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tsewaii/videos/174425183766089/
1870年-1940年-1959年-1965年-2019年(更正影片寫1969 是1959年)
尋找「文武廟周邊環境」前世今生一百五十年! ( 2020新版本)
★同一位置 上環《文武廟》《樓梯街》 《荷里活道》《四方街》
【文武廟】歷史 文武廟為廟宇組群,位於上環荷李活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該廟宇由華人富商興建,估計於一八四七至一八六二年期間落成。文武廟主要為供奉文昌及武帝,列聖宮則用作供奉諸神列聖。公所為區內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場所。三幢建築物以兩條小巷分隔。 Facebook https://bit.ly/2CRm5y7

2020-07-27_1035372020-07-27_103415


2020-01-20_2234122020-01-20_2229362020-01-20_2229222020-01-20_222914800px-HK_MoTaiTemple_ShamShuiPo800px-HK_EmperorGuanTemple_ShamShuiPo_2011800px-HK_Sham_Shui_Po_武帝廟_Mo_Tai_Temple_Hai_Tan_Street_SSP_red_horse_n_Greeting_sign_Dec-2012800px-HK_Sham_Shui_Po_武帝廟_Mo_Tai_Temple_Hai_Tan_Street_SSP_entrance_door_head_sign_n_Picture_Dec-2012800px-HK_EmperorGuanTemple_ShamShuiPo2020-01-20_2222142020-01-20_2221482020-01-20_2221272020-01-20_2221182020-01-20_2221012020-01-20_2220332020-01-20_2220182020-01-20_2220082020-01-20_2220022020-01-20_2219512020-01-20_2219411.4.2.13-Man-Mo-Temple_032020-01-20_2216042020-01-20_22155082543599_2653571731596061_2357656386571075584_o82108713_2653525158267385_5229377361555750912_o82155370_2654288978191003_5492333921049772032_o

文武廟為廟宇組群,位於上環荷李活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
歷史建築級別:法定古蹟*
落成年份:約1847年至1862年期間
文武廟是香港殖民地時期,其中一座最早興建的中式廟宇,安靜的位處上環鬧市裡頭,與車水馬龍的商業區,形成強烈的對比。廟內輕煙裊裊,四處吊掛著長燃不熄的大型塔香,代表善信祈求健康、財富和快樂的祝願。
文武廟內供奉著「文帝」和「武帝」:文帝(文昌帝君)手執毛筆,職司文學和官祿;而武帝(關聖帝君)身穿綠色長袍、手持長劍,代表忠義武略。除文武二帝外,文武廟還奉祀包公及城隍,廟內又同時置有兩件有逾百年歷史的文物,包括:清朝道光年間(1847年)的銅鐘,以及一台造於1862年的官轎。每年秋天,文武廟都會舉行盛大的秋祭典禮,酬謝文武二帝,並為香港市民祈福。文武廟 | 香港旅遊發展局 http://bit.ly/2v9rgWh
-----------------
深水埗關帝廟[1],最初稱為協天宮,其後更名深水埗武帝廟,是香港一所關帝廟,供奉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位於九龍深水埗海壇街與界限街交界,建築物背靠深水埗公立醫局,是九龍區唯一供奉關帝的廟宇,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整個關帝廟佔地約7,000多平方呎,是香港最大關帝廟。深水埗關帝廟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歷史
深水埗關帝廟建於清朝中葉,年份已不可考,而最近一次重建是位於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關帝廟的位置原為深水埗海旁,廟後有小丘,前臨大海,有不少卸貨碼頭。當地人便興建這座主祀關帝的廟宇,祈求保祐貿易的忠誠。廟外建有一座「玉仙亭」,本來可以欣賞海景。然而時移勢易,因為填海源故,關帝廟已經變成位置於九龍西內陸。
重修
