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文創產業」的概念放進「文資場域」中可為傳統文化注入活水,也可作為推動地方創生的極佳策略手法之一,來喚起民眾對於地方的認同感。但是,兩者的融合真的是廢墟重現風華的萬靈丹嗎?
文創與文資結合,真的是廢墟重現風華的萬靈丹嗎?
作者 黃威敏【投書】文創與文資結合,真的是廢墟重現風華的萬靈丹嗎? | 黃威敏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O2Guzb
2022-06-09
將「文創產業」的概念放進「文資場域」中可為傳統文化注入活水,也可作為推動地方創生的極佳策略手法之一,但是,兩者的融合真的是廢墟重現風華的萬靈丹嗎?圖為台南林百貨。
將「文創產業」的概念放進「文資場域」中可為傳統文化注入活水,也可作為推動地方創生的極佳策略手法之一,但是,兩者的融合真的是廢墟重現風華的萬靈丹嗎?圖為台南林百貨。 圖片來源
以文化創意產業再造文化資產空間場域(以下簡稱「文資場域」)的保存與再利用,這樣的模式已成為台灣近年的趨勢,在國內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例如曾一度荒廢的台南林百貨、利用閒置糖廠或酒廠經營的十鼓文創園區,以及花蓮文創園區a-zone等等。將「文創產業」的概念放進「文資場域」中可為傳統文化注入活水,也可作為推動地方創生的極佳策略手法之一,來喚起民眾對於地方的認同感。但是,兩者的融合真的是廢墟重現風華的萬靈丹嗎?
自2002年起,經濟部、新聞局、文建會及教育部開始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至今已屆滿20年,「文創」一詞早已充斥在生活各處。而基於文資的保存、活化與傳承,政府近年來積極完備文資法令,於2016年大幅修正《文化資產保存法》,就文化資產保存、修復、活化與防災,提供專業協助及技術支援。
近年來政府與文資團體致力於保護與搶救古物、文化景觀及歷史建築等文化資產。而這些在文資團體奔走下辛苦修復完成的文資場域,若未經過妥善的持續維護,將因乏人問津或經營不善而再次走向衰敗。為了避免這些心血付諸流水,將文創與文資結合即是一個解方,甚至過去幾年成為了一種趨勢。
然而,文化創意產業如今面臨過度商業化的情形,許多人前往文創園區也多以休閒遊憩為目的,真正感受到園區的文藝氣息者實為少數;且經營者往往會將展演內容以紀念品或飲食的方式加以包裝,製造出消費者熟悉的商品,試圖增加買氣與曝光度,卻與傳統文化及藝術脫鉤。
再拉回文創與文資結合的議題,以當前文創產業過度商業化的現況,將文創的方式用以再造與管理文資場域,很容易到最後成功保存了傳統建築,但其背後的傳統價值卻無法顧及到,一味著重商業看點,而忽略了文化的根本價值,那麼最終,文化資產只不過是從岌岌可危的荒廢建築變成一個擁有華麗外表卻沒內涵的空殼罷了。
為了避免文創產業的過度失衡,我們應回頭審視文創的根本為何?我們真的了解什麼是文創嗎?研究者指出,之所以稱之為文化創意產業就應該具有「文化」、「創意」、「產業」三個要素,並且缺一不可。而文化產業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將文化產品往世俗物欲擴展,另一個則是把文化產品朝精神價值層面發展。前者可以滿足一般大眾的口味,容易被社會接受並實際消費,但卻較偏離文化核心價值;後者試圖讓民眾體會到精神層次的文化內涵,能被廣泛接受的門檻較高、較難以賺錢,但這才是政府該鼓勵的產業發展走向。
文化創意產業不能只重視產業面的「產值」而忽視文化面的「價值」。事實上,唯有重視能夠感化人心的文化創意價值,才能創造出不會因時代演進而遞減的「產值」。文化產業化沒有不好,但也需要時刻以文化價值輔之,兩者方可以相輔相成。如此一來,文化創意產業與文資場域的再利用彼此合作,雖然無法保證得以無往不利,但至少擁有更好的前景,透過隨時審視產業面與文化面並適時做出調整,相信兩者在合作的路上也可以走得更加長遠。
