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8_090355

陳義塗
出生:1883/00/00
本籍:台北州台北市新富町
住所:台北州台北市新富町5之6番地
家庭:
排行三男
父:陳水坑
長男:陳芳鑄(1923),商工學校畢
次男:陳芳燦(1920),北二中
三男:陳芳福(1922),北三中
四男:陳芳清(1924)
五男:陳芳祥(1926)
六男:陳芳禮(1928)
七男:陳芳堯
學歷: 硝子製造業金義合 陳義塗 @ 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稿本]本網頁始於2008/5/17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學習漢學三年
經歷:
1905年經營玻璃製造工廠(從事玻璃製造,對大陸貿易)
1906年經營硝子製造業陳金記
1907年改店號為陳義興
1911年改店號為金義合
在香港永樂西街設立分店從事玻璃製造
在台北玻璃製造工廠見習
經營米商陳義記(大稻埕)
味精及五金行販賣業
艋舺信用組合理事
市常設委員
町委員
從事油漆販賣

陳義塗
出生:1883/00/00
本籍:台北州台北市新富町
住所:台北州台北市新富町5之6番地
家庭: 硝子製造業金義合 陳義塗 @ 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稿本]本網頁始於2008/5/17 :: 隨意窩 Xuite日誌
排行三男
父:陳水坑
長男:陳芳鑄(1923),商工學校畢
次男:陳芳燦(1920),北二中
三男:陳芳福(1922),北三中
四男:陳芳清(1924)
五男:陳芳祥(1926)
六男:陳芳禮(1928)
七男:陳芳堯
學歷:
學習漢學三年
經歷:
1905年經營玻璃製造工廠(從事玻璃製造,對大陸貿易)
1906年經營硝子製造業陳金記
1907年改店號為陳義興
1911年改店號為金義合
在香港永樂西街設立分店從事玻璃製造
在台北玻璃製造工廠見習
經營米商陳義記(大稻埕)
味精及五金行販賣業
艋舺信用組合理事
市常設委員
町委員
從事油漆販賣
備考: 硝子製造業金義合 陳義塗 @ 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稿本]本網頁始於2008/5/17 :: 隨意窩 Xuite日誌
本籍:台北州新莊郡 TN P.038
住所:台北州台北市新富町5之56番地  TN P.038, TW P.248
資料來源:
林進發:台灣人物評, (日文) 1929/09/15  P.086
林進發:台灣官紳年鑑, (日文) 1934/10/08  P.038
台灣新民報:台灣人士鑑, (日文) 1937/09/25  P.248

圖像題名    金義合商行主陳義塗君
圖像出處    臺灣官紳年鑑
圖像出處 作者    林進發編著
出版者    林進發
出版地    臺北市
出版年    昭和7[1932]
頁碼    面373
圖像類型    照片
圖像色彩    黑白
高廣尺寸    3.7X2.8公分
關鍵字    金義合商行主 人物
主要關係人_人名(名稱)    陳義塗
主要關係人_身分    金義合商行主
收藏者(單位)-名稱    臺大總圖書館國立臺灣大學特藏資源展示系統 https://bit.ly/320Gmdh


地址: 108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279號
電話: 02 2302 5077

117335758_180047183638168_3752894835452021511_n117170737_180047123638174_9196146399773367436_n (1)117410118_180047140304839_5088330153343949672_n117289862_180047206971499_6360526304817651780_n117257145_180047170304836_5798428091404799849_n

金義合行
光緒10年(西元1884年)由陳義塗創立金義合玻璃製造工廠,為台灣玻璃製造業之始,後也開始承接陶瓷生產、進出口等業務,至日治大正年間於萬華車站旁新建照片中的三層建築,供以住商兩用。
金義合行為傳統的紅磚造街屋,並在外觀上融入了大量大正年間所流行的元素,例如仿巴洛克式浮雕、馬約利卡(Majolica)花磚等,使建築外貌非常華麗。
民國73年(西元1984年),也就是金義合行創立的100週年時,金義合行決定停止所有陶瓷製造的相關業務,全面改做陶及相關工具的進出口業務,至今仍在台灣的陶瓷進出口業中佔有一席之地。
金義合行與京都柳月堂
所謂的「灣生」指得是日治時代在台灣出生長大的日本人,他們雖然在血統上是日本人,但卻是在台灣出生成長的,台灣對他們而言也是最熟悉的故鄉。
既然日治時代有日本人跑來台灣定居、結婚生子,那有沒有台灣人跑去日本定居呢?
答案是有的,但是由於台灣人移民日本的人數較日人來台少、時間也晚上許多,再加上戰後日本政府並沒有強制遣返在日台人,所以今天才沒有聽到「日生」這個詞彙。
而前面說到的金義合行創辦人陳義塗,一共生了7個孩子,而其中大正11年(西元1922年)出生的三男陳芳福就是自日治時代移民日本的台灣人。
根據記錄,陳芳福在台灣被二戰波及前的昭和18年(西元1943年),就從大稻埕移民至京都,後來在京都的出町柳車站前開設了「名曲喫茶 柳月堂」,至今已是京都名店。
根據3年前的網路資料,陳芳福先生目前仍健在,但是因年事已高,柳月堂已交由第二代經營,可惜第二代老闆在日本出生成長,已不會說台語,但是陳芳福先生仍常常在店裡,若未來疫情結束後,希望有幸能去造訪一次。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https://bit.ly/2DSzO8H


