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母之前魯國大夫公父文伯的母親敬姜就因教子有方而受到孔子的稱讚和時人的敬仰。  敬姜,莒國芭地(今山東營縣)人,魯國大夫公父穆伯之妻,公父文伯之母



敬姜遺風匾額


孟母三遷與敬姜遺風作者 :  李新花[摘要]孟母三遷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在孟母的教育與敦促下孟子成長為儒家宗師,地位僅次於孔子,孟母也成為“四大賢母”之一。而早在春秋時期的魯國也有一位教子有方的賢母――敬姜,她是魯國官吏公父文伯之母,曾受到孔子的褒揚。本文主要探討同為賢母,敬姜和孟母各有什麼過人之處,為何敬薑的知名度遠遠低於孟母。  [關鍵詞]孟母;敬姜;教子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是《三字經》中大家琅琅上口的名句。孟母為了使孟子擁有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先後遷往墓地附近、集市附近,孟子在這些地方都是嬉遊玩耍,不思進取。直至後來搬到學院附近,孟子開始模仿儒生學做禮儀之事,孟母認為這是適合居住的地方,才定居下來。當今一提到教育子女的典範,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孟母。兩千多年來,孟母一直受到後世的推崇。黎民百姓傳揚著她的故事,文人騷客為其立傳作文,孟氏後裔為其樹碑修祠。後人把她與歐陽修的母親歐母,岳飛的母親岳母,陶侃的母親陶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四大賢母”。其實早在孟母之前魯國大夫公父文伯的母親敬姜就因教子有方而受到孔子的稱讚和時人的敬仰。  敬姜,莒國芭地(今山東營縣)人,魯國大夫公父穆伯之妻,公父文伯之母,魯國執政季康子的從祖叔母。由於穆伯年紀輕輕就去世了,撫養文伯的重擔便落在了敬薑的肩上。文伯長大後,母親送他外出求學。一次文伯回家看望母親,跟隨文伯一起的朋友對文伯十分恭敬、言聽計從,就像對待父兄一般。敬姜看到這些,感覺非常不舒服,但文伯卻十分得意,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於是敬姜把文伯叫到跟前,嚴肅地教訓道:“過去周武王上朝歸來,環顧周圍見沒有人幫他脫鞋襪,就自己動手脫鞋襪,所以他能成就王業;齊桓公身邊有眾多進諫的大臣,每天在朝上提建議的就有三十多人,所以他才能成就齊國的霸業;周公為廣攬人才,有時吃一頓飯中間要停下三次會見臣子,洗一次澡要中斷三次去接見賢人,在他身邊有眾多開誠佈公進諫的人,因此周朝延續幾百年不衰敗。他們這三位聖賢,都是一國之君,尚且能夠禮賢下人。現在你年紀這麼小,地位卑下,卻讓你的朋友待你以父兄之禮,長此以往,你肯定不會有什麼作為!”敬姜以古代三位聖賢為例,教育文伯要謙虛謹慎、禮賢下士,友愛的對待自己的朋友,不能驕傲自大。文伯聽後深受感悟,“乃謝罪,於是乃擇嚴師賢友而事之”[2](p6)。  敬姜不僅育子有方,而且熱愛勞動,善於以德服人,她的《論勞逸》是春秋時期家訓的傑出代表作。一次文伯下朝回家拜見母親時,發現母親正在紡織,就對母親說:“像我們這樣的人家,主母還要紡麻,恐怕會觸犯季孫氏的怒氣,他會認為我不能很好的侍奉母親。”敬姜聽罷兒子的抱怨,訓誡道:“我聽說,過去聖賢的君王治理人民,選擇貧瘠的土地安頓他們,讓他們辛勤勞作。人進行勞作,就會勤儉,想到勤儉,就能產生善心;而逸樂會促使人放縱,一放縱邪惡之心就會滋長。”她認為,上自天子、諸侯、卿大夫,下至黎民百姓都必須勞動,或勞心、或勞力,這樣才能政清人和,國泰民安;而放縱享樂,會導緻禮法不興,甚至國家凋敝。敬姜作為一位貴族孀婦,能以織布勞作的實際行動,糾正兒子輕視勞動的錯誤看法,使其認識到世風好逸惡勞、脫離實際的危害,敦促其發揚勤儉持家的作風,這是十分可貴的。敬姜因這篇出色的《論勞逸》而成為有名的賢母,和她風格相近的主張或文章就叫“敬姜遺風”。  那麼為什麼敬姜不像孟母那樣婦孺皆知呢?首先,“母憑子貴”,兒子的影響。公父文伯雖然是一個受人愛戴、兢兢業業的官吏,但由於去世早,沒有特別令人稱道的功績,所以影響僅局限在魯國一帶。孟子就不同了,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作為儒家的“亞聖”,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孔子,再加上著作及推行的“仁政”政治主張,使他成為儒家宗師,名聲傳揚海內外。兒子有名氣,母親多少也沾點光,在這一點上,敬姜遠不如孟母。其次,敬姜宣揚的大多是封建禮教,如男尊女卑、男女有別等,不合乎現在的文化取向。敬姜恪守男女有別的禮法,即使是與晚輩交往,也不踏過房門,而是在寢室與季康子交談。再如婦人中年喪夫、晚年喪子,本是件讓人痛不欲生的事,敬姜為了恪守禮法,連哭都要分時間,早上哀哭丈夫,晚上哀哭兒子文伯,這就不是人之常情了。雖然這得到了孔子的讚美,認為她“知禮”,但在現在看來,略顯矯揉造作,沒有親切感。而孟母宣揚的都是為人處世的積極建議,如勤奮好。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何生氣。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非常驚慌,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孟母對兒子的教誨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善於引導兒子認識錯誤並改正。最後,在處理婆媳關係方面兩人也大相徑庭。敬薑的兒子去世早,為了防止別人議論文伯是因貪戀女色而死,敬姜嚴誡文伯的侍妾在哭喪是不許動真感情,要克制自己,“從禮而靜”,讓世人覺得文伯是個清心寡欲的人,以此美化文伯的德行。孟母則是一個明於婆媳之道的人,在孟子夫婦發生矛盾時,孟母公正的以禮責子,維護兒媳,從而使子媳和好如初,關係更加親密,孟母的做法在當時深得人心,“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於姑母之道。”[2](p6)。相比較敬薑一味堅守禮法維護兒子,不顧及他人心裡感受,孟母的公正無私,開明大度更得人心。  但敬姜在教育兒子的深度方面勝孟母一籌。孟母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修身齊家方面,如誠信不欺。而敬姜則延伸到了治國方面,在《論勞逸》中她闡發了一個最樸素的真理:勤勉不怠國則興,逸樂怠慢國則敗。兩人雖然都是孀婦,但她們所處的社會地位有天壤之別。孟母處於社會底層一人克勤克儉,含辛茹苦的撫育孟子,大部分時間用來養家糊口,與國政發生聯繫幾乎不可能。而敬姜是一個貴族婦女,雖然丈夫早逝,但殷實的家境使她不必為生計操勞,並且得到了公婆大量的教誨。在耳濡目染中關心國政也是合情合理的,而且當時中國的奴隸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著氏族制的殘餘,不少貴族婦女並未完全退出政治舞台。像敬姜這樣的貴婦關心政治也是正常的。不管是多次搬遷選擇好鄰居,還是身體力行教育兒子勤勉克惰、以禮待人,孟母和敬姜雖然身處的社會地位不同,但是她們都高度重視對兒子的教育工作,為日後他們成為國之棟樑的賢人打下了堅定的基礎,可說是各有千秋、功不可沒。這也反映了西周以來家訓的價值取向,就是在內容上主要是進行德、禮教育,並且母親成為家訓的主體。參考文獻:   [1](東周)左丘明.國語.[M].上海書店,1987.   [2](西漢)劉向.古列女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 3]錢穆.國語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倪晉波.季敬姜“知禮”與周禮在魯的嬗遷.[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5]彭建華.論《國語》的智者女性形象.[J].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4,7.   [6]葛志毅.《列女傳》與古代社會的婦女生活.[J].中華文化論壇,1997,3   [7]張濤.列女傳釋注.[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 論文來源:《黑龍江史志》 2014年17期


公父穆伯姬姓,中國春秋時期魯國三桓季悼子之子,季平子的兄弟。[1]

公之的叔父季公鳥死後,季公若公思展和季公鳥的家臣申夜姑管理他的家務。季公鳥的遺孀季姒和管伙食的檀私通,害怕被發現,她讓侍女打了自己,向秦遄的妻子反誣季公若,季姒又對公甫說公思展和申夜姑要挾她。[2]公父穆伯的妻子是敬姜,兒子是公父文伯[3]


公父文伯姬姓,名,中國春秋時期魯國三桓季悼子之孫,公父穆伯的兒子。[1]

前505年九月廿八日,陽虎囚禁了季桓子和公父文伯,驅逐仲梁懷。十月初十,殺死公何藐十月十二日,陽虎與季桓子在稷門內盟誓。十月十三日,舉行大詛咒,驅逐了公父文伯公父歜和秦遄,公父歜和秦遄都逃奔齊國[2]。前492年五月廿八日,魯國司鐸官署發生火災。火勢越過公宮,魯桓公廟、魯僖公廟都被燒毀。南宮敬叔來到,命周人拿出國君所看的書。子服景伯來到,命令宰人拿出禮書,校人駕上馬,巾車在車軸上塗上油脂,用浸濕的帷幕把火場附近的建築物覆蓋起來。公父文伯來到,命令校人為公車套上馬。季桓子來到,站在象魏外邊為魯哀公駕車,命令救火的人受傷就停下來,因為財物是可以再生產的。命令把文獻收藏起來。富父槐來到,拆去火道上的乾枯易燃物品,圍繞公宮四周開闢火巷隔火。[3]公父文伯的母親是敬姜,《國語·魯語》很多篇目都是說她對兒子公父文伯的教訓


《列女傳》對後世影響很大。有一些故事流傳至今,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即出自該書。後來,中國的史書多有專門的篇章記敘各朝婦女事跡,隨著婦女觀的變化,各朝側重記敘表彰的婦女德行也有所不同   列女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XZQyjC


https://www.shenzhenmuseum.com/webPublication/academicDetail?resId=b3bf024ff1a843648656056f5cde4b0b&pubType=3&lmType=L0602&academic=1&pType=L06


https://www.shenzhenmuseum.com/webPublication/academicDetail?resId=b3bf024ff1a843648656056f5cde4b0b&pubType=3&lmType=L0602&academic=1&pType=L06#page/81


