則是由羅馬征服的各行省非公民組成的協防軍,以輕裝騎兵為主。羅馬軍隊最大的特色是常備職業化,組織固定,定期發餉,軍人一幹就是二十幾年,可進行長期訓練;平日沒有戰事時,也完全不從事生產,就是一個勁地進行軍事訓練。有猶太史家在猶太戰爭之後,觀察羅馬軍隊,甚至認為羅馬軍隊不只是戰技精妙,甚至連心智都經過千錘百鍊,完全就是犀利的戰爭機器。這樣的職業化軍隊,搭配上精良的配備、先進的防禦工事,在古歐洲自然是所向披靡,戰鬥力極強。
漢朝的軍隊跟中國歷代一樣,奉行「兵農合一制」,三時務農,一時講武,不打仗的時候就種田;為了解決農業社會,戰爭後勤補給不易的問題,漢朝採用「屯田制」,部隊開拔所到之處,就分出一部份人力開始種田,盡量自給自足。步兵的來源主要是農民,配備刀矛弓弩等基本兵器;漢代徭役只有一年,服役期間跟現在的徵兵制一樣,相當短暫,訓練有限。騎兵的訓練稍微好一點,以戍守北疆的在地騎士,以及歸化胡人構成的胡騎為主。這種平日在農閒時稍加訓練,有戰事時臨時徵召的部隊,戰鬥力自然有限。
所以這當世兩大帝國倘若發生軍事衝突,結果究竟會是誰勝誰敗呢?就純軍事的觀點來看,很難想像高度職業化的羅馬軍隊,對上一批僅接受基本訓練的農民兵,會在戰陣上落於下風;不過羅馬軍隊也不是沒有打過敗仗,像是補給線長短之類的其他戰略因素,都有可能左右勝敗。由於這個情境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我們也只能把它當成一個有趣的題目,紙上談兵,開心就好。你猜猜:羅馬帝國軍隊和漢代軍隊交手會怎樣? | https://bit.ly/2TMWbAr
羅馬帝國VS漢朝到底誰更強?
先來對比幾個數據,人口對比,鼎盛時期羅馬1億/東漢6千萬。管轄面積對比,鼎盛時期羅馬970萬平方公里/東漢580萬平方公里,軍力對比,羅馬30萬/漢朝50萬(羅馬人口數據來自歐洲說法,按此人口基數軍隊應該不止30萬才對).
羅馬士兵
東漢士兵
漢vs羅馬誰更強?我們先看看羅馬對軍隊的管理思維,塞維魯王朝的建立者塞維魯對兒子卡拉的遺訓就是 :「讓士兵發財 ,其餘人可以不管 !」羅馬軍人是職業性的 ,是政治冒險家們豢養的工具。誰出的價高 ,軍隊就為誰賣命。
羅馬士兵
羅馬士兵
史達林曾說 :「居魯士和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和查理大帝等所建立的帝國。這些帝國沒有自己的經濟基礎 ,而是暫時的、不鞏固的軍事行政的聯合」。他們對外族只是採用武力鎮壓的辦法 ,無法從文化上去征服、去同化。羅馬公民對國家政治不太過問 ,關心的是個體 ,是自己的冒險和發財。他們滿足於宴會、勒索、奢侈和觀看格鬥表演 ,絲毫不象希臘人那樣想去了解印度、波斯 ,更談不上去了解中國和匈奴了。以致於到了後來 ,當匈奴人入侵這種驚人的消息傳來 ,「他們聽說到一種以前沒有聽說過的人 ,不知從地球的何處 ,如高山上的暴風雪般地驟然來臨」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任其宰割了。
漢士兵
漢士兵
加圖精神———維護羅馬文化與傳統習俗、持身嚴謹和節儉、對外擴張的愛國思想 ,曾一度成為羅馬公民的意識和旗幟。羅馬人崇尚的是武功和冒險 ,四處征伐 ,暴掠和戰爭構成了羅馬史的主要內容。
漢儒家體系逐步完備 ,形成了漢民族傳統文化的閉關性和頑固排外的凝聚力。外來文化要麼被融合改造 ,要麼被排斥門外 ,視周邊一切民族為夷 ,於是迫其臣服或驅除 ,更多的是加以同化。「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是漢民族強烈愛國意識的寫照。外族曾在武力上戰勝過漢民族 ,但都在文化上被漢族征服。看到這裡,聰明的讀者朋友應該知道誰更強了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pelgbb8.html
四大帝國之一古羅馬,是現在哪個國家,帝國滅亡的真相
揭曉:四大帝國之一古羅馬,是現在哪個國家,帝國滅亡的真相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4QEBlq
古代四大帝國是古羅馬帝國、貴霜帝國、安息帝國、大漢帝國。提起古羅馬帝國,很多人都以為現在羅馬就是以前的古羅馬,這種想法是徹底的錯誤!古羅馬帝國的盛事可不是我們現在所能想像得到的! 古羅馬公元前9世紀原只是義大利半島南部一個拉丁族王國。公元前510年始經過長達200餘年的戰爭逐步征服統一義大利半島,羅馬建立了共和國。
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羅馬為爭奪地中海霸權,掠奪資源與奴隸,同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到公元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公元2世紀羅馬稱霸地中海。這也是羅馬帝國的最鼎盛時期。
羅馬帝國包括國家歐洲部分:今義大利、法國、比利時、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德國、瑞士、梵蒂岡、匈牙利、希臘、馬爾他…….國家。亞洲部分:土耳其、賽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約旦、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巴勒斯坦 。非洲部分: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
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公元98年-117年)在位時,羅馬帝國版圖達到最大,經濟空前繁榮,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
羅馬帝國平定四海,富甲天下,外族稱臣。羅馬帝國在幾位賢能皇帝的統治下,經濟繁榮,安穩和平。地中海所有的財富通過海洋和陸地,聚集到世界的中心的羅馬。舉行遊藝慶典7天就會花了2000磅金子,奢侈另人咂舌!
