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名琛(1807年-1859年4月9日[1]),字崑臣,中國清朝中後期的政治人物,湖北漢陽人,籍貫江蘇溧水[1]。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兩廣總督。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軍所俘,卒於印度。葉名琛「尚稱愛國、也有氣節;精於官場,老練持重;心狠手辣,殘忍嗜殺;權傾兩廣,壓制異己;守城無方,抗敵無力;喪權辱國,終至 清廷敗亡。」是 其一生的寫照
生平
葉名琛父葉志詵篤信道教、愛好扶乩;葉名琛特建「長春仙館」(今應元路廣州市第二中學附近),供奉呂洞賓、李太白二仙;又闢「長春藥圃」,種植草藥。
於道光五年(1825年)中副貢生[1],道光十五年(1835年)考取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陝西興安府知府[2],其後平步青雲,歷任山西雁平道、雲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江寧布政使、廣東布政使等官,道光廿七年(1847年)昇任廣東巡撫。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與兩廣總督徐廣縉一同支持在鴉片戰爭後阻止英國人入廣州城運動,因此功封男爵;其後又因在廣東征討盜賊反亂,親自處決犯人,誅殺數萬叛賊,成功消滅拜上帝會在兩廣剩餘勢力。當時因清朝上下排外氣氛高漲,屬於強硬派的葉名琛受到重用。咸豐元年(1851年),賞加太子少保銜;咸豐二年(1852年),升任兩廣總督;咸豐五年(1855年),加封為兩廣總督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咸豐帝要求其在廣「馭夷」,而葉名琛也在剛割讓的香港布滿眼線,但傳回消息通通報喜不報憂,與事實相差甚遠,得到的報紙登載的也是諸如「英軍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敗於俄國」「英軍鎮壓印度兵亂不利」「法國在中英衝突中中立」等與事實完全相反的消息。
葉名琛性格木強,勤於吏事,屬下忌憚其威重。當時天地會的山堂任取山名,這些山名不一定和山堂所在地吻合甚至不一定真實存在,葉名琛不知,得知有山堂自稱「老萬山」就令手下前去真正的老萬山查看,結果一無所獲;1854年天地會攻打廣州時,葉名琛登五層樓令標兵出戰,標兵罵道「每月得餉九錢,叫我送死嗎?」顧自散去,葉名琛令閉關向敵軍發炮才守住,後因英美法三國接到外交照會提供大炮、火藥、糧米協助守衛廣州、英美甚至出動艦隊才平定事態;葉名琛又有殺良冒功之舉,日殺數百人,一日殺三四百人就被認為少,1855年六至八三個月就殺七萬五千人,被稱為「劊子手」。葉名琛對待外國使者時傲慢,對照會僅以數語回復甚至不回復,為了彰顯大國威儀,甚至不在總督衙門而在河邊倉庫接待英國公使包令。
咸豐六年(1856年)9月10日,亞羅號事件爆發,英國領事巴夏禮(Harry Smith Parkes)啟書責難;葉名琛釋放被捕的十三名水手,但堅持無歉可道,引發第二次鴉片戰爭。10月23日,英軍開始行動。英國海軍上將邁可爾·西摩爾率領3艘英艦穿越虎門,葉名琛不顧戰事,連續兩天親自去校場看鄉試馬箭,下令廣東水師後撤,亦不准開炮還擊。24日英國軍艦轟擊廣東南郊鳳凰崗砲台,砲台守兵奉令走避,炮旋即被毀。25日英軍連連攻陷海珠砲台以及商館一帶,並佔據城外全部的防禦工事,直逼廣州城。26日葉名琛關閉粵海關中斷貿易,調集鄉勇團練製造聲勢。27日,英艦炮擊督署,葉名琛「危坐二堂,絕無懼色」。29日,英軍攻入城內,因人少,搶掠督署後退出,葉名琛正在上香,免於被俘,向朝廷奏稱「大捷」,又縱粵民火焚城外各國商館及洋行,一艘自廣州開往香港的英國郵船亦遭劫。
葉名琛被擒情境
