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藝術、文史、建築、空間、環境、生態、產業、設計、手作、文字創作、料理、農作、漁獵、社會服務、勞動等等各種才能,或者有著開放的心,尊重與願意學習參與當地生活,建立個人和社會的連結等等,都是我們期待你與這裡的生活交換的禮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天賦,無論您的專長是藝術、文史、空間、生態、行銷、設計、教育、手作、文字,或是料理、農作、漁獵、園藝、社會服務、勞動、顧小孩等等,只要您願意給自己一段慢活的時光,歡迎一塊來到馬祖東莒島的大浦聚落,與我們共同生活,共同參與島嶼的現在與未

2019.08.26 06:58
【東莒大浦重生記3】今年已有65人來大浦換生活 放空充電或釣魚
【東莒大浦重生記3】今年已有65人來大浦換生活 放空充電或釣魚 https://bit.ly/2DAOA3l
陳泳翰不支薪承接下大浦活化的工作,負責邀請今年的駐村人員,也管理所有換生活人員的日常。
2012年,又開啟了「換生活」計畫,年復一年,「我們整理了一些空間,讓各式各樣的人在這裡活動。」這些人來自不同領域,有鋼琴師、瑜伽老師,也有大學生,今年的換生活主持人陳泳翰說:「我們鼓勵來換生活的人多和當地居民接觸,也協助他們進入小學辦音樂會,在活動中心辦瑜伽課。」同樣來自台北、39歲的他,平日靠接案寫稿維生,不支薪承辦「換生活」,為的就是承接由廖億美開啟的計畫,他說今年至今已接待了65名申請者。
但錢少事多離家遠,他也知道,這樣的事不是每年都找得到人接手,其傳承就像「抓交替。因為吃力又不討好,誰要做?」
吃力不討好的原因,來自於東莒人對所謂生活和工作的想像,很侷限。曾經有居民當著廖億美的面,數落她淨是做些「對地方沒幫助的事」,看她一個台北來的女生,找來一群「無所事事」的藝術家和大學生,整天都不知道在幹嘛。現在於大坪村經營民宿的前鄉長柯玉官就很直接跟我們說:「這些政府補助都用錯地方了,直接蓋民宿,拚觀光不是很好嗎?」
廖億美在廢棄的房舍裡。大浦目前仍有多間房屋無人居住,但已經有居民決定回來,自己修建做民宿。
廖億美在廢棄的房舍裡。大浦目前仍有多間房屋無人居住,但已經有居民決定回來,自己修建做民宿。
確實,大浦聚落活化的計畫,曾在2017年中斷,廖億美坦白地說:「就是沒人要接了。」那是這計畫所面臨最難通過的瓶頸:不想繼續重複,又沒有當地年輕人接手,「因為這裡的人認為,公務員,老師,或者是從事民宿業,做生意,才叫工作。年輕人想做其他嘗試,不可能被理解。」
那種「不被理解」的心情,跟妳的狀況類似嗎?我問,因為她從就讀北一女時期就開始關注學運,大學又加入「黑水溝社」,把人生的主戰場放在街頭,經常不回家。身為四姊妹的老么,家人對她有各種寬容,包括又從街頭轉戰馬祖,離家又更遠了。但寬容不等於理解吧?四十四歲還沒結婚的她笑笑說:「也許吧。」
  廖億美 - 鏡週刊 Mirror Media
駐村生活 在空城中探險
我們在採訪廖億美的前一天抵達大浦,去看那些「換生活」的人,用一種緩慢到接近百無聊賴、隨性到接近散漫的方式過生活。
為了迎接我們的採訪,換生活人員這夜出了十多道菜,都是以當地食材烹煮的特色料理。
為了迎接我們的採訪,換生活人員這夜出了十多道菜,都是以當地食材烹煮的特色料理。
他們沒有固定起床時間,只要負責好被排定的「煮飯、洗碗、澆菜、洗衣」等工作就好,其餘一切自由,「要去哪都可以。」從台北來的上班族黃如君今年36歲,辭掉了工作,到這裡來「放空充電」。23歲的大學生鍾明璋則是第2年來,2次都搭8小時的船往返,也不嫌累。就讀森林系的他在申請計畫書中寫著:「打算和當地居民透過生態討論交朋友。」但真的來了,也沒人會逼他去完成,反而是一直釣魚,一週能有3、4次。「那個海景太美了,台灣沒有。釣魚時,也會有當地居民來聊天,這裡的人很直接,好相處。」他很認真地想,畢業後可有機會來這裡長住,還問了飲料店打工的事【東莒大浦重生記3】今年已有65人來大浦換生活 放空充電或釣魚 https://bit.ly/2DAOA3l


