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教/儒教與鸞堂/新竹市福林堂/齋教為台灣民間信仰的流派之一,以羅教教義為主、雜揉儒家與道教和部分佛教思想,源於白蓮教/茹素,不剃髮出家,不穿僧衣,民眾習稱其神職人員為菜姑、菜公/齋教又受到國民政府的打壓和中國佛教會的批判而逐漸式微,轉為一般佛教寺廟,或轉成一貫道信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一新社,由澎湖文人學士創設的神明會或鸞堂組織,前身是普勸社。一新社在澎湖發展歷史十分獨特,各地公廟往往是官方倡建或者同村居民合資籌建,而一新社則僅以鸞堂(善堂)結社之力,單獨創建「一新社聖真寶殿」,開善堂蓋廟風氣之先。[1]:47 一新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鸞堂發展沿革
「鸞堂」又稱「善堂」,主祀文衡帝君(關公)。傳統而言,民間宗教中自有法師與乩童的身影,澎湖地區的民間信仰傳統最早能追溯至中國的華南地區。尚有另外一種以乩筆沙盤扶鸞、著造善書的神媒,與「武壇」乩童多舞刀弄劍的作法大相逕庭,被稱為「鸞手」或「鸞生」,又稱「文壇」。相對於乩童多出於庶民階層,鸞手則多由仕紳文人出任。[1]:25、47
早期識字者少,能進行筆墨書寫的也多是士大夫階級。[1]:51所以有學者便主張,善堂的扶鸞活動是儒家通俗化的表現,而善堂人員的宗教精神相對淡薄,更多是透過神道力量的手段,彰顯儒家倫理道德來勸勉老百姓服膺。[2]知名鸞手楊明機(1899-1985)先生更曾於大正8年(1919年)提出「儒宗神教」的名稱,企圖概括各地的鸞堂與扶鸞行為意涵。[3]
不同於台灣本島善堂人員對於民俗信仰有所隔閡的態度,澎湖地區的善堂反而是和民間宗教組織揉合、相輔相成的。善堂的活動不僅直接在村里公廟舉辦,歷來如唱鸞、錄鸞等等屬於善堂的職務,也和一般公廟的委員、法師重疊。起駕作法的時候,鸞手和乩童還互相配合、並不排斥衝突,甚至有由一人同時兼任的現象存在
一新社樂善堂主祀神文衡聖帝(關羽),副祀慈濟真君(許遜)。1966年建殿後,又雕塑「文昌帝君」、「孚佑帝祖」、「司命真君」,此三尊神與文衡聖帝、慈濟真君合稱為「五恩主」

一新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澎湖鸞堂的社會關懷─慈善事業 澎湖鸞堂的社會關懷─慈善事業
自16世紀末期以降,中國的地方精英即積極的介入社會救濟的領域。各地方的精英之所以積極的投入慈善事業,源於明末流傳於士紳與俗民之間的善書所強調的觀念:「透過善行來累積功德,改變家族與個人的命運」。尤其是袁了凡的《立命篇》更使的「功過格」之類的善書在科舉士子之間流傳,促進了善書的「現世化」與「儒家化」。清代的慈善機構承襲了明末的基礎,國家的力量也介入慈善救濟的領域,協助地方士紳興辦慈善事業。
清代台灣的社會救濟事業主要的有育嬰堂、義渡、養濟院、普濟堂、養流局、棲流所、恤嫠局、義塚等事業。清代澎湖的社會救濟事業始於嘉慶年間,媽宮街金興順、德茂號等鳩貲買店屋一間,為失水難民棲身之所。道光6年(1826),澎湖通判蔣鏞募集資金籌建普濟堂,交由媽祖宮董事輪年生息,以救助孤寡廢疾無依貧民。在媽宮城內,也有紳士捐貲創設育嬰堂,由監生林瓊樹董其事,嗣後歸廳辦理。此外,澎湖各地的義塚或由官員、職員興築,或由士紳倡修。透過官方與民間的相互合作,清代澎湖的慈善事業也頗具規模。
清末,內憂外患交相侵逼,彷彿是末世的降臨。地方士紳籌組鸞堂,即是為了挽救即將沉淪的世界。透過積極行善,提振道德層次,使苦難的大眾得到依靠與救贖,一向是民間宗教活動的核心。「力行善舉、挽回劫運」,正是清末以來鸞堂推動慈善事業的主要動力。