咸豐七年(1857年),巴夏禮請遣大軍。當年9月,英法聯軍抵達廣東,葉名琛因被錯誤新聞誤導,以為英軍只是虛張聲勢,打算拖延到英軍自己走,且迷信稱「過了十五日必無事」;十一月,英法聯軍攻陷廣州,據守河南地區各炮台,要求葉名琛十天內出面談判。十二日,聯軍發出最後通牒。十四日,聯軍占領廣州,葉名琛逃到廣州副都統雙禧的衙署內,被擒獲,解往停泊在香港的軍艦「無畏號」,薛福成譏他「六不總督」:「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3][註 1]他曾聲言「欲面見其王以理論」,並且自備糧食,恥食敵粟。《香港紀事報》載:「偶然有人上艦,都向葉脫帽致意,他也欠身脫帽還禮。」
葉名琛屢次奏捷甚至自稱擊斃了東印度及中國艦隊司令西馬糜各厘(即邁可爾·西摩爾),當廣州失守的消息傳到京城,咸豐帝大驚。
48天後,「無畏號」駛離香港。英國人將其送往印度加爾各答,暫被囚禁在威廉炮台,後遷往托里貢的住宅,日誦《呂祖經》不輟,因在作書畫時被勸不要書寫真名落人話柄而落款「海上蘇武」。他繼續關注時事新聞,按時作息,清早即要人給他讀報聽[4]。1859年二月二十九日,他得知晉見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女王無望後,決定絕食,至三月初七戌時(4月9日),死於囚所,終年52歲,據悉是自備糧食盡空後絕食而死。英國人將他的遺體運回中國[5]。他的一些文件今封藏於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當時薛福成在日記沉痛表示:「英人初志在得入城見大吏,藉以通隔閡、馭商民;乃粵民一激再激,葉相復一誤再誤,使拱手而有粵城。……益知中國易與,遂糾法、俄、美三國兵船北上,駛入大沽,阻我海運,立約而還。……粵民激於前此大府議和之憤,萬眾一辭,牢不可破,必阻其入城一事以為快,屢請屢拒,紛紜者二十年;而大沽之失,天津之約,皆成於此;由今觀之,甚無謂也。」
詩作
鎮海樓頭月色寒,將星翻作客星單。
縱云一范軍中有,怎奈諸君壁上看。
向戎何必求免死,蘇卿無恙勸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繪,恨態愁容下筆難。
注釋
澳大利亞籍學者黃宇和在《兩廣總督葉名琛》一書對葉名琛大加讚揚,並對此十二字做了深入的探討,得出不同的結論。「不戰」,其實是無兵可戰。但葉名琛在鎮壓天地會等反清武裝時尚有數萬軍隊。
葉名琛「尚稱愛國、也有氣節;精於官場,老練持重;心狠手辣,殘忍嗜殺;權傾兩廣,壓制異己;守城無方,抗敵無力;喪權辱國,終至 清廷敗亡。」是 其一生的寫照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語:Second Opium War;法語:Seconde guerre de l'opium),又稱英法聯軍之役,是公元1856年至1860年9月22日英國與法國欲謀取在華更大利益,以亞羅號事件及西林教案為導火索,組織英法聯軍入侵大清的戰爭,被認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又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Arrow War)、「英法對華遠征」(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英中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此次戰爭時值不列顛群島的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時期、法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以及中國的清朝咸豐時期
客觀而言,葉名琛 有著 很多的無奈,站在 當時 最理性的角度,莫過於 以外交讓步 謀求和平,爭取時間 變法圖強。但是 即使 葉名琛 有 這般見識,他 能 做得了主嗎?
