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200021q4r39646q622020-03-20_102319

https://goo.gl/maps/6kuX3M6uYKWPDsdi7

2020-03-20_135654

湖南隆回縣岩口鎮河邊村藕塘衝口


「傳統文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河邊村惜字塔供奉倉頡、文昌、土地等神明+境內這4處惜字塔爐既有由眾人集資而修,也有由私人合夥而造既有隻為提供焚燒字紙場地的單一功能塔爐,又有與風水合二為一的雙功能塔爐,還有融合其他宗教主題的多功能塔爐+宋元時代,社會上開始流行「敬惜字紙」的習俗,這種習俗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河邊村惜字塔,位於隆回縣岩口鎮河邊村藕塘衝口。建於清道光己酉(1849)仲秋,坐東朝西,通高12米有餘,為三層樓閣式磚石結構,逐層縮小。第一層為四邊形,石牆高1.52米,邊長3.92米。正面有一碑式石雕,寬1米,高1.62米,中心處開有爐口;爐口上方「惜字爐」楷書陰刻第二層為八角八方形,疊澀式磚檐,塑飛禽走獸。四面開有實窗,窗台塑有佛像,兩側雙龍纏繞;四方窗口虛設,虛實相間。第三層為六方六角形,開實窗,窗台所塑佛像,今已不存。正面窗口上方堆塑雙鳳紅鯉,爐檐飾磚質如意斗拱,且吊風鈴。該爐結構嚴謹 ,造型古樸,雕刻細緻,為當地一景。2011年11月公布為邵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對隆回境內惜字塔的探究
文/戴鶴 肖芳
惜字爐,又名惜字塔,因其形似塔,故多統稱惜字塔爐。惜字塔爐是以「敬惜字紙、惜字得福」為信仰追求的,以焚燒字紙為主要功能的,具有中國古塔形態特徵和實用器物性質的特殊建築類型。它是昔日用於燒毀書有文字紙張的地方,與其他用於燒金銀紙的香爐塔不同。自清末以後,惜字塔爐再無新建,徒有遺存。在湘中偏西南的隆回縣境內,至今仍保存有幾處這樣的塔爐古蹟。隨著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開展及本人對三普成果的深入分析探討,這幾處古蹟建造緣由日益明朗,中國民族敬惜字紙的傳統越發清晰。
發現:留存4處尚完整
在前幾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隆回境內先後調查登錄4處歷經百年仍保存完好的惜字塔爐。這4處惜字塔爐分別簡要介紹如下:
塘坳村惜字爐。位於隆回縣岩口鎮塘坳村。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青石壘砌,共二層,呈六角形,每層出石檐和翼角。通高約4.5米,底徑約0.75米。底層爐門陰刻楷書「惜字爐」及年代。塔頂為四角攢尖石錐體,剎為葫蘆形。塔身外表未加粉飾,現塔體向東南稍傾。
三塘村惜字塔。位於隆回縣灘頭鎮三塘村。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石結構,葫蘆頂,共四層,通高7米。底層呈正方形,邊長2.3米;第二、三、四層為六角形,二層辟券門,三層刻有「敬惜字紙」4字。三、四層出留石檐,有翼角並飾動物。現除翼角上飾物有損害外,其餘均保存完好。
河邊村惜字塔。位於隆回縣岩口鎮河邊村。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三層樓閣式磚石結構,通高12米。第一層為四邊形,邊長3.92米;第二層為八角形,四面實窗四面虛窗;第三層為六角形,均開實窗。其中二、三兩層四面實窗內置神像。葫蘆寶頂,檐口磚砌斗拱,翹角系銅鈴,爐門陰刻楷書「惜字爐」。存建塔碑1通。
青山村惜字塔。位於隆回縣三閣司鎮青山村。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磚石構築,塔共四層,通高14.2米。第一層呈正方形,邊長1.28米;第二、三層為八角形,二層四面實窗四面虛窗,三層全開虛窗;第四層為六角形,三面實窗三面虛窗。一至三層為疊澀式磚檐,第四層檐口砌如意斗拱,每層翼角起翹。頂為六角攢尖,塔剎已毀。
這4處塔爐中前兩處為石料材質,密檐式形制,高度不足8米,其個性形態具有相對粗朴、厚重;後兩處為磚石材質,樓閣式形制,高度均超過12米,石質基礎和青磚主體及構件裝飾的搭配,給人以美觀、清新的視覺效果。它們或建於村莊水口之間,或建於村莊山巔之上,或建於村莊人流集中的空間,成為當今民間文化、傳統建築的一道亮麗風景。
溯源:敬惜字紙有傳統
「敬惜字紙」是中國人的傳統理念之一,也是一種美德。這種理念出自人們對知識的尊重、文化的崇尚、文字的敬畏之情。自古以來聖人百姓都遵從「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種田」的教誨。早在宋、元之際,「惜字」的風俗就已逐漸流行。至明清時期,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科舉盛行,對知識的頂禮膜拜達到了極致。人們到處建文廟、修文昌閣,對知識、對文人的尊敬的同時,對傳播知識的文字、作為載體的紙張也愈加珍愛,並出現諸多關於敬惜字紙的規約和勸諭文字,還有一些有關敬惜字紙善報惡果的文獻故事。將「惜字」之風與功過相結合,使之宗教化、道德化。
敬惜字紙的規約主要有明清出現的各種《惜字律》和《惜字新編》、《惜字徵驗錄》、《文昌惜字功過律》等勸善書以及一些家族制定的《惜字訓》。其中,有《惜字律》規定:寫有文字的紙張不得派裱糊、包裹,更不能踐踏,果真成為廢品,必須送到惜字爐(塔)焚化,看到字紙丟棄在地,必定撿起用火燒掉。更有《惜字訓》規定「污一字促壽一日,踐一字削祿一朝,千以歲除,萬以紀奪,重則子孫全絕,輕則兩目皆盲,子女產厄,男子夭折」。勸諭文主要有近代佛教高僧印光法師著的《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書說:人生世間,之所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具有一才一藝得以養活身家,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人類之所以被稱為「萬物之靈」不就是擁有無比燦爛的方字嗎?如果沒有文字,知識將不復存在。人們不能成就學問、不能取捨因果,如此,無知的人與禽獸又有什麼區別呢?文字既有如是功力,於我們有如此恩德,故我們應從感恩心出發,敬惜世間一切書籍字紙,而不可隨意糟棄。
具有代表性的敬惜字紙善報惡果故事如明朝凌濛初《二刻拍案》記載的一段愛惜字紙故事。據卷一述:宋時王曾的父親愛惜字紙,見地上有遺棄的字紙,就拾起來焚燒掉,遇到落在糞穢中的字紙,他同樣撿起來用水洗凈,或投入流水中,或曬乾了用火焚燒。如此行事多年,一日,妻子臨產,忽然夢見孔子託夢給他說,「汝家愛惜字紙,陰功甚大。我已奏過上帝,遣弟子曾參來生汝家,使汝家富貴非常。」夢後果生一兒,因感夢中之語,就取名為王曾。後來連中三元,官封沂國公。又如《聊齋志異》中講述陰間地府閻羅懲罰不敬字紙受罰之事:「即前日瞽僧亦一鬼也,是前朝名家。以生前拋棄字紙過多,罰作瞽。彼自欲醫人疾苦,以贖前愆,故托游廛肆耳。」
如此教化宣傳敬惜字紙的習俗信仰,自然相應地出現了專為焚燒字紙的「惜字塔」。依史料所載,惜字塔始建於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相當普及。同樣,敬惜字紙、敬畏文字的傳統習俗,也傳承到了偏僻的古代隆回地域,孕育了隆回境域崇文重教的傳統,走出了一個個諸如魏源、鄒漢勛、鄒代鉤、李劍農、魏榮爵等思想界、地理界、歷史界、聲學界的世界級大師。
揭秘:歷經風雨何以建
儘管隆回境內這4處惜字塔爐的建造有著共同的思想文化背景,也都是「敬惜字紙」這同一習俗信仰的產物,且在建造時期、建築特色上又大徑相同。但具體到每一處惜字塔爐建造的緣由、目的及建造方式還是不盡相同的。
三塘村惜字塔碑刻序文用158個字、分8行、自右而左豎載了建塔目的、緣由、選址、方式及願望等內容。開篇即以「字爐設體,聖天子崇儒右文至意,尊古先神哲遺蹟,豈徒侈一時粉飾云爾哉」交待塔爐修建的普遍目的為「崇儒右文」和「尊古先神哲」,而非「侈粉飾」。接著就以「是以城市鄉曲莫不樂為此舉,我等切念久之」說明了建塔的緣由。然後重墨「欲得潔凈要地,高大其觀,籍以關鎖陰陽水口,一舉而三善。兼備又擇橋公祠,橋座大公池角生成盤石一座,根底鞏固,水光澄清,照映朗澈,毫不渾濁污染」等60個字強調建塔選址的慎重和講究。再後的建塔方式、願望卻記載的較為簡要。
河邊村惜字塔碑文書刻了敬字惜字的重要、當地不愛惜字紙的陋習、以及建塔經歷和願望等內容,計232個字、21行。前面從「國家借文章以鳴盛,吾儒籍詩書以進身。斷簡殘篇,皆是聖賢之液;單詞雙字,無不入經史之膄」來論說「讀書當因敬字而惜字」。中間從建造緣由「宣聖曾參入夢之言,尊文帝佛藏同經之訓」喻示此塔融合其他宗教主題,同時供奉倉頡、文昌、土地等神明;從建塔經歷「鳩工庀材閱兩其而告畢」想像當年修建此工程較複雜、工期較長。後面落款僅留碑文撰稿、書寫者姓名及碑立日期。
青山村惜字塔碑文記錄了文字的作用、世人不敬惜字紙的行為和建塔緣由、方式、願望及落款等內容,共345個字、自右至左14行。文中對不敬惜字紙「睞昧穢褻輕葉,斷簡殘編,置窗閣而傷於鼠蠹,廢字故紙擲地透雨踏如泥沙,甚至糊窗覆瓶抹桌拭硯」等「種種罪孽」進行「枚舉」對建塔緣由 「歲庚辰秋,予宅西北隅,地勢底陷。形家謂宜建高閣」作出「以培風水」的解釋;對建造方式「予欲募化族眾,恐貽作舍道旁之誚因與堂兄幾人等建修字塔於其」作出為「戴伍後裔同修」的說明。文後落款為碑立期及撰書人、修造者姓名。
塘坳村惜字塔爐建造年代最早-1849,碑文因歷經一百八十餘年的風化,字跡已模糊不清,大抵只能看出前面部分捐資者名單和捐款數目及後面建造時間「大清道光己酉年仲秋月1849「、修建者「石匠蔣順雲、侄得遑、徐三元仝修」等內容。爐口兩側「羽翼先賢流至澤,昌明後學振斯文」對聯依稀可辨。由此可見,塘坳村惜字塔爐是由當地民眾捐資、三名石匠施工、意為紀念先賢、傳承後人而修建的。
綜上而知,隆回境內這4處惜字塔爐既有由眾人集資而修,也有由私人合夥而造既有隻為提供焚燒字紙場地的單一功能塔爐,又有與風水合二為一的雙功能塔爐,還有融合其他宗教主題的多功能塔爐。在當時和現今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展望:保護文物在當下
敬惜字紙風俗在文革後就基本消失,大多惜字塔爐建築也被論為「四舊」而遭毀。如今,這種文字的神秘性、神聖性幾乎消失殆盡,紙張的大量生產也不使其顯得那麼的難能可貴,人們對「福」的理解遠遠超出了「惜字得福」中的含義,對「天」敬畏逐漸消減,對文字或字紙的敬畏更是難以延續,惜字塔爐得以生存的文化基礎生命力難以維持。於是惜字塔爐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極易被遺棄荒頹,而塔身一旦損毀,世人失去的將不僅僅是一座磚石的建築,而是轟然倒塌的一種信仰。
惜字塔爐這種曾經作為社會生活必要元素、一種文化代表的建築物,承載了敬惜字紙、敬畏文字的習俗,孕育了崇文重教的傳統。這種優良傳統,在今天,仍然顯得十分寶貴,值得當代人好好繼承、學習和延續下去。同樣,隆回境內4處惜字塔爐的保存對研究隆回境域乃至湘中、湘西南地區的清代教育、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實物資料,理應得到各級文物部門的重視和保護。欣慰的是,經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隆回境內這幾處塔爐及時被公布為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並擬將這4處塔爐建築捆綁打包申報省級乃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ooovnm5.html

「傳統文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河邊村惜字塔 - 每日頭條


 

