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輕便車道這是跟台鐵現行1067軌距一樣的鐵路行駛的是大的火車
圖為1895年9月臺北北門外大稻埕區域,劉銘傳時期建設之鐵道行走轎子影像(經手繪上色),收錄於《彩繪福爾摩沙探險島:19世紀臺灣的歷史色彩》。
此張黑白原始影像出自日本國會圖書館典藏之《臺灣諸景寫真帖》,書中收錄了1895年日軍來臺後於臺灣各地拍攝的景象,極為珍貴。1895年6月日軍進入臺北城,6月17日舉辦始政式,臺灣也進入日本時代。
此影像拍攝時為該年9月,地點在臺北北門外大稻埕區域,約在今延平北路近鄭州路北側區域到塔城公園、財政部關務署一帶,為存續期間不長的劉銘傳鐵道留下相當庶民生活化的珍貴記錄。
清代劉銘傳任巡撫時期興辦鐵路,1887年2月自大稻埕開工,1891年10月大稻埕至基隆間竣工,1893年11月大稻埕至新竹段竣工。此段由基隆至新竹的鐵路全長約106公里,因技術限制、經費不足、路線擇定不良等原因常路基流失、橋樑損壞,車輛行車速度緩慢,實際上幾乎沒有營運價值,邵友濂接任巡撫後奏請停止後續興建計畫。日本統治臺灣後發現原鐵道從軌道材質到路線設計不良,不堪使用,決定重新規劃重擬路線,由長谷川謹介擔任技師長主持執行,1899年由基隆、高雄南北開工往中部興建,1908年4月在臺中接軌全線通車。臺灣古寫真上色 - 圖為1895年9月臺北北門外大稻埕區域,劉銘傳時期建設之鐵道行走轎子影像(經手繪上色),收錄於《彩繪福爾摩沙探險島... | Facebook https://bit.ly/41RAH6E
劉銘傳鐵路大稻埕起點站
1895年,台北大稻埕,清朝劉銘傳鐵路起點,前方為德國領事館。
1860年,清廷開放沿海口岸,引起西洋資本和技術。台灣基隆、滬尾、安平、打狗開港,洋商湧入,紛設洋行做進口貿易,北台灣茶葉出口興隆,大稻埕市街繁榮。1885年,台灣建省,劉銘傳擔任首任台灣巡撫,雄才大略,結合地方仕紳,引進西方人才技術,推動近代化事業,包括商務、郵政、電報、電氣、鐵路、文教、農業、工礦業等。
1887年,劉銘傳開始興建鐵路,1891年劉去職一年後,完成了台北至基隆以及台北至新竹的路段。台北車站即設在大稻埕,基本考量是,這裡是人口、商貿、貨品倉儲的集中地。這張照片是台灣鐵道史最早的照片之一,照片左前方是德國領事館,右方是洋行建築。徐宗懋圖文館收藏了珍貴的原版照片,畫面清晰,為重要的文化資財。
(取自《台灣鐵道文化 歷史珍稀影像,1890-1990》)
最美的台灣鐵道歷史畫冊
《台灣鐵道文化 歷史珍稀影像,1890-1990》
鐵道是台灣的生活文化的重要部分,尤其過去的年代,火車鐵路是我們往來城鄉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很多學生通勤的工具,每天擠火車、形形色色的乘客、車窗外閃過的風景、下車的忙碌等等。即使年長之後,過去搭火車的點點滴滴仍然留在腦海中,成為甜蜜的回憶。這種集體的記憶造就了今天台灣廣大的鐵道迷,而且不分年齡階層,都熱愛火車文化。
徐宗懋圖文館 - 劉銘傳鐵路大稻埕起點站 1895年,台北大稻埕,清朝劉銘傳鐵路起點,前方為德國領事館。... | Facebook https://bit.ly/3OtCvyL
--------------------------
劉銘傳鐵道與轎子 - 聚珍臺灣 https://bit.ly/41Ta810
圖為1895年9月臺北北門外大稻埕區域,劉銘傳時期建設之鐵道行走轎子影像(經手繪上色),收錄於《彩繪福爾摩沙探險島:19世紀臺灣的歷史色彩》。
此張黑白原始影像出自日本國會圖書館典藏之《臺灣諸景寫真帖》,書中收錄了1895年日軍來臺後於臺灣各地拍攝的景象,極為珍貴。1895年6月日軍進入臺北城,6月17日舉辦始政式,臺灣也進入日本時代。
此影像拍攝時為該年9月,地點在臺北北門外大稻埕區域,約在今延平北路近鄭州路北側區域到塔城公園、財政部關務署一帶,為存續期間不長的劉銘傳鐵道留下相當庶民生活化的珍貴記錄。
清代劉銘傳任巡撫時期興辦鐵路,1887年2月自大稻埕開工,1891年10月大稻埕至基隆間竣工,1893年11月大稻埕至新竹段竣工。此段由基隆至新竹的鐵路全長約106公里,因技術限制、經費不足、路線擇定不良等原因常路基流失、橋樑損壞,車輛行車速度緩慢,實際上幾乎沒有營運價值,邵友濂接任巡撫後奏請停止後續興建計畫。日本統治臺灣後發現原鐵道從軌道材質到路線設計不良,不堪使用,決定重新規劃重擬路線,由長谷川謹介擔任技師長主持執行,1899年由基隆、高雄南北開工往中部興建,1908年4月在臺中接軌全線通車。
臺灣古寫真上色的新書 《彩繪福爾摩沙探險島:19世紀臺灣的歷史色彩》正式出版囉!!
