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創乾,《八塊三元宮》,油彩,1936,41×53cm。圖片來源:賴明珠,《鄉土知音:八德書畫家邱創乾紀念展》,第127頁+三元宮一直是八德當地的宗教信仰重心,也是鄉民重要的聚會場所,十分熱鬧。圖片來源:筆者攝於2020/2/20。1955年三元宮改建時,由董事呂良任撰誌,邱創乾書寫的《改築序》。圖片來源:筆者攝於2020/2/20。
邱創乾,《八塊三元宮遠眺》,水彩,1920-30年代
邱創乾,《崖》,1927。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19
邱創乾,《裏道》,1930。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19
邱創乾,《自畫像》,1927。圖片來源:賴明珠,《鄉
邱創乾,《廟後》,水彩,1920-30年代,37×2
大嵙崁至角板山的臺車。圖片來源:百年和興-原鄉嚴選好
1903年12月30日,桃仔園至大嵙崁(今大溪)間輕便軌道舉行通車典禮。至於大嵙崁至角板山(今復興)輕便軌道要到攻打高崗群(今三光)戰事開始後的1910年8月才通車。大嵙崁到角板山輕便軌道的長度4里18町(22.7公里),鐵軌寬度49.5公分,臺車50輛,開設總經費59,976日圓。從大嵙崁往角板山,是上坡,臺車約4.5小時;從角板山往大嵙崁,是下坡,臺車約需3.5小時。車資以等級區分,再依搭乘人數計算,1930年時,一人乘坐三等臺車須1圓44錢;二人共乘三等臺車需1圓64錢,三人共乘三等臺車1圓84錢;而乘坐一等臺車需加價五成。大嵙崁往角板山的臺車發著所在桃園客運大溪站附近;角板山往大嵙崁的臺車發著所在角板山忠孝路24-28號附近。(截自問路北橫)
臺灣殖民政府佐久間總督於1910〈明治43〉年4月22日,同意鋪設「大嵙崁至角板山間輕便鐵路」。理由因為角板山位於樞要地,可控制大嵙崁後山雅奧罕群,且計畫擴張施設包圍該群之隘勇線,施工時搬運資材亦甚方便。輕便鐵將設於1907〈明治40〉年間為隘勇線時開鑿之大嵙崁與角板山間4里十八町道路上,原有道路狹窄,交通速度受限制,不利緊急行動,因而一併需要拓寬為9尺道路,並將輕便軌道設於路中央,兩側路面充為通行道。本工程所需主材料為土木部保管者,使用鐵軌17哩分及臺車50輛,其餘土木費用3萬7684圓27錢2厘、橋樑及暗渠費7268圓82錢9厘,鐵軌鋪設設費用2683圓9錢3厘,運費日本至基隆鐵軌等費用2135圓52錢、基隆至大嵙崁運費3197圓82錢,臺車保養及轉轍器改造費896圓10錢,車站建造費4千圓,雜費2110圓36錢6厘,總工程費5萬9976圓。
邱創乾,《輕便車路邊住家》,水彩,約1926,27×
邱創乾,《輕便車路》,水彩,1920-30年代,27
邱創乾,《輕便車休息站》,水彩,1920-30年代,
1951年,邱創乾為鄉鎮區大小貧富懸殊再行調整案陳情
行政區域劃分八德鄉長邱創乾陳情為鄉鎮區大小貧富懸殊(1516459)
1958年,邱創乾等人致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請願書。圖片來源:典藏臺灣。https://
【名單之後】從畫家到地方家長:八德鄉長邱創乾
2020-04-13 【名單之後】從畫家到地方家長:八德鄉長邱創乾 - 聚珍臺灣 https://bit.ly/2K4O1ys
撰文|盧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
邱創乾 入選 臺展第1、4回