社論/從換生活看見在地價值
2019-09-11
 在商周看到一篇我在義大利體驗你的日常文章,是在地的非營利組織與airbnb合力推出的義大利長假計畫,內容其實就是異國版的東莒大浦換生活,在眾人盛讚這是一場旅遊住宿革命或創新的社會實驗時,孰不知馬祖早已默默進行多年,並成功讓東莒這個離離島重現在世人眼中。
 遠在義大利南部山城的格羅托萊(Grottole)正在進行著與馬祖東莒一般的換生活情景,這個古老山城人口嚴重外流,只剩下三百位左右的居民,卻仍然有高達六百間空屋,正因為如此讓在地居民、志工、與非營利組織開始展開一場社會實驗,跟旅遊住宿平台airbnb合作,推出義大利長假計畫,從世界各地近二十八萬報名者中選出五位志工,在當地居住三個月,體驗當地日常並和居民交換技能,當然也協助重振村莊。
 這個小鎮夜不閉戶、不鎖門,因為在這裡大家彼此認識,不會有搶案或竊案發生,外地人的進駐對於當地人來說是件大事,所到之處都會受到在地居民熱烈的眼光注目。這裡有一些有趣的換生活方式進行著,例如在地居民為志工上義大利文課,來自英國的志工也提供英文星期一的交換,想讓學英文的在地居民可以參加,或是換上遮罩及連身衣去養蜂幫忙,又或者跟著在地義大利麵製作好手,在廚房裡製作貝殼麵與貓耳朵麵等。
 最有趣的是airbnb將這些日常體驗在平台上架,供一般旅客預訂,剛開始時在地居民並沒有自信,認為這些都是平日生活的日常,但結果證實農村的傳統生活對於世界上的許多人來說是非常珍貴的,而透過這樣的包裝,反而讓傳統創造了新的故事。慢食、慢活本身就極具價值,整座山城都是農夫市集,白天辛苦的幫忙照料農園,採收農作物,晚上用自產的農產品製作晚餐,這就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日常生活體驗行程。
 另外,對在地人來說也彷彿為山城注入活水,當地社區的房東和體驗達人非常期待能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第一批成為airbnb的房東們,有的因為兒孫移居其他城市,接待每一位外來房客對她們來說,都是交朋友的契機,甚至告訴左鄰右舍要一起迎接這個挑戰,讓原本生活一成不變的社區突然開始充滿生機與活力。她們告訴將開始計畫的志願者說,請放心,我們都是很棒的房東,您只要讓自己完全融入這個社區,而且別擔心,我們會隨時為你們提供協助!
 這個過程引發討論,但其實早已發生在馬祖東莒,東莒大浦換生活已然進行多年,原本由外地人進駐發起,還引發在地人的議論,認為來了一群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並不能理解換生活對於地方的深義,但在2017年中斷後,在地人卻對於沒有外地人進駐感到不習慣,紛紛開始詢問為什麼沒有人來了。也因此媒合了社區協會與曾經換生活的夥伴重新開展換生活計畫。
 同樣只有三百多人的偏遠小村落,東莒跟格羅托萊有著許多相似之處,生活異常平靜的小島,近幾年因為換生活打響療癒之島的名聲,許多人特地遠道而來,並不為高端的奢華享受而來,就是專程來體驗慢慢的生活與步調,我們要學習格羅托萊的人們,為我們的生活而驕傲,因為那是屬於我們的珍貴資產。社論/從換生活看見在地價值 - 馬祖日報 https://bit.ly/3iSgaJn


