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調查:台灣人認同感61% 自認中國人比率僅2.4%創新低
2024-02-23 11:43 中央社/ 台北23日電
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調查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為2.4%,創1992年以來新低,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則為61.7%,且近4年都在6成以上。台灣人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政大調查:台灣人認同感61% 自認中國人比率僅2.4%創新低 | 綜合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SP6P7V
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調查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為2.4%,創1992年以來新低,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則為61.7%,且近4年都在6成以上。
政大選研中心近日發布「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台灣民眾政黨偏好趨勢分布」等調查,調查時間點起於1992年與1994年,今天發布截至2023年12月的最新調查結果。
「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部分,調查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為61.7%。整體來看台灣人認同感自1992年整體後就呈現上升趨勢,並在2008年與「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拉開差距,近4年都在6成以上。
此外,調查也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從1992年開始調查的25.5%,整體呈現下降趨勢,這次調查僅2.4%,創1992年以來新低;兩種身分都認同的比率則為32.0%。長期來看,除了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長期呈現上升趨勢外,其餘兩者都呈現下降趨勢。
觀察「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布」,希望永遠維持現狀的比率達33.2%,創下1994年調查以來新高,長期也呈現上升趨勢,而盼維持現狀再決定的比率為27.9%;希望儘快統一的比率為1.2%,長年下來皆未超過5%,而偏向統一為6.2%,長期呈下降趨勢。
另外,希望儘快獨立比率是3.8%,也是逾20年來低點,而偏向獨立比率為21.5%,雖是近5年低點,長期仍呈上升趨勢。
政大的調查資料來自於每年或是每半年的民意調查,每個資料點代表每年底合併(1月至6月合併資料於年中公布)的結果,並經過加權處理。
政大調查:台灣人認同感61% 自認中國人比率僅2.4%創新低 | 綜合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SP6P7V


民族主義只是想像的共同體-不論是「中華民族」或「中國民族」都民族主義只是想像的共同體-不論是「中華民族」或「中國民族」都唐朝疆域(繁)-1024x728民族主義只是想像的共同體-不論是「中華民族」或「中國民族」都民族主義只是想像的共同體-不論是「中華民族」或「中國民族」都

戳破中華民族的神話──華人的概念不是自古就有,而是為統治方便被梁啟超「發明」出來的
戳破中華民族的神話──華人的概念不是自古就有,而是為統治方便被梁啟超「發明」出來的  https://bit.ly/2MQ4M1Z
「中華民族」是近代中國人團結國家的重要口號,「漢人」、「華人」也成為如今重要的民族主義號召,而充滿「中華民族史觀」的歷史教育也成為鞏固這套系統的工具了,但說穿了不論是「中華民族」或「中國民族」都是由梁啟超所建構出來的概念,而「漢人」則是章太炎所提出。(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 常山七次郎
在現代民族主義國家的設計裡面,歷史教育的功能就是為了鞏固民族主義。 在 19 世紀以前,德意志、法蘭西、英格蘭、義大利都是地理名詞,而尚無政治涵義,當時的歐洲諸國都還是君主國大公國等,民眾尚未接受義務教 育且大多文盲,也沒有所謂的國家民族意識。
最早的義務教育始於普魯士 大約在 17 世紀。但最初只是為了訓練能在工業化社會的技術工人。 最早的民族主義起源於美國獨立,必須注意的是這裡指的 Nationalism 與華語的「民族」意義不同,美洲人是因為受到殖民母國的經濟壓迫才獨立的, 因此他們的美國並不是建立在血緣上和文化上的差異,而是建立在地理與經濟上的。
但是這並無大礙,民族主義只是想像的共同體,你認為我們是 同一國的那就是同一國的,你認為我們不是同一國的那就不是,不需要太 多的道理反而大多是情感的訴求。
