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面問候方式/「社交距離」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中國禮儀文化】見面禮儀之叉手禮 | 大紀元

2020-07-11_1412212020-07-11_1414452020-07-11_1414392020-07-11_1414262020-07-11_1414212020-07-11_1414152020-07-11_1413132006250717572024

【中國禮儀文化】見面禮儀之叉手禮
文/林林滿山【中國禮儀文化】見面禮儀之叉手禮 | 大紀元 https://bit.ly/3fiUfsT
五代‧顧閎中畫作《韓熙載夜宴圖》描繪了韓熙載舉行夜宴的情況,其中繪有行叉手禮的人物。圖為明‧唐寅畫韓熙載夜宴圖,右一為行叉手禮的青衣男子。(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國禮儀文化】見面禮儀之叉手禮 | 大紀元 https://bit.ly/3fiUfsT  : 叉手禮, 中國禮儀文化, 見面禮儀
前言:談到好禮貌重禮儀,人們第一時間會想起日本和韓國,但真正的禮儀之邦,卻當屬上古的中國。古代的中國人,守禮重義,崇尚禮儀往來,社會祥和有序,人們恭謙有禮、相處和睦,被世人讚譽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本欄目旨在尋上古先人的足跡,沿禮儀文明的長河,讓大家去領略華夏神傳文化[1]的燦爛和輝煌。
上古中國禮儀文化並非僅指人們的社交禮儀,其範圍涵括了上至國家的政治制度、律法典章,社會的道德倫理、思想文化;下至黎民百姓的做人準則、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規則規範,無不包含在內,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國禮儀文化是自天而來的文明,蘊含著神的智慧,內涵博大精深;「禮」為天的意志,是天道[2]在人間的體現,造化人世間的萬事萬物。《左傳‧文公十五年》曰:「禮以順天,天之道也。」
個人和國家守禮而行,便是遵循了天道,可得佑之,故社會是否祥和有序,國家是否興盛昌隆,全賴於禮儀文化的推行是否得法。對此,先人留下了眾多的論述,如:
《左傳‧隱公十一年》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
《苟子‧修身》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禮」涵括天地法則,是人們立身行事的準則和規範,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又《禮記‧曲禮上》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因而,古代的中國人,懂禮習禮,守禮重禮,敬天信神,在生活中致力於自身品行的修養和提高。
「儀」是「禮」的載體,是「禮」的具體呈現形式,人們在社交生活中所使用的禮節,便是「禮」的一種呈現。見面禮儀既是禮儀文化的表徵,也是社會秩序的展現。本節介紹唐朝的見面禮儀——叉手禮。
唐代叉手禮
叉手禮,又稱為交手禮,是一種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所行的表示尊敬的見面禮節,不論男女老少、尊卑良賤,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除用作見面禮外,叉手禮也常在回話時使用,如下屬叉手給上司回話等。
唐代叉手禮的行法是:兩手相交於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和掌部,右手大拇指上翹,站立肅身朝對方行禮(圖1);如遇地位很高者,則需下跪向對方叉手行禮。人們在行叉手禮時,可伴隨著口中唱喏[3],通常多在回話時叉手唱喏。
叉手禮
圖1:叉手禮是一種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所行的表示尊敬的見面禮節,圖為一位行唐代叉手禮的男子。(古瑞珍繪圖/大紀元)
2000年在中國河南安陽市出土的唐代趙逸公墓壁畫[4](點擊連結觀看原圖)群中的侍者圖,就展示了唐代的叉手禮。參見示意圖(圖2)。
叉手禮
圖2:唐代叉手禮的手勢示意圖。(簡沐/大紀元)
與其它見面禮節不同的是,叉手禮行完之後,雙手並不放開,仍可維持在胸前呈行禮狀,用以表示尊敬之意,直至事情完畢。五代顧閎中的畫作《韓熙載夜宴圖》[5](點擊連結觀看原圖)中行叉手禮的男子,便很好地展現了這個情形。