大埔聚落-生態、學習、家
東莒分為大坪、福正、大埔三個聚落,目前居民多聚居在南面的大坪村,西面環抱著美麗沙灘並有國家級古蹟―東犬燈塔鎮守的福正村僅剩少數幾戶,而東邊漁業發達時期最為繁榮的大埔村,雖保有最完整的傳統閩東聚落型態,但沒落之後曾有數十年無人居住。
儘管隨著時代遷移、人口流失,大埔聚落也因為人的離開而逐漸沉寂,然而這些曾經承載許多生命流動的空間,現在的狀況其實也是生命的一種暫時的樣態,同時它也指向了一個新的可能,除了「保存」、「修復」之外,它開放了一個新的命題,讓我們重新思考,這些空間如何與現下的生活產生互動?
近幾年,大埔聚落逐漸發展出一種新的生活模式,透過「藝術轉場」、「夏日學校」、「小島遊學」、「翹家計畫」、以及「以『X』換生活」等等方式,讓大埔重新展開生活的運作,並且回到居民日常生活的場景。我們試圖以藝術的能量與各種創造力的介入,透過風與土的交流,串起社區居民的生命經驗與地方自信。因為我們對於大埔聚落保存與活化的想法,不僅僅是硬體空間的存續,而是將大埔視為一個結合自然與人造、空間和性格,並且尊重生態與學習生活的「聚落家庭」。現在,大埔聚落保存與活化的行動正在發生,這些事情是在這裡面持續運作的一些記憶、生活經驗,一些技術、在地知識,以及對這聚落、這島嶼的理解,並在進駐與生活的過程中同時發生。
什麼是以「X」換生活
「生態」、「學習」、「家」是大埔聚落的核心精神,也就是我們希望在聚落保存與島嶼永續共生以及友善環境與在地智慧並存的生態前提下,學習分享互助的島嶼精神以及練習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我們將大埔聚落視為一個大家共同經營的家,而來這裡生活就是家的成員。以「X」換生活,便是在此思考之下所發展出來的進駐計畫,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個住宿的空間,更是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個讓人貼近生活本質,體會人與人、與社群、與土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X」,代表著未知,是各種可能,更意味著上天賦予每個人各式各樣的天賦。而各種天賦正是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自我證明的能力,「以『X』換生活」正是讓這天賦的能量綻放與發揮的邀請。無論是藝術、文史、建築、空間、環境、生態、產業、設計、手作、文字創作、料理、農作、漁獵、社會服務、勞動等等各種才能,或者有著開放的心,尊重與願意學習參與當地生活,建立個人和社會的連結等等,都是我們期待你與這裡的生活交換的禮物。
以X換生活
2014換生活主題
2013年我們首度嘗試以「X」換生活的招募,在短短數個月中共有三十多位朋友參與了換生活計畫,並發展出聚落生活公約,從食、衣、住、行等面向開展大埔的新生活運動,以及各式各樣的天賦參與回饋聚落生活方式:
有人帶著一手的細膩,為聚落老房子刻下屬於自己的印記;
有人帶著愛海洋的心念,創作了獨一無二的海洋廢棄物裝飾;
有人帶著料理食物的好手藝,滿足了換生活的大家的胃;
有人帶著園藝的知識與雙手,為大埔菜園種下充滿元氣的種子;
有人帶著分手博物館的導覽手冊,與我們分享策展的點點滴滴;
有人帶著過去實習的經驗,與我們分享有機農業的派別;
有人帶著釣竿,直奔碼頭為換生活的大家加菜;
有人帶著好奇心,四處探訪東莒默默存在角落的遺忘並賦予它新的生命;
也有人帶上了力氣與熱情,溫暖體貼這個聚落家庭。
2014年度我們的工作聚焦在大埔聚落空間營造、聚落生態環境規劃整理、環境藝術創作、文史生態導覽以及東莒農產資源調查、農產手作製品研發、推廣等等,歡迎你根據上述的主題帶著你的「X」,申請加入經營大埔聚落家庭的行列。當然我們更開放所有未知的主題,邀請無限可能的「X」交換與分享。
還有還有,我們準備了「大埔客廳分享會」,在這方小小的空間,是來到大埔生活的成員以及社區居民的「X」加乘激盪的所在,無論你的「X」是知識的交流,是技藝的交換、是經驗的交會、或是人與人的交遇,透過分享討論會的形式,讓「X」發揮的力量無限大!以X換生活-東莒旅遊網 https://bit.ly/300OGJ8

