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修靜禁止道官各行其是,自行置職,健全道官按級晉升制度,恢復和健全過去天師道依功受籙和按級晉升的制度始創服飾規範,規定道士須具有「道巾、單衣、被、履、手板」等。此外,他還制定完善了道教戒律和齋醮儀式


五斗米道對天、地、水三官的信仰和祭祀,源於先秦時期的祭天、祭川的祭祀儀式。    陸修靜、張萬福、杜光庭撰修科儀,在道教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尊陸修靜、張萬福、杜光庭為科教三師


陸修靜(406年-477年,字元德,諡號簡寂先生),南北朝時吳興東遷(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出身士族[1],著名天師道道士。
生平
陸修靜幼習儒術,早年就棄家,入雲夢山修道[2][3],後來遊歷名山,「冥搜潛衡、熊湘,暨九嶷、羅浮,西至巫峽、峨眉」遍訪仙蹤,收集道書[4]。
元嘉年間(424年-452年)宋文帝劉義隆聞其名,請他講經說法。太后王氏更是執門徒之禮。後因避太初之亂南遊。
宋孝武帝劉駿大明五年(461年)在廬山東南瀑布岩下建道觀(後稱「簡寂觀」)隱居修道。宋明帝劉彧泰始三年(467年)被皇帝召到建康,在北郊天印山築「崇虛館」住下。陸修靜積極收集整理道經,並對江南天師道組織進行整頓和改造[5][4]。
陸修靜是天師道道士,自稱「三洞弟子」,在宋齊兩代「祖述三張、弘衍二葛」[6]。他弘揚靈寶經道法,使「靈寶之教,大行於世」,又曾整理和傳授上清經,因而受元代茅山宗尊為第七代宗師[7],其門徒孫游岳為上清派的代表人物陶弘景之師。
元徽五年(477年)卒於建康,其弟子奉葬於廬山。謚曰簡寂先生。詔其廬山舊居曰簡寂觀[8]。北宋宣和年間,封為丹元真人[9]。
著作
陸修靜著作豐厚,但亡佚甚多,少部分存於《正統道藏》中,如《陸先生道門科略》、《洞玄靈寶五感文》、《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等,某些著作則散見於《無上黃籙大齋成立儀》等科儀書中。
影響
陸修靜見當時傳世之《靈寶經》,真偽混淆,顛倒舛錯,遂考校其篇目卷次,於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年)撰成《靈寶經目》[10]。
又在泰始七年(471年)上呈《三洞經書目錄》[11],該書著錄南朝初期江南流行的三批道經群:「洞真」上清經、「洞玄」靈寶經、「洞神」三皇文,這是道教史上第一部道藏目錄學著作。
陸修靜主張「齋直是求道之本」[12],創設道教的齋醮科儀。他據靈寶經中所載科儀[13],建立傳授符籙的儀軌範本,使後世可為依循,被奉為「科教三師」之首[14]。
此外,陸修靜撰寫《道門科略》作為革新天師道的措施。反對當時淫祀之風,主張維護天師正教,遵守清約。又禁止道官自行署職,要依功受籙,恢復天師道按級晉陞的制度。並提出要整頓天師道的組織系統,健全「三會」和「宅錄」制度,加強對道民的戶籍管理
---------------
陸修靜(406-477年),南朝劉宋時著名道士。吳興東遷人,字元德,號簡寂,三國東吳丞相陸凱的後裔。自少修習儒學,博覽強識。又性喜道術,精研玉書。長大後,好方外遊,遺棄妻子,入山修道。初隱居雲夢山,為搜求道學,尋訪仙蹤,乃遍遊名山,聲名遠播。
弘道
南朝宋元嘉末年,陸修靜市藥至京師,宋文帝劉義隆欽其道風,召入內宮,講理說法。時太后王氏雅信黃老,降母后之尊,執門徒之禮。後避太初之亂南遊,至廬山建立道觀,隱居修道。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他應詔再赴建康,明帝於北郊天印山築崇虛館以居之,在此期間,他大開法門,深弘奧典,朝野注意,道俗歸心,道教之光,於斯為盛。其弟子最著名者為孫遊岳,李果之等。
對道教的整理
陸修靜針對當時的一些不利於道教發展的流弊,提出一些整頓措施:
禁止道官自行署職,實行以功德按級晉升制度。
他十分重視道教齋儀的作用,認為「齋直是求道之本」,主張修道應當用禮拜,誦經,思神三種方法,以洗心潔行,心行精至,達於至道。他編撰了齋戒儀範類道經百餘卷,使道教儀禮初步統一和完備。經他清整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
他對道教經典進行整理和分類,據說他共著錄道家經書並藥方,符圖一千二百二十八卷。他編成了《靈寶經目》一書,大大推進靈寶派的發展。他創造了三洞四輔十二類的道教典籍分類體系,為隋唐以後歷代整理道書,編修道藏所沿用
-------------
陸修靜是如何改造天師道和制定齋醮科儀的?
2018-08-11 由 道宗平台 發表于文化
陸修靜是南北朝劉宋時期的著名道士,他既是舊道教的集大成者,又是新道教的奠基人。他總括「三洞」典籍,並加以整理,編纂了第一部道教經書總目《三洞經書目錄》,成為後來《道藏》編纂的基礎。
他對南朝道教的改革,主要體現在他的《陸先生道門科略》中,他提出整頓組織系統,健全三會日制度,扭轉了已經流於混亂的組織狀況;
加強了「宅錄」制度,整頓名籍混亂的狀況,規定以每年三會日的最後一天,作為登記、審核宅錄的最後期限,限定那一天每個道民必須帶命信到本師治所,由本師給以注籍;
禁止道官各行其是,自行置職,健全道官按級晉升制度,恢復和健全過去天師道依功受籙和按級晉升的制度始創服飾規範,規定道士須具有「道巾、單衣、被、履、手板」等
此外,他還制定完善了道教戒律和齋醮儀式,整理出一套比較完善的規定,使天師道從形式到內容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健全,經他整理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
道教早期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已有齋醮活動。如太平道在教區內,建立了祠、茅室、方壇,以舉行齋醮活動。
五斗米道也設置靜室,作為道徒齋戒思過、請禱跪拜的場所三會日就是五斗米道的會祭日,由統領一方道眾的祭酒做主持道眾請禱祭祀的法師;五斗米道在祭三官時,已創立了上章儀式;張魯時,五斗米道盛行塗炭齋法,但到陸修靜時,早期齋醮已經荒廢。
陸修靜改革天師道的最大貢獻就是制定了齋醮科儀,他所制定的齋醮科儀達百餘卷,如《金籙齋儀》、《玉篆齋儀》、《九幽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等,大概可以分為九齋十二法。
陸修靜曾率道徒建三元塗炭齋,還曾因宋明帝重病而建金籙齋,齋會長達二十天,二十天後,宋明帝的病果然就此痊癒。自陸修靜制定了齋醮儀範後,道教齋醮活動的舉行有章可循,無論祝香、章奏、出官請事還是禮謝願念,全都遵循經文。
-------------------
‧ 陸 修 靜 制 訂 齋 醮 科 儀 ‧
  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陸修靜《洞玄靈寶五感文》記十二種齋法說:
一曰洞真上清之齋,有二法......
二曰洞玄靈寶之齋,有九法。以有為為宗。其一法,金籙齋,調和陰陽,救度國王。其二法,黃籙齋,為同法拔九祖罪根。其三法,明真齋,學士自拔億曾萬祖九幽之魂。其四法,三元齋,學士一年三過,自謝涉學犯戒之罪。其五法,八節齋,學士一年八過,謝七玄及己身宿世今生之罪。其六法,自然齋,普濟之法,內以修身,外以救物,消災祈福,適意所宜。其七法,洞神三皇之齋,以精簡為上。其八法,太一之齋,以恭肅為首。其九法,指教之齋,以清素為貴。
又曰三元塗炭之齋,以苦節為功,上解億曾萬祖無數劫來宗親門族及己身家門無鞅數罪,拯拔懮苦,濟人危厄,其功至重,不可稱量。
  陸修靜的九齋十二法,皆屬濟度之齋,而其中以靈寶齋為主體,故此後靈寶之教大行於世。自陸修靜制訂齋醮科儀後,道教齋醮活動的舉行有章可循,祝香啟奏,出官請事,禮謝願念,莫不遵循經文。
   陸修靜在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年),曾率門人建三元塗炭齋,《洞玄靈寶五感文》記塗炭齋的作法說:
於露地立壇,安欄格,齋人皆結,同氣賢者,悉以黃土泥額,被髮繫著於欄格,反首自縛,口中銜璧,覆臥於地,開兩腳,相去三尺,叩頭懺謝。
  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
晉南朝的三位道教大師:葛洪、陸修靜與陶弘景
道教的內容和形式在東晉南朝有著極大的充實和發展,此時期的道教逐漸發展成一種完整意義上的宗教團體。葛洪、陸修靜和陶弘景先後在此一關鍵時期對道教貢獻卓著,使三人成為備受推崇的道教大師葛洪為道教理論建構富有知識水準的理論體系,集神仙思想之大成陸修靜為約束道民、鞏固道教的教會組織,制定了完備的教規齋儀,此外還整理道教經典,編纂第一部道經目錄。陶弘景則編造神仙譜系、建立教派的傳授歷史,並提出融攝儒釋道三教的教義。三位傑出的道教大師相當值得放在同一論述平台加以考察。從生平經歷、學術涵養、修道方式、對佛教思想的融攝以及和世俗政治的關係等方面來比較。研究發現,葛洪、陸修靜和陶弘景有著類似的共通點,而就三人的特色來論,葛洪可謂「神仙道士」,陸修靜是「儒生道士」,陶弘景則是「政治道士」


http://www.daoist.org/booksearch/BookSearch/list012/260.pdf

2020-06-06_075828

http://www.daoist.org/booksearch/BookSearch/list012/260.pdf


道教齋醮科儀經書的編撰,始自東漢五斗米道的《三官手書》,及張陵在鶴鳴山所傳《天官章本》。 至南朝劉宋陸修靜整理靈寶齋法,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 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 三國吳丞相陸凱後裔,家世為南朝高門著姓。 陸修靜以士族身分皈依道門,精研道書,窮究奧旨,道風遠播。 陸修靜居廬山簡寂觀修道,帝王母后,慕其聲名,躬親問道,執門徒之禮。 陸修靜是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
陸修靜對齋醮科儀經典的編撰,據他在上《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錶》中說:
自從叨竊以來一十七年,竭誠盡思,遵奉修研,玩習神文,耽味玄趣,心存目想,期以必通,秉操勵情,夙夜匪懈,考覽所受,粗得周遍。 [1]
可知陸修靜在較長的時間中,潛心研究科儀經典。 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儀範的制定。 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法儀范達百余卷。 現知其名的有《金箓齋儀》、《玉箓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古法宿啟建齋儀》、《燃燈禮祝威儀》等。
陸修靜制定的百余卷齋儀,其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包括靈寶齋九法、上清齋二法和三元塗炭齋法。 陸修靜《洞玄靈寶五感文》,記十二種齋法中之靈寶齋為:金箓齋、黃箓齋、明真齋、三元齋、八節齋、自然齋、洞神三皇齋、太一齋、指教齋。 陸修靜的九齋十二法,原科儀經本似在《無上秘要》中尚有保存。 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四十八至卷五十七,收錄南北朝道教行用的各種齋法,雖一概未著錄撰人,但從科儀編撰的實況看來,收錄的應是陸修靜的齋醮科本。 《無上秘要》卷四十七《齋戒品》稱:"道家所先,莫近乎齋,齋法甚多,大同小異,其功德重者,唯太上靈寶齋。 "[2]該經所收錄的科儀經本,確系當時風行的靈寶派齋法。 陸修靜亦曾宣稱:「齋法之大者,莫先太上靈寶齋。 "[3] 此外,可資說明的還有一條例證:《無上秘要》卷四十八收錄《靈寶齋宿啟儀品》,而南宋道士蔣叔與編撰的《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其中卷十六為《古法宿啟建齋儀》,著錄為"東晉廬山三洞法師陸修靜撰"。 兩種宿啟科儀的格式,具有明顯的沿襲痕跡,據此亦可推知《靈寶齋宿啟儀品》系陸修靜撰作的科本。
道教認為靈寶之教最初密而不傳,在道門中口口相授,太極仙翁葛玄始撰成經典,"著敷齋威儀之訣,陸天師復加撰次,立為成儀。 "[4]陸修靜作為靈寶派道士,擔當制定齋儀之重任,但他並不囿於靈寶齋儀,對上清派和天師道的齋儀,也兼收並蓄,予以整理。 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二說:
陸君主張教法,立萬代之范模;考定經典,別千古之真偽。 身得度世,名列仙階。 編撰科書,所存雖少,無非按據經典,參合條綱。 後人不究其源,凡有好奇尚異之事,多委之簡寂齋科。 [5]
陸修靜所撰齋科,被後世視為齋儀之范模,考證科書之歧異,多追根溯源,指陸修靜科本為定說。 唐代杜光庭撰修齋科,亦是既考三洞經科,"又參以陸儀為準"。 [6]陸修靜整理制定科儀,以江南盛行的齋科為主,此後,靈寶之齋大行於世。 唐代道經《齋戒錄》說:
經品齋科,行於江表,疫毒銷彌,生靈乂康。 自晉及茲,蒙其福者,不可勝紀焉。 [7]
陆修静奠定了灵宝斋仪的主导地位,此后的道教科仪经典,所载斋法皆以灵宝为宗,甚至有“非灵宝不可度人”之说。据陶弘景《真诰》记载:齐梁之际,赴茅山崇元馆学道者,居道馆周围数里,廨舍十余坊,皆修灵宝斋及章符,学上清经者寥寥无几。当时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的鹤会,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有四、五千,道俗男女,登茅山作灵宝唱赞,可见灵宝斋法确乎风行于江表。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六说:
陆天师摭经诀而撰斋谢戒罚之仪,三箓九幽,解考涂炭,三日七日,一时九时,品目虽繁,仪矩则一。[8]
據此,後世道教常行的金箓、黃箓、玉箓齋會,三日齋醮,七日齋醮,一時行道,九時行道的儀格,在陸修靜時就已具芻型。 陸修靜的九齋十二法中,在靈寶齋九法之上,首列上清之齋二法,即絕群離偶,孤影夷豁。 南朝上清派的齋法,據唐代道經《齋戒錄》引《道門大論》載:
上清齋有三法:一者絕群獨宴,靜氣遺形;二者清壇肅侶,依太真儀格;三者心齋,謂疏國家隊,澡雪精神。 [9]
道教斋醮科仪的编撰者:陆修静
齋醮科儀場景
陸修靜所列上清齋二法,實際是《道門大論》所載上清齋第一法,屬內齋範疇,為極道之齋。 唐代道經《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五所列九等齋是:太真、金箓、黃箓、明真、自然、三元、塗炭、洞神、神咒。 此列為第一的太真齋,即上清齋第二法的太真儀格。 在上清齋中,僅此太真儀格屬外齋範疇,為濟度之齋。 此經所列九等齋,可與陸修靜《洞玄靈寶五感文》所載九齋比較,亦可見其對陸修靜齋法既有沿襲,又有修訂。
至於三元塗炭齋,為天師道所行齋法。 宋代道經《正一論》說:
塗炭齋法者,由群生咎障既深,非大功不釋;宿對根密,非塗炭不解。 結考不解,則學仙不成,厄世不度。 天師以漢安元年十月十五日,下旨教於陽平山,以教眾官,令入仙目。 王、趙修之,卒登上道,當爾之時,塗炭之謝已行,而靈寶齋儀未敷,唯五符而已,豈得兼行。 [10]
當時有塗炭儀悉如靈寶法的議論,這是針對此論的辯正。 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五十《塗炭齋品》說:
謹相攜率,為承天師旨教,建議塗炭,露身中壇。 束骸自縛,散發泥額,懸頭銜發於欄格之下,依靈寶下元大謝清齋,燒香稽的背景下乞恩。 [11]
該經之齋儀在許多儀節都有此語,在《禮十方懺文》中說:"臣等謹依靈寶下元塗炭謝法,露身中壇,稽省政府乞哀,特乞大慈開囿之恩。 "[12]此塗炭齋法要依靈寶下元大謝清齋修設,融匯了靈寶派的內容,已非三張五斗米道時期的原始塗炭齋法,應是經陸修靜修訂過的塗炭齋品。
陸修靜在《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論齋法之功用說:
夫感天地,致群神,通仙道,洞至真,解積世罪,滅凶咎,卻怨家,修盛德,治疾病,濟一切,莫過乎齋轉經者也。 夫齋直是求道之本,莫不由斯成矣。 此功德巍巍無能比者,上可升仙得道;中可安國寧家,延年益壽,保於福祿,得無為之道;下除宿愆,赦見世過,救厄拔難,消滅災病,解脫死人憂苦,度一切物,莫有不宜矣。 [13]
陸修靜此論,為後世科儀所沿襲。 道教認為治人當先治身,正人當先自正,而治身正心就離不開齋直,齋是齊人參差之行,直是正人入道之心。 陸修靜說的齋直,即指祭祀之齋法。 自陸修靜制定齋醮儀范后,道教齋醮活動的舉行有章可循,祝香啟奏,出官請事,禮謝願念,莫不遵循經文。 南北朝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粗具規模,此標誌著道教正向成熟宗教轉化。道教斋醮科仪的编撰者:陆修静 https://bit.ly/3cCc3wI