21739957_10213327174081435_6341426517455227043_n2020-08-18_08395522496267_10213587510909693_175591355525397122_o

2017/10/17水瓶子的城市慢步: 【台北】萬華金義合商行與【京都】的柳月堂 https://bit.ly/320wU9Q
【台北】萬華金義合商行與【京都】的柳月堂
萬華車站出口的金義合商行是京都柳月堂麵包店老闆原來的家,終戰後就留在京都。
2012/05/13 紀錄
在出町柳電車站旁的「柳月堂」名曲喫茶店,一樓是麵包店,二樓分兩個空間,小部分是可以聊天的空間,大部分是不能講話或發出聲音的名曲欣賞。老老闆目前九十幾歲,據說是台灣人過來開的,第二代的老闆只會日語不會講台語,我並沒有遇上老老闆,但是因為我當時想拿筆記型電腦出來紀錄當時的情況(就是寫稿),被穿著白色衣服(我在想該不會是內衣吧?)的小老闆出來阻止,大概是打電腦鍵盤會發出大聲音吧!很奇怪的現象,來此聽名曲的客人都是男性,有大學生也有歐吉桑,等店要關門前半小時,才有一個年輕的女性,狀似觀光客跑進來體驗一下。
柳月堂名曲喫茶店,音響設備不錯。菜單很少漢字,點心沒標價,結帳才知道很貴,不過真的超好吃的蛋糕。這是台灣人陳芳福過來開的店,希望第二代老闆能夠多寫些漢字,讓台灣人多去聽名曲。
2012/08/28
上次在柳月堂聽黑膠名曲,這次來樓下買麵包,跟明星咖啡館一樣,樓上是咖啡館,樓下是麵包店。樓上的裝潢消費很高級,樓下就很平實,我看不少學生、年輕人、上班族會進來買麵包回去。
我一進去看到老先生,就用台語跟他打招呼,老先生八十八歲了,他說他1943年左右在戰爭時期,就移民來京都,我想應該是我太興奮了,一個人旅行太久,沒有習慣講太多話,居然不知道要講甚麼,都是老先生問我問題。
老先生問我怎麼知道他從台灣來,我說我從網路上得知,"網路"這個名詞他不瞭解,但是講"電腦"他就知道了。老先生是艋舺人,我說我辦了一些大稻埕的導覽,他很直接的就說是不是從北門那邊過去,果然跟老先生聊天,都要回復到1945年以前的台北市,我頭腦要轉好多圈,才可以講下一句。
我也說我們目前有經營日本教授所蓋的木造房子,就在台北昭和町我用台語講不出來,日文又不知道,只好遞名片給他。他說他今年才回台北一趟,希望有機會在台北遇到老先生。
唉!台語太破,要多練習。我八十八歲時,會有陌生的旅人來找我聊天嗎?
2012/8/28
沒想到,柳月堂的維基百科內容豐富,金義合商行的資料還真少。
從玻璃到陶瓷、化工,兒子利用一點化工知識,在京都開麵包店
以下的資料也很怪,長男居然比較晚生
台北州仕紳******
陳義塗
出生:1883/00/00
本籍:台北州台北市新富町
住所:台北州台北市新富町5之6番地
家庭:
排行三男
父:陳水坑
長男:陳芳鑄(1923),商工學校畢
次男:陳芳燦(1920),北二中
三男:陳芳福(1922),北三中 <-- 柳月堂老闆 四男:陳芳清(1924) 五男:陳芳祥(1926) 六男:陳芳禮(1928) 七男:陳芳堯 學歷: 學習漢學三年 經歷: 1905年經營玻璃製造工廠(從事玻璃製造,對大陸貿易) 1906年經營硝子製造業陳金記 1907年改店號為陳義興 1911年改店號為金義合 在香港永樂西街設立分店從事玻璃製造 在台北玻璃製造工廠見習 經營米商陳義記(大稻埕) 味精及五金行販賣業 艋舺信用組合理事 市常設委員 町委員 從事油漆販賣 
2017.9.13
艋舺服飾商圈,不同店家使用的模特兒大不相同,但看起來都不是台灣人。
色彩鮮艷的服裝,若取得店家同意,攝影出來應該很有戲才是。
水瓶子的城市慢步: 【台北】萬華金義合商行與【京都】的柳月堂 https://bit.ly/320wU9Q