敬姜論勞逸
《敬姜論勞逸》出自《國語》中的《魯語下》。敬姜的一番長論,是希望自己做高官的兒子忠于職守,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一定要謹記勤儉節約,不要貪圖安逸。她認為貪圖安逸會觸發人們內心的貪欲,貪欲最終會葬送兒子的前程乃至生命。
作品名稱
敬姜論勞逸
創作年代
春秋時代
作品出處
《國語》
文學體裁
散文
作品原文
公父文伯退朝①,朝其母②,其母方績③,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猶績④,懼幹季孫之怒也⑤。其以歜為不能事主乎?"其母嘆曰:"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⑥?居⑦,吾語女。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⑧,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
是故天子大採朝日⑨,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⑩,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師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⑪。少採夕月⑫,與太史司載糾虔天刑。日入,監九御,使潔奉諦、郊之粢盛,而後即安。諸侯朝修天子之業命,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慆淫,而後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職,晝講其庶政,夕序其業,夜庀其家事⑬,而後即安。士朝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怠。王後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紘、綖。卿之內子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⑭,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賦事,烝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闢⑮。古之製也!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訓也!自上以下,誰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避闢?吾冀而朝夕修我⑯,曰:'必無廢先人。'爾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餘懼穆伯之絕祀也?"
仲尼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⑰!"
注解譯文
作品注解
①公父文伯:魯大夫.季悼子的孫子,公父穆伯的兒子。
②朝:古時候去見君王叫朝,謁見尊敬的人也可以叫朝。母:公父文伯的母親,即敬姜。
③績:紡麻。
④歜(chù):文伯自稱其名。主:主母。
⑤幹:犯。季孫:即季康子。當時擔任魯國的正卿,是季悼子的曾孫。季氏是魯是的大族,敬姜是季康子從叔祖母,所以文伯這樣說。
⑥僮子:即童子。備官:充任官職。
⑦居:坐下。
⑧瘠土:不肥沃的土地。
⑨大採:五採。朝日:天子以春分朝日。
⑩祖:熟習。識:知。地德:古人認為地能生產百物,養育人民,這便是地之德。
⑪師尹:大夫官。惟:表並列,與,和。旅:眾士。牧:州牧。相:國相。宣序:全面安排。
⑫少採:三採。夕月:天子每年秋分之夜祭祀月亮的儀式。
⑬庀(pǐ):治理
⑭列士:士的總稱,周代分元士,中士,庶士三種。
⑮社:春社,每年春分時祭祀土地神。烝:特指冬天的祭祀。愆:罪過,過失。闢:刑法。
⑯而:你。修:勉勵。
⑰淫:貪圖安逸。
白話譯文
公父文伯退朝之後,去看望他的母親,他的母親正在放線,文伯說:"象我公父歜這樣的人家還要主母親自放線,這恐怕會讓季孫惱怒。他會覺得我公父歜不願意孝敬母親吧?"他的母親嘆了一口氣說:"魯國要滅亡了吧?讓你這樣的頑童充數做官卻不把做官之道講給你聽?坐下來,我講給你聽。過去聖賢的國王為老百姓安置居所,選擇貧瘠之地讓百姓定居下來,使百姓勞作,發揮他們的才能,因此(君主)就能夠長久地統治天下。老百姓要勞作才會思考,要思考才能(找到)改善生活(的好辦法);閒散安逸會導致人們過度享樂,人們過度享樂就會忘記美好的品行;忘記美好的品行就會產生邪念。居住在沃土之地的百姓勞動水準不高,是因為過度享樂啊。居住在貧瘠土地上的百姓,沒有不講道義的,是因為他們勤勞啊。
因此天子穿著五彩花紋的衣服隆重地祭祀太陽,讓叄公九卿,熟習知悉農業生產,中午考察政務,交代百官要做的事務。京都縣邑各級官員在牧、相的領導下,安排事務使百姓得到治理。天子穿著三採花紋的衣服祭祀月亮,和太史、司載詳細記錄天象;日落便督促嬪妃們,讓她們清潔並準備好禘祭、郊祭的各種谷物及器皿,然後才休息。諸侯們清早聽取天子布置事務和訓導,白天完成他們所負責的日常政務,傍晚反復檢查有關典章和法規,夜晚警告眾官,告誡他們不要過度享樂,然後才休息。卿大夫清早統籌安排政務,白天與屬僚商量處理政務,傍晚梳理一遍當天的事務,夜晚處理他的家事,然後才休息。貴族青年清早接受早課,白天講習所學知識,傍晚復習,夜晚反省自己有無過錯直到沒有什麽不滿意的地方,然後才休息。從平民以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一天懈怠的。王後親子編織冠冕上用來系瑱的黑色絲帶,公侯的夫人還要編織系于頜下的帽帶以及覆蓋帽子的裝飾品。卿的妻子做腰帶,所有貴婦人都要親自做祭祀服裝。各種士人的妻子,還要做朝服。普通百姓,都要給丈夫做衣服穿。春分之後祭祀土地接著開始耕種,冬季祭祀時獻上谷物和牲畜,男女(都在冬祭上)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事功),有過失就要避開不能參加祭祀。這是上古傳下來的製度!君王操心,小人出力,這是先王的遺訓啊。自上而下,誰敢挖空心思偷懶呢?如今我守了寡,你又做官,早晚做事,尚且擔心丟棄了祖宗的基業。倘若懈怠懶惰,那怎麽躲避得了罪責呢!我希望你早晚提醒我說:'一定不要廢棄先人的傳統。'你今天卻說:'為什麽不自己圖安逸啊?'以你這樣的態度承擔君王的官職,我恐怕你父親穆伯要絕後了啊。"
仲尼聽說這件事後說:"弟子們記住,季家的老夫人不圖安逸!"
作品賞析
敬姜絮絮叨叨一番長論,無非是希望自己做高官的兒子忠于職守,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一定要謹記勤儉節約,不要貪圖安逸,因為她老人家認為貪圖安逸會觸發人們內心的貪欲,貪欲最終會葬送兒子的前程乃至生命,讀之如醍醐灌頂,振聾發聵,消費至上成為主流的生活觀,每慮及此,即憂心忡忡,有錢的盡情消費,沒錢的隻好望"物"興嘆,興嘆之餘難免憂憤,如何和諧?我還是覺得應該提倡過簡樸的生活,先不講從簡入奢易,從奢入簡難的大道理,但求生活適度舒適足矣,過度消費,勞命傷財,頗為不值。


魯國的官員公父文伯退朝回家,先去拜見母親,他的母親正在織麻布。文伯說:「像我這樣有能力的人,竟然還要媽媽辛苦織麻貼補家用,行政首長季孫聽到我這樣苛待媽媽會生氣的,他會覺得我沒有盡孝道奉養母親呢!」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猶績,懼忓季孫之怒也,其以歜為不能事主乎?」
其母歎曰:「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居,吾語女。 」
魯國的官員公父文伯退朝回家,先去拜見母親,他的母親正在織麻布。文伯說:「像我這樣有能力的人,竟然還要媽媽辛苦織麻貼補家用,行政首長季孫聽到我這樣苛待媽媽會生氣的,他會覺得我沒有盡孝道奉養母親呢!」 
文伯的母親聽到了,歎口氣說:「魯國恐怕要滅亡了吧!怎會讓你這種幼稚的小孩子當官呢?你沒聽說過治國之道嗎?坐下!讓我告訴你。 」
「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
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嚮義,勞也。 」
「歷史上優秀的領導人周文王管理百姓,他選擇貧瘠的土地拓荒,帶領百姓一起將荒蕪不毛之地開墾成可以生產的肥沃農地,政績傳遍各地,因此能長期統治天下。
人民勤勞開墾,就會思考怎麼解決現實問題;不停地思考解決現實的方法,就會想要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達到神乎其技的境界。
人習慣安逸舒服的生活,就會放縱擺爛;放縱擺爛就忘記自己的專業能力還要不斷精進;忘記磨練專業能力,就會想投機取巧、鑽營作惡。
肥沃土地上的人民多半不成材,就是因為生活過得太舒服安逸了;貧瘠土地上的人民,沒有不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專業素養的,這是因為他們勤勞開墾的關係啊!」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師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與大史司載,糾虔天刑;日入,監九御,使潔奉禘郊之粢盛,而後即安。
「所以周朝的國家領導人在春分的早晨,穿著五彩的禮服去祭拜日神,和各部會首長開學術研討會,複習農業、水土保持、防災等方面的知識;白天考察行政與各部會首長的執行成效,秘書長召集各地行政官僚、行政首長和行政院長向國家領導人報告民情,擬定解決人民問題的步驟。
國家領導人在秋分的晚上,穿著三采的禮服去祭拜月神,和史學院的院士、科學院的院士,恭敬地觀察天象所顯示的氣候變化徵兆。
從傍晚起,就要監督官邸的太太與女官們,做好祭祖、祭天的準備工作,將黍稷等祭品擺設在清洗乾淨的祭器內,然後才去休息。
「諸侯朝修天子之業命,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慆淫,而後即安。
卿大夫朝考其職,晝講其庶政,夕序其業,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士朝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怠。 」
「政治權貴階級早晨辦理國家領導人交辦的事情與行政命令,白天考察他們職權範圍內的業務,傍晚省察法規制度,晚上告誡公務員,使他們不敢怠慢放蕩,然後才去休息。
各部會次長早晨查考自己是否盡到職務的本分,白天辦理各種政務,傍晚依序檢覈,晚上處理封地的事務,然後才去休息。
軍公教中級主管早晨接受任務指派,白天到自己的單位交代清楚任務內容,貫徹執行,傍晚再重新檢查一次任務的執行流程,晚上反省有無過失,確定沒有過失,然後才去休息。
基層的平民百姓,天亮就工作,天黑就休息,沒有一天的懈怠。 」
「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綖,卿之內子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賦事,蒸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訓也。自上以下,誰敢淫心舍力? 」
「第一夫人要親自編織王冠兩側用來懸掛塞耳玉的黑色絲繩,各政治派系領袖的夫人除了要編織黑色絲繩,還要加做綁冠冕的帶子與冠冕上覆蓋的布,部會次長夫人要做黑色的束腰帶,政務官的妻子要做祭祀的衣服,局處首長的妻子還要加做制服,基層公務員的妻子都要替丈夫做衣裳。
春分祭祀後,就頒布法令、分配農桑工作,冬祭的時候,每一戶農民各自奉獻勞動成果,男女都要盡力做出成績,發生過失就要受罰,這是古代的制度啊!
權力地位高的人,要勤奮地擬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去推動,權力地位低的人要勤奮執行,這是開國領袖的教訓啊!國家從上到下,誰敢放縱怠惰?」 
「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無廢先人。』爾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餘懼穆伯之絕祀也。」 
仲尼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 
「現在我是個寡婦,你又還不成熟,能力只能當部屬,就算從早到晚努力做事,都還怕忘記大師開拓事業的道理,何況是心裡出現這種怠惰的想法,這樣怎麼能避免犯錯呢?
我希望你從早到晚都能警惕我:『絕對不要荒廢前輩大師的精神。』你現在卻說:『你爲什麽不好好過著舒服的生活呢?』以這樣的水準去接受國家領導人委派的官職,我真怕你父親將來會絕子絕孫,沒人祭祀了。」 
孔大師聽到這件事說:「學生們記住這些話!季氏家族的敬姜女士處在富裕的環境中也不絕放縱怠惰。」


