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隔離檢疫(quarantine)的英文,就是源自義大利文的「四十」(quaranta giorni)社交距離也有「古代版」。室內1.5、室外1公尺,在16世紀,則是「一根拐杖的距離」。米蘭主教規定神職人員必須隨身帶著拐杖,神父與信徒隔著拐杖之遙互動。

2020-05-11_133504kzxxppyqd28am3rkinlrbj4qlc6clfbakrfhaueo3jlixeye5n4yf602njaaz4rdbbr13danuojakv48wx95zco8eztgft8pnuektqifpw0u0scim49kaw4i (1)kklvsr9xbw5vmmaybs6jucm8a93pnz (1)

為何英國以「佛系防疫」面對武漢肺炎?瘟疫史教我們的事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fEolYk
1347年黑死病大爆發,拉古薩共和國(位於今日的克羅埃西亞)率先頒布「檢疫」規定,貿易船隻必須停泊隔離40天才能上岸。今日隔離檢疫(quarantine)的英文,就是源自義大利文的「四十」(quaranta giorni)。不只隔離檢疫,其實社交距離、疫調也都在「古時候」就有了。
「一覺醒來,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讓全球史無前例停工封城,在我們明確意識之前,疾病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一環。但回顧醫學史,這並不是人類第一場瘟疫大戰,疾病不時大舉來襲,統一各洲;人類也不斷尋找各種抗疫手法,延續至今。「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尚仁研究員,梳理歷史切片中人類面對瘟疫的變與不變,提供當前的我們歷史縱深的省思。
疾病統一世界
1492年8月3號夜晚,正要從西班牙出航的哥倫布大概沒想到,這趟茫茫的旅程除了即將打破舊世界想像,同時,天花、麻疹、結核病等疾病,也將跟著探險隊「登入」世界彼端。
早在麥當勞、星巴克、好萊塢電影成為「強勢語言」之前,看不見的病毒、細菌已經隨著人類的貿易、戰爭與頻繁遷徙,悄悄「非武力」佔領全球。這是歷史學者勒華拉杜里(Emmanuel Le Roy Ladurie)提出的概念——疾病統一世界。
李尚仁提到,無論是17、18世紀黃熱病大流行、19世紀的霍亂,都能看到病菌跟隨著殖民者、軍隊、貿易商,從原先流行地區往外擴散,許多風土病因此成為全球流行病。
以惡性瘧疾為例,原本盛行於熱帶地區。由於北美蔗園擴展、勞動人力不足,大量黑奴被運往美洲大陸,帶有瘧原蟲的患者與瘧蚊,便無聲無息地跟隨奴隸登上輪船,跨過大西洋,加勒比海地區一度成為殖民與被殖民者的集體墳場。
疾病全球化下的不平等:洗手是一種特權
疾病全線攻佔世界,但世界真的被疾病「統一/同一」了嗎?
看看全球現況,只能說一樣病毒百樣情。面對來勢洶洶的武漢肺炎,亞洲國家瘋搶口罩、歐美民眾則視戴口罩為趴趴走的病人;有的國家強力封城,也有地區佛系抗疫。
被疾病急速統一的世界,彷彿又劇烈分化。
李尚仁以歷史學者阿諾(David Arnold)「對統一論的反擊」觀點,進一步說明,懸殊的貧富差距、醫療資源、對抗疾病的能力,導致同一種疾病在世界各地,呈現迥異的影響。甚至,疾病還可能加劇各國間的分化與不平等。
例如,伊波拉病毒大舉肆虐非洲時,死亡率超過7成。雖然美國、歐洲也有醫療人員在疫區染疫回國的案例,但病毒很快就被這些相對富裕、醫療完善的國家擋下。
