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輝煌! 義門陳氏創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陈氏辉煌!义门陈氏创十二项世界文化之最_赣南杨公风水研究 黄麟小博士 http://bit.ly/2uyFkIW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1、「天下第一家」——世界無雙義門陳家族,從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陳旺舉家遷居江州起,至宋嘉祐八年(1063年)分莊,歷時332年,創造了三千九百余口、十五代聚族而居的世界奇觀,成為唐宋時期人口最多,文化最盛, 團結最緊的「天下第一家」,一千年以前世上獨有,一萬年以後可能也不會出現。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2、「百犬同槽」——世界奇觀為看門護院,義門陳家族養犬百余,眾犬效義,「一犬不至,群犬不食」,成為千古一絕,並已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3、「東佳書院」——世界上最早的民辦大學
東佳書院創辦于唐龍紀元年(889年),《全唐書》載:「江州陳氏自龍紀以降...... 建書樓于別墅,以延四方之士,肄業者多依焉」。 《湘山野錄》載:「白鹿洞書院始于南升元四年(940年)」。 東佳書院雖然屬於民辦,但規模宏大,所藏書帖,號「天下第一」,故此《中國教育大系》將東佳書院列為我國五大書院之首,並認定早于白鹿洞書院半個多世紀。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4、設立「學田」——世界最早。 所謂「學田」就是固定把某些農田每年所產的糧食或經濟收入全部供給某學校,從而維持學校的發展。 「置田二十頃...... 以為學者之資」,見《全唐書》卷888、《南唐文》、《資治通鑒續編》、《湘山野錄》、《宋史﹒列傳》、《江西通史》。 但可推算「置田」時間應該在南唐昇元年(937年)左右,日本學者平阪謙二在他的《中國古代書院的一個原型》論文中寫道:「東佳書院有學田,是書院設學田最早的紀錄...... 真不可思議」。
「學田」一詞本來源於英國,英國十六世紀開始設立「學田制度」,並認定為世界最早設立「學田制度」的國家。 實際上最早設立「學田制度」的國家是中國,而且比英國早六百餘年。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5、「兩級教學」——世界最早義門陳家法規定:「童子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有能者入東佳(即東佳書院)」。 ,七歲至十五歲在「書屋」讀書。 「書屋」相當於現在的小學和中學,為初級教育。 能者入「東佳書院」,「東佳書院」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為高級,東佳書院讀完直接參加科考。 這種完備的兩級升學模式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所以許多現代研究專家在文章中稱:「東佳書院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具備完備體制的學校」。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6、創立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圖書館。 「東佳書院特別注重藏書,在那個時代,書籍屬於難得之物,東佳書院卻有藏書數千卷,號‘天下第一’,是江南有名的藏書中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求學者。 東佳書院有著嚴格書藉管理制度,書院專門在本族的書生中選定若干人作為圖書管理員,借出和返還圖書都有規範的手續,不能丟失,書院還規定在現有藏書的基礎上要不斷添置,豐富品種。 這是我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圖書管理制度之一」。 (摘自《江西省普通高中地方課程通用教材》)。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7、實行義務教育——世界最早。 義門陳家法規定:「童子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有能者令入東佳」,七歲至十五歲,前後共九年,這是指九年義務教育。 義門陳家族的人在整個接受教育過程中全是免費的,而且是家族成員都必須接受教育,是中國古代「耕讀傳家」的典範,也是世界上最早實行義務教育的典型。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8、「一夫一妻」制——世界最早。 義門陳家法中明確規定:「男皆只一室,不得置外妾,男年十八歲,則與占勘新婦,女則侯他家求問」,在一千多年前,義門陳家族就已經實行了「一夫一妻」的制度,對男女婚姻也有嚴格規定。 這是世界上最早出臺的第一部婚姻法。 這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一個新的起點。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9、民主選舉制——世界最早。 義門陳家法規定:「主事」(即家長)和「庫司」(即主管家財)的人選,「不論長幼,擇廉謹,立操仁恕者委之。 擇公幹剛毅之流、能任其事者任之,若才能不稱,仍須擇人代之」。 也就是說對家族領導者一律只論才幹,不論長幼,薦賢任能,唯才是舉。 這種「民主選舉,任人為賢」的做法,一千多年前就在義門陳家族中實行了。 義門陳以人為本、人人平等的理念為人類走向民主開了先河。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10、建立世
陳氏輝煌! 義門陳氏創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陳氏家族 今天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1、「天下第一家」——世界無雙義門陳家族,從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陳旺舉家遷居江州起,至宋嘉祐八年(1063年)分莊,歷時332年,創造了三千九百余口、十五代聚族而居的世界奇觀,成為唐宋時期人口最多,文化最盛, 團結最緊的「天下第一家」,一千年以前世上獨有,一萬年以後可能也不會出現。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2、「百犬同槽」——世界奇觀為看門護院,義門陳家族養犬百余,眾犬效義,「一犬不至,群犬不食」,成為千古一絕,並已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3、「東佳書院」——世界上最早的民辦大學
東佳書院創辦于唐龍紀元年(889年),《全唐書》載:「江州陳氏自龍紀以降...... 建書樓于別墅,以延四方之士,肄業者多依焉」。 《湘山野錄》載:「白鹿洞書院始于南升元四年(940年)」。 東佳書院雖然屬於民辦,但規模宏大,所藏書帖,號「天下第一」,故此《中國教育大系》將東佳書院列為我國五大書院之首,並認定早于白鹿洞書院半個多世紀。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4、設立「學田」——世界最早。 所謂「學田」就是固定把某些農田每年所產的糧食或經濟收入全部供給某學校,從而維持學校的發展。 「置田二十頃...... 以為學者之資」,見《全唐書》卷888、《南唐文》、《資治通鑒續編》、《湘山野錄》、《宋史﹒列傳》、《江西通史》。 但可推算「置田」時間應該在南唐昇元年(937年)左右,日本學者平阪謙二在他的《中國古代書院的一個原型》論文中寫道:「東佳書院有學田,是書院設學田最早的紀錄...... 真不可思議」。
「學田」一詞本來源於英國,英國十六世紀開始設立「學田制度」,並認定為世界最早設立「學田制度」的國家。 實際上最早設立「學田制度」的國家是中國,而且比英國早六百餘年。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5、「兩級教學」——世界最早義門陳家法規定:「童子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有能者入東佳(即東佳書院)」。 ,七歲至十五歲在「書屋」讀書。 「書屋」相當於現在的小學和中學,為初級教育。 能者入「東佳書院」,「東佳書院」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為高級,東佳書院讀完直接參加科考。 這種完備的兩級升學模式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所以許多現代研究專家在文章中稱:「東佳書院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具備完備體制的學校」。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6、創立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圖書館。 「東佳書院特別注重藏書,在那個時代,書籍屬於難得之物,東佳書院卻有藏書數千卷,號‘天下第一’,是江南有名的藏書中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求學者。 東佳書院有著嚴格書藉管理制度,書院專門在本族的書生中選定若干人作為圖書管理員,借出和返還圖書都有規範的手續,不能丟失,書院還規定在現有藏書的基礎上要不斷添置,豐富品種。 這是我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圖書管理制度之一」。 (摘自《江西省普通高中地方課程通用教材》)。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7、實行義務教育——世界最早。 義門陳家法規定:「童子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有能者令入東佳」,七歲至十五歲,前後共九年,這是指九年義務教育。 義門陳家族的人在整個接受教育過程中全是免費的,而且是家族成員都必須接受教育,是中國古代「耕讀傳家」的典範,也是世界上最早實行義務教育的典型。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8、「一夫一妻」制——世界最早。 義門陳家法中明確規定:「男皆只一室,不得置外妾,男年十八歲,則與占勘新婦,女則侯他家求問」,在一千多年前,義門陳家族就已經實行了「一夫一妻」的制度,對男女婚姻也有嚴格規定。 這是世界上最早出臺的第一部婚姻法。 這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一個新的起點。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9、民主選舉制——世界最早。 義門陳家法規定:「主事」(即家長)和「庫司」(即主管家財)的人選,「不論長幼,擇廉謹,立操仁恕者委之。 擇公幹剛毅之流、能任其事者任之,若才能不稱,仍須擇人代之」。 也就是說對家族領導者一律只論才幹,不論長幼,薦賢任能,唯才是舉。 這種「民主選舉,任人為賢」的做法,一千多年前就在義門陳家族中實行了。 義門陳以人為本、人人平等的理念為人類走向民主開了先河。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10、建立世界上最早幼稚園西元884年,義門陳家族就已經建立了「百嬰堂」。 「百嬰堂」相當現在的「托兒所」或「幼稚園」。 嬰兒生下以後,由家族統一管護,只要嬰兒哭啼,不論是否自己所生,婦女們都會主動哺乳,又稱為「百嬰同堂待哺」,後來有詩曰:「堂前架上衣無主,三歲孩兒不識母······」。 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家庭幼稚園,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幼稚園。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11、敬老院的建立——世界最早當時稱為「壽安堂」。 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義門陳第十三任家長陳蘊考慮家族老人越來越多,需安度晚年,於是建了「壽安堂」,專供老人休閒養老,室內設有琴、棋及文房四寶和簡易健身器材等物。 同時還建有「太學院」專供在外為官者告老還鄉後頤養天年。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12、奉旨分家,天下獨有皇帝為一個家族專門下旨分家,天下獨有,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文彥博、包拯、范師道、呂蒙正等上疏,說:「陳泰(義門陳家長)家朝野太盛,宜令分析」。 七月,仁宗皇帝親旨,對義門陳氏實施大分析,將三千九百余口分遷到了全國七十二個州郡(今16省,144個縣),分析成大小二百九十一莊,前後歷時九個月。 界上最早幼稚園西元884年,義門陳家族就已經建立了「百嬰堂」。 「百嬰堂」相當現在的「托兒所」或「幼稚園」。 嬰兒生下以後,由家族統一管護,只要嬰兒哭啼,不論是否自己所生,婦女們都會主動哺乳,又稱為「百嬰同堂待哺」,後來有詩曰:「堂前架上衣無主,三歲孩兒不識母······」。 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家庭幼稚園,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幼稚園。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11、敬老院的建立——世界最早當時稱為「壽安堂」。 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義門陳第十三任家長陳蘊考慮家族老人越來越多,需安度晚年,於是建了「壽安堂」,專供老人休閒養老,室內設有琴、棋及文房四寶和簡易健身器材等物。 同時還建有「太學院」專供在外為官者告老還鄉後頤養天年。
義門陳氏十二項世界文化之最
12、奉旨分家,天下獨有皇帝為一個家族專門下旨分家,天下獨有,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文彥博、包拯、范師道、呂蒙正等上疏,說:「陳泰(義門陳家長)家朝野太盛,宜令分析」。 七月,仁宗皇帝親旨,對義門陳氏實施大分析,將三千九百余口分遷到了全國七十二個州郡(今16省,144個縣),分析成大小二百九十一莊,前後歷時九個月
陈氏辉煌!义门陈氏创十二项世界文化之最_赣南杨公风水研究 黄麟小博士 http://bit.ly/2uyFkIW
--------------------------------
義門陳氏,亦稱為江右陳氏、江州陳氏。是發源于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西元832年,江右陳氏的祖先陳旺因為當官而在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置業,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宋真宗趙恒賜聯“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並於天禧四年(西元1011年)敕於旌表門外,築高臺丈許,親題“旌表義門陳氏”六個大字。
小說以江州義門七子中陳義敏(老七)、陳義智(老三)以及陳義智之孫陳文龍等為核心人物來展開,描寫一幅3900餘口同居共飲的大家族命運多舛,災難與危險伴隨,令人為其命運提心吊膽、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主人公義敏、義智才思敏捷,思想獨到,用畢生的精力來建設一個以耕讀傳家接代、講求忠孝禮儀、崇尚家國大義的天下望族。
--------------------------
義門陳奇觀
2019-05-09 秦巴美好江山
墊江陳氏文化
「墊江陳氏文化」加入陳氏大家庭!