書中收錄了19世紀(1860年代 – 1900前後)臺灣、澎湖極早期的影像考證手繪上色,並附上黑白影像原圖供對照。栩栩如生的重現當時珍貴的臺灣風土民情樣貌。透過彷彿時光機的精緻色彩還原,一起來場19世紀臺灣探險吧!!
《彩繪福爾摩沙探險島:19世紀臺灣的歷史色彩》http://gjtaiwan.com/r/1t8
劉銘傳鐵道與轎子 - 聚珍臺灣 https://bit.ly/41Ta810
伊澤修二遊記中的劉銘傳鐵道實況#劉銘傳鐵道與轎子
1895年9月日本已控制臺灣北部並留下珍貴影像。圖為當時臺北北門外大稻埕區域,劉銘傳建設之鐵道行走轎子影像數位上色。
推薦閱讀:
《行進!鐵支路:日治臺灣鐵道寫真》
https://www.gjtaiwan.com/p/2905
https://www.facebook.com/kohua/posts/10217941691276635
日治時期類似現在的社區活動中心的「集會所」
日語「打合會」大約是「協調會議」的意思。台語也還保有「打合」的用語
神木
昭和3年(1928)臺灣巡迴書庫及全島圖書館分布圖
日治時期埔里社輕便軌道集集突出角舊照
1971年小學註冊費
存放在法國巴黎圖書館的澎湖1885年第一批澎湖寫真照片。135年前大人小孩皆有包頭巾。過膝褲管,皆赤腳。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https://bit.ly/2WKJcS3
台中火車站
1935年前後,士林公學校照片
1966年電影聖保羅砲艇來臺拍攝時之基隆、臺北影像
道卡斯族,丈單
清領時期 大甲西社
光緒14年劉銘傳進行土地清查 ,清丈台灣的土地後發给業主的單據,做為課稅的依據, 只要登記有案便發給土地丈單。
這就是中學歷史教過的清丈。
光緒拾伍年貳月,即西元1889年3月2日週六到西元1889年3月30日週六。
《大清帝國福建臺灣布政使司丈單(土地所有權狀)》、《福建臺灣布政使司關防》,西元1889年3月2日週六到西元1889年3月30日週六。
《清朝光緒15年2月,即西元1889年3月2日週六到西元1889年3月30日週六。》
土地清丈與清賦
劉銘傳的近代改革必然需要大量的金錢,所以將兩百年來的積弊如「隱田」下手而實施「清丈土地」和「清理賦課」。
劉銘傳一到台灣後就把「奏請丈量台灣田畝清查賦課摺」上書北京,說明滿清據台時期在台灣的土地制度和苛重的課征。於一八八七年五月八日滿清北京政府諭准移諸實行。劉銘傳接旨後在同年六月,告示民眾,闡明清丈趣旨,並附示「清丈章程」
這種良好的土地制度是為全民著想的,但是首先受害者就是靠不良制度下的特權份子,這些特權份子不甘利益受損,就聯合台灣的土豪劣紳拚命的反擊。反擊之強導至劉銘傳無法在台續任其巡撫之職。況且歷來的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之類來擔任清賦工作,做賊的要來捉賊,因而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弊端,反而害慘了台灣本地人。其不良的作業如下:
1. 查定田地的等則及賦課時,過於苛酷又不公平。
2. 認定土地所有者時,不切實際,並且賄賂白畫公然橫行。
3. 發給土地權利書時,缺乏公正,引起被騙取土地的計不勝數。
4. 測量土地時,所使用的尺度不統一,由此貪官藉題自飽私囊。
其惡劣的程度引起民眾的反彈到不惜自己的生命,來爭取公平,如施九緞起義等。如此引起劉銘傳的窘困,所以他在職六年有餘,一八九○年(光緒十六年)七月,被迫辭去台灣巡撫職務。接任的邵友濂,把劉銘傳時代的各種近代改革事業幾乎都撤消。
總言之,劉銘傳的新政,雖然在各方面均有相當成績,但這基礎是建立在很不穩定的政治.經濟上。他並不把滿清政府在二百年間所種下的殖民地與封建的社會結構從根底拔掉,而僅是在社會表面加添一些近代建設而已。因此,其所謂的「近代改革」所具有的脆弱性和無根底性,沒有經過多久就見到停滯或崩壞。台灣的土地仍然掌握在大租戶、小租戶手裡,而佔絕大多數的台灣本地農民,生活依舊一貧如洗。貪官污吏仍不改其本質,以台灣為搖錢樹,況且新的事業所託非人經營不善,所以米.糖.樟腦.茶葉.煤炭.製鹽等百業皆不見得有獲其利。在財政方面,稅收是增加到達年收二百餘萬兩,但實際上仍由大多數的台灣本地人所承擔。這又加強了滿清北京政府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及鞏固稅源而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劉銘傳在台推動新政有高度的困難與阻力,又他的身體在對太平天國作戰時,頭部受到嚴重的槍傷,加上眼病,西醫診治幾近目盲的眼疾。曾二次上書朝近請求他開去福建巡撫本缺,專辦台灣防務。
