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雞雞很小」平均3公分 竟藏男性不孕秘密!
居主導地位的大猩猩背部會長出銀白色毛髮,其生殖器平均只有3公分。(路透資料照)
大猩猩「雞雞很小」平均3公分 竟藏男性不孕秘密!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WSnmvr
2024/05/22 10:00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你可能聽說過,雄性大猩猩(Gorilla)以其魁梧的體格和相對較小的生殖器而聞名。現在,科學家們發現,這些靈長類動物的「小弟弟」,可能與人類男性的不孕問題存在基因上的關聯!
據《生活科學》(LiveScience)網站5月21日報導,成年雄性大猩猩的陰莖平均只有3公分長,是所有猿類中最小的。除了尺寸較小之外,大猩猩的生殖能力也存在其他缺陷,例如精子數量比其他靈長類動物少,精子活力較差,與卵子結合的能力也較弱。
令人驚訝的是,所有雄性大猩猩都具有這些特徵。這項於5月9日發表在《eLife》期刊上的新研究指出,這可能與大猩猩的交配制度有關。
大猩猩實行「一夫多妻制」,一隻佔主導地位的雄性幾乎獨享族群中所有雌性的交配權。只有在社會地位較高的雄性大猩猩身上,背部才會長出銀白色的毛髮,也就是所謂的「銀背大猩猩」(Silverback),由於銀背大猩猩體型龐大,力量強壯,因此在爭奪配偶方面沒有任何問題,牠們的精子不需要與其他雄性競爭,也能順利繁衍後代。因此,科學家們推測,這種缺乏精子競爭的環境,導致了大猩猩陰莖尺寸縮小和精子品質下降。
這項發現讓研究人員開始思考,是否可以從基因層面找到與精子生成(spermatogenesis)或精子品質差相關的基因。由於大猩猩和人類擁有絕大多數相同的基因,因此如果能在猩猩身上找到這些基因,就可以進一步研究它們在人類基因組中的作用。
根據耶魯醫學院(Yale Medicine)的數據,大約 15% 的美國夫婦有生育困難,其中超過一半的案例與男性不孕有關。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人口健康學博士生斯特勞布(Vincent Straub)表示,大約 30% 的不孕症案例具有遺傳基礎,但人們對導致男性不孕的基因仍然知之甚少。
為了揭開這些基因的秘密,研究團隊分析了 261 種哺乳動物的 1萬3000 多個基因的資料庫,觀察基因的序列,以及它們在相關動物中是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的。研究的主要目標是觀察大猩猩譜系中的某些基因,其演化速度是否顯著減緩。
當一個族群沒有強烈的生存壓力,需要剔除可能阻礙其生存的基因突變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例如與大猩猩精子品質差相關的基因。這種被稱為「放鬆純化選擇」(relaxed purifying selection)的過程,可能導致看似有害的突變在一個物種中變得普遍。
研究數據顯示,大猩猩譜系中有 578 個基因經歷了這種「放鬆純化選擇」。分析和現有數據表明,這些基因中有許多都與精子生成有關。然而,並非所有被標記的基因都具有已知的男性生育功能。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些基因的功能,研究團隊利用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一種生物學中常用的遺傳模型,進行了實驗。他們系統地讓雄性果蠅的每一個基因都被抑制,觀察它們是否會影響果蠅的繁殖能力。透過這種方式,他們發現了 41 個與男性生育能力相關的新基因。
研究人員随後使用一個包含 2100 名不孕症男性數據的基因資料庫,將研究結果與人類聯繫起來。這些男性精液中的精子數量非常少,甚至完全沒有精子。他們還研究了可生育男性的數據,重點關注那些在大猩猩身上被標記的基因。