義門陳奇觀
義門陳奇觀 http://bit.ly/2tUg6nZ
天下第一家指唐宋時期的江州義門陳氏。創造了十五代、3978口、歷時三百三十二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飲、擊鼓傳餐、百犬同槽、孝義傳世、耕讀傳家、家無私財、族產共有、人無貴賤、共同勞作、平均分配、和諧相處的人間奇蹟,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諧團結最緊密的大家庭。
義門陳奇觀
這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著名篆刻家、廣東翠碧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文化總監陳祥先生書贈江州義門陳文史館的「義」字。
義門陳奇觀
這是江西九江德安縣義門陳氏旺井,也是稱義門第一井。
唐僖宗李儇於公元884年御筆親題「義門世家」宋朝多次旌表,帝王將相名流紛紛題詞賦詩。內待裴愈奉旨賜書並題詞曰:天下第一家。後宋仁宗以弘揚孝義為由下旨分家。
義門陳奇觀
參天的古樹。《中國姓氏通書》譽為: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
1996年,被世界吉尼斯記錄所確認。現在陝西鎮安高峰鎮有陳氏村落,每家貼有對聯「三千六百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載世間無雙」。
義門陳奇觀
義門陳氏開基祖乃陳旺,字天相,系陳朝宣帝第六子之五世孫。其兄兼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進士,初官江州。因兼升官另任,陳旺於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四月,遷至江西九江郡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常樂里永清村(即今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開創基業。為義門陳肇基祖。宋封晉國公。陳旺壽終81歲,葬於義門東臬嶺龍池山,今旺公山。
義門陳奇觀
陳旺自開基以來,以勤儉耕讀傳家,孝義相處,建書堂(東佳書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鄰,睦家人,使義門陳氏家族人才輩出,義風蔚然而日益昌盛,為義門陳氏後來聚居數千口,合炊幾百年奠定了文明的良基,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典型的、罕見的封建家庭組織。
義門陳奇觀
義門陳氏自建莊至分析,歷時332年,先後累受唐宋兩朝數位帝王的親筆敕賜旌表和諸多將相名流詩賦讚譽。
義門陳奇觀
江州義門陳座落在風景秀美的廬山腳下,清波碧浪的鄱陽湖畔,古屬江州轄地,現屬德安縣車橋鎮境內。北與瑞昌市交界,西與武寧縣接壤,南與永修縣毗鄰,素有「德安西大門」之稱。地理分布為「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宋代江西籍的大政治家書法家黃庭堅曾經題字義門流芳。
義門陳奇觀
這是當代義門陳氏的知名後代。
唐僖宗李儇於中和四年(公元885年)御筆親題「義門世家」,並賜一聯「九重天上書聲舊,千古人間義字香」以示讚譽。從此,陳氏即把原常樂里永清村改為「義門」。
義門陳奇觀
江州義門陳大事記。淳化四年,宋太宗駕臨義門,君民共宴後,隨臣張泊、裴愈皆奏言:「其人尚義,犬亦效 尤。」太宗一聽,卻有一隻小犬叼一饃往外走。太宗生疑,隨而察之,只見小犬至正宅老犬處,放下饃於前,返回百犬牢,輕吠一聲,眾犬才食饃。眾人齊贊:「義形於犬也!」 太宗驚嘆,遂於「百犬牢」門上親題一聯。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異類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內同聲共護門」。
義門陳奇觀
《中國姓氏通書》將義門陳「百犬同槽」稱為世界奇觀,因而有「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之說。淳化四年(993年)宣第七任家長陳兢入朝時,御賜「至公無私」匾,並下詔將「義門家法」收藏於國史館,賜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義。
義門陳奇觀
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提字「孝」字。《中國姓氏通書》將義門陳「百犬同槽」稱為世界奇觀,因而有「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之說。
義門陳奇觀
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真乃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家
義門陳奇觀 http://bit.ly/2tUg6nZ
------------------------------------
江西德安江州義門陳氏,一個神奇的家眷
2019-04-25 江西德安江州义门陈氏,一个神奇的家眷_天天探索 http://bit.ly/2wdAqS1
江西德安江州義門陳氏,一個神奇的家眷
義門陳是中國汗青上最為罕有而神奇的家眷,3900多人曾聚居一堂,合炊300多年不分居;還締造了我國汗青上規模最大的家眷大遷徙,也是我國汗青上獨一一個皇帝頒旨並派官員監視分居的家眷。
武漢大學汗青系傳授陳國燦研究表明 「義門陳氏自唐玄宗開元十九年(西元731年)陳旺徙居德安建莊,直到第十五代陳延賞、承可輩,于北宋仁宗嘉 七年(西元1062年)奉旨分莊,中經三百三十餘年,一向是累世義聚不分居,號稱‘ 萃居三千口人世第一,合爨四百年世界無雙’的旌表義門,成為唐宋汗青上的一種罕有現象。 」
東佳書院:我國最早的私辦大學
陳氏義居,孝義傳家,曾獲得李唐、南唐(江南)、趙宋三個皇朝的旌表。 宋仁宗嘉韋占間敕命陳氏分為291莊,漫衍大江南北。 而留駐德安(原為潯陽縣,南唐分德化,德安兩縣,陳氏桑梓屬於德安)的義門書院徒往縣城,崇甯間改為德安縣學。 「義門陳的家法不光成就了義門陳不亂的聚居,也成就了江西教育在中國汗青上的地位。 」江西教育學院傳授、中國古代書院史研究會會長李材棟敷陳記者,「義門陳氏」是我國古代最正視教育的家眷,在義門陳的家法中,第七、第八條明確劃定,在東佳山下(即今德安縣愛民鄉)創立東佳書院,這是我國汗青上最早的私辦大學, 這也解說江西是書院文化的發源地。 憑據研究,其時的義門書院規模遠大,圖書稀有千卷,還有20頃良田的收入作為教授經費,學生起原于陳氏後輩及四方學子。 其時書院的生徒廣聚,聲名遠播。 「應該說東佳書院和建立者陳崇,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主要的地位,今朝東佳書院已加入《中國教育大典》條目和江西處所初中教教材《江西汗青》之中。 此外,東佳書院在國外也有必然的影響。 」 「東佳書院湮沒在汗青的風塵中實在可惜,它應成為江西的一個弗成多得的旅行資源。 」江西德安江州义门陈氏,一个神奇的家眷_天天探索 http://bit.ly/2wdAqS1
----------------------------------
安頓身心的路徑——古時姓氏家族
更新: 2020-02-12 12:12 AM 標籤: 馨香雅句, 姓氏文化, 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
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嘈雜與煩惱,雅蘭和您一同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身心安和之道。安和系列內容將分為三季:第一季「人與自然之和」(從「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至「中國園林」),第二季「人與人之和」(從「人生短暫 選擇簡單」至今),第三季「人與心之和」。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漂泊在外,很多時候人們會感到身如浮萍,那麼在中國傳統當中,我們到底丟失了哪些文化讓自己身心難以安頓呢?今天我們和大家聊聊姓氏,姓氏和我們有什麼關係,他又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但是中國文化中最早姓和氏含義是不同的,「氏」最早的含義是「神祇」,指神明,比如開天闢地的盤古氏、教人們搭建房屋的有巢氏、教人們鑽木取火的燧人氏、創制曆法八卦的伏羲氏、為人嘗百草的神農氏等。後來「氏」演變為氏族部落,如上古時期有個有熊氏,在古書中記載:「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漢 焦延壽《焦氏易林》。有熊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鄭,這裡生活著一個部落,據說黃帝和炎帝都來自於有熊氏部落,當年黃帝大戰蚩尤,蚩尤所率領的部落被稱為有黎氏,我們現在稱自己是黎民百姓,很多時候都和上古時期那些氏族部落有關。
相傳最早有姓的是伏羲,姓風,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很多姓都源於黃帝和炎帝,黃帝住姬水邊上以姬為姓,周朝人延續了這個姓,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等,姬姓後來又演變出很多其他的姓,如:韓姓、程姓、劉姓、景姓等,中國有本書《百家姓》,裡面有五百零四個姓,據統計由姬姓演變出來的就占了四百一十一個,占了百分之八十二,相傳炎帝住在姜水邊上,他就以姜為姓,後來姜姓也演變出很多其他的姓,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崔姓等等。秦朝之後,姓氏便開始合而為一了。
我們每個人的姓氏背後都有他的來源,說不定往上追溯我們就是來自於哪個神明的氏族部落,如李姓的來源其中一種說法是,堯舜時有個人叫皋陶,他是一名賢臣,舜便任命他做「理官」掌管刑法。皋陶以正直聞名天下,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當時有以官職為氏的習慣,所以皋陶就稱為理氏,理氏有個後人為了逃難,逃到一棵李樹下,當時他饑渴難耐,摘了樹上的李子充飢度過難關,為了感謝李樹救命之恩,理和李同音,後來他就姓李了。
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等等, 每個姓氏背後都有他的故事。古時孩子從小會學「三百千」,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因為《百家姓》裡記錄了中國文化中各種不同的姓氏,孩子從小就了解中國傳統中有多少個姓氏來源,以及自己的先祖出處等,中國文化裡如果見到同姓的人,人們立馬會覺得特別親切,常會說五百年前我們是一家啊。
因為有姓氏,也會有以姓氏而生活在一起的家族,古時候通常按照姓氏,一個大家族生活在一起,比如整個村裡所有的人都姓李,叫李家村,或者是叫張家店等等 。
中國文化裡有個陳姓家族非常大,繁盛的時候有三千多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被稱為天下第一家,唐朝時還被皇帝賜名「義門陳氏」,因為他們家族三千多人都能夠和睦相處,皇帝常常號召其他家族向他們學習。相傳有劫匪在搶劫的時候都要繞過「義門陳氏」,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家族人心凝聚力太強了,不敢前去騷擾。