五代、宋朝叉手禮
唐朝之後的五代、宋時期,叉手禮的行法與唐代相同,但手勢稍有變化,雖然也是兩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左、右手的大拇指皆上翹,《韓熙載夜宴圖》中所繪的幾位行叉手禮之人都是這種手勢。見示意圖(圖3)(圖4)。
叉手禮
圖3:畫作《韓熙載夜宴圖》內的男子行的是五代、宋朝叉手禮,圖為二位正在行禮的男子。(古瑞珍繪圖/大紀元)
叉手禮
圖4:五代、宋朝叉手禮的手勢示意圖。(簡沐/大紀元)
至南宋時,叉手禮的手勢又有所變化,南宋人陳元靚所著的《事林廣記》[6]便祥述了南宋時的叉手禮(圖5):「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
叉手禮
圖5:南宋叉手禮的手勢示意圖。(簡沐/大紀元)
叉手禮的來源
叉手禮並非出自中國最早的禮儀制度《周禮》,是在朝代更迭的歷史中半途發展而來的禮節。對於它的起源,目前說法不一,大多認為其起源於西晉,由外族禮節演變而來。有關的起源說法有:
一說是從西域波斯單手附胸禮演變而成,古代中國人凡事物以成雙成對為佳,行禮也當以雙手為敬,因而單手附胸禮便演變為兩手相交於胸前的叉手禮了。
有說自佛教的叉手法演變而來,《觀無量壽經》曰:「合掌叉手,讃歎諸佛。」,佛教的叉手也是表示尊敬,這種叉手禮節後演變為僧俗通用的俗世禮節,《韓熙載夜宴圖》就繪有一和尚在叉手行禮。
也有說早於漢代就有「叉手」示敬的禮節了,如《後漢書‧馬援傳》記有:「豈有知其無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從族乎?」;又如《後漢書‧靈帝紀》李賢注引《獻帝春秋》:「(張)讓等惶怖,叉手再拜叩頭。」
在《三國志》、《晉書》、《北史》、《魏書》、《隋書》這些史書中,都有不少關於「叉手」的記載,顯示著叉手禮節源遠流長的歷史。
叉手禮的流行
雖然叉手禮源於何時至今尚未有定論,但據史料記載和出土壁畫來看,叉手禮在社會中的流行始於唐代,是可以確定的。
唐朝以後的五代、南北兩宋時期,叉手禮流行的範圍就更為廣闊了,甚至在宋時的遼、金、夏等北方各朝代也都通行叉手禮節。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七十四記有夏國使臣行叉手禮:「夏國使副,皆金冠,短小樣制,服緋窄袍、金蹀躞、皮靴,皆叉手展拜。」
叉手禮行使的盛況,我們也可從詩詞、小說話本的描述中窺見一斑。如:
唐朝詩人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入郡腰恆折,逢人盡叉手。」
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五回〈楊志押解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中描寫楊志回梁中書話時,——楊志叉手向前稟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點?幾時起身?」
元未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寫劉備與袁紹會面——玄德乃坐於未位,關、張叉手侍立於後。
叉手禮的行使,歷經唐、五代十國、南北宋、金遼、金、元、明等朝代,走過了上千年的歷史,至明朝完結之後,叉手禮不復再現,在歷史上劃下了句號。 【中國禮儀文化】見面禮儀之叉手禮 | 大紀元
【中國禮儀文化】見面禮儀之叉手禮 | 大紀元 https://bit.ly/3fiUfsT


叉手禮,又稱交手禮[1],是中國傳統的一種敬禮方式,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表示尊敬的禮,男女老幼都可行使[2]。叉手禮演變自西域波斯的單手附胸禮,多在站立時使用,除用作見面禮,回話時也常會使用。叉手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fjuqZB
叉手禮始見於西晉[1],流行於唐、宋、遼、金、元諸朝[2]。根據《佛學大辭典》,叉手禮即拱手[3],但又說「竺土之法,叉手之禮,合掌交叉中指者,單曰叉手,亦曰合掌叉手」[3]。不同時期的叉手禮略有變化[2]。
歷史
叉手禮是從波斯的單手附胸禮轉變而成,因漢人以雙手為敬,就變成雙手相交的叉手禮。一般認為叉手禮唐代才於社會上流行,柳宗元有詩云:「入郡腰恆折,逢人手盡叉。」,反映叉手禮是當時常見的見面禮[1]。安陽唐代趙逸公墓中壁畫上繪一名侍者行叉手禮,當時的叉手禮是是兩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女性則左右相反)[2]。