當時 有 一幅輓聯:
「公道在人心,雖然十載深思,難禁流涕;
靈魂歸海外,想見一腔孤憤,化作洪濤。」
對於 這樣 一位 晚清重臣 葉名琛的悲劇下場,要 加以評析, 真覺得 難以下筆。勉而為之 評析如下:
葉名琛「尚稱愛國、也有氣節;精於官場,老練持重;心狠手辣,殘忍嗜殺;權傾兩廣,壓制異己;守城無方,抗敵無力;喪權辱國,終至 清廷敗亡。」是 其一生的寫照。
【歷史故事】 葉名琛 不戰 不和 不守 不死 不降 不走@y t(逸竹)- PChome 新聞台Blog|PChome 個人新聞台
-----------------------------------------
在古時各朝代中,一品官員都是朝廷的頂級官員,肯定會受到大家重視和尊敬,但是在滿清末年,有一位一品官員卻被英國俘虜到印度,甚至被當成猴子供人觀賞。
真有這回事?清朝一品大官竟被抓到印度當猴賞!最後下場… | 國際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bit.ly/2C6HIqx
▲葉名琛被俘情境圖。(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這位一品大官就是葉名琛,是當時的兩廣總督,葉名琛在道光和咸豐年間是滿清朝廷的大人物,從小就是個神童,26歲中進士,年僅39歲當上了廣東巡撫,不久之後又因功升任兩廣總督間欽差通商大臣,升官迅速。
葉名琛在兩廣總督任上惹了一些麻煩,惹惱了當時列強中最強的英國,雖說那是英國早已謀定的計畫,但是葉名琛的應對措施不當也有問題,在當時被批評為「六不總督」,指的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因當時太平天國起義,朝廷也無可用之兵,就算想抵抗也沒無能為力。
中國,清朝,兩廣總督,英法聯軍,滅亡 ID-2210116
▲葉名琛是清朝末年的一品官員。(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葉名琛被英國人抓住後,英國人將其送往印度加爾各答,暫被囚禁在威廉炮台,後遷往托里貢的住宅,日誦《呂祖經》不輟,因在作書畫時被勸不要書寫真名落人話柄而落款「海上蘇武」。還打算親見英國女王,但是英國人根本不理他,而是將他抓到印度,當猴子供人觀賞,而咸豐帝也因他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便也惱怒之下放棄了他,壓根沒想救他回來,葉名琛最後絕食而亡,被清朝當成背黑鍋的官,拋棄了真有這回事?清朝一品大官竟被抓到印度當猴賞!最後下場… | 國際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bit.ly/2C6HIqx
英法聯軍攻破廣州城
1858年12月29日,英法聯軍終於攻破了廣州城。
這是英法聯軍既1856年之後,第二次攻破廣州城。而1856年由進攻廣州開始的那場戰爭,在我們的教科書上有一個官方的稱謂——“第二次鴉片戰爭”。
只是這第二次攻破廣州,是真正的破城了。
城破之後,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訥先後向英法聯軍投降。不過,侵略者們知道,這兩人並不是廣州城的最高領導。
幾天之後,英法聯軍在廣州城老城的督撫衙門裡,找到了他們要找的人。
那個清朝官員頭戴頂戴花翎,身穿正式官服,端坐在朝堂之上,彷彿面對的不是荷槍實彈的英法聯軍,而是前來擊鼓鳴冤的百姓。
英國士兵一擁而上,將那個清朝官員帶走了。
走的時候,那位官員面不改色,步履從容。
他就是當時的兩廣總督,葉名琛。
葉名琛的版畫
2
說葉名琛年少成名,應該是不錯的。
葉名琛出生在1807年,17歲就考取了“貢生”,獲得了進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的資格(“國子監”的概念,有點類似如今清華、北大和中央黨校的混合體)。
葉名琛長大後並沒有“泯然眾人矣”,而是火箭躥升,在40歲不到的時候,就被任命為廣東巡撫——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幹部。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鴉片戰爭”爆發以前,在廣東當官是個肥差,但1840年之後,到廣東當官,是個人盡皆知的“苦差”。