就像《紅樓夢》裡一個大家族都住在一個園子裡,賈寶玉姑姑家的女兒是林黛玉,賈寶玉姨家的女兒是薛寶釵,中國文化裡因為血緣關係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親密。
中國文化裡會有九族的概念,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親屬,從自身開始往上追溯,前輩有父親這一代、 祖父這一代、然後曾祖父、高祖父,往下查看後輩有自己兒子這一代、孫子這一代、然後曾孫、玄孫。中國文化裡有按姓氏而共同居住的習慣,傳統建築四合院也體現了這種生活方式,我們可能常聽到有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等,那麼關於中國傳統還有哪些文化呢,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
--------------------------------
義門陳遺址
義門陳遺址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義門陳氏,亦稱為江右陳氏、江州陳氏。是發源於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公元832年,江右陳氏的祖先陳旺因為當官而在德安縣太平鄉常樂里置業,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
基本信息
中文名:義門陳遺址
著名景點:義門正宅、諸子巷
所在地:江西省九江市
義門陳遺址
義門陳,座落於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義門陳開基始祖陳旺因官置產、造屋興家於江州德安縣常樂里,陳旺及其子孫以孝道治家,撰家規,立家范,置田產,辦書院,曾經的義門陳方圓二十多公里的區域裡,建有旌表台、百柱堂、御書樓、議事廳、德星樓、文昌閣、接官廳、東皋祠、永清寺、九里殿、都蠶院、鞦韆院、壽安堂、義門酒坊、廨宇、大公堂等宏偉建築。
後來義門陳遺址毀於明初戰亂,為再現義門陳文化,當地恢復了“議事廳”、“三道門”等文化遺址,修建了“義門陳文化歷史展覽館”,“義門陳分莊紀念廣場”、“義門陳先祖陵園”及配套景觀工程,占地約150畝。
2008年成功申報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積極開展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多次開展義門陳文化專家學者研討活動,2013年,舉辦了“海峽兩岸義門陳文化交流”活動。義門陳遺址:義門陳遺址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義門陳氏,亦稱為江右陳氏、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bit.ly/2HfTrWe
-----------------------------
【陳氏】天下第一家「義門陳」,人口3978人,包青天幫分家
有著全世界八千萬的陳姓人口,曾聚居三千九百多人,三百餘年不分家,是聚族同居的世界奇觀。
江州義門陳氏建莊合炊已歷時332年,聚居19代,19代人同居共飲食。
陳旺以儒家的忠孝節義為本,聚族合炊的生活模式,很快使整個家族興旺起來。
1、義門陳來歷:為避兵亂
義門陳氏創立後,到了宋初開寶年間,義門陳氏已發展到740多人,到西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1470余口,短短二十餘年時間裡,人口增加了一倍。
2、義門陳鼎盛:天下第一家
西元1026年,宋仁宗詔封陳旺、陳機、陳感、陳藍、陳青為晉國公、燕國公、許國公、吳國公、齊國公。
並將《陳氏家法》收入國史館,且賜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義之風。
到嘉祐七年(西元1062年)陳氏已達到3900余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家庭。
唐僖宗「問道江南誰第一,咸稱惟有義門陳。 」
宋太宗贈「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 」。
宋朝裴愈題寫了「天下第一家」匾額,因此世人皆稱江州義門陳氏為「天下第一家」。
宋太宗還禦書「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
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 」
一聯,于其家百犬牢(狗窩)。
《中華姓氏通書》稱「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也被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3、義門陳——中國書院文化發源地
德安縣愛民鄉創立東佳書院,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私辦大學,這也說明江西是書院文化的發源地。
只是,古時東佳書院早已不見蹤影,只有一堵義門陳大院的殘牆靜靜佇立,不免讓人感歎惋惜。
4、包青天建議:義門陳分家
聖旨到——! ~~
家族過於龐大,便給統治者帶來了危機,文彥博、包拯(包青天,包公)等大臣建議分析居住,宋仁宗採納了這一建議,以陳氏孝義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範,教化民風為由,于西元1062年七月派人監護分析。
有趣的是,分析家產時竟是按照天子御賜的編號,把陳姓在鄭州(今屬河南)、潭州(湖南長沙)、黃州(湖北黃岡)、漢陽(湖北武漢)、安慶(今屬安徽)、棣州(山東惠民)、松州(四川松潘)、瀘州(今屬四川)、光州(河南光山)、 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徽潛山)等地的產業,分為291份。
又把德化(江西九江)、瑞昌(今屬江西)、星子(今屬江西)三縣田分為27份,德安、建昌(江西奉新西南)的財產分為20份,這些均不在291份之內。
5、義門陳傳說:一犬未至百犬不食
相傳有一年,御駕親臨。
帶來100只肉包子,放在犬槽內,群犬呼而相聚,各銜一隻包子于口中,但見一條白犬,獨步槽前,口叼兩只包子走了。 聖上異之。
遂率人尾隨其後,至一柴扉旁,見有一拐腳黃犬席地而臥,白犬將肉包子丟了一個給黃犬,眾犬方搖頭晃腦,有滋有味地啃動嘴裡的包子,昭宗見狀,聖心大悅,稱道:真義犬也!
6、義門陳近代名人
據查,中國共產黨的著名人物陳雲、陳毅、陳賡,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陳果夫、國民黨將領陳誠、中共早期著名領導人陳獨秀等,都是江州義門陳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後代。
【陈氏】天下第一家“义门陈”,人口3978人,包_赣南杨公风水研究 黄麟小博士 http://bit.ly/2uGenTz
--------------------
天下第一家族:聚居15代 鼎盛3900多人 332年聚族而居 如今繁衍4000萬人 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820/980753.html
尋根考證----海南義門陳氏千年史話
編輯:【澄邁陳氏宗親網】 更新時間:【2014.08.06】 流覽次數:【3426】
—— 一部清代《陳氏族譜》演繹的傳奇故事
陳明卿
編者按:本文曾縮編後發表于2012年10月6日《海南日報·海南週刊》B12版上。 文章發表後引起轟動效應,深受海南省潁川歷史研究會名譽會長陳玉益(省政協原主席)等宗親賞識。 《潁川研究》全文刊登,並分發到全省各市縣潁川分會。 海南省人民政府網、海口網、搜狐網、陳氏宗親網、臺灣網、百姓宗祠網等十多家媒體爭相轉載。
2012年5月份,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族弟文謙手中得到清光緒辛卯年(1891)鐫印的《陳氏族譜》,封面上赫然署有「義門堂藏板」;過了幾天,我又從堂弟文華處得到民國辛酉年(1921)鐫印的《陳氏族譜》,封面上同樣署有「義門堂藏板」,我才意識到,我們這一支陳氏是出自義門堂的。 譜中明確記載約540年前由福建莆田渡瓊立籍卜居加樂鎮安常坡村的陳文公是我們這一支陳氏的渡瓊始祖。 這是最新發現的一位陳氏渡瓊始祖。 於是我查找了許多有關義門陳氏的資料,綜合考證近千年曆史,才曉得「義門陳氏」有著許多傳奇的故事。
在海南,陳姓為第一大姓,陳氏子孫後代遍佈在全省18個市縣的4000余個村莊,人口有110多萬人,占海南總人口的12.7%左右。 而迄今分佈在全世界各地的陳氏人口達8000萬人,其中義門陳氏後裔占70% ,故有「天下陳氏出義門」之說。 依此比例算,義門陳氏後裔在海南約有77萬人。 海南陳姓的渡瓊始祖均來自大陸,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先後共有184人(含新發現的1人),單來自福建莆田玉湖陳氏渡瓊始祖先後近50人,有「九官十八客」之說(有九人被派遣到海南當官後遷居海南,其他十八位相對於土著人來說是客人)。 玉湖一族是義門陳氏福建莆田的望族。 然而,由於老譜失傳,1998年出版的《海南陳氏譜》除了在《綜述:介紹關於海南陳氏源流》一篇中,有一小部分介紹《從陳朝到江州義門》外,海南陳氏與義門陳氏卻沒有掛上鉤,並沒有將義門陳氏歸為一族,特別是也沒有注明哪一個渡瓊始祖源出義門,甚至連義門陳氏後裔也不知道自己出自義門陳氏。
萃族同炊 至公義聚
何謂「義門陳氏」? 原來「義門陳氏」是陳胡公第68世孫、陳寔公第23世孫、陳後主叔寶之弟陳叔明第5世孫陳旺在江西九江,創立江州義門,成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山之祖。 這一支陳姓因受唐僖宗皇帝旌表為「義門陳氏」而得名。 義門陳氏從西元1062年奉旨分莊至今已有950年,一家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故有「天下陳氏出義門」之說。
南朝陳亡後,後主陳叔寶及其弟叔明等宗室中的一部份人被押送到了隋都長安居住。 大業二年,隋煬帝以陳後主第六女婤為貴人,絕愛幸,因召陳氏子弟盡還京師,隨才敘用。 陳姓在關中地帶開始生根發芽,這一支陳姓在唐王朝時期,不斷有人進入上層社會。 後主之弟叔明的五世孫陳兼,在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登進士,初官江州府,官至右補闕。
陳兼之弟陳旺 (宜都王叔明五世孫),字天相,生於浙江金華,隨兄陳兼至江州。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四月,因陳兼遷升別任,陳旺遷居江西江州郡潯陽縣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創立江州義門,成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山之祖。 這一支陳姓稱為江州義門陳氏。 旺生機,機生感,感生藍,藍生青,一連四代單傳,世為耕農。 至陳青始生六子,曰伉、侍、仲、俛、偉、伸,繼而六生十九,十九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