敬姜論勞逸
先秦:佚名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猶績,懼乾季孫之怒也。其以歜為不能事主乎?”其母嘆曰:“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居,吾語女。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師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採夕月,與大史司載糾虔天刑。日入,監九御,使潔奉鐕郊之粢盛,而後即安。諸侯朝修天子之業命,晝考其國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慆淫,而後即安。卿大朝考其職,晝講其庶政,夕序其業,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士朝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怠。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紘、綖。卿之內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賦事,蒸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訓也!自上以下,誰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無廢先人。’爾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懼穆伯之絕祀也?”
仲尼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
古文觀止,生活,哲理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公父文伯退朝之後,去看望他的母親,他的母親正在放線,文伯說:“象我公父歜這樣的人家還要主母親自放線,這恐怕會讓季孫惱怒。他會覺得我公父歜不願意孝敬母親吧?”他的母親嘆了一口氣說:“魯國要滅亡了吧?讓你這樣的頑童充數做官卻不把做官之道講給你聽?坐下來,我講給你聽。過去聖賢的國王為老百姓安置居所,選擇貧瘠之地讓百姓定居下來,使百姓勞作,發揮他們的才能,因此(君主)就能夠長久地統治天下。老百姓要勞作才會思考,要思考才能(找到)改善生活(的好辦法);閒散安逸會導致人們過度享樂,人們過度享樂就會忘記美好的品行;忘記美好的品行就會產生邪念。居住在沃土之地的百姓勞動水平不高,是因為過度享樂啊。居住在貧瘠土地上的百姓,沒有不講道義的,是因為他們勤勞啊。
因此天子穿著五彩花紋的衣服隆重地祭祀太陽,讓叄公九卿,熟習知悉農業生產,中午考察政務,交代百官要做的事務。京都縣邑各級官員在牧、相的領導下,安排事務使百姓得到治理。天子穿著三採花紋的衣服祭祀月亮,和太史、司載詳細記錄天象;日落便督促嬪妃們,讓她們清潔並準備好禘祭、郊祭的各種穀物及器皿,然後才休息。諸侯們清早聽取天子布置事務和訓導,白天完成他們所負責的日常政務,傍晚反覆檢查有關典章和法規,夜晚警告眾官,告誡他們不要過度享樂,然後才休息。卿大夫清早統籌安排政務,白天與屬僚商量處理政務,傍晚梳理一遍當天的事務,夜晚處理他的家事,然後才休息。貴族青年清早接受早課,白天講習所學知識,傍晚複習,夜晚反省自己有無過錯直到沒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然後才休息。從平民以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一天懈怠的。王后親子編織冠冕上用來系瑱的黑色絲帶,公侯的夫人還要編織繫於頜下的帽帶以及覆蓋帽子的裝飾品。卿的妻子做腰帶,所有貴婦人都要親自做祭祀服裝。各種士人的妻子,還要做朝服。普通百姓,都要給丈夫做衣服穿。春分之後祭祀土地接著開始耕種,冬季祭祀時獻上穀物和牲畜,男女(都在冬祭上)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事功),有過失就要避開不能參加祭祀。這是上古傳下來的制度!君王操心,小人出力,這是先王的遺訓啊。自上而下,誰敢挖空心思偷懶呢?如今我守了寡,你又做官,早晚做事,尚且擔心丟棄了祖宗的基業。倘若懈怠懶惰,那怎么躲避得了罪責呢!我希望你早晚提醒我說:‘一定不要廢棄先人的傳統。’你今天卻說:‘為什麼不自己圖安逸啊?’以你這樣的態度承擔君王的官職,我恐怕你父親穆伯要絕後了啊。”
仲尼聽說這件事後說:“弟子們記住,季家的老夫人不圖安逸!”
注釋
①公父文伯:魯大夫.季悼子的孫子,公父穆伯的兒子。
②朝:古時候去見君王叫朝,謁見尊敬的人也可以叫朝。母:公父文伯的母親,即敬姜。
③績:紡麻。
④歜(chù):文伯自稱其名。主:主母。
⑤乾:犯。季孫:即季康子。當時擔任魯國的正卿,是季悼子的曾孫。季氏是魯是的大族,敬姜是季康子從叔祖母,所以文伯這樣說。
⑥僮子:即童子。備官:充任官職。
⑦居:坐下。
⑧瘠土:不肥沃的土地。
⑨大采:五采。朝日:天子以春分朝日。
⑩祖:熟習。識:知。地德:古人認為地能生產百物,養育人民,這便是地之德。
賞析
敬姜絮絮叨叨一番長論,無非是希望自己做高官的兒子忠於職守,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一定要謹記勤儉節約,不要貪圖安逸,因為她老人家認為貪圖安逸會觸發人們內心的貪慾,貪慾最終會葬送兒子的前程乃至生命,讀之如醍醐灌頂,振聾發聵。目前消費至上成為主流的生活觀,每慮及此,即憂心忡忡,有錢的盡情消費,沒錢的只好望“物”興嘆,興嘆之餘難免憂憤,如何和諧?我還是覺得應該提倡過簡樸的生活,先不講從簡入奢易,從奢入簡難的大道理,但求生活適度舒適足矣,過度消費,勞命傷財,頗為不值。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文伯曰:
  「以歜(音觸)之家而主猶績,懼乾季孫之怒也。其以歜為不能事主乎?」
  其母嘆曰:「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居,吾語女。
  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
  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
  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
  公父文伯退朝之後,去看望他的母親,他的母親正在放線,文伯說:
  「像我公父歜這樣的人家還要主母親自放線,這恐怕會讓季孫惱怒。
  他會覺得我公父歜不願意孝敬母親吧?」
  他的母親嘆了一口氣說:
  「魯國要滅亡了吧?讓你這樣的頑童充數做官卻不把做官之道講給你聽?
  坐下來,我講給你聽。過去聖賢的國王為老百姓安置居所,
  選擇貧瘠之地讓百姓定居下來,使百姓勞作,發揮他們的才能,
  因此君主就能夠長久地統治天下。
  老百姓要勞作才會思考,要思考才能找到改善生活的好辦法;
  閒散安逸會導致人們過度享樂,人們過度享樂就會忘記美好的品行;
  忘記美好的品行就會產生邪念。
  居住在沃土之地的百姓勞動水平不高,是因為過度享樂啊。
  居住在貧瘠土地上的百姓,沒有不講道義的,是因為他們勤勞啊。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
  師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與大史司載糾虔天刑。
  日入,監九御,使潔奉褅郊之粢(音滋)盛,而後即安。
  諸侯朝修天子之業命,晝考其國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
  使無慆(音滔)淫,而後即安。
  卿大朝考其職,晝講其庶政,夕序其業,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
  士朝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
  自庶人以下,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怠。
  王后親織玄紞(音膽),公侯之夫人,加之紘(音宏)、綖(音延)。
  卿之內為大帶,命婦成祭服。
  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
  社而賦事,蒸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辟。
  古之制也!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訓也!自上以下,誰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避辟?
  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無廢先人。』
  爾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懼穆伯之絕祀也?」
  因此天子穿著五彩花紋的衣服隆重地祭祀太陽,讓參公九卿,
  熟習知悉農業生產,中午考察政務,交代百官要做的事務。
  京都縣邑各級官員在牧、相的領導下,安排事務使百姓得到治理。
  天子穿著三採花紋的衣服祭祀月亮,和太史、司載詳細記錄天象;
  日落便督促嬪妃們,讓她們清潔並準備好禘祭、郊祭的各種穀物及器皿,
  然後才休息。諸侯們清早聽取天子佈置事務和訓導,
  白天完成他們所負責的日常政務,傍晚反覆檢查有關典章和法規,
  夜晚警告眾官,告誡他們不要過度享樂,然後才休息。
  卿大夫清早統籌安排政務,白天與屬僚商量處理政務,
  傍晚梳理一遍當天的事務,夜晚處理他的家事,然後才休息。
  貴族青年清早接受早課,白天講習所學知識,傍晚複習,
  夜晚反省自己有無過錯直到沒有甚麼不滿意的地方,然後才休息。
  從平民以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一天懈怠的。
  王后親子編織冠冕上用來系瑱的黑色絲帶,
  公侯的夫人還要編織繫於頜下的帽帶以及覆蓋帽子的裝飾品。
  卿的妻子做腰帶,所有貴婦人都要親自做祭祀服裝。
  各種士人的妻子,還要做朝服。普通百姓,都要給丈夫做衣服穿。
  春分之後祭祀土地接著開始耕種,冬季祭祀時獻上穀物和牲畜,
  男女都在冬祭上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有過失就要避開不能參加祭祀。
  這是上古傳下來的制度!君王操心,小人出力,這是先王的遺訓啊。
  自上而下,誰敢挖空心思偷懶呢?如今我守了寡,你又做官,早晚做事,
  尚且擔心丟棄了祖宗的基業。倘若懈怠懶惰,那怎麼躲避得了罪責呢!
  我希望你早晚提醒我說:『一定不要廢棄先人的傳統。』
  你今天卻說:『為什麼不自己圖安逸啊?』
  以你這樣的態度承擔君王的官職,我恐怕你父親穆伯要絕後了啊。」
  仲尼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
  仲尼聽說這件事後說:「弟子們記住,季家的老夫人不圖安逸!」


敬姜論勞逸    國 語
原文: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猶績,懼干季孫之怒也。
其以歜為不能事主乎?」其母歎曰:「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居,吾語女。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嚮義,勞也。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 ,與三九公九卿,祖識地德,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師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與大史司載糾虔天刑。日入,監九御,使潔奉禘郊之粢盛,而後即安。諸侯朝修天子之業命,晝考其國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慆淫,而後即安。卿大朝考其職,晝講其庶政,夕序其業,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士朝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怠。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紘綖。卿之內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賦事,蒸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訓也!自上以下,誰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無廢先人。』爾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懼穆伯之絕祀也?」
  仲尼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 
譯文
公父文伯退朝(回家),看望他的母親,他的母親正在紡麻。文伯說:「以我歜的家而主人卻還在紡麻,恐怕惹得季孫惱怒,他會認為我歜不能侍奉(家中的)主人啊!」
他的母親歎息道:「魯國要亡了嗎!讓小孩子佔著位置當官卻沒讓(你)聽聽道理嗎?坐 下,我講給你聽。從前聖賢國王安置民眾,選擇貧瘠的土地安置他們,鍛煉他的子民然後依靠他們的能力,所以長久統治天下。民眾勞作才會思考,思考才會有善良 的念頭產生;安逸就會淫亂,淫亂就會忘記善良,忘了善良邪惡的念頭便產生。肥沃的土地上的民眾沒有能耐,因為(他們)荒淫;貧瘠的土地上的民眾沒有不崇尚 正義的,因為(他們)勤勞。因此天子用最完美文采的器具祭祀太陽,和三公、九卿一起祭地和識別土地的功用;中午考察政務,交代百官(要履行)的事務,眾官 之長考慮眾官員的事、牧、相全面使民眾的事務治理有秩序;用簡單文采的器具祭月亮,和太史、司載(應該也是官名吧)收集威猛的天的法則;日落便督促嬪妃 們,讓她們清潔並準備好禘(祭)、郊(祭)的粢及其器皿,然後就休息。諸侯們清早學習和聽取天子佈置的事務和訓導,白天完成他們為國供職的任務,傍晚反省 (溫習並思考)那些典章和法規,夜晚警告眾官,讓他們不要享樂過度,然後就休息。卿大夫清早考慮他的職責任務,白天謀劃(施行)他眾多的政務,傍晚梳理他 的事務(實施情況),夜晚處理他的家事,然後就休息。貴族青年清早接受教育,白天聽講弄懂(所學知識),傍晚複習,夜晚反省自己有無過錯直到沒有遺憾,然 後就休息。從平民以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一天懈怠的。王后親自織黑色的絲帶,公侯的夫人加上紘、綖,卿的妻子做腰帶,大夫的妻子做祭祀服裝,各種 士的妻子加上朝服,從平民以下,都讓她的丈夫有衣穿。春祭祭社時分配事務,冬祭時獻上農作物(還有牲畜),男男女女獻功,有罪愆的就加以懲罰,(這些都 是)古人的制度啊。君子(君王)操勞心,小人(百姓)付出勞力,先王的訓導啊。自上而下,誰敢想荒淫(勞作)省力氣?
「如今的我,守著寡,你又是下大夫,從早到晚參與朝政事務,還擔心丟失了先人的事 業。更別說懈怠懶惰,那怎麼躲避得了懲罰呢!我指望你早晚提醒我說:『一定不要廢棄先人的傳統。』你今天(卻)說:『為什麼不自己圖安逸啊?』以你這樣承 擔君王的官職,我恐怕穆伯(你爹)要絕後(沒有人祭祀祖宗廟)啊。」
孔子聽說這這件事(後)說:「學生們記住:季家這婦人不過度(享樂)啊!」

敬姜論勞逸_百度百科


敬姜論勞逸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猶績,懼忓季孫之怒也,其以歜為不能事主乎?」
其母嘆曰:「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居,吾語女。 
「昔圣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師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與大史司載,糾虔天刑;日入,監九御,使潔奉禘郊之粢盛,而後即安。諸侯朝修天子之業命,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慆淫,而後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職,晝講其庶政,夕序其業,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士朝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怠。 
「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綖,卿之內子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賦事,蒸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訓也。自上以下,誰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無廢先人。』爾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懼穆伯之絕祀也。」 
仲尼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 
【語譯】 
公父文伯退朝回家,去拜見母親,他的母親正在績麻。文伯說:「像我們這樣的人家,主母還要績麻,恐怕會觸怒季孫吧!他會以為我不能奉養母親呢!」 
文伯的母親嘆口氣說:「魯恐怕要亡國了吧!怎會讓你這種不懂得道理的人去做官呢?而你竟然也沒聽說過治國之道嗎?坐下!讓我告訴你。 
「從前圣王治理人民,總是選擇貧瘠的土地讓他們居住,讓人民慣於勤勞再使用他們,所以能長久地統治天下。人民勤勞就會思考,思考就會產生善心;安逸就會放縱,放縱就會失去善心,失去善心就會產生惡心。肥沃土地上的人民多半不成材,這是因為安逸啊;貧瘠土地上的人民,沒有不向義的,這是因為勤勞啊。 
「所以天子在春分的早晨,穿著五采的禮服去祭日,和三公九卿熟習認識地利;正午開始考察政令和百官的政務,師尹和眾州牧輔助天子宣布政令、依序辦理民事。天子在秋分的晚上,穿著三采的禮服去祭月,和太史、司載恭敬地觀察天象所顯示的法度。從傍晚起就要監督九嬪,把祭祖、祭天的黍稷準備好,然後才去休息。諸侯早晨辦理天子的事情、命令,白天考察國內的政事,傍晚省察法規制度,晚上告誡百官,使他們不敢怠慢放蕩,然後才去休息。卿大夫早晨查考自己的職務,白天辦理各種政務,傍晚依序檢核,晚上處理封地的事務,然後才去休息。士早晨接受任務,白天專心講習,傍晚再復習,晚上反省有無過失,沒有,然後才去休息。從平民以下,天亮就工作,天黑就休息,沒有一天的懈怠。 
「王后要親自織玄紞,公侯的夫人還要加上做纮綖,卿的嫡妻要做大帶,大夫的妻子要做祭服,上士的妻子還要加上做朝服,從下士以下的妻子,都要替丈夫做衣裳。春分祭社後就頒布分配農桑之事,冬祭時各自呈獻成果,男女都要努力追求績效,有過失就要受罰,這是古代的制度啊!在上位的要勞心,在下位的要勞力,這是先王的教訓啊!從上到下,誰敢放縱怠惰? 
「現在我是個寡婦,你又只是個小官,就算從早到晚做事,都還怕失去祖先的事業。何況是這種怠惰的想法,又怎能避罪免罰呢?我希望你從早到晚都能警惕我:『一定不要荒廢祖先留下的事業。』你現在卻說:『爲什麽不自求安逸?』照這樣去承當國君給你的官職,我真怕你父親就要無人祭祀了。」 
孔子聽到這件事說:「弟子們記著這些話!像季氏這樣的婦人,可說是不放縱的了。」 
——恭錄自新譯《古文觀止》


敬姜論勞逸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猶績,懼乾季孫之怒也。其以歜爲不能事主乎?”其母嘆曰:“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居,吾語女。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師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採夕月,與大史司載糾虔天刑。日入,監九御,使潔奉鐕郊之粢盛,而後即安。諸侯朝修天子之業命,晝考其國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慆淫,而後即安。卿大朝考其職,晝講其庶政,夕序其業,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士朝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怠。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紘、綖。卿之內爲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賦事,蒸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闢。古之制也!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訓也!自上以下,誰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避闢?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無廢先人。’爾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餘懼穆伯之絕祀也?”
仲尼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
譯文及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
譯文
公父文伯退朝之後,去看望他的母親,他的母親正在放線,文伯說:“象我公父歜這樣的人家還要主母親自放線,這恐怕會讓季孫惱怒。他會覺得我公父歜不願意孝敬母親吧?”他的母親嘆了一口氣說:“魯國要滅亡了吧?讓你這樣的頑童充數做官卻不把做官之道講給你聽?坐下來,我講給你聽。過去聖賢的國王爲老百姓安置居所,選擇貧瘠之地讓百姓定居下來,使百姓勞作,發揮他們的才能,因此(君主)就能夠長久地統治天下。老百姓要勞作纔會思考,要思考才能(找到)改善生活(的好辦法);閒散安逸會導致人們過度享樂,人們過度享樂就會忘記美好的品行;忘記美好的品行就...
賞析
更多
作者:佚名
敬姜絮絮叨叨一番長論,無非是希望自己做高官的兒子忠於職守,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一定要謹記勤儉節約,不要貪圖安逸,因爲她老人家認爲貪圖安逸會觸發人們內心的貪慾,貪慾最終會葬送兒子的前程乃至生命,讀之如醍醐灌頂,振聾發聵。目前消費至上成爲主流的生活觀,每慮及此,即憂心忡忡,有錢的盡情消費,沒錢的只好望“物”興嘆,興嘆之餘難免憂憤,如何和諧?我還是覺得應該提倡過簡樸的生活,先不講從簡入奢易,從奢入簡難的大道理,但求生活適度舒適足矣,過度消費,勞命傷財,頗爲不值。