99871545


道教齋醮科儀的由來、演變和發展
齋醮是道教特有的宗教祭祀儀式,也是道士所從事的主要宗教活動。齋醮的內容有清潔身心,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存想、念咒、掐訣、叩齒、上章、誦經、讚頌、並配以音樂,燈燭和禹步等儀範程序。齋醮的目的是使人與神靈溝通,祈禱神仙保佑,賜福消災解厄。
中國道教豐富的齋醮儀式,蘊含著道教文化的精粹,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能流傳千載,演習至今,自有其存在的理由。齋醮,能表達炎黃子孫的生存需求和美好願望,神聖醮壇那虔誠的誦經,默默地禱告,祈求上天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期望亡靈冤魂超升,萬罪冰消,永脫沉淪。如果你到道教宮觀去,就會看到道士穿著道服在殿神壇前誦經禮懺,虔誠的信徒們隨著跪拜,祈願吉祥平安,追思祖先,這就是道教活動的儀式。
齋醮具有悠久的歷史,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先秦之神靈崇拜和巫祝之術,就是道教齋醮儀式之淵源。早在夏商周時期,國家就設立了巫史之官,“巫”以舞降神者也。先秦時代的巫,以通神、事神、降神、娛神之本領,為國家祭祀與軍事、政治活動服務。至東漢道教創立之時,受隆盛之巫風的影響,巫術文化中的巫舞、占卜、符咒,先秦官巫、民巫的祀神儀式、祭祀法器均為道教齋醮所發展和運用。
齋, 古人在祭祀前或舉行典禮前清心潔身曰齋,以表示莊敬,齋的形式有沐浴、不飲酒、不吃葷、不近女色等。但這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齋戒,屬“祭祀之齋”,莊子在“祭祀之齋”外,提出“心齋”之說,認為真正的齋,應經內心修煉,才能臻於妙道。莊子的“心齋”之說,遂為道教所沿用。《雲笈七簽·齋戒敘》引用了莊子的“心齋”之說:“諸經齋法,略有三種,一者設供齋,以積德解愆;二者節食齋,可以和神保壽,斯謂祭祀之齋,中士所行為;三者心齋,謂疏瀹(音越)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穢累也;掊擊其智,絕思慮也。夫無思無慮則專道,無嗜無欲則樂道,無穢無累則合道,既心無二想,故曰一志焉,蓋上士所行也”。可見“心齋”就是要清心寡欲,超凡脫俗。
醮, 是古代一種禱神的祭祀,文獻中有“修齋設醮”之語,齋是祭祀儀式前的潔誠行為,醮是祭祀儀式活動本身,這是二者的區別。在隋唐道教的祭祀儀式也稱為齋。《唐六典》列舉道教之齋有七種:金錄大齋、黃錄齋、明真齋、三元齋、八節齋、塗炭齋、自然齋。這些齋都是祭祀儀式,金錄大齋就需舉行四十九天法會
晉代齋、醮就已有合二為一,成為道教祭祀儀式的特有名稱,陸修靜的“九齋十二法”,是祭祀儀式。
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敕命禮部與道教擬定科儀格式,頒行天下遵行。道士宋宗真、趙允中等編成《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在道教齋醮科儀經書中,正式將齋醮並稱。
齋醮科儀的修訂
1,陸修靜(406--477),是南朝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健人物,最主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製訂。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有《金錄齋儀》、《玉錄齋儀》、《九幽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等。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好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2,張萬福,是唐中宗、睿宗、玄宗時期活動於長安的著名道士。是唐前期整理編撰齋醮科儀的重要人物。
《正統道藏》收錄張萬福編撰的齋醮科儀經文,有《傳授三洞經戒法錄略說》、《三洞眾誡文》、《三洞法服科戒文》、《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錄立成儀》等。
張萬福對齋醮科儀的整理和貢獻,主要在經戒法錄、法服科戒、齋醮儀式等方面。張萬福認為:醮,是薦誠於天地,祈福於冥靈,故須誠心誠意。建醮設壇,器物供品,皆有講究。
3,杜光庭(850--933年),對道教理論建設頗多貢獻,修訂齋醮科論,即是其一大成就。杜光庭修訂的齋醮科儀近二百卷,成為唐代以後齋醮活動的範本,影響最為深遠。主要有《金錄齋》、《黃錄齋》、《明真齋》、《神咒齋》、《拜表儀》等。
齋醮法事的盛行
道教齋醮與道教教團的創立相始終。東漢後期,張角在北方創立太平道,在教區內,建立了祠、茅室、壇,以舉行齋戒祭祀活動。《太平經》卷四十三說入道之人,“當養置茅室中,使其齋戒”。太平道法師持九節杖為符祝,率道眾跪拜首過,向天神祈禱,稱謝。這都是道教早期較原始的齋醮活動。
張陵天師在巴蜀創建五斗米道時,亦設置靜室,作為道眾齋戒思過,請禱跪拜的場所。
五斗米道對天、地、水三官的信仰和祭祀,源於先秦時期的祭天、祭川的祭祀儀式。
唐代齋醮
唐高祖(李淵),尊道教教主老子(李耳)為李氏皇帝遠祖,道教已成為國家宗教,道教齋醮也作為國家祭祀活動,受到唐代帝王的重視,道教齋醮也就登上了國家祭祀的大雅之堂。唐代帝王崇信齋醮祈福禳災的功效,為求自身的福壽和國家的太平,對齋醮活動頗為重視。
唐太宗即位之初,即敕命著名道士李含光建茅山壇宇,為國齋醮。唐太宗多次派中使赴茅山壇場,巡視齋醮,賞賜茅山修醮道士,令“依河圖內篇,奉修齋謝”。唐代茅山上清宗壇為國醮祭,名揚天下。
武則天執政時期,多次敕命舉行金錄齋會和投龍簡儀式,為武周政權拜天謝地,鎮安社稷。
唐玄宗尊祟道教,對齋醮儀式尤感興趣,“每中夜夙興,焚香頂禮”。開元天寶年間,投龍奠玉,絲毫不遜則天武后,當時茅山華陽洞、天台山玉京洞、王屋山玉陽洞、青城山天師洞、南嶽朱陵洞等名山洞府,醮祭投龍,歲歲不絕。
唐代道教齋醮中的投龍儀式,一般要舉行金錄齋會,設1200星位的羅天大醮,舉行地點多在道教的洞天福地。
道教的投龍簡儀式源於天、地、水三官信仰,劉宋時已初步形成投龍祭祀儀式。至唐代,祭天、祭地、祭水的投龍簡儀式,已成為國家齋醮祭祀大典。
唐代京城長安和東都洛陽,是道教齋醮活動最盛之地。唐代長安有道現42座,洛陽有道觀12座,唐政府設崇玄署,“掌京都諸觀之名數,道士之帳籍,與其齋醮之事”。
唐代實行道舉制度,道士經法科試義十道,講論科試經論,文章應制科試詩,表白科試聲喉,聲贊科試步虛三啟,焚修科試齋醮儀。齋醮法事中,道士要念頌祝咒,以聲音宏亮為佳,故表白、聲贊、焚修三科都與齋醮有關。
宋代齋醮
宋代皇室齋醮活動的盛行,與道士張守真“降神”事件頗有關係。據載,宋太祖趙匡胤病,召張守真入宮,命內侍王繼恩在建隆觀設黃錄醮,令張守真降神。
宋代文士王欽薦奉敕撰《翊聖保德真君傳》,稱翊聖保德真君降世,教張守真結壇之法,使為宋王齋醮祈福。所傳九種結壇法,分為上中下三等。
上三壇為國家設。其上稱順天興國壇,設3600星位,為普天大醮;其中稱延祚保生壇,設2400星位,為周天大醮;其下稱祈穀福時壇,設1200星位,為羅天大醮。
中三壇為臣寮設。其上稱黃錄延壽壇,設640星位;其中黃錄臻慶壇,設490星位;其下稱黃錄去邪壇,設360星位。
下三壇為士庶設。其上稱續命壇,設240星位;其中稱集福壇,設120星位;其下稱卻災壇,設81星位。
宋真宗即位時期,皇室齋醮活動更盛。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敕於京城乾地建玉清昭應宮,以供皇室齋醮。
宋王室還重視齋醮科儀的修訂。宋真宗令兩街道錄召集高道修齋醮科儀,由王欽若審定編成《羅天大醮儀》十卷。宗神宗命提舉中太一宮孫永監修刪潤齋醮科儀,熙寧六年1073年,陳繹又奉旨編修《道場齋醮式》二十八卷。宋徽宗令每路選道士十人赴京城左右街道錄院講習科道聲贊規儀,並編成最早的齋醮音樂經韻譜《玉音法事》,又命道士林靈素修《正一黃錄青醮科儀》。大觀二年(1108年),宋徽宗詔以金錄靈寶道場儀範426部,降天下道觀,命守令選道士依法奉行。
元明齋醮
金元之際的全真道宗師,道法高妙,其為國主持的齋醮法事。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世宗召丘處機真人進京,命主持萬春節醮事。翌年,世宗又召王處一真人進京。王抵京時,世宗已死,繼位的章宗即命王處一設醮,為世宗求冥福。明昌元年(1190年)二月,章宗敕命王處一真人在京師十方大天長觀,為國設普天大醮七晝夜,章宗駕幸醮壇,行香祭祀,齋戒七日。並親書普天大醮青詞一通,《十方大天長觀普天大醮瑞應記》中有記載。
泰和元年(1201年)、三年(1203年),章宗兩召王處一在亳卅太清宮舉行普天大醮,王處一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七大弟子中最著神異者,而普天大醮是齋醮儀式中壇位最高、規模最大者。
元代長春宮全真宗師,及太一道、玄教、正一道宗師,多奉敕為國舉行大型醮祭儀式。丘處機真人弟子李志常,兩奉朝命在長春宮建普天大醮、金錄大齋。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冬,忽必烈詔長春宮設羅天大醮,全真掌教宋德方主持七晝夜醮儀。
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玄教大宗師張留孫等,領天下道士千餘人,在長春宮建週天大醮七晝夜,薦科宣儀,禮於上真。
明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即敕禮部定擬齋醮科儀格式,於洪武七年(1374年)頒行《大明御製玄教立成齋醮儀》。明代正一道貴盛,張天師受到明諸帝的重視,國家齋醮祭祀,多命龍虎山張天師主持。從洪武至永樂年間,第43代天師張宇初為國建玉錄大齋、薦揚玉錄大齋、延禧大齋、傳延禧法錄、禱雨等。第44代天師張宇清建金錄大齋、祈謝金錄大齋、玉錄大齋、祈謝大齋、普度醮、保安醮、金錄報恩延禧普度羅天大醮等,據《皇明恩命世錄》、《漢天師世家》等書記載統計,明代張天師共為國齋醮84次。
永樂十七年(1419年),張宇清天師在福建洪恩靈濟宮建齋七日,集浙江、湖廣、江西、福建四處道士七千餘人參加齋會,創造了齋醮人數最多的歷史記錄。次年所建的玉錄大齋,也有1800羽士的規模。
法器: 有鐺、釵、木魚、鈴、鼓、帝鐘、龍角等。
齋醮供器與法器
醮壇香案供器,以供奉神靈,有香爐、蠟台、花瓶、香筒、果盤、凈盂等。
凈盂: 是盛聖水的容器,又稱水盂,醮壇上,高功左手執凈盂,右手執小柳枝,遍灑醮壇,以示凈場。
供養: 有香、花、燈、水、果五種供奉。
道教認為供養物當用五行,以表示天地造化,萬物相生相剋之理,以合神明之德。即:
金, 用銅鐵造成錠,貼金箔代替。
木, 即香,用香刻成假山供養。
水, 即凈水,用凈盂盛之。
火, 即燈,是醮壇必不可少之物。
土, 取黃土鑄成方塊,八方刻八卦供之。
香: 祭祀焚香,由來己久,早在西周時期,即有祭祀焚香之俗,週人以香氣降神,遂為道教繼承。道教齋醮用香有講究,醮壇焚百和香、降真香等,認為是祀天帝之靈香,可以上達天帝之靈所。
法器: 有鐺、釵、木魚、鈴、鼓、帝鐘、龍角等。
圭簡(又稱朝簡、朝板)以像牙製作,一般木製油漆塗飾,臨壇法師手執圭簡以傳神靈。
如意一般為玉、木、骨雕制。形狀略曲如“心”字,有三點,首尾兩端作雲彩形或靈芝形,中央一點呈圓形,此三點暗喻“道化三清”之意,亦象徵一心尊三寶(道、經、師)。
法印是道教上奏天庭之印信,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法印多用於驅魔辟邪,醮壇上使用的青詞、章文、符錄、疏表、榜文等,多要蓋法印,以像徵神靈;道士受錄,也要蓋法印作為憑信。法印,也稱三寶印(道、經、師),多為方形,大小不等。有木質,石質,青銅,玉刻等。
法劍又稱寶劍,七星劍。道教認為代天行化,布令宣威,全憑三尺法劍,宣稱醮壇上高功法劍具有無比神力
法尺一般用桃木製作,為道教齋醮法壇所用,以驅邪逐鬼,祓除不祥。
令牌又稱五雷號令牌,源於古代軍隊的虎符。令牌用雷擊棗木製作最佳,正面刻“五雷號令”背面刻“總召萬靈”兩側刻二十八宿,令牌上圓下方,象徵天地,醮用於召集神將。
樂器有笙、管、笛、簫、二胡、琵琶、阮、古箏、三弦等樂器伴奏,根據宮觀條件而定。
步罡踏鬥
步罡踏鬥是齋醮時禮拜星斗,上香拜表。“罡”是指天罡,“鬥”指北斗。它是在醮壇上佔方丈之地舖設罡單,罡單上以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星宿和九宮八卦組成,象徵九重之天,高功腳穿雲鞋,身穿法衣,在罡單上隨著道曲,沉思九天,按星辰鬥宿之方位,九宮八卦之圖,以步踏之,即可神馳九霄,啟奏上天。
掐訣叩齒
掐訣是道教行法中的掌指動作,高功法師右手持法器,左手掐訣,是將左手四指各節代表四維、八方、十二辰,並定出代表八卦、七星、九宮、三台、二十八宿的部位,法師用姆指掐某處,即代表某訣。步罡踏鬥要與掐訣配合。
叩齒即上下兩齒相叩,以集神驅邪。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四說:“叩齒之法,左為天鐘,伐鬼靈也;右為天磬,集百神也;中為天鼓,朝真聖也”。法師東向,叩齒三十二通,象徵上聞三十二天,心拜三十二過。凡制伏驅降妖魔鬼怪,即用鳴天鐘,擊玉磬之法。門齒上下相叩,叫鳴法鼓,法鼓可內正神氣,外滅魔靈。叩齒以八為節,上下三叩,為三八二十四氣,可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此法。上下三叩齒成二十四通,即稱為鳴法鼓。道教醮儀開始時,都有鳴法鼓二十四通,即是三叩門齒,以朝上帝。叩齒與掐訣常配合使用。
存想通神
存想, 也稱存思、存神,即默想諸神形象。唐代道士司馬承禎《天隱子》釋“存想”說:“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也是指閉目靜思身中諸神之存在和顯現的修煉法術。法師通過存想,可使心誠意專,遙想出一派天界意境,化凡塵為神界,化己身為神靈本體。以存想之法溝通神人,具有不可思議之神力。道教認為,建醮不懂存想,無法溝通人神世界,齋醮的目的就不能達到,齋醮也就失去意義。
1,化壇存想: 齋醮必須建壇,壇場可以欄界定,並設神像、靈幡及諸法器,但此佈置仍是外在的、凡間的,而通過法師的存想,卻可使凡間之壇變為神靈之境。此存想過程,道教科儀稱為“化壇”,即將凡境化成仙境。
2,醮儀存想: 齋醮法事開始,在啟堂、入戶、上香後,臨壇法師又有一存想儀節。道教齋醮道場法事,有早、午、晚三朝科儀,早朝三清,午朝玉皇,晚朝青玄。
3,上章存想: 在道教的上章禮儀中,章表上達天庭,也靠存想來完成。上章存想,實際是將人間宮廷大臣上章奏表儀式加以神學化,從而構想出上章於天廷之太上的科儀。在齋醮儀式中,法師每存想一神,都要誦念咒訣。
道教的存想,是對神仙世界的又一種追求形式。它的宗教意義是:經法師的存想,醮壇化為神仙境界的三清聖境,成為真實的神聖凈壇,法師的步、訣、念、唱,也是與神靈的真實交通。
齋醮法壇神符
符, 又稱雲篆,玉牒金書,天書,龍章,鳳文等。道教是以符錄見長的宗教,醮壇佈置離不開符。符錄之源,出於先秦巫術。早在黃帝時期,古代先民就已有立壇、求神、授符等巫咒風俗。至漢代,符錄己十分盛行。道教興起之初,便沿用巫祝符術,為人治病解卮。
《道法會元》卷六十七談符的功能及書符訣竅說:符是陰陽贅合之物,只有天下至誠者,方能使用,若誠心不至,符自然不靈。因此,書符要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總之,書符者引氣存神,傾“精”,“神”於筆端,如此書成的道符,方有役使鬼神之靈力,符之所降,無所不通,無所不度,這就是書符的訣竅。說:
畫符不知竅, 反惹鬼神笑。
畫符若知竅, 驚得鬼神叫。
在各種齋醮法事中,有不同焚化符文,禱告神靈,如煉度科儀,在法事進行中,高功先後要告解冤符、破地獄符、十傷符。
齋醮常用文檢
意, 寫有迎祥集福信眾名字和生辰,或亡人名字,生辰及其陽眷,以及今日所行法事名稱,以供行儀時宣讀。
榜, 一般告貼壇場外,有告諭信眾,開列誦經品目,科儀程序,法師職稱等。
表, 有玉皇表、呂祖表、三清表、救苦表、斗姥表等
牒, 有功德牒、盪穢牒、普召牒、幽冥牒等。
疏, 有十王疏、供天疏、回謝疏等。
符, 有十傷符、二十四獄符、開天符等。
醮壇執事
參加齋醮法事的道士,通稱為醮壇執事,根據所司職責,又有特定稱謂:
高功: 俗稱為掌壇師,是醮壇諸經師的首領。能闡揚教法,隨壇作儀,主持大小法事,上表迎駕,登壇朝禮,經典玄律,科范威儀,都由高功提理。高功須熟悉經典科儀且會做功、念功、唱功、奏功。
都講: 又叫右闡道,是輔助高功主壇的副手。須才智精明,在科儀中主管唱贊導引。主司提韻,宣關,領白和叫香。因都講在科儀中常手執龍旗,並居高功東側(青龍方),故又俗稱為龍班,龍單,通常由一至二人擔任。
監齋: 是輔助高功主壇的副手,主管科儀典法,糾正壇職,振肅威儀,監督齋醮如法如儀進行。
提科: 是壇場提音接詠的法師,須聲音洪亮,熟悉科儀,會唱會念的博學經師擔任。
表白: 負責壇場上宣念文函,對白,和韻,要求上申天庭,虔誠恭敬,清音雅詠,字句清晰。須熟悉經典科儀,會唱會念的博學經師擔任。表白在科儀中常手執虎旗,居於高功西側(白虎方),故俗稱為虎班,虎單。
此外還有演奏道樂和經師多名。高功、都講、監齋、侍經、侍香、侍燈、稱為六職,一般醮壇,最少也得有此六職演禮。《黃錄齋品》記載的臨壇眾官為高功法師一人,同法四人,即監齋、直事、侍香、侍燈。《無上秘要》卷四十八《靈寶齋宿啟儀品》記載的眾官有七職,即高功大法師、都講法師、監齋、侍經、侍香、侍燈、侍座。
殿堂陳設
香案上常設有五供,即大香爐一個,蠟台一對,香筒一對,另外於大香爐前可設一較小些的檀香爐,檀香爐兩邊各設一盒,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檀香要劈作長不過寸,粗不過分的小倏狀。
香案面前要掛桌圍,香案前約一尺遠,設一拜墊,拜墊約二尺見方,前稍高一點,呈十五度坡度為宜。
香案右邊設大磬一個,左邊設大木魚一個。
殿內懸掛之幢、幡、寶蓋、吊掛等,依據情況懸掛,但須成雙成對,不可隻掛一幢,或一幡,以免威儀不整肅。
敬香叩拜
敬香, 有兩種,一是殿主燒香,此皆用線香,以三炷為準,插於大香爐內,炷與炷之間距,三炷平列以不過寸寬為合格,故有“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之諺。二是壇主拈香,此香以檀香為之,敬拈擅香,非常講究,每炷檀香長短粗細前面已說過。壇主拈香時,初炷香熟入爐中間,二炷插於左,三炷插於右,三炷香平列併攏。
叩拜, 叩拜禮,是我國民族傳統禮儀,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儀規,用不同的禮節以表示,故有九拜之儀。“擎拳恭手”,是表示恭敬之意。後世演變成叩頭作揖禮,直到現在,道教仍行叩頭作揖禮。
叩頭有三叩、九叩之別。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為之一禮。與上聖高真祝壽、慶賀道場畢要行三禮九叩禮。叩頭雖用拜墊,實際是五體投地,即雙足,雙手著地,頭磕下去時要頭著手。足站成八字形,雙膝與手同時著地,左手摟著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身為一,表示著“八十一化”。
道教服裝
大褂: 袖寬一尺四寸,長隨身。
道袍: 或稱“得羅”(得讀“朵”音),袖寬一尺八寸,長隨身。以上統用蘭色布料,蘭以像天色與東方生氣。
戒衣: 袖寬二尺四寸,長隨身,黃色黑邊。
法衣: 也稱“天仙洞衣”。是做道場“齋醮”活動,“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時“方丈”穿的法服。
花衣: 經師上殿穿的繡花,有的地方稱“班衣”。
經衣: 平常早晚功課上殿經師所穿,紅色黑邊,也有黃色。
道士所戴帽稱“巾”,有九種: 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道士戴的“冠子”有: 黃冠(即月牙冠或稱偃月冠); 五嶽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必須受過戒的方能戴); 蓮花冠(也稱“上清冠”,一般是高功戴); 五老冠(連瓣形,中繡五老像,做度亡高功所戴)。
白襪:白色象徵本來面目,表示一塵不染。