為什麼?因為1840年,清朝和英國打了場鴉片戰爭,作為戰敗求和的結果,廣州位列“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去了那裡,就要和洋大人打交道啊。
但葉名琛卻在這一個崗位上做得如魚得水,左右逢源。在各省巡撫因為與洋人打交道不利而紛紛被降職或罷免的年代裡,葉名琛卻不斷立功,不斷升遷,堪稱是那個時代裡的一個奇蹟。
靠什麼呢?無非兩個手段。
第一個手段,就是對內殺人如麻。
別看葉名琛出生書香門第,在教科書上表現得迂腐懦弱,但其實他殺起人來一點都不含糊。
1854年,佛山“三合會”起義,圍攻廣州不果後撤退。葉名琛在此後開始大肆逮捕屠殺。
當時,曾帶領第一批中國兒童留洋的容閎剛剛回國到廣州,目睹了這一場大屠殺,表示難以置信:
“彼兩廣總督葉名琛者,於此暴動發生之始,出極殘暴之手段鎮壓之,意在摧殘方茁之花,使無萌芽之患也。統計是夏所殺,凡七萬五千餘人。以予所知,其中強半皆無辜冤死。”
容閎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留學生,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容閎的住所離廣州刑場很近,所以給他印象深刻:
“場中流血成渠,道旁無首之屍縱橫遍地。蓋以殺戮過眾,不及掩埋。且因驟覓一遼曠之地,為大壙以容此眾屍,一時頗不易得,故索任其暴露於烈日下也。時方盛夏,寒暑表在九十度或九十度以上,致刑場四圍二千碼以內,空氣惡劣如毒霧。此累累之陳屍,最新者暴露亦已二三日。”
按容閎的說法,葉名琛殺人,“不訊口供,捕得即殺,有如牛羊之入屠肆”。
清朝末年,各地起義不斷,廣東地區尤為突出。在鎮壓各路起義中,葉名琛就是憑藉這樣的強硬手段,深得朝廷賞識。
1852年,在葉名琛45歲的時候,就做到了兩廣總督——相當於現在的廣東省省委書記、省軍區司令員再加上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和廣西軍區司令員。
3
葉名琛深得賞識的另一個手段,是對外的,就是對洋人“拖”字為先。
經歷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大清帝國被迫向西方世界開通了自己五個口岸城市。其中的四座城市:福州、廈門、寧波、上海都陸續在城內開通了領事館,但最早和洋人接觸的廣州,卻碰到了大阻礙。
廣東人在抵制洋人這一件事上,非常團結,自“三元里抗英”之後,對英國人入城開領事館一直強烈抵制。
“拖”字訣的首倡者,是當時的兩廣總督耆英。1847年,耆英與英國人秘密達成條約:廣東人民太剽悍,你們給我點時間,兩年之後,必定按照約定讓你們進城!
結果英國人眼巴巴地等啊等,等到了1848年,耆英通過在京城的活動,調離廣東,拍拍屁股走人了,換了徐廣縉擔任兩廣總督。徐廣縉也不觸怒英國人,照例用了一個“拖”字訣。不僅如此,徐廣縉還秘密召集廣州各鄉的團練,一度人數超過10萬人,他們經常駕小船攻擊英國船隻,讓英國人不敢惹眾怒,貿然進城。
拖又拖不起,打又不敢打,當時英國人只能不再提入城之事。
消息傳回朝廷,咸豐帝龍顏大悅:“不折一兵, 不發一矢, 中外綏靖, 可以久安, 實深嘉悅!”於是封徐廣縉為一等子爵,葉名琛為一等男爵。
葉名琛是當時的廣東巡撫,也就是地方二把手,在這個“拖”的過程中全程參與,出謀劃策,功勞不小。
1852年,徐廣縉被調去鎮壓太平軍,葉名琛接任兩廣總督。
聽說換了個總督,英國人的心思又活了。當時的香港總督,英國人包令(Bowring)再次向葉名琛提出了入城請求,被葉名琛再次婉拒。
葉名琛的底氣也挺足的:我的兩任前任都“拖”下來了,我難道不行?
但就像“擊鼓傳花”,葉名琛當時不會意識到:自己拿到的是最後一棒。
4
1856年,一艘叫“亞羅號”的三桅帆船,讓葉名琛的命運開始發生轉折。
“亞羅號”是一艘商船,在當時的英屬香港登記過。在這艘船抵達廣州時,當時的廣東水師千總梁國定接到舉報,率人登船捉拿藏在船上的海盜,後來將船上的12名水手扣押。這個舉動引起了“亞羅號”船長,英國人肯尼迪的抗議,說中國人侵犯了英國的主權(他要求按《虎門條約》約定,由英國人自己審問犯人),而且還撕毀了英國的國旗。
英國人當時畫的“亞羅號事件”,上面還特地畫了清朝官員撕毀英國國旗。
但是,這件事英國人的做法其實是毫無道理的。