關帝廟日久失修,前廊門柱傾側,而橫樑又被白蟻侵蝕,加上瓦頂漏水,對結構有潛在危險。2010年華人廟宇委員會斥資600萬港元進行復修工程,除修復有危險的結構部分外,門楣圖案採用傳統雙龍戲珠,兩道側門則為蝠鼠吊金錢及蟠桃,又重塑大殿的關公像,添置千里坐騎赤兔馬、青龍偃月刀及十八兵器等聖物,中門之上添加描述關公史跡的彩門,廟內更掛上三幅由本地漫畫家李志清繪畫的關帝插圖,另置有環保化寶爐,並在廟前加建嶺南派傳統的「四柱三間」中式門樓。門樓由國學家饒宗頤題寫「關帝廟」和「忠義千秋」額匾和「英名震華夏 祈福保平安」對聯。同時華人廟宇委員會基於弘揚關公忠義美德,而解州祖廟以「關帝廟」命名,故此於復修後正名為「關帝廟」。同年10月16及17日舉行落成及開光儀式,16日更首次恭請關帝像離廟出巡,港島文武廟的關帝亦會陪鸞,而協辦的香港道教聯合會邀請兩岸四地及新加坡的關帝分靈出席盛會,巡遊隊伍將由二龍七獅領頭,一龍二獅相伴,稱為「三龍九獅迎關帝巡遊」[2][3]。
深水埗關帝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sKU9Ho
-----------------
香港上環荷李活道,文武廟,香火很旺
2019-08-07 由 舉字 發表于文化
文武廟(Man Mo Temple)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約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至清同治元年(1862)期間落成,是香港殖民地時期最早興建的中式廟宇之一。
文武廟為廟宇組群,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其中文武廟主要為供奉文昌及武帝列聖宮則用作供奉諸神列聖,公所為區內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場所,三幢建築物以兩條小巷分隔。文武廟反映了昔日香港華人的社會組織和宗教習俗,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
2009年12月18日,文武廟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2010年11月12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文武廟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文武廟是中外遊客知名的地方,位於荷李活道中段,建廟期已無法考查,根據廟內文物推算,約於1842年已有此廟存在,是香港古文物建築之一。廟內供奉文武二帝。「文」代表文事,「武」代表武功,文事以文昌帝君為模範,武功以關聖帝君為典型。
文武二帝廟即為奉祀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之廟,簡稱文武廟。 兩帝掌管人間文事武功,即現代人所謂的學業及事業,故廟內長年香火不絕,吸引很多善信及內地遊客到此參拜及遊覽。每年考試前夕,會看到很多學生到此廟參拜,以求考試能名列前茅,而很多青年人找到工作後亦到此祈福,望事業能一帆風順,可見文武二帝在善信心中的影響力。 文武廟是港島歷史最悠久的寺廟,在海內外頗負盛名,其中的銅鐘、大鼎、鑾輿、白鑞香爐,及精雕細琢的神像木座等均是年代久遠之文物。加上寺內提供全年塔香、神袍等服務予善信公開競投,亦有文昌筆及香燭元寶發售,有便善信遊客既可隨時隨地以香燭酬謝神恩,亦可購買文昌筆以送贈子女,得以學業有成,名列前茅。寺內亦設有中英文解櫼服務,深受遊客歡迎。
斬雞頭 燒黃紙
文武廟秋祭大典
香港開埠初期,法制尚未完善,未有舉手宣誓的法庭程序。當時政府批准華人可依中國傳統「斬雞頭,燒黃紙」的方式進行宣誓,而且指定要在文武廟內舉行。
秋祭典禮
每年農曆九月,東華三院總理和社區代表均會齊集文武廟舉行秋祭典禮,酬謝文武二帝,同時為香港祈福,祝願香港繁榮安定。秋祭源於農產豐收後酬謝神恩的中國傳統。
文昌誕
文武廟每年農曆二月初三的「文昌誕」祭典,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象徵社會大眾對文武二帝信仰的肯定。
盂蘭巡遊
以往盂蘭祭祀後,主祀人會把文武二帝神像請到鑾輿上,巡遊「四環」(即西環、上環、中環和下環),相信是香港可考的最早盂蘭巡遊活動。
---------------
香港上環*文武廟~東方人傳統的信仰 @ 瑞吉兒。隨食隨行 :: 痞客邦 :: http://bit.ly/30HKWfl
----------------------
荷李活道上的文武廟
這家廟宇創立之初地位吃重,香火鼎盛,必然切合當時社會的需要,其後雖然香火仍盛,但社會地位急降,則反映了社會環境的巨大變遷,因此要更好地了解香港開埠初期的社會狀況和特質,實應先了解牽頭創立文武廟的人物。
專欄:書海尋珍 作者:編輯精選 日期:2018-11-22
撰文:鄭宏泰(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鄭心翹(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學生)