1510266287-1093899838_n


齋醮服務 – 台灣道教文化

2020-06-06_0803402020-06-06_080315

齋醮服務
道教齋醮科儀歷史悠久,齋醮之意即供齋醮神,借以求福免災。其法為淨心潔身,築壇設供,書表章以禱神靈。齋者,戒潔行事,古人于祭祀之前,必先齋,齋心有戒,故亦雲齋戒。醮者,祭也,祈禱之意。《道教儀範·醮壇威儀和齋》中說:“威儀”是齋法典。凡舉行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動,都有一定的定規儀式,講這種定規程式儀范的經書叫做《科儀》。我們常說“照本宣科”,就是按照定式舉行科儀。“威儀”包括醮壇中的一切陳設和舉止行動。要求全部符合齋法典式,叫做“如儀”。
“醮”是做法事或叫做道場。“齋”是“戒”的另一種行持,通常把“齋”“戒”連稱,如“齋戒沐浴”等。在“建醮”之先,也就是在舉行法事之先,要素食,要清心,要潔身,這都是“齋”的內容。一般來說“齋”是“醮”前的個人“身心潔淨”程式。
“三元齋”,農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為上元、中元、下元;又:“庚申齋”、“甲子齋”,是在“六十花甲”的庚申日、甲子日為齋日。又如:“本命齋”,即在自己的生日那天為齋日。修這些齋日是為解冤,拔罪、祈福、禳災、保命、延壽等。
“齋”的另一種內容是用“醮”的儀式舉行,主要是為生者懺罪祈罪祈福,為死者追薦超度,如“黃錄齋”、“金錄齋”、“九幽齋”等等。這些“齋醮”儀式,已多失傳,如先前新竹縣全真道教會舉辦過“黃錄齋”,這種道場是符合現代道教喪禮既莊嚴又隆重,光是念經的壇,就有好多,一是都壇(即上表奏章的總壇),二是度人壇等壇,道場科儀計有:開壇、取水、蕩穢、請聖、祀灶、揚幡、宣榜、破獄,等等。
道教的“齋醮儀範”早在祖天師創教時就有了,《天宮章本》是最早的齋醮儀範。北魏冠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圖錄真經》、是北天師道的新齋醮科儀南北朝陸修靜整理三洞經典輯錄編撰的《陸先生道門科略》、《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燭願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金篆齋儀》、《玉錄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等,可以看出,道教的“齋醮科儀”到的南北朝時,已形成為一門龐大複雜的專科了。唐末五代初的杜光庭,號廣成先生,是集道教儀範的大成者,他所留下的《靈寶文檢》和《廣成儀制》一直是我們今天寫表文,牒劄的範本。道教“齋醮科儀”到了宋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宋代皇帝動不動就舉辦“羅天大醮”、“三百六十分羅天大醮”等,這些醮法儀式今天雖不知,但可以想像一定是宏大的場面。明代皇帝最喜齋醮、據《明史》記載,明代有:萬壽醮、安神醮、生辰醮、祈年醮等醮法。
古代道教舉行“齋醮”的場所叫“壇”。壇的形式是什麼樣,據《魏書.釋老志》所截寇謙之壇是:“重壇五層,道士百二十八齋肅祈請,六時禮拜”;《隋書經籍志》說:
“為壇三成,皆置綿絕以為限域,傍各開門,皆有法象”。
道教“醮壇”之制,最早是正一天師創立的,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再返龍虎山,于祖天師煉丹處建“傳錄壇”,每於三元之日傳授法錄,是為“正一宗壇”,印用“陽平治都功”玉印。東晉時南嶽魏夫人的弟子楊羲、許謐在茅山創建了“上清宗壇”,宗壇九層,印用“九老仙都君印”。葛玄一派,傳出的《靈寶經》,到了陸修靜給以增修,撰齋儀多種,使靈寶之教大興,這一派於江西清江縣闔皂山,葛玄成道處傳“靈寶經錄”建“元始宗壇”,用“元始宗壇印”和宋徽宗賜給的“元始萬神”銅印。以上三處壇場,統稱為“三山符錄”,是道教最早的“醮壇”。全真派興起後,繼承了道教傳統的“醮壇”之制,如元代修建白雲觀時,首先建起了原來的“虛皇壇”,全真派做道場的“壇”稱為“混元宗壇”,印用“道經師寶”印;方丈傳戒的律壇,稱為“玄都律壇”等等……
  新竹縣全真道教會承辦各齋醮科儀,為廣大善信消災祈福,延壽,功德佈施。
齋醮朝科 三獻全朝 入火陞座
宮廟祭獻 中元普讚
鍾馗伏魔 祈神謝愿 道教喪禮 禳災制解
禮斗拜表
全真傳度受戒