「敬惜字紙」是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中的良好美德,代表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 相傳,中國文字是由上古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發明的,歷代的帝王將相和平民百姓對文化都相當敬重,久而久之,古人認為應當對字紙(即寫有文字的紙張)表示尊敬和愛惜。
敬惜字紙的傳統至遲在宋代已經出現—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或與其他廢物混雜,必須放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後焚燒成「字灰」收集起來。 每隔一段時間,便開壇祭祭倉頡,將字灰送入流水歸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因此相應出現了焚燒字紙的「惜字塔」。 有些地方還組織有「惜字會」(或文昌會),人們自願義務收集字紙舊書加以焚化,並勸人敬惜字紙。 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戶人家或祠廟宮觀出資雇專人收集。 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大多稱為《惜字律》,如《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
惜字塔亦稱惜字樓、焚字形檔、字形檔、敬聖亭、聖跡亭等。 有些塔龕中還供奉倉頡、文昌、孔聖等神位,並配以相應的楹聯與吉祥圖案。 它通常建造于場鎮街口或書院寺廟之內、道路橋樑旁邊。 有些大戶人家,亦在自家院內建有惜字塔。
在隆回岩口,有一座長滿青苔的古塔。
古塔,閱盡人間百年滄桑,任憑風雲變幻,依然靜靜地矗立在九龍山下岩水河畔,在現代建築如春筍拔起的環境裡,凸顯出一道古樸、典雅的風景。
古塔稱為「惜字塔」,又叫「聖塔」,位於隆回岩口鎮九龍山下河邊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坐東朝西,高十二米,為三層樓閣式磚石結構。 第一層為四方形,正面嵌石碑,中心開爐口,上方楷書陰刻「惜字塔」三字,兩則刻有對聯「珍重聞司籍;搜羅小拾遺」。 南北塔壁上各嵌石碑一塊,碑文依稀可辨。 記敘修建惜字塔的目的意義,告誡後人「讀書當因敬字而惜字」。 第二層為八方形,疊澀式石簷,塑飛禽走獸。 八方設窗臺,四虛四實,虛實相間,其中四面實窗內塑有佛像,兩側雕雙龍搶寶,形態逼真。 第三層為六方形,均開有實窗,窗內塑有佛像,端莊肅穆,栩栩如生。 塔頂磚砌如意斗拱,塑有麒麟,六方簷角吊飾風鈴,微風吹動,清脆悅耳。 塔身結構嚴謹,造型古樸,雕刻細緻,為岩口一景。 古塔而今被政府列為保護文物。 古塔不算巍峨,只有十二米高,但僅憑「惜字」兩字,就令人敬畏,令人感受到古塔文化的深度與厚重。
岩口人,解放前的讀書人稀少,大多是農夫樵子,鬥大的字不識一個。 可老家岩口卻是十分敬重讀書人,讀書人又把紙張看得很珍貴,尤其是把寫了墨字的紙張看得十分神聖,燒掉字紙是一種風俗,故而有了一座惜字塔。
解放前,岩口鎮的學校只有一兩所,而且沒有初中部,岩口的讀書人是鳳毛麟角的殷實人家子女,大多數的岩口人是無錢讀書,祖祖輩輩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然而,沒有學校,沒有錢讀書,絕不是不崇尚文化,而是更加崇尚文化。 岩口有句古訓:「盤箕曬谷,教子讀書」。 反映出岩口人在勤勞耕耘田地的同時,崇尚文化之風盛行。
岩口河邊村的惜字塔,經歷了百年風雨沒有倒塌是一種慶倖。 遺憾的是貧窮的古代沒有多少字紙可燒,當今現代更沒有文化人去那裡燒字紙惜字塔,只是岩口人對文化敬重的傳統理念的一種表白罷了。 然而,岩口的惜字塔卻給了後人傳統文化的薰陶和走向文明的昭示。 而今,岩口有了兩所中學,每年高考都有岩口學子走上大學,甚至岩口出了一些名揚國內外的文化名人,文化人不再是陌生的名詞。
如今浪跡廣州的我,每當回到老家岩口,都會佇足惜字塔前,渴望能穿越百年時空與古代文人相會,感受古人的情懷,觸摸古人的心跡,得到的回應卻是空寂的風聲,仿如先人的哭訴,心情悲鳴。 是啊,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讀書人無數,光宗耀祖有幾人?
惜字塔惜字如金,如今明暢文風生雨雲。 古塔既是對先人崇尚文化,追求入仕的印證,也是對後人提升文化品味,擺脫世俗愚昧,走向文明社會的鞭策。 尤其在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今天,岩口河邊惜字塔對淨化學子心靈,固守傳統美德來說勝於任何的語言說教。 值得後人瞻仰
------------------------------
隆回岩口鎮惜字塔爐
2017-05-16 
隆回境內歷經百年仍保存完好的惜字塔爐有4處,岩口鎮就占了兩處
河邊村惜字塔
「珍重閒司籍,搜羅小拾遺。」 是隆回縣岩口鎮河邊村惜字塔上的一副對聯。對聯的意思是勸告世人珍惜書紙,愛護環境。
惜字塔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坐東朝西,通高12米有餘丨,為三層樓閣式磚石結構。逐層縮小,第一層為四方形,石牆高1.52米,邊長3.92米;正面嵌石碑,中心開爐口,上方楷書陰刻「惜字塔」三字。南北塔壁上各嵌石碑一塊,碑文依稀可辨,大意為記敘修建惜字塔的目的意義,告誡後人「讀書當因敬字而惜字」。第二層為八方形,疊澀式石檐,塑飛禽走獸。八方設窗台,四虛四實,虛實相間。其中四面實窗內塑有佛像,兩則雕雙龍搶寶,形態逼真。第三層為六方形,均開有實窗,窗內亦塑有佛像,端莊肅穆,栩栩如生。塔頂以磚砌如意斗拱,塑有麒麟,六方檐角吊飾風鈴,微風吹動,清脆悅耳。整座塔造型古樸,結構嚴謹,雕刻細緻,為當地一景。
惜字塔爐是用於燒毀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相傳河邊村的村民自古崇尚讀書習字,代代出秀才,卻無人考中舉人,更無人中進士、點翰林。究其原因,都認為是村裡的人常將字紙隨手亂丟,任意踐踏;或用來覆瓿裹物,拭幾糊窗;有的甚至充當茅廁手紙,褻瀆了文明,觸犯了孔聖人。於是,由蔣子玉的父親牽頭,眾村民捐款修建了這座「惜字塔」。翌年,果然考中了兩名舉人,會試又中了一名進士,一時傳為佳話。從此,河邊村的村民尊奉「惜字塔」為「聖塔」,自覺將廢棄的文稿字紙撿到惜字塔中焚燒,再也不亂丟亂棄,形成了一種愛惜字紙的傳統美德,一直流傳至今。
隨著歲月輪迴和風雨侵蝕,「聖塔」已逐漸老化,精緻的稜角開始掉落,牆體開裂。當地政府已把「聖塔」列入文物保護範疇。
河邊村惜字塔碑文書刻了敬字惜字的重要、當地不愛惜字紙的陋習、以及建塔經歷和願望等內容,計232個字、21行。前面從「國家借文章以鳴盛,吾儒籍詩書以進身。斷簡殘篇,皆是聖賢之液;單詞雙字,無不入經史之膄」來論說「讀書當因敬字而惜字」。中間從建造緣由「宣聖曾參入夢之言,尊文帝佛藏同經之訓」喻示此塔融合其他宗教主題,同時供奉倉頡、文昌、土地等神明;從建塔經歷「鳩工庀材閱兩其而告畢」想像當年修建此工程較複雜、工期較長。後面落款僅留碑文撰稿、書寫者姓名及碑立日期。
塘坳村化字爐
塘坳村化字爐。位於隆回縣岩口鎮塘坳村村委會背後。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青石壘砌,共二層,呈六角形,每層出石檐和翼角。通高約4.5米,底徑約0.75米。底層爐門陰刻楷書「惜字爐」及年代。塔頂為四角攢尖石錐體,剎為葫蘆形。塔身外表未加粉飾,現塔體向東南稍傾。
塘坳村惜字塔爐建造年代最早,為石料材質,密檐式形制,高度不足8米,其個性形態具有相對粗朴、厚重;碑文因歷經一百八十餘年的風化,字跡已模糊不清,大抵只能看出前面部分捐資者名單和捐款數目及後面建造時間「大清道光己酉年仲秋月「、修建者「石匠蔣順雲、侄得遑、徐三元仝修」等內容。爐口兩側「羽翼先賢流至澤,昌明後學振斯文」對聯依稀可辨。由此可見,塘坳村惜字塔爐是由當地民眾捐資、三名石匠施工、意為紀念先賢、傳承後人而修建的。
化字爐、惜字塔,因其形似塔,故多統稱惜字塔爐。惜字塔爐是以「敬惜字紙、惜字得福」為信仰追求的,以焚燒字紙為主要功能的,具有中國古塔形態特徵和實用器物性質的特殊建築類型。它是昔日用於燒毀書有文字紙張的地方,與其他用於燒金銀紙的香爐塔不同。自清末以後,惜字塔爐再無新建,徒有遺存。
兩處惜字塔爐,建於村莊水口之間,或建於村莊人流集中的空間,成為當今民間文化、傳統建築的一道亮麗風景。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5aa9e38.html
-------------------
有一種文化崇拜叫敬字惜紙
當今國人好娛樂而不愛讀書,或者只出於功利目的讀書,已經成為一個影響社會文明進步的突出問題。很多裝飾精美的建築里找不到一間書房,不少家庭找不出一本教材之外的讀物,更有甚者,在一些學校,以撕書滅字來娛樂和排遣的新聞屢見報端,令人嘆為觀止。但反觀歷史,中國人不但崇尚讀書,而且把文化的崇拜提升到一種近乎宗教的程度。這種文化崇拜就是盛行於民間的敬字惜紙習俗。
敬字惜紙大花錢
漢字從形成之初,就披上神秘的色彩。古人認為創造文字是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故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一切能夠感天動地的事物都值得敬畏和崇拜,文字也是如此。文字具有靈性,可以直通神明,所以凡寫有文字的字紙書籍都是不能褻瀆的。至宋元時代,社會上開始流行「敬惜字紙」的習俗,這種習俗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在這種習俗看來,一切寫有文字的字紙書籍都不可「飛絮以入淤泥」、「同芳草而遭踐踏」,就是糊窗封壇、擦拭物品或與其他廢物混雜也是對字紙的不敬要嚴加禁止。字紙要專門收集後焚燒成灰,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為了便於集中焚燒字紙,各地出現了專為焚燒字紙而建造的「惜字爐」、「惜字塔」、「惜字亭」等,有的建於祠堂廟宇之內,有的建於街頭巷尾或公共場所,也有一些陶瓷燒制的小型惜字爐置於家中。
家用小惜字爐
為了勸戒鄉民愛惜字紙,一些大戶人家、商人或讀書人,成立「惜字會」、「惜字局」、「惜字社」等組織,這些組織除了建造焚化字紙的設施之外,還籌錢集資印製一些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派發給百姓,使敬字惜紙的習俗影響更為深遠廣泛。
雖然號稱「惜字局」,其實只是勸人敬惜字紙的民間組織
這些小冊子,如《惜字文》、《文昌帝君惜字文》、《文昌帝君惜字十八戒》、《惜字律》、《惜字新編》、《惜字徵驗錄》等。這些勸善書大多用因果報應的神秘語言來勸善止惡。比如《惜字律》便分「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分述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並列舉眾多正反事例來說明敬惜字紙之意義。
刊印於清朝中葉的部分惜字律
湖南省桂陽縣屬千年古郡,古郡遺風使敬字惜紙的風氣更濃。明清時期桂陽的鄉野有數量眾多的惜字爐,據文物部門統計,直到民國末年,全縣塔式惜字爐還存有500餘座,但大部分在文革時期被當作「四舊」人為損毀,或在集體生產時期拆除用於生產建設或修建道路。今天全縣保存下來的惜字爐不足200座。
樟市中留惜字爐
樟市鎮中留村的惜字爐位於村前池塘邊,為兩層尖頂塔式建築,建於光緒元年。正面刻有「點雪」二字,旁有對聯一幅:「文章歸煅煉,筆墨化煙雲。」「點雪」為禪林用語,又作紅爐點雪、洪爐點雪。指旺火盛燃之爐上的一片雪,意為十分渺小、不留痕跡。
流峰鎮魚拜村惜字爐
流峰鎮魚拜灘村的惜字爐建於清光緒八年(1883)。上有對聯「鴻文無漏藩,翰墨有餘香」。
流峰社背惜字爐
流峰鎮社背村的惜字爐位於公祠前,建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
洋市雙江、浩塘朱美惜字爐
洋市鎮雙江村的惜字爐共有五層。而浩塘鎮朱美村的惜字爐則僅有一層,但有一個較高的基座。
舂陵江鎮馬頭村、和平鎮瑤溪村惜字爐
和平鎮瑤溪村的惜字爐原有五層,後因歐陽海大壩蓄水被泥沙淤積,地面僅剩下三層。舂陵江鎮馬頭村的惜字爐則因為水位抬升,僅剩下一個塔尖。
雷坪新村惜字爐
雷坪鎮新村惜字爐建於清同治三年,青石結構,形似寶塔,三層六面,現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樟市鎮毛甫村惜字爐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r9brpgn.html
-------------------------
「敬惜字紙」:一種日漸飄散的遺風
文/吳積興
第一次看到「敬惜字紙」,
敬惜字纸
記得小時候,爺爺經常告誡我說,字紙,不能踩,更不能擦屁股,看到有字的紙,要撿起來。 老人的教育,讓我至今不敢糟蹋字紙。
還記得,有老人,專撿字紙,集中處理,整理焚燒,以此積善行德。 焚燒字紙的地方,會選擇山上乾淨的岩石,或者專門的焚字爐。
後來查資料才知道,惜字塔有很多樣式:惜字樓、字形檔塔、文峰塔、聖跡亭、敬字亭、文風塔、焚字爐、焚字形檔等等。
焚字爐
惜字塔
位於湖南省隆回縣岩口鄉河邊村。 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
惜字塔
敬字亭
字紙爐
甚至還有字塚
圭峰山“字冢”
字在古人看來是生命與靈魂的。 在有些地方,這些亭塔里還供奉著神靈,基本上是字聖倉頡,也有是孔聖人,有的是文昌帝君。
敬惜字紙,是對文字的敬畏,對文化的敬重,讀書人則通過敬惜字紙維護紙張和筆墨的尊嚴,尊重文化也尊重自己。
敬惜字紙是一種古風,一種值得讀書人延續的古風。 上次我請一位書法家寫敬惜字紙的對聯「毋棄六書片紙,只因一字千金。 」那位書法家竟然不知「敬惜字紙」傳統,讓我實在意外。
現在,我們已經很少有敬畏之心了。 已經很難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了。 「驚天地泣鬼神天雨粟」,那種感覺對現代人來說,太不可思議了。
或許還有一種方式,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文字是有靈性的,那就是有人拿一張白紙,寫上你的名字,置於地上,肆意踐踏,或許我們還可以感覺到,自己似乎被那人侮辱了。
1902年清代古花:“敬惜字纸”好传统,有福有寿之人
敬惜字紙,是值得我們重新思考的古風。
----------------------------------
敬惜字紙-現已消失的古代民俗文化,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良好美德
敬惜字纸-现已消失的古代民俗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良好美德  https://bit.ly/3dbRdGd
「敬惜字紙」是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中的一種良好美德,代表著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 相傳,中國文字是由上古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發明的,歷代的帝王將相和平民百姓對文化都相當敬重,久而久之,古人認為應當對字紙,即寫有文字的紙張表示尊敬和愛惜。
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也傳到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 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出於對文化與文字的崇敬。 敬惜字紙的傳統與文昌帝君信仰有密切關係,顯示出科舉社會中士大夫階層的重要地位。
敬惜字紙,也就是敬惜帶字的紙,在中國具有悠久的傳統。 《燕京舊俗志》記載:「汙踐字紙,即系污蔑孔聖,罪惡極重,倘敢不惜字紙,幾乎與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 」
於是,就出現了勸人敬惜字紙的善書,也就是所謂「惜字功律」。 「敬惜字紙」是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中的一種良好美德,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代表著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 字紙,代表的是文化。 敬惜字紙,也就是要求敬重和愛護文化。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 所以,敬惜字紙的思想內涵,不僅在歷史上發揮過積極作用,在當今,仍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敬惜字紙」的敬重文化的思想內涵,有助於我們珍惜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先人造字著實不易,「字者,六義相生無窮也。 黃帝臣沮誦倉頡,體卦畫,摹鳥跡,引伸觸類,文字之形始立。 」(引自《康熙字典》)在《淮南子·本經訓》上也記載:「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因為有了文字,「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這就好比西方認為普羅米修士偷了天上的火種,人間才有了文明。
傳說當倉頡完成造字工作,正是夜深人靜之時,忽然天崩地裂般轟隆一聲,天空嘩啦嘩啦地下起大雨,但是落下的並不是雨滴,而是一粒粒的小米,四面八方也傳來哭泣的聲音,原來是鬼怪們正在哭嚎,傷心不已。
這個故事說明,由於文字的出現,知識的傳播更為便利,許多經驗知識得到保存累積,變得更精深、博大,其中當然也包含了生產知識也就越來越有效、發達,故用「天雨粟」來形容文字對生產的貢獻;至於鬼怪無法再愚弄人們、為所欲為,故有「鬼夜哭」之說。 從此之後,下穀子雨的那一天便成了沿用至今的「穀雨」節氣。
所以文字也就更顯神聖。 字為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 聖賢道脈,得之于千古,身家經營,遺之于子孫,莫不仗字之力。 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 」所以寫有字的紙,又怎能褻瀆呢? 字紙如神物,於是古人就制訂:不可以踩踏、不可以撕扯、不可以坐墊、不可以拭穢、不可以封蓋葷臭器皿等等規矩。
「敬惜字紙」也就成了古代社會一種常見的習俗。 古時的讀書人會把廢棄的字紙扔進一個貼有「敬惜字紙」的簍子,再集中處理。 街道上,人們會自覺地搜集遺落在地上的字紙,把它們拿到「敬字亭」,放進「敬惜字紙」的專用焚化爐裡焚化。 舊時還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專門收集字紙、舊書加以焚化的「惜字會」。
歷朝歷代對於敬惜字紙,從官方到民間都是極其重視。 從各種家訓、小說、法規,無不在提醒著人們對於「字紙」應有的敬畏之心。 《顏氏家訓·治家第五》「吾每讀聖人之書,未嘗不肅敬對之;其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明代《二刻拍案驚奇》開篇「進香客莽看金剛經」便講了一個關於王曾的父親平時愛惜字紙,後來其子王曾「連中三元」的故事。
宋朝王文正公的父親,十分尊重愛惜字紙。 他後來夢見孔夫子用手按住他的背說:「你如此勤勉地珍惜我的文字,我應當令曾參(大文學家)來你家投胎,彰顯、廣大你家門戶。 」他家後來生了兒子,因為這個夢而取名叫王曾,王曾連中三元,成為有名望的宰相。 王曾死後賜諡號為文正公,封為齊國公。 凡是子孫後代賢德善良,而且在科舉考試中能夠不斷高中的人家,都是因為他們的祖先敬重、愛惜書籍和字紙的緣故。
《印光大師文鈔》中有《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文字于吾人有如此莫大恩德,故我們至少從感恩心出發,也應該敬惜世間一切書籍字紙,而不可隨意糟棄。 」即便在舊思潮受到新文化運動強烈衝擊的民國時代,不隨意丟棄字紙,視敬惜字紙為積德修福的傳統,仍然延續著。
「敬惜字紙」的風俗也隨著移民而傳播到海外各地。 如在馬來西亞的閩中鳳山寺目前還保留著一塊光緒乙酉年的「敬惜字紙碑」。 在道光版《廈門志·風俗記》寫道:「島中立敬字亭,以惜字紙,買破書、拾遺字焚化者有人,惟作粉麵食及豆腐乾者,率以招牌字型大小印其上,巡道周凱禁止之。 」
光緒四年英國外交官翟理斯所著的《鼓浪嶼簡史》中寫道:「(興賢宮)中殿進口處的兩側各有一個不小的塔形爐,信眾們可以把「字紙」這些碎片拿到那裡燒掉,要不然會在地上被腳踩踏,這是對使人類文明化的上天賦予的藝術品的最大褻瀆。 」不僅讓我們,也讓外國人看到「敬惜字紙」的傳統。
文字為世出世間一切言教之本,惜字所以重文,重文所以重道。 特別是做為教師的,教書育人的同時,更應該訓示學生敬惜文字,不要踐踏污穢字紙,對於殘書廢籍、舊報故紙,也不要隨地拋棄。 如果能時時留意關心,不僅自身增進福慧,而且其子孫也必靈秀超眾。
因為這種習俗,我國曾建有惜字塔,敬字亭,焚字爐等,惜字得福是古代讀書人的一種信仰。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雲文字乃「古聖賢心跡」。 明朝蓮池大師《自知錄》雲:「拾路遺字紙火化,百字為一善; 遺棄字紙不顧者,十字為一過。 」
作家賈平凹的《我寫廢都前後的西安情結》一文中說:「文字乃聖人創造,人人皆當敬惜。 文人瀆汙字紙,文曲星降罪,則進學無門,考試不第;常人瀆汙字紙,則瞽目變愚,撿拾者,功德無量,增福添壽。 」
余秋雨在他的《中國文脈》一書中這樣描述:老家民間有一個規矩,路上見到一片寫過字的紙,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經汙損,也萬不可踩踏。 過路的農夫見了,都必須彎下腰去,恭恭敬敬撿起來,用手掌捧著,向吳山廟走去。 廟門邊上,有一個石爐,上刻四個字:「敬惜字紙。 」石爐裡還有餘燼,把字紙放上去,只見字紙慢慢焦黃,熔入灰燼。 即便土匪下山,見到路上字紙,也會這樣做。
《二刻拍案》卷一開篇詩曰:世間字紙藏經同
見者自當付水流
或置長流清淨處
自然福祿永無窮
在臺灣南部鄉下,我曾經在一個廟前的荷花池畔坐下。 為了不把裙子弄髒,便將報紙墊在下面。 一個戴著斗笠的老人家馬上遞過來自己肩上的毛巾,說,「小姐,那個紙有字,不要坐啦,我的毛巾給你坐。 」字,代表知識的價值,斗笠老伯堅持自己對知識的敬重。 選自龍應台《文化是什麼》
訓曰:字乃天地間之至寶,大而傳古聖欲傳之心法,小而記人心難記之瑣事;能令古今人隔千百年觀而共語,能使天下士隔千萬裡攜手談心;成人功名,佐人事業,開人識見,為人憑據,不思而得,不言而喻,豈非天地間之至寶? 與以天地間之至寶而不惜之,糊窗粘壁,裹物襯衣,甚至委棄溝渠,不知禁戒,豈不可歎! 故凡讀書者一見字紙必當收而歸於篋笥,異日投諸水火,使人不得作踐可也。 爾等切記! 選自康熙皇帝《庭訓格言》
因為文字是聖賢心血,天地精華。 古時聖賢造字,闡天地秘奧,開萬世文明,不論禮儀準則,軼事趣聞,秘典寶藏,天文地理都要籍文字以記述。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
近世歐風東漸,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書籍字紙,即使讀書儒士,亦不恭敬書籍及與字紙。 對文字的種種褻瀆,不堪枚舉。 以故天災人禍,相繼降作,皆由褻瀆天地間之至寶所致。 不知此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 以此種至極尊極貴之物,視同糞土,能不折福壽而現受其殃,貽子孫以愚劣之報乎!
因惜字結集而成的「惜字會」,除了讀書人,官宦世家、商人也參與其中,亦有地方官府購置田地,以田租專門用於惜字開支。 惜字會常募捐善款,刊印善書、善文,分發給百姓,宣傳惜字理念。 現今傳世中比較有名的惜字善書,當數《文昌惜字功過律》。 在《文昌帝君勸敬字紙文》裡還闡明瞭敬惜字紙、尊重善書與士子科舉功名之間的關係。
清代的畫家曾衍東曾畫了敬惜字紙的條屏,上面有題詩:
敬惜字紙萬世興, 置於污穢瞽盲窮。
莫道無人查稽記, 舉頭三尺有神明。
惜字當從敬字生,敬心不篤惜難成。
可知因敬方成惜,豈是尋常愛惜情。
這一首詩充分說明瞭民間長久流傳的焚燒字紙的風俗,是由敬重文字的觀念衍生的,故而很早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垃圾分類」了。 因為我們有禁忌,所以我們必須遵守,寫過字的紙一定會把它放在專用的字紙簍中,等收字紙的人來收去,送到聖跡亭去焚化,然後把灰撒在乾淨的田野或河流中。
西來古鎮惜字塔
焚字的習俗唐代即有,明清時為盛。 古代各地都建有專門的設施,如「敬字亭」、「聖跡亭」、「惜字塔」、「惜字宮」、「焚字爐」、「焚字形檔」等,塔身通常有一孔,或方或圓,用於焚燒字紙。
成都的蒲江西來古鎮有一座百年曆史的文風塔,塔正面建有焚字形檔,上刻「惜字宮」三字,兩旁有聯曰:「廢墨收經史,遺文著漢唐。 」湖南隆回縣岩口鄉河邊村有一座始建于清代道光己酉年間的「惜字爐」,是一座高十二米的三層樓閣式的磚石塔。 南北塔壁上各嵌石碑一塊,告誡後人「讀書當因敬字而惜字」。
湖南鳳凰沙灣有一座萬名塔,前身即為建于清嘉慶年間焚燒字紙用的三層惜字塔,高11米,塔身為正六方形,三簷六角,上置色彩斑斕的璃璃葫蘆寶頂。 上層外壁書寫「夕光射鬥」四字,中層書有「中流砥柱」,下層書有「翰墨流芳」。
文字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敬惜字紙就是敬重祖先、尊重文化,更是尊重自己。 敬惜字紙其實就是尊敬文明,就是尊敬人類數千年來所創造的一切成果。 如果不敬重文明,則個人無以安身立命,家庭無以在社會駐足,國家無以繁盛,民族無以和諧發展。 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邏輯。 所以,敬惜字紙的精神在現代社會仍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惜字爐已經熄滅了,熄滅在歷史的長河裡。 假若有一天它還回來,也只能把它立在心裡了。 在心裡與它相對,將那棄掉的字紙交付溫和的火苗,去做最後一次閱讀。 靜靜的,一邊凝視著嫋嫋青煙,一邊默默誦念惜字爐上的對聯:「字紙成丹桂,爐煙結祥雲。 」
文化的傳承是需要敬畏的,需要成為一種信仰。 信仰像是一盞長明燈,雖然相隔路途漫漫,卻不會迷失方向。
惜字解災
江蘇揚州甘泉縣。 高明字厚夫。 乏嗣。 遂發心立惜字會,收買字紙焚化,又牆上招貼,如有揭下之碎字紙,提高收價。 及每年底春聯報柱之碎字紙,格外提高價值。 並以收字紙多寡定節賞之輕重。 雇工莫不爭收,境內毫無遺棄,每年如此。 生二子,賢孝發達,效世貫顯。 壽八十九無病而終。
惜字添子智慧
曹縣姚封翁,家饒裕。 子入學肄業。 天資魯鈍。 有一人突入曰,我奉命來,因汝存心惜字,勸化多人,故添汝子智慧。 袖出一丸,與汝子食之,遂不見。 翁異其事,視手中丸有光奪目,知非泛泛。 令子食之,後果聰慧異常。 博通今古,學理精深,旋征博士。 生孫五,曾孫十二,均顯達。
敬惜字紙的案例和感應故事網上非常多,如果想瞭解更多,大家可以去網上搜索,資料還是很多的。 希望大家能夠瞭解弘揚惜字的民俗文化,希望有一天我們重拾敬惜字紙的傳統。
敬惜字纸 https://bit.ly/3dbRdGd
 