在中華民國體制下早期的語文與史地教育就是在塑造共同體的教育,中華民族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東西,而是梁啟超弄出來的 ,它有點像是九二共識原本沒有的東西,在事後生出一個名詞把他套上去,就變成事實了, 而後再依照中華民族史觀寫歷史。 關於梁啟超的中華民族創造過程: 1898 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後,比較系統的研究了歐洲的民族主義論著,並結合 中國的實際,提出了許多發人深省的新見解。
1899 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一詞。 他在評介當時有影響的世界史著作時稱這些論著「於民族之變遷,社會之情狀,政治 之異同得失,……乃能言之詳盡焉」。 又云:「著最近世史者,往往專敘其民族爭競變遷,政策之煩擾錯雜」。 梁啟超從這種民族競爭的理念出發,又大膽地提出了民族主義是近代史學的靈魂。
1901 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 並將中國民族的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 自團結之時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 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烈之時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 以至於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梁啟超在這裡反復用了三個「中國民族」,而且從宏觀上勾勒出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 顯然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
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1902 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 先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
其云: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 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 我中華也。
隨後梁啟超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 其云:齊,海國也。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 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
由「保種」、「民族」到「中國民族」,再到「中華」和「中國民族」, 梁啟超基本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的創造。這是目前所見到的關於「中華民族」的最早詞彙,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以上節錄自《中國儒學網》-〈「中華民族」是誰首提的〉
東亞第一個民族主義轉型的國家是日本 ,黑船開港 (1853)、大政奉還 (1867) 以及整個 明治維新運動 (約 1860~1880),在思想上就是民族主義導入日本島國的過程。在這之前 的日本是幕府,更之前到處都是大名割據,可沒有辦法團結起來。 但是日本有一個好處就是在這列島上有 1000 多年的共有歷史, 這個在當時的大清是完全沒有的東西。
因此梁啟超去了日本考察之後, 就想自己弄一個起來。 在梁啟超發明中華民族的前幾年,同盟會發起人之一,大學問家章太炎其實就先發明了漢民族。漢民族與中華民族的設計不同,中華民族是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所以袁世凱開國之初才會用五色旗,而革命黨人喊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裡的中華其實比較接近漢民族主義的觀點,但是漢民族主本身是以地理來區分的,也就是所謂的關內與關外。
但事實上就算是關內的這一群人,湖南人、兩廣、福建…… 每個地方的語言跟血統 也都是有很大的差異,當時甚至是過一個山頭之後兩個村莊所講的語言就有所不同, 而且識字率極低 (2%以下),白話文也尚未發明,真正能使用文字的知識份子少之又少, 在連共同的語言都缺乏的情況下要推行民族主義根本是緣木求魚的事情,這也就是大清沒辦法轉型成功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都認為大清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的轉型是因為只求船堅炮利不求改善儒教的傳統, 其實問題不在儒教, 而是在於大清沒有辦法從一個君主制的多元帝國轉型成為民族主義國家,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民族主義國家的威力非常驚人,它可以大量的徵兵,從民間搜刮很多資源,而不會引起民眾太大的反抗(畢竟要相忍為國)但是大清本身是個君主制多元帝國,在關內的這一群人稱統治者為大清皇帝,對蒙古人來說它是蒙古大汗, 對圖博人來說他是轉世活佛的冊封者,大清轉型成一個單一民族國家需要大量的時間想要在數十年間就完成民族國家的轉型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大清才會在要遭遇財政危機想要將鐵路畫為國有的「保路運動」+「湖北新軍的叛變」的情況下倒台。 因為沒有人想要「相忍為大清」所以大清就倒台了