他們發現在 109 個「放鬆」的大猩猩基因中,不孕症男性比可生育男性攜帶了更多的功能喪失突變;功能喪失突變會降低基因製造蛋白質的能力。
雖然這些基因很可能與人類男性生育能力有關,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它們在體內究竟是如何運作的。斯特勞布強調,不孕症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並非所有不孕症都與基因有關。為了完全理解不孕症,科學家需要考慮不同基因之間,以及基因與生物體環境和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
斯特勞布表示,從大猩猩身上得到的發現,為未來探索這些基因以及與它們密切相關的基因如何影響人類生育能力,打開了大門。
大猩猩「雞雞很小」平均3公分 竟藏男性不孕秘密!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WSnmvr
野鳥使用工具. http://bit.ly/39tTavO
野鳥在某些因素下可以主動使用工具,而能夠運用工具的動物通常具有較高的認知能力。目前為止僅發現兩種狀況,第一種工具就是「螞蟻」,亦即鳥類把螞蟻放到羽毛上消除寄生蟲,第二種工具就是這次發現的木棍 https://is.gd/GFvvE6
只有人類才會製造工具?這13種動物會讓你懷疑人生 - 每日頭條 http://bit.ly/37ku6oW
神奇自然界——動物使用的工具 http://bit.ly/2MLyZzB
------------------
文化警鐘:黑猩猩越來越笨 六大技能在失傳
2019年 5月 6日
文化警鐘:黑猩猩越來越笨 六大技能在失傳 - BBC News 中文
黑猩猩族群有各自獨特的生存技能,是部落內部代代相傳的,群落之間也會有「語言」交流。科特迪瓦泰伊國家公園的這些黑猩猩正在跟附近其他群落的黑猩猩「聊天」
黑猩猩有社群,黑猩猩社群有文化, 黑猩猩社群代代傳承的行為文化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正在快速退化、喪失。
德國人類學者的研究敲響了這個警鐘。
同時,黑猩猩也在適應與人共存的環境,掌握新的技能,比如進村打劫,掃蕩農田。
黑猩猩跟人類可以說是「近親」,有很多依據,文化和行為及其代際傳承是其中之一。
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廣泛。一般而言,一個群體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技能和習慣等預定俗成,並且代代相傳,就是文化。
廣義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築、飲食、工具、技能、知識、習俗、藝術等。一般認為文化屬於人類特有,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用這個詞表達「靈魂的培養」之意,但從社區性的共同行為特點、約定俗成的代際相傳角度來說,黑猩猩有明顯的社群文化行為,通俗地說就是一個群體成員共同的行為習慣。
野外觀察和實驗室研究都發現,黑猩猩在覓食、取水和交流溝通方面具備使用工具的技能,這些技能在一個社群內傳習、共享,被代代傳承。
但是,由於生存環境不斷受到人類侵蝕,以及人類活動造成的各種壓力,黑猩猩的文化行為面臨失傳、消失的命運。
德國進化人類學和生物物種多樣化研究人員發現,受人類活動衝擊,非洲的黑猩猩社群文化行為在退化,而人類足跡較少的地區則沒有這種現象。
這項研究覆蓋了144個具有不同行為文化特徵的黑猩猩社群的31種行為。
BBC國際部記者帕布洛·烏喬亞(Pablo Uchoa)梳理出6種在人類活動進逼下正在消失的黑猩猩文化行為。