澎湖一新社樂善堂於1891年著造《覺悟選新》時,即訂定兩個工作方向:樂善堂主內,專為著書與濟世;一新社主外,專行宣講與救濟。為推動慈善救濟事業,一新社在組織上設有救濟部勸捐生一職,由鄭祖年、郭丕謨、陳長澤、蘇清景、吳品分、鄭創垂等鸞生擔任。舉凡造橋鋪路、放生靈、拾字紙、施棺木、造涼亭,資助育嬰院收養孤兒或倡設義塾栽培子弟等,都是一新社慈善事業所涵蓋的範圍。
日治時期,澎湖廳承繼清代的育嬰堂並於明治35年(1902)改組為普濟院不再侷限於收養嬰兒,也普遍救濟窮民。同年也成立了澎湖窮民籌濟會,負起貧困民眾長期與臨時的救護工作,並積極的扶助窮民從事生產或移往台灣本島謀生。此外,媽宮地區尚有台灣社會事業協會澎湖廳支部、日本紅十字社澎湖廳委員部、愛國婦人會澎湖廳幹事部等社會團體從事社會醫療與文化教育工作。然而,一新社的慈善工作,在日治時期依然擁有良好的聲譽,而為人所稱道。
大正元年(1911),一新社新建廟宇落成入火,同年三月為加強社會救濟事業,求長遠之計,一新社諸人即以樂善堂名義在媽宮店舖勸募基金籌組救濟會,參與者有一百餘人。每人按月捐資若干,由當年執事者按期徵收。除了固定的基金收入,一新社尚有土地店舖等租金孳息,辦理慈善事業之財源可說不虞匱乏。救濟會同時著手調查全澎湖之乞丐及貧民,按其貧窮程度造冊,分列等級逐月施濟。此外,煎茶給往來行人止渴、買便藥給人討用、代無主孤墳祭供、慰問意外遭難者等,都是一新社樂善堂在日治時期慈善救濟的項目。
二次大戰期間,一新社受戰火波及,屋宇受損。戰後,土地、財產又被少數人侵佔,慈善工作及鸞務一度停頓。60年代中期,一新社在吳克文及一新社原有社員後裔的努力下重新復社,並於1969年,復辦慈善事業。救濟的對象或由堂生介紹、或由報紙登載。從表四可以看出:一新社救濟的項目主要以發放白米及資助金錢為主。慈善救濟的項目與規模已減少許多,不復日治時期的水準。
除了一新社之外,澎湖地區其他的鸞堂辦理慈善事業者也不少。1974年,南天恩主降鸞於馬公三官殿自新社三善堂,指示堂生辦理慈善事業,並派劉添土為自新社三善堂慈善會會長,王晚來為副會長,呂秀吉為帳務總理、鄭中和為會務總督裡,李榮華為會務總理,呂龍磐為總審查,黃文波為副總督理。王順前、張松村、莊合美、楊庚寅、林清宇為審查生,吳董不、高王笑市、范素娥為女審查生。該會之救助以急難者優先,發給醫藥或喪葬救濟金。凡經村里幹事、堂生報告,或經報章雜誌披露需要救助者均予資助。一般救濟案件則由審查生實地訪查後將實情提會報告,開會初步決定救濟金額,再請筊由神明做最後裁決。冬季則發放救濟白米予縣內低收入戶者。三善堂慈善會所需經費,均由堂生自由捐獻。該會自1974年成立至1983年為止,共發放救濟金196萬元,平均每年接近20萬元。然而,三善堂於1990年代初期停堂,慈善會也無法繼續運作。
馬公南甲海靈殿兼善堂則是澎湖地區少數組織規模較健全的鸞堂之一,慈善救濟事業也最上軌道。2002年12月9日筆者參與該堂之堂慶,當天超過120位以上的善男信女來到海靈殿參拜,慶祝活動由堂主陳財旺主持。會中並由鸞生蔡文榮宣讀<西瀛海靈殿兼善堂推展博施濟眾宏揚聖道成果呈文>,向玉帝報告兼善堂一年來各項活動的成果。在慈善救濟部分,該堂從2001年11月10日至2002年11月30日累計的捐款人數共168人、金額達144,000元。接受兼善堂濟助者有23人,救濟金額131,000元。海靈殿兼善也因推動慈善事業及其他濟世活動成果豐碩,而能凝聚信眾的向心力。