1617642020-08-18_084445

位於鴨川旁、叡山電車出町柳站對面的「名曲喫茶柳月堂」,是筆者在京都最喜歡駐足停留的小角落。這家一樓是麵包店;二樓是喫茶店的複合式空間,常見客人買完麵包後安安靜靜地走上二樓,進入充滿昭和氛圍的「名曲喫茶」,享受與古典樂共處的一人時光。打造京都名店的艋舺人 | Nippon.com https://bit.ly/317xO5g
欲進入以高級音響及數千枚唱盤服務客人的名曲喫茶內,必須遵守「私語禁止」的規定,而這也是我對這裡情有獨鍾的原因之一。除了無可挑惕的聆聽空間,對柳月堂之所以抱有一份特殊情感的關鍵,則是出身臺北的創業者——陳芳福先生。打造京都名店的艋舺人 | Nippon.com https://bit.ly/317xO5g
臺灣化工業的先驅
談起陳芳福之前,必須先提臺北萬華(艋舺)車站外的「金義合行」。這棟三層樓的華麗洋樓至今依然健在,是臺北市內極具代表性的經典建築。早在1905年(明治38年)就設廠製造硝子(玻璃)的陳義塗,於1911年(明治44年)將店號改為「金義合」。事業有成的他相當重視子女的教育,長男芳鑄與京都帝國大學工學院出身的次男芳燦在戰後攜手拓展家族事業,除了早期的窯業之外,後來跨足塑化業,現今的「義芳化工」與「大洋塑膠」等企業皆為家族所有,對於戰後臺灣的工業發展有重大貢獻。打造京都名店的艋舺人 | Nippon.com https://bit.ly/317xO5g


1539002181-394865191539002182-9555297801539002183-18126709261539002183-913643092

京都麵包店。名曲喫茶--出町柳。灣生。柳月堂 @ 25度c的空白 :: 痞客邦 :: https://bit.ly/2DVrlSa
有一次去萬華火車站,我指著一棟美麗的老建築跟兒子說,你知道嗎?這棟建築物的主人後來在京都開了一間聽音樂的喫茶館,主人喜愛拉小提琴,那一天去京都,我帶你去。
那間喫茶館就是在出町柳叡山電鐵車站對面的柳月堂,今年我帶兒子回京都,天氣極度不好,每天下著大雨,我們在晃蕩躲雨中,無意間來到了柳月堂,我想起了跟兒子說過的話。
柳月堂的第一代主人陳芳福先生正是灣生,在台灣出生,與李登輝都是當時台北高等學校的同屆同學,也一起在京都大學唸書,戰後才回到了京都,喜愛音樂也愛拉小提琴,後來1953年在京都成立了專門聽古典音樂的名曲喫茶館,還有麵包店。
橘色顯眼的建築物外觀,一樓是麵包店,二樓就是名曲喫茶館,我帶孩子,不方便去二樓名曲喫茶館,因為那裏是禁止交談的。
外面下著大雨,我們則在一樓柳月堂買了一些麵包當點心,柳月堂的麵包和許多京都麵包店,我覺得有點不同,不知該怎麼說?總覺得很多麵包都比較台式,親切感十足。
麵包剛出爐,很香很軟很好吃。
二樓的名曲喫茶,不適合小孩,我就沒上去,除了古典音樂和好咖啡,據說還有機會碰到陳桑,我曾看過網友遇見陳桑,他老人家高興起來,還當場拉起了小提琴,真是讓人好想也聽一曲呀!
我們坐在外面的桌椅上,雨聲風聲在耳旁響著,吃著剛剛買的柳月堂麵包,兒子拿起我的相機問我,爸爸,我幫你拍照好不好?
不喜歡拍照的我,面對自己的親密旅伴,當然也不再躲藏,他把他心中的我拍了下來,拍得極好,我非常喜歡。
有些時刻,你會覺得時間像是貓咪,躲在旁邊偷窺著我們,那些時刻,是一瞬也是永恆,初夏的雨,在柳月堂前的麵包香,我和孩子坐在這裡的回憶,對我來說,正是如此。
京都深度旅行書<癒。旅。京都>
柳月堂名曲喫茶介紹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1336
《關於 名曲喫茶》
地址:京都市左京區田中下柳町5-1 (近叡山電車的出町柳駅)
電話:075-7815162
PePe寫的柳月堂
https://blog.pepe.tw/5820
京都麵包店。名曲喫茶--出町柳。灣生。柳月堂 @ 25度c的空白 :: 痞客邦 :: https://bit.ly/2DVrlSa