敬姜遺風匾額
《古文觀止》之《敬姜論勞逸》第四節
《古文觀止》之《敬姜論勞逸》第四節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QZWkAm
天子、百官都是男的,而敬姜她是個女的。她的兒子不讓她幹活,她舉了一大堆男的應該從早忙到晚的例子。她兒子如果反問一句,媽,這是我們男人的事,您就休息就好了。這怎麼辦呢?老太太把這一點也想到了。
接下來她就開始說,各個層級的女的是怎麼樣生活的。
先說王后,也就是天子的老婆,她要親自織玄紞,玄紞是什麼呢?就是帽子,那時候叫冠,冠上邊繫著玉的一個黑色的繩。玄指的就是黑色的意思。
諸侯的老婆呢?叫夫人,她們還要織紘、綖,紘就是帽子,也就是冠,系在下巴上面那條繩,防止這冠脫落,紘是覆蓋在冠上面的一種裝飾物。
到了卿這個層面。他的老婆幹什麼呢?做大帶,也就是腰帶。
大夫這個層級,他們的老婆幹什麼呢?做祭服,祭祀用的衣服。
到了士這個層級,他們的老婆幹什麼呢?做朝服。
庶人以及以下更低層級的這些人的老婆,她們都需要給自己的老公做衣服。
我用誰誰誰的老婆,這是現代用語。在原文當中用語是很有文采的。天子的老婆原文寫王后,公侯的老婆原文寫夫人,卿的老婆原文寫內子,大夫的老婆原文寫命婦,而士的老婆叫妻。
您看不同層級的稱謂都是不一樣的,有一些稱謂今天還在用。
像今天要是介紹自己的老婆,可以說這是我的夫人,也可以說這是我的內子,也可以說這是我的妻。這些現在都通用了,但在當年這都有不同的意思。但有一些詞彙今天就不用了,比如說後,比方說命婦,這一般今天沒有這麼說話的。介紹自己的老婆,這是我的後,這是我的命婦,人一聽,神經病。
說了這麼一大篇道理,開始總結了。
春天的時候安排好農業生產,到了冬天的時候總結一年的工作。男男女女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如果不這麼做就是有罪的,就是不對的,這是古代留下來的制度。
「君子勞心」,作為管理者,你要盡你的管理才能,動腦筋管理好社會。「小人勞力」,作為普通的老百姓,你要花自己的力氣從事生產。這是先王留下來的指示,上上下下各個層級誰都不能淫心舍力。
淫心兩個字是指的君子說的,也就是管理者,你不能放縱自己的內心,因為你的職責就是勞心、用心,治理好國家。而舍力指的是小人,你的職責就是花力氣從事生產,你不能不賣力氣幹活。
講完了這篇道理,老太太開始正面回應自己兒子的觀點。
說現在我是個寡婦,你又是一個小官,我們早早晚晚、兢兢業業地勞作,還怕不能繼承先人的事業。意思就是說,像咱這樣的家庭應該更加努力地幹活才對,怎麼能有偷懶的想法呢?如果要是偷懶的話,這不就是違背社會規則嗎?將來一定會受到制裁,遭報應的。
我的兒,我希望你經常提醒我不要荒廢先人留下來的事業。可你今天卻對我說,幹嘛不歇會兒呢?你以這樣的態度來為官的話,我恐怕咱們家要絕後了呀。
原文寫「余懼穆伯之絕祀也」,你的父親穆伯恐怕以後沒人祭祀他了,也就是絕後了。
孔老夫子聽說這件事情之後,他是怎麼評價的呢?他跟自己的弟子說,你們要把這件事情記下來。敬姜這個人不淫矣,也就是她是一個不放縱的人。也可以看得出來,孔子對於敬姜的這篇言論是非常地認可。
為什麼開頭的時候我說這回書適合今天所有人都聽,因為勤奮真的是一個美德。《古文觀止》之《敬姜論勞逸》第四節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QZWkAm