一八九○年由於醇親王奕匡病重,幾度不省人事,在朝勢力迅速消退,其他派系對劉銘傳展開攻擊,此時李鴻章以沉默與迴避,陷劉氏於不顧。 在十月五日,軍機官員決定以台灣煤礦招商承辦章程中種種的缺失,交由吏部,對他提出革職處分,但做出革職留任的裁決。醇親王奕匡在一八九一年一月二日去世,於是劉銘傳在一月七日第三次呈上開缺摺,求朝廷准許他辭職。一八九一年五月三十日劉銘傳正式收到諭令,交接。六月四日歸去,結束六年在台歲月。
在清日甲午戰爭時,劉銘傳一度有意應李鴻章之邀,重披戰袍,然而當時掌權的軍機大臣翁同龢,素忌淮軍,刻意打壓劉銘傳,所以也就退隱山林。」
https://www.taiwanus.net/history/3/68.htm
(4) 中華民國是個大陸國家概念;臺灣是個島嶼省份概念。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NSUiMN
-----------------------------------------------
土地清丈與清賦
劉銘傳的近代改革必然需要大量的金錢,所以將兩百年來的積弊如「隱田」下手而實施「清丈土地」和「清理賦課」。
劉銘傳一到台灣後就把「奏請丈量台灣田畝清查賦課摺」上書北京,說明滿清據台時期在台灣的土地制度和苛重的課征。於一八八七年五月八日滿清北京政府諭准移諸實行。劉銘傳接旨後在同年六月,告示民眾,闡明清丈趣旨,並附示「清丈章程」
這種良好的土地制度是為全民著想的,但是首先受害者就是靠不良制度下的特權份子,這些特權份子不甘利益受損,就聯合台灣的土豪劣紳拚命的反擊。反擊之強導至劉銘傳無法在台續任其巡撫之職。況且歷來的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之類來擔任清賦工作,做賊的要來捉賊,因而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弊端,反而害慘了台灣本地人。其不良的作業如下:
1. 查定田地的等則及賦課時,過於苛酷又不公平。
2. 認定土地所有者時,不切實際,並且賄賂白畫公然橫行。
3. 發給土地權利書時,缺乏公正,引起被騙取土地的計不勝數。
4. 測量土地時,所使用的尺度不統一,由此貪官藉題自飽私囊。
其惡劣的程度引起民眾的反彈到不惜自己的生命,來爭取公平,如施九緞起義等。如此引起劉銘傳的窘困,所以他在職六年有餘,一八九○年(光緒十六年)七月,被迫辭去台灣巡撫職務。接任的邵友濂,把劉銘傳時代的各種近代改革事業幾乎都撤消。
總言之,劉銘傳的新政,雖然在各方面均有相當成績,但這基礎是建立在很不穩定的政治.經濟上。他並不把滿清政府在二百年間所種下的殖民地與封建的社會結構從根底拔掉,而僅是在社會表面加添一些近代建設而已。因此,其所謂的「近代改革」所具有的脆弱性和無根底性,沒有經過多久就見到停滯或崩壞。台灣的土地仍然掌握在大租戶、小租戶手裡,而佔絕大多數的台灣本地農民,生活依舊一貧如洗。貪官污吏仍不改其本質,以台灣為搖錢樹,況且新的事業所託非人經營不善,所以米.糖.樟腦.茶葉.煤炭.製鹽等百業皆不見得有獲其利。在財政方面,稅收是增加到達年收二百餘萬兩,但實際上仍由大多數的台灣本地人所承擔。這又加強了滿清北京政府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及鞏固稅源而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劉銘傳在台推動新政有高度的困難與阻力,又他的身體在對太平天國作戰時,頭部受到嚴重的槍傷,加上眼病,西醫診治幾近目盲的眼疾。曾二次上書朝近請求他開去福建巡撫本缺,專辦台灣防務。