石泉朱王廟朱善堂也於1986年成立慈善委員會,由莊榮昌任會長、陳覺醒任副會長,陳順在、許有波、許明智、許有忠、陳來旺、許清本為審查委員,辦理慈善救濟活動。
漢人慈善活動,主要是由儒家的社會倫理、佛教的慈善觀念、和民間流行的積功德觀念三者相互融合孕育而出。其中尤以「積功德」的觀念對慈善行為的影響最深。人們可以透過善行累積功德,使自己超凡入聖,也可以將功德迴向給死去的親人,使他們在陰間的靈魂得到救贖,「功德」更可以庇蔭後世的子孫,讓家族的後代有飛黃騰達的機會「為善不昌、祖上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不滅,祖上有餘德,德盡必滅」的陰騭觀念,也一直是人們所深信不疑的。 澎湖鸞堂的社會關懷─慈善事業


西瀛吟社與一新社
資料來源:澎南社教站(圖文:楊石明)
澎湖一新社聖真寶殿樂善堂,位於馬公光復里新村路18號。源於清咸豐3年(1853)農曆六月初三日,澎湖有16名文人學士,鑑於世際滄桑,民心險惡,習尚澆漓,以致天災疊降,刀兵水火不息,瘟疫 饑饉薦臻。適有澎湖幾位秀才赴大陸應考回程,在「泉州公善社」,親見迎神降鸞之舉,心嚮往之。乃焚疏文,在媽宮街內設壇,號曰:「普勸社」,為全臺鸞務開基。
  至任正堂主蘇遠智之先祖父蘇清景,在同治3年(1864)甲子,從「泉州府馬巷廳」恭請  慈濟真君金身一尊,與普勸社所奉祿位合祀,改稱:「一新社」,號曰:「樂善堂」。
  光緒31年(1905)設:「西瀛吟社」,發起人陳錫如,首任社長蔡汝璧,第2任林介仁,第3任陳梅峰,第4任吳爾聰,第5任李秀瀛,第6任莊東,第7任顏其碩,第8任莊九,第9任呂隱臥,第10任洪水河,第11、12、13、14、15任吳克文,16任吳克文、陳耀明(吳社長克文84年逝世,陳社長接任),第17任陳耀明,第18、19任陳鼎盛,第20任陳國彥,第21、22任謝聰明(94年九月至今)。為澎湖詩社之開端,距今已有103年歷史。(目前社長任期為二年。紅色為陳仁和參考西瀛吟社詩穗百年慶專輯p60-62增補)
  光緒20年(1894)甲午戰爭,鸞堂曾一度移往文澳,光緒21年遷回。民國56年重建,民國79年新建「清虛閣」,至此奠基為今貌。


認識儒教與鸞堂

台灣鸞務概況  
        考扶鸞之舉,自周平王時創鸞迨至漢明帝,天運壬戌年 文昌帝君興鸞迄今,已有二千七百七十四年之歷史(民國九十三年時),台灣之鸞務開基,以澎湖為最早。朔其始今,傳自福建泉州公善社。當時地方之文人學士為禱天消除災患與匡正人心計,乃於清同治三年癸丑(民前五十八年)六月初三日在馬公先開“普勸社”,拜南天  文衡聖帝關及太醫院慈濟真君許二位恩主,初設沙盤木筆,有時揮鸞闡教,有時宣講勸化,神人同樂,廣行善舉。至清光緒十三年丁亥(民前二十五年)正月十三日賜號為“一新社”,繼設“樂善堂”。於光緒十七年辛卯(民前二十一年)著作“覺悟選新”一書,分列八卷,亦為全省最早著作之鸞書也。
         自“一新社”開創鸞堂先聲,仰藉恩主之顯化,又在光緒二十七年辛丑(民前十一年)五月,以清水化丹濟世,改除鴉片煙毒之陋,救起沉溺之無數人,一時轟動海內外,從此澎湖各鄉社皆紛紛響應,繼設鸞堂數十處之多。同時本省北部如淡水鎮屯山古聖廟(仙公廟)行忠堂、宜蘭碧霞宮、頭城喚醒堂相繼開設鸞堂闡教著書,行忠堂著“忠孝集”、碧霞宮著“治世金針”、喚醒堂著“度世慈航”,距今(民國九十三年)已逾百餘年。繼之本省中部、南部、東部普遍設立鸞教或著書、或宣化、或救世,其宗旨原同一本也。