5692849651_aa404d332a_o5693412448_9f53684453_o5693414176_d1d45bcf92_o5692845655_5e6ef4a251_o5692844435_6ed9952652_o5693410996_a367269aeb_o5693420392_bc5b020e96_o5693418710_ba5aef6eb0_o5693414860_54e80dd98b_o5692845139_e0b004f1fc_o5693411586_a744e17e84_o5692851213_436a1e274d_o5693415972_3c64e56e03_o5692840719_7fb4406df4_o5693412990_a94bdc899d_o5692839991_c50d40b1aa_o5693407964_d0f40a428f_o5692841491_a54822d889_o5693415144_cd8a98b248_o

《關於 名曲喫茶》名曲喫茶 & 柳月堂麵包店/在京都的台灣人‧京都 - pepe 的意思 意私 意識 https://bit.ly/3h7ekD9
地址:京都市左京區田中下柳町5-1 (近叡山電車的出町柳駅)
電話:075-7815162
第一次到名曲喫茶&柳月堂,是騎著腳踏車前往,吸引我們前去探訪的最主要原因是老闆是台灣人。
老闆陳芳福是台灣台北人,陳桑與李登輝先生是台北高等學校同屆同學,兩人也同時在日本的京都大學唸書,李登輝先生唸的是農業經濟,陳桑唸的是化學,後來陳桑於昭和28年(1953年),在出町柳開了柳月堂麵包店&名曲喫茶,謝長廷唸京都大學時也常去找陳桑。
已經快90歲的陳桑氣色佳,時常在柳月堂麵包店走動,兒子陳壯一主要在二樓的名曲喫茶,不會說華文的陳壯一先生帶我們去找一樓的陳桑聊天,陳桑以台語夾雜一點點日文,與我們聊天,聊台灣、聊政治、聊生平,還好台語還算輪轉,全程台語還不成問題,在京都可以台語暢快的與人交談,真是特別的體驗,尤其是講到好笑處,全店只有我們三人笑,那種感覺真奇妙,陳桑親切的他就像自己的阿公一樣,堅持一定要我們帶幾個麵包蛋糕回去,知道我們晚上還待在京都,邀請我們晚上到麵包店聽他拉小提琴,拉小提琴是陳桑的興趣和休閒活動,那晚沒能過去聽陳桑拉小提琴實在有點後悔,第二回的京都旅行,原因之一是為了去聽陳桑拉小提琴,這篇文章前半部為名曲喫茶食記,後半部則是陳桑在柳月堂拉小提琴的些許照片,當時我們錄音、錄影又照相,為的是留下紀念,能在京都遇見台灣人真好,也謝謝親切的陳桑這二次在店務忙碌之際,另外撥出許多時間和我們聊天~^^
二樓的名曲喫茶讓我們很震撼,原因是最裡面的音樂空間和音響效果在現場聆聽,就像在教堂聽管風琴現場演奏般,聲歷其境,而且坐在裡頭聆聽的客人個個安靜不語,專心聽音樂,自己的進入好像會打擾這一室的安靜似的,不由得躡手躡腳,友人說好想花一整天的時間待在名曲喫茶聽古典音樂,喜歡古典樂的朋友應該會喜歡這裡。
名曲喫茶 & 柳月堂麵包店/在京都的台灣人‧京都 - pepe 的意思 意私 意識 https://bit.ly/3h7ekD9


在京都夏日午後,聆聽顧爾德!~名曲喫茶「柳月堂」 @ SAHASI……the Courage of Inner Journey. :: 痞客邦 ::

1408031988-2040060254_n

私語嚴禁的名曲喫茶───京都 柳月堂 |ShoppingDesign

2020-08-18_085251

打造京都名店的艋舺人 | Nippon.com https://bit.ly/3aCZIsL
柳月堂的誕生
在戰後的混亂期,陳芳福先生一度與臺灣的親人失去聯繫。在失去家人援助的情況下,自己的理工背景讓他得以在那青黃不接的年代生存下來,也成為往後在京都這個異鄉安身立命至今的契機。
當時,民生物資受到管制,糖的取得相當困難,不少人死於營養不良。年輕的陳芳福於是利用所學,自製「サッカリン」(糖精)以及「ズルチン」(甘素,1969年起在日本禁用)等甜味劑販賣給鄰近包含臺灣人在內的商家,因此在短時間內累積了不少財富,加上那時京都的土地便宜,不算精華地段的出町柳地價一坪才八千日圓,於是他一口氣買下一百坪,並且在原料容易取得的情況下,於1953年(昭和28年)開始了麵包店的事業。

