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追夫人/馬王堆-湖南省長沙市-西漢時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利蒼妻子辛追及其子利狶或兄弟三座墓葬/辛追(前3世紀-前168年),是西漢吳氏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父親辛夷,是長沙國的臨湘候/1973年至1974年發掘/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辛姓,是中國的一個姓氏。 在《百家姓》中排第379位。
起源
辛姓的起源有三個:一是出自莘姓,是禹的後代。 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後封其支子於莘(今陝西合陽東南)建立莘國。 居其地者以地名取姓為莘氏,後去草頭為辛姓。
二是源於上古的有莘氏。 莘氏是有莘氏的後裔。 相傳,夏禹的母親就是莘氏之女,商湯也有娶有莘氏女子為妻。 莘,後改作辛,成為辛姓一支。
三是出自項姓,項姓在後周被賜辛姓。
分佈
辛姓望族居於隴西(今甘肅蘭州、鞏昌、秦州一帶)。 辛姓為澎湖和金門人最多和特有的姓氏,為常見姓氏,祖先大多來是甘肅隴西。 金門,今福建金門一帶也有存在。 臺灣的辛姓大多來自澎湖及金門移民過去的居民。辛姓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bit.ly/2K9dSFT


辛姓的來源,辛姓起源,辛姓氏的由來


辛姓在當今中國約有一百一十萬七千餘人口,主要聚居在吉林、山東、遼寧、黑龍江四個省。 而關於辛姓的起源則主要有源於姬姓、莘姓、出自賜姓等5種說法,啟為辛姓得姓始祖。 至於辛姓名人則有辛慶忌、辛彥之、辛棄疾、辛追等人。
辛姓起源
源流一: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裔高辛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據《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源流二:出自莘姓。 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 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其後世子孫以地為氏,稱莘姓。 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艹头為辛氏,便產生辛姓。
源流三: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後裔。
源流四:出自賜姓而來。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 "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源流五: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漢化改辛姓。 清時滿洲人有辛姓,世居錦州; 甘肅碾伯(今青海省樂都)縣土司其孫姓辛,名莊奴;高麗有辛姓。
  得姓始祖
啟。 父大禹,母塗山氏。 夏朝開國君主。 相傳禹晚年曾根據以前的先例,做禪讓的姿態,並推舉東夷族的伯益做繼承人,但暗中卻為傳子做準備,竭力為子培養羽翼勢力。 大禹因為你不過,啟不負父望,興兵奪權,一舉攻殺伯益。 不久,又興兵滅掉了不服自己,妄圖蠢蠢欲動的同姓有扈氏。 剪除異己後,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 禪讓制一去不返,世襲制度從此確立。 啟建國后,封庶子於莘,其後以封地為氏,因莘辛在古時同音,後去掉草頭,稱辛姓,尊啟為辛姓得姓始祖
家族文化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西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中東部的洮河流域、渭河中上游、西漢水流域,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定西市、天水市、臨夏州一帶。 漢承秦制,三國時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 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
堂號