(作者為師大學生。)【投書】文創與文資結合,真的是廢墟重現風華的萬靈丹嗎? | 黃威敏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O2Guzb
從東京看「地域力」(上):公務員該用什麼心態發展地方創生?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地方創生不是一蹴可及。」地域振興協力隊之父椎川忍理事長一路走來的經驗告訴他,在面對地方議題時,若是沒有穩固的結構,那麽就會像是在沙上建塔般勢在必垮,即使是繞道,也要好好地打好基礎。
在日本時常會聽到「地域力」這個名詞,所謂的地域力,是指居民自律關心治安、防災、教育、自治等區域問題,透過區域內不同的人相互參與合作,一邊解決區域問題,同時創造區域價值的力量,可說是地域賦權的過程,在學術上是「由區域的問題解決力、社區治理以及社會資本三者構成。」
而地域活性化(Regional Vitalization),旨在解決產業沒落雇用減少、人流外流減少、以及區域文化傳統衰退,透過不同的振興方法活化地方,讓人覺得地方有價值,因而有資金和人口流入。本文分上下篇介紹日本專門培地方公務人才的組織東京一般財團法人地域活性化中心(一般財団法人地域活性化センター)。
筆者於2018年參加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National Graduate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 GRIPS)的「台湾若手人材育成プログラム」計畫,計畫內容除了修課、訪談中央及地方政府之外,有一部分是根據申請者提出的研究計畫,由校方媒合至相關單位實習體驗。有人研究台日青年社會運動與政治參與到福島縣觀光課、有人研究電影產業政策就到橫濱電影資料館、也有人因為研究的是亞洲高等教育政策,就留在學校的國際交流室實習。
而筆者提出的研究計畫為「日本地方創生戰略」則是到東京一般財團法人地域活性化中心實習,親身參與在日本地方創生的前線執行單位,並訪問中心的靈魂人物椎川忍理事長。
地域振興協力隊之父椎川忍理事長
如何發揚地域活性化的精神?
椎川理事長是退休公務員,平時假日喜歡探訪日本山林古道,時常不吝分享非常在地的日本祭典資訊,例如山形縣的小國町有一個獵熊祭典,古時候以獵熊象徵著成人,同時敬山祭祖。然而現今的社會已有保育的觀念,因此祭典也慢慢轉型。
理事長在他36年的公務人員生涯中,經歷了總務省的地方財政、消防、國際、地域力創造、地方事務以及自治體大學、內閣府等職務。在他的自我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日本公務人員的職涯,在不同的崗位上推動、提出些什麼有利國家發展的計畫,包括他30歲時(1984年昭和59年),擔任自治省(總務省前身)消防廳急救救助室專門官,負責撰寫消防急救開發的報告書、導入急救業務的消防法修法、創立國際消防救助隊、並派遣日本研究員到美國的FEMA。三年後,擔任宮崎縣財政課長時將消費稅導入預算,考察如何推動「idea計畫」。
進入平成年代(1989年),四十歲時,他擔任島根縣的總務部長,實施了「出前縣廳」行動式偏鄉縣廳計畫、創設了島根縣立大學、策劃資訊情報擴充計畫以及縣廳的資訊情報化。五十歲時,負責改革自治體大學(傳統上總務省培育地方公務員的中央研修機關),創設了新時代區域經營的課程以及碩士專門課程。在制度面上,他也創設了定住自立圈的制度、以及地域振興協ㄙㄙ力隊制度,同時推動「綠的分權改革」政策。
理事長在退休後,他擔任「投入地方公務員(地域に飛び出す公務員)」的社群代表,不斷與地方首長合作,倡議要支持地方公務員。同時擔任「地域力早安俱樂部(地域力おっはー!クラブ)」代表,推動官民合作的早晨讀書會等行動,不斷透過投稿學術期刊、出書、當顧問講師等行動支持地方發展,期許在成熟的日本社會中建構出活絡地方知識智慧與人才培育的系統。
