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editor-5eec8568ce2f0article-5eec88633dcb2

貧窮國家之所以貧窮,是因為窮人的不積極抑或是環境所致? 為什麼他賺的錢比我多?「富國」與「窮國」間的生產力迷思 | 張夏準(Ha-Joon Chang) / 獨評讀好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2O5XoQC
在新德里(New Delhi),一名巴士司機的報酬約為一小時18盧比,而在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和他從事同樣工作的人則領取約每小時130克朗的報酬,在2009年的夏天,大約相當於870盧比。換句話說,瑞典司機的酬勞幾乎是印度司機的50倍。
自由市場經濟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某件東西比另一個類似的產品更昂貴,一定是因為它比較好。換言之,在自由市場中,產品(包括勞動力服務)獲取它們應得的報酬。因此,如果瑞典司機(我們姑且稱之為史凡)的報酬是印度司機(我們稱他為雷姆)的50倍,一定是因為史凡作為一名巴士司機的生產力,比雷姆高出了50倍。
就短期來說,有些(雖然不是全部)自由市場經濟學家可能坦承,人們會為了時尚或流行熱潮,而以過高的價格購買一項產品。例如,近年金融市場繁榮時,人們在投機熱潮之中以非常荒謬的價格購買那些「有毒資產」。不過他們會說,這種事情不會持續太久,因為人們遲早會理解這些東西的真正價值。同樣地,資格不符的求職者就算透過欺騙的手段(例如偽造證書),或是在面談時誇大其辭,而得到薪資優渥的工作,沒有多久也會遭到解雇和取代,因為人們很快就會看出,他的生產力不值得那樣的薪水。所以,根據這樣的邏輯,如果史凡得到的報酬是雷姆的50倍,那麼他的生產力一定是雷姆的50倍。
50倍的薪資差異,到底從哪來?
真的是這樣嗎?首先,有人的開車技術真的會比另一個人好上50倍嗎?即使我們想辦法以量化的方式衡量開車品質,開車技術真的可能會有這種生產力的差異嗎?如果我們以舒馬克(Michael Schumacher)或漢米爾頓(Lewis Hamilton)這些職業賽車手,來跟一些剛剛通過駕駛執照考試、特別笨拙的18歲青少年相比,情況也許是如此。不過,我實在無法想像,一名尋常的巴士司機怎麼可能開得比另一名司機要好上50倍。
此外,如果真的有差別的話,雷姆的開車技術說不定比史凡更為熟練。以瑞典的標準來看,史凡當然可能是一名好司機,但是在他的人生中,是否曾經閃避過一頭牛?這卻是雷姆經常必須做的事。大多數的時間,史凡所需要的是直線行進的能力(好吧,週六的晚上可能得稍微閃躲那些酒醉的駕駛),然而雷姆在開車時,幾乎每一分鐘都必須隨時小心翼翼地閃避牛車、人力車和堆放3公尺高木箱的腳踏車。所以,根據自由市場的邏輯,雷姆領取的酬勞應該要超過史凡,而不是正好相反。
對此,自由市場經濟學家可能主張,史凡會領取更多的報酬,是因為他擁有更多的「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亦即經由教育和培訓所積累的技能和知識。事實上,幾乎可以肯定史凡已從高中畢業,擁有12年的學校教育。然而,雷姆在他位於拉賈斯坦邦的村莊裡僅僅完成5年的教育,可能只能勉強讀寫。
然而,史凡在多出來的7年教育中,所獲得的額外人力資本幾乎都與駕駛巴士無關。他不需要知道任何人類染色體或1809年瑞典與俄羅斯戰爭的知識才能開好巴士。因此,史凡的額外人力資本,不能解釋為什麼他的報酬比雷姆多出50倍。
其實,史凡的報酬之所以比雷姆多出50倍的原因,說穿了,就是因為保護主義,瑞典勞工透過移民管制的保護,免於和來自印度和其他貧窮國家的勞工競爭。當我們仔細思考,所有瑞典的巴士司機,或以瑞典(以及其他富裕國家)的大量勞動力而言,沒有理由不能被某些印度人、中國人或迦納人(Ghanaians)所取代。大多數這些外國人只要能領有瑞典勞工的部分報酬就會很滿意了,而他們都至少能把工作做得同樣地好,或甚至更好。
我們所討論的,不只是像清潔工或掃街工人這些低技術的勞工。還有大量的工程師、銀行家和電腦程式設計師在上海、奈洛比(肯亞共和國首都)或基多(厄瓜多爾共和國首都)各地等待著,可以輕而易舉地取代在斯德哥爾摩、位於瑞典中部的林雪坪,和馬爾默等地的同行。但是,這些勞工不能進入瑞典的勞動力市場,因為基於移民管制的因素,他們不能自由地遷移到瑞典。因此,瑞典勞工可以要求比印度勞工高50倍的報酬,儘管當中有很多人的生產力並不比印度勞工高。
國家貧窮的罪魁禍首,並不是那些拖累平均所得的窮人
我們的巴士司機的故事,揭示了英文諺語所說房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意指集體視而不見的事實)的現象。它說明了富裕國家裡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水準,嚴重地仰賴其勞動市場最嚴苛的控制──移民管制。雖然如此,許多人士在討論自由市場的優點時,看不見移民管制的事實,而另外有一些人則是故意地忽略它的存在。