多數曾經入選臺府展的畫家,可謂日治時期的知識份子,其中許多人在杏壇春風化雨,少數人成為專職的畫家,也有部分的人,有著相當聲望與影響力,投身於公眾事務。
今天我們談到的畫家,是邱創乾老先生。邱創乾(1900-1973)出身桃園八德的望族,1919年時畢業於臺北國語學校。畢業後擔任員樹林公學校(今員樹林國小)、八塊公學校(今八德國小)等校的教師;1938年後,為治理家族的米、茶事業,遂辭去教職,從此也幾乎停止作畫。二戰以後,因為邱創乾在地方的聲望被指派為第一屆副鄉長,後升為鄉長直到退休。[1]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他都透過不同的職業角色表現對家鄉發展的顯著的貢獻。
【圖0】邱創乾,《自畫像》,1927。
圖片來源:賴明珠,《鄉土知音:八德書畫家邱創乾紀念展》,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第4頁。
從水彩畫到書畫
在臺北國語學校就讀期間,曾短暫接受石川欽一郎教導,開始接觸水彩畫。不過他開始頻繁地產出作品,是畢業回到家鄉後,加入由石川擔任講師的新竹州圖畫講習會開始的,這大約是1920-30年代的事。石川欽一郎可以說是開啟邱創乾繪畫生涯的重要推手,邱創乾不論是水彩技法或是取材,都與當時的主流風格類似。二次來臺的石川不只在各地推動美術教育,更舉辦第一屆臺展,當時許多他的學生共襄盛舉,紛紛交出了作品參賽。邱創乾在第一屆臺展即獲得佳績,被當時的《臺灣日日新報》評論:「玩其作品,實具有天才」[2],獲得不錯的評價。
【圖1】邱創乾,《崖》,1927。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
【圖2】邱創乾,《裏道》,1930。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
從現存的黑白稿中可見,邱創乾的空間概念及構圖在當時的作品中相當出色,畫題也相當符合當時官方的訴求,即描繪台灣特有自然、人文景觀的地方色彩。類似的構圖,也常出現在他後來描繪桃園各地的作品中。
【圖3】邱創乾,《八塊三元宮》,油彩,1936,41×53cm。
圖片來源:賴明珠,《鄉土知音:八德書畫家邱創乾紀念展》,第127頁。
【圖4】三元宮一直是八德當地的宗教信仰重心,也是鄉民重要的聚會場所,十分熱鬧。
圖片來源:筆者攝於2020/2/20。
【圖5】邱創乾,《八塊三元宮遠眺》,水彩,1920-30年代,28×38cm。
圖片來源:賴明珠,《鄉土知音:八德書畫家邱創乾紀念展》,第46頁。
【圖6】邱創乾,《廟後》,水彩,1920-30年代,37×28cm。
圖片來源:賴明珠,《鄉土知音:八德書畫家邱創乾紀念展》,第61頁。
或許因為邱創乾在幼年接觸過傳統漢學,也或許是國民政府遷臺的影響,根據邱創乾兒子口述,邱創乾在日本政府離開臺灣之後,幾乎沒有繪畫作品的產出,取而代之的是書法,不僅成立多個詩社,他的墨跡留在桃園的許多公共空間中,為大溪區南興宮、龜山區壽山巖觀音寺等廟宇題字。[3] 距離邱家庭院最近的三元宮,不只是邱創乾在日治時期時常描繪的對象,1955年三元宮改建之際,為這座當地重要的宮廟撰寫了《改築序》,至今仍保留在廟中。
【圖7】1955年三元宮改建時,由董事呂良任撰誌,邱創乾書寫的《改築序》。
圖片來源:筆者攝於2020/2/20。
輕便車站的回憶