真正把中華民族普及是非常晚的事情,畢竟在大清倒台之後的 1912~1949 年間,幾乎整個 東亞都一直在戰爭,加上外國勢力進進出出,根本沒有辦法讓義務教育和大型媒體來形塑 中華民族主義,而早期的中共是配合蘇共的國際主義,甚至有消滅漢字全面採取西里爾 文字的計畫,一直到毛澤東因為赫魯雪夫批判史達林而和蘇共翻臉之後,中共漸漸地走向 民族主義的路線上面把中華民族又撿起來用,也就是 1960~1970 才漸漸的把中華民族 普及了。在台灣應該比中國更早一點,大概 1950 年代就開始積極從義務教育上面將台灣 島民思想改造成為中華民族主義者。
談了這麼多,回到一開始的歷史教育上面塑造民族主義的歷史教育是否是一種錯誤? 要從兩個角度來看, 若你要從國家集體的觀點來看,民族主義史觀是必要之惡,因為 沒有民族主義來團結國民,國民不會馴服於國家機器,你不可能為國而戰或衛國而死。 這樣的國家是積弱不振的,被侵略併吞是早晚的事情。
但是從個人自由的角度來看,歷史教育應該是教育歷史事實之後,提問讓學生自行產生歷史解釋,也就是說刺激學生思考的能力。 歷史有趣的地方是,它其實是非常多賽局的詳細記錄,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歷史資料來研究賽局理論的各種可能。戳破中華民族的神話──華人的概念不是自古就有,而是為統治方便被梁啟超「發明」出來的 | BuzzOrange https://bit.ly/2MQ4M1Z
-------------------
民族主義與歷史教育─以中華民國為例
在現代民族主義國家的設計裡面,歷史教育的功能就是為了鞏固民族主義。在19世紀以前,德意志、法蘭西、英格蘭、義大利都是地理名詞,而尚無 政治涵義,當時的歐洲諸國都還是君主國大公國等,民眾尚未接受義務教 育且大多文盲,也沒有所謂的國家民族意識。
最早的義務教育始於普魯士 大約在17世紀。但最初只是為了訓練能在工業化社會的技術工人。 最早的民族主義起源於美國獨立,必須注意的是這裡指的Nationalism與 華語的「民族」意義不同,美洲人是因為受到殖民母國的經濟壓迫才獨立的, 因此他們的美國並不是建立在血緣上和文化上的差異,而是建立在地理與經濟上的。但是這並無大礙,民族主義只是想像的共同體,你認為我們是 同一國的那就是同一國的,你認為我們不是同一國的那就不是,不需要太 多的道理反而大多是情感的訴求。
在中華民國體制下早期的語文與史地教育就是在塑造共同體的教育,中華 民族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東西,而是梁啟超弄出來的,它有點像是九二共識 原本沒有的東西,在事後生出一個名詞把他套上去,就變成事實了, 而後再依照中華民族史觀寫歷史。 關於梁啟超的中華民族創造過程: 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後,比較系統的研究了歐洲的民族主義論著,並結合 中國的實際,提出了許多發人深省的新見解。
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一詞。 他在評介當時有影響的世界史著作時稱這些論著“於民族之變遷,社會之情狀,政治 之異同得失,……乃能言之詳盡焉”。 又云:“著最近世史者,往往專敘其民族爭競變遷,政策之煩擾錯雜”。 梁啟超從這種民族競爭的理念出發,又大膽地提出了民族主義是近代史學的靈魂。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 並將中國民族的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 自團結之時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 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烈之時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 以至於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梁啟超在這裡反復用了三個“中國民族”,而且從宏觀上勾勒出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 顯然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
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 先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 其云: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 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 我中華也。 隨後梁啟超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 其云:齊,海國也。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 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 由“保種”、“民族”到“中國民族”,再到“中華”和“中華民族”, 梁啟超基本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的創造。這是目前所見到的關於“中華民族” 的最早詞彙,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以上節錄自:http://www.confuchina.com/08%20xiandaihua/zhonghuaminzu.htm