首先,“亞羅號”雖然在香港登記過,但其實已過期兩週了。
其次,就算在香港登記過,但“亞羅號”的船主是中國人,英國人肯尼迪只不過是一個被雇傭的船長而已,中國人在自己的港口,是有權登船檢查的。
第三,當時要逮捕的海盜梁明太和梁建富,確實就是以水手的身份呆在船上。
第四,當時船上根本沒懸掛英國國旗,只是掛了一幅信號旗(其實當時清朝也沒有所謂“國旗”的概念,參見
【10.17】一場鬥毆逼出的國旗
)
但是,當時的英國領事巴夏禮抓住機會,開始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施壓:要梁國定出面送還被扣押水手,公開道歉。
巴夏禮
經過審訊之後,葉名琛照會英國領館:
那12人中,確實有梁明太和梁建富兩名海盜,中國官府再留下一個叫吳亞作的人做證人,其他9人可以立即送還。至於“亞羅號”,是中國人的船,當時船上也沒有懸掛英國國旗,絕無侮辱國旗這件事。
巴夏禮接到葉名琛回復後表示不滿意,要求24小時內釋放全部水手,並且正式道歉。
葉名琛接到英國的最後通牒後,退了一步,表示可以把吳亞作也放還,只留兩名海盜。
巴夏禮還是不同意。
最終,葉名琛派南海縣縣丞親自送12名水手到英國領館,但拒絕道歉。
應該說,在整個處理過程中,葉名琛還是做到了“有理有利有節”。馬克思曾在1857年1月23日的《紐約每日論壇報》上撰寫社論,這樣評價:
“在全部事件過程中,錯誤在英國人方面。…… 確實,這個中國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問題都解決了。”
但是,只需要一個藉口的英國人,卻拒絕接收水手了。
隨後,英國軍艦開始炮轟廣州城。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
5
在戰爭的爆發點廣州,葉名琛其實並不是不少人以為的那樣“消極抵抗”。
當時的廣東,精銳部隊都被調去剿滅太平天國了,葉名琛雖為“兩廣總督”,但其實面臨的是一個無兵可用的局面。
但即便如此,英國軍艦一開砲,葉名琛就在城內貼出了告示,號召軍民同心,共同抵抗侵略者:
“英夷攻擾省城,傷害兵民,罪大惡極..但凡見上岸與在船滋事英匪,痛加剿捕,准其格殺勿論,仍準按名賞三十大元,解首級赴本署呈驗,毋稍觀望。”
另一方面,葉名琛抓緊修復城牆和砲台,和他的前任一樣,招募大量鄉勇一起守城。白天,他讓鄉勇對英軍採取襲擾戰,晚上,他派裝滿炸藥的沙船衝擊在岸邊休息的英國軍隊,還派出火筏對英國軍艦進行火攻。
值得一提的是,葉名琛還頗具戰略眼光:派人襲擊英國軍隊的戰略後勤基地香港,並對香港施行禁運,甚至還派人去香港投毒。這一度讓香港陷入極大的恐慌,很多英國人都逃到澳門去避禍。
在葉名琛的各種手段之下,英國軍隊圍攻廣州4個月不克,香港總督包令甚至因此被英國政府解職。
《倫敦新聞畫報》上根據照片繪製的葉名琛肖像版畫
那麼這樣看來,葉名琛似乎是一個智勇雙全的民族英雄了?
唉,也不盡然。
在英軍圍攻廣州的過程中,葉名琛始終鎮定自若,處亂不驚,是他真的有大氣魄?不全是,也是因為他迷信。
葉名琛在總督衙門裡,為他和自己的老爹建了一個“ 長春仙館”,裡面祭祀的是呂洞賓、李太白二位大仙。抵抗英軍的一切軍令和行動,葉名琛都要先扶乩(中國道教的一種占卜方法)一番。他反复寬慰部下說:“十五日過後即無事”,就是占卜得來的。
另一方面,讓葉名琛頗為自得的是,他在這場戰爭中率先打起了情報戰。
一方面,他大力逮捕廣州城內給英國人通風報信的“漢奸”,另一方面,他發動了自己安插在香港多年的“情報網”,為他送來英國人的各種情報。
葉名琛自豪地說:“我合數十處報單互證,然後得其端緒。”
可惜的是,他在香港的那些“情報人員”業務能力都不過關,很多人只不過是傳遞些在當地公開出版的新聞雜誌刊物信息給他而已。最關鍵的是,還經常傳遞錯誤的情報——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人明明打贏了,傳遞來的情報卻說是輸給了俄國人。
基於這種假情報,葉名琛判斷英國人必不能堅持多久,自會撤退。
但事實卻是,1957年10月,暫時退到香港的英國軍隊,等來了額爾金爵士率領的援軍,以及決定一起入夥的法軍。當時英法聯軍有繞過廣州的念頭,但通過一艘截獲的中國官船上的文件得知,葉名琛已經無錢再支付鄉勇的酬勞了,換句話說,廣州城其實已經基本無兵可守。
12月29日,英法聯軍終於攻進了廣州城。
《倫敦新聞畫報》上葉名琛被抓獲的現場