齋醮服務 – 台灣道教文化


http://www.ny.edu.hk/web/cht/hkbc_journal/HKBC_15th%20Journal/03.pdf

2020-06-06_080536

http://www.ny.edu.hk/web/cht/hkbc_journal/HKBC_15th%20Journal/03.pdf


http://nhuir.nhu.edu.tw/retrieve/20188/102NHU00183012-001.pdf

2020-06-06_081115

http://nhuir.nhu.edu.tw/retrieve/20188/102NHU00183012-001.pdf


陸修靜是如何制定齋科儀的?
道教早期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已有齋醮活動。如太平道在教區內,建立了祠、茅室、方壇,以舉行齋醮活動。五斗米道也設置靜室,作為道徒齋戒思過、請禱跪拜的場所;三會日就是五斗米道的會祭日,由統領一方道眾的祭酒做主持道眾請禱祭祀的法師;五斗米道在祭三官時,已創立了上章儀式·張魯時,五斗米道盛行塗炭齋法,但到陸修靜時,早期齋醮已經荒廢。
陸修靜改革天師道的最大貢獻就是制定了齋醮科儀,他所制定的齋醮科儀達百餘卷,如《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等,大概可以分為九齋十二法。陸修靜曾率道徒建三元塗炭齋,還曾因宋明帝重病而建金籙齋,齋會長達二十天,二十天後,宋明帝的病果然就此痊癒。自陸修靜制定了齋醮儀範後,道教齋醮活動的舉行有章可循,無論祝香、章奏、出官請事還是禮謝願念,全都遵循經文。
27陶弘景對道教有什麼貢就?
南朝陸修靜之後,又出了個卓越的道教學者陶弘景。陶弘景隱居茅山,建華陽館,自號華陽隱居,道儒釋三教兼收,親自實踐佛道雙修,開創了融合道佛的先例。由他編寫的《真誥》一書,以輪迴轉生和地獄的說法,代替了「承負」和東嶽主人魂魄的傳統說法。
他還針對魏晉以後道教發展變化、神系混亂的實際情況,編定中國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真靈位業圖》,給天神、地袛、人鬼、群仙、眾真等排列了等級。對外丹術他也作過許多研究,《登真隱訣》中專門論述上清派養生登仙之術,重視服餌煉丹,主張形神雙修,養神與鍊形並重。在《養性延命錄》中,他對養神、鍊形、行氣、導引、房中等養生方法都作了比較科學的闡述。他還精於醫道,著有《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他的《養性延命錄》至今仍是重要的養生經典,《本草集注》首創了藥物分類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陶弘景隱居茅山,傳授《上清大洞經籙》開創道教茅山宗,是上清派實際的創始人,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經營數十年,從而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
28陶弘景為什麼被稱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是南朝齊梁時期著名的高道,出身於南朝士族,少年時就讀了《神仙傳》、《尋山志》等,表現出濃厚的隱逸思想;南朝宋末,他曾為諸王的侍讀,入齊後任左衛殿中將軍。29歲時,師事陸修靜弟子孫游岳,遍歷名山,尋訪仙藥,並受符圖經法,33歲時初游茅山後,於齊武帝時上表辭官,歸隱茅山。齊高帝曾想請其出山輔政,詔書中有「山中何所有,君何戀而不返」之語,他就寫了(《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的詩來表明自己的志向,詩中雲.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後來雍州蕭衍自江陵起兵,陶弘景知天命所歸,遂派弟子假道奉表,表示擁戴,並於次年蕭衍將代齊稱帝時,又以「梁」字為應運之符,令弟子獻之,遂被蕭衍定為國號。蕭衍也屢請其出山,陶弘景請來人帶給蕭衍一幅畫,畫上有兩隻水牛,一牛自由自在地在青山綠水間啃草漫步,一牛戴著金軛頭,表達了他對恬靜自在,無拘無束生活的嚮往。蕭衍便不再相擾,但每遇大事,仍然派人前往茅山,向陶弘景諮詢問策,所以人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
29南北朝時道佛相爭是怎麼回事?
漢魏之世,佛道相依相雜,似本一家,並未出現相互詆毀的情況。而到了南北朝之時,道教的樓觀派造作了《老子西升經》和《老子化胡經》,用老子西升化胡之說作為貶低和排斥佛教的論據,使佛道之間矛盾激化。在北朝,佛道兩家舉行了面對面的辯論,在整體上說,道教敗北;而佛教也因佛道之間的矛盾,更有政治上的原因,先後出現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大規模的滅佛事件。道教雖然沒有遭受大的打擊,但道門中的學者發現了佛教中的許多優點,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不得不下決心改革道教,從而使道教有了較大發展。尤其是樓觀派,更是處於鼎盛期。
與北朝相比,南朝的佛道之爭,只是義理上的爭辯,沒有訴諸武力。而且,在佛道二教激烈鬥爭的同時,也有人持調和論。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南朝宋齊時的道教思想家顧歡,面對當時佛道二教互相攻訐的狀況,他著《夷夏論》,以「老子化胡說」為立論基礎,調和佛道,但又褒道教為聖教,貶佛教為戎法,強調不應合華效夷,此論一出,立即遭到佛教的反對,從而引發一場波及朝野的辯論,史稱「夷夏之爭」,對於促進佛教中國化、道教教義改革、儒釋道三教鼎立的確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0.隋朝道教有什麼特色?
隋朝雖然是一個短命的王朝,但卻是具有轉折意義的朝代,隋文帝以崇佛為主,但對道教也很重視,隋文帝開國時的年號「開皇」,就來源於道經,此外,他還建道觀,度道士,以扶持道教發展。隋煬帝佛道並重,但崇道更甚,曾親自召見茅山宗宗師王遠知,並以帝王之尊,親執弟子之禮,並於都城建玉清壇安置他,煬帝南巡揚州之時,王遠知進諫不宜遠離京都,煬帝不聽,終致亡國喪命。
道教在隋朝時,宮觀廟宇和道士數量都有所發展;茅山宗傳往北方的上清經法已經納入靈寶、三皇等經系,並與北方的樓觀道相融合;在修煉方術方法方面,最突出的是「內丹」的興起,隋朝還繼承南北朝的道教經籍,搜集到的道書計有經戒、服餌、符篆等,合計377部,2216卷;隋朝道士講經,以《老子》為主,其次講《莊子》、《靈寶經》、《升玄經》等。
隋文帝(541-604年),姓楊名堅,弘農華陰(今陝西)人。道教信徒,其國號「開皇"便源於道教。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r8j2plr.html
----------------
陸修靜是如何改造天師道和制定齋醮科儀的?
2018-08-11 由 道宗平台 發表于文化
陸修靜是南北朝劉宋時期的著名道士,他既是舊道教的集大成者,又是新道教的奠基人。他總括「三洞」典籍,並加以整理,編纂了第一部道教經書總目《三洞經書目錄》,成為後來《道藏》編纂的基礎。
他對南朝道教的改革,主要體現在他的《陸先生道門科略》中,他提出整頓組織系統,健全三會日制度,扭轉了已經流於混亂的組織狀況;
加強了「宅錄」制度,整頓名籍混亂的狀況,規定以每年三會日的最後一天,作為登記、審核宅錄的最後期限,限定那一天每個道民必須帶命信到本師治所,由本師給以注籍;
禁止道官各行其是,自行置職,健全道官按級晉升制度,恢復和健全過去天師道依功受籙和按級晉升的制度,始創服飾規範,規定道士須具有「道巾、單衣、被、履、手板」等。
此外,他還制定完善了道教戒律和齋醮儀式,整理出一套比較完善的規定,使天師道從形式到內容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健全,經他整理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
道教早期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已有齋醮活動。如太平道在教區內,建立了祠、茅室、方壇,以舉行齋醮活動。
五斗米道也設置靜室,作為道徒齋戒思過、請禱跪拜的場所;三會日就是五斗米道的會祭日,由統領一方道眾的祭酒做主持道眾請禱祭祀的法師;五斗米道在祭三官時,已創立了上章儀式;張魯時,五斗米道盛行塗炭齋法,但到陸修靜時,早期齋醮已經荒廢。
陸修靜改革天師道的最大貢獻就是制定了齋醮科儀,他所制定的齋醮科儀達百餘卷,如《金籙齋儀》、《玉篆齋儀》、《九幽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等,大概可以分為九齋十二法。
陸修靜曾率道徒建三元塗炭齋,還曾因宋明帝重病而建金籙齋,齋會長達二十天,二十天後,宋明帝的病果然就此痊癒。自陸修靜制定了齋醮儀範後,道教齋醮活動的舉行有章可循,無論祝香、章奏、出官請事還是禮謝願念,全都遵循經文。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xp6kllq.html
---------------------------
中华道教斋醮文化——上篇 - 知乎 https://bit.ly/3cCTXuv

古代祭祀是國家大事。
古人在祭祀前,必須清潔身心,戒慎行為,誠敬乃事,方能感鬼神,達到祭祀的感應。
周初齋和祭祀已有密切關聯。 武王病,周拔齋禱告, 武王得以病癒(《史記·周本紀》)。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祭祀前整潔身心之事,稱為齋,即齋戒。
孔子曾告誡弟子們:對齋,戰,疾三事,要慎重對待,不可輕忽。
孔子對齋非常重視,《論語·鄉黨》說:孔子"齋必變食,居必遷坐"。
齋是對鬼神表敬意之舉,其形式有:沐浴,不食葷,酒等,還要服潔淨衣服。 這種外在形式的齋戒,只是祭祀之齋。 而更為重要的是"心齋",心齋要人清心寡慾,超凡脫俗。
齋,據《說文》,謂戒潔也。 《祭統》日:"齋之為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也。 "《易·系辭》上:"聖人以此齋戒。 "韓康伯注雲:" 洗心曰齋,防患日戒。 "《禮·曲禮》"齊戒以告鬼神"。 《孟子·離婁》"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齋者,湛然純一也。 戒者,肅然警惕也。 古人在祭祀前或舉行禱祝典禮前的"清心潔身"叫齋,用以表示莊敬。
早期道教所言齋戒,多指祭祀前的齋戒。 認為學道修真不持齋,猶如無燭夜行,不能與神感通。 道教依"齋戒以告鬼神"懺罪祈福,修成多種齋儀,稱為"齋法"。
"齋法"據《雲笈七簽》卷三十七《齋戒》雲:"齋者齊也,齊整三業。 外者不染塵垢,內則五臟清虛,降真致神,與道合真。 其法略有三種:一設供齋,可積德解愆;二節食齋,可和神保壽;三心齋,即疏夀其心,除嗜欲,澡雪精神去穢累,戰鬥擊其智絕思慮。 蓋所以無思無慮則專道,無嗜無欲則樂道,無穢無累則合道。 以上三者,即祭祀之齋與心齋也。 合三者統言'齋法'。 "
道教依其義演成多種齋法儀範,為人祈福模範,解冤拔罪,保命延生。
據文獻記載,南朝宋·陸修靜已不把齋限於祭祀前之潔誠修持,按《洞玄靈寶道學科儀·必齋品》道士女冠,誦經必齋,校經必齋,書符必齋,合藥必齋,作金丹,精思,詣師請問,禮拜,受經,救濟消災,致真,等等,皆先齋而後行。
陸修靜還制定了很多齋法科儀,如《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燭願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金篆齋儀》,《玉篆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等等,成為道教"齋儀門"專科之學。
五斗米道的"廚會",相當於現在一些信眾的吃"齋"。 "廚會"規定:上齋七日,中齋三日,下齋一日,皆要斷房事,五辛,生菜,肉食,一日只吃米三升。 把這種素食齋戒,稱謂"修廚會之具"。 道民祈神求願,必先修廚會之具。 正一齋法有《旨教齋》,旨教齋即是以清素為食。