B_image001_201image0051image0032

2018年東莒聚落大浦換生活計畫  徵3月-8月夥伴


2013-04-08 【策劃、執筆:謝錦芳】
馬祖日報-新故鄉願景/慢活天地間 東莒起帆了--中國時報 https://bit.ly/38OO4Kp
日本沖繩附近的唄美島,全島剩下40多人,在漫畫家尾瀨朗筆下,一名男孩從東京回到唄美島,化解了小學廢校的命運。馬祖列島南端的東莒,島上最高學府東莒國小只剩6名學生;5年前,來自台北的廖億美移民東莒,舉辦藝術家駐村、夏日學校等活動,她號召年輕人來東莒遊學,傾聽小島呼吸,一起守護這個獨一無二的世界級島嶼。
在國共對峙的緊張情勢中,位於最前線的馬祖列島實施軍政一元化,1992年11月7日,政府宣布終止戰地政務,並於1994年開放觀光,揭開了馬祖的神秘面紗。在本報與環宇電台合作「新故鄉動員令:368鄉鎮市區的第二哩路」節目中,6年級生廖億美分享了5年來,在只有2百人的東莒從事社區營造,許多不為人知的甘苦。
遙想當年 捕魚收入豐厚
1996年廖億美第一次踏上東莒,由於台電把東莒列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之一,當時任職環保聯盟的她,來到東莒參加反核活動。她說,「馬祖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坑道,見證了冷戰時期、國共對峙的歷史,也是全台廟宇密度最高的地方,還好核廢料沒有放在這裡。」
東莒居民以捕魚為業,1970年代魚產豐盛時,一年四季可以捕到不同的魚。廖億美說,「黃魚季來的時候,漁船出海一次,有好幾十萬元收入,可以到台灣買一棟房子。」可惜好景不常,由於大陸漁船濫捕、非法炸魚層出不窮,漁源逐漸枯竭,第2大聚落大埔許多村民遷移台灣,其餘搬到大坪村做生意,大埔成了廢墟。
人口外流 小學1人1班
東莒國小是島上唯一的小學,李偉文3年前到這所國小參觀,學生約26人,老師有31人,老師比學生還多。自2008年起,東莒國小已沒有新生入學,全校只剩六名學生,有些年級只有一人,非常孤單。廖億美指出,人口外流是個嚴肅問題,如果沒有新血加入,東莒國小難持續。
心急如焚的廖億美,決定結合藝術與社區營造,從大埔廢墟中出發,邀請藝術家駐村。在東莒社區發展協會與老校長林金炎協助下,志工們整理出二間可以居住的房子,做為藝術家駐村的場所,廖億美先後邀請畫家潘羽祐、曾在台西從事蚵貝藝術創作的蔡英傑、雕塑家吳娟、藝術工作者周孟曄和廖德明等人進駐大埔。
重整廢墟 邀藝術家進駐
住在廢墟裡是什麼感覺?廖億美指出,「走進大埔,無聲無息,一切好像是靜止的。由於長達卅多年沒人住,沒有自來水,也沒有洗澡設備,生活起居非常克難,也有人擔心晚上有阿飄來訪。」
不過,這些藝術工作者並不在意,有人在大海中裸泳,有人在岸上練瑜伽,享受慢活樂趣。廖億美說,他們學捕魚、撿貝類,把大海當作冰箱,並留下美麗的作品。其中,蔡英傑以當地的龍螺、花蛤、瓦片等素材完成一幅「起帆」的壁畫,成為大埔最耀眼的新景點。
打工換宿 夏日學校迎賓
藝術家駐村之外,夏日學校是另一個好點子。村長王秀金慷慨出借一棟房子做為青年旅社,整修後可提供12個床位,去年雲林科技大學的師生在此度過一個難忘的暑假。廖億美指出,未來也歡迎年輕人以打工換宿的方式來東莒,提供不同專長與服務做回饋。
經過5年的努力,大埔開始恢復生機。廖億美發出動員令,歡迎年輕人來東莒遊學,體驗小島的慢活。套句日本作家塩見直紀的話「沒有所謂資源多寡的問題,只有想法和哲學的競爭。」東莒是一個心靈療癒的好地方,想來東莒的人,最好抱著一顆友善的心與學習的態度。
馬祖日報-新故鄉願景/慢活天地間 東莒起帆了--中國時報 https://bit.ly/38OO4Kp

