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侃(Paccan)是國家名,絕不是地名,福爾摩沙島才是地名---公元前10,950年(12,969年前)因彗星撞擊地球引起大規模火山爆發和地震,使得琶侃(Paccan)東部一大片土地因而沉入海底。當時的廣大琶侃 (Paccan;福爾摩沙,Formosa),歷經天災而地變,驅使眾多琶侃 (Paccan;福爾摩沙,Formosa)人遷移外洋各地,尋覓安身居所,更傳播文明和文化。大量 Paccan人乘雙船體遠洋船艦Ban-gka (艋舺)外移世界各地,並留下混血子孫

2003年11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Douglas L. T. Rohde 就以現在世上的人類基因〈DNA〉做研究,利用電腦計算,分析現代人的基因關連性,得出之結果是「福爾摩沙(琶侃,今所謂台灣) 人是現今生活在地球各地之所有現代人的共同祖先」。以 「On the Common Ancestors of All Living Humans」 為題在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

 Rohde的團隊在從事這項研究之前,並不瞭解台灣,甚至可能連所謂的台灣在那裡都不知道,得出「地球上之現代人的共同祖先是來自台灣」的結論

【因為琶侃(Paccan)這個國家的文明和文化幾乎被支那鄭、清盜匪摧毀殆盡,當今的琶侃人(Paccanians,福爾摩沙人,Formosans,所謂的台灣人)又大都是在中國式奴化洗腦下成長,多數琶侃人已很難相信自己的國家是文明古國。即使在獲悉各史實文獻中有關琶侃(Paccan)這國家的記載後,不少人仍覺得難以置信。有些人(尤其所謂文史學者和政治人物)更以華奴化的中國式虛妄思維,繼續堅持其所謂的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之主張,還大言琶侃(Paccan)只是地名,琶侃(Paccan)並非是國家

2020-08-28_142830

紅線範圍,是公元前10,950年,琶侃(Paccan)國已被證實的至少疆域


台灣第一張古地圖 1625年,荷蘭占有大員的次年,在台行政長官即派遣高級舵手雅各‧諾得洛斯(Jacob Noordelcos),率領兩支探測隊,環航全島一周,繪製台灣地圖(名為「北港圖」)可說是台灣第一張具備全島輪廓的地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1369670568-919157224397792412786