1. 用木桿撈水藻吃
圖片版權PANAF/MPI-EVA
Image caption
用木桿撈水藻吃
黑猩猩很聰明,擅用工具收集和消費食物。不同的社群會選用不同的工具達到不同的目的。
2014年和2015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非洲黑猩猩文化行為研究發現,幾內亞巴孔地方的黑猩猩用長而結實的桿子撈水藻吃。
附近一個叫博蘇的地方,黑猩猩也用樹枝撈水藻,但巴孔的黑猩猩用的工具桿更長,將近4米。
剛果的黑猩猩也吃水藻,但是從水中舀上來。
2. 傳授覓白蟻技能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黑猩猩用自製釣竿釣白蟻吃
黑猩猩會教孩子用木棍尋釣白蟻。2016年,這個行為首次被科學家觀察並記錄下來。
傳授技能在動物界屬於罕見的行為。
生活在剛果(布)的諾娃貝爾·多基國家公園(Nouabalé - Ndoki National Park)的黑猩猩們會找一種特定植物的枝條,做成一端像刷子的釣白蟻工具。
科學家們的錄像顯示,黑猩猩媽媽有時會帶許多工具去白蟻窩,有時會把一半的工具分給孩子,另一半自己用,這樣既可以教孩子學會釣白蟻,也不會讓自己餓肚子。
3. 拋擲石塊,建」彈藥庫「
跳過 Youtube 帖子 用戶名 MaxPlanckSociety
告知:協作方內容可能包含廣告
結尾 Youtube 帖子 用戶名 MaxPlanckSociety
泛非洲項目的研究員在西非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在4個研究基地都發現一些大樹腳下出現成堆的石塊。
按了監控錄像機,然後就發現黑猩猩一個以前不為人知的奇怪行為:把石塊收集起來堆在樹根部的樹洞內,就像個儲藏室,也是它們的「彈藥庫」。
科學家們在幾內亞比紹西南部一個叫博埃的地方曾目睹黑猩猩向樹上砸石塊,然後還經常回到這些地點。
至於為什麼這麼做,現在還是一個謎。
這種行為只在西非被觀察到,而且似乎跟覓食無關。
圖片版權MPI-EVA PANAF/CHIMBO FOUNDATION
Image caption
大樹底下黑猩猩的「彈藥庫」 - 這些石塊的具體功用還是個謎
儲存石塊的行為似乎跟當地石塊的充沛程度和適合存放石塊的樹木的多少無關。
學者們推測,黑猩猩這謎一樣的行為可能含有社群文化元素。
2016年,《自然》雜誌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對這個現象提出一個假設,認為可能有助於解開古人類的某種儀式行為的進化之謎。
4. 砸堅果,選擇適用工具
圖片版權LIRAN SAMUNI/TAÏ CHIMPANZEE PROJECT
Image caption
有些黑猩猩用石制工具砸堅果,有些用木槌
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在2012年曾經在科特迪瓦觀察到3個毗鄰的黑猩猩社群用石頭工具把刺果番荔枝的核砸開。
隨著時間推移,果核變得越來越乾燥,也越來越容易砸破,其中兩個黑猩猩社群換了工具,不用石頭,改用木槌。後者在森林中很容易找到。不過,另一個社群沒換工具,還是用石塊砸堅果。
這三個黑猩猩群生活在塔伊國家公園的一條連續延伸的地帶,從生態環境方面不應該存在導致這種行為差異的原因。
人類社會中,區別相似環境中的不同社區,一個主要依據是文化差異。
因此,學者們認為砸堅果的方式不同,說明黑猩猩社會也存在人類社會中那種微妙的文化差異。
5. 大旱季節從樹洞取水
圖片版權J LAPUENTE/COMOÉ CHIMPANZEE CONSERVATION PROJECT
Image caption
用工具汲水,從樹洞裏。沒這本事的動物,包括人,遇到大旱就等著渴死吧。
珊瑚礁的大災難:人類能做些什麼
澳大利亞原住民母語要如何起死回生
毛茸茸的大塊頭鄰居:與野熊共處是什麼滋味?