0 (44)18o2000239p7r6829op8640 (29)640 (28)640 (27)17-02-22-86-611640 (26)640 (25)640 (24)640 (23)640 (22)640 (20)640 (19)17-05-06-98-6112020-03-20_13104017-05-43-98-61117-04-45-27-61117-04-13-53-61117-03-37-27-61117-03-17-61-61117-00-22-23-6112020-03-20_1310072020-03-20_1309592020-03-20_1308562020-03-20_1308492020-03-20_1308432020-03-20_1308332020-03-20_1308262020-03-20_1308082020-03-20_13075517-05-55-85-61118o200023qn3or7q0n4018560006p27s3r5931oq185500027054q68n8086185500026son3n8p2718


Cangjie2-457x400r41o7p90073143q3o4604379nr626q19

惜字律     
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大多名曰《惜字律》,如清光緒十三年的刻本:《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等。 其中結合佛教因果報應的理念,加傳言以舉例。 如《惜字律》便分「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分述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 《文昌惜字功過律》則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條」及「褻字罪律二十九條」,如「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 萬功。 增壽一紀。 長享富貴。 子孫榮貴。 」、「見人作踐字紙。 能以素紙換焚。 或以他物換焚者。 五十功。 百病不生。 轉禍為福。 」、「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 十功。 永無凶事。 」,「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 定冤枉不明。 」、「己身不敬字紙經書。 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 一百罪。 惡瘡遍體。 生癡聾暗啞。 」之後又有「惜字懈災」、「埋葬字灰子孫顯貴」、「汙褻字紙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說明敬惜字紙之重要。 除此之外,各類佛經、家訓以至筆記小說,都有類似的勸諭故事。 著名的有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十幾年」而成宰相之事:「王沂公名曾,其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而燒之。 一夕,夢至聖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耶! 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令曾參來生汝家,顯大門戶。 ’果生沂公,因名曾。 狀元名相。 」又如《西湖二集》中的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講述宋宰相趙雄少時愚魯,因靠敬惜字紙而能踏身仕途。
惜字會
有些地方組織有惜字會「(或文昌會)勸人敬惜字紙,人們自願義務上街收集字紙。 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廟宮觀出資雇專人收集。 除每日雇人沿街收取外,每月還定期收買各種廢紙、舊書、淫書,然後匯總火焚或投入江中。
宋代名相王曾三元及第的故事在明清兩代流傳甚廣,幾乎家喻戶曉。 說的是王曾之父生平見有遺棄的字紙「必拾而以香湯洗之,然後焚化」。 有一天晚上,他夢到了至聖先師。 至聖撫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 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遣曾參來生汝家。 」沒過多少時日,王家果然添一男丁,應驗了夢中徵兆,遂取名為「曾」。 據說就因為其父惜字積下功德,王曾後來三元及第,官拜宰相。
歷史上的王曾確實是赫赫有名的狀元宰相,至於其及第的緣由,則恐怕是明清士人強加在其父頭上的光環。 但我們由此卻可以認識到明清舉子對於文字的崇拜與迷信。
 惜字即是尊重帶有文字的紙張,具體做法是將被人丟棄的字紙謹慎撿拾起來,清洗乾淨,並妥善收藏,再集中於惜字爐中焚燒,最後把紙灰埋於地下,或流入江河湖海之中。
其實,惜字行為由來已久。 傳說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 可見文字的產生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其神秘性向來使人敬畏。 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講道:「每讀聖人之書未嘗不肅靜對之。 其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 」然而,在明代晚期之前,這種惜字精神只是讀書人個人的心理體驗,並沒有形成繁瑣的惜字程式。 可以說,在顏之推的時代,對於文字的尊重是心誠則靈,而到了明清兩代,惜字不僅要心誠,更要付諸行動。
明清士人的惜字習俗一方面源於文字的神秘性與神聖性,另一方面則源於文昌帝君的普遍信仰。 文昌帝君原為四川梓潼一帶的一種地方神,本稱「梓潼神」,經過歷代政府的封授,至元代延祐年間被正式冊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俗稱「文昌帝君」。 至此,文昌帝君成為主宰科舉士子命運的神祇,文昌信仰隨之興盛。 敬惜字紙與文昌信仰的關係在此後的各種勸善書中均有體現,而諸如《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清代流播廣泛的惜字律,更是直接以文昌帝君的名義勸人敬惜字紙。
這些惜字律以功過格的形式規定各種對待字紙行為的獎懲措施,到時候功過相抵,自有報應。 比如,前面所述王曾之父屬「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可記萬功,其因果報應是「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 照此說法,王曾三元及第應是文昌帝君顯靈的結果。 至於犯了「褻字罪」者,則會受到相應的懲處。 如,「將人錢買要浴焚之字紙,取用作踐者」為一百罪,其因果報應是「殀折,子孫貧賤」。 諸如此類,從正反兩面規訓著時人,特別是士人的惜字行為,頗有幾分法律的味道,只是後者出於國家權力,而前者出於內心震懾罷了。
 那麼,文昌信仰與惜字律在士人中間被普遍接受,反映了怎樣一種社會心態呢?
清代以來,隨著人口的激增,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也在成倍增長,但是生員數目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著明末的額度,沒有隨應試人數而相應增加,這就使得科舉競爭日趨激烈。 基於神靈信仰的世界觀,很多士人在作好科舉功課的同時,將科舉勝出的機運押在主掌文運的文昌帝君身上,並通過惜字等積陰德的善行來為此增加砝碼。 這種利己主義的動機與顏之推等人敬畏文字的傳統並行不悖,兩相合流而形成了影響深廣的惜字習俗。
據台灣學者梁其姿《施善與教化》一書的考證,最晚在康熙年間,以惜字為由的組織已經出現。 由於惜字的流行,促使志同道合者聯合起來組建惜字會或惜字社。 作為慈善機構的惜字組織,也兼做其他善事,施棺與埋屍就是其中的一項。 但這也不是純粹的善舉,而仍與科舉功名相掛鉤。
許奉恩《裡乘》記載了張玉常的事蹟。 張玉常未發跡的時候,曾赴金陵參加秋試,途經牛渚,見上流一女屍,赤體浮水面。 張心中惻然,連忙讓人將女屍打撈上岸,裹以紅氍毹,又出錢買了一副棺材,將其妥善埋葬。
科考結束,房官與典試官每夜閱卷完畢準備就寢之時,總會看到一位紅衣女子立於帳外,口誦「且士林有氣節,而後朝廷有功名」二句。 等閱到張玉常的考卷,開篇正是這兩句話,二人頗感驚異。 待細閱其文,則盛讚不已,故向上呈薦。 張因此拔得頭籌。 揭榜後,張前往謁見,二人以所夢女子相詢。 張沉思良久,答說,想必是葬女一事,故其來相報。
張玉常科舉之旅的順暢想來真是離不開所葬女子的暗中相助,否則,縱有才氣萬千,如何能在浩瀚的科舉試卷中被閱卷者特別關注,這仍是個未知數。 因此,記載此事的許奉恩也感慨:「科名自有定數,豈人力所能為耶? 」具體到張玉常的埋屍善舉,則他本無功利之心,僅是出於惻隱之心,但是,當許奉恩記下這則因果報應故事並被人閱讀的時候,士人們肯定會被埋屍善舉與科舉拔冠的因果對應所深深吸引。 這也就是造成了大批惜字會施棺、埋屍行善的原因所在。
無論是惜字,還是埋屍,這些善舉的本意並無多少利己傾向;然而,經過不斷的宣傳與教化,當這些善舉在社會上引起普遍熱衷的時候,便帶上了濃烈的功利色彩。 應當指出的是,行善者的動機並無損於慈善本身的價值。 只要路無凍死骨,社會利益就得到實現,而那些行善者所熱衷的陰德,就留著讓文昌帝君慢慢計算吧!