五代時叉手禮略有變化,與唐式叉手禮不同之處在於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翹。《韓熙載夜宴圖》中有幾位行叉手禮示敬的男子就是這種形式,宋墓壁畫上也見到的同樣的行禮方式[2]。
到了南宋,叉手禮的姿勢再有細微的變化。據南宋人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的描述,當時是兩手交握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左手拇指向上,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伸直。如以右手掩胸,收禮時不可以太接近胸部,要有二至三寸距離[4]。
叉手禮亦通行於遼金等北方諸朝。叉手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fjuqZB


下載.jfif8r873n981snq408pn4snp99os110071r87q9s56n02r948qp96n0rnq287qs4n72n8s9s8772oo04sr8n016s83r8293ss03s548qr31297n410rn0r0op8nn2q21786432r914s016o4q858r02n22q14p0r9or41qo6o346p6s49q2onqrqr1004n8n6582020-07-11_142715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用「喏」和那樣的手勢一起,由來是什麼?
2019-07-29 由 羽評郡主 發表于娛樂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對於一些細節的打造是非常成功的,不過由於很多的觀眾並不是非常了解這段歷史,他們對於唐朝當時的一些禮節或者其他的習慣也不是很理解,比如在劇中最常出現的字就是「喏」字,伴隨著這個字,還會有專門的手勢。
這種手勢是叉手禮,在唐宋時期也盛行過這種禮儀,使用的時候左手抱於右手大拇指,左手小指沖向手肘,右手四指平直,拇指上翹,看起來是非常麻煩,不過當時人們都經常使用,自然就都習慣了,可以通過下面兩張圖片對比下。
古代繪畫中的叉手禮
劇中的叉手禮
叉手禮的由來是什麼?
這種禮儀現在人看起來是有些奇怪,可在當時,叉手禮是一種常見的禮節動作,一般小孩從六歲開始就要學習這種禮儀,而「喏」是回話時候常用的一個詞。那麼叉手禮這種奇怪的禮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說文解字 又部》就曾提到「叉,手指相錯也,從又,象叉之形」。
中國古代很早就開始出現禮儀,早期周公制定禮儀的時候,對於行禮有著嚴格的規範,常見的就是作揖這類的行禮。
可叉手禮和這些傳統的禮節就有著一些差異,這是由於叉手禮並非是產自本土,也算是外部文化傳入中國才出現的一種禮儀,叉手禮原本是佛教的一種禮儀,在佛教裡面叉手表示著尊敬對方,東漢時期佛教傳入到中國,很快就開始發展起來。
後來到晉朝的時候,叉手禮開始出現,而在隋唐時期這種禮儀開始盛行開來,無論男女老幼都可以使用這種禮儀,它本身也是揖禮的一類,為何這種禮儀在唐代會發展出來呢?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在玄宗時期,佛教有了更大的發展。
其中來自大乘佛教裡面的一支密教傳入唐朝,玄宗皇帝也支持密教的發展,由於密教的影響,叉手禮在國內真正成為日常的禮節。
而「喏」本身是揖禮中行禮的聲音,這個字是象形字,在金文裡面,左邊是一個張開的嘴,右邊是一個人雙手舉過頭頂。在行揖禮的時候,同時發出這個聲音表示順從,同意的意思。
叉手禮本身就是揖禮的一種,自然在使用的時候是可以發出「喏」的聲音,不過這兩者還是有著一些差異,唱喏之禮出現較晚。
在東晉時期才出現,而在唐朝時期其實大部分人是不用唱喏之禮的,真正流行唱喏的是在兩宋時期,這種禮儀是由著名的王家發明的。東晉時期有幾個大的士族,他們掌握了國家的政權,其中王家更是南部士族的代表,人們常常說的王謝就是他們家族。
在王家的統治下,南部士族發展非常快,門閥制度就此確立,這些士族平時生活中就要注意很多的禮節。在我們的影視劇裡面,常常能夠見到這種唱喏之禮,不過這種禮儀也是有著一些區分,它是代表著下級對上級的服從。
可這種禮儀是不能用在皇帝身上的,也就是說影視劇裡面這些臣子對皇帝用「喏」是不可能的,因為在《禮記》中記載:「父命呼,唯而不諾。」
也就是說平時父親叫自己,你是只能用唯,而不能用喏的,那樣就是非常不尊敬。而在古代我們常常說道君父,君主是天下人的主人,他的地位可是要比父親還要高很多,那麼回答君主的話更不可能用喏,隨意使用的話可是大不敬的罪過。其實古人也沒有那麼麻煩,回答君主的話就用「遵命」這類詞就可以了。
「喏」的發音有何要求?
