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3_1007097xfn3y4b6wl76mljdbplgtuel1g1a2 (1)2020-07-23_100037

李定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0AHCDa
李定國(1621年6月11日-1662年7月21日),字鴻遠(或作寧宇、霖宇、一純、大綬)。陝西布政司延安府(現屬陝西省榆林市)人,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
李定國是明末民變勢力之一大西軍將領,張獻忠義子,封為安西將軍。隆武二年(1646年)張獻忠戰死後,與孫可望等率部聯明抗清。後歸順南明,成爲明末清初重要的抗清將領。
永曆六年(1652年),入廣西,克桂林,乘勝北上,連克永州、衡陽,「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吞併中國南方七省,但遭孫可望嫉忌,退入廣西,再屯雲南。
永曆十年,密迎永曆帝入滇,封晉王。後孫可望降清,並向清朝獻上了「滇黔地圖」西南防務機密盡失,清軍大舉攻黔。他轉戰不利,退入緬甸繼續抗清。永曆十六年(1662年),永曆帝被殺,他憂憤至極,一個多月後病亡。
生平經歷
前期生平
大西時期
李定國出身貧寒,所以關於李定國早年生活後人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十歲從張獻忠,拜其為義父,定國能征善戰,喜讀《孫子兵法》、《資治通鑑》,素稱「萬人敵」、「小尉遲」;以寬慈著稱,攻破城池未嘗妄殺,遇士紳百姓必設法保全。與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等四人均為張獻忠義子。崇禎十七年(1644年),從張獻忠破成都,被封為安西將軍,地位僅次於孫可望。
聯明抗清
1646年,清軍入川,張獻忠戰死,與孫可望率大西軍餘部南走綦江,永曆元年(1647年)先入貴州,後借雲南沙定洲之亂進入雲南,當年與孫可望等一同稱王,建立政權,可望稱平東王,定國稱安西王,劉文秀稱撫南王,艾能奇稱定北王;1648年,定國攻破佴革龍,擒殺沙定洲,平定雲南。定國在雲南組織農業生產,安定社會秩序,團結少數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據地。定國勸說可望:「吾輩本大明臣民,中國淪陷於外寇,則當嚴辨夷夏之界,以中國為重,今挈滇、黔、蜀歸就明室,誠心輔佐。」[1][2]永曆三年,孫、李遣使與南明永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永曆四年,李定國被永曆帝封為西寧王[註 1]。
西南抗清
兩蹶名王
永曆六年,迎永曆帝入貴州。大西軍北伐,李定國率東路軍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直趨桂林,大敗清軍,取得桂林大捷,俘虜叛臣原慶國公陳邦傅、清廣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張星光,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3],大西軍收復廣西;然後北上大戰湖南衡州,十一月二十四日陣斬清敬謹親王尼堪,取得衡陽大捷,盡復湖南[4]。一時天下震動,西南抗清戰局也被扭轉,使「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定國名,股慄戰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之議」[5]。黃宗羲稱:「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6]全國的抗清鬥爭也因此出現了第二次高潮。李定國在永曆朝廷的功績與名望越來越高,遭孫可望相嫉,造成兩人分裂,李定國為顧全大局,被迫退入廣西、雲南,繼續經營反清事業。
南明內訌
1654年(明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繫,相約會師廣東新會,東、西合力進攻廣東圖取廣州,則明朝勢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長江北伐,攻贛、皖、蘇各省,則復興大業有望矣。鄭成功派林察、周瑞督軍西進,卻因故延誤了與李定國的約期;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加之瘟疫流行,雖克復肇慶,卻於廣州城外大敗而回。李定國本來對與鄭成功會師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鄭連姻來鞏固盟誼[註 2];但卻因鄭成功屢愆軍期而誤了大事,李定國對此相當失望。
1656年(明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李定國受封為晉王[7]。