6
抓到葉名琛後,英國人並沒有虐待他。
葉名琛與其說是被“抓走”,倒不如說是被“請走”——他被允許帶著自己的僕人和衣物、糧食,坐著驕子上了英國的戰艦“無畏號”。
葉名琛坐在轎子中被送往“無畏號”
按照英國人的想法,葉名琛在廣東經營了十多年,又素有清廉之名,肯定深受百姓愛戴,部下也會想盡辦法營救他。於是,英國人決定將葉名琛帶到印度的加爾各答,遠離中國,以防民心難服。
但其實,英國人是想多了。
葉名琛被捕後,咸豐帝壓根就沒想過救他,反而因為怕英國人拿葉名琛當人質來要挾政府,立刻罷免了葉名琛的一切職務。不僅如此,還通知廣東當局:
“葉名琛辦事乖謬,罪無可辭,惟該夷拉赴夷船,意圖挾制,必將肆其要求。該將軍署督等可聲言:葉名琛業經革職,無足輕重。使該夷無可要挾,自知留之無益。””
但已經離開中國的葉名琛,並不知道這些。
葉名琛在“無畏號”軍艦上被關了48天,然後被送往加爾各答。因為暈船,葉名琛在船上嘔吐不止。但每次吐完,身高一米八的他都要整理官帽和服裝,因為要保持大清官員在“夷人”面前的形象。英國人對他客氣,有人上船看到他會脫帽致敬,他也會脫帽還禮。
只是,葉名琛以為在軍艦上會見到額爾金爵士,並能當面斥責他。但事實上,額爾金壓根就沒想過見他。
軍艦到了加爾各答,葉名琛依舊還是器宇軒昂地上岸,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形象。
從上岸開始,他就自命為“海上蘇武”。
被虜後的葉名琛
據後來回國的葉名琛僕人回憶,葉名琛原來是有一個美好的願望的:英國人會把他送到英國,然後他就能面見英國女王,和她當面對質:為何要無故挑起事端?
在加爾各答,葉名琛每天都在打腹稿,做準備,等待與英國女王見面的那一天。同時,他讓人每天翻譯鴉片戰爭的戰事新聞給他聽,聽到英法聯軍獲勝,就搥胸頓足,聽到清朝軍隊獲勝,就喜笑顏開。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葉名琛自己也漸漸認識到:英國人從來沒有想把他送到英國,只是想讓他在加爾各答呆著,遠離廣州而已。
而他也不太可能像蘇武那樣回歸大漢了。
在自己帶來的糧食吃完之後,悲憤的葉名琛決定效法古人伯夷和叔齊“不食週粟”——不吃外國人的糧食。
1859年4月9日,絕食一個多星期的葉名琛,含恨逝世,終年52歲。
7
葉名琛死後,英國人將他的屍體收斂入棺,送回中國。
據他的僕人回憶,葉名琛臨死前只說了一句話:
“辜負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而就在葉名琛被英國人抓去之後,咸豐帝是這樣下詔關照清軍的:
“勿因葉名琛在彼,致存投鼠忌器之心。該督已辱國殃民,生不如死,無足顧惜。”
【饅頭說】
還是說說葉名琛那著名的“六不將軍”稱謂:
“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拆分出來看,葉名琛確實“不降”,“不死”,“不走”,但這沒什麼丟人的。
但他並沒有“不戰”和“不守”。
至於“不和”,那是皇上不允許他和,他沒權力“和”,而皇上需要“和”的時候,他要做的只是“背鍋”而已。
也正是因為這六個“不”,讓葉名琛成了一個很難下筆的人。
你說他迂腐吧?在“亞羅號事件”的處理上,他做得有理有利有節;但你說他有見識吧?被虜後卻幻想自己能和英國女王當面對質。
你說他避戰吧?他發動鄉勇,積極備戰,主動迎敵;你說他善戰吧?卻事事先要占卜,還誤信錯得離譜的情報;
你說他狠辣吧?對內殺人如麻,對外卻一籌莫展;你說他怕死吧?城破之日,巡撫和將軍都降了,但他正襟危坐,不降不走,最終在異鄉絕食而死……
一言難盡的葉名琛,其實某種程度上,是晚清一批還算有能力的大臣的縮影。
如果沒有洋人,葉名琛可能是晚清的一代名臣(他以清廉聞名,在內政和理財方面其實也很有天賦,同時又心狠手辣),但把他放到更大的舞台上,身處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時代,他的見識卻遠遠不夠,他的能力也捉襟見肘,以至於要靠“占卜”尋求力量,憑“氣節”留住底線。
別說葉名琛,會做官如曾國藩,也在“天津教案”中跌了跟頭,能力強如李鴻章,最後還是背了個“賣國賊”惡名,嘔血而亡。
曾有人做一聯挽葉名琛:
公道在人心,雖然十載深思,難禁流涕;
靈魂歸海外,想見一腔孤憤,化作洪濤。
“孤憤”估計是有的,但“公道”卻又如何說起呢?