東亞第一個民族主義轉型的國家是日本,黑船開港(1853)、大政奉還(1867)以及整個 明治維新運動(約1860~1880),在思想上就是民族主義導入日本島國的過程。在這之前 的日本是幕府,更之前到處都是大名割據,可沒有辦法團結起來。 但是日本有一個好處就是在這列島上有1000多年的共有歷史, 這個在當時的大清是完全沒有的東西。
因此梁啟超去了日本考察之後, 就想自己弄一個起來。 在梁啟超發明中華民族的前幾年,同盟會發起人之一,大學問家章太炎其實就先發明了 漢民族。漢民族與中華民族的設計不同,中華民族是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所以袁世凱 開國之初才會用五色旗,而革命黨人喊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裡的中華其實比較接近 漢民族主義的觀點,但是漢民族主本身是以地理來區分的,也就是所謂的關內與關外。
但事實上就算是關內的這一群人,湖南人、兩廣、福建......每個地方的語言跟血統 也都是有很大的差異,當時甚至是過一個山頭之後兩個村莊所講的語言就有所不同, 而且識字率極低(2%以下),白話文也尚未發明,真正能使用文字的知識份子少之又少, 在連共同的語言都缺乏的情況下要推行民族主義根本是緣木求魚的事情,這也就是大清 沒辦法轉型成功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都認為大清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轉型是因為只求船堅炮利不求改善儒教的傳統, 其實問題不在儒教,而是在於大清沒有辦法從一個君主制的多元帝國轉型成為民族主義 國家,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民族主義國家的威力非常驚人,它可以大量的徵兵,從民間 搜刮很多資源,而不會引起民眾太大的反抗(畢竟要相忍為國)但是大清本身是個君主制 多元帝國,在關內的這一群人稱統治者為大清皇帝,對蒙古人來說它是蒙古大汗, 對圖博人來說他是轉世活佛的冊封者,大清轉型成一個單一民族國家需要大量的時間 想要在數十年間就完成民族國家的轉型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大清才會在要遭遇財政 危機想要將鐵路畫為國有的「保路運動」+「湖北新軍的叛變」的情況下倒台。 因為沒有人想要「相忍為大清」所以大清就倒台了。
真正把中華民族普及是非常晚的事情,畢竟在大清倒台之後的1912~1949年間,幾乎整個 東亞都一直在戰爭,加上外國勢力進進出出,根本沒有辦法讓義務教育和大型媒體來形塑 中華民族主義,而早期的中共是配合蘇共的國際主義,甚至有消滅漢字全面採取西里爾 文字的計畫,一直到毛澤東因為赫魯雪夫批判史達林而和蘇共翻臉之後,中共漸漸地走向 民族主義的路線上面把中華民族又撿起來用,也就是1960~1970才漸漸的把中華民族 普及了。在台灣應該比中國更早一點,大概1950年代就開始積極從義務教育上面將台灣 島民思想改造成為中華民族主義者。
談了這麼多,回到一開始的歷史教育上面塑造民族主義的歷史教育是否是一種錯誤? 要從兩個角度來看,若你要從國家集體的觀點來看,民族主義史觀是必要之惡,因為 沒有民族主義來團結國民,國民不會馴服於國家機器,你不可能為國而戰或衛國而死。 這樣的國家是積弱不振的,被侵略併吞是早晚的事情。
但是從個人自由的角度來看,歷史教育應該是教育歷史事實之後,提問讓學生自行產生 歷史解釋,也就是說刺激學生思考的能力。歷史有趣的地方是,它其實是非常多賽局 的詳細記錄,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歷史資料來研究賽局理論的各種可能。
-------------------------------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少騙,真正的中華民族早在 3 千年前就被周武王給滅絕了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少騙,真正的中華民族早在 3 千年前就被周武王給滅絕了 | BuzzOrange https://bit.ly/2BSRrUg
「中華民族」成為近代中國人團結國家的重要口號,但是縱觀中國歷史,整個「中華民族」其實被外族滅絕了好幾次。真正的「漢文明」早在唐朝就已經不純粹、在宋朝就走樣、到清朝根本看不懂了,所謂「中華民族」根本就是一個騙局,因為從來不存在這樣一個民族。(責任編輯:蔡沛宇)
文/ 周布雅
武王伐紂周朝取代商朝,周朝就是蠻族,如果以中原文化做為中國的定義,中原文化正統傳承的商朝被周朝滅掉,炎黃文明就已經覆滅了,而且周朝對商文明實施非常徹底的文明滅絕,從語言到文字到信仰到祭祀到圖騰神明,實施徹底的毀滅,嚴格說炎黃文明到周朝已經毀滅了。