科學家在英國淡水蝦體內發現古柯鹼
用工具汲水,從樹洞裏。沒這本事的動物,包括人,遇到大旱就等著渴死吧。
在科特迪瓦科莫埃國家公園生活的黑猩猩能把樹枝做成特製工具,用來在旱季從樹洞裏」汲「水 —— 製作一端類似毛刷的工具探入樹洞讓它吸附水分。
科莫埃黑猩猩保護區項目的研究人員2014年和2015年最早觀察到這個行為。
用來取水的木製工具比用來取蜂蜜、釣螞蟻和白蟻的工具更粗、更長。
這個發現和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靈長類學雜誌》上。報告稱這個現象在黑猩猩中很普遍,不分社群、年齡、性別,說明這可能是一種代際傳承的文化行為。
研究人員稱之為「十分重要的適應性行為」,能夠幫助黑猩猩在艱難的乾旱環境中生存下去,使它們比其他不會從樹洞中取水喝的動物具有了至關重要的優勢。
6. 發現藏在地底下的蜂巢,挖出來吃蜂蜜
圖片版權TOBIAS DESCHNER/ LOANGO CHIMPANZEE PROJECT
Image caption
黑猩猩挖到寶貝了 - 藏在地下的蜂巢。它們彷彿有特異功能,可以凖確「探到」地底下哪裏藏著蜂巢,然後挖出來吃蜂蜜
加蓬盧安果國家公園的黑猩猩會用複雜的工具組合從蜂窩汲取蜂蜜,為一種食物使用三、五種工具。
尤其令科研人員讚嘆的是這些黑猩猩彷彿有火眼金睛,目光能穿透地表,找到埋藏在地底下的蜂巢。
《人類進化雜誌》發表的研究報告說,完成這項工作需要具備複雜的認知能力,可以跟早期和中期石器時代古人類使用的一些技能相提並論。
人類近親
2005年,《自然》雜誌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用實驗結果論證黑猩猩有族群文化,而且這種文化跟人類社會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社會從眾性,類似於集體意識,整齊劃一,不別出心裁,標新立異;這是一種黑猩猩族群內部的行為規範。
英國和美國科學家合作,訓練黑猩猩用不同方法使用工具,發現黑猩猩經過一段時間的模仿和學習,形成一種文化習慣被傳承。
他們當時把黑猩猩分成兩組,每組各選一名,一個叫埃莉卡,一個叫喬治婭,讓她們分別學習兩種用工具獲取食物的技能。
存放食物的裝置有活動閘門,也有一根管道,可以同桿子挑起閘門讓食物掉出來,也可以用桿子捅管道,讓食物從另一頭掉出來。
埃莉卡和喬治婭學會之後回到自己的小組,其他組員模仿她們的動作學會了取食技能。科學家們說,在兩個月的實驗中,兩種"社群文化"逐漸成型。
這項研究證實了長期以來野外觀察到的現象:野外的黑猩猩社群有豐富的文化傳承,是人類以外任何物種都無法比擬的。
比如西非的黑猩猩用石塊和木棍砸開堅果取果仁吃,而東非的黑猩猩從來沒有這種行為。據推斷,大約400萬到600萬年前,人類和黑猩猩的共同遠祖可能就有從眾傾向,而這種心理和行為是人類文化特徵之一。
因此,黑猩猩埃莉卡和喬治婭在實驗環境下幫助科學家們培育了兩種文化,還為文化的淵源可追溯到史前遠古這個論點提供了新的論據。
「變笨了 」?
不過,長期跟蹤研究發現,黑猩猩的這些代代相傳的智慧行為, 學者一般稱之為文化行為,非但沒有演進上升,反而在退化。
也就是說黑猩猩族群的文化多元性在減退。
研究團隊找出5個方面的原因:
黑猩猩「人口」數量減少,意味著歷代積累的知識和技能「庫存」減少;
地理分佈上相互隔離,阻礙了族群之間的信息交流;
有些黑猩猩似乎有意識地避免或者乾脆放棄某些行為,以免被人類發現;
與人類共享/競爭的自然資源在減少;
氣候變化導致自然資源減少。
數據分析揭示出一個明顯的規律:在人類活動影響較大的區域,黑猩猩的智能行為就出現退化或減少;這種文化多元性減弱跟黑猩猩族群的其他因素無關。
作為對比,人跡罕見的地區黑猩猩的智能行為則得到很好的保留傳承。
不過,作為人類近親,黑猩猩也不是那麼容易言敗的。他們有足夠智慧適應環境。
科學家們下一步探討的就是黑猩猩在與人類並存的環境下學會了哪些新技能,比如去村裏打劫食物,或者利用人類的新資源為自己謀利。文化警鐘:黑猩猩越來越笨 六大技能在失傳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2u6nw7b
文化警鐘:黑猩猩越來越笨 六大技能在失傳 - BBC News 中文
「地球上最聰明的15種動物/昆蟲」排行,並以不同的研究佐證、動物習性與社會性依據統計,發現其實豬是比狗、章魚都還來得聰明。你準備好幫豬平反了嗎?