1920到30年代之間,是邱創乾繪畫的黃金年代,他留下許多當時桃園地區的風景,有熱鬧的市集也有農家的鄉郊風光。有趣的是,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不少輕便車的景象,是少數以寫生方式留下的輕便車紀錄。「輕便車」,或稱為「臺車」是日治時代為了地區運輸方便,在臺灣各地建造的一種人力鐵道運輸,車站的附近常是當地的經濟核心。[4] 邱創乾老家附近有一更寮腳車站,他曾搭乘這種交通工具數次往返八德與大溪、角板山之間,車站所見成為他唾手可得的畫題,為關於輕便車的記憶留下了不少畫影。
【圖8】大嵙崁至角板山的臺車。圖片來源:百年和興-原鄉嚴選好物。
【圖9】邱創乾,《輕便車休息站》,水彩,1920-30年代,27×37公分。
圖片來源:賴明珠,《鄉土知音:八德書畫家邱創乾紀念展》,第73頁。
【圖10】邱創乾,《輕便車路》,水彩,1920-30年代,27×33公分。
圖片來源:賴明珠,《鄉土知音:八德書畫家邱創乾紀念展》,第71頁。
【圖11】邱創乾,《輕便車路邊住家》,水彩,約1926,27×33公分。
圖片來源:賴明珠,《鄉土知音:八德書畫家邱創乾紀念展》,第28頁。
永遠的八塊厝[5]人
邱創乾除了描繪許多家鄉景色,他對家鄉的關心也展現在參與公眾事務上。包含前文提到三元宮的各種活動,在邱創乾擔任鄉長期間,多次為地方福利向上級爭取資源,反應民意。例如1951年行政區重劃時,邱創乾為鄉鎮區大小貧富懸殊向省議會陳情;1958年時,他與鄉民代表等人向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請願,懇請軍方迅予開放臺北縣鶯歌鎮至桃園縣八德鄉之間產業道路,以利產業運輸。
【圖12】1951年,邱創乾為鄉鎮區大小貧富懸殊再行調整案陳情。
圖片來源:典藏臺灣。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7/23/ab.html
【圖13】1958年,邱創乾等人致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請願書。
圖片來源:典藏臺灣。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7/45/00.html
邱創乾的一生與八德息息相關,在他過世近半個世紀的2018年,邱創乾的後代將老先生的多數作品,捐贈予籌備中的桃園市立美術館作為永久典藏。他筆下畫的大多是故鄉桃園,尤其是八德、大溪、角板山一帶,沿著當時的輕便鐵路畫下沿路風光;畫家用他的眼睛與畫筆,紀錄了近百年前的桃園景色,不論是地方建設,文史記憶,他都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資產。
【名單之後】從畫家到地方家長:八德鄉長邱創乾 - 聚珍臺灣 https://bit.ly/2K4O1ys
NOV 11 WED 2009 13:37
八德書畫家邱創乾(上)
最近開始拍攝一點影像的紀錄,我選的題目是「八德書畫家邱創乾」,題目其實也已經蘊釀很久了,最主要的前題是畫畫的畫家,也是八德鄉首任的民選鄉長,很久以前學友會剛成立時,就比參觀過樹德居,而鍾老師也給我大溪古城的卡片,我想像不到大溪的舊貌竟然是座城,隨著錄影訪問,也聽到一些日治時代的故事。
一開始的資料全部以中原大學賴明珠教授,所編的畫作「八德書畫家邱創乾」為藍本,資料豐富而且有編年體的大事記,所以大致的架構很完整,以書的內容,隨著著畫家的腳步開始追尋,邱創乾在擔任教職期間,在1920年到1930年間,有大量的繪畫作品產生,在八德大溪和員樹林的鄉間,留下很多作品,畫有大溪街景,還在大嵙崁溪河床寫生,曾到角板山參加圖畫講習會。