        迨至中日甲午戰爭,台澎割據於日本,日本為推行皇民化運動,而鸞堂之設,講書說教,皆以四書五經等為教本,信眾深具大漢民族意識,故日警痛惡之,遂下令禁止扶鸞,當時士紳信眾,雖表面奉行命令,實際上卻轉入深居私宅或山洞中,暗中繼續扶鸞,仍不停推行度眾及救世工作。及至台灣光復,宗教信仰恢復自由,鸞堂之設立更如雨後春筍,處處開堂、方方闡教,而興盛一時。至今台灣之鸞堂約計有五百餘堂,著作經典善書三、四百種,均是免費贈閱,對於復興中華文化,糾正世道人心,可以說是一股巨大無形的力量。並熱心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如建設、施醫、救貧……等善舉,更是不遺餘力。今又進而定期發行勸世雜誌者約十餘堂,都皆本聖訓,其對社會國家治安實有卓越的貢獻。 認識儒教與鸞堂


 

《鸞堂聖典》
說明鸞堂相關宗旨、教規及科儀的善書。1979年臺中聖賢堂透過扶鸞的方式所編輯出版,共計226頁。
聖賢堂致力於善書出版,早期領導核心有邱垂港、洪祖持、楊贊儒諸人。為呼應楊明機推動「儒宗神教」教門,《鸞堂聖典》之出版可說是聖賢堂意圖建立儒宗神教神學體系的一項標誌。如序文所言,鸞門之缺憾在於無適合之參研書籍,使新入鸞生對鸞教之由來及修持方法有所依循。書中解釋鸞堂、鸞筆、扶鸞、鸞堂組織、各類鸞生的職務、鸞生服制、修持經典、堂規,以及相關的疏文表章及經咒等,並明白指出「鸞堂又稱『儒宗神教』」,顯然受到楊明機推動儒宗神教的影響。
《鸞堂聖典》重要處除點明屬於儒宗神教教派外,更標明鸞生修持應以《明聖經》、《太上無極混元真經》、《玉皇普度經》及《修道指南》為核心,並可選讀《道德經》、《黃庭經》、《四聖真經》、《太上感應篇》、《清靜經》、《文昌帝君功過格》、《四書五經》、《金剛經》、《般若心經》、《六祖壇經》及各堂扶鸞所述聖經善典。透過這些經典的篩選,可以瞭解聖賢堂推動儒宗神教所重視的經典內容及其教派性質。
(參見儒宗神教)


認識儒教與鸞堂

認識儒教與鸞堂
儒門,尊孔孟聖訓,奉聖賢達道,崇王黜霸,其為教也。主德化與禮教,以誠為本,以仁為用;闡教之效,植基於修齊;修齊,則以禮規範者也。
  儒教是教人遵守宇宙的秩序。 人倫就是宇宙的秩序,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人倫之大道,也就是社會的秩序, 要遵這個秩序,須以「忠恕」之道,率性而行,才能達到復性的境地,納入宇宙本然的軌道。順天之道而行,亦即此意。
        儒門以教化為主,濟世為輔,必先善其身,方能濟化群倫。故吾堂主教人以德,培育士君子為先。士君子以其德性而德行,由德行而德化。「禮」起於何也?人,生而有慾,慾而不淂,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抑人慾,給人之求,使慾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慾。所以鸞堂為禮門義路,其理至顯者也。何謂「誠」?誠則不自欺,誠則擇善而固執,誠則自強不息,誠則成己,而又成物;人能誠意正心,則身自修,身修小而為君子,大而為聖賢,是謂「成己」。而更以德智兼修之身,以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是謂「成物」。
        誠而後有愛,有愛而後發之為仁。「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又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以仁為用,方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仁者必尊三綱五常,律之於四維八德,則社會安寧何足維持哉!