商朝勢力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秦滅六國,周文明又被滅絕一次,書同文車同軌並且上到祭祀禮儀下到婚喪喜慶的禮俗全部按照秦法,這不就是又一次的強迫放棄文化嗎?可是,春秋時期秦人還被中原諸國視為蠻族阿!
秦國可不是透過中原人傳送過去突然冒出來在那裏,而是本來就存在,無論血緣、文字、語言、信仰、婚喪喜慶的禮俗都與中原人完全不同的民族,而且連中原人都當他們是蠻族看,只是後來秦人接受周人的冊封之後,被視為廣義的周朝人而已,所以當大秦建立,滅亡炎黃文明的周文明又被關中文明毀滅了。
漢朝是楚國人建立的,可是直到戰國,楚人也是無論血緣語言文字風俗信仰禮俗都跟中原人完全不同的民族,楚人喜歡在臉上刺青,可是在其他中原國家臉上刺青是一種羞辱性的刑事懲罰,連服裝的文化都徹底的不同。打個比方,就跟清朝時期的台灣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差異那麼大。
在當時無論如何你也不可能把周人跟楚人當成同一個民族,秦國還屬於比周人落後的文明,因此在學術、服裝、實用技術等等被周人同化很嚴重,但是楚人是文明程度不弱於周人的強大民族,因此維持了本位文化很久的時間,在被秦滅亡後抵抗也特別激烈。
不過話說回來,漢朝幾乎完全繼承了秦制,甚至楚集團的皇家跟貴族群最後也放棄了楚文化被同化了,因此漢朝嚴格說不能說是外族統治的,就像金被宋同化了甚至自認為是漢人,因此嚴格說漢族還是主導地位的。
可是清就真的是被外族統治了,漢朝嚴格說我們不能說是外族,但是也有別於純粹的秦文明而融合了南方的文化,因此應該獨立稱作漢文明,此時更早的周文明與商文明已經徹底滅絕,連山海經中屬於商周時期的圖騰眾神都已經被遺忘,漢朝建立屬於自己獨有的新文明。
唐朝的關中集團就真的是外族,而且也把外族的文明帶進了中原(當時稱作胡風),這時候漢文明不能說已經斷絕,但是已經被強迫與異族文明融合,成為有別於漢文明的新文明。
唐代壁畫,胡服、漢服者並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簡單的解釋就是,如果你穿越到漢朝跟唐朝各抓一個人來比較,你絕對不可能認為兩人屬於同一個民族,因為無論服裝風格、生活習俗、禮儀、音樂、祭祖的方式到信仰的神明都有很大的差異,這已經是一個融合了外族文明與漢文明的新文明了。
日本後來從中國學走的和服唐禮漢字等等,就是屬於唐文明,所以很多漢字,用日文發音反而比中文發音更加正統,有些文字的意義中文經過變遷意義已經與古代不同,反而日文保留最原本的解釋,因為他們學的漢字有很大部分是直接對接唐字的(當然後代還有持續輸入,不過唐字比重最高)。
唐代疆域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宋朝是個很有趣的國家,宋朝文化上面追求漢文明的純化,基於夷夏之防的觀念『導正』了唐文明很多受到蠻族『汙染』的文化,從這時候開始,仿唐的日本漢學就開始跟中國漢學越走越遠了,因為宋人認為唐朝的文化其實並不正統。
可是日本人覺得他們自唐朝學到的漢學才最正統,此後兩方的漢學就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差異,當然我們比較宋朝的文明跟唐朝的文明,從服裝、語言、民俗禮樂、文化祭典到信仰,又可以發現極大的差異,因為追求儒學純粹化的宋朝,刻意把唐朝受到異文明影響的部分努力剔除了,嚴格說這還不能說是不一樣的一個文明,可是也是一個大幅度自我蛻變的文明
元朝根本上根本不能視為一個中國王朝,它只是大蒙古帝國分署的一個殖民地屬國而已,一個中國王朝會把人民公民權分成四等,然後漢人被定義成最低賤的一等嗎?元朝根本上就不是一個國家,而是蒙古人的一個殖民地而已,而且蒙古人也沒有漢人意淫的『被同化』,自始至終他們都保有自己的服飾、語言、習俗跟信仰。
這點清朝也是相同,清朝皇帝正式的職稱是,漢地十八省、蒙古、西藏,以及關外的共主,四地之間是互不統屬的,中原領土只是滿族皇帝的殖民地之一而已,滿族始終認為他們真正的領土是關外,這有無數文書為證。
至於滿族人被同化是民國以後,是滿族人接受了五族共和建立新國家,自己自願被漢人同化的,在此之前滿族始終堅持滿族人要學習自己的文明,終整個清朝,中國領土都只是滿族人的殖民地,根本不能視為漢文明王朝,連頭都剃了留辮子了,民國建立以後還哭著不剃辮子了還漢人?已經完全被殖民化了!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從上到下算下來,整個『炎黃民族』已經被外族滅亡幾次了?甚至,已經下到語言上到對祖先的祭祀與信仰的神明都被替換掉幾次了
我不反對文化上自認是華人拉,我自己就經常講文化上我自己都自認是華人,可是華人更要認清歷史,沒有『炎黃民族』也沒有『華夏民族』這回事,炎黃民族亡於周,中國的文明經過多次的異族征服跟文明滅絕,根本沒有所謂『五千年傳承』這回事。
所謂『中華文明』其實並非漢人獨有,而是眾多文明共同建立、共同分享的,在每個時代漢文明都不停變化,因為在每個時代漢文明都吸收了其他的民族納入。
真正的漢文明在唐朝就已經不純粹、在宋朝就走樣、到清朝根本看不懂了,中華文明是眾多異族跟漢族共同打造分享的結果,甚至應該說,所謂『中華民族』根本就是一個騙局,因為從來不存在這樣一個民族,所謂用中文就是中國人自然也就無從說起了。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少騙,真正的中華民族早在 3 千年前就被周武王給滅絕了 | BuzzOrange https://bit.ly/2BSRrU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