隴西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雙貞堂:晉朝辛勉,博學,有貞國之操。 官侍中,跟著皇帝到了平陽。 劉聰以毒酒逼其叛晉歸劉。 辛勉堅決拒絕。 劉聰佩服他的貞節,給他築了房子,按月給他送米送酒。 晉人辛恭靖,從小有肚量,有才幹,後為河南太守。 羌姚興攻陷河南,辛恭靖被俘,嚴辭拒絕羌姚興封官後被囚禁三年,后越獄到晉國,晉帝表彰了他的節操,拜他為咨議參軍。
環州堂:明朝的時候,辛野開始做儒學的訓導,後來升任為棗陽縣知縣。 他作官體貼百姓,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愛戴,被認為是好官。 著有《環州集》。
棗強堂:同環州堂。
孝友堂:明朝時期無錫人辛銘,字敬齋,其後人所建堂號。
永思堂:福建潮州辛氏族人所建堂號。
辛姓名人
辛甲,西周開國大史。 原事商王纣,曾獻纣七十谏,紂不聽,無奈投周。 由召公奭推薦,任周大史,受封於長子。 曾倡議百官群臣各獻箴言,勸王行善補過。 今存"虞人之箴"。
辛文子,即文子。 春秋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散文家,祖籍宋國(今河南省),代表作品為《文子》。
辛勝,秦國將軍。 秦王政二十年,燕國派荊軻刺殺秦王失敗,秦派大將王翦、辛勝攻燕,於易水之西大破燕軍。
辛追(前3世紀—前186年),辛勝之女,因與後稱南越王趙陀之關係,為護家族之利,辛追嫁西漢長沙相利蒼助其抗趙陀,育有一子利必勝客,是長沙市馬王堆1號墓主人。
辛延年,西元前220年生,著名秦漢詩人。 作品存《羽林郎》一首,為漢詩中優秀之作。 《樂府詩集》將它歸入《雜曲歌辭》。 與《陌上桑》相提並論,譽為"詩家之正則,學者所當揣摩"。
辛武賢,隴西郡狄道(今甘肅臨洮)人。 著名漢朝大臣。 曾任酒泉(今甘肅酒泉)太守、破羌將軍。
辛慶忌(? —前12年),字子真,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西漢將領。
辛棄疾(1140—1207),南宋愛國詞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辛彥博。 山西平遙人,明代官吏。 洪武中由歲貢入太學,擢監察禦史、佥都禦史,調山東浙江按察使。 永樂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樹幟(1894—977),字先濟,農業教育家、生物學家和農史學家。
辛秘(757—820),子藏之,隴西(今甘肅境)人。 元和初,歷任湖州刺史、河東行軍司馬、汝州刺史。 九年,征拜谏议大夫,改常州刺史,選為河南尹。 十二年,拜檢校工部尚書,代郗士美為潞州大都督府長史、禦史大夫,充昭義軍節度、澤潞磁洺邢等州觀察使。 久歷重任,無豐財厚產,為時所稱。


辛姓:忠敏侠义之气一脉相传_天下吴氏网

姓:忠敏俠義之氣一脈相傳
辛姓:忠敏侠义之气一脉相传_天下吴氏网 https://bit.ly/2V2hUpD
辛姓一族,雖然人口不多,但是在我國歷史長河中湧現出諸多英雄人物,秦有辛勝,漢有辛追,南宋辛棄疾為抗金名將,神勇過人堪稱"戰狼",個個都是保家衛國的英雄。
根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截至2017年底,辛姓在玉林轄區內戶籍人口為4827人。 他們把自己看作是英雄的後代,秉承祖德和武舉,以德為先,以義立身,擔當南少林十八路莊的守護神,不間斷地傳承著這一脈武學文化。
家風家訓
即習武必學行仁,
願爾輩人人正己。
且操拳以防禦敵,
盼吾侪處處成功。
辛氏得姓始祖——啟
辛氏得姓始祖——啟
辛氏圖騰
【釋義】辛,象形字,古代刑刀,辛為權謀者之刃,執之者為權為上,受之者為刑為泣。
辛氏來源
辛氏起源有五:
1. 夏王啟封庶子於莘(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其後世子孫以地為氏,稱莘姓。 後去艹頭為辛姓。 故辛氏尊啟為得姓始祖。
2. 相傳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去高字改為辛姓。
3. 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東省曹縣一帶的有辛氏的後裔,後以辛為姓。
4. 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5. 少數民族改辛姓:清滿洲人有辛姓,世居錦州;土家、蒙古、高麗等族俱有辛姓。
辛姓人口
根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截至2017年底,辛姓在玉林轄區內戶籍人口為4827人。
語言習俗
《玉林辛氏族譜》自玉林來祖大成公下25代,2000年編撰。