2020-07-12_213431


 matsu-f7560705cd4bd86829537f2cbf

https://bit.ly/38VuKeD
地理距離,其實一點都不遠,最遙遠的是冰冷的人心。廖億美靠一顆熱血澎湃的心,讓廢棄的聚落,慢慢找到重新活過來的可能性。(2014年天下雜誌�作者:劉光瑩�圖片:劉國泰)
 「距離不遠,最遙遠的是冰冷的人心。」一個台北孩子,決定前往馬祖東莒,把20多年的廢棄村落,改造成藝術家村落,串連當地特色的社會企業,重新找回東莒的生命力。
 台北囝仔廖億美(圖左)跟東莒的緣分,譜了將近20年。
 「我第1次去東莒是1996年冬天,雖然景色蕭瑟,卻有很多人情味。2004年再去,雖然是色彩繽紛的春天,綠油油的草地,襯著蔚藍天空,與閩式紅磚老房子,卻空無一人,像座美麗的荒島」廖憶美說。
 她第1次踏上東莒,就愛上了這座離島中的離島。
 從馬祖南竿出發,搭上船班,晃晃悠悠40分鐘才能抵達的東莒,曾經有非常繁華的時候。在80年代,居民200人的東莒有1千多個駐軍,在馬祖戰地任務解除後,現已撤到只剩1百人。
 2009年,她因為申請到連江縣政府文化局社造中心計畫,再次回到東莒大埔村。百年前,這兒曾是繁華的聚落,因為漁獲豐富,又是海上絲路的中途點,甚至還有鴉片館跟酒家。60年代,漁獲漸漸減少,駐軍又陸續撤離,居民慢慢遷出到附近的大坪村。在2009年時,大埔村已經20多年沒人居住,居民也都不敢靠近,軍營的靈異故事也不脛而走。
 廖億美努力思考如何讓居民願意再接近大埔村,於是想出藝術家駐村的計畫。讓她出乎意料的是,居民比她想像的還要好客。
 「我本來想讓藝術家住在別的村子,沒想到居民竟然自告奮勇整理出一間房間來讓藝術家住。」當第一隻白老鼠的畫家潘羽祐,第1天晚上就被餓了20年的凶猛蚊蟲攻擊,嚴重過敏到必須回台灣治療1個星期。
 廖億美回憶說,「我那時候都好怕他不會回馬祖。」但潘羽祐後來又依約回到馬祖,因為「想念東莒的風、東莒的溫度、東莒的味道」,還說:「每個被咬的傷口,都是美麗的花朵」。
 最近,廖億美與伙伴把原屬於軍方的「64據點」瞭望臺與住宿空間,改裝成文化空間,讓學校與NGO有會議和住宿的空間,在兩旁空地上,居民種了當地特色農產品,包括南瓜、洛神花等等,讓多元就業的工作者賣洛神茶、南瓜蛋糕,希望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的社會企業,跟以觀光為主的民宿有所區隔。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滿希望他的孩子以後可以回到東莒來生活,我們正在創造這樣的可能性。」廖億美說。
 馬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一個字:「遠」。但廖億美不這樣認為。
 幾十年前,馬祖人要到台灣要跟阿兵哥一起坐AP運輸艦,是非常恐怖的回憶,有人說那時候小孩只要聽到要去台灣就開始哭,到了台灣,聽到要回馬祖,又開始哭。「現在只要天氣好,飛到台北不到一個小時,已經很好了!」她樂觀說。
 把原居民找回來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希望可以找新的人來,即使不是原住民,也可以變成「關注民」,一起來關心大埔,為東莒做點事。
討論區 https://bit.ly/38VuKeD