        我國乃固有道德文化之邦,當尊循大學之道,所謂:「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人人有良知良能之本性,當行中庸之道,個個有自立自強之精神,方能達到不教而自善之境界也。
漫談鸞堂   
        鸞堂,儒宗神教,道統克紹真傳法門。儒治世,教人以三綱五常、修身齊家、治國、存心養性,至誠思明之道也。漢季以來,始有神道設教,文昌帝君飛鸞勸世,三相下凡,代天宣化,處處開堂、方方闡教,著述善文,專以端正世道人心為本,使人明善復初而宗其源也。
鸞堂乃聖堂、善堂也,奉祀 關聖帝君為主神,加奉祀 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尊稱為「三聖恩主」,或加配奉祀 文昌帝君、玄天上帝尊稱為「五聖恩主」。或有鸞堂加配「豁落靈官、岳武穆王」亦稱為「五聖恩主」。並以奉祀 太上道祖、孔夫子、觀世音菩薩等三教聖真為上座。藉桃柳為筆,扶鸞虔請神靈降筆以傳神意。蓋古聖離世日遠,必藉桃枝柳筆現身說法,於沙盤浮字傳真警世,教人修道之法,此種組織之善堂,謂之「鸞堂」,又稱之為、「鸞門」也。
        入鸞致學效勞之人,稱鸞生。其階級為一,一般信者,稱向化生。二,皈投信者,稱門下生。三,入堂任職者,稱沐恩門下生。四,初學正、副鸞者,稱左、右鸞生。五,合格正鸞者,稱佐鸞生。六,濟世造書者,稱正鸞生。七,五部以上造書,尊規守訓者,稱統監正理,天府授以正理真人之果位也。
        鸞堂以匡正人心為本,勉勵為人以德 , 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律己以禮,待人以仁義,明辨於是非善惡,以致清明之德性也。
鸞筆之由來 
    考鸞筆之由來,神農氏時, 東方木公一炁化青鸞一隻, 瑤池金母命其下凡度世,被鴻鈞老祖收為腳力,因神鸞靈通無比,每洩漏天機,致乖造化,故被老祖收回並削去其嘴,使之啞口無言。後世之人,求之不可得,後蒙神示,必擇開叉桃枝,形如鸞鳥雙翼者,雕形如鸞,嘴部銜接柳枝一截而成鸞筆,禱神降靈,自可通靈飛鸞。
    測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洛邑時,王命不行,五霸內亂戰爭不休,乃由文林學府設想,虔求上蒼,賜鳥、啣音傳神意,引渡迷民警惡從良,匡正世俗捉妖治邪,靈驗異常,人民咸仰 神恩浩蕩,其後以「問機(乩)聽政」「引行天命」,由此史云:「習音聲、聽神聲」,為神道設教之始。但因機緣未至,鸞教未能弘佈,迨至漢明帝年代, 文昌帝君轉生為第十七世為士大夫身,忠君愛國、保國愛民,體聖人以神道而設教,再倡飛鸞於梓潼「迴鸞峰」-通天壇,取香木雕刻一鸞鳥,口含木筆,用絲線懸於中樑間,下設案桌,舖上紙張,堂上懸掛黃帝、老子、孔子畫像,然後於香案前焚香禮請,念咒誦經,即-「黃庭經」也。虔誠禱告,少頃,道祖降臨,鸞筆自動飛舞,如鳥翱翔其間,線亦不斷落,少焉降詩文於紙上,是謂「鸞章」亦稱「鸞文」或「聖藻」。使眾等信服,知無形中,確有神明在焉,求之必應,感而遂通,遐邇皈誠,宦民共仰,是神靈飛鸞著經立說救劫之始也。此鸞鳥傳靈神功,衍為扶鸞闡教,遂為後世扶鸞(乩)之張本。
    久後人心信仰堅固,再改扶鸞法, 就是取東向西雙叉之桃木,雕刻鸞鳥形狀,以石柳木作鸞筆,使左右雙人之手握著鸞筆,稱為「正副鸞」,扶於沙盤上,神靈降而筆飛舞,於沙盤寫字,依字跡而抄錄之,此亦即青鸞奉命度世之顯化也。然此法亦稍慢,傳之許久,今有改用單人扶鸞、或改不用掃沙,以觀形察影,煉慧眼以通神,變化無窮,神乩莫測,著書造經,一揮而就,其顯化事蹟,難以記錄也。
    按今鸞堂之鸞筆係「扶鸞法」,與「飛鸞」有別,但習慣仍通稱之。
鸞堂應屬何種教派 
    鸞堂又稱「儒宗神教」 ,乃以神靈降筆為傳道方法,五教之神靈佈滿虛空,誠者靈。靈者通,故皆可降鸞寫字。此法為 文昌帝君提倡 , 關聖帝君頒命弘揚,請神扶鸞原為道教之一法,又尊奉關帝、呂祖、司命真君等道教諸神,故鸞教為中華道教一派,實不可否認,亦即占驗、積善之道派也。然鸞之興起於 文昌帝君,弘揚於 關聖帝君,文昌、關帝二聖皆儒門中人,故鸞教又稱日「儒宗神教」或「聖教」。蓋以道德文章作濟世張本,以神明現身教化為靈應機要,故此稱之。而登鸞說法之神,不拘道教神明,舉凡儒釋道耶回等各教先知先覺,成聖成真,成仙成佛之性靈,皆感世道淋漓,常來託鸞化度,此正為佛法之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法也。故鸞教廣大無邊,豈區區限於某教耶?聖賢心懷濟世,靈光散佈大寰,故鸞教實為上界真靈寄身度世之處,世人何不速進聖門,聆聽其教乎!