2020-08-18_085414


艋舺金義合行 @ 記憶‧台北 :: 隨意窩 Xuite日誌

2020-08-18_0855447 (3)6 (2)

2020-08-18_085632

2020-08-18_0906402020-08-18_090632

馬約卡利磁磚 - Google 搜尋

2020-08-18_0856252020-08-18_0856152020-08-18_0856022020-08-18_085555

艋舺金義合行 @ 記憶‧台北 :: 隨意窩 Xuite日誌


 

金義合行立面
打造京都名店的艋舺人 - Yahoo奇摩新聞 https://bit.ly/3g62sjI
李登輝是同期生
陳義塗的三男陳芳福出生於1924年(大正13年),日本時代最末期的1943年(昭和18年)前往內地,與兄長同樣就讀京都帝大。憶起大學時代,陳老先生流露出對恩師們的感謝;他說當年結婚時的「親代わり」(代替父母照料自己的人)也是京大的教授,求學時收到許多內地人的幫助,也讓他對日本留下良好的印象,間接促成日後選擇在此定居。對於大學的另一個回憶,則是同時期在京大求學的李登輝,當時李讀的是文科,陳則是繼承家學選讀理科,因此在校時並無交集。
陳芳福先生於柳月堂店內
柳月堂的誕生
在戰後的混亂期,陳芳福先生一度與臺灣的親人失去聯繫。在失去家人援助的情況下,自己的理工背景讓他得以在那青黃不接的年代生存下來,也成為往後在京都這個異鄉安身立命至今的契機。
當時,民生物資受到管制,糖的取得相當困難,不少人死於營養不良。年輕的陳芳福於是利用所學,自製「サッカリン」(糖精)以及「ズルチン」(甘素,1969年起在日本禁用)等甜味劑販賣給鄰近包含臺灣人在內的商家,因此在短時間內累積了不少財富,加上那時京都的土地便宜,不算精華地段的出町柳地價一坪才八千日圓,於是他一口氣買下一百坪,並且在原料容易取得的情況下,於1953年(昭和28年)開始了麵包店的事業。
對音樂的熱愛
猶記得第一次踏入二樓的名曲喫茶,最令我震撼的就是兩座巨大的揚聲器,和為數眾多的經典名盤,以及那令人陶醉不已的溫暖音質。陳老先生對於音樂的興趣源自父親,也因為音樂而結交不少同好。2015年(平成27年)3月,臺灣史上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之子杜祖健博士也曾在柳月堂舉行鋼琴演奏會。
陳芳福先生的音樂之路,在七十五歲時從單純的欣賞進入另一個境界。這一年,他開始學習小提琴,而他最喜歡的曲子則是「德國三B」(巴哈、貝多芬、布拉姆斯)的作品。
70歲之後才學琴的陳芳福先生
已造訪柳月堂多次的我,過去就耳聞陳老闆偶爾會在店裡為客人演奏,這一天很幸運終於得以目睹這位九十多歲長者演奏的風采。原本笑說不想獻醜的他,或許是難得和臺灣同鄉用已經略顯生疏的臺語暢談,興致一來卻連續拉了幾首膾炙人口的西洋和臺語名曲。儘管雙手似乎不聽使喚地顫抖著,但是那陶醉的表情彷彿回到了大學時代的意氣風發。
柳月堂店內
在大時代的洪流下,陳芳福先生選擇了與兄長們不同的人生道路,和日本人組成家庭,也在這裡落地生根。現在,柳月堂的經營已經交棒給下一代,儘管現在的老闆只能用日語溝通,但只要來到柳月堂,總是感受到無比的親切。在猶如鴨川流水的優美樂聲中,有緣和深耕京都一甲子的艋舺大前輩用彼此的母語深談,人生「最高」的京都回憶應該莫過於此吧。
-----------------------------
金義合花瓶 @ Taiwan Ceramics :: 痞客邦 :: https://bit.ly/320LbU3
玩賞碗盤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金義合這家公司,公司的名字取的很好,令人印象深刻,公司是「金」與「義」的結合,賺大錢營利以外,也講義理,是台灣上一代企業,做生理的理想和精神。
這一支金義合花瓶,用進口瓷土,高約25公分,是少見的手工釉上彩繪,手繪紅梅黃菊,配綠葉竹籬等,清麗不俗,並有公司落款,不同於金義合的一般產品風格(幾乎沒有手繪作品),也不同於中華陶瓷的釉下彩,極為少見,拿出來請各位同好欣賞。
金義合是台灣早期很出名的陶瓷公司,是百年老店,早在1884年即由陳義塗先生成立玻璃製造工場,是台灣玻璃業的最早開創者,到日本時代,昭和8年(1933年),在艋舺成立陶器工廠,生產各種陶瓷用品,其碗盤設計非常有特色,後續並在北投、中壢等地設廠,據說北投有名的「光華」手繪碗盤,也是金義合的副廠商標,不過有待考證。
到1984年結束了所有陶瓷工廠業務,但公司目前還持續經營陶瓷原料、工具的進口經銷,據說其公司在北投貴子坑仍擁有大批的陶土礦山,位於台北市康定路的公司樓仔厝,依然很有氣勢的屹立當辦公室,看著歲月的流轉
金義合花瓶 @ Taiwan Ceramics :: 痞客邦 :: https://bit.ly/320LbU3