面對大變局時代,比起“一腔孤憤”,更重要的還是“睜眼看世界”吧。
兩廣總督葉名琛,湖北漢陽人。 這張照片可能是大清朝官員中最早的官員肖像照片。 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聯軍進犯廣州,廣州次日失陷,葉名琛忠於職守「不走不降」,最終被俘。 1858年,被英軍押至印度加爾各塔,在監獄中葉名琛不吃英軍之粟,絕食而死 http://bit.ly/2JyjysY
葉名琛就被解往印度的加爾各答。葉名琛把自己比作漢朝的蘇武,堅決不吃洋人的食物,在自己隨身攜帶的乾糧吃完後,最終悲慘餓死,臨終前留下了一首詩,自明心跡:
鎮海樓頭月色寒,將星翻作客星單。縱雲一范軍中有,怎奈諸君壁上看。向戎何必求免死,蘇卿無恙勸加餐。任他日把丹青繪,恨態愁容下筆難。 https://is.gd/N4zmLe
咸豐皇帝最信任的兩廣總督,竟餓死在印度,臨死之言令人稱奇 - 每日頭條
葉名琛思念的故國,效忠的皇帝在他被俘時,為了防止英國人以他作為人質要挾清政府,下旨撤銷了他的一切職務和爵位,還派人通知了英方,葉名琛的生死和大清國沒有任何關係。面對英法聯軍的進攻,咸豐皇帝不是也選擇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慈禧太后也只能出逃,最後還說出「量中華之物,結與國之歡心」的話,國家整體的落後,不是一兩個官員的責任,也不是一兩天就能改變的 說說大清最奇葩的「外交部長」—葉名琛 - 每日頭條
葉名琛作為兩廣總督,英軍在進攻廣州時,竟然推行「六不戰略」,是不是太傻了?但是筆者在這裡要說的是,葉名琛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參加科舉考中進士,後來又在國內參加過平叛,屢屢得到晉升,最後能夠做到兩廣總督的位置上,絕對不會是平庸之輩,當時的清廷根本就沒有做好與英軍作戰的準備,葉名琛受制於朝廷「不許戰、無錢無兵」的困境,又能做些什麼呢。清朝最慘的總督,自比海上蘇武,印度人買票參觀,後絕食而死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N0K3sY
在印度的日子過得並不如意,再得知不能見到英國女王后,葉名琛更是深為絕望。再吃完自己帶來的口糧後,他拒絕吃英國人送來的糧食,最終餓死在了印度。在死前,他依然關注著的還是中英兩國戰爭的消息。而葉名琛思念的故國,效忠的皇帝在他被俘時,為了防止英國人以他作為人質要挾清政府,下旨撤銷了他的一切職務和爵位,還派人通知了英方,葉名琛的生死和大清國沒有任何關係。
英國人對葉名琛的評價極低,在他們看來。林則徐、葉名琛是典型的頑固派,他們更喜歡琦善、耆英這樣的人,因為英國人認為排外意味著落後給愚昧,妥協意味著開明和進步。清朝的兩廣總督被英國人俘虜後,咸豐聽了當即下了一道聖旨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BWibQw
晚清「六不總督」葉名琛,被俘印度免費展覽 ,絕食死於印度
根據清史稿列傳記載,葉名琛,字昆臣,湖北漢陽人。道光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土,授編修。十八年,出為陝西興安知府。歷山西雁平道、江西鹽道、雲南按察使,湖南、甘肅、廣東布政使。二十八年,擢廣東巡撫。二十九年,英人慾踐入城之約,名琛偕總督徐廣縉堅執勿許,聯合民團,嚴為戒備。華商自停貿易以制之,英人始寢前議。論功,封一等男爵,賜花翎。三十年,平英德土匪,被優敘。咸豐元年,殲羅鏡會匪吳三,加太子少保。