醮是古代一種禱神祭祀。 《文選》卷十九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有方之士,羡門高奚谷,上成郁林,公樂巨谷,進純牺,禱璇宮,醮諸神,禮太一。 "《竹書紀年》載"黃帝游於洛水之上,見大魚, 殺五牲以醮之。 "
按《說文》,醮是冠娶禮祭,又有祭神之禮義。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設醮》曰:"自古建齋無設醮之儀,只於散壇拜錶後鋪設祭馔...... 備以茶酒列於壇心,自三寶而下至三界真司,將吏神衹,無不召請,三獻宣疏。 蓋酬其圓成齋福,翊衛壇場,辟斥魔靈,宣通命令故也。 ...... 諸齋後設醮,名為謝恩。 "
按此,齋事畢終而設醮者,正如《靈寶玉鑒》中《設醮辯》所雲:"所以將恭敬之實也,且以答上下神衹之陟降也,亦以謝既往之咎也。 ...... 諸神效勞日久,得以善終乃事,未必非神之功,是又不容無此醮事以補報也。 "《隋書·經籍志》謂:醮者,夜中於星辰之下,陳設酒脯餅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
齋醮,大約在隋代以前,以降真致神道場謂之齋;以酬神謝恩道場謂之醮。 但考之道經,晉代所出《太上洞淵神咒經·諸天命魔品》有"建齋醮"之語。
該經《步虛解品考》中說: " 修齋設醮,不依科儀之考。 "這已說明當時的齋醮已是祭禮儀式,"齋"已由祈禱前的整潔身心變為祈禱儀式。 隋、唐時已普遍齋,醮合一,稱作"齋醮"或統稱之謂"醮"。
---------------
中华道教斋醮文化——下篇 - 知乎 https://bit.ly/3dCv5Vf
齋醮科儀的文化價值
宗教禮儀是一種文化, 已為當今社會所承認。 而齋醮是道教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是一種文化。 作為文化,就有它的文化價值,齋醮亦如此。
例如,上海道教現行"進表"科儀,大體分三個步驟舉行。 第一步為啟壇:法師和眾道士入壇敬香,跪奏祝告,醮壇被幻化成瑤壇仙境,以分燈法點燃全壇之燈,擊金玉之聲,然後漱水。 淨灑壇場。
第二步為請聖:奉安五方神聖,請聖,降聖。
第三步為拜表:法師和眾道士奉請三師相助,降臨壇場,高功默念"薰香咒",行祭禮於司表仙官,以勞動仙官遞送表文於天庭,然後封表,法師虛畫符文於表上,以示 封緘;行送表禮,焚表化行;高功步罡踏鬥,以示元神飛升天庭,默念表文,稟告上蒼,高功在踏表后,收斂元神,眾法師和執事致謝眾神,獻供,上表結束,退堂。 此為進表科儀的核心內容。
通過此儀,道士將書寫信眾祈願的表文呈達天庭,祭告上蒼。 眾聖降臨壇場,賜福延齡,先靈受度。
道教齋醮中常用的一種科儀。 水火即真水真火,水火煉度即指用真水真火, 交煉亡靈,拔度幽魂。 包括九鍊生屍,靈寶煉度和南昌煉度三種。
在舉行該儀時,壇場上要設置水池和火沼,水池盛真水,火沼置真火。 其中真水是在拂曉時,"於東井中,人未汲者"(《上清靈寶大法》),經焚請水符後,在燭光下,汲水入水池內;真火是在日午時,"面日,截竹取火,下用印香引之"(《上清靈寶大法》),火著後,焚請火符,引火燒沼內炭。
其程式為:祝香,啟聞上帝,焚降真诏靈符;高功就座召將吏,將吏降臨,次念五帝真諱;收召亡魂,水火交煉;焚符九章,使亡魂之 臟腑生神;說戒;舉道經師寶;鬼神十戒;九真妙戒;舉奉戒頌;讀符告簡牒;高功下座,送魂度橋;焚燎,舉三清樂;退班。 其核心是收召亡魂,水火交煉。
道教通此儀,水火交煉,超陰亡。 通過齋醮科儀內容和形式的結合來體現它的教義思想和教徒的信仰行為,主要表現在道,神,濟貧拔苦等諸方面。
道是道教的理論基礎,它不僅是道教的宇宙觀,而且是道教的根本信仰。
因為於道教而言,"道"最終被人格化,成為"太上老君",出現了"一徑化三清"之說。
加上人(這裡的人均指道教信徒)與鬼神,出現了人神,人鬼關係。 在金箓,玉箓齋中,各種科儀大多反映人同神的關係,而黃箓齋中,各種科儀大多反映人同鬼的關係,因而要通過請聖,慶賀,祝壽等科儀為人,神祈福謝恩;通過破獄,煉度,施食等科儀為人,鬼濟幽度亡。 " 如燈儀就表明瞭道教徒追來光明的教義思想內容。 總之。 所有的一切均表現了道教的教義思想。
斋醮仪式中运用了许多赞颂词意,即步虚和青词,属于两种文学体裁。
步虚是谀神之辞,建醮时,道土须绕香炉或烛灯,边巡行边按一定的曲调口诵词章。一般为诗体,或五言,七言,或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早在寇谦之,陆修静时,即有《华夏颂》,《步虚词》出现。现存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中皆有许多步虚词。
青词,又称青辞,亦名绿章,为道教斋醮时送给天神的奏章祝文。一般多用骈体,以四六文句构成,对仗工整,文辞华丽。也有骈散并用的,开头叙明祝祷者姓名,祈祷神衹尊号,所奏事由,末节用“以闻”、“谨词”之类的表示谦卑祈请的文辞。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官吏频频出入于道场,且奉皇命,亲作青辞。
此外,帝王也有为斋醮作赞颂辞章的。宋太宗,宋真宗和宋徽宗等分别撰写了《步虚词》, 《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各数十首。
由於齋醮的廣泛影響,古代文學作品中也不乏描寫。 如《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中,均有熱烈的齋醮場面的描寫。
齋醮音樂,又稱科儀音樂,法事音樂和道場音樂,包括步虛,偈,讚,頌,誥等韻曲,和獨唱,合唱,吟唱,道白等聲樂,以及器樂,打擊樂等多種音樂形式。
齋醮音樂在發展過程中,與我國傳統的巫教音樂,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相融合,逐漸形成了自身的風格和體系,成為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齋醮音樂發展到北宋末期,才出現了一部曲譜範本《玉音法事》,此為現存所見到的道教樂譜中最早的聲樂譜集。 該譜集收入於明《正統道藏》,記載了唐代至宋代的道曲50首。 因記譜方法非常奇特,至今難以破譯。 及至明代,又出現了一部《大明御制玄教樂章》譜集一卷,載有道曲14首,工尺譜曲調。 清代《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中收有全真道常用的曲目56首,用"铛镲板"。 這些都是道教音樂的重要文獻。
全真道注重修持,醮壇音樂較為含蓄;正一道面向社會,醮壇音樂便十分活潑。
道教在齋醮時,往往與煉養並行。 例如在建醮前,必須齋戒沐浴,即清潔身、口、心,不讓污穢介入。 在建醮過程中,要運用存想,以聚精會神,排除雜念,達到真心清淨的境界;此外還有叩齒,呼吸,等等,都是齋醮中有利於健康的因素。中华道教斋醮文化——下篇 - 知乎 https://bit.ly/3dCv5Vf
---------------------------
道教的「齋醮」是什麼樣的儀式呢?
‧ 陸 casino online 修 靜 制 訂 齋 醮 科 儀 ‧  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陸修靜《洞玄靈寶五感文》記十二種齋法說:
一曰洞真上清之齋,有二法......
二曰洞玄靈寶之齋,有九法。以有為為宗。其一法,金籙齋,調和陰陽,救度國王。其二法,黃籙齋,為同法拔九祖罪根。其三法,明真齋,學士自拔億曾萬祖九幽之魂。其四法,三元齋,學士一年三過,自謝涉學犯戒之罪。其五法,八節齋,學士一年八過,謝七玄及己身宿世今生之罪。其六法,自然齋,普濟之法,內以修身,外以救物,消災祈福,適意所宜。其七法,洞神三皇之齋,以精簡為上。其八法,太一之齋,以恭肅為首。其九法,指教之齋,以清素為貴。
又曰三元塗炭之齋,以苦節為功,上解億曾萬祖無數劫來宗親門族及己身家門無鞅數罪,拯拔懮苦,濟人危厄,其功至重,不可稱量。
  陸修靜的九齋十二法,皆屬濟度之齋,而其中以靈寶齋為主體,故此後靈寶之教大行於世。自陸修靜制訂齋醮科儀後,道教齋醮活動的舉行有章可循,祝香啟奏,出官請事,禮謝願念,莫不遵循經文。
   陸修靜在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年),曾率門人建三元塗炭齋,《洞玄靈寶五感文》記塗炭齋的作法說:
於露地立壇,安欄格,齋人皆結,同氣賢者,悉以黃土泥額,被髮繫著於欄格,反首自縛,口中銜璧,覆臥於地,開兩腳,相去三尺,叩頭懺謝。
  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文)張澤洪
‧ 張 萬 福 整 理 齋 醮 科 儀 ‧
   張萬福,生卒年不詳。是唐中宗、睿宗、玄宗時期活動於長安的著名道士。張萬福居長安太清觀,是唐前期整理編撰齋醮科儀的重要人物。 
  《正統道藏》收錄張萬福編撰的齋醮科儀經文,有《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三洞眾誡文》、《三洞法服科戒文》、《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太上洞玄靈寶三洞經誡法籙擇日曆》、《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籙立成儀》等。此外,《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十六收有題為陸修靜撰、張萬福補正的黃籙科儀,其醮壇儀範,已甚為完備。
  張萬福曾遊江淮吳蜀,所至之處,目睹經戒法籙傳度甚為輕率,齋戒守靜亦不盡心遵行,甚至有男女同壇祭禮,或師弟不相對齋,或師弟各自遊行,或數師同壇,或不書表章,不分契券,齋醮活動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需要道門中人整理改進。
   唐代長安是道教文化中心,是高道薈萃之地。張萬福時五十餘歲,入道修持亦四十餘載,身為長安太清觀大德,是道學淵博之士。他參加編撰唐代《道藏》,熟悉道教典籍,所以擔當了整理齋醮科儀的重任。
  張萬福對齋醮科儀的整理和貢獻,主要在經戒法籙、法服科戒、齋醮儀式等方面。張萬福認為:醮,是薦誠於天地,祈福於冥靈,故須誠心誠意。建醮設壇,器物供品,皆有講究。醮壇以設於名山洞府為佳,其次選幽閑靜寂之地。器物座具,時果芳饌,必在豐新,道法清虛,特忌肮穢。
  張萬福修訂的醮儀舉行程式是:
   (1)設壇座位;(2)潔壇解穢;(3)入戶祝;(4)發爐;(5)出   靈官;(6)請官啟事;(7)送神真;(8)敕小吏神;(9)內官;  (10)覆爐;(11)送神頌;(12)出戶祝;(13)醮後諸忌。
  張萬福上承陸修靜,後啟杜光庭,是齋醮科儀制訂的三巨頭之一。
(文)張澤洪
杜 光 庭 修 訂 齋 醮 科 儀 ‧
  杜光庭(850-933年),字賓至,號東瀛子,處州縉云(今屬浙江)人。杜光庭著述宏富,對道教理論建設頗多貢獻,修訂齋醮科論,即是其一大成就。
  南宋道士呂太古《杜天師傳》記杜光庭修訂齋醮科儀說:
道門科教,自漢天師、陸修靜撰集以來,歲久廢墜,乃考真偽,條列始末,故天下羽襡,至今遵行。
  唐代道教典籍,到唐玄宗時臻於極盛,但安史之亂,長安、洛陽所藏道經,多毀於兵燹。後經海內搜求,京師繕寫,得以恢復《道藏》。唐末黃巢起義,道教經書,焚蕩之餘,十無三二,散無統紀。這就是杜光庭在成都「閱省科教」,修訂編撰齋醮科儀的背景。
  《正統道藏》收錄杜光庭編撰的齋醮科儀經書有:《太上黃籙齋儀》、《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太上正一閱籙儀》、《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閱籙醮儀》、《太上三洞傳授道德經紫虛籙拜表儀》、《太上靈寶玉匱明真大齋言功儀》、《太上靈寶玉匱明真大齋懺方儀》、《太上靈寶玉匱明真齋懺方儀》、《太上洞淵三味神咒齋十方懺儀》、《太上洞淵三味神咒齋清旦行道儀》、《太上洞淵三味神咒齋懺謝儀》、《太上洞神太元河圖三元仰謝儀》、《金籙齋啟壇儀》、《金籙齋懺方儀》、《洞神三皇七十二君齋方懺儀》。
  杜光庭修訂的齋醮科儀近二百卷,成為唐代以後齋醮活動的範本,影響最為深遠,後世言齋醮者,必談廣成先生科儀,甚至有以科儀經典托名杜光庭以自重者。從科儀種類看,杜光庭修訂的主要是金籙齋、黃籙齋、明真齋、神咒齋、閱籙儀、拜表儀、仰謝儀、方懺儀等。
  杜光庭編撰的《太上黃籙齋儀》的「發願」程式,充分表現出道教的濟度思想。這種祭祀中的發願有十願、十二願兩種。十願是:
  一願大道流行,普天懷德;
  二願一切有生,咸皆悟道;
  三願九夜悲魂,一時解脫;
  四願孤魂無依,咸得受生;
  五願天下太平,五谷豐熟;
  六願臣忠子孝,君仁父慈;
  七願四海通同,冤親和解;
  八願潛胞處卵,咸得生成;
  九願積疾新痾,旋即痊愈;
  十願孤露眾生,豐衣足食。
  在十二願中,還有願家多孝悌、願國富才賢、願聖人萬壽、願學道成仙等。
  杜光庭修訂的齋醮科儀,既有繼承,也有創新。《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十五《醮說》稱:張清都黃籙儀無謝恩醮,杜廣成儀始有之。亦以修齋,召命神靈管衛壇場,宣通關告,往來勞役,所以言功,設此醮筵,用行酬賞。
  此張清都即張萬福,說明黃籙儀的謝恩醮,是杜光庭根據醮儀內容而增補的。經杜光庭的修訂,黃籙齋儀已臻於完善,故後世黃籙齋儀,多以杜光庭本為宗。
  杜光庭在巴蜀期間,王公大臣、信徒道眾多慕其聲名,請為齋醮活動撰寫章詞,今本《廣成集》十七卷中,收有齋詞三十一通,醮詞一百八十六通。其齋詞有金籙、黃籙、明真、報恩、三元、受籙等;醮詞有北帝、南斗、北斗、九曜、周天、本命、庚申、安宅、三皇、八節、太一、還願等。
  杜光庭的齋醮章詞,成為後世道教章表書寫的範本。南宋道士呂太古讚譽杜光庭:「詞林萬葉,學海千尋,扶宗立教,天下第一。」
(文)張澤洪
‧ 唐 代 道 教 齋 醮 ‧
  唐代道教已成為國家宗教,道教齋醮也作為國家祭祀活動,受到唐代帝王的重視,道教齋醮也就豋上了國家祭祀的大雅之堂。
  唐太宗即位之初,即敕命著名道士李含光建茅山壇宇,為國齋醮。唐太宗多次派中使赴茅山壇場,巡視齋醮,賞賜茅山修醮道士,令「依河圖內篇,奉修齋謝」。唐代茅山上清宗壇為國醮祭,名揚天下。唐五代著名文士徐鉉就稱讚茅山華陽洞天,金陵福地,群仙之所都會,景福之所興作,「故其壇館之盛,薦享之殷,修奉之嚴,樵牧之禁,冠於天下。」
   武則天執政時期,多次敕命舉行金籙齋會和投龍簡儀式,為武周政權拜天謝過,鎮安社稷。大周天授三年(692年),武則天以大周革命,敕令金台觀主馬元貞往五嶽四瀆投龍,作功德。馬元貞等奉命赴東嶽泰山章醮投龍,作功德12晝夜,而唐高宗顯慶六年(661年)在東嶽舉行投龍儀式,僅齋醮7晝夜,說明武則天此次投龍儀式規模更大。
  大周聖歷元年(698年),大弘道觀主桓道彥,奉敕於東嶽設金籙寶齋河圖大醮七晝夜,兩度投龍,儀式有加。
  大周長安元年(701年),金台觀主趙敬,奉敕於泰山岱嶽觀靈壇修金籙寶齋三晝夜,又設五嶽120槃醮禮,奉金龍玉璧投山。 大周長安四年(704年),大弘道觀威儀師邢虛應等,奉敕於東嶽岱嶽觀建金籙大齋四十九晝夜,行道設醮,奏表投龍荐璧。
  1982年5月,在嵩山峻極峰發現一枚武則天時期投龍時的金簡,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此《中嶽投金簡文》稱:
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此簡系太歲庚子七月,即大周聖歷三年(700年)中元節投放。
   唐玄宗尊崇道教,對齋醮儀式尤感興趣。「每中夜夙興,焚香頂禮。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煉醮祭,相繼於路。」5 開元天寶年間,投龍奠玉,絲毫不遜則天武后,當時茅山華陽洞、天台山玉京洞、王屋山玉陽洞、青城山天師洞、南嶽朱陵洞等名山洞府,醮祭投龍,歲歲不絕。
  唐代道教齋醮中的投龍儀式,一般要舉行金籙齋會,設1200星位的羅天大醮,舉行地點多在道教的洞天福地。杜光庭《天壇王屋山聖跡序》說:
國家保安宗社,金籙籍文,設羅天之醮,投金龍玉簡於天下名山洞府。
  道教的投龍簡儀式源於天、地、水三官信仰,劉宋時已初步形成投龍祭祀儀式。至唐代、祭天、祭地、祭水的投龍簡儀式,已成為國家齋醮祭祀大典。
  唐代京城長安和東都洛陽,是道教齋醮活動最盛之地。唐代長安有43座道觀,洛陽有12座道觀,唐政府設崇玄署,「掌京都諸觀之名數,道士之帳籍,與其齋醮之事。」開元十年(722年),唐玄宗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一所,每年依道法齋醮,天寶初更改廟名,長安為太清宮,東都洛陽為太微宮。長安太清宮設御齋院和公卿齋院,成為國家齋醮的重要法壇。唐宋崇祀九宮貴神,九宮太乙所居之宮,司九州水旱災福,太清宮即設九宮神壇。李德裕《論九宮貴神壇狀》說:
九宮貴神,實司水旱,功佐上帝,德庇下民。冀嘉谷歲登,災害不作,每至四時初節,令中書門下攝祭者,准禮。九宮次昊天上帝,壇在太宮太廟,上用牲牢幣璧,類於天地神祇。天寶三載十二月,元(玄)宗親祀。乾元元年正月,肅宗親祀。
  李德裕還撰《論九宮貴神合是大祠狀》,說九宮貴神上佐天極,下輔人極,輔相神道,實為國之大祠。
  太清宮供奉的李氏皇帝遠祖老子,被尊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在唐人詩文中,還可見太清宮舉行齋醮的記載。唐代詩人張仲素《上元日聽太清宮步虛》詩曰:
  仙客開金籙,元辰會玉京。
  靈歌賓紫府,雅韻出層城。
  磬雜音徐徹,風飄響更清。
  唐元和進士封敖撰有《太清宮祈雪青詞》、《祈雨青祠》,祈求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降雨雪以福佑群生。青詞是齋醮時獻給天神的奏章祝文,此文即創始於太清宮齋醮法事。
  唐代皇帝誕生日、忌日,要專門舉行齋醮法事,敬修功德,為皇帝祈禱。封敖撰《慶陽節玉晨觀嘆道文》、《憲宗忌日玉晨觀嘆道文》、《立春日玉晨觀嘆道文》,即為皇帝慶誕齋醮而作。《立春日玉晨觀嘆道文》說:
女道士等奉為皇帝稽首齋戒,焚香莊嚴。伏以冥鑒照臨,神功保衛,精誠上感,至道潛通,高明廣被於無窮,福佑庶垂於有感。南山比壽,將聖祚而齊隆;東海量恩,與天波而長潤。旁沾動植,溥救幽陰,咸保乂寧,水綏多福。
  玉晨觀在長安大明宮,傳世之唐大和三年(829年)刻石《唐大明宮玉晨觀故上清大洞三景弟子東嶽青帝真人田法師玄室銘並序》,即可為證。
 唐王室的齋醮並不限於承平之世。安史之亂,唐玄宗避難入蜀,車駕入成都,驚魂未定,即敕令青城山道士王仙卿在黃帝壇為國齋醮,祈請太上老君佑護,早日平息戰亂。100多年後,黃巢起義軍逼近長安、唐僖宗步其祖後塵,亦入蜀避難,並敕命青城山道士修靈寶道場,周天大醮。周天大醮設星位2400,祭祀法壇名延祚保生壇。杜光庭形容青城靈寶道場之夜「神燈千餘,輝灼林表。」