                       台灣鸞務概況  
考扶鸞之舉,自周平王時創鸞迨至漢明帝,天運壬戌年 文昌帝君興鸞迄今,已有二千七百七十四年之歷史(民國九十三年時),台灣之鸞務開基,以澎湖為最早。朔其始今,傳自福建泉州公善社。當時地方之文人學士為禱天消除災患與匡正人心計,乃於清同治三年癸丑(民前五十八年)六月初三日在馬公先開「普勸社」,崇拜南天  文衡聖帝關及太醫院  慈濟真君許二位恩主,初設沙盤木筆,有時揮鸞闡教,有時宣講勸化,神人同樂,廣行善舉。至清光緒十三年丁亥(民前二十五年)正月十三日賜號為「一新社」,繼設「樂善堂」。於光緒十七年辛卯(民前二十一年)著作「覺悟選新」一書,分列八卷,亦為全省最早著作之鸞書也。
自「一新社」開創鸞堂先聲,仰藉恩主之顯化,又在光緒二十七年辛丑(民前十一年)五月,以清水化丹濟世,改除鴉片煙毒之陋,救起沉溺之無數人,一時轟動海內外,從此澎湖各鄉社皆紛紛響應,繼設鸞堂數十處之多。同時本省北部如淡水鎮屯山古聖廟(仙公廟)行忠堂、宜蘭碧霞宮、頭城喚醒堂相繼開設鸞堂闡教著書,行忠堂著「忠孝集」、碧霞宮著「治世金針」、喚醒堂著「度世慈航」,距今(民國九十三年)已逾百餘年。繼之本省中部、南部、東部普遍設立鸞教或著書、或宣化、或救世,其宗旨原同一本也。
迨至中日甲午戰爭,台澎割據於日本,日本為推行皇民化運動,而鸞堂之設,講書說教,皆以四書五經等為教本,信眾深具大漢民族意識,故日警痛惡之,遂下令禁止扶鸞,當時士紳信眾,雖表面奉行命令,實際上卻轉入深居私宅或山洞中,暗中繼續扶鸞,仍不停推行度眾及救世工作。及至台灣光復,宗教信仰恢復自由,鸞堂之設立更如雨後春筍,處處開堂、方方闡教,而興盛一時。至今台灣之鸞堂約計有五百餘堂,著作經典善書三、四百種,均是免費贈閱,對於復興中華文化,糾正世道人心,可以說是一股巨大無形的力量。並熱心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如建設、施醫、救貧……等善舉,更是不遺餘力。今又進而定期發行勸世雜誌者約十餘堂,都皆本聖訓,其對社會國家治安實有卓越的貢獻。
鸞堂的組織概要  
  鸞堂以宗教性質之正統神職為組織方式,其人職之派任以飛鸞諭示方式為之。次序依略如下:
堂主 > 副堂主 > 正鸞生 > 內監鸞 > 外監鸞 > 校正生 >謄真生 > 筆錄生 > 宣講生 > 茶果生 > 迎送生 > 鐘鼓生 >鸞生。
堂主、副堂主之職務 
   鸞堂之堂主,總理一堂之鸞務,副堂主輔助之。其精神與道德修持最重要,物質次之,何以故?蓋堂主、副堂主主要作鸞生之模範,凡遇飛鸞期日,必須來堂效勞,恭聞聖真闡述真理,俾修己化人明理度眾,凡事刻苦持艱,清品敦行,若不稟承聖訓,貪功利己,則上界雖有使命,亦不容易相承,有位無德神人鄙而遠之!是以秉正至公之堂主、副堂主,抱覺世牖民之衷,移風易俗之志,度人向善修身,或開堂闡教,直待功果兩圓,視其德業,可歸仙歸佛、成聖成神,與正鸞一樣之重任,功推其首,果佔其魁。在開堂闡教其中,尤要維持正鸞之生計,不得使正鸞度日維谷,精神紊亂,以致飛鸞之時,身心不靜,使命難成,此乃正、副堂主之義務。
正鸞生之職務
   正鸞乃天之使者也,身任聖職,手掌鸞筆,神靈降而筆飛舞,以無形神力, 浮現有形之字跡而度化眾生也。往聖離世日遠,經典雖多,修道者難免日失其真,若固執不化,則真詮閉塞大道不通,故云:「時遷法亦牽」。今則對症下藥,度化人心,非藉鸞堂之正鸞傳道不為功,故正鸞謂之「天使」,代天傳道說法,神聖無比,而鸞教之隨緣度眾,應機說法,亦可謂之「活宗教」也。故正鸞必選品性端正者任之。凡仙佛蒞堂,心正則佛臨;心靜則仙降,不存人我之見,抱有濟世之心,方可訓練為正鸞,若品行乖僻、心性不純、明瞞暗欺,識神用事,焉有神仙聖神輕易下凡?就於塵世明理高儒、顯達士紳都不肯相信,反生疑謗。