ca2b7f8c5951d00e77b3b8758e7bf44453e65469b381f6f721e0339114d9ce01f6b04cb366d698c328a174c6414191361380864070-42476320841380864070-33336932901380864072-8357237111380864071-39917646121380864071-988043171380864070-1304206866

金義合行 光緒10年(西元1884年)由陳義塗創立金義合玻璃製造工廠,為台灣玻璃製造業之始,後也開始承接陶瓷生產、進出口等業務,至日治大正年間於萬華車站旁新建照片中的三層建築,供以住商兩用。 金義合行為傳統的紅磚造街屋,並在外觀上融入了大量大正年間所流行的元素,例如仿巴洛克式浮雕、馬約利卡(Majolica)花磚等,使建築外貌非常華麗。 民國73年(西元1984年),也就是金義合行創立的100週年時,金義合行決定停止所有陶瓷製造的相關業務,全面改做陶及相關工具的進出口業務,至今仍在台灣的陶瓷進出口業中佔有一席之地。 - 金義合行與京都柳月堂 所謂的「灣生」指得是日治時代在台灣出生長大的日本人,他們雖然在血統上是日本人,但卻是在台灣出生成長的,台灣對他們而言也是最熟悉的故鄉。 既然日治時代有日本人跑來台灣定居、結婚生子,那有沒有台灣人跑去日本定居呢? 答案是有的,但是由於台灣人移民日本的人數較日人來台少、時間也晚上許多,再加上戰後日本政府並沒有強制遣返在日台人,所以今天才沒有聽到「日生」這個詞彙。 而前面說到的金義合行創辦人陳義塗,一共生了7個孩子,而其中大正11年(西元1922年)出生的三男陳芳福就是自日治時代移民日本的台灣人。 根據記錄,陳芳福在台灣被二戰波及前的昭和18年(西元1943年),就從大稻埕移民至京都,後來在京都的出町柳車站前開設了「名曲喫茶 柳月堂」,至今已是京都名店。 根據3年前的網路資料,陳芳福先生目前仍健在,但是因年事已高,柳月堂已交由第二代經營,可惜第二代老闆在日本出生成長,已不會說台語,但是陳芳福先生仍常常在店裡,若未來疫情結束後,希望有幸能去造訪一次。


陳春隆
出生:1909/00/00
本籍:台北州台北市
住所:台北州台北市入船町1之16
家庭:
有三男二女
學歷:
附屬公學校
1932年大阪美術學校畢
經歷:
1932年在叔父經營的金義合商行任職
創立石宮商會,石宮商會長
資料來源: 大阪美術學校畢業 石宮商創會長 陳春隆 @ 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稿本]本網頁始於2008/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台灣新民報:台灣人士鑑, (日文) 1937/09/25  P.262

767219740_m


金義合行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萬華區
介紹金義合行股份有限公司(萬華區康定路279號1樓)-陳欽明|15219103工商資料詳細介紹-Biz字搜網 https://bit.ly/317Jd53
統一編號:15219103
公司狀況:核准設立
資本總額(元):5,000,000
實收資本額(元):5,000,000
代表人姓名:陳欽明
公司所在地: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279號1樓
登記機關:臺北市政府
是否開立發票:是
財稅營業地址:臺北市萬華區富福里康定路279號1樓
核准設立日期:民國47年02月15日 (西元1958-02-15)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民國105年07月22日 (西元2016-07-22)
董事長:陳欽明持有股份數3,063
董事:謝紫雲持有股份數2,273
董事:陳俊夫持有股份數1,818
董事:陳欽雄持有股份數700
董事:陳欽生持有股份數0
董事:吳修勇持有股份數2,000
監察人:吳修榮持有股份數1,818
監察人:陳芳清持有股份數0
經理人:陳欽雄

金義合窯業股份有限公司·陳欽明·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279號1樓  ·統編:15219407 | GO台灣公商查詢網 公司行號搜尋