55829112_342768059709661_4083198362898137088_o

【記者蔡夢玲報導】2019年度東莒大浦plus+駐島「換生活」計畫開跑!文化處及東莒社協誠摯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塊來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東莒大浦PLUS+駐島計畫在去年度展開了三大主題行旅,不僅在島上受到鄉親誇讚,更是讓不少島外人士注意到這世外桃源。今年度將延續2018年大浦PLUS+精神,將安排快閃主廚進駐、親子教育活動、給孩子們小島夏令營體驗,相關活動期程未來將會陸續公布在粉絲專業,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持續關注。
 文化處表示換生活計畫即日起開始受理,直至11月15日止,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天賦,無論您的專長是藝術、文史、空間、生態、行銷、設計、教育、手作、文字,或是料理、農作、漁獵、園藝、社會服務、勞動、顧小孩等等,只要您願意給自己一段慢活的時光,歡迎一塊來到馬祖東莒島的大浦聚落,與我們共同生活,共同參與島嶼的現在與未來。馬祖日報-2019年大浦plus+駐島「換生活」 招募中 https://bit.ly/3fzgStf
-----------------------------------
【2019東莒大浦「換生活」申請開跑囉!】
這是一封來自小島的邀請函。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天賦,無論您的專長是藝術、文史、空間、生態、行銷、設計、教育、手作、文字,或是料理、農作、漁獵、園藝、社會服務、勞動、顧小孩等等,只要您願意給自己一段慢活的時光,歡迎一塊來到馬祖東莒島的大浦聚落,與我們共同生活,共同參與島嶼的現在與未來。
延續2018年[大浦Plus +]的精神,今年我們將聚焦在飲食文化、環境教育和社區參與上,陸續安排了快閃主廚進駐、親子教育活動、給孩子們的小島夏令營等活動,希望讓實務工作者的巧思,與地方風土文化相互激盪,催生出更多讓聚落生命得以永續的發展策略。
相關活動期程,未來將陸續公布,如果您對於參與小島的社區設計、環境教育有興趣,歡迎屆時共襄盛舉。夠幸運的話,換生活期間,也許您還有機會遇見一些有趣的藝術家,與他們交流創作靈感和島嶼想像。
邀請您一塊來感受東莒的療癒力量,用自己的方式,建立與小島的獨特關係。
換生活開放時間:4月10日—11月15日
申請時間:即日起。
【2019東莒大浦「換生活」申請開跑囉!】
這是一封來自小島的邀請函。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天賦,無論您的專長是藝術、文史、空間、生態、行銷、設計、教育、手作、文字,或是料理、農作、漁獵、園藝、社會服務、勞動、顧小孩等等,只要您願意給自己一段慢活的時光,歡迎一塊來到馬祖東莒島的大浦聚落,與我們共同生活,共同參與島嶼的現在與未來。
延續2018年[大浦Plus +]的精神,今年我們將聚焦在飲食文化、環境教育和社區參與上,陸續安排了快閃主廚進駐、親子教育活動、給孩子們的小島夏令營等活動,希望讓實務工作者的巧思,與地方風土文化相互激盪,催生出更多讓聚落生命得以永續的發展策略。
相關活動期程,未來將陸續公布,如果您對於參與小島的社區設計、環境教育有興趣,歡迎屆時共襄盛舉。夠幸運的話,換生活期間,也許您還有機會遇見一些有趣的藝術家,與他們交流創作靈感和島嶼想像。
邀請您一塊來感受東莒的療癒力量,用自己的方式,建立與小島的獨特關係。
換生活開放時間:4月10日—11月15日
申請時間:即日起。
【2019東莒大浦「換生活」申請開跑囉!】
這是一封來自小島的邀請函。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天賦,無論您的專長是藝術、文史、空間、生態、行銷、設計、教育、手作、文字,或是料理、農作、漁獵、園藝、社會服務、勞動、顧小孩等等,只要您願意給自己一段慢活的時光,歡迎一塊來到馬祖東莒島的大浦聚落,與我們共同生活,共同參與島嶼的現在與未來。
延續2018年[大浦Plus +]的精神,今年我們將聚焦在飲食文化、環境教育和社區參與上,陸續安排了快閃主廚進駐、親子教育活動、給孩子們的小島夏令營等活動,希望讓實務工作者的巧思,與地方風土文化相互激盪,催生出更多讓聚落生命得以永續的發展策略。
相關活動期程,未來將陸續公布,如果您對於參與小島的社區設計、環境教育有興趣,歡迎屆時共襄盛舉。夠幸運的話,換生活期間,也許您還有機會遇見一些有趣的藝術家,與他們交流創作靈感和島嶼想像。
邀請您一塊來感受東莒的療癒力量,用自己的方式,建立與小島的獨特關係。
換生活開放時間:4月10日—11月15日
申請時間:即日起。
大浦plus+ - 貼文 https://bit.ly/2CmVs3D