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也傳到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出於對文化與文字的崇敬,古人認為應當對字紙,即寫有文字的紙張表示尊敬和愛惜。清朝以後,也參雜了宗教信仰和仕子對功名的追求[1]。敬惜字紙的傳統與文昌帝君信仰有密切關係[2][3],顯示出科舉社會中士大夫階層的重要地位。
敬惜字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WsoFlA
表現
敬惜字紙的傳統在宋代已經出現。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或與其他廢物混雜,而需丟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後焚燒成灰,成為字灰,收集起來。每隔一段時間,便開壇祭造字之倉頡,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1]。相應地,亦出現了專為焚燒字紙的「惜字塔」,以及專門收集字紙舊書加以焚化的惜字會。清朝有大量的《惜字律》,勸人敬惜字紙。各類道經以至筆記小說都有勸諭惜字紙的故事。清《惜字律》的主要著眼點是「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然也有刻本更側重於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如清光緒十年刻本《惜字新編》。
惜字塔
惜字塔又名惜字樓、字形檔塔、聖蹟亭、敬字亭等等,見於漢地和琉球,用於將收集的廢紙殘書焚燒。
惜字律
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大多名曰《惜字律》,如清光緒十三年的刻本:《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等。其中結合佛教因果報應的理念,加傳言以舉例。如《惜字律》便分「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分述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4]。《文昌惜字功過律》則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條」及「褻字罪律二十九條」,如「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一百罪。惡瘡遍體。生癡聾暗啞。」之後又有「惜字懈災」、「埋葬字灰子孫顯貴」、「污褻字紙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說明敬惜字紙之重要。
除此之外,各類道經、家訓以至筆記小說,都有類似的勸諭故事。著名的有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十幾年」而成宰相之事:「王沂公名曾,其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而燒之。一夕,夢至聖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耶!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令曾參來生汝家,顯大門戶。』果生沂公,因名曾。狀元名相。」又如《西湖二集》中的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講述宋宰相趙雄少時愚魯,因靠敬惜字紙而能踏身仕途。
惜字會
有些地方組織有惜字會(或文昌會)勸人敬惜字紙[5],人們自願義務上街收集字紙。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廟宮觀出資雇專人收集。除每日僱人沿街收取外,每月還定期收買各種廢紙、舊書、淫書,然後匯總火焚或投入江中[6]。
字紙祭
臺灣高雄美濃地區廣善堂自1920年起於每年農曆元月初九與聖蹟會結合舉辦「字紙祭」,以客家八音帶領群眾至美濃溪畔將經燃燒之字紙灰燼後傾倒入河水中,透過河神將崇敬心意上達天聽。[7][8][9][10]
百衲屛
朝鮮古代士人會將寫剩下的紙片收集起來,寫成不同作品並交融起來,將數十件紙片作品拼成一個屏風,叫百衲屏[11] 。敬惜字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WsoFlA
--------------------------------
中國一度盛行一個風俗,就是對寫有文字的紙特別珍惜,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遵循一種規則: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和踐踏,要將它們收集起來,焚燒成灰,稱為「字灰」。每隔一段時間,人們就要開壇祭祀造字的倉頡,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那個時候,中國各地都建有專門焚燒字紙的「惜字塔」。惜字塔又名惜字樓、字紙樓、字型檔塔、聖跡亭、敬字亭等等,用於焚燒收集的廢紙殘書。敬惜字紙的習俗曾經給中國帶來醇厚的文明與道德風尚。
倉頡造字
中國文字起源於倉頡,是神對人類的最大恩典之一,是給人的最珍貴的恩賜,文字是非常神聖的。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西漢末年的《春秋元命苞》也稱,倉頡造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
文字傳給人類之時,引動「天雨粟,鬼夜哭」的景象,可見文字的力量非同小可,具有驚天動地的神奇內涵。
《歷代名畫記》作者、唐代畫家張彥遠(公元818—907年)認為,倉頡造字引發如此異象,是因為文字深藏造化的奧祕,可以洞悉萬物包括隱形的精靈的形態,有了文字之後,「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倉頡是誰?史料記載,倉頡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他生有異相,頭上長著四隻眼睛。唐人張懷瓘所著《書斷》說,「古文者,黃帝史倉頡所造也。頡首有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像,採乎眾美,合而為字」。這是說,倉頡天生睿德,生有四目,具有跟神明溝通的本領,抬頭可以看到奎星圜曲的形狀,低頭可以觀察龜殼的紋理及飛禽走獸的足跡。於是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被尊奉為「文祖倉頡」。倉頡創造的文字,被後人稱作「上古文字」。
81265_medium
俯察龜文鳥跡之像,採乎眾美,合而為字。(志清製圖/大紀元)
西晉皇甫謐所撰《帝王世紀》則說,「黃帝使倉頡取像鳥跡,始作文字之篆,史官之作,蓋自此始。記其言行,冊而藏之,名曰書契。」這裡是說,倉頡不僅創造文字,還是歷史編纂的創始人,中華民族從有文字之初,就開始記述歷史,所謂「天啟神授史詩直筆撰寫信史」,記載歷史成為文字的第一個功業。自漢代,「隔代修史」的傳統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有著連續而準確的信史的國家。
中國敬惜字紙的傳統
對於字紙的敬惜,出自傳統文化對神的尊敬與敬畏。文字是神傳給人類的特殊禮物,是神聖的,內含上天造化之秘,是開啟人類智慧、溝通天地萬物的瑰寶,不可等閒視之。
《文字訓》寫道:「夫片文隻字,皆仙佛之經書。寸楮微言,悉聖賢之名諱。天朝地府,一字貴若寶珠。」
《曾子勸敬惜字紙》一文寫道:「盍聞古聖人製成文字。封面龜形,而分鳥跡,是文字也。深有益世道人心。固人人不可不知,亦人人不可不敬也。士而無字,讀書奚可以學。農而無字,四時奚可以耕。商而無字,貿易奚可以通。工而無字,藝術奚可以精。字紙乃聖人之血脈。」
正是因為這種認識,古代的讀書人家,都會設字紙簍,專門存放有文字的廢紙。字紙不能隨便丟棄,處理廢棄的字紙有很多講究。這些字紙要保持清潔,不能有髒物污穢,等積聚到一定數量,就要將這些字紙放入字紙爐中焚化,並將灰燼深埋入土或送入江河湖海的流水之中。
中國「敬惜字紙」的風俗,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宋代有一個狀元宰相,名叫王曾,連中三元,封沂國公。
所謂「連中三元」,是指鄉試第一名的「解元」,會試第一名的「會元」,殿試第一名的「狀元」。連中三元者甚少,宋代考中三元的,只有三人,王曾是繼孫何之後第二個連中三元的狀元。王曾為什麼能夠連中三元並擔任宰相呢?一些史料記載稱,這些都是敬惜字紙積累的功德。
明代著名學者劉宗周《人譜類記》記載,「王曾之父生平見字紙遺棄,必拾而以香湯洗之,然後焚化。一夕夢至聖撫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遣曾參來生汝家。』未幾生一男即沂公也。三元及第,為宋名相。」
這裡是說,王曾的父親平生珍惜字紙,看到被丟棄的字紙,一定會拾回家裡用香湯沖洗乾淨,晾乾後焚燒成灰。某天夜裡,王曾父親夢見孔子拍著他的肩背說:「你如此敬重上天造的字,可惜你年紀大了,不能成就功名,我會派我的學生曾參托生你家,替你光大門楣。」沒多久,王家果然生了一個男孩,因感夢中之語,為孩子取名為曾。王曾長大後參加科考,連取解元、會元、狀元,後官居宰相,封沂國公,傳下一段歷史佳話。
明代學者郎瑛的著作《七修類稿》也有關於宋代狀元宰相王曾因父親敬惜字紙獲得善報的記載。
到了明清時期,這個風俗已經深入人心,出現了一些專門勸人敬惜字紙的文章。如《惜字律》,要人們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同時勸導人們在寫字時下筆要謹慎,不要損害別人。而《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徵驗錄》等,均講述敬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文昌惜字功過律》具體講述了惜字的二十四條功律和毀字、褻瀆文字的二十九條罪律。例如,「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惜字還可以解災,「埋葬字灰,子孫顯貴」。
相反,不敬惜字紙會有不好的報應。如《惜字訓》就說,「污一字促壽一日,踐一字削祿一朝,千以歲除,萬以紀奪,重則子孫全絕,輕則兩目皆盲,子女產厄,男子夭折」「污褻字紙致遭兵燹」等。
到了清代,記載的敬惜字紙獲得善報的實例也多起來。
清代蘇州有「彭宋潘韓」四大家族,居首的彭家非常繁盛,據說就與惜字有關。彭定求的祖父重視惜字,後來彭定求大魁天下、高中狀元。彭定求還建惜字會,僱人廣收字紙,每年焚灰計兩千餘斤,後來他的孫子彭啟豐又高中狀元,子孫科第連綿。
蘇州有個吳探花,名蔭培,號穎芝,是清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殿試一甲第三名進士,欽授翰林院編修,官至貴州鎮遠府知府。吳探花對於惜字善舉,也是身體力行的,每當看見路旁被遺棄的字紙,他會不嫌污穢親自撿拾。
清人梁恭辰的《北東園筆錄》記載了一個因惜字獲報的故事。清代福建浦城有個叫陳蓮航的秀才,本是福州人,帶著兒子到浦城來教書,他敬惜字紙,每天都和地方聘請的專門撿拾字紙的工人交接,把收集來的字紙焚毀。某天,陳蓮航的兒子突然癲狂,從家裡跳躍而出,不知所終,家人朋友幫忙到城外溪邊找了一個晚上都沒找到。夜深時分,一個專門撿拾字紙的工人在城裡看到陳蓮航的兒子,於是就把他帶到旁邊的一所道觀裡,另外派人到陳家通知。陳蓮航第二天凌晨趕到道觀,兒子的瘋疾也好了。人們都說這是陳蓮航的惜字之功,因為若是不獲收留,陳蓮航的兒子在瘋癲的情況下很有可能遭遇意外;而陳蓮航若是不倡導惜字,不與撿拾字紙的工人每天交接,工人也不知道瘋癲的就是陳蓮航的兒子,即使遇到了也未必會搭理。兒子平安無事,正是陳蓮航敬惜字紙的善報。
遺跡和影響
直到今天,中國各地可能還能見到古人因惜字而留存的遺跡。貴州獨山奎文閣外的藏字塔,就是供當時讀書人焚化字紙的「惜字爐」;位於嘉興南湖的倉聖祠,就是光緒時「惜字會」的所在地;在四川各地,都有不同時期修建的字型檔,洛帶古鎮字型檔塔為清代所建,此外崇州街子、合江佛寶、蒲江西來等古鎮和綿陽李白讀書檯都有惜字遺存。
蘇州東山方志名人館內有塊「惜字碑」,記載了清嘉慶年間東山諸老在惠安堂舉行惜字會的情形;蘇州平江實驗學校大成殿內,有一塊咸豐八年的惜字碑,是蘇州府知府禁止將字紙再造為還魂紙的禁令,要求城鄉各學校、各善堂善局、各廟宇道院等,分地段擔負起押收字紙的責任,避免字紙被隨意倒賣處置;蘇州閶門外西園戒幢律寺旁,至今還能看見一座取名「惜字寶庫」的建築。
惜字能夠獲取神祐,各地文人紛紛組建惜字會、惜字社等。讀書人不但身體力行,出資刊印善書、善文,免費分發,還聘請專人走街串巷、挨家挨戶收拾字紙,送到惜字爐內焚化。清同治九年創建在蘇州胥門外的萬年惜字局,內供文昌帝君,庭前置焚化字紙爐一座,平時專收字紙。
中國敬惜字紙的傳統影響深遠,遍及海外、日本、東南亞等地。
劉伯驥《美國華僑史》記載,在三藩市文華社的牆壁上懸掛著題詞為「敬惜字紙神明顯悅」的鏡框,旁邊放置了許多書有「文華社字紙灰」標誌的灰色布袋,用來集裝字紙灰。在僻靜處建有焚化字紙的「聖爐」,相當於中國的「字庫」、「字紙亭」。社裡專門僱了工人,每天沿街收集字紙包括廢舊書報、手稿、文件等將字紙運往「聖爐」火化,然後將字紙灰裝入布袋,運送金門港口投之於海,非常認真,一絲不苟。華人社區看不見一張被人踐踏的字紙。
惜字的習俗曾傳到日本,清朝末年,日本建有惜字會
【文史】倉頡造字與民間惜字習俗 | 大紀元 https://bit.ly/2WsFRHF
----------------------------
惜字律     
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大多名曰《惜字律》,如清光緒十三年的刻本:《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等。 其中結合佛教因果報應的理念,加傳言以舉例。 如《惜字律》便分「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分述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 《文昌惜字功過律》則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條」及「褻字罪律二十九條」,如「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 萬功。 增壽一紀。 長享富貴。 子孫榮貴。 」、「見人作踐字紙。 能以素紙換焚。 或以他物換焚者。 五十功。 百病不生。 轉禍為福。 」、「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 十功。 永無凶事。 」,「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 定冤枉不明。 」、「己身不敬字紙經書。 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 一百罪。 惡瘡遍體。 生癡聾暗啞。 」之後又有「惜字懈災」、「埋葬字灰子孫顯貴」、「汙褻字紙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說明敬惜字紙之重要。 除此之外,各類佛經、家訓以至筆記小說,都有類似的勸諭故事。 著名的有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十幾年」而成宰相之事:「王沂公名曾,其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而燒之。 一夕,夢至聖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耶! 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令曾參來生汝家,顯大門戶。 ’果生沂公,因名曾。 狀元名相。 」又如《西湖二集》中的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講述宋宰相趙雄少時愚魯,因靠敬惜字紙而能踏身仕途。
惜字會
有些地方組織有惜字會「(或文昌會)勸人敬惜字紙,人們自願義務上街收集字紙。 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廟宮觀出資雇專人收集。 除每日雇人沿街收取外,每月還定期收買各種廢紙、舊書、淫書,然後匯總火焚或投入江中。
宋代名相王曾三元及第的故事在明清兩代流傳甚廣,幾乎家喻戶曉。 說的是王曾之父生平見有遺棄的字紙「必拾而以香湯洗之,然後焚化」。 有一天晚上,他夢到了至聖先師。 至聖撫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 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遣曾參來生汝家。 」沒過多少時日,王家果然添一男丁,應驗了夢中徵兆,遂取名為「曾」。 據說就因為其父惜字積下功德,王曾後來三元及第,官拜宰相。
歷史上的王曾確實是赫赫有名的狀元宰相,至於其及第的緣由,則恐怕是明清士人強加在其父頭上的光環。 但我們由此卻可以認識到明清舉子對於文字的崇拜與迷信。
 惜字即是尊重帶有文字的紙張,具體做法是將被人丟棄的字紙謹慎撿拾起來,清洗乾淨,並妥善收藏,再集中於惜字爐中焚燒,最後把紙灰埋於地下,或流入江河湖海之中。
其實,惜字行為由來已久。 傳說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 可見文字的產生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其神秘性向來使人敬畏。 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講道:「每讀聖人之書未嘗不肅靜對之。 其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 」然而,在明代晚期之前,這種惜字精神只是讀書人個人的心理體驗,並沒有形成繁瑣的惜字程式。 可以說,在顏之推的時代,對於文字的尊重是心誠則靈,而到了明清兩代,惜字不僅要心誠,更要付諸行動。
明清士人的惜字習俗一方面源於文字的神秘性與神聖性,另一方面則源於文昌帝君的普遍信仰。 文昌帝君原為四川梓潼一帶的一種地方神,本稱「梓潼神」,經過歷代政府的封授,至元代延祐年間被正式冊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俗稱「文昌帝君」。 至此,文昌帝君成為主宰科舉士子命運的神祇,文昌信仰隨之興盛。 敬惜字紙與文昌信仰的關係在此後的各種勸善書中均有體現,而諸如《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清代流播廣泛的惜字律,更是直接以文昌帝君的名義勸人敬惜字紙。
這些惜字律以功過格的形式規定各種對待字紙行為的獎懲措施,到時候功過相抵,自有報應。 比如,前面所述王曾之父屬「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可記萬功,其因果報應是「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 照此說法,王曾三元及第應是文昌帝君顯靈的結果。 至於犯了「褻字罪」者,則會受到相應的懲處。 如,「將人錢買要浴焚之字紙,取用作踐者」為一百罪,其因果報應是「殀折,子孫貧賤」。 諸如此類,從正反兩面規訓著時人,特別是士人的惜字行為,頗有幾分法律的味道,只是後者出於國家權力,而前者出於內心震懾罷了。
 那麼,文昌信仰與惜字律在士人中間被普遍接受,反映了怎樣一種社會心態呢?
清代以來,隨著人口的激增,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也在成倍增長,但是生員數目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著明末的額度,沒有隨應試人數而相應增加,這就使得科舉競爭日趨激烈。 基於神靈信仰的世界觀,很多士人在作好科舉功課的同時,將科舉勝出的機運押在主掌文運的文昌帝君身上,並通過惜字等積陰德的善行來為此增加砝碼。 這種利己主義的動機與顏之推等人敬畏文字的傳統並行不悖,兩相合流而形成了影響深廣的惜字習俗。
據台灣學者梁其姿《施善與教化》一書的考證,最晚在康熙年間,以惜字為由的組織已經出現。 由於惜字的流行,促使志同道合者聯合起來組建惜字會或惜字社。 作為慈善機構的惜字組織,也兼做其他善事,施棺與埋屍就是其中的一項。 但這也不是純粹的善舉,而仍與科舉功名相掛鉤。
許奉恩《裡乘》記載了張玉常的事蹟。 張玉常未發跡的時候,曾赴金陵參加秋試,途經牛渚,見上流一女屍,赤體浮水面。 張心中惻然,連忙讓人將女屍打撈上岸,裹以紅氍毹,又出錢買了一副棺材,將其妥善埋葬。
科考結束,房官與典試官每夜閱卷完畢準備就寢之時,總會看到一位紅衣女子立於帳外,口誦「且士林有氣節,而後朝廷有功名」二句。 等閱到張玉常的考卷,開篇正是這兩句話,二人頗感驚異。 待細閱其文,則盛讚不已,故向上呈薦。 張因此拔得頭籌。 揭榜後,張前往謁見,二人以所夢女子相詢。 張沉思良久,答說,想必是葬女一事,故其來相報。
張玉常科舉之旅的順暢想來真是離不開所葬女子的暗中相助,否則,縱有才氣萬千,如何能在浩瀚的科舉試卷中被閱卷者特別關注,這仍是個未知數。 因此,記載此事的許奉恩也感慨:「科名自有定數,豈人力所能為耶? 」具體到張玉常的埋屍善舉,則他本無功利之心,僅是出於惻隱之心,但是,當許奉恩記下這則因果報應故事並被人閱讀的時候,士人們肯定會被埋屍善舉與科舉拔冠的因果對應所深深吸引。 這也就是造成了大批惜字會施棺、埋屍行善的原因所在。
無論是惜字,還是埋屍,這些善舉的本意並無多少利己傾向;然而,經過不斷的宣傳與教化,當這些善舉在社會上引起普遍熱衷的時候,便帶上了濃烈的功利色彩。 應當指出的是,行善者的動機並無損於慈善本身的價值。 只要路無凍死骨,社會利益就得到實現,而那些行善者所熱衷的陰德,就留著讓文昌帝君慢慢計算吧!
--------------------
道教敬惜字紙的習俗
2019-11-16 由 吳足道 發表
明劉宗周《人譜類記》有一則「王曾之父生平見字紙遺棄,必拾而以香湯洗之,然後焚化。一夕夢至聖撫其背日:『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 遣曾參來生汝家。』未幾生一男即沂公也。三元及第,為宋名相。」王曾的父親「見字紙遺棄,必拾而以香湯洗之,然後焚化」的行為叫做「敬惜字紙」。宋代元狀 元、狀元宰相王曾的故事在歷史上廣為流傳成為家喻戶曉的敬惜字紙的典範。
顯然因果報應的迷信說法不足憑信,但研究敬惜字紙這種民俗現象,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客觀地認識這一習俗的消極與積極因素,對於今天的大眾文化發展、文明建 設甚至學術的健康發展,恐或不無某些借鏡意義。本文探討的範圍是紙這種文化現象的具體內容、表現形式、宣傳提倡手段、現代遺存,等等。這種習俗在歷史上的 功過以及對現實的某些有益成分也,作適當分析。
一、「敬惜字紙」是一種什麼樣的習俗
我們今天認識「敬惜字紙」習俗,仍然要通過舊時代帶有迷信色彩的一些宣傳材料,如延表編的《丹桂圖》、劉宗周的《人譜類記》以及各種《惜字律》、《惜字新 編》、《惜寧徵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勸善書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惜寧章程》等。根據這些舊的文獻記載,可以發現,敬惜字 紙主要是指對帶字的廢紙的處理方法,一不能亂用亂放,二要妥善保管,三焚燒。
將廢棄字紙妥善收藏,整理乾淨,焚燒埋於凈處,或流人江河湖海,是人們敬惜字紙的重要內容。現在各地殘留的或新建的敬字亭一類的建築就是這一民俗民間習俗 的蹤跡。《文昌帝君惜字功律》勸勉的善行主要有:生平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生平遍拾字紙浴焚;多收字紙灰深埋凈地;以字紙焚疏爐;以字紙漂凈水中;或急或緩,見字紙必浴焚;偶於穢處見字紙,即收起不輕忽,等等。《惜字條約》則倡議:衙門房科最多字紙,須刻刻留心拾藏字簍,多即焚化,不可拋棄糟蹋。
或買或撿拾,妥善收存,或香湯浴焚深埋凈地或流人江河湖海,都屬敬惜字紙。形式有簡有繁,
對於書籍、帳簿、書信等要妥善管理。《文昌帝君惜字功律》勸人不以字書放濕處霉爛並扯碎踐踏;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等等。
對於其他有字物品的處理。《惜字條約》有如下繁縟的規定:石橋殘碑,凡有字跡,需用鐵鑿鑿去;不可任意踐踏坐臥其上;布匹有字,須漂洗無跡方可染色。若不能洗凈,只可剪去字跡碎賣。切不可明知故作,染藍青為男女衣服造孽。漆店改作舊招牌,鑿碎字畫,宜另貯焚化,不可拋棄污穢。扇中有字,不可扇前後與胯下, 及攜放床上壓臥。書籍及扇面有,不可雜房衣服箱內。場籃有字,切不可坐。錢文字跡,不可放床鋪席下,及藏在身,傾倒壓臥。錢文字跡,不可藏肚兜內出恭小 解。雨傘有字,不可攜遮出恭小解,須買鳥油柄不刻字者。風燈有字,不可攜照出恭小解,需另買無字畫連環如意。鞋襪印有字號,須用水刷凈,方可穿著。布匹綢 緞印有字號,須剪放字簍焚化。毯條印有字號,須用水刷凈方可鋪床上,及喜事行禮。筆管有字用殘,宜藏字簍焚化,不可拋棄。有字茶杯及一切有字玩器破時,宜 收藏字簍,不可拋棄。銀包米袋有字,貨包不可跨越。面桶高腳桶底下有招牌,須刮藏字簍,方可取用。包藥有字煎藥時,須拆藏字簍,不可用封藥罐,同藥渣倒於 路上。街坊里社村墩,宜擇總路潔凈之處,公建惜字亭一所。凡官府告示招貼鄉約等項,統歸惜字亭張掛,稍久拾取字爐焚化,勿致風雨損壞,飄墜污穢。告示招 貼,不可貼於穢濁之處,致風雨飄墜污濁。若見廟內字碑臥地污褻,應移到清靜的地方。
《惜字條約》甚至規定了一些文化事業如刻書、科考的細微末節:書坊書板,宜放高處,不可低疊褻漫。經文書籍並圖像等板務,宜盥手開雕。雕畢,將此板洗凈, 用布袋漉起字渣,曬乾藏字簍中。其板不可放架下、床下、桌下等處。刻字新收門徒,先教隨時撿拾零星字紙藏字簍中。場籃有字,切不可坐。鄉試號舍、號被及小 試考桌,不可亂寫。場中草稿,出場須收拾清楚,不可棄擲。
可以親自去做,也可以僱人去做。宣傳敬字得福信仰,勸誡褻瀆行為,教育子女學生敬惜字紙,刻印、保存、散發惜字文書都屬敬惜之舉。《文昌帝君惜字功律》是 這樣獎勉惜字行為的: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及己身敬信供禮者,百功,安樂無禍;刊刻惜字文書遍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生貴子;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闔 門人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孫發達;勸世人惜字並焚怪異淫亂等書者,百功,本身增壽,子孫昌盛;化人銀錢買字紙浴焚者,百功,增壽一紀,施財人永遠富貴;以有字幡帳做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五十功,德名光顯;見人作踐字紙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成福;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十五功,其人 昌達;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者,十功,得安樂;讚揚敬大功德者,五功,獲福必多;代人收采浴焚字紙,萬字一功,得享清福。
對於帶字的紙或器物要敬惜,對於製造文字產品的人,也就有了進一步的道德要求,《文昌帝君惜字真詮》說:「下筆有關人性命者,此字當惜。下筆有關人名者, 此字當惜。下筆有關人功名者,此字當惜。下筆屬人閨閫陰事及離婚字者,此字當惜。下筆離間人骨肉者,此字當惜。下筆謀人自肥、傾人自活者,此字當惜。下筆 凌高年、欺幼弱者,此字當惜。下筆攜私懷隙故賣直道毀人成謀者,此字當惜。下筆唆人構怨、代人架詞者,此字當惜。下筆恣意顛倒是非、使人含冤者,此字當 惜。下筆喜作淫詞艷曲兼以書札譏誚他人者,此字當惜。下筆刺人忌諱、令終身飲恨者,此字當惜。」《惜字條約》倡導:「淫詞艷曲、小說曲本、並損子墮胎,切不可刻。」應即本乎此。
惜字得福的信仰得以流傳,敬惜字紙的習俗得以廣布,往往藉助果報的宣傳,也有官府的命令。在古人編的《惜字徵驗錄》中或現生或眷屬,因果報應感應故  事 不勝枚舉。敬惜字紙可得的善報歸結起來有:眼目光明、安樂無禍、德名光顯、永無是非、多生貴子、子孫發達、本身增壽、子孫昌盛、增壽一紀、永遠富貴、百病 不生、轉禍成福、其人昌達、得安樂、獲福必多、得享清福、轉世富貴、科甲連綿、瞽者轉明、愚者轉智、求子得子、求壽得壽、功名富貴皆能有成、疾病不生、邪 魔不擾等等。
二、什麼樣的行為算作不敬惜字紙
在上面提到的那些文件,以及《文昌帝君惜字罪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哪些行為屬於不敬惜字紙,以及根據當時的說法,不敬惜字紙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文昌帝君惜字罪律》警戒的褻瀆之舉有:以字紙拭物拭幾,揉搓棄地;以字紙引火打亮;以字紙漂污水焚穢;以字紙拭穢;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以字紙糊窗壁褙 屏褙書殼;以字紙剪鞋樣;將家中破書廢字紙換碗換糖;以字紙包藥裹;以經書作枕及以錢與字放床褥下;怒拋書卷,擲字紙於地下;以字扇書啟插鞋襪;以經書放 船艙底並馬上騎坐;以字書夾鞋樣;以不凈手檢閱經書;以舊書褙新書;將書籍放腿上閱讀;將書籍雜放衣箱內;看病用書墊手;無用書薄任鼠咬蟲傷;跨越書箱帳 箱;書籍插靴筒襪內等等。《惜字條約》號召:書籍及扇面有字不可放衣服箱內;古寺內若有經書殘缺,或經典毀壞,應將之修補保存,不可隨意拋棄,若實在無法 修補,可建藏經閣供養保存。敦煌藏經洞封洞原因歷來說法不一,其中廢棄說即與敬惜字紙這一風俗有關。
《文昌帝君惜字罪律》還如此懲罰:己身不歡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百罪,惡瘡遍體;輕筆亂寫,拋散不顧,及旋寫旋塗者,五罪,減聰明,字籃 本為惜字而,設不可移作別用,違者公同議罰;見勸善書惜字文,不信不傳人者,三十罪,窮年窘迫、生不孝子;騙人買字紙錢不買字紙焚者,百罪,惡病夭折;己 身不敬重字紙反又訕笑他人者,十五罪,多遭橫非;見婦女剪宇紙作鞋樣及為花墊盤盛盒男子不禁者,罪受枷鎖刑;掩昧敬字功德者,十罪,不得吉祥;女眷以字紙 書夾鞋樣男子不禁者,十罪,生逆忤子女;女眷繡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上,不行諭禁反系帶於腰間並將枕頭枕臥,以致褻污者,五罪,得暈眩拘攣之疾。迎年門榜 不可貼於豬牛欄等處。《不敬惜字之報應》則說:「建寧縣某婦年老孤貧,以先人魁匾作床板,一夕以火籠烘床,被火燒死,人以為褻瀆聖賢無過於此。」
總之出恭之所、足下、元寶爐、床下、身下、腰問、胯下、豬牛欄等處皆不潔之地,書籍字畫不可置於其間,廢棄字紙也不可。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y5zyegg.html
-------------------
【惜福】敬字惜紙
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敬惜字紙的傳統在宋代已經出現。在過去,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擦拭物品或與其他廢物混雜,而需丟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後焚燒成灰,成為字灰,收集起來;每隔一段時間,便開壇祭造字之倉颉,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相應地,亦出現了專為焚燒字紙的“惜字塔”,以及專門收集字紙舊書加以焚化的惜字會。
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大多名曰《惜字律》。《惜字律》的主要著眼點是“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更深一步於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如《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等。《惜字律》便分“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分述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文昌惜字功過律》則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條”及“亵字罪律二十九條”,如“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惜字訓》中更有“污一字促壽一日,踐一字削祿一朝,千以歲除,萬以紀奪,重則子孫全絕,輕則兩目皆盲,子女產厄,男子夭折。”的訓戒。之後又有“惜字懈災”、“埋葬字灰子孫顯貴”、“污亵字紙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著名的有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十幾年”而成宰相之事;還有《西湖二集》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講述宋宰相趙雄少時愚魯,因靠敬惜字紙而能踏身仕途等等,說明敬惜字紙之重要。
《禮記·曲禮》中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在現今物質繁榮的社會,末災人禍頻繁,是因為沒有這一個對天地萬物“恭敬”的態度。在現代物質繁榮的社會中,字跡、字紙鋪天蓋地,泛及社會各個層次、各個角落;因為傳統文化的斷層,人們不知、不懂、不會敬惜字紙,無形中現世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累子孫愚癡邪見——力挽狂瀾從敬惜字紙開始。
-----------------------------------
惜字律二种 https://bit.ly/2QwhZix
惜字律二種
光緒十三年坊刻本,竹紙1冊
又光緒十年坊刻本,竹紙1冊
"敬惜」字紙,也就是帶字的紙,在我國有很久的傳統。 所謂「惜字
律」,就是勸人「敬惜」字紙的善書。 惜字律有不止一種傳本,但我所見
到的每一種的首要內容都是所謂「《文昌帝君惜字律》」。
文昌帝君是民間信奉的一尊神祗,它本身的來歷實頗為可疑。 「文昌」
本來是北斗之上六星的合稱,名為「文昌宮」,在中國原始信仰及道教中
俱為主司命的大神。 文昌六星中有「司祿」一星,又專主「賞功進士」。
而文昌帝君則本稱「梓潼神」,是四川梓潼縣一帶信奉的一種地方神。 與
文昌神出自天星不同的是,梓潼神是由凡人升舉而來。 相傳梓潼神本名張
惡子,仕晉戰死,在梓潼立廟祠祀。 後來唐玄宗和唐僖宗兩度入蜀避難,
均得到梓潼神佑助,於是被晉封為濟順王。 至宋咸平年間,又受封為英顯
王,影響日益增大,並由一尊地方守土神兼有了預知科舉仕途和黜陟窮通
的功用,後又發展為專門司掌祿籍。 這樣一來,便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祠
祀。 至此,梓潼神已取代了文昌宮司祿星「賞功進士」的功用,於是在元
延佑年間封授它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掌「判桂祿二籍」。 梓
潼神亦從此與文昌神合而為一,俗稱「文昌帝君」或「梓潼帝君」。
就是這樣一位橫死的武將,卻稀裡糊塗地成了主掌文人命運的神祗。
有關文昌帝君靈驗的故事有很多,明代擬話本小說集《西湖二集》中有《文
昌司憐才慢注祿籍》一則,講的就是文昌帝君為唐末才子羅隱添注祿籍的
故事。 羅隱的故事時代雖早,出現卻較晚,在宋人洪邁所撰《夷堅志》一
書中,則記有一些更早出現的靈徵事例。 寫字是文人的職份,因而這「敬
惜」字紙的工作便也歸由文昌帝君來管轄。 《文昌帝君惜字律》究竟傳自
何時,我沒有做過考證,所見收錄此文的「惜字律」善書均為清末刻本;
過去的藏書家一般不收藏這種書,即使偶然收藏,一般也不會收入藏書目
錄,所以未見前人著錄有較早的刊本,因此無法借此界定其始見時間。 不
過從清末普遍流行此書的情況來看,它的出現應當已經有很久一段時間。
我書齋裡的這兩種惜字律,光緒十三年刻本名《惜字律》,光緒十年
刻本名《惜字新編》。 後者鈐"真州吳氏有福讀書堂藏書」朱文方印,知乃
清末揚州藏書家測海樓主人吳引孫故物。 吳引孫藏書後售與北平富晉書
社。 富晉書社出售時編有《揚州吳氏測海樓藏書目錄》,一一羅列吳氏所
有藏書。 其中稍微像樣一點兒的善書,均單獨列在子部雜家類中;此外尚
有166種善書,則被富晉書社老闆合列在一起,標價30元出售,在這當
中就有這部《惜字新編》。 可見這樣的書在當時實在不值得一提。 又這兩
種《惜字律》均非原刻,後者且在簽條上就印著「重刻惜字新編」的字樣。
這兩種書都是以所謂「《文昌帝君惜字律》」開篇,但兩種《文昌帝君惜字
律》的內容卻頗有出入,可見決不是文昌帝君神授,而是凡世文人所編造。
二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僧道遍傳惜字律,慧眼自明六通出」一句,
後者作「儒者遍傳惜字律,文章燦爛花生筆」。 針對不同的物件,各有各
的作用,說不上孰短孰長,可能把二者合而為一,互補其缺,要更為合理。
最有意思的是雖然題為「文昌帝君惜字律」,但是其實際內容卻是勸導諸
色人等傳佈惜字律的偈語,開篇即謂:「國家頒行惜字律,風調雨順干戈
息。 」結尾雲:「一切發心刊印者,善報昭彰慶有餘。 」看來文昌帝君神力
實在有限,他的戒律還要靠國家頒行、大眾傳佈,才能被芸芸眾生所接受。
那麼,所謂「文昌帝君惜字律」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呢? 或者說「文昌
帝君」規定人們必須怎樣「敬惜」字紙呢? 按理說這兩種惜字律書既然都
冠有「文昌帝君惜字律」的字樣,就本應都載有「文昌帝君惜字律」的內
容。 可是這兩種惜字律書的內容卻差別很大,所以很難斷然判別。 至少在
這兩部書中,還找不到二者大體相同的可視作「惜字律」的內容。 這種情
況說明所謂「惜字律」應完全出自民間,所以才會如此混亂。
相比較而言,光緒十三年的《惜字律》也許含有更多可以看作是「惜
字律」的內容。 緊接在勸導人們傳佈惜字律的偈語之後,《惜字律》一書
刊有「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繼之是完全以「文昌帝君」口吻
寫的「勸惜字紙文」並附有「敬字十凡例」。 所謂「律」的準確涵義無從
知嘵,若作律令之「律」或戒律之「律」解,則「惜字律」應有強制性,
違之要受到懲罰。 從這一意義上講,可以視作「文昌帝君惜字律」的似乎
只有「慢字紙功例」。
"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都是用「功過格」的形式,分別規
定對各種敬惜或侮慢字紙行為的獎懲措施。 「功過格」本是善書中常見的
供人自我約束的規條,寫明做某善事可記若干功,做某惡事則要記若干過。
天日昭昭,到頭來功過相抵,該獎該罰,自有報應。 瞭解到這一因緣,所
謂「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又理應一體看待;而以文昌帝君口
吻寫下的「勸惜字紙文」及所附「敬字十凡例」,既然說是出自文昌帝君
之口,更不可漠視,所以不妨都把它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條聖律。
敬惜字紙最高的功德,是「生平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 不
用說窮人,就是一般中等人家,恐怕連人也用不起香湯沐浴,所以這決不
是誰想積就積得起的功德;也正因為尋常人做不到,「文昌帝君」才將其
列為可記「萬功」之首功,憑藉此功,可「壽增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
顯」。 這裡所說的「字紙",雖然其本意主要是指帶字的廢紙,用香湯洗淨
後焚化是為使神聖的文字免受褻瀆,並不是鼓勵燒書,但有兩類書卻明文
寫在應焚毀之列。 一種是「怪異淫亂」之書。 在「敬字紙功例」中專有一
條明確規定說焚毀此等書籍,可以記錄「百功」,並能使「本身增壽,子
孫貴盛」。 另一種是殘缺不全的書籍。 敬、慢字紙功例雖無明文規定,但「文
昌帝君勸惜字紙文」所附之「敬字十凡例」中,已把「不全遺書、破殘經
卷」與「淫詞小說、惡款榜文」並列,要求人們隨手撿拾,「隨即焚化」。
這樣一來,不可避免地就要毀掉許多被視作「淫詞」的優秀文學作品;一
些罕傳稀見的歷史文獻,靠殘篇零卷,還可以保存一部分內容,或是以幾
部殘書配成一部全書。 這樣的殘書,一旦被毀,要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那些一心想要通過尊奉「惜字律」來積累功德的善男信女,無意中可能正
做了毀滅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 「惜字律」的流行,對於一些古代典籍的
散佚失傳,應當起到了一定的不良作用。
不過總的來說,「惜字律」勸導人們愛護書籍,對於保存古籍,還是
有一些積極意義。 如「敬字紙功例」要求人們「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
「不以書字放濕處黴爛,並扯碎踐踏」;「慢字紙功例」中要求更嚴,如不
能「以字紙經書放船艙底並馬上,令人騎坐」,違之要記「二十罪」,「生
毒瘡,受人欺淩」;不能「以經書枕頭」,違之要記「十五罪」,遭「窮苦,
受杖刑」;甚至「以不淨手或便溺後不洗翻閱經書者」,也要記「三罪」,
遭「生刈指瘡」之罰。 如此說來,古代賢人如歐陽修者流如廁讀書的習慣,
若文昌帝君有知定然會給以更嚴厲的懲處。
"敬字十凡例」中還有一條與古代典籍的流傳有關,值得注意。 這一
條主要針對刊印書籍,規定說:「凡抄刻刷印之家,一切樣稿印板,割補
差訛,慎勿輕棄隻字,久久自有福報。 」時下在古舊書肆中偶爾還可以看
到一些古籍的試印樣本或校樣本,它們能夠得以傳世而不是被毀棄,在一
定程度上或即與此有關。 我得到的一部武英殿聚珍版本黃山谷詩集,為試
印樣本,本來滿篇皆是上下乙誤及訛字,卻都被一一用字釘改正鈐補。 這
種做法費工耗時甚多,不如用改正後的書版另刷一部省事,如此不憚其煩,
很可能即與這種希求福報的觀念有關。 這些樣本有時能夠反映出作者定稿
的過程,加之刷印最早,獨具特色,因而也是很有價值的收藏品。
《惜字律》的主要著眼點是「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 與此相比,
光緒十年刻本《惜字新編》雖然也有與《惜字律》相似的內容,卻更側重
于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
與《惜字律》相似的內容題作「惜字七十八款」,對「敬惜」字紙的
要求,則比《惜字律》的涉及面更廣,幾乎所有器物上都禁止寫字、刻字;
甚至連臥房內也不能放置書籍。 當時讀書人大多有錢,有寬闊的書房,所
以才會有這樣的戒律。 要是在今天,書不能放在臥房中,又讓放到那裡去
呢? 在焚燒所謂「淫穢」書籍方面,除了要「燒毀淫書豔曲唱本」之外,
還明確提出「若能劈板燒毀,功德更無量」。 事實上清朝廷在禁毀所謂「淫
穢」戲曲小說方面始終不遺餘力,《大清律例》中有明文規定,要「務搜
板、書,盡行銷毀」(見《大清律例》卷二三刑律賊盜上),所以「惜字律」
中要求人們「劈板燒毀」,與《大清律例》正是一文一武,互為表裡的事
情。
為了加強宣傳效果,《惜字新編》列有「敬惜字紙富貴福壽之報」和
「不敬惜字紙窮苦夭壽天誅之報」兩項內容,通過實例進行恫嚇利誘,這
是善書中常見的老套子。 至於所舉事例是否屬實,恐怕大多也都死無對證,
姑妄聽之而已。 「富貴福壽之報」中最為有名的例子是宋人王曾因其父「敬
惜字紙十幾年」而「中狀元,做到尚書,拜宰相」。 《惜字律》中同樣記有
這個例證,再早在明末的擬話本小說集《西湖二集》中有《愚郡守玉殿生
春》一則故事,也講到過它。 只是在這兩部書中王曾其父不止「敬惜字紙
十幾年」,而是「一生敬重字紙」;「凡是污穢之處、垃圾場中,或有遺棄
在地下的字紙,王曾父親定然拾將起來,清水洗淨,曬乾焚化,投在長流
水中」,這才積下這般功德。 王曾確是宋代有名的狀元宰相,不過他幼年
喪父,靠仲父掬養成人,他老爹連養育的職責也未能盡到,至於為他積什
麼「陰德」,就更屬無稽之談了。 我讀書甚少,不知王曾的故事最早出自
何許稗說,但至少正史中是絕無記載。
《惜字新編》中這些典型材料,今天讀起來是很無聊也很枯燥的。 相
比之下,《西湖二集》中《愚郡守玉殿生春》的故事卻是一個非常形象、
生動的例證。 故事講的是宋孝宗朝宰相趙雄,本來癡呆不通文墨,老師出
題練習做對子,「一雙征雁向南飛」,他對「兩只燒鵝朝北走」;「門前綠水
流將去」,他對「屋裡青山跳出來」。 就是這樣一個貨色,卻因為「有一著
最妙之事,是敬重字紙」,那「九天開化文昌梓潼司祿帝君」便認為他陰
功浩大,下降佑助,使他一路連蒙帶撞,稀裡糊塗地混了個「同進士出身」,
並一直做到宰相。 作者寫這故事的本意是說聰明常被聰明誤,愚人自有愚
人福,主要不是為了勸人敬惜字紙,所以把趙雄寫得過於愚蠢。 其實趙雄
在歷史上亦實有其人,《宋史》有傳。 他雖然不像王曾那樣聲名顯赫,卻
也頗有才幹謀略,位至宰輔,決非低能如癡呆兒者。 或許即因與史實相距
太遠,這則故事才沒有被收入《惜字新編》作為典型。
《惜字新編》收錄的福禍報應故事自然多屬無稽之談,不過其中個別
一些事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可以用作研究社會生活史的資料,
值得重視。 如「敬惜字紙富貴福壽之報」中有一個例子是:「山西靳大,
在北京開煙店,見各店都用字型大小,字紙撕裂拋棄。 靳大自知罪過,即改用
花樣為記。 買煙之人,獨認靳家。 花樣著名,一年利息數倍。 複往南省開
布店、雜貨店、皮貨氈貨店,都用花樣,不用字型大小。 敬惜字紙數十年,到
處馳名獲利,遂大富。 」「花樣」也就是圖案徽記,用作標誌,直觀醒目,
在現代商務工作中是通行的作法,古代文化普及程度低,識字的人少,用
「花樣」作商家的標記,當然會比使用文字效果更好,與其是否敬惜字紙
則沒有任何關係。 研究古代商業史,這是很難得的絕佳資料。 類似的史料
還有「惜字七十八款」中的首條,反映了清代州縣衙署中文書檔案的貯存
情況:「勸賢良長官,嘵諭各房書吏,凡藏案卷,宜用木櫥,以免鼠蝕蟲
傷,切不可用木櫃。 近日州縣府道各署內,案卷皆藏木櫃中。 書役等人,
日夕坐臥,甚屬穢汙。 伏望賢良長官,作速嘵諭,改用木櫥。 」這樣具體
的資料很難尋覓,雖然不一定能夠代表整個清代全國各地的普遍情況,但
編書的是錢塘和余杭人,它至少可以反映清代後期浙江一帶的情形。 歷史
研究的許多重要資料都是來自這種無意的記述,所以搞這一行一定要廣泛
涉獵各種古代文獻。 只有孤陋寡聞恣意游談的無知妄人,決沒有毫無用處
的閒書。
前面提到,明代擬話本小說集《西湖二集》中的《文昌司憐才慢注祿
籍》一篇,講了文昌帝君為羅隱添注祿籍的故事。 在這篇故事中羅隱因生
性輕薄,出語下筆好嘲諷怨恨他人,弄得雖才兼文武,卻遲遲懷才不遇。
後來一改舊習,不再觸及人是非長短,文昌帝君遂托夢告以將慢慢添注其
祿籍,羅隱終於嬴得錢鏐賞識,做到吳越的諫議大夫。 可見「文昌帝君」
不僅關注人們是否愛惜文字,還很在意文字的內容是否合乎法度。 《惜字
新編》中有《文昌帝君惜字真詮十二則》,每則並附有正反兩個事例,就
是勸戒文人下筆,不要傷害別人。 在這裡「惜字律」的「惜」字,便成了
慎重的意思。 《文昌帝君惜字真詮十二則》中有「以詩紮訕笑他人」和「下
筆刺人忌諱」兩項應當要「惜」的文字,就是前述故事中羅隱犯下的過失。
除此之外,要「惜」的文字還有「關人性命者」、「關人名節者」、「關人功
名者」、「屬人閨閫陰事及離婚字者」、「下筆離間人骨肉者」、「下筆謀人
自肥,傾人活計者」、「下筆淩高年,欺幼弱者」、「下筆狹私懷隙,故賣直
道,毀人成謀者」、「下筆唆人構怨,代人架詞者」、「下筆恣意顛倒是非,
使人含冤者」等。 這些教條,對於當時的社會教化,或許會起到一定助益,
但其中的一些條款顯然需要有限定性的前提,如惡棍歹徒的性命、名節、
功名,即使是在當時,也不應曲為保全,否則遺患社會,恐怕並不符合「文
昌帝君」勸人惜字的初衷。
惜字律的出現,估計可能與佛教信徒敬重經書的做法有關。 《夷堅志》
支志甲集卷六有「兜率寺經」一條,講一愚人因用《圓覺經》作臥榻單(也
就是現在所說的床單),便遭報應,得癩疾而死,說明人們一貫相信佛經
不可侮慢。 《夷堅志》甲志卷一二「鼠壞經報」一條甚至還有老鼠因咬壞
《金剛經》而遭報應的故事。 在《惜字律》收錄的《文昌帝君勸惜字紙文》
中,「文昌帝君」說:「予竊怪今之人,名為知書,而不能惜書。 視釋老之
文,非特萬鈞之重;其于吾六經之字,有如鴻毛之輕。 或以字紙而泥糊,
或以褙屏,或以裹物,或以糊窗,踐踏腳底,或以拭穢,如此之類,不啻
相倍蓰矣。 何釋老之重,而吾道之輕耶? 是豈知三教本一,而欲強茲分別
耳。 吾自有善惡二司,按察施行,以警不敬字紙之例。 」顯而易見,「文昌
帝君」主要是勸人敬惜儒家之字紙,而溯其淵源,則是取法于釋、老二教
信徒為積累功德而敬重方外經書。
《惜字新編》卷末列有出資印送此書的信士的姓名和印送數目,共計
一次即印行6970部。 古代木版刻印書籍,這已是天文數位。 惜字律在民
間流傳之多之廣,于此可見一斑。 但也正因為傳本太多,過去藏書家和圖
書館往往對它不加理會。 社會幾經變遷之後,時至今日,特意想找一本來
讀讀,則已經不大容易。
1999年8月5日記于京西未亥書室


