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助姜特立捕賊
事由:據布政使姜一洪看得海北巡道中軍守備葉正芳有勇兼有謀者故汛地獲寧而破楚囚於獠源擒珠賊於鄰郡品與例符功皆冊據稱職應准給繇
姜一洪(?-1646年),明末政治軍事人物。字開初,號光陽[1],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2]。
生平
禮部郎中姜鏡之子[3],禮部尚書姜逢元之弟,姜天植之父。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考中丙辰科進士。歷任禮部、戶部二部的員外郎,轉任郎中。出守江西,遷任河南兵備,分巡汴梁。姜一洪設法防禦流寇進犯河北,在葉縣、鄢陵、彰德、懷慶千里地之內,得以安然無事。因此軍功,擢升福建按察使,轉任廣東布政使[4],遷任太僕寺卿[2]。官至廣東布政使[3]。
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崇禎帝自縊。姜一洪與劉宗周商議舉兵抗清,沒有結果。南明隆武時,由黃道周推薦,任吏部侍郎,不久升任戶部尚書。隆武元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秋,奉命赴江西。還在赴任途中,聽聞隆武帝因南京城破而出奔,竟徒步追尋隆武帝。到達江西雩都(今贛州市于都縣)的木榔庵,身疲力竭,慟哭投江而死[2]。姜一洪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mOg73
正文 姜一洪。字開初,紹興餘姚人,萬曆丙辰進士,累官至廣東布政使。 甲申國變,全隱居。 尋魯王監國,毀家以助軍餉。 后以黃道薦,詣福州。 唐王問曰:「卿來大不易。 "一洪伏地脫歌詞曰:"臣故在也。 "上喜,手援之,除吏部右侍郎。 比滿清兵行甚急,唐王將幸贛州,命一洪兼戶部尚書,先行召集援師。 師未集而汀州陷,贛州亦破。 一洪次雩都,慟哭曰:"吾間關萬里,從朱氏子孫。 今已矣! 大丈夫豈可北面事敵乎? "遂赴榔木裡水中而死。
姜一洪(? -1646年),明末政治軍事人物。 字開初,號光陽[1],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2]。
生平。
禮部郎中姜鏡之子[3],禮部尚書姜逢元之弟,姜天植之父。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考中丙辰科進士。 歷任禮部、戶部二部的員外郎,轉任郎中。 出守江西,遷任河南兵備,分巡汴梁。 姜一洪設法防禦流寇進犯河北,在葉縣、鄢陵、彰德、懷慶千里地之內,得以安然無事。 因此軍功,擢升福建按察使,轉任廣東布政使[4],遷任太僕寺卿[2]。 官至廣東布政使[3]。
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崇禎帝自停止。 姜一洪與劉宗周商議舉兵抗清,沒有結果。 南明隆武時,由黃道周推薦,任吏部侍郎,不久升任戶部尚書。 隆武元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秋,奉命赴江西。 還在赴任途中,聽聞隆武帝因南京城破而出奔,竟徒步追尋隆武帝。 到達江西雩都(今州市贛州市 於都縣)的木榔庵,身疲力竭,慟哭投江而死[2]。
參考出處。
^ 《萬曆四十四年丙辰科進士序齒崑方羅》:姜一洪,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民籍,字季捷,號光陽。 戊戌年四月初十日生。 乙卯郷試三十一名,會試三百八名,廷試三甲二百十名。 禮部觀政。 曾祖應期,生員,授陝西按察司副使。 祖子羔,嘉靖癸醜進士,太僕寺卿。 父鏡,壬午解元,癸未進士,禮部郎中、建言升江西贛州府知府。 母胡氏,封安人。 叔陛,乙卯舉人。 兄姜逢元,見任翰林院撿討。 一涵、一澄、一治、一湘、一淵、一灝。 娶王氏,子天植、天機。