   要特別提到的是,唐代實行道舉制度,道士經法科試義十道,講論科試經論,文章應制科試詩,表白科試聲喉,聲讚科試步虛三啟,焚修科試齋醮儀。齋醮法事中,道士要念頌祝咒,以聲音宏亮為佳。故表白、聲讚、焚修三科都與齋醮有關,此亦見唐代齋醮之重。
(文)張澤洪
‧ 宋 代 道 教 齋 醮 ‧
   宋代皇室齋醮活動的盛行,與道士張守真「降神」事件頗有關係。據《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談苑》、《湘山野錄》等載,宋太祖趙匡胤病,召張守真入宮,命內侍王繼恩在建隆觀設黃籙醮,令張守真降神。神女降言:「天上宮闕已成,玉巢開。晉王有仁心。」張守真將天神真言稟告太祖,當晚,趙匡胤召見晉王趙光義,以國家社稷相托。宋太宗嗣位後,不久即召張守真作延祚保生壇,降說天命的黑殺神,亦被封為翊聖將軍,宋真宗時加號為翊聖保德真君,成為宋代頗受崇祀的道教尊神。
  宋代文士王欽薦奉敕撰《翊聖保德真君傳》,稱翊聖保德真君降世,教張守真結壇之法,使為宋王齋醮祈福。所傳九種結壇法,分為上中下三等。
  上三壇為國家設。其上稱順天興國壇,設3600星位,為普天大醮;其中稱延祚保生壇,設2400星位,為周天大醮;其下稱祈谷福時壇,設1200星位,為羅天大醮。
  中三壇為臣寮設。其上稱黃籙延壽壇,設640星位;其中稱黃籙臻慶壇,設490星位;其下稱黃籙去邪壇,設360星位。
  下三壇為士庶設。其上稱續命壇,設240星位;其中稱集福壇,設120星位;其下稱卻災壇,設81星位。
   此三等九級壇法,所用法物儀範各有等級差別。《翊聖保德真君傳》的記載,反映出宋代齋醮已有三等九級壇法的事實,而其中有些壇法,如周天大醮,羅天大醮,唐代已經舉行。
  宋初最大齋醮活動,是張守真在瓊林苑作周天大醮。醮壇上,黑殺神又降格言,宋太宗命緘藏格言於內殿。此後,宋太宗敕建上清太平宮,命選擇道士住宮焚修,每歲三元及誕節,皇帝本命日,遣中使致醮。祀神之夕,太宗遙望禮拜。歲遇水旱,國有大事,都舉行齋醮禱請。
  宋太宗以五福太一,天之貴神,敕命在京師東南蘇村修太一宮。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太一宮落成,翌年,太宗親祀太一宮,撰《祭告太一宮詞》。 宋真宗即位時期,皇室齋醮活動更盛。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敕於京城乾地建玉清昭應宮,以供皇室齋醮。玉清昭應宮日役工三、四萬,歷時七年建成。50多所宮殿門名,皆真宗御制賜名,親書填金。宋田況《儒林公議》卷上讚玉清昭應宮說:
其宏大瑰麗,不可名擬。遠而望之,但見碧瓦凌空,聳耀京國。每曦光上浮,翠彩照射,則不可正視。
   宋真宗還欽定天慶節,天貺節,天祺節,每逢三大節日,全國上下建醮祭禮,並令太常禮院詳定天慶道場齋醮儀式,頒行諸州。《宋史‧禮志》記載的奉禮天書、玉皇、聖祖之國家祭禮,都是建金籙道場,設羅天大醮。
  由於宋王室熱衷齋醮,宋代文士多有為皇室齋醮撰寫供奉青詞者。如蘇軾撰青詞10首,王安石撰青詞26首,夏竦撰青詞27首,胡宿撰青詞125首,張孝祥撰青詞13首,洪適撰青詞42首,周必大撰青詞90首。胡宿是宋仁宗朝翰林學士,他所撰寫的青詞按道場分類有:祝聖壽道場青詞,祝聖壽金籙道場青詞,祝聖壽靈寶道場青詞,,皇帝生辰道場青詞,皇后生辰青詞,太一道場青詞,天慶節道場青詞,奏告天地社稷青詞,奏告太廟七室青詞,奏告在京諸神青詞,奏告南郊青詞,羅天大醮青詞,拜帝祈嗣迎祥青詞,催生道場青詞,迎福道場青詞,謝雪道場青詞、祈福青詞,奏告諸陵青詞、上元節道場青詞、先天節道場青詞、中元節道場青詞、奉安御容奏告青詞、上梁祭告青詞、立春青詞、太社青詞、罷散青詞等。從這些供奉青詞名目,亦可見宋王室齋醮之盛行。
   宋室南渡,都城臨安又成為國家齋醮中心,每逢諸神誕辰,節日慶典,「諸宮道宇,俱設醮事,上祈國泰,下保民安」。11 南宋茅山醮壇,尤為宋室所重,節慶祈福道場,臨安和茅山,多同時舉醮,傳世供奉青詞,即可概見。
   宋王室仍承唐制舉行投龍簡儀式,至宋仁宋時,曾令道錄院裁損投龍地點,保留20處。范鎮《東齋記事》卷一載保留的名山洞府是:河南府平陽洞、台州赤城山玉京洞、江寧府華陽洞、舒州潛山司真洞、杭州大滌洞、鼎州桃源洞、常州張公洞、南康軍廬山詠真洞、建州武夷山升真洞、潭州南嶽朱陵洞、江州馬當山上水府、太平州中水府、潤州金山下水府、杭州錢塘江水府、河南濟瀆北海水府、鳳翔府聖湫仙遊潭、河中府百丈泓龍潭、杭州天目山龍潭、華州車箱潭。但裁減的投龍洞府,有的不久又恢復。
  據《道法會元》卷三記載,宋代國家投水簡的著名三水府是馬當山上水府福善安江王,採石山中水府順聖平江王,金山下水府昭信大江王。
   宋王室還重視齋醮科儀的修訂。宋真宗令兩街道錄召集高道修齋醮科儀,由王欽若審定編成《羅天大醮儀》十卷。宋神宗命提舉中太一宮孫永監修刪潤齋醮科儀,熙寧六年(1073年),陳繹又奉旨編修《道場齋醮式》二十八卷。宋徽宗令每路選道士十人赴京城左右街道籙院講習科道聲讚規儀,並編成最早的齋醮音樂經韻譜集─《玉音法事》,又命道士林靈素修正一黃籙青醮科儀。大觀二年(1108年),宋徽宗詔以金籙靈寶道場儀範426部,降天下道觀,命守令選道士依法奉行。明朱國禎《涌幢小品》說宋世尤重科醮,「朝廷以至閭巷,所在盛行」。12 此語頗能概括宋代齋醮盛況。
(文)張澤洪
‧元 明 道 教 齋 醮 ‧
  金元之際的全真道宗師,道法高妙,其為國主持的齋醮法事,鐫刻金石,名垂青史。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世宗召丘處機進京,命主持萬春節醮事。翌年,世宗又召王處一進京。王抵京時,世宗已死,繼位的章宗即命王處一設醮,為世宗求冥福、明昌元年(1190年)二月,章宗敕命王處一在京師十方大天長觀,為國設普天大醮七晝夜,章宗駕幸醮壇,行香祭祀,齋戒七日,並親書普天大醮青詞一通,《十方大天長觀普天大醮瑞應記》記其詞說:
嗣天子臣謹上啟三清四帝二后,伏以足應丕緒,仰戴慈闈,惟日奉承。方備九州之養,賴天孚佑;克開萬壽之祥。偶失時和,遽成微恙,爰款殊庭之邃,聿嚴秘醮之科。所冀孝誠,俯回真馭,垂至神而洞鑒,錫景命之延洪,嘉與群生,永依大庇,臣無任懇禱之至,謹詞。
  泰和元年(1201年)、三年(1203年),章宗兩召王處一在亳州太清宮舉行普天大醮,王處一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七大弟子中最著神異者,而普天大醮是齋醮儀式中壇位最高、規模最大者。
  金大安三年(1211年)冬十二月二十九日,金完顏永濟敕中都太極宮提點李大方,於崇慶(1212年)改元春上七日,在太極宮設羅天大醮三晝夜,皇帝御署青詞,遣官行禮載敕,高功捧玉簡金龍,遍詣名山大川,嶽瀆水府投送,為國祈恩,與民請福,願凶冠不生,甘霖時作。
  元代長春宮全真宗師,及太一道、玄教、正一道宗師,多奉敕為國舉行大型醮祭儀式。丘處機弟子李志常,兩奉朝命在長春宮建普天大醮、金籙大齋。
   元憲宗四年(1254年),憲宗命各方國齋醮,超升幽魂,特敕命全真掌教李志常主醮,作大濟度師,挑選全國高道,於春三月在長春宮設黃籙普天大醮3600分位,醮期七晝夜。憲宗親署密詞九通,玉簡三面、名卿士夫皆有讚詠,佳聲和氣,傾動京邑。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冬,忽必烈詔長春宮設羅天清醮,全真掌教宋德方主持七晝夜醮儀。
  中統元年(1260年),太一道五祖李居壽奉世祖忽必烈之命,在本宮設黃籙靜醮,冥薦江淮戰役捐軀者。 元世祖中統五年(1264年),全真道真人張誠明,奉敕在長春宮設金籙周天大醮七晝夜,並赴濟瀆投龍簡。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遣中使持香幣,至江南龍虎山、閣皂山、茅山訪求高士,舉行齋醮。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玄教大宗師張留孫等,領天下道士千餘人,在長春宮建周天大醮七晝夜,薦科宣儀,禮於上真,並命集賢司直、奉訓大夫周應極,崇真萬壽宮提舉陳日新、乘傳封香,赴濟瀆投龍簡。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冬十月,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全真掌教孫德彧受命在長春宮建金籙普天大醮九晝夜。醮後,中奉大夫李倜、太一崇玄體素演道真人蔡天祐、五福太一真人呂志彝、正一大道真人劉尚平、玄教嗣師真人夏文泳,率法師道士幾千人,在大都崇真萬壽宮建金籙周天大醮七晝夜,開赴濟瀆投龍簡。這是歷史上由正一道和太一道法師聯合主壇的盛大法會。
  泰定二年(1325年)二月,第39代天師張嗣成、全真掌教孫履道、玄教大宗師吳全節,率南北道士千人,在長春宮建黃籙普度大醮七日,出黃籙白簡萬通。元文士虞集撰《黃籙普度大醮功德碑》記此醮儀說:「赫赫洋洋,洞洞煌煌,一時盛典,蔑有加焉!」國家舉行黃籙大醮,歷史上並不多見,元統治者以武力征服中原,無數將士血染沙場,命歸黃泉,故建黃籙大醮以普度陣亡將士。
  明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即敕禮部定擬齋醮科儀格式,於洪武七年(1374年)頒行《大明御制玄教立成齋醮儀》。明代正一道貴盛,張天師受到明諸帝的重視,國家齋醮祭祀,多命龍虎山張天師主持。從洪武至永樂年間,第43代天師張宇初為國建玉籙大齋、薦揚玉籙大齋、延禧大齋,傳延禧法籙,禱雨,遣弟子分祭群嶽。第44代天師張宇清建金籙大齋、祈謝金籙大齋、玉籙大齋,祈謝大齋、普度醮、保安醮、金籙報恩延禧普度羅天大醮等,據《皇明恩命世錄》、《漢天師世家》、《大嶽太和山志》、《徐仙真錄》、《龍虎山志》、《明季北略》、《崇禎實錄》、《淡然軒集》等書記載統計,明代張天師共為國齋醮84次。
  明成祖永樂五年(1408年),張宇初在朝天宮舉行薦揚玉籙大齋,為剛死去的徐皇后超度,這次大齋長達百日,是歷史上所見時間最長的一次齋醮法會。
  永樂十七年(1419年),張宇清在福建洪恩靈濟宮建齋七日,集浙江、湖廣、江西、福建四處道士七千餘人參加齋會,創造了齋醮人數最多的歷史紀錄。次年所建的玉籙大齋,也有1800羽士的規模。
  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年),可謂是中國歷史上齋醮香火最旺的時代。嘉靖之初,世宗聽信太監之言,在乾清宮建醮,事無大小,系請於神,不驗則請之再三,有驗則行大醮以謝神佑,「不齋則醮,月無虛日」。15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載:「每建金籙大醮壇,則上必日躬至焉。
  沈德符還記載世宗朝齋醮的費用,說每一舉醮,耗赤金數千兩,還不計其他費用。醮場的門壇匾對皆用金書,屑金為泥,僅此一項,即耗數十怨。明給事中鄭一鵬亦說:「一醮之費金錢萬餘,以月計之,不知幾萬。
  頻繁的齋醮,巨額的耗費,並未能順天興國,延祚保生。相反,明王朝日漸沒落,國運日趨衰頹。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進逼北京、崇禎皇帝建羅天大醮49日,但仍未逃脫王朝覆沒,吊死景山的厄運。
齋醮功德酬神法事  https://bit.ly/30f18Xw
------------------------------
論道教齋醮科儀的科教三師
張澤洪
  道教的祭祀儀式習稱為齋醮,有關齋醮的一系列法事內容稱為科儀。道教祀神的科儀,又稱作儀范、科范,舉行儀式稱為行道。道教具有豐富的科儀經典,可供齋醮道場依科闡事,演習出各種祀神法事。道教齋醮科儀經典,是歷代高道大德在齋醮實踐基礎上,不斷總結形成的,是道門智慧的結晶。科教宗師們對齋醮理論的探索,對科儀思想的闡述,使道教的教理教義更為成熟。在齋醮科儀編撰史上,陸修靜、張萬福、杜光庭是奠定科儀格式的關鍵人物,被后世譽為科教三師。對科教三師編撰齋醮科儀的問題,本文作如下探討分析,以見其在科儀編撰史上的地位。
一、陸修靜編撰齋醮科儀
  道教齋醮科儀經書的編撰,始自東漢五斗米道的《三官手書》,及張陵在鶴鳴山所傳《天官章本》。至南朝劉宋陸修靜整理靈寶齋法,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三國吳丞相陸凱后裔,家世為南朝高門著姓。陸修靜以士族身分皈依道門,精研道書,窮究奧旨,道風遠播。陸修靜居廬山簡寂觀修道,帝王母后,慕其聲名,躬親問道,執門徒之禮。陸修靜是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
  陸修靜對齋醮科儀經典的編撰,據他在上《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表》中說:
    自從叨竊以來一十七年,竭誠盡思,遵奉修研,玩習神文,耽味玄趣,心存目想,期以必通,秉操勵情,夙夜匪懈,考覽所受,粗得周遍。[1]
可知陸修靜在較長的時間中,潛心研究科儀經典。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儀范的制定。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法儀范達百余卷。現知其名的有《金膏齋儀》、《玉膏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涂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古法宿啟建齋儀》、《燃燈禮祝威儀》等。
陸修靜制定的百余卷齋儀,其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包括靈寶齋九法、上清齋二法和三元涂炭齋法。陸修靜《洞玄靈寶五感文》,記十二種齋法中之靈寶齋為:金膏齋、黃膏齋、明真齋、三元齋、八節齋、自然齋、洞神三皇齋、太一齋、指教齋。陸修靜的九齋十二法,原科儀經本似在《無上秘要》中尚有保存。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四十八至卷五十七,收錄南北朝道教行用的各種齋法,雖一概未著錄撰人,但從科儀編撰的實況看來,收錄的應是陸修靜的齋醮科本。《無上秘要》卷四十七《齋戒品》稱:“道家所先,莫近乎齋,齋法甚多,大同小異,其功德重者,唯太上靈寶齋。”[2]該經所收錄的科儀經本,確系當時風行的靈寶派齋法。陸修靜亦曾宣稱:“齋法之大者,莫先太上靈寶齋。”[3] 此外,可資說明的還有一條例証:《無上秘要》卷四十八收錄《靈寶齋宿啟儀品》,而南宋道士蔣叔與編撰的《無上黃膏大齋立成儀》,其中卷十六為《古法宿啟建齋儀》,著錄為“東晉廬山三洞法師陸修靜撰”。兩種宿啟科儀的格式,具有明顯的沿襲痕跡,據此亦可推知《靈寶齋宿啟儀品》系陸修靜撰作的科本。
道教認為靈寶之教最初密而不傳,在道門中口口相授,太極仙翁葛玄始撰成經典,“著敷齋威儀之訣,陸天師復加撰次,立為成儀。”[4]陸修靜作為靈寶派道士,擔當制定齋儀之重任,但他並不囿于靈寶齋儀,對上清派和天師道的齋儀,也兼收並蓄,予以整理。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二說:
        陸君主張教法,立萬代之范模;考定經典,別千古之真偽。身得度世,名列仙階。編撰科書,所存雖少,無非按據經典,參合條綱。后人不究其源,凡有好奇尚異之事,多委之簡寂齋科。[5]陸修靜所撰齋科,被后世視為齋儀之范模,考証科書之歧異,多追根溯源,指陸修靜科本為定說。唐代杜光庭撰修齋科,亦是既考三洞經科,“又參以陸儀為準”。 [6]陸修靜整理制定科儀,以江南盛行的齋科為主,此后,靈寶之齋大行于世。唐代道經《齋戒錄》說:      
         經品齋科,行于江表,疫毒銷彌,生靈�康。自晉及茲,蒙其福者,不可勝紀焉。[7]
陸修靜奠定了靈寶齋儀的主導地位,此后的道教科儀經典,所載齋法皆以靈寶為宗,甚至有“非靈寶不可度人”之說。據陶弘景《真誥》記載:齊梁之際,赴茅山崇元館學道者,居道館周圍數里,廨舍十余坊,皆修靈寶齋及章符,學上清經者寥寥無幾。當時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的鶴會,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有四、五千,道俗男女,登茅山作靈寶唱贊,可見靈寶齋法確乎風行于江表。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十六說:
        陸天師摭經訣而撰齋謝戒罰之儀,三膏九幽,解考涂炭,三日七日,一時九時,品目雖繁,儀矩則一。[8]
據此,后世道教常行的金膏、黃膏、玉膏齋會,三日齋醮,七日齋醮,一時行道,九時行道的儀格,在陸修靜時就已具芻型。陸修靜的九齋十二法中,在靈寶齋九法之上,首列上清之齋二法,即絕群離偶,孤影夷豁。南朝上清派的齋法,據唐代道經《齋戒錄》引《道門大論》載:
        上清齋有三法:一者絕群獨宴,靜氣遺形;二者清壇肅侶,依太真儀格;三者心齋,謂疏瀹其心,澡雪精神。[9]
陸修靜所列上清齋二法,實際是《道門大論》所載上清齋第一法,屬內齋范疇,為極道之齋。唐代道經《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五所列九等齋是:太真、金膏、黃膏、明真、自然、三元、涂炭、洞神、神咒。此列為第一的太真齋,即上清齋第二法的太真儀格。在上清齋中,僅此太真儀格屬外齋范疇,為濟度之齋。此經所列九等齋,可與陸修靜《洞玄靈寶五感文》所載九齋比較,亦可見其對陸修靜齋法既有沿襲,又有修訂。
    至于三元涂炭齋,為天師道所行齋法。宋代道經《正一論》說:
        涂炭齋法者,由群生咎障既深,非大功不釋;宿對根密,非涂炭不解。結考不解,則學仙不成,厄世不度。天師以漢安元年十月十五日,下旨教于陽平山,以教眾官,令入仙目。王、趙修之,卒登上道,當爾之時,涂炭之謝已行,而靈寶齋儀未敷,唯五符而已,豈得兼行。[10]
當時有涂炭儀悉如靈寶法的議論,這是針對此論的辯正。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五十《涂炭齋品》說:
        謹相攜率,為承天師旨教,建議涂炭,露身中壇。束骸自縳,散發泥額,懸頭銜發于欄格之下,依靈寶下元大謝清齋,燒香稽顙乞恩。[11]
該經之齋儀在許多儀節都有此語,在《禮十方懺文》中說:“臣等謹依靈寶下元涂炭謝法,露身中壇,稽顙乞哀,特乞大慈開囿之恩。”[12]此涂炭齋法要依靈寶下元大謝清齋修設,融匯了靈寶派的內容,已非三張五斗米道時期的原始涂炭齋法,應是經陸修靜修訂過的涂炭齋品。
    陸修靜在《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論齋法之功用說:
        夫感天地,致群神,通仙道,洞至真,解積世罪,滅凶咎,卻怨家,修盛德,治疾病,濟一切,莫過乎齋轉經者也。夫齋直是求道之本,莫不由斯成矣。此功德巍巍無能比者,上可升仙得道;中可安國寧家,延年益壽,保于福祿,得無為之道;下除宿愆,赦見世過,救厄拔難,消滅災病,解脫死人憂苦,度一切物,莫有不宜矣。[13]