2020-08-28_1429252020-08-28_1429172020-08-28_1429102020-08-28_142848

現代人共同祖先〈琶侃人,福爾摩沙人〉之後代,由福爾摩沙(琶侃)逐步遷徙、擴展出去而出現的路線圖。

1623 年以前, 琶侃(Paccan)國- 至少延續有1萬3千年
福爾摩沙(所謂台灣)史實的真相: 1623 年以前, 琶侃(Paccan)國- 至少延續有1萬3千年 https://bit.ly/3b3OoWK
     我們的國家本名琶侃(Paccan)。琶侃(Paccan)的意思是「依大自然而生,與大自然和諧」,是世上唯一擁有萬年以上進步文明與靈性智慧的民主國家,而且從未出現過任何大小霸權。琶侃(Paccan)類似邦聯,是平等、互助、合作、分享而不允許所謂高級或霸權的國家
    公元前10,950年(12,969年前)因彗星撞擊地球引起大規模火山爆發和地震,使得琶侃(Paccan)東部一大片土地因而沉入海底。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災難,地球進入新仙女木期(The Younger Dryas)的最近小冰河期。現在的所謂台灣和與那國島(Yonaguni),是當時存留下來的一部分當時的廣大琶侃 (Paccan;福爾摩沙,Formosa),歷經天災而地變,驅使眾多琶侃人遷移外洋各地,尋覓安身居所,更傳播文明和文化。大量 Paccan人乘雙船體遠洋船艦Ban-gka (艋舺)外移世界各地,並留下混血子孫。(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Douglas L. T. Rohde,2003年,On the Common Ancestors of All Living Humans)
    今所謂的台灣位居太平洋火環帶邊緣,又處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推擠區,加上各既有斷層,當然多地震。但是,震央以發生在花蓮東方外海為最多、最頻繁,是有地理和歷史的因素在的。事實上,只要明白福爾摩沙(Paccan)歷史就能夠瞭解。
    由於公元前10,950年的彗星撞擊地球以及大規模火山爆發和地震,導致現今台灣東岸和與那國島(住的是所謂的台灣人〈Paccanians,福爾摩沙人〉)之間的一大片平原陸地沉入海底。現在的所謂台灣島,是因為所謂的菲律賓板塊在底下撐著,當時才沒有一起沉沒入海底。天佑福爾摩沙!事實上,福爾摩沙由北到南,一直以每年2至5毫米(mm)的速率上升著。
    近1萬3千年前才崩塌,算是很新的地層地質,必然會有壓實和再塌陷的交互作用持續著,這就是花蓮東方外海一直常有地震發生的原因。須等到這地方地層地質穩定後,這地方發生地震的頻率才會減少。
   下圖紅線範圍,是公元前10,950年,琶侃(Paccan)國已被證實的至少疆域。
     公元前10,950年琶侃(Paccan)國的考古證據:
1. 格陵蘭島冰核內火山灰的研究數據,發現因彗星撞擊地球引起大規模火山爆發,地球展開新仙女木期的準確時間是公元前10,950年(距今12,967年)。
    (仙女木(Dryas octopetala)」是僅能存活於寒冷氣候的標誌植物,原本只分佈於地球高緯度地區。考古研究人員卻發現,距今12800年至11500年一段持續1300年左右的時間裡,在低緯度溫熱地區地層都能發現仙女木的化石和花粉。這表示,地球在這段時間內,整體氣候變得很寒冷,仙女木植物群因適應氣候變遷而大量南移,研究人員就稱這段小冰河期為「新仙女木期」。這是因為彗星撞擊地球引起大規模地震和火山爆發,煙塵籠罩,地球氣候突然改變,進入小冰河期,造成了千年寒冬,也啟了「新仙女木期」。「新仙女木期」過後,地球回暖,低緯度溫熱地區的仙女木就完全消失了。)
2. 現今福爾摩沙島和「與那國島」之間的海底,有著距今約1萬3000年的大片陸沉古文明遺址,散佈著大型巨石金字塔建築和巨石雕像。現今的福爾摩沙和與那國島之間原本是一大片陸地,是1萬多年前的一次大規模火山爆發和地震而沉入海底。而與那國島自古以來的住民根本就一直是福爾摩沙(Formosa,琶侃,Paccan)族人,與那國島的住民仍是一直說著福爾摩沙(Formosa,琶侃,Paccan)族語。
3. 1994年發掘出的土耳其東部哥貝克力巨石陣(Göbekli Tepe)經鑑定,證實有關遺蹟至少有一萬二千年,甚至可能是有近一萬三千年的歷史。 科學家對哥貝克力巨石陣第43號石柱「禿鷲石」的研究,顯示其上的動物符號是代表天文星座位置,以及描述彗星撞擊地球事件的發生。將其星座位置使用電腦運算,正是公元前10950年夏至時,太陽和其他恆星的相對應位置。
4. 2003年11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Douglas L. T. Rohde 就以現在世上的人類基因〈DNA〉做研究,利用電腦計算,分析現代人的基因關連性,得出之結果是「福爾摩沙(琶侃,今所謂台灣) 人是現今生活在地球各地之所有現代人的共同祖先」。以 「On the Common Ancestors of All Living Humans」 為題在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
        雖然有以前考古人類學者,依所發現之已消失類人猿化石的分佈,據以推測,以為現代人〈認為可能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最早應可能是來自非洲,經過多次遷徙後分別來到亞洲和歐洲。但Douglas L. T. Rohde研究團隊是以現今生活在地球上之現代人的基因關連性做分析,證明「地球上之現代人並非源自非洲猿人」,即使最接近現代人的歐洲「尼安徳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都早已消失,其特有基因也都已不復存在。現今生活在地球之現代人類,都是由福爾摩沙逐步遷徙、擴展出去後留下的混血後代。中、南太平洋諸島人口,則完全是福爾摩沙(琶侃,今所謂台灣) 人的後代,琶侃人未抵達前,這些是無人島。
     Rohde以下圖顯示現代人共同祖先〈琶侃人,福爾摩沙人〉之後代,由福爾摩沙(琶侃)逐步遷徙、擴展出去而出現的路線圖。
  Rohde從研究結果發現,若把母系Mitochondrial DNA〈粒線體基因〉與父系Y Chromosome DNA〈Y染色體基因〉分別探討,現代人母系Mitochondrial DNA〈粒線體基因〉的源頭是可追溯至10萬至20萬年前,父系Y Chromosome DNA〈Y染色體基因〉可追溯至3萬5千至8萬9千年前。但是,就現代人所共同擁有的母系血緣和父系血緣合併分析,則顯示地球上之現代人,應該都是來自共同的祖先,而且這共同祖先其實生活在非常近代。在加入現代人歷史活動的大數據,利用電腦分析後發現,今日世界各地每個人的共同祖先,都是出現在2千年至5千年前。而這所謂出現,是經點狀抽檢所發現。早期由琶侃(福爾摩沙)逐步遷徙出去抵達世界個各地時,比率上極少數的移民在陌生地求生存,必定緊密團聚以互相扶持,待族群狀大後才會逐步往外擴散出去。所以,這所謂全面出現在2千年至5千年前,已經是琶侃(福爾摩沙)人向世界各地遷移起始時間的好幾千年之後了。而較此更早數千年以前的其他古代歐、亞、非人,因為體質或心智上的劣勢,族群縮小,最後都在地球上消失,並無留下其個別後代生存到今天。
    Rohde研究團隊做此科學調查的出發點,是因為看到現今生活在地球上的現代人只有種族〈Race〉之分;除了有膚色、髮色以及面部細微輪廓等稍有不同外,並無其他明顯差異。現代人不像一般生物,同一種〈Species〉內有各種差異極大的不同類型。而現代人在今日地球上,也看不到一般生物常見之同屬〈genus〉的其他不同種〈例如:已消失於地球上的所謂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是與現代人不同的人種《不同的Species》〉。Rohde的研究團隊於是想到,生活在現代地球上的人類,應該是來自有共同祖先的後代,也因而興起追查這現代人共同祖先的念頭。所以,Rohde的論文摘要,是在說明他們的研究結果,證實了原先的推論是正確的。
   Rohde的團隊在從事這項研究之前,並不瞭解台灣,甚至可能連所謂的台灣在那裡都不知道,得出「地球上之現代人的共同祖先是來自台灣」的結論,是出乎他們意料之外。更何況,所謂台灣人自己都不承認自己的祖先、看不起自己的祖先,甚至於鄙視、污衊福爾摩沙(Formosa,琶侃,Paccan)自己的原本文明,更不尊重福爾摩沙(Formosa,琶侃,Paccan)人自己的靈魂,現代國際學者有誰會打從心底敬重所謂的台灣!一開頭當然不可能會想到要提及台灣。Rohde團隊`也是在整個研究分析的結果出來後,才驚覺「地球上現代人的共同祖先是來自台灣」。這時候,Rohde本著學識的良知,也就不得不承認了!
     由於多數人可能對「人類的母系Mitochondrial DNA〈粒線體基因〉以及父系Y Chromosome DNA〈Y染色體基因〉在遺傳上的運作;一個人口群內後代基因重組與基因突變率,以及各個年代會跨越地理形勢、語言、種族、文化區隔而通婚的可能比率等,各別在數學運算和統計分析上的意義」不是很清楚,多數人或許會因而無法耐心地把Rohde的整篇論文仔細進行瞭解。埔農現在就把幾段Rohde的研究結論抄錄呈大家過目,至少可以瞭解Rohde的研究結果。
    Studying the MRCAs (our 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 of several Mod〉el C simulations, reveals that the most recent CAs lived either in southeast or northeast Asia, nearly always in a port country. The most common sites are Taiwan and Malaysia in the southeast and in the Chukotka and Kamchatka regions of northeast Russia, close to the Bering Strait. Living near a port is an obvious advantage because it allows one’s descendants to rapidly reach a second continent. The reason that the MRCAs arise in either southeast or northeast Asia and not, for example, the Middle East, is their proximity to Oceania and North America, respectively. Because Oceania was settled quite late and relatively slowly, and because Australia has infrequent contact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it is advantageo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ying to become a CA, to live in this gateway to the Pacific. Likewise, it is also an advantage to live near the gateway to the Americas because the tip of South America is also difficult to reach. As a result, quite recent CAs emerge throughout far eastern Asia, including Japan and coastal China.
    The Polynesian colonization of the Pacific islands is believed to have had its source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Tap’en-k’eng culture from Taiwan into the Philippines and later into Indonesia. This was followed, around 1600 BC, by the fairly rapid spread of the Lapita culture to Micronesia and Melasia and then eastward throughout Polynesia (Diamond, 1997; Cavalli-Sforza, Menozzi, & Piazza, 1994). This is simulated in the model by the opening of a direct port between Taiwan and the Philippines in 3000 BC, with an initial burst of 1000 migrants, settling to an exchange of 10 s/g. In 1600 BC, three more ports open, from the Philippines to the Mariana islands and Micronesia, and from New Guinea to the Solomons.
    Figure 11 shows the year in which the first CA arises in each country in one trial of simulation C2. In this trial, the MRCA was a man living in Taiwan, born in 3536 BP and who died in 3459 BP. Other CAs arose in Kamchatka and southern China within a few decades, working backwards in time, and then at various other locations in eastern Asia, both north and south. Within 600 years of the MRCA, CAs can be found throughout most of Eurasia, much of Indonesia, and some of north Africa. It takes another 2500 years for the CAs to appear in the more remote parts of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Note that no CAs lived in Greenland or Oceania because those areas were not yet inhabited. 
    It is interesting to track the descendants of a single one of these MRCAs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a simulation to discover when they first arrived in each part of the world. The results, mapped in Figure 12, are in appearance very similar to those for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an MRCA in each country, but in this case we are working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in time. This particular MRCA was born in Taiwan in 1536 BC. She had a remarkable advantage in that one of her great grandchildren migrated up the coast to Chukotka. Other early descendants migrated throughout southeast Asia, with some heading to central Russia. Her lineage first reached Indonesia in 1206 BC, North America in 1091 BC, Africa in 838 BC, Australia in 652 BC, South America in 95 BC, and Greenland in 381 AD. Some of the last places reached were southern Argentina in 855 AD, and New Zealand in 1116 AD and the Chathams in 1419 AD, in the first wave of their colonizations.