敬字如神,敬惜字纸 https://bit.ly/2xVPIM5
敬惜字紙 國家頒行惜字律,風調雨順干戈息; 僧道遍傳惜字律,慧眼自明六通出; 富貴人傳惜字律,子孫永遠受天祿; 孤寡人傳惜字律,人人相親如眷屬; 病人遍傳惜字律,永久安康疾自除; 貧賤人傳惜字律,衣食自然一生足; 公門人傳惜字律,逢官近貴皆清吉; 一切發心刊印者,善報昭彰慶有餘。   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印光大師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 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 聖賢道脈,得之于千古,莫不仗字之力。 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 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 竊見今人任意褻(xiè)⑴汙,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 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褻汙遺棄,而無形文字,更不可褻汙遺棄。 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持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 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可不哀哉。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篇·卷下》) 注:(1)褻:xiè 輕慢,親近而不莊重。  
「勿棄字紙」 周安士 人之所以獨貴者,以其口之能言也,亦以其手之能書也。 手能書,則手亦能言矣。 然口之所言,僅聞一室;手之所言,可達萬里。 口之所言,止于當時;手之所言,可垂後世。 口之所言,人以耳聽;手之所言,人以目聽。 口之所言,片時即疲;手之所言,千秋不倦。 甚矣! 字之有功于人也。 世間若無文字,則官吏無以為治,政令無以為憑,豈獨家不能家,亦且國不能國矣。 人之受恩于字者如此,而謂字紙可輕棄乎? 字紙固不可棄,字尤不可棄。 不順乎親,終身棄去「孝」
 3字。 不友于昆,終身棄去「悌」字。 如是逐一檢點,則字之為我棄者多矣。 若夫裹物糊窗,狼籍委置,則所棄者,不過字紙耳。
 或疑蒼頡(jié)造字,開萬古文字之源,但當天為雨粟耳,奈何鬼複夜哭乎? 不知世間文字,既有正用,即有邪用。 天之雨粟,因正用也。 鬼之夜哭,因邪用也。  [ 摘自清·周安士居士《安士全書》之一《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  
字為世間至寶,非金、銀、珠、玉、爵位可比。 以金、銀、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無字,則金、銀、珠、玉、爵位,亦無由而得矣。 字之恩德,說不能盡。 敬惜書字,福報甚大。 宋朝王文正公之父,極其敬惜字紙。 後夢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 後生子之名王曾⑴,連中三元,為名宰相沒後諡文正公,封沂國公。 後世凡科甲連綿,子孫賢善者,悉由先生敬惜書籍,及與字紙中來。 近世歐風東漸,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書籍字紙,即讀書儒士,亦不恭敬書籍,及與字紙。 或置書于坐榻,或以書作枕頭。 或大怒而擲書于地,或抽解⑵而猶看詩書。 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晨起讀書,亦不洗手。 每每以字紙揩試器物,猶以敬惜為名而焚化之。 故致普通人無所取法,而垃圾裡,茅廁中,街頭巷尾,無處不是字紙遍地。舟車行人,每以報紙鋪坐處。 出外婦女,率用報紙包鞋襪。 種種褻瀆,不堪枚舉。 以故天災人禍,相繼降作,皆由褻瀆天地間之至寶所致。 不知此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 以此種至極尊貴之物,視同糞土,能不折福壽而現受其殃,貽(yí)⑶子孫以愚劣之報乎。 吾師前文,已包括其大致。 猶恐舉一而不悉反三,故又擇其人所易忽者重言之。 以期有心世道之人,輾轉勸人,同皆敬惜書字。 則福壽康寧,現身獲萁疇(qí  chóu)⑷之五福⑸。 聰明睿(ruì)智⑹,後裔(yì)⑺納伊訓之百祥矣。 (陳先善述) 
敬惜字紙 
國家頒行惜字律,風調雨順干戈息; 僧道遍傳惜字律,慧眼自明六通出; 富貴人傳惜字律,子孫永遠受天祿; 孤寡人傳惜字律,人人相親如眷屬; 病人遍傳惜字律,永久安康疾自除; 貧賤人傳惜字律,衣食自然一生足; 公門人傳惜字律,逢官近貴皆清吉; 一切發心刊印者,善報昭彰慶有餘。
敬字如神,敬惜字纸  https://bit.ly/2xVPIM5