姜一洪(?-1646年),明末政治軍事人物。字開初,號光陽[1],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2]。
生平
禮部郎中姜鏡之子[3],禮部尚書姜逢元之弟,姜天植之父。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考中丙辰科進士。歷任禮部、戶部二部的員外郎,轉任郎中。出守江西,遷任河南兵備,分巡汴梁。姜一洪設法防禦流寇進犯河北,在葉縣、鄢陵、彰德、懷慶千里地之內,得以安然無事。因此軍功,擢升福建按察使,轉任廣東布政使[4],遷任太僕寺卿[2]。官至廣東布政使[3]。
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崇禎帝自縊。姜一洪與劉宗周商議舉兵抗清,沒有結果。南明隆武時,由黃道周推薦,任吏部侍郎,不久升任戶部尚書。隆武元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秋,奉命赴江西。還在赴任途中,聽聞隆武帝因南京城破而出奔,竟徒步追尋隆武帝。到達江西雩都(今贛州市于都縣)的木榔庵,身疲力竭,慟哭投江而死
《廣東通志》:一洪由進士任廣東布政使,值明季多故,戎馬躪郊,徵輸百出。一洪目閲軍書,手握牙籌,省不急之費,汰離伍之兵,釐奸剔弊,民便之。年凶,民蒙袂來,壯者給米,弱者予縻,存活以萬計。粵澤國,田多濱海,海潮衝刷,田去糧存。一洪檄諸司親行踏勘,豁其虛糧,流民以集。尤清介自持,日用盤飱止供蔬韭。壬午賓興,充提調官,撙節所餘,悉以資孝廉,計偕祀名宦
姜一洪(? ——1646年),明末官員,抗清志士。 浙江承宣佈政使司紹興府余姚縣人,萬曆丙辰科進士,歷任禮部、戶部員外郎,於河南兵備道上防禦流寇有功,遷福建按察使、廣東布政使等。 隆武朝任吏部、戶部尚書,自盡殉國。姜一洪(? ——1646年),字開初,號光陽,浙江承宣佈政使司紹興府余姚縣人。 為禮部郎中姜鏡之子,禮部尚書姜逢元之弟。 萬曆丙辰年(1616年),考中進士。 歷任禮部、戶部二部的員外郎,轉任郎中。 出守江西,遷任河南兵備,分巡汴梁。 姜一洪設法防禦流寇進犯河北,在葉縣、鄢陵、彰德、懷慶千里地之內,得以安然無事。 因此軍功,擢升福建按察使,又遷廣東布政使,太僕寺卿。 [1] 。
1644年,甲申之變,北京陷落。 姜一洪與劉宗周商議舉兵抗清,沒有結果。 南明隆武時期,由黃道周推薦,任吏部侍郎,不久升任戶部尚書。 1646年秋,奉命赴江西。 還在赴任途中,聽聞隆武帝因南京城破而出奔,竟徒步追尋隆武帝。 到達江西的木榔庵,身疲力竭,慟哭投江而死。
相關史籍。
《南疆逸史》:姜一洪字開初,號光陽;餘姚人。 萬曆丙辰進士。 歷職禮、戶二部員外郎,轉郎中;出守江西。 遷河南兵備,分巡汴梁。 時流寇分犯河北,一洪設法防禦;葉縣、鄢陵、彰德、懷慶千里之內,賴之以安。 敘功,擢福建按察使,轉廣東布政使左參議。 累著政績,遷太僕卿。
甲申之變,與左都禦史劉宗周議振義旗,不果。 唐王立,大學士黃道周薦之,晉吏部侍郎。 旋升戶部尚書,奉命赴贛,會仙霞嶺兵潰。 丙戌秋八月二十一日,唐王出奔,一洪徒步追從之。 及抵贛之木榔庵,力竭慟哭,赴江死。
子二:長曰天植、次曰廷梧;偕走四千余里,負楬椟以還。 中塗屢繪畫官軍,械天植為逃丁;而廷梧方總角少年也,輒膝行馬前,求為兄代。 一時以孝友稱。
"委會遺"曰:案姜司農盡節時,有陳若水者,同赴江右;竭蹶道路,同以力盡死。 爵里不可考
姜逢元,字仲訒,號業肅齋。浙江餘姚(今寧波餘姚市)人,生卒年不詳,明朝書法家、東林黨政治人物。[1]
姜逢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rC2dk
生平