5. 1995年南佛羅里達大學羅伯特.菲森教授〈obert Fuson〉著作的《傳奇大洋島〈Legendary Islands Of The Ocean Sea〉》曾對歷經大規模火山爆發和地震後留存的安提里亞島〈Antilia〉進行考證,認定亞特蘭提斯〈Atlantis〉部分陸沉後遺留的安提里亞就是現今的所謂台灣島。
    以上證據的年代都相符合。
      【因為琶侃(Paccan)這個國家的文明和文化幾乎被支那鄭、清盜匪摧毀殆盡,當今的琶侃人(Paccanians,福爾摩沙人,Formosans,所謂的台灣人)又大都是在中國式奴化洗腦下成長,多數琶侃人已很難相信自己的國家是文明古國。即使在獲悉各史實文獻中有關琶侃(Paccan)這國家的記載後,不少人仍覺得難以置信。有些人(尤其所謂文史學者和政治人物)更以華奴化的中國式虛妄思維,繼續堅持其所謂的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之主張,還大言琶侃(Paccan)只是地名,琶侃(Paccan)並非是國家。埔農特此再舉證澄清:
1. 不只是姜林獅先生那代代相傳的記述表示自己國家叫做琶侃(Paccan),現在阿美等避居山地的聚落群,都還知道己是Pangcah人。Pangcah這口音就是因被長期局部隔離,由Paccan經口誤演變而來。不過,經過350年的被實質隔離,阿美聚落群現在都把Pangcah用作是「我國」或「我族」的自稱。
2. 1590年以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都已稱Packan的主要大島為福爾摩沙島(Ilha Fermosa,Ilha Formosa) ,若不是特意指稱琶侃(Paccan)這國家,並不會再說明是Packan。而1610年以後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文獻,都還有持續提到琶侃(Paccan,Packan)這國家。荷蘭人1623年已入侵並駐留琶侃(Paccan)的福爾摩沙本島,於此地的所有記載都表明是在福爾摩沙島。然而,荷蘭航海長Iacob Ysbrantsz. Noordeloos 於1625年繪製Packan全圖時,還註明是Packan這國家,並標示福爾摩沙島周邊附屬島嶼的名稱。顯然福爾摩沙島是屬於Packan國內,Packan當然不是地名,而Packan國是單一族群(體質遺傳基因已證實Packan國人是單一族群),要以國名稱族群當然也可以。所以,琶侃(Paccan)是國家名稱,而福爾摩沙島是後來被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指稱琶侃國(Paccan)這主要大島的地名。
3. 在荷蘭航海長Noordeloos繪製Packan全圖的前2年,荷蘭人於1623年繪製福爾摩沙島(Ilha Fermosa)地圖時,就是因為只專注在福爾摩沙這主要大島,因此沒有標註Packan這國家的其他島嶼名稱。所以,琶侃(Paccan)是國家名,絕不是地名,福爾摩沙島才是地名
4. 不論是姜林獅先生那代代相傳的記述,或是荷蘭人的文獻記載,都說明琶侃(Paccan,Formosa)這國家是以定期改選的各級議會裁決事務(本章第二節)。由各級議會理政的整體民主社會,不是國家是什麼?難道真需要有王公貴族的霸權蠻橫社會,這些文史學者和政治人物才願認定為是國家? 真的已華奴化至如此地步嗎?
5. 更何況,很多琶侃語(Paccanian)至今還留存在世界各地,例如:Bangka(ship;大船),karo (食用作物芋;芋頭),Poluomi(Jack Fruit,波羅蜜),Chipoluo (bread fruit;麵包樹),稻米 (biras﹝bɪˈrɑs﹞;bi;rɑs;rice)。如果琶侃(Paccan)不是自古為完整國家,如何能發展出這些領先世界的文明和文化並加以傳播?】
琶侃 (福爾摩沙) 族人的生活以村落為主體。各社群往來頻繁,互通有無,但都是獨立個體,不相隸屬,亦不聯盟。因為福爾摩沙族人崇尚與自然和諧的生活,自由選擇傳承,分工、分享。生活耗材,全來自大地能循環再生的資源。雖有高度文明,但摒棄貪婪,人和人之間沒有身份、地位之分,相互敬重每個人所選擇或所能適應的生活方式,且早懂得自我控制在地人口的數量,所以五千年未見征戰、併吞的霸權。各族群往來頻繁,語言、文字也可溝通(雖然口音上各族群有些差異),各族群文化雷同又各自帶有一些獨特色彩。
公元前10,950年(12,969年前)因彗星撞擊地球引起大規模火山爆發和地震,使得琶侃(Paccan)東部一大片土地因而沉入海底。當時的廣大琶侃 (Paccan;福爾摩沙,Formosa),歷經天災而地變,驅使眾多琶侃 (Paccan;福爾摩沙,Formosa)人遷移外洋各地,尋覓安身居所,更傳播文明和文化。大量 Paccan人乘雙船體遠洋船艦Ban-gka (艋舺)外移世界各地,並留下混血子孫
在五千多年以前,琶侃 (福爾摩沙) 族人心胸開闊,持續向海外傳授自己的智慧文明、文化,對外教授天文、數學、地理、航海、水利建設、捕魚、造紙、引火柴、燒陶等知識;贈送引火藥材、曆書、羅盤、珍貝、琉璃飾品、皮革、樟腦、農耕器具、金銀銅鐵製品、加工玉器與服飾。範圍廣及當時的中國、日本、菲律賓、越南、泰國、再逐漸遠及印度洋、婆羅洲和南洋島群。並試圖開導中國、日本、越南、泰國人民,遵循『自然、和諧、謙虛』才是真實、極樂的人性生活。【舉證辨正53.;75.】
後來發覺,這些地方的民族,長期以來已有霸權肆虐,霸權散發身份、地位的慾望與較勁,於是貪婪的野心難以抑止。福爾摩沙族人的用心,近乎徒勞無功。
琶侃 (福爾摩沙) 族人於往南太平洋島群航行途中,有因海上船隻受損,不得已在無人島滯留;或是中意新天地而自願移居。這些人隨身攜帶資源不足,無法在他鄉延續福爾摩沙文明。只能就地取材,製作平日就會的用具。又僅以簡單符號記載日常所需的事物。所以,南洋島群就存在著各式各樣源自福爾摩沙的古文物遺跡。
西元五百年前後,由於對支那、日本、越南、泰國、甚至印度的傳播智慧,出現無力感。基於繼續向外傳播智慧的傳統,同時本著自我控制在地人口的哲學,福爾摩沙族人繼續向外傳播的方向,就主要是往南洋島群。因為這些南洋島群的住民當時尚未有霸權統治,較易接受真理智慧的傳播。菲律賓遂成了福爾摩沙族人往南洋島群航行的中繼站。菲律賓既成為遠航中繼站,自然會有福爾摩沙族人固定聚落的形成,以利休息、補給和支援。所以,在菲律賓群島,就可看到較其他南洋島群多且完整之傳播自福爾摩沙的語言、文物之證據。
     【1899年,德國傳教士、語言學者 Wilhelm Schmidt;1975年,語言學者施得樂(Richard Jr. Shutler,加拿大 Simon Fraser University)、馬爾克(Jeff Marck,澳洲);1985年,布樂斯特博士(Robert Blust,夏威夷大學);1991年,澳洲284大學考古學院院長貝爾伍德教授(Peter Bellwood);1995年,史搭羅斯塔博士(Stanley Starosta,夏威夷大學);2002年9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者沙噶特(Laurent Sagart);2009年,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葛雷教授(Russell Gray),均發表過相同研究結果。從語言、語音演進模式證實,南島語族是在5000年前,由福爾摩沙向菲律賓、夏威夷、復活節島、馬達加斯加島、紐西蘭擴散出去的。福爾摩沙是南島語族的原鄉。日本學者承續日據時期在台的小川尚義之福爾摩沙南島語言研究,發現日本語是南島語系和阿爾泰語系混合成的語言。
      1998年,紐西蘭生物學家張伯斯教授(Geoffrey K. Chambers);2002年9月,挪威奧斯陸大學體質人類學學者韓集堡博士(Erika Hagelberg,他和Laurent Sagart,同時在台灣中央研究院舉行,以『南島語族起源』為主題的國際會議中發表);2004年,台灣馬偕醫院林媽利教授,都發表過人類體質、DNA遺傳基因分析的研究報告。體質遺傳基因證據一致顯示,夏威夷人、部分菲律賓人、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亞人、紐西蘭毛利人的祖先,都是5000年前以福爾摩沙為起點,遷移過去的。又以人類體質基因說明台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
            西元2,000年, Jared Mason Diamond(美國演化生物學、人類學、語言學以及遺傳學家)在Nature雜誌上,以「台灣獻給世界的禮物(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為題,將「台灣原鄉論」作了一個相當詳盡的論述。在這篇文章裡,Diamond分別以語言學、考古學、文化發展學整理出三個支持「台灣原鄉論」最有力的證據。
      2007年11月,美國國家科學院刊出了一篇專文。由一位旅居澳洲福爾摩沙學者和台灣的中央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利用X光光譜儀對東南亞地區,菲律賓、越南、婆羅洲等地出土的四千年前至五千年前古玉進行鑑定,結果發現在144件古玉中,就有116件可以確定是產於台灣花蓮縣壽豐鄉豐田村的豐田玉。其中的出土琉璃(玻璃)珠亦被證明是來自福爾摩沙。這樣的發現,證明福爾摩沙族人在五千年多前已在向東南亞地區傳輸。
            中國改自夏商曆法的曆書、中國書經(又稱尚書、上書)禹貢篇記載的橘柚與織貝華服、晉書衛恆傳記述孔子宅暗藏的古尚書和禹王石碑上的所謂蝌蚪文、四川三星堆考古出土的玉石板文和寶貝與貝幣、上兩珠下五珠的中國算盤,在在都證明福爾摩沙族人在五千年多前即已在中國傳授文明。尤其金、銀、銅、鐵的煉製,更比已知之任何國家、民族的文明要提早1600年以上。
           不過,他們都誤以為這些來自福爾摩沙的文明、移民和古文物,是由於福爾摩沙族人在海上拓展貿易。其實,福爾摩沙族人本著相互敬重、互通有無的精神,不作興營利商業。遠航海外,純出自於無私的傳播智慧、授予文物。至於僅拿現存福爾摩沙山地族人語言來和南島語群比較、分析,就已可推論福爾摩沙是南島語族的原鄉,若能再參詳福爾摩沙的原語音(荷蘭古檔案裡,還存有多冊福爾摩沙族人語言的荷語對照本),更能突顯證據十足了。另外,這些學者都以為福爾摩沙只有簡單航具。他們不知,福爾摩沙早在五千年多前即已有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知識。當時福爾摩沙大型造船廠至少有兩處,一在北部的Ban-gka (Marn-Gka;Banca,艋舺,是遠洋船艦的原福爾摩沙語詞轉用為地名,今台北市內),一在南部的Dorcko(哆廓,即台南下營)。製造雙船體大型船艦,用於遠洋航行;僅裝設一邊舷外支架的小舟,則使用在近海通行和捕撈。
           這些國際知名學者,既然花了這麼大的心力,找出這麼多『福爾摩沙是南島語族原鄉』的考古證據,卻不知道現在還看得到、聽得到之『福爾摩沙是南島語族原鄉』的另一明證。那就是:世界各地古老語言對海上大船的稱呼,都還和1萬3千年來Paccan(福爾摩沙)所使用的語音相同,就是Ban-gka、Marn-Gka、Banca或艋舺,這是他們都源自福爾摩沙的現有明顯證據。因為自從蔣幫中國壓霸集團入侵福爾摩沙後,在福爾摩沙摧毀、在國際上掩蓋原福爾摩沙史實不遺餘力,所以這些國際知名學者完全聽不到、看不見、摸不著。】
        琶侃 (福爾摩沙)靠近東亞大陸棚架東緣,西太平洋邊緣有往南寒冷親潮洋流,和往北的溫暖黑潮洋流逆向擾動,形成一條南由巴士海峽以西,穿過台灣海峽中線,往東北方向延伸至日本九州鹿兒島縣西方海域之旋渦洶湧的險惡海線,被支那人稱為所謂的黑水溝。這條海上的所謂黑水溝,處處有強勁的旋渦、暗流,又隨時有突來的巨浪。若無堅固大船和高超的航海知識,沒自有動力的帆船根本整年無法安全越過。
溫暖的黑潮洋流抵達南琶侃 (福爾摩沙),衝擊出西支流進入所謂的台灣海峽。西支流再於琶侃 (福爾摩沙)北端匯入黑潮主流。由於經由台灣海峽的支流較窄小,海床較高,洋流上升力轉為動能,加上海峽兩邊地形限縮產生的壓力,以及黑潮主洋流在台灣北端和海峽支流會合時的拉力,使得通過台灣海峽的這段所謂黑水溝,其漩渦與狂浪更是險惡中的最險惡。也因此,支那明國末年以前的唐山船隻只要靠近這段所謂黑水溝,幾乎無一能倖免於被渦流和狂浪所吞沒。所以,直到16世紀,唐山人從來就不知福建東方海上有Paccan(福爾摩沙﹞這一國度支那明帝國鄭和七次銜命下西南洋,帶動了唐山人往西南洋的移民潮,雖自稱船大堅固,航海技術進步,還是不敢往東航行。【舉證辨正92.】
        葡萄牙人於1590年初次抵達琶侃(Paccan)時,就是發現這種他們夢想却不可得的靈性智慧人間樂園,驚嘆fermosa(美麗、優雅之意),並以恭敬之心不敢騷擾。葡萄牙人當時稱Paccan為Formosa,並不是指Paccan的地表景色,是稱讚Paccan人(Paccanians)的「靈性智慧」社會。即使到了1626年,唐山人荷蘭通譯兼走狗Salvador Diaz(取了洋名)因罪行曝光,即始從Tayouan叛逃抵達Macao(中國澳門),帶來他在Tayouan時記錄村落、地形、荷蘭武力人員配置、貿易詳情等的筆記本。並在其口述下,由葡萄牙人繪製了當時最新的Tayouan海灣地形圖。企圖誘引葡萄牙人攻佔Tayouan,想繼續從中獲利,並報復荷蘭人。但葡萄牙人早認識Tayouan, Formosa,知道Formosa是與世無爭的人間世外樂土,不忍也無意由自己作孽去侵擾。
    明末的1,610年以後,支那福建龍溪的張燮,從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口中得知東方海上有琶侃(Paccan)這一國家,就在他於1,617年所寫《東西洋考》一書中的附錄,首先提到琶侃(Paccan)這一國家。當時的張燮跟著西班牙人的唐山翻譯,寫為「北港」(別誤以為這與現在的雲林北港有任何關係,現在的雲林北港原名Poonkan,清國唐山人滿官寫為「笨港」。是1750年,笨港溪氾濫改道,將笨港一分為二,成為笨港北街與笨港南街。笨港被分為南北二街以後,笨港北街劃歸雲林縣,笨港南街劃入嘉義縣新港鄉,簡稱南港村。而笨港北街被簡稱為笨北港或北港,是始自1840年以後。)。
    以下是西班牙人留下的當時詞語對照表:
    巴達維亞日誌於1624 年 2 月 16 記載:「2月16日星期五,快艇Mocha 號抵達當地,該船由日本運來白銀 12 箱,各裝有白銀 2,000兩 ,及若干生絲和絹織物,總價70,000 gruden 以上,隨單記載清楚。同船並捎來駐支那沿海司令官Ryellsen得來的消息,報告說:福州最高執政官揭示,禁止清國人前往 Pehou (澎湖,荷蘭人進駐前已曾有明帝國短暫入侵過)或 Packan(Paccan) 與荷蘭人進行貿易…。」當時荷蘭人已在 Paccan的 Tayouan(台灣)建立根據地11個月。當時Tayouan(台灣)是指稱Dorcko,今之台南下營區。
    荷蘭人、西班牙人隨後跟著葡萄牙人稱琶侃(Paccan)為 Formosa;稱琶侃人(Paccanians)為福爾摩沙人(Formosans)是表示尊敬的意思。
        【琶侃(Paccan)這個國家的文明和文化雖然被支那盜匪摧毀殆盡,但姜林獅先生那代代相傳的琶侃(Paccan)史實還有記述,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的文獻也都有記載。今日多數福爾摩沙人(Formosans,Paccanians,琶侃人,現在所謂的台灣人) 不只是遺忘自己本有琶侃(Paccan)這國家,甚至也誤以為福爾摩沙人沒有通用文字。其實,1萬3千年前沉入現今台灣東岸和與那國島之間海底的巨石建築牆面,還保存不少琶侃(Paccan)文字,當時就已是很進步的文字。與那國島住民完全是琶侃人(Paccanians,福爾摩沙人,Formosans),現在還說著福爾摩沙語(琶侃語,Paccanian;就是歷經400年之被分區隔離,已分別產生語音變遷的所謂平埔語和山地部落語)。這些文字10年前還有人看得懂,至少埔農知道的池間苖女士(日本名,住與那國島)就懂。池間苖女士的原福爾摩沙(琶侃,Paccan)記憶很深,說著流利的福爾摩沙語(琶侃語),年輕的時候曾特地到過福爾摩沙探望。她原本在與那國島的祖納部落區堅守一間與那國島民俗資料館,算算年齡已有百歲,可惜可能不在了。
          1982年,2007年與那國島居民還曾組團訪問花蓮,語言上和花蓮及宜蘭山地的年長者還可溝通自如,相談甚歡。】
人口:
        由於琶侃人(Paccanians)注重衛生,醫藥發達,懂得使用避孕草藥控制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人口數,琶侃(Paccan)這個國家的人口,五、六千年來至350年前,一直維持在100萬多一些。這數目,是姜林獅先生那代代相傳的琶侃(Paccan)歷史記述所透露,也符合荷蘭人在福爾摩沙(琶侃,Paccan)所做的統計和估算。