兼之子京,仕于德宗朝。 京無子,以侄陳褒為嗣。 褒任鹽官(浙江海甯縣西南鹽官鎮南)縣令,生有一子陳灌。 陳灌之子陳環任臨海(今屬浙江)縣令時,舉家遷往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市)。
約在唐會昌年間(841-846),長房陳兼的六世孫陳伯宣為避亂由閩到廬山隱居,初居廬山聖治峰,再遷廬山太平宮,後遷廬山腳下德化縣甘泉鄉甘水壟(今九江縣獅子鄉牌樓村,因明朝于此建「義門遺址」牌坊,故稱牌樓村)。 乾符二年黃巢起義,乾符四年(877年)六月因柳彥璋襲陷江州,大肆剽掠,為避兵亂,陳伯宣再次舉家遷往德安,同陳旺的後人合族同處。 時陳伉為自然家長,幾年後,伯宣子陳崇接任陳伉為義門第三任家長,故有「青,顯祖也;伉,二世長;崇,三世長」之說。
此時義門人從陳旺建莊算起,到家庭最小輩成員,已有八代未分家,加之陳伯宣一支併入,人口百余。 經官府申報,唐僖宗李儇于中和四年(西元884年)御筆親題「義門陳氏」。 從此,陳氏即把原常樂裡永清村改為「義門」。
在舊址處新建的義門陳祠堂(右圖)
自陳崇始,義門歷任家長都是經民主推選的。 由於陳伯宣有文史才,注司馬遷《史記》行于世,並「辭著作郎不受」,饒有名氣。 而陳崇又是乾符元年(874年)「甲午舉人」,他父子倆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 大順初(890年)義門人口近200,伯宣逝世,享年66歲。 是年陳崇遵照父親的貽訓,立家法33條、家范12則、家規16條,以圖家族長治久安。 家法的基本精神是「推功任能,懲惡勸善」。 其意思是內部管理用人的標準是「唯賢唯能」,對於極少數不守規矩的人,運用家法的手段去懲治、教育,以期改正。 這部家法的民主氣味很濃,以「財產共有,平均分配,共同生活」的民生為前提,以孝敬父母長輩、尊老愛幼的人倫為基礎,以期達到「人無間言而守義法」 ,齊心協力共建家族繁榮的目的。
南唐保大後十年間(947-957),義門老幼700余口,十世同居,室無私財,廚無異饌,擊鼓傳餐,分批就膳,男女各席,未成人者別為一席,生活和睦,其樂融融。 正像義門陳家三進士之母王夫人應詔進宮答皇后問時說的那樣:「堂前架上衣無主,三歲孩兒不識母,丈夫不聽妻間言,耕男不言田中苦」,家族成員一公無私,大家一起勞動,財產共有,平均分配,以忠義孝悌傳家,整個家族過著原始共產主義生活。
據說義門養犬百余,同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 皇帝聽後不信,就乘著視察災情的時候到義門陳村視察,他命侍從將帶來的100個米粑撒到石槽裡喂狗,當時來了99條狗,每條狗嘴裡銜了一個米粑,其中一條狗銜了兩個米粑,但都沒吃,等到這條狗將其中的一個米粑交給一條遲到的瘸腿狗後,才一起吃起來。 皇帝才親眼目睹了這一奇跡,異類尚能調教如此,何況人乎! 故「鄉鄰化德,獄訟稀少」,鄉人和諧相處。 當時的官府把義門陳家作為「忠孝敦睦」文化的一塊活樣板,以致世代傳誦,成為千古佳話。 宋太宗還禦書「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一聯于其家百犬牢。 《中華姓氏通書》稱「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也被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宋開寶二年(969),義門人口增至千余,為了解決子弟讀書問題,在家族經濟還不富裕的情況下,曾先後創辦了「書屋」和「書堂」兩級學校。 在《家法三十三條》的第七、八條款中即作了明文規定:「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 有能者令入東佳」深造,為應舉入仕培養人才。 東佳書堂置學田二十頃,作辦學專用經費。 「堂廡數十間,聚書數千卷」,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開始向外姓招生,並還資助他們在東佳書堂完成學業。 「延四方學者,伏臘皆資」,「江南名士,皆肄業于其家」。
南唐後期,義門家長是陳崇的孫子陳昉,官至南唐試奉禮郎,為義門第六任家長,主家政35年,家業旺盛。 南唐時期,義門子弟有十八朝官,任各州縣官的有二十九人。 義門人非常效忠于南唐。 如開寶七年(974年),宋伐南唐兵圍江州曹翰,義門子弟奮力守城,「及城破,軍民殺傷殆盡」,而義門子弟一無所傷,皆義之所感也(因宋兵不殺義門人)。 待宋朝乾坤一定,宋太宗為推行仁孝治天下,繼續樹立「義門」這塊活樣板,這就是義門忠孝仁義文化為各個朝代所採用的價值所在。
天聖五年(1027年),義門人口2700余,將近翻了一番。 由於義門地狹人多,義門人在各地購田設置的分莊,是按其大小分派房族去管理,統一核算,統一劃撥的。 各莊「每年收到谷斛至歲晚,須具各莊帳目歸家,以待考課,並出庫司檢點。 」但規定父子不能同莊,「遠嫌疑也」。 「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正是反映這一時期義門的生產規模及競學向上的風氣。 「耕讀傳家」是義門的優良傳統。
宋嘉祐七年(西元1062年)義門陳氏建莊合炊累計歷時332年,聚居15代,一家已達到3978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家庭。
3900多人的大家庭共同生活、同甘共苦,家族能夠集中人力財力搞建設。 因此,到了嘉祐年間(1056-1063),經過300多年的艱苦創業,在以「義門堂」為中心的方圓二十多裡內建有街坊、鋪行、禦書樓、德星樓、百柱塘水榭、旌表台、廨宇、接官廳、都蠶院、壽安堂、永清寺、秋千院、嬉戲亭、碑亭、刑杖廳、百犬牢、五祖祠、東皋書屋、 東佳書院等建築群落,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呈現出一派「亭臺樓閣,聳延四方;廨宇庭院,古樸恢弘「的景觀。 這在其它人家是無法辦得到的。
兩朝旌表 忠義垂范
在唐代有個規定:「凡五代以上同居者,即獲旌表。 」 中和四年(西元884年),由於義門有八代不分家,唐僖宗李儇御筆親題「義門陳氏」,首次旌表。 有禦詩《贊義門陳氏》:「金門宴罷月如銀,環佩珊珊出鳳闉。 問道江南誰第一,咸稱惟有義門陳。 」 還賜一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以示讚譽。 唐昭宗李曄于大順元年(西元890年)御筆親題「旌表義門陳氏」,由此即定名為「義門陳」。
唐中和四年(884)唐僖宗御賜「義門陳氏」匾額 (左圖)
宋太宗于淳化三年(西元992年)7月15日御筆旌賜「忠孝世家」,又于至道二年(西元996年)禦封「真良家」,遣內侍裴愈賜禦書三十三卷在義門敕建禦書樓,將 「真良家」三字懸掛門首,並將《陳氏家法》及《陳氏家范》收入國史館,且賜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義之風。 宋真宗趙恒賜聯「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音竄,意為炊)五百年天下無雙」, 並于天禧四年(西元1011年)敕于旌表門外,築高臺丈許,親題「旌表義門陳氏」六個大字。 宋朝裴愈題寫了「天下第一家」匾額,因此世人皆稱江州義門陳氏為「天下第一家」。
裴愈題「天下第一家」 (右圖)
宋咸平三年(1000年),義門人口增至1478人。 義門的發展是離不開統治者的支援與扶助,入宋以後,為弘揚孝義,風化鄉邦,宋朝幾代帝王相繼「免徭役」、賜禦書、貸粟、敕封官秩,並多次御筆題贈,褒崇義門。 這時的義門先後出有「八文龍,九才子」、陳執中、執淳、執古三人同榜進士第,義門再次顯榮。 「兒童盡得詩書力,門巷偏多車馬塵。 」德安義豐山下有義門接官廳,柱聯寫著:「接官廳內盡是進士、博士、大學士;迎賓路上又來侍郎、禮郎、尚書郎。 」這雖是藝文,免不了有所誇張,但也反映了義門陳當年的榮耀。 據各地義門宗譜記載,「慶曆四年,東佳書堂學子應舉者四百零三,登科四十有五」(其中含有外姓學生)。 所以,後來文彥博在吟詩贊義門陳時,非常感慨地寫道:「御筆親題燦錦霞,滿封官職遍天涯。 」宋仁宗趙禎嘉祐五年(西元1060年)追封義門陳氏五世祖陳旺、陳機、陳感、陳蘭、陳青分別為晉國公、齊國公、吳國公、燕國公、許國公之諡號,又于嘉祐七年(西元1062年)贈義門分莊一詩中寫道:「江州久著義門莊,珠輝玉廊孰同行。 蒂固根深誰與並,莊上分莊歲月長。 謾誇詩禮追鄒魯,須信簪纓賽謝王。 子孫各知道義范,永于瞬德有重光。 」到宋嘉祐七年(西元1062年)義門陳氏建莊合炊累計歷時332年,聚居15代,一家已達到3978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家庭。
義門陳氏以其輝煌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獲得唐宋兩朝9位帝王20余次的旌表。 從唐宋兩朝帝王的詩聯旌表中,可以斷定「義門陳氏」是古代文明之典範,作為一個家族累受兩朝歷代帝王的旌表,可稱HHH中國HHH古今之最。 據史料記載,「義門陳氏」在宋仁宗時期處鼎盛時期,當時在義門陳氏忠義孝悌的感召下,HHH江南人家HHH平糾紛,淨爭訟,知禮儀,忠國家,呈現一派耕讀升平的景象。 因此,後人有「義門陳」始于唐盛于宋之說。
名賢讚譽 詩墨留香
義門陳氏不但獲得兩朝皇帝的旌表,還獲得許多文人墨客撰聯賦詩讚頌。 蘇軾、黃庭堅、朱熹、岳飛、歐陽修、陸游、文天祥、寇准、文彥博、胡旦、徐鍇、呂蒙正、呂端、晏殊、楊億等都先後慕名來游義門陳,並留下三百多首燦爛詩篇。 其中朱熹題詩曰:「唐宋令名久著,義門孝德流芳。 冠蓋文章淵藪,子孫百世其昌。 」寇准詩曰:「文明魁天下,孝義蓋鄉閭。 歲賜三千粟,樓藏萬卷書。 朗吟開綠酒,雅敘煮青蔬。 長吟雲天外,家和慶有餘。 」杜甫題詩贊陳兼大器晚成。 南宋白玉蟾曾為陳伯宣捐宅為九天使者廟作《地主祠堂記》。 文天祥作《江州義門陳氏族譜序》,朱熹也作《安徽祁門莊陳氏族譜序》。
奉旨分析 義滿華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公有制」的生產關係越來越束縛生產力的發展。 淳化年間(990-994),義門陳家連吃飯都成問題,遇上風調雨順的年份,尚能維持溫飽;一旦遇到自然災害、莊稼歉收,「舉宗啜粥,雜以藻菜」以度歲月,「每歲春首卻于鄉閭剩餘人家借貸四千斛方得接食秋成,倍費二千斛息利。 」以此長往,何以生活? 又何以義聚? 後來官府只好每歲春首接濟義門陳家,借給官粟二千石,「俟冬收之日,一鬥只納一鬥」,不要租息,遇到荒年欠還。
家族過於龐大,也給統治者帶來了危機,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建議分析居住,宋仁宗採納了這一建議,以陳氏孝義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範,教化民風為由,下旨勸其分析,並于嘉祐七年(西元1062年)七月派人監護分析。
分莊聖旨(左圖)
分析家產時,按宋太宗御賜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十二字(這十二字意為:希望你們守住祖宗的產業,繼承義門風範),以十五代人為分莊主,按派行取名,按照天子御賜的編號,把陳姓在鄭州(今屬河南)、潭州(湖南長沙)、黃州(湖北黃岡)、漢陽(湖北武漢)、安慶(今屬安徽)、棣州(山東惠民)、松州(四川松潘)、瀘州(今屬四川)、光州(河南光山) 、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徽潛山)等地的產業,分為291一份。 又把德化(江西九江)、瑞昌(今屬江西)、星子(今屬江西)三縣田分為27份,德安、建昌(江西奉新西南)的財產分為20份,合計338份,依派拈鬮,遷往各地。 義門陳氏分析時,將可供千口人飯的大鐵鍋吊到房梁處落到地面砸成碎片,每家收藏一塊鍋鐵,還發給一張用白布繪製的巨幅家譜世系圖,直到現在還有後代收藏。 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在拍攝《義門傳奇》時,在南昌縣蔣巷鎮周口村的一個義門陳後裔家裡看到他珍藏的鐵鍋片和40平方米大的布掛家譜。