「醫療資源造成的疾病差異化,更突顯了貧富差距形成的公衛不平等。」近期的新冠疫情,再度顯露疾病全球化後的不平等面貌。
「能洗手是特權,說明有自來水;有乾洗手液也是特權,說明你有錢購買它;禁足不出門也是特權,說明你有能力不出門工作。」
一名印度醫師的社群發文陳述出,面對災難衝擊,資源與風險承受度,往往決定了族群、個人遭受的傷害,同時在孤立無援下,進一步加劇原本的不平等處境。
RTX7FEXO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印度加爾各答的貧民窟,許多居民並沒有基本防護裝備;新加坡也傳出移工集體感染。再次暴露開發中國家、經濟弱勢群體,在疫病中往往首當其衝。
隔離、檢疫所、疾管局,都很「老派」
對戰瘟疫,抗原PCR檢測、快篩、病毒基因定序是時代新武器,但有更多大家熟悉的抗疫手法,其實相當古老。
1347年黑死病大爆發,瘟疫以地中海西西里島為起點,隨著貿易路線往法國、英國蔓延,奪走歐洲至少三分之一人口性命。此後每隔幾年,瘟疫便捲土重來。
當時地中海城邦認為,瘟疫是被外地人帶進來,拉古薩共和國(位於今日的克羅埃西亞)率先頒布「檢疫」規定。貿易船隻必須停泊隔離30天才能上岸,後來又延長為40天。
今日隔離檢疫(quarantine)的英文,就是源自義大利文的「四十」(quaranta giorni)。
「隔離所」(pest house)也在法國亞維儂誕生,教會搭蓋簡單的小木屋,專門收容隔離染病者和可疑病患,阻絕疾病擴散。另外,義大利城邦開始設置檢疫單位,訂定法令整治城市環境,例如:規定墳墓距離、屍體埋葬深度、監獄人數、進行清潔檢查等等。
地中海城邦一系列的疫病管理,可以說是現代國家介入公共衛生的先驅。
沒有病毒、細菌的概念,還是能夠追蹤疫調、保持社交距離
李尚仁提到:「人類對付疫病,技術會不斷更新,但許多觀念原則是一樣的,有其歷史脈絡。」
在中古時期,沒有病毒、細菌、病媒蚊的微生物概念,但人們透過經驗觀察、實作操練,逐漸摸索出防治策略。換句話說,武器簡陋,守備心法卻隱約相似。好比,拉長時間、空間管控,就是不變的核心原則。演變至今日,又再衍生出居家隔離、負壓病房、封城等各種現代化形式。
社交距離也有「古代版」。室內1.5、室外1公尺,在16世紀,則是「一根拐杖的距離」。米蘭主教規定神職人員必須隨身帶著拐杖,神父與信徒隔著拐杖之遙互動。
疫調追蹤,同樣自古承襲。黃熱病本來是熱帶疾病,19世紀中卻在溫帶的英國威爾斯爆發一場疫情,當地展開排查,一路追追追發現,瘟疫是在一艘船隻抵達後發生。當時的人完全不清楚黃熱病的真正病原,但仍能透過疫調追蹤找出感染源。
「從今日眼光來看,古代的疾病知識或許不完整,但人們可以透過現象觀察,找出因應之道,這些雛型也不斷累積至今。」李尚仁分析:「這也打破了我們的認知:不完全正確的知識,仍然可能找到某種有效行動!」
shang-jen-li-02-
過去隔離所有簡易的木屋形式(左),後來也出現系統化、大規模建蓋,低樓層沒有窗戶、單一出入口,隔離所中間有活動空地,外圍則以河流、樹叢環繞,阻擋「瘴氣」飄散,圖(右)為近現代荷蘭萊頓的瘟疫收容所。(圖片來源|(左)Moorfields, London,Wiki/(右)Wellcome Library)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醫院、隔離所的角色大逆轉。今日,醫院是正面迎敵、搶救病人的一線戰場;但過往,醫院則更像消極治療、聽任自然的留置區。
以19世紀為分水嶺,以前的人生病由醫生出診,醫院只是窮人、病患的收容所。不同於當代醫療體系明亮、乾淨、專業的形象,19世紀前,隔離所如同集中營,一二樓沒有窗戶,封閉、陰暗、與世隔絕,形同「圓形監獄」。一旦疑似染病被送進去,只能默默祈禱死神別點到名。