《敬姜論勞逸》解讀全文 - 每日頭條


禮義人家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 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智囊、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等諸子百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基本信息
姓名:姜尚
性別:男
所處時代:商末周初
別稱:呂牙、呂尚、呂望、姜子牙、姜太公、太公望、太公涓、齊太公、太公
字號:字:子牙 號:飛熊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東海之濱 或 牧野之地
出生日期:約公元前1156年
去世日期:約公元前1017年
國籍:中國
主要作品:創作了一本治國用兵的著作《周書》
主要成就:輔佐周武王滅商建周;建立齊國
子孫望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渤海高
後世地位:兵家鼻祖、神上神、武祖
尊位:天齊至尊
王號:昭烈武成王
嫡長女:邑姜
嫡長子:齊丁公呂伋
嫡 妻:申姜
先 祖:炎帝神農、炎帝祝融、四岳伯夷
人物生平
半生寒微
半生寒微的姜子牙
半生寒微的姜子牙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東海邊之人或牧野之人 。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所以又稱呂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後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乾過宰牛賣肉的屠夫, 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 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事處,閒居在家。
興周滅商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姜子牙72歲時,垂釣渭水之濱磻溪(今陝西寶雞境內),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 ,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姬昌於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與姜子牙談論後姬昌大喜,認為姜太公是個奇才,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 因此稱姜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
此即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來源。
有人說,姜子牙博學多聞,曾為商紂做事。商紂無道,姜子牙就離開了。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姬昌 。有人說,姜子牙乃一處士,隱居海濱。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時,姬昌之臣散宜生、閎夭久聞姜子牙之名而召請他。姜子牙也認為“聽說姬昌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姬昌,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雖然姜子牙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姬昌、姬發之師 。
太公輔佐文王
太公輔佐文王
姬昌從羑里脫身歸國後,暗中和姜子牙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鬆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所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 。姬昌為政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二國的國土爭訟後,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 。姬昌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 。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
姬昌死後,姬發即位。九年,姬發想繼續完成姬昌的大業,東征商紂察看諸侯是否雲集回響。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黃鉞,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於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紂了。”姬發說:“還不行。”班師而還,與姜子牙同寫了《太誓》 。
又過二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 。此時紂王荒淫暴虐到了極點,姜子牙見時機成熟,就向姬發提出伐紂建議。姬發於是通告諸侯共同征伐。姜子牙精選兵車300輛,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組成伐紂大軍。發兵時姬發占卜龜兆不吉;行軍途中又遇暴風驟雨,姬發和眾臣的決心一度動搖。姜子牙力排眾議,堅定了姬發伐紂的信心。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軍到達商都朝歌郊外70里處的牧野,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商紂王也集結70萬(一說17萬)兵馬趕至牧野。戰幕一揭開,姜子牙親率少部精銳為先鋒在前面挑戰,隨後姬發率領大隊人馬攻擊商紂王的軍隊。商軍人多勢眾,但士卒與商紂王離心離德,紛紛倒戈。紂王見大勢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姜子牙引姬發入殷都朝歌,詔告天下商朝滅亡,周王朝誕生。
第二天,姬發立於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稟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散發商紂積聚在鹿台的錢幣,發放商紂屯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培築加高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徵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
封國安邦
武王滅商後,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議,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作出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勳卓著,而被首封於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 ,以穩定東方。
齊國開國之初的姜子牙
齊國開國之初的姜子牙
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帶領本部人馬奔營丘而來。因為長途跋涉十分疲憊,一行人行軍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們來到離營丘不遠宿營,準備明日趕到營丘。有人說“有道是機會難得。這些人睡起覺來香甜安穩,哪像個赴國建都的樣子”。 姜子牙聽後睡意全無,急命整頓人馬披星戴月趕赴營丘。至黎明時到達淄河西岸,只見萊國軍隊正在涉水奔營丘而來,劍拔弩張,形勢危急。 原來萊國與營丘離得很近,是商紂王的屬國,萊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穩之際搶占營丘。兩軍在淄河西岸展開對壘,姜子牙指揮鎮定自若,士兵作戰英勇頑強,萊軍被殺得丟盔棄甲,悻悻而回。齊國就這樣正式建立起來。
姜子牙建立齊國後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司寇營湯陽奉陰違,受賄害民,並妖言惑眾,宣稱要以所謂的“仁義”治齊,姜太公便令人把營湯斬首,以正政令; 東海上有被時人稱為“賢人”的狂矞、華士兄弟,不向天子稱臣,也不為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態和平對抗新生的齊國,姜子牙認為他們自私自利,不為國家盡義務,是“害群之馬”,就下令誅殺他們。 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的事情了,混亂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僅僅五個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報政”,即向周公匯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
強國富民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齊國富強後的姜子牙
齊國富強後的姜子牙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俗”指“夷俗”,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生活方式;“禮”指“夷禮”,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禮儀制度。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民族矛盾,不利於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於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據《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x剎)鹵,少五穀,而人民寡。”《鹽鐵論》則說:“昔太公封營丘,辟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在這種“農、工、商”三寶並舉的巨觀戰略指導下,齊國製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
安定周室
姜子牙輔佐周公東征
姜子牙輔佐周公東征
姜子牙封齊建國後,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釗。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也沒有到臨淄治理齊國,而是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賁氏之職,統領著王宮衛戍部隊。 齊國開國後的三十餘年,營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兒子丘穆公鎮守。 成王時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監之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或坐鎮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東征、衝鋒陷陣;或左右呼應,東西夾攻,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戰功。 再後來,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託孤的遺命,擔負起輔佐太子的重任,後又與眾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釗登位 ,史稱周康王。
壽終鎬京
身在鎬京的姜子牙
身在鎬京的姜子牙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子丁公姜伋繼位 。齊丁公姜伋繼續輔佐周康王,成為僅次於首輔召公奭的次輔,並掌管周王朝的精銳部隊三千虎賁,保衛豐鎬。
註:圖冊資料來源
人物成就
治理齊國
姜子牙在齊國的時候,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齊因此可以征討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軍事韜略
姜子牙塑像
姜子牙塑像
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並重用姜子牙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於實現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子牙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公元731年(開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追謚姜子牙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為抵禦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姬昌昌之脫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子牙是中華民族創立韜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韜》殘簡,來校勘存世的各種《六韜》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韜》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韜》是古人偽托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子牙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濟鬥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產,人們稱他是兵家權謀思想的始祖。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鑑。
(圖冊資料來源 )
傳世作品
•六韜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地位影響
影響
姜子牙[中國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姜子牙[中國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姜子牙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崑崙山學道,後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子牙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並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而且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仍在借鑑太公《六韜》的精華。
(圖冊資料來源 )
奉祀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歷代皇帝和歷代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唐肅宗封姜子牙為武成王,武廟就是來源於武成王廟的簡稱 。宋真宗時,又封姜子牙為昭烈武成王。 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子牙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被民間百姓尊為“武祖、天齊至尊、光明之神、神上神、眾神之神、神祖”。
人物評價
總評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縱觀姜子牙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為最,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歷代評價
商容:“視其為人虎據而鷹趾,當敵將眾,威怒自倍,見利即前,不顧其後,故君子臨眾,果於進退。”
《詩經·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齊管妾婧:“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於朝歌市,八十為天子師,九十而封於齊,由是觀之,老可老邪?夫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湯立以為三公,天下之治太平,由是觀之,賤可賤邪?皋子生五歲而贊禹,由是觀之,少可少邪?駃騠生七日而超其母,由是觀之,弱可弱邪?”
展喜:“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
百里奚:“昔呂尚年八十,釣於渭濱,文王載之以歸,拜為尚父,卒定周鼎。”
周靈王:“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大師,以表東海。王室之不壞,繄伯舅是賴。”
季札:“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
晏嬰:“使賢者常守之,則太公、桓公將常守之矣。”
楚國下大夫:“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甲數萬,足可與楚抗。”
孔子:“許由,獨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孫武:“昔 殷之興也, 伊摯 在 夏 ; 周 之興也,呂牙在 殷 。”
孟子:“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秦昭襄王:“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范雎:“臣聞昔者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濱耳。若是者,交疏也。已說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遂收功於呂尚而卒王天下。鄉使文王疏呂尚而不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業也。”
荀子:“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謂聖臣矣。”
姚賈:“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隹誰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賈人也,南陽之弊幽,魯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傳賣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盜,而勝於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醜,大誹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與立功。”
《呂氏春秋》:①”舜染於許由、伯陽,禹染於皋陶、伯益,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望、周公旦。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 ②”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支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湯師小臣,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支,楚莊王師孫叔敖、沈尹巫,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句踐師範蠡、大夫種。此十聖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
《淮南子·泰族訓》:“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
司馬遷:①“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須、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②“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 ③“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④“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⑤“申、呂肖矣,尚父側微,卒歸西伯,文武是師;功冠群公,繆權於幽;番番黃髮,爰饗營丘。” ⑥“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成父)能紹而明之,切近世,極人變。”
桑弘羊:“昔太公封於營丘,辟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於是通利末之道,極女工之巧。是以鄰國交於齊,財畜貨殖,世為強國。”
劉向:“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於船,致遠道者托於乘,欲霸王者托於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釋父兄與子孫,非疏之也;任庖人釣屠與仇讎仆虜,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猶大匠之為宮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效而知人數矣。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豈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國破家亦固有人;桀用於莘,紂用惡來,宋用唐鞅,齊用蘇秦,秦用趙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也;雖舜禹猶亦困,而又況乎俗主哉!”
劉歆:“伊、呂乃聖人之耦,王者不得則不興。”
戴德:“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於左,是太公也。”
桓譚:“治國者,輔作之本,其任用鹹得大才。大才乃主之股肱羽翮也。王公大人則嘉得良師明輔,品庶凡民則樂畜仁賢哲士,皆國之柱棟而人之羽翼。王者易輔,霸者難佐。昔殷之伊尹,周之太公,秦之百里奚,雖鹹有大才,然皆年七十餘,乃升為王霸師。”
班固:“凡兵,所以存亡繼絕,救亂除害也。故伊呂之將,子孫有國,與商周並。”
許靖:“昔營邱翼周,杖鉞專征,博陸佐漢,虎賁警蹕。”
蔡邕:“昔武王受命,太公為師,輔佐周室,以伐無道,是以天下尊之,稱為尚父。”
董昭:“昔周旦、呂望,當姬氏之盛,因二聖之業,輔翼成王之幼,功勳若彼,猶受上爵,錫土開宇。”
高柔:“天地以四時成功,元首以輔弼興治;成湯杖阿衡之佐,文、武憑旦、望之力,逮至漢初,蕭、曹之儔並以元勛代作心膂,此皆明王聖主任臣於上,賢相良輔股肱於下也。”
司馬師:“仰觀黃軒五代之主,莫不有所稟則,顓頊受學於綠圖,高辛問道於柏招。逮至周成,旦望作輔,故能離經辯志,安道樂業。”
曹髦:“朕聞創業之君,必須股肱之臣;守文之主,亦賴匡佐之輔。是故文武以呂召彰受命之功,宣王倚山甫享中興之業。”
張載:“夫賢人君子將立天下之功,成天下之名,非遇其時,曷由致之哉!故嘗試論之:‘殷湯無鳴條之事,則伊尹,有莘之匹夫也;周武無牧野之陣,則呂牙,渭濱之釣翁也。’若茲之類,不可勝紀。蓋聲發回響,形動影從,時平則才伏,世亂則奇用,豈不信歟!”
劉勰:①“夏鑄九牧之金鼎,周勒肅慎之楛矢,令德之事也;呂望銘功於昆吾,仲山鏤績於庸器,計功之義也;魏顆紀勛於景鍾,孔悝表勤於衛鼎,稱伐之類也。” ②“伊尹以論味隆殷,太公以辨釣興周,及燭武行而紓鄭,端木出而存魯,亦其美也。”
王寶明:“昔呂望翼佐聖君,猶享四履之命;文侯立功平後,尚荷二弓之錫。”
顏之推:“姬旦禽父 ,姜尚呂伋, 內公外侯 ,左輔右弼。”
房玄齡:“蕭、曹弼漢,六合為家,奭、望匡周,萬方同軌,功未半古,不足為儔。”
司馬貞:“太公佐周,實秉陰謀。既表東海,乃居營丘。”
李商隱:“武故時非無臣也,然其卒佐武,有牧野之誓,白旗之懸,果何人哉?非太公望不可也。”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杜佑:“歷觀製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興也得太公,齊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強也得商鞅,後周有蘇綽,隋氏有高熲,此六賢者,上以成王業,興霸圖,次以富國強兵,立事可法。“
趙瑩:“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
呂蒙正:“文章蓋世,孔子厄困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釣於渭水。”
石介:“其君無道,其國將必亡,遂棄其國,不往就之,見其君,進其說,晏安坐於磻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國將亡者,呂望之心也。”
《十七史百將傳》:“文王崩,武王欲修文王業,師行師尚父。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遂行。武王已平商,而封師尚父於齊。孫子曰:‘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周宗太公陰權而興王業是也。”
羅大經:“太公之鷹揚,伯夷之叩馬,道並行而不相悖也。太公處東海之濱,進而以功業濟世。伯夷處北海之濱,退而以名節勵世。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故各為世間辦一大事,可謂無負文王之所養矣。”
郝經:“渢渢乎大哉,齊之風乎!表東海者,其太公乎?顯與西土,而國之東乎。不顯惟德,祗稱其功乎。敬勝乎怠,神道之充乎。心存不忘,堯、舜之中乎。乃武乃文,聖德之同乎。於乎不能忘,三代之隆乎。”
胡布:“子牙獵渭水,葉夢為帝師。望重名益崇,太公俟子來。殷授太阿柄,興王闡鴻基。一怒天下安,熊羆實佐之。如何上古書,《誓命》無一辭?聖道薄武功,用變當天時。窮兵非得已,凶術尚誰咨。黃帝革不享,揚威樹旄旗。堯民服四罪,干戈寖已隳。孔聖鄙軍旅,尚力德已衰。修德保宗社,教民戰無違。熙熙安耕鑿,此道寧可期。”
宋濂:“伏羲為道統之師,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以次而列,皋陶、稷、契、夷、益、伊尹、傅說、箕子、太公、周公皆天子公卿之師,宜秩祀天子之學。”
朱元璋:“賢才,國之寶也。古聖王勞於求賢。若高宗之於傅說,文王之於呂尚。彼二君者豈其智不足哉,顧皇皇於版築鼓刀之徒者,蓋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
黃道周:“太公尚父,霸王之輔。漁獵以歸,修德用武。學擅陰陽,韜分龍虎。黃鉞白旄,揮之如麈。伐取商殘,開篤周祜。後世談兵,宗之為祖。”
唐甄 :“為將軍者若呂牙,為巡撫者若召奭 。”
陳志歲:“兵權與奇計,何妨出屠酤。白髮感知遇,壯心翻勝初。西伯得所望,君臣比水魚。人世重功業,貴謀民康如。得道伐失道,順勢但一呼。”(《江南靖士詩稿·姜子牙》)
軼事典故
覆水難收
姜子牙早些時候只知道釣魚,家裡貧困,其妻馬氏嫌棄姜尚,欲圖離去,姜子牙勸她說:“我有朝一日會得到榮華富貴,你可別這樣做。”馬氏不聽勸告,離開了姜尚。後來姜子牙幫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馬氏見其地位、財富都很好於是想和姜子牙破鏡重圓,但姜子牙早已經看穿了馬氏的為人,就將一壺水潑在地上讓馬氏去撿回來,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子牙於是說:“若言離更合,覆水已難收。”
家庭成員
•妻
馬氏
申姜
•子女
①兒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
②女兒:邑姜,是周武王姬發的王妃
後世紀念
•姜太公文化園
姜太公文化園坐落於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中心地帶,東面大海,金沙灘,西靠森林,碧連天。姜太公文化園是為紀念我國商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姜太公而建設的國內規模最大、檔次品位最高的、反映太公一生功業的文化景觀之一。占地面積200餘畝,融合曆代古建築風格建造。園區共分四大活動區域:姜太公紀念館、太公文化廣場、姜太公釣魚中心和水上娛樂中心。
•姜太公紀念館
姜太公紀念館,是姜太公文化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地面積110畝,按中軸對稱建築,中軸線上有入口大門、武祖殿、後門,兩側為配殿和鐘鼓樓。武祖殿為七間式,雙重檐,占地面積1128.8平方米,位置突出,體型顯著,座落於1.2米的平台之上,威嚴壯觀;配殿分置於大殿兩側,七間式,單檐,占地面積508.8平方米。三幢主體建築同鐘鼓樓、大門圍合成一方天地,紀念館庭院同殿前大院之間的空間,創造了較長連貫的陳列展線,起到了未入先敬目的。盆景園以盆景為母體,結合不同的盆景創造出意境不同的空間;奇石園以奇石為立意,按照各奇石的特點擺放,路隨景轉,達到遊覽至勝的境界。水上娛樂中心以公園式手法規劃,路隨岸轉,自由活潑,曲橋、連廊、景亭為太公湖上明珠,平靜的水面同人造實景相結合,讓遊覽者既能享受自然,又能欣賞人文景觀。
姜子牙[中國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姜子牙[中國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館內歷史資料豐富,雕塑圖畫逼真,故事場景生動,環境幽雅肅穆,是一處全面展示姜太公及其後裔豐功偉績的紀念性場所。
日照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即:文王訪到姜尚時,尚讓姬昌背著走,到走不動為止;讓其兒子拉太公望坐的車,到不樂意拉為止。文王背著尚走了四十八步,兒子們拉著太公車走了八百零八步。尚當時向文王父子宣稱:“你周朝只能出四十八個皇帝,有八百零八年的江山”。此事雖純屬民間,但反映了姜太公的神奇及其豐功偉績。
•姜太公釣魚節
山東省日照市是姜太公的出生地。姜太公釣魚節暨姜太公文化發展研討會由中國釣魚協會、山東省日照市人民政府主辦,在中國釣魚協會指定的游釣樂園――日照姜太公釣魚中心舉行。
釣魚節突出以釣魚比賽與旅遊觀光相結合的特點,是集文化、休閒、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大型活動賽事。開幕式和比賽地點在日照,賽區在日照海域、海塘以釣海魚為主。釣魚比賽後組織參觀名勝古蹟曲阜、孔廟,頒獎和閉幕式將在泰山之頂舉行。
•姜太公故里
河南省衛輝市姜太公故里
河南省衛輝市姜太公故里
位於河南省衛輝市西北十二公里處。
至今太公鎮境內還保留著許多姜太公的歷史遺蹟,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廟、姜太公呂望表等。每到農曆八月初三姜太公誕辰之日,許多海內外後裔組成的姜氏、呂氏宗親會都會前往姜太公故里尋根祭祖、旅遊觀光。
•姜太公祠
姜太公祠於1993年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太公衣冠冢北旁重建,為中國明清傳統的殿堂廟宇式布局形式,大門的門楣懸有中國宗教學會會長趙朴初老先生題寫的“姜太公祠”四個大字,大門兩側供奉有高大威武的青龍、白虎兩星君。主殿內正中供奉著 姜子牙彩繪聖像、兩側供奉有齊國的第二代國君齊丁公和第十六代國君齊桓公的聖像。殿壁上的壁畫,表現了姜子牙的生平事跡,主要內容有:姜氏封呂、貧困生涯、棄官避紂、著書立說、渭水垂約、孟津會盟、牧野大戰、封齊就國、與萊爭丘、嚴罰不訓、周王授權、傳子歸周。
太公衣冠冢
太公衣冠冢
西五賢殿,供奉承有齊國的五位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有管仲、孫武、孫臏、司馬穰苴、田單;東五祖殿、供奉道教的五位先祖,有東華帝君、 純陽祖師呂洞賓、張天師、王重陽、邱長春祖師,東院樓下供奉有碧霞元君、送子爺爺、送子奶奶,西院樓下供奉有觀世音菩薩、財神、藥王神。南院內新建成盆景院,現有高檔盆景近300盆、達五十餘個品種。
姜太公祠建成後,被山東省政府定為臨淄區唯一的一處規定的道教活動場所,平時有三位道士負責殿堂的管理工作。祠內分為六個院落。園內全部鋪滿草皮、各種松柏樹木、名貴花木等,以“古、奇、稚”和“色、香、姿”見著。
註:圖冊資料來源
•姜太公紀念館
石獅市姜太公紀念館坐落於石獅市靈秀鎮洋下村前,於2000年年底建成,在閩南地區堪為首建。該紀念館系石獅曾、姜、邱氏海內外鄉親捐資壹佰多萬人民幣建成的。呈中西合璧、古今為一體之三層樓結構,建築總面積達1064.67平方米。
•釣魚台
寶雞姜太公釣魚台
寶雞姜太公釣魚台
寶雞:釣魚台位於寶雞市陳倉區磻溪河上,根據記載,太公釣魚台有3處,初釣河南新安城東,繼釣陝西鹹陽城西,後釣寶雞縣伐魚河谷,而三處中又以磻溪釣魚台最為有名。因為,姜太公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從此以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代詩人李白、許渾,宋代詩人蘇軾都曾遊覽於此,並賦詩記勝。唐代的釣魚台就此建廟塑像,歷經3次重建,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太公廟”、“文王廟”、“望賢台”、“乞子崖”、“釣魚台”等一些廟宇,祭釣堂、殿、廊、樓、台和一石馱五柏等壯觀奇景。《呂氏春秋》《水經注》有“太公釣茲泉”的記敘,民間亦有“太公背泉垂釣”、“周文王納諫邀賢”、“武吉代薪奉母”等傳說。古往今來,釣魚台就以其盛名招待遊客,宋代文學家蘇軾曾游此地,留下“夜入磻溪如入峽,照山炬火落驚猿”的名句。
河北:南皮縣城西五公里處有一村,名釣魚台(1983年劃入泊頭市)。相傳商代紂王,荒淫無道,建築鹿台。下大夫姜子牙直言相諫,觸怒紂王,欲殺子牙。子牙氣憤逃走,隱居此地,常在水邊釣魚。周文王訪知子牙乃賢士,遂以禮相聘。封為太師。因輔佐文王之子武王伐紂滅商有功,封為齊侯。後來,把姜子牙垂釣的地方和村名,稱為釣魚台。
河南:姜子牙,是東海邊之人。舜、禹時被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所以又稱呂尚。《辭海》有一條古呂國在南陽的記載:呂,古國名,作甫,亦稱有呂,姜姓。傳為四岳之後,在今河南南陽西,春秋初年為楚所滅;《水經注》:氵育水又東,梅溪水注之,水出縣北紫山……梅溪又經宛(南陽古稱)西、呂城東;《路史·國名計甲》:呂(甫),侯爵、伯夷之封,杜預謂在南陽宛西……蓋後來之呂遷申,在周亦曰甫。後南陽人為紀念姜太公,在南陽城西鎮平縣建有太公湖。
研究考證
•貫籍
南陽市鎮平縣太公湖
南陽市鎮平縣太公湖
司馬遷著《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望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名呂尚。”《史記·齊太公世家》的集解引《呂氏春秋》講:東海上,乃“東夷之土”。東夷指當時東方各少數民族,東夷之土,即泛指淮河中下游這些少數民族居住之地。其先祖伯夷幫助大禹治水很有功勞,受封在呂國,《辭海》有一條古呂國在南陽的記載:呂,古國名,作甫,亦稱有呂,姜姓。傳為四岳之後。在今河南南陽西,春秋初年為楚所滅。而呂國何地也成了姜子牙故里之爭的焦點。
•出生地
關於姜子牙的出身之地,史料中都沒有確鑿可信的記載。《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也;”
姜尚後裔北宋藍田四呂的祖父呂通的墓志銘上記載:姜尚,因封地於汲郡(今河南衛輝市),國號為“呂”,故又名呂尚。姜太公歸周后,改封於齊,其子孫入齊者為姜氏,留汲者為呂氏。
《孟子》的《離婁上》和《盡心上》兩章都提到姜子牙“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說他是“東海上人”。但這些說法都很籠統含糊。晉代張華《博物志》說得較為明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經注·齊乘》也說,“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漢代的“海曲”在今山東日照一帶,“莒州”也在今日照下轄的莒縣一帶。據此,一般認為姜子牙的出身之地在今山東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
•身世
姜太公
姜太公
姜子牙的家世是顯赫的,但是其出身卻是低微的。很多歷史文獻中都提到他遇周文王之前曾經做過不得志的屠夫和小商販。《戰國策·秦五》說,“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尉繚子》說:“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棘津”;《韓詩外傳》說:“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年七十,居於朝歌。”漢代劉向的《說苑·尊賢》也說:“太公望,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這些文獻雖然語焉不詳,說法不一,但是大致都透露出姜子牙垂暮之年還曾在棘津做過賣吃食的小販,在朝歌當過屠夫。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姜子牙曾經是夫入婦家的贅婿,後來因為不擅生計而被老婦逐出家門。《戰國策·秦五》說他是“齊之逐夫”,高誘註解說是“為老婦之逐”,即姜子牙是作為贅婿被老婦逐出的。劉向也說“太公田不足以償種,漁不足以償網”(《說苑·雜言》),最後被老婦逐出家門,所以說“太公望故老婦之出夫也”(《說苑·尊賢》)。
還有一些文獻提到,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曾經在商紂王朝中擔任過官職,後來因不滿商紂王的暴虐無道而離開,過了一段遊說和隱居生活。《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說:“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歸姬昌。”至於姜子牙事紂、遊說和隱居的具體細節,歷史文獻中都鮮有提及