1063年春三月,從義門古鎮的大石板街至義門古官道上,車杖滾滾,轎馬沉沉,扶老攜幼,肩挑背馱,義門人邁著沉重的腳步,離開了自己一石一瓦建起來的家園,離開了生活一輩又一輩的土地,養育一代又一代的故鄉,這支隊伍綿延幾十裡, 持續幾個月,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家族最悲壯、最恢宏的大分莊、大遷徙。
義門陳氏分析後,遷往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安徽、海南、四川、山東、山西、陝西、福建、湖南、廣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市,144個縣市中,其中江西最多,占28個縣市。 因為這些陳姓都從江州義門析出,因而各家門口都掛有義門世家的匾額,各地又有天下陳氏出江州之說。 其中遷入福建開族的有16派支,而遷入福建莆田開族的僅有德安義門陳村陳希琉。 陳必大分到海南瓊山莊。
義門陳氏巨幅布掛家譜世系圖(右圖)
原譜失傳 瓊譜漏錄
義門陳氏從西元1062年奉旨分莊至今已有950年。 奇怪的是義門陳氏大分莊時陳必大由於當時在海南為官而分到的海南瓊山莊,《海南陳氏譜》上竟然沒有其人其莊的記載。
海南陳氏最早入瓊始祖除瓊山莊的陳必大外,還有江州義門陳氏第十五代孫陳彥和。 陳彥和入瓊前在福建泉州當參軍,1078年從福建泉州渡瓊任瓊州府參軍;彥和落戶文昌縣沙港朝庇村(陳策將軍祖籍沙港,是彥和後代),死葬在海口市長流鎮附近。 陳彥和入瓊後子孫分佈遍及文昌、瓊山、海口、澄邁等幾十村。
海南陳姓的渡瓊始祖均來自大陸,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先後共有184人(含新發現的1人),單來自福建莆田玉湖陳氏渡瓊始祖先後近50人,有「九官十八客」之說。 陳拱宸公、陳豪公、陳念公等都是出自義門玉湖陳氏。 義門陳第三任家長陳崇公之孫昉遷居錢塘(今杭州市),昉公五世孫淩采在福建莆田為官時留下陳仁。 陳仁于北宋慶曆元年(1041年),自浙江錢塘遷居到玉湖,稱玉湖陳氏。 陳仁公為玉湖始祖。 他的第四代孫陳俊卿和第八代孫陳文龍先後拜相,按俊卿和文龍上三代,禦贈太師名位,故有「一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的祖望。
陳拱宸公,又名三老,是寔公四十九世孫,玉湖八世祖,正卿四世孫,陳璠公次子,1242年因避亂,帶子仲達自福建省莆田縣禱坑村渡瓊,落腳文昌溪尾村,後任文林郎、進士、文昌縣知縣(七品),再次以官為加,住在青藍子,是溪尾支始祖。 後世子孫分81支共600個村莊,還有分支在外省市。
陳豪公,是寔公五十一世孫,玉湖十世祖,正卿六世孫,愛祖之子。 原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楊林裡,宋徽宗時以詩賦賜進士,官選翰林院大學士,欽宗元年(1126),擢太學祭酒龍圖閣直學士。 宋建炎年間(1127—1130),與太學士陳東上疏留賢相李綱,被黃潛善,汪伯彥嫉妒讒言,上怒殺東,公怕連累,更名陳好,于建炎四年(1130年)為避難渡瓊,入贅瓊山東山蒼原村千戶溫朝珍公之女而居,晚年帶小兒子返福建泉州晉江楊林裡。 後代子孫分七房,分居瓊山縣蒼原村,澄邁縣博潭村等幾百個村莊。
陳念公,也是寔公五十一世孫,是玉湖十世祖,宋卿六世孫。 南宋進士,朝議大夫。 宋末攜子陳爽從福建莆田德福鄉渡瓊,卜居瓊山東山蒼豪村,蒼豪沃宋支肇基祖。 子孫分80余支,分佈在157個村莊。
義門玉湖陳仁公四代孫宋卿的四世孫謨烈、八世孫端、九世孫隆基、十一世孫能仁,陳仁公四代孫周卿的六世孫多福、七世孫莊、十一世孫璋,陳仁公四代孫正卿的四世孫慧、五世孫嚴孫、六世孫左眈、國星、七世孫圭、九世孫孟郎、十五世孫日昌, 陳仁公四代孫俊卿的三世孫璠、璐、四世孫建猷、五世孫熹、七世孫永祥、九世孫韜、璉、友定、帝真、十世孫有情,顯公之子甫公等都是渡瓊始祖,都屬於「九官十八客」之一。 其他玉湖陳氏渡瓊始祖也都源出義門陳氏。
福建由於饑荒及兵匪作亂,莆田義門陳氏不斷有人南遷。 莆田義門陳希琉公之十四代孫陳文約在540年前即明朝(1368-1644年)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從莆田「渡海立籍卜居安常坡村(今海南省澄邁縣加樂鎮德潤村委會安常坡村)」,後分住暢茂村、下山村,再由下山村分一支往北統村居住,迄今繁衍至十八代。 莆田文公渡海卜居安常坡村時間比陳豪公渡海入贅瓊山蒼原村而居的時間宋建炎四年(1130年)遲342年,約晚了11代人。 文公晚年帶兒長四次六、長孫保生及其五子顯隆、顯揚、加榮、加典、加吉返回莆田故里。
海南究竟有多少位始祖源出義門陳氏,由於老譜失傳,特別是因1605年瓊州大地震,72村莊沉沒,譜冊失傳,很難做出判斷。 但可以斷定海南陳氏184位渡瓊始祖中還有很多是屬於義門陳氏的。 再往上溯源,都屬於陳寔公後裔,源出潁川。 奇怪的是義門陳氏大分莊時陳必大分到的海南瓊山莊,《海南陳氏譜》上竟然沒有其人其莊的記載。 同時,《海南陳氏譜》中陳氏與義門陳氏卻完全沒有掛上鉤,也沒有將義門陳氏歸為一族,特別是也沒有注明哪一個渡瓊始祖源出義門,預見有幾十萬義門陳氏後裔不知道自己出自義門陳氏。 我希望「天下陳氏出義門」這一重要資訊要引起海南陳氏宗親的重視,對海南陳氏184位渡瓊始祖要重新加以認真考證,在重編《海南陳氏譜》時,將義門陳氏作為一個系列來編寫,填補海南省在研究義門陳氏文化的空白。 這其實也不是很難的事,《海南陳氏譜》中不少渡瓊始祖的根已經追溯到福建玉湖陳氏了,再往上追溯一步就是江州義門陳氏了。 在當今網路資訊發達年代,追根溯源並不是什麼難事。
義門精粹 永葆和諧
「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義門陳還是人才輩出的書香門第,唐宋時期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八文龍九才子」、 58位進士,403名舉人。 近現代,中國共產黨的著名人物陳雲、陳毅、陳潭秋、陳賡、陳永貴,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陳果夫、國民黨將領陳誠、陳策(文昌人),中共早期著名領導人陳獨秀,數學家陳景潤、愛國華僑陳香梅、陳嘉庚、陳紹年、「中國首善」陳游標等,都是江州義門陳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後代。
概括來說義門陳家族創神州「十二個第一」:
一、創建了聚族3900余口、一十五代不分家的世界奇跡——天下第一家。 創造氏族公社生活早于西歐烏托邦600多年。
二、制定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家法、家范、家訓,被朝廷在全國推廣,樹立了忠義孝悌敦睦文化的光輝典範。
三、最早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首創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
四、最早實行民主選舉制,堅持任人唯賢。
五、創辦兩級學校,對內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對外推行資助金,創下我國民辦教育之最。 創辦東佳書院,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私立大學」,其藏書當時亦為天下第一。
六、最早設立「學田制」。
七、最早建立幼稚園,當時稱「百嬰堂」。
八、最早建立敬老院,當時稱為「壽安堂」。
九、最早建立家庭醫院,當時稱「醫俗院」。
十、唯一被皇上批准鑄造義門幣,可上市流通。
十一、百犬同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千古一絕。
十二、皇帝為一個家族專門下旨分家,天下獨有。
義門陳氏文化可說是中華文化的精粹,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也是一筆蘊含著無比深厚愛國主義精髓的寶貴遺產,我們研究中華義門陳厚重的文化底蘊,目的在於弘揚義門陳氏先祖的忠義孝悌之風範、文明和諧敦睦之美德、 重教育培養人才之卓見、義聚以至公無私的精神,將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凝聚成中華振興、民族復興的巨大力量,為建設和諧的國際旅遊島做出貢獻。
寻根考证----海南义门陈氏千年史话|渊源世系|澄迈陈氏宗亲网 http://bit.ly/2SFJMxh
------------------
如果要說中國歷史上真的存在「烏托邦」社會的話,那就不得不提義門陳氏家族了。歷史記載義門陳這個大家族「室無私財,廚無異饌,大小知教,內外如一」,比英國思想家莫爾提出的「理想社會」要早了600多年。
唐宋時期,義門陳氏以「義」治家,創造了十五世同居,聚族三千九百多口,歷時三百餘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和諧大家族,成為古代社會的家族典範而名動朝野。
天下第一家——義門陳氏的十個歷史之最
1、創建了聚族3900餘口、一十五代不分家的世界奇蹟——天下第一家。
2、我國唯一一個下聖旨分家析產的家族。
3、制定了我國民間第一部完整的家法。
4、創造家族式公社生活,早於西歐烏托邦理想主義社會600多年。
5、創辦兩級學校,對內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對外推行資助金,創下我國民辦教育之最。
6、「百犬同槽」列為世界文化奇觀,列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7、創辦了世界最早的民辦大學——東佳書院。
8、推行「一夫一妻制」。
9、樹立了忠孝敦睦和諧文化的光輝典範。
10、創辦「壽安堂」,為我國最早的養老院。
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傳奇
義門陳氏聚族而居,一起勞動,一起吃飯,沒有尊卑貴賤,和諧共處,彼此照拂。吃飯的時候,大人是大人席,小孩是小孩席,老人是老人席,相對穩定。同桌的人沒有到齊,就不會開席。這種習慣已經維持了十幾代了,連家中養的狗也知道了。
據傳義門陳氏養犬百隻,同食一槽,共眠一室,其中一隻腳拐,常眠於正宅屋頂,似一朵祥雲覆蓋著義門;白天每食若一犬不到,則余犬不食。皇上聽說,十分驚奇,親駕臨義門做米饃一百個送往百犬牢驗試。
這一百個米饃放在地上後,家人喚犬來食,因非正食之時,只到九十九隻犬,只見其中一犬含起一個米饃向送饃人點一下頭後,直往外走,余犬站於原地不聲不動。宋仁宗等人隨犬而行,含饃犬送饃給正宅屋頂之犬。送饃犬迴轉再向來人點頭後,輕吠一聲,則余犬上前將饃分而食之。
宋仁宗驚嘆不已,親筆並於「百犬牢」門上寫一聯「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異類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內同聲共護門」。
《中國姓氏通書》將義門陳「百犬同槽」稱為世界奇觀,因而有「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之說。1996年被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絕不是什麼神話,而是義之所至,習以為常的生活細節點滴浸潤的結果。