18010703_774928422676978_6542571521513436524_n

姜林獅/口述、埔農/筆記、註,「失落的智慧樂土:台灣原本文明思想起」「台灣歷史」系列──評「失落的智慧樂土:台灣原本文明思想起」 | 方格子 https://bit.ly/2EHqEvA
本書旨在描述、論證台灣在外來政權殖民之前,擁有高度的文明,不論物質還是精神,都曾超越鄰近的中國及東南亞地區,並曾深刻影響上述這些地區,只是後來陸續被荷蘭、中國、日本及所謂的「中國蔣幫壓霸集團」(作者語)破壞殆盡,成為「失落的智慧樂土」。
全書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描述、論證台灣的高度文明如何在外來政權及「唐山人」的壓制之下,逐漸走向沒落,終至消亡。
第二部分(第二章),作者引用姜林獅的口述內容,以及《熱蘭遮城日誌》、《The Formosan Encounter》等歷史文獻,說明台灣原住民有哪些生活智慧,讓社會井然有序、平靜和諧,讓生態平衡。 
第三部分(第三章)作者就食、衣、住、行、育、樂,列舉台灣人發明的器物、技術,並論證這些器物及技術哪裡超越中國人、荷蘭人及東南亞地區的人,哪些曾深刻影響上述這些地區。 
總結的部分(第四章:筆者結語),作者肯定台灣族人過往的生活哲學及態度,希望讀者不僅能徹底擺脫黨國教育體制帶給台灣人的扭曲歷史知識及自卑感,也期盼台灣人在了解自己的根及過往之後,省思現代文明,過著謙虛節慾的生活。
這本書存在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口述的姜林獅先生已經往生,埔農的筆記、註證是否忠於對方口述內容、筆記有無錯誤,統統無從查證! 
第二個問題是:埔農在重建四百年前台灣原住民的生活圖像時,幾乎仰賴荷蘭人書寫的文獻,而排除「唐山人」(作者語)書寫的東西;從書中作者一再批判「唐山人」的言論──唐山人常因忌恨台灣原住民,不斷在荷蘭人面前中傷、醜化、汙衊其形象……我不難推定:埔農認定當時的古中國人性格狡詐、性喜顛倒是非,因而謝絕那些帶有偏見、謊誤的說法,連帶否定古中國人書寫相關文獻的史料價值。但,這種作法合理嗎?為什麼同樣都對台灣原住民心懷成見,埔農接受、引用荷蘭人的日記、官方文書等文件,卻徹底排拒古中國人的詩文、官方檔案?其次,在相關文獻史料極度匱乏的情況,不論排斥荷蘭、中國及其他地區任何一方書寫的史料,將會很大程度影響我們對古台灣史、古台灣人的了解……埔農在書中卻不對此作解釋,好像這種作法對讀者的認知全無影響。
第三個問題:埔農對台灣平埔族過往生活的描述,不像是嚴謹的重建工程(講白點,就是:有多少分證據,講多少的話),而是近乎神話般的演繹!真實性有多少,值得我們讀者繼續思考、檢驗!姜林獅/口述、埔農/筆記、註,「失落的智慧樂土:台灣原本文明思想起」
本書旨在描述、論證台灣在外來政權殖民之前,擁有高度的文明,不論物質還是精神,都曾超越鄰近的中國及東南亞地區,並曾深刻影響上述這些地區,只是後來陸續被荷蘭、中國、日本及所謂的「中國蔣幫壓霸集團」(作者語)破壞殆盡,成為「失落的智慧樂土」。
全書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描述、論證台灣的高度文明如何在外來政權及「唐山人」的壓制之下,逐漸走向沒落,終至消亡。
第二部分(第二章),作者引用姜林獅的口述內容,以及《熱蘭遮城日誌》、《The Formosan Encounter》等歷史文獻,說明台灣原住民有哪些生活智慧,讓社會井然有序、平靜和諧,讓生態平衡。 
第三部分(第三章)作者就食、衣、住、行、育、樂,列舉台灣人發明的器物、技術,並論證這些器物及技術哪裡超越中國人、荷蘭人及東南亞地區的人,哪些曾深刻影響上述這些地區。 
總結的部分(第四章:筆者結語),作者肯定台灣族人過往的生活哲學及態度,希望讀者不僅能徹底擺脫黨國教育體制帶給台灣人的扭曲歷史知識及自卑感,也期盼台灣人在了解自己的根及過往之後,省思現代文明,過著謙虛節慾的生活。
這本書存在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口述的姜林獅先生已經往生,埔農的筆記、註證是否忠於對方口述內容、筆記有無錯誤,統統無從查證! 
第二個問題是:埔農在重建四百年前台灣原住民的生活圖像時,幾乎仰賴荷蘭人書寫的文獻,而排除「唐山人」(作者語)書寫的東西;從書中作者一再批判「唐山人」的言論──唐山人常因忌恨台灣原住民,不斷在荷蘭人面前中傷、醜化、汙衊其形象……我不難推定:埔農認定當時的古中國人性格狡詐、性喜顛倒是非,因而謝絕那些帶有偏見、謊誤的說法,連帶否定古中國人書寫相關文獻的史料價值。但,這種作法合理嗎?為什麼同樣都對台灣原住民心懷成見,埔農接受、引用荷蘭人的日記、官方文書等文件,卻徹底排拒古中國人的詩文、官方檔案?其次,在相關文獻史料極度匱乏的情況,不論排斥荷蘭、中國及其他地區任何一方書寫的史料,將會很大程度影響我們對古台灣史、古台灣人的了解……埔農在書中卻不對此作解釋,好像這種作法對讀者的認知全無影響。
第三個問題:埔農對台灣平埔族過往生活的描述,不像是嚴謹的重建工程(講白點,就是:有多少分證據,講多少的話),而是近乎神話般的演繹!真實性有多少,值得我們讀者繼續思考、檢驗!「台灣歷史」系列──評「失落的智慧樂土:台灣原本文明思想起」 | 方格子 https://bit.ly/2EHqEvA

今天來介紹這本奇書,是由埔農記述姜林獅先生(1908-1966)的口述記錄,部分說法輔以第一手歷史文獻相關記載參考。
姜林獅是日本時代初期出生臺南鄉間的奇人,從未受過學校教育卻精通各種工程學識,如替人挖井、修井、造橋、房屋移動等等,自稱知識來自於代代師承相傳。
姜林獅在戰後遭中華民國莫名整肅在綠島關了許多年,才因罹患肺結核釋回,自知壽命將盡,於是招收學徒傳承知識,本書作者即為其一。
小編從小不知聽過多少次「中國五千年歷史」、「炎黃子孫」等傳說,卻是在本書第一次看到臺灣自己五千年前即有先進文明的說法 – 如製鹽技巧、建築技術,先進鑿井工法、電土燈、造船術、計時器、天文歷法、算盤、文字…等等。而敬虔節約、節制開發、控制族群規模的生活智慧,也的確體現在部分原住民族風俗中。據其說法,在外來政權入侵下,這個古文明遭受嚴重破壞、許多先人的智慧失傳。失落的智慧樂土:台灣原本文明思想起 - 聚珍臺灣 https://bit.ly/3ltUvZh

台灣漢人歷代傳承的文化與知識,經國民黨統治50餘年,失落甚多。1908年出生的姜林獅,自學傳統工法,工場、橋樑等他都能建能修。避談政治的姜先生,在國民黨統治下還是坐了政治牢。本書作者埔農,國小時成為坐監回來的姜先生的學徒,不僅習得傳統工程知識,姜先生也講述國民黨壓制的台灣文史。埔農為了保存與傳承,撰寫本書,希望能讓更多人分享台灣的知識寶庫。
今天來介紹這本奇書,是由埔農記述姜林獅先生(1908-1966)的口述記錄,部分說法輔以第一手歷史文獻相關記載參考
姜林獅是日本時代初期出生臺南鄉間的奇人,從未受過學校教育卻精通各種工程學識,如替人挖井、修井、造橋、房屋移動等等,自稱知識來自於代代師承相傳。
姜林獅在戰後遭中華民國莫名整肅在綠島關了許多年,才因罹患肺結核釋回,自知壽命將盡,於是招收學徒傳承知識,本書作者即為其一。
小編從小不知聽過多少次「中國五千年歷史」、「炎黃子孫」等傳說,卻是在本書第一次看到臺灣自己五千年前即有先進文明的說法 - 如製鹽技巧、建築技術,先進鑿井工法、電土燈、造船術、計時器、天文歷法、算盤、文字...等等。而敬虔節約、節制開發、控制族群規模的生活智慧,也的確體現在部分原住民族風俗中。據其說法,在外來政權入侵下,這個古文明遭受嚴重破壞、許多先人的智慧失傳。
究竟姜林獅先生口中的智慧樂土是否真實存在?一起來看看 《失落的智慧樂土:台灣原本文明思想起》失落的智慧樂土:台灣原本文明思想起 - 姜林獅(口述)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https://bit.ly/3lok3XP
露天:https://gjtaiwan.com/rt/?id=259
聚珍:https://www.gjtaiwan.com/p/2229
Facebook粉絲團:http://facebook.com/gjtwn
Google+ : https://gjtaiwan.com/g+
關於聚珍臺灣:http://gjtaiwan.com/info
-----------