14世紀的黑死病,促成西方防疫政策、隔離檢疫、公衛機關的成形,也讓歐洲累積不少疾病與醫學知識。
英國「佛系防疫」背後的自由主義傳統
要不要普篩?集中或居家隔離?何時封城?今日防疫策略之爭,時刻上演。從中國的強力封城,到起先不想封城而被戲稱為「佛系防疫」的英國,李尚仁認為,這些現象展現了各地面對疾病的反應。由歷史的角度來看,亦呈現各國社會文化傳統,以及對「傳染」立場的不同。
疾病是否會「人傳人」?微生物學問世之前,有兩派陣營。「接觸傳染派」認為,疾病來自某種類毒素,會因為接觸病人、衣物、貨物進入體內,造成身體病變敗壞。光譜另一端主張「空氣傳染」,生病是遭瘴氣汙染,髒汙的環境是病源。
兩種傳染概念衍生出不同的防疫方式,前者主張隔離檢疫,後者傾向整治環境清潔的公共衛生作法。英國是公衛派,通常較不支持隔離檢疫制度。
李尚仁解釋,光譜兩端的選擇,反映了個人、國家的政治思想。19世紀霍亂盛行,以英、法兩國來對照,法國更為中央集權,且就在地中海有港口城市,擔心來自亞洲的霍亂傳到本國,因此主張在蘇彞士運河實施較嚴格的檢疫制度。身為貿易島國的英國,在經濟與政治思想則偏好自由貿易,反對會影響商業的船隻檢疫。
可以說,疫病治理與國家政治文化、經濟思維以及技術官僚的醫學取向,皆息息相關。這次疫情,我們也可由這些角度來理解,為何英國、荷蘭、瑞典等國家對於採行大規模嚴格封城,更為遲疑。
大英帝國作為貿易海運大國,商船一律隔離,損失極大。因此19世紀英國反對接觸傳染說,採行公衛改革:興建下水道、改善飲水、街道垃圾,積極介入城市衛生。
一方面他們認為,疫病來自髒亂環境的瘴氣,另外,當時英國是效益主義者在推動公衛改革,認為改善貧民的生活環境,可避免勞工階級男性家長生病,全家經濟陷入困境而依靠國家救濟的狀況,進而增進經濟生產與國力,取得更大效益。
「防疫是很政治的,背後往往連結更深的政治立場、意識與價值主張。」李尚仁直言。
除了防疫治理,疾病帶來「恐懼與衝突」也源遠流長
人類與疫病交戰至今,除了防疫治理淵遠流長,另一項相當古老的是:恐懼與衝突。
敦睦艦爆發集體感染,伴隨著足跡定位,譴責聲浪重重而來,在此之前,小明事件、歐美返國潮都曾引發獵巫爭論。李尚仁指出,
重大疫病會放大集體恐懼,同時折射出社會潛存固有的政治、族群與文化衝突。
shang-jen-li-04
重大疾病的衝擊下,社會原有的弱勢或被拒斥群體,往往會成為「代罪羔羊」。黑死病期間,歐洲便有大量猶太人被殺害。 (圖片來源|《紐倫堡編年史》)
19世紀霍亂便是黑色的一頁。
法國大革命以來長期政局不穩,政治對立急速上升。霍亂疫情爆發後,巴黎貧窮市民猜疑政府下毒清理貧民與反對派;上層階級則怪罪窮人衛生差、飲酒淫蕩,髒亂不潔。謠言四起,引發暴力衝突。
「一切都是因為醫生想解剖,才害死這麼多人命!」在英國,仇恨的對象指向醫生。1832年英國通過解剖法,是衝突的背景。此前,已有盜墓幫派竊取剛下葬的窮人遺體販賣給醫學校,貧民懷疑幕後黑手是培訓外科技術的醫院,種下仇恨;解剖法通過後,等同合法提供醫學院無人認領的窮人屍體。階級猜忌不斷累積,加上原本的緊張關係,在霍亂流行時一舉爆發。
疾病如同人類文明史的照妖鏡,在不同的時期,照映出社會存在已久的族群、階級矛盾。
shang-jen-li-05
媒體傳播,也可能強化社會的恐懼。19世紀霍亂蔓延,延燒速度更快的是報紙、廣播,搶在疾病到來前,媒體對染病者的敘事想像,造成大西洋東西兩岸的集體恐慌。圖中引發驚聲尖叫的骷髏,描繪的便是大眾心中的霍亂病人。 (圖片來源|Henry Heath,wellcome collection)
疾病史研究的啟發:人類是否不斷重複?
歷史提醒我們,面對疫病,要對抗的不只是病毒,還有人們的恐懼與劃界排他行動。但,你或許會忍不住疑惑:難道人類疫病史就是不斷重複的輪迴嗎?