一同來看看這份排名,也許你會發現許多顛覆以往印象的傳統觀念。
15、螞蟻
螞蟻被認為是全世界最聰明的昆蟲,並且擁有昆蟲中最大質量的腦。螞蟻的聰明表現在牠們強烈的社會性、條理和戰略性,每一隻都有自己所肩負的任務,並且牠們都能有條不紊且有效率地達成。
螞蟻主要分為蟻后、雄蟻、工蟻、兵蟻,前兩著負責繁殖,而工蟻負責蒐集食物、照顧幼蟻,兵蟻有強大的前顎,擔任作戰要職,分工明確、合作無間。螞蟻懂得適應環境的變化,或改變環境以適應牠們的需要。
14、蜘蛛
蜘蛛複雜的織網技能其實是其他蟲類完全望其項背的,牠能吐出有黏性與無黏性的蛛網,並清楚地分辨而不讓自己誤踩。蜘蛛十分有耐性,學習能力極強,甚至能守株待兔幾小時都文風不動,在攻擊前,也會先判斷勝負機率是否高過對方。
13、狗
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也在數百年來的累積下,人們漸漸地多少改變了狗狗的DNA,狗開始懂得服從與理解,了解許多複雜的情感關聯與技能。狗有足夠的聰明,不會因為人們使用開心的語氣說話就輕易上當。牠們會把字詞和語氣結合在一起理解。意思是說,如果你用友善的語氣講狗的壞話,小心牠也聽得懂。
12、鴿子
鴿子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當成「信使」,牠有強烈的地域性、記性,能清清楚楚地記住經過地方的景物,甚至依據氣候、風向等特性了解正確方位,並且多年都不會忘記。
鴿子能執行不同的任務,同時接受不同刺激點所引發的注意力,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壯舉,很少有其他動物能夠如此做到。
11、章魚
章魚被科學家認為是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牠們的腦中有可以分辨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區塊,觀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令人嘆為觀止。章魚有非常龐大的神經系統,超過2/3在牠的觸手上,因此能夠靈活的抓取獵物、躲避危險。牠還是模仿與偽裝大師,速度也極快。
在不少的科學實驗中,章魚都能夠打開水中的已封閉的罐子,取出其中的食物進食。
10、浣熊
在浣熊的群體中有所謂的微型社會,每個社會再構成一個社區,維繫一個龐大且複雜的關係。浣熊的前肢有姆指,產生使用工具的能力。每個家庭間的依賴很深,彼此會共同保護抵禦外敵。
9、松鼠
松鼠恐怕是許多農人最頭痛的生物之一了,牠們很狡猾、機靈,即使自然棲地是林地,但就算在都市中生存,牠們也輕易就能駕輕就熟。松鼠對不同的捕鼠機關也很靈敏,會十分謹慎並不輕易上當。
8、老鼠
俗話說「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老鼠幾乎是許多人厭惡與懼怕的生物,除了牠可能會傳染疾病的這項因素外,老鼠其實是非常聰明的,這也是實驗室中大多以老鼠為實驗對象的主因。
老鼠具有心理認知的能力,這只有在人類與靈長類動物身上看的到,包含興奮、壓力、沮喪、狂怒等,牠們甚至可以使用敏銳的嗅覺和聽覺檢測地雷或炸彈。
7、豬
別再用「豬」罵別人笨蛋了!事實上豬不只聰明,牠還是世界上最愛乾淨的動物之一,如果有選擇,牠不會在牠休憩的地方排便。
豬群們有複雜的社會生活,母豬在哺育幼豬期間還會替仔豬們唱歌,此外,豬很愛玩樂,也聽得懂音樂,記性非常好,這能讓牠們清楚知道食物正確的位置,還有的豬會彼此學習競爭,以獲得更多食物作為獎勵。
6、鸚鵡
