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it.ly/3mUzeZB
日本真是驚人,關川巨蛇祭啟自1988年,"被發明的傳統"正在神奇演繹中...  https://youtu.be/yC0_R3tTBss


關川巨蛇祭 關川村的「越後關川巨蛇祭」為了警示後世當地曾遭洪害,位在新潟縣北部的關川村自 1988 年開始,每年 8 月下旬都會舉辦「越後關川驚人大蛇節」。村內 54個聚落分工合作,齊心協力製作一條長 82.8公尺、重 2 噸左右的竹藁大蛇。巨蛇祭是村內的盛事,祭典源自於1967年發生的洪患,帶走許多人命…據說八歧大蛇這表的是「河川氾濫」,「斐伊川」蜿蜒的模樣,被描述為「大蛇」,河川固定一段時間的氾濫便會毀壞(吞吃)稻田(八稚女),而擊退大蛇就象徵著治水成功 關川大蛇節」/被發明的傳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phpLcBIqVsrcimhgsyk7y3rplnoeqgccw1yyh4sdld7jhu09n9a9mmind911d86jl5bzbaxdo6mmhyjbt4t6812z8pf4wybcfod1fpesyjv9btsotl82o0t5kd6qv6ff4ivyvewkk8h1i7hetj39uj6ya65hrs7