「用重複來形容社會面對疫病的反應,不完全是正確的字眼。」李尚仁強調,不同的疫情、醫療技術、政治運作、人民反應,都讓每場傳染病大流行都帶來新課題。
然而,其中也有似曾相識。
疫調、無症狀傳播、檢疫隔離,這些疾病史的累積,讓實作經驗得以延續。更值得留意的是疾病的「政治」——思想傳統、共同體需求、劃界反應與排他恐懼,同樣能從過去找到高度對照。歷史延續性,遠比想像得更高。
「我們看似活在進步的時代,但對照歷史,你就會發現,許多想法與反應其實相當古老。」李尚仁認為,這也正是歷史研究的意義。
研究歷史,能讓我們時時回頭凝視、反省,警惕那些「重複」的恐懼和排斥。
同時,歷史也告訴我們,除了知識、科技之外,官僚反應或許更重要。如何避免放大集體恐懼,讓社會、官僚決策體制有效而持續動員,有時比知識技術更關鍵
疾病不只是狹義的醫學問題,也是政治問題,瘟疫史如是說。
shang-jen-li-06
Photo Credit: 研之有物 提供
李尚仁提醒,瘟疫終將過去,但在「防疫視同作戰」下,我們運用各種緊縮權利、公民監控等手段,在後疫情時代將成為重要課題。同時,瘟疫帶來的各國經濟保護、民族主義、反全球化,也勢必成為臺灣無可迴避的挑戰。 (攝影|林洵安)
為何英國以「佛系防疫」面對武漢肺炎?瘟疫史教我們的事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fEolYk



2020-05-13_111149_112208288_f0a28cd3-13cc-4130-8c86-54e7c89ca61d_112207140_4d6f500f-0691-4d49-a261-0f551407142b_112207141_15d01151-bc98-410c-839a-5d93ed9913d1_112207139_9426e67d-f8b1-41c6-8e52-a9bae67d2d65_112170190_07gettyimages-515384240_112208290_8dbdbe74-b729-428a-99de-197ea553e25d_112181093_gettyimages-592850496_112208291_b0a81760-bef6-4032-b4a7-0cb15736a46e_112203952_9785ab86-02bb-4f14-b60f-b55ff231e106_112203951_7df3ef2f-c1d6-4adf-8a59-1bfb164c11e0_112203950_e73f300c-3a26-4d5c-80bf-ad10125a5e50_112203949_0ea9fde9-d5b6-41dd-aae2-9127d5c98da1 (1)_112203949_0ea9fde9-d5b6-41dd-aae2-9127d5c98da1

肺炎疫情:百年前英國如何抵抗西班牙流感瘟疫
2020年 5月 11日
肺炎疫情:百年前英國如何抵抗西班牙流感瘟疫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2WNO1sM
西班牙流感爆發期間,這名女子帶的防疫口罩是這樣
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至今仍有人稱之為「史上最慘烈的病毒大屠殺」,全球死亡人數5000萬。
拿那場瘟疫和眼下的新冠疫情對比,非要找出太多共性,或許並不明智。新冠病毒(Covid-19)和西班牙流感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新冠受害者主要是老年人,西班牙流感的受害者主要是20-30歲、免疫力很強的青壯年。
但是,百餘年前,政府、個人採取的防疫措施卻有不少共同之處。
英國公共衛生署最初起草新冠應對計劃時曾研究西班牙流感疫情,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是,1918年秋,疫情第二波的致命性遠比春天的第一波更嚴重。
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之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病毒來襲 60年前亞洲流感給英國的教訓
病毒來襲 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五次疫疾大流行
肺炎疫情:百年前英國如何抵抗西班牙流感瘟疫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2WNO1sM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戰爭部」的女職員每天早晚散步15分鐘呼吸新鮮空氣
1918年5月,英國出現第一起記錄在案的死亡病例時,一戰戰事仍然如火如荼。
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英國政府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看起來,當時政府決定,打仗比防疫更重要。
1919年,英國公共衛生領域領銜專家阿瑟爵士(Authur Nesholme)為皇家醫學會撰寫的報告說,在擁擠不堪的運兵車上,在緊張忙碌的彈藥車間內,在公交系統,病毒如野火般蔓延。
