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號戰艦沉沒80周年 絕望的「天一特攻」竟是場誤會
2025/04/07 17:29國防秘辛》大和號戰艦沉沒80周年 絕望的「天一特攻」竟是場誤會 - 自由軍武頻道https://bit.ly/41ZLej4
1945年4月7日,世界最大戰艦的日本「大和號」,因倉促的特攻決定,被美軍航空部隊擊沉。(圖片擷取自海軍遺產司令部)
〔記者劉宇捷/台北報導〕「大和號」戰艦不只是日本造船的精神象徵,也是當今許多科幻故事的題材原型。這艘創下「迄今最大戰艦」記錄的大和號,於80年前的今天(7日)倉促執行了「天一特攻」,並在百架美軍攻擊機輪番集火下,長眠於東海海底;然而,近年解密的資訊卻揭示,這場史稱「坊之岬海戰」的自殺行動,可能是出於日本海軍對天皇詢問的誤會。
在航空母艦制海的思維萌芽之前,「大艦巨砲」戰艦是一國海軍武力的象徵,戰艦越做越大艘,主砲口徑也越來越大。大和號戰艦全長263公尺、寬38.9公尺,具備3座三聯裝460公厘口徑主砲,滿載排水量超過72000噸,堪稱世界最大戰艦。相較之下,為日本當時對手的美國最大戰艦為愛荷華級,只採用406公厘口徑主砲,以及約58000噸的滿載排水量。
日本所屬戰艦「大和號」的構造圖。(圖片擷取自海軍遺產司令部)
1945年4月1日,美軍登陸沖繩,日軍啟動了防衛沖繩及九州的「天一號作戰計畫」。4月7日,大和號受命率輕巡洋艦矢矧號,以及驅逐艦冬月號、磯諷號、雪風號等共11艘艦艇,組成「特攻隊」出航,由於油彈資源有限,因此其目標是直衝沖繩海灘並擱淺,以砲擊重創登陸的美軍船團,直到彈藥耗盡,倖存船員轉為陸上戰鬥隊支援地面部隊。
然而,根據日本《朝日新聞》去年8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大和號最後的自殺任務被歸咎於「混淆了天皇的意圖」。該作戰任務突然在1945年4月4日啟動,當時裕仁天皇向一名海軍高層「詢問」可用的水面艦艇狀況,海軍隔日(5日)便倉促完成了特攻作戰計畫,這與過去普遍認為,天皇在當年3月29日提出問題的說法不同。
日本大和號出擊前夕,參與任務企劃的第二艦隊軍官於艦上合影。(圖片擷取自日文版維基百科,舊日本帝國政府攝)
由於自做出決議至大和號出擊實在太過急促,許多理應長期擬定的空中支援與資源規劃都不夠完善,倉促的特攻決策,也令許多艦隊官兵不滿。日本廣島縣大和博物館館長戶高一成指出,這場行動之所以如此突然,正反映出天皇一席話對海軍決策的重大影響。他表示,軍方官員過於在意「迎合天皇意志」及「維護海軍榮譽」,導致草率決策,也間接解釋了該行動最終執行不力的原因。
這項新發現來自前日本聯合艦隊參謀三上朔夫(生於1907年、卒於1996年)的回憶。1945年4月4日,他在鹿兒島出差時,接到另一名參謀上見茂德的來電,上見提到,當時海軍高層向天皇報告沖繩上空的航空作戰,天皇接著詢問了「海軍是否還有可用艦艇」?這句話讓軍方高層倍感壓力,上見因此表示:「專門任務必須盡快成形。」
儘管天皇很可能希望藉由海軍艦艇的部署,特別是巨艦大和號扭轉沖繩陸上戰鬥的劣勢,但卻沒有想到,這艘戰艦會被派去執行毫無希望的自殺任務。
1945年4月7日,世界最大戰艦「大和號」被美軍航空部隊集火沉沒。(圖片擷取自海軍遺產司令部)
1945年4月7日,世界最大戰艦「大和號」被美軍航空部隊集火打沉,並引發大爆炸。(圖片擷取自海軍遺產司令部)
眾所皆知的是,美軍汲取在雷伊泰灣獲得的作戰經驗,最終利用數百架飛機的炸彈與魚雷集火轟炸大和號左舷,使該艦於7日下午2點側傾翻覆爆炸,沈沒於九州南方北緯30度22分、東經128度4分的東海海域,全艦共計2498名官兵陣亡,僅276人獲救,這支特攻艦隊僅雪風號(後為中華民國丹陽軍艦)等4艘艦艇倖存,史稱「坊之岬海戰」。