   處之普度之世,正鸞多得受上天賦命,飛鸞著作經文於世,任勞不倦為法忘身,功推第一,沒歸正果成仙成佛,與普通替人施方濟世之鸞乩,不可同日而語也。
內監鸞、外監鸞之職責
   內監鸞者,凡遇飛鸞期日必要來堂,飛鸞時立於內堂,負責對正鸞、謄真、筆錄等工作之調度,監察其是否失儀,以維持莊嚴道場。
   外監鸞者,凡遇飛鸞期日必要來堂,飛鸞時立於外堂 ,負責對效勞鸞生秩序之維護及招待外來賓客參觀飛鸞,共聆聖教也。
校正生之職責
   凡校正鸞文記錄文字有否錯誤,謂之「校正生」。鸞堂之校正生,乃一堂之老師也,天資導化道德超倫,識要極廣品要極純,悟大道玄微,明神機莫測,此等之人方合校正資質。凡聖神仙佛之聖藻,不敢隨意塗抹,遇有傳真失誤費解之處,略為修飾以得其正。一字、一義,一章、一句,再三再四考證典墳,心存牖世度己度人,發揮所學,乃為聖學之博士也。
    
謄真生、筆錄生之職責
   飛鸞時,仙佛降壇磨沙而現字,旁必有看沙唱字者,謂之「謄真生」。以本無聲無嗅之語,化為有神有氣之話,驚醒四眾,威撮群倫,此謄真生之職也。故唱字者神必清、眼必明,智必高,博學廣識,沙中浮字,立可辨別隨口而唱,如沙地萌長何物,一一能識也。
   筆錄生者,靜神養氣,文思敏捷,不假思索,耳聞唱鸞聲音,正視紙簿,旁觀沙盤,一一詳記字字清楚,則飛鸞之功夫,始克傳真完成也。
宣講生之職責
   鸞文既就,未予講解,有負聖意。宣講生即專司講解聖藻之鸞生也。其必也博學之士、有道之才,方能將聖語涵意分析透徹,芝麻一語而能生嚼油之香,故宣講生亦即傳道一員,一切必須以身作則,行不言之教,身教為先,謙虛自修,否則出言不重則無威,聽者渺渺,有負聖意焉!故宣講者可以校正生兼任之。
茶果生之職責
   凡飛鸞前後擔任獻供茶果者稱為「茶果生」。飛鸞前須在神前獻供清香、清茶、水果。飛鸞中於聖神仙佛降臨時,亦必須呈獻茶果或酒,以表迎接之意。擔任此職者,身心宜清靜,舉止必穩,莫使供品跌落,以免失儀也。
迎送生(接、送駕)之職責
   凡飛鸞時準備迎接聖神仙佛降堂,必有兩人立於正殿,代表恭候聖駕降臨,來時行三跪九叩「接駕禮」,聖駕退壇時行三跪九叩「送駕禮」,擔任此職者,謂之「迎送生」。
  
鐘鼓生之職責 
   凡飛鸞時誦咒、接駕、送駕必鳴鐘鼓,任此職者,稱之為「鐘鼓生」。鐘鳴鼓響,正所以振聾啟瞶,為「通報」之聲、「先覺」之樂。擔任此職者,宜心平氣和,鐘鼓和鳴,不得有亂,正所謂振神威,起靈感也。
參贊生之職責
    凡對於堂務及鸞務舉行之會議、推行之措施乃至法會事宜,皆當列席參議並協力推動之,受奉派參贊之職,一般多屬年資較高對堂鸞之務頗甚瞭解之鸞生。
興建教化生之職責
    凡對興鸞、堂務涉及設備、建構之事宜,負責召集協調檢討改善推行之職者,稱之為興建教化生。所謂欲善其事者,必先利其器,故一切之建設、修繕等等事宜亦與堂、鸞務間有其密切不可分之關係。
奉敬生之職責
    奉敬之供品泛指香、花、茶、菓、酒、燭,除飛鸞時有茶菓生之奉敬,平時亦須早晚清潔供桌並奉以清香、清茶,任此之職,稱奉敬生。
誥誦生之職責
    舉凡飛鸞、法會儀式前之請誥唱誦登台咒,抑或任何法會之誦經禮懺,任此之職,稱誥誦生。
理庖生之職責