文昌帝君 文武廟 荷李活道 關羽 關聖帝君簡短網址已複製
文武廟特點是文、武兩位神祇一廟兩奉(Shutterstock)
荷李活道上的文武廟|編輯精選 http://bit.ly/2tDhkDI
由於文武廟的神祇與香港作為漁村的傳統地位有別,深入了解其背後的動機或原因乃顯得十分有必要,亦有助加深我們對早期香港社會發展狀況的了解。若果我們細查文武廟的歷史,則不難發現,相關的歷史與演變頗為眾說紛紜,但基本上可歸納出如下數端:一、文廟及武廟各自獨立存在的歷史雖然悠久,但文武二神並置一廟的討論,則始於唐朝,然而結果是信眾大多重文輕武,難以得到平等對待,所以未見落實。二、文、武兩位神祇同置一廟共同受到供奉的情況,到明末清初才見興起,南方看來較多,但仍並不普遍。三、文、武兩位神祇到底何方神聖,前後說法不一,且曾出現變化。(註1)
進一步的考據資料還顯示,有關何謂「文」、何謂「武」的兩位神祇,基本上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文廟所供奉的是孔子(後世尊稱文宣王,有文宣王廟,簡稱文廟或孔廟),武廟所供奉的是姜太公(後世尊稱武成王,有武成王廟,簡稱武廟或太公廟)。戰國以後,由於文、武分途發展,官制和教育(科舉)各趨兩端,而對文武兩位神祇的供奉,亦各有廟宇。唐朝時,玄宗、德宗朝曾討論文武合置一廟,共同供奉的問題,但未能落實。(註2)
另一說法的文帝本指文昌帝君(來自文昌星,主管祿位),而武帝則指關聖帝君(主管財帛)文昌帝君在唐朝時又與四川民間崇拜的神祇梓潼帝君(原名叫張蝁子)混為一談,並指梓潼帝君曾在唐代時因保佑一位名叫孫樵的考生榮登進士而流行起來,受到讀書人崇拜。宋代則「流傳梓潼夢的傳說,認為得梓潼神托夢,可以預知科舉勝算」,令拜祀梓潼帝君之風大盛,尤受追求功名的士子,以及那些望子成龍、祈求子孫金榜題名家長的歡迎,所以自南宋起「梓潼逐漸定型為科舉之神」。(註3)
關羽由古人變為神祇的故事,據說始於梁朝「關羽顯靈的傳說」,到唐朝時有「關羽為護法伽藍神,傳法二十餘」之說,到南宋時更「將關羽成為道教神祇……加封武安王,立祠祭祀」,再之後的明朝,又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接着的滿清開國後,關羽更獲封為「忠義神武大帝」,所以在清朝時更出現了「關帝信仰遍至各階層,帝王崇拜關帝,民間教派敬祀關帝,商人、武官也信奉關帝」的情況。(註4)
更多精采文章
荷李活道與文物交易
荷李活道上的文武廟|編輯精選 http://bit.ly/2tDhkDI
荷李活道上的青樓妓院
紅塵裏的遠親近鄰:《華僑日報》與岑氏父子的一個世紀
荷李活道上的文武廟|編輯精選 http://bit.ly/2tDhkDI
英商、印商抑或巴斯商人:塔塔集團在荷李活道的早期足跡
荷李活道上的文武廟|編輯精選 http://bit.ly/2tDhkDI
理雅各與荷李活道社區
按此推論,到了明末清初,以忠義為標榜的關羽,取代了姜太公,成為武廟神祇;文廟中的神祇則改為文昌帝或梓潼帝君,取代了孔子。後者的其中一個說法,是有功名者才可拜孔子,未得功名且祈求文運亨通者,只能拜文昌帝,所以文昌帝在民間更廣為流行。但問題是,文、武二神還是各受香火,甚少同置一廟,共同受到供奉
若細查文武廟歷史,不難發現相關歷史與演變頗為眾說紛紜。(圖片提供:高添強)
若細查文武廟歷史,不難發現相關歷史與演變頗為眾說紛紜。(圖片提供:高添強)
文武廟地位急降 反映社會變遷
在〈華人廟宇與殖民地的香港華人社會──以上環文武廟為研究個案〉一文中,廖麗暉(註5)曾就「文武合祀」一事作出初步探討,但所引述的劉海燕(註6)與宗力、劉群(註7)等人的說法,仍未真正回答兩位神祇為何會同置一廟的問題,所提到的觀點,只指中國文化一直有文武同受社會重視,而兩者合在一起,又可產生更大效力等觀點,惟這樣的討論既乏根據支持,又讓人有穿鑿附會之感,基本上還是沒回答為何文、武兩位神祇會走在一起,被放到同一廟內供奉的問題。
反而科大衛、陸鴻基、吳倫霓霞在《香港碑銘彙編》中曾粗略提及,由於清代不但有文科舉的考試,還有武科舉的考試。於是便有人把文昌帝與關聖帝合祀,讓所有追求功名者──文科或武科──有「一站式服務」,便利信眾祈求作福,並給予保佑,因而便有了文武廟的興起。(註8)以此觀之,設立文武廟的主要作用,是讓那些有心追求功名者,獲得神靈保佑,如願以償
法國社會學巨匠涂爾幹(Emile Durkheim)曾經指出,人類崇拜具神聖地位的圖騰或宗教,其實是崇拜他們自己的社會;或者說對宗教的信仰,實質是折射了自己追求的價值與理想。(註9)沿着這個角度思考,帶頭創立這家廟宇的人物,必然有其特殊背景、價值觀念與人生追求,而這家廟宇在創立之初地位吃重,香火鼎盛,必然切合當時社會的需要,其後雖然香火仍盛,但社會地位急降,則反映了社會環境的巨大變遷。正因如此,要更好地了解香港開埠初期的社會狀況和特質,實應先了解牽頭創立文武廟的人物。
荷李活道上的文武廟|編輯精選 http://bit.ly/2tDhkD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