他在1918年7月起草的一份供公眾使用的備忘錄中建議,出現症狀的人應該留在家裏隔離,避免參加大型聚會。但是,當時他的建議似乎被政府埋在文山下。
阿瑟爵士說,如果聽取了這些建議,應該可以挽救很多生命。但是他也說,「考慮到全國大局,『繼續前進』是主要任務,即使健康、生命面臨風險。」
肺炎疫情:百年前英國如何抵抗西班牙流感瘟疫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2WNO1sM
女職員戴的是外科口罩式的布口罩
1918年,沒有治療流感的特效藥,也沒有治療併發症比如肺炎的抗生素。很快,醫院陷入癱瘓。
當時沒有中央政府發佈的統一封城令,但是許多劇院、舞廳、影院和教堂先後關閉,有些長達數月。
酒吧的營業時間已經因戰時條例限制而縮短,疫情中大多數繼續營業。
足球聯賽、足總杯賽事也已經因戰事暫停,英國沒有取消更多的比賽或限制觀眾人數。疫情期間,地區級男足比賽以及吸引大批觀眾的女足比賽如常舉行。
一些城鎮在街道噴灑消毒劑,群眾出門時帶上防病菌口罩。
肺炎疫情:百年前英國如何抵抗西班牙流感瘟疫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2WNO1sM
這位接線生的防護措施是紗布遮面
當局發出的健康指引比較混亂。和今天一樣,假新聞、陰謀論盛行。但是,普羅大眾對健康生活方式的普遍無知妨礙了防疫效果。
在一些工廠,抽煙禁令被放寬,人們相信抽煙可以預防感染。
一次議會辯論期間,保守黨議員羅瑟爾(Claude Lowther)問道,「喝可可飲料每天3次肯定可以預防感染,這是真的嗎?」
肺炎疫情:百年前英國如何抵抗西班牙流感瘟疫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2WNO1sM
1918年流感瘟疫期間,打字員在工作時仍然戴著口罩
防疫宣傳警告,流感可以通過打噴嚏、咳嗽等傳染。
1918年11月,英國《世界新聞報》向讀者建議,每天早晚用肥皂清洗鼻孔;每天早晚強迫自己打噴嚏、然後深呼吸;不要戴圍巾;定期健步走;下班步行;一定要多喝粥。
還有地方政府建議人民勤刷牙、用鹽水漱口。
肺炎疫情:百年前英國如何抵抗西班牙流感瘟疫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2WNO1sM
1918年英國《每日鏡報》漫畫,形容防疫宣傳讓人一頭霧水。
漫畫題為「如何預防流感」,下款寫到,專家實際意思是:別和任何人說話,別靠近任何人,這樣你就安全了。確實如此,但這難度是不是有點太大了?
漫畫右側的塔樓下和樓身字樣大意分別是:唯一的辦法,閒人免進,飛機請勿靠近。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1919年3月,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紅十會工作人員為美國士兵凖備口罩
1918年那場流感瘟疫,沒有放過任何一個國家,但是,各國疫情的規模和政府的防疫努力差別很大。
在美國,有些州採取了強制隔離措施;有些州要求人民必須帶口罩。全國各地影劇院和其他娛樂場所關閉。
新冠疫情和二千多年前雅典瘟疫的驚人相似之處
從出生起 我這輩子至少三次戰勝致命流感病毒
肺炎疫情:百年前英國如何抵抗西班牙流感瘟疫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2WNO1sM
當時的理髮師也要戴口罩,但無法保證拉大社交距離
紐約比其他美國城市凖備更加充分,此前紐約已經有持續20年防治肺結核宣傳運動。結果,紐約的流感死亡率更低。
儘管如此,紐約市政府的衛生負責人受到來自商界的巨大壓力。
業界要求停止「封鎖」,允許開門營業,特別是影劇院和娛樂場所。
肺炎疫情:美國反封鎖抗議潮台前與幕後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1918年10月紐約清潔工也要戴口罩,幫助檢查流感疫情擴散情況。當時紐約衛生部門一位官員說,「滑稽總比死了要好」。
那時,和今天一樣,新鮮空氣被看作預防感染的有效手段。為保持社會繼續運轉,人們想出了很多奇葩方法。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1918年舊金山,法庭在公園內開庭
但是,在許多美國城市,防止大規模人員聚集幾乎不可能,特別是在宗教場所。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流感疫情高峰期,舊金山人聚集在聖母升天主教座堂外參加禮拜
疫情結束,英國總計死亡案例為228000,感染人數據信高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追殺病毒的努力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國人對季節性流感致命性的理解更加深刻。肺炎疫情:百年前英國如何抵抗西班牙流感瘟疫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2WNO1s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