鸚鵡有非常強的學習能力,牠們能夠辨別超過百位以上的人類聲音,並在合適的環境與空間運用,智力相當於5歲的孩子。
世界上最有名的鸚鵡可能是艾力克斯(Alex),牠是知名動物心理學家艾琳(Irene Pepperberg)的忠心夥伴。牠可辨別50位以上的人、7種顏色和5種形狀,並理解更大、更小,或相同、不同的概念,能記憶的詞彙超過150個字。
5、烏鴉
烏鴉是世界上最聰明的鳥類,牠們可以記數,區分複雜的形狀,並執行觀察學習任務。烏鴉會利用嘴去切割草、葉或莖,幫助獲取食物,如果地上有人類丟棄的蛤蜊、堅果等,還會守在馬路邊,待汽車經過碾碎硬殼。烏鴉有複雜的社會行為,並且會合力完成不同任務,像是盜竊。
4、大象
大像是個群居動物,有完善的家庭行為與社會行為,牠們知道透過咀嚼、進食特定的樹葉來醫治疾病,甚至會埋葬其他的死象,這是除了人類外,只有大象會的禮儀習性。
大象有非常靈活的象鼻,這幫助牠可以操作任何工具,因此在許多跟大象有關的表演中,牠們會畫圖、寫字,牠還看的懂鏡子,認清鏡中角色就是自己。
3、黑猩猩
黑猩猩知道學習,也會創造不同的新事物,並執行手語與人類溝通,牠們會觀察並使用先進的工具,建立、製造牠們所需要的。在野外中,牠們懂得運用戰術行動,如群體側翼包圍獵物。家庭中也有深厚的心理情感牽絆。
2、海豚
海豚有高級的語言理解能力,牠們了解不同手勢所代表的意義,也聽得懂關鍵辭彙。在一項複雜的情感研究中,海豚能選擇「我不知道」的選項,在選擇這個類別時,代表牠們有多元認知,包含自我意識和群體意識的概念。海豚在聽覺與視覺的信息辨識程度也很高,牠們不會以為大銀幕的畫面是真實的畫面。
1、人猿
人猿被認為是除了人類以外,全世界最聰明的動物,智商還超過黑猩猩。人猿的學習能力很強,很多高難度的教學也是嘗試幾次過後就會,包含使用木板、鐵釘並以槌子固定,牠們的手腳發達且非常靈活,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96.4%。
在研究中,科學家曾把在豢養區的人猿野放,發現牠們會利用透過人類學到的知識與技術應用於野外中。
顛覆你的想像!世界上最聰明的15種動物 | 魯皓平 | 遠見雜誌 http://bit.ly/39qp0t7
美國哥倫布動物園大猩猩蘇利,一直被以為是雄性,沒想到竟然生下了寶寶。(圖擷自Columbus Zoo and Aquarium 臉書)
美國動物園嚇傻!「雄性」大猩猩生下寶寶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
2023/07/22 09:2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動物園與水族館(Columbus Zoo and Aquarium),自2019年接手飼養大猩猩蘇利(Sully)以來,就一直以為牠是雄性,沒想到如今蘇利竟然生下了寶寶,讓工作人員大吃一驚。
據《BBC》報導,哥倫布動物園管理員透露,他們原先都沒有懷疑蘇利的性別,而且牠身體狀況一直很好,沒有接受過任何檢查,直到最近看到蘇利在為寶寶哺乳,才驚覺牠其實是母的。
動物園方面表示,蘇利現年8歲,確實到了可以生育的階段,而大猩猩在8歲時公母都不會有明顯的性別特徵,雄性在12歲時背部毛色會變成銀灰色,又稱為「銀背」,這才和雌性有了外觀上的區別。
另外,由於大猩猩腹部較大,胎兒體型又小於人類嬰兒,因此在懷孕時很難看得出來。動物園指出,蘇利所生活的大猩猩群體,由39歲的「銀背」麥克(Mac)所領導,裡頭還有2隻年輕的雄性大猩猩,將進行DNA測試以確認孩子的父親是誰。
美國動物園嚇傻!「雄性」大猩猩生下寶寶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