權利者們富足後開始尋找刺激與奢華的享受娛樂,營建娛樂公共設施,舉辦大型活動,能夠獲得民眾的歡心,顯示自己的慷慨與寬宏。於是乎,無數令人瞠目結舌的娛樂設施在羅馬、以及各城其他地方拔地而起,古羅馬的廣大民眾開始浸入了長達近乎百年的狂歡中。麵包與馬戲,成了那個時期的代名詞,而當時的羅馬人無疑是工業社會前最幸福的一群人。
羅馬人享受的娛樂項目非常多,如,羅馬大浴場、激情的角斗賽、羅馬戰車賽、大劇場所等等。在浴場洗澡是羅馬居民的福利免費且不限身份。羅馬花大力氣建設了嘆為觀止的高架引水橋,每天將113萬噸清水引入羅馬城內。浴場等於大型洗浴城集洗澡、酒吧、健身房、休閒、吃飯為一體。富人們洗澡時會先去桑拿汗蒸,然後去洗個熱水澡,然後到溫水和冷水裡泡一泡,極欲侈奢荒淫無度。
角斗表演為他們的國民體育。羅馬人的好鬥在和平年代,只有將其暴力因子釋放到角斗場上。如有重大慶典,角斗賽往往會演變成大規模屠殺。羅馬競技場建成後,竟有數百名角鬥士命喪當場。狂熱的奴隸主還是不滿足,於是他們又想出了新點子,他們用引水渠將角斗場灌滿,然後打起了海戰,不殺的血流成河決不罷休。
戰車賽更是受人們的歡迎,羅馬人修成了可容納25萬人的大賽車場,創造了古典工程學的奇蹟。戰車賽最吸引觀眾的地方,無疑是其刺激性,但更加殘酷。駕駛由四匹馬拉著的戰車,需要非常精湛的技巧,而車手保護自己的,不過是一條連接著戰車,隨時可以割斷的皮帶。在高速的競賽中,車毀人亡簡直是家常便飯。
羅馬劇以滑稽喜劇為主既粗俗又淫穢,女性角色在表演中會不斷地脫衣服,直到裸體為主,而這便成了脫衣舞的來源。權利者們漫無休止的追求娛樂與刺激,同時也在為皇權內部鬥爭也越加頻繁。公元235年後的50年中,竟換了10個皇帝。終於不可一世的大帝國,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以君士坦丁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城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
過度的娛樂自我的膨脹和對奴隸的剝削,使國家經濟衰退,農業減產國家走向沒落。權利者在面臨天災、多次瘟疫和異族入侵時,失去了抵抗力。奴隸起義風起雲湧,最著名的是高盧人掀起的「巴高達」(意為戰士)運動,起義者以農民當步兵,牧人當騎兵,轉戰各地,使統治者膽戰心驚。
公元455年6月,日耳曼部族汪達爾人攻入羅馬城,在15天內將這座永恆之城破壞殆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那些曾經擠滿了觀眾的鬥獸場、賽車場、戲院都在烈火當中化為殘破的廢墟。當然,因為羅馬帝國的衰落,那裡早就已經沒什麼觀眾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p2yjmxj.html
羅馬帝國到底是什麼時候滅亡?其實真正滅亡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上一個空前強盛的大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前身是羅馬共和國,中國古代稱之為「大秦」,羅馬共和國在公元前6世紀就存在了,到公元前1世紀進入帝國階段,由凱撒締造,一直被認為是歐洲正朔,與同一時期的漢王朝並稱東西方兩大帝國。
但要問羅馬帝國是什麼時候滅亡的?
這可就要仔細說道一下了,一般認為是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把國土分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導致羅馬帝國分裂,分成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同時形成兩大宗教中心,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
但還有人認為雖然羅馬帝國分裂,但兩個東西羅馬帝國有羅馬帝國傳承的,而羅馬帝國真正滅亡,是在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掉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這個傳承了兩千年的羅馬帝國才真正的滅亡。
其實以上兩種說法也不能說是不對,但即使拜占庭帝國滅亡了,依然有幾個借著羅馬帝國的殼傳承下去的國家,「大正」認為羅馬帝國真正滅亡時間其實應該算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歐洲三大王朝的覆滅,正式宣告羅馬帝國的徹底覆滅。
這三大王朝分別是德國的霍亨索倫王朝、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以及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
為什麼說這三個王朝覆滅就是羅馬帝國徹底滅亡標誌?因為這三大王朝都傳承於羅馬帝國,在法統上都是羅馬帝國的範疇。
首先說德國霍亨索倫王朝和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都同屬於神聖羅馬帝國。而神聖羅馬帝國前身是東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於962年在羅馬被天主教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而後腓特烈一世正式改國家名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傳承於留里克王朝。而留里克王朝大公伊凡三世在1473年娶了拜占庭末代公主索菲亞為妻,當時的拜占庭帝國已經滅亡了,而索菲亞公主為俄羅斯帶來了東正教、拜占庭帝國的國徽(雙頭鷹)與傳統。
之後俄羅斯就成了東正教的中心,伊凡三世作為拜占庭帝國的女婿,認為自己理所應當繼承拜占庭帝國的一切,把俄羅斯稱為「第三羅馬帝國」,而他就是第三羅馬帝國的皇帝,這也是俄羅斯皇帝被稱作「沙皇」的由來。
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被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1918年德國的霍亨索倫王朝和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也因世界大戰的失敗而覆滅,奧匈帝國解體。擁有羅馬帝國法統的三個王朝覆滅,也宣告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lxyamy2.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