姓名    姜林獅
性別    男
出生年月日    1908/9/26
籍貫    台灣,台南縣
教育程度    
案號    50420
年齡    43
職業    木匠
國檔局檔號    
案情略述    陳清涼勸誘陳全、姜林獅加入。姜林獅加入後即面請退出。
確定刑期    有期徒刑5年,褫奪公權3年。
執行刑期    有期徒刑5年
涉案關係人    
戰後政治案件及受難者 836  https://is.gd/UFOyO5

https://www.archives.gov.tw/UserFiles/File/228/9-7%E5%A7%9C.pdf

2020-08-28_1705202020-08-28_170618

官方記載為台灣省工作委員會下營支部案  
判決書案號; 國防部卅九年十二月十日(39)勁助字第一一二三號
受  刑  人      判 刑 條 例                   刑    期    備        註
陳      窗     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       死    刑    1950, 12,14 執行槍決
姜  炎  坤     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       死    刑    1950, 12,14 執行槍決
洪  水  流     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       無期徒刑    1984,1,22 假釋
                                                          坐牢 33年六個月又兩天
沈      學     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       十二年
曾  連  清     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       十二年
沈  鬧  拾     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       十年        1954 年因病保外就醫
                                                          後病逝
曾      琴     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       十年        1960 年病逝
黃  萬  居     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       十年        1961 年病逝
陳      全     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       十年        1960 年病逝
張      清     檢肅匪諜條例第九條             三年        1963 年病逝
姜  林  獅     檢肅匪諜條例第九條             三年        1962 年病逝
陳  進  金     檢肅匪諜條例第九條             三年        
朱      鍬     檢肅匪諜條例第九條             三年        1960 年病逝
陳  金  柱     檢肅匪諜條例第九條             三年        
註;洪水流先生口述回憶中之陳明即陳窗,洪先生為同案被告諱,故以化名隱其真名
    但是歷史終歸於歷史,故在此錄上真實性名。
獅子吼站精華區 - 關於 <鐵骨農者--下營農組與下營事件> https://bit.ly/34GgZ3x


搬徙厝 House Relocation
台灣人搬徙厝,閣號做扛厝,車厝,是真正共厝夯懸閣徙位的風俗。台灣在古早時代就有這種搬徙厝的方式。現此時人講搬厝,干旦是換厝爾爾。台灣厝邊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嘛有仝款的風俗,可見搬徙厝是南島民族的傳統風俗。​
搬徙厝的方式有平面徙位,衝懸,轉方向,三種。這個風俗的起源地就是台灣。 若是南洋的南島民族亦有這个風俗,咱會使講搬徙厝這個風俗至少有 2000 年的歷史。因為馬來人是 2000 年前按台灣徙出去矣。只是馬來人完全靠人力來扛。台灣因為一直保持這个傳統,技術較先進,有用着現代的機械。根據埔農所說:【台灣人(Paccanians)自古即有進步的房屋移動技術。台灣人(Paccanians)移居到太平洋南島群後,因為當地資源不足,建築的房屋簡化、較輕,也就用這種簡易型搬移方式。】
搬徙厝這個傳統行業雖然古老,佇台灣猶原有人做的客觀條件,就是搬一間舊厝比起一間新厝,費用加省甲足濟。搬徙厝的行業真濟攏是世代相傳的家族事業。這方面的專家,近代有姜林獅,陳卒等人
南島民族的風俗 搬徙厝 House Relocation https://bit.ly/2YJIYv8


姜林獅(1908-1966),台灣傳統工程師,出生於日本據台初期的台南鄉間,從未受過學校教育,只是鄉村的傳統農夫,但工程學識豐富,全來自私下的代代師承相傳。他農閒時替人挖井、修井;建造或整修傳統工場、橋樑。台灣現有的素人房屋移動專家,都是他所傳授出來的,已到第三、四代。他大概是台灣原古文明的最後一個活遺跡了。
姜林獅畏避政治,從不談論政治,卻被中國蔣幫壓霸集團以「有反政府言論的人認識他」為罪名,關到火燒島(綠島)。直到在火燒島感染了肺結核,才被放回來。1955年被放回家的姜林獅,知道以自身的健康情況,沒能再活幾年了,於是招收學徒,盡力傳授當時所謂現代科技欠缺的工程技術和學問。當時埔農唸小學,他見埔農勤快,凡事用心,肯做、肯學,只要有空,就對埔農說起台灣五千多年來的歷史情事。他總是不時反問,要確定埔農對他所言內容的認知無誤。
本書就是埔農對上述口述的紀錄,並增補上第一手歷史文獻的相關記載,以及踏訪全台各地所尋獲的諸種資料,做為姜林獅先生口述內容的學術註解。透過本書,讀者將能瞭解五千年前台灣原古文明的實際運作狀態、對外和平傳播的過程,以及外來政權如何殘酷地將台灣住民洗腦、改造,並摧毀這一智慧樂土的慘況。
其中特別值得注意者,是書中詳載了台灣原本文明在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的生活智慧。例如:令唐山人忌妒的製鹽技巧、令荷蘭司令官讚嘆的建築技術,以及超先進的鑿井工法、電土燈、造船術、計時器、天文歷法、文字、算盤等。這些都是當時其他文明難望項背的成就,也深深影響了鄰近的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這些地區雖然無法完全掌握當中的精髓所在,但還是有一些不成熟的仿製品流傳至今,例如中國的曆書及東南亞地區的船隻等。讀完本書,讀者當能懂得台灣真正的歷史和文化精神,不再盲目的自卑媚外,重拾身為台灣人應有的自信與展望。
作者簡介
埔農
復興台灣原本文明的奉獻者。生長在台灣傳統鄉村農家,自幼浸潤於敬天地而重萬物,盡本份而惜福報的環境,較能不受虛榮左右,不為名利而妥協,一直本著仔細觀察、小心求證的精神。求學後回歸鄉里。台灣人民五、六十年來受脅迫、誘騙、洗腦所產生的質變,作者看在眼裡,憂心忡忡,持續在檯面下默默為復甦台灣心靈努力。除本書外,另著有上下兩冊的《台灣受虐症候群》(前衛,2012)。  https://t.ly/Peby


2020-08-28_171057

解碼福爾摩沙古文明:續認台灣古今真相 https://bit.ly/2YHvzE9
沉睡的記憶將被喚醒
即刻擺脫舊有的束縛
打破漢人中心與華人的虛假厚黑學
找回台灣古文明應有的靈性與智慧
台灣在16世紀初,是葡萄牙人口中的「Ilha Formosa」(Paccan;Formosa)。但進入大航海時代後,台灣先是成為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後來又成為鄭趕走荷蘭人的戰利品,將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隨著鄭氏投降,台灣成為大清帝國的邊陲島嶼,被割讓給日本後,成為南進國策論的「南進基地」。最後,又輾轉成為中華民國蔣幫中國集團「反攻大陸」的復興基地……這些頭銜,全都是外來者想加速同化台灣人的政策與口號,與這塊土地的關聯性極為稀薄。如此紛亂的時代與政治背景,也導致現今台灣人國家認同的模糊與混亂。
時至今日,已深陷漢化迷思的台灣人,是否曾思考過台灣文明更古早的原貌?或許台灣曾是一個極為強大的古文明國家的一部分,是一塊人民靈性清明的智慧樂土,而長久的古文明國家盛世在歷經移居遷徙、生根繁衍、語言傳播與遭受天災地變陸沉後,才演變成如今的台灣孤島。而台灣人仍沉溺於虛假華人儒學的泥淖中不可自拔……
本書作者以獨特見解來探究台灣古文明真相,是繼《台灣古今真相》之後的再次力作,以誠實、尊嚴的態度破除漢族迷思,並透過古代台灣遠洋船隻(Bangka)、石碑古文字、古代遺跡、被偽造的祖譜、血液遺傳基因和文字語言演變等種種直接、間接的史料證據,一同來解碼福爾摩沙的古文明與傳統文化,續認台灣古今真相。
本書特色
挖掘古文明證據,從台灣特有植物、語言轉變、傳統海洋船隻、石刻文字、古代遺跡、血液遺傳基因的種種證據來認識台灣的古文明。
釐清台灣人身分真相,破解流傳已久的「唐山過台灣」,漢人移民的傳統迷思。
以重新建立起台灣人(Paccan;Formosa)的智慧靈性與信心榮譽。
作者介紹
埔農
復興台灣原本文明的奉獻者。生長在台灣傳統鄉村農家,自幼浸潤於敬天地而重萬物,盡本份而惜福報的環境,較能不受虛榮左右,不為名利而妥協,一直本著仔細觀察、小心求證的精神。求學後回歸鄉里。台灣人民七十年來受脅迫、誘騙、洗腦所產生的質變,作者看在眼裡,憂心忡忡,持續在檯面下默默為復甦台灣心靈努力。除本書外,另著有上下兩冊的《台灣受虐症候群》(前衛,2012)、《失落的智慧樂土》(前衛,2013)、《原台灣人身份認知辨悟》(前衛,2014)、《台灣人被洗腦後的迷惑與解惑》(前衛,2015)、《靈性》(前衛,2016)及《台灣古今真相》(前衛,2017)。
目錄

第一章 續認台灣獻給世界的禮物(引用Jared M. Diamond的評語)
第一節 Loug-a(紙桑)、燒風球(熱氣球)、甘藷、水牛和稻米
第二節 雙船體Bangka遠洋環球航行的智慧
第三節 1萬3千年前從台灣散播出去的巨石文明
第四節 台灣是人類文字的起源
第二章 誠實、尊嚴──破除漢族迷思
第一節 再釐清台灣人身分真相
第二節 日本據台時期引進的唐山外籍移工
第三節 續認Paccan文明和文化
第四節 台灣人的靈性智慧對照唐山邪教的虛偽和愚弄
第五節 看清楚所謂中國人的厚黑學
第三章 台灣聞達人士沉迷於假華人的毒癮真要台灣的命(台灣受虐症候群「重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仍在烈焰延燒)
第一節 台灣文史學者披著中國的腐臭屍皮招搖
第二節 台灣政客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第三節 台灣聞達人士的認盜作祖害慘台灣
第四節 台灣學生就如牢裡出生的嬰兒,不得不吃牢飯
第四章 台灣人原有、現代人類應有的靈性智慧
第一節 台灣人(Paccanians)的精神智慧
第二節 現代悲慘世界
第三節 現代人的迷思,以太陽能光電板發電和電動汽車為例
第四節 期待Paccanian靈性智慧的復甦
詳細資料
商品編號:NC111
書系名稱:新國民文庫
版別:初版
頁數:416
尺寸(寬×高):15×21公分
出版地:台灣
重量:
圖書分級:普遍級
CIP:733.23
裝訂方式:平裝
印刷方式:單色