家國一體模式
陳家聚族合炊的生活模式,適合當時農業社會的自然經濟,很快就使陳氏家族興旺起來。到宋代奉旨分庄時,人口發展到3978人,莊田300多處,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莊田不僅能夠滿足家族生活之需,還單列「學田二十頃」作為教育經費,創辦了書院、書屋,以供給制形式令適齡子弟入學普受教育。
經數百年的發展,這裡不僅建有繁華的街坊市井、茶樓酒肆,還建有各種公益設施:御書樓(圖書館)、鞦韆院、嬉戲亭、戲台、敬老院、育嬰室和醫院,還有刑杖廳以及佛寺、道觀等。
義門陳氏立有《義門家法三十三條》,還有保障家法得以實施的族規、家訓、各項管理制度等。最高領導者是家長,在其領導下,內部分工具體,各司其事。整個家族儼然一個王國,自給自足。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逐漸引起統治者不安。
析家分產——一道聖旨「打散」龐大家族
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宋太宗召「義門陳」第七任大家長陳兢入朝。太宗賜給陳兢一鴿一梨。陳兢當場就把梨吃了,並把鴿子放入袖中,準備帶回與族人共同分享。太宗極為不解,陳兢回答說:「義門陳永不分離(梨)。」
但陳兢在太宗面前「永不分離」的誓言未過多久,宋仁宗就頒發了分家聖旨,讓江州「義門陳」限期分家。
由於陳家聚族而居的方式讓家族日漸壯大,加上良好的家規家訓,重視教育科舉,讓陳家有了越來越大的聲勢。
當時「義門陳」不僅聚族眾多,而且一家歷代為官人數約400人,歷受封贈42人,歷代累計中舉403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在京高官30人。大批家族成員有職有權,社會影響力日益增強,朝野在對其稱頌之餘也不無憂慮。
另外,當時「義門陳」的聲望過高,甚至有謠傳稱「義門陳」要出「天子」。因為「義門陳」的先祖在歷史上有過建功立國的先例,如果此時有人振臂一呼,一族同起,四方響應,足以動搖朝廷的基業。
北宋仁宗皇帝心懷憂慮,遂下詔令其分家,按御賜的十二字排行分為大小291庄,遷於全國七十餘州郡。
當然也有人說,皇帝下詔分家之後,陳家把祖堂的一口大鍋吊到義門祠堂的大樑上,讓它自由落下,摔成幾片就分成幾庄。按這個辦法操作,祠堂的鐵鍋被摔成了大小共291塊,於是「義門陳」分成了291庄。
據史料記載,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被皇帝下令分家析產的大家族,背井離鄉的陳家人綿延數十里,持續了幾個月才陸續分散,由此演繹了人類歷史上最大家族最悲壯、最恢宏的大遷徒。
一家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
分散各地的「義門陳」並沒有就此土崩瓦解,他們反而將「義門世家」的匾額掛在門首上,以此銘記家族歷史,出現了「一家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的盛景。
分遷到各地的陳姓人因思念祖居地,或以"義門"為榮,其門首皆懸掛"義門世家"或"江州義門"等匾額。
而今時距千年,天各一方,義門人仍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居地,仍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義門陳氏子孫。這種念祖之情是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無疑是一筆蘊含無比深厚的敬祖之情,是一份極其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說,目前全世界八千萬陳姓人口中,約50%源自江西義門村,故有「天下陳氏出義門」之說。
陳氏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近現代歷史上,共產黨領導人陳獨秀、陳潭秋、陳毅、陳雲、陳賡、陳昌浩、陳再道、陳錫聯、陳丕顯等;國民政府高官和將領陳果夫、陳立夫、陳誠、陳布雷等,都是義門陳氏後人。
歷經千年的風風雨雨,江州義門早已風光不再。那些輝煌的建築群落,繁華的街坊市井、茶樓酒肆,早已淹沒在歷史的煙雲中,只留下殘垣碎瓦、斷碑荒冢。
義門陳300多年的傳奇佳話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宗族文化的一個閃光點,在中國家族史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和地位。其忠義之范、和諧之盛、文明之優、教育之先、風氣之美、義傳之廣的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必將得到進一步繼承與發揚
天下第一家族:聚居15代 鼎盛3900多人 332年聚族而居 如今繁衍4000萬人 - ☀阿波羅新聞網 http://bit.ly/37pfqo4
--------------------
義寧陳氏
義寧陳氏是對陳寶箴家族的稱呼,因陳寶箴籍貫為江西省義寧州(今修水縣),陳寶箴常被稱為「義寧陳撫」,陳三立被稱為「義寧公子」,陳寅恪被稱為「義寧先生」,故而得名。義寧州的陳氏家族當然不止一家,但聲名顯赫如陳寶箴家族者,卻絕無僅有。
據修水竹塅陳氏光義堂於1943年重修的《義門陳氏宗譜》記載,陳氏出自有虞,周武王克商後,有虞氏三十三世孫滿被封諸陳,以國為姓。滿成為陳氏始祖。滿公四十二世孫陳實封潁川郡,陳氏遂以潁川為望。至七十四世旺公,遷江州潯陽縣,為義門陳氏始祖。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義門陳氏分為291莊,遷往全國各地,其中魁公(八十四世)一支遷入汀州寧化縣石壁村,為遷閩始祖。宋末元初時魁公一支後裔遷潮州,再遷汀州上杭縣。清雍正年間,陳騰遠(一百一十三世)遷江西省義寧州,為義寧陳氏始遷祖。
清康熙年間,義寧州因地廣人稀,從閩粵贛客家人聚居地區招募人口墾荒,至康熙末年,全縣已有客家移民萬餘人。陳騰遠於雍正八年(1730年),從福建上杭縣來蘇中都林坊遷入義寧州安鄉十三都護仙源,「結棚棲身,種藍為業」,時年20歲。陳騰遠年過五十後育有四子:克繩、克調、克藻、克修。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竹塅村的陳家大屋落成,陳騰遠一家遷居此處。陳克繩育有四子,除幼子陳規鋐外,皆未成年而歿。陳規鋐,名偉琳,字琢如,號子潤,雖未入仕,但懷經世大志,曾組織團練與太平軍作戰長達數年。陳規鋐育三子,長子觀瑚(樹年),次子觀瑞早殤,三子觀善(寶箴)。
陳寶箴,譜名觀善,字右銘,21歲中舉,官至湖南巡撫,故有「義寧陳撫」之稱,是這一家族的關鍵性人物,育有二子:三立、三畏。
陳三立字伯嚴,號散原,又自謂「神州袖手人」,是著名詩人,育有五子:衡恪、隆恪、寅恪、方恪、登恪。
陳衡恪字師曾、號槐堂、又號朽道人,是著名畫家,育六子:封可、封懷、封雄、封舉(早殤)、封邦(早殤)、封猷。
陳寅恪是著名歷史學家。
陳封懷是著名植物學家。
------------------
義門陳氏宗譜序
族之有譜猶如國之有史,纂史紀事方知一國歷代之興衰,修譜敦親能辯闔族世系之源流。陳氏受姓始于周初(西元前1046),周武王封舜裔媯滿于宛丘(今河南淮陽),國號陳、侯爵,以奉舜祀。媯滿諡號胡公,史稱陳胡公,成為陳氏得姓之始祖。其後人才輩出,英豪接踵,崛起於神州:陳完奔齊,侍齊為工正,其後五世齊昌,八世稱王。漢初陳平,六出奇計興漢朝,封侯拜相。關內侯陳湯,計斬郅支,威振方外。太丘長陳實,巨擘一代儒宗:厥子六,唯元方、季方最賢,與父齊名,時號“三君”,聞名天下。曆十七世而生武帝陳霸先,禪梁稱帝,建立陳朝,後傳文帝陳茜、廢帝陳伯宗、宣帝陳頊、後主陳叔寶、子孫數十人封王,陳氏一躍而為帝王家。
宣帝六子宜都王陳叔明的五世孫陳兼,唐開元十二年( 724)進士,初官江州(今江西九江市),遷至右補闕,贈秘書少監。兼子陳京,進士及第,官給事,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京無子,以從子陳褒為嗣,官至鹽官令。褒子陳瓘,為高安縣丞。瓘子陳瓖,避難于福建泉州仙遊鄉。瓖子陳伯宣,有文史之才,因遊廬山,悅其風光秀麗,隱居聖治峰,注司馬遷《史記》行於世,徵召不起,拜著作佐郎,後移居德化縣(今九江市)白鶴鄉泉水壟。
兼弟陳旺,于唐開元十九年( 731)占藉于江州蒲塘場敷淺園太平鄉常樂裏(今江西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創基立業,為義門陳氏建莊之祖。旺生機,機生感,感生藍,藍生青,青生六子,六生十九,十九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矣。
乾符四年( 877),黃巢起義,攻陷江州,為避戰亂,陳伯宣舉家遷德安,與陳旺的裔孫合族同居,共創義門。中和四年( 884),唐僖宗感其義聚,御筆親書“義門陳氏”牌匾,首次旌表其門。伯宣公為獲旌義門居首功,被後世尊為義門陳氏光耀祖。
伯宣子陳崇,進士及第,官至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賜紫金魚袋,守江州長史,後任家長,始立家法、家訓,垂示子孫。其後世謹尊祖訓,兩支同源異流的族眾,十五代同居,眾至三千九百餘人,歷經唐宋兩朝三百三十餘年不分家,合族親睦,同鍋共食,共同勞動,財產公有,平均分配。構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古代和諧社會,演澤出了一個真實的桃花源仙境,實踐了孔聖儒學的“大同世界”和毛澤東的“共產主義”,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楷模和世界家族史的奇觀。曾受到唐宋兩朝九位皇帝的御賜旌表:唐僖宗首次旌表義門並賜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南唐昇元元年( 937)又詔立“義門”。淳化四年( 993),宋太宗賜“至公無私”牌匾並賜聯:“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來孝義家”。宋真宗賜聯:“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無雙。”天聖元年(1023),宋仁宗追賜義門陳氏先祖五世公爵:一世祖陳旺為晉國公,二世祖陳機為燕國公,三世祖陳感為許國公,四世祖陳藍為吳國公,五世祖陳青為齊國公。歷代帝王相繼赦免義門陳氏雜科徭役,無數名宦大儒也競相來訪義門,並寫出讚頌義門陳氏的三百多首燦爛詩篇,流傳至今,使義門陳氏名揚天下,成為封建社會儒家以孝義治家的典範。
嘉祐七年(1062),文彥博、包拯等大臣上疏,論及義門陳氏人口過於集中,為官較多,朝野太盛,建議分析(分家),宋仁宗准奏。同年七月三日,江南轉運使謝景初等奉旨臨門監護分析。次年(1063)三月,議定分莊事宜,按御賜“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十二字派,以第十五世陳延賞等依派拈鬮,分遷于各路、州、鎮,計江南 110莊,楚地接壤91莊,兩直、川、浙、廣、閩因官置產90莊,又將江西德化、瑞昌、星子三縣莊田分為27份,德安、建昌兩處莊田分為20份,共計 338莊,分佈於全國72州, 125縣。其後又支分派別,出此入彼,遍及全國,在新的時空遷延中不斷繁衍,成為今天的泱泱巨族。