桂東南粵語方言。
族群大事記
鳳鳴山武館同武堂。
2011年,鳳鳴山辛氏武館同武堂落成典禮,八方習武弟子彙聚師門,凡36獅隊來賀。
2018年3月,玉林辛姓族人百餘人代表赴江西省萬載縣,慶辛棄疾次子族支宗廟落成典禮,商議族譜接入事宜。
該姓氏的主要宗支在玉林的分佈情況
玉林辛氏主要聚居福綿區樟木鎮鳳鳴山村,約2500人;樟木鎮石富村約1000人;玉州區東明社區約300人。 其餘為散居狀態。 玉林辛氏僅此一支宗支,石富辛以灣祠族人及東明辛玉軒祠族人皆為鳳鳴山辛氏移居分支。
文獻摘登
辛勝為秦將軍,在燕國發動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後,立刻帶秦軍從太行山最北的道口,直奔燕國,幾天后將燕國統治者徹底消滅,建立了新政權,同時自己帶大軍守衛中山苦釐(今河北正定西的太行山谷道入口)。 通常可以認為辛勝為今辛姓人員,有史可查的,有連續族譜記錄的最早祖先。 在現在條件下,通過古文獻可以確認辛勝以後的辛姓人員的族系,有較完整的記錄。 漢初,辛勝的曾孫辛蒲,為了穩定國家西部,毅然放棄在華北的豐厚財產帶領全族遷移到隴西狄道及(今甘肅臨洮),當時狄與漢人之比為1:1,辛蒲的曾孫辛柔任 左扶風,辛柔的四個兒子皆出仕,孫子辛慶忌任酒泉太守時,成功接受並安置投降的東羅馬帝國的軍隊,這時辛氏成員共有20多人相當於省部級負責人,後來歷史上辛氏再也沒有這樣輝煌。 不過這些人在王莽篡漢時全部被新朝迫害至死。 今天大多數辛氏是辛慶忌的小孫子辛孟孫的後人。
辛姓望族居隴西(今甘肅蘭州、臨洮、鞏昌、秦州一帶),陝西合陽,江西萬載、上饒,山西孝義、長子,山東萊州、濟南,湖南臨澧、石門。
特色傳說
中華辛氏來源甚多,民間有薛姓改辛姓的傳說,猶為傳奇。
薛仁貴為唐朝開國臣,為大唐朝立下汗馬功勞。 並曾多次救過李世民的性命。 其子薛丁山與樊梨花也在平定六國戰亂時勞苦功高,后高宗李治封其為兩遼王。 其妻樊梨花為威名侯。 薛丁山第三子薛剛愛打抱不平,人送綽號"通城虎"。 薛剛在一次事件中誤踢死太子,驚崩聖駕。 武則天趁此除去薛家那一幫開國功臣;她下令,將薛丁山一家285口斬盡殺絕。 官兵在薛丁山的兩遼王府就地挖了個大坑,將薛家的人生生活埋,鑄成民間所傳"鐵丘墳"。 老臣徐策以自己的兒子調換薛剛受死,保住薛家血脈,薛剛逃脫后以薛中之辛為姓,隱姓埋名。 自此辛姓人中便另添一支忠臣之血脈。 此傳說常見諸民間戲曲之中。
辛氏全國分佈及本支遷徙路線
玉林宗支辛氏有據可尋者,以秦將軍辛勝為始祖。 勝公為中山國苦陘(今河北境內)人,勝公孫輩辛蒲舉族移陝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累世為將;勝公后第八世辛賢道成天水辛氏望族來祖;第九世西漢酒泉太守辛慶忌曾成功接收並安置投降的東羅馬帝國軍隊。 自勝公下第四十七世,辛維葉,任唐大理評事,自狄道徙山東濟南。 至宋,第五十二世辛棄疾自山東歸南宋,長居江西;明洪武,棄疾公十世孫辛?善(大成公)自江西吉水途經廣東移居廣西玉林樟木鎮鳳鳴山。
本姓人自評
我們辛氏歷史上最顯耀的先祖,都是保家衛國的英雄。 秦時的辛勝將軍,為建立大一統的國家立下汗馬功勞;西漢歷任酒泉太守,辛柔、辛賢道、辛慶忌,都是抵禦外族、鎮守邊關的大英雄。 名貫千古的一代文豪辛棄疾,是南宋最堅定的主戰派,至死都在為做一個提搶躍馬,收復國土的英雄而奔走奮鬥。 他向皇帝請纓的詞句"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體現了他一個強烈的英雄情結。 辛氏族人祟敬英雄,族中有一個傳說:唐朝開國大將薛仁貴的孫子,為避滅門之禍,取"薛"中之"辛"為姓,隱入辛氏人中。 把自己看作英雄的後代,這是辛氏人的英雄情結。 這種情結,從小的方面看,是族人匡扶正義,弘揚正氣的希翼;從大的方面看,是安邦定國、強我民族的遠大抱負。
——原福綿區樟木鎮教辦主任 辛任勛
外姓人說
鳳鳴山辛氏祠堂。
說起玉林辛氏,其先祖有許多在中國歷史上如雷灌耳的英雄人物。 秦有辛勝,漢有辛追,南宋辛棄疾為抗金名將,神勇過人堪稱"戰狼"。 玉林鳳鳴山辛氏秉承祖德和武舉,擔當南少林十八路莊的守護神,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鳳鳴山炮仗,最響就咁響! "拳頭擂戰鼓,武魂壯中華,中華兒女多"戰狼",試看天下誰能敵。
——副研究館員(文博系列) 康聖清
歷史名人
辛棄疾雕像。
辛勝(生卒年不詳),秦將軍,荊軻刺秦后,勝公與白起大破燕國。
辛武賢(生卒年不詳),西漢破羌將軍、酒泉太守,其妻為飛將軍李廣之妹。 在一次對抗匈奴的戰鬥中,賢左目中箭。 賢並無退意,拔矢連睛擲地,大呼殺敵,使漢軍士氣大振,一舉潰敵。
辛慶忌(? —前12年),武賢公子,官拜左將軍。 在酒泉曾收編東羅馬軍隊。