    鸞堂內部攸關任何飲食、烹飪之職者,稱之為理庖生。
何謂鸞生?職責如何
   凡宣誓入鸞作為 關聖帝君恩主之門下,以恩主為師,不論堂主、副堂主、正鸞生、內監鸞、外監鸞、校正生、謄真生、筆錄生、宣講生、茶果生、迎送生、鐘鼓生及一般無派職之人,皆統稱之謂「鸞生」。遇飛鸞闡教之時,必須來堂候駕,靜神聽訓,各守奉派,不得推諉,事無分大小,各盡其職,聖真所降之鸞文聖訓,尤要細心領會,在家反覆溫習,待人接物,依師訓而行,不得妄為毀謗聖真及正鸞。低聲下氣,涵養性情;兢兢業業,以敦品性,更宜和衷共濟,不分畛域。此等之鸞生,日屆月諸,積功累德,可準拔其先人,以享冥福,或昇神職,答報親恩;自身沒後,依其功果,或為神佛,或列仙班。處此普度之期,考魔煉道之日,如有不遵聖訓,傲慢賢長,阻人行善,捏造是非,毀謗神聖,以直為曲,以曲作直,身雖列聖門下,死作九幽之鬼,不但無功反而有過,可不慎之。
鸞堂鸞生之服裝
   鸞堂以教化為本,崇古道而奉聖教,故每逢飛鸞期日來堂效勞者,必穿著禮衣、禮鞋以示崇敬。禮衣以古儒穿之長袍為式,其顏色有淺藍色、白色、褐色等,各堂任選一種為準,總之以樸素大方為原則,富有古色古香之氣氛。禮鞋以黑色平底布鞋為準。其用古儒服裝為禮服,蓋乃表儒宗神教之意也。
鸞生修道必持之經典
   鸞門乃是在家修道居士之方便法門,以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為準則,不脫離生產、拋棄家庭,無礙於家庭事業,隨時隨地修身養性,忠愛國家,利己利人,道屬先天,教化後天,有益於社會國家。凡鸞生為遵恩師忠義之精神,牛、犬之肉當禁食,以養正氣。其修持之經典,以明聖經、太上無極混元真經、玉皇普度聖經為神授之主經,此皆神靈傳經,適應當今修道之聖經,理綜五教,道包六合。其他如道德經、黃庭經、四聖真經、太上感應篇、清靜經、文昌帝君功過格、四書五經、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及各堂飛鸞所述之聖經善典,盡皆養性修真之範本,當選而研讀,觸類旁通,洞悉大道同源無有異分,以趨開悟心性,修行到家而證大道也。
   鸞堂子弟學道既以聖神仙佛之教示為準則,以本教之經典為指南,如能依此用功而修,加以信心、耐心、恆心則其造詣當能超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而成聖成神成仙成佛,皆隨其因緣各異、功果大小而定也。此乃是當今修道最方便之法門,凡有志於道者,速進聖門參修之。                                                             
鸞堂祀典概略  
  鸞堂供奉  關聖帝君(關恩主)為主神,關聖恩師之聖誕日為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此日必舉行隆重祭祀之慶典,各堂奉聖諭舉行慶祝法會,或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不等。法會以誦經勸善,消災超拔為主,皆以鮮花水果、素齋祀拜,莊嚴隆重,樸實而不舖張浪費,以紀念一代人間導師 關聖帝君。蓋武聖「精忠沖日月,義氣貫乾坤」,行全「仁義禮智信」五常,千古唯此一人,其豐功巍德天人崇敬。
摘自鸞堂聖典

認識儒教與鸞堂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