  台灣(Paccan)本是世上充滿靈性智慧的樂土,自從四百多年前Paccan人善心收留闖過所謂的「黑水溝」僥倖存活而誤入Paccan的惡質唐山人逃犯後,歷經荷蘭人異質氣和鄭成功集團邪氣的入侵,再被漢人滿官的強迫漢化。過程中所有Paccan文明被摧毀,文化又幾乎被消滅殆盡。當時是有少數台灣(Paccan)人受漢化影響,沾染其惡習,甚至學著為求聞達而認盜作祖,偽裝假漢人(日本據台時,這些人僅有數百人),以致Paccan的靈性智慧飄蕩,但仍散佈在鄉野。真正悲慘的是,72年來,台灣(Paccan)人又再被蔣幫中國壓霸集團二次奴化洗腦,眾多台灣聞達人士因被洗腦教化迷惑,陷入「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心理扭曲,紛紛認盜作祖自以為高級。所謂風行草偃,誤導了多數台灣(Paccan)人,使得一般台灣民眾也受到深化迷惑。多數台灣大眾已缺乏對祖先文明、文化以及史實的認識,以致產生所謂華人式虛妄心理的精神扭曲。埔農依蒐集到的證據資料,盡量在《台灣受虐症候群的煉製》、《台灣受虐症候群的延燒》、《失落的智慧樂土》、《原台灣人身份認知辨悟》、《台灣人被洗腦後的迷惑與解惑》、《靈性》、《台灣古今真相》中詳述台灣古今的事實真相,並努力回答讀者的疑問。《台灣古今真相》出版後,有一些熱情讀者繼續提出心中尚存的疑惑,埔農再一一仔細舉證說明。埔農這才發現,仍有再補充證據,進一步加以說明的必要。於是整理出《解碼福爾摩沙古文明:續認台灣古今真相》,懇請前衛出版社林社長出版。
  埔農列舉這麼多的史實證據,是因為凡是人就應該明白自己的史實;更因為台灣人必須從中國壓霸集團的洗腦教化中清醒,脫離被奴化的心理扭曲,才能恢復一個正常人應有的心靈精神。
  埔農自幼即非爭強好勝之人,本來也無意強調「台灣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台灣人是最早的文明人類」;埔農要證明的是:台灣人(Paccanians)祖先早具靈性智慧,醞釀出領先世界的人性文明和文化,雖不必、也不可自負(台灣人自古傳播文明、移居世界各地時,原就本著謙恭、平等、互助的善良精神),但身為台灣人應該要有自尊和自信。在各種台灣(Paccan)史實證據都已攤開20年的今天,台灣聞達人士何苦偽裝成假漢人、假華人?偽裝成假漢人、假華人自以為高級更是可笑!
  埔農非常歡迎並感謝仍存有疑問的讀者提問、質疑或反駁。因為只有如此,埔農才可以瞭解讀者之所以還不能完全解開迷惑的問題在那裡,也才知道要從何處再加強舉證說明,以便更有效地讓大家完全明白台灣的史實真相、澈底清楚台灣人原有的文明智慧。
  為了表示對朋友提出疑問的尊重,來函及留言或斥責,都是盡量原文照登。埔農於臉書上答覆時,由於是一時的舉例說明,有些舉證說明未臻詳盡,埔農在本書中盡量重新整理,再加以充分補足。
  為表示負責,任何讀者若能舉出實證,證明本書內容,有那一項埔農的說明中,所舉出之證據是錯誤的,或書中有那一部分是偽造的,敬請向前衛出版社提出,筆者保證奉上書款的百倍金額答謝,並在前衛出版社網站道歉。
內容連載
  陳先生再問:「你是舉出不少台灣(Paccan)早有世界最先進的造船技術和遠洋航行智慧、製造雙船體大型Bangka航行世界各地、傳播文化與文明的證據;200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Douglas L. T. Rohde教授又以現在世上人類基因做研究,利用電腦計算,分析人類基因關連性,得出『台灣人是現今生活在地球上之人類的共同祖先』之結論,我完全相信這些事實。我奇怪的是,600年之前台灣人還在太平洋遨遊,製造雙船體大型Bangka和遠洋航行的知識,為什麼才過了600年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呢?」
  埔農回答:
  其實「台灣人製造雙船體大型Bangka和遠洋航行的智慧」,就如姜林獅先生所教導的台灣文明和文化真相,原本還有代代相傳的。是歷經鄭、清和蔣幫中國壓霸集團霸300年的被摧毀,台灣人被強迫洗腦改造,「製造雙船體大型Bangka的技術和遠洋航行的知識」才在台灣蕩然無存,反而是被散居太平洋諸島的台灣人保存了下來。
  埔農20多年來,持續試圖向台灣文史學者展示歷史證據,證明原台灣(Paccan)早有世界最先進的文明,並於6千前年前,甚至1萬多年以前,即有很先進的造船技術和環球遠洋航行知識,製造雙船體大型Bangka航行世界各地,傳播文化與文明。但都被沉迷於假漢人、假華人毒癮中的台灣文史學者以不屑的態度嗤之以鼻。不少人甚至罵說:「埔農算什麼東西!」
  外國歷史學者和考古學家心態客觀,也具科學精神,但因為蒐集的證據不足,也只是承認太平洋諸島群(包括澳洲和紐西蘭)的原住民全來自台灣,且歐、美、亞、非各洲的現代人也都是台灣人(Paccanians)的混血後裔。然而,對於「6千年前,甚至1萬多年以前,台灣(Paccan)即有很先進的造船技術和遠洋航行知識」也一直存著懷疑態度。
  現在,已有原台灣人身體力行,挖掘並學習祖先的傳統遠洋航行知識和技能達40年,終於向世人展示實證,證明「祖先於6千年前,甚至1萬多年以前,即有先進的文明、文化和智慧,並能自由航行於世界各地」。
  這是一群由未遭受中國壓霸集團霸凌和汙染之台灣人(Paccanians)子孫(移居去夏威夷的原台灣人),向世人展示祖先靈性智慧的精神和智能。世界各國的媒體都有刊登,台灣也有簡略報導。埔農想到,多數朋友可能如看外國的瑣事新聞一般,眼前一晃就過去了,所以埔農就在此完整敘述這段「足以令人深思之靈性智慧和精神」的復甦與重現。


咱國家本名『Paccan』,是充滿靈性智慧的樂土之國,無可否認
    琶侃(Paccan)這個國家的文明和文化雖然被支那盜匪摧毀殆盡,但姜林獅先生那代代相傳的琶侃(Paccan)史實還有記述,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的文獻也都有記載。今日多數福爾摩沙人(Formosans,Paccanians,琶侃人,現在所謂的台灣人) 不只是遺忘自己本有琶侃(Paccan)這國家,甚至也誤以為福爾摩沙人沒有通用文字。其實,1萬3千年前沉入現今台灣東岸和與那國島之間海底的巨石建築牆面,還保存不少琶侃(Paccan)文字,當時就已是很進步的文字。與那國島住民完全是琶侃人(Paccanians,福爾摩沙人,Formosans),現在還說著福爾摩沙語(琶侃語,Paccanian;就是歷經400年之被分區隔離,已分別產生語音變遷的所謂平埔語和山地部落語)。這些文字10年前還有人看得懂,至少埔農知道的池間苖女士(日本名,住與那國島)就懂。池間苖女士的原福爾摩沙(琶侃,Paccan)記憶很深,說著流利的福爾摩沙語(琶侃語),年輕的時候曾特地到過福爾摩沙探望。她原本在與那國島的祖納部落區堅守一間與那國島民俗資料館,算算年齡已有百歲,可惜可能不在了。
   因為琶侃(Paccan)這個國家的文明和文化幾乎被支那鄭、清盜匪摧毀殆盡,當今的琶侃人(Paccanians,福爾摩沙人,Formosans,所謂的台灣人)又大都是在中國式奴化洗腦下成長,多數琶侃人已很難相信自己的國家是文明古國。即使在獲悉各史實文獻中有關琶侃(Paccan)這國家的記載後,不少人仍覺得難以置信。有些人(尤其所謂文史學者和政治人物)更以華奴化的中國式虛妄思維,繼續堅持其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的主張,還大言琶侃(Paccan)只是地名,琶侃(Paccan)並非是國家。埔農特此再舉證澄清:
    1. 不只是姜林獅先生那代代相傳的記述表示自己國家叫做琶侃(Paccan),現在阿美聚落群都還知道己是Pangcah人。Pangcah這口音就是因被長期局部隔離,由Paccan經口誤演變而來。不過,經過350年的被實質隔離,阿美聚落群現在都把Pangcah用作是「我國」或「我族」的自稱。
    2. 1590年以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都已稱Packan的主要大島為福爾摩沙島(Ilha Fermosa,Ilha Formosa) ,若不是特意指稱琶侃(Paccan)這國家,並不會再說明是Packan。而1610年以後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文獻,都還有持續提到琶侃(Paccan,Packan)這國家。荷蘭人1623年已入侵並駐留琶侃(Paccan)的福爾摩沙本島,於此地的所有記載都表明是在福爾摩沙島。然而,荷蘭航海長Iacob Ysbrantsz. Noordeloos 於1625年繪製Packan全圖時,還註明是Packan這國家,並標示福爾摩沙島周邊附屬島嶼的名稱。顯然福爾摩沙島是屬於Packan國內,Packan當然不是地名,而Packan國是單一族群(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Douglas L. T. Rohde,2003年,On the Common Ancestors of All Living Humans,以及本書第五章第四節鼻咽癌高發生率的體質遺傳基因,都已證實Packan國人是單一族群),要以國名稱族群當然也可以。所以,琶侃(Paccan)是國家名稱,而福爾摩沙島是後來被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指稱琶侃國(Paccan)這主要大島的地名。
    3. 在荷蘭航海長Noordeloos繪製Packan全圖的前2年,荷蘭人於1623年繪製福爾摩沙島(Ilha Fermosa)地圖時,就是因為只專注在福爾摩沙這主要大島,因此沒有標註Packan這國家的其他島嶼名稱。所以,琶侃(Paccan)是國家名,絕不是地名,福爾摩沙島才是地名。
    4. 不論是姜林獅先生那代代相傳的記述,或是荷蘭人的文獻記載,都說明琶侃(Paccan,Formosa)這國家是以定期改選的各級議會裁決事務(本章第二節)。由各級議會理政的整體民主社會,不是國家是什麼?難道真需要有王公貴族的霸權蠻橫社會,這些文史學者和政治人物才願認定為是國家? 真的已華奴化至如此地步嗎?
    5. 更何況,埔農已在《失落的智慧樂土》、《台灣古今真相》、《解碼福爾摩沙古文明:續認台灣古今真相》列舉諸多琶侃(Paccan)文明和文化的證據。而且,很多琶侃語(Paccanian)至今還留存在世界各地,例如:Bangka(ship;大船)Taro,karo (食用作物芋;芋頭),Poluomi(Jack Fruit,波羅蜜),Chipoluo (bread fruit;麵包樹),稻米 (biras﹝bɪˈrɑs﹞;bi;rɑs;rice)。還有,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Douglas L. T. Rohde教授,於2003年以全世界的人類DNA做分析研究,證實台灣人是現今所有生活在地球各地之現代人的共同祖先。台灣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台灣山地各部落和平地人口都完全是最早的現代文明人類。福爾摩沙人(琶侃人,台灣人)自1萬3千年以前即開始向外傳播文明,並在世界各地留下子孫,非台灣人混血子孫的各地原始人,都已因為智能上的缺陷而從地球上消失。如果琶侃(Paccan)不是自古為完整國家,如何能發展出這些領先世界的文明和文化?
     葡萄牙人於1590年初次抵達琶侃(Paccan)時,就是發現這種他們夢想却不可得的靈性智慧人間樂園,驚嘆fermosa(美麗、優雅之意),並以恭敬之心不敢騷擾。
    荷蘭人、西班牙人跟著葡萄牙人稱琶侃(Paccan)為 Formosa;稱琶侃人(Paccanians)為福爾摩沙人(Formosans)是表示尊敬的意思。
    明末的1,610年以後,支那福建龍溪的張燮,從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口中得知東方海上有琶侃(Paccan)這一國家,就在他於1,617年所寫《東西洋考》一書中的附錄,首先提到琶侃(Paccan)這一國家。當時的張燮跟著西班牙人的唐山翻譯,寫為「北港」(別誤以為這與現在的雲林北港有任何關係,現在的雲林北港原名Poonkan,清國唐山人滿官寫為「笨港」。是1750年,笨港溪氾濫改道,將笨港一分為二,成為笨港北街與笨港南街。笨港被分為南北二街以後,笨港北街劃歸雲林縣(即今之北港鎮),笨港南街劃入嘉義縣新港鄉,簡稱南港村。而笨港北街被簡稱為笨北港或北港,是始自1840年以後。)。
    以下是西班牙人留下的當時詞語對照表:
    巴達維亞日誌於1624 年 2 月 16 記載:「2月16日星期五,快艇Mocha 號抵達當地,該船由日本運來白銀 12 箱,各裝有白銀 2,000兩 ,及若干生絲和絹織物,總價70,000 gruden 以上,隨單記載清楚。同船並捎來駐中國沿海司令官Ryellsen得來的消息,報告說:福州最高執政官揭示,禁止中國人前往 Pehou (澎湖,荷蘭人進駐前已曾有明帝國短暫入侵過)或 Packan(Paccan) 與荷蘭人進行貿易…。」當時荷蘭人已在 Paccan的 Tayouan(台灣)建立根據地11個月。當時Tayouan(台灣)是指稱Dorcko,今之台南下營區
舉證辨正42. 咱國家本名『Paccan』,是充滿靈性智慧的樂土之國,無可否認 https://bit.ly/34K3akr