這個故事不僅暴露了在自由市場裡,每個人都會根據自身價值獲得公平報酬的神話,也讓我們對於造成開發中國家貧困的原因,有了重大的體悟。
很多人認為貧窮國家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他們有窮人。事實上,貧窮國家裡的富人通常將國家的貧窮問題歸咎於窮人的無知、懶惰和消極。許多富人會這樣告訴你(如果你願意傾聽的話),如果同胞能像日本人一樣辛勤工作,像德國人一樣守時,並且像美國人一樣有創意,國家就會是富裕的。
以算術來說,拖累貧窮國家平均國民所得的確實是那些窮人,這是事實。但是,沒有幾個貧窮國家的富人了解到,國家貧窮的罪魁禍首並非窮人,而是因為他們自己。回到我們巴士司機的例子,瑞典史凡的報酬比印度雷姆多50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他所屬的勞動市場,許多人的生產力比起印度的同行遠高出50倍。
即使瑞典的平均工資大約是印度平均工資的50倍,但大多數瑞典人的生產力絕對不會是印度同行的50倍。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包括史凡,甚至可能技術水準更低。但是有一些瑞典人,那些在易利信(Ericsson)、紳寶(Saab),以及斯凱孚(SKF)等世界一流公司中的高層經理人、科學家和工程師,其生產力比印度同行高數百倍,因此,瑞典的全國平均生產力,到頭來落在印度全國平均生產力的50倍的範圍內。
換言之,貧窮國家的窮人通常都能和富裕國家的同行分庭抗禮,不能做到這一點的是貧窮國家的富人,他們的相對低生產力讓國家貧窮。所以,他們經常性地抨擊國家之所以貧窮,都是因為所有的窮人所造成,這是完全錯誤的指控。與其責備自己國家的窮人拖累國家,貧窮國家的富人應該問問自己,為什麼他們不能像富裕國家的富人一樣,提升自己國家其他人的富裕程度?
讓你拿到好薪水的不見得是你的能力,更是你的環境
最後,為免於富裕國家的富人們自鳴得意,在此要提出警言,他們要了解本國的窮人能享有優渥的酬勞,都是因為移民管制和窮人們自己的高生產力所致。
在富裕國家,即使在個人生產力確實高於貧窮國家同行的產業裡,其生產力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拜制度之賜,而不是個人的關係。他們的生產力比貧窮國家的同行高出數百倍以上,並非單純地(甚或主要地)因為富裕國家有些人更聰明、受過更好的教育,而是因為在他們生活的經濟體制裡,擁有更尖端的科技、更有組織的公司、更完善的機構,以及更好的實體基礎設施,這些是經過幾個世紀以來集體行動的主要產物。
著名的金融家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在1995年接受電視採訪時,有相當精彩的論點:「我個人認為,我所賺取的財富,有很大的比例要歸功於社會。如果把我放在孟加拉(Bangladesh)、祕魯(Peru)或某個地方之中,你就會知道我的這個天賦在錯的地方無法發揮多少生產力,相信30年後的我依然在困苦掙扎。我碰巧在市場制度之下工作,對於我所做的事情給予非常優渥的獎勵,而且優渥到不成比例。」
所以,實際上我們是回到了起點。個人所獲得的報酬,並非完全是個人價值的反映。在貧窮國家和富裕國家,大多數人工作所得的報酬完全是因為移民管制的存在。就算是富裕國家裡的公民,不會輕易被移民所取代的那些人,可能有人會說自己的報酬反映自己的價值,但即使如此,這些人之所以有這樣的生產力,完全是拜所處的社經體制之賜,並非單單是因為個人的才華和努力,才會有這樣的生產力。
以下這個廣泛為人所接受的說法是個迷思:唯有讓市場順其自然地發展,每個人才能得到符合本身價值且公平的報酬。只有當我們拋開這個迷思,並把握市場的政治性質以及個人生產力的集體性質,才能建立一個更公正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之中,不僅僅是個人的才幹和努力,而是歷史的傳承和集體行動,都將在決定如何獎勵人員時,得到妥善的考量。
好書推薦:
書名: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經濟公民必須知道的世界運作真相與因應之道
作者:張夏準(Ha-Joon Chang)
譯者:胡瑋珊
出版: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0/06
為什麼他賺的錢比我多?「富國」與「窮國」間的生產力迷思 | 張夏準(Ha-Joon Chang) / 獨評讀好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2O5XoQ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