另一個台灣獨創是中秋節烤肉,所有慶祝中秋節的地區,唯獨台灣以烤肉過節,甚至全島一起大烤特烤,每條馬路旁都有人烤肉,這種特殊「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如今未有定論。
文:王御風
【食衣住行育樂篇】
台灣茶:改變台灣命運的茶
清末台灣開港,徹底改變了台灣的命運。最主要的關鍵是外商進入台灣,購買所需商品,而最受外商青睞的就是茶、糖、樟腦三大產物,茶的產地以北部為主,其大受歡迎不僅帶動了大稻埕的發展,尤讓台灣北部在清末超越南部,晉升為台灣新的政經中心。
台灣茶主要是以半發酵的烏龍茶為主,由福建移植而來,其真正蓬勃發展的關鍵是一八六六年,在台北大稻埕開設寶順洋行的英國商人約翰.陶德(John Dodd)。他從福建安溪引進茶苗,貸款給茶農種茶,後在大稻埕設立製茶廠,並將烏龍茶銷往紐約,大獲好評,自此開啟了台灣茶的時代。大稻埕茶商一間間陸續設立,成為當時的商業中心,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調查北部最有錢的富商,首位是板橋林家林維源、第二名是大稻埕茶商李春生,兩人的財富俱由賣茶而來。
喝茶在台灣非常普遍,一般人家中都有一套泡茶器具,甚至在路邊就泡起茶來喝。這種由廣東傳來的「功夫茶」,有繁複的程序及茶具,少了「功夫」還沒辦法泡茶,而此類泡茶多以烏龍為主
由於喝茶的普遍,台灣在一九八○年代發展出「泡沫紅茶」,將原本是熱飲的紅茶或綠茶,加上冰塊,用雪克杯搖出冰涼口感,在酷熱的夏天也能夠暢飲茶品,帶起台灣四處設立泡沫紅茶店的風潮。此一發展在一九八○年代後期更以奶茶加入粉圓,變成「珍珠奶茶」,這項台灣發明的飲料,不僅在台灣大受歡迎,今日全世界都能看到它的蹤跡,變成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飲品
台灣小吃:南北肉圓大不同
台灣是小吃王國,各式各樣的小吃,不僅滿足了台灣人的胃,連觀光客來台亦將此列為主要行程。台灣小吃具有多樣的特色,不僅式樣多,更是南北大不同。
回顧台灣小吃的發展歷史,最早除了從原鄉帶來外,都是以米為主軸衍生變化,因為當時以米為主食,所以肉圓、碗粿、米苔目等由在來米為主的小吃就在許多巧婦手中慢慢演變出來。但演化至今,與當時有許多差距,例如肉圓在早期肉品供應不充分時,其實是包入大頭菜或筍子,但QQ的外皮已大受歡迎,後來肉品慢慢多了起來,就加入豬肉,尤風靡全台,名稱也變成了肉圓。
台灣小吃另一特色是雖然產品相同,但在北部、中部、南部卻發展出迥異的風格。以肉圓而言,南部肉圓是用蒸的,而中部肉圓則是用炸的,佐料也不相同,兩者相差甚巨。
這種性質相同、內容卻不同的情形,還有粽子的「南部粽」、「北部粽」,有時甚至連名稱都會混淆。例如同樣叫做「滷肉飯」,在台北吃的是碎肉,名字叫做「魯肉飯」,可到了高雄, 「滷肉飯」 端上來的是一大塊滷得油亮的五花肉, 這看在彰化人眼裡, 恐不禁覺得, 這一大塊五花肉的飯明明就是家鄉頗負盛名的「 爌肉飯」啊!
換言之, 台灣小吃呈現的變化,不僅僅有時間性,還有地域性。近幾年隨著小吃文化的盛行, 街上處處可見的炸雞排、鹹酥雞堂堂成了台灣美食代表,外國遊客到此非得嚐一下。小吃,油然成了台灣另一種意象。
台灣酒:從米酒到高粱
美食配美酒,乃人生一大享受,台灣滿街的熱炒店內,總是有許多酒促小姐在推銷各廠牌的啤酒。但大家可能沒想過,台灣酒的發展,可與政權輪替存有密切關係。
在日治之前,台灣酒多半是農家靠著自己生產的米、地瓜所釀製的白酒,米酒也成了台灣最傳統、庶民的酒類。當時較上等的酒類為紅酒,是用紅麴所製造的紅酒(或稱黃酒,因酒液呈黃褐色)。
日本人來到台灣後,帶來啤酒及清酒。清酒多半是日本人飲用,也從日本進口,日本曾在台灣建立清酒釀製廠,但台灣的氣候不適宜製作清酒,技術亦不如日本,因此影響不大,倒是啤酒卻在台灣落地生根。
啤酒在日本同為外來品,一八七○年日本第一座啤酒廠在橫濱建立,是由美國人所建。一八九五年日本統治台灣,同時將啤酒帶入台灣,當初台灣人譏笑這種不烈的酒為馬尿,沒有太多人願意嘗試,但在二十年內它卻席捲了台灣。一九一九年,許多在台日商集資,成立「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廠址就是今天的建國啤酒廠,從此啤酒變成台灣最暢銷的飲料
國民政府來台後,同樣帶來一些酒的文化:紹興酒取代了清酒,成為統治者情有獨鍾的酒類,公賣局也在埔里大量生產。另一種在戰後崛起的酒類是金門高粱,這是當地民眾用高粱研發而成,原本只是想自製自飲,但當地指揮官胡璉力促下,於一九五二年興建「九龍江酒廠」,正是後來的「金門酒廠」,名震中外的金門高粱就此誕生。
從日本時代開始,台灣的酒採專賣制,除了政府生產的酒外,沒辦法喝到其他國家及民間私釀的酒。二○○二年加入WTO後,此一專賣制度被取消,從此台灣的酒呈現百花齊放,不僅在超商可以買到世界各國的酒,民間的優質酒也一一出籠,讓台灣民眾更享有口福。
台灣式烤肉:蒙古烤肉與中秋烤肉
講起烤肉,實在很難跟台灣美食劃上等號,但實際上台灣人卻發明(或說改良)了兩種烤肉:一是蒙古根本沒有的「蒙古烤肉」,另一則是中秋節除了傳統的月餅跟柚子外,家家戶戶參與的全島大烤肉。
或許鮮少人知道,現在我們吃的「蒙古烤肉」,其實跟蒙古毫無半點關係。台灣這種類似自助餐,由大家選擇各種肉類及蔬菜,加上醬料,然後由廚師在大鐵鍋上翻炒後食用的「烤肉」,乃是由相聲大師吳兆南所發明的。
吳兆南隨政府來台後,一九五一年在台北市螢橋(今已不存,約位於台北市同安街底)旁開設茶棚、賣烤肉維生,發明了這種獨特的「烤肉」方式,當時原本想取「北京烤肉」,但怕沾上匪諜之嫌,就找個「遙遠」的蒙古為名,不料竟大受歡迎。後來還賣起東北的涮羊肉火鍋,也改良了火鍋,在煙囪爐口增加小蓋子;於是吃烤肉配火鍋,「東北加蒙古」的台式吃法就此誕生。
另一個台灣獨創是中秋節烤肉,所有慶祝中秋節的地區,唯獨台灣以烤肉過節,甚至全島一起大烤特烤,每條馬路旁都有人烤肉,這種特殊「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如今未有定論。多半同意是從一九八○年代開始,當時台灣已經興起烤肉,漸有人在中秋節烤肉(有人認為是外銷烤肉器材滯銷之關係),加上日趨流行的大賣場、烤肉醬業者,再添電視廣告的行銷,終使台灣的中秋烤肉潮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強調節能節碳,政府呼籲不要在中秋節烤肉,許多縣市亦禁止民眾中秋節在公園烤肉。由此更可看出台灣中秋烤肉的盛況,無怪乎許多台灣人將中秋節戲稱為「烤肉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一本就懂台灣史【修訂新版】》,好讀出版
作者:王御風
繪者:余正隆、許承菱
《一本就懂台灣史》:台灣人發明了蒙古沒有的「蒙古烤肉」以及「中秋烤肉節」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cPsOWX


南部粽、北部粽先別戰!網推這 6 間神級老店:真材實料吃不膩 - 玩咖Playing - 自由電子報

160212-213-1-cKpnr160212-213-99-Frki7 (1)160212-213-999-vIHrt (1)160212-213-4-pcbJq (1)160212-213-3-Hozyr (1)160212-213-2-wQtWJ (1)

南部粽、北部粽先別戰!網推這 6 間神級老店:真材實料吃不膩 - 玩咖Playing - 自由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