義門分莊祖陳延矩,進士及第,御賜知成郎,分遷瑞州(今江西高安市)大田莊,其後世因避戰亂,輾轉遷徙高安新豐鄉椒坊裏、馬嶺凰山、吉安府泰和縣聳山村、湖南東安縣山口鋪鄉大夫村。康熙三十二年(1693)湖廣填川,有道、有仙、有龍、有虞、有貴兄弟五人奉旨攜家遷入重慶市合川區錢塘鎮大點山西南嶺下保家樓(現為馮姓人居住)插占墾荒為業,繁衍至今,已成為當地一大望族。
義門陳氏枝繁葉茂,族眾代遠,難以備述,僅以數語纂輯。觀其宗譜,考其世系,閱其家法,承其孝義,通前續後,合符一律。他日義門之裔閱此,便想見其當日,必知祖宗之榮而識源流之美,以承孝義之風而光前浴後。唯願煌煌祖德煥然一新,奕奕家聲於茲更熾,孝義之風發揚光大,子孫萬代繁昌無限,則幸甚矣!然因學識短淺而力不從心,謬誤遺漏之處在所難免,他日義門之裔有志者若能再修宗譜,方為吾族之幸也。是為序。
陳世濤撰於貴州貴定
1995年(乙亥)八月初八日
-------------------
義門陳氏分莊
天下第一家義門陳氏義門陳氏其實也來自潁川陳氏,但又是一個比較獨立的大望族南朝陳朝國亡後,宗室中的一部份人被押送到了隋都長安,其中包括後主陳叔寶在內。後主之弟叔明的五世孫陳兼,在唐玄宗時考中進士,官右補闕。兼之子京,仕于德宗朝。京無子,以侄陳褒為嗣。褒任鹽官(浙江海寧縣西南鹽官鎮南)縣令,生有一子叫陳灌。陳灌之子陳環任臨海(今屬浙江)縣令時,舉家遷往福建泉州仙遊(今莆田市)。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廬山聖治峰,注司馬遷《史記》行於世。
陳兼之弟陳旺(宜都王叔明五世孫),字天相,生於浙江金華,隨陳兼至江州。唐玄宗開元十九年( 731)四月,因陳兼遷升別任,陳旺遷居江西江州郡潯陽縣太平鄉常樂裏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成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山之祖。世人稱這一支陳姓稱江州義門陳氏。
義門陳氏創立後,到了宋初開寶年間,義門陳氏已發展到七百四十餘人,到宋真宗咸平三年(西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1470餘口,短短二十餘年時間裏,人口增加了一倍。
天聖四年(西元1026年),宋仁宗詔封陳旺、陳機、陳感、陳藍、陳青為晉國公、燕國公、許國公、吳國公、齊國公。並將《陳氏家法》收入國史館,且賜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義之風。到嘉祐七年(西元1062年)陳氏已達到3900餘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家庭。唐僖宗李儇禦詩《贊義門陳氏》:“金門宴罷月如銀,環佩珊珊出鳳闉。問道江南誰第一,鹹稱惟有義門陳。”至道二年宋太宗禦封“真良家”,次年又贈“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無雙。”一聯。宋朝裴愈題寫了“天下第一家”匾額,因此世人皆稱江州義門陳氏為“天下第一家”。宋太宗還禦書“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一聯,於其家百犬牢。《中華姓氏通書》稱“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也被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家族過於龐大,便給統治者帶來了危機,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建議分析居住,宋仁宗採納了這一建議,以陳氏孝義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範,教化民風為由,於嘉祐七年(西元1062年)七月派人監護分析。
有趣的是,分析家產時竟是按照天子御賜的編號,把陳姓在鄭州(今屬河南)、潭州(湖南長沙)、黃州(湖北黃崗)、漢陽(湖北武漢)、安慶(今屬安徽)、隸州(山東惠民)、松州(四川松潘)、瀘州(今屬四川)、光州(河南潢川)、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徽潛山)等地的產業,分為 291一份。
又把德化(江西九江)、瑞昌(今屬江西)、星子(今屬江西)三縣田分為27份,德安、建昌(江西奉新西南)的財產分為20份,這些均不在291份之內。
他們遷往居住的田多達 290餘處,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安徽、海南、四川、山東、山西、陝西、福建、湖南、廣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市均有陳姓的足跡。若以縣份計算,陳姓分佈於 125個縣市中,其中自然是江西最多,占28個縣市,最少的也有 1個縣。因為這些陳姓都從江州義門析出,因而各家門口都掛有義門世家的匾額,各地又有義門陳氏出江州之說。
據查,中國共產黨的著名人物陳雲、陳毅、陳賡,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陳果夫、國民黨將領陳誠、中共早期著名領導人陳獨秀等,都是江州義門陳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後代。
江州義門陳後裔現分佈情況
南陳宗親網 http://bit.ly/2SmvhQ3
--------------------------
陳氏的榮耀——義門陳氏
2018-01-04
義門陳氏即江右陳氏,是發源於江西德安縣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唐開元十二年,陳朝宜都王叔明五世孫陳兼進士及第、初官江州,隨後有岳陽王叔慎五代孫陳旺、陳昌由潁川汝南亦來到江州。後來陳兼左遷封丘縣丞,陳旺於開元十九年(731)建莊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一百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有聚就有散,據義門陳氏宗譜記載,嘉祐七年(1062)義門人口增至3900餘,同年七月在文彥博、包拯等重臣的力諫下,仁宗皇帝終於下詔勸其分家。從當年的七月到第二年的三月始議定分家事宜:按宋太宗御賜的十二字"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以第十五代人為分莊主,按派分析大小291莊,依派拈鬮,遷往各地。
祠堂
分析家產時竟是按照天子御賜的編號,把陳姓在鄭州(今屬河南)、潭州(湖南長沙)、黃州(湖北黃岡)、漢陽(湖北武漢)、安慶(今屬安徽)、棣州(山東惠民)、松州(四川松潘)、瀘州(今屬四川)、光州(河南光山)、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徽潛山)等地的產業,分為291份。
他們遷往居住的田多達290餘處,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安徽、海南、四川、山東、山西、陝西、福建、湖南、廣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市均有陳姓的足跡。若以縣份計算,陳姓分布於125個縣市中,其中自然是江西最多,占28個縣市,最少的也有1個縣。因為這些陳姓都從江州義門析出,因而各家門口都掛有義門世家的匾額,各地又有 天下陳氏出江州之說。
宋太祖趙匡胤作詩稱讚
水閣山齋架碧虛,亭亭華表耀門閭。
祖宗遺下林泉汁,子孫相承孝義廬。
原上鶺鴿常救難,庭前棠棣每添輝。
疑川郡派傳千古,芳振江南紹有虞。
至公元1063年,義門陳氏一家歷代為官人數約400人,歷受封贈42人,歷代累計中舉120餘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在京高官30人。至公元1063年,義門陳的建築有:義門正宅、御書樓、東佳書院、東臬祠(旺公祠)、太公堂、祖訓堂、德星堂、大學院、接官廳、刑仗廳、太聖院、得勝樓、九里殿、永清祠、都察院、百犬牢、鞦韆院、望仙亭、嬉戲亭、真君祠、五祖碑、藏書樓、百柱堂、蘭官、廨院、道院、義門、義酒坊、酒店、饋堂、公堂、鼓樓、洗米池、酒泉井、茶房、新遷祠、先祠、義碑,筮法亭及田莊、園林等三百多處。由此可見,「義門陳」當時,「樓閣連雲延四方,旌旗映日紫氣長,農夫耕種猶作賦,學子呤哦翰墨香」的繁榮景象。
另據查,中國共產黨的著名人物陳雲、陳毅、陳賡,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陳果夫、國民黨將領陳誠、中共早期著名領導人陳獨秀等,都是江州義門陳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後代。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pebyq6e.html
-----------------
義門陳:一個曠世家族的傳奇
2016-07-30 由 華西都市報 發表于歷史
江州義門陳的東佳書院全圖。
合族而居332年、15代人,人口多達3978人,皇帝下令分家
宋朝時,陳姓人口大約有300萬人,是當時第六大姓。陳姓第一大省是福建,有62萬多人。其次是江西、浙江、四川,這3地的陳姓總人口接近110萬人。四川的陳姓人,以總人口數量成為當時四川的第一大姓。另外,河南、廣東、江蘇、湖南4地的陳姓人口大約有78萬人。
至今仍最具影響力的義門陳,在唐朝中後期開始出現並逐漸形成,到宋朝時,發展成舉世聞名的大家族,驚動了朝廷,最終被迫分家,族人分散到全國各地,其中不少到了四川。
兩宋之交,宋室南渡,趙構在臨安(今杭州市)建立南宋,渡江南遷的臣民上百萬人。後來金兵和元兵相繼入侵,南宋皇室逃往福建、廣東等地,大量臣民跟著進入東南,其中包括義門陳的不少族人。這些陳姓人的後裔,又有不少人遷往四川。
形成望族制定家法管理族人
唐朝時,南朝的陳朝後主陳叔寶的弟弟、宜都王陳叔明的後裔陳達禮,有陳兼、陳旺兩個兒子。
一種說法是,陳兼在開元19年(731)出任江州潯陽縣(今江西九江市)縣令,陳旺跟隨陳兼遷居到潯陽縣太平鄉常樂里永清村(今江西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成為江州陳氏開基祖。
唐末黃巢起義時,陳兼第6世孫陳闊遷往德安,與陳旺後人合族同處。從陳旺開始,陳家到第8代都沒有分家。加上陳闊這支族人,整個江州陳氏家族當時有100多人。
另一種說法是,陳闊先是遷到廬山腳下的龍潭窩,他的孫子陳旺把家遷到潯陽縣太平鄉常樂里永清村。
因德安在江州南邊,當時屬於江州管轄,所以這支陳姓人被稱為江州陳氏。因江州陳氏民風淳樸,教化有功,耕讀傳家,孝義相處,中和4年(884),唐僖宗御筆親題「義門陳氏」,旌表「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門聯。江州陳氏據此把永清村改為義門村,陳闊為義門得到旌表建立最大功勳,被尊為義門陳光耀祖。
在義門陳的最初歷史中,出現了兩個陳旺:一是最初遷到德安的陳旺,一是陳闊的孫子。現在很多文章認為,義門陳的開基祖是陳闊的孫子陳旺。
我們分析大量史料後推測,陳兼弟弟陳旺到德安後,發展得比較沉寂。陳闊支系遷到德安合族後,陳闊的孫子陳旺大量購置田產,江州陳氏發展起來,很快成為當地望族。唐僖宗旌表義門,追溯起來,陳闊建了首功。後世按家族中最顯耀的人物為望,把義門陳的開基祖認為是陳闊的孫子陳旺。
陳闊的兒子陳崇,主持陳氏家族事務28年。當時家族已有200多人,都沒分家。陳崇擔心大家不能和睦相處,大順元年(890),他立了33條家法,訓令人人遵守。義門陳在33條家法的指導下,內部管理有序,各有分工,沒一個閒人。
義門陳在合族居住時,不少人也因做官等原因外遷。
自給自足像一個微縮的國家