姜太公傳奇
姜尚 (西元前 1211年 - 西元前 1072 年)
姜太公名尚,字牙,號飛熊或尊稱為子牙。又稱呂望、太公望 。(丁公伋是丁姓始祖,他是姜太公的長子,逝世諡號為「丁公」其後人遂以「丁」為姓氏。)
重要描述: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策略家
他是西周的開國元勳、齊(山東)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一位策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將他視為本家人物,故被尊為「百家宗師」。這充分說明了其在中華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思想理論的博大精深。
姜太公精神的偉大,取決於他思想的偉大。姜太公治國安邦、治軍用兵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六韜》等著作裡。
《六韜》包括《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這是戰國時期的人根據姜太公的軍事思想整理而成的一部兵書。
「至公」,即天下為公,是姜太公思想理論的基礎。「非兵不強,非德不昌」。德與兵,是姜太公思想理論的核心。因時因地制宜,是姜太公思想理論的靈魂。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值得我們傳頌的古老神奇智慧! 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姜太公是一個神奇而又偉大的歷史人物。
姜太公在他著作的《六韜》一書中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他主張國君要行仁修德,不可為己而害民,如此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國家才會越來越強盛。姜太公不僅為周朝建立了完整、嚴密的政治體系,也為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軍事思想,在《六韜》、《陰符經》、《太公兵法》、《太公金匱》等著作中都有論述。歷代著名的軍事家如孫武《孫子兵法》、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吸收了《六韜》等著作的精華,並予以發揚光大,故皆能在中國的歷史上名垂不朽。
神奇的名字來源:
姜太公名字很多,常見的有姜太公、姜尚、姜子牙、呂尚、呂望、呂牙、師尚父、尚父等。姜太公是炎帝神農的後裔。
「神農氏,姜姓也」。神農氏姜姓中有一個叫伯夷的人,為堯「典三禮」,「立五刑」,又佐禹治水立有大功,因而受封於呂。伯夷就是姜太公的祖宗。古代以部族為姓,以祖封為氏。以部族命名,姜太公姓姜;以氏命名,姜太公姓呂。
姜太公是山東日照人:
炎帝神農皇帝51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西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八月初三日出生於今山東省日照市;
姜太公是哪裡人,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當中,至少有六種說法,即日照說、汲縣說、冀州說、魏邑說、許州說、不知何處人說。持日照說的記載最多,《孟子》、《呂氏春秋》、《戰國策》、《史記》的觀點是一致的。「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史記‧齊太公世家》)東海即東海郡,領海曲等38縣。海曲縣即今山東莒縣。古代莒、呂一字。姜太公的祖宗伯夷受封於呂。莒縣至今還有東呂鄉東呂里。可見,莒縣便是姜太公的祖籍及出生地。
經歷:
蟠溪峽隱士、軍師、諸侯、齊太公
主要作為: 武王伐紂
周文王訪賢拜姜尚為師。周文王曾對姜尚說:「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後人尊稱姜尚為姜太公、太公望。周文王死後,周武王也尊稱他為「尚父」、「師尚父」。後來率兵大敗商軍於牧野。
《詩經‧大雅‧大明》中贊此事:「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同時為了討伐東夷,姜尚被分封於齊(現今山東),是齊國的始祖。諡號為齊太公。十六國時期,呂光以姜尚為祖先,加上廟號始祖。
唐初的武廟,因姜子牙善於用兵,而主祀之。宋朝後改忠誠岳飛為武聖,後來清朝多改奉關帝君到今。
困境中修煉圓滿的姜子牙成就不凡的一生!
窮困潦倒:
姜子牙未輔佐周文王(姬昌)前,生活十分潦倒、坎坷多磨。32歲時,因為商朝戰爭不斷,他為了躲避戰禍,跑到山上修道,經過40年的苦修,直到72歲才出山。出山後,因為年紀大又沒有一技之長,只好暫時投靠在朋友的家中。為了謀生,他曾經編製竹簍或把小麥磨成麵粉拿到市集上販賣,也開過飯舖、賣過牛馬豬羊、為人算過命…等等,可是每次都支持不久就失敗了,因此經常受到妻子的奚落與冷嘲熱諷。
後來他在紂王手下擔任下大夫的職務,可是紂王荒淫酒色、暴虐無道,命令他監造「鹿台」。姜子牙看了圖樣,發現這「鹿台」高4丈9尺,上造瓊樓玉宇、殿閣重簷,且要以瑪瑙砌成欄杆,寶石妝成棟樑。姜子牙見到紂王如此役使百姓、荒唐無度,末日必將不遠,於是對妻子說:「我不忍見萬民遭殃。娘子!你和我前去西岐,將來必有騰達之日。……」可是他的妻子嫌他沒本事,好不容易熬到一個小官也做不好,不願跟他在一起了。姜子牙不得已只好獨自一人逃到西岐了(西岐就是後來的周國)。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姜太公釣魚:
姜子牙自幼聰慧。據說,他還能預測世界上將要發生的大事。
當時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皇帝"紂"是一個殘暴的人,他統治期間戰爭不斷,為了躲避戰亂,姜子牙到中國北方的遼寧隱居了40年,後來又來到西北陜西省的終南山。在那裏,他經常到渭河去釣魚,可是3年中他卻一條魚也沒有釣到,而且他的魚鉤還是直的。人們都嘲笑他,他卻無動於衷,所以在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神奇的是,後來他果然釣到一條魚,在魚的肚子裏有一本兵法書。更巧合的是,當天晚上,周王朝(西元前11世紀-8世紀)的皇帝文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高人。
第二天,到渭河一帶打獵就遇見姜子牙坐在河邊垂釣。經過交談之後,發現他就是周朝從太公亶父起就一直盼望著的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 所以就對他說:"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於你了。" 於是周文王高興地說:「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姜子牙又號「太公望」,俗稱姜太公。後來他輔佐周武王滅商,屢建奇功,受封於齊地。
輔佐周室:
在渭水河畔,周文王與姜太公相識,一見如故,並拜之為師。周文王死後,周武王即位,以姜太公為太師,以周公旦為相,以召公畢公為左右輔弼。姜太公輔佐周武王,兵與德兼用,文與武並行,實現了滅商興周的偉大理想,形成了周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統天下。
周武王在褒封神農等古帝王后裔之後,即行封賞滅商興周的「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姜太公來到齊地,「因其俗,簡其禮」,開放務實,開闢了富民強國的康莊大道。他堅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的人本思想。
他奉行「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的「因循為用」之道。他實行因地制宜,本末並舉,貨利往來的經濟政策。他提出了「三寶並重」的方針,三寶即農工商,強調農工商同時發展,重點發展工商業,採取「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勸其女功,極技巧」等措施。他制定「尊賢智,賞有功」,任人唯賢的人才政策。這一切,成為齊國的立國之本,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魁,歷時32代國君,600多年。
周公(姬旦)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姜太公封於齊地後,過了5個月,回來向周公報告齊地的情況,周公問他:「你怎麼這樣快就回來報告呀?」他回答說:「我簡化了君臣的禮節,一切順著當地的風俗民情做,所以齊國很快就上軌道了。」周公的兒子伯禽被封在魯地,3年後伯禽回來向周公彙報情況,周公問他:「為什麼這麼慢才回報呢?」伯禽答道:「改變那裏的習俗、革新那裏的禮法,至少要3年才能看到效果,所以回來晚了。」周公聽了以後,歎道:「政令只有平和易行,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會長治久安。」
姜太公的歷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乙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名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師”即“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的文治武略思想影響深遠,他不僅是開創西周的功臣,而且輔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他的思想、理論、能實踐且博大精深。
圓滿成仙:
據史書記載,姜太公活了139歲。為什麼他能活得那麼久、且有那麼大的智慧呢?據瞭解,修煉的人達到某個境界之後,可以開智慧,也可以延長壽命。姜子牙經過40年的苦修,不但延長了壽命,還悟到了常人悟不到的宇宙真理,然後再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磨煉,最後終於成就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豐功偉業。
因為太公的生平是如此的偉大、超常與不凡,可以說幾乎只有神仙才能做得到,所以齊人稱他為「天齊至尊」。道家則傳說他已經修煉圓滿升天成仙了。明代的《封神演義》中,更明確把他納入神仙之列。而歷朝歷代也都有人為他建立寺廟,以供後人瞻仰。
據史書記載,姜太公生於商更丁帝八年八月初三(西元前 1211 年),卒於周康王六年(西元前 1072 年),一共活了139 歲。
姜太公在我國歷史上是一位高壽的人,姜太公死後,返周而葬,葬於文王、武王的陵墓旁。當時周朝規定,姜太公五世之內皆反周而葬,五世之後才能葬於齊地。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年齡神奇:
姜太公的祖先,都是強部落首領。但到了姜太公這一代,適逢殷末頹世,家族已經衰落。紂王無道,賢愚顛倒,姜太公雖有匡世濟時之才,終因進身無門而窮困大半生。直到年過七十,方遇周文王訪聘為師。孔子稱「太公勤身苦志,七十而遇文王」。自此太公在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一發而不可收,活到139歲。
本領神奇:
史稱姜太公「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德、法、術「三材兼有」。他的術主要是「修道術」和「開塞術」。「人功和天地參合,助成天地所生,才有道術可言」。「知開塞之術者,其取天下如化,是謂政之大端矣」。
小說中的姜子牙:
姜子牙在商朝時當過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紂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辭官離開商都朝歌,隱居於蟠溪峽。據說曾在磁泉邊以長桿、短線、直勾、背身的奇妙方式釣魚,因而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說法。
姜子牙靜待多年,最後感動了求賢心切的周文王,姜子牙隱居10年,當他83歲時,周文王再度到訪,在文王誠意請求下,姜子牙被拜為師,輔佐文王。姜子牙老年得志,為周文王、周武王修文練武、勵精圖治,並策劃推翻商紂的暴政。文王病重,託孤姜子牙,武王姬發仍以姜尚為師。
最後率軍3萬大敗商軍於牧野,為武王奠定周朝。姜子牙被分封於齊,是齊國的始祖。姜太公由於小說與民間傳說的風行,被許多人奉為神明,有時會以色紙,上書「姜太公至此」貼於家門等處,以求避邪消災。 它可以對付的對象不只是千軍萬馬,還有法術精通的神仙道人、妖魔鬼怪等等,都樣樣精通,無所不能。
封神演義:
師父:元始天尊
同門:闡教十二上仙、燃燈道人、雲中子、申公豹
師姪:黃天化、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雷震子、韓毒龍、薛惡虎、土行孫、韋護、楊任
徒弟:武吉、龍鬚虎
義兄:宋異人
妻子:馬氏(在姜子牙去西歧前和他離婚)
章回小說《封神演義》完整地記錄他活到老學到老、「從醜小鴨到白天鵝」奮鬥不懈的心路歷程,這裡的姜子牙是闡教教主元始天尊的徒弟,三十二歲上崑崙山玉虛宮學道,七十二歲奉命下山幫助西歧,娶了六十八歲的妻子馬氏,又先後做過笊籬、麵粉、飯館等生意,卻都不順利。後來作相命師時,看出一名婦人為玉石琵琶精所變,因而抓住她不放,甚至用硯台打她。亞相比干經過,問明事情原委,又帶姜子牙去見紂王。姜子牙在紂王面前用三昧真火將那琵琶精燒出原形,紂王封他為下大夫。
妲己為了給玉石琵琶精報仇,要紂王命姜子牙建鹿臺,姜子牙斥責紂王,紂王下令殺之,姜子牙借水遁逃走。回家後,姜子牙向馬氏提出去西歧的事,馬氏要和他離婚。於是,姜子牙一個人去西歧。
一日在渭水邊釣魚時算定賣柴維生的武吉進城會打死人,又在武吉過失殺人之後收其為徒弟,並唸咒幫助他躲過西伯姬昌的追捕。姬昌後來見過武吉,得知他得了姜子牙的幫助才成功逃脫,遂聽從上大夫散宜生的建議,請姜子牙來幫助西歧。此時的姜子牙已經是位八十老翁了。
姬昌逝世之後,二兒子姬發繼承其位成為西伯侯。姜子牙奉命回玉虛宮領取封神榜,在滅掉商朝之後封榜上有名的人為神。元始天尊囑咐他下山時無論誰叫他,絕對不可理會。然而禁不住師弟申公豹一再叫喚,姜子牙終於回頭。申公豹向姜子牙打賭自己可以割下頭顱,環繞世界一周後再回到脖子上。如果他成功,姜子牙就必須燒掉封神榜,並轉而幫助紂王。南極仙翁知道申公豹會鼓動三十六路兵馬來打姜子牙,及時派白鶴童子變成仙鶴叼走申公豹的頭顱,姜子牙求他饒了申公豹,就算申公豹派這許多軍隊也絕不後悔。果然,申公豹後來成了姜子牙東征的一大阻力。
姜子牙曾遭遇幾次大難,有時幾乎丟了性命。在攻打張桂芳時被王魔用劈天珠打下四不像而死,文殊廣法天尊用丹藥將他救活。「十絕陣」中主持「落魂陣」的姚天君拜出了他的魂魄,只剩一魂一魄飄飄蕩蕩。這次一共合了南極仙翁、赤精子和老子三人的力量和寶物才救回姜子牙。
姜子牙單槍匹馬入「瘟疫陣」,遭遇長達一百二十天的災難,全仗著玉虛宮的杏黃旗才得以倖免於瘟疫傘上的瘟毒,被楊任救出。在小說中,妲己之死大致與前文相符,但是姜子牙最後是以陸壓所贈之飛刀將她殺死。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傳說:
據說姜子牙在不得殷商諸侯所欣賞,至渭水釣魚,希望能遇見明主。姜子牙用直線無彎折的金屬絲釣魚。三個月後,周文王出巡至渭水邊時發現姜子牙。周文王見姜子牙的魚鉤是直的,好奇問之:「漁人所用之鉤是曲,奈何公之鉤為直?」姜子牙對曰:「吾之鉤,願者上鉤爾!」
周文王大驚:「吾輩有眼無珠,實為失禮。」姜子牙說:「無妨。」周文王又問曰:「紂王無道,民不聊生,願公擔任吾之師,可否?」姜子牙應允。周文王請姜子牙上車,屏退拉車手,親自將姜太公請回都城,路程約八百步,姜子牙便推算出周之國冑約八百年,竟也成真。周文王過世後,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一匡天下。於是就有一句歇後語:「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源頭即來於此。
「文王訪賢」,野史有載。 話說姜子牙硬是要周文王幫他拉車,不知是天意還是他的虔誠,周文王居然也拉了八百多步才停,於是姜子牙闊氣地說道:「保你八百零八春。 」意思是說周朝國祚將有八百零八年。 ...
中國歷史上有所謂有名的「四聘」,就是:堯聘舜、周文王聘姜太公、商湯聘伊尹、劉備聘諸葛孔明!
渭水聘賢是周文王訪覓姜太公的故事。名間傳說文王原本是派兒子姬發前去禮請將太公,姬發來到渭水邊,只見姜太公手拿魚竿,口中唸唸有詞:「釣釣釣,釣釣釣,大魚不到小魚到,來個蝦米瞎胡鬧。」姬發知道言中有意,回去稟告父王,文王一聽,馬上乘轎親自去聘請姜太公出山輔佐周室。
 