【我們復活了死城番外篇】跑學運的人,最後卻落腳深藍馬祖

2020-07-12_213703


【東莒大浦重生記1】坦言東莒有「友善的鬼」 她為反核來到鬼城

【東莒大浦重生記1】坦言東莒有「友善的鬼」 她為反核來到鬼城


地球上的療癒之島:看見廢墟的意志 / 好多漾文化 廖億美
地球上的療癒之島:看見廢墟的意志 / 好多漾文化 廖億美 | 甘樂誌 | 甘樂文創 | 甘之如飴,樂在其中 https://bit.ly/329GeKb
地球上的療癒之島:看見廢墟的意志 / 好多漾文化 廖億美
東莒之所以被稱為「療癒之島」,是因為從踏上東莒的第一步起,你就正被療癒著。
聚落城市的興起是人類文明發展下的產物,在東莒島上的大埔聚落至今仍完整保存閩式石屋建築,一棟棟錯落在大埔澳口周旁,依稀感受到這處聚落曾有過繁華的歲月,如今走在人去樓空的聚落裡,宛如身處在遭受火山灰燼掩埋的龐貝古城中,在這裡時間似乎停滯不前,聚落街景仍停留在三、四十年前的城鎮樣貌,儘管沉浸在這美不勝收的聚落中,但造訪此地總會讓人不禁想掀開大埔聚落神秘的面紗,找尋人們消失在這聚落中的答案。
04.JPG
街駐村藝術家將漁村廢棄的浮球彩繪成聚落特色的裝置藝術。
老聚落裡的新住民,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好多樣文化工作室是目前在大埔聚落裡唯一的住民,三十年前在地人毅然離開了大埔,三十年後一群來自外地的年輕人卻帶著勇氣回到年久荒廢的聚落,負責人廖億美與一群夥伴正細膩地發掘 聚落裡每一幢老房子,並收藏著每戶人家遺留下的寶貴回憶,同時也為大埔聚落找尋一條出路,讓更多人看見這座古老聚落的存在價值。
1992年隨著政府解除戰地任務之後,似乎為受到戰爭禁錮多年的馬祖開啟一扇窗,但在相隔不到四年,廖億美因反對核廢料放置議題來到東莒, 這趟旅程中除了聳立的精神標語大大刻在牆上令她印象深刻之外,她感受更深切的是這座島嶼的溫度,島上居民雖與這個外地來的女孩不曾相識,但她與居民的關係卻像是一見如故,如同看見老朋友那般友善熱情,彷彿讓她看見世上真有一處理想化的大同世界。在落日夕陽照映下,將大埔聚落染上黃金般的色澤,讓寧靜的大埔聚落更為寧靜,大埔聚落彷彿被世人遺忘靜靜沉睡在 這遺世的島嶼上,從餘暉穿透聚落老厝門窗的視線裡,眼前有如詩畫般的景色,在淚水被激動攪和的眼眶中看見這址聚落的一絲生機,於是她決定停留在這塊隱仕樂土,用自己的方式喚醒大埔聚落沉睡已久的老靈魂。
01.JPG 
好多漾文化 廖億美。
必須相信,雙手遺留下的傷痕將蛻變成力量
島嶼的生活總讓人覺得緩慢,而廖億美與夥伴的大埔草創生活卻是刻不容緩,一行人捲起袖子從零做起,要成為聚落裡的新住民首先必須學會獨立,在無人的村落中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從整理環境、修繕家具、到種菜煮飯等生活大小事都需要靠自己完成。在過程中總是伴隨著突如其來的挫折,意志曾遭消磨;自信曾被擊垮,在起步的這條路上,她走得顛簸,吃盡不少苦頭,但靠著咬牙苦撐,她的堅持總算有了代價,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看見他們在大埔的付出,除了給予肯定之外,更加入他們的行列一同投入大埔聚落的復育工作, 於是透過縝密的規劃後展開一連串的聚落再生計畫。
02.JPG
換生活的新住民正協力翻修聚落老舊房舍。
手中那張緊握的夢想藍圖,只願找回聚落昔日的真實
首先他們將空蕩的聚落以藝術村的概念出發,將宛如墟廢的老房子轉換為藝術空間,吸引藝術家一個接一個來到東莒,透過在地的創作素材,拼裝大埔原有的模樣,也為聚落增添不少藝術氣息,更藉由藝術家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想像力, 試著建構出大埔聚落未來的居住藍圖,這幅居住藍圖雖然精緻美好,但對沒有住半個居民的大埔聚落來說似乎不適用,這個問題讓廖億美重新省思許久,而就在一次與當地人的對話過程中,她從當地人看待大埔聚落的角度中找到答案,「既然當地人不願回來,就讓外地人住進來」,於是 好多樣文化團隊去年推動「以“X”換生活」計畫, “X”代表每個人的各種可能性,無論參與者擁有什麼才能,只要秉持著開放尊重、願意學習的心態前來,皆能成為大埔聚落的新住民。
06.JPG 03.JPG
去年夏天,大埔聚落住進了來自各地的新住民,有的人擅長木工,有的人精通廚藝、有的人喜歡釣魚、也有人喜愛窩在菜園耕種等等,每個人各展所長,一群新住民在這處老聚落裡展開新生活。當地人原先視為不毛之地的大埔聚落,如今找回昔日的活絡,這群人的到來不僅為大埔聚落注入新生命,同時藉著新住民和當地人對話的反向操作,逐漸讓在地人認同而回到聚落生活。
地球上的療癒之島:看見廢墟的意志 / 好多漾文化 廖億美 | 甘樂誌 | 甘樂文創 | 甘之如飴,樂在其中 https://bit.ly/329GeKb
然而,當初廖億美手中緊握的那幅聚落藍圖,如今正一步一步地實踐著。