從歷史角度檢視,雖然大和號「意外」參與必定失敗的任務,但反過來說,就算日本海軍高層當時未下令出擊,為日本精神象徵的大和號成功撐到了終戰,可能還是難逃落入美軍手中的命運,並投入1946年的「十字路」核爆試驗,就如同精神象徵前輩「長門號」一樣,最終於試驗後被鑿沉。國防秘辛》大和號戰艦沉沒80周年 絕望的「天一特攻」竟是場誤會 - 自由軍武頻道https://bit.ly/41ZLej4
阿基米德大战_百度百科 http://bit.ly/3aLrTWm
[日影・隨記]《阿基米德大戰》(2019) http://bit.ly/2Rr4Xnn
大和號戰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3aFomIU
阿基米德大战 http://bit.ly/3aLrTWm
大和(やまと/ヤマト)[5]是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史上最大的戰艦。大和型戰艦一號艦。正式稱呼為「軍艦 大和」。艦名的由來是以古代令制國之一的大和國來命名。它使用日本歷史的中心地及日本的代名詞大和作為艦名,可見當時日本海軍對該艦期待的程度[6]。「大和」為集結當時日本最高的技術而建成,在全世界戰艦史上擁有最大排水量及配備有最大的46厘米主砲,而防禦面上的重要區域(Vital part)為針對防禦46厘米砲,在建造期間更使用了模組作業,並成功縮短建造時間及提高工作效率。由於其存在為當時最高軍事機密,因此在戰爭開始到完工為止的這段的時間內能拍到的照片非常少。
「大和」於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開戰後的1941年(昭和16年)12月16日開始服役[7],並在1942年(昭和17年)2月12日成為聯合艦隊旗艦[8]。該任命直至1943年(昭和18年)2月,由改良了司令部設備的同型艦「武藏」進入楚克錨地後接替為止。1945年(昭和20年)4月7日,「大和」在天一號作戰期間,遭受美軍特遣艦隊大量艦載機的猛烈飽和攻擊,於坊之岬海戰中被擊沉。
建造
1930年代,大日本帝國(以下為日本)與歐美列強的對立不斷加深。在1937年(昭和12年),亦因倫敦裁軍條約到期而失去約束力,所以就預計英國與美國的等列強將會建造更新式的大型戰艦。而日本海軍方面,原先為更新舊型的戰艦的八八艦隊計劃中的加賀型戰艦及紀伊型戰艦,由於華盛頓裁軍條約不能順利建造,該條約締結之前僅僅能完成兩艘長門型戰艦,其它的戰艦艦齡也接近或超過20年,就算怎樣進行近代化改裝,也達到對抗後條約型戰艦的極限[9]。因此,於1934年(昭和9年)10月,為對抗列強新戰艦作目的,軍令部向艦政本部提出並要求建造擁有「18吋砲(46厘米砲)8門以上、15.5厘米三聯裝砲4座或20厘米聯裝砲4座、速度達30節、續航距離以18節能航行8000海里」的大型戰艦[10]。而該新型戰艦的具體設計方針,於1935年(昭和10年)11月2日向艦政本部長中村良三海軍大將下達[11]。
在海軍接受了該提議後,於1936年(昭和11年)12月26日向第七〇次召開的帝國議會提交對新型戰艦「A140-F5」共2艘(1艘9800萬日圓)的預算[12]。但是,由於不希望外國就預算的規模而推算到該艦隻的大小,因此在預算內另外加上了虛構的驅逐艦3隻(1350萬日圓)及虛構的乙型潛水艦1/2隻(609萬日圓),加起來其預算總共1億1759萬日圓,該筆錢實際上就是A140F5艦的預算[13]。但準備日後在大型水面艦隻上使用的柴油引擎於潛艦母艦「大鯨」於測試時發生許多問題,最後的解決方法是使用最普通的蒸汽渦輪引擎[14]。為此原因,議會將A140F5的專用引擎改為蒸汽渦輪,其名稱亦改為第二次基本計畫「A140-F6」,並承認該計劃共1億793萬3075日圓(實際費用為1億2898萬3091日圓)的建造費用[15]。在該筆預算中,部分使用在改裝中的金剛型戰艦「比叡」及航空母艦「飛龍」上[16]。雖然列強依然確信日本將會建造大和型戰艦,可是他們推測其規模僅為搭載40厘米砲、重量為4萬5000噸級左右[17][18]。