姜太公見文王果真親自出馬,心中倒也高興,就笑著說:「大王若真有誠意,就請扶我上轎,並親自拉我進京。」文王愛才如命,一口答應,小心翼翼的扶太公上轎,親自拉了起來。可憐的文王一向高高在上,何時這樣累過,沒多久就汗流浹背,一屁股坐在地上。姜太公說:「再拉我一程吧!」文王爬了起來,拼命拉了幾步,喘著氣說:「我真的不行了!」這時姜太公伸出手指一算:「你一共拉了我八百零八步,我保你周室江山八百零八年!」文王一聽,趕緊再拉,姜太公說:「來不及了,說破就不靈了!」文王雖然也覺得可惜,也只能徒嘆奈何!
-----------------
注釋:
《封神榜》是中國老百姓所喜愛的一本神魔小說,它結合了中國神怪故事和歷史故事,在敘述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故事中,加插了許多與歷史故事無關的鬼怪神仙的故事,充分表現了中國人的豐富想象力。 把哪吒腳踩風火輪,滅商紂興周朝的故事、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的精神及子牙幫助文王、武王東進滅商的歷史栩栩如生地演繹了出來,讓讀者在笑聲中接受歷史的深刻教訓。
------------------
寺廟籤詩解譯:
二二籤.丁未 屬水利冬 宜其北方  周文王為姜太公拖車。
【籤詩】太公家業八十成,月出光輝四海明;命內自然逢大吉,茅屋中間百事亨.
【解析】姜太公到了八十歲才成家立業,你何必急呢?一個人的機會一到,就像雲開月出,光輝普照天下,大放光明,命中時機若到,自然飛黃騰達,大吉大利。在時機未來前,就暫時隱守在家等候吧。這樣反而可以百事順利呢。
【籤文故事】周文王為姜太公拖車
周文王夜夢飛熊(長翼之虎)。出賢士之兆。文王求賢出溪頭。不見賢人只見鉤。文王回宮傳旨令百官留殿齋戒三日。第四日沐浴更衣。出往磻溪迎姜子牙(道號飛熊)。數里前文王下馬步行。拜子牙為丞相。後文王乘輿。子牙乘馬回朝。
【含意】解曰:凡事先呆,得貴人吉.作事先呆後吉.家事門庭吉慶.家運安居春風.婚姻和合.求兒平正.六甲生男.求財先微後進.功名晚可有進.歲君順利.治病老不畏,少不好.出外平平.(有貴人提攜,得利).經商有利益.來人月光到.行舟晚運可通.移居好.失物月光在,月暗無.求雨上下弦.官事和合好.六畜納有利.耕作允好.築室百事吉慶.墳墓有餘裕哉.討海先無後利.作塭晚者大利.魚苗有利可得.月令不遂.尋人慢至.遠信音信慢至.
【籤意指示】求得此籤,表示時機未到,必須等待。一個人如果機會未到,硬要強出頭,只有自尋煩惱。像姜太公雖是一位人才,但到八十歲遇到文王,才有表現的機會,你可能也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人。  此籤問謀事,目前恐尚不如意,但只要持之以恆,努力充實自己,必有被重用的一天。問求財,財運不多。問婚姻,有情人終成眷屬。問出外移居,尚可!
------------------
遺跡神奇: 姜太公的遺跡,數量多,分佈廣。主要有:棘津太公台,位於東海棘津(今山東日照市近海處)。
太公台,又稱太公避紂處,位於山東濰縣東南五十公里。釣魚台,位於陝西咸陽縣西南十三里渭水河畔,相傳為太公釣魚處。太公泉,位於河南汲縣城西北三十里,相傳為太公故居。東呂太公廟,位於山東日照市馮家溝村附近,20世紀60年代倒塌。營丘太公廟,位於山東臨淄西營丘,宋代碑尚存。石番溪太公廟,位於陝西省寶雞縣石番溪河邊。汲縣太公廟,位於河南汲城東門北側。咸陽太公廟,位於陝西咸陽西邊。還有臨淄太公祠、汲縣太公祠、鎬京太公墓、豐京太公墓、咸陽太公墓、汲縣太公墓、臨淄太公衣冠塚,等等。
西元前1072年戊辰年(已有3千一百多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陵冢位於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距離文王陵1公里;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姜太公祠內設有衣冠冢。
臨淄太公祠壁畫——姜太公離齊返周
臨淄太公祠位於淄博市的臨淄區更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首都。800餘年的歷史給其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
作為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的齊國都城長達800年之久。在此期間,風雲變幻,波瀾壯闊,姜太公、齊桓公、齊威王、管仲、孫武、晏嬰、田單、司馬穰苴等名君賢相、英帥良將,不僅創建了"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的這個海內外聞名的東方名都,也創建了一部雄壯曲折的齊國史。
姜太公祠坐落於淄博市臨淄城區,1993年建成,總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
太公祠是一組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殿堂廟宇建築。周文王訪賢遇到姜太公,遂請回拜為太師,尊稱太公望,周武王繼位又尊稱師尚父。姜太公輔佐周王朝滅掉殷商,以首功被分封到了齊國,太公治理齊國,採取「因俗簡禮和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等政策,注重農、工、商並舉,大力發展生產,齊國很快強大起來。
其後姜太公又輔佐周公平定紂的兒子武庚的叛亂,為賞太公二次安周之功,周成王賦予姜太公」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的專伐大權,成為海岱之間聯袂而往朝的大國。
姜太公死後按周禮返周而葬,齊人思念太公恩德, 葬衣冠於此,從主殿穿堂而過,便是太公衣冠塚,表達了齊地人民對姜太公這位齊國的開創者,齊文化奠基人的懷念和敬仰,墓前石坊橫眉上的」周師齊祖更是高度概括了姜太公一生的豐功偉業。
姜太公釣魚台是位於中國陝西省寶雞縣的天王鎮的蟠溪峽,相傳是商末周初的重要歷史人物姜子牙(姜太公)垂釣的地方。著名的偈後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釣」便是發生在周文王發現姜太公釣魚時。
後人便在蟠溪峽修建太公廟來紀念他。從唐朝修建太公廟開始,到明清期間共修建了大小廟宇共18座、90餘間。尤其是當中的太公廟、文王廟(紀念周文王而建立的廟宇)的香火最鼎盛。現時姜太公釣魚台一帶被劃為風景區,包括釣魚台景區、靜室景區、雞架山景區。較著名的景點除了太公廟和文王廟之外,還有一座刻有「璞遺璜孕」的璜石,獨自屹立在灘上,據說有過千年的歷史。而釣魚台瀑布更為氣勢澎湃。
姜太公是中華韜略之鼻祖,千古武聖兵法,善謀機變的智慧
姜太公既是中國古代第一名將,也是中國古代第一名相,文韜武略、雄才蓋世,是機變如神的將領,為遠慮善謀的良相戰策佈局周密、神機妙算成就西周一統天下的雄圖霸業。他的謀略思想主要體現在《六韜》之中,為姜太公軍事思想的體現,是中國史上首本談論謀略策畫的典籍。
其文韜武略、經國治軍,理民化俗之論、之策、之術,都為後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謂「韜」,原本是箭的套子,意指深藏不露又非常厲害。「六韜」分別是:文、武、龍、虎、豹、犬韜;其中文、武韜是太公的政治謀略思想,龍、虎、豹、犬韜是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
《六韜》一書在歷代社會廣為流傳,內容奧秘精深、變化無窮、玄妙莫測,其軍事謀略思想,至今仍具相當可資借鑑的參考之處,閱讀這凝聚智慧的偉大作品,將對現代人的生活智慧、公司管理和治國方法更有多教益處的啟迪。
姜子牙是人?抑或是神,上通天文、下曉地裡的姜子牙,為何在七十多歲頭髮鬍子都白了之時,才顯示出他的卓越才能?姜子牙一生充滿傳奇與爭議,年輕時曾開過酒館賣過酒,也做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但是他人窮志不短,拜師學藝四十餘年,為元始天尊的愛徒,具有「替天封神」的權威;而且秉持著「為聖人謀,解萬民憂」的志向,輔佐周文王傾商、周武王伐紂。西周的開國元勳也是謀略家鼻祖、齊文化的創始者,被人們尊為「百家宗師」。
  