我們去尋找員樹林公學校,尋找照片中學校的宿舍,我們在校園裡,也練習拍雲層快速的流動,當作是轉場的素材,當然只要調影像的速度就可以了,早上出來錄影,也感覺出秋日早晨的清涼,學校宿舍我們以為在學校的後方,沒有看到什麼老房子,守衛告訴我們可以問問老ㄚ嬤,就住在側門旁的雜貨店,裡面有個老ㄚ嬤,聊天中得知,原來宿舍就在學校的對面,現在已經變成休憩的公園了。
附近還有日式宿舍,我進去看看,感覺看起來比較像是眷村,當然這裡是中正理工學院附近,一定有老房子,但不是這次錄影的主題,我們只要有隨著畫家的腳步就可以了,我們還有去齋明寺尋訪,古道旁有個涼亭,是欣賞崁津歸帆的好景點,也是畫家所繪的「大溪展望」,我們就此欣賞眼前美景,也拍些竹風搖影的景象,我們又到大漢溪的河床,想像著大溪鐵線橋舊時的模樣。
1935年返回到八塊公學校任教,教學下課後的時間,有些老師流行打網球,邱創乾則拿著畫具去寫生,邱創乾的大兒子說,「日治時期很多學校有Tennis Court」,我也很驚訝,那時期已經這麼流行了,所以那天下午我們就去八德小學,尋找對映作品中的三張畫作,當然時過境遷,也只是校園景色而已,我們在校園裡繞了繞,也是有看到打網球的人,當然是附近的居民,哈哈哈。
從舊時的畫作裡,可以看到一些建築樣式,像是已經改建的大溪城樓,戲臺已改建的觀音寺,宵裡廟的舊時風情,而大溪城樓的水彩畫作,也翻做成卡片讓人收藏,而邱家後人把卡片,寄給昔日同窗,也勾起他們舊日的回憶,鍾老師也給我大溪古城的卡片,已經很久了,腦海中就有古城的印象,後來在大溪月眉山觀音寺,也看到古城的風采,在龍虎堵是用銅雕雕塑的,門樓是秀麗的重簷歇山造形,門額上還鐫刻出「通議第」三字,我以前記錄大溪的夜,就有很深刻的印象。
而戲臺已改建的觀音寺,資料上寫的是壽山巖觀音寺,圖片來自邱創乾畫作,原稿上沒有落款,是因為邱創乾在壽山巖的柱子上有落款,推測是壽山巖,但依姚老師的看法,則是以圖畫上廟宇正身的比例,推測可能是林口的竹林山觀音寺,但是邱創乾大部份的畫作,都在八德大溪和員樹林缺子的鄉間,是否有到竹林山觀音寺寫生,也不得而知,最主要的關鍵就是戲台了,但是我印象中的竹林山觀音寺有戲臺,而壽山巖卻沒有,而壽山巖原本是否有戲臺?問了問附近賣香的店家,沒有得到肯定的答案。
另外從圖畫中,看到霄裡廟的舊時風情,真的是很漂亮,當然現在已經改建了,而今文化局想要把宵裡的埤塘水圳,還有田野的古厝,規劃成另一個觀光場地,宵裡廟就是這條路的起點,我看到了1930年間的宵裡廟,比想像中的還要漂亮,舊時的畫作,又回復了昔時的建築樣式,也看到以前的美感。
---------------
八德書畫家邱創乾(下)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樹德居,就像是憶兒時的歌聲一樣,茅屋三椽,老梅一樹---
邱創乾的畫作珍藏在閣樓裡,是在古厝整修時找出來的,幾百張的畫,他自己收藏起來,放在那時的舊厝,颱風來時舊樓倒了,才去清理東西,發現有一大疊,通通一樣大張的畫作,所以後來才想要出版,他的小孩都不曾看過這些畫,有很多的水彩和油畫,有些較好的作品在當年就已經送給別人了,十年前整理資料,才又翻箱倒櫃找出所有畫作來(註一)。
另外也知道,邱創乾在16歲入台北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後到八塊厝員樹林分校擔任教職,也參與了日治時期的「一廬會」,這是由原台灣水彩畫會籌組而成的,1932年因日籍教師石川欽一郎返日,學生們為了紀念其教導,遂以石川氏的雅號「一廬」命名,和李澤藩,李梅樹等為前後任的校友。
邱創乾的畫風,跟養成有關,在校受老師指點,離開學校,自己有興趣買書來看,買繪畫基礎書來學習,畫風屬於學院式繪法,注重光影表現,體積量感,和物相的準確性,濕氣很重,很強調構圖,顏色採藍底色和綠色,台灣綠地豐富,樹木很多,用色方法受石川影響,是英國式水彩的畫風(註二)。