從2014年現在他擔任「財團法人地域活性化中心」的理事長,積極與地方政府簽約做人才培育的合作,由地方政府派送公務員到東京一至兩年,負責學習跨領域的地方活化方法、同時在東京連結全日本的人脈網絡,並實際由公務員們主辦週末型研討會、日本全國各地創生塾,出版編輯相關刊物與報告,讓首都與地方的距離不再遙遠、資源資訊不再破碎、人才不再缺乏,且每一位專員返回家鄉時,便是活化地方的一個領袖種籽。
除了活動企劃與執行之外,活性化中心的組織分工如下圖,可以看到「地域活化」必須要有的能力與工作是什麼。
map
地域活性化中心組織圖 | 圖片來源:一般財団法人地域活性化センター組織図
不要國家說什麼就做什麼
不要著急,別著急,不要走捷徑
在理事長的演講中,他強調首先要將國家的「地方創生」,想成自己居住地的「區域創生」。他認為,基本上,地區創生是每個人自己的責任,只能自己思考並付諸實踐。對於如何認知國家不同的的政策,就想說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可以靈活利用的東西就好了。這就必須要理解國家的政治是怎樣的東西,才不被人擺佈,同時也應堅持信念,實踐信念。
換言之,必須打破「國家說的就做,且按照國家的話做」的想法,從理事長多年的公務經驗來看,他認為大家應好好客觀地理解現狀、運用數據,審慎思考如何實踐,這不只是地方政府要做的事,是包括地域居民在內,都應接受好好地做。在他的分享中,他十分推崇地方創生的榜樣鹿兒島縣鹿屋市串良町柳谷集落(やねだん)公民館長豐重哲郎,這位館長有一句名言就是「不要著急,別著急,不要走捷徑!」,花20年來解决所有地區的課題。
「地方創生是以改革國民(居民)意識為前提。」理事長認為對於人口問題,需要每一位國民和居民理解,不改變的話就不成功。特別是要從年輕人、中小學生們共同參與開始,如果不能接受多元的價值觀,就無法解决「無意識」的問題。因此地區、社會、企業、政府機關都必須去挖掘出年輕人的能力。
RTX6T7D3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地方創生不是一蹴可及。」理事長一路走來的經驗告訴他,在面對地方議題時,若是沒有穩固的結構,那麽就會像是在沙上建塔般勢在必垮,即使是繞道,也要好好地打好基礎。而所謂的基礎是什麼呢?包括用地方分權制度培育居民自治能力、要培養能串連跨域的人才組織、建立引導年輕人力量的系統、以及催化出有效率的地區經濟循環結構。
國家的戰略基礎在面對少子高齡化,首要並非考慮移民或是開放外國勞動者,而是提高出生率,而出生率僅憑借擴大育兒政策並不充分,應搭配價值觀多樣化的教育。再者,應促進出生率高的地區移居,翻轉大家過度集中在東京的問題,最後應該要全盤檢討高等教育改革。
地方的戰略基礎首先是提高出生率,方法有很多種,包括擴大不只是補助的育兒政策、以及充實提升孩子們的教育環境。再來是讓社會增減為零,進而提升社會增加,促進移居風潮,而這些討論的單位盡可能從尺度小的聚落、社區開始展開行動,做好小目標才有可能完成大目標。從東京看「地域力」(上):公務員該用什麼心態發展地方創生?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2QqitG4
產業六級化與團結經濟:四個案例看「地方創生」如何在花蓮落實與深化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36GnpxX
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地方創生是為國家解決都市人口過度集中,城鄉發展不均下,如何在鄉間找到產業契機,讓鄉間人口能夠有更好的發展環境與機會。地方創生此字源自於日本,其中心思想是「產、地、人」三位一體,日本透過「地方創生法」,同時設立教育機構——地方創生大學,以培育在地經理人、生產者的配套,創造發展在地產業,輔以農業、山林業、漁業的「產業六級化」指農業生產(一級) X 農產加工(二級) X 直銷(三級) 的產業發展模式,其特點為發揮相乘綜效。
產業六級化與團結經濟:四個案例看「地方創生」如何在花蓮落實與深化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