舉證辨正61. 再釐清所謂台灣人身分的真相


舉證辨正44. 琶侃人(今所謂台灣人) 的積非成奴,華奴化之所謂台灣士紳難辭其疚且罪大惡極 https://bit.ly/3lpj49O
.福爾摩沙人(琶侃人,今所謂台灣人) 的積非成奴,認盜作祖之華奴化所謂台灣士紳(尤其是文史學者和政治人物)難辭其疚,且罪大惡極
    清據時期,少數福爾摩沙人(Formosans,Paccanians,琶侃人,現在所謂的台灣人)在被迫唐山化過程中,學習支那厚黑學的所謂士紳,變得貪婪、無恥,奴化而自以為高級;認盜作祖、巴結清國滿官、剝削國人而自鳴得意。這等所謂士紳,繼而屈膝恭迎日本侵台;後又鑽入蔣幫中國盜匪肆虐台灣的行列。
    早先被利用的福爾摩沙(Formosa)假漢人、假華人所謂士紳,協助蔣幫中國盜匪集團,以偽造之歷史文書以及早期奴化之假唐山人所謂士紳的虛構故事,利用學校教育,以及戲劇、小說等社會教化,製造出現今眾多深陷「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精練中國厚黑學、充滿中國式虛妄思維、認盜作祖、華奴化自以為高級的假華人台灣聞達人士。
    這些無恥士紳依附入侵的支那盜匪,佔據整個台灣檯面,誤導了眾多福爾摩沙人(Formosans,Paccanians)。風行草偃,使得一般福爾摩沙人也受到深化迷惑,拖累了多數福爾摩沙人隨之沉淪。今天多數的所謂台灣人(Paccanians,Formosans)已遺忘琶侃 (Paccan,Formosa,今所謂台灣)歷史、文明、文化和靈性智慧的真相,不少人甚至也跟著認盜作祖之台灣聞達士紳誤以為自己是唐山移民的後裔、誤以為自己是華人,福爾摩沙(Formosa)的靈性智慧才因而飄渺。此期間,陰狠的蔣幫中國盜匪集團,同時製造虛妄的所謂「偉大祖國」,把不少逃亡來台之原本理性的所謂華人難民(非蔣幫)家奴化,阻絕他們落地生根的初衷。
謊言說上一百遍就會有一些人相信;若說上一千遍,那謊言就會被誤以為是事實。假漢人、假華人當上癮的台灣聞達士紳(尤其政治人物和文史學者),認盜作祖看是可悲,但他們是導致今日福爾摩沙人國家認同模糊且混亂的原凶,也是造成今日台灣國家處境危殆的禍首,卻是罪大惡極。
    福爾摩沙(Formosa)這國家被侵略、被蹂躪近400年。雖然現在被稱為台灣,但不論山地或平地的福爾摩沙人(Formosans,Paccanians,琶侃人,今所謂的台灣人),都和唐山人(支那人或所謂的華人、中國人)一點關係也沒有。今日福爾摩沙(Formosa)必須復國,天經地義,無可置疑。
    埔農曾多次在自由時報大版面懸賞1百萬元,請台灣聞達士紳(尤其文史學者)出來反駁埔農所指出的史實證據,並沒有人敢吭一聲。去年(2018) 6月11日自由時報A9版再刊登了半個版面廣告, 11月13日又以全版廣告又在A7版刊登了一次,有獎徵求祖先是所謂唐山公的台灣人,只要拿出非造假的實證,每件所謂唐山公都發給10萬元獎金。結果並沒有任何人能領走獎金。來申領獎金者之所謂唐山公的證據,都有多處明顯是杜撰的破綻,所以原被迷惑的申領獎金者皆心服口服。
    其實,在各種資訊自由開放的現在,大部分的福爾摩沙人(Formosans,Paccanians,所謂台灣人),對到處飛舞的所謂唐山祖籍和堂號,多少都已有一些存疑。但是,由於檯面上的所謂士紳(尤其文史學者與政治人物)灑下天羅地網的中國式虛妄氛圍,多數人這種對所謂唐山祖籍和堂號的存疑,很快被模糊掉了,心理上仍會不自覺的跟著扭曲事實的虛妄主流思維走。即使如此,潛在的存疑,仍然阻攔了表面上相信所謂唐山祖籍和堂號等偽造文書者挺身來挑戰,所以此期間敢出面挑戰的人並不多,僅15人。這讓埔農有些失望,因為這表示,多數人存在著寧可信其有的因循苟且態度。也就是說,現在的大部分所謂台灣人,已缺乏「堅持不惜感受挫折,還是必須追究出事實真相」的精神。這使得福爾摩沙人(Formosans,Paccanians,所謂台灣人)要全面覺醒之路更為遙遠且崎嶇!


姜林獅(1908-1966),台灣傳統工程師,出生於日本據台初期的台南鄉間,從未受過學校教育,只是鄉村的傳統農夫,但工程學識豐富,全來自私下的代代師承相傳。他農閒時替人挖井、修井;建造或整修傳統工場、橋樑。台灣現有的素人房屋移動專家,都是他所傳授出來的,已到第三、四代。他大概是台灣原古文明的最後一個活遺跡了。
    姜林獅畏避政治,從不談論政治,卻被中國蔣幫壓霸集團以「有反政府言論的人認識他」為罪名,關到火燒島(綠島)。直到在火燒島感染了肺結核,才被放回來。1955年被放回家的姜林獅,知道以自身的健康情況,沒能再活幾年了,於是招收學徒,盡力傳授當時所謂現代科技欠缺的工程技術和學問。當時埔農唸小學,他見埔農勤快,凡事用心,肯做、肯學,只要有空,就對埔農說起台灣五千多年來的歷史情事。他總是不時反問,要確定埔農對他所言內容的認知無誤。
  本書就是埔農對上述口述的紀錄,並增補上第一手歷史文獻的相關記載,以及踏訪全台各地所尋獲的諸種資料,做為姜林獅先生口述內容的學術註解。透過本書,讀者將能瞭解五千年前台灣原古文明的實際運作狀態、對外和平傳播的過程,以及外來政權如何殘酷地將台灣住民洗腦、改造,並摧毀這一智慧樂土的慘況。
    其中特別值得注意者,是書中詳載了台灣原本文明在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的生活智慧。例如:令唐山人忌妒的製鹽技巧、令荷蘭司令官讚嘆的建築技術,以及超先進的鑿井工法、電土燈、造船術、計時器、天文歷法、文字、算盤等。這些都是當時其他文明難望項背的成就,也深深影響了鄰近的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這些地區雖然無法完全掌握當中的精髓所在,但還是有一些不成熟的仿製品流傳至今,例如中國的曆書及東南亞地區的船隻等。讀完本書,讀者當能懂得台灣真正的歷史和文化精神,不再盲目的自卑媚外,重拾身為台灣人應有的自信與展望。
歡迎光臨台灣e店 https://bit.ly/2YJHDVn


第一個問題是:口述的姜林獅先生已經往生,埔農的筆記、註證是否忠於對方口述內容、筆記有無錯誤,統統無從查證! 
第二個問題是:埔農在重建四百年前台灣原住民的生活圖像時,幾乎仰賴荷蘭人書寫的文獻,而排除「唐山人」(作者語)書寫的東西;從書中作者一再批判「唐山人」的言論──唐山人常因忌恨台灣原住民,不斷在荷蘭人面前中傷、醜化、汙衊其形象……我不難推定:埔農認定當時的古中國人性格狡詐、性喜顛倒是非,因而謝絕那些帶有偏見、謊誤的說法,連帶否定古中國人書寫相關文獻的史料價值。但,這種作法合理嗎?為什麼同樣都對台灣原住民心懷成見,埔農接受、引用荷蘭人的日記、官方文書等文件,卻徹底排拒古中國人的詩文、官方檔案?其次,在相關文獻史料極度匱乏的情況,不論排斥荷蘭、中國及其他地區任何一方書寫的史料,將會很大程度影響我們對古台灣史、古台灣人的了解……埔農在書中卻不對此作解釋,好像這種作法對讀者的認知全無影響。
第三個問題:埔農對台灣平埔族過往生活的描述,不像是嚴謹的重建工程(講白點,就是:有多少分證據,講多少的話),而是近乎神話般的演繹!真實性有多少,值得我們讀者繼續思考、檢驗!