1742384257674.jfif1733123044576.jfif1736179065872


2019.08.26 06:58
【東莒大浦重生記3】今年已有65人來大浦換生活 放空充電或釣魚
【東莒大浦重生記3】今年已有65人來大浦換生活 放空充電或釣魚 https://bit.ly/2DAOA3l
陳泳翰不支薪承接下大浦活化的工作,負責邀請今年的駐村人員,也管理所有換生活人員的日常。
2012年,又開啟了「換生活」計畫,年復一年,「我們整理了一些空間,讓各式各樣的人在這裡活動。」這些人來自不同領域,有鋼琴師、瑜伽老師,也有大學生,今年的換生活主持人陳泳翰說:「我們鼓勵來換生活的人多和當地居民接觸,也協助他們進入小學辦音樂會,在活動中心辦瑜伽課。」同樣來自台北、39歲的他,平日靠接案寫稿維生,不支薪承辦「換生活」,為的就是承接由廖億美開啟的計畫,他說今年至今已接待了65名申請者。
但錢少事多離家遠,他也知道,這樣的事不是每年都找得到人接手,其傳承就像「抓交替。因為吃力又不討好,誰要做?」
吃力不討好的原因,來自於東莒人對所謂生活和工作的想像,很侷限。曾經有居民當著廖億美的面,數落她淨是做些「對地方沒幫助的事」,看她一個台北來的女生,找來一群「無所事事」的藝術家和大學生,整天都不知道在幹嘛。現在於大坪村經營民宿的前鄉長柯玉官就很直接跟我們說:「這些政府補助都用錯地方了,直接蓋民宿,拚觀光不是很好嗎?」
廖億美在廢棄的房舍裡。大浦目前仍有多間房屋無人居住,但已經有居民決定回來,自己修建做民宿。
廖億美在廢棄的房舍裡。大浦目前仍有多間房屋無人居住,但已經有居民決定回來,自己修建做民宿。
確實,大浦聚落活化的計畫,曾在2017年中斷,廖億美坦白地說:「就是沒人要接了。」那是這計畫所面臨最難通過的瓶頸:不想繼續重複,又沒有當地年輕人接手,「因為這裡的人認為,公務員,老師,或者是從事民宿業,做生意,才叫工作。年輕人想做其他嘗試,不可能被理解。」
那種「不被理解」的心情,跟妳的狀況類似嗎?我問,因為她從就讀北一女時期就開始關注學運,大學又加入「黑水溝社」,把人生的主戰場放在街頭,經常不回家。身為四姊妹的老么,家人對她有各種寬容,包括又從街頭轉戰馬祖,離家又更遠了。但寬容不等於理解吧?四十四歲還沒結婚的她笑笑說:「也許吧。」
 
駐村生活 在空城中探險
我們在採訪廖億美的前一天抵達大浦,去看那些「換生活」的人,用一種緩慢到接近百無聊賴、隨性到接近散漫的方式過生活。
為了迎接我們的採訪,換生活人員這夜出了十多道菜,都是以當地食材烹煮的特色料理。
為了迎接我們的採訪,換生活人員這夜出了十多道菜,都是以當地食材烹煮的特色料理。
他們沒有固定起床時間,只要負責好被排定的「煮飯、洗碗、澆菜、洗衣」等工作就好,其餘一切自由,「要去哪都可以。」從台北來的上班族黃如君今年36歲,辭掉了工作,到這裡來「放空充電」。23歲的大學生鍾明璋則是第2年來,2次都搭8小時的船往返,也不嫌累。就讀森林系的他在申請計畫書中寫著:「打算和當地居民透過生態討論交朋友。」但真的來了,也沒人會逼他去完成,反而是一直釣魚,一週能有3、4次。「那個海景太美了,台灣沒有。釣魚時,也會有當地居民來聊天,這裡的人很直接,好相處。」他很認真地想,畢業後可有機會來這裡長住,還問了飲料店打工的事【東莒大浦重生記3】今年已有65人來大浦換生活 放空充電或釣魚 https://bit.ly/2DAOA3l
馬祖 東莒島的大浦plus+換生活體驗. ▍自食其力/共給共足 | by Ren Yu | Medium https://bit.ly/3iQIcV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