一八九○年由於醇親王奕匡病重,幾度不省人事,在朝勢力迅速消退,其他派系對劉銘傳展開攻擊,此時李鴻章以沉默與迴避,陷劉氏於不顧。 在十月五日,軍機官員決定以台灣煤礦招商承辦章程中種種的缺失,交由吏部,對他提出革職處分,但做出革職留任的裁決。醇親王奕匡在一八九一年一月二日去世,於是劉銘傳在一月七日第三次呈上開缺摺,求朝廷准許他辭職。一八九一年五月三十日劉銘傳正式收到諭令,交接。六月四日歸去,結束六年在台歲月。
在清日甲午戰爭時,劉銘傳一度有意應李鴻章之邀,重披戰袍,然而當時掌權的軍機大臣翁同龢,素忌淮軍,刻意打壓劉銘傳,所以也就退隱山林
土地清丈與清賦 https://bit.ly/3ari2sI
劉銘傳只有建築基隆到台北的鐵路,後來到新竹是另一位清朝官員邵友濂建設的--1888年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錫口(松山)通車,1891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車。然通車前劉銘傳即已去職,由邵友濂接任。1893年台北到新竹段通車,但主要是劉銘傳構工。臺灣鐵路 (清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YzRns
百年舊鐵道橋墩和月台隱身湖口老街 地方爭取文資身分
百年舊鐵道橋墩和月台隱身湖口老街 地方爭取文資身分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9GexYR
新竹縣湖口鄉隱身在湖南社區的鐵道橋墩,1893年至今131年仍相當完整,相當難得。(記者廖雪茹攝)
2024/02/19 19:17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新竹縣湖口老街旁,有一處逾百年歷史的鐵道遺跡—舊鐵道橋墩和月台石駁坎,文史工作者希望妥善保存,並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珍貴的歷史見證,近日向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提報,希望登錄為歷史建築。
縣府文化局表示,接到申請表後,後續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邀集審查委員現勘等辦理。
文史工作者吳家吉、鄧毅中及客委會諮詢委員黎許傳等,日前先後向文化局提報該案。他們表示,據文獻記載,西元1893年楊梅到新竹段清代鐵道修築時,興建大湖口火車碼頭月台石駁坎,以及南側300公尺處跨越畚箕窩溪鐵道的橋墩。1893年10月30日,基隆-新竹段鐵道竣工通車,大湖口火車碼頭開始營運。日治後改設大湖口乘降場(招呼站),1902年改為停車場,1920年改稱湖口驛。
後來因為靠山區部分地基和坡度關係,從平鎮(埔心)南到紅毛(竹北)的改良線,將湖口驛往北遷3公里,至今日的新湖口站,並於1929年11月開業運輸。清代橋墩和月台石駁從此閒置荒廢至今。
吳家吉、鄧毅中、黎許傳表示,新竹縣政府、湖口鄉公所與民間大窩口促進會,曾於2006年設立大湖口車站公園石碑、導覽牌。湖南社區發展協會2015年爭取設置清代橋墩解說牌,志工創作鐵道橋樑蒸汽火車壁畫,增添鐵道橋墩故事。
其中,隱身在湖南社區的鐵道橋墩,1893年至今131年仍相當完整,高3公尺寬4.7公尺,斜跨越河道,建築技術很難得;而橋墩的磚塊色澤漂亮,與大石磚交錯,別具美感,尤其倒影在溪水時。
而位於大湖口車站公園的月台遺址,兩側石駁坎長度約50公尺,高50至80公分不等,雖疊面不甚平整,但在當時已屬不易。兩側月台石駁坎間距10公尺,可容納南北列車同時停放在車站內。
新竹縣湖口鄉湖南社區發展協會爭取設置清代橋墩解說牌。(記者廖雪茹攝)
新竹縣湖口鄉隱身在湖南社區的鐵道橋墩,1893年至今131年仍相當完整,相當難得。(記者廖雪茹攝)
百年舊鐵道橋墩跨越畚箕窩溪。(記者廖雪茹攝)
新竹縣湖口鄉湖南社區發展協會爭取設置清代橋墩解說牌,志工創作鐵道橋樑蒸汽火車壁畫,增添鐵道橋墩故事。 (記者廖雪茹攝)