陸修靜此論,為后世科儀所沿襲。道教認為治人當先治身,正人當先自正,而治身正心就離不開齋直,齋是齊人參差之行,直是正人入道之心。陸修靜說的齋直,即指祭祀之齋法。自陸修靜制定齋醮儀范后,道教齋醮活動的舉行有章可循,祝香啟奏,出官請事,禮謝願念,莫不遵循經文。南北朝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粗具規模,此標志著道教正向成熟宗教轉化。
、張萬福整理齋醮科儀
     唐代長安道士張萬福,是整理編撰齋醮科儀的重要人物。張萬福,生卒年不詳,是唐中宗、睿宗、玄宗時期活動于長安的著名道士。張萬福曾居長安清都觀,故后世科書稱之為張清都,又曾居長安太清觀,參與編撰唐代《道藏》,所撰科書或題“三洞弟子京太清觀道士張萬福編錄”,或題“京三洞弟子清都觀張萬福”。
    《正統道藏》收錄張萬福編撰的齋醮科儀經文,計有《傳授三洞經戒法膏略說》、《三洞眾誡文》、《太上洞玄靈寶三洞經誡法膏擇日歷》、《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膏立成儀》等。  張萬福還曾修撰《黃膏儀》、《靈寶五煉生屍齋》等科儀。南宋蔣叔與《無上黃膏大齋立成儀》卷十六,題為“大唐清都三洞法師張萬福補正”。張萬福的科儀思想對后世影響甚著,唐末五代杜光庭編撰《太上黃膏齋儀》,南宋蔣叔與編撰的《無上黃膏大齋立成儀》,其齋儀釋文多處引用張萬福齋儀的論述,用以辨析齋法源流,說明張萬福編撰黃膏儀及其科儀思想,在道門中有相當影響。
    李唐建國之初,以道教教主老子(李耳)為李氏皇帝遠祖,道教成為國教。唐代制度,凡三元日和皇帝誕生日,道觀要舉行金膏大齋、明真齋,以祈禱帝王長壽,國家康泰。隨著唐代道教的興盛和齋醮活動的盛行,陸修靜所制訂的齋醮科儀,在實踐中已暴露出種種問題,需要道門中人整理改進。
    張萬福曾游歷江淮吳蜀,所至之處,目睹法師傳度經戒法膏甚為輕率,齋戒守靜亦不盡心遵行。更為嚴重的是,競有男女同壇祭禮,或師弟不相對齋,或師弟各自游行,或數師同壇,或不書表章,不分契券。齋醮活動中的種種混亂和不良風氣,蔓延滋長,令有識之士情所不忍。
    江淮吳蜀是道教發源興盛之地,長安、洛陽之供奉道士多來自這些地方,他們沾染家鄉齋醮鄙俗,施行于帝都齋壇,有損道教聲譽。對此治理整頓,已是刻不容緩!當時長安是道教文化中心,是高道薈萃之地。張萬福時五十余歲,入道修持亦四十余載,身為長安太清觀大德,顯然是道學淵博之士。加之參加編撰《道藏》,熟悉道教典籍,故擔當起整理齋醮科儀之重任。
    張萬福對齋醮科儀的整理和貢獻,主要在經戒法膏、法服科戒、齋醮儀式等方面。
    道教三洞諸經,說戒頗多。張萬福強調:學道求真,莫不先持齋戒,若不持戒,則道不可得。為此,他編撰《三洞眾戒文》,收錄《始起心入道三歸戒文》、《弟子奉師科戒文》、《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文》、《三戒文》、《五戒文》、《八戒文》、《三訣文》、《八敗文》、《三要文》、《十三禁文》、《七百二十門要戒律訣文》等。規定始起心入道者受《三歸戒》;在俗男女受《無上十戒》;新出家者受《初真戒》;正一弟子受《七十二戒》等,要求法師隨法傳授。張萬福說:戒有多種,大小異門,但歸根結底都是引人入正道,悟解此真諦,終持一戒,即戒于心,這才是奉戒最要緊的。
    在《傳授三洞經戒法膏略說》中,張萬福仍強調學道持戒的重要。他說:凡初入道門,皆須持戒。欲防非止惡,進善登仙,各種修行中,持戒最為重要。若修道者為六情所染,五欲沉迷,內濁亂心,外昏穢境,馳逐名利,耽滯聲色,只有持戒,才能斬斷欲念,戒制六情,止惡修善,返歸真境。故學道當以戒律為先,若有法而無戒,猶欲涉海而無舟楫,猶有口而無舌,是無從學道成仙的。
    針對經戒法膏傳授的輕率風氣,張萬福制定了經戒法膏傳授程序:凡人初入道門,先受諸戒,以防患止罪;次佩符膏,制妖保神;次受“五千文”(即《道德經》),詮明道德生化源起;次受《三皇文》(洞神),漸登下乘,緣粗入妙;次受靈寶(洞玄),進升中乘,轉神入慧;次授洞真,煉景歸元。
    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膏略說》所舉的經戒法膏,有《太上道君智慧上品大戒》、《智慧觀身三百大戒》、《正一法膏》、《道德經》、《洞神經》、《靈寶赤書玉篇真文》、《靈寶五符》、《五岳真形圖》、《三皇內文》、《三天正法》等。道教傳授經戒法膏,有法信盟誓契券,但江淮吳蜀地區的經戒法膏傳授,或不投辭誓,或抱素盡空,或師為出法信,十分混亂。故張萬福重新規定傳授經膏時應備之法信物品及盟誓契券,並對盟誓契券的品種和旨意也作了規定和說明。
    而《太上洞玄靈寶三洞經戒法膏擇日歷》,則是說明道士受經戒法膏,應預擇吉日良辰,以為受道之期。張萬福根據道書記載,編撰出傳授各種經戒法膏選擇吉日之歷表,共有九節。規定傳授經戒,均須“三盟”、“六証”。
    《三洞法服科戒文》,是張萬福對道教服飾制度的解說。道教法服有冠、裙、帔三要件。“冠以法天,有三光之象;裙以法地,有五岳之形;帔法陰陽,有生成之德。總謂法服,名曰出家。”[14]法服依道士經戒的高下而有區別,道士出家修行,即須易俗衣而著法服。道士應常備法服,整飾形容,沐浴冠帶,朝奉天真,教化一切,保持服飾威儀。道士身著法服,應遵四十六條科戒,即有關法服穿、脫、制、置的四十六條規定。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膏立成儀》,是張萬福整理制定的專醮儀式。張萬福認為:醮,是荐誠于天地,祈福于冥靈,故須誠心誠意。建醮設壇,器物供品,皆有講究。醮壇以設于名山洞府為佳,其次選幽閑靜寂之地。器物座具,時果芳饌,必在豐新,道法清虛,特忌骯穢。
張萬福修訂的醮儀舉行程式是:(1)設壇座位;(2)潔壇解穢;(3)入戶祝;(4)發爐;(5 )出靈官;(6)請官啟事;(7)送神真;(8)敕小吏神;(9)納官;(10)復爐;(11)
送神頌;(12)出戶祝;(13)醮后諸忌。
張萬福還撰有《五等朝儀》一卷,《太上洞元靈寶長夜之府九幽玉匱明真科》一卷,《度人經大梵隱語疏義》等。張萬福上承陸修靜,后啟杜光庭,是唐中期撰修科教的一代宗師。
三、杜光庭修訂齋醮科儀
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學者杜光庭,是齋醮科儀的集大成者。杜光庭(850-933),字賓聖,道號東瀛子,或稱登瀛子。處州縉雲人,或說是京兆杜陵人。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入蜀,在蜀中弘道五十余年,是唐五代頗負盛名的道士。前蜀主王建封為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晚年隱居青城山白雲溪,八十四歲羽化,葬于青城山清都觀后。杜光庭是唐代棄儒入道者,關于杜光庭入道的生平,《宣和書譜》卷五,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卷四十七《杜光庭傳》有載。宋陶岳《五代史補》卷一《杜光庭入道》載其生平說:
杜光庭,長安人,應九經舉不第。時長安有潘尊師者道術甚高,為僖宗所重。光庭素所希慕,數游其門。當僖宗之幸蜀也,觀蜀中道門牢落,思得名士以主張之。駕回,詔潘尊師使于兩街求其可者,尊師奏曰:臣觀兩街之眾,道聽途說,一時之俊即有之,至于掌教之士,恐未合應聖旨。臣于科場中識九經杜光庭,其人性簡而氣清,量寬而識遠,且困于風塵,思欲脫屣名利久矣。以臣愚思之,非光庭不可。僖宗召而問之,一見大悅,遂令披戴,仍賜紫衣,號曰廣成先生。
    杜光庭著述宏富,對道教理論建設頗多貢獻,修訂齋醮科儀即是其一大成就。南宋道士呂太古《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一《杜天師傳》記杜光庭修訂齋醮科儀說:
        道門科教,自漢天師、陸修靜撰集以來,歲久廢墜,乃考真偽,條列始末,故天下羽衙,至今遵行。[15]
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一說:“杜君齋科,世間遵用已四五百年,”[16]廣成齋儀成為道教齋醮法壇的范本,被視為科書的經典之作。
    杜光庭編撰科儀,始于身居長安之時,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說:
        廣成先生編集齋科之時,身居翰苑,任兼執正,朝廷典籍,省府圖書,兩街道官,二京秘藏,悉可指索,皆得搜揚。所以著書立言,各有經據,天下后世,無不遵行。[17]
又據《太上黃膏齋儀》卷五十二載,唐末黃巢起義,杜光庭隨僖宗入蜀,時道教經書,焚蕩之余,十無三二,散無統紀,杜光庭遂在成都“閱省科教”。[18] 這說明杜光庭在長安、成都,都曾致力于編撰齋醮科儀。杜光庭《太上黃膏齋儀》,有三處著錄編撰時間:卷五十四《鎮壇真文玉訣》卷末著錄“庚子年中元日集”;卷五十二《轉經》末著錄“大順二年辛亥八月庚辰,成都玉局化閱省科教聊記雲耳”;卷五十七《八天真文》著錄“天復元年辛酉十月五日癸未,天姥峰羽衣杜光庭賓聖序”。庚子年是廣明元年,即公元880年,大順二年是891年,天復元年是901年,由此可知《太上黃膏齋儀》的編撰年代,也大致可知杜光庭編撰齋醮科儀,前后經歷了二十余年時間。
    《正統道藏》收錄杜光庭編撰的齋醮科儀有:《太上黃膏齋儀》、《無上黃膏大齋立成儀》、《太上正一閱膏儀》、《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閱膏醮儀》、《太上洞傳授道德經紫虛膏拜表儀》、《太上靈寶玉匱明真齋懺方儀》、《太上洞淵三味神咒齋十方懺儀》、《太上洞淵三味神咒齋清旦行道儀》、《太上洞淵三味神咒齋懺謝儀》、《太上洞神太元河圖三元仰謝儀》、《金膏齋啟壇儀》、《金膏齋懺方儀》、《洞神三皇七十二君齋方懺儀》、《道門科范大全集》。此外,《道門科范大全集》還提到杜光庭撰有河圖九曜醮儀、北帝齋儀。杜光庭修訂的齋醮科儀近二百卷,成為唐代以后齋醮活動的范本,影響最為深遠,后世言齋醮者,必談廣成先生科儀。
    從科儀種類看,杜光庭修訂的主要是金膏齋、黃膏齋、明真齋、神咒齋、閱膏儀、拜表儀、仰謝儀、方懺儀等。
    杜光庭撰修黃膏科儀,是其對道教科儀建設的重要貢獻。杜光庭作為一代科教宗師,在前代的基礎上,將之編撰成內容豐富的科儀。與《無上秘要》收錄的黃膏齋儀比較,杜光庭的黃膏齋儀確乎更加完備。對此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三十九說:
        齋法起于中古晉宋之間,簡寂先生始分三洞之目,別四輔之源,疏列科條,校遷齋法。又唐時張清都經理之余,尚未大備。至廣成先生荐加編集,于是黃膏之科儀典格,燦然詳密矣。[19]
從黃膏科儀的編撰,確實反映出科儀經典漸趨完備的實況。黃膏總兼死生,人天同福,上至邦國,下及庶人,皆得修奉。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總序》評價說:
        至唐廣成先生杜君光庭,遂按經誥,修成《黃膏齋科》四十卷。由是科條大備,典格具彰,跨古越今,以成軌范。[20]
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十四說:杜光庭撰集《黃膏齋科》,“其科文嚴整,典式條暢,發明古則,昭示方來,齋法至此不可有加矣。”當時道門認為:“廣成立科,以黃膏為重;靈寶舊法,亦皆黃膏科品。” [21]《正統道藏》收錄杜光庭《太上黃膏齋儀》五十八卷,一部分著錄為杜光庭集,一部分著錄為杜光庭刪,當系后人在《黃膏齋科》四十卷基礎上編集而成。
    杜光庭修訂科儀的另一貢獻,是在科儀中增加了散壇醮儀,豐富了齋醮科儀的內容。南宋蔣叔與《無上黃膏大齋立成儀》卷十五《醮說》雲:
        張清都黃膏儀無謝恩醮,杜廣成儀始有之。亦以修齋,召命神靈管衛壇場,宣通關告,往來勞役,所以言功,設此醮筵,用行酬賞。[22]
杜光庭增加的黃膏散壇醮儀,編入《黃膏齋科》四十卷之中,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十四說:“自告齋始事,以至醮謝散壇,則廣成科中,無不備具。”[23]《太上黃膏齋儀》卷五十,即為《散壇設醮》。杜光庭編黃膏謝恩醮,用于齋后酬謝真靈,是在考詳古式的基礎上撰修而成。北周道經《無上秘要·三皇齋品》,已有齋后設醮的記載,但在齋科中正式編入謝恩醮的儀節,卻始于杜光庭。自此以后的道教科儀,都遵廣成先生儀制,在齋后設醮謝恩,且不限于黃膏齋,林靈真《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在許多齋品后,都立有謝恩醮的節次。可以說在道教齋醮中,先齋后醮格式的形成,標志著科儀格式已趨于完備。齋醮科儀經典的逐漸豐富,科儀格式的日漸完備,是道教科儀思想漸趨成熟的標志。
    《道門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其中五十一卷著錄為杜光庭刪定,收錄的科儀類別有:生日本命儀、懺禳疾病儀、消災星曜儀、靈寶太一祈雨醮儀、祈求雨雪道場儀、靈寶祈求雨雪道場三朝坐懺儀、文昌注祿拜章道場儀、解禳星運儀、南北二斗同壇延生醮儀、北斗延生清醮儀、北斗延生道場儀、上清升化仙度遷神道場儀、東岳濟度拜章大醮儀、靈寶崇神大醮儀。其中卷二十五至卷四十五、六十三卷、六十五至六十七卷,著錄為三洞經膏弟子仲勵編修,仲勵編修的科儀類別有:祈嗣拜章大醮儀、誓火禳災說戒儀、誓火禳災儀、安宅解犯儀、解禳星運儀、真武靈應大醮儀。其中卷六十九至卷七十四為道士修真謝罪儀,未著錄編撰人。《道門科范大全集》應是在唐代杜光庭編撰的基礎上,經宋代仲勵增補編修而成。盡管如此,《道門科范大全集》的許多科本,仍可視為唐代杜光庭的撰作。杜光庭編撰的科儀中,以禮斗科儀最具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杜光庭修訂齋醮科儀時,“凡陸簡寂、張清都科中有毫發之異同,莫不逐事考証”。[24]廣成書中未嘗遺陸張二君之說,自執一己之見,可謂洪纖悉舉,具細兼收,其嚴謹的撰作精神,表現出一代科儀宗師的風范。
    杜光庭在巴蜀期間,王公大臣、信徒道眾多慕其聲名,請為齋醮活動撰寫章詞,今本《廣成集》十七卷中,收有齋詞三十一通,醮詞一百八十六通。其齋詞有金膏、黃膏、明真、報恩、三元、受膏等;醮詞有北帝、南斗、北斗、九曜、周天、本命、庚申、安宅、三皇、八節、太一、還願等。這些齋醮章詞的內容,都是為帝王、大臣、信徒、道眾選時擇日,修齋設醮,上章陳詞,啟奏天曹諸真眾聖,祈福禳災,保生度死。如《趙球司徒疾病修醮拜章詞》說:
        近以災殃所迫,疾瘵斯嬰,軫聖慮以慰安,降名醫而撫視,未蒙痊減,信用兢惶。伏念臣跡處塵寰,素昧修稟,立身履行,寧免愆違。或害物殺生,曾無惻憫;或摧鋒御敵,輕賜誅鋤。總戎乖申令之宜,為政有賞刑之失;幽夜致冤仇之訴,微躬成滯疾之危。又恐往世積生,尚縈釁咎,五行九曜,兼值災蒙。或興修有犯觸之非,或土木有侵傷之所。捫心省過,惟切懺祈,是敢拜奏寶章,崇修大醮,告虔下土,請命諸天。伏惟大道垂慈,至真鑒佑,敕靈司而解災度厄,流神貺而祛疾延生,落死膏于陰曹,定仙名于陽簡。故傷誤殺,冤債和寧,新罪宿瑕,元慈蕩滌,誓期勵節,永答道恩。[25]
杜光庭不愧是著名道教學者,其文詞章典雅,堪為道書之上乘。后蜀何光遠《鑒戒錄》卷五稱杜光庭:“學海千尋,詞林萬葉,凡所著述,與樂天齊肩。”南宋道士呂太古《道門通教必用集·杜天師傳》譽為“詞林萬葉,學海千尋,扶宗立教,天下第一。”[26]杜光庭的齋醮章詞,成為后世道教章表書寫的范本。
    陸修靜、張萬福、杜光庭撰修科儀,在道教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十四評價說:
        簡寂先生陸君,始明授受降世之源,別三洞四輔之目,考詳眾典,撰次齋儀。自是遐邇宣行,齋法昭布,條陳經誥,次序乃成。洎唐則張清都萬福,復加編集,典式漸詳。中葉以后,廣成先生杜君光庭,于是總稽三十六部之經詮,旁及古今之典籍,極力編校,齋法大成。[27]
在道教齋醮科儀編撰史上,張萬福、杜光庭與陸修靜前后相隔數百年,但其科儀思想“前后蓋一轍也”。28后世尊陸修靜、張萬福、杜光庭為科教三師,《無上黃膏大齋立成儀》卷三十八《聖真班次門》,立有“靜默堂師位”,即簡寂先生陸真人、清都先生張真人、廣成先生杜真人。明周思得《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三十六《文檢立成門》,有“申科教三師”,即祖師簡寂先生陸真人、清都先生張真人、廣成先生杜真人,舉行祈禳黃膏大齋時,要上申科教三師的狀文。
晉唐時期科教三師編撰齋醮科儀,代表了當時齋醮科儀的主流。但此時代還有不同流派的科書行世,如北魏寇謙之撰《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唐代朱法滿撰《要修科儀戒律鈔》,就是科儀經書中具有影響者。論道教齋醮科儀的科教三師 https://bit.ly/2XAdJCA
--------------------
陸修靜是南北朝劉宋時期的著名道士,他既是舊道教的集大成者,又是新道教的奠基人。 他總括"三洞"典籍,並加以整理,編纂了第一部道教經書總目《三洞經書目錄》,成為後來《道藏》編纂的基礎。 他對南朝道教的改革,主要體現在他的《陸先生道門科略》中,他提出整頓組織系統,健全三會日制度,扭轉了已經流於混亂的組織狀況;加強了"宅錄"制度,整頓名籍混亂的狀況,規定以每年 三會日的最後一天,作為登記、審核宅錄的最後期限,限定那一天每個道民必須帶命信到本師治所,由本師給以注籍;禁止道官各行其是,自行置職,健全道官按級晉陞制度, 恢復和健全過去天師道依功受箓和按級晉升的制度,始創服飾規範,規定道士須具有"道巾、單衣、被、履、手板"等。
此外,他還制定完善了道教戒律和齋醮儀式,整理出一套比較完善的規定,使天師道從形式到內容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健全,經他整理后的天師道,后世稱為南天師道。 道教早期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已有齋醮活動。 如太平道在教區內,建立了祠、茅室、方壇,以舉行齋醮活動。 五鬥米道也設置靜室,作為道徒齋戒思過、請禱跪拜的場所;三會日就是五斗米道的會祭日,由統領一方道眾的祭酒做主持道眾請禱祭祀的法師;五斗米道在祭三官時,已創立了上章儀式;張魯時,五斗米道盛行塗炭齋法,但到陸修靜時,早期齋已經醮荒廢。
陸修靜改革天師道的最大貢獻就是制定了齋齋醮科儀,他所制定的齋醮科儀達百余卷,如《金箓齋儀》、《玉篆齋儀》、《九幽齋儀》、《塗炭齋儀》、《三元儀儀》等,大概可以分為九齋十二法。 陸修靜曾率道徒建三元塗炭齋,還曾因宋明帝重病而建金箓齋,齋會長達二十天,二十天后,宋明帝的病果然就此痊癒。 自陸修靜制定了齋醮儀范后,道教齋醮活動的舉行有章可循,無論祝香、章奏、出官請事還是禮謝願念,全都遵循經文。陆修静是如何改造天师道和制定斋醮科仪的?_道教 https://bit.ly/2Uh2oFz