1937年(昭和12年)3月29日,將建造「大和」及「武藏」的計畫名由「A140-F6」改為作臨時使用的「第一號艦」及「第二號艦」[19]。8月21日,由米內光政海軍大臣下達大和製造訓令「官房機密第3301號」[20]。完成日期預定為1942年(昭和17年)6月15日。同年11月4日,於廣島縣吳市的吳海軍工廠造船船塢〔造船船渠〕開始動工。該乾船塢曾經建造過戰艦「長門」及航空母艦「赤城」,這次因建造「大和」的關係而進行擴建[21],完成後長314米、寬45米、深11米[22]。當時為了不讓英國及美國知道建造中的「大和」己超越該國的戰艦,因此成為機密並秘密地建造,連給設計者等人員的「辭令(任命狀)」亦在下達後即場回收[23]。
戰艦大和的46厘米主砲弾
據說最初海軍方面只有部份人知道正建造「大和」。為了保持機密,在能俯視造船廠的地方都加上圍板。而為了禁止外人知道船塢中軍艦的長度,就連船塢上也加上屋頂,亦在周圍加上經乾燥過的和棕櫚樹葉(唐棕櫚葉。經乾燥後可製成「帚」使用)[24]。從事建造的人身份被嚴密調查,向非直接相關人員只提供最低限度的情報。[25]。而造船所本身亦執行著嚴謹的機密管制[26]。在見到建造船塢的山上亦有憲兵駐守。不過,在海軍相關人士之間,建造這巨大戰艦的事實是公開的秘密[27]。海軍兵學校學生乘坐練習機在「大和」上空飛行的時候,教官甚至向學生們作出說明[28]。可是,大和型戰艦在建造期間所執行的機密保持措施,卻被很多建造艦隻的相關人員指責太過嚴厲[29]。
其後在1940年(昭和15年)8月8日下水,儘管說是下水,但絕不是字面般如「武藏」從船台這樣下水,而是在「大和」所在的船塢注水,再由拖船拉出來而已。而且,由於保持機密,進水式(下水典禮)並沒有向外公布,僅有高官100名及進水作業員1000名等監察著,因此世界第一的戰艦的下水典禮顯得非常冷清[30]。本來是預定天皇陛下御臨出席下水典禮(「天皇陛下進水式御臨席」)的[31],但結果只是久邇宮朝融王大佐(皇族軍人)出席[32],而海軍大臣代理嶋田繁太郎海軍中將更只是低聲說出將暫稱「一號艦」的巨艦正式命名為「大和」[33]。日本海軍命名船艦的慣例是由海軍省建議兩個艦名後再由天皇選定1個,不過除「大和」外的另一個候選艦名是甚麼就不得而知(有一說法為「飛驒」)。
「大和」於10月19及20日進行航行試驗,在同月30日的全力公試中全速記錄為27.46節[2],11月25日山本五十六及聯合艦隊司令部登上「大和」參觀[34]。於1941年12月7日完成公試,並在同年12月16日服役並編入第一戰隊[35]。供昭和天皇所天覧的1/500「大和」模型,放置在海軍艦政本部的金庫作保管[36]。
同時,「大和」使用了很多當時最新的技術。球狀船首用以增加航行速度,而在煙囪的開口處就使用了蜂巢狀的裝甲。其他的就是採用了非常巨大的觀測用望遠鏡及測距儀,在下水的時候為世界上最新最精銳的艦型。電波探信儀(即雷達)在服役後順次序陸續安裝。不過在初期時其性能並不安定,直到1944年(昭和19年)以後才轉用量產的假稱二號電波探信儀二型(22號電探)才有改善,該為日本製造的電探中比較能發揮到良好的性能,但與歐美的相比僅為性能不足的代用品。二戰後期,因缺乏真空管和電容器等材料,導致性能和品質低下得不到保障。22號電探的功率是2kw,探測距離只有10km,電探只能朝著正面方向索敵,而精度方面有500m誤差。日軍用的電探屏幕是叫Asocpe的初期顯示器,顯像管只有10英寸,顯示類似心電圖形的形狀。(而且沒有採用方位顯示器和距離顯示器,因此不具備任何定位能力,同時期的歐美戰艦的對海雷達功率有50kw並具有定位能力)。[37]