新竹縣湖口老街旁的大湖口車站公園內,留下百年前大湖口火車碼頭的月台石駁坎,文史工作者希望妥善保存,並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珍貴的歷史見證位。(記者廖雪茹攝)
百年舊鐵道橋墩和月台隱身湖口老街 地方爭取文資身分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9GexYR
舊鐵道橋墩的磚塊色澤漂亮,與大石磚交錯,別具美感。(記者廖雪茹攝)
舊鐵道橋墩的磚塊色澤漂亮,與大石磚交錯,別具美感。(記者廖雪茹攝)
湖口劉銘傳鐵道遺址-湖南村集會所招牌小巷進入30公尺 - 地圖 https://bit.ly/468LETj
湖口劉銘傳鐵道遺址-湖南村集會所招牌小巷進入30公尺 - 地圖 https://bit.ly/468LETj
鐵道遺址的由來
湖口地區舊稱「大湖口」或「 大窩口」。此地因為是台地與山區 的交界,發展成貨物集散地,光 緒十八年(1892年)鐵路鋪設到 老湖口,更是促進了當地的發展。 光緒十九年(1893年)正式通車 後,新竹與基隆間每天約有六班 車,平均每天載客量為400人。
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一年(1908 年)縱貫鐵路全線完工後,大湖口 更成為了新竹北部的商業重鎮。
直到昭和四年(1929年),日 人認為楊梅到湖口間路段坡度過 陡且路基不穩,便將鐵路路線改 從楊梅以西丘地,途經伯公岡( 富岡)而到下北勢的新站。自此 人潮便流向數公里遠的新湖口/ 老湖口因而沒落,而此遺址便是 當時所留下來的。 臺灣鐵路 (清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銘傳興闢台灣第1條鐵路行經湖南村鐵騎路,路口意象由志工巧手建築1座竹屋,並裝飾用回收報紙的紙漿,DIY打造南瓜、胡瓜和台灣造型的裝置藝術,還開闢一條通往戰車生態公園的步道,每逢假日吸引遊客參觀,還意外成為新人拍婚紗照的景點。
李周秋蓉表示,湖南村除了擁有客家八角紅樓等老屋,還有一處罕為人知的秘境,即在糞箕窩溪畔保留的百年鐵道橋墩,1929年鐵路及車站移往新湖口後,老湖口跟著沒落,而留下此遺址。
湖南荒地變生態 百年鐵道遺址亮相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2zwxjP
湖口老街是目前台灣保存最為完整的老街之一,建於日據時期的一九一三~一九一五年。因鐵道開通設站而興起,再因鐵路轉移而凝止在原來的時空,繁華一時的老湖口,從一八九三年劉銘傳開通鐵路的一百多年來,嚐盡了幕起幕落的冷暖滋味。而同樣曾經名噪一時的長安茶,也不敵近年高山茶的興起而大幅沒落,茶園從原本三百公頃降至今天的五十多公頃 湖口老街長安茶
湖口天主堂『舊鐵道』遺址,在光緒13年(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建鐵路,由基隆至新竹,並設『大湖口乘降場』,後來改稱「大湖口停車場」,也帶動老湖口政治、經濟崛起,是新竹地區竹塹城外人口最密集的地區,直到昭和4年(1929年)鐵路改道、車站北移新湖口,老街才逐漸沒落。『舊鐵道』長約277公尺,連結老街兩端的三元宮與天主堂,現在鐵道上已建木棧道,走在上面能感覺到火車的律動。
出了『大湖口車站公園』旁邊就是『老湖口天主堂』,它是昔日清末至日治中期『湖口火車站』的舊址,民國54年(1965年)義大利籍神父滿思謙買下原火車站,建造天主堂,教堂位於老街街尾略高地面3公尺的山丘上,高聳挺拔的十字架立面,非常明顯,與街頭的『三元宮』遙遙相對,共同見證老街的興盛與沒落。天主堂直到民國82年教友逐漸減少而關閉,民國91年規劃成文物館,展示天主教在台傳教歷史及教區文物;及舊時老湖口居民的生活文物等
湖口老街 102.03.24 @ 漢隆園地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J64f9E
老湖口的發達,及整排紅磚拱屋,也有它背後的一段故事。原來在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時,劉銘傳來臺主持政務,陸續推動了幾項公共政策,其中興建鐵路一項,與老湖口命運線,有過短暫交會。