統一編號    15219407
公司狀態    核准設立
公司名稱    金義合窯業股份有限公司
資本總額(元)    14,350,000
負責人    陳欽明


(1) 金義合行


公司統一編號    23825286
公司名稱    ⭐金義合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負責人    陳欽明
公司登記地址    新北市板橋區國慶路167巷41之2號
設立日期    1990-08-14
變更日期    2020-07-06
資本額    50,000,000元
實收資本總額    50,000,000元
每股金額    10
已發行股份總數(股)    5,000,000
公司狀態    核准設立
登記機關    新北市政府


公司資料
統一編號    15219103
公司狀態    核准設立
公司名稱    金義合行股份有限公司
資本總額(元)    5,000,000
負責人    陳欽明
登記地址    看地圖 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279號1樓 郵遞區號查詢
設立日期    1958-02-15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    2019-08-01


古厝裡的花磚馬約利卡瓷磚海上歷險記
去年到金門旅遊時,參觀了不少古洋樓,便對這類帶點南洋風味混雜著西方建築裝飾的老屋很有興趣,一路上拍了不少,其中有著花草瓜果鮮豔的瓷磚牆更是我取景的好所在,一直到此時接觸到番社古厝裡的「馬約利卡瓷磚」或稱「花磚」,才真正展開與這種美麗建材的時空對話。
這類型的花磚在台灣的興盛期極短,大約只有15~20年(1920~1935),當時台灣仍為日治時代,幾乎所有的彩瓷花磚都是日本進口,而我們也可從目前現有的傳統建築中找出一些花磚的蹤跡,有些是放在屋頂做裝飾、有些則是鑲坎在牆面上,在金門還可看到大面積的花磚拼貼裝飾。
那為何這有著洋名字的「馬約利卡瓷磚」會從日本進口到台灣,進而跟台灣的閩式建築或是金門的洋樓做結合?這問題就要依循著「馬約利卡瓷磚的海上歷險記」來解謎啦。
早在西元九世紀到十世紀的伊斯蘭文化地區藝術發展相當興盛,伊斯蘭結合了馬賽克裝飾及東方彩繪瓷器的概念,發展出屬於伊斯蘭風格的彩繪磁磚,應用於回教的清真寺建築上,隨後傳入西班牙,發展出西班牙風格的「馬約利卡瓷磚」,到了十五世紀中期,西班牙所生產的陶瓷器經由地中海的Mallorca島出口到義大利,接著傳到法國、比利時。由於十六十七世紀歐陸戰爭的關係,藝術家及製造商出走遷至荷蘭,在荷蘭備受禮遇、並在Delft從事生產,造就了知名的「台夫特瓷磚」。瓷磚當時成為流行建材,應用於居家環境或是宗教建築。爾後瓷磚文化傳入英國,演變成「維多利亞瓷磚」。
(花磚整個是環遊世界又落地生根的代表呀!)
不管是伊斯蘭文化、西班牙、荷蘭或是英國,彩繪磁磚都相當具有當地及當代的文化特色與風格,而遠在大西洋的彩磚又是怎麼來到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呢?
在亞洲地區,花磚運用的地區北至日本、韓國、中國東北,台灣、福建、廣東,再至南洋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其引進的路線大約有兩路。在十五~十七世紀的歐洲史上,是著名的海權時代(或航海時代),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到處群找新的殖民地),更在十八十九世紀掀起了海上的強勢貿易,將歐洲國內製造的花磚輸入被殖民的東亞與美洲,因此一些經歷過歐洲殖民的東南亞國家現今仍可以見到許多當時來自歐洲的花磚建材。
第二路是來自當時正在實行明治維新的日本,隨著明治維新時期的仿歐風潮(尤其是學英國),英國的維多利亞瓷磚傳入日本,由於這類建材色彩亮麗、圖案優美、也容易清潔,相當適合多雨氣候的地區,因此日本大量製造花磚外銷亞洲各地,台灣當然也沒錯過這樣的貿易盛況。
目前台灣現有的傳統建築花磚幾乎都是該時期從日本進口的,每片花磚的背後也都留下了製造商的資訊。直到1937年中日戰爭開打,日本國內進行物資管制,花磚製造與出口量大幅減少,1941年後太平洋戰爭爆發,花磚更是全面停產,而台灣的花磚建築史也就隨著戰爭而結束了。
下一集,我們來聊聊花磚的圖樣吧!
參考資料:台灣老花磚的建築技藝—康鍩錫著馬約利卡瓷磚, – House 好事 https://bit.ly/34aPM8U