「大和」的飛機彈射器使用火藥式彈射器,最大發射重量是4噸。(火藥式發射會突然產生巨大的G力,對飛行員而言是很危險,對比同期美軍的液壓式彈射器可以對加速作出調整,日本沒有製造液壓式彈射器的技術,直到二戰結束後才開發蒸汽式彈射器。)
沉沒
橫轉並引起大爆炸的一瞬間。
大爆炸並沉沒(4月7日14時23分、九州坊之岬南方外海北緯30度22分東經128度4分)
「大和」的爆煙,附近海面上分布著驅逐艦涼月和雪風。
大和由於被直擊彈擊中,導致艦上發生火災及對空武器被破壞。再者美軍裝備的高性能炸藥魚雷並集中攻擊大和左舷的結果,是令其喪失復原性及操控性。後部注排水控制室被破壞,令注排水十分困難。而後部操舵室更已完全損毀。由於艦隻已不能操控,讓美軍的魚雷更容易擊中大和。被最後的魚雷擊中時,艦身從20 30 50°不斷快速傾斜,3分鐘後發出全員離艦的命令,但是艦內大半的乘員都不知道有「全員上甲板」的指示。全員上甲板(全員離艦)的命令下達3分鐘後艦身已大傾斜且露出紅色的艦腹,在14時23分橫轉並沉沒(可能為覆轉)。第1主砲塔和第3主砲塔的彈藥庫發生大爆炸(有人認為在引擎部的水蒸氣引發爆炸),艦體七零八落地沉入海中。當時爆炸引起的火柱及蘑菇雲,遠至鹿兒島亦能看到。大和沉沒彼後古村啟藏少將向司令部要求作戰中止的要求,並在救助生存者後回航。
沉沒原因
同型艦「武藏」被魚雷19枚、炸彈17發擊中,而燃燒時間達9小時,而比較起來「大和」給人的印象有點沉得太快的感覺。事實上由於射向大和的魚雷除一枚(日本側記錄是第7枚)流彈外,全都集中左舷。再加上當日雲層低,局限的視野令大和艦發現敵機極度困難,而且大和包括操控性在內的性能都較武藏差。美軍航空隊很重視擊沉「武藏」所花費時間很長,因而考慮大和級的攻略法。這種方法是摧毀一邊舷的對空裝備後,再使用魚雷集中攻擊該舷,使其橫傾。事實上在第一波攻擊中擊中「大和」的魚雷就使用這方法。而且,美軍和日本方面的戰鬥記錄中命中數字出入很大,美軍一直認為魚雷命中30枚以上,這也說明這場戰鬥的激烈情況。具體的誘爆原因被認為是副炮的火災蔓延到了彈藥庫這一說法比較有力[151]。
另外,大和及武蔵在設計上很注重部分位置(主砲、機關部)的防彈與浸水防禦(所謂的集中防禦方式)以免該區域受害,但會令提供浮力的前後非防彈區域被水雷及炸彈集中攻擊後使艦隻喪失浮力而沉沒。而在戰後舊海軍關係者的意見中指出,非防彈區域部分如用水密鋼管充填及強化防水隔壁,「一次的航空攻擊,不足以令大和和武藏沉沒(一度の航空攻撃では、大和も武蔵も沈まなかった)」。只是,如果主砲傾斜5度、副砲10度、高射砲15度以上就不能射擊,有否擁有不沉作的作戰能力已經是疑問。 再者,菊水作戰時,被認為只承載能到達沖繩的單程燃料,但實際是約4000噸(滿載6500噸)的重油[152]。這些重油是從各地各處的重油儲存罐底不能計量的部份集合起來的[153]。海上護衛總隊擁有的7000噸的重油,把其中4000噸分配給第2艦隊。實際上大和的重油存量可以使它在德山灣和沖繩之間全速來回3次。儘管如此,如果當初能實行迴避空襲的動作及與敵艦隊發生戰鬥,或長時間高速迂迴航行的戰術性偽裝航線,大和將不會有太多燃料剩餘。
為了應付成功登陸沖繩本島後的雜用,艦上攜帶了51萬805圓3錢的薪金及購買物資金(以2006年的價値換算是9億3000萬日圓)。還有在出擊之前(5日下午),傷病者、部分老兵及53名兵校畢業的士官候補生全部被命令離艦。
戰死者有伊藤整一第二艦隊司令長官(追認為大將)及有賀幸作艦長(追認為中將)以下2498名、生存276名。
戰艦大和的沉沒,原因是歸咎於聯合艦隊的指令。在1945年4月25日,除聯合艦隊、海上護衛總隊及各鎮守府指揮外設立了海軍總隊,到終戰為止指揮海上護衛及執行各特攻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