「那時這裡還是一片荒地一片」一 位年近九十的老先生說著
當時鐵路路線僅限於基隆到新竹一段,工程自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開始動工,一直到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鐵道才鋪到老湖口,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正式完工通車。
「那時這裡仍是荒地一片,沒幾棟屋舍。」幾位年近九十的老先生,指著現在的老街這樣說。
火車站設立之後,老湖口馬上受到四方注目,行旅的往來、貨物的運送,為此地注入了不少人氣。
鐵路設計之初,一般稱車站為「火車站房」。當時的「大湖口火車站房」,每天有六班車往返於基隆與新竹之間,平均每天載客量為四百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要花錢坐火車,仍是不容易的事。
等到風氣漸開之後,乘坐火車的人數逐漸增加,車站附近便開始聚集了一定數量的人潮,人進人出,好不熱鬧。
直到日據時期,人們口中的「湖口驛」,已帶來了不少行人旅客,不但營運開始步入軌道,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多樣。因著人潮的聚攏,有些商販特地來此做生意,買賣十分盛行。
此時的「湖口驛」附近的周邊區域,除了具有交通方便的好處之外,行人的來往,也提供不少商人做生意的好機會。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00/26310024/h-page/h-toptime2.htm https://bit.ly/3qzRwFY
1929年臺灣鐵道軌道線路圖 - 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National Historic Monuments of Taiwan) | Facebook
日治時期臺灣鐵道交通圖 - 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National Historic Monuments of Taiwan) | Facebook
1908年4月20日:臺灣鐵道建設史始於清光緒13年(1887),由巡撫劉銘傳修建基隆至臺北段,長度28.6公里的基隆至臺北段,於光緒17年(1891)通車,奠下台灣鐵道建設的基礎。
日本於1896年開始統治臺灣之後,將鐵道列為重要建設項目,時任民政長官為後藤新平,由其成立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並兼任部長。
臺灣縱貫鐵路的整體規畫由鐵道技師長谷川謹介負責,1899年由南北兩端同時動工,長度189公里的彰化至高雄段,於1908年4月20日完工,全長400餘公里縱貫線終於南北接軌。
二戰後,臺灣鐵軌建設持續擴建,134年來從清末、日據、光復一路銜接並優化;鐵路縱貫線的通車,被稱為臺灣第一次空間革命,第二、三次分別為高速公路及高鐵。
(影片來源:TVB Action Drama)
1974年4月20日:日本與中共簽訂航空協定,日本外相大平正芳於記者會上,指華航飛機上的青天白日旗不是國旗;我外交部立即宣佈終止臺日航線。【歷史上的今天0420】縱貫線通車 南北鐵路接軌 | 報時光 https://bit.ly/3xNKp0h
獨家》清代鐵道路塹遺址曝光?怪手開施工 湖口文史志工籲停工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獨家》清代鐵道路塹遺址曝光?怪手開施工 湖口文史志工籲停工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劉銘傳鐵道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劉銘傳鐵道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