2020-08-18_0909452020-08-18_0910312020-08-18_091023


一處非常美麗的大正磁磚,「馬約利卡」磁磚 @ 人生的後半段才開始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Yc0JmK
這種磁磚在大正年間(民國初年)是非常華麗的建材,坊間稱為「太魯」(日語發音)
這種源自於西班牙建築的磁磚裝飾,是日本1874年間,自歐洲引進的建築素材之一,
很快的用在剛殖民台灣的建築上,因為直接從日本進口,價格昂貴,
因此,當時是大戶人家最喜歡用的專利建材,圖案色澤均非常亮麗古典,有點維多利亞風。
我個人就非常喜歡,每當看到古厝,我一定先尋找它的身影,一方面也很容易找到,
因為那麼漂亮,一定裝飾在最顯眼的地方。
這種磁磚的名字叫「馬約利卡磁磚」。「馬約利卡」磁磚 @ 人生的後半段才開始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Yc0JmK
隨著時代的演變,一些古厝漸漸的拆除重建,要見到這種磁磚以非常不易了。

0 (11)2 (5)1 (2)


充滿「華麗、鮮豔、高雅、繽紛」印象深刻,且很容易辨認的「磁磚」「溪湖」在日治時期,是個非常繁榮的小鎮拜溪湖糖廠 之賜,居民生活無慮因此,當地的建築特色,非常精彩尤其是獨特的磁磚,更表現出當時的繁華可惜,曇花一現,大正年〈1912~1925〉之後此種磁磚也停止生產了
大正年間的藝術 @ 人生的後半段才開始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g6MO7J

194 (4)22232120


金門旅遊-古厝上的驚嘆號"馬約利卡"磁磚 @ 留在金門忘了飛 Visit Kinmen :: 痞客邦 ::

金門古厝上的驚嘆號-馬約利卡磁磚
馬約利卡磁磚  金門旅遊-古厝上的驚嘆號"馬約利卡"磁磚 @ 留在金門忘了飛 Visit Kinmen :: 痞客邦 :: https://bit.ly/320om2P
漫遊金門聚落,在欣賞古厝、洋樓建築之美時,或許您也留意到了這些裝飾在廊牆、脊堵、墀頭的華麗瓷磚,它們擔任了這些豪宅畫龍點睛的角色,即使已歷70餘年的風吹日曬,卻仍舊色彩豔麗,或許您也和我們一樣,對它們的身世同感好奇。
馬約利卡磁磚出產地  
它們都叫馬約利卡磁磚,原只知它們有的來自英國、有的來自日本,前段時間有機會見到幾片破碎重組的馬約利卡磁磚,在背後塑有產地“ENGLAND”、“NAGOYA”(名古屋),方才證實了這個說法。
據考證這磁磚跟我們的老祖宗還有淵源呢!其創造的源頭竟是為了仿製我們先人所做的白瓷,而在八、九世紀,被美索不達米亞的陶瓷工人研製產出,後來輾轉將技術傳到了西班牙,才正式有了馬約利卡磁磚的名號。
為何叫做“馬約利卡”?有兩種說法:一是早期西班牙所製的這類磁磚,皆經由「Mallocra」(英文Majolica)島出口,所以就將這種磁磚叫做Majolica Tile。另一種說法則是生產這種磁磚的都市「Malaga」,發音近似(英文Majolica)。
在十七世紀時,這種磁磚燒製的技術又輾轉流傳到英國,形成一支稱為“維多利亞磁磚”(Victorian Tile),少數金門自英國進口的華麗磁磚就是這類磁磚。後來日本學習英國磁磚的燒製技術,產出了日製的馬約利卡磁磚,由於製造年代約在大正年間,所以這支慣稱為“日本大正磁磚”,金門自日本進口的磁磚就是此類磁磚,是金門馬約利卡磁磚的主流。
馬約利卡磁磚在工業革命之後,改以機器壓製,所以在不同建物可以看到紋路、圖案相同的磁磚,然由於上色階段仍須使用人工,所以仔細端詳,仍可見些許的差異。
蔡開盛洋樓與馬約利卡磁磚  
由於它們都是舶來品,屬於高級建材,因此也是財富的象徵,在金門欣賞古厝、洋樓時,可別忘了仔細瞧瞧這最佳配角喔!金門旅遊-古厝上的驚嘆號"馬約利卡"磁磚 @ 留在金門忘了飛 Visit Kinmen :: 痞客邦 :: https://bit.ly/320om2P

75a7ab148241d5b0ae8cfa6ffb5681db44f63472fe504fd5cff712c5c2bf4140848792ff8e6b9071f817f1d1ed7455c2059e5e2e5cc6a3a7bdcc7acb7b809ceb569867df5af9d4ff1e9662dc91ac90cb8cdb264beabe37aec0e1fea55c37da1745f9e8593cd78fb838c9d6372ce1cd0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