1657年(明永曆十一年,清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對李定國倒戈相向;然而由於孫可望不得人心,許多將領皆投向李定國陣營,孫可望大敗,敗退貴州。同年,孫可望投降清朝。李定國擊敗孫可望後仍堅持抗清,保衛永曆帝政權。
因為西南軍事情報被孫可望出賣,故清軍次年三路大軍共計五萬人大舉進攻貴州、雲南。趕跑孫可望之後,李定國對劉文秀等同僚不放心,軍事部署失當。二十萬明軍屢遭失敗。
血戰磨盤
1658年(明永曆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吳三桂攻入雲南;十二月十五日,永曆帝率領文武百官離開昆明[8],同日到達安寧。1659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正月初三日,清軍未遇抵抗即占領昆明[9]。李定國護送永曆帝退出昆明,並指揮明軍主力在磨盤山血戰中狠狠打擊了吳三桂帶領來追的清軍,遺憾的是由於叛徒盧桂生投敵,向吳三桂泄漏了李定國伏擊敵人的計劃,未能達到一舉殲滅全部清軍的目的。磨盤山一戰後明軍損失不小,李定國也無法再發動大規模作戰。
護帝入緬
永曆十三年正月初四日,永曆帝到達永昌府,以鞏昌王白文選守玉龍關,白文選戰敗,永曆與李定國遁走騰越州,大學士扶綱、戶部尚書龔彝、禮部侍郎鄭逢元、兵科給事中胡顯、御史陳起相等皆各自逃散。之後永曆帝逃往緬甸,李定國則獨自率軍返回勐臘,遣人往車里借兵。這時定國營中人馬相繼病死,李定國亦病。
離世
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清軍迫近緬甸阿瓦,緬甸王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10]。1662年(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國得知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死後,悲憤而死[11][12]。臨終時遺命其子:「任死荒徼,勿降也!」[13]遺憾的是,他的兒子李嗣興最後還是投降了清朝。但仍然有部分將士聽從李定國的遺訓,誓死不降,留在了中緬邊境。關於李定國的墓地,《普洱府志》有記載說:「順治四年李定國入滇……後以永曆帝兵敗入緬,因攻緬再迎永曆,遂由九龍江走景線,屯勐臘,欲由交岡走交趾,入廣東。未幾,聞永曆訃至,於是哀憤成疾而死,時康熙元年六月二十七日也。」死後原葬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勐臘鎮東北側曼嘎村,葬處有李定國祠,又稱「漢王廟」。後因定國子嗣興自思茅率眾降清後,乃遷葬北京蘆溝橋西湖家港。
爵位
西寧王,受封於永曆四年(1650年)
晉王,受封於永曆十年(1656年)
人物評價
四川人民懷念李定國的恩惠,李定國死後,川中多建「李晉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晉王」的傳說也一直流傳。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人民為了紀念抗清英雄李定國捐資修建的漢王廟,現為雲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祠於1960年被毀,但當地群眾依然前往祭拜。1988年,勐臘縣政府撥款15萬元重建,被雲南省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歷史學家顧誠在《南明史》中認為:「李定國的一生應該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給以讚許之詞,但他們所讚許的是李定國後半生的『改邪歸正』,實際上李定國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14]
1902年章太炎配合在日本東京的「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所寫的《宣言書》也有「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15]。
流行文化
中國作家周浩暉的懸疑小說《攝魂谷之雅庫瑪的詛咒》(又稱《恐怖谷》)中有涉及李定國的背景設定。
2005年的中國大陸電視劇《誰主沉浮》中由演員李明扮演,劇中稱為「李長生」,但角色事跡與李定國基本相符。
2017年的中國大陸電視劇《龍珠傳奇》中李定國出現,由何中華扮演。但是此劇與史實嚴重不符,劇中李定國於永曆十年與吳三桂交戰後假死,而後剃髮易服「潛伏」了起來。而何中華在片中同時還扮演了一名清朝康熙年間的太監「李公公」。此劇也因對李定國不切實際的描述和李公公的形象而被眾多中國網民抨擊認為是「篡改歷史」、「嚴重醜化民族英雄」、「破壞民族團結」、「漢奸劇」。很多觀眾更以此寫信向廣電總局舉報。
李定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0AHCDa


比鄭成功更值得敬佩,兩度重創清軍的南明忠臣李定國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jtO1IZ
誠如黃宗羲所言:「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短時間內接連重創清軍,造成清廷極大震撼。