不過唱喏之禮,這裡面喏的發音可和現代是不一樣的,劇中就特意強調了這點,不得不說在細節上真的是很下功夫。
古代的很多字其實都有著不同的發音與意思,喏這個字也是一樣的,在行禮中常常要用到這個字,可這裡面也有著一些別的講究。比如發音時間的長短,或者是搭配不同的動作,發音的聲調都會有不同的含義,這就分為小喏,長喏,肥喏三類。
小喏就等於是普通的應答,一般這種簡單的問候都是用小喏,畢竟平時大家打招呼不可能弄得那麼麻煩;
長喏在發音的時候聲音會拉長一些,並且一般是使用躬身禮才會用到長喏,這種禮儀就是一些重要的場合才會用的;
而當你的身體躬身幅度較大的時候,自然就要用到肥喏;
單單看起來就好像是很麻煩,其實古代中國非常重視禮儀,從周公制定詳細的禮儀,到後來叔孫通再度制定禮儀,經歷這麼多人的努力,總算是有了一套繁雜詳細的禮儀制度,當時的人們有著上下尊卑之分,同時在家裡也要注重長幼,在朝中也要注意宮廷的禮節。
總得來看,在劇中從禮儀方面的刻畫還是非常到位的,細節方面掌控得也非常出色。其實很多的影視劇,都是為了省事沒有關注一些細節的東西,當然,像這種叉手禮,如果不去仔細了解一番,很少有人能夠明白它的含義。
過去不少古裝劇裡面出現的喏都是按照現代讀音來處理,可唱喏禮的真正讀音卻沒有人重視,在這部劇中算是真正讓人認識了這種禮儀,這也算是糾正了過去人們錯誤的觀念,能夠做到這點,可見劇組在拍攝的時候就非常用心。
當然,想真正還原唐朝的這些東西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唐朝時期有著各種不同的禮節,單單靠著現代的考古發現,再加上資料也很難真正還原唐人當時的生活。況且古人說話的口音本身就是不一樣,現代人的普通話音與之前的口音有著很大的區別。
行唱喏之禮也很難還原到最真實,只能是儘可能來還原這些禮節,隨著唐宋相繼滅亡,中原王朝的禮儀制度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後來清朝的成立,唱喏之禮也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影視劇裡面我們常常見到清宮戲中是用「喳」。
在清朝時候這個字就取代了之前的「喏」,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建立之後,為了要強化自己的統治,必然要徹底來推翻之前漢人的那一套。不過中原的禮儀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是非常注重和外部民族的融合,比如叉手禮在發展的時候,就和遼人的一些禮儀融合,出現反叉手禮的情況。
這些都是為了要顧及到這些外部民族,也反映了華夏文明的開放與包容,因此這麼長時間以來,華夏文明始終沒有中斷,正是這種強大的吸納力,讓他們有了強大的生命力,如今也有不少人希望能夠恢復叉手禮,這也是一種弘揚傳統文化的舉動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ntertainment/ple89rj.html


見面問候方式/「社交距離」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六種復古的見面問候方式 | 握手禮 | 拱手 | 鞠躬 | 大紀元

2020-09-28_1609452020-09-28_1610202020-09-28_1610112020-09-28_1610012020-09-28_16095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