台南下營,姜姓宗親,姜林-姜彰興宗族/台南姜姓宗親會理事長姜金利+台南下營上帝廟主委姜金利 本廟服務電話:(06)6892362 傳真電話號碼:(06)6896362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日治時期1931年南台灣台南下營姜姓宗親(姜林)的文化抵抗(台灣赤色救援會):姜林小、姜林朝清、姜林海鵝、姜林德鴻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南臺灣台南下營區姜族(姜林)參與推動的文化組織-海墘營文史工作室1997年成立轉型成立「財團法人海墘營文化藝術基金會」/姜玫如/下營區長姜家彬/姜志聰/姜昀秀/姜正夫中醫師賢伉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南縣姜姓宗親會理事長:姜瑞興:姜瑞興/下營上帝廟管委會主委姜瑞興/財團法人台灣農業資源永續發展基金會 董事: 姜瑞興/縣議員姜金堂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 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冉個人的大陸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 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 …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這裡山脈重重,地勢陡峭。 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上,故而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119125323_262649031825448_6622133856630245916_o

【這些真正的臺灣歷史、神話傳說與海洋史詩: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斯卡羅王國、淡水與雞籠王國、卑南王朝等,比三國時代、武則天和花木蘭還要精采的故事】
失落的台灣歷史、鄉野傳說與海洋神話中,最值得被改編成小說、動畫或電影的百大英雄史詩與奇幻題材列表 
文 / 阿墨斯(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 版主)
【「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的南島海洋神話與福爾摩沙的奇幻史詩故事】
世界上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神話體系,從非洲的古埃及、中南美的瑪雅、印加與阿茲特克、北美的印第安、歐洲的盎格魯撒克遜、英國的凱爾特、東歐的斯拉夫、地中海的迦太基、中東的猶太與迦南、紐西蘭的毛利、澳洲、中國或日本等都有當地獨特文化的史詩故事。
有些藉由長篇敘事史詩傳唱為世人所知,例如美索不達米亞《吉爾伽美什》、《阿特拉哈西斯》,巴比倫《埃努瑪·埃利什》,古希臘《奧德賽》、《伊利亞特》,羅馬《埃涅阿斯紀》,北歐《貝奧武夫》、《詩體埃達》,印度《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日本《古事記》、《日本書紀》等。
此外,還有中古歐洲的三大英雄史詩日耳曼《尼伯龍根之歌》、法蘭西《羅蘭之歌》、西班牙《熙德之歌》,還有藏族的史詩《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吉爾吉斯族的《瑪納斯》、苗族的《亞魯王》,或波斯民族《王書》、以色列民族《約瑟紀》、芬蘭民族《卡勒瓦拉》等,這些傳唱了幾千年來的長篇古典史詩,反映了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甚至影響了當代人們的精神思想和內心思維。
有些神話素材啟發了當代小說家重寫成經典的故事,例如《西遊記》的形象原型來自《羅摩衍那》神猴哈奴曼,托爾金寫《魔戒》時靈感來源獲取自《貝奧武夫》,勒瑰恩《地海》受老子《道德經》思想底蘊影響,路易斯《納尼亞傳奇》是一部充滿《聖經》符號的作品 ,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詩和留下的傳說。
而身處太平洋島國的福爾摩沙─台灣,其實充滿著各式的神話、傳說與民間野史,例如:曾經有過的大肚王、大龜文、斯卡羅、卑南王、雞籠與淡水王國;箕模、達谷布亞努、拉美、放索、華武壠人;猴猴、哆囉美遠、龜崙、雷朗、巴賽族;番王印─沙轆社之役、茄苳樹王─骨宗事件、岸裡大社─阿莫、台灣王─理加;貓老尉、潘賢文、程天與、拉荷阿雷;娃恩、妮芙努、提雅瑪坎、巴冷公主;矮黑人、巨人國、女人國、食人族等,這些創世神話與口傳歷史都是需要被大家知道且認識的好故事,希望有一天能書寫成屬於台灣的海洋神話與南島史詩。
【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傳說故事、福爾摩沙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の女孩》、《高砂の物語》、《濁水溪之子》
失落的台灣歷史、鄉野傳說與海洋神話中,最值得被改編成小說、動畫或電影的百大英雄史詩與奇幻題材。
【最值得被轉化改編的百大英雄史詩與奇幻題材】
1. 大肚王國與甘仔轄·阿拉米
2. 大龜文王國與獅頭社事件
3. 瑯嶠十八番社或斯卡羅王國
4. 卑南王與比那賴
5. 雞籠國與淡水國
6. 流求國、談馬顏與毗舍耶
7. 豐臣秀吉高山國招諭文書
8. 濱田彌兵衛事件與新港社長老理加
9. 八瑤灣事件、牡丹社事件與琉球王國
10. 阿里史社土目潘賢文
11. 知母六與霄裡社
12. 阿吧哩與龍袍
13. 前清秀才潘邦治
14. 吞霄社事變
15. 大甲西社番亂與林武力
16. 郭百年事件、水沙連之役或骨宗事件
17. 大南澳事件與英人詹姆斯·荷恩
18. 岸裡大社與潘敦仔、張達京
19. 沙轆社之役、劉國軒屠村事件
20. 大分事件與拉荷阿雷
21. 日阿拐與南庄事件
22. 北埔事件與趙明政
23. 新城事件、太魯閣戰爭
24. 觀音山事件、大庄事件或稱呂家望事件
25. 大關山事件與拉馬達·星星
26. 大豹社事件與瓦旦·燮促
27. 加禮宛事件或稱達固湖灣事件
28. 甲仙埔事件、西來庵事件或礁吧哖事件
29. 烏漏社事件、大港口事件、七腳川事件
30. 麻豆事件、郭懷一事件
31. 簡大獅、柯鐵、林少貓、雲林事件
32. 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事件
33. 道卡斯族竹塹屯總董事解大賓
34. 海盜王林鳳、劉香、林道乾與打狗山黃金傳說
35. 鄭芝龍、顏思齊與李旦
36. 海皇帝蔡牽
37. 大員之役與劉香
38. 潘文杰與卓杞篤
39. 北路屯千總潘踏比厘
40. 番秀才望麒麟
41. 番王貓老尉與九骨
42. 飛番程天與
43. 土庫事件柯象
44. 大嵙崁社事件
45. 林杞埔事件
46. 雷公火之役
47. 雞籠之戰或稱聖薩爾瓦多城戰役
48. 澎湖之戰
49. 清法戰爭、西仔反戰役
50. 塔加里揚之戰或稱聖誕節之役
51. 東寧之變
52. 澎湖海戰或稱施琅攻台
53. 熱蘭遮城之戰
54. 羅發號事件、李仙得與卓杞篤
55. 烏牛欄之役
56. 大安之役
57. 淡水之役
58. 枕頭山事件
59. 北投社冰冷事件
60. 霧台抗日事件
61. 山豬毛社生番事件
62. 南番事件或稱浸水營古道事件
63. 太平洋戰爭、岡山大空襲
64. 臺灣民主國、乙未戰爭、八卦山之役、蕭壟事件
65. 干治士、馬雅各、甘為霖、馬偕、必麒麟
66. 鳥居龍藏、森丑之助、伊能嘉矩、鹿野忠雄
67. 一代武師羅乾章
68. 最後的番王劉登春
69. 阿美族大頭目谷拉斯‧馬亨亨
70. 放索大社與萬金聖母殿
71. 原住民西醫南志信
72. 漢人頭目馬智禮
73. 精靈哈尼度
74. 女神尼弗努
75. 天神哈莫
76. 阿里卡該巨人
77. 撒奇萊雅族卡達孚旺巨人
78. 排灣族創世神話太陽、陶壺、百步蛇
79. 賽夏族海衣龍女
80. 海神卡飛特
81. 巴冷公主、雷女娃恩
82. 發光女孩迪雅瑪贊
83. 女神穆篤瑪蘇與男人霞格鬧
84. 排灣族孔雀王子達藍瓦
85. 鄒族雷公的青蛙、長毛公公
86. 布農族大螃蟹與大蟒蛇
87. 魯凱族龍與鬼湖的傳說
88. 布拉勒安黑熊與雲豹
89. 糾估魯一、大鳥傳說
90. 邵族的白鹿傳說、人魚塔克拉哈、白茄苳樹王
91. 卑南族人鹿戀、烏鴉的祖先
92. 堯港內海搭加里揚社的打狗野人
93. 達谷布亞努人、斯卡馬雲人
94. 巴賽、雷朗與龜崙人
95. 哆囉美遠人與猴猴族
96. 虎尾壠人與華武壟語
97. 拉美島事件與烏鬼番
98. 女人國與食人族
99. 番婆鬼與魔神仔
100. 箕模人與矮黑人
101. 布農之女阿朵兒
102. 毒眼巴里
103. Sanasai傳說圈
104. 卑南文化月形石柱
105. 萬山岩雕
106. 漢本遺址
107. 新港文書、白話字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 Facebook https://bit.ly/3cdGOti


東寧王國/1540年代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政權--大肚王國。為一在臺灣中部由臺灣原住民的巴布拉族與巴布薩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所建立的「跨族群準王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福爾摩沙本名"Paccan",是世上唯一擁有五千年以上進步文明。  在五千多年以前,福爾摩沙族人即心胸開闊,不吝向海外傳授智慧文化,教授天文、數學、地理、航海、水利建設、捕魚、造紙、引火柴、燒陶等知識。  ​這是一段你從來沒聽過的台灣歷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