辛棄疾(1140—1207),南宋將領,軍事家,愛國詞人。 唐宋豪放派詞作,至棄疾公為巔峰,與蘇東坡並稱蘇辛。 其詞句"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是本支辛氏祖先為國抗擊外族入侵、保家衛國的寫照,也是激勵辛氏後人勇猛進取之豪言。 棄疾公文武全才,天生神勇,23歲時曾率領五十壯士強闖五萬人金營,生擒叛徒,並全身而退,天下為之震動。
專家點評
辛姓一族,雖然人口不多,但是辛姓一族,文韜武略,威望甚高。
辛氏祠堂聯中有一聯是這樣的:文成八字,才號五龍。 上聯典指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他雅善長短句,縱橫慷慨,與蘇軾齊名,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下聯典指十六國時期前涼的辛鑒、辛曠、辛攀、辛寶、辛迅兄弟五人,並有才學,當時人說:"五龍一門,金枝玉昆。 "(玉昆:後代如玉,昆,在此指子孫後代)。 西漢時期的辛武賢、辛慶忌父子,均以勇猛聞名,時人謂其父子俱為虎臣。 總之,辛姓族人雖少,但是其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也有耀目的亮點。
——玉林市文化時空研究會副會長 李壽華
大宋「戰狼」辛棄疾的後人:忠敏俠義之氣一脈相傳
明洪武年間,有大宋"戰狼"之稱的著名詞人辛棄疾的十世孫辛?善(大成公),自江西吉水攜兒至廣東赴任,行至玉林地界,見山川毓秀,氣候宜人,留戀不捨,竟棄職不任;輾轉至樟木鄉鳳鳴山,見一丘環水,有鳥鳴如鳳,心生歡喜,遂圍籬而居,三代單傳而後發。 此玉林辛氏之來歷。
辛姓祖先辛勝:秦始皇手下十大名將之一
玉林辛姓一支,最早可上溯到秦朝將軍辛勝。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 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 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 "辛勝在燕國發動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後,立刻帶秦軍從太行山最北的道口,直奔燕國,幾天後將燕國統治者徹底消滅,建立了新政權,同時自己帶大軍守衛中山苦旗幟(今河北正定西的太行山谷道入口)。
通常可以認為辛勝為今玉林辛姓有史可查的、有連續族譜記錄的最早祖先。 在現在條件下,通過古文獻可以確認辛勝以後的辛姓人員的族系,有較完整的記錄。
歷史上著名的「女諸葛」辛追,有歷史研究者認為是辛勝之女(但未得到最後確認)。 秦末漢初,戰火紛紛,在西元前236年—西元前186年間,辛追為西漢長沙相利蒼之妻,助其抗擊南越王趙陀。 因系名將之後,辛追足智多謀,堪稱一本活兵書。 1972年考古工作者發現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主人,一位栩栩如生的睡美人,就是辛追,一經發現即轟動全世界。
漢初,辛勝的曾孫辛蒲,為了穩定國家西部,毅然放棄在華北的豐厚財產帶領全族遷移到隴西狄道及(今甘肅臨洮),當時狄與漢人之比為1:1。 辛蒲的曾孫辛柔任左扶風,辛柔的四個兒子皆出仕。
辛武賢,漢宣帝時的破羌將軍,曾與趙充國、甘延壽及趙充國的兒子中郎將趙昂出兵,平定先零諸羌於鮮水(今青海省青海湖),對鞏固西漢王朝西陲邊境,立下了功勞。
辛慶忌,辛武賢之子。 辛慶忌在青年時即投筆從戎,很快因其父辛武賢對西漢王朝建樹的功勳,被任命為右校丞。 后跟隨長羅侯常惠率軍開赴西域都護府的烏孫都城赤谷城(今蘇聯中亞伊塞克湖東南)駐兵守邊,開墾屯田。 因他長於文墨,吏治有方,被推薦為茂才。 后又調為郎中、車騎將,朝廷官員中有很多看重他的人。 後來又改任校尉,升任張掖太守,徙任酒泉太守,成功接受並安置投降的東羅馬帝國的軍隊。 他精於武功,善於謀略,治軍有方,又擅長吏治,愛民如子,在保衛西北邊防安寧的同時,勵精圖治,鼓勵農耕畜牧,所治境內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當時所稱頌。
西漢時辛氏成員共有20多人官至相當於如今省部級負責人。 不過這些人在王莽篡漢時全部被新朝迫害至死。 今天大多數辛氏是辛慶忌的小孫子辛孟孫的後人。
大宋「戰狼」辛棄疾: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將領,天生神勇,23歲時曾率領五十壯士強闖五萬人金營,生擒叛徒,並全身而退,天下為之震動。 堪稱大宋版「戰狼」!