「敬惜字紙「,是對文化的尊重 - 每日頭條

ESoCikGNor9O41ESoCjej4qZvk5CESoCjeIO5jSRIEESoCjduOB004EkESoCjro5qan5DrESoCjrPNW1ytZ0ESoCjCE2OTsGShESoCikt7adksXU


中壢聖蹟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樓高五層的美濃龍肚庄敬字亭,興建過程有一段風水傳說。
鎮邪兼佑文昌運
〔美濃 報導〕敬字亭除了是焚燒字紙的場所,在與道教、風水學說結合後,敬字亭也具有鎮壓邪辟、扭轉風水、祈求文運昌盛的功能,美濃 龍肚 庄敬字亭即有風水傳說。
龍肚 四面環山,屬一山間盆地,東、西兩邊各有一長形綿延的山勢,兩山之間有龍肚 庄老街,中間是平地,西邊一座又長又直的丘陵,形似一條龍,因此稱為「龍山」。
相傳,清朝曾有一位巡撫大臣來龍肚 視察,見當地地理特殊,知庄內必有「能人、文士」,因此進入庄內再也不敢坐轎,改以步行。
地方耆老流傳,昔日庄內有一戶謝姓人家,生有一個孩子,耳朵特長垂肩,手臂修長過膝,大家認為他是有皇帝命的「龍子」,但在龍山破闕後,這個小孩隨即夭折,庄內也從此不平靜,後來有一位人稱「李古伯」的地理師,為彌補此一龍山缺口,募集資金在該缺口前地勢稍高處,磚砌建造一座小型敬字亭,以鎮壓缺口所帶來的邪氣、重振氣運,並處理字紙。
民國六十年鄉紳陳安元倡議改建敬字亭為六角形五層建築,六十七年五月完工,成為美濃 地區最高的敬字亭。

樓高五層的美濃龍肚庄敬字亭,興建過程有一段風水傳說。 @ 天心 (tien-sum) 玄玄雜談 :: 隨意窩 Xuite日誌

22

最美敬字亭/美濃龍肚國小 敬字亭祭孔/1890年佳冬村佳冬聖蹟亭/「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客家人因「晴耕雨讀」的濃郁觀念,重視教育、崇尚知識將字紙視為古聖賢的智慧結晶,不可任意丟棄或踐踏/惜字亭又稱敬字亭、聖蹟亭,敬惜字紙觀念,寫過字的紙張收集火化成灰,尊名『聖蹟』,再擇日以八音恭送入溪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惜字徵信錄》