姜逢元考中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累遷國子監司業。曾擔任太子保,充日講官,給太子授課。崇禎初年,累官禮部尚書,「與枚十者九,尋乞歸」,逝世於家鄉餘姚。姜逢元擅長書法,尤擅行草,當世人都珍為墨寶[2]。
魏忠賢擅權時,發起纂修《三朝要典》,實為「假閹豎之權,役史臣之筆,未易代而有編年,不直書而加議論」。魏忠賢命令時任詹事府詹事的姜逢元為《三朝要典》副總裁。姜逢元在撰修之時,常常擱筆慨嘆。魏忠賢早上聽姜逢元的嘆息聲,晚上就將他趕走,命令他在家閒住。姜逢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rC2dk
《三朝要典》,共二十四卷,初名《從信鴻編》,又稱《三大政紀》,內閣大學士顧秉謙、黃立極、馮銓等編撰。
三朝要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GwJ6rT
天啟六年(1626年)四月初十,給事中霍維華上疏數千字,抨擊劉一璟、韓爌、孫慎行、張問達、周嘉謨、王之寀、楊漣、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魏大中、顧大章等人,全盤推翻「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的結論。魏忠賢看了說:「這本條議一字不差!」時人論說:「此疏乃一部三朝要典也」。
魏忠賢為了加速陷害東林黨人,開館纂修《三朝要典》,在霍維華的基礎上,派遣顧秉謙、黃立極、馮銓等三人為總裁,禮部侍郎施鳳來、楊景辰,以及詹事府詹事姜逢元等任副總裁,纂輯萬曆、泰昌、天啟三朝有關三大案的檔案資料,加上案語而成,王鐸與黃錦、鄭之玄等人則拒絕參與。《三朝要典》剛成書不久,熹宗駕崩,崇禎即位,清除閹黨,倪元璐上疏求毀《要典》[1],孫之獬、霍維華等力言不可[2],至五月上旬,下詔毀《三朝要典》,曰:「自今以後,官方不以此事定臧否,人材不以此書定進退,惟是三朝原無遺議,紹明前烈,注意編摩。諸臣各宜捐去成心,勿滋異論,務衷朕清平之治。」南明弘光時,阮大鋮等人打算重修《三朝要典》,不久清兵渡江,遂作罷。清代修《四庫全書》,《三朝要典》曾被列入禁毀書目。
三朝要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GwJ6rT
姜鏡(?-?),字永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萬曆浙江鄉試解元,聯捷進士。官至光祿寺卿。
姜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TSS3f
生平
萬曆十年(1582年)壬午科浙江鄉試第一名舉人。萬曆十一年(1583年)聯捷三甲第一百零五名進士[1][2][3]。授行人司行人,歷官禮部精膳司郎中、光祿寺卿[4]。
家族
曾祖姜榮,曾任工部主事;祖父姜應期,贈按察司副使;父姜子羔,行太僕寺卿進階資治尹。前母吳氏(贈恭人);方氏(封恭人)[5]。子姜一洪。
姜子羔(?-?),字宗孝,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浙江鄉試第四十一名舉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式癸丑科三甲第二百名進士[1][2]。
家族
曾祖姜逵,封知縣;祖父姜榮,工部主事;父姜應期,母諸氏
姜榮(?-?),字仁甫,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浙江鄉試第十名舉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式壬戌科三甲第四十四名進士[1][2]。
家族
曾祖姜文舉;祖父姜惟善;父姜逵,義官。母董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