辛棄疾既是軍事家,也是愛國詞人。 唐宋豪放派詞作,至辛棄疾為巔峰,與蘇東坡並稱"蘇辛"。 其詞句"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是辛氏祖先為國抗擊外族入侵、保家衛國的寫照,也是激勵辛氏後人勇猛進取之豪言。 辛棄疾有"詞中之龍"之稱。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 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他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 如《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水調歌頭》(千里渥窪種)、《滿江紅》(鵬翼垂空)等,表現了恢復祖國統一的豪情壯志;《駕新郎》(細把君詩說)、《菩薩蠻》(鬱孤台下清江水)、《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等,表現對北方地區的懷念和對抗金鬥爭的讚揚。 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現存詞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辛棄疾一生屢受彈劾,官職數次被罷。 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閒居生活。 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辛棄疾在鄉下過著遊山逛水、飲酒賦詩、閒雲野鶴的村居生活,寫下了大量描寫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 其描寫農村景物和反映農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樂》(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玉樓春》(三三兩兩誰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清新之感。 其抒情小詞,如《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等,寫得儲蓄蘊藉,言短意長。 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鬥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彙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
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 後贈少師,谥号"忠敏"。
玉林辛氏:傳武先傳膽,「忠敏」為俠氣
玉林辛氏一脈,2018年經查詢接上江西辛棄疾次子族支的族譜,辛?善系辛棄疾十世孫。
辛氏玉林來祖辛?善在玉林立腳稍定,與當地張氏來祖張大陸,羅氏來祖羅大明效仿劉關張三結義,拜異姓兄弟;無廟堂之高,而有江湖之遠,三姓兒孫相互扶持,直至今日。
自此,辛氏族人鑿井而飲,日落而休,小村寡民,質樸生活。 此支辛氏族人頗有辛棄疾歸隱田園後的作風,不喜功名,不近權貴;知足常樂,亦無富商巨賈。 族傳二十五代,僅秀才一十四人,未有高中。 族人曾有爆竹作坊,留傳世俚語,謂:鳳鳴山人炮仗,最響就繫咁響了! 怡然自得之意溢於辭表。
至民國15年,族人辛美佳醉心武術,拜福綿龔七師學福綿南少林十八路莊。 習小念頭、十八路莊、四面疊、六連環等拳術,三載而成;后辛美佳傳技於族人,族人踴躍參與,弟兄講手,伯侄切磋,習武竟成了玉林辛氏傳統,無論男女老幼,皆有一招半式防身。 此辛氏勇武基因使然。 自美佳公始,各代辛氏武師傳武於周遭各個村落,十八路莊開枝散葉,凡36館,德武齊傳。 辛氏所傳武館雖多,但並無商業性武館,均為各姓弟子強身自衛的宗族性武館,這是辛氏傳武的一點傳統:不追名,不逐利。 現今尚有一位93歲辛氏武者,每每示範習拳仍虎虎生風。
辛氏族人尚武仗義,正義膽氣更甚於武術。 宗族中流傳著先人「牛客二一尺煙管鬥惡霸」的故事。 奇倫公牛客二,身不滿五尺,武不過中人之技,為足跡方圓百里的一個小牛販,布衣之交遍十鄉八鄰。 一日牛客二赴友之約相牛,正遇友人被盤踞山中的土匪頭子淩辱,牛客二抽出腰間一尺煙管,在惡霸錯愕和不備之間,憑一股勇氣打倒七尺匪首,支起友人的尊嚴! 這便是辛氏"俠之小者,為友為鄰"的寫照,也體現了辛氏族人"傳武先傳膽"的秘義。
抗戰之初,東明辛氏族人辛震霆跟隨桂系狼兵入滬抗擊日寇,在淞滬會戰上海最後陣地"四行倉庫"保衛戰中,辛震霆為謝晉元團八百壯士一員,與日軍戰至最後一刻,壯烈殉國。 此玉林辛氏族人以一介行伍行大義者,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誠為辛氏族人之驕傲!

