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92283339-450x893 (1)2020-01-04_125152

「明年你必定能考中,宰相是做定了。」臨走時老人贈給他幾十匹帛,並對他說:「千萬不要對別人講這件事。有空閒就再來一坐。」齊映拜謝老人。
子羽之父心懷忠心 贏得大夫信賴
另一個弟子澹臺滅明,是魯國武城人(武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南),曾經不被孔子看好。澹臺是複姓,名滅明,字子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一說小四十九歲《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子羽的父親與吳國大夫王犯關係很密切。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吳國興兵討伐魯國。吳國大軍兵臨城下,魯人擔心子羽之父會與吳人暗中勾結,裡應外合滅掉魯國。
當時,魯國的一位大夫子服景伯說:「吳師來,斯(指子羽父親)與之戰,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吳國軍隊來了,就跟他作戰,有什麼好怕的?並且召他就來,又有什麼可要求的呢。在魯國面臨危難的關鍵時刻,子羽之父深明大義,忠於魯國,受到大夫的信賴。
子羽「行不由徑」
澹台滅明蘇州石刻像 。(公有領域)
孔子的弟子中,子游是唯一的南方人,他擔任武城宰時,子羽在他手下當差,做過一個小官。子游覺得他為人正派,做事規規矩矩,很守本分,從來不耍弄手段,不做投機取巧的劣事。因此當孔子問他:「你在那裡做官,有沒有發現什麼人才?」子游就向孔子推薦子羽。
子游推薦子羽時,說過一句話「行不由徑」。「徑」指小路,他欣賞子羽行事坦蕩,平時走路也只走大道,從來不抄小路。子羽做人也是如此,坦率正直,從不耍小聰明,貪占他人的便宜。子羽雖在子游手下當差,如果不是因為公務,他絕不會擅自跑到子游房間,也不會仗著上級長官的權勢,去欺壓他人。子羽有他父親的美德,忠於所負之事,「為人公正無私」。
子羽初入孔門,孔子看到他相貌醜陋凶惡,以為他資質平庸,沒有什麼才能,所以很失望。子羽拜其為師,跟隨孔子學習。子羽到南方吳楚等地教授禮樂,當時跟隨他的弟子就高達三百人,受到各諸侯國的尊敬,而他本人行事公正無私,在魯國擔任大夫。
所以,孔子晚年聽說子羽的消息,感嘆道:「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說他曾經以言取人,看錯了宰予;曾經以貌取人,看錯了子羽。當他遇到衝擊自己的事情時,能夠反思,不斷地完善著自己。孔子發現自己以前的觀念有所不足,就及時修正自己。這也是他的過人之處吧。 孔子後悔的事:以言取人,以貌取人 | 宰予 | 子羽 | 子游 | 大紀元 http://bit.ly/2tqNLF6
----------------------
澹臺滅明(前512年-?,根據《孔子家語》為前502年出生),複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魯國武城(今山東平邑縣[1],也有說武城縣[2],亦有故城縣[3]大壇村(舊有澹臺子祠))人。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
因相貌醜陋,孔子一度認為其才識淺薄。但他從師學習後,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令孔子改觀。後來他遊歷於江淮之間,才能顯著,各地都傳誦他的名字。於是在今日的南昌講學,弟子大約有300人。孔子聽說後,認為自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在今日,南昌仍然每年有紀念他的儀式。
澹臺滅明曾經在武城宰子游身邊擔任幕僚,子游(言偃)向孔子稱讚澹臺滅明「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意思是指澹臺滅明此人很講義氣,絕對不會自私,不是為了公事,從來不到子游的房裡來。
唐玄宗尊之為「江伯」,宋真宗加封為「金鄉侯」。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澹臺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