【《惜字征信錄》簡介】

p250049649p250049694p250049672p250049671p250049658p250049655p250049654p250049650
《惜字征信錄》二卷,初刊於何春舟,于道光戊子年(道光八年,1828);繼刊于徐士敏,于同治二年(1863)。 此版本為光緒壬午年(光緒八年,1882)易水冷慶重刊本,沈鳴珂(字曉珊,河北安國人,清朝進士)題跋。
《惜字徵信錄》主要內容是收錄了《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敬惜字紙、不敬字紙的果報案例,約八十余則。 以此勸化世人尊重文化、敬惜字跡。
《惜字徵信錄》
光緒壬午孟秋易水冷慶重刊
【惜字徵信錄原序】
世人惜字者多,而褻字者亦復不少。 乙酉歲,余在京師,擬興一惜字會。 曾向諸同志醵得廿餘金。 嗣有上黨之行,以所得金交李君漢章收存。 兩載以來,會未獲成。 近同鄉酉陽農部輯《惜字徵信錄》二卷,因囑漢章,即用前金鏤板印施,普勸惜字。 使閱是編者,莫不各存敬惜之思。 庶於立會之初心,亦可稍慰也夫。
道光戊子孟春之吉靈石何春舟識
字之當惜,人盡知之。 知而不盡然者,惟無所觀感而已。 庚申春,偶檢案頭散帙,見有靈石何春舟先生《惜字徵信錄》一卷,披而讀之。 知惜字之報如此,不惜字之報如彼。 其間感應,不爽分毫。 因思重刊之以廣善願。 特以家無餘資,身亦無館,事遂中阻。 癸亥春,適以病起,檢閱《丹桂籍》至「勿棄字紙」句下,見有《文昌帝君惜字律》五十餘條,敬慢功罪,分列詳明。 尤為世人之所當知者。 竊願商之同志,奉而行之。 爰是增於《徵信錄》之首。 付梓印送,庶閱是書者,有所觀感而興起雲。
同治二年歲次昭陽大淵獻季夏之吉古渝水徐士敏謹識
【文昌帝君惜字律】
國家頒行惜字律,風調雨順干戈息。
僧道遍傳惜字律,慧眼自明六通出。
富貴人傳惜字律,子孫永遠受天祿。
孤寡人傳惜字律,人人相親如眷屬。
病人遍傳惜字律,永久安康病自除。
貧賤人傳惜字律,衣食自然一生足。
公門人傳惜字律,逢官近貴人清吉。
一切發心刊印者,善報昭彰慶有餘。
敬慢字紙功罪律例:
功例(二十四條)
一、生平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萬功,壽增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顯。
一、生平遍拾字紙,浴焚者,五千功,壽增一紀,得富貴,子孫賢孝。
一、多收字紙,深埋淨地者,千功,安樂無流離,子孫昌盛。
一、刊刻惜字書文,遍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生貴子。
一、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闔門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孫發達。
一、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及己身敬信供禮者,百功,安樂無禍。
一、化銀錢,買字紙浴焚者,百功,壽增一紀,施財人永遠富貴。
一、勸世人惜字,並焚怪異淫書者,百功,本身增壽,子孫貴盛。
一、僧道不以有字之幡帳作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五十功,德名光顯。
一、見人作踐字紙,急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
一、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十五功,其人昌達。
一、凡人有難,或急或緩,見字紙必浴焚者,萬字十功,即得平安。
一、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者,十功,得安樂。
一、偶於穢處,見字即收下,不輕忽者,十功,一生安樂。
一、禁人馬上有文字及錢不騎者,十功,得安亨。
一、不以字書夾鞋樣,自戒內眷及勸人者,十功,子孫智慧、不忤逆。
一、勸人不以書字,放濕處黴爛,並扯碎踐踏者,十功,必得名壽。
一、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
一、刮洗器物門壁上字者,五功,得眼目光明。
一、讚揚敬字文為大功德者,五功,獲福必多。
一、見人以字紙封蓋葷臭器皿,換取浴焚者,五功,無惡事相遇。
一、以字紙焚香爐中者,三功,得享吉祥。
一、遇字紙,漂淨水中,萬字一功,得享清福。
一、代人收採浴焚字紙,萬字一功,得享清福。
罪例(二十九條)
一、將人錢買要浴焚字紙,取用作踐者,百罪,夭折,子孫貧賤。
一、騙人買字紙錢,不買字紙焚者,百罪,惡病夭折。
一、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百罪,惡瘡遍體,再生癡聾喑啞。
一、遇字紙焚處,踏踐撲滅及收用者,百罪,定生腫毒。
一、家藏敬字書文,或拭穢並黴爛者,七十罪,多惡事無救。
一、僧道以有字幡帳作囊雜用,六十罪,薄福受刑。
一、以字紙包物、裹經書、墊木魚器用者,五十罪,蒙蔽慧心。
一、以字紙揩拭桌幾,及揉搓棄地者,五十罪,遭流離去智慧。
一、見勸善書、惜字文,不信不傳人者,三十罪,窮年窘迫,生子不孝。
一、以字紙經書,放船艙底,並馬上騎坐者,二十罪,生毒瘡受人欺。
一、以字紙漂污水、焚穢地者,多目疾昬盲。
一、自己不敬重字紙,反又譏笑人者,十五罪,多遭橫非。
一、以經書枕頭,及以錢與字放床褥下者,十五罪,窮苦受杖。
一、以字紙引火照亮者,十罪,生疥癬。
一、見婦女剪字紙做鞋樣,為花墊盤盛盒,男子不禁止者,十罪,受枷鎖刑。
一、以字紙嚼吐壁上,及扯碎作書撚者,十罪,爛唇,手生惡瘡。
一、掩昧敬字功德者,十罪,不得吉祥。
一、輕筆亂寫,拋散不顧,及旋寫旋塗抹者,十罪,減聰明。
一、以字紙糊窗壁、褙屏、褙書殼者,受冤枉不明。
一、怒擲字紙於地下者,五罪,減聰明。
一、女眷以字紙書夾鞋樣,男子不禁止者,十罪,生忤逆子女。
一、婦女繡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上,不加諭禁,反繫帶於腰間,並將枕頭枕臥,以致褻汙者,五罪,得暈眩拘孿之疾。
一、以字扇書啟等插鞋襪者,五罪,足生毒瘡。
一、以字號寫器物上,致人坐踐者,四罪,家不吉祥。
一、以不淨手檢閱經書者,三罪,生叉指瘡。
一、以字磚墊路者,五罪,行事不順遂。
一、於地上畫字者,三罪,多遇險阻。
一、剜裁字跡者,三罪,多憂驚。
一、以字紙褙神像,拾塞牆壁內者,一罪,雖功不錄。
以上恭錄惜字律例,敬慢功罪,最為分明。 願閱是律者,共奉敬字之功,勿蹈慢字之罪,實為厚幸。 (徐竹泉敬書)
惜字征信錄卷上
【狀元牌】
明楊長史和,固安人,三世敬惜字紙。 子維聰,嘉靖辛巳殿試第一;維傑,丙戌殿試第二。 六年之間,兄弟兩掇巍科,時以為惜字之報。 先是楊夢鼓樂前導,迎辛巳狀元牌到家,旁註「敬惜字紙」四字,覺而甚喜。 然以辛巳非試期為疑,正德己卯,維聰發解,庚辰聯捷。 時武宗南巡,明年,世宗登基,始行殿試。
【議鼎甲】
長洲彭氏、武進莊氏,皆吳中積善之家也。 雍正丁未會元為彭公諱啟豐,而莊公諱柱者,同榜。 莊母夢三神人議鼎甲,一神曰:「論先世陰德,莊與彭相埒(liè),惟本人惜字一節,莊不及彭。 」一神曰:「即改彭為第一可也。 」及臚唱後,始知莊本擬元,而彭則以第十卷改第一。 莊自是勤於惜字。
【大書惜字】
無錫顧鈺,乾隆丁未入禮闈,夢一人來索卷,大書一「惜」字而去。 覺而惡之,題紙下,三藝援筆立就。 及謄真,覺首藝太短,殊不慊(qiè)。 榜發,中會元。 始悟卷中書「惜」字者,乃太翁勤於惜字之報也。
【拾字僧】
練川許自俊,生平敬惜字紙。 康熙己酉入鄉闈,夢號舍外掛惜字籃一隻,籃內字紙光彩爛然。 旁有人曰:「子前生天界寺拾字僧也,盡獲報矣。 」是科中式。 庚戌聯捷,官至都憲。
【空中語】
陳元善,為諸生時,每典衣覓人,廣拾字紙,按斤酬價,朔望焚灰送河,二十年如一日。 後入場,房官將棄其卷,忽聞空中語曰:「此敬惜字紙人也,宜細閱。 」薦之,遂中式。 官至吏部郎中。
道州李覺,自幼勤篤,每見遺棄字紙,輒雲:「罪過,罪過! 」拾而焚之。 後鄉試房官,閱其文甚平,將欲棄置,忽聞空中語雲:「罪過,罪過! 」心竊疑之。 復取細閱,無當意處,仍不薦。 空中又語如前,如是者三。 房官曰:「此人必有大陰騭,非衡文者所能主也。 」薦之,遂中。
【元魁佳兆】
江都明府張有觀,為諸生時,奉「功過格」甚虔,尤勤於惜字。 遇片紙隻字,雖糞土中必用手拾起,洗曬焚化。 康熙庚子鄉試,榜未發,與同學步街衢,拾一「雷」字,又有一紙有「朱衣佑」三字。 解者曰:「平地一聲雷,朱衣暗點,元魁佳兆也。 」果中式。
【刊施惜字紙文】
金甌,天津人,凡遇遺棄字跡,必拾之。 有汙穢則滌之,焚灰投於河。 如是有年。 夢文昌帝君召至殿前,傳命賜以功名。 次日,閱書便自能解悟。 赴童子試,遂入泮。 由是倍加敬惜,刊《惜字文》,逢人勸化。 如是者又二十年。 子相,弱冠中雍正丙午解元,聯捷進士。
【世代僱人收字】
王勿菴先生以銜、姚秋農先生文田,俱浙江湖州人。 世代僱工收字,焚灰投之太湖。 後
王、姚俱中狀元。 聞嘉興方昇家,字灰送海,其法更善。 每年置灰與方氏,浼(měi)其彙送焉。
【青年惜字】
呂狀元宮,幼惜字紙,廣行善事。 一夕,夢至聖謂曰:「汝青年敬惜字紙,不同王曾之父年老,正可及身貴顯。 」果中狀元,為名相。
【惜字登科】
武進劉在東,雍正乙卯應試北闈,夢神人語之曰:「汝命本薄,因存心惜字,且勸化多人,今年應得一科。 」是科果中式,自是惜字愈勤。 子芳,癸卯舉人;孫印全,壬辰進士。
嘉定俞昌言,自幼好善。 乾隆二十年,歲大饑。 有一家七口賣身求活者,公見惻然,代償身價。 太翁耐菴,富而好施,尤勤於惜字。 庚辰科鄉試前,文昌帝君降筆雲:「俞生本當以一貢生終身,因伊父惜字有功,可登鄉榜。 生又善承父志,前程未有艾也。 」是科中式,辛卯成進士。
【惜字入泮】
嘉定王夢蘭,困童子試。 年三十餘,誓願惜字求名。 每出門跬步,必留心沿途亂磚堆、破籬洞間,必細心搜索。 以至坑廁墻壁所貼告示招紙,一一揭歸,剔洗穢跡淨盡焚化。 經年無間,遂入泮。
【字紙會】
張崇質,慕眾立字紙會。 其法於文昌帝君祠中,建字紙爐,僱人拾路中遺棄字紙,每月記多寡以賞罰之。 又置字紙簏數百,散鄉塾中,按月取歸,詣爐焚訖,灰送河流,行之數年,順天鄉試中式。
何思振,文名藉藉。 友人兩邀入字紙會,辭曰:「我素敬字,奚以會為? 」其實不過偶見片紙隻字檢之,不甚敬重也。 後入場四次,俱被貼出。 悔曰:「得毋不入惜字會之罰歟? 」隨買竹簍百餘,凡書館科房內遍付之,使收字紙。 月終取焚,如是三年,遂中式。
常州趙恭毅公,諱申喬。 為諸生時,每朔望攝敝衣冠,至府大街各店,兩揖而去,人多以為癡。 久之,有知為趙秀才者,問其故曰:「吾郡字紙狼藉,欲興一字紙會,恐諸君不從。 故先來致敬耳。 」眾曰:「先生何不早言? 」乃皆踴躍入會。 郡城有惜字會自公始。 後入鄉闈,以油代燭,燈花燦然,手剔之,油污卷面,時衣青布袍,以袖拂之,成藍色。 竟未貼出,是科中式。 人咸謂惜字之報,後為浙藩,繼撫湖北,於所屬廣勸惜字。 草紙上印記,不許用字。 仕至戶部尚書。 子熊詔,狀元及第。
蘇州繆彤,未第時,恒奉行《陰騭文》,賑饑育嬰,戒殺放生,又勸惜字,立社以會之。 至康熙丁未,大魁天下。
浙江吳槐,奉行「功過格」,倡惜字會。 途中拾字必凈洗焚化,官中書。 無子,力行不怠。 後生子一騏。 夢文帝送來少年,發解聯捷。
【勸部民惜字】
仁和朱坎泉,以事客他省。 某官延課其子,朱見其部民,不知敬字。 力勸居民,捐貲收買,有不潔者,手自洗滌,焚之爐中。 逢人勸諭,竟移其俗,不數年間,所收之字以百億萬計。 及其歸也,長子瀾以丁醜成進士、入翰林,次子瀛己卯登賢書。 朱君每與人言,即舉以相勸,益自信不懈雲。
【為塾師宜戒子弟惜字】
明成化時,張森博學能文,授徒鄉裡。 年及三旬,子氓妻病,屢困棘闈。 自念生平無過惡,終日怨尤。 一夕,夢文帝臨軒危坐,二童侍側,諭森曰:「某年某月,某弟子將字紙嚼碎塞孔,某弟子含濕拋棄,誤落廁中。 已將某罰斬嗣,某罰減壽,某罰癡聾瘖啞諸病。 汝為師長,毫無戒諭,罪更難逭。 倘再不悛,禍不旋踵矣。 」森叩頭伏罪,惶懼而醒,由是細加檢點,詳加戒諭。 隨遇白紙墮地,亦必手自拾起,不敢慢忽。 如是數年,子目明而妻病癒。 鄉會聯捷,探花及第。 後數年,復夢帝君語曰:「汝之功名固從改悔中來,而其所最要者,於某年某家拾得異樣淫書幾部,即行燬滅,不令人見,其功甚大,報應固自不爽也。 」
李夢得久困童子試,不勝憤憤,至欲焚棄筆硯。 鄰父教以善導生徒敬惜字紙,名將自至。 夢得設誓力行,明年即補諸生。 後午未聯捷,官至左參。
【香湯洗焚】
宋王沂公之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焚。 一夕,夢至聖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也。 恨汝老矣,無可成就,他日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 」未幾,遂生沂公,因命名曰「曾」。 後三元及第,為名相,謚文正。
塾師王廷楷,年三十餘,未有子。 後見王沂公父事,心慕效之。 日拾字紙,凈洗焚化,終身不懈。 連舉四子,長子秩成進士,子孫為諸生者十人。
【小竹簍】
明周公西父,無錫人,業農,而最惜字紙。 常腰繫一小竹簍,道遇字紙即拾而貯之,簍中滿則焚化,積灰葬深淵。 一夕,夢神人謂曰:「當令公西華生汝家。 」故生子名「夢華」,字「公西」,積學工文,有盛名於時。
【登廁拾字】
明郭化卿,江陵人,少遇異人謂曰:「汝壽止三九,且無子。 」化卿乃時時修省,惜字紙,廣傳《文昌帝君惜字律》。 至二十七,出賈於外,同泊船五更先開,化卿上岸登廁,見字紙糜爛滿地,逐一收拾。 黎明放船,前船遇盜,命貨俱捐。 化卿獨無恙。 及歸,妻又生子,後以壽終。
【惜字愈疾】
明天啟乙丑,豫章萬珙,舟中病劇,似夢非夢間,恍若有人曰:「汝平日惜字而促算,何以明報? 吾來視汝,當俾汝壽而昌。 」由是漸覺神爽,數日病癒。
【惜字延齡】
茅鹿門傭僕馮勤,素多病,以短齡為憂。 問於道者,何術可以延年。 道者曰:「若為傭人,烏能積德? 」惟有勤灑掃、惜字紙可延耳。 馮即市箕帚,遍歷村巷,凡有不凈,悉為掃除。 見一字即取置於笥,至暮焚之,灰付清流。 歲以為常。 至九十七,無疾而終。
【惜字免厄】
蘇郡張爾斌,敬惜字紙,年終焚化,灰投之河。 清康熙辛未歲暮,囊灰置桌邊。 明晨見灰囊燒去,桌足已燬。 是夜,夢文昌帝君謂曰:「汝家應回祿,以惜字故免。 」
【惜字致富】
明高壑菴,數代惜字,焚灰即包埋淨土。 一日埋字,掘地得金銀數萬兩,有字曰「天賜善人」。
紹興張元相,年三十,窮困,特洗心向善。 力摉路上遺棄字跡,洗淨焚之。 三載餘,有客借本為商,獲三倍利,經營十年,家貲巨萬。
浙江朱芬,自念家貧無善可行。 見隻字必拾,藏炭簍中,滿則焚化,灰送南海。 行之有年,家遂致富。
【惜字昌後】
蘇郡張翁,年逾花甲,無子。 夢神人謂曰:「汝好善心篤,能於惜字一事倍加奮勉,必昌汝後也。 」於是捐資千金,廣啟惜字會,刊惜字書施送。 年餘,生一子,早歲食餼於庠。
寶山張時覲,年五十,無子。 客授以《感應篇》曰:「此生子獲福之本也。 」欣然拜受,刊印廣送。 又於所居,浚一井。 朔望買字紙,焚化,投之大淵。 遂連舉二子。 長仲芳,領乾隆庚子鄉薦,官四川縣令。
廩生陳以矩,乾隆戊戌歲試,寓桂陽州鄧姓家。 見四壁悉禙字紙,心甚惡之。 鄧無子,示以積善求福,曰:「無力。 」陳曰:「不費錢,即在庭內。 」問何謂。 陳告以字紙不可輕褻,宜將淨水潤濕刷去,俟乾焚化,付之清流,或埋淨土。 並不可包裹蓋墊諸物。 則前愆可贖,子嗣可得。 鄧夫婦敬信遵行,次年生一子,成立克家。
瀏陽彭明楚,賣髻為生。 禙髻率用字紙,二子俱雙瞽,鄰人梁自得曰:「此不敬字紙之報也。 」出《文昌帝君惜字律》示之。 彭大悔,廣收字紙焚化,以贖前愆。 十年,二子目漸明,家亦稍裕。 自得初無子,專書《惜字律》勸人,生二子,皆名諸生。
【歲買字紙幾千斤】
武昌富賈程應文,慳於財,中年一子癡而多疾。 矍然自悔,廣行陰騭,尤敬惜字紙。 收買殘書賸字,歲不下幾千斤。 晚生一子,絕聰慧。 癡而疾者亦愈。
【惜字數千斤】
黃歇渡李康,久試不售。 禱於仙,判雲:「汝桂籍無名,如能惜字數千斤,吾當為汝保奏帝君,注入名籍。 」康故貧,竭蹷將館穀廿金買字紙焚化。 甫一載,僅得數之半,而束脩告匱。 呼庚不應,又禱於仙,判雲:「汝恪遵吾言,虔心惜字。 帝君憐汝貧,嘉汝誠,予汝為桂籍中人矣。 」是年秋,科試獲售。
【發願買字紙萬斤】
江西吉安府,程氏婦,沾瘵疾,危篤。 其媳楊氏,籲天求禱,發願買字紙萬斤,書施《高王觀世音經》千卷。 夢見二神人護持,病即安痊。
【船載字灰】
松江王生父,業賈,平生極珍重字紙。 捐資給僧人,收拾焚化,貯灰凈蒲包內,送江海中。 一日渡海,風颶大作,眾商船沉沒。 王船有字灰廿包,獨無恙。 丙午七月,生赴鄉試,載字灰而行舟入江心。 風利不得泊,同舟皆失色。 生默坐,恍見綠袍神擁護,頃刻抵燕子磯。 晏然無事。 是科中式。
【鉤拾廁中字紙】
王宏修,晚年往湖郡視女。 偶步庠門,見遺棄字紙,纍纍廁中,命僕拾取,以穢辭。 遂手自鉤致,攜付泮池滌而暴之。 仍付於火。 聞者歎曰:「王公盛德,當增十年壽也。 」果享年八十。
【日以收字紙為事】
清泉某甲,貧老無家,日以收字紙為事。 歷年不倦,人或笑之曰:「今生已矣,但願來世得生蔣解元家。 」蔣蓋富而鼎盛者也。 一日,蔣假寐,夢某入內室,醒而異之。 適舉一子,使人覘某甲,則以是日死矣。 子名廷鑨,幼不慧,長且病。 病癒,穎悟絕人,登乙卯賢書。 蔣解元,名一璁。
【禁窰戶碗上書字】
杭州陳封翁,官江右時,嚴禁窰戶碗上書字。 恐碗破碎,踐埋糞土。 有不遵者,笞一二人,遂終任無敢碗上書字者。 子恂,康熙甲戌會魁,仕至少宰。
【不用字紙撚燭心】
武林錢封翁,家市油燭,邀各鋪定議,不用字紙撚燭心。 犯者察出重罰,行之甚久,無背議者。 子泰觀,康熙己未進士;孫經紳,雍正癸卯亞魁。
【白紙冊易舊書本】
武林王祉先,因婦女以舊書本夾鞋樣及針線,乃將白紙訂成冊,詣親友家易之。 又恐其他用也,復於紙上印花樣,令其不可寫字。 行之有年,遂登第。
【移字碑置潔處】
錢塘葉準,一日渡江,見古廟戲台側有字碑數塊,倒臥旁列,溺桶汙穢不堪。 歸即捐資移立潔處,旋入泮,中雍正乙卯經魁。 去樹碑時,僅年餘耳。
【焚淫書】
石琢堂韞玉,家置字庫,凡淫詞艷曲,壞人心術,與夫得罪名教之書,咸納其中燒之。 一日,見《四朝聞見錄》有誣刻朱文公一疏,閱竟髮指。 徧購此書,得三百四十余部,悉焚之。 是年,發解。 庚戌,中狀元。
惜字征信錄卷下
【戒踐踏字紙】
四川臬司沙木哈,康熙癸巳恩科監試。 夢文昌帝君語曰:「蜀中踐踏字紙甚矣,為我勸戒之。 」覺後,悚然,作《惜字引》,刊刻警世。
【成人在字】
仁和沈姓者,人亦謹厚,但不知惜字。 康熙八年,夢人追至公府,榜曰「文昌殿」,堂懸一牌,大書曰:「成人在字,字在成人。 人不敬字,字不敬人。 」一人喝曰:「知未? 」驚覺,未幾卒。
【市集狼藉字紙】
漢口鎮市集喧闐,居民狼戾字紙,徧處飄揚。 忽有童子遊市上,歌曰:「赤烏赤烏,集於江滸。 斯文有靈,可憐焦土。 」翌午,火發,延燒千戶。
【商賈戒褻字】
潁上方澄,字一清,幼業儒,五十不入泮,家業亦漸蕩然。 憤恨求諸神,夢神怒視曰:「汝家作踐字紙,已削爾祿,入丐籍矣。 」澄力辯其無。 神曰:「汝家世業醫,頗有功德,當發於汝。 後汝父開茶葉、肥皂二店,皆以字為印記。 茶葉上字狼藉於道塗館肆,甚至拾糞者亦夾雜其中。 皂紙上字,惜之者知而去之,且有乾粘不能去者,不惜字者遂與皁並用,踐踏在所不免,汙穢尤不忍言。 然物出汝家,則眾人之孽皆汝為之首矣,尚望富貴乎? 」澄泣曰:「澄罪固難逭,何獨不見報他人? 」神曰:「報應不爽毫釐。 世有命應富者,竟不富;應貴者,竟不貴。 暗中消削,汝又何知? 今惟悔罪可寬,不必更多強辯。 」澄驚醒,遂改換印記,不復用字,且以勸人,從而改悔者十餘家。 澄明年入泮,尋登第,家業亦漸復。
江陵戈某,賣菸為生。 忽患病,徧身如刀割,痛不可忍。 自雲:「上帝以我生平撕破字紙包菸,得此惡報。 」
揚城西門外有一人,負藍布包袱行路。 忽雷擊死,將包內白紙鞋底數十隻,一一當中擊斷。 因蹤跡其家,見字紙在缸內水浸,徧地狼藉。 始知其人積年將字紙回殘作鞋底覓利,故為雷擊。
金陵山觀音廟,香火極盛。 香紙上字狼藉盈庭,舉皆踐踏。 安徽人孫友梅者,為母病進香,見徧地皆字紙,歎息,奈多不勝檢,止將經過處拾入字爐焚化,其夕夢觀音大士謂曰:「字乃天地間至寶,奈愚民不知敬惜。 況燒香本欲祈福懺罪,今散棄若此,反多造孽。 觀汝誠心,可傳諭燒香人眾,切須敬惜字紙。 且造香作坊,銀定如意各色花樣,何物不可作記,而必以細字戳記,造無窮之孽乎? 是燒香人之罪猶小,而造香鋪戶之罪更大也。 倘不知改造,惡貫滿盈,則有水火、官刑、疾病、死亡諸事。 陰受天譴而不知,皆褻棄字紙之報也。 汝其速諭知之,諭而不改,則非汝之過也。 」友梅醒以語人。 歸至家,母病尋愈。
金閶有閔老,擺攤賣書,一切投櫃中,坐臥其上,遂成顛病。
【士人戒褻字】
清河一生,失館無聊,將殘書廢文換盌。 仲兄見而叱曰:「爾讀書人,不應如此。 」答曰:「以無用易有用也。 」年餘,患痢垂危,忽言曰:「悔不聽仲兄之言,褻瀆字紙,冥司將吾壽祿削盡矣。 」言訖遂逝。 乾隆庚子十月事也。
士子夾帶文字,最為惡習。 甚至苴履底、藏袖衣,汙字而弗顧。 昔吳江某生,善懷挾入場,年五旬不入泮。 偕其子赴試,適摉檢令嚴,脫其子之襪履,視之有無數蠅頭小字文,縫紉在內。 因重杖釋放。 此可為殷鑒矣。
京都某生每以字紙拭桌,輒委於地,嘗曰:「人言敬惜字紙,余偏不以為然。 」入場二次,俱以誤寫題字貼出,後以誤寫銀券被訟致貧。
【公門戒褻字】
孝感縣吏錢某,患病,恍見鬼卒引至一所,囚徒纍纍,慘苦萬狀。 卒謂錢曰:「此前生輕慢字紙人也。 郡縣科房中簿冊、糧票,積久無用者,當焚送清流。 若輩希圖微利,或賣錢,或換碗,以致買者作還魂紙,及鞋底、燭心、花爆、禙書、糊裱等物,汙穢聖賢遺跡,罪不容逭。 陰府判此種買賣人等,墮無間地獄,子孫註下賤籍,不識一丁。 以汝為公門長者,特詔汝一證。 」俄聞冕旒人上,呼錢跪階下,詔令還陽,普行勸化,增壽一紀。 錢醒,病癒,述其事以為世戒。
【婦女戒褻字】
海虞某氏婦,性悍而懶。 房中字紙雜入塵穢,不知揀拾,舅姑戒諭不從。 一日,在房忽聞號痛聲,視之,見裸體伏地,兩股青紫,詢其故,曰:「城隍神喚去,責以不孝舅姑、不敬字紙之罪,受陰板一百也。 」
揚州一鹺商女,暮春遊平山堂,塗遇江都令,被拘去。 不由分辨,喝令杖之。 女含冤歸,夜夢神告曰:「汝平日將舊書冊夾鞋樣,且看小說曲文,隨手置床褥下,坐臥其上,不以為意。 陰司以汝福厚,特假酷吏手以示薄懲,不則當促汝壽也。 」後痛自改悔,以夫貴崇,膺封典。
常熟某氏嫁女,鼓樂前導,甚喧。 過東禪寺門,有道人林酒仙者跡之,至壻家,俟女出車,捉而嚙其頸者再。 眾大噪,羣手格止之,酒仙曰:「惜也,更嚙一口,無恙矣。 」其家推問其故曰:「此女曾翦《楞嚴經》作鞋樣,罪不可逃。 合嫁夫一年後,雉經死矣。 」歲餘,果無故竊索自縊,兩索結皆斷,如人齒狀,復紐第三結,不可解,乃死。
【僧道戒褻字】
浙江開元寺僧信能,教小頭陀數人,書《大學》《孝經》,任其破碎不禁。 或時暴怒,屢擲於地。 一日,忽自批其頰,罵曰:「信能,汝何物么麼,敢無禮至此。 汝家佛典尚知敬重,至於上聖經書,反爾褻慢。 汝即不識道理,獨不識字乎? 」且罵且自掌嘴,血流滿地而死。
【練旙為衣】
杭州一尼僧,年少還俗,生子。 家貧,練旙布衣之。 忽病,徧體潰爛,晝夜叫號,恍聞神語曰:「練旙為衣,得此報。 」
【枕經】
潁上高天佑,同二生赴試金陵。 聞雞鳴山守源禪師有道行,往謁之。 師曰:「三位皆當中,惟高君不能矣。 以塗中用《楞嚴經》作枕,故除名耳。 」天佑愕然,始悟經在匣中,以匣作枕故也。 比放榜,果如僧言,高痛切悔罪。 後以明經,官至州守。
【字紙襯襪底】
宋吉州士人劉伯山之女弟,一日雷雨,驚僕座上,少頃醒。 左足失履,眾為尋覓,得之戶外。 履幫帛已裂,剔出紙一片,有「天」字滿行。
康熙壬寅,金陵馬回子妻,被雷震死。 有手製新履碎裂於前,其中字紙,片斷糜折。
嘉定西門外徐氏子,年十八。 康熙四年六月,白日震死,雷火飆發,燎去其鞵之底,現出《金剛經》數行。 方知徐氏子以《金剛經》糊作鞵襯故也。
嘉定西城楊港橋,一村婦,為震雷擊死。 其子甫垂髫,亦為雷火所焚,而未及死。 其履擊碎,人爭視之,則以字紙苴其子之履也。
康熙丙子,古蕩黃姓,妻沈氏,方在廚下,忽大雨,火光滿屋,人見一神提沈出戶外,霹靂一聲,謂已擊死。 視之,呻吟未絕,但鞋條條劈開,底布俱字紙糊襯。
【字紙入便溺處】
楊慧兒年九歲,善屬文,經史過目成誦。 一夕在館,索溺器不得,聚殘紙溺之,誤投字紙在內。 次早翻閱故書,茫然不省,遂至廢棄。 未幾夭亡。
湖州楊子將婦人,素持經咒。 一夕,誤將字紙帶入溺器,心疑之。 頃刻,雷電大作,繞臥室不散。 夫人驚寤,急看溺器中果有字紙在內,取出浸清水中,俟次日曬乾焚化。 已而雷電頓息,因得安然。 康熙戊寅年事。
【字紙入糞穢中】
明金陵何吉,每以字紙拭桌糊窗。 一日,抹桌後,投於地,家僮誤掃入廁。 越七日,雷作,主僕皆震死。 吉背上朱書「不敬聖賢、穢褻字紙」八字。 崇禎十一年事也。
崑山葛子和,讀書藥師殿之樓下。 上為臥室,偶翻溺器糞漿滴下,適汙其所讀之文,題為「成覸謂齊景公」節,隨取所汙之文投水,未曾洗滌暴乾焚化。 是科首場恰是「成覸謂齊景公」題,寫題時去一字貼出,始悔汙文失滌。
【臨廁不檢擇】
徐文敬公(諱潮)言為翰林時,衙門中筆帖式某,素謹厚。 一日,同官見其人走過,衣有火光,方訝之,轉瞬雷震,竟遭天殛。 共疑其人不應得此,或言渠素不敬字紙,常臨廁,每不檢擇,竟用文卷廢紙。 殆以此雲。
【三官神懲褻字】
明武功縣西有寺,積佛經一大藏。 縣學六人講讀其中,四生取經燒炕,一生取經燒洗面水,一生誹燒經者而未敢言,則康對山(名海)也。 一夕,對山夢三官升座,六生前跪。 中座者曰:「何敢取經燒炕? 」四生俯伏前跪請罪,斷雲:「皆合絕後。 」問燒洗面水者曰:「何敢乃爾? 」對曰:「止一次。 」判雲:「雖一次,可乎? 無前程。 」顧對山曰:「汝何不早言? 」曰:「年少不敢犯長者耳。 」判雲:「一言勸諫之,可免罪。 今姑恕汝。 汝得志可扶持法門。 」驚覺後,督學來試,五生皆被黜。 其四生染瘟死絕,洗面生教讀終身,對山狀元及第。
【柳真君戒褻字】
福州民王修謨,好以殘書作捲引火,房灶坑廁,種種狼藉。 會以紙煤未熄,延燒案間銀錢出入總簿,貨債無從索討。 忿極,將中指嚙去一節。 然不知天意示儆,而故態不改。 一日柳真君到其家乞火,將紙捲向空一擲,火星離離垂下,獨燒其屋一空。 真君在火光中吟詩曰:「一架殘書幾尺高,朅(qiè)來化作紙煤燒。 嚙傷一指還留恨,又見家園野火銷。 」拍手大笑而隱。
【棄字灰】
《魏書·崔浩傳》:浩非毀佛法,而妻好敬擇釋典,時時誦讀。 浩怒而焚之,捐灰於廁中。 及浩幽執,置之檻內送城南,使衛士數十人便於其上,呼聲嗷嗷,聞於道路。 路人皆以為報應之驗也。
槎溪朱甯約,康熙丁醜,死而復甦,語人曰:「吾壽該四十三,以平日學字焚灰輒棄,陰司錄為罪過,減壽五年,今以三十七終也。 諸君識之,慎勿輕棄字灰,言訖復試。 」
韓儀留心八法,病卒,友慟之。 儀忽甦曰:「我壽本永,緣字隨焚,不惜其灰,故減。 願世人焚字者,務惜其灰。 」言訖而逝。
【燒穢字】
西冷袁上珍,嘗夢械見王天君,責以焚燒穢字之罪。
【出恭看書】
余集,號秋堂,浙江人。 才名震一時,舉乾隆丙戌進士,以第一人自負,殿試歸班銓選裡居鬱鬱。 一日,有人扣扉,素不相識,坐定即問曰:「足下平生亦出恭看書乎? 」余駭然,其人曰:「某平生犯此咎,某年病中夢為數人牽至一處,宮闕巍峨。 少頃,見冕旒人升殿,自知已死。 向前陳有老母九十餘,無以為養,乞延殘喘。 冕旒人命檢簿,有一人捧一冊至。 冕旒人檢閱良久,曰:‘汝命不止此,以平生出恭看書故,罰減壽數。 但汝一點孝心可嘉,今容汝去奉養,事畢即來。 但宜力行改悔,否則罪不止此也。 ’今母歿數載而某尚無恙,想以改悔贖前愆耳。 冕旒人檢簿時,某竊窺冊上係‘出恭看書’四字,某名在第幾行,前一行即君名,下注官階甚多,某年狀元,某年至某卿,皆一筆勾之。 若不速改,恐罪罰不輕矣。 」余悚然,力行改悔。 不月餘,而召修《四庫全書》,改庶起士,授編修。 計下詔之日,即余改悔之日也。 後官至侍講學士。
【褻字改過】
吳門趙學古,生平喜看淫書,又好用字紙揩物。 雍正二年五月,妻臨產,五日不下。 學古手生毒,悶絕,恍見神人叱之曰:「爾平日棄字紙,喜淫書,爾妻又以倣本夾針線。 灶神上奏天曹,爾妻當產亡,爾以血毒死。 」學古惶懼求救。 神曰:「爾夫婦當向灶前,立誓痛改前非,再廣收字紙焚化,灰送汪洋。 庶幾免厄。 」言訖而甦,即誓願遵行。 異日胎下,妻獲安痊。 不數日,手毒亦愈。 由是不敢褻字,燒毀淫書,逢人勸戒雲。
【跋】
《惜字徵信錄》一刻於何君春舟,再刻於徐君士敏,皆所以廣流傳而興觀感也。 同鄉冷雲亭協戎,身嫻武備,心嗜文事,一覩是書,如獲拱璧,而又恐閱是書者未能愜意也。 爰為捐廉,凂(měi )蘇翊如農部函致京師,囑代求善書諸公,分篇繕寫,重加校刊,付之手民。 是亦勸善之一助爾。 特為誌其緣起如左。
光緒壬午孟秋上澣蒲陰沈鳴珂謹識
《惜字徵信錄》 https://bit.ly/3beXAGO