邱創乾的畫風,田園風光的用色很濃烈,出外寫生的作品像是角板山風光看起來比較淡雅,比較多的作品,是三元宮附近舊時簡樸的樣貌,還可以看到很多張昔日輕便車的車站,還有路邊雜貨店小工廠等等,其他大部份的作品,則是農家樂富饒的田園景觀,在水彩風景的作品中,大致取材於自然田野中,綠野平疇大自然的顏色,在八德大溪和員樹林的鄉間,留下很多作品。
我們訪問美術史的學者,也知道一些欣賞的觀點,像「木麻黃鄉道」此畫作在1935年代,邱創乾調回八德公學校任教,回到老家居住,這個時期留下的作品,在老家出來的鄉間,當時算是桃園重要的鄉間道路,老家外面熟悉的景色,運用遼闊的情景,利用視野往遠處延伸,有田園趣味性的畫面,在晚期算是滿成功的作品。
「午後小徑」是英國視野渲染成的水彩畫,整個感覺溫潤秀麗,雲淡風輕的情趣在,晚期作品跟之前石川溫潤的風格不同,畫面強烈的線條,作品用仰看的角度來呈現,角度表現方式跟石川不太一樣,相當程度的突顯繪畫自我的獨特性,所以晚期較強調自己個人的特質。
在他的樹德居水彩畫作上,還看的到懸掛日本國旗,當然樹德居的燕尾翹脊的粉蠟筆畫,相對於水彩和油畫也比較特殊,樹德居在桃園縣114號公路,八德國小旁轉彎處,路旁的矮圍牆內,兩棟典型的閩南式古厝,就是「餘慶居」和「樹德居」,格局是一條龍硬山式的屋頂,沒有特別的留左右護龍,後人說子孫士農工商,各自為爨,所以沒有護龍加蓋,而正身有凹壽,簡單出屐起的屋身與關刀拱,是民宅的特色。
不久以後邱創乾辭教職,協助家中碾米業及製茶會社的營運,光復後國民政府來台,即出任民選的八德鄉第一屆鄉長,後又歷經3屆鄉長從事公職擔任鄉長16年,在國民黨時期,政府經費未撥,先將自己的田產抵押第一銀行,公所職員大多是他的學生,樹德居大門的「文章華國、詩禮傳家」是邱創乾親撰的楷書,燈樑上高掛著三元宮的丁燈,大門內面書寫「福星拱照」,而特別的是「澤留鄉校」的匾是五國民學校敬獻的。
在訪問的過程中得知,邱創乾先生他對寫毛筆字很有興趣,除了繪畫外,經常練習寫毛筆,比較特別的是,聽說在民國34年日本人遣送回國時,他特別到台北,向對書法有研究的日本人,向他們買比較好的墨和好的筆,回家用舊報紙練習,當時的日本人,經濟條件當然比台灣人好,有非常好的書法用具,用的是很大硯台,而桃園龜山的壽山巖的柱子就有他題的字。
民國38年,邱創乾50歲時,在餘慶居右側蓋了「樹德居」,房子的格局是自己設計的,大兒子結婚,樹德居新居落成,家中三喜臨門,在前庭擺桌請客,門前老樹是當時栽種的,現在已經很高了,也種了一些蘭花,三喜臨門的意義,可以從門前對聯看的出來,「吉日酬神一家和氣,佳期宴客滿面春風」,樹德居也在三元宮的附近,所以邱家與三元宮淵源很深,邱創乾曾寫八德三元宮改築序文。
邱創乾擔任鄉長熱心公益,雖公務繁忙,但畫畫、書法、詩詞始終相伴一生,退休後公所職員親送回到樹德居,感念其為鄉為里的貢獻,邱創乾的繪畫作品不多,都是在地的鄉土文化,在日治時期的殖民文化,邱創乾短暫的繪畫創作,卻也表現出強烈地方色彩以及鄉土人文的關懷,邱創乾若沒有擔任公職,也許會在繪畫生涯,綻放出美麗的色彩,八德書畫家邱創乾,為桃園大地渲染出美麗的色彩。
(註一): 資料來源:桃園文化局出版,八德書畫家邱創乾,賴明珠編
(註二): 資料來源:訪問賴明珠教授
------------------
八德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fjTw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