說到支撐南明政權的將領,台灣人一定知道鄭成功,我卻更敬佩李定國。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海盜出身,李定國的過去也不光彩,為張獻忠大西政權的重要將領,為賊軍出身。不過李定國等人歸順南明永歷帝之後,有別於孫可望飛揚跋扈欲挾天子以令諸侯,李定國卻對永歷帝忠心耿耿。
在清軍的追擊之下,南明永歷帝相當狼狽四處逃亡,在得到大西軍殘部的支援後,原本可以稍稍站穩腳步喘口氣,沒想到卻遭到孫可望的挾持,所謂天子早已名實存亡。
聽聞李定國的事蹟,永歷帝和一些正直的南明大臣認為李定國可以信任,試圖和李定國聯繫求援,幾經波折,過程中甚至一批大臣遭孫可望殺死,最後李定國迎駕成功救出永歷帝,將他安置在雲南昆明。
見到李定國時永歷帝激動地說出:「久聞忠義,恨見卿晚。」自此,直到永歷帝退入緬甸,李定國都堅持的支持永歷帝,支撐著南明。
除了忠心之外,李定國另一個閃耀的貢獻是在軍事上的表現。相較於東線沿海一帶抗清的鄭成功,西線李定國等南明部隊遭遇的大多是清軍主力。
西元1652年李定國先是率兵重創廣西定南王孔有德的清軍,之後又攻破桂林,逼死孔有德,收復廣西。由於孔有德敗死,清廷急忙派出名王尼堪率領八旗子弟兵轉向廣西進軍。
行至衡州,李定國的部隊假裝敗退引誘尼堪進入包圍圈,尼堪不察率兵直追,於二十里外的密林中李定國的伏兵突然發起攻擊,清軍匆促接戰陷於混亂,過去戰功卓越驍勇善戰的尼堪當場戰死。
李定國這次擒殺尼堪可說有重要的意義,過去明朝袁崇煥幾次擊敗後金部隊都是憑藉堅城大砲,這次南明部隊能在這麼大規模的野戰中擊敗清軍,可說是空前絕後。誠如黃宗羲所言:「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短時間內接連重創清軍,造成清廷極大震撼。
不過李定國桂林、衡陽之役大勝清軍之後,對清軍再也沒有顯赫的戰績。其中李定國兩次進兵廣州,欲攻下廣東後力圖北伐尤其關鍵。在廣東的肇慶、新會之戰,李定國都曾力邀鄭成功參戰夾擊清軍,鄭成功的態度卻相當微妙。
第一次鄭成功按兵不動,李定國的部隊雖一度佔據優勢,最後仍兵敗於離廣州兩百里的肇慶城之下。第二次廣東之戰,在李定國不斷催促,甚至提出聯姻鞏固雙方關係之下,鄭成功終於派出大將林察率兵參戰。
不過林察的部隊行動相當緩慢,走了快兩個月還沒抵達戰場,反倒是清軍的援兵即時趕赴增援,孤軍奮戰已呈強弩之末的李定國部隊最終還是遭到擊退,而且損失不小。
李定國肇慶之戰時,正逢鄭成功和清廷開始議和,清廷軟硬兼施,中間清鄭雙方一度打起來,和議雖沒達成共識,鄭成功卻利用和談期間進入清廷控制的內陸徵餉壯大自己。隔年新會之戰,清鄭和談正式破局,鄭成功才下定決心應李定國之邀進兵廣東。
從李定國兩次廣東之戰來看,鄭成功整體參戰態度並不積極。站在鄭成功的立場或許覺得自身力量還不足,一方面還得承受清廷軍事壓力自顧不暇,故對李定國的邀約既沒有拒絕,卻也採取消極的態度應對,有其無奈之處。
不論如何,鄭成功終究沒有依約派兵趕赴戰場和李定國會師,看重個人勝於南明朝廷,這也是後人對他的非議之處。名義上接受永歷帝冊封,整個和議過程中,鄭成功卻始終繞過永歷帝自己主導,展現其割據一方的態勢。
特別是和談過程中,鄭成功曾答覆清使:「兵馬繁多,非數省不足安插。和則高麗、朝鮮有例在焉。」鄭成功向清廷開出讓出數個省份的條件,雖然這可能只是談判的策略,不過提出朝鮮的國與國為例,這恐怕就超越了為臣的分際,畢竟名義上鄭成功上面還有個永歷帝。
可見鄭成功雖一生反清拒絕剃髮,來到台灣至死前也沒有投降清廷,但他對南明及永歷帝並不是百分之百忠心,比較像是打著南明旗幟卻不盡受南明節制的抗清勢力。
shutterstock_1653874330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李定國和永歷帝最後的命運又是如何呢?西元1657年清朝派遣三路大軍向西南的南明朝廷進軍,由於孫可望降清後將西南方的狀況通盤託出,清軍制定的策略正確,這次進攻十分順利,先是成功會師貴州,之後攻抵雲南昆明,永歷朝廷節節敗退。
不過李定國還是有兩下子的,磨盤山之戰再次部屬他擅長的伏兵,準備打擊輕敵躁進的吳三桂軍,可惜明軍內部有人叛變告密,否則李定國有可能像在衡州之役那樣,給吳三桂的部隊一次殲滅性的打擊。磨盤山之戰雙方都損失很大,清廷還因此懲處相關人員,可見清軍確實受挫。
之後永歷帝和李定國從不同的方向撤退,永歷帝退入緬甸後遭到緬王挾持軟禁,李定國和白文選數次率兵欲救出永歷帝皆無功而返。1661年在吳三桂大軍的壓力之下,緬王將永歷帝交給吳三桂,1662年永曆帝在昆明被弓弦絞死。
得知永曆帝遇害消息,李定國悲慟不已大哭,不久後也逝世。臨死前還交代他的養子,寧願死在荒郊,也不要投降清朝,令人動容。
和鄭成功一樣,李定國在軍事或是為政層面都犯過一些錯誤,差別是李定國始終對永歷帝忠誠且鞠躬盡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力挽狂瀾對抗清朝的統一,這精神至今仍讓人感佩
比鄭成功更值得敬佩,兩度重創清軍的南明忠臣李定國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jtO1I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