eca1330a2c6a40af84504c9e045e623e5cb492717d7e4accadb467275409d24b


簡寂先生陸修靜像首頁 > 宗教知識+ > 宗教人物 > 陸修靜 https://bit.ly/3tgW2oh
 首頁 > 宗教知識+ > 宗教人物 > 陸修靜 https://bit.ly/3tgW2oh
陸修靜(公元406年~公元477年),字元德,號簡寂,自稱三洞弟子。吳興東遷人(今中國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南朝劉宋時期的著名道士。其年輕時即結婚生子,後來為了專精道門教法,而遺棄妻子,展現他學道虔誠的決心。曾遊歷九嶷、羅浮、巫峽、峨嵋等道教著名勝地,訪仙求道,並廣搜道書。宋文帝元嘉(公元424年~公元453年)末年,陸修靜在京城賣藥,文帝命左僕射徐湛之(公元410年~公元453年)請他留在京城講道,但被拒絕。同年,發生太初之難,陸修靜為了避難而南遊。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年),陸修靜在廬山東南瀑布巖下建立修道場所,名「簡寂觀」。宋明帝即位後,於泰始三年(公元468年)派江州刺史王景宗敦請陸修靜到京城,禮遇甚厚,並在京城北郊建「崇虛館」,請陸修靜安住,又另外為他設置「通仙臺」。不論朝野官員或修真人士,紛紛登門拜訪,令道教興盛一時。元徽五年(公元477年),陸修靜卒,謚號「簡寂先生」。北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七月一日封「丹元眞人」。
陸修靜的作品頗豐,大多與靈寶經和道教科儀有關,元代劉大彬《茅山志》說他著有齋法儀範百餘卷。他對道教科儀的卓越貢獻,使他被尊為道教史上的「科教三師」之一。現存於《正統道藏》的科儀書,如《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洞玄靈寶五感文》、《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太上洞玄靈寶法燭經》,以及散見於幾部道書的《塗炭齋儀》、《解考齋儀》、《三籙齋儀》、《九幽齋儀》、《古法宿啟建齋儀》、《然燈禮祝威儀》、《靈寶步虛詞》等,都是陸修靜的傑作。另外,《陸先生道門科略》,以及被收入唐代沙門釋法琳《辯正論》和《破邪論》的《必然論》、《榮隱論》、《遂通論》、《歸根論》、《明法論》、《五符論》等,則是偏向理論性的著作。
陸修靜對於道教的重要貢獻,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
、改革南方天師道的組織:
漢末五斗米道的組織型態,到了南朝已鬆散崩壞,甚至利用道教組織農民起義、叛亂,陸修靜在《陸先生道門科略》就譴責這樣的行為,他試圖整頓當時的道教。為了整合信奉道教的人,要先確立「錄籍」,道民不必出家,但須「編戶著籍」,也就是以戶為單位登記男女人口,而每戶都有所屬的「治」(天師道的組織單位)。每年三元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道民都向自己所屬的「治」報告人口變化,如新生、死亡或嫁娶等情形,「治」的道官據此編造新的「錄籍」。陸修靜還規定生男生女、結婚嫁娶的入籍儀式。
在當時社會階級的觀念影響之下,陸修靜為了鞏固道教內部的等級制度,規範不同位階的人該穿何種樣式、顏色的服裝;又制訂一套完整的升遷制度,使道教組織可以自上而下管理道民,使其不得犯上作亂。
二、整理道教典籍,為道藏的編纂結構奠定基礎:
在陸修靜之前,晉朝葛洪的《抱朴子內篇‧遐覽》羅列道教典籍的名稱和卷數,並按「經」、「符」等形式分類,但尚未出現道派的觀念。東晉末葛巢甫造構靈寶經時,已提出「三洞」之說。陸修靜把蒐集來的道教經訣集中存放在崇虛館,沿用「三洞」的觀念將其整理、分類,泰始七年(公元471年)撰成〈三洞經書目錄〉呈給宋明帝閱覽,可惜今已亡佚。洞有通達的意思,三洞即通達神仙境界的三條道路,「洞真」為上清經系的典籍,「洞玄」是靈寶經系,「洞神」則是三皇經系,乃當時江南盛行的三種主流道經。
另外,陸修靜在編撰〈靈寶經目〉時,將靈寶經分為十二個品類: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籙、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表奏。稍晚於陸修靜的孟智周法師,在三洞的基礎上,增加太玄、太平、太清和正一等四部,謂之為「四輔」,而三洞、四輔合稱為「七部」;孟安排《道教義樞》則將靈寶經的「十二部」文類擴及三洞經書,三洞各有十二部,發展出三十六部尊經的概念。從此之後,「三洞四輔十二部」成為道教經典的分類系統。換句話說,陸修靜正式確立三洞經書的分類體系,也為道教典籍的編纂結構奠定基礎。其影響之深遠,隋唐以後編修道經,乃至明代的《正統道藏》、近年的《中華道藏》,都沿用這樣的分類法。
三、制訂齋戒儀範,使之完善:
就靈寶經的成立史來看,陸修靜是相當關鍵的人物。《雲笈七籤》卷4留有〈靈寶經目序〉,詳細敘述靈寶經的神話及源流,並且運用道教神學為靈寶經的出現賦予合理解釋。陸修靜在整理時,除了辨別靈寶經的真假,摒棄疑偽經外,還加以綜合整理,做了定名及分類,這個方式也擴及到儀式文本,《洞玄靈寶五感文》附列的「洞神齋」、「太一齋」、「指教齋」、「塗炭齋」便是成果之一。此外,陸修靜劃分儀式節次,確立各階段的名稱,讓靈寶科儀的結構得以定型;又根據古靈寶經,編成各種靈寶科儀的「立成儀」,讓道士可按照程序、儀規進行儀式活動,例如將雜亂的投簡儀整理成《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將傳授儀的規定和文書整理為程序詳備的《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總而言之,陸修靜將靈寶經整理周備,大幅提升靈寶科儀的影響力,陸修靜並非只進行編修文本的工作,他也有能力親自實踐操作。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他在崇虛館為生病的皇帝舉行齋儀,有上百人觀看齋法,皆目睹現場出現的吉祥徵兆,不久後,皇帝的病就痊癒了。
陸修靜批評當時的人不知道如何修齋,也不懂齋法的意義和宗旨。他認為齋戒是入道的根本門戶,成仙得道都要從齋戒開始。行齋持戒時,要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也要感謝太上眾尊大聖真人開道教化及師長開度之恩。例如《洞玄靈寶五感文》結合儒家孝敬父母師尊及佛教的因果觀念,讓人知道禍福的緣由,體會修齋和報恩的深意。他之所以立齋戒規儀,目的在於使奉道之人合乎「道德」及「禮法」,心無雜念,身無妄行,而與「道」相合。人之所以遭到禍害,根源於身、口、心,他把「禮拜」、「誦經」和「存思」作為齋戒的基本內容,其意義在去除邪念,檢束身、口、心三業,心神安靜,一心歸道。此雖受到佛教影響,卻為道教的成仙之說提出更寬廣的道路。
 首頁 > 宗教知識+ > 宗教人物 > 陸修靜 https://bit.ly/3tgW2oh
【撰寫者】
莊宏誼(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吳瑞明(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

2021-05-05_105126


「天貺節」要來了!把握開天門補財庫 拜完「衰運反轉」旺到年底
「天貺節」要來了!把握開天門補財庫 拜完「衰運反轉」旺到年底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bHG1Vb
▲相傳農曆6月6日為玉皇大帝開天門出巡的「天貺節」。(圖/資料照)
實習記者蘇敏禎/綜合報導
每年的農曆六月六日為「天貺(ㄎㄨㄤˋ)節」,今年是落在國曆的7月4日,相傳「天貺節」這天玉皇大帝會開天門到人間出巡、走訪。命理網站《旺好運》就特別撰文指出,「天貺節」這天適合補運祈福、補財庫,也是求赦罪的好時機,把握這一天來扭轉運勢效果會特別顯著。
根據命理網站《旺好運》說明,所謂的天貺節,以字義來解釋,「貺」字有「賜給、贈予的意思」,也就是指這一天是上天賜給、贈予的節日。據了解,每年的農曆6月6日的子時(23時-1時)到6月7日,被稱為「開天門」,廟宇都會在這個時間,舉行慶祝活動。而天貺節也是一整年裡,跟除夕夜、正月初九的日子一樣,晚上會拜拜的活動。
▲▼春節,新春參拜,走春,廟宇,天公生,玉皇大帝,拜拜,參香,宗教,道教,信眾,民俗。(圖/記者饒瑞園攝)
▲天貺節補財庫效果最好。(圖/資料照)
據傳,天貺節是玉皇大帝開天門出巡人間的日子,當天大家都會到廟裡拜拜,玉皇大帝看到信眾們誠心敬拜,也會特別的開心,所以在這時求財求壽、補運、補財庫時,都會特別有效,甚至是求開恩與特赦,只要夠誠心,都能得到玉皇大帝的開恩加持,所以可利用這一天,到廟裡去補財庫、加強下半年的運勢,增加事業運等等。
不過《旺好運》也提醒民眾,在求財求功名前,一定要先懺悔,祈求上天赦免自己過去所無意犯下的罪行,也就是「求赦罪」,通常先求赦罪後再來求補運祈福,效果特別好!「天貺節」要來了!把握開天門補財庫 拜完「衰運反轉」旺到年底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bHG1V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