義門陳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罕見和神奇的家族,就像一個縮微的國家,具有和國家機制相對應的各種功能,有自備生產、生活用品的各種設施,是中國古代自給自足、自成體系的田園社會的典型。如要仔細道來,估計寫幾本書都說不完。
義門陳堅持以儒家忠孝節義為根本,勤儉耕讀傳家。這個家族從來不分家,實行聚族合炊,一同勞作,財產共有,基本上就是一個家族式的公社生活,早於西歐烏托邦理想主義社會600多年。
當時時興一夫多妻制,但義門陳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一旦違反,將被視為不肖子孫。男婚女嫁,全部由家族操辦,娶誰、嫁誰,族長說了算。結婚所用禮物和規模等,也都有統一規定,包辦到了極致。
家族內,實行維持最低消費的供給制度,經濟均等,財富共有;嚴禁財產私有,新媳婦回娘家的禮物,都由家族統一配發;小孩生下滿月後,交給家族統一撫養,父母每隔7天領回去一個晚上;教育讀書,一律由家族統一安排。
義門陳創辦了兩級學校,初級的叫書屋(相當於小學和初中),高級的叫東佳書院(相當於高中和大學),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私辦大學,創建者是陳崇。
東佳書院有數千捲圖書,還有20頃良田的收入作為教學經費,學生主要是陳氏子弟和其他地方來的學子。東佳書堂也叫陳氏書堂,後稱義門書院,是江南著名的書院,到宋初,東佳書堂所藏書帖,「號天下第一。」
義門陳重視教育,獲得巨大功名。據統計,截至北宋咸平4年(1001),通過科舉考試在朝為官的達到430人。到嘉祐8年(1063),義門陳歷代為官人數大約400人,受朝廷封贈的有42人,累計中舉120多人,官至宰相的2人、在京高官30人。僅慶曆4年(1044),義門陳就有403人參加科舉考試。
義門陳還有一個「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故事,說是義門陳的教化很深,影響了牲畜。義門陳養了100條狗,都在一個槽里進食。
一天,到開飯時間,狗狗們都坐在槽邊不進食。原來,有一隻盡心盡職的老母犬沒到。老母犬歲數大了,眼瞎腳拐,行動不便。直到老母犬到後,所有狗狗才開始進食。
關於義門陳百犬同食的版本比較多,但都大同小異。
成為典範,多次受到朝廷表彰
義門陳的宗法家族式生活,成了典範和樣本,多次受到唐宋朝廷的優遇和旌表。免徵徭役、欽貸米穀都不算啥,僅在唐朝五代時期,就受到3個皇帝的恩賜。
中和4年(884),唐僖宗御筆親題「義門世家」,並賜對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以示讚譽,義門陳把村名改為義門。大順元年(890),唐昭宗御筆親題「旌表義門陳氏」,由此定名為「義門陳」。升元元年(937),南唐王李昪賜匾一塊,上書「義門」,標揭門閭。
進入宋朝後,淳化 3 年(992),宋太宗御筆旌賜「忠孝世家」;至道2年(996),宋太宗又旌賜「真良家」和「義居人」,同年下詔書,把「義門家法」收藏在國史館,並賜御書33卷在義門村修建御書樓,將「真良家」3字懸掛在門上;咸平3年(1000),宋太宗為義門親題詩句以示讚頌。
天禧4年(1011),宋真宗賜對聯「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貼在旌表門外,又親題「旌表義門陳氏」。嘉祐5年(1060),宋仁宗追封義門陳先祖陳旺、陳機、陳感、陳蘭、陳青為國公,又在嘉祐7年(1062)為義門陳分家賦詩一首。
宋初開寶年間,義門陳有740多人。到咸平3年(1000),增加到1470多人。26年後,人口已達3700多口。義門陳從731年建莊,到1063年,合族而居332年,持續聚居15代人,人口3978人,田莊300多處,成為當時人口最多的一個家族。
皇帝頒旨,並派官員監督分家
家族過於龐大,給義門陳帶來生存壓力的同時,也給朝廷帶來說不出口的壓力:「這麼多人住在一起,萬一……豈不……」
嘉祐7年(1062),在朝廷重臣文彥博、包拯、范師道、呂海等的建議下,宋仁宗專門針對義門陳頒發聖旨說,義門陳的孝義太感人啦,應該把你們的孝義風尚傳播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去,到各地去做典範,帶動當地人向你們學習,以此教化民風等,吧啦吧啦說了一大通。
歸結起來,就兩個字:分家!而且還專門派人去監督和催促,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家族大遷徙開始了。由皇帝頒旨並派官員監督分家,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事情。
義門陳具體是怎麼分家的,有兩種說法。一是朝廷對義門陳分家一事,考慮得非常周到。宋仁宗在聖旨中,按皇帝御賜字號「知宋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12個字派,聚居在一起的義門陳派出291個代表,拆分為291個莊(還有298莊、334莊的說法)。291個莊挨派抓鬮,分遷到全國72個州郡144個縣,也就是如今的江西、四川等16個省份的125個縣市。其中,江西最多,占28個縣市,其次是湖南,有23個縣市。
另一種說法是,接到聖旨後,義門陳當家人犯愁了,這家該怎麼分呢?有人想了個辦法,把祖堂的一口大鍋吊到祠堂的大樑上,讓它自由落下,摔成幾片就分成幾莊。結果鐵鍋摔成了大小291塊,於是分成291個莊,每個莊各持一片。摔鍋分家,也成了後世分家的代名詞。
不管哪種說法,義門陳家族算是徹底被瓦解了,隨即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家族大遷徙。遷到新定居地後,家家門口都遵照祖訓,掛起「義門」燈籠。目前全世界的陳姓人口中,大約70%源自義門陳,有「天下陳氏出義門」的說法。
在外遷的291個莊裡,不少遷徙到了四川(不含重慶),或者其後裔輾轉遷徙到了四川。
陳思澄、陳思洪,最先分遷到湖北陽新縣洋港鎮果石莊,後遷到盤底莊。後裔有的遷徙到達州市通川區雙河口村清水河、白象赤、青紅林、石橋磨刀溪,大竹縣石河鎮長官坪村,萬源市荊竹坎等地。
陳思升(陳仁義)、陳思昊,分遷到江西南昌鐵樹宮棉花街莊,後裔有的遷徙到成都等地。
陳延廣,分遷到雙流莊;陳宗令,分遷到敘州(今宜賓市)莊;陳知用(陳知竹),分遷到金堂莊;陳宗才,分遷到龍安(今綿陽安州區東北)莊;陳彥相,分遷到嘉定(今樂山市)莊;陳彥豪,分遷到蓬溪縣蓬萊莊;陳安遷,分遷到龍安莊。
陳參琉(魁),分遷到福建寧化縣石壁村汀州莊,後裔有的遷到鄰水縣西天鄉;陳繼通、陳繼圭,分遷到江西德安車橋鎮義門陳村火巷莊,後裔有的遷徙到都江堰市;陳光大、陳先大,分遷到湖北羅田縣平湖郵亭寺羅田莊,後裔有的遷徙到了四川。
四川陳姓,成為當時第一大姓
陸續遷徙入川的陳姓人,使得四川陳姓人口大為增加,成為當時四川第一大姓。由此,宋朝時的四川陳姓人很活躍。
陳摶,號扶搖子,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北宋初著名的道家學者、易學家和內丹家。對陳摶的籍貫,有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縣)和普州崇龕(今重慶市潼南區崇龕鎮)兩種說法。但陳摶在他所著的《易龍圖》自序中,說自己是「西蜀崇龕人」。
陳摶的思想融合了儒、釋、道3家學說,開啟了宋代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陳摶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據說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就是由陳摶的《無極圖》衍化而來,其《先天圖》被邵雍演化為象數體系。
北宋時,四川最為有名的陳姓人,莫過於閬中的陳省華家族。陳省華是進士出身,他的大兒子陳堯叟、三兒子陳堯咨都是狀元,二兒子陳堯佐也是進士出身,父子4人都是進士,所以被稱為一門四進士。
陳堯叟、陳堯佐都官至宰相,陳省華死後被追封為一品宰相級別的秦國公,所以又被稱為一門三宰相。
陳省華父子4人曾在今河南新鄭市郭店鎮生活過,村名現在叫宰相陳村。村裡100多戶人家,都是陳省華的後裔,是給陳省華父子守墓的陳姓人後代。
「三陳」在四川的後人,北宋時有一部分遷到湖南橫塘、江西泰和、河南等地。清初湖廣填四川時,部分族人再次分遷入川,分布在川南、川北。據統計,如今閬中和南部縣的陳姓人,90%以上屬於他們的後裔。
「三陳」的後裔,現在號稱有上百萬人,被稱為三陳派、三狀元派、三堯支系。
元末亂世,陳友諒成一代梟雄
北宋初,陳姓人中的陳彭年非常有名氣,是音韻學方面的奇才。
陳彭年,江西南城縣人,13歲那年,寫出了一萬多字的《皇綱論》,震動江南。南唐後主李煜聽說後,召他入宮陪皇子李仲宣讀書。北宋雍熙2年(985),陳彭年考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天禧元年(1017),陳彭年病重,遷任兵部侍郎後不久去世,享年57歲。宋真宗親臨他家弔唁,追贈他為右僕射,諡號「文僖」。
陳彭年著述豐富,最有價值的是他主持重修的《大宋重修廣韻》,是漢語音韻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著作,是研究中國語言中古音的主要依據,研究上古和近代語音的重要資料。
元末,湖北沔陽縣(今仙桃市沔城鎮)人陳友諒在歷史上濃墨重彩地寫下了一筆。陳友諒的祖父陳千一原來姓謝,因入贅陳家,改姓為陳。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才有5個兒子,陳友諒排行第三。
陳友諒家世代是漁民,他小時候讀過幾天書,略通文義,長大後在沔陽縣混了個小官做。農民戰爭爆發後,陳友諒參加了紅巾軍,最初做簿書掾,後以軍功升任為元帥。
至正17年(1357),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果逃奔黃州,陳友諒乘機襲殺倪文俊,吞併了他的軍隊,自稱宣慰使,隨即又稱平章政事(相當於宰相),實際上掌握了紅巾軍天完政權。
至正19年(1359),陳友諒殺死趙普勝,又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第二年,陳友諒殺死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
此後,陳友諒與朱元璋展開了3年多的戰爭。至正23年(1363),在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中箭身亡,他的兩個哥哥陳友仁、陳友貴也戰死,太子陳善被俘。
陳友諒死後,二兒子陳理在武昌繼任,改元德壽。半年後,陳理投降,朱元璋封他為歸德侯。
數年後,朱元璋把陳理送到高麗(今朝鮮)。陳理到高麗後,被稱為陳王。陳理生活過得很艱苦,李朝太宗李芳遠後來賜給他一些田地,才勉強過日子。永樂6年(1408),陳理病死,兒子陳明善在高麗繼續繁衍生息。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me29k6.html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 Feb 13 Thu 2020 15:12
義門陳氏(陳氏宗族)「東佳書院」「學田」「天下第一家」世界無雙義門陳家族,從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陳旺舉家遷居江州起,至宋嘉祐八年(1063年)分莊歷時332年,創造了三千九百余口、十五代聚族而居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