1、韜略鼻祖,千古武聖
其軍事韜略、戰爭謀略、戰法戰術、軍隊建設、戰爭準備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的全面性、創造性、開拓性,他不是單純地就軍事而論軍事,而是從哲人智慧的高度,以聰明政治家的眼光,將政治與軍事、治國與理軍緊密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加以論述。
這就使他的軍事韜略、謀略頗具全面性、深刻性、精闢性,因而為歷代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所推重,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六韜》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著作,在宋代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作為武學教本,成為武將們必讀的兵書。二千多年來,《六韜》與其他“武經”一樣,從先秦至現代,不斷有人註釋、講解、校勘、闡揚,挖掘其思想宏旨奧義,吸取其思想精華,經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現了其光輝的思想價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們應當珍惜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使之在新時代更加輝煌。
  “兵聖”孫武及其《孫子兵法》飲譽中外,堪稱兵法之集大成者,其軍事思想亦不乏借鑒太公謀略之處。舉例說明:如《孫子兵法·虛實篇》有“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軍事思想的《六韜》論著中《文韜·兵道》記載即有“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之句;《孫子兵法·計篇》中“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與《六韜·龍韜·論將》中“將有五材十過”,“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孫子兵法·計篇》稱“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國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而《六韜·龍韜·論將》亦言“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等等。
2、大同思想
《六韜·文韜·文師》最後有一段姜太公的話:“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這是太公“陰謀修德以傾商政”,滅商興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權謀思想。因為,最大的權謀莫過於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國家政權是軍事謀略的根本。這一思想,除《文師》外,在《發啟》、《文啟》、《順啟》等篇中也都反復論述這個道理。太公被封齊,建立齊國之後,推行的根本方針也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可以看出,姜太公認為,人的本性是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給予人以生利的是道義,能行仁義道德者,則能使天下人歸服。因此,國君應當以天下之利為利,以天下之害為害,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生為務。只有以仁義道德為天下興利除害,使天下人與之共利害,同生死,共憂患,共苦樂,這樣便可以收攬、固結民心,使萬民歸心、歡心。基於這種認識,《六韜》強調國君要行仁修德,澤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為已而害民,。只有這樣,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擁戴國君。本思想亦在齊國的實踐中貫徹、實現了這一思想。這是其他所有軍事謀略家所沒有的。可見,《六韜》一書的上述內容,與姜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相符。
3、愛民思想
愛民之道,就是以仁義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就是說,要尊重民意,敬愛民眾,聚合宗親,行仁舉義,就會受到民眾的擁護愛戴,這樣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國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專任武力,不可橫暴百姓,而要以仁義為本,修德禁暴。這就是姜太公和《六韜》重視文韜而不輕武略,把經國與治軍作為整體而論的高明之處。他治國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順民情。這就充分表現了姜太公治政的出發點和歸宿地都是為了愛民。《六韜·文韜·國務》雲:“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無敗,生而無殺,與而無奪,反而無苦,喜而無怒。'”從上我們不難看出,“愛民”思想之深,在先秦軍事、政治和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愛民”思想。而且,也是由姜太公在齊立國之後,真正把“愛民”思想貫徹到建國的實踐當中去,這就是齊國的富民政策。
4、順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為邦本,民固國興”的道理,有民則有國,無民則何國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為本,仁政順民的思想。順民就是“重民”、“貴民”。如果國君、人臣和各級官吏,不以民為本,以民事為務,而敲剝、殘害民眾,就會使民眾離心離德,離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過自己長期生活在民眾中的親自實歷,不斷觀察,精心研究,對於民為貴、民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認識,並樹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識,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國治國之中,都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實行仁政,收服民心,使萬民歸心。對如何安靜、安定天下,姜太公指出:天有其自己的運行規律,民眾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業。君主能與民眾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靜,民眾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順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傳教化,感代民眾。民眾被教化、受感化,就會服從政令,所以說天道無為而能生長萬物、成就萬物,民眾無需給予而能自己富庶,這就是對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根本道理所在。
5、舉賢思想
《六韜·文韜》中《上賢》、《舉賢》兩篇,集中表現了姜太公的重賢、上賢、選賢、舉賢的聖賢治國論及其思想內容。所謂“上賢”,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賢尚功是姜太公“國本”的主要內容之一。姜太公認為,作為君主治理國家,必須尊崇德才兼備的賢人,抑制無才無德的庸人;任用忠實誠信的人,除去奸詐虛偽的人;嚴禁暴亂的行為,禁止奢侈的風俗,因此,明君用人應當警惕六種壞事、七種壞人。六種壞事的危害是:“傷王之德”、“傷王之化”、“傷王之權”、“傷王之威”、“傷功勞之臣”、“傷庶人之業”。對七種壞人,絕對不可信用,即“勿使為將”、“勿與謀”、“勿近”、“勿寵”、“勿使”、“禁之”、“止之”。這就堵死了壞人幹壞事、危國家、害民眾的路徑。
  姜太公指出,要根據各級官吏的職能分工的要求條件來選取賢能,再依據各官職應具備的條件來考核官吏,鑒別其才智的高下,考核其能力的強弱,評定其政績的優劣,使之名實相當。因此必須堅持選用賢才、任用賢才的標準。關於選拔任用賢才的標準,姜太公提出了“六守”,即六條標準:仁、義、忠、信、勇、謀,具備這六個標準的則為賢人。姜太公還認為,國屬上賢、舉賢,旨在任賢、用賢,如果上賢、舉賢而不任賢、用賢,亦只是有舉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這種停留在名義上的上賢、舉賢,是不會獲其功而救其亂的,相反則會使世愈亂,以至造成國家的危亡,所以要上賢、舉賢、任賢、用賢,做到實當其名,名當其實,名實相符。
  
《六韜·文韜·上賢》雲:“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舉賢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齊國之後,又正式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舉賢而上功”。
6、六守三寶
姜太公的理財富國、富民足民的發展經濟的思想主張是全面而週到、精闢而深刻的。《六韜·文韜·六守》載: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寶。”六守:仁、義、忠、信、勇、謀。三寶: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於君,都無大於國。六守長則群昌;三寶完則國安。這三寶在齊立國之後,也是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農工商同時發展,重點又是發展工商業,因而,後來的齊國才發展或為一個民富、國強的大國。
  姜太公在“三寶並重”“本末並利”、“上下俱足”、廣開財源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貨幣政策,確保財貨正常流通、賦稅正常繳納,促進經濟發展、市場繁榮,這種開源節流的經濟、貨幣政策,實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農、工、商三業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國無農無食不穩,國無工無器不富,國無商無貨不活,故要農、工、商並重,協調發展,使人民有業可從,衣食飽暖,器具足用,財貨流通,財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寶”思想,不僅是周朝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而且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政治、物質基礎。此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延續至當今世界。
7、九府圜法
  姜太公的貨幣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謂“九府圜法”,顏師古《注》雲:“《周官》大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皆掌財幣之官,故雲九府。圜謂均而通也。”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保證財貨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錢幣與布帛不斷流通,聚散適宜,無積滯,無匱乏。國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是“掌財幣之官”。查《周禮》的“九府”之職能,就在於“通貨幣,易有無”。
  姜太公的財政經濟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不僅為周朝的經濟管理、經濟監督、賦稅收納、貨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嚴密的管理體系、管理制度,而且為齊國的強大,為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基礎。姜太公的生財之道,理財之策,即開源節流之制,是富民強國之道,為萬世治國興邦之正道,萬事不易之治道,故為萬世法。
千秋功業,後人稱讚
  姜太公的道德功業,為後人所推崇、稱頌。有人把他由人變為神,列入神仙之首,說他能呼風喚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為“兵家鼻祖”;齊人稱他為“天齊至尊”等等。歷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詩詞文論、兵書戰策中,抒發情懷,稱讚有加。他們或觀太公留下的歷史遺跡而抒發已志,或乙太公事跡為據而引申已論,頌揚其功。
  在《詩經·大明》中寫道: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在諸多讚詩中,對姜太公一生功績給予高度概括、評價的要算《封神演義》的作者許仲琳的 《姜元帥讚》:
  
六韜留下成王業,妙算玄機不可窮。
出將入相千秋業,伐罪吊民萬古功。
運籌帷幄欺風後,燮理陰陽壓老彭。
亙古軍師為第一,聲名直並泰山隆。
對姜太公一生的千秋功業,不僅詩詞歌頌,而且經史文論,多有盛讚。
  
對姜太公人們不僅重視他的著作和智慧的價值,還十分尊崇他高尚的人格和不懈奮鬥的精神,懷念他對正義,對文明的孜孜追求;困難,他不退卻,不屈辱,不低頭;饑餓,也不理會;沉淪,他不屈服;年高,他不服老,而對自已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毫不動搖。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奮”的典範。他永遠是中華兒女的自豪和驕傲。
  
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延綿不斷的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中,齊魯文化是主要來源,集中代表了炎黃這一思想體系的傳統文明。在遠古時代,炎帝、黃帝為首的兩個部落,已開始結合。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已融合成為一個民族。在周初,代表這兩個部族的兩個偉大歷史人物,一個是封於齊國的炎帝後裔姜太公,一個是封於魯國的黃帝後裔周公旦。我們說,假如沒有周公的文韜和姜太公的武略,作為“小邦周”是很難戰勝“大國殷”的,即使是戰勝了,也難以鞏固,並創造出那樣燦爛輝煌的周代文明。現在我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研究姜太公的思想,正確評價姜太公的功業,對於深入研究探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尤其佔其主流的齊魯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姜子牙呢?在武王稱霸天下之後受封為齊國諸侯,逝世之後太白金星當然不會放過這種人才,玉帝冊封他掌管天機星,天機星代表就是「智慧」,其中的特性就是容忍、耐性、知命、洞燭先機而帷幄無常,同時也有千變萬化之意。
六韜智慧:
姜子牙的思想結晶 你不能不看的太公兵法 一部讓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兵家寶典!
其博大精深的內涵,並能應用在商場上深謀遠慮,進退自如,抓住每一次商機,並讓讀者用來思索掌握現代經營管理的技能,經歷現代學者考證,都認為該書應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太公的某些軍事思想。《六韜》透過周文王、武王與太公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 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兵書,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 是先秦兵書中集大成之作,曾被譯成西夏文,在少數民族中流傳。它不僅文武齊備,在政治和軍事理論方面屢有創意,而且保存了豐富的古代軍事史料,如編制、兵器和通訊方式等。外也有深遠影響《六韜》在傳到韓國被稱為六道也是治國軍事必讀的經書!日本戰國時代專門培養軍事顧問的足利學校,就曾把《六韜》與《三略》定為該校的主要教科書。西方第一次翻譯的中國兵書共四種,合稱《中國軍事藝術》,於一七七二年在法國巴黎出版,《六韜》就是其中之一。當愈來愈多西方企業不惜千金取得中國老祖先們的智慧, 將其廣泛運用在各種商業競爭中;而長期深受文化薰陶的中國人又如何能錯過這場世紀之爭呢?這是在我們身旁的瑰寶怎能不努力拾起這精妙的智慧呢! 
        所以說這也是丁氏家族子孫可以重拾遠祖智慧的依據,那份沉穩的思想和持續的德性,是可以在我們心裡永遠可以信賴的,那份深藏在我們身體、血液深處內的美麗智慧瑰寶,有機讓它出現在我們的跟前而且擦亮發揮它! 這就是這篇文章所要說的重點。
根據《通志‧氏族略》山東丁姓出自于姜姓,炎黃後裔,為姜太公的嫡系子孫。民國《黃縣誌》記載: “名家世世為婚姻,此風已久,以丁之與姜,王之與丁姻親為最多,故親戚關係亦深,習尚性情亦有相同共通點,其興盛也都由經商而起” 由此可以看出,丁氏家族都與姜家聯姻,一個是因門當戶對,二是丁姓出于姜姓,而後來才與另一門當戶對的大地主山東省棲霞縣牟氏家族有聯姻。節錄於〈黃城丁氏家族/蔣惠民〉
黃城丁氏傳記: 姜太公傳奇 http://bit.ly/35OH3a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