辛姓:忠敏侠义之气一脉相传_天下吴氏网


2020-04-11_2130111444024364-01444026364-1144402GO-2 (1)1444025541-4


辛姓始祖夏啟
中華民族萬家姓網: 辛 https://bit.ly/34virmV
返回姓源
辛姓始祖夏啟 公益社記者詹招琳報導
辛姓源流記載如下:
辛姓注音:辛「简:辛」(ㄒㄧㄣ)漢語拼音:XIN。百家姓排名第379位、台灣排名第129位、大陸排名第139位。
辛姓始祖:系出姬姓之姒姓,黃帝第8代夏啟封支子於辛,後裔以辛為氏。
辛姓分類:以國為姓
辛姓起源:辛姓源出有三
一、出自姬姓之姒姓;陳仁德箸黃帝千家姓:莘,莘變辛。夏啟支子。有改計姓。
禹王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封其支子於莘(今陝西合陽東南)建立莘國。居其地者,遂以地名取姓為莘氏,後因莘辛音相近,遂去草頭為辛姓。
氏族典載:「禹之支子封于辛國者,有辛氏、計氏、司空氏、宇文氏、普屯氏。太康,大康之弟五人,分封於衛,是為五觀。其支子于莘者為,莘氏、辛氏、甡氏、觀氏、卜氏。」
通志氏族略:辛氏有三:莘氏訛為辛,又計然本姓辛。又周有項亶,賜姓辛氏。
二、出自姬姓,帝摯生元後裔有辛氏;氏族典載:「帝摯生元,堯封之于中路後有,中路氏、路氏、辛氏、僑氏、囂氏。」
三、項氏,後周賜辛氏。
辛姓衍生姓氏:
辛姓郡望:隴西郡,戰國時秦昭襄王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今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治所狄道,在今甘肅省臨洮縣南。
辛姓總堂號:
辛姓分堂號:
雙貞堂:堂祖晉朝辛勉,博學,有貞國之操(為國家保持節操)。官侍中,跟著皇帝到了平陽。劉聰要拜辛勉為光祿大夫,叫他叛晉歸劉。辛勉堅決拒絕。劉聰用毒酒逼他說:你不答應,就要你自殺。辛勉端起酒來要喝,被劉聰一把拉住說:算了,我特意試你的。從此,劉聰佩服他的貞節,給他築了房子,按月給他送米送酒。還 晉人辛恭靖,從小有肚量,有才幹,後為河南太守。羌姚興攻陷河南,俘虜了辛恭靖,羌姚興想請他做官。辛恭靖厲色說:我寧願做國家的鬼,不做羌賊的臣!羌姚興把他關到監獄裏三年,結果辛恭靖越獄到晉國。晉帝表彰了他的節操,拜他為諮議參軍。
辛姓歷代遷徙分佈:
辛姓歷代名人簡介:
辛姓歷代族譜目錄:
辛姓系譜:
中華民族萬家姓網: 辛 https://bit.ly/34virmV


空姐的華麗冒險 - 辛甘 首頁

images (64)2020-04-11_21450982609569_2960466910650654_4756160656611213312_n

空姐的華麗冒險 - 首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