咸豐六年九月十日,「亞羅號事件」爆發,由於葉名琛處置不當,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這年10月,英軍攻陷廣州城,但由於兵力少,不久後英國人便退出了廣州城。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當時的咸豐皇帝和其他官員因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帶來的恥辱而將戰爭失敗的責任一咕腦地都推給了葉名琛,並把葉名琛譏為「不戰、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的「六不」總督,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全在葉名琛的主觀失誤
一,不戰:葉名琛不是不想戰,是無兵可戰。1851年太平天國民亂迅速崛起,清政府四處調兵圍堵,廣東的清兵基本被調往江浙鎮壓太平天國去了。兩廣總督府所在的廣州城裡,只剩了1萬五千兵。英法侵略軍五千六百人,但是當時侵略者主要使用軍艦上的火炮射擊。就算清兵想跟英軍肉搏,以命換命,也是攻擊不到人家的。
二,不和:這得明確「和」的內容是什麼。當時是沒有雙方平等的和平,所謂的和不過是城下之盟的和平,這是無法接受的
三,不守:不守的原因不是放棄,而是因為兵力懸賞而守不住的意思。側面反映了當時的軍力差距
四,不走:葉名琛身為兩廣總督,他不敢走。因為,清政府對於地方官員管理很嚴,地方官守土有責。大清律規定,凡遇戰事,地方官不可以離開自己管理的地域,逃走必被處死。戰死還好,逃走處死會身敗名裂
五,不降:和不走的原因很相似,當時的葉名琛也是有忠君思想和民族氣節的。
六,不死:葉名琛不是不想以身殉國,他只是以為英軍會把他帶到英國國王那裡。葉名琛跟僕人表白:「我之所以不死而來者,當時聞夷人慾送我到英國。聞其國 王素稱明理,意欲得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以翼折服其心,而存國家體制。彼時此身已置之度外,原欲始終其事。
對葉名琛的「 六不」 定論, 成為一種普遍的觀念,如此則無法能夠全面再審視這位悲劇人物。據學者考察,葉名琛當時能夠動用的兵力非常有限,因為南方的絕大部分兵力都被抽調到鎮壓太平天國的前線去了,英軍是趁虛而入,動用民團是不得已的辦法。在有限的條件下,葉名琛是戰了的,只是戰而不勝。同時,他拒絕講和,也無可厚非;如果講和,無異於投降。因此,他沒有和,也沒有降,也沒有逃跑,一味死頂,則是事實。但是,除此之外,似乎也沒有更多的辦法。只是他的扶乩求仙,實在是愚昧之極。葉名琛有著很多的無奈,但何嘗不是帝國的無奈呢。
葉名琛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形象近乎反面。「粵人憾其誤國,為之語曰:「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
」史書中的這種評價,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於昏聵的咸豐皇帝的個人態度,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為分水嶺,咸豐帝對葉名琛的評價陡轉一百八十度。在新中國建立後,出於政治宣傳的目的,葉名琛形象又被刻意醜化歪曲,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
清史稿記載,廣州陷落。當時英法聯軍要求葉名琛48小時內投降,但是葉名琛毫無反應,既不抵抗,也不議和,更沒有逃跑。當年十一月,葉名琛被英法聯軍俘虜,隨即押往停泊在香港的軍艦「無畏號」上。
「葉名琛來到印度加爾各答之後,英國人逼迫葉名琛身著朝服,腳穿朝靴,頭戴三眼花翎紅纓帽,坐在玻璃房中像動物一樣被人參觀。玻璃房外掛有一個牌子,上面赫然寫道:清國公爵,被俘虜至此,大家可以免費參觀。
士可殺不可辱啊,葉名琛在吃完從家中攜帶的食物之後,於1859年不食異鄉粟米絕食而亡,死於印度加爾各答
晚清「六不總督」葉名琛,被俘印度免費展覽 ,絕食死於印度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PwRASm
留言列表