《惜字徵信錄》


04b4f9c9d24f48b9a2e27e95a7ccaa64

江門新會文化局文史研究專家最近在江門市圭峰山發現一處文化古跡———“字冢”,屬清代文物。
字冢為饅頭形墳頭,約長1.7米、高1米余。 主碑字有0.5米見方;另一塊石碑刻“咸豐七年字紙灰七埕”,以石樁形式豎于其東南約1米處。 “咸豐七年”即1857年,是清代文物。 位置在玉臺棧道旁邊山坡,從廣場一邊進入後第二個轉彎處。
顧名思義,“字冢”埋葬的是字———印在紙上的字。 明清以至民國,有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敬惜字紙”,對寫有字的紙張不隨便亂扔,不拿來包食物、墊屁股,不和錢放在一起,信奉字是聖人所造,對字紙要好好愛惜。 清代此風最盛,還編印《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徵驗錄》等書,勸誡人們不但自己要敬惜,還去收集丟棄的字紙,鼓吹是否敬惜字紙,將會有報應,已到了迷信的程度。
在清代,江門同善堂成立“敬惜字紙會”,出錢雇人在大街小巷執拾(拾取,方言)字紙,焚燒後深埋,或投入海中。 會城有梁榮者,長年身背竹笠,左手搖銅鈴,右手持鐵夾,到處拾字紙,人稱“字紙榮”,當年在會城人盡皆知。
圭峰山上的“字冢”是“敬惜字紙”的歷史文物,可與這段歷史互相印證。


寫了字的紙不能扔? 要火化!【转载】写了字的纸不能扔?要火化! | 七月 https://bit.ly/33AB3l4
據《平陽府志》記載:「文字既成,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 」可以說是文字的誕生是驚天地、泣鬼神了。 因為文字是特權者的東西,所以就有了尊嚴性,並且有了神秘性。 中國的字,到現在還很尊嚴,我們在牆壁上就常看見掛著‘敬惜字紙’的簍子。 自從有了文字,人類文化的保存和繁衍就有了保障,所以「字紙」在中國有極其崇高的地位。 據《燕京舊俗志》載:「汙踐字紙,即系污蔑孔聖,罪惡極重,倘敢不惜字紙,幾乎與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
民國高僧印光大師曾言:「字為至寶,遠勝金珠,人由字智,否則愚癡。 世若無字,一事莫成,人與禽獸,所異唯名。 」  
古人「敬惜字紙」的傳統在宋代已經出現。
倉頡像
一個小口、寬肩的扁簍子,竹篾為胎,外糊白紙,正面豎貼著一條二寸來寬的紅紙,寫著四個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紙」。 字紙簍都掛在一個尊貴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裡家神菩薩的神案的一側。 隔十天半月,字紙簍快滿了,就由收字紙的收去。
——《收字紙的老人》汪曾祺
拾字紙的
敬惜字紙造就了一種獨特的職業,我們稱之為「拾字紙的」。 拾字紙不是收破爛,直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仍能在街頭巷尾看到很多背竹簍拿火鉗拾字紙的人。 他們的衣服後背多貼著書有「敬惜字紙」四個大字的白紙。 在拾字紙的時候他們還會在頭上打個轉圈表示恭敬再放進簍裡,最後送到字紙爐焚燒,整個過程與敬神無異。
惜字塔
焚字爐
惜字塔
字在古人看來是生命與靈魂的。 所以在很多地方建有惜字塔,又名惜字樓、字形檔塔、文峰塔、聖跡亭、敬字亭、文風塔、焚字爐、焚字形檔,等等,專為焚燒字紙,在有些地方,這些亭塔里還供奉著神靈,基本上是字聖倉頡,也有是孔聖人,有的是文昌帝君。
城門洞內的「敬惜字紙」
字紙會
為了勸人敬惜字紙,有些地方還組織有「惜字會」(文昌會)。 人們自願義務上街收集字紙。 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廟宮觀出資雇專人收集。 除每日雇人沿街收取外,每月還定期收買各種廢紙、舊書、淫書,然後匯總火焚或投入江中。
惜字律
我國民間曾流傳有大量告誡人們要敬惜字紙、敬重文字的「天條聖律」,他們大多以勸善書的形式出現,常見的如《惜字律》《惜字征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 也有刻本更側重于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如清光緒十年刻本《惜字新編》。
古時讀書人怎樣「惜紙」
《聚善堂》裡有專門規定:
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 灰置長流清淨處,自然福祿永無窮。
——《二刻拍案》卷一開篇詩
敬惜字紙可得福報
民間傳說有字紙張不能墊坐屁股底下,否則屁股會長瘡,而用印了字的紙拭穢更要遭到報應。
宋代元狀元、狀元宰相王曾的故事在歷史上廣為流傳成為家喻戶曉的敬惜字紙的典範。
明劉宗周《人譜類記》記載,「王曾之父生平見字紙遺棄,必拾而以香湯洗之,然後焚化。 一夕夢至聖撫其背日:‘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 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遣曾參來生汝家。 ’未幾生一男即沂公也。 三元及第,為宋名相。 」
清代梁恭辰的《北東園筆錄·初編》卷五「廖氏陰德」雲,「閩縣廖氏,積有陰德,...... 生平又最敬惜字紙,每自背一籃于窮街僻巷檢之,其受污穢不堪著予者,亦必拾回洗淨焚化,行之數十年不倦...... 今則兄弟相繼而登科第......」大意就是說,閩縣廖氏生平敬惜字紙,其後一門四人高中舉人進士,盡享福祿。
其例舉不勝舉。 人們相信,這都是廖氏虔誠敬惜字紙所獲得的善報。
同治十二年也就是1873年3月14日上海《申報》就刊載,一女子用字紙拭穢,扔入便桶,遭雷擊跪倒。 這是對字紙不敬所遭的惡報。
古人的想像力狠起來時候真的很可怕。
字塚
「塚不單有葬人的,過去,還有葬字的、葬花的;顧名思義,‘字塚’埋葬的就是字——印在紙上的字。 」 它反映了古代先人對「字」的一種崇敬。
2012年,在廣東江門發現一處罕見埋葬字的字塚,長約1.7米、高1米多,石碑上有「字塚」二字。 附近另有一塊石碑刻著「咸豐七年字紙灰七埕」。
字塚
文字乃聖人創造,人人皆當敬惜。 文人瀆汙字紙,文曲星降罪,則進學無門,考試不第;常人瀆汙字紙,則瞽目變愚,撿拾者,功德無量,增福添壽。
——《我寫廢都前後的西安情結》賈平凹
哪些行為是對字紙的不敬?
《文昌帝君惜字罪律》
警戒的褻瀆之舉有:
以字紙拭穢;
將字紙揉搓棄地;
將家中破書廢字紙換碗換糖;
怒拋書卷,擲字紙于地下;
以不淨手檢閱經書;
將書籍放腿上閱讀;
無用書薄任鼠咬蟲傷;
跨越書箱賬箱;
......
張臣舜篆刻:敬惜字紙
影響世界
敬惜字紙之風隨著漢文化的傳播而廣泛流傳于整個漢文化圈,時至今日我們仍能在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找到不少敬字遺跡。
在漢文化的深深影響下他們甚至發展出了一些獨具特色敬惜字紙之風,比如朝鮮的「百衲屏」。 朝鮮古代士人會將寫剩下的紙片收集起來,寫成不同作品並交融起來,將數十件紙片作品拼成一個屏風,叫百衲屏。
「敬惜字紙」是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中的一種良好美德,是中國過去全社會對文化的崇尚和尊重,代表著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 可惜的是,種種敬字良俗早已從現代生活中消失了。
取字紙之圖
如今,我們的教育普及了,可我們對待文字的感情變淡了甚至沒有了。 我們手邊的廢紙要麼扔在了垃圾桶,要麼丟進了碎紙機......
古人對於「字紙」的崇拜讓我們感動並汗顏。 我們雖然不必再遵照這種古老的方式去「敬惜字紙」,但這種對知識與文化崇拜與敬畏的心理應該以另一種方式傳承下去。
【转载】写了字的纸不能扔?要火化! | 七月 https://bit.ly/33AB3l4

59859bf9b4024daf9f221a8d20ec9472d8e207dbff71405ab17b91ae566e761dedde3ad5185c4ddca19822b748c83d16732838493c334d9f938c9cfdd2cc8dd9


成都崇州街子古鎮的惜字塔,就是用來焚燒字紙的地方

v2-12f16a3071daaccd5d6e4d9b26dc3c2e_720wv2-9144243b70c011381e6830274d1ff291_720w

日常迷信靠什么?当然是靠汉字啊(误) - 知乎


Flickriver: Photoset '19xx年九龍寨城' by hclnhxbctmtj

2020-03-22_1613452020-03-22_1614132020-03-22_1614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